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蒲柳人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蒲柳人家》是当今文坛颇具特色的乡土小说。它用散文化的笔法,把几户普通人家的故事展示在读者面前,把京东北运河沿岸农村的独特地域风貌民俗风情浓彩重墨地渲染了出来。
2、故事很简单,但它留给人们的视觉、听觉和内心深处的难以言表的审美享受却令人留连忘返,兴味盎然。它所根植的土壤是深厚的中国农业文明和乡土文化,它的背后有源远流长的古典小说的艺术、技巧以及审美趣味的支持。
(来源:文章屋网 )
1、我母亲的规矩,大人在说话,小人只许听听,不可七嘴八舌,见了一样新奇东西,亦不可问这问那,凡百要放在肚里过一过。兴奋不过是动物本能的飞扬,好奇心亦不过是动物本能的反应,但知识的妙机是生于人的“思安安”。民间老法教小孩,是先要他晓得人世的庄严。
2、凡好东西皆是家常的。我五六岁时到溪滩里挖蟹,一路沿溪滩走去,忽回头望不见桥头人家,却来到了山边深潭,半边溪滩里晒不着太阳,松风吹水,我就心里害怕,寻原路回转,边走边哭叫,赤膊穿条青布裤,背脊晒得通红,赤了一双脚,手拿一只蒲柳口袋,里边有几只小蟹。望不见世上人家了,果然是可怕的。
3、我家饭桌上没有哪一样是父亲的私菜,小孩更不许吃独食,不许霸占好菜,不许独占座位。大起来有些才能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霸气,世界不太平也是因为霸气,实在可思省。
4、古人定立春是春天初来到的日子,草还是黄的,却不知如何竟有了青意了。水色更难辨,可是水面风来,已是不同,这仿佛《红楼梦》里贾宝玉问林黛玉的话:“是几时接了梁鸿案?”也仿佛是我与一枝的事,是几时起的爱意?如此分明而难辨。
5、竹子的好处是一个疏字,太阳照进竹林里,真个是疏疏斜阳疏疏竹,千竿万竿皆是人世的悠远。
6、可是我那种杀伐似的决心渐渐变了滑稽,分明觉得自己是在做戏,人生就是这样的赌气与撒娇,哪里就到得当真决裂了?我就回转。回转是虎头蛇尾,会被耻笑,我亦不以为意。
7、虽说知天可以不懮,达性可以忘情,但我有时仍会心里解不开。因为懮患是这样的大,因为这里是要看你做人的修行。我如今做人,真可比净饭王的太子入雪山修行,中间有一时期,他曾失去了三十种相好,八十种庄严,叫人看了心疼,何况我还比他是个世俗之人,又焉得不有时而憔悴。
8、她的走路脚步,做事情时的小动作,都那样端正认真,但是轻快敏捷,像早晨露水里山川草木的爽气。
9、我本自视聪明,恃才傲物惯了的,在你面前,我只是感到自己寒伧,象一头又大又笨的俗物,一堆贾宝玉所说的污泥。
10、又一次是一只珍禽,不知几时飞来停在我家西檐桑树上,它停了好一回,拖着长长的赤色尾羽,其时傍晚,天色阴灰,总觉得它鲜明真实。
11、沿溪钓鱼,山色桥影,桑竹人家,春风春日,皆在溪水里,人与溪水与鱼儿一样的鲜活。
12、这时有人吹横笛,直吹得溪山月色与屋瓦变成笛声,而笛声亦即是溪山月色屋瓦,那嘹亮悠扬,把一切都打开了。
13、北京是古时蓟燕之地,天高野迥,一望黄土无际,风日星月无遮蔽。( 泰戈尔 钱钟书)而我每在燕大到清华一段路上,骄阳柳阴下向路边摊头买新枣吃,所见男人多是大汉,妇女脸擦胭脂,红棉袄扎脚裤,骑驴而过,只觉凡百都安定着实。那平原虽远,那黄土虽单调,但都成了人世的壮阔。若在西伯利亚或乌克兰,即今是一样面积的地方与土壤,亦必定异致。中国地方不但北京,便是再荒凉些像大同或兰州,亦令人感觉是塞上日月汉人家。
14、在这世上,一般的女子我只会跟她们厮混,跟她们逢场作戏,而让我顶礼膜拜的却只有你。张爱玲,接纳我吧……
摘 要:通过情感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参与或许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的任务完成。学生也会很快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把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中。所以,情感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它更加有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教育;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方法探究
所谓的情感教学从情感切入,教师引领学生于教学意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语言、教法、手段、方式等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再根据学生情感方面的所需来满足学生的需要,由此学生处于一种兴奋、快乐的心理下就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参与或许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的任务完成。学生也会很快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把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中。所以,情感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它更加有力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的教学首要的就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有了热烈而欢快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学习的状态之中。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发问。教学过程就会顺利地进行,教学目标也会很好地实现,教学任务也会完成。为了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相关手段进行营造氛围,比如图画、幻灯片、录音、录像片、标本等,这些可以让学生心动。比如,执教《春》一课时,我就播放春天风光的视频,那大自然的美好风光,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春光明媚的风景进入学生的眼帘,激发了他们喜欢春天之情,继而也就热情饱满地进入学习中。
