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慢下来的时光

慢下来的时光

时间:2023-05-29 17:3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慢下来的时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我们只是行色匆匆的过客,只身在这大海般广漠的城市里快步追逐,穿梭于忙碌奔波之中。而我,愿在这一世的浮华里,倾尽所有,静静等待尘埃落下,将心揉碎在这泛黄的慢下来的时光里,只为寻找灵魂的那一处落脚点,将内心的宁静守住……

是夜,华灯初上。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路无星光璀璨,又无月光柔洁相伴。有的,只是灯火阑珊。耀目的霓虹闪烁着,刺眼;尖锐的鸣笛声划过,刺耳。站在十字路口,望着如织车流,我不觉无措。

茫然,只在心底渴望,仍有一处安谧,任我的灵魂憩息、停靠;仍有一份清逸,点点滴滴,润我心田。

蓦地,一阵温润的歌声随风轻盈飘转,扣上我的眉睫。我不由抬头追寻,追寻风的足迹,更追寻那暖人的歌声。或许,在这看似平静、实却波澜起伏的海洋里,我已良久没有找到这般悠扬舒畅的感觉了。

脚步被灵魂牵引着向前走,心底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在静静对我诉说,诉说那过去的日子,已被时光打磨得发亮,普通但温暖。

曼妙的声线逐渐清晰,弥漫开来。眼前,是一方戏台,不大却很精致。戏台中央,女子起舞翩翩,水袖轻摇,莲步轻移,婉转曼妙。戏台之下,围坐着一圈老人,轻轻摇着蒲扇,还不时哼唱几句,咿咿呀呀,摇头晃脑,自得其乐。我不觉莞尔一笑,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一出简简单单却回归本真的戏,让我的心刹那释然,依稀记起,那片恬淡……

那是一个略微苍老的小镇。小镇内,阳光被牢牢扣住了――那阳光是被老人们束缚住的,他们舍不得,日光模糊而遥远。

曾有一段时日,在小镇奶奶家养病。那段日子,柔柔地开着花,没有太多喧哗,踏一条青石小径,弯弯沿沿,便可叩开一户人家。柔和如一曲乐章,曼妙如一章诗篇,没有过多粉饰,只是美不可言,暖人心房。

小镇的宁静安详,与世间浮华划过了一道平行线。二者无论如何延伸、延展,终无法相交。那些平淡的温暖,藏在岁月的页脚处,缓缓流淌而出,编织成世间最美的衣裳。

或许,在这喧嚣的世界,我们早已迷失了与内心宁静的联系,也渐渐迷失了自己。

此刻我愿意将心灵贴近灵魂的呼唤,亲近久违的慢下来的时光,纵使它已经泛黄微卷。

路旁昏暗的暖橘色灯光,将所有的美投射到了一个时空。时光慢慢走,生活慢慢淌,正如同灯下梧桐叶慢慢飘转。而我,醉在慢慢的暖意中,微微笑……

第2篇

少数人仍保持着快乐人生的能力,

恰恰是因为他们能“慢下来”;

只有习惯“慢下来”,

才能够快速找准定位,

也是因为“快”让人错失了很多美好的事物,

如同时光一样

需要慢慢雕刻,慢慢品味。

时值初秋的下午,阳光明媚却不炙热,见到陈正琦的时候他是刚从高尔夫球场上回来,穿着一身休闲装,全无商人的市侩气,多了份醇厚儒雅风范。

“欧洲厨房文化底蕴积累已经有数百年,而在中国,真正的厨房文化也才20多年而已,有人说,‘看客厅,可以看出主人的成就,而看厨房,则可以看出主人的品位’”,陈正琦以他对厨房文化的定位开启了今天话题,在他看来,橱柜不是一件商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如果仅仅是为了卖橱柜而卖橱柜,便是“落了下乘”。

干别人没干过的事儿

陈正琦的橱柜情结一直可以追溯到80年代,当武汉人大多数还在烧煤炉的时候,他就开始研究怎样将炉灶和水槽等操作平台整合起来,要开发一种一次性成形的不锈钢橱柜台面,可惜只是在最终做模具的时候功亏一篑。

尽管失败,但是陈正琦对橱柜行业痴心依旧,在整个90年代,他一直在静静的观察武汉的橱柜市场,首先是商品房开发已经成为趋势,他发现,成体系的地产开发模式和现代化的厨房生活方式,必然对成体系的整体橱柜产生需求;其次是市场环境,武汉的橱柜市场还是以“作坊加工”模式为主,缺乏品牌整体橱柜的进货渠道,在家居市场集体呼唤品牌消费的背景下,品牌整体橱柜大有可为。

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和观察,陈正琦终于出手,2001年,他开创了市场先河,将国际橱柜知名品牌“阿尔诺”引入武汉,这一壮举至今还为业内人津津乐道。那时的他,在汉口京汉大道一口气开了两个数百平米的大规模橱柜旗舰店,这种倡导橱柜品牌消费和体验的营销模式,一下子成了江城家居消费者的焦点,尽管当时京汉大道还在修轻轨,环境和交通并不那么理想,但是消费者却趋之若鹜,这样的热点区域吸引来的不止是消费者,还有做橱柜的同行们,很快,这里成了武汉的“橱柜一条街”。

陈正琦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喜欢干别人没干过,没想过的事情,可能少有人知道,90年代湖北的电视购物节目的火爆就来自他的手笔,据说当时电信局和电视台的领导看着几分钟数千电话,目瞪口呆。他还办过旧货市场,在商业模式的思索中,他看到的不是二手货交易,而是整个中国二三线市场旧货交易断层所蕴含的市场空间。

不卖橱柜,卖的是生活态度

陈正琦爱打高尔夫,之所以爱这项运动,恰恰因为它能让人静下来,他说:“尽管每个标准高尔夫球场都是18洞72标准杆,但每个球场都不一样,而且都有几个经典球洞来挑战你的智慧,和别的运动不一样,在高尔夫运动中,最大的对手不是同场竞技者,而是自己。”

做橱柜行业,也是这样,如果仅仅是为了卖橱柜而卖橱柜,便是简单做生意而已,要在市场上占得先机,就得不断往上游走,2004年,他投入巨资,引进整条纯正的意大利橱柜生产线到武汉,但当时武汉橱柜市场尚不成熟,消费者对橱柜认知度不够,导致美好的远景规划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不过,这次的失败并没有让他丧失信心,他坚信,欧洲橱柜的先进理念最终会被国人所接受,在遴选合作方时,他找到了意大利顶级橱柜品牌威乃达,这是第一个在中国大陆设厂的国际橱柜品牌。

武汉市场能否接受国际顶级橱柜的消费理念?要知道,在一般人的眼中,武汉并非一线市场,但是过往的经验、资源积累和对橱柜市场深度理解,让陈正琦信心满怀。

2009年,经过两年多的酝酿,陈正琦斥资数百万全新打造威乃达武汉旗舰店,在开业当天,威乃达意大利藉董事长亲临,在看到如此精致而大气的旗舰店后,为表示尊敬,他脱掉了鞋子走进旗舰店……

在威乃达的展厅中,展示的不仅仅是橱柜而已,还有餐桌、沙发、书架……厨房,已经不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围着锅台转”的所在,而是一个慢下来,享受生活的场所,它可以与客厅、书房、活动间等空间嫁接起来,用欧洲人的说法叫做——让厨房成为现代家庭的第二客厅。

第3篇

“茶、酒、琴又或其它,也都只是手段,让心静下来一些,让生命分一些时间给看似无用的事,这才是目标。”在《于丹趣品人生》中,于丹以“琴、酒、茶”解析现代人的生活,讲求“静”下来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自四年前《百家讲坛》的轰动,2011年11月,似乎与每年的这个时刻有所不同,于丹这个名字又见诸各大媒介,对于《于丹趣品人生》的深度解析,对于丹这个人的报道“层出不穷”,“于丹热”的魅力,可见不容小觑。

