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道德论文

网络道德论文

时间:2023-02-13 23:2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道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道德论文

第1篇

(一)网络营销的优势

1、降低了企业营销成本

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可以通过互联网商品信息和商家信息,利用网络工具广告进行宣传,所耗费的成本相对于传统营销活动而言要少很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营销成本,包括通信成本、采用成本、促销成本、广告成本等。

2、增进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

互联网平台拉近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它提供了一个活跃的信息传输渠道,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有关商品和企业的各类信息,将商品和企业推广给消费者,并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询价或者了解订购信息,同时提出对商品的改进意见,实现互动双向的市场销售流程。

3、突破了时空限制

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企业利用网络可以开展全天候的销售活动,随时为消费者提品和服务;同时,网络营销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把企业的销售渠道建设到网络存在的地方,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销售机会。

二、企业网络营销道德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缺失的表现

网络营销属于电子商务的范畴,在电子商务中将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融合为一体,网络营销道德涉及的范围也较为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这里从企业网络营销流程结构示意图可以窥见网络营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图1)。

1、资金流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目前,我国网络交易的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健全,由消费者、网络商家、银行和认证机构参与的信任体系仍然存在不足,安全的电子支付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完善,商家在交易过程中往往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为了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商家往往无故取消订单或者以种种理由要求消费者增加支出,扣押来往的货款,导致消费者财物两空,降低了网络营销资金流动的安全性。

2、物流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商家一般会通过自建的物流体系或者借助第三方物流配送将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的商品发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也标志着一次网络营销活动的结束。商家往往为了自身利益,无故延迟发货,而商品一旦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发生损坏,商家与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则相互推诿,拒不承担责任,给消费者的利益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3、商流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根据销售的阶段性划分,网络营销过程中商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售前环节,商家采用虚假宣传,在网店中所描述的产品质量和功能与实际不符,过分夸大产品质量和功能,以次充好,消费者在网站上看到的商品信息和图片大多数都是经过美化和夸大的,与商品本身存在一定的区别;售中环节,商家为了达成销售,在利用网络客服与顾客商讨交易细节时往往作出无法兑现的口头承诺,比如顾客拍下商品后给予一定的折扣或者返款,诱导消费者尽快购买商品,当销售目的达成时却拒不兑现承诺;售后环节,商家承诺的售后服务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或者商家要求消费者为原本应当免费的售后服务支付费用等,原本在“三包”期限内的产品或者赠品出现质量问题,商家以种种理由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信息流中存在的道德问题

信息流中的道德问题主要涉及信息的安全性、私密性、真实性、数字化产权和信息竞争等。信息私密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即便是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许可,企业也很容易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包括消费者的姓名、联系方式、家庭地址、职业、收入、个人爱好甚至银行卡密码等私密信息,这些信息被不法企业当做商品出售给有需要的商家,这种私自公开或者出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权;信息的安全性。虽然目前网络营销过程中采用多种安全加密技术和安全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但是目前的信息安全机制和加密技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不法分子仍然可以利用系统和商家网站的漏洞,窃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甚至银行卡号和密码,增加了网络营销的风险;信息的真实性。在商家利用互联网商品信息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部分商家利用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在网站上虚假的广告、不健康或者违法的商业信息,部分消费者难以甄别信息的真伪,难以选择合适的商家和产品或者被恶意引导而受到侵扰,这给消费者带来了相应的损失,也有违公德;数字化产权。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版权意识的提高,数字化产权问题在网络营销活动中日趋受到关注,数字签名、数据的所有权、电子合同、信用记录、数字商标等新型道德问题开始不断浮现,成为对商家网络营销道德的拷问;信息竞争。企业为了提升知名度、美誉度,获取商业利益,往往在网络中采取不正当的广告竞争,如在网络平台设置弹出式广告和浏览器插件,或者利用网络工具恶意捏造散布不利于竞争者的信息,混淆视听,侵扰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自。

(二)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网络营销的道德意识缺失

网络营销建立在一个开放虚拟的互联网平台之上,在交易的过程中买卖双方没有直接的接触,交易的虚拟性强、可追踪性较差、监管难度大[1]。为了短期内尽可能地获取更多的利益,部分企业虚假的商业信息、以次充好,道德意识缺失;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且网络维权成本较高,因此许多消费者在网络消费过程中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往往忍气吞声,对企业道德缺失的行为不予追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实施不道德商业行为的成本,助长了企业不道德行为。

2、网络营销的立法缺失

目前针对我国网络营销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当消费者遭遇不道德的商业行为时往往难以从现有的政策法规中找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近些年来,我国网络营销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网络营销中新的道德缺失行为形式更加多样,原有的政策法规中缺少对这种新行为的判定和约束条例,更谈不上如何对商家采取惩罚和追究,网络营销的法制建设急需改善。

3、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

虽然网络营销大大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和商家的了解,但是信息不对称现象仍然严重,消费者依旧处在信息弱者的地位[2];网络营销过程中的监管、追踪和事后取证难度大、成本高,消费者网络消费遭遇侵权的事件较多,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却比较少,导致消费者在网络营销中处于弱势地位。

4、道德监管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网络营销的商业环境、信誉体系、诚信档案建设尚不够完善,再加上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和跨时空性,造成一旦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出现道德问题很难真正有效地进行监管,这也是网络营销中出现不道德商业行为屡见不鲜的根本所在。

三、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缺失的影响

(一)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企业网络营销道德缺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企业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随意侵犯,不仅会给消费者造成相应的经济损失,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二)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尽管企业在短期内可以通过不道德商业行为,如:欺诈、误导消费者可以获得眼前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的不道德商业行为必然会导致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和美誉度降低,一旦这种行为被大范围披露,势必会对企业的声誉和信誉造成极大的破坏,企业将会遭受来自消费者、社会的谴责和监管机构的追责,难逃失去顾客和市场的命运。

(三)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在正常的市场秩序下,企业处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相应的合法利益,这有助于市场环境的健康发展。但是,有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打击竞争对手、获取更多的利润,在市场竞争中采取不道德的商业手段,比如虚假宣传、诋毁竞争者、窃取商业机密、欺骗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等。这些行为对整个市场的竞争秩序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破坏了市场的公正公平,严重影响了其他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危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破坏整个社会道德秩序

当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的过程中实施不道德行为造成部分消费者上当受骗时,由于消费者具备相应的外部连带性[3],他们会将上当受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的消费者,考虑到信息的扩散效应,这些虚假信息将会在短期内以几何级数在信息源周围扩散。虚假信息将会驱逐真实信息,会造成消费者和社会对网络营销的不信任,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信任机制,导致全社会道德秩序混乱、诚信水平下降。企业泛滥的网络营销失德行为不仅会对整个网络的诚信水平造成极大的伤害,也会严重败坏整个社会的风气,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

