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国人的习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德国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纪律严明,法制观念极强。
第二,讲究信誉,重视时间观念。
第三,极端自尊,非常尊重传统。
第四,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须指出的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
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
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则大都可行。
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您”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2)服饰礼仪
德国人在穿着打扮上的总体风格,是庄重、朴素、整洁。
在一般情况之下,德国人的衣着较为简朴。男士大多爱穿西装、夹克,并喜欢戴呢帽。妇女们则大多爱穿翻领长衫和色彩、图案淡雅的长裙。
德国人在正式场合露面时,必须要穿戴的整整齐齐,衣着一般多为深色。
在商务交往中,他们讲究男士穿三件套西装,女士穿裙式服装。
德国人对发型较为重视。在德国,男士不宜剃光头免得被人当作“新纳粹”分子。德国少女的发式多为短发或披肩发,烫发的妇女大半都是已婚者。
(3)餐饮礼仪
德国人是十分讲究饮食的。
在肉类方面,德国人最爱吃猪肉,其次才能轮到牛肉。以猪肉制成的各种香肠,令德国人百吃不厌。
德国人一般胃口较大,喜食油腻之物,所以德国的胖人极多。
在饮料方面,德国人最欣赏的是啤酒。
德国人在用餐时,有以下几条特殊的规矩。
其一,吃鱼用的刀叉不得用来吃肉或奶酪。
其二,若同时饮用啤酒与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否则被视为有损健康。
其三,食盘中不宜堆积过多的食物。
其四,不得用餐巾扇风。
其五,忌吃核桃。
(4)习俗禁忌
德国人在所有花卉之中,对矢车菊最为推崇,并且选定其为国花。在德国,不宜随意以玫瑰或蔷薇送人,前者表示求爱,后者则专用于悼亡。
白鹳是德国的国鸟。
德国人对黑色、灰色比较喜欢。
对于“13”与“星期五”,德国人极度厌恶。他们对于四个人交叉握手,或在交际场合进行交叉谈话,也比较反感。因为这两种作法,都被他们看作是不礼貌的。
德国人认定,在路上碰到了烟囱清扫工,便预示着一天要交好运。
在德国,星期天商店一律停业休息。在这一天逛街,自然难有收获。
了解对象的心理
交流能力包括4个方面,专业知识能力、社会能力、常识性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目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研究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研究领域里的重要议题。德国学者Thomas(2003)和Bolten(2003)认为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文化交往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细分为“普遍文化”能力和“特定文化”能力两种。普遍文化是指人类共通的东西,例如从社会心理学上来讲,“人性本善”,人有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人碰到挫折后会产生沮丧情绪等等。但有些东西是在特定文化中才有的,比如人情、面子和关系等,这些都是受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影响而形成的。
很多中国学生到德国后,感觉很难和德国人交朋友,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去处理,缺乏“集体”感,课后大家都各自离去,彼此之间缺乏对话和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很“淡”等。比如有些中国学生说:
“每次都很想和德国同学下课后聊聊天,他们好像很忙,放学后就都不见了。”
“我和一个德国朋友认识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到现在他都没有请过我去家里吃饭。”
“我们是一起踢球的队友,球场上是好哥们,离开球场后‘关系’感觉很疏远。”
对于此问题,德国心理学家Thomas(2003)和华裔语言学者Liang(2003)进行过探讨和总结,德国人的行事特点主要体现在倾向于公私分开,就事论事,自立,准时,生活和工作中偏向结构和规则。上面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的印证,德国人把公事和私事分得很清楚,也就是说在工作或者学习中是好朋友,并不意味着我们私下也是好朋友。而相反,中国人则比较讲求关系、等级观念、面子和社会和谐,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规则相对主义。“关系”在中国人心目的位置非常重要,中国人常以关系的好坏来进行朋友的选择和划分。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和德国文化在人际层面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在交往和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切实地了解受众的心理。
把握对象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曾流传着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中国,这句话被大众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大至文化传播,小到人际交往,无一例外。“知己”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以及什么是现代文化的特征,什么是当今社会的问题和现状等。“知彼”就是要了解传播对象的接受能力和文化内涵等。很多时候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都是因为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而造成的。
记得很多中国朋友刚到德国时,为了一些问题比如“中国人是否真的吃狗肉”,“中国人为什么吃饭时喜欢大声喧哗”,“中国人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和德国人争论得面红耳赤。对于德国人的一些质疑和批评,他们显得毫无准备,“面子”上非常过不去,不知道怎么才能消除德国人脑袋中的“刻板印象”。比如有些中国人说:
“德国人每次都拿一些不好的事情说事,他们怎么这么爱批评啊?”
“每次讨论时,他们都批评得很直接,让人非常难以接受。”
“这些批评太不顾及我们的感受了,面子真没法搁。”
“有时候真想和他们一争到底,把事情讲清楚。”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会发现“争论”是德国人民族性的一部分,德意志民族是个爱批评的民族。“批评(Kritik)”这个词在德语中是指一种评价的艺术,在言语的表达中含有一种客观、公正、公开和实事求是的意思。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都对这种批判精神赋予了极高的评价。康德曾说:“我所谓的批判,指对于理性寻求独立于所有经验的一切知识的批判。”恩格斯也曾认为,康德的这种批判精神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两个伟大假说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在这里,康德所说的“批判”主要不是斗争、反对、否定和打倒的意思,而是考察、研究、分析和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在交往中对问题的批判有些时候是出于对事物本身的好奇和探究的精神,因为并不了解,所以才要仔细研究和分析。长期以来,这种批判精神深入每个德国人的心中,以至于在讨论问题时都体现出较强的批判性。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德国人比较喜欢批判,中国人比较讲求面子。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把握传播受众的心理和文化内涵,不懂得换位思考,而是仅仅按照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跨文化传播,那么误解和冲突将难以避免,最终将影响交流的有效性。
采取合理的传播策略
在了解了心理需求和文化内涵之后,如何合理进行传播策略的选择成为关键的问题。一个有交际能力的人不一定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反过来,一个能进行有效交际的人不一定具有最好的交际能力。这个听起来好似悖论的命题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因为它涉及到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传播策略的合理选择。
师:走在德国的街头,我们会看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双竖线给这段分两层,一层写走在街上看到的景色,一层写看后的感受。
(生默读并分层,之后交流。)
师:我们先学习第一层上。谁能扣住关键词,说说走在德国街道上“我”看到了什么?
