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桃花源记朗读

桃花源记朗读

时间:2023-05-29 17:34: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桃花源记朗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桃花源记朗读

第1篇

【关 键 词】 多媒体;文言文;优化;桃花源记

综观当今的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其状况不尽如人意。钱梦龙先生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可见,文言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在公开课、评优课中,极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教学。加之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有畏惧心理,造成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极低。由此可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文言文课堂的教学了。因此,如何减轻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使之愉快地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摆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及其运用于教学工作是教师改革教学、解决诸多教育教学问题的利器,本文试从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中学文言教学解决当前所遇尴尬现状作一些浅薄分析,以起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巧妙新颖的导语设计 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一个好的导语。导语是一堂课的前奏,是课堂教学的先导,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文言文教学也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如用课件设计背景及导语:或用生活现象制作成flash,并设计导语;或就课内容制成动漫,再添加导语;或用俗语俚语,配古人图片漫画引出导语;或用提问、悬念等制作动漫来引发思索形成导语……总之,导语设计力求千变万化,不拘一格,可调用多种方式,使用不同手段。具体而言,如学习课文《桃花源记》时,若以传统的文字讲解,学生要经由文字层面再转化成图像阶段实是不容易,若给学生播放事先制作好的动漫视频――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美好地方,用这样一个新颖、别致、自然而又贴近课文《桃花源记》内容背景,再辅以适当的导语,就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并激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可谓“好的导语犹如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啊。

二、以“读”体味文之韵 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字词句翻译当作重中之重,孰不知,文之韵味是可从吟诵中来体会的,其兴趣亦是从吟诵中而产生,且语感又是从吟诵中积累而成的,学生的古文素养也应从吟诵中来培养,故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文言文作品的吟诵不可或缺。

若文言文教学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琅琅吟诵之声,那学生对文言获取的知识及能力又何尝只能用理解字词句来简单言论的。就其吟读方式,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格式,或老师范读,或名家范读,或学生朗读。即便是读,也要尽量形式多样,如诵读、齐读、轮读、赛读、伴乐读、清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而且,“读”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它还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现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我们可以给学生以多媒体课件,以动漫方式播放其示范朗读之音,让学生既可有所合于课文内容的背景观看,又有范读之声以指导如何阅读文言文,这样让学生在听中品味、在听中评判、在听中享受,并通过听示范朗读来把握文章的句读、语气、节奏、停顿等朗读技术以示规范,从而使之能更好体味文本的韵律之美。具体其配音画面,可根据《桃花源记》中捕鱼人的行踪来设计的,如其中渔人以捕鱼为生的事实、忽遇桃花林的诧异情境、进入桃林过程、观赏桃林之惊奇、做客桃林之喜悦以及离开桃林处处志之细节、最后复寻不得的种种连续景象画面,构成一幅连续的诗情画意的探险经历,整个过程异常形象生动,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又快又好地理解原文。若以传统文言教学的模式,仅老师或学生朗读而无动漫或范读之声相配,其效果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犹如“横看成岭侧成峰”

许多老师认为学习文言文,学生会读和会翻译就够了,有的则机械地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理解塞给学生就完事了,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言,学生无论读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会各自有各自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是合理的,老师都应予以尊重和肯定。

如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学生对渔人出桃花林之后,复寻不得这一结局的思考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认为,桃花源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现实生活中是根本就没有的,完全是作者陶渊明想象出来的,作者不满当时的社会生活,所以虚构出这样一个与现实完全不一样的美好地方,以寄托自己的美好志趣;有的学生认为,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可能是存在的,只是桃花源里的人们,不想外界的世人来破坏他们宁静安乐的生活,所以将这个渔人做好的标记给抹掉了。我们可以制成很多学生对此有不同理解的多媒体课件,以展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种见解,并示以合理的解说或评价,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因为学生的这些看法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表现了他们的独特个性。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老师要充分尊重这些可贵的思想“火花”,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尊重,这样才会使其更积极、更有兴趣地学习。

四、亲身体验激活古文光彩 避免“纸上得来终觉浅”

相对于现代汉语,文言文浓缩精炼,展开文言文句子,运用细节想象,可以激活文言文的无限光彩。正是因为文言文具备骨架般的简洁,可以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让简短单调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写”以及“写”的乐趣。“写”作为一种表达,首先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然宣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乐意“写”的,只是因为平时给学生“写”的约束太多,遏制了学生的这种天性。

