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路遥平凡的世界

路遥平凡的世界

时间:2023-05-29 17:3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路遥平凡的世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路遥平凡的世界

第1篇

关键词:路遥;《平凡的世界》;陕北地域文化

1.《平凡的世界》的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我国著名当代作家路遥在1991年创作的杰出作品,这一部作品一经发表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后来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部长篇小说从内容上来说,主要讲述的是从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小说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主人公,以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人们思想变化为小说背景,通过描述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命运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塑造了主人公两兄弟以为了生活默默承受苦难,坚持拼搏、自信追求的顽强品质,尤其是他们兄弟不甘被命运压垮,积极发掘生命的价值,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2]。

2.陕北地域文化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2.1陕北地域文化的特征

在地理分布上,陕北地区它既不属于华北,也不属于西北,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地域特征。陕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我国缤纷多彩的文化组成内涵方面来看,陕北文化也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包括历史古迹、历史人物、文学艺术、方言民俗、陕北民歌等等,这些都是我国陕北人民历史活动和精神活动的重要积累,代表着他们几千年来的人文风貌。总而言之,我们在探究陕北地域文化时,既要探究他们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的地域文化特征,也要深入体会其独特的地域色彩。

2.2陕北地域文化的多元性

上文我们提到,陕北文化是有其自身独特性和相对独立性的文化组成部分,从历史上来说,它是由几种不同民族文化经过不断的交流融合形成的,主要是中原的农耕文明和北方的游牧民族的文化的交融。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陕北文化的形成是不断交流融合继而走向和谐的过程,它是对民族多文化的统一体。可以说,多元性和融合性是陕北地域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又非常重要的特征。另一方面,由于陕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直接影响了当地农民生活及生产的独特性。由于居于黄土高原,当地农民与外面的世界交流较少,他们的文化传承主要依靠的就是手耳相传,传承的方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长期下来,传承的手艺和技术也就不断地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了[3]。

2.3陕北地域文化的古老性

在陕北黄土高原之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交通的闭塞,人们与外面城市的沟通交流极少,这虽然导致了这个地区的落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好地保护了这里的传统文化艺术免受现代城市的摧毁,保留了最原始最质朴的原始文化,包括一些物质类的文化古迹,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在陕北最著名的民歌。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历史的痕迹。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在这里开辟雨道、修葺长城,北御匈奴,曾经形成了璀璨亮丽的秦汉文化;在明朝之后,由于地理运动以及陕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导致这里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形成了今天闭塞的陕北的地区[4]。

2.4陕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陕北地域虽然由于地理位置和外面的人文交流较少,但也并不是毫无交流。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垦荒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陕北地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陕北地域文化的开放和兼收并蓄的特征。以陕北民歌为例是最恰当不过的了。陕北民歌其实早期是吸收了不少与之相邻地区的民歌特色的,不仅是相邻地区的民歌,还包括他们的一些民间文学,有的也被智慧的陕北人们拿过来编成了民歌,丰富了其本身的内涵和形式。具体来说,陕北民歌中的很多主要都是吸收了临近山西民歌、宁夏民歌以及内蒙古民歌的腔调。比如,现如今流传较广的陕北民歌中的“榆林小曲”,这首曲子本就不是陕北人们创作的,而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由江南传入榆林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陕北人们以及陕北文化的开放性。

2.5陕北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2.5.1历经数朝代古老文化的积淀

在陕北地区这块中国黄土地上,他们始终保存着最淳朴最干净的民族文化,由于是进入到陕北地区尤其是人们生活的内部,更能深深的感受到传统气息的浓厚。在陕北农民的家庭中,不管节日庆祝还是流传下来的风俗庆祝,到处都体现着文化的力量。具体来说,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身处黄土高原上,陕北人们长期以来都很少进入城市,更不要说和城市的人们进行交流了,因此外面的流行文化也基本进入不了这里;另一方面,由于黄土高原独特的环境气候和土壤气候,生活在外面大都市的人们也很少来到这里,不仅因为他们适应不了这里的生活,他们过习惯了外面灯红酒绿的生活也过不了每天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日子,因此,留在这里的还是那些一直在这里的陕北人们,他们像守护者一般一直保守着这片纯净的土地。

2.5.2经历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交流

上文我们分析过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之上,与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山西等省份接壤,自古以来,就经历了秦汉、隋唐、明清等朝代的洗礼和丰富。总体来说,自古至今,陕北地区一直都是我国各民族文化碰撞和融合的重要地区。尤其是经历过历史上几次人口变迁之后,陕北地区各方面都经历了相互征战和相互融合。在文化方面也经历了重新的组合和碰撞,使得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不同的文化融入到汉族文化中,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汉化,也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加速了中华文化的大融合,为当今陕北地域文化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陕北地域文化在《平凡的世界》中的表现

3.1陕北风俗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陕北地区是我国关中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陕北地域文化是我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相结合并经历不断地融合形成的。几百年来,这里经历了民族的征战与融合,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民俗风俗。尼日利亚伊博族小说家齐诺瓦・阿切比曾说过:“没人能了解他所不熟悉的语言背后的文化。”用这话来形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再适合不过的了。通过路遥在小说中的描述,我们深入了解到了陕北独特的民俗文化。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俗语曾说,“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将这句话用到陕北人身上是非常恰当的。长期以来,陕北人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着装方式:冬天穿棉袄或者皮袄,夏天穿土布衣褂,头上经常蒙白羊肚手巾,腰上系着红裤带。这样的装扮在电视上我们是经常能看到的,能体会到也是很容易的。具体到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的描述:“少平索性把他那卷破烂铺盖也送给了‘萝卜花’――可怜的‘老萝’就一领老羊皮袄伴随他度夏过冬,连个被褥也没有。”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在一次深深体会到陕北民俗尤其是陕北着装风俗的独特性[5]。

除了《平凡的世界》中对服饰着装特殊性的描述,路遥在小说中还多出描写了陕北的窑洞。众所周知,窑洞是陕北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上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在许多电视电影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一标识性的建筑,它的存在彰显着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特色。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的表述:“秀莲听他说完,在被窝里抬起半个光身子,高兴地说,‘如果能赚这么大一笔钱,那咱们不光能打土窑,就是硬箍几孔石窑洞也够了!”。从这段话的描述中,我们深深地能够体会到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对窑洞的向往和追求,在他们看来,窑洞是家的象征,有了钱他们第一件事就是要打窑洞,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窑洞在陕北人们的头脑中是理想的一部分,体现了窑洞在当地的重要性,同时也向我们彰显了其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独特性。

3.2陕北方言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由于我国是经过五千年的文化融合和民族融合形成的,是历经56个民俗的不断汉化形成的。在汉化的过程中,有些比较容易汉化的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统一,但有些语言由于地理位置的闭塞性,实现汉化的过程比较缓慢,从而形成了当前我国各种各样的方言。总的来说,其实方言也是我国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地域文化融合的重要对象。路遥出生在陕北,一生的大半时间也基本都呆在陕北地区,因此他的语言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方言词汇。在《平凡的世界》小说中,也到处体现着作者的方言文化:“秀莲给他换了‘见人衣裳’,又烧了半锅热水,让他把满头的土垢洗干净……”“常有林是上门女婿,就是丈人有心帮扶他们,‘挑担’会不会从中作梗?”“他要利用中午别人睡觉的时间来营务自己的庄稼。”在路遥笔下塑造出来的每一个人物都鲜活的运用着地道的陕北方言,充分地符合其所塑造的人物个性,同时也进一步地表达了人物的真实和淳朴。

3.3陕北民歌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陕北民歌当前在我国已经成为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陕北人们在生活中为了表达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而随机创作的歌曲,虽然是随机创作,但其流传和被唱的频率确实极高的。纵观大部分的陕北民歌,我们从其具体歌词中大致可以了解到整个陕北历史的发展,因为他们的歌词基本都是实际生活的映射,通俗易懂,通过情感的抒发表达对当前生活的感悟,引起大家的共鸣。在《平凡的世界》这一小说中,作者大致引用了不下数十处的的陕北民歌,通过对这些民歌的引用,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作者情感的表达。以《平凡的世界》中的一首《冻冰歌》为例,这首歌在小说中先后出现了五次之多,通过反复的阅读,读者最后甚至会产生这首歌是小说内容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感觉,在这里,作者运用民歌的作用就达到了。小说中当润叶和和孙少安一起到县城外散步这一场景出现时,山野里传来了一阵女孩子唱的信天游:

正月里冻冰立春消,

二月里鱼儿水上漂,

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小说在这里加入陕北民歌,作者通过民歌的加入强调当时润叶的心情,既淡化了故事的情节,又加强了诗情化的描述,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得到语言描述所达不到的意境。

4.结语

作品是作者在人生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展示。正文中我们提到了路遥出生在陕北,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也都生活在陕北,他对这里有着深厚的他人无法体会到的感情,这种感情深厚到就算在他的小说中我们也能时刻体会到,这里到处闪现着陕北的民俗风情、陕北的民歌、陕北的方言等等。这篇文章对《平凡的世界》中陕北地域文化的深度探究,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路遥对这片陕北土地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陕北人们的赞美。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郭亚明.论路遥创作中的地域文化色彩[J]. 阴山学刊. 2004.5(17)

[2]秦客.路遥与陕北文化[J]. 延安文学. 2013(2)

[3]张祖群.路遥与《平凡的世界》展示的文化原型[J]. 文学与传播. 2014.6(8)

第2篇

一、《平凡的世界》故事概况

《平凡的世界》主要是围绕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双水村的几个年轻人的人生经历展开描写的。主人公孙少安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很早便挑起家庭的重担。与青梅竹马的润叶先到城里打拼,后来又回到了农村家乡。回家务农的孙少安,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自建砖窑创业,获得成功,又在扩大规模中意外破产了。少安贷款东山再起,并最终获得了成功。他的事业越做越大,并为村里重建了小学。无奈的是,当他的事业辉煌时,却发现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秀莲得了肺癌,口吐鲜血倒在了自己的怀中。

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是县城高中的高材生,经过与郝红梅的感情纠葛、与田晓霞的友谊,逐渐成长。高中毕业后,少平到村小学做了一名普通教员。然而,农村社会的权力倾轧,让他最终走出了农村,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他背石头、钻炮眼,一边干活,一边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并与一直保持联系的田晓霞恋爱了。在田晓霞的帮助下,孙少平成为一名铜城煤矿的矿工,并与师傅王世才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不幸的是,田晓霞在采访抗洪救灾的过程中,为救一名小女孩而殉职。孙少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当中。

二《平凡的世界》崇高美的根源

(一)题材内容涉及范围的厚重宏阔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双水村,村庄是小说的起点。小说以主人公孙少安的形象为线索,从个人到群体,从点至面,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交错而清晰地联系到一起,将故事情节置于大的关系网中。小说尤其对主人公孙少安做了详细的描述,有感而发地让其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孙少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能够创业起家,成为当地的企业家,而作者文笔一转,让故事进入另一个层面爱情。少安的妻子患癌症,意想不到的挫折让其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在悲壮的氛围中,他继续着平凡世界中的平凡人生。故事的结尾并非结局,继续着的人生道路给人们留下久久的回味和想象的余地。

(二)自我牺牲与奉献赋予人物的道德崇高感

《平凡的世界》中对自我牺牲与奉献有着大量的叙述和描写。孙少安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物形象,他的致富成了故事的一个亮点。而孙少安在致富之后,并没有背离家乡,背离乡亲,其对周围人们的艰苦生活感同身受,想尽可能地帮助更多的人走出苦难。期间,他经历了破产,也遭受到村民的冷眼相待,但他再次成功之后一样宽容和资助了他们。他的道德情感并没有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沦丧,他心中仍然充满了对家乡的爱,依然眷恋着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

孙少平是一个善良和负责任的人。当他还在高中时,就曾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遭受洪水围困的侯玉英。之后,他还帮助过被工头企图欺侮的小翠,狠狠教训了黑心的工头,施恩于贫苦的劳动者。工作对他而言非常重要,但做人的道德被襄读时,他是无法忍受的。孙少平很平凡,但他并没有被苦难异化,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依然坚持读书,他的灵魂超越了苦难。

(三)对爱情与理想的追求带来的崇高感

《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中最典型的悲剧,是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悲剧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经典之处。他爱田润叶,但被世俗的阶级观念所牵累,当润叶对他表白时,他只能无奈地选择逃避。润叶保留着对孙少安执著的爱情,以女性特有的坚持与固执把这份爱情带到了她与李向前门当户对的婚姻悲剧中。

而孙少平和田晓霞从相识一直到相知、相爱,在恋爱的道路上也曾犹豫和徘徊,甚至有过对于这份爱的迷茫,可他却做出了哥哥孙少安不敢做出的决定,那就是坚持恋情,走入婚姻。但是,故事的发展却令我们意料不到,田晓霞舍己救人,最后永远地离开这个平凡的世界,他们的爱情也终究变成了永远的悲剧。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寄予了他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他亲手营造起一份份纯美的爱情,但是,却选择在末了将其打破,重新审视,返归到现实的苦难中来,一份份纯美的爱情终为泡影。

(四)命运的坎坷赋予人物的崇高感

路遥着重描写了外部环境因素对所出现人物的性格、形象的塑造,凸显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一种意识性的反拨。在贫苦逆境中勇敢地生活下去,那种顽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的人生道路充满挫折和苦难,但孙氏兄弟对生活的热情,显示了特殊的精神状态下的高尚人格。

其中,孙少安身上具有不向邪恶低头、不向命运折腰、不屈奋斗的优秀品质。他过早地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虽然孙少安的知识水平不高,但他并不保守,反而具有勇敢的创新精神。生活的艰辛没有使他退缩,反而造就了他刚强的性格。

三《平凡的世界》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典型的人物形象

平凡的世界处在城乡交叉跨领域的典型环境中,各种人物的特点非常鲜明。他们大多是一些耕种者,生活琐碎、平淡。然而,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民俗气息。作者不仅描述了充满乡村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而且,在这大量的风俗民情中又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的渴盼与祈求。这种对平凡人自我价值的认同与肯定,是这部作品至今依然为人们所频繁阅读的重要因素,对平凡个体的价值认同,也是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积极进取精神

《平凡的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乡村年轻一代的平凡生活和其对人生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作为故事中主人公的孙少平、孙少安,充分体现出社会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展示出改革时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精神。

第3篇

闲来无事,取来朋友推荐过多次的《平凡的世界》,用了很久才慢慢欣赏完,我发现,对于它,自己要有很多话要说。

——前记

陕北,本来就是一个让我神魂颠倒的地方,伟大,神秘,没有过多言辞形容。能搜索出的记忆,也就这些了。如果让我再说点别的东西,那陕北的农村,就是中国生命的代名词。

存在中的世界,本来就是由一个个平凡的事,平凡的人堆砌而成的雄伟建筑,你我都是其中的一角。从出生,不管你是不是愿意或是情愿,就好像有了神秘的定数。摆脱不掉,却又不知道存在于它在哪里。其实就算存在,路遥也是不愿意相信的。正如路遥自己所说的:“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在我脑海里,也是这样相信的。

生活的大轮在铿锵地前行,时间却在无声地流逝,路遥这么讲。对于时光这么强大到不可争辩的事物,在路遥那里,居然可以美的让人心疼。我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压迫感让我没有了想要反抗的意识,只剩下了默默的为生命寻找出路。时光是不可以阻止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明白理解的,可当路遥在书里这样写给我这个读者看的时候,“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这句话却深深的印在我心里,这里也许就是路遥骨子里的性格的呼喊吧。

路遥生在一个陕北很普通的家庭里,普通而平凡,可陕北的风土让他有了自己的特殊生命,让他有了自己难以服从于自然的性格。往事不会像烟雾似的飘散,将永远像铅一般沉重地浇铸在心灵的深处。不过,日常生活的纷繁不会让人专注地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不幸。即使人的心灵伤痕累累,也还得要去为现实中的生存和发展而挣扎。这是我在这本书里最想对已经仙逝的路遥表达敬意的一句话,虔诚的无法呼吸。平凡人最终不会平凡,路遥先生说过。