四、网络营销道德建设途径研究

(一)建立健全网络营销法律规范体系

为了建立网络营销诚信机制,加强网络营销的立法建设是必经之路[4],要想把对网络营销的监管落到实处,就必须制定出相关的法律,将网络营销行为纳入到法律法规可控的范围之内。对于网络营销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电子商务立法。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问题还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解释和约束,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必须加快电子商务的立法,利用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营销中的商业行为。二是修改广告法。网络广告已经成为“第五媒体”,但是针对网络广告制定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现有的针对传统广告媒体的法律法规也不能完全适用于网络广告,因此必须强化针对网络广告的立法建设。三是完善电子合同法。随着网络交易的兴起,电子合同作为一种新型的合同形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采用,而电子合同作为一种电子凭证,它与传统的书面合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电子合同、电子单证的认可、电子证据的有效性等问题尚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这势必会影响到网络营销的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对网络隐私保护的立法。网络隐私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一旦网络隐私权被侵害,极有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损失。但是目前我国关于网络隐私保护的立法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必须对现有网络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补充完善,切实保护网络营销消费者的隐私。

(二)加强社会监管,提升企业网络营销道德意识

对于企业在网络营销中出现的不道德商业行为,应当加强社会监管,利用全社会的力量配合政府机构一同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管,增加企业违德经营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的网络营销道德意识,规范企业的网络营销行为。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实施:一是充分利用网络舆论监督,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将不道德的企业暴露在广大消费者的视野下。二是充分利用消费者的舆论监督,网络为消费者之间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公告栏、论坛等等,消费者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购物心得,将自己在网络消费过程中遭遇的商家不道德的商业行为通过各种网络途径进行曝光,引起其他消费者的共鸣。只有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进来,共同抵制市场中的不道德商业行为,才能抑制整个网络营销过程中的不道德商业行为,迫使企业提高自身的网络营销道德意识。三是利用行业的监督,行业监督是整个社会监督的重要环节,行业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同时也应当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约束行业内企业的道德规范。

(三)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鉴别能力

在目前我国网络营销法制尚不健全、管理还存在不足的现实情况下,政府机构及各类社会团体应当利用各种传播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维权意识、鉴别能力等。市场中的每一位消费者都有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与不法商贩做斗争,减少受骗上当的可能性、避免遭受损失。

(四)提高企业的道德自律意识

提高企业的道德自律意识,是加强企业网络营销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当充分考虑网络营销的特点[5],在保护消费者隐私权、商业信息等多个方面加强道德自律工作。主要来说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企业全员道德意识教育,引导企业内部广大员工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营销道德。二是建立网络营销道德规章制度,当企业自身或者员工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出现不道德行为时,做到有根有据,将企业网络营销道德伦理落实到日常的规章制度中,并通过制度建设防范网络消费者遭遇道德风险。三是严格执行道德规章制度,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来负责企业网络营销道德制度的执行情况。

(五)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第2篇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将人类的交流由真实世界引入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真实世界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出现各种的道德问题,其实在网络世界中也同样产生,因为虽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却是真实的,而且现在网络世界越来越和我们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就必须要保持在网络世界中和在真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相一致,只有坚持统一才能成为真正完全的道德主体。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2.1容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很容易犯个人主义,因为评判道德的标准就是自己。由于互联网的世界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人们整天沉浸在互联网海洋中的一点,通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要认为自己是对的就是对的,别人无从进行评判。每个人可以以一个或多个的身份在网络中进行交流,一旦发生道德问题就立刻舍弃“自己”,然后打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因为虚拟的身份不用承担责任。现在的网络中有一项匿名技术,就是每个人可以匿名发表评论,用别人的名字或自编的名字进行毫无顾忌的评论,所以经常的以个人为中心。在网络世界中黑脸大汉描绘自己成妙龄少女进行勾引挑衅,认为这是自己的演技而不是欺骗,所以计算机网络中常常存在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却不认为是真实生活中的不道德,在网上可以随心所欲,虽然不能驱使别人但自己也不会被驱使,这就极容易导致道德的相对主义。

2.2电脑犯罪现象屡见不鲜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许多恶行提供了场所,因为网络世界具有极大的虚拟性,每个人都认为在网络中是虚拟的角色,不受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因此在评论时变的肆无忌惮,甚至有些人故意用不道德的言行来进行评论以期标榜自己的标新立异和鹤立鸡群,可以摘下在真实生活中的面纱,在网络世界中尽情宣泄,甚至有些人为非作歹。最近几年,网络犯罪的比例在日益攀升,谩骂、诈骗等现象屡屡发生。

2.3对现实的道德规范进行了冲击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世界中,人们的道德规范最多的是依赖自身内心的道德信念,依靠外在舆论的力量越来越小,传统的道德制约手段基本不起作用。不少网民将自己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不以为然,甚至成为标榜炫耀的工具,电脑黑客横行、木马层出、黄色网站去之不尽,真实世界中的道德规范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约束。在2000年开始的时候,全世界的很多重要网站都遭受到了黑客的攻击,甚至有的都处于瘫痪状态,当时虽然进行了严查,但由于计算机网络的灵活性,收效甚微,因此人们认为,传统的道德约束和法律功能受到了极大限制,忠厚老实、安分律己的道德标准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3计算机网络技术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

面对目前出现的诸多计算机网络技术道德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道德规范制度,首先,颁布计算机网络技术道德规范条例,国家根据现实生活中网络技术的应用结合网络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制定出一些守则,以供网民阅读,以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其次,就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通过教育来规范网民的认知,形成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行为。再次是组织优秀的民族文化网上活动,由于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能够弘扬民族优秀精神,丰富知识文化宝库,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最后要加强网络场所的管理,尤其是审批条件要严格,保证执业资格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营造一个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阵地。此外,要加强法律规范,因为仅仅依靠舆论和自己的规范效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运用法律的武器,虽然法律的运用范围要比道德小,但是力度却远超于道德,道德的实施仅仅依靠的是人们自身的道德信念,以及社会的舆论和认知,而法律除了自觉遵守外,还有国家行政的有力保证,因此在进行道德规范的同时必须要加强网络法律建设。

4结语

第3篇

1道德教育要建立与青年相适应的话语系统

道德教育是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往中实现的,离开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交往,就无法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政治思想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水平,知识水平,工作和生活环境,担当的社会角色等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分属不同的话语系统。特别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交往在青年中不断普及,青年群体交往的话语系统越来越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并越来越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道德教育中,教育的对象多是青年,而教育者多数比被教育者年长,而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话语系统的差别会越来越大,克服跨话语系统交往的障碍,成为有效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斯考伦夫妇认为,成功的跨文化职业交际有赖于(与交际对象比较)较多的共享知识,以及尽可能完全地加入到这种话语系统中。斯考伦夫妇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跨话语的交往。对于教育者来说,要想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与被教育者有良好的交往,尽可能多地和受教育者有共享的知识,以尽可能多地进入被教育者的话语系统中。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者言语行为必须满足四个基本的有效性要求,才能取得道德的共识:对客观事态陈述必须满足真实性的要求;规范调节的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满足正当性要求;主体性的表达必须满足真诚性要求,言语行为表达的语言形式本身必须满足可理解性要求。笔者认为,如果教育者的言语行为能符合以上的要求,那么就能与被教育者建立良好的交往,便能尽可能多地进入到被教育者的话语系统中。

