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荷花的作文

描写荷花的作文

时间:2023-05-29 17:33: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荷花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荷花的作文

第1篇

在高一上学期执教记叙文写作时笔者坚持双管齐下,既注重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生活,也努力做到以读促写,通过名作学习提高写作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通过解析名作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一些经验整理出来,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考虑到同学们平时的观察训练与日常写作,笔者将课堂重点确立为:通过阅读名作,分析和概括出名作的景物描写技巧,并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进而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两项:一是如何写景,即引导学生从名作中分析出景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二是如何景中传情,即教会学生把握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一、向名作学习景物刻画的方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眼目。”如何将眼前景化作笔底文字,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上课伊始,笔者用PPT演示了一幅荷塘图,让学生作口头描写,字数不作要求。同学们完成得比较轻松,但大多数都很概括和空泛,谈不上生动和具体。接着笔者向同学们展示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一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景物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虽然沪教版教材将该文放在高三学习,但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已经早有涉猎。即使有学生没看过,单就这一段文字而言,在理解上也不会存在太多障碍。学生齐读之后,对比自己的口头作文,都感觉大相径庭,一致认为朱自清描写的荷叶、荷花比自己描写的美。于是笔者启发同学们思考:这段文字美在哪里?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的说这段描写形象生动;有的说描写细腻传神;还有的说感觉意境很美,有一种静谧的美。笔者对他们的回答都给予充分肯定,紧接着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段文字描写得这么美,作者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之后笔者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尽可能地去发现作者写景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充分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必要的启发,比如我问:“该段文字中,作者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呢?”学生答:“荷叶、荷花”。又问“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荷叶荷花的呢?”学生根据笔者的启发,经过讨论,发现了朱自清在这段文字中的描写技巧:有的说写荷叶主要是描绘形状,写荷花主要是描写颜色;有的说描写的角度多,如视觉和味觉;有的说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还有的看到了动态、静态描写等。笔者很为学生们的发现而高兴,并及时地把他们的发现书写在黑板上:

1.绘形、着色

2.视觉、味觉

3.比喻、拟人

4.动态、静态

在互动的过程中,笔者又给学生补充讲解了“通感”这种在景物描写中具有特殊作用的修辞格,并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对该段文字进行续写。比如写完动态、静态的荷叶荷花之后,还可以按照作者的思路,继续往下补充,增加别的角度和环境条件。比如“下了一阵小雨,雨滴打在荷叶、荷花上,……”再如“一阵秋风吹来,万木萧条,……”可见,只要用心,描写的角度是可以多方位展开的。学生都感觉老师说得有理,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

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再做进一步分析研究,逐句地,从朱自清绘形、绘色,描写视觉、味道,描写动、静态中再发现一些具体的东西。眼光犀利的学生经过老师提醒,马上发现了朱自清写景的一些非常细小的规律,即写景顺序问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先交代环境或位置;“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接着交代描写对象“荷叶”,且前有修饰语;接下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是用比喻修辞对荷叶作形象、细致的刻画。接下来也是如此,“层层的叶子中间”是交代位置;“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引出描写对象“白花”,前面也安排有修饰语;然后用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再用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三个比喻连用叫博喻)等作精细的描写。同理,作者在写“清香”的时候也是使用了这样的方法。于是笔者在黑板上板书了朱自清写景的一个规律:先交代位置或环境,接着引出描写对象,再用各种修辞多方位展开描写。

据此发现,笔者当堂布置了作业:选取校园一处景物作描写,如校园垂柳、路旁梧桐等。由于学生掌握了规律,写起来一点也不困难,不少学生写得非常出色。

二、从名作学习景中传情的方法

成功的景物描写并非简单地描摹物象,而是深刻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日本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云:“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道亦无味。昏旦景色,四时气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说之,为妙。”为了使学生认识景物描写的深层意义,笔者又进行了如下安排。

笔者先让学生根据上段的景物描写大胆猜测一下朱自清在写这一段景物时的心情。学生大都能感受到作者此时内心的一丝迷茫、一丝困惑或淡淡的喜悦。然后笔者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如果写景仅仅是为了写景,那么写景本身就失去了意义;高明的作家都会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确定自己景物描写的感情基调,景物描写要为传达情感服务。为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点,笔者提供了一组名作片段,做成PPT展示如下:

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第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荷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季羡林《清塘荷韵》)

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宗璞《西湖漫笔》)

