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生职业教育

医学生职业教育

时间:2023-05-29 17:3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生职业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学生职业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下,连年的扩招使医学院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就业体制也随之改变。此种形势下,医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非常大,就业难度也很大,使得医学院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如此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医学生必须尽早树立“职业生涯”的概念,明确、客观认识自己的优劣势,清楚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认真考虑就业和职业生涯问题,以便顺利就业。

1.医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医学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倾向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会从事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工作,因而对于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要求较高。从目前医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专业性强,学习任务重,动手能力要求高,实践性强是医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学习特征作用下,要求医学生具有坚毅、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而不断努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生应正确、客观地认识医务工作者这一神圣职业,辅导教师要明确这一职业教育的特征,以此设计辅导计划、安排辅导课程、确定辅导目标,在此指导下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进而使其尽快现个人的职业理想。

2.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特征

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生学习既有其基本特征又有着自身的个性化特征。为了提高医学生就业率,应结合其学习特征构建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积极开展教育活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依托于医学生学习特征建立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应与医学生学习特点相符合,具有专业性的特征。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必须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应符合医学生学习特点,否则将会脱离医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与学习教育脱节,反而消弱了职业生涯辅导的作用;针对医学教育的专业特性,开展符合医学生学习规律和发展规律的生涯辅导工作,有目的性的帮助医学生端正职业理想,塑造职业特质,提升职业技能,为实现个人生涯规划提供助力。第二,全程性的特点。部分高校开展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一般只针对毕业生,并不是一个全过程中的职业教育过程。其实,学生进入大学即选择了所要从事的专业和职业,为了实现这一职业理想,应在一接触时就安排好自身的学习计划及职业规划,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实现职业目标。所以说,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应从始至终地贯彻于医学生的整个职业学习过程,有着全程化特征,是一个终身、不间断学习的过程。为此,医学院应结合此种特征增设职业辅导课程,不应只在临近毕业时才开始此项工作;第三,应与社会、医学需求相适应。走出校门的医学生要想尽快被社会大众、各种医疗机构所接受,其所接受的职业辅导应满足社会、医疗机构的要求,脱离了实际需求会降低教育效果。

3.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内容

3.1设置适合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特征的课程

职业生涯辅导是一门关乎于学生未来就业的专业学科,为此,应构建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模式,对医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在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模式下,辅导课程设置上有了具体要求。第一,职业课程教材应是医学生需要的。目前,医学院校所采用的职业课程教材大多是针对毕业生设计的就业指导书籍,不符合全程化辅导模式的需求。为此,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运行需要与其相适应的课程教材辅以支持;第二,科学、合理地设置辅导课程。如果将教材比作为基础,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就是全程化职业辅导顺利进行的动力,因而,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开始前必须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部分医学高校虽然开设该课程,但大多针对毕业班学生,且这种“临时抱佛脚”式的课程大多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并不能真正符合学生的所需所想,因而效果欠佳。应将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纳入学生的教学方案,成为必修课程中的一个科目,采用学分制管理,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3.2聘请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

当前,各大高校生涯指导教师大多为兼职人员,专业化水平不是很高,难以满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深度要求。为了使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模式高效、稳定运行,需要有专业化的指导教师辅导医学生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为此,医学院可以聘请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提高职业教育效果。

3.3建设多样化的实践基地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教育活动,不仅要求科学、合理设置课程,配置专业化指导教师,还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多样化的实践基地,用以锻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验证指导教育的效果,利于提出调整计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辅导模式。

4.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确定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后,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升入医学院校前,许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够深入,大多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为了将这一兴趣真正发展成为未来职业,医学生必须在大学期间结构正规的、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提出,可以在整个学习期间帮助医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为实现职业目标做准备。

连年的扩招使医学院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医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适应医学专业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的提出,可以帮助医学院校提升就业工作的主动性,推进学生工作的开展。

5.结论

与高中时期相比,大学时期接触的知识有着明显区别,医学专业这项特点尤其突出。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各种基础专业知识,还要熟练各种临床操作,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才可能具有一个合格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为了帮助医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应对其进行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使其组织设计符合医生职业特点的学习规划,循序渐进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科]

【参考文献】

[1]吕军战,高扬.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04).

[2]符崖.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的中医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中医教育,2011,(01).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医学生 职业道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7-151-02

所谓职业道德,它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所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医学职业道德(简称医德)是在社会道德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制约下,反映人们在医学职业中的一种特殊职业道德。医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而医德是医生的灵魂所在,对于“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医生职业来说,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从业医生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改革步伐加快,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已达到发展中国家先进水平。同时,医德医风问题都逐步为人民群众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重点,结合新时期医疗卫生工作实际,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1、当前在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1、1 当前在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各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都开展了《医学伦理学》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但由于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原因,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差,未能真正起到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作用。突出表现有三:一是医德教育内容与现实社会明显脱节。二是教学方式与高职高专医学生理心理特点脱节。三是专业教育与医德培养脱节。国外医学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往往能很好抓住有利时机,卓有成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我国部份医学专业课程教师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忽视或摒弃了应有的职业道德教育。

1、2 当前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应重点突出的内容

当前,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高职高专医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亦出现多元化倾向。由于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越来越高和具体化。新时期,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观。应帮助高职高专医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学会敬畏生命,尊重病人生命,尊重病人人格,尊重病人应有的权利 ,平等待病人,同情、关心、爱护病人。

二是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医学生用恰当形式满足自己的职业成就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觉抵御拜金主义。

三是职业献身精神。帮助医学生认识到医疗工作是神圣而崇高的职业,引导医学生自觉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培养医学生为自己的事业,为自己的病人献出身心精神。

我国的医学教育目标对医学道德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现代医学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医德情感,更加注重技术与人道主义的协调作用,这是现代医学模式与医德观念新的一种启迪与呼唤。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和谐环境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因此如何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职业道德,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试做以下建议:

职业学校从生源上来看与普通高校相比缺乏优势。另一方面,因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回应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呼唤,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各业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技能性和技艺性,学生能力的培养固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首位。与之相对,道德教育则目标模糊,在道德上要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等存在的不确定的因素较多,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衡量,因此,学校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从学生角度看,进入高职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是高考落榜生,进入高职是一种“失败”,是无奈的选择,觉得职业学校名声难听,形象不好,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工作丧失热情,进入工作领域,也会对工作不满意,缺乏职业道德也是自然之事。也有另一种学生,进入职业学校,认为以后工作明确,只要学好技术技能,成为本岗位的高级技术人才便可高枕无忧,从而疏忽了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素养的提高。

