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中的美作文

生活中的美作文

时间:2023-05-29 17:38: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中的美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中的美作文

第1篇

生活中的

奎文区幸福街小学五四班

赵新宇

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往往是生活中亮丽的风景线。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家庭中的温馨,社会中的奉献,更是一道道多彩多姿的美景。

我在幸福街小学五年级四班读书。每天早晨,每当我走到学校门口,琅琅的读书声总会传进我的耳朵。伴着读书声走进教室,拿出一些经典诵读的书,加入读书的行列。老师在讲台前,指导着我们,并不时提醒我们注一下音,就这样一直读下去,直到第一节课的上课铃响起......

下课了,孩子们涌出教室,跑向走廊,奔向操场。同学们追着、跑着、叫着,各种声音混成一片,组成了一首校园交响曲。

中午过去了,迎来了阳光明媚的下午。来到学校,同学们不约而同的掏出书本,尽情汲取书中的养分,每个同学都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书中奇妙的世界。

下午最后一节课是古诗词诵读,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放声齐诵,那声音,忽高忽低,忽扬忽抑,忽急忽缓,美妙至极。那雄浑磅礴的声音,如万马齐鸣,如天仙奏乐。

放学了,同学们一个个向老师告别。结束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同学们欢笑着奔向远方。

这难道不是一种生活中的美吗?

第2篇

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题记

美,只是飘浮在蓝天的几点白云;美,只是在树枝上的几个鸟窝;美,只是回荡在耳边的几声鸟鸣;美,只是夕阳下的一抹斜阳。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用心去感受。

大自然中,风雪中,一朵朵梅花开放于严冬之日;高山上,一棵棵松树立于石缝之间,给人一种浩傲之美。但是你是否注意过脚边的小草,它虽然没有大树那样挺拔,没有花朵一样美丽,只是那么微小、平凡,却有一抹耀眼的翠绿,令人眼前一亮,一块块草坪,更是让人心旷神怡,还隐约闻到一股甜美的味道。

大自然中,百米瀑布倾泻而下,给人一种震撼之美。但是,你是否注意过身边的小河,时而欢腾,时而平静,倒映出河畔的翠柳,微风拂过,荡起阵阵波纹,又何不是一种美呢?

倾听着鸟儿的欢唱,蟋蟀的伴奏,用心去感受这动人的旋律。落日的余晖,将一切都染成了金黄色。其实,很多人在寻找美丽的事物时,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也有很多人,在抱怨生活平淡时,往往忽略了生活本身的美。

在疲劳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抱怨生活的辛苦,只是我们并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美就是减少疲劳的良药,在失败的时候,我们常常抱怨声生活的不公,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美就是化解挫折的良方,在我们无聊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抱怨生活的无趣,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美就是丰富生活的良剂,而生活中的美,只是一些很平常的小事而已。

用你那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吧。

第3篇

法国大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天空很美,因为有月亮和星星的陪伴;山坡很美,因为它有鲜花在幽幽绽放……让我们睁开明亮的双眼,与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吧!

春天,花坛里的桃树伸展出无数条枝丫,粉红色的桃花一朵挨着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争先恐后的让人们欣赏着自己的丰姿。你轻轻的拨开花丛,会发现一些小生命——树旁的小草,他们太弱小了,只能在那些群芳争艳的桃花下生长!

夏天,茂密的树叶挨挨挤挤,显得生机勃勃。花儿开的多美呀!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有单瓣的,也有重瓣的,大小疏密有致。蜜蜂、蝴蝶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回味着无穷的乐趣。草儿真密呀,像一条多绒的绿色的巨大地毯!