生:走在德国的街道,作者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景。
师:你能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花团锦簇”写出了花儿多,团在一起,簇在一起,“锦”字还写出了花儿漂亮;“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颜色多,颜色艳。
师:这两个词理解了,画面就出来啦!请你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轻声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
生:走在德国的街道,“我”看见每扇窗子都种了花,花儿都往外开,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
生:走在这样的街道,就像走在山上的小道上,两边都是花,抬眼看,上面是花,低头看,下面也是花,这就是花的海洋啊。
师:正是因为家家户户都种花,正是因为家家户户的花都种在窗口,都往外开,所以,走在德国的街道,就像身临花的海洋,看也看不过来。书上用了一个词语表达这个意思,是哪个词?
生:应接不暇。
(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德国街景,一幅是山阴道上)
师:文中说,漫步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都好像走进了山阴道上。“山阴道”不是仅仅指随便哪座山的哪条小道,这个词还有个来历呢。请浏览这段文字。
(出示资料:山阴道是今浙江绍兴郊外的一条古道。1000多年前,著名诗人王献之来此漫步山阴道上,看到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草木葱茏,相映成画,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师:走在德国的街头,作者还念着故乡的古道,景致美,观景的心更美。你们体会体会这份景,这份心。自由读读这段的前3句吧。
(生伴着音乐读文)
师:这段第二层写的是作者感受。请女生齐读。
(生读)
师:看到这样的街景,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作者感受到德国人种花是一种境界。
生:作者说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师:作者不再说这是一种现象,而说是一种境界。你能静心思考一分钟,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这体现了德国人一种怎样的境界?
生:为别人考虑,利他的境界。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师:一种让人慢慢回味的境界。同学们,早在1935年,季羡林先生就远赴德国,在著名的哥廷根大学留学,一去就是十年,直到1945年回到祖国。35年后的1980年,当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看到德国人家家户户仍然这么养花,仍然保持着这个颇让人寻味的习惯,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这个“奇”仅仅是“奇”在德国人养花的习惯和我们不同吗?请你结合课文与这段素材,说说你对“奇丽”“奇特”这两个词的理解。
(师出示一段资料:季羡林初到德国的十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社会物资奇缺,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可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德国依然是满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自己先说一说,再把你的意见与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生:德国人种花的独特方式使得德国街道呈现奇丽的美景。同时,我还感受到德国这个民族奇特的地方在于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有一颗爱美的心。
生:我补充,是有一颗享受生活、乐观的心。
师:填填这两个空吧,可以用上书上的词语。
(出示:一面是饥寒交迫,一面是________;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________。难怪作者在文章的开篇写道:“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师: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这一切已经成为了这个民族的一种习俗、一种性格、一种文化。正是这样美好的习俗和这样优良的传统构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难怪先生这样感叹――
(生接读作者在文中的赞叹)
美国人送礼当面打开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在接到礼物时常常显得有些难为情。如果他们凑巧没有东西回礼,就更是如此。但是逢到节日、生日、婚礼或探视病人时,送礼还是免不了的。美国人最盛行在圣诞节互赠礼品。圣诞节时,天真烂漫的孩子们为收到各种新奇玩具而兴高采烈,以为这是圣诞老人送给他们的礼物。大人们之间常送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或盆景等。礼物多用花纸包好,再系上丝带。此外,美国人认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个梨也不感到菲薄,不同于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收到礼物,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向送礼者道谢。礼物包装讲究,外表富丽堂皇,里面却不一定是太贵重的东西。有时打开里三层外三层的精美包装,露出来的只是几颗巧克力糖而已。
德国送礼讲究包装在德国送礼,对礼品是否适当、包装是否精美要格外注意。玫瑰是专送情人的,绝不可送给别人。德国人喜欢应邀郊游,但主人出发前需要细致周到的安排。
法国送花别捆扎在法国送礼,一般选在重逢时。礼品选择应表示出对主人智慧的赞美,应邀去法国人家用餐时,应送几枝不捆扎的鲜花。
拉丁美洲不能送手帕、刀剪等礼品拉丁美洲不能送刀剪,否则认为是友情的完结,手帕也不能作为礼品,因为它是和眼泪相联系的。拉丁美洲人喜欢美国生产的小型家用产品,比如厨房用具等。在拉美国家,征税很高的物品极受欢迎,最好不送奢侈品。
日本人有送礼习惯日本人讲究礼仪,有送礼的习俗。但一般送些对其本人没啥用途的物品,收礼人可以再转送。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丝绸、名酒及中药,对一些名牌货也很喜欢,但对狐、獾图案的东西则比较反感,因为狐狸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到普通百姓家做客,送只能十五片花瓣,皇家徽章才有十六瓣的。
英国人讨厌有公司标记的礼品英国人讲究外表,一般送礼物都是花费不多的东西,如高级巧克力,名酒和鲜花也是英国人收礼的最爱之物。合适的送礼时机应是晚餐后或看完戏之后。对标有公司标记的礼品,英国人普遍不欣赏。公司若送礼,最好以老板和私人名义。
俄罗斯人忌讳别人送钱俄罗斯人送礼和收礼都极有讲究。俄罗斯人忌讳别人送钱,认为送钱是一种对人格的侮辱。但他们很爱外国货,外国的糖果、烟、酒、服饰都是很好的礼物。如果送花,要送单不送双,双数是不吉利的。
荷兰人送礼忌送食品在荷兰,人们大多习惯吃生、冷食品,送礼忌送食品,且礼物要用纸制品包好。到荷兰人家做客,切勿对女主人过于殷勤。在男女同上楼梯时,其礼节恰好与大多数国家的习俗相反:男士在前,女士在后。
第一、随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热情开朗,不拘小节。
第三、城府不深,喜欢幽默。
第四、自尊心强,好胜心重。
加拿大
加拿大的基本国情是地广人希特殊的环境对加拿大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响。一般而言,在交际应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点是既讲究礼貌,又无拘无束。加拿大国民的主体是由英法两国移民的后裔所构成的。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讲英语。性格上相对保守内向一些。而法裔加拿大人则大都信奉天主教,讲法语,性格上显得较为开朗奔放。与加拿大人打交道要了解对方情况,然后再有所区别的加以对待。
法国
与英国人和德国人相比,法国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现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爱好社交,善于交际。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诙谐幽默天性浪漫。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第三,渴求自由,纪律较差。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 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
他们虽然讲究法制,但是一般纪律较差,不大喜欢集体行动,与法国人打交道,约会必须事先约定,并且准时赴约,但是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
第四,自尊心强,偏爱“国货”。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第五,骑士风度,尊重妇女。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德国
