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村四月古诗

乡村四月古诗

时间:2023-05-29 17:38:08

乡村四月古诗

第1篇

古诗《乡村四月》改写

蒲城电力学校四年一班

乔睿哲

初夏,南宋四大家之一——翁卷,清晨浊步在乡村的小路上欣赏着四月的风景。

诗人独自一人走到高山上看见山陵和原野一片绿色,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一大片一大片的像绿色的梯子。稻田里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显出一派独特的乡村风光,让诗人心旷神怡。

在蒙蒙胧细雨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两声杜鹃“喳喳喳”地鸣叫,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把树叶冲洗的更加鲜亮,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美妙的声音,诗人也沉浸在这美景当中。

乡村的四月,人们都在忙着农活,没有一个人闲着,村子里也是冷冷清清的,看不到一个人,人们都到哪能里去了呢?有的人采桑养蚕,有些人在农田里正插秧呢……绘出了一幅农民劳作的图画。

诗人欣赏着乡村四月的美景,看着眼前劳作的人们,诗性大发吟出了这样一首诗: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指导老师:喻县茹)

第2篇

秋日飘落的树叶,如镰刀一般,砸入土地深处。

稻草,拉近了村庄的距离。冬天藏在泥土里,有酒的醇香。

幽深的井,藏在秋的怀抱。村庄的炊烟瘦了,比黄花还瘦,在寒冷的袭击中。

一条河流,也在寒风中吹断了筋骨。

在冷淡凄清的屋檐下,母亲的头发,白了。

那飞流直下的瀑布,以及被冲淡的脚印,在秋日的时光里渐渐苏醒。

黄昏时刻

夕阳,是秋天里收割的一束稻穗。

晚风在稻田里提着金黄的衣裙,轻快地走进村庄袅袅的炊烟里。

乌鸦攥着大地的秘密,拍着翅膀,在夕阳里自由地飞翔。

小道上的身影在光照下无比耀眼。眼神,有着浓郁的感彩,慢慢地打开了村庄一扇绯红色的木门。

黄昏时分,沉默的老牛走在了回家的土路上,曾经的汗水还在田间闪耀着金色的光芒。风,轻轻地吹,将一个村庄的动荡吹向大江南北。

疲惫的村庄,劳累的西风和流水,驻守在大地的中心,仿佛遥远而潮湿的记忆。

一次又一次,黄昏在村庄的深处轻轻喧响。

月光下的村庄

炊烟里有童年的歌声,我们在古树下享受月光的柔情。

月光,是村庄的象征,在夜空中跳起了舞。

谈情说爱的年轻人,劳累的父亲,五谷中闪亮的镰刀。在这个村庄里,有人在月光下哭泣,也有人在月光下欢笑,或者对月吟诗。

当我的眼睛与月光接触时,看见7诗情:古道,灯笼,少年,小桥,瓦屋。

这是月光下的村庄,悠悠诗情,直到暮色四合。

把酒临风,对月吟诗。

一个村庄,一首诗。一缕微风,一杯酒。

远处有隐隐的山群和默默前行的身影,在月光下,被无限放大,或者缩小。

深秋来临

叶落归根,深秋来临。

一只飞鸦,一条河流,一次深情问候。

驻守在秋天里,路越走越长。

我的脚步越来越轻,像深秋,一片四处飘零的枯叶。

背上行囊,我在月光中行走,抵达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寒冷降临。迷路,迷路,不断地迷路……

