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河道治理

河道治理

时间:2023-05-29 17:3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河道治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河道治理

第1篇

关键词:生态河道治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河道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协同合作。其中就包括了:环境类科学、生物类科学、现代水利类的科学、生态科学、城市规划科学、园林以及美学等,在我国原有的基础上吸取各国的经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上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让城市河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策略

生态——生物法主要包括土地处理法、水生植物净化法、河道曝气复氧、生物膜法、生物修复法等。

(1)土地处理技术

这是传统,但是效果显著的水质改善体统。这是将土地作为改善的道具,合理的利用了土壤以及植物的过滤净化以及吸附的效果,达到自我调节净化水质的目的。外国的试验说明了这种方法对有机的化合物有特别好的净化效果,特别是有机的氯、氨、氮。

(2)水生植物净化法

这种净水的技术是采用水中各种植物的净化作用,自身调节的。比如:浮萍与湿地里的芦苇在小范围内自动净化。不过在城市的生活用水排除的废水有臭气与各种害虫,所以在种植时必须结合以上的问题来考虑,比如在2到8月左右在下风口进行芦苇的种植。

(3)河道曝气法

在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以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或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河道曝气复氧一般采用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形式。这项技术有优有劣,优点是:设备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灵活性强、效率高、适用于各种环境、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比较适合用在各个景点的河道以及污染较小的地区。缺点是:整体的有效面积较小、特别是在不流通的水域几乎达不到什么效果,假如是移动形的水域则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指使微生物群体附着于某些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通过与污水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吸收并加以同化,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目前,常用于净化河流的生物膜技术主要有砾间接触氧化法、排水沟(渠)的接触氧化法、生物活性炭填充柱净化法、薄层流法和伏流净化法,用得比较多是接触氧化法。该方法多使用天然材料为接触材料,花费少,净化效果好。

(4)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类的技术是将其他的生物或者是微生物,在水域与土壤里的有害物质当即分解为水域氧气,或者是转化成其他的无害的物质的技术。其中使用在水体污染治理的修复技术大概能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将特殊培养的一种微生物的菌类,将其投放至污染的河道中,这样做能够将化学需氧量去除至百分之九十以上。另外一种九十将营养类的微生物投放至污染河道中,到使用之后,能够使污染物降解的速度加快,达到水域微生物的厌氧状态转变为好氧状态、增加水域中生物的物种种类、逐渐由低变高,这样水域里的化学需氧量以及BOD5下降速度加快,消除黑臭的状态,这主要用在水域的去除黑臭的效果。

2、新工艺

水域污染的处理技术在经过人们的分析与研究之后,各种类型的新工艺逐渐浮出水面,不管是哪一种技术都有一个特性,都是以组合的工艺为目标。这就是将多种优点揉和,经过改良后形成的新工艺。

2.1悬浮填料移动床

悬浮填料移动床是以比重接近于水的悬浮填料直接投加到曝气池中作为微生物的活动载体,依靠曝气池内的曝气和水流的提升作用处于流化状态,它是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法与附着生长的生物膜法相结合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水力停留时间较短,COD和BOD5去除率较高,且具有较好地氨氮去除效果。

2.2生物悬浮床技术

生物浮床技术是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人工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富营养化水域水面上,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又可营造水上景观。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浮床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它用于河湖水体修复,效果较好。

2.3曝气生态净化系统

这种系统是将水域中的生物作为主体,加上一定量的曝气,完善人工生态的处理系统,用高效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质,这也是提高水质的重要方式。这也是将人工与自然融合的一种新型工艺。这种技术是曝气的生物塘与人工结合培育出来的污水自身净化的技术。

3、生态河堤建设

3.1选择合适的护岸材料

结合河道区域附近的自然条件选择材料,考虑护岸材料选择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与河道整体空间融为一体,同时注重护岸表面形态的多样化:1)天然材料,譬如粘土、砂砾、卵石等,适用于流速较小的平原河道,或者不具备高要求防冲能力的洪水位以上护岸,天然材料的使用可以结合植草、柳条编框等,提高防冲的性能。2)干叠、叠砌、抛(堆)块石,用于平原河道的护岸,具有防冲的性能,而且材料质朴、艺术、有动感,可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3)浆砌块石(条石),适用于山溪性河道的防洪防冲整治工程,采用内嵌植物的框格,设置于洪水位以上。4)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防冲性能,但容易破坏生物的栖息地,而且影响美观,因此可对混凝土湖护的表面进行适当琢凿和添色,并在关键部位使用即可。

3.2趋向自然河流的建设

以水边多样化生物的栖息为建设核心,在保证河道具有足够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将河道建设成接近自然状态,其建设的要点如下:

(1)创造丰富多样的结构,提供接近自然河流的丰富生态环境,譬如岸线呈不规则形状设计,宽窄有度,陡缓错落,浅滩和深潭结合构筑,顺应自然的动力,允许侵蚀、淤积、冲刷等出现在河岸和河底,就能够使得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河流生态系统,为河道生物提供生存的自然空间。

(2)河道和周边环境的生态网络搭配,将河道的生态系统和周边环境结合起来,扩大河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范围,需要恢复混凝土河岸和河床恢复自然形态,将暗渠改成明渠,增加岸线绿地和树木,形成与水底生物结合的生态网络系统,使得整个河道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3)河流景观尽量简洁朴实,采用自然的植被和石材,并协调地应用在河道设计方案当中,使得河道接近自然状态。

(4)改造河道的流路和河床的物理性质,一是创造不同流水的水路,河流有浅滩、深潭,在平水期和枯水期可以弯曲和蛇行,二是采用植石治理法,将自然石经排列埋入河床,形成深沟、浅滩和鱼礁,营造有利于水下生物生长的河床,促进鱼类的生息和繁殖。该法一般适用于河床比降大于1/500而且水流湍急的河床地基坚固部位,这样遇到洪水植石就不会被冲走,而且在枯水期也不会造成淤泥堵塞河道。三是将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和植石治理法综合使用,营造抗洪能力较强的鱼巢。

3.3退化河岸带的恢复

河水高低水位之间和高水位之上的河岸带,为生物群体构筑明显的边缘效应,是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式,通常蕴含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并且能够储藏地下和地下水资源,因此河道治理工程必须恢复河道的河岸带功能:

(1)恢复河岸带的生物群体,包括选育、培植、引入、保护物种,协调生态群体在河岸带的生存空间,优化配置生物群落。

(2)恢复河岸缓冲带的生态环境,在河道和陆地的交接处,种植一定宽度的树木和草皮,并提高生态的异质性水平,通常采用的技术有坡面工程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等,控制河岸线水土流失的情况。

3.4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首先是种植营蒲芦苇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物,促进鱼类的生长和水质的进化。其次是营造浅滩、巨石、丁坝和鱼道等,形成水下紊流,以便将空气中的氧气传输到水中,为水中生物提供足够的氧气,同时满足好氧微生物的繁殖需求,使得河水更加的干净。总之要在河道建设的过程中,为生物的生长提供互相依存和制约的有机环境,从而增强河道水域的自净能力。

4、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三水”融合

温州地区的河道生态治理是注重修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的生态治河,当河流穿过城市的时候,应尽量保持生态河道的连续性,连续的流水蜿蜒曲折,流淌于城市之间,可将沿岸各种单体景观元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连续流水的水质较好,能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具有生态和美学价值。城市生态河道又是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天然隔离带。在人口日益稠密的现代城市中,城市生态河道与绿带公园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最漂亮的、最令人留连忘返的、最具有生态和文化功能的城市亮点。

结束语

在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只有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注重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才能使城市滨河景观成为可能,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工程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确保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 问题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M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399-01

1 河道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我国的河道治理工程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且也多次开展了以河道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水环境整治工作,然而,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采用的水利措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治理过程中将河道与整体的生态系统割裂开来的现象严重,治理方法不当对于水环境造成极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1 对水文情势的不利影响

分洪河道是分担主河道洪水量的主要水道。有闸控制分洪河道一般在洪水的分洪期对水文情势造成影响,而无闸控制分洪河道则在各个时期都对水文情势造成影响。在洪水的分洪期,分洪河道将可能阻塞两岸低洼地区原有的排水系统出路,形成涝灾。

在河道遭遇洪水灾害时,扩挖河道和修筑护堤能够很好地提高泄流能力,保证涝水顺畅下泄,提高河道的防洪水位,然而,不合理地扩挖水道和修筑护堤则可能会导致河道两侧地下水位下降过多,影响人们生活,也可能对其他引水工程造成负面影响。

节制闸工程在汛期行洪和非汛期蓄水时用来控制闸上的水位。节制闸工程造成河道两岸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水位增高,使得土壤盐碱化,或过度开发影响下游水用户对于用水的需求。

1.2 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

分洪河道的水流主要来自于主河道,其水流最终流入受纳水体,所以,分洪河道对于水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取决于主河道水质情况、污染源情况以及受纳水体自身的情况。

节制闸对于水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1)节制闸关闭期间,闸上的水环境是封闭的、不流动的,这严重影响了水对于污染物质的降解能力。(2)节制闸使得下泄水量减少,使闸下水流变缓,因此,若闸下的污染源较多,必然会对闸下的水质造成不利影响。(3)当河道两岸地下水位较低时,河道水将会补给地下水,若此时河道受污染则必将污染地下水,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