秋天,几阵萧瑟的秋风过后,百分之九十的花都凋谢了,但这正是怒放的时候。婀娜多姿,有红色、白色、黄色的。那儿有一种叫“绿云”的,多美呀!花瓣儿一条条打着卷儿垂下,像少女美丽的卷发。一阵微风吹过,很像一个少女在婆娑起舞。

冬天,白雪覆盖大地,但还有几株不畏严寒的腊梅,仍精神抖擞的站立在严寒之中,为人们送来阵阵幽芳。

身边的四季景色是如此美丽,人生的四季也不缺乏色彩——

瞧,偎依在母亲怀里的婴儿那天真无邪的大眼睛;小学生在放学路上的一张张灿烂笑脸;寒窗苦读的中学生们奋力攀登的脚步;爸爸妈妈为了生活,为了完成孩子的学业忙碌操劳的背影;夕阳下互相搀扶的老人会心的微笑……这是人间四季中的一件件感人的故事,是富有美丽的人生。

啊!让我们去善于发现吧!发现是一艘帆船,它能载着我们渐渐的驶向理想的彼岸……

第4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阅读;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79-02

作文在语文考试中占据着半壁江山,每年高考结束都会引来众多的媒体和教育界人士对高考作文题目品头论足。高考作文已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几个阶段。近年来,话题作文一直作为高考作文形式。于是,老师就带领学生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话题作文便成了作文训练的主旋律。当然,学生读高中肯定是为了考学,但这种训练方法是否是行之有效的呢,答案当然是否定。作文教学是慢工细活,想不做“无用功”,一切向高考看齐,对作文教学来说恐怕是行不通的。那么作文教学究竟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作文是什么。

现代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说:“作文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这就告诉我们作文是表达的需要,是学习、生活的需要。面对众多的学生作文,我们通常会遇到作文中的材料老套,内容虚假,表述杂乱等现象,提到这些,就会让我们想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作文是生活的外延和内引,学生整天呆在学校里,埋于题海中,连看电视看课外书的时间都会被剥夺,生活体验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对生活缺少激情,就更提不到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了,也就没有了思考和创作的激情。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才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炼就一双会发现生活美的“火眼金睛”。

但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对于高中生来说机会可能是少了点,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辅助方法,那就是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最好渠道。让学生从阅读中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认识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事实也证明,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往往能从阅读过程逐步提高。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必修”教材共包含5个模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为主,加上“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组成“语文①”至“语文⑤”五个模块。“选修”教材共包含5个系列:①诗歌与散文;②小说与喜剧;③新闻与传记;④语言文字运用;⑤文化论著研读。收录了大量经典名著,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相融合。

有了这样好的教材,那么语文课上,教师就要加强阅读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感悟生活,这对积累作文的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仅仅是这些,恐怕学生的阅读量还远远不够,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品读世界名著和名家经典散文等。以及报刊杂志上名人大家的精美作品和思想前卫、颇富创新的现当代时文美文:如贾平凹、、余秋雨、余光中等的作品,指导学生学习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对历史的思索,对情感的关注,对生命的探求,对未来的憧憬;鼓励学生利用长假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学生在名著的陪伴下一定会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在阅读中让学生学习名人大家的语言风格,构思技巧、点题艺术,学习他们观察思考的态度等,在写作时有效仿的对象,作文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

阅读之后还要激励学生多背、多说。精彩的段落必须背过30个左右,好的文章得滚瓜烂熟。“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文学应指示人类真美善的将来,因此,指导阅读时,特别看重精美作品对学生知识的丰富、人格的导向、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培养、心灵的塑造和写作的指导所起的作用,也就更加注重学生在选材构思,谋篇立意,用语行文上的阅读和借鉴。

此外,还要养成勤练笔的好习惯,把自己读来的“经验”咀嚼消化。坚持写日记、练语法、句法、文法,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再者就是让学生多进行仿写,并大胆想象、创新性模仿。古人云:“诗者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其含义就是摹拟、借鉴、化用。鲁迅创作的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其形式和题目,均“偷”自果戈里的同名作品。名家大作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急待提高作文水平的高中生们呢?一般的学生每周都要做到几千字的写作量,这样坚持下来,就会逐步改变原来的那种“挤牙膏”式的写作状况。老师进行作文教学也不再是纸上谈兵。原来作文就是这么简单,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把原来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

第5篇

关键词:观察;理解;想象;审美

巴尔扎克说“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著作的成功秘诀在于真实”。真实才是文章的生命力,而我们的学生在习作中往往缺少的也是真实的情感,他们或者平铺直叙,平淡无味;或者堆砌词藻,华而不实。那么,如何才能引导他们写出真情实感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