德国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纪律严明,法制观念极强。
第二,讲究信誉,重视时间观念。
第三,极端自尊,非常尊重传统。
第四,待人热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须指出的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则大都可行。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你”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波兰
在人际交往中,波兰人的举止优雅,语言文明,彬彬有礼,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同外人打交道时,波兰人对称呼极其重视。他们的习惯,是要尽可能地采用郑重其事一些的称呼。对于男士,波兰人言必称“潘”。对于妇女,他们则非要称之为“帕那”或“帕妮”不可。在社交场合问候他人时,波兰人肯定会对对方以 “您”相称。他们假如与对方以“你”相称,则多半意味着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彼此相交已非一日。按照波兰人的习惯,自己在交际场合被介绍给他人之后,必须要主动同对方握手为礼,同时还要报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即为失礼。在波兰,最常用的见面礼节有握手礼和拥抱礼。在波兰民间,吻手礼则十分通行。一般而言,吻手礼的行礼对象应为已婚妇女,行礼的最佳地点应为室内。在行礼时,男士宜双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征性轻吻一下,假如吻出声响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规范的。
俄罗斯
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在称呼方面,在正式场合,他们也采用“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称呼。在俄罗斯,人们非常看重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对有职务、学衔、军衔的人,最好以其职务、学衔、军衔相称。依照俄罗斯民俗,在用姓名称呼俄罗斯人时,可按彼此之间的不同关系,具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与初次见面之人打交道时,或是在极为正规的场合,才有必要将俄罗斯人的姓名的三个部分连在一道称呼。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不过有些女子之间不握手,女友相逢时常亲吻对方的脸。澳大利亚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后。称呼别人先说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类。熟人之间可称小名。
墨西哥
在墨西哥熟人见面时所采用的见面礼节,主要是拥抱礼与亲吻礼。在上流社会中,男士们往往还会温文而雅地向女士们行吻手礼。通常,他们最惯于使用的称呼是在交往对象的姓氏之前,加上“先生”、“小姐”或“夫人”之类的尊称。前去赴约时,墨西哥人一般都不习惯于准时到达约会地点。在通常情况下他们的露面总要比双方事先约定的时间晚上一刻钟到半个小时左右。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待人的礼貌。
阿根廷
阿根廷人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礼仪与欧美其他国家大体上是一致的,并以受西班牙影响为最。阿根廷人大都信奉天主教,所以一些宗教礼仪也经常见诸阿根廷人的日常生活。在交际中,普遍采取握手礼。在与交往对象相见时,阿根廷人认为与对方握手的次数是多多易善。在交际场合,对阿根廷人一般均可以“先生” “小姐”或“夫人” 相称。
巴西
从民族性格来讲巴西人在待人接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方面,巴西人喜欢直来直去,有什么就说什么。另一方面,巴西人在人际交往中大都活泼好动,幽默风趣,爱开玩笑。目前,巴西人在社交场合通常都以拥抱或者亲吻作为见面礼节。只有十分正式的活动中,他们才相互握手为礼。除此之外,巴西人还有一些独特的见面礼。其一,握拳礼。其二,贴面礼。其三,沐浴礼。
埃及
握手礼——禁忌是不要用左手
拥抱礼——力度适中
亲吻礼——根据交往对象不同分为:
吻面礼,一般用于亲友之间,尤其是女性之间。
吻手礼,向尊长表示谢意或是向恩人致谢时使用。
飞吻礼,多见于情侣之间。
南亚摇头礼
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人们相互交往时,往往彬彬有礼地摇头。他们的表敬礼俗是:向左摇头则表示赞同、尊重或认可;点头则表示不同意。这恰恰与中国的"摇头不算点头算"相反.
南非
南非社交礼仪可以概括为“黑白分明”,“英式为主”。所谓“黑白分明” 是指:受到种族、宗教、习俗的制约,南非的黑人和白人所遵从的社交礼仪不同;英式为主是指:在很常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白人掌握南非政权,白人的社交礼仪特别是英国式社交利益广泛的流行于南非社会。
以目前而论,在社交场合,南非人所采用的普遍见面礼节是握手礼,他们对交往对象的称呼则主要是“先生”、“小姐”、或“夫人”。在黑人部族中,尤其是广大农村,南非黑人往往会表现出与社会主流不同的风格。比如,他们习惯以鸵鸟毛或孔雀毛赠予贵宾,客人此刻得体的做法是将这些珍贵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帽子上或头发上。
英国
仪态礼仪:在英国,人们在演说或别的场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构成v形手势,表示胜利;在英国如果有人打喷嚏,旁人就会说上帝保佑你,以示吉祥。
相见礼仪:在英国,婴儿出生时父母亲朋一般依婴儿的特征,父亲的职业为婴儿取名,有的母亲家庭显赫,就用娘家的姓作为婴儿的第二个名字。在英国,孩子只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称叔。英国老人讲究独立,不喜欢别人称自己老,走路时不必搀扶他们。
刚刚送走了圣诞老人,元旦的钟声敲响了。不管是世界上哪个国家的人们,都对新的一年充满美好的希冀。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世界各国的人们都以其别出心裁、各具特色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德 国 德国人对元旦非常重视,他们认为元旦过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下一年的运气。在除夕之夜,人们会点起灯,放起烟花爆竹来“镇妖除魔”、辞旧迎新。新年钟声响起前,很多德国人会爬到椅子上,待钟声传来,就跳下来,跑到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灾祸。在德国农村还保留着一种风俗——爬树比赛,据说爬得最高的人会被誉为“新年英雄”,受到其他人的羡慕。德国人元旦还有穿新衣的习俗,他们认为新年换新衣,一切都如意;新年乱穿衣,全年不顺利。 法 国 法国的元旦本来是每年4月1日,直到1564年,国王查理九世才把它改作1月1日。新年夜,法国人合家团聚,围桌痛饮香槟酒,按照传统,这一夜每个家庭都要喝掉所有的藏酒,以避免来年有厄运;所有的人都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这样新一年才会有新开始。1月1日*一大早,父母会给孩子发“压岁钱”,以表示对子女的关爱。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这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美 国 这个移民国家的历史并不长,所以元旦的民俗庆祝活动和其他国家比起来相对平淡,除了狂欢和吃喝,人们大多呆在家里看电视或睡觉。不过加利福尼亚洲的元旦庆祝别有特色,新年来临之际,大街小巷到处都摆着玫瑰花,几十辆鲜花装点的彩车载着身着礼服的妙龄少女徐徐而过。人们会在节日期间选出当年的玫瑰皇后和玫瑰公主,在对美的赞赏中迎来新年。
泰 国 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成群结
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的祝长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为庆贺新年,泰国人举行大规模的“赛象大会”,内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人身、大象足球赛、古代象阵表演等,很是精彩动人。 日 本 埃 及 埃及是文明古国,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观察星象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立时上涨。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在门口放一张桌
子,七八只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献给神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因埃及的农业生产是从秋季开始的。 印 度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生的慨叹。 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游行),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木仓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 印度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大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挠向杆上爬去的小伙卫子,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夺得小袋取得胜利为止。