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经常会进行施工导流来满足施工场地的需求,但是,在针对受污染的河道进行导流时,极可能将已被污染的水源导入到水质较好的河道中去,从而进一步影响河道流经地区的水环境。

1.3 忽略原有生态系统的重建修复

目前,很多河道在治理过程中都会打破河道周围原有的生物群落,打断原有的食物链,致使原有动物、植被无法生存,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在工程完工后,也不注重原有生态系统的修复或重建,致使其不复存在,生物多样性大打折扣。

2 河道治理的方法刍议

2.1 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我们应该先从源头抓起。河流在山涧中汇集而成,一旦遇到暴雨或者连续的阴雨天,雨水就会顺流而下,而河流两边的松散尤其颗粒大的固体物质就会随着雨水直接进入河道,长年累月可以使河床抬高,而部分大颗粒就会在河道中形成堆积,挤占河道,从而迫使河流改道泛滥。我们针对这一情况应在保持现有良好植被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植被的覆盖率,禁止乱砍乱伐,新建工程务必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只有河道源头的植被增加了,才能更好的涵养水分,缓解水流的速度,而且对于土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使泥土不易被雨水冲走。

2.2 对中小河道进行有效治理

在对中小河道进行治理时,我们需要根据河道的不同情况来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对于河道断面较窄的地方,需要进行拓宽处理;而对于曲折较大的主要河段,则应该进行取直处理;对于堵塞地段,应进行有效的疏通。要做好护岸工作,对于冲撞严重的河道,需要采用干砌块石来进行护岸,而且需要立砌,保持砖面的平整度。对于一些堤坝由于受到冲击性较大,所以需要将砂石用铁线网罩住;对于冲刷严重的河段,则需要采用浆砌石来进行护岸,但由于这种护岸比较容易在受到冲刷时而受到破坏,所以其基础需要进一步加深。而对于冲刷特别严重的河段,以上各种方法已无法有效的抵抗冲击力所带来的影响,所以需要采用铁丝石笼进行护岸。可以利用分块拼装法或整体铺盖法进行,这两种方法都能起到护岸的目的,有效避免冲击力对河岸所带来的冲刷、侵蚀。

2.3 在河道上游建立闸坝

通过在上游建立闸坝,可以在雨季时将水资源有效的存储起来,或进行分流,而对于旱季时,可以进行开闸放水,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保护河道安全,同时也保证了农业灌溉用水的需求,使两岸农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

2.4 推广应用水力学技术

水力学技术是指利用水力构造控制水体的状态。在水系河道治理中,水力学方法主要包括:引清调水、筑坝造流水位、水力造流、河道内的污染物稀释、提高水质等作法,也可以采取机械除藻的方法。气浮法除藻技术是一项生物促进技术,也是国外比较流行的治污技术之一,绿色环保并可利用国内外现有的先进成套设备。Ploche系统除藻法:Plocher能量系统是德国专利,无需基建投资,效果理想且无副作用。磁法除藻法:该技术只用于饮用水管道内除藻,未见物的生理功能,提高生物氧化效果,促生剂中含有生化酶能用于河、湖水华控制。超声波除藻法:超声波杀灭藻细胞技术,在某些景观小水体中有应用,竞争性地抑制了耐污型微生物。

3 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应考虑到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管理规划模式,并且在符合一定的防洪规划建设中提高防洪工程的综合规划标准,这样在综合性的控制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善。在治理河道防洪安全实施上一定要以安全为主要目标,兼顾生态治河的理念,而后再考虑综合治理的方式。

3.1 综合考虑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划建设上渐渐吃力,因此,不仅要在河道治理上进行工程防洪标准的控制,还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将河道防洪建设规模进行有效地调控,并依据城市财政建设发展步伐进行建设,综合考虑近期的防洪标准与远期标准相进行结合。

3.2 严格执行防洪规划与流域综合规划审批制度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根据上级水利部门(水利厅及流域委员会)要求,项目法人必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签署规划同意书。

3.3 以防洪安全为首要目标

治理河道的首要目标是为了稳定河势,确保防洪安全,因此必须严格依据《防洪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的要求,确定河道防洪标准以及确定建筑物安全等级。

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直接关系到环境建设和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因此,在河道控制上需要以河道的安全防洪建设为主,兼顾灌溉、发电等其他效益。

4 结束语

通过对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对水工程建设、生态水利所涉及到的多项因素与环节的充分掌控,水工程建设及监管人员应从河道治理工程的客观实际要求出发,充分论证,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生态水利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黄建山.基于节能要求的建筑施工技术改良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0(04):13-14.

第3篇

关键词:黑臭河道治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河道是包括河堤、河床、护坡、水体和生物等的复杂生态系统,既是防洪排涝和引水抗旱的通道,又是生态、景观、休闲和旅游的重要场所。随着人口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河道生态的影响越来越大,河道的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城市河道变得黑臭,给河道景观和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同时还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水污染的防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

一、上海地区河道黑臭的成因:

上海地区的河道黑臭的一般原因都是因为河道所接纳的污染负荷已经远远超过了它自身的净化能力。主要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一种有机物污染的极限现象。具体的成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河道接纳了大量的工艺废水、生活垃圾废水、农田化学废水、牲畜的粪便废弃物及各种重金属废弃物。大量的污染造成河道内溶解氧几乎没有了,才使的河道的水质变黑发臭。

2、上海地区的潮汐特点是每天两潮水,河道较密对污水的排出较不利,容易发酵产生变质,造成反复污染,同时上海处于长江和黄浦江的下游,上游下来的各种污染经常在这里沉淀造成污染。

3、上海是高度发展的城市,城市建设、市政建设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造成地下水、河道、管网的水系不能完全畅通,河道水系结构复杂治理困难。长期以来上海地下水的雨水管线也被用来做污水管,使的污水没有办法排除形成污染发臭。

4、由于污染的严重,环境的恶化,造成水体食物链中最重要、最基础一环(底端腐蚀群落食物链)严重缺失,造成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消失殆尽,造成水体的有机污染物无法得到及时分解,加剧了水质的恶化。

另外一个现象值得我们警惕,现在上海地区的农村河道治理改造工程,一般都是简单的采取河道两边打桩在插上预制的水泥板。这样外观是好看了,但却是阻碍了水体与岸滩间的养份交换,大大减少了河水的自净能力。

二、河道黑臭的治理办法

治理本地区河道黑臭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的,概况起来一般有以下几个办法。

1、物理方法

主要是引水换水和底淤疏浚;

2、化学方法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

3、生物方法(生物加生态修复技术)

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

4、曝气复氧法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

三、上海黑臭河道适宜的治理方法及原因

比较下来我个人认为生物-生态技术最适合也最科学。这是因为上海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问题决定的。

上海地处黄浦江的下游入长江口,常年水流喘急应该比较适合采用引水换水作业,但由于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造成了许多内陆河道成断头河,影响了河水的流动。要想改造难度较大,时间很长。特别是上海的河道富营养严重要想通过换水来治理必然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

底淤疏浚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采用化学方法主要是化学絮凝处理技术,这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曝气复氧法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污染情况严重,污染长期排入的水体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态措施,因此,可做为辅助生物―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

曝气复氧法在上海推广还是有局限性的。上海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河道中含有较多的工业废水,封闭的纯氧曝气池内可燃气浓度较高时,有产生爆炸的可能,纯氧曝气池周围要设为防火区,对区域要求高。其次,自控仪表多,维护保养工作较多,且对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封闭的纯氧曝气池内热量不易损失,而且没有有效散热的手段,因此夏季进水温度较高时,一旦混合液的温度升高,无法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控制。最后受氧源限制,如果没有专业的空气分离厂制造和供应足量氧气、而是依靠污水处理场自身制备氧气,会导致纯氧曝气法的运行成本上升、增加管理难度。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生物治理的同时进行生态修复。生物治理就是生物复合酶能刺激加速微生物的反应,同时它能促进水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结合氧,增强水体复氧功能,这些简单化合物又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在有机物被降解的同时,又有利于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生物复合酶可有效地刺激和加速自然的生物反应,激发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对浮游生物和环境无害。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促进受污染水体向良性生态系统演替,使得水体中的复氧得以恢复,污染指标迅速下降,水体的黑臭异味现象得以快速消除。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特点1、是能高效消除黑臭恢复生态系统;以微生物实施水体生态修复,重建底端生物链,为上行生物链的梯次恢复奠定基础,为底栖生物着床创造底质条件;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生动物的放养创造水质条件。通过人工控制生态环境,使水生动植物与水环境达到动态平衡。

特点2、标本兼治

生物技术治理河道污染,不仅治理水体,而且治理河湖底泥。生物修复治理不仅仅是水质的达标,最终是要通过阶段性治理完全恢复河湖底泥的活性,使河湖恢复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

特点3、施工简便,投资小

采用生物法治理河湖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简单,不需要挖掘机等大型设备,所以施工方便,操作简单,投资规模小并且不会产生噪音,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转移底泥,即消除了污染物的转移,同时杜绝了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而且在原有底泥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刺激原有土著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种群优势,恢复底泥的活性,达到水体长期自净的效果。经过生物修复的底泥恢复了活性,不但不需要疏浚,而且活性底泥可以大大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在生物治理的同时生态的修复也同时进行,这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生态―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堤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环境现状给水体功能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

第4篇

关键字:城市河道 生态化治理 设计方法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river is in line with the flood control safety requirements protect engineering. As engineering, safety is always first bits. Ecological river construction does not require us to pursue a form, form a fixed pattern, is not entirely exclude hard works, but requires us to proceed from reality,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o carry out river train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ngineering safety, and strive to form a river. The simple, natural, smooth,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water transfer living situation.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about how the ecological river constru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various requirements and suggestions on Ecological River from the design point of view, to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design method, the method of ecological design were introduced.