文言文教学中的“写”,有“改写”“仿写”等等,笔者在《桃花源记》一文教学时,采用的是改写和仿写。其中“改写”,是让学生帮着作者换一种结局来写,比方说:“渔人受到桃花林里人们的热情款待,非常向往这样美好的生活,于是不复外出……也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仿写”,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自己心灵深处的“世外桃源”,写写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个怎样一个地方。通过这样的“仿写”,可以拉近学生和作者陶渊明之间的时代距离,每一次文本的阅读和学习,都是和作者之间的一种心灵交流,所以,通过《桃花源记》文本的学习、“改写”及“仿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避免了“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样的遗憾。这种“写”的引导,也可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比如在课件某个环节有创意,就可以之为突破口进行自我改写,与古人对话或与古人结伴而行,让学生沿着动漫的图像或声音继续想象并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如能挖掘文言文的教学魅力点,用多媒体课件、电子视频材料等电教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文言文课堂一定会如春天般万物生机勃勃,春风也定会度过“文言关”。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体验”主体的建立

“体验”主体是在教学活动这个过程中建立的。所以,让学生体验主体应首先体验教师的语言,进入教师设计程序。这里要说的是教师的设计不是“教学性”的而是“建构性”的,语言不是“定义式”而是“启发式”的,教师的工作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认知支架”让学生在这个支架内自由、有效的活动。这里就给教师的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导入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是体验文学作品,“文学是最自由的领域,是人的情感本性的家园、情感本性的象征。”刘再复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的这种概括非常凝练。“我认为文学的最高价值、文学的永恒性源泉在于它可以帮助人类心灵进行美好的历史性积淀。”李泽厚对文学的这种作用也讲的非常精彩。语文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尽可能的让学生在这自由的精神王国中体验到人类心灵的本真。最后是引领学生从作品中走出来,带着前一阶段的成果体验现实的生活,这一过程更多的是留给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从而不受课时、学校这个时间、空间的限制。

二、“体验”主体的发掘和完善

(一)“美读”体验

“语文”中的“语”强调的是一种言语能力、朗读是自古以来学习文学的至法,“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有感情、有方法的诵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产生舒缓或激昂的心灵感应,和书中的情节、故事产生共鸣。加强对文本的渗透,教师应根据平仄、押韵、对偶……等语言语音知识对学生进行“美读”指导。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朗读该文则应注重声音的高低、急缓、抑扬顿挫,会使学生真切的体验到苏轼的豪迈之情与沉郁之心的矛盾交合。

(二)引导展开自由想象,进入美的画面

在教学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自由想象力,积极的感受形象。前面已经讲了文学是最自由的领域,是情感本体的家园,情感本体的象征。这样的特性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间。想象就是在过去感知的经验上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构建具有个性特点的新事物这样一个心理的过程,就是常说的二度创造。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物理学大师爱因坦也对想象情有独钟,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人类就是因为对太空进行了数千年的想象,才成就了当今飞天梦。所以,大胆的想象对体验主体的深入、完善起着催化作用。

1.想象具体之景

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桃花源之景的教学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由丰富的想象,由学生描述学生心目中的桃花源形象。这样,学生的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加深了对文章的情感度,也有助于学生对《桃花源记》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做进一步的剖析。

2.想象未尽之意

在教学冰心《小桔灯》中,结尾部分写着:12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吧,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是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师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对小姑娘一家进行想象,表达对小姑娘一家的美好祝福。这样,既对文章的主题作进一步升华,又能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环境下通过思维的拓展从而理性的看待问题。

(三)深度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注意体验与教学活动相联系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没有安史之乱中流落草堂穷困潦倒的生活经历是写不出来这样真切朴实的语句来的。建构在远离生活经验上的体验是空洞呆滞的,所以,教学中应尽可能的发掘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并将它们引进课堂,让学生在一个有生活基础的载体上来进行主体思维活动,既不空泛也不乏味,使课堂内容和事实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体验中的形象性深刻性。如教学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关于母亲的爱那一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讲述生活中母亲对自己的爱,举些事例,相互交流共同体味母爱的伟大、无私。

(四)情境的设置与开发

在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课件等,创设美的氛围。一个特殊精心设计的环境所流露的情感气氛对置身此中的人有极强的感染作用,他们有表情、语言、行动会不由自主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对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朗读、创设一个话剧舞台情景;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电影播放,造成学生的视觉冲击融进体验的对象中;可以对美文朗诵进行配乐,通过美妙音乐融合朗诵,进行美的体验;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在课题解决中加强主体意识的渗透。情境的创设方式、类型应随课程的内容、性质而定,标准是要有创意但不标新,要有让学生发挥的实际空间。

(五)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变换角度进行审美体验

第3篇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据调查得知,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朗读的环节逐渐减少,逐渐被代替的就是老师的“个人演讲”,教师在将讲台上吐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是现在的语文课堂上较常出现的一种现象。

进入到中学以后,学校和学生都有了一个固化的目标,就是中考甚至是高考。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一个较好的分数,初中语文的学习亦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朗读教学在大时代的影响下逐渐销声匿迹。同样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朗读教学也只是草草带过,忽略了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有的学校虽然能够坚持语文课堂上的朗读环节,但大部分也是方法不得当,不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所以也收不到想要的效果。

