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7: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松鼠的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进入森林不久,张球就发现一只怪异的大松鼠,它有着兔子般的长耳朵,苹果一样大小的眼睛,身体足有一间小房子大小。这只松鼠和其他松鼠更不一样的是它的身上是没有毛的,全身光秃秃的,难看极了。
张球正在发呆,王溜已经大声尖叫起来了:“你看,它在捕捉苍蝇呢?”
森林里腐烂的树叶很多,到处是苍蝇嗡嗡叫着的声音。大松鼠没有理会树上的松果,伸出手掌对着苍蝇一抓一拍,苍蝇就被粘在手掌上,送到嘴边,伸出舌头舔了起来。
松鼠的举动让张球和王溜感到震惊了,为什么会这样?
小心翼翼地绕过大松鼠,他们继续往下走,这时,一只小猴子出现在了,猴子是袖珍型的,长得居然只有拳头大小,和老鼠差不多大,更奇特的是,它的背上还长了对形状怪异的翅膀,偶尔在空中扇动了几下翅膀就掉落了下来!猴子不会爬树了。
“难道这座森林受到了魔法的诅咒?”张球说。
“魔法?你觉得这是个童话世界吗?”王溜说,“肯定是环境污染造成动物们的变异。”
正在他们讨论着,从远处走来两只长颈鹿。张球觉得自己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长颈鹿已经够高大了,可是和这两只长颈鹿比起来,还只能算是小鹿。长颈鹿的脖子太高了,比森林里最高大的树都要高,它们想吃树上的果实,却不可能了,跪着腿,弯着脖子,才啃到几片树叶。
“可怜的长颈鹿,它们不是被脖子活活累死,也是会因为吃不到食物而饿死的。”王溜叹息着。
他们不敢在往里走了。回到家,在网络上查询了有关资料,才明白,动物们的变异不是遗传的原因,那最大的可能就是环境污染的原因。不敢想象,几年之后,森林还是原来的森林吗?
关键词:
对于孩子来说,快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怎样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快乐起来呢?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是可以实现快乐教学的。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是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一训练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是对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的更新。讲读式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和朗读两方面。徐世英先生在《谈谈朗读教学》中,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呈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先生的一席话,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讲读式阅读教学基础上创立的“以读为本”的 阅读训练方法,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之长,避去了“讲”之短,是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方法。
为什么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快乐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我在教小语第二册《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问答:
有一个学生问:达尔文为什么从来不捉弄小动物?
几小学生进行了补充回答:1.他要观察动物怎样生活。2.他喜欢小动物。3.他和小动物是朋友。4.他关心他的朋友。5.他爱护小动物。6.他尊重他的朋友。
透过这些提问、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明白了处世之道:对待朋友,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要从了解朋友的立场去对朋友,不能存着捉弄、玩弄的心理对待朋友。
学生自主感悟到的这些知识,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读懂了课文。
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由“怕学”变得“爱学”了。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
三、“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
我们班在学习《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有一个学生问:“松鼠妈妈为什么骂小松鼠是‘傻孩子’?”有几个学生进行了回答:1.小松鼠是松鼠妈妈的宝贝。2.松鼠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3.松鼠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4.松鼠妈妈认为小松鼠遇到了危险,很着急。5.它很心疼小松鼠,怕它受到伤害。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语文论文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四、“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
关键词:语文;多媒体;识字;辅助教学
一、巧用多媒体,寓学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恰当的时机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寓学于乐,获取知识。
低年级语文是识字的高峰期,在教学生生字时,面对枯燥乏味的识字,学生往往会显得无精打采,索然无味。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针对识字,可把汉字的学习与创设的故事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习汉字就不会太难了,而且还会变成一种乐趣。例如,在一次识字教学中,利用课件出示:一座茂密的大森林,森林里住着松鼠一家,有一天,小松鼠非常饥饿,向妈妈要松果吃,可妈妈说:“要想吃松果可以,但是必须认识树上的词语,才能吃到树上松果。”小松鼠犯难了,小松鼠说:“啊?这么难啊!谁能帮帮我呀?”看了这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小朋友不约而同地说:“我来帮你!”于是学生就完成了带有故事情境的识字。完成识字后,利用多媒体演示并出示对白:“谢谢小朋友,你们真聪明,我以后一定也好好学习,到时我们再来比一比,好吗?”小松鼠的肯定与挑战不失为对学生学习的一次激励。如此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识字,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进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
二、活用多媒体,变难为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融文字、图片、图像、声音于一体,将学生带进声色并茂、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变难为易,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供“捷径”,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降低了学习难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詹天佑》一文中写到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两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成图片,即“人字形线路图”“两端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在演示这些图片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精简恰当的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三、利用多媒体,发掘资源,得法课内,得益课外
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六年制小学义务教育不少于150万字,凭借计算机储存容量大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与之相关的课外读物,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为理解课文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
课前扩大性阅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教师可预先制作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阅读课件,甚至有时让学生直接在网上搜集资料进行阅读,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正确深入地理解。如,在教学《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时,我向学生推荐了网上许多关于环保的资料,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了很多环保的知识,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破坏环境的现象,此外,还了解到了很多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小常识。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具自主性,他们可以自由地有选择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字,阅读的量更大、面更广。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语文学习的网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这样我们就把阅读延伸到了课外。
宽广的语文外延。丰富的语文知识,仅靠课堂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比如:经常给学生布置查找资料的作业,给学生推荐语文学习的网站等,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直接在网上交流,发起讨论,建立班级博客等。
关键词:教学 改革 阅读 自主