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拥有那么渊博的知识,脑子里包容着平常女子所无法拥有的智慧,对中国古典文化深有研究,也谙熟幸福生活之道。跳转于老师、母亲、妻子、名人众多角色之间,游刃有余:学术研究在业界刮起了一阵不小的旋风,赢得了赞誉的同时,也有诸多争议。“幸福感是一种相信,一种信仰”,于丹说,不管怎样的不平凡,“在电视上看到的于丹都不是真的于丹,其实于丹是一个特天真的人”。

文字是可以托福的质地

因为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的缘故,于丹很早就开始接触国学,这也是她对国学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同时为她后来踏上国学研究之路埋下一颗美丽的种子。相较于于丹现在的自信与成功,刚刚参加工作的她却是脆弱的。

那时候的她在北京莱户营一个叫柳村的偏远地方,在一家印刷厂里每天重复着擦油墨、敦铜板纸的活儿,在这样困窘与绝望的日子里,于丹度过了一年半的时间。“我们那时候有过绝望,其实有的时候人突然转换那样一个环境,是很考验你的意志。你先天的东西会通过磨炼,人会有非常大的转化。”谈起那段日子,于丹感慨道。

从小时候开始,于丹就有自己抒绪的方式,她从小就不习惯倾诉,然而,她嗜爱文字。“我信赖文字,我认为文字是一种可以托福的质地”,在如此绝望的环境下,于丹的第一本书就是在那儿写成的,用她的话说“写得特悠闲”。她的枕头旁边一直放着中华局版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这本书陪伴她20几年了,她在这一刻看到那些文字,突然觉得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共往。“那是一种白天跟黑夜的穿越,让我走出那段时光。”于丹说。

不管怎样回顾往事,所幸的是,于丹走过了那段时光,陪伴她的有第四个学位――柳树,庄子,还有她的文字。2006年、2007年、2008年,于丹《百家讲坛》惊鸿三瞥,相继做客央视为大家解读她的文字:《于丹心得》、《于丹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一时之间,“于丹”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讲课时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语言妙趣天成”,有人这样评价于丹的讲课风格。

琴棋书画是一种仪式

2011年,于丹携《于丹趣品人生》归来,结束了所有人对其新作的“翘首等待”。“品茶、酌酒、抚琴、亲山临水”等等,给所有人一个明晰答案。她说,当讲完了《论语》、《庄子》,所有先秦思想的精华之后,她就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在生活里被人们喜闻乐见的载体。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现代人疲于买房、买车等物质生活,每个人形色匆匆,静不下心来。她所寻找的载体又必须是中国式的,是从东方土壤里生长起来的。

在一段时间酝酿后,她想到了一些故事。与此同时,于丹试着把门槛降低,降低到老百姓直接可以触摸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她坦言,最早她让自己慢下来的方式是在心里唱昆曲。在特别心急气跺的时候,她就在心里自己唱昆曲,没唱完,就散会了。于丹将这种方式称之为“仪式”,人有点仪式,就能慢下来,心里就能安静。比如酒茶昆曲,比如琴棋书画。

“我们总觉得匆忙,静不下心来,就是缺少一种宜适的托付,那么日常生活能不能找到宜适感?有,中国人说的琴棋书画诗酒花,包括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里面都是些寻常小事,但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宜适感。”关于新书写作原委,于丹总结道。

《于丹趣品人生》一经上市,便大受欢迎,位列于“2011年度好书”50部之中。在此书中,于丹延续一贯的“通俗、易懂、生动”的文字风格,而在此之前,她的作品亦被冠为“心灵鸡汤”。“如何评说是大家的权利。我不太清楚所谓‘心灵鸡汤’类图书的明确含义,只要对读者有帮助,我并不在乎被汇入什么类别。”于丹说。

于丹未奢望书中的这些个人感受对别人产生多深的影响,只是用她的文字让每个人的生活坐标化,无论是利用什么仪式,是酒,还是茶,抑或是琴?在这本书中,于丹用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解析当代人生活的幸福感,古人的生活方式“被穿越”到了当下,两种观念在此进行了化学反应,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慢,也是一种精彩。

幸福感就是一种信仰

被时代挟裹着形色匆匆、风风火火的现代人,疲倦得如那永不停歇的浪花,与罅隙岩石进行激情搏击。生活是琐碎小事,许多的电话在响,许多的事情要做,来来往往,匆匆忙忙,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在这个适宜的时刻,于丹说:“慢下来,这件事情是2011年中国的一个主题词,因为大家知道,快了是会追尾。”

她向所有人传达了什么是幸福感,“慢”生活便是一种幸福,而在她眼中,幸福感就是一种相信,一种信仰。有一年冬天,为了迎接圣诞节,院子里挂了很多彩灯,在于丹这个成人的眼中,这些是平淡无奇的。然而,她的女儿却兴奋地大喊:那个黄色的心形是柠檬味儿的,红色的雪花是苹果味儿的。于丹站在那些彩灯中间,好像闻到了柠檬和苹果的香味。“当你相信一切美好如斯,便会幸福充盈。”于丹说。

“我想幸福其实是生活里跳出来的亮色,我回家看到我妈妈和我女儿的时候,有时候我觉得就是我叫妈的这个人,和叫我妈这个人,都在我的身边,我一进去看到她俩迎出来,那一刻我特别幸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感,因为女儿的幸福而幸福,因为相信而满足。

是的,华丽与炫目并不代表着快乐和幸福。于丹说,现在人们可以在音乐厅里,穿着晚礼服,听着交响乐队演奏的名曲。但是我们现代人少了中国人原来的那种弹琴方式,那种音乐不是给别人听的,那是要唤醒整个天籁滋养自己的。犹如李白说,他的好朋友抱着名贵的琴从峨眉山下来为他弹琴。挥手一瞬间,带来的是人心的安顿。

后记:于丹,在忙碌喧嚣的生活中,用她的文字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何须追逐太多,名利、金钱等等,一切都抵不过自己拥有的幸福感。如果非得给我们一个追逐的理由,那么不妨试试“琴、棋、书、画”的“静”生活,这也是一种幸福。

第4篇

越南高僧一行禅师教修行的居士吃橘子:剥橘子时,心无旁骛,眼睛盯着橘子,感受它的色彩;手摸着橘子,感受它的滑腻;剥开橘子时,感受它刹那间射出的汁液,闻它散发于空中的清香;然后取一瓣橘肉,放入口中,缓慢地咀嚼,全神贯注地体验门牙咬断它、臼齿磨碎它、舌头搅动它的每一个动作,直到它完全液化,被吞咽下去为止。

一行禅师告诉修行的人:即使是一瓣普通的橘子,如果专一地吃,认真地吃,你就会对一瓣橘子有全新的体验。原来,橘子的皮那样的芳香迷人,橘子的汁那样的酸甜可口,橘子的肉那样嫩滑无骨;原来,吃橘子这样的普通的事,经过仪式般的过程后,如此地神圣、美丽,感觉如此地奇妙、快乐。

佛家修行,讲究“正念”。

所谓正念,就是专注地活在当下――走路,专心走;睡觉,专心睡;吃饭,专心吃;活在今天,认真地活好今天,不执著于过往,不忧患于未来。专心投入一事、一物、一天,你才能从平凡、朴素中,感受到快乐、奇妙、美好,新奇!