二、朗读策略探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革新,中国的教育学专家也逐渐意识到应试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利影响,纷纷开始献计献策,旨在打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能够着眼于学生习能力的发展。而对于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专家们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本质上来说,朗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在朗读文章的同时,可以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朗读方法不得当,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同样得不到提高。因此,选择一个较为适合的朗读方法,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1. 培养学生的朗读意识

培养学生的朗读意识是在进行朗读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学生主动去进行朗读,才能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总的来说,朗读教学上存在的很多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对其认识不够深刻。所以从根本上去改变教师和学生对朗读教学的看法,是进行朗读教学的必经之路。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是在开展朗读教学之前,必须要做好的准备工作。除了朗读教学,其他的各科教学在开展之前也要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科目产生足够的兴趣,才能激发其学习的欲望,这样在后期的教学中教师也会做得得心应手。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始着手。比如说,为学生选择些许较为喜欢的课外读物,在开展朗读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喜欢读书。另外,可以在课外的时间举办一些小型的朗读比赛,并为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通过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感

语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在引起学生阅读欲望之后,教师就要开始进行正规的朗读教学,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需要长时间进行训练的就是学生的朗读语感,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进行朗读的机会,对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要给予足够的耐心,进而培养学生能够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注意方言对朗读的影响

在朗读的过程还有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方言对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练习好标准普通话,时时刻刻纠正不良发音,并要达到吐字清晰,朗读流畅。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朗读水平肯定会有质的飞跃。

比如说,在朗读《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在课堂上请学生自己朗读的时候要把握好生字词,弄清楚每一个字词的读音,在保证正确读音的情况下,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该篇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朗读的速度和语调,切不可使用欢快激昂的语调来朗读课文,这样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品味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 将情感融入文本朗读

第4篇

学习文言文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还能弘扬和培养初中生的民族精神。但是长期以来,初中生都认为文言文难学,也是中考时容易丢分的地方,而且初中语文教师也不愿深入探究,无论是公开课还是评优课都不愿意选择文言文教学。因此,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弊端,就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笔者主要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还极大拓宽了初中生的知识面。尤其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简化文言文的教学难度,构建轻松愉悦的文言文课堂氛围,还可以实现学生互助探究学习,激发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时,教学重点是引导初中生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新课,在电子课件中展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图片,让初中生对岳阳楼的历史有所了解。然后这样开展教学: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岳阳楼记》,体会作者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

二、注重朗读技巧,品味文学作品意蕴

文言文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锻炼初中生文言文语感的关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注重初中生的主体地位,带领初中生品味文学作品的意蕴,从而更好的激励初中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全体初中生的共同进步。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小石潭记》时,要让初中生掌握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4篇,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我首先给初中生进行范读,扫除初中生学习时的文字障碍。然后再播放课文的音频,让学生轻声跟读,理解文章的大意。最后我会让初中生带着问题进行精读,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限制了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初中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初中生对语文学习感到厌烦。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初中生大胆质疑,对于学习中的疑问要及时向教师提出。还要善于构建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培养师生感情,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在讲苏教版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时,我先让初中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我进行归纳和总结,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5分钟后请学生复述文章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对于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和注解中没提到的可以提出质疑,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予以解决。在教学时有很多初中生提出问题,比如桃花源美在何处?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还有的初中生对文章的主旨提出质疑,到底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还是消极逃避现实?

四、阅读课外作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秉承“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通过鼓励初中生阅读课外文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时,我会为初中生创设学习语文的大环境,挖掘初中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从多角度提高初中生的学习效率。比如讲苏教版初中语文《陋室铭》,文章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教学时我还选择了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文言文作品,如《世说新语》《论语》《诗经》等,让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把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课外,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须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引导初中生养成文言文学习习惯,让初中生可以更好的感受文言文蕴含的真谛,从而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庄巧玲

第5篇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近百分之三十的篇幅,所选的篇目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为了激励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上下功夫。初中学生有一个共性: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没有很好的突出重点、难点突破也不够。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呢?我认为:

第一、创新教学模式,确立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固定模式。即: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背景简介——朗读全文——词句疏通——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传统模式首先它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学生机械的接受,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容器,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会索然无味;其次,这种模式它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教师灌输,教学中,老师“两支粉笔一张嘴,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没有求知的主动性,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可先预设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让学生课前了然于心。课中,由学生分组讨论(可借助辅学习资料及课文后的注释)得出相应答案,再让全班学生相互交流,提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一一解答,重点问题着重答,难点问题突出答。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使学生体味到了文中之情,领悟到了文中之道,这才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美好境界。我的教学模式是:“预设目标——分组讨论——组组交流——提出问题——教师解答。”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照顾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强调文言文的诵读,体味文中之美。确立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缺乏对话,学生的“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已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的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需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音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幽默的抒情小品,更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优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情,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的体会,调动起自已的情感体验与想象。以作“心灵沟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