2道德教育要建立互动的教育模式

在网络的互动式交流中,人们可以即时传递声音、文字、图像,每个受众可以自由地接受信息和发送信息,从而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发送者,网络互动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一个参与者绝不是单纯的主体或客体,而是相互主体性的交往者,每个参与网络交往的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主张,任何人都不能压制。网络交往这种平等性、自由性和开放性使经常参与网络交往的人比其他人有强烈的自我主张,成为“一个坚持己见积极为自己的主张辩护的世代”,他们比较喜欢在聊天室中与大家讨论问题,而非与长辈讨论,他们对权威缺乏理性的尊敬,他们较非经常参与网络交往的人更具有批判精神,他们接受什么,信服什么,反对什么,并不是看对方的地位和权力,而是看真理掌握在谁的手中,他们喜欢用手中握有的工具“去质疑挑战观众、众人、陈述,乃至于任何事情。在网络这样一个有自由平等的交往环境中,面对这样一群有强烈自我主张的青年人,如果有人居高临下,以权威自居,企图把自己的主张和思想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是会遭到其他人的唾弃的。在网络交往中,交往者只能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他人,把他人也看作与自己有同等地位的交往主体,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进行互动式的对话,这样的交往才能得以进行的,交往者的认识水平也才能在这种互动的影响中得以提高。哈贝马斯认为只有那些能满足参与和可能参与实践话语的主体一致同意的规范才是有效的。道德规范的证明是通过社会成员相互合作的共同努力实现的,它必须能够得到主体间的认可。道德的分歧通过实践话语的论证来解决,在这里没有权威的压迫,意识形态的欺骗,道德规范的说服力来自证据的力量。他认为通过语言的相互理解,沟通对上述有效性要求的认识,以达到非强制的共识,是交往行为的基础。他指出,理想的话语环境必须满足:(1)参与论证者之间的对称条件,任何人都具有不可剥夺的反驳他人的权利;(2)如果需要的话,时间上是敞开的,也就是说没有行为的外在压力;(3)空间上是开放的,论证者潜在地包括所有有交往能力的主体。归根到底,话语的合理性力量来源于以言行事本身的效果,既不是外在权力的强制,也不是意识形态的欺骗。哈贝马斯列出的这些条件是高度理想性的,它们不可能在任何现实的论证中得到完全满足,但现实的状况可以向理想的状况接近。网络交往不同主体间的分歧是通过无压力的交往沟通形成共识来解决,因此,网络交往的话语环境较现实社会的话语环境更接近哈贝马斯的交往的理想话语环境,在网络交往中更易于让人们形成道德共识。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媒体,它改变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唐•泰普斯科特指出,“新的数字媒体创造出一种学习文化,让学习者享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更好的互动与联系。学生们不再只聆听某教授一再重复事实与理论,而可以讨论和学习,老师也是其中的一个参与者,他们以自己的经验来论述。”传统的道德教育是单向的,是一种演绎式和独白式的教育。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网络交往的日益广泛,青年的自主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及批判精神在增强。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必须改变,应变过去演绎式、独白式的教育为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互动的教育模式,以增强青年道德教育效果。

3道德教育要增强专家队伍的作用

当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福柯认为:话语是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话语的作用就是使人实际上不能在话语之外进行思想。话语与权力(指支配力和控制力)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关系,权力控制与“知识”在本质上是分不开的。任何知识学科的发展与改进只是提高了规劝或规范的水平。换言之,任何时期的“知识型”同时就是权力语言。在当代社会中,互联网技术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网络化的今天,知识与信息的发展不断地强化着知识话语的权力。而这种被互联网强化的知识话语权力,正日益成为21世纪的主流话语权力。道德教育是通过教育者的话语的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话语之内进行思想。传统德育中,教育者因为地位角色的原因,比较多拥有获取信息的“特权”,因而掌握较多的话语的权力,而受教育者接触信息极其有限,因此,受教育者比较崇拜教育者,容易接受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并在教育者的话语之内思想。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信息的丰富性等的特点,改变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格局,使受教育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成为可能。随着受教育者掌握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受教育者的边缘权力的增长,这种增长最终将会削弱教育者的“主流话语”。教育者若想强化主流话语,掌握话语的权力,就要不断增长知识,成为教育的专家。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现代社会的两个系统信任分别是专家系统的信任和货币系统的信任。所谓专家系统,按吉登斯的说法,就是由技术成就和专业队伍所组成的体系。他认为:融专业知识于其中的这些体系以连续不断的方式影响着我们行动的方方面面。对于专家系统,与其说是信赖专家,还不如说是信赖他们所使用的专门知识的可靠性。郑也夫认为,科学决定了专家系统的性质,因为科学获得了大众的信任,所以在科学上学有所长的人士是值得信任的。科学、学历、同行评议,三位一体,构成了专家系统的信任基础。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能否得到受教育者的信任,对教育的效果有直接影响。由于网络交往的发展,受教育者接收的信息和知识日益丰富呈现多元化,在这些丰富而又多元化的信息和知识面前,受教育者接受何种信息和知识,很大程度取决于对这种信息和知识的信任。在网络交往这样一种脱域机制下,何种信息和知识是可值得信任,很大程度又取决这种知识和信息是否来自专家系统。在封闭年代,我们的道德教育多是凭经验,由于他们掌握较多法定的权力以及来自上级的信息,而且信息在时空上多是比较一致的,因此,在受教育者中威信是比较高的,容易得到信任。在现代的开放社会,仅靠经验和法定的权力来开展道德教育已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只有下苦功夫去学习实践、研究提高,使自己成为道德教育所涉及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才能使道德教育保持先进性和成效性。

4道德教育应发挥青年的自我教育能力

传统德育模式把学生作为控制对象实施教育,它过于强调教育者的控制作用,学生只能言听计从。这种德育模式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在现代社会,随着环境的开放,特别是随着网络交往的发展,传统的以教育者为主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失去往日的效力,而自我教育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网络交往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在网络交往中,交往者的个人特质完全是由自己亲手塑造的,在网络上,先是建立个人特质,如姓名或复杂的化身,最后成为带有完整人格的具体人物,这个过程为交往者充分建立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在网络交往中,交往者可以按自己的愿望,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交往者在体验这些角色过程中,常常面临角色冲突,这些冲突反映到其思想中,便会促使思想内部发生分裂,分化成自我教育的主客体。从而为个体自己认识自己提供了前提。网络交往普遍性及匿名性使交往者能够大量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也可以听到来自他人对自己的真实的态度和评价。从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自我教育的水平。自我教育的实现需要受教育者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这是因为在自我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地位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对象不论是接受一种思想观念,还是确立一种理想信念,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分析、比较、选择,并在强烈的自我同化欲基础上去完成。网络交往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能使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内在积极性充分发挥。在网络交往中,交往者有了更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在网络环境下,教育环境和课程的设计是由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设计,或者由学习者自己设计的。学习者要自己动手学,综合自己所理解的,而这个理解通常是基于亲身试验和内心的体验,学习者不是主要接受指导者传授已同化的知识,而是由学习者自己重新创造知识。唐•泰普斯科特指出:网络中的学习是一种互动式的学习,这种学习从以老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吸收内容到学习如何探索、如何学习,老师从传播者转变到协助者的角色。由此可见,在网上交往中,受教育者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处于主体地位,而对于有着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处于主体地位的教育对象来说,自我教育是最适合的教育形式。

5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交往增强了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随着网络交往越来越普及,自我教育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道德教育要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形势的转变,更多地发挥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唯其如此,道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罗镇忠单位: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党委

第4篇

论文摘要:“慎独”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道德教育的精髓思想,也是我国道德教育最为注重的内容。几千年来,它不仅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就是在当今的网络社会,仍然是培育高尚的网络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深刻探求“慎独”与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对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将起到独特的作用。