作文空洞,言之无物的根本原因是作者不善观察生活。古语云“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情况,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生活中的一切,用心体会各种不同的情感。例如:冬天到了,可以让学生写出天冷时的情景和人的感受,但又不能出现冷字;或者写出独自走夜路时害怕的心情,但又不能出现怕字等等,这些专门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阅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古今中外的作品都可涉猎,看中有读,读中有看,在看中学知识,在读中找知识。

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

选材不当是文章缺少真情实感的主要因素,材料贴近生活实际才显得真实可信。现实学生的生活面较窄,为了升学,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被禁锢在一个小圈子内,这造成学生生活单调,没有生活基础,教师该怎么办呢?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外,教师还应该多写下水作文,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多生活的感受渗透给学生,以丰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另外,更有效的办法是经常阅读一些他们同龄人的好文章,因为同龄人的心是相通的,看法、想法是一致的。读了这样的文章,学生们往往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人和事在生活中不是很常见吗?为什么别人能写出来,我却写不出来?从而也能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调动他们写作文的积极性。

三、帮助学生走向思维纵深,插上想象的翅膀

学生作文内容贫乏,缺少情感体验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作文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呢?首先,可以利用媒体技术配置适合的画面或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例如,可以出示这样一幅画面:头戴博士帽的女孩背后有一位老人,烛光映红了老人慈祥的面容。然后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们就会开动脑筋,有的说老人是女孩的妈妈,有的则认为老人是女孩的老师,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在女孩儿成长的过程中,人物之间会有哪些故事发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不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们能够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

其次,也可以利用文章中的“意义空白”开发学生的想象区域。例如: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开头写到“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静,她又悄悄的进来,眼边红红的”,可见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母亲出去后,偷偷听着我摔东西的响声时会有哪些表现?

四、培养审美能力,写出积极意义

第6篇

一、从句子抓起

学生们虽然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作文,但到初中仍然是苦恼万分,所以进入初中后的作文训练,我仍然先从句子开始。

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运用“三段式论”教会学生生动描写;二是运用情景再现教学生生动描写。

1.描写“三段论”

例如,这样一个普通的句子:“操场上有一根旗杆,静静地竖立着,就像一位忠于职守的哨兵。”第一句话是叙述,第二句话是形容,第三句话是比喻,完成对一件物体的完整描述。

西边天空有一道彩虹,弯弯的,长长的,像架在半空的一座七彩的天桥。

教室的东边是学校的操场,平坦,宽阔,长满绿绿的青草(远远望去)像一块巨大的地毯。

公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你追我赶)地飞驰,就像在进行一场没有终点的比赛。

天空飘着雪花,密密麻麻,纷纷扬扬,就像成千上万只蝴蝶一起从天上飞落下来。

三段论可以简化为两段:

朵朵白云在天空游荡,就像一群在蓝色草地里追逐嬉戏的绵羊。

城市里高楼,一幢紧连着一幢,就像一排排钢筋水泥筑起的森林。

三段论的每一个单句,也可以分别增加修饰成分,变为一组复杂的描写,如:乘飞机飞越内蒙,坦荡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绵延千里,一望无垠。牧民的帐篷零零星星地闪现在眼前,白白的,圆圆的,就像刚经过雨水冲刷的草地上钻出的无数个小蘑菇。

记叙性文章离不开描写,一些普通的事物,经过细致描写,往往变得美不胜收。因此,文学家往往都是描写高手。在朱自清的文章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景点描述。

2.情景再现

如写老师走过来,老师先做出不同的动作神态走几遍,让学生观察老师走来时的动作(如胳膊、腿),神态,有无其他的特点等。

然后让学生写“老师怎样走过来”。学生有了观察基础,句子就生动多了,接着又让学生回忆平时所接触的人中(父母、老师、同学)他们的走路姿态,进行描写。学生兴趣很高,写得也不错。

3.对联的练习

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而且历史悠久,对对子能让学生斟酌词语,在运用词语的能力上会有很大提高。

例:

(1)身居陋室前程似锦,口吃淡饭事业有成。

(2)乘东风同破万里浪,立壮志共上一层楼。

(3)天上一轮满,人间万户圆。

经过这种练习学生对联的水平提高了,在写文章时也会注意到词语的选择。

二、多方面开展作文训练

1.调动观察积极性,写观察日记或片段作文

不管些人还是写物,都要先观察才能再现出来。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流,源泉丰富,溪流自然活泼得昼夜不停。”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意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