对于孩子来说,快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怎样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快乐起来呢?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是可以实现快乐教学的。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是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一训练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是对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的更新。讲读式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和朗读两方面。徐世英先生在《谈谈朗读教学》中,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呈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先生的一席话,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讲读式阅读教学基础上创立的“以读为本”的 阅读训练方法,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之长,避去了“讲”之短,是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方法。
为什么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快乐教学呢?
一、“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
我在教小语第二册《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问答:
有一个学生问:达尔文为什么从来不捉弄小动物?
几小学生进行了补充回答:1.他要观察动物怎样生活。2.他喜欢小动物。3.他和小动物是朋友。4.他关心他的朋友。5.他爱护小动物。6.他尊重他的朋友。
透过这些提问、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明白了处世之道:对待朋友,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要从了解朋友的立场去对朋友,不能存着捉弄、玩弄的心理对待朋友。
学生自主感悟到的这些知识,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读懂了课文。
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由“怕学”变得“爱学”了。
二、“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
三、“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
我们班在学习《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有一个学生问:“松鼠妈妈为什么骂小松鼠是‘傻孩子’?”有几个学生进行了回答:1.小松鼠是松鼠妈妈的宝贝。2.松鼠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3.松鼠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4.松鼠妈妈认为小松鼠遇到了危险,很着急。5.它很心疼小松鼠,怕它受到伤害。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语文论文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四、“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语文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趋广泛,它日益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一高性能的现代化设备,对作为培养人才摇篮的学校而言,更是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教育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辅助工具,语文教学中,如果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会使教学锦上添花,把语文课上“活”。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我尝试着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感参与
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中巧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的时候,信息技术优越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了。那优美和谐的背景音乐、生动形象的动画画面、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将桂林山水的内容、意境、乃至主旨,全方位、立体化、创造性的展示了出来。这就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将学生带入了美好无比的山水中,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增加课堂容量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限制,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扩充教学知识量,丰富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容量。
如《鲸》一课中将鲸分成须鲸和齿鲸,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何区别,却无从知晓。考虑到学生对鲸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在备课时就通过信息网查到大量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围绕“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进行自主探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既可以为学生展示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也可以让学生自行上网检索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这样就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三、运用信息技术,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语言文字是单一的,可是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詹天佑》一课,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人”字形线路?火车到达青龙桥时如何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课文对此问题的阐述不够具体,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时,利用火车通过“人”字形线路爬上陡坡的动画课件,学生能十分轻松的记住了火车如何利用两个火车头,一头拉一头推来爬上陡坡的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理解了教学难点,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运用信息技术,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语文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把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学习《松鼠》一课时,孩子对松鼠非常陌生,于是我就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把松鼠的多场景多角度的图片向学生展示,让学生体会松鼠的可爱之处,随即产生由衷的喜爱之意。正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学生看到了松鼠多种姿态,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五、运用信息技术,尝试探索模式,创新阅读教学
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语文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我在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完美融合的同时,也尝试着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常用的表现形态有:
1、美文精读: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美读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或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研读: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个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自主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个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4、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互动性写作的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听力训练:汉语亦应进行母语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强化朗诵训练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巧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语文,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J]
大树老爷爷指着自己粗糙的树皮说:“这是‘复古装’,很多人都穿这种衣服,还不如我的好看呐!”松鼠伸出自己的尾巴,大家都吃了一惊:“它的尾巴怎么被撕成一条条的长短不齐的怪东西啦?”松鼠得意地说:“你们懂什么啊?这叫‘破烂装’......”乌鸦飞来了,“哇哇“地打断了松鼠的话:“哇哇!你们都落后啦!哇哇!人类千古不变却流行的东西有一样,我们森林还没有呢!”