我曾经有过有一段时间怀疑过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世界在哪个方向,没有了奋斗,没有想要未来的勇气。抬头的时候会有无辜的压力,不知名的心灵颤动。迷茫在自己头顶盘旋的感觉真的不好,让人的心没有跳动的欲望和冲动。在低落的时候,某些时刻的告诫就变成了耳边的一阵风,即使是冬季,一阵寒意过后,所剩的也只是寥寥。从出生一直怀疑到了现在,甚至对未来也有了无名的恐惧。平凡,就平凡吧,这样对自己说过。

不过,人,始终斗不过时光,不管是好是坏,都会不得不面对时光带给自己的什么东西。慢慢的考虑过了,其实生活应该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是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其中的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过。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路遥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让人如醍醐灌顶,包括现在我想做一个不平凡的自己,保持热情与努力。

平凡的世界是自己无法撼动的,苍白的无能为力。可现在我就想做一个不平凡的自己,就像一株株的仙人掌,就像那一颗颗胡杨树,屹立在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世界,傲慢的展示着自己的不普通。痛苦啊,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路遥先生如是说。既然如此,我又有何怨言。时间是最好的侩子手,从未对人说过提醒,就已经对人实施下了衰老的刑罚。时光不早了,成年早就来到自己身边了,奋斗的日子也早该来到了,为了成就一个不平凡的自己。就像《平凡的世界》里所希望的一样,走出自己的迷茫才是真正的生活,而不是独自徘徊,

趁着时间还在等我们,趁着我们还有心去轰轰烈烈,趁着我们还年轻。

第4篇

摘 要: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以路遥《平凡的世界》为研究对象,运用AntConc软件对其中的“光”字进行检索,

>> 《平凡的世界》中的悲剧意识 《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悲剧 平凡的世界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中的三大女性角色研究 成为世界的光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形象 《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进化论” 《平凡的世界》中动词重叠式的考察 感悟《平凡的世界》中的人文情怀 《平凡的世界》中孙氏兄弟的艰难追寻 试论《平凡的世界》中的苦难意识 论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缺憾意识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观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忧患意识 路遥《平凡的世界》中蕴含的人性美 浅议《平凡的世界》中爱情叙事的硬伤 浅析《平凡的世界》中的爱情悲剧 《平凡的世界》中的两种“劳动” 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地域文化 《平凡的世界》中润叶的女性形象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03.

[3]Louw,B.1993.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 The diagnostic potential of semantic prosodies[A].In M.Baker,G.Francis& E.Tognini-Bonelli(eds.).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r of john Sinclair[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4]Mitchell,T.F.Principles of Firthian Linguistics [M].London: Longman,1975.

[5]Sinclair,J.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6]Stubbs,M.Text and Corpus Analysis[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7]曹雁.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和类联接的对比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8]纪玉华,吴建平.语义韵研究:对象、方法及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3) .

[9]卫乃兴.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7).

[10]王春艳.免费绿色软件AntConc在外语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9,(1).

(朱希芳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第5篇

1971年,与曹谷溪等人合作编写诗集《延安山花》,销量达28.8万册,轰动全国。可谓追逐梦想第二“Duang”。

1973年春,到延安大学学习。1976年毕业后,在《陕西文艺》当编辑。1979年到1989年间,陆续在全国大刊上发表作品。为接近梦想第三“Duang”。

可是当时,他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在投稿时却屡遭冷遇,连续两年被退稿。最后寄到《当代》,最终得以发表。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等各种奖项。为实现梦想第四“Duang”。

1982年,小说《人生》一版再版,达26万册之多。并获“1981―1982年度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同时,改编的电影《人生》公映,再度引起巨大轰动。由此为坚定梦想第五“Duang”。

经过两年的素材积累,1985年秋,路遥开始在陈家山煤矿着手《平凡的世界》的创作。

《花城》于1986年11月的第6期上全文发出。然而,这部作品却并未得到“主流”的肯定,批评之声异常强烈。

路遥极度痛苦,但第二部还要继续。路遥说:“类似在一种夹缝中行走,在千万种要战胜的困难当中首先需要战胜自己。”1987年夏,《黄河》全文发表。他不再关心周围的评判,坚持第三部的创作,即将完成之时,1988年3月27日中午12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从此改变了这部书的命运”。

1988年5月25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终于完成。1991年3月10日,《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为超越梦想第六“Duang”。

谁的梦也不会一“Duang”而成。

路遥的每一“Duang”都如此艰辛,每一“Duang”又都如此笃定,他“Duang”“Duang”地踏上终极梦想,给世人留下永恒的标杆。

(摘自《意林》2015年第9期)

【适用话题】

坚守梦想、标杆、战胜自己……

【运用示例】

如果人生是一扇门,梦想无疑就是钥匙,只有坚守梦想,才能看见另一片广阔的天空。

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梦想,写完《史记》这部传世的经典,尽管受到那样灭绝人性的极刑,他仍坚守梦想,忍辱负重,最终留下这部史家的绝唱。保尔在革命后期浑身伤痛,无法再完成为革命浴血奋战的梦想,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守梦想,用手中的笔为无产阶级写着无声的赞歌,用血肉之躯告诉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面世后,并未遭到“主流”的肯定,批评之声异常强烈,路遥极度痛苦,但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依然坚持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创作,最终荣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在梦想的路上,还有很多人在坚守。尽管会遭遇重重坎坷,他们却都用坚守的梦想诠释了价值的真谛。

但也有许多人,受不了日夜辗转重担的压负,无法放弃那些财富与浮名,而偏偏没有坚守住心中的梦想。或许他们的行程是会轻松一些,道路是会平坦一些,但他们徒劳地转了一圈又一圈,却像是在转一个圆,走来走去又回到了起点。

第6篇

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经常出现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情感就是人文情怀。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通过对笔下人物的生命历程进行描述,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愿,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并对爱恨亲仇、高尚卑劣以及善恶美丑进行阐述,通过颂扬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出对人性美的追求。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就是一部名传后世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作品中通过塑造出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并从各个角度描写出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路遥先生对人性美的强烈追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与美好。

20世纪80年代,路遥先生创作了《平凡的世界》这一优秀作品,那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动荡,人们正处于思想的空窗期。迷茫、畏缩充满了人们的思想,使之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当时的人们来说,一个情感能量的宣泄口是他们急需的东西,因此,小说作为人们寄托精神、传达心声的工具,迎来了最辉煌的发展时代,而《平凡的世界》正是在这个时期被创作出来的。

二、《平凡的世界》中人文情怀的体现

(一)对苦难中人性美的赞美

在关于苦难的描述中,他没有一味地表现出苦难的冷酷,而是通过挖掘人性抗争以及奋斗精神的美好,去赋予人物不同的灵魂。在《平凡的世界》里,例如:在顾养民被孙少平打伤后,不但没有向老师告状,而且当老师在追问时也没有泄露分毫。这种大度的行为促使了孙少平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拷问。在这种反思与拷问中,人文情怀得到了升华,逐渐淡化甚至消退了私欲,人性的善良开始复苏,这让孙少平更加成熟。在路遥先生的创作中,表现出了十分珍贵的美好情感,这些美好的情感成为了表现作品魅力的瑰宝。

(二)对普通劳动者的人文关怀

《平凡的世界》,关注的正是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路遥先生的人文情怀大都集中在这些最普通的人身上,通过对他们的生活的描述,展现出这些普通人的人性美。例如:金俊海一个普通的汽车司机,心怀热情,非常积极地帮助孙玉厚一家渡过难关。在苏少安的婚事遇到困难时,他不求回报的主动帮忙,表现出来的真切情意让人动容;秀莲中国传统的妇女形象,孝敬父母、关爱家庭,尽管和父母有时也会出现矛盾,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全心全意操劳家庭的心。尽管路遥先生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缺点,但是他们身上都带有着一种闪光的人性美。该作品中对人物人性美的描述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路遥的人文情怀,平凡中彰显伟大使得思想更具有深度,作品内涵也更加的丰富。

三、师范教育在培育人文情怀上的重要性

师范生人文情怀的培育关系着未来教师人文情怀的形成,这从根本上决定着未来教师履行职责的时效性。所以说,加强师范生人文情怀的培育是师范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师范教育的根本指向。