二、利用审美点燃情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旦有美的出现就会影响到人的情感,激发人的学习情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审美教育,以其来激感教育。比如,在教学《蒲柳人家》一课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把京东运河的风土人情、民族风格、淙淙流水、恬美秀丽、审美情趣等,仿佛看到了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质朴农民的欢乐和忧伤。
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引领学生
搞好情感教育教师必须要保证情感的阳光,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以一个健康的心理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和你一同走向快乐,也会产生共鸣。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情感教育是能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一剂良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爱学习的良好习惯。所以我们要全身心地搞好情感教育,为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初中语文科目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解读
1.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探讨。从语文科目的本体特征以及教育功能角度看,初中语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应从言语、思维与情感三大因子来构建。其中,语言维度指培养学生良好听、说、读、写能力;思维则指对学生识记、领会、分析、综合、评论等能力的培养;而情感维度则更进一步,侧重于对学生批判、接受、建构、创造等能力的塑造。初中语文中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学生对语言、对文化的敏觉性、变通性等能力的训练、形成和发展。
2.研究意义分析。首先,从初中语文教材角度上看,加强课后练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可有效帮助学生领悟课文的内容知识和艺术特点。其次,从初中生角度上看,课后练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是学生进行知能转化、塑造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直接知识和间接技能的联合,有利于知识、思想与情感的互动。再次,从教师角度上看,优质的课后练习可为教学设计提供素材、厘清序列,丰富教学手法,完善考核手段,夯实教学成果。
二、量与质的统计分析
1.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量”的不足。以初中七年级上、八年级上、九年级上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其课后练习题目主要包含: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几大类型。各类型课后题中,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比例大致如下:讲读和精读练习占17%左右,自读和略读练习占10%左右,写作练习占20%左右,口语交际练习占11%左右,综合性学习占10%左右。从整体水平来看,各类型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目平均为30%左右,换句话说,每一个类型的100道课后题中,大约仅有13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显然,现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体系中,课后题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题量尚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而从每节课文的角度看,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比例大致如下:讲读、精读占76%左右,自读、略读占40%左右,写作占45%左右,口语交际占33%左右,综合性学习占22%左右,平均为每课43%左右。
2.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质”的欠缺。批判、建构与创造思维属于思维能力训练的较高层次,是知识积累、知识拓展、情感体验的重要促成手段。然而,在我国当前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课后练习往往局限于识记、领会的较低阶段,题目对学生思维的高层引导能力较为欠缺。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下)《蒲柳人家》课后练习第一道题目:《水浒传》中宋江外号“及时雨”,李逵外号“黑旋风”,而在本文中,何满子的奶奶外号为何叫“一丈青大娘”?何满子的爷爷外号为何叫“何大学问”?这道题看似具有创新思维训练意识,但实际上仍偏重于文中语言的提炼。如果在问句之后再加“试给文中人物换一个外号”,则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理解文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批判、构建以及创造的思维能力。
三、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建议