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多样性;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它的内容有具体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职业认识的提高,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理想的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等五个方面。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在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要求是:(1)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职业道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职业技术与业务,在职业活动中发挥创造才能。(3)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以主人翁精神对待工作。(4)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注意增产节约,爱护公共财务,廉洁奉公。由于各行各业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职业道德规范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本行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特点,按照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来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如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如教师、医生,要学会情绪的自我控制,不可将个人的主观情绪带入到工作中去,能迅速融入角色。再如秘书,要做好保密工作,从公司的利益出发。

3、职业道德教育要求职业教师有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和教育性决定着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教育工作。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所学专业的刻苦钻研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本职业的重要性、趣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主人翁精神,对本职工作负起道德责任和义务。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水准提高,是职业岗位的本质属性和职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要求,而不是拿出某种版本职业道德规范读本读读、念念、讲讲来隔靴搔痒,基本不能针对职业特点及共性问题、个性特征。

4、职业教育过程中,强调其职业特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变换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岗位变换作好准备,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自己更感兴趣的工作。岗位变换也可消除一个人长期从事某项工作的厌烦心理,重新调动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5、在实习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即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让学生进入一些优秀的人文氛围较好的企业和公司实习,亲身体验工作中良好的道德的重要性,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实习或工作后,学校要关注和重视社会反馈,与职业岗位相联系的评价、评估领域对本校学生的满意程度,所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和促进学生完善职业道德。

总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个人素养、专业水平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章越松,论医学院校师德建设和学生医德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73(5):49-50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2001年

第3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人文素质 思路与方法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与普通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存在不少差距,如何创立属于医学职业院校自身特色的人文教育模式,已成为医学职业教育关注思考的热点问题。随着对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在医学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科学的内容,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已成为医学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1 当前职业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职业院校医学生文化知识底子薄

职业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之间最显著的差异表现在人文素质的高低与知识面的宽窄上。由于高校多年扩招,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人文素质薄弱,再加上多数职业院校注重对专业课学习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多数职业院校医学生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窄,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能力欠缺,有部分医学生写不出一份格式、用语完全正确的总结计划,有的毕业生甚至连应聘信也写得极不规范,尽管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但文化知识匮乏严重制约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另外,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宠爱造成一些学生自我倾向比较严重,缺乏爱心与同情心,导致在参加工作后不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思考与处理问题片面。

1.2 职业院校医学生公德意识弱化

社会公德意识,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交往行为的规则意识,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反映,是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共生活准则,它规范和调节着人际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道德需要。医德医风是社会公德的晴雨表,医德败坏、医风不正极大地影响了公民对人生、对社会的信心,职业院校医学生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社会公德素质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面貌和状态。

目前,职业院校医学生中存在着一些道德缺失现象:具体表现在追求个人利益至上,集体利益意识淡化;追求个人自由空间,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公德意识薄弱;劳动观念不强,独立能力较弱,依赖思想较严重等等。在这种社会公德意识弱化的情况下,出现了部分医学生毕业进入临床后,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对病人缺乏同情之心,态度生硬,言辞粗暴,方法简单,病历书写随意,字迹潦草,甚至收受病人红包,如果这些失范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1]。

1.3 职业院校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较差

沟通表达能力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表面上来看,沟通能力似乎就是一种能说会道的能力,实际上它包罗了一个从穿衣打扮到言谈举止等一切行为的能力,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医务人员,他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医学专业知识及医学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驱除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帮助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成功的沟通在很大程度上比娴熟的医术对疾病的治疗更有帮助,人文精神应该是拯救医患关系的一剂良方。

当前,职业院校医学生中存在着沟通表达能力欠缺现象:部分医学生人际关系冷漠,追求个性张扬,刻意塑造与众不同的个性表现;有些学生沉迷网络,其人格和人际交往模式也被网络的哪种虚拟环境模式化,而回到现实,难于融于群体之中,阻碍了合作团队的建设;有的学生孤僻,有事憋在心里,不与人进行沟通,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可能自暴自弃;还有些学生缺乏尊师爱友、尊老爱幼观念,自私,懒惰,这种“唯我意识”的形成,极大地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影响了毕业后医学职业生涯的发展。

2 在医学专业课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渗透的思路与方法

2.1 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熏陶和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是关键。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对医学生影响尤其重大,他们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医术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从着装到言谈举止等一切行为都应渗透人文精神,体现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为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应提倡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推进以提高文化素养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应清楚认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医学技术的渠道,更应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医学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临床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育人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导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恰当涉及医疗理论和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如医疗改革、医患关系、社会学、法律法规等,将这些知识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这样不仅使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教学中得到体现,而且提高了人文教育效果,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2]。

2.2 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

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风险高的学科,在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没有被人类完全认知的领域,不是有钱就能包治百病的,因此需要医患双方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惧与对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而产生的误解。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讲过一句名言,他说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3]。有情感的患者,将生命交给医生时,医生的一句解释,一句鼓励,一个点头,甚至一个微笑对病人都非常重要。医生高超的语言能力能给病人增加信心、希望和力量,表现在使病人的全身免疫能力、代偿能力、康复能力和各系统协调能力等大大增强[4], 病情可立见起色;相反,一句泄气的话,也可以使病人抑郁焦虑,卧床不起,甚至不治而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有关课程内容和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和中心发言,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沟通能力,要求学生在其他同学发言时,尊重他人,耐心、虚心聆听;在个人发言时,谈吐从容、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充满自信,语言表达准确、清晰、简练和易懂,同时注意眼神沟通和肢体语言的表达。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在班级形成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

2.3 在临床教学见习、实习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职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学生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应选择职业道德高尚、人文素质较高、业务能力强、认真负责的医生担任临床教师,教师应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塑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医务工作人员形象,将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精湛的专业技能以及与病人的沟通交流技巧,展现给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教学案例,进行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道德、伦理、社会、法律等不同角度去思考、研究、解决各类纠纷与问题,提高学生面对实际情况时的应变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第三,进行临床实习的人文素质评估,在制定实习评估标准时,应注意学生的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包括:医学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医患沟通能力等。这样在激励学生学好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5]。

2.4 注重社会实践,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和历史责任的重要途径。专业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广泛的接触社会,让他们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人生的行为道德和价值,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的艺术和技巧。去真正理解和践行“以病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医学专业特点,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社区等,开展慰问走访孤老病残、进行医学科普宣传、社会调查及医学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以此培育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参 考 文 献

[1]马文樵,陈宜刚.加强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些探讨[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2]毛珍娥.职业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与研究[J].中国健康月刊.2011.2.