朝 鲜 朝鲜和我们中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符的习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元旦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新年期间,朝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新 加 坡 元旦起个大早,高高兴兴的从长辈那里拿“红包”(压岁钱)。新年里有个社团组成的舞狮、舞龙队沿街表演。男女老幼穿着盛装,带上礼品走访亲友。过年时,人们爱吃油炸糯米和红糖做成的甜年糕。 英 国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匀惯开展种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 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夜过后,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 英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夜举行,“迎新宴会”,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往昔的日光》。“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人们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德 国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纵树和横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
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日月穿梭,寒暑交迭,岁月的年轮在不经意中又多划了一个圈。在共同度过的这365个日子里,我们一同体验了春夏秋冬的美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元旦节放假时间安排一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元旦节放假时间安排2021年12月31日(周五)-2022年1月2日(周日),共放假3天。
元旦释义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即“初始之日”的意思。
“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在我国,“元旦”一词古已有之,在文学作品中最早见于《晋书》。我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首月首日)日期并不一致。
后,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阳历年”、“新历年”或“公历年”。
元旦高速免费吗?2022年1月1日高速不免费,元旦期间正常收取高速过路费。根据《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规定,免费通行的时间范围为春节、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等四个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当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确定的上述法定节假日连休日。
高速免费时段从节假日第一天00∶00开始,节假日最后一天24∶00结束(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各国新年元旦的习俗英国
在英国,新年钟声敲响了之后,他们会先把屋子后面的门打开,寓意着把“旧年”放出,然后关上了后门之后再把前门打开,相对应的意思是把“新年”迎进来。
打井水是英国中部乡村流传已久的风俗,据说第一个打到井水的人就是新一年的有福之人,打来的水则是吉祥之水,所以元旦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拎着桶,向井边进发。
除此之外,英国人元旦一早出门时,总会带上一大把铜钱,不管遇到熟悉的朋友还是陌生人,都会互相赠送。他们认为这样不但令对方一年有财气,也会给自己带来幸运。
法国
在法国,新年到来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并且从元旦前夜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停止,以致许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们认为,元旦时如果家中还有剩余的酒,新的一年则交厄运。
法国人认为元旦这一天的天气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德国
在德国,新年钟声响起前,很多人会爬到椅子上,待钟声传来,就跳下来跑到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灾祸。在德国农村还流传着一种风俗——爬树比赛,据说爬得越高运气就越好,每年爬得最高的人会被誉为“新年英雄”,受到其他人的羡慕。
德国人元旦还有穿新衣的习俗,他们认为新年换新衣,一切都如意;新年乱穿衣,全年不顺利。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跨文化障碍;价值观念;经济利益冲突;文化风俗;思维方式;民族文化;商务语言
中图分类号:F7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4-0096-04
一、国际商务谈判
国际商务谈判是相对于国内商务谈判而言,它是指跨越国界的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而进行协商的行为。在当代国际社会中,许多交易往往需要经过艰难频繁的谈判。尽管不少人认为交易所提供商品是否优质、技术是否先进或价格是否低廉决定了谈判的成败,但事实上,交易的成败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谈判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国际商务谈判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调解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府及商业机构之间经济利益冲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障碍的表现形式
(一)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的冲突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语言交流必不可缺。每一种文化都会给词汇赋予特定的含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述有着不同的含义。德国人强调准确严密,其交际方式透明直接,表达准确。与中国人沟通时,德国人会认为中国人说话过于客套、含蓄。美国人在与中国人沟通时,会认为中国人说话转弯抹角;而当美国人与日本人沟通时,其文化障碍更突出了……。除了语言交际之外,我们会发现在谈判活动中很多时候会使用很多非语言交际:任何一个手势、体态、脸色等在某种程度上都代表一定的交际内容。例如谈判者往往都用点头或者摇头来表示同意或者不同意,但在南亚一些国家,点头却代表否定的意思,因而语言与非语言交流方式的差异就成为国际商务谈判中沟通障碍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风俗习惯冲突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经常会涉及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活动。这些活动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谈判双方不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往往会让谈判对手感觉不被重视和尊重,直接影响到谈判结果。例如在穆斯林世界的社交活动中,喝咖啡往往是一项正式的饮食活动,按照他们的习惯,客人不喝咖啡是很失礼的行为,拒绝一杯咖啡会造成很多麻烦。再如芬兰人在谈判活动结束后会邀请客人进行蒸气浴,洗蒸汽浴是芬兰人的一项重要礼节,对此是不能拒绝的。因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各国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否则它就会成为进行商务谈判的一大障碍。
(三)文化价值观念冲突
