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角平分线的性质课件

角平分线的性质课件

时间:2023-05-29 17:38: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角平分线的性质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角平分线的性质课件

第1篇

一、树立"数与形"的观念

教授在谈数学时曾经说过"学数学学通了一定要把数和形都打通了。"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也就是说,数学是研究"数"与"形"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数学的重要思想之一。而学生在学习数学特别是几何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不能很好地把数和形联系起来,缺乏良好的空间想像能力,所以这严谨的数学体系对不少学生来说都不好学,数学成了许多学生的沉重负担。能否找到一条路,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几何课进行良好的思维训练呢?

二、《几何画板》特点

《几何画板》软件是由美国Key Currioulum Press公司制作并出版的几何软件。它的全名是《几何画板——21世纪的动态几何》。它是一个适用于几何(平面几何、解析几何、射影几何等〉教学的软件平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初次接触《几何画板》是在朋友的电脑课上,偶尔打开桌面上一个几何图形,便进入了几何画板的天地。初遇几何画板,觉得它很"简陋",没有多少吸引人的地方。可随着我对《几何画板》的逐步了解以及在自己制作课件和教学过程中,我便被它的魅力所折服。

(一)简明朴素。目前有许多好的制作工具软件,但当你使用它们的时候,特别是初学者,会发现界面十分复杂,到处都是工具栏。不小心按下一个键都有可能跳出一个菜单或对话而且有些还需要程序语言,往往很难掌握,并且制作过程与学科本身知识相差很远,只是一种对某一问题的模拟再现。《几何画板》相比较而言,界面清爽,仅一块白板而已。制作工具一清二楚,操作不需要任何程序语言,只是以数学基础为根本,利用学科知识本身来解决问题。运用《几何画板》真的是利用有限的工具实现无限的组合和变化,表现出我们所需要反映的问题,更符合学科本身的要求。

(二)短小精悍。在上公开课、汇报课时,我用Authorware做了一个课件,整整花了我一个星期的时间 但制作还是不到位,交互效果不好。特别是这个课件由于加入了音乐和图片,整整有几十兆,软盘根本就装不下,结果只能用刻录机把它刻录成光盘,真是很不方便。但用《几何画板》情况则不同,用它制作课件时,投入人力少,只要一个教师花十几分钟,最多一、二个小时就能制作出一个好的课件,甚至可以边教学边做,并且整个课件不过几KB,《几何画板》本身压缩后也只有几十KB,用小U盘便可以解决问题,也便使得《几何画板》 课件便于携带和交流。

(三)动态性强。《几何画板》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态性。在我们运用Authorware或Flash等一些软件时,用鼠标拖动图形上任一元素(点、线、圆),都有可能改变整个图形,使原来给定的几何关系(即图形的基本性质)变得面目全非。而《几何画板》则不然,拖动图形上的任一元素,而事先给定的所有几何关系都保持不变,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图形的变化中把握不变,深入几何的精髓,突破传统教学的难点。并且利用《几何画板》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从而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三、《几何画板》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

(一)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这个定理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以后给出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般都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来证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相等"。相比较而言,这个定理比较容易证明。首先作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的距离,然后证明所连成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从而来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几何画板》用一种比较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利用《几何画板》先画出∠ABC及角平分线,在角平分线上取一点D,对D进行轨迹跟踪。通过对D点的运动,可以发现D点到两边的距离的数值在不断地变化,但无论怎样变,两个距离总是相等的。学生通过课件观察,很容易就可以得出定理结论。

(二)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这个内容同样也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以后再给出的。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也很容易得以证明。它也是一个定理,学生理解不透彻,掌握不好。同样,我们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比较直观地证明"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之间的距离相等"。利用《几何画板》先画一条线段AB及其它的垂直平分线,在垂直平分线上取一点D,对点D进行轨迹跟踪,通过对点D的运动,点D与两端点之间的距离DA、DB的数值不断地变化,但无论怎样变我们都可以看到两个距离DA、DB的数值都是相等的。学生很容易便得到掌握定理结论。

第2篇

【关键词】 几何画板;初中数学;学习能力;作用

如何更好地培养初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一直都是学校教学的重点,更是学校实行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本文主要就是以初中数学教学为论述对象. 目前的新课程明确指出对于数学课程的设计或者实施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紧密地与信息技术相互结合,对于计算机的考虑要非常充分,特别是计算机对数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所以,目前学校积极开发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且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数学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工具,该学习软件主要就是通过改变学生数学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到理论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当中去,因此,目前的学校都是在积极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 大部分的学校对积极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已经非常重视了.