动物们都议论纷纷,小白兔说:“千古不变?吃饭、睡觉、呼吸、眨眼......这些我们森林都有啊!还有什么?”乌鸦笑着说:“哇哇!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人类还有一种叫‘考试’的学问。好比:森林里要竞选最高统治者。”乌鸦有些害怕的望了望四周,压低了声音说:“全体动物都要做一种一样的试题......”“那我们植物呢?”百合急切的问道,它平常可是个温柔的家伙。“你们有手吗?!”乌鸦不喜欢别人打断它说话,有些生气,“不过蛇那家伙恐怕也......哇哇!哈哈!”大家都笑了。“我刚才说到哪了?”“做一样的试题。”记性好的猴子提醒它。“哇哇!对!然后找一个人改试卷,谁得分高就是统治者。”青蛙从水里冒出来:“我要得1000分。”乌鸦不紧不慢地说:“没有1000分,最高100分,好像也有150分,我记不大清了......还有,考多少分是改卷人定的,做题人说了不算。”
夜晚来临了,老虎大王听说了这件事,连夜在林中宣布:“三天后森林中考试,试题是关于老虎家族的历史,最高分可得到虎毛三根!”森林中谁拥有了虎毛可就是仅次于老虎的动物啊!除了老虎本身,其他动物都得听拥有虎毛的动物的话。
小白兔一向勤奋,开始不顾白天黑夜的查资料,学习。考试前一天,有动物放消息说乌鸦是改卷者。老鼠是小白兔的邻居,对它很友好。中午,小白兔见老鼠一家拿着好吃的东西出了门,好奇的问它们干什么。老鼠神秘地说:“看在咱们是邻居的份上我就告诉你吧!森林里那么多有学问的动物,大象泼妇,乌龟老头......咱们想排个名次可不容易,不过在分数上抬几分就简单多了。你去拿点东西,咱们去找乌鸦。”小白兔考虑了一会儿,又想起自己受欺负的日子,最终答应了......
考试结果出来了,小白兔考了99.999分,第一名。按规定老虎将赏给它3根虎毛,小白兔去领奖,却再也没有回来。
原来这是一个陷阱,老虎想趁这个机会选出最聪明的动物吃掉,自己会变得更聪明,巩固王位。
就这样,一次考试,因为失去了人格,同时失去了生命。
善良的孩子
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小熊和小兔是有名的善良的孩子。
一天,小熊和小兔一起去玩,看见一个乞丐,小兔说:“他好可怜啊,我们帮帮他吧。”小熊说:“好啊。你有钱或吃的吗?”小兔说:“我有妈妈给我买资料的钱。”小熊说:“那你为什么不给他呢?”小兔面露难色,说:“我也很想帮他,可妈妈会骂我的。”小熊说:“你原来这么没爱心啊。”小兔受不了小熊的刺激,说:“好好好,我给我给。”说完,把钱给了乞丐,乞丐激动地连连说道:“谢谢,祝您身体健康!”小熊笑了,很甜很甜,小兔也笑了,很甜很甜。可很快又要哭了:“妈妈会说我的!”小熊说:“没关系,我帮你解释。”
到了家门口,小兔不敢进去了,小熊安慰它说:“没关系的。”这时,小兔妈妈出来了,笑着说:“没买资料吧,我早就知道了,是松鼠妈妈告诉我的,你很善良,我不会批评你的。”小兔高兴起来,说:“谢谢妈妈!”妈妈笑了。
小兔和小熊天天做好事,天天被森林里的动物们赞扬着~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班班通
“班班通”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也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信息技术为信息渠道的新型三维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恰当的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生字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后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师生互动质量,创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爱学、乐学、易学。
例如,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是比较枯燥单调的,要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果的目的,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可以先出一组象形字,这组字采用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汉字简化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出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一定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减轻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知识,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而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在。
二、解决学习困难,学习获得解放
小学生受年龄、生活阅历等多方面的限制,认知、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距今较为久远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如文言文、古诗词等,理解就更加不易。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难点。中国的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讲求格式与韵律,每首诗词都有相应的意境与深意,语言高度凝练,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体味诗人笔下的美景,领悟诗词之外的深刻含义。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为了让学生看到当时诗人的所见,明白当时诗人的所感所想,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利用图片和动画还原天门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教学中还可以播放视频,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教师朗读诗词时,播放配有古典音乐的幻灯片,让学生陶醉于意境之中。如在《小英雄雨来》一文教学前,教师发现学生对抗日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带领学生用多媒体设备观看了影片《小英雄雨来》。学生了解的课文的背景,在课堂上愿意参与讨论,学习的热情高涨。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知识面,创新思维训练
将“班班通”与语文课程相结合,使学生走出了传统的封闭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在网上检索,在线学习和在线交流拓宽知识面,建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的新认识。网络教学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其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拓展有效的空间。
一、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可以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内;可组织学生到溪旁林边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如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座位不能是统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窝状”,还可围成了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如在室外,可分组阅读,也可以集体讨论。这些形式的变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2.建立开放型师生关系。