[3]邹先彪.八成医疗纠纷源于医务人员态度及用语问题. [OL].2011-02-12.好大夫在线.

第4篇

1.医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受当前一些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丧失等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学职业院校中,有些医学生廉洁自律意识淡薄,廉洁文化缺失严重,因此,医学职业院校要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对医学生加强廉洁教育。

1.1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丧失

近年来,由于过度检查和过度医疗,医患纠纷严重,关系越来越“紧张”,医务工作者收受红包、开大处方、吃药品回扣等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丧失。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医术精湛,更要有医者仁心和廉洁从业意识。因此,廉洁文化教育成为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必修课势在必行。

1.2医学生的廉洁自律意识淡薄

受社会负面因素和虚拟网络消极因素的影响,有些医学生认为廉洁教育无用或者与己无关。少数医学生廉洁自律意识淡薄,对发生在身边的“收受红包”、吃“回扣”等不正之风、不良现象采取默认、支持,甚至参与态度。个别医学生涉及自身利益时,倾向于采取不廉洁的方式为自己谋取利益,如考试作弊、贫困生评定中的弄虚作假、学生干部选举中拉选票等。

2.医学生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等文件规定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廉洁教育主要内容有廉洁文化、法律法规、理想信念、社会道德、医德医风等。

2.1廉洁文化教育

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廉洁从业的思想认识。

2.1.1开展廉洁教育,大力宣传廉洁奉公的正面先进事迹,倡廉洁,扬正气,督促医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中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养成廉洁品格,做到廉洁从业。

2.1.2加强中国传统廉洁文化教育,引导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廉践廉,将传统廉洁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2.2法律法规教育

对医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特别加大医学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力度。如在校期间针对医学生的专业,开展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医疗法规教育,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医疗领域腐败。对医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重点是通过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引导医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

2.3理想信念教育

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重在“精神补钙”,让医学生了解历史,把握历史规律,认清社会现实,坚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意识。

2.4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医学生养成诚实守信、重视责任的良好习惯。

2.4.1社会公德教育

对医学生开展社会公德教育,重在引导医学生自觉遵守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团结友善、艰苦奋斗、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对医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重在结合关系医学生切身利益的活动,加强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如开展考前诚信考试承诺签名等针对性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抵制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竞选评选拉票、不按时还助学贷款及实习就业过程中随意违约等诚信缺失现象。

结合实践活动开展献爱心、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引导医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传递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依托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组织医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为老人和空巢老人等提供家庭日常护理培训、口腔卫生知识讲解、心理健康疏导、家庭急救、视力检查、健康功能恢复等服务。

2.4.2医德医风教育

医德医风教育可以督促医学生自觉遵守医德规范,提高医学生的廉洁意识,从源头上预防医疗腐败。

医德规范教育主要内容是人道主义精神、法律、医患沟通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要求每一个医学生都要掌握国家最新出台的医疗规范,在以后实习和工作中对病人有仁爱之心,勤于沟通,严格按照医疗规范诊治病人。

医学伦理学主要内容是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人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医疗理念。通过医学伦理学的学习,医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医德医风的内涵、意义和实践要求,培养医学生正确的医德价值观。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在以后实习和工作中不仅在生理上关爱病人,还在心理上关爱病人。

职业道德教育是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务工作者要承担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责任。在校专业教育期间开展“德医双鑫”为主题的情景剧、最美乡村医生、现场施救落水女子后默默离开的护士等正面事迹宣传教育,护理、助产专业学生授帽仪式;在临床见习实习阶段,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格影响,培养学生“济世为怀,仁爱救人为本”的职业素质;毕业就业环节,可以对医学生进行廉洁从业方面的教育,如开展参观廉政教育基地、举办历史廉政剧表演活动、开展医学生职前预防职务犯罪讲座等。通过系列活动,帮助医学生提前认清职场诱惑、找准人生坐标、守住人生底线,走好职业生涯第一步。

总之,加强医学生廉洁教育任重而道远。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在医学生廉洁教育活动中要针对医学生特点,加强廉洁文化、法律法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将人文关爱、护理伦理与法律法规纳入必修课,引导医学生养成廉洁品格,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培养“有温度的”医务人才,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未来医务人员的医疗腐败行为。

参考文献:

[1]陈红敏,赵雷.关于加强大学学生干部廉洁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36-37.

[2]周煜.医学生廉洁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2,33(9A):70-71.

[3]周伯平.浅谈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及重要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1,(9-10):59.

第5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医学生;学习态度;优化途径

1职校医学生学习习惯中的不足

1.1学习缺乏必要的主动性

中等学校医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学习惰性,学习积极主动性差,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医学实践当中都明显表现出对教师的依赖性,甚至还有学生体现出对学习的应付性,而中等职业教育中教师无论是教学精力还是教学时间都是有限的,难以全天候式对所有的学生予以充足的指导,这样一个矛盾长时间存在容易导致职校医学生快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除此之外,职校医学生主动性缺乏还表现在没有自学课程和阅读专业参考书的习惯,而这些对于医学生而言实际上是非常有必要的。

1.2自控自律能力相对较差

职校医学生自控自律能力较差通常有三种原因:一种是在早期的学习过程当中对自己要求不高,因此从学习一开始就没有形成这样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种则是因为学习过程当中表现出偏科的状况,基于此怀疑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效或者是否值得,这样一种怀疑的状态就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放纵,最终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缺乏;第三种则是因为职校学生对于自己的定位有问题,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中专学生,不需要教师或者是班主任来管自己,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当中都无视规章制度的存在,我行我素,自然也就不会将学习放在心上,实际上,这样一种类型的学生对于职校医学生而言才是最需要重视和指导的。

1.3不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职校医学生培养自己任何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都能够从中获益匪浅,但在实际的学习环境下,职校医学生往往在课前并不预习,课后也不注重复习。简单听老师的课堂讲解后,就将学习完全归结于考试之前教师的集体复习以及划重点,这就很难在实际上起到学习应当有的效果,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