传统的“慎独”精神对现代人的道德教育作用仍然十分显著,尤其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网络环境中,“慎独”更能发挥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最早见于《中庸》。“慎独”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自先秦儒家“慎独”之说形成开始,便受到历代学者的倡导和发挥,形成了包融诸多道德内容的重要思想。

一、“慎独”的内涵

“慎独”这种道德修养方法,强调要在无人监督时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更加注意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非常谨慎小心,强调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慎”字,从“心”从“真”,在现代汉语中是“认真”的意思;“独”字,通常指“独处”、“独居”。《学生辞源》中“慎独”是指:“在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也能谨慎不苟”。 因此,我们可以给“慎独”下这样的定义:指人们在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

“慎独”思想经历了二千多年直到现在仍然被我们提倡和推崇。因为,它本身蕴涵着深邃而强有力的道德自律精神,它强调道德主体内心信念的作用,是一种理性的自律,是自觉自愿的自我监督。所以,古人的“内无忧患,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袁,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 明显昭示出人的这种本质力量和精神:不管别人在场不在场,注意不注意,都自觉谨慎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防止违背道德的观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言行,做一个真正的道德高尚的人。在儒学传统中,“慎独”精神首先便是被用作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即:所谓“慎独为入德之方” 强调人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实行自我约束,谨慎地遵守道德原则,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事,不做任何不符合道德的事。

“慎独”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儒家看来,修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成家立业的根本。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前提,而在《中庸》中,特别注重修养中“慎独”的功夫。对于每个人来说,《中庸》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只有经得起这一考验才算是道德上的真进步。如果做不到“慎独”,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道德修养。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慎独”教育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大学生们生活的新空间,网络在向大学生们传递信息与知识的同时,也将网络文化的垃圾带入了他们的视野。特别是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体,其网络行为道德与否不仅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网络社会的安全和秩序。为此,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强化其网络自律行为。作为道德修养方法的“慎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慎微,即:要注意小节,在点滴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一种错误的言行,在微小或萌芽状态时容易纠正,但也正因为小,往往被忽视。这就是说,真正的道德首先总是从那些不显眼的细微处开始的。越是细微的东西越不被人们所注意,而正是这些细微的行为往往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慎微”教育,就是要他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慎隐,即:在独处、无人监督、有机会做坏事而不会被人发觉的情况下,要严格自律,不做越轨的事。这是“慎独”的最高境界。因而做到慎隐往往也是最难的。其原因就在于,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社会舆论监督只有在人们思想和行为是公开的情况下,才能起到作用。而网络使大学生身处虚拟社会里,失去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能否真正做到慎隐主要靠个人的自律。正如作家莫言所说:“人一旦上网就变得厚颜无耻。”“慎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针对网络的虚拟特性,明确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3.慎言,即:在没有约束,独处的时候能谨慎自己的言语,不放纵。孔子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通过这个空间可以实现双方信息的互通,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没有人可以干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就是一个绝对的自由空间。它也应该有一个道德法规来进行约束,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一个诚信交流的空间。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慎言”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在网络上谨慎语言,才能保证健康上网,才能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更好的为其服务。

4.慎辨,即谨慎辨析身边事物的是非曲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思是说,君子要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着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笃实践行。在网络的世界里,信息纷繁复杂,有真实的,也有虚假的,大学生要想从这丰富的资源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资源信息,就要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对大学生进行“慎辨”教育,能帮助大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遨游时,对那些纷繁芜杂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分辨,择善而取。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慎独”的契合

网络空间是一个具有鲜明“独立”个性和“自由”特性的领域,是需要大学生借鉴“慎独”精神严格自律的领域。因此,探索二者的接合点对于更好的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1.网络的相对独立性与“慎独”的契合。大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而且也生活在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网络和现实生活交流有着巨大的差别。大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生活空间,上网的过程中互不干扰,不受他人的限制。这样,大学生们难以觉察到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的存在,使得社会舆论监督对网络行为的调控作用丧失。网络生活的这种独立性也要求他们有良好的守独自控能力,这种道德要求与“慎独”的精神也是可以吻合的。

2.网络的虚拟性与“慎独”的契合。在网络的空间里,大学生们只需要随便登个记注册一下,就可以获得一个身份,在网上进行人际交流。很多的信息在网络上都是虚假的,正如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指出:“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每个上网者都隐藏在网络的虚拟外衣之下,和你聊天的美女或许是个彪形大汉,自称为天使的人或许就是一个逃犯……等等。因此,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大学生要谨慎的辨别真伪,抵制那些不良的信息的诱惑,同时大学生还要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要求与“慎独”中“慎隐”“慎辨”是十分吻合的。

3.网络的自主性与“慎独”的契合。网络社会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和自由感,大学生钟情于网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中言论的高度自由。他们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样,他们也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不负任何的责任,大学生们自由夸张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过分的自主性需要一种道德要求来规范和约束他们,这就需要“慎独”中“慎言”来满足这种要求。大学生要对自己的语言谨慎负责,同时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四、结语

网络这种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 毫无疑问,网络不但给大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在线空间”,而且也正在更加深入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所以,秉承传统道德“慎独”精神所焕发出来的当代价值,不断强化上网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的自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道德水平,才是从根本上祛除网络恶性,还网络世界一片蓝天的最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世友:《“慎独”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2]齐铁志:《“慎独”与网络道德建设论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范松仁:《儒家“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契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

[4]金连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慎独”教育》,《考试周刊》,2007.24。

[5]盛 平主编:《学生辞源》,海洋出版社,1992。

[6][梁]刘勰撰,林其锬、陈凤金集校:《刘子集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因特网之旅》教学案例 德育实践 网络道德教育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同样承担着德育的重任。网络时代对学生道德规范产生很大的冲击,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积极地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因势利导,探索新时代下的德育新模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因特网之旅》教学案例中的德育实践

(一)教材分析

《因特网之旅》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第三单元《畅游因特网》第一节的内容。上一节课学习了《接入因特网》,这一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案例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必修模块和网络选修模块前而部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上网实践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认知基础,配合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能够掌握浏览器的使用;熟悉登录FTP网站的方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协助工作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类型:了解WWW、FTP服务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浏览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FTP服务的相关技术。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6篇

一、期刊选择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刊载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笔者选取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中国学术期刊以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所刊载文献的关键词为分析的数据源,以探析中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热点。同专著和研究报告等学术文献相比,期刊发表的论文对学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把握相对更为连续、敏锐和直接。[4]本研究以教师职业道德2000~2012年间被CNKI数据库检索的1836篇论文及其关键词为分析对象,旨在揭示2000~2012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热点。在Citespace中,本研究时间跨度为12年,即2000~2012年,单个时间分区为一年,即12个单个时间分区。我们所设定的阈值为3、3、19,分别表示满足的条件为关键词出现次数、共现次数大于3以及关键词间相似系数大于0.19,通过对条件的限定,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关键词在学术论文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利用关键词检索到文献,还可以通过关键词了解到文献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科的研究热点。[5]笔者主要选择关键词共词分析来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研究热点探析。图1中各个圆圈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多少,圆圈越大说明相应关键词出现次数越多。除此之外,图1还清楚地显示出了关键词的中心性,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中心性的强弱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概率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强,那么它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出现的概率也就越大,该关键词在共现网络中的影响力自然就越大。从知识理论的角度看,频次和中心性高的关键词一般都是一段时间内众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研究的热点。[6]在图1的基础上我们在Citespace的export下的SummaryTable功能得到2000~2012年“教师职业道德”关键词的频次。出现频次排在前三位的关键词分别为热爱学生、教育事业、师德建设。上述数据表明:在研究教师职业道德的文章中,教育研究人员比较关注热爱学生、教育事业及师德建设等关键词。