Keywords: design method of city ecological river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生态型河道建设的必然性

1.1 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型河道是亲水型的,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更加注重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样可以避免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投资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水利工程园林化的倾向。

1.2 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事实上,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1.3 生态型河道的整治应该是渐进式的。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2.建设生态型河道的问题分析

2.1 河道综合整治涉及的问题

①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本身的疏浚,实现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②治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小品,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要十分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也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之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的途径再去营造景观。③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当前特别要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的审价和对建设的审计。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经过考验,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对上述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以扎实推进生态型河道的建设。

2.2 管理中的问题

①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的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②落实管理的经费。任何管理都需要人和物的投入,管理也必须要有成本。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③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④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3.3 投入问题

①公共财政投入。它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指望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是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按照补、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②社会配套投入。这种投入是带有公益性意义的,是自愿的。③受益者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者其他受益的企业和个人按照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3.加强生态型河道设计的对策研究

3.1 河道线型设计

河道线型设计即河道总体平面的设计。由于城市用地的紧缺,河道滨水地带不断被侵占,水面越来越少,河宽越修越窄,但是为了泄洪的需要,要保证过水断面,只好将河道取直、河床挖深,这样对驳坎的强度要求就逐步地提高,建设费用逐渐加大,而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河道基本成为了泄洪渠道,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悖。从工程角度,自然曲折的河道线型能够缓解洪峰,消减流水能量,控制流速,所以也减少了对下游护岸的冲刷,对沿线护岸起到保护的作用。退地还河、滨水地带的恢复,使得设计人员在河道断面设计上留有选择的余地,也不需要采用高强度的结构形式对河滨建筑进行保护。顺应河势,因河制宜,无疑在工程经济性方面也是有利的。

3.2 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应避免断面的单一化。不同的过水断面能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增加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多样化的河道断面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

3.3河道护岸形式

传统的河道护岸在材质方面大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硬质材料,整个护岸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犹如给河道穿上了一层盔甲,只考虑了河道的安全性,却忽视了对河流环境和生态系统及其动植物及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不仅阻碍了水生态循环系统,连动植物、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都被阻断。地下水与河水也不能及时的沟通,水循环过程被隔断,河道变成了只进不出的封闭水体。从而有悖于城市的生态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河道的过程中,河道护岸是否符合生态的要求,是否能够提供动植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是否具有自我修复能力,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生态护岸应该是通过使用植物或植物与土工材料的结合,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能减轻坡面及坡脚的不稳定性和侵蚀,同时能够实现多种生物的共生与繁殖、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具有净化功能、可自由呼吸的水工结构。

3.4 植物配置设计

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提高土壤持水性,植物根茎的生长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结构与性能,增加抗侵蚀能力和抗冲刷能力,起到固土护岸的作用,又能提高河岸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不断生长,这些作用将会不断加强。

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的物种,同时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植物生长后构成的景观层要分明。水际边缘地带要选择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植物,比如沙柳,芦苇等。格尔木地处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生态植被生命力脆弱,使用本地的抗寒抗旱植物,能使这些植物适应本地气候,达到生态之和的目的

4.总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河道的设计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设计者要拓宽思路,结合生态学、工程学、水利学的知识,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设计方法。河道的生态化治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要通过设计、施工、养护等一系列措施模拟一个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为各类水生、陆生和两栖类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提供栖息、繁衍和避难的场所,并且,除采取工程和植被措施外,还必须有选择的放养水生动物及微生物,恢复生物的多样性,重建生物系统的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叶碎高,王帅,张锦娟.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2)

第5篇

关健词:河道;治理;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Long Yanghe river training works in Xuanhua County as example, discusses the need for county river training,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program and brings significant benefits. It i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experience and operational template for small amd medium sized county river training. Key words: river; governanc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河道治理的必要性

龙洋河发源于张家口市宣化县李家堡乡东北部,县内主河道长约40km,流域面积594km2,支流46条,是宣化县境内洋河北岸最大支流,是一条季节性河道。由于下游筑有洋河灌区拦水坝,造成龙洋河河道淤积,河床拓宽,特别是龙洋河干渠渠首以上河道,基本无堤防,亦无明显主槽,每遇暴雨,洪水即泛滥,造成两岸耕地被淹。甚至冲毁房屋,严重威胁两岸村民生产,生活安全。对该河道实施整治可提高该河段的防洪保安标准,将洪水约束在主槽内,防止洪水漫溢,淹没农田和村庄。通过两岸防洪堤的修建,使河道位置固定,可以使原来部分荒滩地变为耕地,土地增值,还可改善交通条件。因而,不仅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非常明显。

二、河道治理的方式

(一)实施堤防工程:工程段左右堤防按河道设计洪水位加1m安全超高,堤顶宽取3m,迎水坡设计边坡均为1:2,背水坡设计边坡为1:3。

(二)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根据河道现状,对河底纵坡进行适当调整,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河道整治长度3000m,浆砌石护岸3000m,整治底宽48m,河道上口宽控制在60m。

(三)工程总体布置:⑴适当扩宽河道断面,维持河道现状洪水流势流态,并结合原河道形态。⑵以现状河道宽度为主要参考,确定河道宽度;⑶堤防整治用浆砌石护岸,以减少工程占地和工程量。⑷根据河段设计流量及河道现状情况,初步拟定规划整治河段之道线。两岸治导线距离为75m。

三、工程施工方式

河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复堤、护坡、护村工程以及新建生产桥1座。主要为土方工程和砌石工程

土方工程:土方开挖采用1m3挖掘机开挖,用于回填的土料就近堆放,待回填使用。多余土料装8t自卸汽车运至河道两侧弃土场,平均运距0.5km。土方填筑采用推土机摊铺,振动碾分层碾压,每层厚度30~40cm。填方土料的含水率及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具体碾压参数由现场碾压试验确定。填筑材料优先利用开挖土料。

浆砌石工程:浆砌石施工时,石料应选未风化的新鲜岩石,砌筑前,应在砌体外将石料上的泥垢冲洗干净,砌筑时保持砌石表面湿润。移动式砂浆搅拌机拌和砂浆,应保证砌石中的砂浆质量,采用坐浆法分层砌筑,铺浆厚度宜3~5cm,随铺浆随砌石,砌缝需用砂浆填充饱满,不得无浆直接贴靠,砌缝内砂浆应采用扁铁插捣密实,严禁先堆砌石块再用砂浆灌缝。砌筑砂浆采用M7.5,砂浆中水泥采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抗海水侵蚀特种水泥,要求拌制砂浆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四、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该工程是以城镇防洪结合河道治理为前提,进而构筑城区绿色屏障,全面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考虑对城区防洪、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人群健康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⑴对防洪形势影响

工程的修建河道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可保护沿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右岸铁路、公路及两岸农田免受洪灾。

⑵对城区生态环境影响

建设过程中,堤防填筑、料场开挖和施工弃渣会破坏局部植被,短期内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工程实施后,堤防边坡及背水侧的绿化和景观建设,将缓解城区空气干燥程度,形成城市微观小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⑶对人居环境影响

人居环境的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构建约3m高的防洪堤,降低了城镇的通透能力。通过实施背水侧堤坡的绿化,缓解了堤防在视觉上的影响,改善了居民的人居环境。

⑷对人群健康影响

工程建设中,施工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生活条件简陋,生活垃圾易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施工扬尘和噪音均对人群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⑸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工程的实施为河道及两岸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河道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提升居民生活档次,促进当地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工程综合评价和经济效益分析

(一)综合评价:该工程是社会公益工程,建成后将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减免因洪水所造成的工农业生产、商业流通、居民日常生活、城市环境卫生、水源污染、人群健康等影响,为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区域绿化美化的建设,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使县城真正具有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文化城市的品位,成为城镇居民富有自豪感的家园和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工程对环境的直接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间,可以通过疏导、预防和补救等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扬尘和噪音、减小施工交通以及施工中的“三废”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经济效益分析

⑴财政拨款

用于年运行费的财政事业性拨款属于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不计为国民经济效益。

⑵土地增值效益

工程建成后,提高了堤外防洪保安标准,两岸耕地面积也有所增加。考虑该工程增加耕地有限,本次暂不计土地升值效益。

⑶防洪效益

工程防洪经济效益为:项目的实施将使龙洋河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防洪保护区范围为两岸及下游村庄和耕地,约1万人口, 2.3万亩耕地。防洪效益按修建工程后减少的洪灾损失计算。洪灾损失主要为居民财产损失、农业生产损失、交通设施等损失。一旦遭洪水淹没,生命财产将遭受严重损失,还将导致大范围生产、生活秩序的混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结合保护区地形地貌、洪水淹没范围、淹没历时、淹没深度、近年工程条件变化、各类财产遇各种频率洪水时的损失率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资料,采用频率曲线法,计算保护区遇不同频率洪水时有、无本工程的洪灾损失及多年平均工程洪灾损失,有无、工程平均洪灾损失的差值即为多年平均防洪效益。