2培养职校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分析

教育工作者想要培养职校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首先就要把握并坚定不移的相信,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优秀的学生完全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之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事实上,很多的教师都认为这几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模式的改变,导致学生素质明显下降,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难教,难管,努力也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重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学习习惯,这主要是因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为学生提供持续学习的动力,更是调动学生的潜意识来进行学习。就职业医学教育而言,其目的是能够为社会提供专业过硬、技能熟练且素质高的医学生来,因此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学生自己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在分析高职医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成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其可选用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够对相关方面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2.1加强入学教育和入学管理

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而言还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都是适用的,因此在新生刚进入到职校的时候做好入学教育和入学管理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先入为主的教育来获得学生管理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学生加强认识,提高认知,能够从最初就摆正姿态、主动愿学、主动想学,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我校在学生入学教育中,请专业教师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专业领域情况介绍,目前行业环境分析,就业前景梳理,使得相关专业医学生能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和理解并建立起兴趣,同时请相关工作学生对自己以前学校学习过程中的相关心得体会与新生交流,同时,通过两个周的军训,与训代教,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清楚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学习过程当中严格执行,通过这些正面、积极的思想指导,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的态度,教师还应当给学生讲清楚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并在后期的学习过程当中严格执行,避免因为学校层面以及教师层面的不重视而导致管理制度对学生而言也只是一纸空文。总而言之,就是认为管理制度的良好制定和执行同样非常关键。

2.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医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医学学习内容较多、概念复杂且辨识程度低,因此需要大量的重复记忆和认识才能够获得必要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医学还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思考能力,但是初中毕业生无论是在知识储备还是心理状态上都是没有达到这样一种要求和标准的,加之进入到职校还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心理不平衡,这都需要任课教师更耐心、更认真的进行针对性疏导和教育,教师需要采取措施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阅读就是自主学习的方式之一,对于职校医学生而言,还是应当以教材和参考书的阅读为主,首先追求对专业知识的充分认识和把握,把握所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这有利于后期发展过程当中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形成。

2.3监督学生课后及时复习

职业教育的特带你决定了职校医学生很少布置课后作业,很多时候依靠学生自主学习,但这样一种状况并不意味着学生在上完课后就高枕无忧,相反的,对于职校医学生而言,课后的工夫才是更重要的。要认识到课后及时复习并不意味着学生上课效率不高或者是接受能力不强,课后没有作业也不意味着所学的知识不需要反刍,学生课后自主进行回顾和复习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记忆,并在复习的过程当中举一反三,实现各种零碎知识的整合和优化,保证所学知识能够逐渐的建立起完整体系来。需要注意的是,复习的要点之一就是要及时,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学生的迅速遗忘,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学生在较长时间后忘记复习之前的内容,否则就相当于重新学习,浪费学习时间且无必要。复习过程当中还需要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对其进行一定的分类或者是概括,目的是为了更为清晰明白的把握所学知识的重点和体系,同时还能够活跃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思维。

目前医学生培养是一个艰难任务,面对低层次学历和基础较差现实来培养医学生,对学习要求是终身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只是对其现在学好医学知识需求,而是一项不断提高到终身任务。

3结语

通过上文当中的说明和分析不难看到,学习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非常容易的,需要的是学生观念意识上的更新以及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的积极执行。而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则是自身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总而言之,就是希望职校医学生也能够掌握好科学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学习,在将自己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同时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真正成为素质和技能兼得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云,常春霞.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9(10)

第6篇

关键词:辅导员;医学生;死亡教育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b)-0141-02

“人固有死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老病死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然,作为医学院校辅导员,有必要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本质,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1死亡教育的内涵

死亡教育是指有关死亡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他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死亡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科学地、人道地认识死亡及对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1]。《医学伦理学辞典》中对死亡教育的解释是:死亡教育旨在使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不可回避的生死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死[2]。

2辅导员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迫切性

医学院校的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医学生,医学生具有勇敢、认真、理性思维强、学习能力强等特点,但同时普遍存在职业认知不清、职业素养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的特质。针对这一特质,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出发,如何将专业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三者结合在一起,是死亡教育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讲,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育人功能与导向功能的结合。[3]大学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不仅在学习方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还要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4]在此期间,如何把握好医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医生,是大学辅导员主要的工作目标。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和生命意识淡薄的现状,医学院校辅导员如何将人的死亡教育贯穿于学生工作当中,以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医学院辅导员工作提供可参考依据。该文针对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紧迫性方面出发,以实现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功能。

2.1现代医患关系缓解的融合剂

对于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生来说,现代的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医务工作者的压力与日俱增。当患者与医生沟通出现问题时,医生能够从死亡教育的本质和尊重生命的角度出发,与患者有效沟通,会避免很多矛盾,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2.2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催化剂

医生的医德是关键,医学生的医德的培养辅导员的重头戏,能够利用死亡教育开展班会、班级竞赛、班级活动,是医学生职业素养之医德提升的有效途径。在自身工作经验而言,从大一注重死亡教育和大二开始注重死亡教育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死亡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业务心理素质和医德的关键。

2.3医学生心理健康的融化剂

人当面临死亡的时候,可能会豁然开朗。对于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而言,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作为独生子女的医学生而言,死亡教育会促使医学生心理阳光、乐观,大大减少了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关键的,正确、客观的对待死亡是减少医患关系导致的打杀事件的关键。也是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修课。

2.4医学生医术精湛的防冻剂

医学生的医术是治病救人的首要因素,如果医学生将人的死亡存在一个不理性的盲区。必然导致对医者治疗的疏忽,固化医术的进步,如果能够从死亡教育汲取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力量,就会萌生医学生厚德精术的学习热情,防止医学生醉生梦死的游戏生活,因此辅导员的死亡教育是医学生医术精湛的防冻剂。

3辅导员对医学开展死亡教育的有效途径

辅导员对医学生开展死亡教育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到死亡教育目的能否实现。

3.1将死亡教育纳入课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医学生实施系统死亡教育,开展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救护生命的品牌活动。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理论教学中,加强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从各方面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辅导员在给医学生晚点时,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医德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各个环节中。

3.2将死亡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以网络、微信公众平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校园网络、主题班会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党团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死亡教育,增强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死亡的敬畏,从而增强自身的医德。

3.3将死亡教育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各个医学院校均遵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教育中心,负责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系列的死亡教育讲座、死亡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关于死亡教育的认识,帮助医学生解决一些心理困惑,帮助其健康成长。在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大二的素质拓展中、大三的职业规划、大四的就业指导、大五的考研就业宣讲中,都融入死亡教育,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运用到讲座中,唤醒医学生对生命的重视。

3.4发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中“润物细无声”渗透死亡教育以达到育人功能,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医学生的特点,将死亡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医院志愿服务中,促进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责任感。医学院校要积极开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救护生命”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三下乡社会实践、义工、支医等志愿服务活动,将死亡教育寓于其中,使医学生深切的感受生命存在价值的意义,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为医学生的厚德精术奠定了一定基础。医学院校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死亡教育的主题班会--医患关系的处理,展开医患关系话剧表演、辩论赛、模拟急诊处理等形式,引导教育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增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使其对医患关系有客观的认识并正确的对待自己及他人的死亡。

4结语

一帮一带,一个辅导员在掌控200左右的新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工作,辅导员如能客观的进行有效的死亡教育,将其纳入辅导员十个一工作中,其意义深远,对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辅导员角色和功能出发,真正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1]岳亮.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4):33-34.