教育的作用就是去恶扬善,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顺应自然,让我们自由成长,同时也要老师给予以积极的指导,使之成为有道德有理性的文明人。德国教育家费希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新的完人。而这种全新的完人应该是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是人性完善发展的人,是人心协调、均衡发展的人。

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先生通过在困顿的生活中拷问人性、在苦难中展现人性的光辉来阐述自己的人性审美理念。例如:在班长顾养民点名时,孙少平故意的不吭声,再点名时,还是不吭声的行为,这就是孙少平对富人家孩子的一种报复。这样的描写十分的真实,也贴近我们的生活。在路遥先生的创作中对人性美的体现,正是现在师范教育的宗旨。《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求,教育要坚持以人文本,把人文情怀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有育人。教育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是理解与尊重的过程,是灵魂与灵魂分享、碰撞、体验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人文关怀。没有人文关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对话、体验和交流;而没有真正的对话、体验和交流,教育的培养完美的人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第7篇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以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那么关于《平凡的世界》初中生读后感内容要怎么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平凡的世界》初中生读后感2021五篇,欢迎参阅。

《平凡的世界》初中生读后感一读过不少的小说,也有一些情节特别引人入胜的,读之不愿放下的,却没有一本像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个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生活在我的身边。

读《平凡的世界》后,我感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曾经的抱怨、愤世不公是多么的幼稚。与主人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从小学一路走来,没有经历什么挫折,而我们称道的是考试失败,感情失落等等,与少安、少平相比较我们又算什么呢?相信自己能飞!这是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在这部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的巨著中,作者围绕着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飞!”

少平与少安两兄弟同为黄土地的儿子,在“平凡的世界”中,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平凡的世界》可以说是作家倾注了毕生精力的作品。他把写作的焦点放普通人的生活上,表达了强烈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意识。少平与少安都不是轻易向命运妥协的人,他们相信自己的双手可能改变命运,他们在一次次苦难中得到锤炼与升华,表现出当代农民的顽强与坚韧。小说广泛涉及了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它表达了昂首向上的奋发精神,展示了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

没有一条小船不是经过风暴而顺利抵达港湾的,孙少安的成功亦不例外,在实现“飞”的壮举与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他也曾遭遇到不断的挫折和打击。如为了扩大社员自留地,他曾被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黑典型来批判;曾为尝试着进行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而遭到县委的严厉批评;最为残酷的是在第一次扩大砖场时,因高薪聘来的烧砖师原来是骗子的缘故,他的砖全部?烧砸了。无力归还贷款,也付不出村中帮忙劳力的工资,那时,他就像一只被风暴打断翅膀的小鸟在冷风中簌簌地颤抖着。

《平凡的世界》初中生读后感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中几乎每个人都在不停的经历苦难,但是从来没有人向命运低过头,一直在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无论是少平求学时期不断受到挑战的自尊心,还是热恋时期女友消逝在洪水中的消息,又或是少安辛苦半辈子的产业付之一炬。两兄弟都一直在默默忍受着痛苦,但是双膝从来没有跪倒在地。命运的残酷让生活中多少美好的东西毁灭了,尽管他们不依不挠的在抵抗,世界还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因为,生活在继续着。可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却在不断地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也许生活是美好的,只是人是痛苦的。

人生的痛苦可以预测吗?不可以,哪怕是下一秒,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因此人生既没有永恒的痛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是那么曲折。但是每个人的人生都存在一个觉醒期,一个关于你对痛苦和幸福的理解的觉醒期,而觉醒期的早晚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我看来,读书就是孙少平的觉醒期,因为我也是这样的。

少年时期孙少平的自尊心挑战就是相对别人来说匮乏的物质条件,我想每个人身边都会有这样的人,这些人不一定会以比差的人优越而骄傲,但是很可能会以比不上别人而觉得自己不一样,或许你我就是其中一个。但是生活的意义并不只是我们现在拥有什么和得到了什么,而是心灵的充实,这份充实则是来自于读书和生活阅历。世界上总会有人比我们富有,因此不必去在意这些,有钱就寻一醉,没钱就寻一睡,与过无争,随遇而安。钱确实非常重要,但是除了钱人这辈子还要追求点别的。记得刚进大学的时候,社团,俱乐部这些组织我都没有参加,就报了一个竞赛,因为听说搞竞赛以后工资高;平日里学习也总是先看一下学习的知识能不能赚钱再决定看不看;毕业找工作的优先级就看工资。本以为青春是充实忙碌的,是有理想有奋斗的,但是很可惜从来没有看清过理想的本质。新裤子乐队在《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中唱到“那些为了理想的奋斗也不过为了钱”。也许,一个人的命运真不是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了的,至于理想,只不过是职业工资的代名词罢了。所以说人身上的对于金钱的渴望真是可怕,当这种渴望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的时候,你站在精神生活的高度,可能看得清,甚至鄙视,所以不论你招架得住还是招架不住,你还是本来的你。可是,当这种渴望穿起华丽的外衣,摆出一副令人敬仰的姿态,你就会对这种渴望奉若神明,就会完全陷入其中,再也分不清好与坏。但是我们对于读书的渴望是一定要保持的,读书不一定能让我们满足渴望,但是可以缩小我们对渴望的追求。相对来说,也是提高了幸福感。然而不幸的是,有时候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便有了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人生就是这样,即便是读书也没有永恒的幸福。

读书是一个人的觉醒期,确切的说是精神觉醒期。如果孙少平只是一个读书人,那么他并不足以震撼我们的心灵,但是对劳动的坚持让他更有力量。而且我觉得认识劳动的意义才是我们现在年轻人真正的觉醒期。“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高贵的一群,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是默默无闻的。”这句话对90后来说真的是提醒的太好了,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用双手创造生活的财富者。不管读书会把我们变成一个时光旅行者,跟随作者去不同的年代感受不同的环境,还是通过与众多大师的对话,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个体,但是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只有劳动才能把我们的压抑释放出来,只有劳动后的疲惫才能给我们一份真正的踏实。

《平凡的世界》初中生读后感三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遥。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担又不局限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和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爱情的波折反映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里面包含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遥是想用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细致的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在里面各个阶层不论性格面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路遥的精湛的小说功底,极其严肃的写作态度,使这部小说具备了作为那一段历史最好的辅助教材。

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则是一种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曾经过的日子,农民现在和未来他们也不会关心。但是间接知识也能够贷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些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的现状,在于历史的延续,在于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中国的理解,对构成中国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陆地的人们的理解。

另外一个方面,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哪怕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然而,就如萨迦格言所说的,“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一样哪怕再平凡的人也应为其所生活的世界奋斗!

《平凡的世界》初中生读后感四平凡,这个词十分抽象,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这浩瀚无穷的世界,我们人类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无论是悲与欢、穷与富、强与弱,对于这历史的长河不过是些平凡的小事罢了。我素来对平凡都是这样认为的。可读了《平凡的世界》后我改变了这样的看法。

这本书是矛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是悲剧?是喜剧?还是正剧?都有一点点。这里面省略了华丽的描写,省略了惊天动地的情节,省略了惊险离奇的故事,讲述的无非是一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平凡的世界。

这本书讲述了:故事的主人公孙少平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从上学时候吃黑面馒头到他长大成人后成了一名揽工汉,依然很艰苦。可是哥哥的工厂又倒闭了,全家好几口人的生活压力全压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开始他承受不了,可后来他坚持住了,还总结出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读到这里我不禁为他留下了眼泪。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索了起来,孙少平留给后人的态度是什么?是一种对苦难的崇高感和自豪感,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美好。妹妹写信给他说:她后悔为什么自己是农村人,而孙少平却回信给她说“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我不仅把我受的苦和孙少平所受过的苦相比较。我的苦无非是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多,晚睡会儿;或做完作业,家长不让玩电脑;或是家长多报了几个补习班,没时间玩就哭天喊地,捶胸顿足。孙少平呢?他每天都在危险的煤窑中挣着微薄的工资,而就这点杯水车薪的钱,却是全家一个月的费用。两者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啊!现在我们过得锦衣玉食的生活,简直是蜜罐里泡大的,但还不满足。我经常在超市里看到有的小朋友因得不到满足,而在商店里号啕大哭;有些小朋友很自然地把鱼头夹给妈妈吃,认为这是她的最爱;还有些小朋友更是过分,竟然打骂养育他的家长,还建立什么反家长联盟,对抗家长。而孙少平呢?他顿顿喝野菜稀饭吃黑面馍,却用少得可怜的粮食为奶奶做白馍。当少平用自己唯一的钱给患有多年的眼疾、半身瘫痪在床的奶奶买了一瓶止痛药和两瓶眼药水后,奶奶的眼角滑出了两颗泪珠,我的眼泪也止不住流下来,我们和孙少平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