一、“几何画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想要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初中的数学教学是非常枯燥的,主要就是由于教师缺乏对于数学情景的构建,造成数学总是给学生枯燥和抽象的印象. 所以很多学生一想到数学就头疼,对数学敬而远之,甚至是感到惧怕和厌恶. 可以说这样的学习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都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目前的几何画板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该软件有着一定的动态变化的功能,其中涉及的一流交互功能非常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能够以浓缩的形态为学生构建数学情景,加入学生的参与,使得数学枯燥抽象的内容也可以变得相对生动形象,最重要的是可以有助于将以前难懂抽象的概念变得清晰.

二、几何画板软件可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

目前的几何画板软件不仅可以提供测量和计算的功能,还可以进行度量,比如说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涉及线段的长度、弧长、角度和面积等,是可以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相应的计算的,并且可以很快地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这样只要用鼠标点击任意一个对象,发生改变时,相应的几何对象的量就会发生改变,非常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 比如初中数学中涉及的“角平分线”的概念以及性质,就可以让学生操作几何画板,首先构造出∠ABC的平分线BE. 之后就是让学生量出∠ABE和∠CBE的值. 如果是改变角A的大小,就可以观察出值的变化,就可以深刻地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然后作出角两边的垂线,量出点E到垂足的距离. 如果学生用鼠标在角平分线上任意拖动点E,也是可以观察出度量值的变化,发现出角平分线的性质.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利用几何画板可以有助于让学生加入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很好地实现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抽象知识,有效地化解学生对于初中数学知识难点的理解. 例如,在初中的数学中会涉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这个知识点,一直以来它对于初中生来讲都是个知识上的难点,一般教材都是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进行举例说明,在理论上是可以说明它的正确性,但是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很难达到对定理的掌握,如果用几何画板软件做课件,让学生可以利用电脑自己去度量线段的长,然后计算出线段的比,之后验证线段的比是不是相等,这样一来就可以自己探索出“定理”. 这样的课件可以很好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对知识探索观察的兴趣和能力,对于知识可以由一般到特殊、由形象到抽象地逐步掌握,引导学生自己给出证明,这样很难讲清的问题学生自己就解决了.

三、利用几何画板的辅助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

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的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据常规,寻求变化,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一般来讲,想要发散思维是必须富于联想的,必须要有着宽阔的思路,善于分解和想象,采用变通的思维方法. 一般发散思维的三个基本的特征主要就是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训练可以积极地利用几何画板,该软件有助于我们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比如说ABC和ADE是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点M是EC中点,要求我们求证BMD是等腰三角形. 如果我们利用几何画板课件,就可以将等腰直角三角形ADE以A点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样就可以出现系列图形,可以非常有助于学生轻松得出规律. 让学生自主探索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学.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学报,2009.

第3篇

【关键词】多样性;信息技术;自学能力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联系将更加密切。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的广泛关注。其整合的基本原则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多媒体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下面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数学与多媒体有效整合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可引起学生的兴趣;用直观的图形、和谐的声音可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会有充分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有学习上的创新。例如在讲授“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时,我运用几何画板将角平分线的性质用动态的方式在计算机上展示出来,先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分成的两个角的度数大小和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到两边的距离的长度,随后拖动角的一边上的动点,让学生观察角在改变了大小的同时,其所分成的两个角的度数大小和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到两边的距离的长度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又能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能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中数学中的“函数”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我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了学生的自豪感,而且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非常透彻。

2.化繁琐为简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数学教学,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条件,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构造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学习并给予必要的反馈,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比如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把习题编制成一个可交互操作的界面,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成正确的则由计算机给予表扬;回答错误的,则给出提示或鼓励,让学生再继续思考。又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二次函数y=ax2+bx+c系数,对其图像抛物线的影响,我在几何画板中任意输入不同的值,让学生观察图像抛物线的变化,通过大量的演示结果,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系数的值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的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令许多学生头疼的、枯燥的理论阐述,改变了过去教师在45分钟课堂难以操作与完成的局面,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函数的性质既像是在做有趣的理化生实验,又像是在做游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学生从中得到新的发现,体验到数学发现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形成了应有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其功效是传统的语言描述与原始的黑板演示不可达到的。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密度,节约时间。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知识掌握; 德育教育