二、2000~2012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的热点探析

2000~2012年教师职业道德的研究热点领域主要是热爱学生和师德建设几个方面。通过CNKI检索系统检索2000~2012年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关键词的全部文章,发现这12年间含有该关键词的文章出现频次有一定的波动,整体来看12年以来都有上升的趋势。2002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175篇,为近些年的最高值,是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文章提出“师爱”、“尊重学生”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同时这一时期在师德建设方面也有许多建设性的文章出现,从上可以看出“热爱学生”、“师德建设”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2002~2005年,在这期间一些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突显出来,如高考舞弊案,提高了公众对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关注度,这也使教师职业道德研究与出现的问题相吻合并呈现出增长态势。进入2006年以来,这一阶段的文章数量与前一阶段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增加。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出现了“范跑跑”事件,将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时间引起热议,人们将更多的视线转移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关注上。因此,这一时期关于重塑教师形象、重建师德方面的研究显著提高。2010~2012年的文章数量有所下降,这提醒了我们在近几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方面应该有所加强,不应该放松对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国家应该鼓励学者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并寻找出新的研究热点,为我国师德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三、研究结论与说明

笔者利用信息可视化的手段,运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0~2012年发表的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关键词的文章进行检索,并以此为数据样本,绘制了关键词的共词网络图谱,可以直观地得出2000~2012年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从知识图谱以及以“教师职业道德”为关键词的全部文章进行总结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热爱学生、教育事业、师生关系以及尊重学生等在教师职业道德研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对笔者的研究,不仅为教育领域研究教师职业道德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热点的关注度,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热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引起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多方面的原因,从而能够从多方面着手解决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为肃清教育界的不正当行为、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环境、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本文来自于《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蔡艳1潘黎1侯剑华2工作单位:1辽宁师范大学2大连大学

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人才;教育方法

近几年,我国在网络和网站建设方面的步伐十分迅速,已经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信息时代的时代要求,使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而信息人才的培养,80%来源于高等院校,信息类专业学生是否成人、成才,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加强对信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信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了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问题

1.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信息类专业学生主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熟悉常用开发工具,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和局域网及国际互联网等基本知识。

当代信息类专业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毕业论文在他们逐渐成人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网络发展异常迅速,他们利用已懂的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专业相关知识,自己完全可以从网上了解到社会的更多信息。多元化的社会造就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多元化特点,信息类专业的大学生见多识广,他们有思想、有理想,他们开放、张扬,对人生价值、科研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占全国大学生总数1/3的信息类大学生已成为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品德的端正与否,将对国家各行各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理想信念缺失

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潮水般涌人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也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特别是近些年来,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呈现出新的特点:意识形态的渗透越来越多地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交流的隐蔽形式出现;并且更多地借助互联网、现代通讯系统、广播电视等现代电子媒体加强渗透,渠道更加多样;越来越多地利用非政府组织开展渗透和颠覆活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使他们产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丧失、心理素质欠缺等问题。

3.民主法制观念缺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相应加强,但大学生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不用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普遍存在;与此同时,信息类专业学生不断地充实到各行各业中,出现了不愿意在专业的一线岗位工作,好高骛远,随意跳槽,部分学生做事不顾他人甚至损害他人或单位的利益等问题,相应地也出现了计算机人员、信息人员道德的失范、犯罪问题,比如,散布谣言、制造事端、窃取情报、传播病毒、黄色垃圾、进行诈骗、走私贩毒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抓起。

4.诚信意识淡薄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展需求日益多元化,其诚信表现也有所不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此假设下,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目标使部分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比较明显,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常常以牺牲道德原则为代价,其直接结果便是使失信行为的发生变得理所当然。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通过一个个ID来代表自己,诚信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完全不重要,因为他们不用对自己在虚拟世界里的言语和行为负责,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各级诚信教育的滞后,导致这些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认定不清,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失衡。

二、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研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特征是教育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地位。硕士论文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优势丧失,同时又出现了信息超载和逆向选择的新问题。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主要是建设资源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构筑平等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教育对象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

1.加强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建设

所谓实施主体,也就是指学生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校行政和党务管理人员等。信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言传更要身教,言传与身教是一个统一体。实施主体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传”。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教育者所给予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是最为广泛、深刻、持久,让学生终身受益。实施主体将应该具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不断学习科学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信息网络知识)是提高他们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方式。

2.注重培养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学生最容易迷失自我和方向,他们常常来不及进行理性地思考、判断就匆忙进行选择、接受多元信息文化,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这主要表现在激发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智能,引导他们自主判断和选择,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使他们在比较、判断、选择中走向成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去伪存真、建立起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发挥专业教师与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专业教师更是大学生在大学关键阶段职业道德的领航员,肩负着成才、成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课堂教学合情合理地帮助学生在思想上解疑释惑,这是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息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要开设专门的信息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全面系统地讲授有关信息网络道德的知识,介绍相关法规和基本信息网络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为其学习和就业服务。

4.突出红色网站的育人功能,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针对信息类学生的教育特点,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让学生更直接、更深入地学习,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医学论文 建成一个旗帜鲜明、内容丰富、技能完备、结构合理、科学管理、实用性强的网络群体,如建立深受大学生喜欢的网站和网页,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政治、生活等相关的版块,开辟网上辅导员专栏,并能实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等,使之深入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从寝室到教室的每一个教育环节。通过这个虚拟服务载体,实现管理育人和教书育人。

5.明确诚信意义,引导学生文明诚信、遵纪守法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类专业学生的诚信尤为重要,诚信是古老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一切道德之基石,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和品质。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做人是否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下的重要表现,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友善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修养状况和人格高下的重要标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健全合理的、可操作的道德规范是当前要做的工作,具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审查、监管保护等引导学生做到真诚守信、履行责任、遵纪守法,加强自我约束,增强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

6加强信息网络技术防范和监管,完善信息网络法规。净化信息渠道和环境

网络作为信息类大学生接受信息最多的一个渠道,现在的技术还不是十分完善,因此,我们要加强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网络监管工作,职称论文重视技术的研发,完善技术防范措施,采取信息加密、身份识别、网上监控、安全审计等技术。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极大,对可能成为大学生实施网络犯罪直接诱因等信息要及时排查清除和取缔,对不健康的网络行为要及时警告和制止,同时也要系统的、明晰的、集中的出台一些关于网络安全、惩治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强有力的保护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让网络成为信息类专业学生学习园地和成才的基地。