我们要让课堂活动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朗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文学的诗情画意。对文言文精彩片段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学生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在学生听读、朗读、议读、品读过程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确立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

教《出师表》《醉翁亭记》《曹刿论点》《桃花源记》《爱莲说》《马说》《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言名篇时,文中的寓意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理解时有一定困难,教学中引入相关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就好学得多。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地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经典名著时,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会产生“豁然开朗”之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和设计教学形式时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和主体能力为宗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教师实施这种方法时,课前要给予明确提示,明确阅读要求:课堂上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然后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难点问题一一加以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第6篇

一、诵读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步。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走好这一步,每课必读好,由读而教,由教而读。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学生初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让学生快速地朗读感知课文,边读边圈出不会读的字词,然后查字典,或同桌交流,或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教师可亲自朗读课文,给学生示范,也可播放录音,让学生欣赏,对于一些难懂的篇章,可让学生跟着读,既可以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又能让学生体味文章的节奏、韵味、感情等。

3.多样朗读。熟读文本、读透文本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一步。诵读方式可多样,有个人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齐读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诵读,都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从而加深对文本的印象,为感知文本奠定基础。

二、翻译

文言文年代久远,与现代文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不进行翻译,学生就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感悟了。翻译是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基础,这一环节各年级的做法略有不同。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虽然在小学也学过一些浅显的文言文,但初中对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不同,教师必须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如留、删、调、补、换、变等,抓住关键词语翻译的方法。

八年级,有了七年级的基础和方法的指导,可放手让学生自主翻译。教师可组织学生先自己对照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给不理解的字词,不会翻译的句子做上记号之后,同桌交流,或四人小组交流解决,让

先让学生自己背,然后到小组长身边背,然后全班背诵。还可以开展小组轮流背诵、全班背诵比赛。教师为了掌握学生背诵情况,可抽几个学生背诵一下,抽背时注意选择代表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背诵好了之后,让学生默写课文,教师认真批改,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及时订正。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大量的词语和文言句式,增加积累,从而丰富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五、课内外并重

中考时文言文阅读是必考题型,占的比分不少,且考的都是课外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更难,学生在这一部分失分较多,这表明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有待提高。如果学生课内知识掌握得就不牢靠,那么读起课外文言文来就好比看“天书”。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仅仅要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而且要不断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每篇课文教完之后,我们要把本课的重要实词、虚词、重点语句翻译、重要内容的理解设计成题目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力求每篇课文的基础知识都得到落实。在课堂上,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弄清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多联系现代汉语讲解,同时,对一些课外知识加以补充。第一,要多把古代和现代知识加以联系。例如,教学《人琴俱亡》、《愚公移山》、《桃花源记》,可以讲讲“人琴俱亡”“愚公移山”“世外桃源”现在都是成语。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庞然大物”“峰回路转”“明察秋毫”“不亦乐乎”时,可以讲讲这些在现代汉语里面都保留了下来。教学“温故而知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以讲讲这些现在演变为“温故知新”“举一反三”了。而对于那些古今含义不同的,把它们联系起来讲解,学生会有很多收获。第二,对古代的一些官职名、帝王的纪年、古人的穿着打扮等加以介绍。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时,可介绍古人的装束有什么特点。教学《陈涉世家》“攻陈,陈守令皆不在”时,可向学生介绍古代有哪些官职。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知晓后,在理解课外文言文时,许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另外,教师还要去认真研究考试大纲,选择一些跟课文有相似之处的课外文言文,仿照中考的题型设计一些题目进行训练,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练习中去,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56-02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实施以人文性为指向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意识和现实意识,运用历史眼光和现实眼光,分析认识文言文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意识和现代意识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意识和现代意识。文言文距离现代时间较远,我们需要用“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的态度,了解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情感取向、思维方式等,他们那个时代看待自然、人生、社会乃至宇宙万象的历史合理性。我们有了这种“了解之同情”,才不会以今人的标准苛求古人、以现实曲解历史,才正确认识古代作品的人文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与此同时,我们评价文言文作品应该从当下人们所处的社会语境出发,依据当今社会标准进行解读,客观、真实地还原作品本来的面目。

除此,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建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当代西方教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它的兴起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这种教育理论给我们文言文教学如下启示。

(一)阅读需要层次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初中学生往往从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逐步深入:先从基本的字词入手,接着理解课文的大意,最后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的审美意义以及文化内涵。

例如,教学《沁园春・雪》上阕时,教师可提出如下有层次的问题:1.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2.这些句子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3.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4.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字引起?它统摄的是哪几个句子?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