思量对比,我们好像都没有活在当下――工作时,我们吃着饭;吃饭时,我们聊着天;聊着天时,看着电视;看着电视时,却玩着手机……我们无可奈何,如滚滚社会洪流之下裹挟的泥沙,疲于奔命,求于发展,汲于名利,浮躁而功利,奔跑而不看眼前路,遗忘了一瓣橘子、一缕阳光、一片草地、一张笑脸,一声问候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快乐,也忘记了一天一时一刻,皆有美妙,一粥一饭之处,都有神圣、惊喜和美丽。

无可奈何之间,我们缺失了生活的“正念”,而麻木、焦躁、迷惘,成了我们生活的常态。

缺失“正念”的,不仅仅是生活,教育何尝不是?

“你读书是为什么?”

“我读书是为了考上重点中学!”

“你考上重点中学是为什么?”

“考上重点中学是为了考上重点高中?”

“考上重点高中是为什么?”

“考上重点大学!然后赚钱,赚很多的钱。”

这是一段教师与孩子之间的对话,看起来有点像笑话,却是目前教育现状的写照,也是教育缺失“正念”的写照。

君不见,幼儿园的孩子活在了小学,学拼音、练数学,生怕输在了起跑线上;君不见,小学的孩子生活在了初中,为了选报知名培训机构名额有限的课程,家长们争先恐后,下载app,定闹钟,蜂拥而至。为了考进重点中学,孩子们耗费如此多的精力与时间,但他们所学的,无非是应付一时的考试技能,将来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很多学校、教育部门活在教育的“目的”里,轻视教育的过程,重教育的结果,将分数、升学率作为教育的唯一标准;无数的家长则生活在未来,盼孩子成龙成凤,而自己忙工作、忙未来,许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唯独缺少了陪伴成长的父母。

缺乏“正念”,让我们的教育始终处在集体焦躁状态,只见“未来”,却没有了“当下”。

不可否认,教育需要追求结果。毕竟,教育需要用一定的指标去评价。但过分地强调分数、升学率、进步、结果,忽视过程,矫正过往,必然会破坏受教育者学习过程中的乐趣,同时,也会破坏施教者――教师教育的乐趣。广而化之,它还会制造一个社会的焦躁,家长活在孩子的未来里,劳碌奔波;老师活在分数的目标里,匠气十足;孩子活在忙碌里,灵气尽失。而不在“当下”的教育,必定缺乏生气,暮气沉沉。

教育需要追求结果,但不是一味强调结果,而更应该重视过程。这种过程,是缓慢的、快乐的、神圣的,来不得半点急功近利,需要鼓励、等待、期盼。宛若栽植一棵树,我们不能拔苗助长,只能静静地给它施肥、浇水、培土,让它的树叶和阳光缠绵,让它的树根深入到泥土中,让它与风雨雷电抗争。教育,是等待一棵树的成长,而这棵树,从未想着参天,却匍匐于大地之上,而栽树的人,从未想过树郁郁葱葱,它却顶天立地。

只有活在这段教育过程里,我们的孩子、家长、老师,才能享受这段过程,领略到教育传递出来的幸福、美丽。生活在未来,生活在别处,只能开出枯燥的花,结出焦躁的果。

为什么很多孩子和老师享受不了教育的乐趣?

因为我们不在教育的过程里,我们把教育的“正念”丢了。学生学,不专注于学的过程,不专注于当下,不专注于学习中精神的满足和快乐,而是直奔目标、结果,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习成了痛苦、负担;教师教,太看重于结果,太着眼于分数,而丢失了自我,丧失了精神,为无休无止的检查、评比而劳心劳力,为及格率、优秀率、生字、单词、语法、作文、阅读肢解文本,何谈施教的乐趣?而活在分数指挥棒之下的孩子,全部的生命时光从小就被作业、训练所淹没,一呼一吸,一言一行,都在为“有用”而努力、忙碌,何谈幸福?

不可否认,这一切没有乐趣的背后,皆有其客观原因――我们无法不奔跑,因为那是我们赖以生计的砝码,实现梦想的桥梁;我们都很忙,因为水费、电费、物业管理费就在那儿,高企的房价就在那儿。而教育 ,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分数线就划在那儿,不管你考与不考;别人班级的孩子的均分就比你们班的高上一截,不管你看与不看;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各类培训班里呆着,不管你报与不报。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在这个染缸里,谁也无法逃避,也不能逃避,你得马不停蹄地奔跑,为生活买单、奔波、冲刺;你得随大流,听分数指挥棒的调度,直面结果。

是的,生活也好,教育也好,都是社会洪流中裹挟的沙粒。有些时候,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即使是沙粒,我们也可以在滚滚洪流中活得恣意些、尖锐些。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却可以改变自己。

譬如,在教授完一段枯燥的定理后,和孩子们聊聊生活、谈谈人生;在考试完后,不谈分数,只说习惯;把教室变为游乐场,只为让孩子的童年有一个真正的儿童节……

教育同样需要“正念”。“正念”,要求教育者活在当下,也要求施教者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需要教育慢下来的当下。

教育不是标准化的流水线,“学生”的生产没有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处在教育之中,其改变是极其缓慢、细微的。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育从来就是“慢活”、“细活”,也是一段生命被另一段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为师者“润物细无声”的润泽,需要为师者“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更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才能“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活在当下,也是需要教育多一些“无用”的当下。

身为教师,不要让每一节课,每一份作业,每一句教诲,都指向一个目标:“有用”!每一位学生,莫要让所有的学习都指向分数、升学、重点初中、重点大学。教师也好,学生也罢,都需要学点“无用”的东西,看一本闲书,对考试或许无益,但对滋养心灵有用;邀三五知己,荡游山野,与未来无关,但慰藉生活,滋润灵魂;养几盆花草,当孩子一样伺弄,与升职晋级无关,与考试升学无关,但颐养善良,灵动情趣;发发呆,任时光匆匆从指缝间溜走,也是一种生命的美好。音乐、美术、建筑、设计、哲学、遐想、爬树、垂钓,发呆……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却支撑了人类世界的美好。

正是这些“无用”的东西,才让我们真正感觉是活在当下,并且享受着眼前的一切美好。

丰子恺曾经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纸来。如此,安好。”安好,是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活在当下,让时光慢下来。因为,慢下来,你感受幸福的能力才会提升,你幸福的沸点才会降低,你才能从日常的一切感悟、体察幸福,而不是把幸福放在纠结的过去,放在遥远的未来,从一粥一饭中,体会吃的幸福;从阳光、清风、树叶的歌唱中,感受活着的幸福;从一句关心、一句祝福中,感受亲情、友情的幸福。

花和草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长成什么样,它们,只顾自个儿长着长着,就长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生活如此,教育也应该这样。

第5篇

【关键词】快与慢 人生 精彩

站在城市的街头,看着繁华的都市,喧闹、活力、灯光……一声声短促而刺耳的鸣笛,催促着前方的车辆;一声声清脆而急促的高跟鞋在清冷的水泥地面上发出脆脆的响声,召示着她们归家心切。而在街的另一头,咖啡馆里相对而坐的一对恋人细细品着那香醇的滋味。快与慢的交织,也造就了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独特的魅力。

我们的日子,是快?还是慢?可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快吧。这也难怪,当今这个社会,从自行车、四轮车、飞机到高铁动车,从快餐、快餐面到速溶咖啡,从电报到电话视频,写信、日记变成了微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变成了短信微信。就连文化也成为一种快餐,历史靠电视剧选择性获取,知识靠互联网需求性吸收。生活在这样的年代,我们可能没有慢下来的本钱和资格。然而,当你仔细掂量一番时,可能会有一种悔悟,人的一生到底应该如何度过?从摇篮到坟墓短短的行程,若从不曾淡然静坐,从不曾佩韦缓行,便是走在别人前头获得更多名利又如何?到头来,“赤条条来去”自己的灵魂因太多负重也带不走了,先前的快变得尤其慢,此正是物极必反,快慢想成。