参考文献

[1]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第8篇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互联网普及的时代,因此,网络早在他们步入大学校园之前就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给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便利,也能够使人受到其中不良信息的毒害,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各高校均开设了网络道德教育课,但并没有受到满意的成果。本文主要从高校社团对于该站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出发,对社团在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良好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互联网已经完成了在我国的普及,走入了千家万户,在这样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与网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为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在它积极一面的背后,也隐藏着容易使人堕落的陷阱。所以说,网络这一工具是造福于人还是祸害于人,关键就要看如何对其进行使用。高校是网络建设与应用的前沿,因此所面临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更加严峻,如何对其进行处理就成为了高校日常工作中的主要内容。

一、高校社团对开展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促进作用

1.高校社团能够使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趣味性

由于互联网无形、无界限,因此社团在开展各类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活动时,社团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寻找有关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对相关德育理论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网络道德理念,这样就比传统的教师授课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更具开放性,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由于社团成员间彼此联系频繁,所以他们会通过QQ、电子公告板、E-mail等对有关网络道德内容进行交流,以做到取长补短,而成员间就某一问题的辩论也会引起大家的参与,这样就会催生出有关网络道德教育的各类三维动画、声音和图像作品,让学生在欢乐和轻松的氛围中完成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

2.高校社团的集体性有利于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延伸

高校社团是有一群具有相同爱好和兴趣的学生所组成的集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团的存在就意味着这种集体精神的存在,每一位社团成员都在为着这个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如果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社团活动进行开展,那么社团成员就会认真的组织、策划并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当中,从而扩大此类活动的影响面,实现网络道德教育的进一步延伸。除此之外,具备浓厚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社团活动也可以在校园中得到广泛的开展,其辐射效应会使更多的高校学生受到网络德育教育的熏陶,并不断的对其进行接受和认同,进而在实现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目标的同时培养了高校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在通过高校社团促进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进行正确的引导

想要使高校社团更好的发挥出对网络德育自我教育的作用,有关教师就必须要注意对社团活动和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正确的引导,确保社团活动所蕴含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符合时展和德育工作要求的。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团活动还是以娱乐性活动为主,思想内容相对较少,这样就更突出了教师引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娱乐性、学术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出高校社团对于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促进作用。

2.培养社团成员的自主意识

教师在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所采取方法的合理性,避免对其产生干扰,从而使学生的自身潜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让各类德育教育活动能够具有相应的先进性和创新性,从而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其中。事实证明,给予社团以应有的活动自由,能够让学生产生出自己的思想,使活动变得更加成功,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作为“网络一代”,网络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这一工具是否会引导他们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关键就在于如何对其进行使用。在网络技术有待提高,网络立法尚不够完善的今天,做好网络道德的自我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增强自身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抗诱能力和自律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履行有关规范,培养住自觉的道德意志,建立自律自求、自我保护的网络道德机制。

参考文献

[1]郭璐璐.浅析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新西部:下半月,2010(6),141-141,139

第9篇

论文摘要:加强时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其自觉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是搞好网络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过程中,若要使人们对网络道德规范做到理性认知,并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网络实践的行为准则,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因此,探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民”的队伍迅速扩大,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的问题也随之突出。加强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指导其自觉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是搞好网络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过程中,若要使人们对网络道德规范做到理性认知,并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网络实践的行为准则,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因此,探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紧迫性

在网络社会,违规行为和犯罪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出于利益驱动而实施,有的可能出于无政府状态而实施。但如果追根求源,它与人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那么必定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网络社会,充斥着大量的违规行为和犯罪行为,说明了伦理道德的失范。如果我们继续寻找原因的话,会得出如下结论。

1、网络交往方式对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严峻挑战

人们在网络新型的交往方式中,形成了新的道德意识和观念,尽管其中的某些意识和观念不是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它不仅对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严峻挑战,而且已经部分的改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它可能会促进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促进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也可能会破坏网络道德规范的形成,阻碍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修养,让人们尽快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已经成了一个十分严肃的、无法回避的、巫待解决的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2青少年身心特点引发了网络道德失范

有资料显示,在网络违规和犯罪的人群中,青少年古8o%。这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现代青少年的生理成熟超前与心理成熟滞后、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往往会产生矛盾,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道德失范及道德失范后的一系列问题。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所造成损失,也只有通过对他们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学会网络道德修养来弥补。

3道德文化植入者的“不在场”的现象使德育陷入尴尬局面

伦理学告诉我们,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学校德育传输给青少年的核心的道德内容。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

然而,作为“道德文化植入者”的家庭、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却显得过于无力。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道德教育基本上是“只说不练”。使得道德教育陷人了尴尬的局面。毫无疑问,要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与修养。

4.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着缺陷,削弱了德育实效性

现在,我们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因此削弱了德育实效性。我们的道德教育缺乏对个体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个体缺乏足够的重视,使青少年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质,更未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

从道德实施主体上看,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与现实社会所要求的道德相比,它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格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由此可见,要使每个人都能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则需要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修养来完成。

5,学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不仅薄弱,而且冷淡

目前,在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的是理论和技能,基本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即使教材中有所涉及,往往也会被教师所忽视。思品课所讲内容同样很少涉及网络道德这一道德研究的新领域。因此,学校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不仅薄弱,而且冷淡。所以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多数学生只认识到了网络的使用存在知识技术问题,而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的关联。只知道网络技术的“行”与“不行”,而不懂网络技术中还包含着“应该”与“不应该”。那么,“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完全应该把网络道德教育列人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切实抓好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

虚拟的网络社会的道德与现实社会的道德毕竟有所不同,其道德教育方法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网络社会道德的状况、特点和性质以及道德教育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以下几种道德教育的方法要给予特别重视。

一是立体、多面、交付式网络道德教育方法。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只专注于其中某一方面,要从总体上给受教育者以良好的、系统的、全面的网络道德教育。在这里,传授道德知识和总结受教育者的经验、多重身份的体验、网上多媒体的直观感受、音乐艺术的感化等方法都是适用的。 二是个人示范和典型诱导方法。网络社会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人们在道德上的觉悟。我们要认识到,这种觉悟常常是伴随着对他人的模仿而完成的。在网络道德教育时,可以选择历史和现实、现实和虚拟中的一些典型形象供人们效仿。只要道德典型选择得真实、合宜、感人、高大、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影响,必然能起到有效的道德教育作用。

三是良好的社会风气影响方法。社会风气或社会风尚的好坏,是网络社会违规和犯罪行为发生与否的社会因。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人们在这个氛围中,相互激励、感染、监督和指正,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也就使真善美得到赞誉和发扬,假恶丑得到斥责和抑制,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去恶向善。所以,提倡、引导现存的社会风气,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使之向好的社会风气发展,不失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网络道德修养的方法

在网络社会,要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除了道德教育的途径外,加强道德修养也是一条重要的、内在的途径。在网络社会的道德修养与实践相联系这个根本前提下,我们可以不断发现和总结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也可以继承发扬古人的修养方法。历史和现实中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实践表明,下列几种道德修养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学习的方法。文明、理智、高尚总是同知识、文化相联系的。粗俗、野蛮、不明事理总是和愚昧、无知、不学无术相联系的。然而,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这里所说的学习,既包括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也包括伦理道德知识。学习伦理道德知识,自然有助于道德修养的提高,而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也无疑有助于修养美德。当然,学习不只限于书本上知识,还应包括在实践中的学习。实践中的道德榜样或典型,比书本上的道德知识更直接、更生动。