依据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改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和内驱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人文精神等。以培养人文精神为指向,语文教育应让师生回归到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做真实、自由、个性之人。宁夏石嘴山市第九中学袁红老师的《〈孙权教学〉教学设计》就体现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例如:按照“朗读一译读一演读一悟读”的方式,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还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袁老师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把课堂的主体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体现了课堂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眼光和现代眼光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眼光和现代眼光,即以历史眼光看待历史人物与事件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用现代眼光审视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社会作用和局限性。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分析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从而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例如: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桃花源”是大诗人陶渊明虚构的社会理想状况,展示了一幅古代“乌托邦”的图景。这幅图景中,人们相亲相爱、相互尊重、共同劳动,享受幸福的生活。教学中,有些学生会质疑陶渊明所描述社会图景的真实性;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眼光和现代眼光看待“桃花源”。这个世外桃源是作者虚拟的,却寄托了人们对祥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今社会中,人们也同样向往、追求和创造祥和、美好的社会生活。这也就是《桃花源记》一文之所以千古流传的原因所在。

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意识和现实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眼光和现实眼光,分析认识文言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逐步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教师要不断转化自身的角色,以学生接受的程度为标准,善于灵活地处理教学板块,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讲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分析作者为何有这种情怀?苏轼作为宋词豪放派风格的开创者,面对政治失意和亲人离别,他不是沉浸在苦闷与痛苦的折磨中,而是以超脱世俗的情怀,以乐观的态度,向世人表达美好的祝愿。然后,让学生用现代人眼光讲述自己对于“月”的理解和想象,从而体会词中的意境。

又如,教学《过零丁洋》时,面对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文天祥在兵败被俘后,面对敌人,表现这种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文天祥应该怎么做?又会吟咏出哪些豪言壮语?

教学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眼光和现代眼光,审视历史,观照现实,深入领会古代人的思想情感,体会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怀,从而做到两点:一是知人论世,二是古为今用。知人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的生活时代、个人经历以及写作原因和目的。古为今用,就是学习借鉴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探析古人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用于建设现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8篇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它脉脉相承、博大精深,倍受推崇和赏识。但它又拮据聱牙,生涩难懂。又成了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屏障。

远程教育应用于文言文教学,激活了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引起了教学的深刻变革。为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

一、远程教育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借助远程教育手段,提供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各种信息,将信息通过物理线路在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之间传递,使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设备资源面向学生。这样,学生在教室内可以欣赏外面大千世界的无限美丽,随着远程资源上下载的文章范读可以放声朗读,可以享受文学艺术带来的无限乐趣。学生无不愉悦欣赏,尽情陶醉。此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情趣昂然。

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事先在Internet冲浪,了解陶渊明的资料,下载相关内容,又借助远程资源,下载《桃花源记》的视频。学生兴致大增,被图文、声形并茂的课堂深深吸引。 接下来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远程教育,优化了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根本,是标点、释词、翻译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以前单一的阅读方式相比,远程教育运用以后,变得丰富多彩。运用声像媒体为中介,引得学生进行文字与声像的对应理解,效果就很好。在阅读中配上音乐,配上相关图片,进行情景设置。那美妙的声音、动听的语调、煽情的语言传入耳鼓,那身临其境的、优美的图画呈现在眼前。文中有画,文中有乐。如此情景,阅读效果赫然而出。

教学《捕蛇者说》时,我下载了有关视频资料、图片、声音资料,多重手法并举,气氛悲伤凄惋,余味无穷。“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更是惨不忍闻,深深感染了学生。阅读时,知识、思想、情感参与其中,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远程教育,利于学生体味古人的感情,深刻挖掘作品内涵

要使学生感知古人的感情,首先要让学生动情。利用远程资源中的电影文件,配画音乐,配画朗读等。使静态文字具有立体感,使动态的图画更具吸引力。美妙的音乐在教室内弥漫,再加上优美的图画映入眼帘,学生入情入境,定会激起激情。此时“寓教于情”,效果不言而喻。

教学《出师表》时,我从远程资源上下载了电影《三顾茅庐》,展示了有关画面,并配上了适当的音乐。学生很受感染,特别是被“刘备雪中等诸葛亮睡醒”那一段,深深打动。更深刻理解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复杂心情。

四、远程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随着世人对文言文的探索和研究,古文之美日渐绚烂。远程教育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言文的审美是通过文字、语言、古人思想及我们阅读学习时的喜怒哀乐等来体现。课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声情同步、 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立体世界,通过这些手段,引导他们去感受美、欣赏美。下载的声音资料,使学生感受到音色之美;图片资料给学生带来视觉之美;“更有甚者”对古人思想的感悟更是一种美的升华。如此,提高了学生对文言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文言文的审美能力。