以往的数学教育是单纯的应试教育,仅凭借一个教师多年的教育经验,以及其多年来对知识点的总结归纳来给学生灌输单调的知识。以至于学生觉得知识枯燥无味,对于学习就会感到毫无兴趣。现在,国家对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改革,全面实施减负计划。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要求我们一线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有所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所改善。

一、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活跃课堂气氛。现代信息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可以将信息技术结合到现代数学教学中,即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数学教育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各类数学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并使学生全面、准确、快速的掌握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目的。进而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运用几何画板软件在屏幕上做出斜三角形ABC及其∠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然后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改变三角形ABC的大小。此时,三角形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变化而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这样一个直观的A点的存在,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叠,从而引发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去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多媒体观察、比较、验证、归纳,见证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从而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二、加强师生互动

加强师生互动可以更好的使师生融为一体,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使教师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使教师能够及时准确的改善教学侧重点。同时,加强师生互动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问题,以此来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加强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沟通能力。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使之能更深刻的掌握所学知识。更好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师生之间良好热烈的互动更可以构建教师点拨启发与学生探索过程相结合的有效课堂。例如,让学生自己预读教材,交流讨论自身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然后教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并且结合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亲手做一些手工之类的课堂实践,例如在学习圆及圆的性质时。通过让学生们亲身感受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学习效率大幅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互动一些课堂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课堂实践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知识把学生由课堂带向社会,使学生由个体融入群体之中,使其学会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更提高的课堂效率。

三、联系实际

我们教师要加强教学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时也可以将时事融入到所教知识中,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教师用知识联系社会的实际发展动态,促进学生的思考,使之学后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比如,在学完圆及其一些规律之后,可以结合矿井或者其他行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出题以联系所学知识,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真正培养自己的兴趣所在,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基础教学中

第5篇

关键词:几何画板;图形;直观;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60-01

一、几何画板化的直观性

我们传统的几何课堂一般是三角板+圆规+黑板+粉笔,许多知识由于条件限制讲不透,只能靠学生自己去“想象”,导致很多学生理解不深刻,容易使学生产生分化现象,对几何的学习失去信息。现在借助于几何画板就完全不一样了,它能够准确的、动态的表现几何问题,让学生在直观演示中体会几何的奥秘。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三条线即中线、角平分线、高是否交于同一点这个问题时,在传统的教学中只能靠教师精确的画图,有一点误差的话,结果就出不来了。如果利用几何画板就不同了,我们可以先在画板上任取三个点,然后用线段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时,我们任意拉动其中的一个点,虽然图形的大小、位置会发生变化,但形状一定还是三角形。接着在几何画板中我们分别构造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先让学生观察是否交于一点?结果是肯定的。这时再拉动其中任一点时,三角形的形状同样会发生变化,但三条中线、高、角平分线还是仍然交于一点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图形的变化中观察到不变的 规律,加深学生对这一性质的理解。再比如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画任意一个四边形,量出它的各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随后拖动顶点改变所画四边形的形状,这时学生会观察得到各角的度 数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内角和始终等于360度,从而很自然地得出“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度”这一结论。

二、几何画板的动态性

传统的几何教学学生理解不了,关键在于其图形的抽象性。学生对于由图形转化成几何语言困难重重,往往是乱写一气。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是利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工具用粉笔在黑板上作出很多有关教学内容的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并结合学生生活的具体实际,这样的图形是死板的,许多学生由于跟不上教师的步伐,所以导致成绩直线后退。但利用几何画板来辅助教学,可以使“出示得图形更灵活,展现的图形更丰富,而且具有规范、直观”等诸多好处。例如在讲授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这一课题时,虽然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图片,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非常熟悉,可是真正判断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很难想象这个图形翻折后或者旋转180度之后是什么情况,于是我们教师便会命令学生把一些常见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或者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背过,但这样的做法肯定是不符合课程要求的。这是如果我们利用几何画板,把一个图形是怎样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来,然后直线两旁的部分是怎样重合或不重合这个动态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对彻底的理解这些图形所具备的特点。当然在讲授旋转、平移时也借助于几何画板演示其动态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三、几何画板帮助理解动点问题 .[来源:学科网]