价值观念是以文化衡量人们行为以及后果的标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念会有巨大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风格,因而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谈判者有着很大的影响。同一种行为,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可能是很恰当的,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却会被看成是不道德的。在中国,几千年来儒家伦理文化强调道义和情感。人们总是被许多人情关系纠缠不清,很多时候人情关系处理的好坏对于合同能否顺利签订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西方的欧美国家却完全不同,他们公私分明,在法律条款以及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处理问题。价值观冲突的另一表现就是群体观念。中国人集体意识极强,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崇尚“舍小家,为大家”,往往会过度谦让,从而压抑自己的个性。在谈判过程中,中国人讲究都内部的和谐和步调一致,一切决策由集体的领导下达。西方社会则不同,西方人崇尚个人价值的实现,推崇自我意识,基本不受政府部门的干预和干涉…因而这也成为国际商务谈判中沟通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四)思维方式冲突
思维方式是在长期的文化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区域的谈判者往往会遭遇思维方式上的冲突。这一点在中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中国人对于直观经验较为重视,注重经验论;而西方人的抽象思维方式讲求概念分析、逻辑推理。再者,中国人不否认对立,但更加强调统一,而西方人喜欢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一个事物。因而不同的谈判者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差异会表现出决策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所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我们必须要深刻了解不同国家谈判者的不同思维方式,尊重对方,,这样才能避免或减少谈判活动中的这一障碍。
三、解决跨文化障碍的国际商务谈判策略
商务谈判策略是对谈判人员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为实现特定的谈判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方式、措施、技巧、战术、手段及其反向与组合运用的总称。在整个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谈判双方要依据各自的实力,从谈判的全局入手,有计划地安排好整个谈判团队的准备和参与,并将其适时适地的用于指导谈判的全过程。
(一)准确灵活使用商务语言与非语言策略
任何一个国家所使用的语言都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和制约语言的形成。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商务谈判语言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谈判的成败。因此谈判者要能够针对不同的谈判对手,准确地使用商务语言,灵活地运用礼貌、委婉、含蓄、幽默、赞美等多种语言策略,力求用准确得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从而避免在谈判双方之间形成障碍和误解。
在一次国际商务谈判中,中方代表非常自豪地介绍自己的企业:“Our company is a Second-Class Enterprise”。对方的反应:原本热情的兴致顿时变冷,致使谈判出现了短暂的尴尬。原因是中方的言语表达造成了歧义:对方将“Second-Class Enterprise”误解成为“二流企业”而不是中方想表达的“二级企业”。因而谈判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应用水平,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言语上的沟通障碍。除了语言的准确性之外,我们还必须要了解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国家有可能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一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每次美国人提出一个观点时,日本人总会点头说“哈伊”(yes),所以美国代表认为此次谈判十分顺利,心里暗自高兴。但是当最后谈判结束要签订合同的时候,他才明白日本人的“yes”并不代表同意对方观点的意思,只是一种礼貌的表达“I am listening”。
除了语言表达上引起的歧义而造成沟通障碍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非语言行为(肢体语言)差异。比如:在中国以及很多国家对一个人竖起大拇指表示对对方的欣赏和赞美。但是如果是和巴西进行谈判,这就有可能导致谈判陷入僵局乃至破裂。因为在巴西,这个手势意味着藐视甚至是侮辱,带有强烈的贬义。再比如类似于英语中“ok”的手势代表着“顺利”“没问题”。但是同样的动作如果你对法国人来做就会招来不满甚至愤怒。因为在法国这个动作代表“no value”“zero”的含义。
因而只有正确辨别和理解各个国家民族的语言和非语言差异,充分了解他们在各种商务谈判中的习惯性语言和非语言交流方式,尽可能避免“以己度人”的将本国的文化习惯套用在别人身上,对其商务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才能真正避免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沟通障碍。
(二)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针对特定文化采用特定谈判策略
在谈判过程中,谈判代表的行为习惯和本国的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整个谈判活动之前,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深入了解谈判对手的社会风俗习惯和禁忌,建立和强化跨文化谈判意识,正确认识不同谈判对手在目标、动机、风俗习惯、谈判风格以及决策上的不同,针对对方的文化风俗习惯灵活地采用特定的谈判策略,使对方感到自己的文化习俗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为其创造一个友好和谐的谈判氛围,才能避免由于违背其风俗习惯、触及其禁忌而造成谈判障碍乃至失败。
中国的一家纺织品公司由于其种类丰富引起了意大利商务代表浓厚的兴趣。但是双方在整个谈判的过程中,价格问题始终达不成一致,意方对产品的质量不是很满意。中方代表为了打破僵局,决定在晚上邀请意方代表在一家知名餐厅共进晚餐。晚餐结束后,当中方再次谈到价格问题时,让中方代表十分不解的是意方不仅没有同意当时的价格,反而又做了下调,当然这次谈判最后以失败告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一种结果呢?因为根据意大利的习惯,当谈判出现分歧时,如果一方主动表示友好或请客,就说明对方理亏,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让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所带来的谈判障碍以及后果。
美国石油公司的经理和一位阿拉伯代表探讨协议书中的某部分细节内容时,阿拉伯代表就逐渐向美方代表靠拢直到距离他大概15厘米时停了下来,美方代表就后退了一些,这时候阿拉伯代表轻皱眉头,一脸迟疑和迷惑,接着又往前靠近了些,而美国代表不解的又后退一步。突然,美方代表发现自己的助理在用手势示意自己“stop”,他才站住不动,最后在这个让美方代表感觉很不舒服的位置上却签下了这份合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很简单:这是由于美方代表对中东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不了解造成的。因为在中东国家人与人交谈时喜欢距离较近。最理想的距离就是15厘米,而这对于美国人正好是相反的。
总而言之,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我们必须要深刻了解并且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手,灵活采用相应的特定的谈判策略,消除文化风俗习惯所造成的障碍,从而实现双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了解并尊重价值观念差异,力求构建双赢的谈判策略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就会使得人们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价值观,,力求构建双赢的谈判策略。
巴西一家公司就购买机器设备与一家美国公司谈判。巴西的谈判代表由于逛街耽搁时间。当达到谈判目的地时迟到了45分钟。美方代表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指责巴西代表没有时间观念,不讲信用等等。巴西代表只好不停地道歉,致使整个谈判从一开始巴西就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对于美方的很多要求无法冷静考虑,匆忙中签了合同。等他们头脑冷静下来却发现很多方面都吃了大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谈判结果呢?原因就是巴西代表对于美国人的价值观念不够了解,不够重视。因为在美国人的价值观里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是美国人最不可以容忍和接受的观念之一。由于这样的一个开场错误致使整个谈判处于被动的状态,只能一步步退让直到最后签订合同。
