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如何阅读一本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如何阅读一本书》久闻大名,作者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我平常在读书的时候,常常急切地看完一本书,但在看完书之后,好像梦一场,记不住多少内容,也领会不到书中的意义。很感激班班,感谢这本书领我进入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阅读,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一、回答书中43页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如何提升自己的阅读层次,或者说让读者能够更好的阅读,掌握阅读的技艺,不走弯路。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阅读的前两个层次: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基础阅读,这是阅读层次中最基础的一层,以识文断字为主要目的,阅读时能够清晰的知道作者是在说什么。这本书所针对的人群是已经至少具备基础阅读能力的阅读者。检视阅读,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全书最好最重要的内容快速的阅读并掌握。这一层次是建立在读者已经具备第一层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以增进理解力为目标的读者必须掌握这个层次的阅读方法。
第二部分讲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分析阅读主要用在论说式的书籍中,不适合用于小说,诗歌和戏剧。
第三部分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面对论说式读物时主要运用前面所讲的分析阅读的方法,但在面对想象文学时,却不同采用这种方法。
第四部分讲阅读的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作者说这个阅读方法才是最高级的阅读。因为这个阅读主要针对在研究某一个主题时才采用的方法。
2、作者的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作者细部说了如何进行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和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首先,作者谈到了基础阅读,主要描述了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只要掌握了语言和文字就能够达到。检视阅读则讲述了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应当先对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分析阅读方面,作者重点写了分析阅读的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不同规则。接着作者详细介绍了分析阅读需要读者进入阅读的十五个步骤,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要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其次诠释一本书的内容,最后评论一本书。每一个阶段再继续细分,让读者能够更好的把握一本书。接着作者告诉我们在阅读想象文学时一定要接受作者的主题和想法,这样才能够进入到作品当中。同时在阅读想象文学时,一定要尽量快的把全书看完,不要将故事情节分割的太厉害,不然就掌握不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也就掌握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想法了。同时这一部分也介绍了阅读历史,哲学和其他类别学科的阅读方法。
最后,作者又依次介绍了主题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具体见笔记图片)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说得很有道理。尤其作者谈到的分析阅读需要读者进入阅读的十五个步骤,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要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其次诠释一本书的内容,最后评论一本书。每一个阶段再继续细分,让读者能够更好的把握一本书。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本书给我的帮助会很大,因为我以前都是盲目地阅读,粗略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更加感受到这本书的魅力,它让我能够从此以后有科学和系统地阅读,不断地提升我的理解能力,知识储备,及人生的境界。
二、阅读速度训练
速读训练我自己亲自试验了。刚开始很别扭,尝试过几次之后,确实手眼搭配可以避免在阅读时出现“逗留”现象,还可以集中精力,大大地提高了阅读质量和速度。
《给语文老师的新建议》第三次打卡:
我选择了内蒙古包头张莹老师设计的二年级下册《村居》一课,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想法。
《村居》这首诗,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诗句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春景图,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张老师教学中通过识人读诗、解诗意悟诗情、诵古诗三个板块完成教学目标。
板块一识人读诗:张老师首先从古诗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理解《村居》的含意,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到的春天的情景。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里建议可以通过课件演示一组与诗词有关的春天的景物动画,如:小草、黄莺、杨柳、儿童、纸鸢等画面,借助这些画面来学习诗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出示古诗,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初读古诗时张老师下大力抓正音和节奏,为第三板块诵古诗做好铺垫。
板块二解诗意悟诗情: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诗意两个方面。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在本课教学中张老师采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两种方法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并在生活中去学习认字、识字,有意的引导孩
子在生活中去发现识字的乐趣。解诗意时张老师采取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谈谈想法,从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从品读中感受诗歌的美。写字环节重点指导书写“童”字(建议书空、示范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前,然后让学生自己组词,通过词语巩固、理解字的意思。)
板块三诵古诗:张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诗词的内容的环节。 朗读形式多样:学生自由朗读、配乐读、指名读、集体读(建议还可以分行读,比赛读,表演读、展示读,教师点评,并穿插自己的示范读。);尝试背诵形式多样:挖空背诵、删句背诵、整体背诵。
――英国诗人华滋华斯
关于阅读,古今中外已有滔滔论述,但阅读不只带给我们快乐,也可能制造了小小困扰:如何选书、看书、品味书?以下是几个与阅读有关的寻常难题解方:
1.运用书评
时间有限,想要多看几本书的窍门之一,就是多读书评,如果能常看书评,等于是多接触了许多不同方面的知识。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和政论家南方朔,都是爱读书评的人,而且两人主要阅读书评的来源都是《纽约时报》。
2.运用时间
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都可以有移动中的阅读,而《越读者》作者郝明义提出“零钱”与“整款”的阅读时间概念。除了运用零碎的时间读些篇幅不长的杂志、报纸、网路资讯,他认为,完整的时间应该保留给书,尤其是周五的晚上,“没有追兵,没有来人,没有电话,也没有等待”,形容得好似一个完美的独处夜晚。
3.运用网络
买书可以通过网络、看书评可以通过网络、电子书肯定要通过网络、无法亲临的国际书展还是得通过网络。此外,许多有见地的博客,也已成为爱书者的选书指南,尤其在国人较陌生的外文翻译书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落格“灰鹰巢城”(blog.省略/grayhawk/)就是一例。
4.找出喜欢的作家
幽默大师林语堂认为,一个人若能发现自己所爱好的作家,就是一种智力进步的表征,“这犹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子一见生情,一切必都美满。他会觉得这位作家的笔法、心胸、见地、思态,都是合式的。于是他对这位作家的著作即能字字领略,句句理会” 。
5.不同层次读一本书
郝明义极力推荐他的译作《如何阅读一本书》,该书将读书的方法分为四个层次,包括:在小学阶段就学会的“基础阅读”,在很短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内容、性质、架构的“检视阅读”(例如看目录),把时间投入并真切领略的“分析阅读”,最后是在不同书籍间读出一个共通主题的“主题阅读”。由浅入深,有兴趣成为专业读者的,不妨把《如何阅读一本书》找来一看。
6.学习放弃
一本书若可以读得很快,可见它讲的内容都已为你所熟悉,那可能就是一本不必再花时间去读的书。此外,如果读了50页后,还是无法提起兴趣,可能就要考虑放弃别读了,但《品书・书品》的作者史帝夫-李文(SteveLeveen)指出,这个50页法则的前提必须是,你心中还有大量的好书书单待读,而不是只想应付了事!