(1)我先从“物”入手,为学生确立目标,观察“一棵树”用一周的时间,分早上、晚上,从整棵树到一片叶子,从上到下,在不同的天气状态观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

一周后,写出观察日记,因为学生仔细的多角度的进行了观察,所以写出来的树细致入微,各具特色,而且还运用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2)再观察人。选择一个你认为可写的人,观察他的神态,动作,外貌等,再现他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活动。

例:妈妈捞鸡蛋的情景

妈妈把锅端下来,掀开盖,就用手去拿鸡蛋,手刚伸进去,又猛地缩回来,用嘴使劲吹,把手放在水龙头下冲了冲,又伸进锅里试了几下,终于把鸡蛋捞了上来,转身朝着我喊道:“快点吃吧,不然要迟到了。”

此段生动地再现了妈妈怕孩子上学迟到,而不顾烫手,为孩子捞鸡蛋的情景。

2.充分利用情境进行创作

(1)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即景创作。如:晴天要求学生写出太阳的光芒,太阳光下的感受;雨天,去听雨、观察雨;雪天去观察雪花,赏雪景;刮风时,去听风吹到各处的声音,去观察吹到各处的情景。

这样学生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没有感情抒发了。

例:写风

风推搡着窗户,喘着气,试图从小小的缝隙中挤进来,可是缝隙太窄了,它蜷缩在里面,着,发出呜呜的叫声,无可奈何之下,它转过身把窗户旁边的告示牌打得左右摇摆,劈啪作响。

(2)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不同的创作。写放学铃响前,响后的场景,写雨中上体育的场景,写自己观察到的有特点的场景。

例如:一位学生观察到校领导位置的变化而写成的。

情景一:正校长坐在门口长椅正中,一副校长居右座,一副校长居左座,教导主任立于其后。

情景二:正校长不在,二副校长各坐长椅两侧,主任立于长椅一侧。

情景三:正副校长皆不在,主任拿签到册端坐于长椅正中,一教师居右与之交谈甚欢。

3.与课本结合进行写作训练

在学习《列夫·托尔斯泰》后,结合文中所学的外貌描写,以及抑扬先抑的手法,让学生学习写外貌。

三、改变传统讲评方法

(1)作文讲评,我所选的范文首选来自学生习作(尤其是那些平时作文水平很一般而此篇文章很不错的同学),先请作者自己读,然后再请他们谈构思,谈个别细节的处理技巧。这样既激发了作者的写作热情,也给其他同学一个触动:“大家同在一个教室,他能写出来,为什么我不能!”

第7篇

摘要: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儿童有着强烈的爱好美,向往美.追求美的愿望。语文老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体会这些美,并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学到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也把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重要的价值追求。因此,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儿童审美情趣应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审美教育 审美情趣 人文精神

语文学科是最具开放性的一门学科,教育性、审美性、工具性是它的本质特征。这三个特征又是辩证地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如果只强调一点而不顾及其他,那就不能称为语文学科,离开了工具性,审美作用和教育功能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应以书写为契机,以导读为根本,以记忆为重点,以审美为核心,以写作为动力。这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谐地统一起来了。这里,笔者就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1.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综合

字词句章、谋篇布局是语文教学应抢建的平台。可自古以来就强调:不得“以词害义”。不管多么激动人心的内容变成一遍遍领读、齐读、轮流读,变成不分重缓急、没有情感色彩、千遍一律的串讲的时候,也会索然无味的。语文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言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是知识、技能的教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这其实不是什么新的境界,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已经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自然亲和,言语对话的形式传递的是心灵交流内容。这是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最本质的区别。这对老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也可以说这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之所在。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当教师把语文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语文教学。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获得了愉悦,获得了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获得了人文精神,教师也获得了满足和幸福。