我挥一挥手,秋天便深了。这种深,比土地更深,比村庄更深。

河流

一条河流,向着故乡的方向流去。

一条河流在秋天会慢慢地枯涸,慢慢地蜕化,但那些曾经的历史不会腐朽。秋风中的水流声也是最富诗情的。

故乡的炊烟。是一种来自苏格拉底的忧伤。那一刻,它重新获得了自由。

河流枯涸了,水往高处流,流向云之处。在蓝天的深处,河流有着比狼更大的野心。

像随风招摇的稻穗,河流绕着村庄和天空。有人在河里洗衣,低着身子,远处的屋舍升起袅袅炊烟,朝着天空的方向。

夜风吹,河流向东流去……

从来没有一个人真正离开过村庄。

一条河流,孤独,紧贴着大地。

再看看故乡的风景

回到故乡,不得不再一次看看故乡的风景。

那些在风中飞荡的芦杆,小道上枯黄的杂草,静静躺在河中的石头……

如果可以,我将写下一朵白云在蓝天中的奔跑,我将写下一缕炊烟在衬庄的袅娜……

故乡的风景总是充满一种对世态的旷达,它所不缺的也总是那一种包容万象的心,和甘于寂寞的灵魂。

第3篇

——读贾来发《宏轩斋吟草》

杨世光

来自秀丽星云湖畔的诗词新秀,捧给了读者一卷清秀,秀入心中便成了挥之不去的隽永。这是我读贾来发诗词集《宏轩斋吟草》后抽绎到的艺术脉象。分言之,有五点感觉。

第一感觉,是乡情浓郁。诗人的根在鱼米之乡的农村,田园景物与农家生活有如烙印给了他梳理不尽的情思与灵感,化出诗来便是典型的乡村风俗画。如《老家写意》:

青山来眼底,绿水绕江村。

户对千秋画,门开四季春。

花香时入座,月色总亲人。

最喜枝头鸟,时时送好音。

敞门户,观画山,赏春水,闻花香,享月色,听鸟啭,本来美丽的乡村生活图景,一入诗人笔下,变得倍加诱人,读之不禁为乡景乡情所醉。

又如《梦乡》:

望远千山外,乡关梦几番。

田间飞白鹭,湖里钓青竿。

酒备亲朋宴,言欢野老滩。

工收新月上,围坐话桑蚕。

是梦,也是作者早年生活的亲切再现。有风景,有人气,有情怀,情景交融之中,不仅有鲜活画面,且如闻言欢聚话之声,诗人的浓郁乡情尽在其间穿流。

抒写乡景乡事乡情的诗尚有诸多佳句,如《夏日即事》中的“秧栽水底云天上,豆晒村前马路旁”,实写而不乏妙韵;《回家》中的“谁家黄犬门前吠,哪户花鸡院里飞?”自然而有动

感;《夏日速写》中的“串红椒墙上挂,一条黑狗树旁眠”,信笔特写,色彩明丽,农家实象栩栩如生;《乡村夏日》中的“榴花灼灼村前院,燕影翩翩雨后天。翠柳欢听蛙鼓闹,修篁喜舞

水声喧。”活如一幅年画,乡情之美尽寓其中。

第二感觉,是忧患激扬。在热情讴歌时代新姿主旋律的同时,面对时弊和腐败浊流,诗人凛然表现出了可贵的批判精神,用诗作鞭予以挞伐。《愤时》、《旅游区感叹调》等诗,对黄丑赌风作了无情的揭露和警诫;《嘲团伙》对“关系全凭财色建,交情要靠酒钱攻”的现象给予有力针砭:“他妈尽是害人虫。”可谓冲冠一怒,力语千钧,率真生威。《过袁嘉谷故居》直发愤

意,构思别出心裁:

状元府第今何在?一代文宗闹市寻。

可恨城西宾客宴,冲天酒气败嘉音。

本应清高风雅的文宗故居,却被吃喝风招来的冲天酒气笼罩,嘉音难觅,实在是莫大的讽刺,更是一种人性的悲哀。诗人的不平之气,忧患之心,活托在强对比的刻画中,闪耀出诗的正

义使命之光。

诗人的忧患意识,还表现在对于贫困层的关切上。如《贫困山村》,在铺垫了“屋破家贫猪拱圈,衣单人瘦树栖鸦”,“一日三餐煮豆瓜”的实景之后,蓦然发力:过“年吃啥问阿妈。”

这一揪心的问,是诗人作为人民歌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对社会关爱的切切呼唤,读之乍起心澜。

第三感觉,是寄志高远。诗言志,志必高,如七古《登高》:

豁然神驰心境开,千里江山入眼来。

云中举起补天手,日月星辰欲重排。

登高而置身云中,仿佛举手即可补天,日月星辰都呈面前,任你拨拉排列,这是何等的想象,何等的气概,干一番伟大事业的大我心志尽彰其间,透出一股阳刚壮气。

又如《学诗有怀》:

莫放青春一日闲,书田耕罢复犁笺。

他年种出诗千树,撑起神州半个天。

出语不凡,寓志不凡,可谓豪气冲霄。这种豪壮之气,决非小我空狂,实是代诗界立言,凭着一日不闲地耕书犁笺的辛勤奋努,有朝一日必成现实。

这样豪心雄志的诗语尚多,如“抖落襟尘重上马,云间揽辔赴神京。”(《秋日放歌》)“俯看千峰归我统,一声长啸动苍穹。”(《丁亥季夏与诸诗友登梁王山》)即便在学电脑“鼠标击处彩屏开,五笔轻敲把字裁”时,诗人也不忘驰骋想象,一展遥“控指挥兵百万,一时尽向眼前来”的大胸襟,读之浩气冲怀,堪谓掷地有声。(见《学电脑》)

第四感觉,是诗清艺雅。清如素描,丽立形象,雅成意境。素描明洁清淳,如《过鹰岩村》:

屋傍悬崖建,村依老树眠。

溪流云几片,烟笼竹三千。

野径山花长,芳丛小鸟喧。

人来春不语,日午浣婵娟。

清新,自然,明澈,流畅,像潺潺山泉,看形悦目,听声惬意。又如《秋游傣乡》:

四野金风爽,晴空散桂香。

稻翻千顷浪,果挂万枝黄。

鹭觅田间食,人贪午后凉。

暮烟归傣女,相约浴清江。

组合金风、桂香、稻浪、果枝、田鹭、暮烟、傣女、浴江等八个特色元素,勾勒出一幅绝妙的傣乡风情画,句句白描如话,却又动静相生,流转成美,有如王维诗的清丽。

诗贵形象塑造。尤其是咏物诗能否美成,关键在形象是否鲜明卓立。试看《咏云岩寺桂花》:

瑶台仙子降凡尘,古刹幽栖数百春。

一树碎黄开万点,清香隐隐透乾坤。

把古寺桂花刻画成一位离开天宫来到人间散花播香的仙子,桂花形象的外在美和内在美都借拟人化的仙子而展露无遗了。

其余如《龙源桃花》中“三千粉黛飞云岭,百万婵娟舞彩纱”的桃花林形象,《咏雷》中“一声叱咤动乾坤”的雷公形象,《风颂》中“怒撼千山摇”与《咏风》中“柔将天地抱怀眠”的刚柔两重形象,《咏瀑》中“万马千军下九穹”的壮伟形象,都塑造得风姿特立。

诗贵谋构意境。试看《霜天访友》:

极目层峦看未真,山间岚气染晴晨。

鸡声啼破霜天寂,行到君家半掩门。

霜天岚染,层峦朦胧,诗人晨行山间,鸡声破寂,忽见半掩门扉,访友题旨悠然浮出,却又戛然而止,造出一种明暗含蓄的意境。

其他如《山晚》中的古典意境:“野趣向山寻,天光近晚昏。候门人不至,飞鸟没荒林。”《偶成》中的哲理意境:“幽壑心中涌,云天水底流。往来成一梦,俯仰已千秋。”都造设得蕴

蓄别致,颇有唐人味道。

第五感觉,是对仗工稳。不少的佳联妙对,读来印象颇深。除前述例诗中诸多佳对外,还有如:“芳丘红万点,沃野碧千层。酒向三春饮,诗从半夜成。”(《故里行》)“屋外三更月,

灯前半卷书。”(《对月》)“日升铺就霞千里,月落翻成锦万重。”(《咏云》)“鼓荡江山风万壑,喧豗涧壁水千雷。高怀常对青峰语,壮志焉随白鹤归。”(《登高》)“青山作伴千杯

酒,明月巡空万壑秋。”(《过桐关题壁》)“玉龙天外舞,碧水巷中迎。”(《丽江行》)“树古千年茂,花繁竟日妍。”(《秀山行》)“沿湖灯火明如昼,绕岸村庄静似眠。”(《夜宿孤山》)“气吞三万里,势入九重天。槛外群峰秀,窗间一月娟。”(《叠翠阁》)看得出诗人对律句审美把握的娴熟。