7.以书会友
筹组读书会,是许多个人和企业寻找阅读同好的方式,尤其容易因此读到一些“原本并不会主动去读”的书,反而大大增加了阅读的广度。而赠书则是另一个制造分享机会的好办法,若有余裕,不妨多买几本自己很喜欢的书,送给好朋友,并附上赠语,保证对方不久之后就会饶富兴味地与你讨论这本书。
8.找一种舒适的姿势
是吗?所有的书不都是要安安静静地坐着看的吗?
不,有的书一看封面,就知道要发生一个热闹的故事。那类书,就仿佛一个眼睛大大的孩子,一边急急忙忙地想跳进爱丽丝那个神秘离奇的兔子洞,一边还回头使劲招手,说:“快来,快来!”让人心跳加速。
有些则仅仅看封面,就知道要很安静、很放松地翻开它,仿佛有一个头发闪亮的小孩子,轻轻地拉住我的手,让我坐下来把这本书读给他听,要小声,要轻轻地读。
《阅读树》,就是这样一本安静的书。
《阅读树》像是一个小朋友亲手画成的,淳朴稚拙的线条,简单清爽的颜色,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气氛。故事讲的是一个爱读书的小朋友的花园里长着一棵树,他很喜欢这棵树,经常爬上去,坐在树枝上读书。而这时树会把它的枝叶围拢过来,仿佛也在看书。有时候,他会在树上找到他“失踪”的书,莫非,是树偷偷拿去读了?
不幸的是,一个夏天的夜晚,这棵主人公心爱的“阅读树”竟被一场无情的雷电劈中,几乎成了焦炭。尽管如此,这爱读书的孩子,这爱读书的树,并没有从此分离,而是重新开始了他们不一般的“读书”之旅。
爱读书的孩子在妈妈的帮助下,将大树砍下,加工成了粉末,制成了漂亮的白纸,接着他又在纸上写下了最想告诉别人的故事,装订成了书。
现在,这本书就被捧在我们的手里。原来,这本需要安安静静阅读的书,竟然如此“有故事”。
读完这本书时,儿子轻轻地抚摸着这本书,缓缓地说:“哇,原来这本书是用阅读树做成的啊,怪不得用手摸着这么温暖呢!”我也忍不住又重新抚摸了这本书的每一页纸张,无论如何都不想说破它,希望保存那一份阅读后的温存与感动。
最近两个月,我在Kindle上花了不少钱购买电子书。对于我来说,用信用卡买电子书是一个全新的习惯:首先它非常便捷,基本上是一键下单,密码都不用输;另外,一些经典读物的价格经常会打折到两块以下,购买压力很小(后来收到账单时我发现积少成多也很吓人);最后一点,花了钱的东西更容易读完,以前是“书非借不能读”,现在变成了“非花钱不能读”。
但话说回来,电子书的制作与发行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现在市面上所谓正版电子书仅仅做到了没有错别字而已,我买过一本图文混排的电子书,它在Kindle上显示的效果简直惨不忍睹。杂志就更不用提了,图片和文字完全是硬生生地套在一起,整个阅读节奏完全乱了套。有了这些教训,我后来只会选择一些纯文字的经典读物。
在技术上,电子书可以做得非常精美,可以嵌入各种多媒体资料,可以和各种app进行互动,这种阅读体验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电子书,才是人们花钱的基础,不过制作这样的电子书成本会非常高,谁来买单?大家都在想如何把纸质上的内容电子化,好再赚取更高的利润,而没人去思考如何把电子内容做好。所以,我至今没有发现一本真正用心制作的电子书,快餐阅读似乎是电子书无法摆脱的烙印。而电子书的初级阶段我想还会维持非常长的时间。
后来我揣着Kindle去逛书店,同样一本书,别的且不说,单从制作的用心程度上来说,纸质远远超过电子版。也许是职业关系,我喜欢去分析一本书背后的制作故事,当我看到那些从排版到字体选择、从图片到装帧都一丝不苟的书时,真的有一种感动——这是多少个环节的协同工作,最终它才以现在的形式呈现在你的眼前!这绝不是仅仅把电子档用软件生成一本书那么简单。有一种说法,纸质书会成为奢侈品,如果你仅仅需要信息,电子的方式无疑更便捷,但如果你需要的是一种阅读的感受,那么纸质书更能满足你情感上的需求。
对于杂志亦是如此,也许你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资讯,但每个月等待杂志的感觉,等待我们为你准备的各种方案的感觉,当你最终把杂志捧在手上的时候……你应该明白这种感觉。有人问我,如今外出究竟是选择带上书本还是Kindle,我的回答是:如果是出差,就带Kindle,如果是度假,我还是揣上几本书更带感。
现在学校打造“书香校园”,图书馆的书籍琳琅满目。以前,我们经常说多读书,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可以说这个目地达到了),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孩子们在一个星期至少能看完一本书,他们看的书可以说比我这个当老师的还要多,男孩喜欢看跟惊险、刺激有关的书,或是推理故事等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的书,女孩更喜欢沉浸在美妙的童话故事里。那为什么在写作文时像挤牙膏?我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学生,她对某些事物有独特的见解,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强,而她写出来的作文连语句通顺都达不到或者是写出来的作文像一杯索然无味的白开水。我不禁扪心自问:阅读与写作有联系吗?我觉得应该从阅读抓起,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那怎样真正抓好学生的阅读呢?下面想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选
就是书籍的选择。在开学前,教师给学生规定所看书籍的名称,然后会打一份清单发给每一个学生,要求学生照着此清单阅读这些书目,问他们为什么会读这些书?回答竟是“老师要我们读的”。可想而知,这是与我们的目地是相违背的,每个学生因个好的不同,有些书是学生不太愿意看的,这时候的阅读就变成了“强制”,教师的这种强制性势必会扼杀学生的兴趣,限制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当然,也不能放手让学生选择,毕竟他们还是小孩子,在书籍的选择方面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我们是否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比如:轮流制,这一周由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看的书目,下周由教师决定,这样,“民主”中夹杂着一丝“专制”,学生也不会“怨声载道”,教师也没有撒手不管,起到了一定的引导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读