第二,“省察克治”的方法。重视网络主体自我塑造、自我约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网络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一过程,关键在于使人人从我做起,通过反省、发现,克服自己的恶习,并在实践中改造自身,躬行、履行道德规范,达到道德的自律。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学生 德育管理

当今社会,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把新世纪的人类带进了“网络时代”,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尤其是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个性心理和行为模式。因此,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管理,找准在网络条件下开展德育的最佳切人点,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1当今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的现状及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许多青少年学生上网是带着健康目的的,至少初衷是这样的。他们上网学习网络知识,他们查询各种信息和资料以增长学识,他们编辑程序,制作网页网站,开办网络公司,在网_卜开店,进行着许多有创意的健康的活动,甚至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可以说网络对于人的服务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许多青少年已经或正在从中受益。但是绝大部分青少年上网却是为了其他目的。网上聊天,交友,游戏,访问黄色网站,制造信息垃圾,甚至制造病毒,充当黑客等,给社会带来诸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德育管理工作如何应对网络时代

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不得不需要我们很好地对德育管理工作作出重新的科学的思考和研究,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要有哪些新的适应性的策略,才能实现其实效性呢?我认为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积极承担责任并发挥作用。

2.1发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增强针对性和超前性

(1)要加强思想的正确引导。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与消极的方面,自觉利用网络优势,积极上网学习,学习应是上硎的丰要目的。为配合网络教育,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上网。住平时的教育中,始终贯彻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助手和教师的观点,鼓励学生为学习上网。由十把握住“学习”这个角度,就能起到既引导了学生,又不走极端,不引起学生逆反,同时消除了学生对上网的过于新奇,让学生队识上网上学习这对矛盾的辨证统一关系。

(2)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如开展有关国情、法制等多媒体专题制作比赛;开设“网上论坛”,自由讨论热点问题、新人新事;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等。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校园网要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孩子上网的一个好办法。只有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能改变他们一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的习惯。

(3)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良师益友。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比如网页制作、动漫画设计比赛等,既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及锻炼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2建立家庭学校互动的德育模式

(1)家长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家长如果不懂得基本的网络知识,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上网情况,那么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真空地带。我们的学校在这个时候可以为家长提供免费的网络知识培训,对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上网的方法进行指导,教家长如何全程跟踪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内容,针对沉迷网络比较严重的孩子,家长如何通过向学校网络技术培训班的老师发电子邮件获得如何设置密码,限制其使用时间的技术及如何建立“防黄屏障”,避免孩子主动或被动地遭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的技术。

(2)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加强对孩子的网上监督与防范。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生理与生理发育时期,父母有责任参与孩子上网的过程。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提供一些适合孩子的网址,以减少孩子受不良网络影响的机会;让孩子搜集“法制网站”一些内容,特别是注意查阅对孩子行为有帮助的事例,让孩子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赏阅“科技网站”的有关内容;或学一点“生活窍门”、“保健常识”等等。通过疏导,不仅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不健康内容的危害,更能借助网上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由于青少年自制能力差,心理防线脆弱,易受客观因素左右,所以对于家庭入网者,家长应在电脑终端安装过滤软件,提取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

2.3让社会共同来关注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1)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净化社会环境。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共同的关注是人类自身的幸福。自网络问题发生以来,社会舆论就积极介入,媒体不断予以批露,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伤心甚至是血淋淋的真实故事,网络道德教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国启动网络道德教育毕竞是较迟的,社会上尚缺乏这种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缺乏群众性的关注,许多成人对网络道德问题缺乏认识和对应措施,更谈不上教育。所以,社会舆论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认识网络中的道德问题,参与网络道德建设,体现整体合力作用,才能逐步净化网络社会环境。

第11篇

论文摘要:现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工具,网络在大学生信息交流、人际交往、视野拓展等方面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构成了冲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对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进行研究无疑十分迫切也十分重要。本文仅针对网络时代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提供一些基本思路。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工具,但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如信息泛滥,垃圾污染,网络上瘾,黑客行为,乃至网络犯罪等,对大学生的道德构成了冲击,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网络不仅影响着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也为以信息数据为平台的道德失范行为乃至高科技犯罪创造了条件,给高等院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德育正处于一个以开放、多元、多变为重要特征的新时期,传统的道德观念及德育方法仍然主导着现有高校的德育工作。但现实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需要教育者重视的问题。

第一,教育内容脱离网络生活,缺乏针对性。网络强大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内容变得更为丰富而全面,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由通俗化走向科技化。但网络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脱离网络生活,教育内容在组织和编排上,都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取出来,变成了僵死的教条,将网络道德内容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抽象物,使学生很难从中找到同自身的生活成长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各样的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第二,道德教育的途径单一。网络宣传地域的全球化,宣传功能的多样化,为德育教育途径的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不少高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立,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渠道。但已创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网站的影响力小,相对于其它娱乐新闻等网站的点击率要少得多,根本谈不上影响力;从事网络行为管理的人员少,对网络违规人员置之不理或管理不过来:网站的整体数量少,带有道德教育字样的专栏寥寥无几,只有个别的校园网络中有这样的专栏。教育者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还持有各种疑问的心理,学生被网络的自由性、匿名性和交互性吸引,由于青少年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一种拒绝情绪。

第三,教育方法落后。网络集多媒体的优势于一体,可在屏幕上创造一种活跃、轻松和愉悦的受教育方式;网络技术本身的开放性,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有利于新教育方法的产生。但是,目前高校德育仍然沿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尽管某些高校德育改革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了不少好的教育方法,如电化教学、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但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是沿袭传统的集体灌输式方法,忽视启发和个别教育,比较强调外部管理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这种灌输教育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忽视从网络生活中收集德育材料,忽视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道德教育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并没有作为正式的道德内容写入教材:以往的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得到加强;网络日常行为教育热衷网络道德知识的竞赛;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文明公约和网络道德规范抱有过高的、不合理的期望;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等。总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在教育途径方面,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困境的教育解析

网络道德教育因网络而诞生和发展,同时网络发展的迅速和多变也对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高等院校是“网络化”的发展前沿,但网络道德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这种信息网络普及化与网络道德建设的滞后性,已经成为当今高校网络道德建设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和鱼待解决的难题。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育者缺乏对网络道德客观性的认识

网络技术作为21世纪的高新技术已经全面介入了现有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人们的行为范围和行为的自由性提高,行为的自主性空前地得到了发展。网络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伦理道德的挑战,开拓了新的道德领域,为网络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对于“网络社会”的到来,反映最强烈的是青少年。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善于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网络社会”,如何对青少年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教育者如果缺乏对网络道德客观存在的理性认识,就无法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更谈不上教育任务的充分实现。

“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但是它和现实社会又不是对立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分化出来的。虚拟行为和虚拟空间的出现,并不代表网络是独立存在的,事实上网络必须与国家制度、文化、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存。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网络伦理道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有些人并没有真正地认识网络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两个不同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从而造成一种行动变异,心理错位乃至生理失调。其中一种表现为“网络上瘾”,另一种表现为“网络孤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待教育者的深层思考。

2.教育者缺乏共识的道德观念

在“网络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人士缺乏共识的道德认识,对网络行为缺乏共识的道德评价,导致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无法规范化和课程化。网络既是德育的手段,又是德育的内容。尽管网络本身并无德性,但人应当是有良知的,而人的道德理念和修养上通过教育获得的,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