或许,在物质上,我们比孙少平富有,但在精神上,我们却比他贫穷。茫茫天地,芸芸众生,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初中生读后感五《平凡的世界》——这是我迄今为止读过最长的一部小说,也是最认真看的一本小说。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不平凡的人,是这群不平凡的人组成了这平凡的世界,读完这本书后人的灵魂也许得以净化,也许还会改变你现在的很多想法。《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少平是幸福的,因为有天小霞的出现,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到一起,他们都是幸福的。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点,他遇到了田晓霞。然而,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孙少平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少安是平凡世界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我是这么认为的。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划到了极致,而且我自己就感觉我就是孙少平身边的一个人,一个默默关注它的人。

路遥为我们讲述地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平,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路遥在教会我们忘我,忘我使生命永恒。人生容不得太多的自私,自私最终只会绝了自己。看风使舵,趋炎附势,均为自私使然。一生若只是这般地生活,终将无价值地葬入黄土。

路遥在教会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尽管你可能会遭遇孤独。孤独是人生自我证明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认定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坦然面对孤独,将是你勇往直前最后的支撑点。

第8篇

由著名导演毛卫宁执导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正在热映。随着这部当代农村画卷逐渐铺展,剧中厚重的历史氛围和浓郁的人文关怀已然使得名著改编产生了巨大的文化效应,开播至今广受各界关注。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很难用专业眼光去界定的书。文学界对它的评价一直很“暧昧”。然而,对无数大众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座指引人生方向的“灯塔”。它带来的那种穿透灵魂的激动、不被命运压垮的坚韧和奋斗,让无数“角落里的青年”,在多年以后,即使模糊了小说的情节和细节,却依然清晰记得曾经有一种力透纸背的震撼,影响了自己一生。

路遥已经去世20多年。20多年中,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剧烈的转型、变迁里。意外的是,20多年里,几乎没有宣传,没有炒作,许多青年人甚至90后依然喜欢读《平凡的世界》。书中那些穿着老旧衣服、说着老土语言、与当代生活隔膜和陌生的人与事,为什么还能打动今天的年轻人?

我们在此想探讨的,不是一本书有多感人,而是它的感人背后,究竟凭借哪种力量打动了今天的人,又是何种精神,值得今天的社会且行且珍惜?

关键词之一 向上

《平凡的世界》为何能畅销那么多年、激励那么多人?许多专业人士并没有把它当做文学作品来解读,而是当做社会现象来剖析。其中一个因素被反复提及――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一位研究生曾在纪念路遥的研讨会上讲述,自己早年从乡下来到城里的重点高中,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讲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在周围都是城里孩子的校园里,当时产生了很强烈的自尊心受挫感。那时看到《平凡的世界》,他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来还有很多像他这般,怀着自尊、带着热情,但又沉默的乡下孩子。

今天喜欢这本书的90后们,不少也是“乡村青年”,他们从乡村到城市,身份、文化的落差,以及为克服落差的奋斗和自尊,与书中的主人公高度重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在路遥的那个时代,城乡落差更多体现在经济上;而今天,城乡落差则主要体现在文化上。如今新崛起的乡镇社会,通过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使得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并不比城市白领差,可是他们在文化上依然处于弱势,有一种文化自卑感。

这恰恰是《平凡的世界》能够触动这批年轻人的地方。读完《平凡的世界》,看到一个农村青年如此向上,读者被激励被感动,化失落为力量,文化级差成为一道可以攻克的目标。

《平凡的世界》,真的就是写平凡的人们,如何平凡地向上流动。人,是平凡的。世界,也是俗世的。

关键词之二 独立

人到中年的上海白领许秋依然记忆深刻,曾经,对着空荡荡的家,一个人边吃米粉,边听广播里播放《平凡的世界》――这是她高中生涯每天重复的画面。

许秋是那种“挂钥匙”的上海小孩,父母工作忙碌,每天中午自己回家吃饭,把爸妈前一天烧好的菜温一下,偶尔再加一点青菜,混成一碗米粉,边吃边听广播。

按理说,她的人生经历与《平凡的世界》毫无相似之处。但是,当她第一次听到《平凡的世界》时,整个人被震住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似乎在她面前敞开。小说中,那些比她年长的青年,在人生岔道口的迷茫和奋斗,深深吸引了她。

究竟是什么,让她这样一位城市少女产生了共鸣?许秋用了一个词:独立。

“我在厨房一个人烧饭,书中的主人公独自在矿山奋斗。”许秋说,这让自己感到,一个人独立地面对生活,实在不算什么。因为这世界上还有比自己生活更艰苦的人。

“这本书对我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最糟的,永远有比你境遇更差的人,他们在昂扬地生活着,自己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这让还没踏入社会的高中生许秋,从此有了成熟的心态。

关键词之三 真诚

《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的真诚、厚道,让人感动与感怀。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和处事态度,但是梁永安认为,放在不同时代背景,真诚有不一样的分量。

在中国古代,真诚是付出,也是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熟人社会、农耕文明的价值观念。“但是现在,离开了土地,假使你想真诚地对待自然,也没有自然可以对待。”梁永安说,在陌生人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有许多无奈,需要遵循一套公共通则。客气就是冷漠,寒暄并不走心。不悦、压抑、紧张感倍增。陌生人相处,每个人面对不同的人,都带上不同的面具。想表现真诚,反而增加了生存难度。

所以看书时,感动归感动,但感动的瞬间过后,人们会发现它很难贯穿在生活里。恰恰是真诚的稀缺,使读者面对主人公那样的德行和善良时,感到心灵被净化,激起强烈地喜欢和欣赏。

“但对当代人来说,虚拟的瞬间感动和日常生活是割裂的。”梁永安分析,路遥的书,毕竟只是书。笔下的真诚、善良,是人们潜意识里的“回味”,更像是“浪漫主义的想象”。

路遥所书写的农村社会,留恋传统,带有传统人际关系的温情。可现实是,当时的农民正处于社会巨变中,处于现代社会的雏形中。比如书中已经提到一个细节,有人要求井里面撒点消毒剂,这种现代文明对农村生活的影响,乡村生活方式的破碎,正是那个年代的现实,可惜《平凡的世界》并没有演绎那时农村社会的变化和纠结,反而给了乡村社会一道“温情脉脉的面纱”。小说从逻辑的展开上,也必然要让主人公的真诚,获得施展和回报。

对浮躁的社会来说,真诚太宝贵。“读者的阅读心理,有点像巴尔扎克时代。”梁永安说,“留恋温情脉脉的一面。这恐怕也是这本书影响力的文化空间所在”。

关键词之四 自尊

自尊,是梁永安特别欣赏这部作品的地方。“我们一直说对别人爱护、尊重。但人类首先应该是对自己自身的灵魂、人格、价值,怀有高度的自我尊敬。”

别人给予的东西都会变化,唯有自尊,才能恒定。一个自尊的人,面对任何环境的变化时,都能始终展现一股百折不挠的力量。在梁永安看来,自尊是文明的核心。比如公共汽车上让座,不是为了要别人心怀感谢,而是自己应该让座,这是自我人格修养的体现。

《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每每为对方考虑,放弃了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在今天的生活里,对活得十分自我、表面光鲜灿烂的现代人来说,特别有启发。

第9篇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以生命为代价完成的长篇小说,就其获得茅盾文学奖本身就已经成为影视改编的最重要的来源。对这样一部作品的影视改编,不同的受众脑际中都会有自己记忆和预期的模式,虽然不应过高地要求它来满足我们在文学审美的视点上所抱以的所有期待,但我觉得,这部56集的大制作的电视剧明显地存在着整体把握上的一些缺陷,这无疑影响了这部大制作的质量和受众的观感印象,如果改编者和导演,对小说原著的原创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电视改编中的某些方面加以充分的注意,在艺术表达形式上表现得更练达老道些,那么至少一些显而易见的缺憾是可以避免或纠正的。