每天清晨经过荷塘,总能看见一池荷韵。从冬日的衰落到春日的绿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当风低水皱,湖闲雨轻的日子,清荷亭亭,绿裙裾上青玉滚滚,水生秀色;抑或刀风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风荷依旧清色冰姿,气宇凌仙。年年荷花都能从丝毫不见生机的枯萎中复生,而我的师长却不能了,那一个年轻的身影走进了翩翩的荷叶间,稍不留意便无迹可寻,只余下清香袅袅。(许瑜萍《又是清荷盛开时》)

这些片段虽然描写的对象都是荷叶、荷花,但每一位作者笔下所呈现的文字却不一样。笔者让学生齐读,然后比较这几段文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几组片段的作者不同、主题不同、情感不同,所以景物描写就不一样。笔者赞同他们的看法,并与其一同对这组片段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这三个片段所着力表现的主题不一样,分别表现荷花的高傲、生命力的顽强和怀念恩师。笔者告诉学生,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就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会看到景物不同的品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切景语皆情语”。进而向同学们强调在作文中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主题确定一个感情基调。描写色调的明或暗,所着的颜色是亮丽还是深沉,全都由情感基调来决定。感情基调定好后,再用朱自清教给我们的方法对这个描写对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精雕细刻。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强调了作文中的景物描写要求,即带着感情观察,带着感情取景,带着感情行文。

作文教学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记叙、说明等基本表达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经过这样一堂写作课,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景物描写的方法,并为进一步深入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提供了借鉴。课后,笔者将学生这次的作文结集为《杨柳集》,许多同学的文章都写得有情有韵,不仅景物描写生动具体,而且积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第2篇

作文一:说莲

“池里一只碗,大雨落不满,小雨纷纷下,珍珠一串串。”“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身体白而胖,常在泥中藏,浑身是蜂窝,生熟均可尝。”这三则谜语都是猜一种水生植物。三则谜语是一种植物,好像不大可能,这是根据植物不同特点做谜面的,谜底是荷叶、荷花、藕。这种植物也叫做莲,也叫做荷等。

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特别是南方一带,荷塘更是星罗棋布。夏天的早晨,在公园里可以闻到一股芬香的气息。那就是荷花。池塘里翠绿的荷叶在高低差异中,肩并肩紧密相连;露珠是随风吹动的,在荷叶上滚来滚去。风过了,在阳光下,又是那么美丽,它的芬香非常迷人。

莲是贮藏茎,根茎埋在水底的没土里,长了不少节,逐渐生出须根、叶柄和花梗。到了夏末秋初,有些节膨大起来变成藕。

荷叶像一个圆盘,碧绿青翠,表面光滑,有层白粉,水滴到荷叶上变成水珠般的圆点,晶莹透亮。叶柄和花梗上浑身都是毛刺,好像不让人靠近的意思。

荷叶凋谢后,露出了莲蓬。莲子又叫做莲心。藏在莲蓬里,种皮坚硬,生命力很强。

莲有很高的价值:荷花的清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曾被多少诗人赞誉。同时,莲在生活当中也有实用价值:莲子可以入药,莲米粥也很有营养,,适于滋补身体;藕节可药月治病等;藕粉既有较高的营养,又能清热解暑。夏天调一碗藕粉汤,喝完后暑热散去,满口余香。

作文二:说莲

莲花又叫荷花,是一种水生植物。根系生于污泥之中,绿叶浮于水面。夏日,莲就摇曳于清水、绿叶之间,似九天仙姝,或玉洁冰清,或高贵艳丽。美、妙,清香,使人爱慕之心油然而生,尊敬之情从心而发,自然而成。

莲,花中之君子也,中通外直,不曼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这是宋朝大儒周敦颐先生在《爱莲说》一文中对莲花的描写与评价。如果说这几句话是先生对莲的风韵、风骨的描写与评价,那么下面这段话则当是对莲之神韵,莲之本质最透彻最精辟的描写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出于污浊而不污浊,长于淤泥而无污垢,生出的是清香,是美丽,这就是莲。

莲是美丽的,莲是高贵的。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士大夫、英雄豪杰,都把莲看做自己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把莲作为自己人生修养的楷模。在污浊的社会,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莲给了人们多少信心、勇气,使人们勇于坚守真、善、美,抗击假丑恶。有多少人像莲一样在污浊中,在黑暗中,放出清香、美丽,放出光明,放出心香一缕,心光一片,照亮一片世界,造就一片清凉。