现在的中考中压轴题和难题往往就是 几何的动点问题,这些题目仅仅靠题目中出现的单一图形并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主要考查学生对图形的直觉能力以及从变化中看到不变实质的数学洞察力。动点问题一直是数学求函 数值、最值问题时学生较难解决的一类题目。学生面对图形,往往想到的只是图形里面所画的固定点,想不到还有别的情况,体 现不出动点的动性。几何画板的主要优势就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时,以往主要靠系数取个别数值后画出相应的抛物线,利用个别案例来说明抛物线开口大小、开口方向等的制约条件来向学生展示。学生这时对于图像的认识很有可能是靠死记硬背,他们没有真正的体会系数对于二次函数图像所起的作用。而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系数可取的值一一向学生展示图像。现在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提供的条件,对二次函数的系数任意赋予不同的数值甚至可使系数连续变化来观察图形所引起的变化,让学生充分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

四、运用几何画板做“数学实验”

一想到数学实验人 们往往浮现的一批复杂的工具,一套繁琐的程序。但现在几何画板就可以为做“数学实验”提供理想环境,变复杂为简单,用几何画板几分钟就能实现动画效果。例如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动态测 量线段的长度和角 的大小, 还可以通过拖动鼠标可轻而易举地改变图形的形状,由于这些步骤非常简单,所以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做“数学实验”。在“数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的主要不是讲什么、怎样讲,而是如何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境,如何指导学生做实验,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等等。这样,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者。

第6篇

通过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简单应用。

难点:1.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熟练应用。

2.用推理形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对直观情景的观察和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深化知识的理解。

2.学法指导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自主学习”,学生要用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情境引入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结合图形,能说出对边、对角、邻角的含义。

(2)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找出对称中心。

结合具体图形(投影给出),选取3至6名中下等生,请他们分别找出两组对边,两组对角,某角的两个邻角。

2.课件演示,探求新知

平移线段AB到A′B′,线段AB扫过的区域(阴影部分)是平行四边形,连结AA′,BB′,得到?荀ABB′A′。

根据平移的过程,找出图中的相等线段及位置关系。

A′B′=ABAA′=BB'AA′∥BB′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根据对边平行的性质,探究对角的数量关系,得出结论,并练习口述证明过程。

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在两张半透明的薄纸上分别画出两个如图所示的平行四边形ABCD,并画出它们的对角线,设对角线的交点为O,将这两个平行四边形叠放在一起,使它们完全重合,再用大头针将点O固定。把上面的平行四边形绕点O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180°。

(1)上下两个平行四边形是否重合?

(2)由以上过程,你能指出图中有哪几对三角形分别是全等的吗?

由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可以得到:

AOB≌ΔCODBOC≌ΔDOA

小组讨论,口述证明过程,从而OA=OC OB=OD

于是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互动交流、总结新知

(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2)探究新知的方法。

4.例题讲练、巩固新知

5.课堂竞赛、熟练新知(作答前,请画好基本图形;课下从中自选两题做作业)

(1)在?荀ABCD中,∠A=30°,求∠B、∠C、∠D的度数。

(2)在?荀ABCD中,已知两邻角的比∠A∶∠B=5∶4,求∠C、∠D的度数。

(3)已知:O是?荀ABCD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对角线AC=24mm,BD=38mm,一边BC=28mm,求OAD的周长。

(4)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20cm,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周长都是18cm,这条对角线长多少?