[2]杜治政,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辞典[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14.

[3]任小红.对214名医学生死亡教育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卫生预防,2008(10).

第7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校园文化属于教育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能够激发青年学生的激情,能够唤起青年一代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医学模式的改变以及对卫生医疗服务需求程度的提高,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准确把握当前校园文化的现实状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医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其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离不开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目前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着不少问题。

1.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够充足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为了文化育人,但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对此还存在不少的认识误区。有的高校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有的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发展娱乐文化,有的高校更是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的管理或是学生社团的管理。

2.只注重效益,轻视大学精神的影响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今大学校园变的浮躁、媚俗、功利,表现出校园文化责任心及功能的缺失,高等医学教育的功利性受到不适当地夸大,而学术性和精神性受到人们的漠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一定程度上向社会文化趋同。因而难以创造出对社会文化具有指导意义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功能日趋衰弱。[1]

3.缺乏具有医学院校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医学院校培养的是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目标,并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理想的专业人才,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此为目的。纵观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发展状况,多数医学院校从实用主义的立场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人云亦云,忽略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蕴含的人文医学精神,且“以人为本”的医疗观教育和医德教育相对滞后。[2]

结合高校医学生学习的特点及人文素质现状,校园文化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过程中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意义。

(1)它可以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深厚的校园文化可以影响学生立志于医学教育事业,在这种精神的无形感召下,不断净化学生的灵魂,其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使命感也逐步形成。

(2)良好的学校形象和优秀人物会对医学生起着模范和感染的心理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注重将学校培育出来的名医等人物的思想、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等有计划地提炼,对学生进行社会化角色的培养,高校的校园文化影响着医学生与他人交往的合作性及独立性,优秀和谐的校园文化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医学生领会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期待,为将来提供医疗服务打下基础。

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终生。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因此,各院校应认识到,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经常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检查和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必须建立一支专业性强并热爱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教工队伍,需要有活力、能力强的学生骨干形成梯队,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1.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突出强调在多元化的时代,更加强调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医学生是医学院校校园的主体,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2002年共同发起和倡议《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1],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的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20世纪90年代左右出生的已成为当前医学院校主体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正在从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处于职业认同感、职业价值观逐步形成阶段。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要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深刻理解医学生在校的主体地位,真正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加强他们的职业精神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缓解医患矛盾,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做好基础工作。

2.当代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的医学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医学院校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一方面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结构欠合理

许多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课程位置不清,课时少,关注和重视度均很低[2]。各类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课程设置目的性不强,只侧重于课程的知识属性的灌输,而疏忽了其内在价值性。同时,这些课程目前还缺乏与整个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整合,使得它们仍然较独立于医学课程之外,不能充分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3]。

2.2 非医学背景教师对医学知识了解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非医学背景教师容易认为医学只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忽视了建立人文素养课程的真正目的是将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在价值影响给学生,而不是一味侧重人文素养课程的知识属性[4]。医学院校应通过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管理学等非医学专业课程,完善学生的自我修养,并为其以后进入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支撑。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地讲解概念和理论, 而没有注重其实用性。另外,非医学背景教师对医学知识不够重视, 容易导致所教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脱节, 学生兴趣不高,也不能实现课程的宗旨。

3.完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

3.1 教学中融入医学元素

传统的非医学学科教学游离于医学教育之外,所以医学生只是迫于考试的压力而学习,并不能将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素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这些学科的教学效果和意义[5]。教师恰当地结合医学知识进行学科教学, 既可以达到学科间知识的有机融合, 有助于改善知识结构,改变狭隘的专业观,也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帮助[6]。

3.2 辅导员队伍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引导

辅导员在高校中是最为接近学生的教师群体,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活动组织等大量工作,很多辅导员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对学生的引导和导向作用不可估量。因此,应该重视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运用辅导员的有利资源引导并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让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生命观、价值观,进而在医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3.3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医学职业精神的本质是医学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弘扬医学职业

神为核心,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校园文化就会流于“通俗大众化”,没有了医学职业精神所独具的特色精彩和灵气。一是加强校园校貌环境建设,通过建立医学家塑像群、医学家事迹长廊、医学家名言画像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医学气息氛围和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二是加强人文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利用橱窗、校内刊物、广播、网络等大力宣传中外历史上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崇高职业精神永远在校园中流传,达到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目的。

3.4 加强医疗实践,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对于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来说,外部的教育影响和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被他们所理解、消化和吸收,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观念。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体现知行统一的医疗实践,让医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必须胜任的社会角色的价值,强化他们治病救人乃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的观念,对病人一视同仁的观念,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观念等,使学生接受生动而深刻的职业教育,增强责任感,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精神得到升华。

3.5加强以榜样召感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巩固和延伸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加强校园内外医学职业精神教学基地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140多所医学院校,包括70多所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建有校史馆的约达90%,但建有专门的以弘扬医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主题的医学教育场馆寥寥无几,其比例非常低[7]。因此,医学院校在扩大规模的建设规划中,应有系统地建设以弘扬医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主题的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园等示范性教育基地。这些展室、展馆等要展出人物的生平事迹、贡献成果介绍、珍藏物品和个人塑像,要让参观者有视觉和心灵的震撼,让他们被一种高尚的力量所吸引、所启迪。同时,要把参观这些展室、展馆建设成为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干部培训、新教师培训、新医务工作者培训的必修课。医生、护理人员入行前必须在先辈们面前宣誓,为将来献身医学许下庄重的诺言,让毕业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医学职业精神的教育,将精神铭记心灵。

参考文献:

[1] abim基金,acp-asim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倡议.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4):1-2.