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上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3.建立开放型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因此,在新教材教学中,要联系语文教育教材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一方面,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说话,自主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巧妙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见解,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
二、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
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首先根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全体学生普遍要求达到的基本认识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
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
1.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我在教小语第二册《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松鼠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体会松鼠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达尔文为什么从来不捉弄小动物?几小学生进行了补充回答:1.他要观察动物怎样生活。2.他喜欢小动物。3.他和小动物是朋友。4.他关心他的朋友。5.他爱护小动物。6.他尊重他的朋友。透过这些提问、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明白了处世之道:对待朋友,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要从了解朋友的立场去对朋友,不能存着捉弄、玩弄的心理对待朋友。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社会)开放。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创新兴趣。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的一个载体,成为现代课堂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多媒体技术实现了课堂容量的扩大化,课堂教学的生动直观化,课堂外延的扩大化等。信息技术在表面上是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其本质是对学生学习方式、对学习行为认知的不断改变,从而促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对学习含义的重新认识。小学语文学习具有基础性、趣味性、丰富性特征,仅靠传统教学手段难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比如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景物展示等学习环节,借助多媒体技术就能将抽象、零碎、陌生的学习内容变得具体、完整、亲切,让学生直观感受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
2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 多媒体技术便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小学生人生阅历简单,课文设计的许多内容对学生而言都极其陌生。比如,对平原长大的学生而言,很难理解山路的崎岖;在山里长大的学生也很难想象平原的一马平川;没有见过大海的学生无法想象出大海的浩渺;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教学需要的丰富的感性材料,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松鼠》这一课时,学生根据课本插图,都认为松鼠外形极像狐狸,通身红色。即使课文介绍了“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它有兔子那样大。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对学生正确了解松鼠设置了一种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松鼠的纪录片。当学生看到松鼠不是课本插图中的红色,而是灰褐色,体型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外形也没想象的那么漂亮时,都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当教师让学生结合片中的松鼠的形象谈谈感受时,学生大部分说与自己在动画片中看到的形象相距甚远。但通过直观材料的展示,学生在头脑中有了松鼠这种动物的直观、真实印象,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性。
2.2 多媒体技术有助于促使课堂教学日渐开放
语文教学具有开放性要求,大量的课外课程资源是课内学习不可或缺的补充。但是,由于教师个人知识贮备的局限性,外加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很多教师对课外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严重不足,导致语文教学陷入“以本为本”的封闭循环之中,生字、生词、课文内容剖析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严重限制了学生视野和思维的开阔。随着多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介入,语文教学实现了从文本学习到超文本学习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传统的“大语文学习观”的发展和创新。这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启发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实现课堂学习的巩固、迁移和创新。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能发现大量不同于教师的观点,能激发思考和甄别能力,促使独立思考,敢于抒发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如在学习《长城》一课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与长城有关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城的雄伟壮丽;介绍与长城有关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从理性方面更多了解长城;播放与长城有关的音乐,赋予长城以艺术美感。