第6篇

【关键词】平原河道;生态治理;理念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用水的需求不断地加大,成为很多城市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城市水质被严重污染,很多河流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自我调节的功能,水源的生态系统变得非常的脆弱。水源的自我净化能力的下降,导致用水的水源及良好水质的缺乏。对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对水资源进行相关管理,如通过外引内治的方法,进行分区、分阶段地进行清理和截污治理。

虽然通过治理后的河道水源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不能够对整个河道网的水质进行有效的改变。这是因为在治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没有在考虑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河道规划和设计,这样虽然能够对河道水质有一定的恢复,但是降低了水环境容量和河道自身的水质净化能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

1 河道生态护岸治理设计原则

回归自然是河道生态自理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从河道的植被入手,建立自然植护岸工程。在生态型护岸工程的设计中,必须要遵循护岸稳定、材料自然、正常防洪、内外透水及合理的经济成本为原则,使工程结构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冲击最小化。河道生态护岸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当地的气候、水文条件以及河流的变化规律、趋势等,还需要考虑岸坡泥土的物理性质以及力学性质,调查拟建工程区关键物种的分布、工程现有管理状况,土质和水质污染有无与程度,分析工程实施能否就地取材、工程施工是否会带来新的生态问题、是否需要迁移补偿情况等,然后选择一套最佳的方案,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护岸植被的品种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不同沿岸的水位情况,将河流岸坡分为干燥、潮湿、洪泛带等多个不同的区域,再结合当地的实际植被情况进行不同区域的植被种植。

2 平原河道生态治理理念

2.1 水生动物种群的构建理念

水生动物群是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合理地对相关生物进行操作,使得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密度处在一个正常的状态,使之能够控制藻类植物的过量生长,达到改善水质的作用。在人工型河道水体进行人工浮床技术改善水体水质的同时,可以及时向水体中投放铜锈环棱螺、蚌类等底栖动物和鱼类,构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以强化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维持水体生态的长期稳定性。

2.2 保护湿地与水面的理念

保护湿地和水面,坚决反对围河湖造田,这是保证河网的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保留独特的荒滩荒地的植物和生物栖息地显得尤为关键,因为这些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维护生态系统有着特别的价值。在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河网湿地,水生动植物对净化水源、控制污染、调节气候和抵抗洪水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样性的湿地为野生动植物生长和后代的繁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平原河网地区的河道治理应尽可能保留河道的自然土质岸坡,河岸以植草、植树为主;对于人工河道的生态治理应尽量采取土质岸坡、缓坡,以植物护岸为主。但下面几种条件一定要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同时进行:一是在水流比较急的河段一定要采取工程措施,应保持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有效的沟通为基础,同时以空心混凝土砌块块,碎石桩,石笼网格等方式进行护堤,为多样化的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衍、两栖动物的繁殖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对于河岸比较陡的河段,可以采用木桩和木框加碎石块等措施,使河护岸工程得到稳定,且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不利影响。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借助土工编袋,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平原地带的河网水位一般变化不大,其是否通航直接影响到护岸的设计。不通行的河段可以采用植树、种草的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在正常蓄水位的时候,可以使用中空成型块衬砌,预制结构形式,为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提供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在河堰坝时蓄水时,应该留下一些陡峭的宽度辅助水通道上鱼类的生长,也有利于与上下游水生物沟通;对于局部地区的河段可以设置两栖动物上下岸的通道,为它们的生长和繁衍创造条件。对于有通航要求的河道,在河道断面的设计时,在正常水位以下可以用砌石挡土墙,在正常的水位以上,用缓于l:4的毛石堆砌斜坡,这样就可以增加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波浪对河道的冲刷,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堤防。

2.3 注意人文因素的保护与遗传的理念

对于城镇河道的治理,必须要保证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同时,还要保证其观光休闲等功能。在城区,有河岸景点的河流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理想的地方,所以在治理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城市对河道景观与环境和谐的要求,构建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城镇建设与规划要突出亲水文化,郊区突出自然和生态,结合城镇绿化和园林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植物种植、植被保护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使河道防洪工程与河道两岸景观融为一体,与城市文化、风格、历史、人文相协调。

2.4 设计一种亲水性的生态理念

在进行护岸工程实施前,必须要运用各种植物生态知识、水流动力学知识并结合现代的工程技术,创建一个生态化、人性化的护岸。水位变化较大的河道生态护坡,根据水位变化分三个区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是在水位变化区,除了被冲刷严重的河岸需筑硬质堤护坡外,别的可采取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岸趋于自然形态。在受冲河岸堤防内侧也可采用种植水杉等根系为直根的树种或草坪护坡等植物护堤措施。二是对于水位变化区以上的河段,可以采用种草植树进行生态绿化。三是水位变化频率比较大的河段,可采用生态砖、石笼席、天然材料垫、土工布包裹、混凝土块、土工格室、木框墙、三维土工网垫、鱼巢砖等构件护岸。在河道断面的形态设计上,尽量采用复式的河道,枯水期流量小的河段,其河滩上可以种植植物。抗洪时期,河水漫滩,可降低洪水的水位。在城镇地区,还可利用河滩与堤防,建造亲水型的绿地、河滨公园等,使人们在不同的水位时都能和水亲近,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

3 结语

生态型护岸是治理河道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地加强,河道治理的技术不断地提高,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情况下应更多地去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我们必须要运用最新的护岸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证水源的清洁和生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1]王立明,石维,张辉等.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污染河流生态治理与修复[J].海河水利,2011(4).

第7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技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7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我国中小型河道分布范围广,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理将会极大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甚至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了确保中小型河道治理的质量,需要加强对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

一、治理河道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满自溢的道理。其实河道也是一样的,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河道中的水位就是上涨,而河水流动的过程中又会带走河中的泥沙和碎石,如果水流不畅,就很容易发展成洪水和泥石流,对两岸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相反,遇到连日的旱天,河里的水位下降甚至干涸,不只是农作物生长困难,就连人和牲畜都很难继续生存。而目前我国河水质量也大不如前,由于工业农业等人为原因的破坏,使得水资源严重受损,水中生物也不断的减少;河道淤堵严重、堤岸失稳等等,尤其中小河流更是如此。以上这种种情况都急需我们对河道进行整治。有效的对河水进行资源利用,因此河道整治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它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小型河道治理时机

对河道的治理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裂缝的处理和标高的恢复。下面分别探讨两种治理方式的治理时机及需注意的问题。

1、裂缝治理时机的确定

开采引起的裂缝主要分为两类:位于工作面边界以外的永久拉伸裂缝;位于工作面上方的可闭合裂缝,不同的裂缝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理时机。

1.1 永久拉伸裂缝的治理时机

永久拉伸裂缝的治理时机一定要选择在裂缝宽度基本上稳定,不会再出现明显的扩展时进行治理,否则治理后的河堤在变形的影响下可能出现新的裂缝,影响堤体的稳定性。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当工作面推过开切眼 2r(r= H/tanβ)距离,开切眼处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已达到基本稳定,即可对裂缝进行治理。

1.2 动态裂缝的治理时机

走向方向上位于工作面上方的裂缝受开采影响后出现,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裂缝逐渐扩展;工作面推过一段距离后,裂缝进入压缩变形区,受周围压力作用,裂缝宽度有所减小。

进入压缩区,裂缝开始闭合时按照设计的标准进行治理,治理完成后,裂缝位置在自身修复作用下,会对裂缝内的充填体进一步进行压密,巩固裂缝充填效果,比裂缝稳定后再进行充填效果更佳。因此,动态裂缝治理的最好时机应为裂缝进入压缩区开始还原的时刻。

2、下沉治理时机的确定

对开采引起的河堤、滩地、护堤地的下沉和变形的治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采前治理、沉陷中治理和采后治理三种方式。

2.1 沉陷前治理

根据工作面采煤沉陷预测,在工作面煤层开采前或河道未沉陷前,对堤防、滩地、护堤地按照沉陷值进行预加高。

2.2 沉陷中治理

在工作面推进距离超过2r,对开采引起的裂缝处理完成后,对堤体、滩地和护堤体等的沉陷进行治理,恢复设计标高。

2.3 沉陷后治理

在沉陷稳沉后,根据相关要求一次性进行治理,恢复河道各水工建筑物设计标高,恢复其设计能力。

三、中小型治理范围及标准

河道为一个大系统,采煤沉陷治理应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堤防、河床、滩地、护堤地治理等方面。

1、纵向上,为方便与未沉陷段衔接,按沉陷段各向上下游延伸100m为治理范围。

2、横向上,河槽、堤防、滩地、护堤地为河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治理设计中,要综合考虑治理,内外护堤地宽度按照《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中“2、3级堤防护堤地宽度 20-60m”的规定,横向治理范围考虑两岸堤防背水侧堤脚外各50m范围。治理标准要坚持有利于工程管理及工程安全的原则,按流域防洪规划中标准进行。如没有流域防洪规划,应根据河道防护范围按照《防洪标准》确定治理标准。