就是看书的过程,也是最重要的,“怎么去读比读多少更重要”!那看完一本书后,自然少不了摘抄好词佳句,谈心得体会,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愿意去做这项“工程”,爱“看”不爱“记”,这也是令我头痛的问题,每次都是像布置作业一样,批改词语存折本时,好词佳句无记录,最后一条“我的体会”就只一句话:这本书太好看了!或是书中的小女孩太可怜了!或者干脆空着不写,我问她为什么这一栏没写?她脱口而出:“没什么好写的?”可见,她只是泛泛地浏览了一下,没有深入地去挖掘文本,也就是“悟”。任何一本书,只要我们用心去看了,就一定会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触碰,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痛哭流涕……这样才叫真正的读书,读书一方面要使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观点,感受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和文学底蕴,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人文修养;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思是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语言是如何统一的,即从阅读中学习如何学习写作。会读书的人才会有所感悟,才会有所“记”!
记
就是在词语存折本上做笔记。前面说到学生不太情愿做摘抄,不如在词语存折本的版面上有所更新,是否给学生换换“口味”,例如:
剧本:
故事背景:
道具:
角色:
故事的起因:
经过:
:
结局:
主题:
上面的这种以“剧本”的形式可能学生会更易接受,相信学生会以“导演”的身份去拍好这部“戏”。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把一本书读懂、读透(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局,也就是对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的概括都包含其中),这样学生看完这本书后,对它的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层次更清晰,也避免了“走马观花”的现象,末了,应该有个合适的名字吧!就叫“我的剧本”!
评
?P键词: 高校图书馆;大学生;阅独;共享;引导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college students;reading independence;sharing;guide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211-02
0 引言
2016年,《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这是我国制定的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1]。2017年,亚马逊中国了“亚马逊中国2017全民阅读报告”,报告解析出大众阅读行为的5大趋势,其中纸质书电子书一起读成主流;且从“阅独”到分享,阅读社交化日益明显[2]。
结合历届举办的陕西省各类阅读推广案例交流会议,我馆发现,非阅读交流类活动尤其是游戏类活动基本是昙花一现,举办一届到两届,很难再吸引读者。根据我馆校内调研,我校一半以上的师生均会制定读书计划,但执行效果较差;80%读者把阅读当作休闲娱乐活动,因此,阅读内容与质量很难保证;在阅读共享方面更是少之甚少。目前我校已有阅读共享活动除了图书馆举办之外,仅局限于部分二级学院所有的三个读书社。由此可见,我校大学生从“阅独”走向共享之路任重道远,而我馆更是责无旁贷[3]。因此,从2016年起,我馆将阅读推广创新重点逐渐从非阅读交流类活动转移到阅读交流类活动上,且笔者认为,创新不一定是新活动,新项目,也可以是对旧活动的深入改进,从而形成固定品牌。目前,我馆拥有两大阅读交流类品牌活动,分别是“读了就是你的”交流会和共读一本书。下面本人将对此两大品牌活动进行介绍,由此探究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从“阅独”走向共享这个过程中所应起到的引导作用。
1 活动介绍
1.1 “读了就是你的”交流会
1.1.1 活动开展
“读了就是你的”交流会始于2014年,每年举办两次。“读了就是你的”是以小型座谈会的形式展开,由我馆提供阅读书单,讨论的内容也更加具体,报名者自行选购书单上的图书。寒暑假阅读,并做读书笔记。开学后参加交流活动,活动完后,持发票报销书费。2016年,我们发展了交流会学生管理组织,方便各位读者随时面对面交流。交流会的讨论也由初期的读者提问、馆员答疑为主逐步发展为读者自主讨论;内容从西方经典名著中的人物性格、情节设定,译本的比较跨越到中国经典名著的写作心理、创作背景、人物原型。很多读者在活动结束后,每天利用课余闲暇时间与我馆馆员继续交流沟通,以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读了就是你的”交流会是我馆引导我校师生从“阅独”到共享的飞跃式进步,读者们均表示在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的晦涩难懂以及共鸣之处都无法与其他读者共享真的让人很遗憾,虽然现在各社交平台踊跃出现,但是仍然没有这种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更加充分,更加亲切,更加融合。
1.1.2 不足之处
“读了就是你的”交流会的阅读书单由我馆提供且较固定,受众范围过小,对于阅读层次较低的读者,不愿意过多交流。且在座谈会上,经常出现某一本名著只有一位读者选择,其他读者均未读过的现象,这样会使得该读者交流起来较为困难。
1.2 共读一本书
1.2.1 活动开展