一、主角的置换不符路遥对人生价值的认知

电视剧的主角是哥哥孙少安,而小说的主角是孙少平,这种主角位置的置换,可能是编剧觉得这样更能体现农民命运的普遍性。但这种转换,在我看来,显然是不符合当时的路遥对人生价值的认知的。孙少平、孙少安因家境贫寒一直与贫困、饥饿为伴,为此遭受过各种白眼和屈辱,在心灵上留下过深重的创伤。他们都经历了命运中的各种挫折和打击:失学、失败、失意、失爱,也包括孙少安的失妻,一样因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而经历失落与痛苦,这种苦难体验,却激发了他们与苦难和厄运搏斗的勇气和行动。不过,他们却被路遥赋予了人生的不同形式,代表了乡村青年所走的两条道路。孙少安失学后回到乡土,成为一个恪守传统道德规范屈从于命运的农民,但他内心又有不安于现状想搏一搏的冲动。在矛盾挣扎中他是被时代推着往前走,虽一次次失败,却以务实的精神挑战贫穷与落后,成为改革致富的实践者和受益者。孙少平则代表了乡村知识青年的另一种类型,不论在县城中学上学,还是到黄原市做揽工汉,以及后来去铜陵煤矿当矿工,他始终保持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断地读书充实自己,以自己的坚韧顽强和勤奋努力, 一步步地走向了更大的天地。孙少平、孙少安共同的一点是,他们都没有被人生的苦难和挫折打垮,而是在苦难中得到升华,始终保持着善良和进取的品格,最终战胜和超越了苦难。这可能正是当代人从阅读中所获得的精神资源,还有心灵的慰藉。所以,与苦难和贫穷搏斗成为路遥小说中重点的叙事线。

电视剧总体上并没有偏离这条与苦难和贫穷搏斗的叙事线,但正如剧作家麦基所说“价值观、人生的是非曲直,是艺术的灵魂。作家总是要围绕一种对人生根本价值的认识来构建自己的故事――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什么东西值得人们去为它而生、为它而死?”[1] 显然,路遥构建自己故事的人生价值观是体现在孙少平身上的,这也一以贯之地贯流于他的作品中,从《人生》中的高加林,到《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们有很多相似点,家庭极度贫困,使他们只能屈辱地面对体面和自尊,咬牙忍受着吃苦而忍让的人生,而他们俩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怀揣乡村年青人的理想,以与贫困和苦难搏斗的精神,以不屈的奋斗意志,实现走出乡土,做一个“公家人”的愿望。

这种人生价值观是作家与当时社会所达成的共识,因为中国正经历着由乡村向现代城市文明转换的过程,人们终究会从这种转换中获取发展自身素质的更大的自由度,去寻求能施展自身才干的机会和目标。孙少平、高加林实际上是路遥对自身的写照:头脑聪慧,有抱负有能力,书读得好,能吃苦做事,对苦难有过感同身受的经历。这也是他的小说中很沉重并让人掉泪的地方。只要了解了路遥的人生经历,就会知道高加林、孙少平是他蘸就自身对苦难与贫穷的深切体验写就的,也是他表现得最好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理想主义精神,具备了当时社会语境中励志故事的所有元素,通过勤劳和自身艰苦的努力改变农家子弟的命运,成为端公家饭碗的人,这在当时的现实中是有着标本价值的,社会需要类似的榜样来追捧,哪怕《人生》中的高加林是一个失败者,当他被城市赶出去,背着铺盖卷再度回到家乡,决心要从土地上再重新站起来时,他留给读者的依然是与苦难搏斗的毅力和在困境中永不放弃的勇气。所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孙少安显然不如孙少平产生的励志效应大,而路遥的人生价值认知也是偏向于孙少平的,有个例子也可以证明,在《人生》中,刘巧珍后来嫁给了马栓,他在当时的农村是个非常能干的人,盖了房,买了大牲口,有大车,但路遥却看不上这类乡村能人,1985年在《文学报》发表的创作谈中,他这样写,“写到她出嫁,我自己痛哭流涕,把笔都从窗户里撂出去了。”刘巧珍嫁马栓,让他如此痛苦,觉得是一种美的毁灭,这也可以看作是他根本不待见马栓这类乡村中靠自己的能耐发家致富的成功者。他偏重的是虽贫穷,却有着理想主义精神的乡村中的文化青年。

所以,孙少平、高加林是属于路遥带有自身体验的故事原型,这种原型故事才能创造出路遥小说的场景和人物,因此,角色的转换,会削弱对路遥创作原意的认知。

二、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与受众群体的分化

文学名著一直是影视改编最重要的来源,许多获奖的影视剧都来自文学名著的改编,近些年来,这种情形则有所变化,越来越多风靡网络的原创小说被选为电影、电视剧的改编脚本,成为影视改编的直接来源。过去文学名著经过影视改编而进一步地扩大了影响和传播。现在反过来了,一些在语言、结构、叙事上可能都存在明显缺陷的网络原创作品,是通过影视的改编而声名远扬,就如南帆说的“文学已经不是电影或者电视的范本;恰恰相反,文学成为电影或者电视的孳生”。[2] 在这种变化中,能明显看到受众群体的分化。

粗糙的网络原创改编的影视剧,往往受到大量青年受众的热捧,这说明所写的人物、故事、对话和语言,可能更贴近当下年青人的生活状态,更符合他们对社会、人际关系、人生价值,以及对时尚等事物的认知和选择,而且也表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文学经典的文本优势在影视改编中逐渐地减弱,改编成影视后,观众的数量也在缩减,虽然这种缩减有时与电视剧质量的好坏并没有一定的关系。但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去思考。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改编于文学经典,但并没有在荧屏上火成一片,反而随着电视剧的播放,陆续地有不少受众放弃了收视,这倒需要我们去探究一下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受众定位问题。《平凡的世界》以1975至1985年这样一个大时代为背景,将当时中国所发生的大事件都囊括其中,全景式地表现了从“”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所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迁,写出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农民个体的和群体的命运发展历程。对这样一部剧,喜欢看的主要是阅读过路遥作品的人,和有过相似的历史记忆和经历的人,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所熟悉所经历过的曾经被扭曲了的生活,在观看中回顾和重拾记忆。《平凡的世界》的受众能坚持看到最后一集的,一般年龄都比较偏大,除经历外,他们也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可以一集集地去看。尤其是那些没有看过原著的受众,完全以一种未知的心态去观看,就不会像一些熟悉原著的人那么挑剔,觉得这种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不尽如人意。但对年轻受众来说,是不可能看完55集的,一是没有大块的时间守在电视机前,他们一般会选择便捷的网上观看,二是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他们决不会去从头到尾地观赏,而是按着快进键跳跃着有选择地看,三是年青人对时空思维、视听思维的理解也不同,他们更喜欢故事进展快的叙事。所以文学名著的改编,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是说一味去屈就娱乐消费的流俗,像《平凡的世界》在保留自己的精华部分的同时,完全可以剪辑得更精炼些,不需要56集的篇幅,要注意青年受众的接受特点,扩大受众群,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影视的改编去促进文学经典的流传。

三、 超过了受众接受限度的“画外音”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画外音”是如此之多,完全超过了一般受众的接受限度,这成为这部电视剧很大的败笔。

“画外音”也即“旁白”的形式是影视艺术所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早就有不同的大师说过,不论是银幕或是荧屏,都应该尽可能少的去说,而应该更多地运用创作视觉的表达。这里说的少说或是根本不说,还主要指的是对白,因为“遵循回报递减定理:你写出的对白越多,对白的效果就会越少。”[3] 即便是精彩的对白,也是宁少毋多,简约的对白更具有特色和力量。对对白的要求如此,更不用说是作为画外音的“旁白”了。