四、中小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发展特点 

最近几年,在科研技术投入的促进下,在众多水利设计、施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中小河道治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污染方面的原因,也有河道淤积方面的原因,河道治理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治理技术方法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现在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在在河道综合治理当中较为常见的模式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三种,但是其中涉及的技术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以物理法为例,其中包括截污清淤法、环境调水法、曝气充氧法等等,化学法有化学絮凝法、重金属化学固定法等等。不同的技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河道治理项目,因此可以说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2、生物修复的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传统的河道综合治理当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占据主要地位,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治理模式工期短、见效快,但是这两种治理方面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这是因为没有考虑治理效果的持续性,也没有意识到治理方法与生态环境直接的协调性,往往治理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然后再污染、再淤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道治理的认识的加深,生态修复的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方法充分尊重了河流流域的自然生态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使用多种生物修复的方法,虽然见效慢,但是却能够比较彻底的解决长期存在的河道淤积和污染问题,尤其是河道污染的问题,一些地区的中小河道经过生物修复以后恢复了原来山清水秀、鱼虾满堂,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平。 

五、中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河道治理一般是由群众逐年进行的,在建设初期随工程建设投入的增加防洪效益也不断增加,但因缺少科学的治理规划,部分中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并造成了一定损失。

1、防洪标准不明确

中小型河道治理开展的较早,群众按防护需要逐段进行建设,按实际防御洪水或受灾程度进行加高培厚,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缺少明确的防御标准,建设规模不确定。

2、两岸堤防间距过窄

为节省土地河道两岸堤防间距过窄,减少了河道的行洪断面,河道出现高水位运行频率较多,堤防决口淹没农田的情况时有发生;堤防间距过窄,堤防与主河槽距离近,河槽滚动时宜冲断堤防,恢复和加固较为困难。

3、裁弯取直过多

为大幅度增加行洪断面泄量,对河道主河槽进行多处、长距离裁弯取直,使河长缩短纵向比降增大,裁弯取直段河道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的发育型河段,河道的冲刷能力增强,大量泥土冲向下游淤积河道,造成整体河势不稳。

4、堤防直线化

为使水流顺畅,在堤防放线时采用长距离直线,使河道水流流速增高,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减少了稳水等水流平稳河段,水生鱼类等失去适宜栖息场地,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缺少防护措施

对距堤防较近的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缺少必要的工程、林草等防护措施,河岸冲刷速度较快,普遍存在岸坡崩塌现象;砂性堤段植物自然生长速度较慢,堤防坝坡缺少植被有效防护,雨水冲刷比较严重。

六、中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搞好治理规划

规划设计是工程建设的依据,水利部门要组织专门的规划设计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每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做出科学的规划设计,使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达到工程安全、保证效益、河势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

2、确定防洪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 50201—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6)规定和相关要求,结合具体防洪任务,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设计防洪标准确定为10-20 a一遇标准。

3、确定合理的两岸堤防间距

对现有两岸堤防间距过窄的河道,要按规划设计的要求重新调整,保证合理的行洪断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为防止冲刷对行洪区采取植被防护增加的糙率;堤防高度限制在2.0m以内,降低运行风险,提高防洪安全程度。

4、合理布设堤线

天然河道在形成过程中和达到稳定状态后,都有一定的弯曲,中小型河流的弯曲系数一般为 1.2-1.8。布设堤线时在满足行洪安全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较大的自然弯曲,使堤防的走向与河道的原始生态基本吻合,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5、限制裁弯取直

裁弯取直是中小河流治理的有效措施,因投资省,技术难度小,容易施工等优点,被水利部门广泛采用。为避免河道裁弯取直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中小型河道裁弯取直措施必须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才能采用。

5.1 影响防洪安全

当因河道弯曲阻水,洪水期抬高水位增加的滩地水深超过设计洪水位滩地水深的 5%以上的;河道出现斜河、横河,洪水期主流直接顶冲堤岸,严重危及堤防安全的;堤防严重冲刷,采取固脚、护坡等措施仍不能解除洪水威胁达到安全度汛的。

5.2 影响取水安全

有拦河坝的河段河道弯曲达到一定程度,形成斜河,洪水期漫滩主流冲刷低洼地带,绕过拦河坝形成新的河道,将拦河坝废弃的。

5.3 影响开发利用

河流过于弯曲,弯曲系数过大,将行洪区切割成零星地块,影响行洪区的整体开发利用的。出现以上3种情况时,可以考虑裁弯取直措施。

6、采取生态型防护措施

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堤防两侧按规定建设工程防护林的同时,对因河岸冲刷导致冲毁堤防和河槽距堤防较近的河段岸坡及自然恢复植被较慢的堤段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采用工程措施护岸、护坡的,应选择干砌石护坡、石笼护坡等天然建材,也可以采用中空生态混凝土预制块等生态型人工建筑材料护坡;半稳定型河岸和堤身可采用植物护坡,利用植物根系的固结和茎、叶的覆盖作用等对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进行防护。植物护坡可以用草、灌木单独护坡,也可以草、灌木结合。护坡植物应选择生长速度快,适应贫脊土壤、根系发达、经济价值好的草本植物或小型灌木植物。

结束语

我国中小型河流数量众多,因缺乏治理而水患频繁、环境恶化,其综合治理对充分发挥治河工程功能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技术指导,搞好中小型河道治理,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保证行洪安全,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勇超,张顶策,佟宇明 . 刍议河道裁弯取直的条件[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5):234.

第8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规划设计;方法

一、前言

作为河道治理中的重要工作,其规划设计方法在近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河道治理规划设计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河道治理的最终效果。本文从介绍河道治理的原则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1.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科学观

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科学观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根本所在,是人们认识上的回归。直至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关系,主动与自然相适应,以抑制和改善河道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利用与保护相协调的资源观

在工程措施方面必须认识到,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供水等方面作用巨大,在改善水环境、修复生态系统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水生态系统的改善对流域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保障作用。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水利工程的重要内容,以水利工程建设带动水生态的改善可谓一举多得。

三、河道治理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

1.河道平面形态设计

河道总体平面生态化设计时,要尽量宽窄结合并保持河道弯曲。从安全角度,弯曲的河道能缓冲洪峰控制洪水的流速,降低洪水对护岸的冲刷程度。从生态学角度,曲折的河道可以为鱼类提供繁殖的场所,洪峰到来时还可作为生物的避风港。

2.河道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河岸生态景观、主导功能等因素,以保证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现有河道护岸基本采用砼或砌石,切断了陆地与水体的联系,两栖动物无法上岸繁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陡坡断面也不利于岸边景观的布置,阻碍植物的生长。

3.河道护岸设计

河道护岸多采用混凝土及浆砌块石等,只考虑到了安全性,但是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许多两栖动物、微生物、植物的生物链被打断,河水与地下水之间也被阻隔,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在河道护岸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并具备以下功能:一定的结构强度、多种生物共生、自我修复功能、净化功能等。现在普遍推广的生态格网护岸、混凝土草坪护岸等多种生态护岸,均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地下水与河水自由沟通、造价较低、材料柔性化等共同点。

4.植物配置设计

河道生态系统的植物配置设计也至关重要,丰富的植物群落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改善河道两岸环境。植物根系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并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其抗侵蚀、抗冲刷能力;植物的枝叶可以起到截留雨水、抵消波浪、净化水质、天然氧吧的作用。研究表明:植物对能净化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其能滞留河水中89%的氮化物和80%的磷化物。根据生长地点的不同,河道植物分为水生植物、护岸植物、河堤植物等多种。在植物选择时,要尽量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物种,不能选择情况不明的外来物种。

四、若干河道治理规划设计措施

1.蜿蜒型河道治理

措施一是采用人工裁弯工程改变有适度弯曲的连续河湾,将其河势稳定下来,将迂回曲折河道进行人工改变。人工裁弯工程分为内裁和外裁两种。内裁一般是通过狭颈最窄出,线路短可节省土方量。外裁的引河进出口与上下游弯道难以达到平顺衔接的要求,而且线路长,采用较少。

措施二是当河湾发展至适度弯曲的河段时,对弯道凹岸及时加以保护,也就是实施护岸工程,以防止弯道继续恶化。只要弯道的凹岸稳定了,过渡段就可随之稳定。为将上述两种治理措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河道中,还需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增长河道整治经验,将措施一、二逐步完善。

2.游荡型河道治理

整治泥沙是治理游荡型河段的主要任务。本着综合治理、兼顾标本的彻底治理游荡型河段,可采取“下排上拦,两岸分滞”控制洪水,“调、放、挖、拦、排”处理和利用泥沙。“调”即利用中游的水库,排细沙,拦粗沙,由于水沙异源,据此来调水调沙通过增大下游的输沙能力,来达到减少河床泥沙淤积的目的。“放”、“挖”即是通过挖河和放淤措施,在下游处理一部分泥沙,“下排”即根据河道防治工程和河道治理的现状,利用现行河道尽可能多地将进入下游的洪水和泥沙输送入海。