针对“读了就是你的”交流会中出现的种种不足,我们深刻意识到共读一本书,让所有读者均能参与到讨论中的重要性。因此,我馆于2016年11月开始进行“共读一本书”活动,活动每两周举办一次。本次活动的主要创新点为织网式共读。活动不再仅限于图书馆策划活动,而是与各学院各读书社团各书友会共同编织读书交流会网络,我们的阅读推广馆员可以走出图书馆,作为指导老师,参与每一次“共读一本书”活动,使得阅读受众范围尽量最大化。“共读一本书”活动将我馆的阅读分享活动推向。该活动不仅让更多的读者爱上图书馆,还推动我馆阅读推广馆员主动阅读经典名著,对馆员起到了一种监督的作用。且我们每次的书单不再由馆员确定,而是由读者投票确定交流书目[4]。
1.2.2 不足之处
我馆的“共读一本书”活动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阅读推广馆员的阅读能力培养及阅读量的积累。目前我馆符合要求的馆员仅有4名。
2 思考启示
笔者认为在引导大学生从“阅独”走向共享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提高阅读交流活动举办频次。很多机构举办活动基本是围绕“4.23世界读书日”进行,无法满足读者即时阅读交流的需求。我馆设置的最短交流频次为两周左右,以便阅读速度较慢的读者能参与到其中,而不因其能力薄弱,对阅读交流活动望而却步。②扩大阅读推广人的培养范围。阅读推广人不能仅限于馆员,也可以是阅读素养较高的师生,这样不但扩大图书馆在全校的影响力,也能够加强我馆对我校师生需求的了解。我馆目前开始发展学生阅读推广人,每次交流活动上各位读者们都是踊跃发言。③图书采购要平衡读者需求。我们阅读交流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让读者从书中走出来,与其他读者分享自己的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达到精神层面的升华;另一方面是促使读者学会利用我馆图书资源,使每本书有其读者。在我馆举办活动期间发现,读者找书时,某本图书复本量不足,而读者对于我馆电子资源不够了解,就自费购买推荐图书参加活动,这样给读者与图书馆均造成较大损失。④确定书目为经典名著。我馆所交流的书目均为中西方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是经过读者、时间反复检验遴选下来的文化精髓,具有不容小觑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5]。我馆选择交流书目,并不是仅要求为经典名著,而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读者群的特殊性,经过反复调研并与学生沟通交流确立的。同时针对没有参加我们交流会的同学,我们会以微信等形式进行书目推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⑤分层次引导读者阅读。美国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在其《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目前,大部分读者仍停留在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层次上,在引导读者阅读时,应该按照阅读难易系数,从易到难,逐层次地进行阅读[6]。我馆于2017年1月出版的《青春与经典同行?D大学生经典阅读导读推荐书目》里,就把18本经典名著按照阅读难度系数及阅读厚度系数进行定类,然后分发给每位参加活动的读者。让其根据自己的阅读层次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
就说大班阅读区的现状:大班阅读区一直不温不火地存在着。喜欢阅读的小朋友经常会来这里参与一下,不喜欢的小朋友几乎从来不会主动走近。教师也曾经想过很多办法吸引幼儿,如不时地更新图书的品种,提供多样化阅读材料等,但基本上都是短时效应明显,很快又归于平静。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帮助他们提升主动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的阅读向深入方面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操作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呢?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探索,觉得阅读卡是一个不错的媒介。而阅读卡根据内容形式的不同,又可以分成阅读记录卡、阅读涂鸦卡和阅读交互卡,这三种卡的诞生与使用经历了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价值意义也逐步显现。下面,我将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阅读记录卡,激发兴趣有奇效
大班的幼儿,无论是操作意识还是操作能力都已具备,他们敢于去尝试,也喜欢去尝试。通过自己的阅读完成阅读卡,在他们而言,有一种“可以轻松搞定”的优越感和成就感。
正是抓住了大班幼儿的这种心理,阅读记录卡应运而生。
阅读记录卡并不大,外形卡通,有爱心形的、苹果形的、花朵形的、蝴蝶形的等等可供选择。色彩虽然丰富,但是颜色普遍偏浅,且一种记录卡只有一种颜色。记录卡上用形象的符号标注,说明请幼儿填的内容包括:自己的学号、阅读图书的编号、阅读后的心情。记录卡经过塑封,这是考虑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学号、编号用彩色水笔书写,能存放也能擦洗。至于阅读心情,可以用彩色水笔画人脸的符号来表示,也提供心情贴纸,让幼儿有选择的余地。后面备注栏里,还有填页码的符号提示,这是为了满足部分幼儿单页阅读后产生想法的需要。如,幼儿在P符号后面写上8,然后又画上笑脸和贴上大拇指,表示对第8页上的内容进行肯定和赞扬。
阅读记录卡操作起来很简单,展示出来又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参与其中。我们班的阅读区无论什么时候都热闹不已。
但是我发现,孩子们的参与兴趣虽然浓厚了,主动阅读的行为也多了,只不过这些都是为了完成阅读记录卡并展示,阅读同一本书的持续时间还是不长,大多在3~5分钟。
二、阅读涂鸦卡,促进阅读效率提高
《案例式解读》中,有这样一条关于幼儿阅读的注解:阅读是一个融观察、记忆、思维和表达等多种认知于一体的综合过程,所以,要注意幼儿阅读中的观察、想象、理解和情感表达。
针对上面的情况,又结合《指南》中的相关精神,我们开始思考:怎样让孩子们延长阅读同一本书的时间?怎样体现他们在阅读中的观察、想象、理解和情感表达呢?