从以上感觉,略可一窥诗艺追求的功力和成就。微瑕自然难免,比如有的诗偏于直白而显得浮浅,有的诗用韵欠严,有的诗取义重复,有的对仗联同义合掌而变化不足,但不掩大瑜。愿来

发诗友执著精进,写出更多佳品。且赋七绝一首共勉:

山音水律漾乡情,雅俗相融清丽生。

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 理解 记忆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94-01

进入中学,古诗词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七至九年级六册书,课文及附录累计收录达上百篇。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丰富了知识,还可用来怡情悦目,陶冶情操。但许多学生只是停留于机械记忆,考试中默写甚至可以获得满分,但一旦涉及理解、赏析就出现问题,更别说在交流写作中灵活运用了。学以致用是学者的最高境界,古诗文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在审美中加深理解、加强记忆,并在写作中根据需要巧妙引用,定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古诗词教学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古诗词讲究的是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创造渲染,文字简洁,跳跃性强,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力,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在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理解、审美、记忆。学习古诗词如果脱离了这些,仅停留于机械记忆,那么,最终结果是记得快,忘得也快。说到底也只是为应付考试罢了。因此,笔者在教学古诗词时,采取了一些方法,旨在让学生学得牢、用得活。

一 贴近自然,构筑意象

意象的选择是诗歌创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组合意象,把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继而创造出“意与境和谐”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在教学盛唐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一诗时,全诗描绘的是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由于笔者任教的学校地处苏北农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于是利用课余时间,接近自然村落,采集农村风光。不同季节,景致殊异,于是选取了深冬、初春、盛夏、深秋四个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时段,分别拍摄了一组照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农村特有的美景,尤其是初春和盛夏这两组,充分展现了绿树环绕村庄的诗意美,让身处其中的农村孩子眼睛为之一亮,不相信这就是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就在这眼睛为之一亮的时刻,老师顺势推出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句,学生由衷感叹,似乎这诗句道出了大家心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限赞叹。

但凡涉及自然景物或寻常之物的诗作,教师都可先尝试构筑意象,再引导发挥想象,接着道出机关奥妙,学生豁然开朗。例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有以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中,通过一组画面的展现,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二 对比拓展,生感

通过对比,有利于记忆的加深、理解的深刻。在学生欣赏了家乡美景、感触了绝佳诗句后,再向大家推出一组城市的画面: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空气污浊,绿树稀疏,与农村风光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引导学生课后搜集积累有关家乡、城市的诗句,课上交流,教师总结。经过比较,学生对农村、对家乡的感情有所加深,对描写家乡的情绪油然而生,从小溪写到绿树,从景美想到人美,从写景再到抒情,原本熟视无睹的家乡风光在孩子们的笔下焕发生机。在一次描写家乡美的作文训练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借鉴了古诗名句,而且运用得恰到好处。

三 发挥想象,学习模仿

古诗词言简义丰,有很强的画面感,笔者常常提醒学生,品析诗歌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地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这样的色彩美、构图美都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否则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和无穷意蕴。

第5篇

“远上蓝天白云间,落日彩霞满千山。一春一秋一流连。不知迷醉山水间,轻舟晚归荡炊烟。吟歌对唱月半弯,一山一水一梦间,空山新雨落晚秋。秋色连波水连天,山映斜阳人思念,一生相约爱永远”。一首《山水间》轻柔的流淌,拨动心弦,恰是大别山风景写照,热恋的故乡,魅力黄冈。山清水秀,人杰好地方,今天,为朋友们介绍,我热爱的故土。黄冈。

黄冈,武汉城市圈核心,中国立交桥中的立交,黄冈位于鄂豫皖赣四省交界。地当吴头楚尾,北枕大别山,南临长江,通江达海,是长江三角和武汉城市劝的重要桥梁纽带,魅力黄冈,踏舟竟风流。