其实人就是在这时快时慢的节奏中走完或是灿烂或是平凡一生的。徐疾有致才能在岁月中更加淡定和从容,更加舒畅和平和。慢一点,更能欣赏沿路的风景,体会人生美好心素如简;快一点,也能领略更多的妙曼,体会人生时不再来的紧迫。只是,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只能在悠然中慢慢体会。毫无生气的按键快递不出温暖的祝福,就像匆匆而过的寒风无法体会人间的温情一般。久居洛水边的白居易懂得慢下来看一看“草长莺飞,杨柳堤烟”。即使是陆畅也能懂得慢下来品一品这“天人作巧,剪水飞花”的惊雪。慢一点,人之所思才有充裕的时间与空间,来细细品味满天彩霞与满目春色。

可是,人生的丰富多彩就在于快慢有致,在于瞬息万变。因此,我们会不自觉地与快相依相伴。快一些,亦可追逐更为灿烂的人生,你便能看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更能猛然回首看那岳将军仰天长吼: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时的你是否也一样感受到了快速的重要。你所遗弃的今天是多少人珍惜不可及的明天,快一点,别让梦想已在的那行道上奋力拼搏,人生将因执着追求而精彩。我们不断向前,以最快的速度想到达预定的目标,我们不断追寻,期待再下一刻就能达成久慕的心愿。

快是当今不可回避的。当你步入滚滚车流中的城市时,你感觉到的一定是快步如飞的现代节奏。快亦是古代留下浓墨重彩的经典片段。那快如闪电的果断,毫不犹豫的快比起拖沓的慢似乎更有威力。莎翁笔下的哈姆莱特,肩上背着仇恨与责任,明明有机会一刀刺死自己杀父仇人却一再地犹豫,直至后来落得个同归于尽的下场。哈姆莱特拖泥带水的慢,却恰好给了克劳狄斯快的机会。密函、毒酒、毒剑……他为哈姆莱特设下的圈套一个接一个,逼得他无处可逃,一步步走向死亡。快,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先下手为强”,不给对手留任何机会,以速度先发制人。慢就正好给了自己对手快的机会。快比慢好,快就是速度,快就是气势,快就是威力,快就是机会。

快比慢好?古人云:“欲速而不达”。也人有说过:“追着鹿跑的人是看不见山的”。急于求成的人是达不到目的的。如果是在现代社会,也许快与慢只是生活节奏只是成功早晚只是你性格所致,可是在某个时期某个特定环境,快与慢也是生命的延续与终结。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在进行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公元前的楚悼玉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可一场前景看好的变法却历时一年划划结束。吴起急于求成,改革措施可谓是快、准、狠,一条条打击贵族势力,那些享尽荣华富贵的贵族仿佛在一夜之间从天堂跌入地狱,可就吴起的“快”成了他最后死亡的根源。作为一名变法者,改革者不顾民众,不顾国情,以律条“快”的压迫反而造成了反效果。慢是稳重,慢是安定,慢是有朝一日成功的喜悦,那种苦尽甘来的喜悦。

亦快亦慢?快和慢两个看起不相融的极端到底如何选择?我的回答是:把握自己的节奏。犹如运动场上的健将,笑到最后的一定是能够自如把握速度快慢跑的高手。比如那个叫孙杨的,这个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双冠成王的人。无论是在400米的泳中,还是在1500米的泳道中,大家都不禁为他在终点的那一声呐喊而骄傲。可他在泳道里先以慢的速度,稳住自己的节奏,保持着体力,在最后的100米那如同加了马达一样快,正是这样亦快亦慢的节奏,成就了他。一个20岁的游泳运动员,正因为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才成为了如今争霸泳坛的人。

生活永远不会以固有的轨道行进。快,轰轰烈烈。慢,细水流长。我们不想做哈姆莱特,也不想成为吴起。生活中的节奏,同游泳、音乐的节奏一样,只有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才会有终点的欢喜,优美的旋律,只有把握好自己的生活节奏,我们才会是繁华的都市里,这蹉跎的岁月中最自在的人。

第6篇

国际家具业界人经常说:“去米兰展看设计,去高点展玩时尚,去科隆展做贸易”。

2013年4月,我用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领略了意大利米兰家具展和美国高点家具展的风貌,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曾经以出口和外贸闻名的中国商人,开始大批量的采购国际品牌家具,而那些国际大牌们,也纷纷开始引用东方元素,向中国市场示好、探路。

这些现象说明了在房地产的拉动下,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但是透过这些表象,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欧美的设计师们对于设计本身的精细化思考,他们用设计品来讲故事,重现经典却不复制经典,整合全流程资源而不是单枪匹马的做设计……

相比我们的“快设计”,我们能不能让设计慢下来?享受设计,享受生活?

米兰的橱窗会讲话

在米兰,逛街绝对不会是一件无聊的事, Duomo和Via Montenapoleone附近绝对是时尚的天地(常常有贵妇人、模特儿、顶级跑车出没)。米兰的奢侈品街位于中央教堂DUOMO附近的黄金四边形,代之四条街道组成的区域,其中以Via Montenapoleone街最有名。

其实,这几条街道绝对算不上世界上最奢华的Shopping Mall,但135年的时光却让它沉淀了现代科技无法匹敌的厚重历史感。信步走在其中,前沿时尚的品牌和古典的石墙山花相互交融,让人觉得华丽却不刺眼,奢侈却不艳俗。有时候,比那些明晃晃、金灿灿的店名更吸引人的反倒是已经有些模糊了的壁画,边角处的雕塑和地上有趣的马赛克图案……

尤其是在傍晚,天色微微暗下来,橱窗的灯亮起来,温暖沉静,并不那么耀眼,有一回陪朋友去逛,感觉很好,虽然商店已经关门打烊,我们还是逛得很兴奋。再晚一些,到了深夜,米兰中央的店铺早已打烊,但整条路上的橱窗却灯火通明,那些奇妙的构思,时尚的元素和迷人的色彩在深夜里凸显得更加完整。

Baker家具:重现经典却不复制经典

Baker家具在美国被称为“家具之王”,是白宫家具的代名词。

在美国高点,我参观了他们的展厅,我感觉到我被震撼了,这不止是因为他们所用的木料都来自全球各地的名贵硬木,家具面料直接引自米兰、纽约、巴黎三大时尚中心,甚至能够制造十七世纪的材质。

更因为他们有别于浮躁的“快时尚”,Baker家具欣赏的是缓慢的艺术,一次只生产10到20件家具,每件家具的完工又常常需要十几位工匠花费数年的时间。

在Baker家具的工厂内,看不到任何装配流水线,许多工作仍由手工完成,直至每件家具都宛若艺术品。Baker公司聚集的工匠们熟知18世纪的美国工艺,且这些技艺已鲜为别处所用。

对于我们来说,想要“复制”一件家具并不难,外观和造型是可以被轻而易举地践行“拿来主义”的。但是,对于家具的真品复制来说,其精髓是对原古董家具的完整重现,即便是新品,也同样具有收藏价值,只有这样做,才是设计的最大意义所在。

样板房设计,不止是设计

在美国,我参观了几套由美国设计师所设计的样板房,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首先的感受是在美国,地产商的样板间都是可以住的实景样板间,通常是由专业的团队来投资、装修和管理维护的,而并非像中国这样单纯有地产商出资建设。

在欧美,设计公司会组合专业的顾问公司、金融公司和地产开发商形成一个团队,这样组合的好处在于设计师能够有更大的权限和资源,将样板间的效果做到最佳,体现出这个空间应该具有的价值,以“专业咨询+金融服务+专业维护管理”的组合,帮助地产商从设计的角度更好的将人流量转化为业主。