第9篇

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说话训练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的第一步。朗读课文,可以使口语受到严格训练,得到全面提高。学生朗读课文,能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用语,使自己的语言和书面语勾通起来,有意无意中用书面语习惯来规范自己的口语,养成良好的口语习惯,为说话的准确、生动、流畅、自然打下技巧基础。说话,是朗读技巧在生活中的运用,朗读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多做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鉴于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首先从模仿入手

针对中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多让学生听教师的示范朗读,有意识地让他们进行模仿。为此,我给学生制定了一些记录朗读的符号,要求学生一边听老师的朗读一边在书上做标记,以便于模仿。在这里,教师的示范朗读很重要,读得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上《背影》一课时,我将其中的精彩段落在分析之前先示范朗读,接着让学生进行模仿朗读,感受作者感情起伏的脉络,理解文章的感情线索。

(二)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我有意识地把精讲课文作为学生进行模仿朗读的材料,把自读课文作为学生进行理解朗读的材料。自读课文先让学生预习,上课时检查朗读,促使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有些课文老师可以不先示范朗读,等讲解以后请个别同学来朗读,全班讨论,提出优缺点,最后由老师做示范性朗读。

(三)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

比如:可以举行朗读比赛,还可以把有的课文改为广播小品、故事,对话表演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这里,我提出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进行朗读的要求,使学生能在较高的口语表达要求下进行训练。如《皇帝的新装》以小组为单位将其中的片段改成广播小品,分角色进行朗读,同学们听了既感到有趣,又激发了朗读的兴趣。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明确口语表达的要求,起了很好的作用。

为使朗读充分发挥培养说话能力的作用,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应该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朗读指导要切中中肯,以利改进;二是要多从发扬朗读的长处着眼,多鼓励,少批评,以利朗读兴趣的培养和朗读风气的形成,切不要把朗读变成单纯的找错;三要使全体同学都有朗读的机会,为此,应采用分段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指名朗读等多种方法;四是教师的朗读应该起到绝对的示范作用。

二、培养口头复述能力

复述是朗读训练的升华,是检验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和吸收情况的标尺,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特别是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这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课文重要词汇的基础上,甚至要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成为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复述得好例如《变色龙》一课,我要求学生大胆设想处理完“狗咬人”事件之后。警官奥楚蔑洛夫会怎么想、怎么做,然后把自己的设想讲出来;还有《皇帝的新装》一课,可让学生对“游行大典”结束后的情景进行创造性复述。学生一般都能抓住原文,原人物特点进行创造性复述。为使复述取得较好成效,我注意了两点:一是典型示范,让学生知道怎样选择课文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复述起来难度较大的内容,我都是自己先复述,告诉学生应抓住那些内容,关键词语,避免了盲目性;二是给学生准备时间,让学生得以把语言组织起来,并考虑如何表达。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如果课前没有布置,课堂上也没给时间思考而要求复述,那就多半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口头提问是培养说话能力的最为普遍的方法,每堂课几乎都用到,只要运用得当,其成效是无法估量的。美国的一位教学法专家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使问答法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首先是备课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难度不一的问题,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的可能,以达到口语训练全面性这一目的;再次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其他同学回答,口语训练的质量显然又提高了一大步。例如《春》一课,一个重点是体会语言的生动、富有表现力。上课时我先分析了几个词语为例,然后启发学生提问。就有学生提出“蜜蜂嗡嗡地闹着”,为什么用“闹”而不用“飞”或是其他动词。

四、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第10篇

一、课堂中有效预设与生成教学策略

1.紧扣教材预设,平等对话开启生成

紧扣教材的预设则可以为生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是初中语文的基本原则。根据教材进行全面、精细的解读,清楚教材的本意,尊重教材的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源于教材,超越教材的解读。如果脱离教材,天马行空的上课,只会让课堂更难以推进。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紫藤萝瀑布》一课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学习体味人生,感悟生命。教材中文章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然而正是因为这两句话,课文的精神价值才愈发明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因为紫藤萝的美丽,作者不由得停住脚步,可是为什么又要加快脚步?”学生抓住“不由得”可以体会到作者情不自禁地被吸引了,然而在联想到10年前紫藤萝的命运,作者终于感悟到生命长河无止境,作者加快的不仅仅是脚步,而是人生的步伐。

2.多元开放预设,在体验中自我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形成可以从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获得。然而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各不相同的特点进行准备,在自己可控制的预设空间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由生发。在《春》这一课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而文章的语言非常优美,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反而会破坏散文的意境。在欣赏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下反复地朗读,然后再让学生谈论交流,喜欢哪些字词、句子,为什么?《春》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迎春图,可以让同学画一画。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课堂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情感价值也是多元化预设的另一个方面。例如:在《桃花源记》中,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但是许多学生在这个主题之下却认为,渔人言而无信,桃花源里面的人不愿意向外人道也,可是渔人立刻就及郡下,告太守。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文本里挖掘更多的价值,这激励着教师在预设时要做出更多的准备。