世人爱莲之美,敬莲之风雅与气质,又称它为出水芙蓉。如果说莲在俗世生活中为人们所爱。那么莲花在东方的佛教中就更为人所称道。莲花的完美,超凡脱俗之气被视为永恒超越的精神象征。在庙堂的壁画,雕塑与典籍中,诸佛与大菩萨常常端坐于莲花之上。在此,莲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它寄托着人们对永恒,对未来,对超越而美好世界的渴望与理想。

朋友,或许我们并不是一个佛门的修行者,就如席慕蓉所说:“不能像佛陀般静坐于莲花之上,我是凡人,我的生命就是这滚滚凡尘,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快乐啊忧伤啊,是我的担子我都想承受……”但是既然我们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幸福美好世界与生活的渴望却都应一致的,那么,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象莲花一样给世界放出一缕清香,装点一分美丽。

作文三:说莲

风轻轻吹过,落叶抚摸着大地,让我又想起了“你”。你还是那么纯洁,无私,让我不得不爱上你,虽然“你”总是被身边的环境而玷污,可是你依然还是那么美丽.......

或许这个东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平常,可是当你发现她蕴含着世间的道理的时候,你也会不由自主的爱上她。我也是学了《爱莲说》这篇古文后,我才明白了她的纯洁,无私。

第3篇

朱自清,是位着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以朴素填密,清隽忧郁,语言简练,文笔清丽而着称,极富有真情实感。而我也因此从书店里买了一本《朱自清经典散文读本》,仔细拜读。

当我读完了他的作品,内心被他那优美的文笔深深地打动了。其中,我最喜欢的散文就是他写的《荷塘月色》。在这篇散文中,他将荷花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并为月下那荷塘之美而倾到,眼前不禁出现了这样一幅画:“带着淡淡忧伤,趁着月光,沿着幽静的小路来到这片荷塘散心”。荷塘在月光下别有一番情趣,荷叶是亭亭的如的裙,那随风起舞的姿势,婀娜多姿的美妙身姿,令我如痴如醉。荷花又是形态各异的:“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的明珠,犹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出浴的美人。”你看,多美呀,作者用上了“袅娜、羞涩”二词,原本就如仙子似的就更美了,他用细致的笔触与绝妙的比喻,对荷叶的神情,荷花的资质进行了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幅极美“荷花图”动了起来。作者又用了一番笔墨,将风中的荷花描述了出来。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抖,流波溢彩,叶、花、行、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荷塘之中。这似乎还不够细致!再看看月光,作者用手中的笔将这美景“画”了下来。他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水融,作者的描写真让人如痴如醉!

可是,这么优美的文章,这么美好的景色的背后却暗喻着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却也无法脱离内心复杂、无奈又不甘心的心情,他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来表明自己的正直品质和高洁的志向。

朱自清的许多作品我都非常喜欢,不仅描写优美,而且有着深层次的寓意,有着他对那时混乱世界的不满、亢奋和悲悯。生活在我们这个和平年代,我感到很幸福,应该更珍惜现有的一切,做一个品行高洁,有所作为的人,如那满池塘的荷花,在属于我自己的人生里摇曳出别样的风采!

无锡市五爱小学六年级:吴时尔

作文 zuowenku.net

第4篇

植物王国里有无穷奥秘,请选择一两种植物,仔细观察,认真研究。把你观察的成果写下来,题目自定。

快乐导航:

同学们,想把作文写好就要仔细读题。根据题目要求,我们首先要仔细观察,就是用我们的眼、耳、鼻、手等,去和植物亲密接触。这样才能写清楚。其次要认真研究,针对自己观察中发现的问题,去做“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只要抓住这两点,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就会生动很多。别忘了,描写要有一定顺序性哦!

词语加油站:

含苞待放 亭亭玉立 枝繁叶茂

繁花似锦 姹紫嫣红 古木参天

句子加油站:

细雨如丝,一颗颗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王鲁彦《故乡的杨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漫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桂 花

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四年级 叶湘持

初秋的早晨,凉爽、宁静,我漫步在家门口的小公园里,秋风带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气飘了过来,芳香中略带一丝甜意。我顺着花香向桂花树走去。