阅读涂鸦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设想中。涂鸦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方式,正是幼儿以其独特的理解和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察、认知、思想、想象和情感。随性而为,大胆宣泄,自然流露就是阅读涂鸦最大的优势。
于是,我们就在原先阅读记录卡的基础上,融入了涂鸦的创意,在卡上留出了稍大的涂鸦版面,提供了多色的彩色水笔。
不可否认,阅读涂鸦卡的出现使阅读区一直人满为患,不仅大大延长了幼儿阅读同一本书的时间,一般维持在5-8分钟,而且,幼儿看得更投入,更仔细,不少小朋友能边看边讲了。
但是,我们也发现,幼儿阅读中的交互性还不够,独立阅读的比较多。就从展示的涂鸦卡上看,幼儿虽然用心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想,可是每个幼儿表现的内容都比较杂乱,别人很难去把握。
三、阅读交互卡,引发交流少不了
领悟《纲要》中的指导思想,我们应该支持和鼓励幼儿之间的阅读交流,还要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提供适宜的交流契机。
先前阅读涂鸦卡显然是受到了这方面的瓶颈制约,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打破这个瓶颈制约呢?
经过多次调整,阅读交互卡终于出炉了。
阅读交互卡中新设计了一个“交流项”,幼儿可以在记录、涂鸦过后,在“交流项”里标注想交流的对象,也就是写上想交流的同伴的编号。这样一来,展示出来的阅读交互卡就有了明确的指向性,使得孩子们纷纷关注,不时会去看看有没有哪个朋友给自己发出了交流信号。
一旦有幼儿收到定向给自己的“阅读交互卡”后,会仔细了解上面的信息,包括记录者是谁,他看了哪本书的哪一页,涂鸦表达了什么内容?是想向自己提问还是邀请自己一起去看?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也是激发幼儿深入阅读同一本书甚至是同一个页码的过程。如果收到的小朋友暂时无法理解,还能根据卡上的信息,找到留卡的同伴作进一步的沟通。当然,也可以再次通过“阅读交互卡”,做出反馈。
if we have a book ,we will not be felling of being longly
如果我们有一本书,我们将不会被孤独的感觉
When I`m free or in trouble, I always take out a book and read quietly. In no time, I`ve put my heart into it so that I`ll forget all the troubles. It`s in this way that I`ve formed the habit of reading in any time.
当我`米自由或麻烦,我总是拿出一本书静静地看书。在任何时候,我`已经把我的心让我`会忘记所有的烦恼。它`的这样,我`已经形成在任何时间阅读的习惯。
Little boys as I was, I was interest in picture books and storybooks. I was struck by them. No sooner had I entered the middle school than I began to read novel, plays, essays and so on. I found I could get much from them. Little by little I took great interest in literature and last term I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composition contest among middle-school students in Zhe Jiang.
当我还是小孩子时,我在图画书和故事书感兴趣。我很惊讶他们。我刚进入了中学,我开始读小说,戏剧,散文等。我发现我可以从他们身上得到很多。渐渐的我开始对文学感兴趣的最后一学期我在浙江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Reading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I had to let out a burst of laughter over his fool. “The Little Match Girl” couldn`t keep me from crying for her misery. “ Robinson Crusoe” took me into a strange world full of danger. And I was also deeply impressed by Helen Keller`s 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 Besides these, books also tell me other thing -how to be a man and how to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In a word, good books can make me know what I didn`t before. So I think of a good book as my best friend.