3.动态多变预设,学与思过程中生成

课堂并不是预设的情景重现,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课前预设与课堂不一致的情况。然而教师并不能因为意外就手忙脚乱,而是要善于抓住时机、灵活多变地设计其中。这样,我们的教学将在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中动态生成。在《威尼斯商人》一课中,同学提出:“夏洛克虽然是一个无情的方债主,但是也有值得同情的地方。鲍西亚、巴萨尼奥和安东尼在遇到困难时都有人帮助。然而安东尼却因为夏洛克是犹太人就看不起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教师和其他同学感到十分意外。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本文主旨就是让同学领悟到作者的人文主义,安东尼友情至上、鲍西亚见义勇为,可是同学却读出了夏洛克的可怜,请同学找一找哪些地方提到他们看不起犹太人?”课堂陷入了一片沉思,经过学生的谈论,也有理有据地找到了。文本中几乎不称呼他为夏洛克,都是用了“那个犹太人”“疯狗一样的”。同学认为这些词语都明显的带有歧视和讽刺的含义。通过课堂上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插曲,学生也认识到了一种更崇高的人文主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更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从而使课堂上呈现出了情理之中却又意料之外的效果,教师不要因为没有预设就讳莫如深。然而要抓住契机让学生直言不讳,从而让课堂变成智慧的源头。

作者:牛晓蓓单位:四川成都铁路中学

第11篇

关键词: 语感 文言文 语音停顿 语义感知

语感培养深受语文教育学者的重视,语感培养对于古汉语学习的重大意义也被本民族数千年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夏丏尊先生指出:“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众口一词,道理非常明白。语感能力是人对语言的直觉感知、领悟、把握和深刻理解、创造性运用的能力。而语感现象是人在接触语言文字对象的刹那间,不假思索的情况下,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而至的一种心理现象。教学研究的任务是捕捉这种语感现象,洞悉其中的理性本质,从而富于针对性地培养这种感性能力。

一、语音停顿是需重新认识且值得师生重视的问题

言语对象的实质是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的浑然统一。言语获得是从语音形式的接收到语义内容破译的过程。研究语感问题不应回避语音接收和语义破获这两个基本的环节。

诚如李海林先生所说:“诵读最符合言语习得的心理规律。”言语习得的首要问题是语音接收的问题。那么,文言文言语习得中的语音接收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是语音停顿。

有人认为文言文语音停顿的问题是老生常谈,教师向来重视。其实正是这个语音停顿的问题,是师生共同忽视的大问题。

学习朗读的根本在于知道何谓正确的朗读,正确朗读文言文首要的是知道如何停顿。在文言文朗读中,停顿不当的错误现象普遍而严重,这种现象在学生和语文教师的朗读中,在教育主管部门配置的课文朗读录音中都普遍存在。列举数例如下: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6.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六国论》)

以上例句在停顿设置上均存在错误,停顿的作用首先在于把一个句子从语音层面上分割成若干信息单元,每个信息单元就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意义单元,停顿的设置应该恰好落在意义单元之间的间隔点上,错误的停顿会导致信息的破碎或者变形。如第一例中,“溪行”“之远近”,从语义上讲,根本不成其为信息单元,根本无从理解,使句子含义与语音形式之间产生支离现象。如此朗读,还有什么语感效应可说呢?请对照如下停顿安排。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6.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天。(《六国论》)

正确的停顿,是信息得以有效传递的保障,它使得语言信息单元在语音形式上和语义内容上保持合辙一致。这样朗读才能保证语感效应的生成。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语音形式上,形体破碎,那么即使读书百遍,形体破碎之下,其义依然难以探寻。相反,停顿正确了,语言信息自然完好,学习者在语义上即使知之有限,但在语音形式上,语言信息已然得到完好的传递。语感效应有了依附的物质形式。

出现此类误读不是大问题,师生全员都无力发觉问题的存在则是个问题。停顿错误,信息已然破碎,这对于言语传递而言,是个致命性的问题。

二、语义感知和语感效应

从《说文解字》到《尔雅》,从注疏之学到义理之学,从评点之学到诠释学,乃至语境理论,语用理论都涉及语义学范畴。正因为语义学范畴深广,使得我国经典作品在历代的解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出入,语义获得不是只依靠注解就能完成的,注解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语义获得是在语音传递或文字传递的基础上,当事人对语言信息单元在语义内容上的感知和再造,这才是语义理解的本质。

这里以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句为例,作演绎。

1.“月落乌啼霜满天”