第二,在欧美,硬装和软装乃至厨房系统、照明系统、家具系统等等,都有专业的团队来负责,但是这所有的步骤,都会由主设计师来统筹,当房子还是毛坯的时候,整个团队就应当完成从硬装到家具、照明、软装等所有图纸和所有元素的搭配,这样做出来的空间会很有整体感,在细节方面也会相互呼应。

第三就是实景样板间的生活化体验,而不是简单的概念化体验,如果没有经过精细化设计,实际居住起来会很不舒服。精细化设计就是更关注入住之后实际的生活需要,比如说你回到家衣服挂在哪里,鞋子怎么换?通过精细化设计以后,这100平方米的收纳空间明显大于传统的空间,家里就会非常容易打理,用起来也比较方便,这会非常打动女主人。

第7篇

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的步调有多慢,取决于他有多少库存可以被无声地消耗。老百姓为了生存在拼命工作,老总们在一种惯性中停不下来,即使他们有几辈子都消耗不完的库存。所以,慢拍生活成了真正的奢侈品。

达摩达拉说:“世上唯有自由自在地欣赏广阔地平线的人,才是快乐无忧的。”的确,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彼得梅尔一样辞去大公司要职去普罗旺斯过自己的山居岁月;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梭罗一样去瓦尔登湖做一个湖边垂钓者。但是这样的生活已经被无数的人认可和向往,并且希望每年至少一个月要过这样的生活。有的人也说要把这种生活的质素体现在每一分钟。

慢慢运动,慢慢吃,慢慢旅游,慢慢思考,慢慢阅读。放慢脚步会发现生活的更多乐趣――

真真正正的优质生活,更有意思的生活方式――慢慢悠悠,晃晃悠悠。其实是另一种生活情趣。《慢的崇拜》作者凯若・哈娜说:“慢是对所有事物新的、平衡的权力。”事实上,全世界都在挑战过去100年工业化后对速度的迷恋,慢拍生活的呼声在各地崛起。大家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不需要这么快,不需要这么拼了命地往前跑。慢下来,追求生活的质素更重要”。

现在,欧洲是最风靡放慢脚步的地方。英国一家民调公司数据显示,已有1200万欧洲人醒悟,有必要改变生活步调,宁愿少赚一点,但多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另外3/4的人虽然选择保留原来职业,但调整步调。这点上,法国人可谓是比较典型,他们每周的工作时间只有30个小时,周末以及节假日总是雷打不动的休息娱乐时间:在露天的咖啡馆和有趣的人聊天,在秋叶满天的林荫路晨跑一段,在窗幔微微放下的屋子里品一杯下午茶。

这种惬意如同梭罗在《瓦尔登湖》写道:“在朝阳初升之时,我眼中的湖水滑落了它夜色的雾衫,渐渐地,它柔缓的涟漪,或它亮滑如镜的湖面,在远近各处清晰起来。此时的雾霭,如幽灵般悄无声息般隐没于森林中,又犹如异教徒在夜间的秘密聚会,偷偷散场。露珠随后仍垂吊在树枝上,垂吊在山边,整天都不消失。”

给人以“工作狂”印象的日本人,也有慢拍生活的迹象。这种迹象表现在京都。京都人每天要用的筷子,都有“木漆百回涂”。也就是每涂一次漆,隔一周放干再涂,一共花了5年的时间才完成,所以这双筷子要3.36万日元,也没人觉得贵。街巷上的百年老店,可以品味京都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美感意识。不搭电车、巴士,用脚踏车或步行去穿梭大街小巷,更能体味京都的魅力。

“慢思潮”体现在生活中,最明显的例子是慢食运动。这个组织目前已涵盖50个国家,有6万多个会员,慢食运动鼓励人们细细品尝当季、当令的美味食物,反对快餐填饱肚子。不只是吃,慢也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缓慢旅行、缓慢的养胖、无压力的课后活动到缓慢的。

现在缓慢旅行已经得到了许多人士的认可,他们鄙视走马观花,鄙视那种去了巴黎只是为了在埃菲尔铁塔照张相,去了南非就是邮寄张明信片回来。缓慢旅行强调并不是去哪里,而是在哪里。提倡“生活在当下,享受在当下”。

日式旅馆是缓慢旅行的首选地。开设在温泉附近的旅游区的日式旅馆给人的印象就是“简单”二字,由于大多是家庭经营的,所以规模不大,从外部到内部都透着简朴气息。泡温泉浴,减压解乏,亲近自然,远离城市喧嚣,没有过多的物质的诱惑,连思考都显得慵懒。

希腊小岛也有足够让人慢下来的理由。万里无云的蓝天,宁静无边的碧海,洁白无尘的街道和墙壁,安静缓慢到几乎懒散,什么也不用想,只要四仰八叉,安心躺在椅子里,啜一口冰镇鲜榨果汁,真是舒服得到了天堂。

国内的城市,成都算是步调最为缓慢的城市了。成都人悠闲得让人怀疑成都到底有没有人在工作。在成都,许多成都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过着提鸟笼、哼川腔、穿板子鞋、迈八字步的休闲生活;年轻人的休闲项目就更多,泡茶馆、搓麻将、洗桑拿,无所不有。早在秦汉时代关中人说“少不入川”。游人来此就不想走,气候舒适,美女如云,美食处处,实在安逸得很。

梭罗说:“我的人生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坐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树、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和静谧中沉思默想。”这并非常人能达到的境界。

而招人喜欢的加菲猫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说意大利面。”同样,我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决定慢下来,分享此刻。

有一个故事:一个富豪交了21万,一家三口去南非坐“非洲之傲”。回来他太太说:最大的收获是我的孩子和他的爸爸又找到了原来快乐的时光,而不是多么豪华的列车,多么优美的自然风光。原来这个父亲特别忙,从来没有时间陪他的妻子和他的孩子认真在一起生活过。豪华列车缓缓前行,他跟女儿谈心,女儿教他打扑克,他教她摄影。他们又重回到了那段没有钱的时候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是的,我们整天劳碌奔波,追逐名利,最后却丢掉了灵魂。就像那个去坐“非洲之傲”的商人一样,在奢华古老的“非洲之傲”上,他的内心享有了真正的快乐和舒服。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一次又一次地被教育:金钱万万不能没有。于是亲情、友情、责任被当做了芝麻绿豆。于是在灯火阑珊处,忘记了回家的方向或者找不到回家的理由,或者根本已经挤不出了给孩子讲故事的时间。

其实,一切都是借口,一切都是没有理由的理由。就像有人说的,时间就如同女人的,挤挤总会有的。万事都是相对的。曾经的芝麻绿豆,看似微乎其微,但是它可能却是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可悲的是,往往我们在失去之后才会明白。

曾经马不停蹄,曾经熙熙攘攘,曾经风驰电掣,最后可能得到了全世界,或者得到了别人看得见的一切被称为“成功人士”的所有符号:名车、豪宅、美女……殊不知,名车在拥挤的交通里怎么也插翅难飞,豪宅因为豪华却更显寂寞,美女却演变成了空洞的躯体。

而与之相反的是梭罗,当年,他只凭着一柄借来的斧头,独自一人来到位于森林深处的瓦尔登湖,并在湖滨亲手为自己建造一座小木屋,开始那种与世隔绝的快乐生活。他只吃他自己收获的粮食,而且并不耕种得超过他的需要,也不餍足地交换奢侈、更昂贵的物品,那么他只要耕种几平方米的地就够了。