面对同样的“迟到”,我们来看看日本人是怎么化解危机的。一家著名的日本汽车公司想在美国寻找一家公司为其打开美国市场,就此问题和一家美国公司进行谈判。由于路上堵车的原因,日本代表也迟到了。美国公司代表也不断指责对方,想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利益。日方代表是这样回应的:“耽误了你们的时间,我们十分抱歉,但是这绝非我们的本意,对于美国的交通我们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出现这样一个不快的结果。如果为此你们怀疑我方的合作诚意,很抱歉,这次谈判无法再继续。但是,我认为我们所提出的优惠条件是不会在美国找不到合作伙伴的。”面对这种回应,美国人也无话可说,他们并不想失去这个赚钱机会,于是谈判顺利进行并最后达成共识。日本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化解危机,其实就是建立在日本人对美国人的价值观十分了解的基础上,,成功将危机转化成自己谈判的砝码,从而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并且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念基础之上,对双方的价值观念进行文化整合,,融合差异,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创新的谈判模式,制定谈判策略和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够解决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这种跨文化冲突,为彼此顺利进行谈判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四)承认并尊重思维差异,建立跨文化的谈判意识策略
思维就是谈判的原动力,所有的商务谈判过程就是谈判代表思维运转的整个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谈判者的语言和风格。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念就决定了谈判者思维方式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谈判过程中必须了解和尊重思维差异,尽量,树立一种跨文化的谈判意识。
国内一家知名建筑公司由于开拓国外市场的需要派代表和德国的一家公司进行谈判。第一次谈判时间约在上午9点钟,中方代表是在9点10分到达。德方代表当即表现出烦躁和不满。当中方代表建议第二天早上想去某市参观游览不急于谈判时,德方代表提醒谈判应该如期举行。在谈判过程中,德方代表的合同非常细致,涉及到每一个细节,但是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其位置在合同中没有明确。中方代表明确指出希望增加一份灵活的附加协议来确保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时,德方代表认为没有必要。但是他们做了让步,提出先签订一份阶段性合同。
在整个过程中,矛盾冲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德方代表对于中方代表的散漫态度很不满;当中方代表提出增加附加协议时,德方代表不理解;虽然在谈判中德方做出了让步,将详细合同变成草签的阶段性合同,但是这让德国人很不舒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冲突就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因为德国人时间观念极强,而中国人相对较灵活;德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属于分析型的,思维强调严谨性,他们更关注的是合同当中的每一个具体细节,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型的,他们更倾向于首先达成基本原则和大方向的统一,然后再来谈具体细节;再者,中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建立对于合同的签订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而德国人更注重的是对事而不是对人。最后,在谈判过程中,中方代表更注重敏锐的思维和自助,而德国人则更强调合同的严格准备和计划。
总而言之,我们首先必须要了解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的思维差异,尽可能避免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别人的想法;其次要尊重和接受由于思维差异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谈判风格,同时,努力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尽可能地得到对方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够跨越思维差异这个文化障碍,最终达成共识和合作。
(五)增强法律意识,保障跨国谈判合法权利的意识策略
当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代社会中,所有的商务活动及谈判行为都应该建立在法律关系基础之上。因而,不论各国的经济体制、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有多大的不同,在国际商务活动及谈判中一旦发生纠纷,作为谈判代表必须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能够准确地利用国际惯例等国际法则来保障己方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出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谈判氛围,更好地推动各国的贸易往来和交流,从而促进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当代社会大背景下,随着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国际商务谈判也日益频繁。但是谈判过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在商务谈判中存在着太多的模糊与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准确地使用和领会各种商务语言,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习俗,从而培养跨文化的谈判意识。加强基于了解和尊重各种差异的谈判培训和管理,采取相应的谈判策略,增强法律意识,从而保障跨国谈判的合法权益。真正跨越文化障碍、力求双方文化融通,从而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真正实现贸易领域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品媛.现代商务谈判[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乔淑英,王爱晶,等.商务谈判[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杨晶.商务谈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吕晨钟.学谈判必读的95个中外案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5]林海.文化差异对中外商务谈判的影响[J].经济师,2004,(10).
[6]左小平.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J].商业研究,2005,(6).
[7]赵银德.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行为的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02,(10).
[8]王玉平.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文化因素[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9).
[9]窦卫霖.论价值观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2).
[10]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1]刘静.软实力视域下传统文化输出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2]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94.
[13]庄恩平.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对外交流[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14]高玉清,孙越.论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15]庄恩平.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6]白远.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5.
[17]陈荣杰.案例式谈判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386.