这一句诗学习者往往以为好读易懂,其实这种表现恰恰是语感优劣的一种流露。而造成语感优劣的原因,一是习惯性依赖注解,满足于注解,二是欠缺语义感知训练。这句诗在语义上是非常丰厚的,读者在语义获得上不应掉进知解的弥彰,而应该运用感知能力。“月落”是视觉对象,“乌啼”是听觉对象,“霜满天”既是体肤感受又是内心感知的延伸。三大对象合在一起有一种当事人的人生感受弥漫了天地,弥漫了内心。如果比照类近的诗句,那么读者会更加清楚这句诗内容的丰厚。如“鸡声茅店月,人变板桥霜。”又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诗句构思方法类似,都备受世人称赏。如果学习者能主动地调动多感官,感知这些诗句的语义内容,那么语感效应将由此产生,语义获得才会走向准确、丰富、深入。

2.“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句诗的理解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诗的意思是:“江枫和渔火相对忧愁难眠”,这样的理解淡化了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其对于诗歌的意义损伤难以算计。正确的理解是“江枫”“渔火”对着“愁眠”之人,从“日落”“乌啼”“霜满天”中的“落”“啼”“满天”中,读者早应感知诗中抒情主体——人,是始终在场的。其人眼、耳、身、心俱在,忧愁难眠,独对天地人生,独对江枫渔火。如若不然,那么当“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忽然之际,钟声该由谁来听取?

由此可见,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主动自觉的语义感知活动是语义获得的根本环节。任是一些知名学者,由于这方面的疏忽,在文本解读中露出破绽,甚至惹出笑话也是常有的事情。

诚如李海林先生所说:“言语习得的心理规律有两个:一个是内化—外化规律,一个是心理痕迹规律。”从这些基本规律出发,抓住语感效应得以呈现的具体环节,语感培养的途径场合方法又岂止其一、其二?不然,整日说语感,而语感却如神物一般,不知从何方前来,何时前来。

语感正是基于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无疑的。眼耳身心动起来了,语感就有了,小和尚念经,怕是念上百千遍也无法感到真趣。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任务;交流成果

目前,随着小组合作教学被广泛地应用到语文课堂上,我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合作内容假大空、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讨论很热烈,但是收效甚微等,这种结果是每位教师都不愿见到的。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在课堂上引导者和指挥者身份的作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加以正确指导,从而真正体现出它的高效性。

一、巧妙组编小组成员,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促使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效开展和实施的首要前提,所以,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如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个性、组织能力等,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具体分组时,我觉得可注意以下两点:

1.对全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摸底后,按照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等级合理搭配,一般4人为一组,每组先选出一名小组长,对组内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组织和协调。

2.小组成员不要随意更换,要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要考虑学生个性和座位安排,以使学生在合作交流时较为方便。

这样在分好组之后,接下来就是课堂的准备工作,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了如指掌,为学生制订具体的合作学习内容,同时要注意内容的可操作性和难易程度,以使小组合作教学活动有序、顺利地开展和进行。

二、明确合作学习任务,使学生有层次地达成目标

合作学习任务的制订,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起着直接影响作用。所以,身为初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布置合作学习任务时,一定要让每个小组和组员都明确自身的任务,使学生有层次地达成目标,并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发展和进步。

比如,以《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为例,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就设计一个合作学习环节,并将具体的合作学习任务交代的十分明确:(1)找到本课中的实词、虚词;(2)翻译句子;(3)每组派出一名成员朗读课文;(4)对“桃花源美在何处?”“桃花源幸福在哪里”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这样我在给学生布置完合作学习任务之后,各个小组立即投入进去,有的小组一边读,一边寻找里面的实词虚词,有的小组先寻找课文里面的虚词,然后一边朗读课文一边翻译句子,对于每个小组被选定参加朗读的,其他成员也开始帮助纠正读音,提醒他注意朗读中的语气等,这些任务完成之后,各个小组又通过对文本的初步了解,对最后我提出的两个问题展开了探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显得极为活泼和热烈。总之,各个小组的整个合作学习过程,显得忙却不乱,合作学习效果也比我们传统的单一讲解方式好得多。又比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我就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四个背影”“四次眼泪”和“五句话”,来感受深深的父爱,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儿子是从哪里开始理解父亲的爱的?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由此引出学生对主体段落的进一步探讨和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则要反复了解各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在下节课上与其他小组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我既使全班学生都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理解和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一举多得。

三、加强对学生交流成果展示的指导,使其精彩、有序、高效

学生小组合作之后,对合作交流的成果进行展示,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加强对学生交流成果展示的指导,使各个小组的成果展示得精彩、有序和高效。

首先,我认为,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时,我们要做一个倾听者,而后是引导者、评价者,若出现失控局面,我们还要做一个及时的调控者。其次,学生进行交流成果的展示,需要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表达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口齿伶俐。再次,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能力。要让学生在倾听其他学生的交流成果时,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对所展示的要点快速记录,对于其中存在的疑惑点,要敢于质疑,从而提高学生倾听、思考、质疑的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现代化教师,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自身发展和课堂效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加强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从而真正体现出它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