3.分叉型河道治理

针对分汊型河段的治理措施有:汊道的堵塞、改善、固定。措施具体表现在上游的节点处、汊道的入口处和江心洲首尾修建治理建设工程。稳定汊道和节点控导,通常将平顺护岸作为其治理工程。江心洲首尾部位的工程措施通常是在上游修建鱼嘴,在下游修建分水堤。鱼嘴其前端窄矮、浸入水下,顶部沿流程逐渐扩宽增高,与江心洲首部平顺衔接;分水堤的外形与鱼嘴恰好相反,其平面上的宽度沿流程逐渐收缩。

在采取治理措施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先分析汊道的分沙分流现状和分沙分流的演变规律,然后视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对应工程实施方案。可在上游节点处修建控导工程,这样可以控制来沙来水条件,为此来改善上游河段的现状;为了改变两汊道的分沙分流比,可以在汊道的入口处修建导流坝或者顺坝;通过在洲尾修建导流顺坝来达到改善江心洲尾部水流态的目的。堵塞汊道主要有修建顺坝、丁坝和锁坝等措施。用顺坝、丁坝堵塞汊道,一般情况下会比锁坝的效果为好。

4.顺直型河道治理

在顺直河道中,河道边界顺直,滩地及主槽的水流均具有一定的行洪能力。顺直型河道中的不稳定状态河道,不利于引水、航运、港埠、防洪,顺直型河道的治理措施为首先将边滩稳定下来,使其达到稳定整个河段的目的。在多沙河流上,也可采用编篱杩槎等简易措施,防冲促淤。当边滩个数较多时,施工程序应从最上游的边滩开始,然后视下游各边滩的变化情况逐步进行治理。工程完成后,河道断面得到了相应的调整,整个河段逐步稳定下来。

对于顺直型中小河道来讲,发生超设计标准洪水是正常事,河道不建橡胶坝工程,这样河道会靠“自动调节作用”使洪水顺利通过的概率是很高的;而修建橡胶坝工程的河道失去了“自动调节作用”,则通过超设计标准洪水的概率大大降低,这是值得引起河道治理相关工作者重视的地方。建议措施为,第一种措施是橡胶坝地板采用中间低,两边高呈凹字的形式,人为地形成“主槽”和“边滩”,这样可以使洪水通过橡胶坝时主流线居中,既能增加泄洪能力,又能减缓洪水对两岸的冲刷;第二种措施是加强橡胶坝的上下游一定范围内两岸的防护措施和提高设计标准,这样提高安全保证率的同时,也会增加投入成本。

五、结束语

通过对河道治理规划设计方法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各种条件下,河道治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有关人员应该从河道治理的客观实际要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规划设计方法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赵世付.肥西县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方案设计[J].江淮水利科技.2011(01):88-89.

第9篇

关键词: 山区; 河道规划; 特点治理; 综合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1(b)-0000-00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内容,需要不断改善水资源的河道治理规范。只有综合对水资源进行调配才能够促进水资源的不断完善和流动的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在水资源工程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严格完善和不同程度地管理。只有全面进行水资源的综合调度才能够将工程做到规范和科学合理。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河道规范治理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同程度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着山间河道的工程进度,只有适度对工程进行规范,规范各项工程的综合水平,才能将山间河道的治理问题进行解决。

1 关于山区河道的概况介绍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生态领域的环境问题在各个领域层出不穷。因此在山涧河道的治理方面需要对环境保护问题更加重视,只有综合对各项问题进行考察才能够在河道安全的治理问题上不断增强力度。山间河道具有地势险恶的特点,在治理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威胁,具体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1 复杂性

我国的山区在地势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同程度进行综合考察,只有合理对工程进行考察不断改善工程在前期工作中的不同的程度的准备工作,山地地势条件复杂多变,在工程的进行中有很多的问题存在,只有全面对工程进行综合把握,才能够不断对地势进行考察和了解,完善工程在各项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促进工程的不断投产。只有将各项工程全面进行落实,全面了解地势的特点,才能够对工期进行综合治理,促进工程不断完善。

1. 2 长期性

对于山间河道的治理工作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工程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对工期的长期性做好心理准备。只有综合对工程进行管理,把握好工作的时期,将工程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完工就能促进工作的顺利完成。所以,在各项工程进行全面规划之前需要不断改善工作的规范要求,这是我们需要全面注意的问题。在一定得基础之上,需要对山间河道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不断对工程进行综合的把握,否定工程的进度指标,掌握好分寸,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2 山区河道治理的具体方案设计

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环境的因素进行综合治理,只有全面有效将工程进行规划,将设计的方案进行处理才能够对工程进行合理化的配置。对于工程的规范以及工程的不断合理化规范对于工程都非常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全部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工程的顺利投产不仅需要工程的特殊的环境进行分析,而且需要对工程的进度和规划进行综合管理,这是比较基础性的工作。

2. 1 上堵下排

只有全面对工程进行分析才能够全面了解工程的合理化进程。上堵下排是工程的进行中的比较恰当的治理水土流失和工程进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程的进程中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和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在山区施工和治理之中只有不断对地势进行分析,只有不断改善工程的质量方案才能够对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最终得出有利的治理方法,这样才能够在工作的时候做好很好的心理准备,这样对于工程才能够造成比较合理的方法。

2. 2 平面布置

从比较大的方面来分析,山间的河道施工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只有综合对工程进行分析,将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才能够在工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作的时候把握好工程的要求。平面布置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只有将这一方法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有效运用,才能够促进施工的彻底完成。只有全面有效将工程进行规划,将设计的方案进行处理才能够对工程进行合理化的配置。

2. 3 关于堤防高度的分析

山间河道在设定提防高度的时候有很的参考指标,只有合理对工程进行规划,才能够在施工中进行全面分析。。在水资源工程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严格完善和不同程度地管理。只有全面进行水资源的综合调度才能够将工程做到规范和科学合理。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河道规范治理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同程度的问题。关于提防高度是比较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2. 4 加强基础的稳固

基础是山间施工的重要内容。打好工程的施工基础是我们需要全面注意的问题。在一定得基础之上,需要对山间河道的地质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不断对工程进行综合的把握。所以一般都应把基础嵌进完整的基岩50cm以上,对冲击层较深的河段,必须清到1.5m以上; 对排水困难的河段基础,应运用水下施工技术,同时对堤脚趾加固保护,防掏脚、抗冲和增加堤防稳定性;遇到特殊地基的河道水域,应先选用混合料给予加固[3]。

3 河道工程综合管护的措施

河道是河水流经的路径过程,主要功能是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地分配、引流,以满足不同区域对水流调控作业的要求。山区作为我国未来重点开发的区域,政府应当做好河道基础设施的施工管理工作,定期对现场施工作业执行科学的引导,全面降低河道设施的病害率。根据河道规划治理的特点,其施工质量管理应注意:

3. 1 控制建筑性能

近年来山区河道的洪水灾害率有所上升,同时引发的地质坍塌、水土流失、农田毁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绿化改造。从整个工程结构来说,河道建筑物包括: 丁坝、顺坝、锁坝、护岸、潜坝、鱼嘴等,这些都是调控水流走向的重要设施。河道工程改造施工阶段,应加强对河道周围建筑物的安全防护,避免河道内流量过大引起的坍塌等事故,起到了关键性的保护作用。

3. 2 及时修建河道

坚持原生态是河道规划治理的基本原则,也是总工程施工作业的规范指导。过去河道状况与山区原生态绿化系统是不相符的,同样会干扰水域流向的控制。山区内新旧河道在交替使用过程中,应对旧河道存在的结构缺陷进行修补,防止水流运动造成更大的破坏[4]。施工单位应安排专业人员从事河道修建工作,先通过地质勘探操作掌握河道的实际情况,再通过河道结构整改或加固处理,增强其抗病害的能力。

3. 3 定期检查河道

目前山区河道在规划建设时,缺乏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即便解决了河水流经线路的问题,但又引发了一些新的地质灾害。河道正式用于水流疏导作业期间,应加强河道工程质量的检查与管理,对一些常见的病害问题实施处理,这样便可降低山区河道结构内在的病害风险,使河水按照预定的线路流走。如: 定期检查河道两旁的湿地情况,做好湿地的防护处理工作。

3. 4 执行结构改造

从长远角度规划,河道工程建设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定期对河道设施进行优化改造,这样才嫩更好地服务于山区经济发展。众所周知,山区特有的地质条件往往限定了河道功能的发挥,若不定时对河道设施进行改良、整修、加固等处理,则会受到自然因素影响而出现结构病害问题。因此,政府要指导施工单位对河道结构适当地调整,拟定最优化结构改造方案以增强水利设施的使用性能。

4 结论

综上所述,新社会环境变革趋势下,河道治理工程不再仅限于城市生态化改造,而是逐渐转移至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带,这也显现了我国坚持走生态绿化改造的必然趋势。相比于城镇地区,山区在地理位置及外在环境等方面比较特殊,其河道规划与改造项目执行起来的难度较大,且容易受到区域条件限制而发生地质灾害。针对这一点,分析了山区河道规划治理的相关措施,提出了重视环境效能的生态改造方案。

参考文献:

[1] 任小松,蔡小东. 云和县山区河道规划治理问题的探讨[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0(06)

[2] 马洪涛,李洪军. 依兰县山区河道规划治理问题的探讨[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8(07)

[3] 丁慧峰. 山区河道的规划与治理[J]. 山西水利科技. 2009(01)