[2] 汪滋民,李明,蔡郑东.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87-88.

[3] 梁进.医学伦理学和人文学科教育的全球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6(4):1.

[4] 刘翠,程乐森,徐玉梅,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23(1):98-99.

[5] 祝世娜.医学院校非医学背景教师的医学知识学习[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3):71-74.

[6] 杨练武.新形势下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4):43.

第9篇

关键词:国内;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进展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ce of self-efficacy)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业决策自我效能包括五个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Taylor,Betz,1983)。已有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有很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应用前景。而且研究表明,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效能感越强,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成功作出职业决策的机会也越大。

就目前来看,就业形势仍然相当严峻,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持续成为热点,在我国的研究中,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也是百家争鸣,但由于取样和研究工具等等的限制,各研究结果还有很多矛盾点和不完善之处。

医学生虽是专业方向相对明确的群体,但随着近年来医学类院校的扩招、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医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医学生甚至医学研究生也不能保证顺利就业了,同时,医学生也面临着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决策困难的处境。另外,学校较少关注学生职业角色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角色意识、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择业信心,使学生在需要做出职业决策时常常感到茫然、焦虑。因此,医学生的职业决策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关注点,其中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对于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

国内对于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搜集到的文献也非常有限,主要是2011年邱志海、张洪波等的某医科大学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2012年崔焱、丁亚萍等的医科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2012年朱璐、刘晓等的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12年李佳媚、吴思思等的五年制医学生心理控制源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2012年汪江平、李绍华的医科类本科生职业决策能力的影响、2009年施兰来护理本科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2012年孙玫的护理硕士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择业观研究、2013年矫正强的中医研究生提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培养策略、2013年孙矗、李珊珊的甘肃省卫生学校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调查研究与对策探索,还有极少硕博论文。现有文章主要研究了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现状、性别、独生子女与否、学生干部与否及家庭教养方式等人口学方面的差异等,探索了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应付方式、心理控制源的相关关系。

二、研究工具

主要是龙立荣、彭永新(2001)修订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CDMSES)。

三、研究结果综述

(一)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

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介于有一点信心和有一些信心之间,但个体间水平参差不齐,可见医学生的职业决策信心并不高,这和以往综合类大学的研究结果趋于一致(采用同一量表的情况下),说明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并不能凸显出其职业决策的优势。

(二)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人口学影响因素

1.性别、年级差异

已有研究表明,在性别方面,医学类男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差异,且男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方面,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随着年级升高而增高,且高低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也有研究说明在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大学二年级时候略低的结果,而三年级以上又有明显升高的情况,实习就业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明显低于一至三年级学生。

2.是否为独生子女、城乡学生来源(城市、城镇、乡村)差异

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现有针对医学生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来自于城市、城镇、乡村的学生之间,来自于城市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明显高于来自城镇和乡村的学生。

3.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是否有兼职经历学生之间的差异

已有研究表明,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且二者之间差异显著;在兼职经历方面,无论是医学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有无兼职经历方面有差异,有兼职经历的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明显高于无兼职经历的医学生。

4.学习成绩差异对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上的学生,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明显高于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的学生。

5.父母受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高中及中专、初中及以下)和家庭教养方式(温暖型、非温暖型)方面的差异

研究表明,母亲受教育水平高(在大专及以上)的学生,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且明显高于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初中及以下)的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为温暖型的学生,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于家庭教养方式为非温暖型的学生。

6.有无明显的抑郁、焦虑症状的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差异

邱志海等的研究表明,有明显抑郁、焦虑症状的学生,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显著低于没有明显抑郁、焦虑症状的学生。

(三)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应付方式是指个体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一般将解决问题和求助归为积极的应付方式,将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归为消极的应付方式。崔焱等的研究发现,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与应付方式中的问题解决因子有显著正相关,而且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者多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者多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

(四)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

医学生的心理控制源(内控性、有势力他人、机遇)中瓤匦砸蜃佑肫渲耙稻霾咦晕倚能有显著正相关,并且内控性因子与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五)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主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汪江平等的研究将影响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主观因素划分为考研、择业首选因素(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单位级别(市级及以上、市级以下)、选择单位地域、对薪酬的期望、自评影响就业因素(个人综合素质、家庭及社会环境)、就业信心(有信心、信心不足)等择业观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把工资待遇作为首选的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困难的危险性是把个人发展作为首选的1.611倍; 有意在市级以下单位就业的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困难的危险性是选择市级及以上单位就业的1.895倍; 将家庭和社会环境作为影响其就业因素的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困难的危险性是归因为个人综合素质的1.549倍; 对成功就业信心不足的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困难的危险性是充满信心学生的3.900倍。

四、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展望

随着近年来医学类院校的扩招、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医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医学生也面临着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决策困难的处境,医学生缺乏角色意识、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择业信心的现象日益明显地浮现在眼前,成为医学院校和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综述以往的研究结果发现,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偏低,由于没有建立全国常模,故而无法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作一比较。扩大研究样本,建立全国常模,这也是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目前有限的研究中,还存在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在对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主观影响因素方面,编制的问卷的普及性和设计问题的全面性方面还有待考究。同时,对于影响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相关因素研究还很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内容的范围,以便更清晰地针对性的开展提升学生职业决策能力的工作。

现有的研究基本都是采用龙立荣、彭永新(2001)修订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DMSES)。研究工具单一,研究工具需要随着时间和对象的不同而进行修订和更新,而这方面的工作,尤其在以医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中,还很少有人进行探索。同时,现有研究大都是在有限的研究样本范围内进行探索,研究对象的选择代表性还有待考究。

期待更多的关于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论证和探索,为医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提供可靠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周d,徐海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50-53.

[2]许存,马红宇.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因素及干预研究述评[J].心理学进展,2008,16(5):760-766.

[3]邱志海,张洪波,潘莉莉,等.某医科大学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565-567.

[4]崔焱,丁亚萍,孔丽萍,等.医科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4):304-307.

[5]朱璐,刘晓,丁亚萍,等.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极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86-1889.

[6]李佳媚,吴思思,李珊珊,等.五年制医学生心理控制源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94-1895.

[7]汪江平,李绍华.医科类本科生职业期望对职业决策能力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2,33(5):605-607.

[8]施兰来,护理本科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9.

[9]孙玫.护理硕士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择业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10]张杉杉,郑日昌.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76-778.