第7篇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并为教育提供了更多、更优的技术支持。尤其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学校的广泛普及,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为学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使现代学校教学在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等方面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文就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程的运用谈谈个人认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多媒体 多样性 恰当性

知识经济的热潮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我们袭来,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正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现在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思想领域。受其影响,教育教学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充分整合,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整合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内各个要素发挥最大的效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的有机部分,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小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那么,作为初中数学这样一门基础学科来说,如何实现这一整合,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呢?现总结如下,与大家探讨: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的意义。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它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在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和学。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的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研究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性质。传统教学中流程是:教师给出问题一学生画图(参数k,b取不同值)-交流讨论一归纳总结。巩固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函数图像性质的理解,学生是抽象的、粗线条的。整合后,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利用《几何画板》,探索参数改变对于图像的影响,以及图像变化所引起的参数的变化: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演示图像变化对解析式的影响及相反的过程。这种直观、动态的效果对概念形成不仅省时、易懂,而且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要有多样性。媒体软件的多样性就注定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多样性。我们不能只使用一种技术,也不能只提供单元的信息,应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的信息;同时结合知识的特点选用多种多样的数学软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揭示数学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还要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 将要遇到的更多生活中的问题。以课堂教学为例,如果教学中要表现动态的轨迹问题时,可选用几何画板软件或flash软件,例如在研究解析几何的诸多与轨迹有关的问题时,软件的动态表现力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另外.当遇到立体图形的研究时,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更好的解决立体问题,如立体几何中的线面关系、位置判定、数量计算等问题都可以发挥三维软件的作用,让我们用手笔无法表现的立体效果,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加以准确展示。可以让学生把思维拓展到空间,发挥想象力,加深对目标函数的认识和理解。当教学《统计表与统计图》,可利用计算器和excel表格处理软件,更快速迅捷的完成数据处理,从而进行数据分析,得到规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数学教学的变革提供了另一个舞台,我们要利用越来越多的技术资源,帮助我们改善数学教学,在我们哒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培养学 生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要有恰当性。用信息技术可以产生丰富的:视听效果,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骂兴趣。但有些教师制作的数学课件,背景画面复杂,几何图形变幻莫测,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这些课件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倦情绪,反而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如一位教师教学生作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都采用播放动画来示范。动画是好,但它会削弱学生对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的作法的注意力,其效果可能远不及教师在黑板上作图示范来得好。因为教学是十分复杂、细腻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句称赞的话语等各种表示,对增强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计算机是不能替代教师。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适时适量的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手段,把它真正融合到教学中去,发挥其最大功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在我们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相信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大有作为。

第8篇

现代多媒体课件以它诸多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特别是在各种公开课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已成为时尚,这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在使用课件的课堂上出现了“四少”:即师生之间的交流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少;想象的空间少;体验知识的过程少。

毫无疑问,这都是对多媒体课件过分依赖,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使用多媒体课件呢?众说纷纭,用无定法,但我还是认为使用数学课件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课堂上应用课件的内容应选择难以用传统教学手段表达清楚、学生难以通过课本和传统教学手段理解的教学内容,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为目标。制作课件应从具体的重点、难点人手,以小见大,追求实效,做到天上一滴水,地下一点湿。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利用课件分别作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和顶角的平分线,学生就能亲眼看到三条线段是重合的,教师再用鼠标将三条线段一条一条地挪开,对得到的性质作进一步确认,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永久的记住这条性质了。

有的教师把课件做成题库,认为这样有利于学生练习内容全面、做题速度快,加大练习量,想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是,通过大屏幕进行一问一答的练习,的确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一节课接触到许多类型的题,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似乎学生都在积极参与,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可是这样做违背了针对性原则,这种练习方法使习题的转换频率快,有的学生对出现的题还没有完全理解,就被会的同学答完而通过,没有达到照顾全体学生的目的,时间长了,不仅使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还会降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实属弊多而利少。

二、联系实际原则。课件取材尽量结合学生实际,选用学生熟知的事物,这样才能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得到学生较好的配合。如:学习“角”的概念时,用数码相机拍摄出学校停车棚里学生的自行车、铅球投掷场地的扇形区域等,并用线条标注角,画面一出现,立马激起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情不自禁的叫起来:“那辆是我的车!”;学习“旋转”的概念时,用身边小朋友正在玩耍的纸风车、植物园里典型的花、香港特别行政区标志图案和我国古代阴阳八卦图等图片,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会使生活更美丽。

三、间断性原则。画面不能一播到底,该停的地方一定要停,必要时可进行重播、慢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欣赏、去感悟、去表达。例如:几何图形的旋转、翻转、折叠等,要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变化的过程和细节,才能启发学生进行无限的思考。