并将课文朗读、课文中重点的字、词、句整合到课件中,减少课堂板书时间,留出更多时间进行拓展性学习。这样,学生既可以从感性上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又可以从历史的丰厚资料中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并感知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明,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这样就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3 多媒体技术能极大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鲁迅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且喜动不喜静,对学习对象亦是如此。小学生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为引导、以活动为载体,知识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也都是在无意识下完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语文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字词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以后语文学习的基础,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以识字教学为中心。传统教学中一张嘴、一支粉笔或几张灯片,单调、机械、乏味,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也是死记硬背,难以产生真正的兴趣和趣味。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优美的画面等形式,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所远远不及的优势。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汉字中象形文字、形声字、会意字的构成和发展,让学生不但认识这些字,且能知道这些字的演变、发展过程,理解字的含义,如同听故事、做游戏一般来完全了解这些字的相关知识,学习效果自然良好。因而,教师要善于正确利用这一优势,让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更富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多媒体技术运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走进课堂,在具体运用操作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教材的研究不充分,或是对教学资源整合欠科学、合理,在以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时都会出现一些不足。那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3.1 不能以多媒体技术代替板书的功能
经常会看到有些教师就是将多媒体技术作为板书的另一种形式,在制作课件时按照教案的安排和教学的需要,按部就班展示基础知识、课文内容、结构,以及课后作业答案等。整节课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却让人感觉不到现代化课堂的气息,无非是将知识由教师的抄写上黑板变为以多媒体展示。这样的课堂,看似每个环节都在用多媒体技术整合,其实等于没有使用多媒体技术,是对多媒体设备资源的一种浪费。教师善于取舍,在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环节充分利用,而能以传统手段解决的大可不必再去运用多媒体,使多媒体充分发挥其效能。
3.2 过度开发多媒体资源,导致教学严重脱离课本
一、 把握关键词句的说写训练
大多数说明文语言比较平实,不注重生动的描写,但它用词准确、精炼、严谨、科学,不失为语言实践训练的好材料。
如《我爱绿叶》一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叠词和修饰词,使文章有一种韵律美:“朋友,在大自然中,你最喜欢什么?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是苍翠的座座山峰?是香味四溢的奇花异草?还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至于我,却要向绿叶献上一份殷情”。在这一段话中,“缕缕白云”和“座座山峰”、“香味四溢”和“碧波荡漾”是两对结构相似的短语,可引导学生找找规律,在说的基础上模仿写一写;同时,这又是一段运用设问和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尝试着让学生模拟写一段话。这些都是说明文当中的语言训练点。
再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中有这样一段话:“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在语言上进行了巧妙的安排:“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的结构形式相似,进而让学生观察到“洞察天体”和“探索奥秘”也一样,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连线练习,积累文本语言;此外,“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则是另外一组事物专用名词,两组词语在语言形式和结构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说话练习:20世纪,人类 , , , ;20世纪, 、 、 以及 、 、
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学生自然能辨析填空,发现语言的特色。
在说明文教学中,如果能敏锐地抓住文章中一些精彩、准确的词句进行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词句的运用能力,而且还能弥补说明文内容枯燥的弱点,增强说明文教学的艺术性,让教学的过程更加精彩。
二、 挖掘转换人称的说写训练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说明文都是用第一人称来写,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走进文本,有一种亲近感。到了中高年级,说明文的人称有了变化,而且大多数都是用第三人称来写,为了增加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亲近感,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转换人称的说写训练。
如在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后,可以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来介绍爬山虎,使文章更有童趣。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大家好,我是给人类带来凉意的爬山虎。许多人很奇怪我是怎样往上爬的,让我来告诉大家吧。我是有“脚”的,就藏在茂密的绿叶下面,免遭阳光的直接照射。其实这“脚”是长在叶柄上的细丝,细丝头上的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粘在墙上。可别小瞧这“脚”,我就是靠它来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就让我布满墙头,为人类作贡献吧!