近些年来,“画外音”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已经成为常态,张艺谋的电影里就比较喜欢用,成了他惯用的套路,这是一种不需要更多电影制作智慧的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采用了原著中大段的文言叙事,本意可能是为了忠实地再现原著,但却遭遇了滑铁卢,因为作为书面语的文言与日常生活是分离的,剧中人物以不是寻常人说话的方式对白,给人一种怪异之感,也分散了注意力,阻碍了观众去观赏和沉入剧情。郭敬明在《小时代》中也大量地采用了“画外音”,因为他的小说中带有强烈个人情绪的华采而忧伤的文字,是很难用视觉化的方式来加以表现的,而他又极自我欣赏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一定要用“画外音”的形式把这些句子搬上银幕。但这些都倍受观众诟病。受众比较接受的应该是电视剧《围城》的画外音,既保证了故事的精彩,又保留了小说叙事的精华片断,向受众展现了钱钟书文人式的犀利而幽默的话语风格。

一般影视采用“画外音”的形式,主要是出于几种情形,一是用以解说故事的背景、人物的经历和相互关系;二是更快地推进故事的进展,省略一些不重要的过程;三是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绪;四是直接展现无法用影视镜头去表现的原作的华美的语句;五可能是想让受众感知原著的叙事魅力;六是展示书信和日记,还会有其它,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这几种情形都有,最多的是对原著中大段话语和日记内容的引用。电视剧开头就用路遥小说的原文作为开场白,“那是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经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也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这段话除了开头说明时间背景,最后几句隐喻时代语境外,中间的写景与画面是不符合的,画面上是原上一层层窑洞都覆盖在一片白雪中。而后面“在这样风雪交加的日子里,县城的大街小巷,倒也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只有在半山腰的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的景象。”这几句真是累赘多余,因为镜头摇到了校门,还有在院子里打饭吃的学生。

从开头到剧终,《平凡的世界》剧中“画外音”太多,这种多,不是单指数量,而是说多余,去掉一些“画外音”,并不会影响故事和人物塑造。看电视剧不是听戏,要展示,而不是告诉,视觉形象是第一位的,很多内容完全可用纯视觉的方式来表现,包括人物的内在冲突,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透视其内在的心理变化,也可以通过行为举止来反映。在剧中明明看到主人公表情凝重,还要补充说一句他心情沉重。而且老有人在耳边絮絮叨叨地不停地做着解说和点评,既影响观看剧情的进展,又让人觉得低估了受众的智力和感知力。有些“画外音”又显得过于煽情,给人一种不真实之感。

四、 颇多微词的外星人降临场景

对剧中颇有微词的应该是第52集中UFO降临的那场戏,这太出乎一般观众的意料。当田晓霞为救小女孩在洪水中牺牲后,孙少平很是悲伤,这时草帽形的UFO在旋转的火光中降落在草地上,当细颈顶着巨大的骷髅似的头颅,长着4根手指头的外星人出现时,那一刻真是有些吃惊,也不由地会感叹人类对外星人匮乏的想像力。《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表现的是中国偏远也最贫困的陕北农村,写的是最质朴的农村生活,用俗话说,很土的地方,很土的人。不知编剧和导演是怎么想到这样的场景设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保持了原作的精神,或是他们突发奇想的创造,因为即使处理成一种梦境,这场有外星人出现的戏,也不适合这场很悲情的戏,UFO总给人一种不真实的荒诞和搞怪的感觉,这也和整部戏的现实主义的风格有点不搭。

再看看孙少平与外星人的对话,十分拙劣。这场拖沓冗长的场景,在剧中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用的,对情节没有推动作用,对人物性格的升华也不产生任何意义。

除上述几点之外,我觉得电视剧中的方言交杂的对白也对受众接受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来使用方言可能会更接近原作的表达,也能体现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但剧中的角色,有的说的是陕北话,有的是陕西话,有的是话语中普通话和陕西话杂糅,有的前一句是普通话,后一句是陕西话,听着实在是别扭。还有剧中的女演员外形都比较漂亮洋气,和所饰演的上世纪70―80年代的农村女性存在很大的差异。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当代文学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的力作,也是路遥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完成的巨制,为写《平凡的世界》,病中的他“每一次走向写字台,都好像被绑赴刑场”,“这已经不纯粹是在完成一部书,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人生”。[4] 而在今天,这样对文学以血书写者已经很少见了。正因对路遥的敬重,我们才会对他作品的电视剧改编报以关切和期待,这也是分析评价这部电视剧的出发点。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注释:

[ 1 ] [ 3 ]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制作的原理》,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1页,第461页。

第10篇

关键词:平凡世界;人物特征;时代意义

路遥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是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农民的儿子,《平凡的世界》是他的一部力作,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乡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西北农村孙家两兄弟复杂而矛盾的人生经历,展现了我国特殊历史时期下农村的巨大变化以及年青一代农民的不同成长道路。

一、《平凡的世界》中的不平凡人生经历

《平凡的世界》中的重要人物孙少安与孙少平,代表着新的历史时期中农村青年的形象。兄弟俩性格差异非常大,也造就了他们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孙少安由于是家里老大,从小就不得不帮助父母操持家庭、照顾弟妹,也养成了非常强的家庭责任感,他心灵的深处,始终都惦记着“家”;而二弟少平,则是典型的时代青年,一个充满理想、满怀抱负的年轻人,他也深爱家人,深爱这片黄土地,但是,他不肯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选择了离乡背井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兄弟俩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平穷落后的生活现状。然而不同的是,少安选择了传统安稳的农村生活,他在娶妻生子的同时,受过的教育又使得他无法安分的就这样平庸的过下去。他不甘于现实,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窑厂背后的利润,于是率先在农村办起了砖窑厂,成为农村中最先富起来的一部分。而少平则为了理想而成为城市中众多农民工中的一员,尽管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而为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最终成为一名煤矿工人。

兄弟俩的爱情都经历了现实的挫折。少安与润叶的爱情,因为双方地位的悬殊,最终以少安的主动退出而告终。爱情是美丽的,可是现实是无情的,在平穷而落后的西北农村,美丽的爱情之花注定难以结果,我们在为之扼腕叹息的同时,又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太过于理想化的浪漫主义爱情,在生存本能面前被击得支离破碎。尽管我们一开始并不太接受秀莲,但现实告诉我们,秀莲更适合少安。少平的情感之路更是让人嗟叹不已,学生时代朦胧的情絮,遭遇到现实无情的打击。在不懈的理想追求中,他赢得了田晓霞的爱,尽管同样是身份地位悬殊,却因为田晓霞的勇敢追求与少平的逐渐成熟,使他们在精神上获得共鸣,然而现实总是无法容忍完美,田晓霞最终为救人而离开了人世,留给少平的是深深的怀念与一生的遗憾。故事的结尾暗示少平最终与惠英嫂走到了一起,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他们在共同扶持中建立了超越爱情的亲情,少平看是沉沦,实际上这才是生活中的真实,这是路遥摆脱理想化束缚,直面现实生活的勇敢突破,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

在平凡世界中,他们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份子,而在《平凡的世界》中,兄弟俩各自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串起了这部作品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二、 《平凡的世界》中的不平凡人格魅力

孙少安,有着传统西北汉子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优点,同时又有新青年的理想追求,他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感,勇于担当,敢于挑战新鲜事物,是新时期农村青年人的理想代表。他虽然选择了安稳的农村生活,但是他骨子里的不安分因素又促使他无法安于现状,他要为家庭寻求幸福的出口。尽管他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平穷落后的农村,但是他敢于突破自己,要做不平凡的事,尽管经历挫折与失败,但是对于理想,他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孙少安们注定是转型时期下农村青年的典范。

孙少平,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作为《平凡的世界》的核心人物,在社会地位上他始终没有突破,一直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吃苦耐劳、正义善良、淡泊名利,他有理想、有抱负、有毅力、有责任,他不肯安于现状、过平实无华的日子,这也成就了他在精神上的升华,也因此而赢得了田晓霞的真情。他从一个西北少年成长为西北汉子的同时,也完成了他精神上质的飞跃。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与他的身份格格不入。当结束了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倒头就睡,而是与大量作品中的人物进行着精神沟通、交流,面对着家人与社会上的不理解,一次次遭遇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但始终没有让他放弃精神追求,对于他来说,充实的人生离不开阅读,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生命情感体验。孙少平代表着新时期广大农村青年对人生理想的大胆追求。