远远地望去,只见层层叠叠的叶片却不见花儿,怎么会没有花呢?我便加快了脚步,走近了一看,哦!原来一串串桂花“躲”在了叶子的后面,像一群害羞的小姑娘在窃窃私语。

透过清晨的阳光,金黄金黄的桂花散发着格外耀眼的光芒。一粒一粒的桂花,犹如小金豆一般,纤巧玲珑,十分可爱。阵阵秋风飘过,有的“小金豆”笑眯眯地点点头,有的“小金豆”变成金色的小蝴蝶随着风儿翩翩起舞。

阵阵清凉、阵阵清香,我坐在树下仰起头,吮吸着这桂花香。桂花轻轻地亲吻着我的头,抚摸着我的脸,似乎对我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我仿佛来到了梦境,吃着奶奶做的桂花糕,心里美滋滋的……

桂花,果然名不虚传,哪怕你离它十米之外,也能闻到桂花的香味,要不然为什么要叫“香飘十里”呢?这花香,总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秋天因为桂花变得更加香甜,我爱桂花,我对它的爱一直说不完。

指导老师 王延月

老师点评:

文章读下来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桂花可真美、真香啊!细致的描写、生动的比喻将桂花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此外,文章先由香味引入,从远及近将桂花的样子及特点写得清清楚楚。仿照了《荷花》一课的写法,从现实所看到的景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场景,很好地将课文中所学的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第5篇

在作家笔下,松树那样坚强挺拔,也许是因为蕴含其中的正是作者顽强向上的个性,荷花如此孤傲高洁,也许是因为倾注其中的正是作者追求圣洁的情操。这种借“他山之石”、言我肺腑的方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一般采用象征等手法,将志向、情趣、愿望等融于事物之中,通过赞美事物来表达自我志趣。

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抓特点

即准确挖掘事物的精神内涵。需要注意两点。一要精心选择所托之物。如渴望永不停息地进取,可以写河流;崇尚爽直高洁的品性,可以写竹子;赞美勤奋耕耘的精神,可以写黄牛。二要思想健康新颖。你可以希望自己像野草一样顽强地生长,但不应学习随风摆动的墙头草;你可以赞美在艰苦环境中顽强成长的爬山虎,但不应欣赏它依附别人的生长方式。如,写牡丹的文章,大都是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与娇艳多姿,作家张抗抗的 《牡丹的拒绝》 却另辟蹊径,挖掘出了牡丹“卓尔不群,不一味地迎合世人”的独特品质。

二、绘形象

即生动描绘事物的独特风采。抓住特征、细腻描绘,是用好托物言志的关键。只有描写好形似,才能传达出神似,因此我们要细致地描写所托之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否则,“志”会如空中飞弩,没有依托。如,鲁迅在《秋夜》 中所描写的“伤痕累累仍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天空的枣树”、“瑟缩的冻得红惨惨但仍做着好梦的小红花”,正是由于有了对枣树、对小红花的细致描绘,作家的情感与志向才有了恰当的可托之物。

三、寄志趣

即巧妙注入自我的志向和情趣。“托物言志”中的“物”,往往就是作者的“替身”,把这一“替身”进行人格化、感情化,是非常重要的。抒情时一定要融入自己真切的情感,切忌陈词滥调。如,同样写蝉,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挫折者”的心灵泣诉,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传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生活志趣。虽然都是从蝉鸣切入,但由于揉入的生活感受不同,表达的感情也就大不一样了。

第6篇

“没刷牙、洗手是不能吃东西的!”妈妈制止阿庆。

阿庆却说:“我吃完蛋糕再刷牙、洗手。”

“不行!做任何事情都有先后顺序,不洗漱就吃饭如同不脱衣服就洗澡一样,能行吗?”

“呃……”阿庆无言以对,回头一看,家里的小花猫正偷着乐呢。阿庆很不高兴,嘴里嘟哝着:“顺序啊顺序!为什么妈妈和老师一样,都说做事要按顺序呢?”原来,语文课上老师讲过,描写景物也要注意顺序,也就是要给景物排排队。

那么,都可以按照什么顺序给景物排队呢?洗刷完毕,吃完饭,阿庆跑到琳达家,准备考考她。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练嗓子。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啊!

琳达,你知道这段话是按照什么顺序给景物排队的吗?

噢,让我想想―“一望无际”是看远处,而农田中稻子、高粱、棉花的颜色清晰可辨,说明在近处。同学们嬉笑打闹,好像就在作者身边呢!依我看,这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排队的!

琳达抓住了“一望无际”这个关键词,其中“望”就是“往远处看”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先写了远处的景物,然后又写近处的景物。果冻们,拿起你的画笔,一边读,一边依次给景物涂上颜色吧!