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有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东坡的这首千古诗篇,几百年前写于黄冈。苏东坡与黄冈有不解之缘,因乌台诗案被贬黄洲,常在此逸兴吟诗,流传千古的诗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还有很多名篇都是写于这里,后人因此将赤壁和苏东坡连在一起,名曰:“东坡赤壁“。东坡赤壁为于黄洲城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三 A级旅油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其北面一山陡峭如壁,山石赭赤,故名赤壁,据考证,这一带还是三国赤壁之战发生地。从古代文人到近带政治风云人物,都曾经游览过这里,并留有众多的诗句,楹联,匾额,书写手迹。蕴籍深婉。

访——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抗日活动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这片热血浇铸的英烈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英雄,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林彪三位主席,韩先楚,陈在道,,,,等两百多名开国将帅,在革命斗争中,献出了十四万英雄的生命,其中红安县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这里的山山水水,遍布着革命的遗迹,村村院院都有先烈的故事。黄冈,是红色的摇篮,国家十二大红色旅游区之一,黄冈欢迎您!

看——-因了一代才女{林徽因】笔下的四月天,女子便欢喜这样的时节,四月是极富诗意,极致温暖也极尽浪漫的。从迈进春天的门槛那刻起,就迫不及待四月的来临,期盼那一树一树花开,聆听梁间燕子的呢喃。“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朋友,四月,来黄冈吧,看那一树一树杜鹃花开,曼妙盈怀。黄冈麻城共有一百万多亩杜鹃,杜鹃花也叫映山红。四月芳菲,阳光怡人,花蕾绽放,娇艳欲滴,清香扑鼻,还有那一地茵茵绿草覆盖山峦,旷野,闪烁的露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么透明,而鲜美。看那满山遍野的花儿是怎样惊艳了岁月,和鸣着诗意的四月风情呀!花色之美,为中国一绝,世界罕见,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定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古杜鹃群落。

赏——“天下大别山,美景在罗田”, 大别山的主峰在天堂寨。海拔一千七百多米,雄,奇,险,幽,有中原第一峰之美称,着里的山石,泉水,云松,瀑雾美不胜收,四季变幻无穷,如梦似幻,宛若天堂!还有浠水的三角山,英山的桃花冲,团风的大崎山风景独特,如诗如画。炎炎夏日,山上更不用说,是避暑胜地。

拜——自古有云;“蕲黄禅宗甲天下,佛家大事问黄梅”之说。黄冈黄梅县是中国佛教发祥地,全国六座禅宗祖庭,黄梅便有两座,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三位祖师都曾在此弘法传禅先后有五位帝王御赐,“天下禅林,天下祖庭”地位可见一般,女子愿以虔诚的姿态,丰盈岁月。诚心向善,于一壶清茶,一柱尘香里,解读人生。

听——-“唯 楚有才,鄂东为最 ”朗朗的读书声是一抹亮丽的风景。黄冈人文芸萃,崇文重教,淳朴勤奋,坚毅顽强,成就了“黄梅戏之乡,诗词之乡,楹联之乡,武术之乡,农民绘画之乡,将军县,教授县”的美誉。黄冈中学更是名扬国内外,黄冈试卷满天飞,教学排在前列。

玩——-黄冈境内山川秀丽,生态优良,漂流资源丰富。独特的地质景观,清幽碧绿的山泉为特色,是漂流的好去处,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既可感受澎湃刺激而安全的飘流,又能在自然的生态中,享受清澈的水质,人在水中漂,如在画中游,与浪共舞,惬意悠悠

吃——-黄冈是闻名全国的“板栗之乡,茶叶之乡。中药材之乡,甜柿之乡,麻糖之乡,马蹄之乡,总而言之是鱼米之乡。

思——遗爱湖畔东坡亭,欢声笑语伴风吟,小酌闲庭赏芳菲,月引诗梦醉心听。收拢思绪停泊在梦的港湾,做一个彩云追月的梦,随小草的脉搏一起呼吸,一同跳动。亦或做一片粉色的花瓣,岁月婉约成绿肥红瘦的浪漫。融入一份诗意的恬淡,一春一秋一流连,醉在山水间。多情大别山,美丽的故乡,一山一水一梦间,魅力黄冈。陪你一同成长,一生相约爱永远,情定黄冈。

第6篇

编后记:关于峻冰的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和《行吟韩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本版共选发了十篇评论,既有关于两部诗集的宏观思考,也有关于具体诗作乃至诗人本人的微观评析,基本呈现了诗人及其诗作的全貌。为便于读者更进一步了解诗人及其诗作,本版特刊发《乡土与人生的恋歌》的自序和《行吟韩国》的代序,作为“峻冰诗歌评论专辑”的结束语。值新年来临之际,顺祝大家节日快乐,吉祥如意!