2.鉴赏审美过程是精神享受愉悦的过程,是对生命质量的体现和升华。

有生命的思想并不等于有生命的质量。人的生命是短暂的,生命的质量首先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在于生活感受的愉悦。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很单调,内心很苦闷,生活质量就无从谈起。语文学习为学习者精神的丰富和愉悦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使学习过程成为欣赏的过程:文学在于欣赏人性的展开,欣赏语言表达的精美。对于精神丰富性的追求是人的基本追求,五音不全的人也会哼,色彩不辨的人也爱涂,大字不识的人也有诗。所以,语文课程首先是欣赏课程,在欣赏中应有所感受,在欣赏中获得陶冶,在欣赏中美化情怀。可是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却不那么令人乐观,文采飞扬的语文课变成了生词抄写课;真情实感流淌的作文课,变成了八股格式的模仿课;工具价值压倒了目的价值,学生可能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推掉了兴趣、激情和灵性,享受的过程变成了被动接受的过程。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发觉。得到的东西也许只是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失去的却是海水下面冰山的主体。我们教师面对一群天真活泼、富有个性,充满激情幻想的青少年,要想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人文精神,就应该引导他们去真正的投人生活中去,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受到鼓舞,受到感染,这是品尝美这块甜蜜蛋糕所不可缺少的。用他们好奇的双眼,天真的心灵,炽热的激情与美的事物相互碰撞,必然会产生出绚丽夺目的色彩。美中蕴涵着富有个性的人文色彩,这是一种真美,也是我们语文应该所不可缺少的。

3.审美情趣的深入,给当前语文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鲜艳的花朵遭到随意蹂躏,可爱的小猫、小狗遭到恣意的虐杀,无力反抗的孩子遭到心理上的摧残或肉体上的欺辱,的病人受到医者的怠慢,低收入者受到无端的鄙视,残疾人受到莫名的嘲弄……人的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观在哪里呢?上述行为的发出者都不一定不识字,哲学考试也不一定不及格,道德评分也许还很高。换句话说,他们都是接受过语文教育的,可语文中的文学、哲学、道德表达的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却没有成为教学的重点。我们努力去抓住的是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却忽视了其中真正的价值意义。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最基本的就在于尊重墨命的存在,不要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当一个人对低级生命和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你能指望他尊重高级生命吗?反之,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猫的生命关怀时,他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还能不尊重吗?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用人文主义的精神和眼光关注生活的一切。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培养无疑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是生命本身的散发出的耀眼光芒,而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则是告诉学生用自己的心去观察体验这美丽的光彩。这种观察与体验就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反思与发展。

当然,审美感受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老师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语文教学正是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美的种子,春风化雨中长成一片青翠,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更加美丽。

第8篇

一、创新教学观念,开拓学生思维空间

新课程理念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要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观念转变,牢固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1.利用发散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现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我利用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最大限度地拓展思维的空间。如教学莫泊桑作品《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于勒的命运是悲惨的,但造成悲剧的原因却值得深思。为此,我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深挖于勒悲剧的根源,想想这些原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如果于勒的故事继续发展,会有哪些可能。因为小说故事性强,可能出现的情节变化多端。加上充分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讨论分析中,学生得到了如下可贵的认识:于勒的悲剧和他本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之所以在被送往美洲之后,成了富翁,却又变成了一个穷光蛋、“讨饭的”,一个靠卖牡蛎糊口的小贩,这与于勒在年轻时候所养成的那种“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不良习惯,应该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虽然莫泊桑没有讲到于勒为什么会变成穷光蛋,大家联系情节想象到:一个在年轻的时候“行为不正,糟蹋钱”的“坏蛋”、“流氓”、“无赖”,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的习惯,再加上由于家庭原因,于勒没有受到过及时的良好的教育,他的这种“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习惯在年轻时就早已形成了,根本就是很难改变的。即使他成了富翁,有了很多的钱,可能由于他的这种“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习惯,使得自己又很快变成一个大穷光蛋了。从于勒的身上,学生们得到的启示是很多的。特别值得肯定的一个启示就是:一个人从小应该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更不应该“行为不正,糟蹋钱”。因而,在同情老年于勒、穷于勒的时候,引导学生对年轻于勒、不务正业的于勒的形象进行探究,想象和分析于勒变穷的原因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年轻时候的于勒是不值得大家同情的。学生顺其自然地领会到了:不能学习年轻时的于勒,不能学习不务正业的于勒,要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学习小组在得到以上结论之后,我还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设想不同的结局。有的学生写道:经历了重大波折的于勒,彻底洗心革面,从零做起,慢慢的又富有了。有的写道:于勒从此一蹶不振,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追求的人,和哥哥一家再没有见面,最后在贫穷中死掉了。有的写:于勒和哥哥一家团聚了,哥哥接纳了他,帮他找了一份正经工作,从此于勒在亲情感召下,过上了普通人的虽清贫却快乐的生活……