梭罗不断地做减法,那是一种欲望的减法。就像时尚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做减法。而做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也在做减法。做减法也是企业的一种战略。IBM卖掉PC业务,就是在做减法。它的战略是做软件制造商和服务商,所以,它疯狂地收购了大量软件企业,卖掉了很累人的PC业务。看似芝麻绿豆的软件企业,却已经不仅仅是芝麻绿豆。

在《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一书里,讲述了两个独立而顽强的思想碰撞、冲突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影片《云上的日子》的拍摄日记。文德斯和安东尼奥尼两人从信任、争吵、和好到更信任。安东尼奥尼比较偏执暴躁,当别人的领会和他看到的画面有偏差时,他就会发怒,撕毁样片,不断地要求更改,不断地对文德斯说“Zitto”(闭嘴)。也正是因为处理很多别人看来无数芝麻绿豆的事之后,《云上的日子》才得以顺利出炉,并影响和启迪了数亿观众。

就像有位企业家说:“为什么我喜欢滑雪,因为滑雪让我学会如何停下来。”

第8篇

国内一项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70%多的人认为“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不断有白领精英中年早逝的报道。某电台主持人44岁,不仅自己编播节目,还私下办了一家广告公司,业内8小时忙单位工作,业余(有时候也是业内)忙自己的。由于业务繁忙,应酬较多,常常是晚上9~10点钟才回家。这一天,晚9点到家,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头晕脑胀,以为是喝酒醉的,就躺倒到床上休息。晚10点,家人发现他没动静,一摸鼻息,已经没了。家人大惊,赶紧送医院,医生宣告不治……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实为可惜。专家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脑血管病都是渐进式演变的,不合理饮食、不良生活方式是病根。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亚洲国家如今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但是亚洲人普遍很累。富兰克林的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还被大多数亚洲人奉为至理名言。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由于企业普遍处于市场无情的竞争之中,使经理和中层管理者几乎都成了“工作狂”,由此而引发的中年猝死者日益增多。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是普遍问题,那么,如何寻求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呢?

英国时间管理专家格斯勒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把健康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忙,特别是心理上的忙碌感所带来的伤害,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那种不眠不休的工作,是一种自杀式的生活。”

于此,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来 “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

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上班的步伐总比下班迈得大,办公室说话总比家里语速快。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悠闲地去享乐。夜晚,街头灯红酒绿,咖啡馆乐曲悠扬,令人深切地感受到法国人放慢节奏,珍惜和享受生活的乐趣。

在我国,著名卫生健康专家洪绍光也适时提出了“慢生活”这一理念。洪教授指出,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什么是人生的真谛?物欲催促着生命的脚步,时光分分秒秒日复一日地流走。人生在金钱方面看似相对丰富了;而在另一方面,却是生活质量下降,影响到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到了寿命。他认为,生活要归于简单,工作要抓重点,对于在职场忙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的人士,不妨梳理梳理心情,看淡名利,让生活节奏慢下来。

调查显示,我国有高血压患者16000万、高血脂患者16000万,糖尿病患者将近5000万,另外,还有几亿肥胖者和烟民,加起来,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疾病威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验春风杨柳的畅意,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的回报,对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进爵更有意义。

著名作家、诸多文学奖获得者昆德拉认为,“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而又健康的关键,慢生活状态应该是每周一小休、每月一中休、每年一大休。慢,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著名慢生活倡导者卡尔・霍诺认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勤奋,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慢生活的提出,是对国人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的反思,放慢生活节奏是一种技巧,同时也是健康、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慢生活”没有固定模式,可以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从慢一点吃开始,到漫步、慢运动等等。提倡“节奏慢下来、效率提上去、心态平下来、健康升上去。”

86岁高龄的金庸先生说:“我的性子很缓慢,不着急,做什么事儿都是徐徐缓缓,最后也都做好了,乐观豁达养天年。”金庸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但他不尚奢华,向往自在逍遥没人管的生活,饮食简单清淡、七八分饱、衣着自然简朴。

第9篇

城市山民・谷

Jasmine和Ping这两个上海女孩无论是设计服装还是开了家小店,在这座城市都算小有名气。然而这绝非源于她们的高调,事实上,从她们设计的衣裳、店铺的环境、装饰的器物到时不时举办的小活动,无一不透露出其简洁、自然与朴素的气质,倒真有点大隐于市的味道。室外的几棵老树,几张木桌,不能遮风挡雨,只有郁郁葱葱的景色,谁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小院子呢?但这儿有雨后泥土青草散发出的独特气味,有阳光透过树叶映在地上斑驳的影子,有三五好友品茗燃香、谈笑风生,也有独自一人的静默沉思。如果你一一了解她们的服装、首饰、陶艺、家具、旅行用品,感受棉、麻、陶、木、藤等元素,参与她们的茶课、展览以及活动,便会发现每一件出现在这里的事物都是再合适不过,茶同样不可替代。它们低调地展现着原始感、传统感与民族感,传达着城市里的“山民”态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133号

电话:021-64335366

知了茶和艺术空间

你总记得这个城市的光怪陆离,是因为你还未曾到达那些不为人知的地方,静谧的小路,高大的梧桐,错过的入口,以及诱人的橱窗,上海租界的别墅大概总藏着些秘密等你去探索,譬如坐落在永嘉路上的知了茶馆。你可以在这个两层楼的空间中找到许多,典雅的室内座位适合倾听与分享,风格不同的包间可供商务人士洽谈事宜,露天座位实在适合去寻觅阳光与绿意,楼上则可以腾出地方进行一堂茶课、或是瑜伽、太极、古琴课,配之以茶,意境十足。而最大的亮点或许在于这里还会举行一些展览活动,譬如小女子・中国当代先锋女艺术家联展、景德镇当代艺术家联展等,别墅里摆放的除了各色茶具、传统文化书籍之外,还放着不少展览的宣传册子,墙上也挂着一些当代艺术家的画作。至于你路过之时从橱窗里看到的服装、饰品、小物件等,同样来自于此。这便是知了,一个有关茶的地方,一个不只和茶有关的空间。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永嘉路689弄1号

电话:021-64458830

友人家

有茶、有点心、有猫、有棉麻系自然风的衣物,这些东西共同存在于友人家这个空间,相映成趣,勾勒一片静谧与安宁。然而,每家店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友人家也一样,传达它想要传达的观点,并且吸引会被它吸引的人们。

这里的姑娘和她的茶

“这个茶喝起来是不是甜甜的?”小颖是友人家的茶艺师,同时也是日常工作的负责人,她一边泡着红茶,一边说着关于友人家的观点与理念,讲述她自己的经历与想法,聊着聊着,你便会发现,一切关于茶的感觉与相应的生活状态都能清晰地从她身上感受到。她说起童年时茶留给她的味道和记忆,说起在一线城市感受到的不可避免的快速和压力,说起她如何离开外贸公司而来到友人家,说起她现在的生活状态:可以睡到自然醒,从事她所喜欢的工作,和一群妈妈、孩子以及友善的人们交流与分享世界,慢悠悠地喝茶、慢悠悠地过着日子,仿佛轻易便收集了生活的美好。因此,如果你来到友人家,想了解茶,想知道慢下来的生活是什么样,不妨和她谈谈。

具有人情味的社区文化

你可以在友人家主持一场小小的茶会,与同好一起品茗、鉴赏茶具,或是分享旅途中那些有意思的事儿;你若是对中医小有研究,也可在这里来一场迷你讲座,说说你的养生心得;妈妈们在这里分享育儿经,而孩子们则在友人家的小竹林里种下了萝卜苗;若是中秋时节,银色的月光撒在竹林之中,焚香、煮茶、听琴音,吃着月饼赏着月,意境自然再好不过。友人家的创始人将台湾日月潭无污染、纯有机、环保纯净的茶叶带到这里,同样也将他们的社区文化一并带来。以“茶”作为核心,以友人家作为平台,打破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隔膜与冰冷,通过共有的兴趣、文化与生活方式将不同人群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分享、温暖、友善、具有人情味的社区文化。而正是这样人与人联结而成的社区,使得人们的生活逐渐变得有质感、有美感、有幸福感起来。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2000号万科五d坊商街106室