[18]张家瑞.浅议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J].江苏商论,2004,(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商务活动 文化因素 个人活动
一、何谓跨文化商务活动
跨文化国际商务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企业纷纷来华开展商务活动,中国的许多企业也谋划进军国际市场,中国经济会更广泛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的经济运行中反映出来,甚至形成商业冲突。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及对国际商务活动的影响,使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过程中,如何适应国际商务活动主体之间的经济环境,取得竞争优势和获得国际经营活动主动权,是我国企业在跨文化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必须重视和值得研究的问题。具体到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定义,我认为,文化是群体成员连贯一致的、后天习得的、群体共享的观念,人们藉此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就事情的适宜性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决定和支配后续的行为。跨文化交际中,作为个体而言,就是每一个独立的个人;作为企业与集团而言,则是一个组织与集体。
二、跨文化商务活动中有哪些文化因素
在众多的文化因素中,价值观是核心内容之一。价值观表现为某些符合社会文化,具有持久性、稳定性,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信念。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需要和行为方式。一般认为,群体价值是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核,而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支柱。中国是前者的典型代表而美国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传统的中国人认为,群体在先个体在后,个体是群体的一员,而且是群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人自古强调群体价值,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体现的是人际关系。说明中国文化是群体性文化,强调团结就是力量,体现团队精神,群体价值。相反的,西方文化则把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首要位置。竞争在崇尚自我的西方国家被人们看成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美国人以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失败的标准,这就激励了每个人积极主动地去竞争,以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2]。另外,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东方人强调形象思维,西方人则强调抽象思维。东方人重视曲线思维,而西方人则更看重直线思维。喜欢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来加以解决。因此,文化差异是商务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三、文化对个人行为和商务活动的影响
由于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每个国家的人会因为各自的文化而有不同的表现。例如伊斯兰教的信徒在商务宴会活动中注重礼节等。可以说,由于个人生活环境的不同,各人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3]。而这三观则是为人处事的出发点。有的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商务活动中会千方百计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有的人则注重长远的发展,这类人在商务活动中往往会表现出利他性也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倾向。而根据上文所阐述的,商务活动是商业中各个人与人组成的关系网络之间的物质、信息、资金流动,它的基础就是人。因此,文化因素在对人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商务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西方文化反映在国际商务方面,经常表现为轻视人情和传统习俗,只尊重规则和制度,一切服从合同和计划。而东方文化的传统伦理思想所注重的则是人伦情谊关系,追求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安全感。
东方文化的群体价值观既然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员工对于组织怀有忠诚感和效忠心理。“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表现为公平、均富和稳定。员工以和谐为原则,讲求团体合作精神,反对彼此倾轧。员工对组织有一种感情依赖,员工和管理者的关系十分密切。而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倾向于独立自由及个人的成就,通常个人也有足够的权利来处理各类日常事务。类似于德国,这是个非常讲求契约精神的国家,人们在商务活动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严谨、一丝不苟,遵照规章制度行事。在中国,往往商务活动少不了传统酒文化的影响,“无酒不成席”已经成了商务宴会中的法则。因此,如果中国人跟德国人之间谈生意,中国人要遵守德国人的严谨甚至有些苛刻的性格,而德国人也要努力适应中国的这种商务文化。
四、结论
通过上文,我们发现,文化对人、对商务活动都有深远的影响。每个国家要想更好地与他国进行交流、进行商务经贸合作往来就不得不考虑文化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价值观、思维方式上的转变,更是需要一个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交往,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些差异,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尽量缩小和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实际的商务谈判中,我们应该避免文化产生的冲突,努力克制情绪,谈判的最佳结果就是达到双赢,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同时,又要以各自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文化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巨大作用,也只有充分地进行相关国际商务文化与礼仪知识的学习,了解各国的文化把它对个人和商务活动带来的限制最小化,努力实现合作双赢才是真正让企业走向国际的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1]刘雯祺.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活动的影响[M].江西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情感;色彩;艺术创作
1 德国表现主义的概念及特征
1.1 德国表现主义的概念
所谓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思想感情,这种艺术形式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的,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流行于20世纪初期欧洲的绘画领域,是当时社会精神错乱和文化危机的反映。
1.2 德国表现主义的特征
德国的表现主义绘画艺术是在梵高等著名画家的影响之下诞生的一种现代绘画艺术的主导趋势,相对于同时期的野兽派绘画,表现主义对于内心情感因素的描写更加侧重,主张通过夸张的主体形象、强大的视觉色彩冲击结合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色彩,用鲜明的绘画语言以表达其摆脱传统束缚的渴望及对个性的追求,将对世俗的反抗精神及对个人的自由追求上升到要求人性解放的层面,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德国绘画史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
2 德国表现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9世纪末期,随着启蒙运动的不断升华,欧洲的艺术思潮不断推崇出新,各艺术家们不断打破传统的束缚,对艺术的表达形式及表达的内容进行创新。到了20世纪初,欧洲正面临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各种社会思潮及社会体制相继涌现,并发生激烈碰撞,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交织,引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由于世纪之初发生的世界大战,对人们的内心深处起着巨大的冲击作用。因而,人们内心对时代充满了极度复杂的感情,艺术家们凭借自己饱经沧桑的画笔,将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感情,运用夸张的主体及色彩,在画作上得到深情释放。
德国的表现主义就兴起于20世纪初期,这个时期社会变革的激烈进行、战争以及工业革命的冲击都对社会的思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时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态度,在色彩、线条、表达内容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德国以桥社和青骑士为代表、法国以野兽派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团体几近同时掀起了世界艺术史上的“表现主义运动”。表现主义艺术画作是德国绘画史的一座丰碑,其所展现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对现当代的绘画都有极重要的启示意义。它的产生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首先,时代背景的影响。表现主义诞生的前奏背景是社会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洗礼中,机械的大规模生产对原有的生产模式造成了极大冲击,资本主义的文明日益对旧文明起着巨大的冲击作用,同时,这种文明使得一部分人资本家极度富有,而另外一些手工业者及小企业家日益贫穷,从而引起世人对这种机械文明的极度不满,同时,战争的洗礼让人们的内心饱经风霜,这种复杂交织的心理促使艺术家们开始打破传统艺术的机械性及目的性,而主张追求精神的力量。其次,民族因素的影响。德国的民族构成中有主体的德意志民族以及其他的少数民族索布族、犹太族以及少数的亚裔族人,因而其民族构成极为复杂,这种复杂的民族特性使得德国人在精神上存在多重性,同时具备一定的思辨及抽象力,并且极善于宣泄被压抑的情感,这种独特的人格特性,对于德国艺术家们对个性的追求、对世俗的不屑等的精神宣泄起到了巨大的铺垫作用,对于促使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产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环境因素也是一个重大原因。这里的环境一方面包括自然环境,同时也包含“精神”环境,及时代精神以及习俗等。德国缺乏自然屏障的地理条件使得德国人在思想上较为开放,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德国的绘画艺术传统上便具备重视个性的发挥、主观思想表达以及感彩的宣泄等独具一格的特点,这使得善于“表现”成为德国绘画艺术的精神支柱,并在后续的发展中为“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 德国表现主义的主要派别
手舞足蹈教德语
德国有天然氧吧的美称,而生活在这儿的德国老人们,似乎与蓝天、绿树、清水相互呼应着。就算手拄拐杖,或是坐轮椅的老人都收拾得干净利落,色彩亮丽。
我的邻居安琪儿就是位典型的德国老人,一头银发,白皙、饱满的方脸,外出时她总要换上熨得十分平整的衣服,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这时我会抿着嘴笑:德国的“娘子军”出发啦!