水下两条小金鱼,水上两朵荷花苞。小金鱼,吐泡泡,荷花苞,咧嘴笑。

果冻们,请找一找这段话描写的景物吧,每找到一个就在图画中为它涂上漂亮的颜色。涂完之后你就知道描写顺序了!

我先去涂色啦!

不用涂色我也知道!你瞧,第一句话里“水下”“水上”两个词写得很明白,是从下到上的顺序呗!

琳达抓住了关键词―“水下”和“水上”,很快就推断出了描写景物的顺序。看来关键词会泄露天机哟,下次

果冻们也可以找找关键词!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琳达果然被难住了,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这时,一直在听他们对话的琳达妈妈停下手中的活儿,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好好找找看,里面是不是也有一些关键的词语?”

嗯,妈妈,我看到了个“城内”。

阿姨,我看到个“城外”。

妈妈,这段话的作者是不是按照“从内到外”的顺序给景物排队的呢?

对,就是“从内到外”。你们看,描写景物的时候,作者都是先给景物排好队,然后再按照顺序写!如果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我们恐怕要看花眼了!好了,看在你们这么用功的份上,我奖励你们水果吃,不过……

古人写诗时,也会给景物排队哟!你能看出下面两组诗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吗?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灵儿解说:

村边的绿树连成一片,青山在城墙外斜斜地伸展着。

这句诗是按照________顺序给景物排队的。

2.碧云天,黄叶地。

答案

1.由近及远。

2.从上到下。

灵儿解说:

天空一片碧蓝,地上黄叶堆积。

这句诗是按照________顺序给景物排队的。

当然了,除了前面提到的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内到外,还可以按照其他顺序给景物排队,这就需要果冻们不断探索喽!

1.仔细观察上图,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写一写。

白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给景物排排队吧!

远处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排头到排尾,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依次描写一下,最后连成一段话。

参考例文:

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一群大雁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飞向远方。

金灿灿的稻田里,农民伯伯正趁着好天气忙着收割。旁边的田地里,高粱红了,玉米黄了。一群鸭子在河中畅快地游着,不时发出“嘎嘎嘎”的欢叫声,好像陶醉在一片幸福的秋色中。

果冻们可以将写好的段落发给我们,我们将择优刊登,快快行动吧!

来信地址:青岛市海尔路182号

出版大厦《作文总动员》编辑部

邮编:266061

第7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语文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每一句都体现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的要求。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要让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再把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那么,如何做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呢?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验课文内容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课程理念的更新》)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如在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最后一句“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教学中抓住“惭愧”一词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说说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后会说什么?同学们联系日常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如:“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明白,我能看的远,是大山的功劳啊!实际上,大松树比我高多了。”“大松树,对不起,我刚才太不礼貌了,我以后再也不能看不起别人了。”……通过表演,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达到了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三、找寻生命的绿洲,习作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对写作的要求来看,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以“记录生活”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倡导生活中有什么记什么,生活中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这很像美术中的白描写生,见到眼前的事物,便用线条如实描绘下来,而无须进行刻意的艺术处理。要求学生的习作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学生的习作也是随感而发、随事而记,而不是将习作训练机械地分配在每周的作文课上。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系列活动,如“亲情行动”,让学生每周计划为长辈做一件增进情感的事情,给奶奶捶背、陪爷爷聊天、帮妈妈整理房间……再如“感悟秋天”,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学生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悟秋天……通过这些系列活动,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现自我。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每当我欣赏着学生的系列习作,就被那浓浓的生活气息、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朴素平实的语言表达、天真烂漫的灵性飞扬所感动,这样的习作训练才真正练到学生的心窝里。难怪叶圣陶会这样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

四、学习延伸,在生活中丰富语文知识内涵

生活为学生们学习语文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亲身实践,把课堂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活学活用,从而真正体现了知识的价值。通过走访调查、社会实践、写观后感等形式既能使语文教学丰富多彩,也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其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如,在教学《荷花》一节时,学生往往只能借助于文字和图片来了解荷花的生长规律和外形特征,而对于荷叶的肥厚以及荷花的幽香的感受是无从谈起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去实地观察荷花,然后和教材描写进行对比,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写成观后感,以此来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使语文学习走向深入和丰富。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姚小红.如何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J],文教资料,2008,(11)