第10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治理;方法

河道是城市各项基础设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关系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百姓生活。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水环境的建设也成为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河道治理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已经经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从功能上和景观上的双重改变,但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加快,当前河道治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生态发展成为当前发展的主流模式,在河道治理中也有应用。生态河道治理指的是在河道陆域的控制线内,满足河道的基础功能。

1 当前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1.1 河道淤积比较严重

河道淤积常常会对百姓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威胁,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认为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河道淤积现象还比较严重。从而容易形成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淤积等问题。

1.2 河道护岸结构比较单一

河道的自然特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常常被渠道化,以前的河道护岸工程主要是考虑到、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方面内容,因此,一般护岸结构的结构形式有浆砌石护岸、干砌块石护岸、混凝土护岸、预制混凝土块体护岸、钢筋格子笼护岸、竹笼护岸、打木桩护岸、格宾网护岸等,这些护岸结构形式还比较单一,对各种植物、微生物的生长也不理,不符合现代化的生态要求,同时,水流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都比较欠缺。

1.3 河网水面面积逐渐减少

当前,由于修路、修建房屋、农民侵占河滩地等多种活动的影响,一些城市的河网被任意占用,许多建筑物和垃圾逐渐流入河道,造成水面面积减少,河道变窄,也减少了河网的容量,对河道正常功能的发挥带来很大影响。

当前许多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都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片面强调防洪功能,河道形态比较单一化,从而淡化了河道的生态功能发挥,对流动的生态链造成破坏,导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此外,水质污染严重、防洪能力不足等,都是当前河道工程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2 如何进行生态河道治理

2.1 生态河道治理的原则

为了不断实现河道的生态治理,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功能,要遵循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综合性原则,即在进行生态河道治理工程时,要首先保证河道的基本功能,例如,防洪、引水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其他生态功能的完善。第二,保证协调性。在进行生态修复时,要注意河道与周边环境发展的特点,注重整体风貌的协调发展。第三,要以自然修复为主。第四,要保证河道的修复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尽可能地对河道的生态治理工程进行统一的统筹安排,以实现经济化治理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河道治理措施

生态河道治理概念的提出已有很长时间,起初,一些发达国家结合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提出建设生态河道的理念,经过一系列的修复和整改,水环境有很大的改观,河道治理取得很大进步。因此,我国进行生态河道治理十分必要,也要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进行。进行生态河道治理,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2.2.1 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生态河道治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保证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为各种生态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时,应该本着为人们的居住以及各种生物的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为目标,对传统的河道治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护岸等进行改造,已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恢复河道本来面目,一般是对河道中的浆砌石护岸的上半部分进行拆除,换做土料筑堤,自然草皮护坡,还可以采用生态混凝土草坪护坡。对河道中的混凝土护岸进行部分拆除,有利于河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形形的水路,构造出多种形态的适宜生物生存的水环境。同时,河道断面宽窄不一,深浅不一的变化往往能增加河道的蓄水能力,发挥调节功能

,有利于防汛等。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河道的自我净化能力,改善河水的质量。

2.2.2 河道设计要多样化

在进行河道规划时,要采用多种设计方式相结合,比如适合鱼类生存的鱼巢块体护岸,适合蛙类生存的两栖块体护岸等。护岸的设计要考虑到河流的特点以及生态情况,尤其是为了保护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在进行河道治理时要选取合适的材料,并且根据河道内生物的情况进行设计,以保证满足人类以及各种水生物对水环境的需求。

2.2.3 加强岸坡的防护

在进行河道治理过程中,岸坡的防护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要尽可能地保持岸坡原来的形态,尽量保存岸坡原生的植被。自然植被对岸坡的保护能力往往大于人为方式,尤其要尽量少用人为的干砌石、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等形式,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岸坡,可以多种栽植物进行保护,达到防冲固坡的目的。

2.2.4 绿化河道,还原河面环境

以前的河道治理大多采用在小河沟上盖水泥板,填平各种池塘、洼地等。这样可以扩大对空间的利用程度,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减少了水面面积。如今的河道治理,结合了生态特征,主要采用开敞河道的做法来进行河道治理,以便为人们的生存以及各种水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在非汛期,河道要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在汛期,要产生防汛功能等。因此,为了使河道的发展适应人们的生活,要不断对河岸的环境进行美化、使得河流能与周围环境相映衬,形成数量多、空间广、连续性强、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另外,还原河面环境是河道治理的重要方面,河流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河流水源是一个关键因素,然而当前的自然水循环情况并不良好,对河道治理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可以把花坛、路面、雨水管道等基础设施设计成为透水性的构造,以促进雨水渗透的畅通,也有助于改善河道的水环境。再如,在大型建筑、学校、公园等建设中,也可以不断推广雨水渗透技术,这样可以不断促进自然水循环系统的畅通,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此外,还要不断加强河道垃圾、淤泥等环境的清理。对于污染淤泥比较多的河道,要不断加强对河道环境的清理,防止人们往河道内排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废弃物,保证河道水质的清洁与干净,同时要及时疏通河道,以实现河流的通畅。

3 结束语

河道治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河道作为必不可少的生活设施,河道的通畅以及生态的发展是人们的需求。河道治理的传统方式与生态发展的理念不相符合,当前诸多治理河道的方法也不利于环境的发展,因此,在治理河道过程中,要结合生态学理念,不仅加强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更要对河道环境进行清理,还原河道水系统质量。河道治理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工程,需要从长远、全方位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以保证生态河道治理和谐、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裴永杰.河道生态治理方法初探[j].河北水利,2011(6).

第11篇

关键词 河道治理;问题;对策;河南泌阳

中图分类号 TV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09-02

泌阳县是河南省25个重点山区县之一,地处桐柏、伏牛两山脉结合部,是江、淮两大水系支流发源地之一,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区位。据统计,全县境内有大中型水库8座,大小河流153条,分别注入淮河流域的沙河和长江流域的泌阳河。泌阳河较大的支流有马谷田河、柳河、梁河、甜水河、洪河等;沙河较大的支流有贾楼河、梅林河、象河、曹庄河、石头河等。温暖湿润的气候,造就了泌阳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

近10多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全国一样,森林资源过度消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干旱、洪涝、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接连不断,严重制约着泌阳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泌阳县委、县政府狠抓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荒山绿化工程,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但是还应看到,泌阳县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好转,水土流失、河道污染、土地退化现象还相当严重。为加快泌阳县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早日完成该县生态县创建设任务,现就河道绿化整治方面进行探讨。

1 泌阳县河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泥沙淤积河床,河岸冲刷严重

近年来,由于上游集水区及两岸森林植被采伐过度,森林覆盖率和蓄水保土功能降低,当暴雨来临时,很容易迅速汇成山洪,泥石俱下,一泻千里,形成洪涝灾害,致使河床泥沙淤积、岸堤不断被洪水冲掏,河道连年拓宽,两边农田逐渐退缩。

1.2 过度采沙,致使岸堤垮塌,河堤和桥梁质量下降

随着修路和建筑业的突飞猛进,河沙资源被大量开采,但由于采沙过度,造成有些河段堤坝垮塌,河流改道,洪水侵漫农田,桥梁质量不断下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隐患。

1.3 河道污染,水质下降

由于人口日益增多,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为了当前的利益,部分人按照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思路,大肆毁林开垦、毁林采矿,致使优美的森林景观被破坏得千疮百孔,同时由于失去了森林植被的蓄水净化作用,混浊的山洪、卷带着有毒的矿区废水、岩屑、矿渣注入下游河道,加之近年来大量使用的除草剂和杀虫剂渗入水中,人们的洗涤、生活污水注入溪流,游人随手丢弃的塑料袋、饮料瓶、废电池抛入河内,致使县域河道污染、水质下降的问题日益严重。

1.4 水保设施陈旧,部分护岗堤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

泌阳县沟河众多,且岸线较长。由于缺乏充足和专门的检查和维护人员,岸堤在遭到损毁或垮塌时,往往不能得到及时修复。加之两岸部分群众垦荒种地,砍伐两岸护堤的乔灌木,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泥沙进入。据统计,泌阳县大部分河道汛期河水泥沙含量均超过1 kg/t以上。板桥水库、宋家场水库每年均有超过万吨的泥沙沉入库底。因此,大力实施河道绿化治理工程,不仅是生态县建设的需要,也有利于维持河堤水库安全运行。

2 治理对策

2.1 严格集水区上游山区现有林木的采伐,逐步恢复、增强森林蓄水净化和保土拦沙功能

泌阳县深山区的森林绝大部分已经划分国家或省重点公益林,对这些林木要严禁进行商品性采伐,确需进行更新或抚育性质采伐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从严掌握。争取2~3年内,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得以恢复,并得到增强以及充分发挥。

2.2 加大荒山绿化和宜林地造林力度,使泌阳县森林覆盖率在3~4年内有一个较大提高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在防洪减灾、调节气候、改善环境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加快荒山荒地绿化步伐,实施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才是根治水患、治理河道、减轻污染、改善环境的治本之策[3-4]。据专家测算,有林地每年可比坡耕地少流失泥沙40 t/hm2以上;每0.33 hm2森林所保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m3的库容。森林虽不能完全杜绝洪灾发生,但它完全可以缓解洪水灾情的程度和损失。