摘要: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冲突以及融合构成了峻冰诗歌的内在张力。诗人峻冰以一个真诚的诗人应有的胸襟,站在过去、未来与现在的交合点上来反思历史,寻求民族历史的深刻性,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支撑点。在峻冰的诗歌中,美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美与真的相互交织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关键词:峻冰;诗歌;城市;乡村;内在张力

古希腊人把诗视为“长了翅膀的话语”。在这个颓败荒凉的城市里,诗人峻冰就这么轻吟浅唱着,不着痕迹地将人们带入这美妙的诗境遨游。

细雨呢喃

滚落凌飞的屋檐

石砖青黑的水镜

旋转了梦的背影

漫步仁寺洞的小巷

伞从媚丽的《雨巷》撑开

我希望逢着另一个汉城

――《汉城・雨・小巷》(《行吟韩国》)

作为生、长于农村,擅写故乡之事的峻冰,乡村文化对诗人的影响是至为关键的。“从躲雨的风匆忙撞开的窗/望神乌黑的翅翼掠过的夜空/――是家的方向/远道而来的风/老屋门前枣树的叶子是否落完/低声哭泣的雨/这个季节还有没有月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古训/被昊天母爱手足亲情的颜料/重彩成北方乡村风情画/永远猜不出的谜”(《想家的时候》 [《乡土与人生的恋歌》])。故乡也只有在距离和想象中成为故乡,从乡村到城市的路,是一条不归之路。

毫无疑问,在人类历史上,先有村落后有市镇,因而先有农村文化(农业文明)后有城市文化(城市文明)。对于文学艺术来说,这种文化就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城市文化在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创造热情以及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这样的特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同时具有了历史的罪恶、掠夺性与排他性、非人性的道德等特性。斯本格勒曾经说过:“巨大的城市把乡村吸干了,不知足地无止境地要求并吞咽新的人流,直到它在几乎无人居住的乡村荒地中变得精疲力竭和死去为止。”[1]农村文化则有着自然纯朴的民风、和谐的人伦关系以及那种无欲无求的自足心理。诗人峻冰感慨道:“现代都市文明对自然的蚕食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不管有多少美妙的借口,古朴、自由、和谐的自然是不容破坏的:人类不该触动自然界那些不该触动的东西,而应保持其原态的平衡。”[2]城市站在乡村的对立面上,构成一组相互冲突的叙事范畴。

另一方面,城市在不断侵犯乡村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诱惑乡村,峻冰自己也承认:“离开故乡,缘于遥远的彩色的城市的诱惑”[3]。与此同时,城市又总是陷入乡村生活的那种自然平和以及人伦生活的温情脉脉之中。因此,“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每一次战胜都伴随着对农村文化的眷恋”[4]。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这种对立、冲突以及融合构成了峻冰诗歌的内在张力。在峻冰的诗歌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作为人类生存背景的大自然、乡村之于人生的意义。