2.在学习过程中不局限于语文课本,因为语文课文本身只是浩如烟海的精美作品中的极小部分,远不能作为我们学习语文的全部。所以,我通常是围绕这些作品做好知识的延伸,尽最大可能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传统书目介绍给他们,还指导学生多去找有积极意义的刊物去读,像《读者》《初中生阅读世界》《中学生》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些书一来贴近生活,二来文笔优美,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另外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将阅读所得说出来,和大家共享。大多数情况下,同学们畅所欲言,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强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多年教学实践,让我清楚地看到,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解放学生头脑,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并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多么的重要。于漪说: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为此,我常常根据文本特点,想出富有新意的课堂设计。例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不告诉学生将要放的是什么曲子。要求学生都闭上眼睛,一起听我下载的关于春天的轻音乐。让学生听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告诉大家,你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古诗句,可以描绘这幅画面。学生都很兴奋,闭眼听得很认真。完毕后,大家踊跃发言,纷纷用很优美的句子描绘了春天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百鸟欢鸣的绚烂画面。有的还想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又引导他们想出了一些关于春的诗句,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就这样,学生的思维像放飞的鸽子,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于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很自然过渡到将要学习的课文,感受朱自清眼中的春天的美好。我仔细观察发现:全班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此外,我还常常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带学生去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以扩大视野;组织学生评价当前国内国际热点问题,以此来检验、增强自己的语文鉴赏能力。从前作文在教室枯坐完成,现在,我联系经典文章的篇章布局特色及素材选择的要领、语言组织的技巧等方面,在让学生掌握充分理论的基础上,投身生活,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去创作。这样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直接和间接经验,自身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写作文成了展现自我亮点的方式,变成了容易完成的任务,亦使语文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敢于冲破语文教学“旧框架”的束缚,树立语文教学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力,倡导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激发学生富有创新的灵感,及时肯定学生富有积极意义的观点,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一条有效路径。

三、 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手段

电脑走进我们的生活之后,它以真实再现形、音、声、色的优势,把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饱满的原声、清晰的图画、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探求,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仍以《春》为例,我除了用图片展示课文中描绘的四幅画面,还将我亲自拍的本地春天的视频,利用多媒体播放。因为是熟悉的当地景象,大家都很兴奋,参看文本,联系自己的体验,书面文字在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他们深刻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当然,多媒体教学也有它不利的一面,我尽量用其所长,紧跟时代,不忘传统,尽量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四、在语文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活跃思想,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

第9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师诗意教学氛围

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上上下下都在谈观念更新,课程更新,但在实际操作中,情形并不尽人意。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把篇篇美文肢解得惨不忍睹,诗意全无。漫天飞舞的试卷,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激情荡然无存,甚至望文生厌。硬性的灌输,使语文学习丰富的人文性和超越功利的审美意识熏陶功能化为一缕缕轻烟,成为泡沫。

语文这一科不同于其他理论学科,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人,凭借的是有情趣的文本,倘若语文教师缺乏创意的讲授,让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那么,语文教学就是失败的,语文教师也是失职的。浮躁的心境让语文教师失却了对语文教学的热情,丝毫享受不到教育的快乐。种种迹象表明只有诗意沛然的人,才能享受教育,才能把教育解读得如诗如画。有人为教育做了一个诗化的比喻:“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 。”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让语文教学受到诗意的滋润。

一、语文教师应具备诗意课堂的基本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语文呼唤诗意,人文性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的共同享受。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诗意的生存,就是那种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生命和美的存在的生存。而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它折射出作者丰富的情感,让师生的心灵沉浸于语文文本灵透的字里行间,共同释放灵动的生命激情。