再如,在学完了《蟋蟀的住宅》后,学生们感受到了蟋蟀的勤劳与坚持,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以“蟋蟀,你真让我骄傲”为题,赞扬一下蟋蟀。这时,学生们的思绪被打开,不乏精彩的评价:
蟋蟀,你对自己的要求真严格,从来不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选择自己的“家”,而且是排水优良、阳光充足的家,我要向你学习不随遇而安的品质。
蟋蟀,你真是一个技术高超的建筑师。到你家做客,可以看到光滑的墙壁,还有清洁、干燥、卫生的环境,真是让人羡慕。
蟋蟀,我被你的坚持不懈感动。你用自己娇小的身躯,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而且一刻也不闲着,就是在冬天,也能看到你忙碌的身影,装扮着美丽的家。
……
这些语言是多么精妙,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内化与运用,也是对学生想象、表达、体悟等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所谓“言”、“象”、“意”的统一, 从形式到目标都彰显出语文的特质,体现着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
三、 尝试文本间的说写训练
在语言实践训练中,文本内部、文本与文本之间、课内和课外间的说写训练同样重要,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平台。
如在学习完《新型玻璃》一文后,有学生模仿文章开头创设了一个导入情境:一天,小红到小明家去做作业。一路上,小红想:小明家住在马路旁,每天有许多车经过,噪音是那样刺耳,怎么能做作业呢?可是,一走进小明家,什么声音也没有。原来,这是“吃音玻璃”的功劳——它是消除噪音的能手。
这种模仿文本的语言创设情境,尝试着改变文本的排列顺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丰富的想象能力,更是对语言积累运用的提升。我们要充分利用说明文容易延伸、拓展的优势,让说明文教学“活”起来。
又如学完《松鼠》一课后,让学生比较《松鼠》和《鲸》这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即将课文《鲸》仿照《松鼠》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松鼠》一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说明文。
一、激发阅读兴趣,教授阅读方法
1.通过接连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如教《美丽的公鸡》一课,我先板书“公鸡”,问学生公鸡是什么样的动物,再板书“美丽”,让学生讲美丽的公鸡可能是什么样的。为了弄明白这些问题,学生不论听课文录音,还是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讨论课文内容,都非常积极踊跃。
2.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好奇心理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尽量使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教材场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教《下雨了》一课,课前准备带有风声、雷声、雨声等音响的课件,展示“雨前”“雨中”“雨后”的情景。教学时,我一边放映课件,一边讲解,把学生带进下雨的情景之中,学生又看又听,兴趣昂然,情绪高涨。
3.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我常常让学生表演角色。如教《小马过河》一课,在学生学习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后,我请四个学生分别当小马、马妈妈、老牛和小松鼠,表演“小马过河”的故事。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小马、老牛和小松鼠不同说法的原因,以及小马过河的道理。
在阅读教学中,我还有目的、有步骤的指导学生读书,学习读书的方法。我一般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
1.读课文,讲课题,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
2.轻声读课文,或听老师读或听录音之后,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粗略知道课文大意,了解课文脉络。
3.自学生字词,边读课文,边利用拼音查字典,学习生字,思考字、词、句、段意思,找出不懂的词句和问题。
4.带着问题深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5.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有的读熟会背。
每一步都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并告诉学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做。经过二三年的培养,低年级的学生可初步学会怎么读书,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二、重视词句教学,加强朗读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要通过字、词、句和指导朗读等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换词、改词,找近义词、反义词,看插图、实物、演示,做动作、表演朗读、复述句子、改变句式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熟读,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书面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加强词句教学和朗读训练指导,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读和写的能力。
三、启发积极思维,鼓励质疑问难
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加学生思维活动量,促使他们多读多想,熟读精思,逐渐学会思考问题。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能力。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我不仅注意怎样向学生提问,还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让学生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想想每个词是什么意思,每句话讲的是什么,课文讲的道理自己懂不懂,课文里的一些词的用法、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和过去的是不是一样,凡是自己不懂的语言文字和不明白的道理,都是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学生只要提出问题,就要表扬、鼓励。经过指导、培养,学生发现和提问的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如学生在课堂上预习《捞月亮》一课,就提出许多问题,从思想内容到表达方式,从字词句到标点符号,问题范围相当广泛。学生提出问题后,有的让他们查字典、资料解决,有的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解决,有的则由教师直接讲解回答。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引导有方,是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