峻冰的第一本诗集《乡土与人生的恋歌》分“乡民”“乡韵”“生命”“家”四辑,从对家乡的人、事、物的深情抒写到“具有历史、人道关怀意识的哲思的自然流露”[5]。诗人认为“亟须拯救的当代诗歌创作最缺乏的则是对生活、生存、人本的真诚、洞察和热情”[6]。从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热爱乡土,热爱父辈,热爱孩子,表达对不辍耕耘在那片土地上与我们有着相仿年龄的人们的敬意”[7]的真诚的诗人。那些人们“挺直脊梁昂然站立于天地间”[8],没有人比他们更值得这种敬意和赞美。《父亲》“习惯用沉默和俯视/忍受雨水汗水和血水/顺满脸的沟壑四季奔流”;《奶奶的扁担》“担高昂自尊的头颅/担弯似拱桥的脊梁/担失败无奈的苦恼/担成功骄傲的喜悦”;《乡民》“流着红色的信念/――要在瘠土种出风景……裤袖萎缩之后/你把背弓成残月/鞠躬向土地/借回沉重的日子洗净/放进祖上遗下的豁锅煮个半熟/咂尽日子的苦涩/归还土地日子的香甜”。在《老屋》《小村》《小城》《深冬的北方原野》《小村》《乡土》《乡音》《乡韵》等诗歌中都体现着一种深深的寻根性。而在峻冰的另一本诗集《行吟韩国》中,这种寻根性体现出了一种现代意识的倾向。如《鸡林及其他》一诗:

漫步鸡林

就漫步在一千年前

新罗的土地上

苍老 遒劲

古树合围

干裂的皮记录时间和历史

山冈醉卧 用长安的唐音

私语赤裸的天空

瞻星台还在

三百六十六块石头还在

透窗的月光星光映上水镜

看天象的人呢

帝王 臣公

一座座丘墓绿浪翻滚

沉睡了

漫长的夜啊

多少个爱情在此萌动

多少个生命在此诞生

多少个动人的故事

一代又一代传承

五陵建成山

旗帜

号角

象征

发明

鸡林太大

无须纵马 以巍峨的身影

发号施令

即使一千年后的今天

诗人站在过去、未来与现在的交合点上来反思历史,寻求民族历史的深刻性,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支撑点。

“真”在峻冰诗歌中的体现是多层面的,不论是在抒写乡村的人、事、生活的“真”还是在展现都市世相的“真”,都体现出了诗人“由衷的对平凡自我与普通大众的关怀和真诚”[9]。“我离这个城市太远/要用一生的长度来计算/车玻路牌红绿灯斑马线/浓妆艳抹/灰尘尾气流行乐假新闻广告栏/喂肥了一条条的鱼/在水泥的河里游玩……女人剪短裙子加厚鞋底/拉直了面/逡巡于冬天的城市城市的冬天/夜景寒冷的滋味/不能用眼/只能用手/用嘴/用裸露的肌肤扭曲的笑脸/品玩”(《站在城市的肩上》[《行吟韩国》])。“操作语言/赶不上操作言语和肉体/言语拥有城市/城市拥有肉体/看一看肉体/你便嗅到城市衣服下的虚伪”(《语言・城市・氛围》[《行吟韩国》])。乡村所保有的那点儿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在城市中几乎快要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却是近二十年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诗人敢于揭露生活的幻象,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观照我们的内心。他认为:“社会竞争的加剧与对物质利益的原初冲动既使现代人承受着莫大的生存压力,也让其自觉不自觉地沦陷庸碌、浮躁的生活之海。功利的目的性及现实化导致实利主义(以俗常生活的享乐与现世人生的物质感官体验充分实践市场经济中高歌猛进的市民意识和商业精神,沉湎于平面化、简单化的文化价值和空间化、时尚化的时间意识)大行其道。”[10]诗人峻冰的这种真诚在当代这个浮躁的社会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在峻冰的诗歌中,往往是一些极平凡的人、极平常的事构成了社会生活画面的全部内容,那种自给自足和无欲无求的心理、那种直觉的内省智慧是引人深思和值得回味的。而在我们现代生活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应如何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乃至心理状态呢?这是诗人在诗中所思考并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

“美是主观对客观的诉求;审美是人之天性。诗歌作为主观的物化形式,它一开始就是审美的对象。”[11]在峻冰的诗歌世界里,美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空白之美。通过连缀的寓意相通的意象来间接地阐明诗歌背后的哲理:“做天下第一位皇帝/建天下最长的城墙/住天下最好的宫殿/吏制铜币小篆十六两/用相同的名字/称呼恁多的族群/偌大的家园”(《皇帝・坟墓・兵马俑》[《行吟韩国》])。诗人运用“城墙”“宫殿”“吏制”“铜币”“小篆”“十六两”等寓意相互关联的意象思考历史,含蓄地阐明哲理,这种空白美留给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任由人去驰骋。