第一,彻底摒弃强制式和灌输式的传统德育方法,培养新型的道德自主选择式的人格。网络环境的出现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道德的“他律”机制被破坏,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大大削弱。同时,网络的自由开放性与互动性又给个体提供了宽泛的自主选择空间,道德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强制灌输式德育方法彻底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网络社会”背景下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以培养自律的、具有自主道德选择能力和“慎独”境界的人作为最终目标。

第二,注重社会人文精神的重建,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长期以来,工具主义和科学至上主义的大行其道,严重地削弱了人文科学在构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的特殊作用。没有良好的、以人文科学为基础的社会道德环境,社会范围内的道德失范与困境将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因此,更新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观念必须重新唤起社会范围内对人文科学的关注,加大人文科学在道德教育内容中的比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科学水平。否则就无从谈起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与价值教育,更谈不上自律的道德人格与“慎独”境界的培养。

第三,重新审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建立虚拟世界的实践干预策略。在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中,要把虚拟社区的管理与现实社区的管理结合起来,把网络内部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网络外部社会实践的支持系统建设结合起来,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使大学生获得直接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尤其是通过网上体验和现实生活的对照,可以使他们更清醒、更理智地看待虚拟世界里的网络生活。

3.教育者缺乏对网络道德特点的研究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网络道德不可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第一,网络道德是一种自主自律型的道德。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间接的匿名性、面具化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道德自律就愈发显得重要。是否遵守道德规范完全取决于你自身的道德抉择,也就是说网络主体自身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但同时也对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网络主体能够分析和把握自由的边界问题。“网络社会”的走向要求个人逐渐抛弃他律型的道德选择方式向自律型道德选择方式过渡。

第二,网络道德是一种多元开放型的道德。自由、开放是“网络社会”的一大显著特点。网络化交往方式拓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冲破了国家、地区、民族的界限,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方便地进入“网络社会”交流与分享信息,不同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不同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可以在这里交汇,产生冲突、碰撞和融合,从而使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开放的异彩纷呈的特点。

第12篇

【论文摘要】网络活动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当创新途径和方法,要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教育,在教学中渗透教育,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进行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开展教育,开展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网络道德水准,还要用先进技术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膨胀,网络中也出现了大量不道德信息和获取他人信息的不道德行为,如黄色信息的泛滥,肆意刹窃文章,传播歪理邪说,计算机犯罪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既严重影响了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也严重影响了网络活动者的道德建设。

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早已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运用网络道德对计算机活动进行控制,将影响其进一步健康发展。由此,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抵御其负面效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对推动网络活动起着积极作用,其专业的学生是网络活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重视和做好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能够给这些学生正确的专业价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培养,也能够给社会普遍的网络道德教育以启示和借鉴。

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谈以下粗浅看法。

一、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提高针对性,必须掌握教育对象的特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对计算机与网络的兴趣浓厚,有较好的计算机与网络知识,具有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知识服务与创造的技能。但它是一柄“双刃剑”,也可以把学生引向消极的道德人生方向。

(二)网络道德问题明显。1.网络上言行随意放纵。据调查,有61.8%的学生上网时使用过脏话或不文明语言。2.网络上价值观念模糊。据调查,有66.1%的学生上网时不诚实守信。3人格冲突突出。45.6%的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和现实中表现不一致,部分学生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

(三)网络心理问题突出。1.迷恋网络,沉溺于游戏、聊天,甚至患上“网络成瘾症”,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等。2.追逐不良信息,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弱化。3.人情关系疏远,交际能力下降,与人不易沟通。

掌握了这样一些特点,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教育,使之更具有效性。

二、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熟悉计算机软硬件操作,具备计算机与网络安装、维护、管理和开发等服务能力的人才。要施展服务才能,做好社会服务,就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其中应当重视并结合做好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与法律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强调对计算机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计算机专业与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场所。当然,更不是欺骗别人,损害他人利益的手段和工具。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对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职业道德的基础。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生动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求职技巧,完善自我,提升职业道德理想和追求。

三、在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在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也应采取这一重要途径。

在具体的渗透教学中,可通过“两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规范教育,可通过操作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文明诚信教育,可通过计算机信息安全、数据库系统课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保密教育,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课对学生进行预防网络犯罪教育,可通过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系统维护技术网络体系设计与实现、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课对学生进行网络职业道德教育。例如结合《计算机网络》专业课,通过讲解网络的起源和发展,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向学生揭示网络的本质是利用互连的物理设备,通过电子信号传递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一套人工信息系统。让学生理解到网络从物理设备到信息服务都是技术人员为了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而设计出来的,为人提供便利,并进一步指出网络上所有的东西都来自于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网络上的信息同样有真假好坏、善恶美丑之分,提醒学生注意加以识别,提高警惕,防止伤害,预防犯罪。

四、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渗透教学是一种经常性的教育方式,但开设专门的课程也不失为一种可探索的有益的教育途径。

笔者建议高职院校的计算机院系可开发《网络道德教育》教材,在计算机专业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以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的重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用网规范的正面教育。应以《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五要五不”为基础,结合实际给学生讲解《网民应遵守的基本规范))(美国佛罗里达亚特兰大大学的瑞诺迪(A " H " Rinaldi)教授提出的电脑伦理十诫》《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指出的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网络媒体公约》《青少年网络文明规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生上机道德))等,促使学生建立健康的用网规范。 五、在实践活动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一)组织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专业课学习的需要,设定一些积极、健康的用网“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使用网络,在健康用网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的感觉,获得成功的体验,自觉形成健康用网的习惯。

容许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有益身心的娱乐、休闲活动。从而提高审美素养,增加生活情趣,自觉抵制网络的不良信息和不良行为。

在学生用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搜集、主题讨论的方式,运用正反事例,让学生较深刻地体会网络不良信息的存在与危害,敲响瞥钟,引起学生的警惕,产生内在的免疫力,自觉远离网络垃圾,抵制不良的用网行为。

(二)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院系社团可组织开展服务上网、指导上网、文明上网的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可开展校内外不文明上网的检查和调查活动、中小学生文明上网指导活动、社区网络维护与使用指导活动等。

六、开展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网络道德水准

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外部的教育是一个方面,最根本的是学生自身要受到触动,最重要的是学生自身要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认识,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网络道德水准。

(一)提高自我认识

互联网为人们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自由度。但是,虚拟的网上活动与现实社会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网络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道德意识,不能认为匿名、数字化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网络同样需要教养,网络行为和其它的社会行为一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二)培养“慎独”精神

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僻居独处的情况下,也要谨慎自己的一举一动,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在网络活动中自觉遵守网络活动的有关法律法规,不危害他人利益,不骚扰他人工作,在自身受到骚扰时也能正确对待。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网络活动参与者应做到,在网络活动中不该自己知道的不去探究,不该进人的范围坚决不进,不为低级趣味所诱惑而窥视他人隐私,不为金钱所引诱而陷人计算机犯罪的泥潭,不因为要表现自己的能力而制造病毒来恶作剧等。

通过自我教育,使学生建立起自尊意识,能够自律行为,从我做起,带动他人,上文明网,文明上网。

七、用先进技术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面对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良芳不齐的网络信息,仅仅依靠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远远不够的,一定的技术约束也是帮助学生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针对外来信息的人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