电话:021-50610882

天地香舍

说来想写“茶”文化的念头早就有了,但如同许多年轻人一样,想起背后复杂的礼仪与程式,想起其中“博大精深”又不是一时一刻理得清的文化内涵,便生退却之心。然而,天地香舍告诉我们,茶香文化不应是做作、矫揉、俗气、无古趣的模样,不复古、不做旧、回溯千年不是为了穿越时光,都市生活也不见得是需要挣脱的桎梏。如何将“茶”之精髓融入当下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或许这正是我们努力解答的命题。

让你静心的并非茶

周荣桥先生是天地香舍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香艺师,微博名说自己是手工业者兼职写字的。曾是广告人,后迷上香再了解茶,和他相谈,你会发现,他并不只是一个手艺人或是店主而已,对如今这个时代与环境之下的茶香文化他有着格外清晰的认识。对于茶,我们总是随口便说,“它可以让生活慢下来”,而天地香舍也希望我们能够拥有自然的茶香生活,但周荣桥先生也坦白指出“这大概是很难的。”就以他开设的茶香课程来说,其定位非常准确,作为入门级的科普,让学员们了解一些关于茶的文化内涵与意味,掌握一些茶的基本常识,再到学习鉴茶、品茶以及泡一杯好茶。显然这是非职业而尚致用的课程,而一轮学习结束,你是否就能因此过上一种慢生活,是否就能超脱世俗心沉人静?清幽朴素的环境固然会带你进入另一个氛围,不过穿上汉服模仿古人的一言一行却是形式主义,你若心静,即便处于喧闹之中也无人可扰你烦你,你若心浮气躁,那天地之间大概也无安心之处。引你入门,结果却因人而异,或许若干年后,当你见过一些人、遇过一些事,才终能体会到,茶香为你的生活所带来的点滴改变。

茶香 存在于现代与城市之中

“可能只有上海才会容得下这样的茶文化”。周荣桥先生说道,然后继续谈着关于传统与现代、关于上海和茶的关系。如今依然存在着不少传统的茶馆,大多以喝茶、打牌、胡天海地为主,而另一种则更注重于茶的礼仪以及这种礼仪所代表的特有文化意义、以茶为媒介或辅助形成的生活艺术、以及包含但不仅限于此的修身养性之道。我们汲取其中的精髓与本质内容,在都市之中以静谧的环境氛围、现代化的载体作为展现空间,而通过其中的人、事、物共同传递这种生活态度。上海以“快”著称,但也正是由于其兼容并包的城市气质,使得茶的“慢”文化得以悠然地存在于此,一群慢的人,一群想喘口气的人,以及一群仅仅想体验一把、了解几分的人,寻觅至此,领略一二。一个最为摩登的地方,却给予这种茶文化最大的空间,吸引着许多年轻人,并且隐隐地成为一种风尚,大概有人觉出了讽刺的意味,而有人觉得幸运罢。

第10篇

这个社会有毛病

“这个社会有毛病”,是这次访谈中尹云从主要的观点,他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现状,在当下中国整个大的社会形态下,人们都以累积物质财富作为奋斗的第一目标,因而此消彼长,精神财富的积累不被重视。当物质财富成为主导,社会变得浮躁,人们的一切世界观、价值观都被扭曲,急躁地追求着快速成功。人们在夜以继日、不分昼夜地工作着,过度透支自己的身体和精力并且以此为常态,以此为荣。但是极大可能地燃烧自己的这种奋斗带来的成功是短暂的,过度疯狂地使用资源,只追求短期利益,关注眼前发展,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对立面上的,这样下去,整个社会会变得疯狂失衡。

“老子在三千年前就倡导过,让我们抛开一切,回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尹云从说,科技文明是谁也阻止不了的进程,社会的变迁的最终结果一定会是人类的毁灭。因为地球也是有周期的,无论科技看起来可以给人类带来多少愉悦和便利,但那都是短暂的。他说,人类只不过是帮助科技文明进化的介质,总会有那么一天科技进化到不需要人类的帮助,到时候整个世界都是由科技来控制的,人类的存在就变得可有可无了。虽然这种种结果可能我们在有生之年是看不到的,不过也许不能用生物进化的速度来判断,科技的进化将会以我们始料未及的速度进行。尹云从说也许现在讲这些属于杞人忧天,我们生活的世界很无奈,很浅薄,但是我们也没什么办法,只是他想从另外的视角看看我们生活的世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没有对错可言,他从内心希望这个社会可以慢慢地前进,在广告行业这个浮躁的环境里,我们都可以相对从容地,在轻松愉快状态下享受广告,让我们自己、行业和社会都变得更美好。

打造一个纯净的创意空间

尹云从谈到,商业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不进则退。同样,长沙盛美作为一家广告公司,规模也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而扩大,但他会尽一切可能控制发展的节奏及扩大的速度,遵循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慢,让公司的发展尽量慢下来。因为在2008和2009这两年当中,长沙盛美有过一个经历了十分快速成长阶段,迅速有了名声和越来越多的生意,但是那个时期不论是企业管理还是作业流程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在中国社会,人们都太急躁,都想快速地获得成功,变得有声望,期望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获取什么样的物质财富,或者达到某个目标、某个状况。但是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把生活都丢掉了,“我们为了什么而活着”是尹云从这两年想得比较多的问题。

结论就是慢下来,让每一个喜欢做广告的孩子在盛美,享受做广告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谋生的一个手段。尹云从回想自己过去的十几年,过度燃烧、消耗自己的青春时光,完全没有个人生活,所以现在看起来很疲惫,身体状况不是那么好,处于严重亚健康的状态。尹云从不想让长沙盛美的员工重蹈他的覆辙,公司现在明文规定不允许通宵加班,一般来讲,晚上十二点多还斗志昂扬的景象已经不会出现在长沙盛美的办公室中了。他希望今年过完的时候,长沙盛美就再也没有加班现象,他已经明确地跟广告主讲,有什么急事周末不要来谈,节假日期间不要安排任何事情。通常企业认为自己是甲方,有占用广告公司员工休息时间的权利,他要让企业知道,盛美是在帮助企业,企业付出的金钱是应该给盛美的回馈,虽说这种坚持很难,但他和长沙盛美在坚定地坚持着。

在长沙盛美的博客上,有好多对广告充满热情的年轻人留言,在他们眼中,长沙盛美是广告人心中可以朝圣的一方净土。尹云从坦言,盛美在企业凝聚力和企业文化方面,还在初步阶段。当然,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那一部分总是很顺眼的,就像在一起生活的夫妻,生活中会存在很多问题。人性也能分成“左、中、右”,人性是多面性的,对于长沙盛美来说,他想要打造一个没有灰尘的纯净的创意空间,让这群热爱广告的孩子们能在相对轻松的状态下,享受广告创作的过程。起码在这个公司,员工们不需要考虑人际之间的钩心斗角,能够在这样一个完全干净的环境中,对创意有着非物质化的追求,他们坚信以理想为目标的集体,一定能战胜以物质为目标的集体。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就是因为除了没日没夜的枯燥工作之外,有着各种各样的有趣的事情,长沙盛美每年举办一次全体员工的拓展活动,每个月还组织小型的爬山打球等项目,让大家在盛美工作的幸福指数可以更高一点。