1.提问策略的多样化。本套人教版教材中课后练习的问题设计相对较为单调,往往通过假如、想象、联想等方式进行问题呈现,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质量尚有不足之处,因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既有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发挥,探讨多元提问策略,设计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方式,通过课堂提问实践,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提问数量的加强。通过统计分析不难发现,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几大类型课后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量”尚有不足,平均只有百分之十三左右,比例较低;且每课的平均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不足百分之一,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增加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题量,力求达到每单元至少有三题具有创造性能力训练性质,如果每课能够设置一题将更为理想,尽量让学生多学多思,形成开放的语文思路。
:
教无定法,教无成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高效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一直默默努力的方向。但所教课程和学生千变万化,语文教学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法。只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探索,善于尝试,就会不断地有灵感出现。
在不断的尝试摸索中,有这么一点小小的收获,不知这名字是否合适,我姑且称之为“对比发现教学法”——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积极思考,进行猜测和探究,通过对比,自行发现并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技法的一种教学方法。研究背景:初二后到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写作体会,对于文章下一步如何发展,有了自己的初步见解。由于学业紧张,有很多语文课学生课前极少预习,课前的不预习似乎不利于课堂的高效率教学,但也有好处,就是能让学生在上课时有新奇感。运用对比发现法无需预习,却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率。我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感觉小有收获。
一、对比内容感悟智者情怀。语文课本所选文章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因此,学习语文是一个与人类智者对话的过程,而对比发现法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智者的情怀。如在学古文《公输》一课时,我没有先让学生读文章,而是先简单介绍了文章背景后,让学生翻译第一章节,并让学生猜测:如果你是墨子,你会怎样劝公输班?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直谏,有的说威胁,有的说讲道理等等。跟着我让学生翻译第二段,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了原来墨子确实是技高一筹,也掌握理解了劝说要讲究技巧的道理。我又让学生猜测见楚王该如何劝,学生又如法炮制,在和课文进行对比后,才发现墨子更为高超的劝说技巧——语言方式也要因人而异。穿插其中的,是我对学生的追问:墨子的方法和你的不同在哪儿?为什么这样劝?通过对比,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甚至有的学生还想和墨子一比高低。当我决定最后一章不再讲时,学生都嚷嚷着急着学下去。这种教法让我感慨万千。原来,让学生先猜测再对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思路,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地理解了智者的情怀,真可谓事半功倍。
二、对比写作掌握名家技法。虽然说“文无定法”,但课文所选名家之作大多为精品,学生有借鉴他们写法的必要。在《蒲柳人家》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纤夫惹恼了一丈青大娘时,我不让翻页,而是让学生自己口头作文:以下会发生怎样的状况。学生是积极续写,各有特色。接着大家一起欣赏作者刘绍棠的描写,通过对比,我让学生谈收获。
于是,很多学生发现了自己与名家的区别:描写不细致、不生动、不具体,不注意和前文的衔接,想象力不够丰富等等。当然,也有的同学有些语句写得非常好、非常有特色,这时,我就表彰他都能超过作家了,学生自然信心大增。这种方法,让学生无形中自己就学到了刻画人物的技巧,而且印象深刻。再如《谈生命》一课,我先不说讲什么,而是让学生给生命下定义,学生说太难,我就顺势让学生试着给生命的过程打比方。学生说得很美,有说像花的,有说像咖啡的,基本上能从一个侧面打比方,但很难说出过程。接着我告诉学生:文学家冰心是把生命比成了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你觉得为何这样比?要是你,会如何具体地阐述?学生先动脑思索了,再和课文一对比,发现原来作家的比喻是那样的形象贴切,语言是那样的生动优美,思维是那样的清晰得体。这样,不仅课文理解轻松了,还学到了名家的技法,学生感觉受益匪浅。看来,对比发现法让学生动脑先行,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可以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这不是一举而多得吗?