四、简洁性原则。课件操作界面要简洁明了,层次分明,给人以清晰有序的感受;课件设计还要规范,标识文字尽量采用常用字体,声音的处理要融洽柔和,画面要美观大方,给学生优美的视听效果。

五、整合性原则。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各有各的优势。选择教学手段并不是越高级越好。一节课中,往往需要用到多种方法与手段,要注意优化组合。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因此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我们要树立整合的思想,要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使各种教学手段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的替代。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其作为一项辅助教学工具,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时代的音符,其应用价值在各个领域得到体现,当然在教学方面也有无比卓越的用途.信息技术可以将图、文、声整合起来呈现在显示屏上,甚至可以轻松实现3D感观效果,所以数学中一些抽象概念被直观化,轻松地以实体方式呈现在学生眼中,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学习由难变易.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调动,从而使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所以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一定理解,在此对初中数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轴对称”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只能通过口、黑板教学生这个概念,生硬又难理解,使一些学生早早失去了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不一样,它可以把抽象概念直观化,比如学习“轴对称”时,教师自己制作一个小小的Flas就可以完美解决.笔者在教学中,制作了一个蝴蝶舞动双翅的Flas,当学生看到这唯美画面时都非常高兴,甚至期待到底会是什么样的问题与蝴蝶有关.这个时候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在蝴蝶舞动双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是否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相关的学习内容呢?”其实每一位学生都很聪明,很快就有学生大胆指出与“轴对称”有关,蝴蝶的身体是轴,翅膀是两个对称的图案.通过学习学生渐渐对轴对称有了一定理解.为了进一步巩固,还可以将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图片展示出来,甚至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对称图形,这些都是很好的借鉴.学生脑海中对“轴对称”有了理解,那么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之后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自己寻找对称的事物作为课余作业.知识步步递进,最终让学生了解对称点、对称轴、对称线等概念,并清楚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利用信息技术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的理论性非常强,发现和验证数学知识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一般来讲,数学知识规律都比较抽象,如果单纯靠讲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这个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功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认知能力,发现数学知识的规律性,从而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利用几何画板首先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显示顶角平分线、中线等,然后拖动顶点,观察三角形的变化,并对三个边进行测量,注意顶点移动后边的长度以及平分线、中线的变化,在顶点移动到何位置时,三条线会发生重合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实验、观察、验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完全掌握这些数学知识.

三、利用信息技术将“听数学”转为“做数学”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理论知识多是听来的,很少有学生自己去验证.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听数学变成了做数学,学生自己动手做数学实验,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建立知识体系,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数学教师是引导者,要积极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愉快的空间中学习,充分发挥和发散思维,从而得到全面发展.数学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通过完成仿真模型,并根据数学理论对模型进行再造,从而享受“做数学”的乐趣,并在其过程中发现数学规律.比如“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函数的抽象性将许多学生拒之门外,这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软件,就能将函数以图像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学生可以手动拖动图像,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从而思考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动手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察、推理、验证,从而理解数学知识规律.此外,还有几何画板,在学到圆、切割线、圆周角时,利用几何画板更直观地展示图形,从而让学生得到深刻的理解.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到展示台上自我展示,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起来互相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用几何软件去验证,这样就慢慢掌握了数学规律和现象了.

四、信息技术可以对数学教学进行更多的反馈

第10篇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总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2)y=13-2x

(3)y=3x+2x-1

(4)y=1x+1-1

第11篇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数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6-0191-01

视频、图片、声音、动画是多媒体应用的主体,将其有机地组合,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之中,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利用不同的图像、不同颜色线条表现图形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效率。

1 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时间效率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堂课45分钟,30分钟的知识讲解,15分钟课堂练习,在30分钟的课堂练习中,有10分钟的时间,教师在黑板上书写题目,20分钟的时间在讲解。如果教师想在课堂上做一些拓展,知识点拨,那就需要压缩一些讲课的时间,从时间上来看,这样的时间分配不能够达到两全其美的目的。那么如何才能够给教师留下更多时间,让教师去发挥,与学生共同剖析题目,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多媒体,尤其是对于数学科目,应该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学科讲解,以此来节约教师在黑板上抄写题目的时间。在中学教学中,应用PPT,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PPT进行初中数学知识的讲解,其实与传统的备课方式一样,主要是将所讲题目,利用计算机编写到幻灯片上,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播放幻灯片进行讲解。