强烈的企图心+更艰苦的努力

第三次拿到长城奖金奖,尹云从认为奖项是对长沙盛美团队成员的奖励,是对他们劳累、委屈与辛苦的补偿。当记者问及,到底什么是只有长沙盛美有而别的公司没有的,尹云从思索了好一会,说一方面是主观上强烈的企图心,另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努力与坚持,用原创的精神加上自己的方法,做出看起来特别、有冲击力的作品。另外,在广告行业里还要再加上更艰苦的努力。比如这次长城金奖的作品,就具备了原创性、冲击力、与产品的基本相关性和清晰的品牌主张,但执行还不够好,这点让他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在湖南找遍了摄影师模特,出来的作品还是跟想象不一样。想象中的作品应该更加有时尚的风格及美感,人物设定可以是一个人漫步在海边或者是两个人在接吻或者是很多人在其他的场景,可以用很多人物的故事展现出更丰富多彩的“这一刻”。尹云从认为这个作品就创意分值而言是足够拿到国际广告奖项的,但执行分值可能连及格都不够,希望未来能创作出真正具备国际品相的作品。

那么在尹云从看来,广告的本质是什么呢?他认为这很难定义,首先沟通是广告的基本属性,相对狭义地说,广告的目的是更有效的沟通。可能一个公司是以做创意为主或者做技术为主,对广告的定义都不一样,但是不管传播渠道主要是依靠什么技术,创意都是广告公司的共同关键词,通过创新打破常规的固定的想法,是广告的本质驱动力;另外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人性,因为广告是要跟人打交道的,完整地来描述,广告就是用创新的思维更有效的有人性的沟通。

第11篇

奥尔达已经很老很老了,他的脸上布满皱纹,身体也不太好。图纳经常去帮他种菜。种菜的时候,奥尔达很少说话,但和外公在一起,图纳却学到了很多。

一天晚上,图纳问奥尔达:“外公,你为什么这么老呢?”

奥尔达和蔼地说:“孩子,和你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喜欢像你这么跑。我越长大,跑得越快,可是时间跑得比我还要快。当我老了,跑不动了,我渐渐地慢了下来。我以为时间也会慢下来,但是它没有。有一天,我的弟弟问我:‘过生日的时候,你想要什么礼物呢?’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要是能再给我三天时间就好了。’”讲到这里,奥尔达停了下来。

“后来呢,后来呢?”图纳迫不及待地问。

“明天我再告诉你吧!”奥尔达笑着说。

第二天,图纳跑得比平时更快了,他迫不及待地想听后面的故事。“外公,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奥尔达把手推车放到一边,缓缓说道:“昨天我说到哪了……哦,对了,说到我的生日了。每个人都送给我三天时间,我有那么多朋友和家人,三天,三天,又三天……你想想,那得有多少年啊!所以,我就这么老了。”

他们在园子里拔起杂草来,拔着拔着,奥尔达对图纳说:“这样吧,你去告诉大家,不要再送给我三天时间的礼物了。我已经很累了。今年的生日,我想要一些书、CD或者DVD。”

这天晚上,图纳回到家里,把外公的想法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又告诉了他们的亲戚,亲戚又告诉了他们的朋友。于是,大家都知道了外公的愿望。

终于到了奥尔达生日的那一天,大家为他准备了一个卷心菜大蛋糕。蛋糕真大啊,足够每位客人都分到一大块,足够插上所有的蜡烛。不过,奥尔达可没那么多力气,吹灭所有的蜡烛,还好有孩子们可以帮他。

这一次,每个人都送了奥尔达想要的礼物,一本书、一张影碟,或者是一张音乐CD。那天晚上,奥尔达的房子里堆满了礼物。图纳在一旁帮他整理,把书塞到架子上。

后来,图纳每次去奥尔达那里,他总能看到外公坐在摇椅上,享受这些礼物带来的乐趣。幸好,图纳每天都来帮忙打理菜园,每当这时,奥尔达就会给他讲他所听到的、看到的,还有感受到的一切。

接下来的几周,图纳学会了一个人种菜,当然,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奥尔达高兴地看着图纳忙里忙外。现在,他不种菜了,他很乐意跟图纳多说说话,图纳也很乐意听。

时间偷偷地溜走,没有人注意到它。图纳在长大,奥尔达也在渐渐变老。

一天晚上,奥尔达在鲍勃・马利的歌声中安然逝去。他再也没机会过生日了。

大家都很伤心,每个人都后悔为什么没再给他三天时间。只有图纳理解奥尔达。他仍然常去外公的菜地种菜,又积极又有耐心,就像奥尔达教他的那样。

就在同一年,图纳有了一个弟弟。他和奥尔达一样,有点驼背,皮肤皱巴巴的。但不同的是,他还有大把美好的时光。人们给他取名奥尔达。

(摘编自《假如再给我在天时间》,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海豚传媒绘本馆)

第12篇

导读:是的,我知道,如果可以,你愿意每天随心所欲,不用早起,不必看老板眼色,在遇到挫折以后不要理睬什么“越挫越勇”、“失败是成功之母”,就蹲下来怀抱双腿慢慢疗伤就好……可是,我更深深地知道:即使有一千个理由让你暗淡消沉,你也会选择一千零一次的坚强面对。

有人说,判断一个人幸福不幸福,要看她早上睁眼的那一刻,脸上是否带着微笑。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背负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每一天,我们都需要坚强,去对抗心灵的反叛和灵魂的疲倦。

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能睡到自然醒,有足够充沛的精力去面对日常所有的烦琐;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有双休的周末,三五朋友相约过一种慢下来的生活,去体验时光的消瘦;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能让自己的足迹更广泛的涉猎祖国各地,而不被过多的束缚。

但是,每一天我们还是需要坚强,即使在睁眼的刹那,心底一百个不情愿的挣扎着起床,可是我们还是得用飞一般的速度解决洗脸刷牙,过着打仗般节奏的生活状态。连续没有休息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身躯,眼皮在打架,慵懒的精神在无声的抗议,我只是一块行走的肉。而一旦,获得充足的休息,让身体和心灵得到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年轻的心又迅速的恢复弹性,一扫消极的情绪,再次投入到风风火火的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每个人都有他的压力与无奈,尘世中没有哪一方净土能让人不受到伤害。职场上你徘徊不前,被人暗算,心力交瘁;感情上你千回百转,始终遇不见对的人,面对年老父母的催促,你烦躁又无奈,被冠以不孝的罪名;在这个城市你年复一年的付不起一套房子的首付,永远处在缺钱借钱的状态,想要的生活总是在前方,总是差一段距离。

也许,有时候你也静下来拷问,这是怎么回事?面对周围的人,总觉得自己活的不够洒脱,别人的生活方式自己想过也过不了,冲破不了自己心的藩篱,只能在自己和环境限定的圈子内,继续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忧伤和欢乐。

可是,即使有一千个理由让我们暗淡消沉,我们也必须一千零一次的选择坚强面对。活着,体会着生命里每一次心灵的阵痛和改变,回忆着自己的历史和周围环境的历史,来作为现实的参照,我们也能找到一种安慰;暂时得不到想要的大生活大快乐,但触手可及的小快乐只是等待你发现的眼睛去挖掘。

当每一天的坚强成为一种习惯,也许有一天突然撤去一种压力,我们会连自己要做什么都搞不清楚,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定力,一直坚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许,坚强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的民族的趋势,从奥运会到世博、亚运会,中国也一直以进取来表达坚强。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在不停的努力付出,一天天让自己活的更好。

每一天的坚强,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有力支撑,是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若我们始终能以包容和柔和的眼光去看待坚强,坚强,其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 四川内江内江东兴区东兴初中初一:邱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