第8篇

关键词:提高 语言 发挥 修辞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字、词、句、章、语、文等知识的教学都服务于它。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一个人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在很大成度上取决于中小学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在中小学时期说话写文章语言枯涩、呆板,甚至词不达意,那么在他升学或者就业之后,这种能力是很难进一步提高的,所以我认为要提高学生阅读表达能力,中学语文课就必须重视修辞教学,发挥修辞教学作用。不懂修辞,就无法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就难于仔细体味作品的语言技巧,因此就必然影响到阅读效果,学生也难以提高写作及表达水平。因此,修辞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是关系提高学生阅读表达能力,也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

首先,我们要纠正对修辞的错误认识。

什么是修辞?它的主要内容有那些?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有关修辞的教学就是讲修辞方法,主要的修辞方法讲完了,修辞的教学任务便算完成了,这种片面的看法,使修辞教学的内容变得十分狭隘、贫乏。结果学生在写作文时就只注意用几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而忽视了词语和句式的锤炼,于是文中就会出现有好的比喻拟人的手法,但是整个句子用词不当、句式也欠妥,文章很不理想。因此,要重新认识修辞教学的内容,克服修辞教学的片面性。修辞的内容是丰富的,除了修辞方法之外,还包括词语的斟酌、句式的选择、文体的特点、语言风格的形成等。

其次,修辞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建立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离开了后者而求前者,那只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成果的承担者和表达材料。“如果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意思正确通顺地表达出来,他的思索也就同样是杂乱无章的”。既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表达材料,而修辞又是语言的运用,因而修辞教学与逻辑教学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思维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而且它们有时紧密结合着。修辞教学既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杜甫《春夜喜雨》的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句诗似乎与全诗“好雨”的主题无关。仔细研读,其实这一联是对偶句。“云俱黑”与“火独明”形成对比互相映衬,以“明”显“黑”,云越黑则火显得越明;火越明,则云显得越黑。假如课堂上只讲这句对偶的修辞,学生就还没有展现思维,只是单纯地记忆。其实,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假言推理,其逻辑结构是:如果乌云浓密,则雨意正浓,好雨不是短暂的,春夜“野径云俱黑”,所以春雨雨意正浓,好雨不是短暂的。

这样分析就不是单纯为了修辞方法而教学了,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次,要立足于作品的全局,来把握修辞手段的运用,理解修辞效果。

中学语文教材把十五种修辞方法的知识分散在有关课文之后的思考练习之中,其目的就是要教师从作品的全局来教学。通常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章”,不仅仅是语法问题,而且也是修辞问题。从修辞角度讲选词、造句、立意、谋篇,都离不开语境、语体和文风。不然,连修辞方法的正误和修辞效果的好坏,有时都无法分辨。

第9篇

一、讲究选词,新颖生动

新颖是作文的生命,是美的灵魂,语言新颖才能产生魅力效应。汉语词汇是丰富多彩的,其表情达意更是复杂多变,因而遣词造句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写作时应尽量选用那些含义具体并富有形象感的词语,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动词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还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噪”和“鸣”起到了动静互化的效果;“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描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轻柔缓和的流动之美。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新颖生动的典范。

二、活用修辞,文采斐然

修辞是美化语言的常用手段,是语言的魔水,是最能增强语言魅力的表达形式之一。其中比喻能使深奥变得清晰,清瘦变得丰满,直露变得含蓄;拟人能化无情为有情,使形象生动、意蕴丰富;排比能使叙事详尽完备、条分缕析,言理深刻透彻、说服力强,抒情淋漓尽致、气势磅礴(假设排比,增加论述的针对性;铺陈排比,增强论述的全面性;段落排比,增加文章的条理性)。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不仅能使句子生动、富有感染力,而且也能使句子新鲜、诗意盎然,从而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化用诗文,彰显底蕴

不少同学深感自己的作文文采不足,缺少文化底蕴。诗词文句都是古今作者锤炼过的语言精华,具有表达凝练、含义深刻的特点。文章不可能字字珠玑,如果我们在写作时恰当地引用一些闪耀着智慧光彩、蕴含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名言警句,能有力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文化底蕴,使得文章厚实丰满、光彩照人。以下文字,足以说明问题:“虽然城市中不能看见‘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也看不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更看不见‘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但是城市里的春色却别具一格。”典雅优美的古诗句信手拈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春天之活力、开端之美好,更让语言闪现出了迷人的光彩,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文采。 转贴于