安琪儿喜欢中国丝绸和中国菜,更喜欢 “中国功夫”。我教她“香功”、太极拳、舞剑、舞扇⋯⋯而她呢,教我德语作为“回礼”――后来,我才知道安琪儿是忙里偷闲教我,她每天下午都要去看望因“老痴”住院的老伴;翌年她老伴去世,她就成了我的专职家教,每天下午教我德语。
安琪儿的教学可不是老派、枯燥的照本宣科,她的教材往往从生活中信手拈来,即兴编就。每次上课,她就会指着身体上的“各部位”和房间的设施、设备,以及一天内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教我单词发音。
她很严厉,总要求我严格模仿她的口形。而我的舌头有时偏偏不听话,如在发“R”音时,舌头不会滚动。于是我只得一遍遍练,可是心里又急,舌头反而打了结似的,结果逗得我俩笑得前俯后仰。当我有进步,她便奖励我她做的点心和水果餐,而我用德语感谢她:“您对我实在太好了!”
我们以单词、手势、加动作交流,中国朋友感慨道:“德国老太被你搞得手舞足蹈啦。”
晾衣风波
其实,刚到德国时,我和安琪儿不打不相识。那时,我喜欢按照国内的习惯将洗好的衣服挂在自家阳台的栏杆上。一天早晨我晾衣服时看到安琪儿,她却不与我打招呼,迅速地将铝合金卷帘放下来,好像在忌讳什么。
一天,我儿子外出购物时,家中门铃响了,开门不见人,只见门口放着一个折叠晒衣架,我误以为是儿子买了放在门口后匆匆外出购物,就将衣架拿进了房间。可之后儿子回家看到却一口否认。
是谁送来的呢?真让人一头雾水。
后来,安琪儿告诉我儿子,折叠晒衣架该如何使用,以及德国哪些日子禁晒衣物……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它是安琪儿送的。哇!她是德国的“雷锋”喽!
我从小就爱晒被子,晒过的被子有一股阳光的香味,盖在身上很惬意。一天太阳特别好,我美滋滋地将被褥晒到公用大平台的栏杆上。
那天中午我们与安琪儿共进中国餐。她熬不住了,把不满意一股脑儿吐了出来:“小区里的邻居要投诉你们乱晒衣物。”她还说:“在电视里看到中国人都是将衣服穿在竹竿上晾到阳台外面晒,很不雅观……”我听了很恼火,心想:今天又不是晾衣服的禁忌日,犯得着吗?这分明是德国人欺侮外国人嘛!
恼火归恼火,可我语言不通,只能听儿子翻译。哎!算了吧!从此,我只能把被子铺在折叠衣架上晒,谁叫我们借住人家的房子呢?
我心想:安琪儿这个老太婆怎么既善良又挑剔?后来一想,不对,人家已经学“雷锋”送了你一个折叠晒衣架,你怎么又将被子晒到公用平台栏杆上呢?这么一想,我也开始糊涂了。打那以后我竭力主张自己买新房,自己家总能想干啥就干啥了。
翌年我们住进自己买的新房后才知道:德国的小区规定各家各户的阳台栏杆上只能放置花卉,不可晾衣物破坏观瞻。映入眼帘的是美,传给心灵的是悦,送给他人的是好情绪,这就是他们的和谐理念。
噢,这下可都明白了。我对安琪儿有了新认识,她是位好心的老太太,既维护小区的环保,又兼顾到外国人的习俗。懂了就心甘情愿地照着做嘛,这才是真正地入乡随俗!
此后,我们到葡萄牙去旅游,看到住户们将衣物晒到阳台外面,再想想德国的场景,心里的感受不一样了。为此,我和安琪儿的感情也与日俱增。
住院也要穿得漂漂亮亮
去年夏天安琪儿患了胆结石,我和儿子去医院看望,这才发现德国医院的氛围和中国也大不一样。这里的病人都将自己最好的睡衣带到病房里,穿着最漂亮的外衣去医院餐厅。
记得我曾在病房里遇到一位穿着中国汉朝服饰睡衣的老太太,睡衣上印有竹子花,花间写满了汉字,我用德语惊叹:“你的衣服上有许多汉字!”她神采奕奕地告诉我们,这是她的儿子从北京带回来的,好看、方便,大袖子里还有口袋,可以装手绢。然后又对我说:“你已经很欧化了,我开始汉化了。”说得我们都大笑起来。
安琪儿对我们说:“我都86岁了,这个月做了三次手术,但走路仍然还是很有精神。”说着便摆了个太极拳招式。接着她指着身上红底黑花的真丝衬衣,又指着我对病友们说:这就是她送给我的,穿着又年轻又漂亮。我们被她逗乐了。后来从医院回家里,她又穿上我送她的唐装走猫步,笑得我们前俯后仰……
清明扫墓有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纷,路人行人欲断魂。”清明扫墓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习俗。但通往墓区的交通严重堵塞,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中国人多矣!我是待高峰过了,便和爱人前往苏州横泾扫墓的。
横泾墓区,背山面水,确是风水好的地方。前几年来,墓区还不怎么大,现在是在急速的扩大,1区、2区、3区……满山遍野的墓地,似乎还装不下故人的骨灰;还需大大的扩大,大有死人向活人争土地的态势!价格也在急速上涨。
祭拜了老人以后,自己也在想,我也老了,说不定阎王爷哪天要请你去,我是不得不去的。你是否也要在这块宝地占上一块,浇上水泥,存放自己的骨灰呢?开始想过,现在是持否定态度了。德国人是信树葬的。将骨灰埋在树下,被树根吸收,他们认为树是有灵气的,你的精神也被树根吸收,成长为参天大树,参天大树便成为你生命的延续。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中国的森林面积不多,空气污染也重;加上土地沙漠化,广种森林是刻不容缓的事,所以我认为应该大力推广树葬。
听说温州有钱人家,在附近山上做的陵墓特别讲究,大有流芳百世,永垂千年之举,花钱是毫不吝惜的。我想人要流芳百世,主要看你在世的时候,人做得怎样?你为人民大众脚踏实地的做了好事,人民大众自然会记念你的,即使没有坟地,人民大众也会悼念你,你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远的不说,就说近代的,、黄万里等等,他们在人们心中建立的丰碑,是谁也不能磨灭的。所以,我也建议,现有的陵区、墓地再也不能扩大了!有关部门应该制定计划,将已有的陵区、墓地,分批、分批地改为树葬,漫山遍野的坟墓改成漫山遍野的森林,o峦叠翠,清泉潺有多好!这不妨碍人们悼念自己的亲人、祖先,又改善了大地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中国人多,地少,又沙漠已临近北京城了,我为之担忧!
我死了以后,希望将我的骨灰埋在一棵大树下,这是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