第10篇

关键词:赣南农村 技能型 实用技术人才 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0ZD065。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状况可概括为“下不去、留不住、提不高”,且多数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2010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取消了卫生保健专业,增设农村医学专业,旨在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

笔者学校从2010年起,开设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专业。本文以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实际现状为切入点,探索了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

赣南即赣州,地处江西南部,人口842万,其中80%为农民。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54个,其中医院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卫生院31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465个,卫生机构床位1.42万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0.46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9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0.74万人,注册护士0.59万人,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只有0.53万人;具有本科学历者占1.5%,大专学历者占17.5%,中专学历者占57.7%,无学历者占28.9%,有的县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为0;乡镇卫生院中高级职称者占1.23%,中级职称者占12.95%,初级职称者占60.14%,无职称者占25.68%。

目前赣南注册的乡村医生有8538人,但村卫生室只有执业(助理)医师105名,仅占乡村医生总数的1.86%,远低于全国14.2%的比例。其中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1359人,占15.9%,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3.1%,年龄在35岁以下的占卫生人才总数21.6%。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数只有1.21人。且这些乡村医生多是从“赤脚医生”转化来的,“半医半农”的尴尬身份让乡村医生不同程度地缺乏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显然,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低、职称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较差和年龄老化等问题,使农村社区提供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为赣南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赣南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根据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实际,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1)科学制定定向培养中等农村医学人才的规划和目标。为解决赣南农村卫生技术人员资源不足的问题,笔者学校将赣南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资源的调研分析及对策递交赣州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经江西省教育厅和卫生厅批准,从2010年起笔者学校――赣州卫生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120名学生,定向培养为赣南中等农村医学人才。根据赣南的实际,2011年起,学校每年定向培养200名中等农村医学生,为赣南农村基层定向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笔者学校还根据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中等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2)在调研的基础上,改革招生制度,确保中等农村医学生毕业后服务于赣南农村基层。农村医学专业是真正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于农村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依据本课题组对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现状的调研结果,笔者学校对农村医学专业的生源条件进行了调整:①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的乡村医生不受年龄限制;②立志于扎根赣南农村基层医学的高考生优先录取;③确定一定的中考分数线并严格按分数线录取,以确保基本文化素养。该专业学生入学时凭录取通知书和签订的立志于农村医学就业协议书办理注册报到手续。

(3)按灵活性、适应性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笔者学校在设置农村医学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时,按照培养农村基层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各课程教学内容和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如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而专业课程则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技能性”。教学内容不仅按农村医学专业大纲设置,同时,在够用实用的原则上及在赣南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新增如农村预防保健适宜技术、农村临床适宜技术(包含内、外妇产、儿、中医适宜技术等内容)和赣南常见病的防治等;并且针对农村医学专业教育目标是以培养助理医师为主,根据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主要为内、外、妇、儿及相关基础,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内、外、妇、儿等课程的课时量。

(4)注重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提升农村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笔者学校不仅增加了人文课程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课等课程,而且注重开发农村医学专业第二课堂教育(如义工活动、急救培训等),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不仅要有过硬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培养农村医学生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精神。

2.以能力为本位,创新实用性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思结合,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以及深入社区、医院或乡村“边看边讲”的多元化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还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3.以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为目标,探索学历教育与技能型实用技术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笔者学校注重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学历的提高。组织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在毕业前98%的学生进入医学本科或大专的学习。同时根据赣南农村实际,鼓励并支持部分农村医学生进行中医师承学习,创“双证”(助理医师和中医师)中等农村医学特色教育。

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等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具备条件的中等卫生学校在合理布局并有利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原则下,可申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高办学层次,为农村培养高等医学专科人才,以适应本地区农村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故笔者学校以农村卫生实用知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制定的四年制中专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通过探索四年制中等农村医学培养模式,为学校升格后培养三年制全科医生(农村医学)奠定基础。

4.以“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指导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培养适合赣南苏区农村基层卫生岗位需要的人才

(1)教材建设探索。成立由临床医学专家和校内专家组成的农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写校本教材,制作精品课程。如赣南中草药资源丰富,可开发赣南中草药教材,培养学生掌握实用性和适宜性技术。又如根据赣南常见病例开发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校本教材,为赣南农村培养卫生技术人才。

(2)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一是通过培训,增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二是聘任临床专家讲授专业课,或与科研院校、三甲医院联合培养师资。

(3)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一是完善学校实验、实训建设;二是建设各层次农村医学专业临床见习和实践基地。通过“以临床环境为依托”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不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掌握工作岗位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我们探索了为赣南农村培养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的模式,并提出了适合培养赣南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的措施,通过定位“技能型、适宜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教材、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在乡村医疗机构从业,具备常见病的处理能力、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为赣南农村卫生保健、防疫、康复及健康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林.乡镇卫生院如何引人才[N].江西日报,2009-09-28.

[2]颜莉芝,朱双华.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廖鸿鹏,杨伟辉等.乡村医生,归属何在?[N].赣南日报,2010-08-01.

[4]郝如敏,邓书林,孙胜林等.北京市农村卫生人员现状和中等卫生职教发展对策研究――对昌平区农村卫生人员状况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8(4).

[5]彭力,马爱民,刘洪波等.以职业素质教育为特色构建医药卫生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长春医学,2008(6).

[6]邢志华,都丽萍.探讨农村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J].基层医学论坛,2004(8).

[7]吉飞,曹叔亮.“素质基础、能力核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30).