三、对比情节培养敏锐的感受力。在语文学习中,好大一部分同学都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自己的阅读只限于大概看懂文章表层意思,而很少主动推敲铺垫伏笔等细节。对比阅读可以让学生“细”起来,做个有心人。如对于“一丈青大娘”的猜测,有的说讲道理,有的说大打一架,我就追问原因和“打”的细节,并让写得好的同学谈为何这样续写。经过交流,又提醒续写得不好的学生回头去看前文的描写:哦,原来,前文对于一丈青的语言动作习惯都有铺垫介绍,当然下文应该呼应了。也有的同学构思得不错,但和文章背景、作者语言风格不一致,我就提醒学生回头去了解作者。通过对比,让学生在阅读时对语言有了较为敏锐的感受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阅读不只是读文章,还要去读背景、读作者。
自然,由于和作者的阅历、学识、思维习惯、思想观点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很难真正预测准作者的下文。但作者的写作会让他们有一种新鲜、意外的感觉,或钦佩,或质疑。再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讨论,相互的比较与争论,每个学生便都有了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它有利于深化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自学到智者的技法,甚至会产生思想火花,激发写作的冲动。总的来说,以往的教学是让学生“读了再想”,学生有时就显得被动散漫。这种教法让学生“猜着读”, 使学生上课就进入紧张的阅读和思维状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提高了阅读的兴致。“读了再悟”,在比较探究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通过反思和批判等环节,获得了启迪,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印象深刻,教师也就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然,这种教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即使是阅读教学,也要有选择地用。语文课的教学如有时间,还是让学生有充分的预习较好。我的研究也只是雏形,但,教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多动脑,就能有高效的课堂。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语文,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转贴于
关键词: 审美情趣;人生价值;情感意识;优美情景
中图分类号:G630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055-01
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深刻感悟。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立体流程,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展现其生机活力。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初步摸索出了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情操
目前,人教版教材中精选的篇目大多是脍炙人口的,从各方面反映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甚至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而产生共鸣。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此言精辟之处就是指作者与读者的双向感染效用。初中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趣味与心理等期待视野,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一般都会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完美的精神境界,而且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阅读时往往能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其实,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就是最形象的概括,只有真情才能扣开打动学生美好的心灵。譬如:鲁迅《故乡》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朱自清《背影》中的浓浓辅父子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如此震撼人心的墨笔怎么引起心灵的涟漪呢?只有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欣赏文本内涵领悟人生价值,提升情感意识
在语文新课程有效课堂的实施中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让学生欣赏文本内涵时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才能达到语言感人的目的。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词语的深刻含义。如:我在课堂上针对《背影》的作者朱自连续三次用“终于”一词来描写父亲送“我”上车的细节时,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反复思索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学生最后都明白了作者这样的描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情感,彰显了伟大的父爱,从而使学生就感悟到父母呵护儿女如无际的沙漠、浩瀚的星空,即使是生活中点滴小事也能渗透着父母的爱。
不管是小说还是诗歌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既为学生提高了认知能力,又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丰丰富多彩的情感内涵。如:《蒲柳人家》的作者刘绍棠通过几户农家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精神风范,表现了特殊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欣赏、感悟,在饱览河两岸恬美秀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好象现场听到了运河边那悦耳的流水声,体会到了瓜棚豆地的乡村泥土气息,也感触生长在这里的农民的淳朴忧伤和欢乐。