利用PPT进行几何知识的教学,特别是几何中的证明题,效果更为明显。比如证明题:“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条边的距离相等”。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①教师在黑板上出题,3分钟左右;②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自己证明;③教师引领,在黑板上证明,7分钟左右,并进行总结;④让学生慢慢体会,再出另外一道题,3分钟左右。

如果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首先在制作课件时,在多媒体课件上写好此题的整个解答过程,并进行隐藏。开始讲课时:①教师在PPT显示题目,1分钟左右;②要求学生自己解答,13分钟左右;③教师引领,利用PPT,显示答案,3分钟左右;④显示另外一道题,1分钟左右。

通过对二者的教学过程进行比较来看,传统的教学过程总共用了23分钟,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仅用了18分钟,效率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证明,努力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而缩短了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的时间,教学效果更为明显。

2 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效率

在函数的知识点讲解过程中,利用PPT进行知识讲解,效果比较明显。在讲解函数的时候,函数图像的描绘以及图像的性质,如图像的对称性,与坐标轴焦点的个数,开口的方向,是否有最大值、最小值,都可以用PPT绘制出来。绘制的图像比较直观而且效率较高。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只是画图、描点都会用到一节课的时间。更不用说多幅图的比较。而且利用PPT进行绘图还有个好处,就是绘制的图像数据可以保存,可以进行多次应用。这对教学来说,都是可以提升教学效率的。

在某些特殊的题型中,在初始阶段,应用动画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这类题型主要体现在运动变化之中。我们可以看看如下一道题:点p是线段l:y=3x+7上的一动点,x的取值范围为[0,5],点Q是二次函数y=x2+5上一点,Q的y坐标的值在[5,9],现在求PQ距离的取值范围。

在这道题中,P、Q都是动点,如果直接用代数的方法去解的话不是很明了,逻辑比较复杂,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图像法,但是涉及动点,对于学生而言题目不是很直观,但是这类题目经常出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对这类题目的解答能力,笔者认为,可以用PPT动画将这个过程表现出来,将学生引入门,让学生对它有直观的认识,解题效果会更为明显,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能力。

3 小结

从前文的论述可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升教学的时间效率,更是因为多媒体图像的丰富性,以及图片展示多彩性,利用图片或者动画,更容易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效率。但是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考虑到教师的准备、课件的复用性、播放过程的逻辑性。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个工具,其具体内涵还是表现在教师所准备的教案之上,这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之所在。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一中学,山东 枣庄 277211)

参考文献:

[1]钱月健.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应对策略建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8).

第12篇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只凭教师口头的说教和黑板上呆板的板书,很难体现出情境创设中的悬疑性、惊诧性和疑虑效果,也就是说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轰动效果和视觉反差,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可以使创设的情境更生动逼真、接近生活,使原本抽象的几何概念,更贴近实际,更能体现几何概念的实用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教学初中几何第二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就可以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等腰三角形、飞机、几幅古建筑图片等,一一显示后,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中位线定理》时,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对称,在暗示中讲解中位线定理,由于图形的闪烁、旋转,学生几乎体察不到教师的提示,不自觉地增强了学好几何的自信心。又如:在讲授“边角边公理”时,课件设计了翻画片找全等三角形的游戏。在增强学生判断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地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

比如用《几何画板》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动态地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之间的关系:

相离?圳

相切?圳r=d;

相交?圳r>d。

只要一提起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就会想到旋转的图像。类似这样的课件还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

三、运用多媒体,巧破重、难点。

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准备好教学课件,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进行大量演示。在课堂教学中无论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出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多媒体教学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具备等特点,便可以轻松解决上述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在直线这部分内容中,对称是个重要概念,通过Sketchboard的动画功能,形象地表达点对称,轴对称的图像,让学生既能理解对称的特征,又能找到对称的图像或点间的关系,归纳并列出对称的运算式,还可通过对课件的观察,把光线的反射问题,最短距离问题归结为对称问题,使学生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法,并了解对称在图形中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生如何画角是一个重要内容。老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学生走神,教师画时部分学生不注意看;教师作图时,身体遮住部分学生的视线等。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画角方法清楚明了,教学效果好。

四、运用多媒体,增加课堂容量,师生互动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