第11篇

一、当前医学生职业指导状况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医学院校有序开展职业指导和构建科学高效的职业指导体系,进一步更新观念,提升职业指导能力,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是医学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医学院校职业指导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和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丰富性需要提高,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存在偏差

许多高校对职业指导的深远意义认识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发挥职业指导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水平,他们一般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概念混为一谈,把职业指导作为促进学生就业的一种手段,重视就业信息的供给,忽视职业信息的提供,重视学生求职技巧,忽视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处理就业与职业发展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耽误了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一般理解为对要求就业的劳动者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好相关的咨询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是帮助人们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做出职业方面的建议,完成个人职业定向,较好地实现人职匹配。可以理解为,就业指导是一次性提供就业服务,职业指导涵盖就业指导,更关注人长远的职业发展,从职业观、就业观等价值层次去思考职业发展的问题。

(二)职业指导条件保障不健全

一方面是医学院校职业人员配备、指导机构不健全。许多院校是近些年才开展职业指导,缺乏具有职业指导资格的专业职业指导师,工作人员主要由具有学生管理、思想教育或就业工作经验人组成,缺乏职业指导学科背景和实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是职业指导的内容单一、方法陈旧。许多高等医学院校的职业指导内容上主要围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等工作。职业指导形式上也很单一,基本上是上大课,理论式的讲解与灌输,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效果不甚明显。

二、医学职业精神的价值内涵

医学职业精神的主要内容是职业立场、职业目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它秉承“医乃仁术”、“ 大医精诚”的医学价值风尚,强调全面优化医学价值追求。高尚的医学职业精神表现为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完善的职业人格,具有科学和人文并举的职业价值取向。医学职业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其实质是医学职业群体对真善美的职业价值追求。

三、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医学生职业指导的对象是医学生和医疗机构,它强调对医学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提供服务和决策。它要服从医学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医疗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即“医乃仁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等等的价值追求。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日益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对传统医学职业精神提出了挑战,不断修正着传统的医学职业精神。但医学发展的本质要求需要医学职业精神在进步的同时保持原始的纯朴,坚守医学价值追求的原始动力。

当前,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教育,其价值导向也就成为影响职业指导效果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教育,即医德教育;生命观教育,即对生命的态度和认识的教育;职业观教育,即对如何认识从事职业的意义的教育,等等。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职业自豪感、使命感不强。缺乏从医,做生命秩序守卫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他们多把精力集中在未来就业的岗位上,把专业学习当做谋生的需要,缺乏对职业发展的全局把握和长远打算,职业情感缺乏。另外,由于医学生比较缺乏医疗临床实践,加上学校偏重强调就业,导致功利化思想比较严重,大家对医学职业道德修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就较为缺乏。

二是对生命的认识还不到位,缺少对医生的职业要求的掌握。部分医学生对生命的神圣和敬畏缺乏应有的情感,对从解决人类病痛疾苦,救死扶伤的角度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做人类健康的守卫者的定位还存在很大偏差。

事实表明,越是医疗外部环境严峻,医学科技发展出现伦理矛盾,医患沟通急需改善,越需要传统的医学价值回归,回归对生命本真的敬畏,对真善美的追求。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对“人”和“生命”完美解释的基础上。

四、“医者仁术”的医学生职业指导坚守

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言》、《医师宣言》和《中国医师宣言》等对医生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的要求和规范,遵循医学职业发展的人文要求,积极开展医学职业指导,为医学生科学把握自身的职业发展,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健硕的双手,耕耘在医学这一神圣的殿堂,守卫生命的秩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大学全程化教育开展医学生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不是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我们应当从新生开始就给予职业启蒙,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职业探索,形成个人的职业意愿,做好职业定位并开展尝试。大一期间,先是开展职业发展知识教育,帮助其逐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学习规划;大二期间,重在培养其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树立职业理想,发现自己的能力优势,形成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制定方案,逐步尝试;大三、大四期间,积极开展专业实践教育,鼓励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大学生对医学就业市场、就业环境和形势的了解;大五期间,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考研教育和就业辅导,引导学生树立争取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主动获取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搜集、分析和处理就业信息,增强就业应聘技巧。

(二)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医学生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应以团体指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并在形式上采用多样化。一是积极开展课程教育,结合当前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积极编写讲义和教材,使之涵盖大学全过程的职业指导,提升职业指导的课程化建设水平;针对不同的需求群体、不同的专题开展讲座,并进行一些标准测验量表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职业爱好和职业价值观等等;积极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到一些厂矿企业、医疗机构去感受就业氛围和工作环境,使得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未来的就业可能,增强其学习动力和针对性。

(三)建设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第12篇

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依附性强和封闭性的特点,表现为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苛严管束式等教学特征,在片面高度强化传承功能的同时,对新教学方法却较少涉及。由于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忽视,再加上存在学生角色定位不够、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校内外实践学习平台建设不足、理论与实践结合存在差距、教学医院不能满足实践教学工作需要、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致使培养出的医学生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及实践技能水平较低。

2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

2.1注重全面培养,提高综合实践能力近几年,随着我国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大力发展,高职高专医学生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对其职业素质的要求与其他类别高职教育相比更具特殊性。我们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医疗制度学习、心理健康指导、法律安全教育等,重视学生—医生角色互换培养与新型师生关系创建的结合,加强对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应急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责任心、敬业精神等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培养目标和自身定位的认识,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2.2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据调查,当前高职高专医学生培养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和接受新事物能力欠佳等方面,这与现行的课程体系没有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点以及尚未形成有利于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密切相关。如存在实验实训课课时比例不高,学生人数多,示教时看不到,实验课以教师为主,学生动手机会少等问题。通过改革传统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在理论基础知识必需、够用为度的基础上,强调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和训练,课程安排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突出实践操作。

2.3重视医教结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已将医教结合作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不断加强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但存在的问题是,作为主要实施者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尚未形成,“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建设思路也不成熟,教师的实践能力普遍薄弱,影响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后续工作中,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培育一批既有深厚教学功底又有熟练专业技能的教学名师,通过让专职教师接受针对性的实践轮训和兼职教师有计划的挂职教学,定期开展专兼职教师集体备课,交流实践教学心得及方法,进一步完善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2.4打造教学平台,突出实践教学特色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强调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基础的“实用性”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应当坚持以基层医疗卫生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医疗卫生行业为依托,以技能和岗位能力为目标,通过突出专业理论课的综合化、专业实践课的应用性,面向人才市场需求,加强相关行业的调研分析,力争打造一批具有高职高专医学特色的校内外相结合、实习与见习相结合的自主灵活、结构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2.5健全评估体系,保证实践教学效果衡量实践教学的质量是调整实践教学方法,探索实践教学思路的依据。传统的教学评估体系往往只注重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价,而忽视了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衡量。显然,这与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目标不匹配。因此,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同样是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在现有的评估体系中,我们除了加强奖励外,还应将社会评价、行业专家评价、医院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自评纳入整个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并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通过建立反馈机制,及时灵活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紧跟社会发展需要,突显实践教学成果。

2.6规范管理制度,保障实践教学实施医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既是在校学生,也是医生,需要接受学校和医院的双重管理。而如何建立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要从日常教学管理和毕业实习管理两方面完善毕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调整教学环节,完成实训实习计划内容;校院共同指导,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健全监督制度、责任制度、激励制度,改革考试制度,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