阅读“皇帝的新衣`”,我不得不把一阵笑声在他的傻瓜。“卖火柴的小女孩”也`却令我痛苦。《鲁滨孙漂流记》把我带进了一个充满危险的陌生的世界。我也深深打动了海伦凯勒`的耐心和毅力……除此之外,本书还告诉我其它的东西——如何成为一个男人,如何分辨对与错。总之,好的书籍可以让我知道我并`之前。所以我认为一个好的书是我最好的朋友。
I`ll never forget this famous saying,“ Good books are best friends who never turn their backs upon us.”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句名言,“好书是最好的朋友,谁不背对我们。”
2012年冬季,我有幸成为新教育的冬季12号种子,走进了“新教育项目培训群”。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教育智慧的宝库,通过对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的学习和操作,我和孩子们在阅读上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加入培训群后,我接触到了各类儿童推荐书目,才明白孩子不是不爱读书,而是我们忽略了什么样的年龄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我参考了三个推荐书目,在三年级开学后,精选出67本书贴上书签,编上编号,按学号人手一本,要求孩子们每天都要带上书。这样,省去了孩子们借书和还书的时间。此外,我还让孩子们推荐好书到班级图书角。但是班级图书角的书不能带回家。图书角除了摆放孩子们推荐的好书,我也在此捐赠了自己订阅的少年版《意林》《童话王国》《小葵花快乐读写》等,还摆放了孩子们自己制作的个人文集,供相互传阅。
此外,我还在课堂中大量引进绘本读物。我对孩子们说,我们要少写作业多看书。所以在课前、课中、课后或者晨诵、午读时,我都会合理安排插入绘本故事,师生共读。
阅读活动不仅要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积累的好习惯。我用了两种方法:一本书,一套卡,让学生根据所读的书制作一套阅读积累卡,内容主要是书名、作者、阅读时间、好词佳句和精彩段落。一本书,一份报。阅读小报的内容和积累卡的内容一样,只是展现的形式不同。同时,交给学生办小报的方法:如何画边框、分板块、打格子……由于孩子们处于学习起步阶段,读完一本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办一套卡或一份报。不要求两样都做。
家长监督孩子读完一本书后签字:×号(学号)已读完。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我给孩子们制定了阅读存折。存折左边记录的是班级共读书目60本的选摘(主要是班级共读绘本,也有我给他们念的故事)。一学期后,根据阅读存折选出阅读之星,在家长会上进行表彰。期末,除共读书目外,漂流书目最多的为28本,人均漂流阅读量在10本以上,对漂流阅读书目达10本及以上的同学都进行表彰。
同时,我们的班级文化也结合阅读活动进行布置。展板上粘贴的是孩子们的阅读存折,墙砖上展示的是同学们办的读书小报。寒假里,我还布置了手绘制作个人文集的作业……
除推荐好书之外,我还给孩子们和家长推荐了电子绘本和有声绘本以及有声读物。每周末我推荐一部影片。读、看、听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更增大了孩子们的阅读量。我给孩子们推荐的影片有:《绿野仙踪》《夏洛特的网》《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穿靴子的猫》等,而这些影片资源也来自“新教育项目培训群”里分享的视频资源下载。
当然,在活动的开展中,我也遇到诸如“阅读的效果不能及时检测和反馈”“阅读量不均衡,存在两极分化”和“如何切实有效开展好共读一本书的活动”等问题和困惑。这些都有待于继续探索和解决。
新教育种子计划引领我走进新教育,新教育项目培训群带领我走在教育路上,让我感受到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活,而我自己由此获得的成长也是可喜的:2013年5月,我执教的课例《女娲补天》在“成都市第十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赛课”活动中荣获特等奖。2013年11月,我在成都参加了“阅读的力量――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2013年12月,在金堂县新教育开放周活动中,我展示的硬笔书法课例《辨析形近字》和教学叙事受到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我的教学设计《风》和《在课程分享中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叙事先后在金堂《时代教育》杂志上刊登。由此,我被评为金堂县2013年度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
2014年2月27日,新教育基金会推荐的泸州叙永县永宁读书会来到我县交流学习新教育,我在活动中和他们分享交流了我开展的阅读漂流活动。3月11日,在金堂县教培中心开展的儿童阅读培训活动上,我介绍了自己推动阅读的经验。3月25日,在成都市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中,我执教的课例《开卷有益》也受到与会专家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在金堂县2013―2014学年度的课外阅读展评活动中,我所在的班级荣获了金堂县课外阅读展评活动一等奖。到了2015年7月,在金堂举办的第15届新教育年会上,我又走上了年会的舞台,向全国各地的老师们讲述我的心路和心得……
这些都源于“新教育项目培训群”让我找到了组织。在群里,我不仅接触了诸如阅读存折、儿童剧编排、学生思维导图、绘本阅读等新名词,还有机会零距离地与新教育榜样教师直接对话,探讨课程,分享他们的课程具体操作方法,这些引领可以使自己少走好多弯路。
历时四个月,《与书私奔》温情来袭。无论你是纸质书的拥护者,还是逆袭的电子文青;无论你喜欢菲茨杰拉德,还是波拉尼奥;无论你热衷图书馆,还是地铁站。
只要你是爱书人。
阅读或许就是一个安全出口。到书里去,那里有可以栖身的地方,让人暂时忘记了我是谁,我在哪里。
――张悦然
观点:
张佳玮:或许人们总会放弃纸阅读的第一选择。就像赞美纸阅读的人们,不会去为更古雅的竹简和刀笔作辩护。
严锋:Google正在计划把全人类所有的图书做成一个知识的终极数据库。贝佐斯也梦想把以往所有出版过的书都做成Kindle格式。人类到最后只有一本书,它的名字叫Google吗?人类最后会只有一个书店,它的名字叫Amazon吗? 这样也挺好的,不是吗?