实践证明:初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达到忘我的境界。
三、课堂教学中创设优美情景,真情体验情感
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师只有必须摸索出适合实际的科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作为初中教师在备课时务必胸有成竹,在设计教法时,一定要处理好“情”与“境”的辨证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运用图片、投影、音乐、动作暗示等手段创设情境气氛,使学生耳听目视,口读心思,全身心投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鲜明的目的性和强烈的感染力有机结合。我们的教学目的在于把文本中的书面语言文字转化为声色兼备的情景,有效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使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义,明之以理。譬如:我在讲授都德《最后一课》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日寇侵华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将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并激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注重自主探究知识的学生发言热烈:有的表示只有奋发图强,让祖国富强起来,才不会有小弗郎士的亡国遭遇;也有点认为只有勤奋学习才意识到对祖国母语的那份深深的爱,如果不珍惜本国灿烂的语言,那就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
关键词:民间采风;课题;成果介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106
一、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1. 引导学生开发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源,吸取其中精华,融会贯通,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2. 建设一支勤思考乐钻研的、能写高质量论文的教师队伍:课题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乡土文化与创新作文”研究时,必须积极撰写论文,养成思考、提炼、参读、随记的习惯,写作要有独到的命意、独特的视角、深刻的发现、开阔的视野、精美的语言、新颖的手法,要求能公开发表。
3.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以课题专刊《玉荷》为平台,开设“创新天地”栏目,将选登的创新习作再择优选送至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
4. 通过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从实践与理论上证明吸取乡土文化精髓,促进农村中学生作文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1. 运用课文导引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些脍炙人口的名篇镶嵌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鲁迅的《社戏》、琦君的《春酒》、萧乾的《吆喝》、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等,那些意趣盎然的民间口语、民间习俗如一幅幅美妙的风俗画,让人回味无穷。还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到民间采风去”,就已经给我们指引了途径。我们在教学这些篇目时,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开展拓展延伸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关注我们生活中的口语、习俗,并利用手头的报刊资料搜集写节日习俗的文章,反复品读,感受乡土文化。
2. 利用网络激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资源,通过信息技术课,在网上搜索荆州的乡土文化,并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期“荆楚文化知多少”的手抄报,让学生借此机会重新认识我们的家乡。学生从网上搜到了丰富的资料,设计的手抄报内容异彩纷呈:有荆州说鼓子、花鼓戏、民歌、打莲湘等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民俗文化娱乐活动,荆楚饮食文化、婚俗礼仪、荆州民歌、荆楚大地岁时节令、民间殡葬习俗、三国文化、关羽文化等。大家兴致勃勃,对荆楚大地蕴藏的丰富的乡土资源津津乐道。通过这次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3. 深入民间采风
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1)家乡素描。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的家乡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方面有什么特色?其他地方的人是怎样形容你的家乡的?你的家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哪些有影响的人物?(如“智者大师”见下图册),请查阅资料,向你的亲戚朋友进行调查访问,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2)认识方言。同学们搜集广泛流传的当地民歌、民谣、歇后语、谚语、笑话(要求内容健康)等,编辑成专辑,在班上与同学交流,还可以说说自己亲历、耳闻、目睹的一件方言故事。如有学生搜集到了这样一则与方言有关的感人故事:一个流浪汉遭遇车祸,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却始终昏迷不醒。有个细心的护士发现,自己查房时用方言与同事讲了句话,病人似乎手指动弹了一下。于是几个护士一起来到病人床前,分别用多地的方言与之谈话。结果奇迹发生了,昏迷多日的流浪汉竟然被公安籍护士的乡音唤醒。读了上述故事,引起你的什么联想?你有什么感受?因势利导,让学生意识到方言的魅力。