润叶,《平凡的世界》中最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她善良温柔、但又胆小懦弱,地位的提升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失去了爱情,她和李向前在经历种种人生挫折之后,终于在相知中相爱,尽管生活不完美,但他们还是真实的、幸福的在一起了。李向前的执着与真挚固然打动了润叶,但是润叶在选择李向前之时,并不是出于怜悯与同情,而是发自内心的情爱。假如说当初与李向前结婚是出于无奈与逃避,那么她对李向前的接受,则是真实勇敢的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内心。情感的升华使她摆脱懦弱,成为一位淡然而自信的现代女性,她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升华。

晓霞,《平凡的世界》中最为理想化的人物,她勇敢、坚毅,她追求自由、追求社会平等,在那个传统的年代,她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情感,追求一个煤矿工人。她短暂的一生灿烂、明媚、充满了向上的活力,为这部作品注入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尽管她过早的离开了世界,但是她走的那么勇敢,那么义无反顾,她是社会转型期的主流青年典范。

三、《平凡的世界》的不平凡时代意义

平凡的世界中有磨难有挫折,也有幸福与快乐。少安在尊从传统的同时又敢于突破传统,凭着自己的能力与努力,为自己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也为乡亲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少平不甘心于当一辈子农民,他要走出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尽管他一直都处在社会的底层,但他顽强向上,自尊自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等待着一个属于他的春天。黄土地上的年轻人们,一如他们的前辈一样热爱着这片土地,更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他们每天都在演绎不平凡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路遥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世界中正在开拓的不平凡时代。

参考文献:

第11篇

我们看见诗人在物质富裕里哀叹精神枯萎,医生在医患关系的困境里思索“医者仁心”的古训,也看见青年们从一穷二白处打拼,追求幸福。也有非凡者,终于登上事业巅峰鸟瞰人生。然而,巅峰之后,还需下山,还需上山――人生不会停止,超越也就一直延续。

你正在生命的哪个阶段?正被怎样的凡俗生活所包围?你如何理解并超越这“平凡的世界”?

――请投稿至,说出你的见解。

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前不久,单位购置了一批图书,其中有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上中下厚厚三册。几天后,我见单位一小伙子捧着这部小说在读,很忘情的样子。我的思绪也因此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

那个时候,我有一嗜好,就是在午睡前听半个小时的长篇小说联播,如果不听一听,一天就像丢了什么似的。《平凡的世界》无疑是我听过的小说中极精彩的一部,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一路听来,深入心灵,不忍释怀。

这部小说最令人感动的,是孙氏兄弟不甘为命运的玩偶,在沉重的生活中发掘自己被禁锢的价值,生命不止,自强不息,对读者无疑是一种激励。

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我也不例外。80年代初,因高考失利,我只能走进一所普通的大专院校就读。看不到自以为璀璨的前景,大学期间,甚至是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几年内,我的心境好像从未晴朗过。后来,不经意,在专业之外,我先后爱上了绘画和文字。最终与文字结缘,应该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关。

听着广播小说《平凡的世界》,我不止一次被小说中的主人公打动。小说中“平凡但不平庸”的群体――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田晓霞、田润叶、李向前……一不经意,就让人从中找到了生命的映像,从而找到了生命的着力点和生活的支撑点。

在艰苦的环境里,面对诸多困难和挫折,承受着巨大的打击和压力而不言弃、不言败,为了自己的理想,在逼仄的生活境况中挣扎的孙少安、孙少平,该付出多少心血啊。听着,想着,我的内心不知不觉就敞亮了许多。是啊,尘世之间,真正有价值的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经历风雨又怎么能见彩虹呢!正是《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故事,悄无声息地帮我修正了一度消极的人生轨迹。正如书中所言:“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坚强起来,虽然这些东西在实际感受中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欢乐。”

第12篇

路遥和贾平凹走得比较近。路遥请贾平凹到家里吃烩面,一边狠狠地削土豆,一边对贾平凹说:“我弄长篇呀,你给咱多弄些中篇,不信打不出潼关!”等到《平凡的世界》拿了茅盾文学奖,贾平凹向路遥道喜,路遥说:“你猜我在领奖台上想啥?我把他们都踩在脚下了!”

大气,霸道,使劲用狠,痛快豪爽,这就是贾平凹眼里的路遥。其实,两个人骨子里有诸多相同之处,只不过贾平凹为人更温和,路遥处世更嚣张。

虽然出身贫困,路遥向往富裕、体面的生活。20世纪80年代初,他第一次吃西餐。当时,他和对门邻居王晓新翻遍衣袋,凑不足饭钱,又把单位的旧报纸卖掉,才算开了洋荤。为了让女儿吃西餐,他满城跑遍。宁可借债,他也要过舒服日子。以前的朋友下海赚了上百万,他说,做生意,我也可以做,我也要发财,然后就开始热闹的策划。这种策划,自然没有下文。

高档香烟和雀巢咖啡也是路遥的精神慰藉。准备动笔写《平凡的世界》,他带了两大箱资料和书籍,还有10多条香烟,2罐咖啡。他工作时,“一天抽两包烟,直抽得口腔舌头发苦发麻,根本感觉不来烟味如何。有时思考或写作特殊紧张之际,即便顾不上抽,手里也要有一支燃燃的烟卷。”

路遥苛刻,实说:“路遥在创作那些普通人生存形态的平凡世界里,不仅不能容忍任何对这个世界的过去和现在、历史和现实的解释的随意性,甚至连一句一词的描绘中的矫情和娇气也决不容忍。”

完美主义者总要付出更多,尤其是生活上追求完美。离异后,家庭让路遥头疼,一走到自家楼下,他心里就难受。做饭洗衣,都要自己动手,既当爹又当妈。他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结束。

1992年11月,结束的时候到了。路遥给朋友打电话说:“我快要完蛋了,你们来看我吧!”42岁,早晨从中午开始的路遥,在人生的中午结束生命。死的时候,他欠债万元。

常年干旱、千沟万壑的陕北出了杨家将、李自成、张献忠,也出了痴情到令人落泪的民歌《走西口》。路遥的狂暴与激情是对贫困的抗争,也是对平庸的抗争。不过,他不是革命者,每一次文学革命都不从陕西开始。

来自陕南的贾平凹饱受争议,他自称呆人、病人。陕南地处亚热带,山清水秀,空灵浪漫。陕南的山,起伏大,贾平凹行文也诡异,有“鬼才”之称。他自嘲道,我没有倾国倾城貌,却有多病多愁身。写完《废都》,他一年有三四个月住在病房。多病者善感,《秦腔》也好,《废都》也好,《高兴》也好,都浸满忧伤。

贾平凹曾在父亲坟头立誓,要以《秦腔》为故乡的过去立纪念碑,所以《秦腔》是怀旧。古都西京今遭废弃,往昔辉煌深埋地下,于是有了《废都》,但废掉的岂止是都城,还有一座城市的信心。《高兴》的字里行间,是活着,是挣扎。在贾平凹看来,人生本来是很苦难的,不管你是当官的,还是要饭的。不管你从事任何职业,纵观人生来讲,它是痛苦的。

与路遥相比,贾平凹生活上宽裕许多,但他绝不铺张。在女儿的婚礼上,他告诫说,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要做普通人,干正经事,可以爱小零钱,但必须有怀。

我见犹怜的桃花,贾平凹也写出怀:雨却这么大的下着,花瓣纷纷零落。我只说有了这场春雨,花会开得更艳,香会蓄得更浓;谁知它却这么命薄,受不得这么大的福分,片片付给风雨了。再看路遥写桃花,不如贾平凹的举重若轻,几乎要用尽身心:走在山山川川沟沟峁峁之间,忽然看见一树盛开的桃花、杏花,泪流满面,心就要碎了。今生今世,是离不了这块地方。

如此看来,路遥是写不出《废都》那样奇怪的文字的。关中的实也写不出,因为他太沉重,《白鹿原》的题记写着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实的家乡白鹿原距离喧闹西安约50华里,却是截然两个世界。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与乡亲一起聊天、下棋、吼秦腔。

实吃尽穷困的苦,读初中时,因为助学金没有申请到,他只得休学一年。父亲弥留之际,只说了一句话:我一生中有一件事对不起你,不应该叫你休那一年学。不过,金钱不能改变他的性格,现在已经抽上雪茄的实依然忠实于白鹿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