《鲤・与书私奔》的最新评论:
・读“鲤”的这本新书时,满脑子自动填充的都是张震岳那首《思念是一种病》,不过下意识里,某一句歌词被切换成了:当你在翻山越岭的另一边,我在与书私奔的路上……
・亚马逊推出免费Kindle阅读软件之后,Kindle入华的脚步似乎加快了。目前亚马逊的Kindle书籍只支持 Ios和Android设备,却不支持任何一款Kindle,看着是很荒诞的事。
・《鲤・与书私奔》这期的选题正中许多文青的下怀,但也正因为选题的自私味太浓,反而文章对感情的处理过于私人化,很难让人有完全的切身感受。
・《鲤》是由张悦然主编的Mook系列,每一期有鲜明的主题,这一期的主题是“与书私奔”,收录了许多爱书之人与书私奔的经历与感悟。
・不谦虚地说,我是一个爱书之人。喜欢看书,也喜欢把它们买下来。属于自己的一本本书,有种归属感。看书可以心情平静,远离喧嚣,接近自己。
・买这个是因为,标题正中我心,在这个资讯传播速度极其迅猛的时代,已经很难定下心去捧着有明确标价的纸质书看了,而最让人怀念的,其实正是在窗边泡杯咖啡,在不太亮的灯光下,安静地读一本书,还自己一片安宁,就算只有一个小时也是好的。
・冲着这个名字看了这本书。对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鲤》系列丛书,包装和纸质自是不用说的。
・ 印刷很正,内容不错。一直喜欢《鲤》系列的书,这本书是看名字就爱上的,与书私奔,是不是很让人心动!内容很棒,喜欢。
・爱书之人都有一段与书的情缘,个中滋味,唯有自己能解。感受每个人与书之间的不解之缘,分享大家与书的邂逅。文章中提到的很多书都很不错,可以列一个阅读目录了。
・这本鲤讲的是各种人和书的故事,有人讲述纸质书的没落,有人讲述自己与书的渊源,还有人讲述了书房的装修,都写得很有味道,很好看,爱书的人都可以买来看看,真的很不错 。
・ 与书私奔,很有意思……我是个喜欢看纸质书籍的人,看看拿在手上的纸质书才叫看书。电子书,没有感觉。
・在人们都是那么务实的时代,能如何与书私奔?
・看鲤系列的书都有六年了,追了那么久,是套很好的书。不过没有耐心的人可能不会喜欢看。
对话
书香:关于书籍设计最疯狂的一个设想。这个设想是否实现了?
朱:我最疯狂的想法就是――什么设计都不要做。这一点是根本,书就是给大家看内容的。但是我所谓的“不要做设计”,不是说真的完全不设计,而是说把设计的“度”收到让大家感觉不到有设计。设计不是张扬地让大家一下就能看到,而是自然的、让人觉得很好读、很舒服。应该是说,不要去影响读者。
书香:最近比较满意的自己的设计作品是什么?
朱:最近自己比较满意的,比如《设计中的设计|全本》、《设计的觉醒》……我觉得这几本是我对装帧设计的体会展现比较集中的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成分,看的人也不至于觉得很单调,太简单。
书是一个很特别的载体。书本身并不说明什么问题。书的作用是,把脑子里想的东西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给其他人,它起到一个“交换手”的作用。那么这个时候,你作为一个设计师,凭什么加那么多噪音上去?设计师的作用应该像电话局里的接线生,你要保证的是线路的准确和清晰,而不是在别人通话时额外制造声音上去。
书香:近年来,让你觉得很不错的两岸的书籍设计作品有哪些?
朱:我很喜欢台湾聂永真老师的作品。他的设计不是简单地说好看不好看,你能看到做这个的人有激情,他是真喜欢设计这件事,他的设计里有梦。你能发现他不是把设计当成一个“活儿”在做,做好赶快交掉再做下一个。
大陆的年轻一代书籍设计师里,有个小马哥。她一直坚持做实验性的、艺术性的尝试。她有一个很清晰的坚持,而且不断地自主调整她设计的度。她其实是中青社的编辑,忙碌工作之余她还有自己的坚持,我觉得这很难得。
书香:您评价一本书装帧设计好坏的标准是什么?
朱:首先是手感,你拿起书的一瞬间,开本、纸张、重量等等是作为一个整体印象同时传导的。其次是品质感,就是颜色、纹样等等,在你深入阅读之前整本书表达出的一种气质,就是我们俗话说的“看对眼”了。最后就是开始阅读时的语感,一本书你打开阅读时,语感顺不顺?你读得不顺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设计做过头,它妨碍你了:比如设计元素太多做花了、图配得很糟糕、或者句与段的排布割裂了,老出现断句。语感包含了书籍设计大约60%的设计元素,字距、行距、字体、字号、版心和留白的关系、图文配、书眉……手感品质感语感三位一体是我个人评看一本书好不好的标准。
书香:你做设计的时候,是否会有手绘稿,还是直接用电脑完成?
朱:我基本不太会用电脑。我的做法可能比较原始。我做过的每本书,一定都会先按照届时成品书的标准做一本毛书(白样书)出来,做一个从里到外的实样,才能从这本白样书往下走。因为我自己不太相信,当仅仅面对一个电脑屏幕的时候,会有那么好的空间观念,去了解留白如何、字号行距如何、这些配合在一起是最合适的?之前在日本做设计,我所在的田中一光老师的工作室和以后我所处的社会环境,很注重这个一比一原大呈现的东西是什么。这个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觉得只有1:1的东西是最真实的。不光是做书,做其他设计也好,一比一原大是个什么样子,设计师心里一定要清楚。
书香:您认为书籍设计师应该具备的品质有哪几个方面?
朱:首先要喜欢“书”这种形式和载体。其次,设计师一定要有对自己的节制。你要克制自己不要在一本书里,把自己的设计才华全部展现出来。书籍设计师更重要的是说你要知道内容才是书的主角,书主要传达的是内容,这个关系是不能乱的。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和学生,大家在一起有时候会说,出版社的编辑怎么这么烦,要求很多啊。我会和他们说,反过来想,如果你是编辑,你希望这本书给大家看的是什么?如果你是读者,你希望看到什么?要懂得换位思考。最后是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书籍装帧设计经济上不可能暴富。
书香:现在书籍设计的元素已经非常丰富,设计师都尽可能地去发掘更多装帧设计的方法和元素,您觉得这种趋势好不好?