一是要具有激情,这是诗意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激情应该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对学生的关怀。只有对事业充满激情,在教学中才能领悟诗情画意。作为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以情激情,感染学生。在入选的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典范的文本已经给教师的再创造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足以让教师激情奔放,纵横驰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壮美与豪放;《雨霖玲》的婉约与柔情;《背影》中对父亲的深情绵长的回忆与感激;《故都的秋》的冷峻与痴恋。作为语文教师,面对这些美文,如果不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那么,再好的文本也会黯然失色。可以说,有了激情,课堂就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师生的交流就有了稳固的平台,课堂教学也将充满着诗意。

二是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这是诗意课堂的基础。人文素养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条件,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回归“以人为本”的主题,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品读经典中,激活学生与作品,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他们的感情,启迪他们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为此,在解读文本时,要充分挖掘文本的诗意。诗意存在于生活中,蕴藏在文本中,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中的诗意“因子”串成精美的项链,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襟,《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透视的怀乡情愫,《孔雀东南飞》中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叛逆……这些优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值得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能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品味人类文化经典,打好文化素养的根基。这样的课才能让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

三是要具备合作意识,这是打造诗意课堂的重要推动力量。语文学习应该建立在民主、合作、探究的平台上,师生在相互交流中才能获得理解,文本在自由的探讨中才能获得新的生命。为此,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在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用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的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可以说,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掌握打造诗意课堂的基本方法

具备了上述的几点要求后,教师应如何在具体的课堂中打造这一份诗意呢?

第一、注重课堂气氛,营建诗意氛围

1.教师的导入。上课伊始,教师可利用文字、图画、音乐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心中流淌着诗意, 进而阅读文本。导入是整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

2.教师的情感。教学中以情感作为教学主线,让“情感”去整合“知识能力”,整合“过程与方法”。教学时,教师应先以情切入,再载情读文,读中悟情,带领学生动用全部的感官和心智去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情感体验,并以此获得对教材的深层感悟,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自己心中灵动的文本,最后达到师生共鸣。这样,将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意愿化为生命的激情,达到“人课合一”的境界。

3.教师的语言。优秀的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绝对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形象生动,幽默诙谐,鞭辟入里,绘声绘色,妙趣横生,意味无穷,令人耳目一新,历久难忘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持人,作为亲历文本的引领者,教学语言应尽可能达到诗般的优美,诗般的精练,诗般的激情。

第二、注重课堂内容,以诗词入文

这是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它以感人的形象,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蕴陶醉人和感染人。在教学中引入古诗词,不仅可以让课堂充满诗意,又增加了现代文的文化厚重感,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无声的诗词教育,也能将学生引领到广袤的时空中,感受祖国经典的博大、丰富、深邃,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诗词本来就是主情的,如果在学习情文并茂的散文时,引用诗词,将会锦上添花,诗意无限。如鉴赏《故都的秋》,文中作者写到秋槐的落蕊铺得满地,给人一种梧桐一叶而知天下秋的遐想,那秋蝉的啼唱,引起人的点点秋思。引用陆游的诗句:“槐花落尽桐荫薄,时有残蝉一两声,”与课文描写相得益彰。还可引用李煜的诗句“无意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又引出李清照的诗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堪有谁摘。”一组组优美的诗句带来的一个优美的课堂教学意境顷刻间形成。

此外,教师应该多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让浓浓的诗意弥漫于学生心间,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精神世界。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让学生参与其中:

1.诵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词优美抑或豪迈的意境。诵读从生理机制上来说,是整体的系统的综合性过程。诗词包含着强大的审美作用,在诵读中学生会领悟到诗词的韵律美,有了美的熏染,他们的认识水平会从感性到知性到理性,并在反复诵读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升华为诗意的心灵陶冶。

2.读诗作画 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好诗,让学生读出诗词的意境,让读诗的过程成为艺术欣赏的审美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词所表现出的空间与色彩形象。

3.诗化作文 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让学生在领略了诗词的美妙情境后,将浓浓的诗情变为生动可感的篇章。学生也可从中对诗词进行了生命体验,并会用诗词所蕴含的美妙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炬点燃生命的火炬,走向诗意的人生道路。

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如同一片沙漠绿树,苍凉而无生机。语文教学亟需诗意灌溉,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任,当学生爱上语文,语文课堂就将变得绿意盎然,语文教学也将进入崭新的境界。

参考资料:

[1]李丹.用激情点燃激情[M]

[2]王学华.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意美[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