(3)乡土发现。组织学生到当地民间进行调查访问,内容包括:民间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汇集采访笔记,举办一期“民俗文化专栏”黑板报。为了方便同学们进行调查采访,教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如何深入调查、如何文明采访、如何尊重老人。
(4)节日探源。我们生活在多种节俗里,比如元旦、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节等。这些节日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浓浓的血脉亲情。以小组为单位,探寻节日起源,搜集有关这些节日的传说、故事、诗词、对联、灯谜,了解家乡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
4. 采集交流知识
组织学生将辑录的专辑、相关的资料在全体学生中交流,以交流的形式来传播文化,获取的信息资源共享,让全体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博大精深。
5. 创新写作尝试
课题组长胡志林老师自承担课题之日起,胡老师就积极地展开筹划工作,多次召开课题研究会,对课题成员的研究专题进行了明确分工。在胡老师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尽心尽力完成各自负责的专题研究:肖文玉老师负责作文“文体形式的写作创新”专题,裴春知老师负责作文“内容与构思的写作创新”专题,文力军老师负责作文“语言表达的写作创新”专题,陈志老师负责“文章角度的创新”专题,王迎春老师负责“整合研究与实验”专题。课题组成员从广袤宏赡的乡土文化中吸取精粹提炼观点,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试验尝试。学生听讲座进行创新试验。我们的课题研究拟定从文体、构思、语言、角度四个方面入手,借鉴乡土文化进行创新试验,让学生的作文既要有一定的乡土气息,又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在课题成员完成专题报告之后,我们多次组织学生到校多功能教室倾听“乡土文化与作文创新”专题讲座。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 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科研水平。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中不断钻研,不断地提炼总结,完成论文写作,收获颇丰。肖文玉老师对“乡土文化”中的各种文体形式进行采集,撰写的论文《巧借乡土文风,剪出文体新叶》举例典型,论述透彻明了,对学生作文的体裁创新很有指导作用,文章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上刊发。王迎春老师在研究中组织学生到民间采风,收集了许多经典的乡土语言,并写成了论文《带点乡音添情趣》,对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创新提供了翔实的创作材料,该论文被《中学生》《新课程导报》《农村孩子报》等多家杂志争相刊登,在作文论坛上引起了极好的反响。文力军老师撰写了《褒贬时事有高招》,裴春知老师撰写了论文《歌海淘金,妙绘文章骨骼秀》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刊发。雷芬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总结了学生创作成功的经验,找出了学生创新失误的症结,并撰写了论文《披沙拣金拾乡土,听唱新翻杨柳枝》,对课题后期的开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课题组长胡志林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成绩斐然,撰写的论文《让你的文章不同凡响》《沾染一点“乡土气息”》《巧选角度,文采新异》《作文创新可走乡土之路》《把写作的角度伸向乡风民俗》等近20篇研究论文分别刊登在《语文报》《创新作文》《农村孩子报》《今日中学生》等报刊杂志上。课题研究,让教师提高了自身素质和教研水平!
2. 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家乡文化,开拓了学生的写作空间。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明白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道理。经过试验,学生写作已初见成效。
(1)活泼新颖的文体创造。学生从家乡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公安说鼓”“公安鱼鼓”“湖南花鼓”“千百转民谣”……)中随机化用、借用文体形式进行了巧妙创造,如刘欣同学创作的《八戒成婚》,文中八戒与嫦娥的对唱就是采用“千百转民谣”撰写的,此文现已发表在《大阅读》《少年作文辅导》《创新作文》上。类似的文章再如:《武松打虎后传》(花鼓戏)、《夸父逐日新传》(花鼓戏)、《狼》(课本剧)、《李元霸之死外传》(花鼓戏)、《刘海砍樵新传》(花鼓戏),学生的创作灵感受到了激发。可以说,家乡的民间文化为学生的创新写作推开了一扇崭新的窗。
(2)别具风味的乡土语言。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聚宝盆中采撷到了许多通俗易懂、朴实自然的乡土语言,有言简意赅的俗语、谚语、歇后语,还有一些妙趣横生的顺口溜、方言俚语,情趣盎然,别具风味。如“你真是屁股上插扫帚――伟大(尾大)呀!”“养儿不读书,赛当养头猪”“你看这条路宽得可以走四条牯牛”“死猪不怕开水烫”……这些语言直白爽口又不失俏皮,隽永耐品。如程欣同学创作的《听奶奶的话》一文中借奶奶之口道出了大量民间谚语,犹如一场谚语脱口秀:“吃不言,睡不语”“吃饭先喝汤,老了不受伤”“不懂装懂,永世饭桶”“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人夸”“勤劳是个宝,一生离不了”……这些朴素的谚语中富含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仔细思之,受益匪浅。
新奇巧妙的切入视角。学生从民间的许多故事传说中物也能够开口说话中受到启发,在写作时从新巧的视点、视角切入,从新奇怪异的自述主体出发来观览世界、描述感受,从而展示出“视角万花筒”的独特魅力。如张迅同学创作的《一支痛苦的毛笔》,就是站在毛笔的角度,借毛笔之口来表达被家长剥夺休息时间的孩子的苦楚,文笔沉重,引人深思,此文已刊登在《作文周刊・中考版》。再如:王莹的《猎枪与橄榄枝的对话》(现已发表在《优秀作文名师评点》)、毛明月的《月亮被告上法庭》、李娜的《成功与失败的争吵》《直线与曲线的媲美日记》《狼老师编位记》、徐向宗的《一群猪的理想》、李蔡的《聘用现在》、袁圆的《作业受审记》、周珊的《小白兔历险记》均已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