朱:可以从两个方面谈这个问题。一方面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设计师肯定愿意把自己对设计的认识、把自己的设计技巧、设计方式尽量多地通过书的载体展示给大家看。但从读者角度来看,如果他买的不是一本设计书,只是一本“他非常想看内容的书”,当那么多设计的元素同时展现在他面前时,读者会怎么想呢?
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对书籍装帧而言,尽量把设计时的精力放到尽量不要打搅看这本书的人的心情这一点上。因为毕竟他花钱买书,未必有那么多人是为了设计去买。尤其是有时候设计师可能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设计,但读者拿到手里阅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设计变成一种妨碍。对于书籍来讲,设计其实不应该跳到太前面。就像一部电影的摄影师,不应该跳到导演前面去。个人风格应该很清楚,但是在技巧、技法上应该有个度――这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
书香:可否谈谈您对书籍设计风格的看法?这种设计风格的不同,与各自当地的出版生态有无关联?
朱:我感觉最大的不同是“人文关怀的不同”。把三地的设计放在一起,差异是很清晰、很明显的。大陆的设计可能是最有活力的。因为在设计师脑子里面的章法、规矩、框框限制是最少的,怎么来都可以。拿电影来打比方,你可以用枪战片的方法去拍言情片,根本没限制,但相对还是比较粗线条。在台湾,类型分得很清楚,你一看就知道大概是什么书。而且它在传达的时候,文字在封面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香港倒是比较直白一些,相对来说它要给你看什么,就会很清楚地告诉你这是什么。因为相对来说在香港,东方式的人文关怀会少一些,西方的影响更大一点。
造成这种区别的,一个是读书的普及率,另一个不同是对知识认知的程度,我们大陆现在的环境,还在要求有高密度、很密集的信息集合在一本书里,才是“值”这个价格的。单从出版业界来看,大陆现在更加关注的是“我要卖多少本”,可能是说它更加着急一点,从上到下关注的是一个产业。
关键词:移动碎片化学习;初中政治教学;启示
引言
近期,新浪的《在线教育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在移动平台上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情景式体验和及时互动将会是用户的重要诉求。作为一种备受年轻人推崇的新型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肇始于网络时代的信息碎片化,进而带来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等等,具有学习时间更可控更灵活、分割后的学习内容更容易获取、碎片内容的学习时间短更容易维持学习兴趣、知识的吸收率有所提升等优点。为此,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传授成体系的知识,实现整体化的学习效果,就成为微时代下做好初中政治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移动碎片化学习方式——以熊猫书院为例
以熊猫书院为代表的互联网在线碎片化教育模式,可以给初中政治教学提供很好的借鉴。熊猫书院是一个由地方公司发起的在线碎片化教育项目,即“十个月提升自己”的行动计划,旨在帮助有强烈阅读愿望但又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不能坚持阅读、阅读效率低下的学生在为期十个月的课程期间能够轻松获得数十本图书的精髓内容。而且,这数十本书按月区分阅读主题,构成了科学的学习体系,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因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熊猫书院可以为我们改进初中政治教学的预复习工作,提供重要启示。
二、基于移动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初中政治教学对策
(一)围绕初中政治教学目标制定适量书单
熊猫书院的十个月学习计划中,前九个月每个月围绕一个主题读4本经典书,举例如下:1.自我管理:《自控力》《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如何高效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2.沟通协作:《金字塔原理》《学会提问》《非暴力沟通》《沟通的艺术》;3.心理学:《心理医生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以前,我们的初中政治教学也有过推荐书目的工作。往往是诸多图书累积在一起,至多按照主题进行大致的区分,而且书目太长反而无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动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太长的书目会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进而“破罐破摔”,一本也不读了。那么,熊猫书院对于初中政治教学的启发是,我们亦可根据初中生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主题、限定读书数量,制定适宜书单,分阶段分主题推荐书籍。比如,在“网络政工”这个主题之下,我们可以给初中学生推荐《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等书籍,提升思维层次;给初中学生推荐《一本书读懂大数据》等读物,传授方法和手段。每个主题的推荐书不超过4本。
(二)初中政治课教师“拆书”提炼精华信息
如前所述,当前人们的阅读习惯从深阅读滑到浅浏览,联网在改变阅读方式的同时,正在重塑我们“浅薄”的思维模式。为此,很多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阅读。美国提出“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而且,目前各门课程安排得满满的,这就造成初中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品读书单上的每一本书。因此,面对客观上没时间、主观上倾向于碎片阅读的初中学生,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初中教师,不得不采取“拆书”的形式,高效传播有效信息。拆书不是简单摘录书中的信息,而是按照书籍的体系结构,根据授课人的理解,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小结归纳。以“自控力”一书为例,原书是十章259页,但在熊猫书院就被拆成了22张阅读卡片,计4天的阅读内容。其中,第一章被概括成3张卡片——意志力的本质,意志力的神经学原理和训练大脑,增强意志力。每张卡片700字左右,按照正常人的精读速度,可以在2分钟内读完。也就是说,经过“拆书”,正常人可以在50分钟内了解一本书的精华。这就在损失细节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了人的知识获取率。而且,初中学生可以根据“拆读”的体会选择有兴趣的书籍进行精读,进一步提高了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