2.3 严厉查处毁林开垦和在林地上非法采矿的案件,实施退耕还林和矿区植被修复工程,减少水体污染源头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矿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扬,非法占用林地采矿、采石、采沙案件不断增多,给局部区域生态环境遭成严重破坏,并由此引发山体滑坡、坡体塌陷、水土流失、污水污染河道、灰渣侵漫农田、废石渣压占土地等一系列问题。对这种混乱局面如不进行彻底整治,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河道治理工作便无从谈起。因此,县政府要坚决对占用林地的非法采矿企业进行严厉打击,该关闭取缔的要毫不留情地予以关闭,并根据其污染环境和破坏林地程度,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保证有足够的资金实施矿区植被修复工程。个别需保留的,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严禁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2.4 实施沿河林带营造工程,提高护岸防洪保土能力

为全面提高泌阳县河道绿化治理水平,完善生态廊道网络体系,促进该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在泌阳河和沙河主河道两侧各栽植50 m以上树木,在主要支流或其他重要河流两侧各栽植6~10行树木,在一般沟河、渠道两侧各栽植2~5行树木。树种以杨树、刺槐、枫杨为主,辅以紫穗槐、白腊条等灌木树种,形成乔灌混交复层林,以增强防护效能。力争在2~3年内将全县所有的沟、河、路、渠全部绿化起来,形成绿化长廊,使蜿蜒曲折的护河林带成为泌阳县一道靓丽的沿河森林景观,逐步实现该县农田林网化、路渠林带化、村庄和城镇园林化,使泌阳县生态状况有一个根本改观。

2.5 加强河沙管理,杜绝不合理开采

对全县各采沙户进行一次全面排查,要全面深入分析各采沙点对河道及周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对生态区位重要的河段,严禁开采河沙。对因采沙而毁坏林木、林地及岸堤的,要严厉查处,并责令其补种10倍以上的树木;对河道影响较小的,也要规范其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河坝、农田和岸边树木不受损害中,河水不遭受污染。

2.6 成立河道检查维护与岸边树木管理专门组织,切实加大河道管理力度

在沿河林带营造完成后,要有专门组织和人员定期检查,发现缺损及时补造,同时发现河岸垮塌、河流改道、污水排入、河床淤塞等问题要立即上报并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2.7 要加大河道绿化治理的资金投入,制订河道绿化优惠政策,建立河道治理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对目前存在的险堤、垮塌河岸进行加固,对水流不断侵蚀农田的河段围砌、筑建防洪护岸墙(或修建堤坝)要采取植树种草、浆石围砌等多种固堤护坡措施。对两岸的宜林地可实行“拍卖使用权”、“股份制合作造林”,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承包造林;对不适宜乡、村、组统一治理的荒坡、荒沟、荒滩,可转让给有能力的个体户承包,政府给予一定补助,但要限期绿化,签订责任合同。对沿河居民的生活污水,要先通过芦苇塘净化或沙土地过滤消化,企业排放的污水要由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当治理水体达到灌溉标准后,再进行土地消化处理。

2.8 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维护河道良好生态的自觉性

生态文明的县城的创建,离不开全体人员文明素质的提高,要通过报刊、电视、会议、学习等各种宣传手段,营造强大的声势,提高人们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人人讲清洁、个个讲文明,在河边散步时不向河里乱扔纸屑、塑料袋、废弃物,不损害绿化带的一草一木,自觉维护泌阳县蓝天碧水、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观。

总之,河道绿化与治理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强力推进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强力推进“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工业强县、特色富县”战略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两大主题,以“节能减排”为主线,以生态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洁净”工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倡导“低碳”生活理念。并且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大城乡规划建设力度,城市街道、休闲娱乐广场、公共绿地也不断增加,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形象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还加快乡镇集镇建设,在城乡推行清洁能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使泌阳县森林资源逐年增长。

3 参考文献

[1] 何冰,高巧辉,夏旭东.城市河流及其生态治理规划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6(12):23-25.

[2] 张晓兰.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2005,5(1):68-70.

第12篇

关键字:河道治理;防洪效益;水污染防治;景观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中河道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建设的前进道路之中,已经意识到了河道治理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河道治理工作在很多城市都已经取得了进步和发展。但是在城市中的河道治理当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不能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需要

对于目前来说,城市中河道治理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在很多河道当中还是存在堤身单薄,防洪排涝的功能还不能达标的情况。有很多河道是因为年久失修,还有一些是由于淤积严重。并且有很多河道都没有护岸河堤,因此一旦当雨季到来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会发生涝灾,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二)水污染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水污染问题在城市污染问题当中已经变得越来越严峻,同时水资源的污染也已经成为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极大的瓶颈。城市居民排放的污水以及工业污水变得越来越多,但是污水排放的体系却没有随着污水的增多而随之完善,而是还是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在很多的城市都出现了水质变差或者是雨污混流的现象。这样的情况的产生不仅对于水资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污染,同时还会非常严重的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城市中,很多的工业用水以及居民的生活用水都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处理就排进了河道,这样一来,长年累月的对河道就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河流会呈现出浑浊不清、乌黑发臭的现象。这不仅直接关系到水污染的加剧,同时还可能会非常严重的影响到城市的建设。给城市带来了非常不美观的现象。而对于河道污染的来源渠道主要是来自一些河道沿线的工业污水的排放。这类的工业污水由于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因此就会导致河水的含氧量出现大规模的下降,河道中的水也会逐渐的失去自净的能力[1]。河道的污染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同时,在农业方面大量的使用化肥也是对河道产生污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护岸工程的不合理

通常来说,城市当中的护岸工程通常会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河道的稳定性,还有就是河道的防洪能力。而针对这两方面的考虑,一般会采用现浇混凝土护岸的方法或者是使用浆砌块石护岸、以及混凝土护岸的方法,这些方法的采用虽然对河道会产生一定的保护效果,但是在保护的同时却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2]。同时,河岸的不断硬化也分割开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同样影响了水的自净能力。城市河道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同时更是城市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可惜对于这部分的开发和利用还不是很充分。人们也并没有将生活和河水能够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因此,对于河道的治理方面要注重治理水污染,同时还要使河道真正和城市的生活融为一体,变成城市中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城市河道的综合治理工程

防洪方面的治理

当前我们把防洪治理重点放在水毁工程修复上,属于防御型被动性治理。每次暴雨洪水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单靠工程措施治理的河道,不能有效防御暴雨洪水;遭遇暴雨洪水袭击时,自身毁坏非常严重;甚至有些小河流的堤防或护岸工程年年治,年年毁。由于单纯的工程措施存在诸多问题.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在个别山区小河道治理中采用坝前埋植柳干或栽植枫杨,堤后栽植杨树的一种冶河护岸(坡)的方法比较有效。1992年,以枫杨为主的生物防护工程技术,列入鞍山市星火科研项目加以研究推广,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十五”以来,生态型河道建设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连市提出了“青草、清水、青蛙”的“三青”河道治理模式。青草代表河流全方位立体绿化,清水代表河水清洁无污染,青蛙代表河道生态结构良好。青海海东地区的湟水河流域可以在此基础上学习创新。在长期的河道治理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宽窄结合、深浅兼顾、随弯就势、重点防护、生态优先、保障防洪”的河道治理规划建设思路,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状态,尽可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水污染的防治

如果要想让河道的水质有比较大的改善,那么截污治理是一个比较主要的手段。这就要求要切断对于河流有污染的污染源,然后再将污水都收集起来,统一送到污水处理厂去进行处理,再将处理之后的清水排到河道里面,这样对于河道就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河道污水的主要来源就是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因此要想净化河道的水质,就要从源头抓起,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河道排水的管理条例,让污水按照排放的标准进行排放,这样才能让河道水质变得更好。

(三)实施岸坡绿化工程及景观建设工程

河道的景观建设工程对于大河道治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河道的景观建设工程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河道的污染,同时还可以让河道变成城市美化建设的点睛部分。比如笔者所在的青海海东地区的湟水河流域在河道治理的时候,在工程规划方面就宜考虑加大工程体量,如将平安、乐都、民和三县都进行整体统一的规划;在景观的建设方面可考虑在合适地点建造人工瀑布、水景公园、水上游乐园等;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可考虑引入丝绸南路、南凉古都、柳湾彩陶、东方庞贝等著名文化遗产元素;同时加大绿化建设等等;通过以上手段将极大美化湟水下游城市容貌、未来的海东市必定将成为美丽的高原明珠,而湟水河两岸也会成为大家的休闲旅游好去处。

三、河道治理对于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河道治理对于城市更好地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河道治理和水环境的保护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水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动力和支撑。因此,河道的治理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河道的治理是做好防洪抗讯工作的前提保证、是保证人民和财产的安全的有力措施;其次、河道治理还能改善水质、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洁净的水源,从改善水质入手进而改善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有效的提高城市的生态灾害抵抗能力以及恢复能力;另外、河道治理工程(包括景观公园建设、绿化等)还能够美化环境,促进城市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还可以为人民提供一些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综上所述,河道是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既要兼顾它的实用性,还要让它成为城市的生态调节系统、同时要让大河道成为城市的亮丽风景;即要让河道能够发挥防洪抗涝的重要作用,保护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要起到改善水环境和周边生态环境、同时让大河道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相信通过大河道治理我们青海海东地区的湟水河流域城镇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国培,楚万强,张玉昶.: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措施分析 [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