四、善变句式,灵动畅达

有文采的语言大都讲究句式的灵活变化,也就是说,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句式。譬如为了加强肯定的语气,可选用反问句;为了抒发某种强烈的感情,可选用感叹句;为了抒发缠绵沉痛的感情或为了表达精细丰富的内容,可选用长句;为了抒发轻松愉快的感情或为了描写活泼、紧急的场面,可选用短句;为了整齐对称、声韵和谐、气势贯通,可选用整句。文章若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句式,语言就会大放异彩。如精彩片段:“有道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然而,让我们对此抱以一个淡然的微笑。试着学学东坡,为自己的心灵打开一扇窗子,做飘渺的孤鸿横渡人世悲欢,做飘然的智者对蜗角虚名,做世外高人斜睨人生浮沉,做红尘过客留下千古风流。”作者在流利洒脱的散句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整齐匀称的整句,便于自由散板的旋律中表现出一种匀称的美感,疏散之中显出整齐,自然之中蕴含节奏,和谐畅达。

五、挥洒意蕴,自成高格

第10篇

一、巧引――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作文,多是因为他们无从下手。因此,尽管教师在习作指导课上用心良苦,学生却仍然摸不着头脑,找不到突破的方向。笔者以为,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就要让学生觉得奇妙的大自然、精彩的校园生活、有趣的社会实践就在自己的身边。只要你留心了,你就有了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要积累写作素材,首先要学会观察。观察的方法很多,有静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定点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实际上,采用哪种方法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在生活中留心,在生活中积累。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挥之不去,或多或少影响着学生的作文,他们学会了编造、抄袭,学会了套话、假话,写作兴趣与创作能力也就无从说起。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更要强调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笔者在教学《写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时,摄取学生平常n间生活和校外生活的欢乐场景制作成课件,通过演示,让生活的场景重新展现,激起了学生对平时类似生活的回忆,“制作花冠,吹乒乓,奶油涂脸玩轮滑”,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细心感受,把印象中最精彩的片段描述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子约生日那天,我们几个好朋友都参加了。吹熄了生日蜡烛后,最精彩的一刻出现了。子约说,今天是她生日,必须她说了算。我们大家都同意,并约定不准反悔。子约宣布,现在大家不准动。说完,子约顺手挖了一块蛋糕上的奶油,抹在了何鑫的脸上。何鑫涨红了脸,哭笑不得,惹得我们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何鑫也不甘示弱,抓了一点奶油,就往他身旁的甘响抹去。没想到甘响精灵古怪,身体一侧,奶油居然抹到了我的脖子上,同学们更是哄堂大笑,屋顶都要被我们掀翻似的。”因为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怎么想就怎么写,避免了“胡编乱造”,写出的习作就有了真情实感。

积累写作素材离不开动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很多学生在平时的谈天时可谓是口若悬河,条条是道,可是真正写作时却无从下笔。这是因为,平时生活中的所得只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浅表记忆,也就是没有刻意去识记。可见,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固然重要,引导学生勤于动手,记录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也不可或缺。当学生养成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习惯时,习作就能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了。

二、妙练――将读写结合进行到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读书与习作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写,写中促读,读、说、写有机相融,学生的读写能力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许多人在学习、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一个人为了表达的需要,总是设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也会充分调动起在读书的历程所获取的文字、语言的积累,动用知识储备,而提笔忘词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时候我们绞尽脑汁回忆似曾相识的名篇佳句,好词好段却尽然遗忘。于是,不得不感慨读书的贫乏、运用的匮乏。因此,把写作与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加强吟诵,也要适当利用范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充分挖掘课文的语言训练点,巧妙结合开展片段练习,既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例如,《荷花》第二自然段中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对荷花的花瓣儿、花骨朵儿等方面进行了形象的描写,教学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模仿说一段话。再如,在教学《航天飞机》时,笔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航天飞机的特点后,引导学生小结,作者描写航天飞机都运用了哪些方法?在学生明白课文是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描写后,笔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航天飞机,也就是航天飞机的自我介绍。学生有的说“我的名字叫航天飞机,长得可爱极了。我有一对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尾巴,别看我笨头笨脑的,飞起来屁股后面像点着一团火,飞得可快呢。”有的学生说:“我的名字叫航天飞机,别看我是个庞然大物,看起来笨头笨脑的,我的作用可大了!我能绕着地球转圈圈,能释放和回收人造卫星。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用刚才掌握的描述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日常用品,如笔盒、书包、文具等,有个学生是这样写的:

我的名字叫文具盒,穿着粉红色的衣服,可漂亮了。我长22厘米,宽7厘米,高1厘米,身材小巧精致。我的衣服上有桃子姐姐和小超人。桃子姐姐手里拿着拨浪鼓,双手叉腰,仿佛在认真地做着操呢!小超人依偎在桃子姐姐身边,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小星星,翩翩起舞的蝴蝶围着桃子姐姐。

我的肚子分两层。第一层是铅笔妹妹和钢笔姐姐的家,橡皮弟弟做着甜甜美梦,毛笔大哥干脆耍起无赖,躺着不走。第二层是我的数学王国小卫士,有直尺、三角板、圆规等,它们工作了一天,也累了,一回家就睡着了。角落里还有一个削笔刀,它的嘴巴露在外面,不要打开笔盒也能削铅笔。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描写的方法,更练习了怎样描写。这样,从阅读教学中习得描写的方法,又在习作描写中加以运用,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而且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4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8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步伐创新阅读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在开展阅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本文从阅读方式、阅读教学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

一、从教材中发现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

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妈妈的爱》通过叙述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表现了母爱之美。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不光赞美了白荷花的美丽,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由衷赞美。

总之,教材内容所包含的美是丰富而多方面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加运用,就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加强对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反过来,随着理解程度的加深,审美领悟能力也会提高。

二、通过朗读欣赏美

关于朗读课文,有人曾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课文像台机器,默读只是看到了它的外形,朗读才是把它转动了起来,才能真正看到它的妙处。那么,怎样才能朗读好课文呢?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欣赏到课文的美呢?

1.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2.指导学生正确地读,做到“五不”: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3.指导学生流利地读,即要读得通顺、流畅,速度适当。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就要求要深入体会课文,只有对课文内容有正确的理解,才能产生相应的感情,才能让学生从读中受到美的感染。要做到读得有感情,首先要读出不同的语调,把各种年龄的人的语调读出来,把不同的情绪和性格,如快乐、痛苦、希望、开朗等,都通过语气、语调形象地表现出来。还要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如同情、讽刺、批判、赞扬等表达出来。其次,要读出词语、句子、段落间的停顿。通过停顿,体现出标点符号来。通过停顿,把文章中表现的快乐、悲痛、庄严、沉重等各种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再次,要读出重音,把句子中应强调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响一些。如:“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句中的黑体字,对表现小女孩的可怜是很重要的,就要读成重音,强调小女孩的悲惨,表达出作者对她的同情。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情朗读课文等等。 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能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课文内容的美,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美的熏陶。

三、通过游戏展现美

席勒说过:“只有当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可以说,游戏是一种很有趣的审美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适当地运用一些游戏活动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对课文的理解、展现美。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是游戏的目的。

课文表演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游戏。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参与到课文创设的情境中去,扮演一下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动物、事物,感受课文中的美,同时通过语言、行为展现自己所理解的美。如在教学《司马光》时,就可以让学生扮演“司马光”、“与司马光玩的小朋友”,还可以让四个小朋友手拉手成一个圆圈当“水缸”。这样,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展现了司马光的机智,展现了对课文的理解。

音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游戏活动。如在教学《妈妈的爱》时,让学生欣赏一下《妈妈的眼睛》,学唱一唱《小乌鸦爱妈妈》,可以让学生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展现出感受到妈妈的爱后应对妈妈回报的赤子之心。

四、通过写作创造美

学生从课文中发现了美,欣赏了美,老师更应教会学生创造美。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主要体

现在对所学课文的反思,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完课文之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了使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更好的流露美,表现美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了这样几点:

1.指导学生翻阅观察日记,重温生活中的趣事、乐事、要事,以求在重温中勾起审美回忆,再现审美体验,触发审美想象。同时,可以结合生活要闻会、生活趣事交流会、同学朋友谈心会等形式,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互相碰撞,互相引发审美想象。

2.引导学生走入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如小记者采访活动,参加英雄事迹报告会等)或者特意创设情境(如演话剧、小品等),让生活或情境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意,扣动学生情感之弦,以求在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中勾起审美回忆,触发审美想象。

“美”是诱人的。当学生在“美”的感召下,全身心地投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审美活动的时候,习作已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追求。随着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审美心理的逐步完善、审美经验的逐步丰富,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将逐步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学生的作文中将处处表现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时时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未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照亮那些美丽但幽暗的角落,让一切珍贵的东西闪光,才能实现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才能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实现自身美育与情育的统一。教学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学生的发展不能没有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