其二,铺排之美。“那是流溢东方神韵的表演/所有的角色/为共同的信仰祈祷/那是兰香逼人的视觉梦幻/所有的蝴蝶/为唯一的理想翩跹/那是一种仪式/――欢迎沟通和谐分享/汇成人类的盛典//从此/每一束目光只遥望一个目标/每一声呐喊只包含一个词语/每一次挥手只朝向一个方位/每一回交谈只围绕一个话题/每一个日子/都有一场狂欢//今夜/成千上万的人/着相同的颜色/挥相同的旗帜/说相同的语言/声的沸腾光的绚烂/这个城市注定无眠”(《传统・仪式・现代》[《行吟韩国》])。这样三句一组、一句一组的铺排极具形式和内容之美。

其三,诗行之美。峻冰诗歌中巧妙的诗行排列,独具灵性。

上八抬大轿吧

真 善

诚 挚

信 朴

美 爱

抬你走两旁真情葱郁的大道

――《嫁出关怀》(《乡土与人生的恋歌》)

在这里,形式与内容之间并没有相互消解,而是形式美内蕴为内容美,两者相得益彰,见出诗人的巧思与创新。

这里一切都是新的

新的鸟群

新的羽翼

新的视野

新的行速

新的天

新的地

新的景

新的人

――《走在故乡路上》(《乡土与人生的恋歌》)

诗人赞扬故乡人的那种开拓进取精神、那种创造热情,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变化,用阶梯状的诗行来映衬乡村的这种积极向上的趋势,同时也暗示诗人内心的激动和澎湃。

到底有没有飘香的桂树

多情的嫦娥

让人沉醉一生的传说

――《夜泊汉江》(《行吟韩国》)

我们仿佛真的看到这样的一条河,那汩汩的流水带着诗人的记忆一点一点流淌。回忆映在静静的河面上,清且涟漪。

其四,通感之美。“我静静的/用热情的视线/谛听彩色的天籁的乐音”(《天使的微笑》[《行吟韩国》])。视觉与听觉优美地结合,一幅动人的彩色油画奏出悦耳的音符。“惟有赤裸大腿的女人/用表演的舞步/跳出一串嘈杂的音符”(《走出夏日》[《乡土与人生的恋歌》])。夏日躁动,音符的狂乱,“用表演的舞步”“跳出”。贯通各种感官,多侧面、多层次、生动地把握了对象的特点。

其五,音乐之美。“沉闷/整个空间/超重/书衣服和钱/没有情感/目光没有交谈”(《机场送别》[《行吟韩国》])。诗句押an韵,“间”“钱”“感”“谈”等韵脚以及断句的节奏感使得诗歌的音乐性呼之欲出。

峻冰以一个真诚诗人的胸襟任意识的流动纵情写诗,诗作多暗示,富于情感美、色彩美、形式美。这种美与真的嬗变交织使峻冰的诗歌在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下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注释:

[1][4] 转引自陈晓明《审美的激变》,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第106页。

[2][5][6][7][8][9][10][11] 峻冰:《行吟韩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第190页、第187页、第188页、第188页、第187页、第186页、第189页。

第7篇

古老的地理书《山海经》上记载着一条洪荒年代就有的黑水河。在黑水河上段泾流过的区间,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的弹丸小镇,她就是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的剑川县沙溪古镇。沙溪盆地四周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色的青砖、灰瓦、白墙营造的白族村舍,又众星捧月似地拱卫着跨越了两千多年时间的古道上的寺登街。寺登街这个跨越二千多年时间、连结和东南亚近万里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下的古集市,因了四千年白族文化历史的见证,于2001年10月11日被世界性建筑保护基金会(WMF)在美国纽约公布并录入了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她和我国古长城、陕西大秦基督教宝塔及修道院和上海欧黑尔――雷切犹太大教堂位列伯仲之间。

蜚声海内外的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剑川石窟也就盘结在沙溪古镇紧倚的石钟山间。由于沙溪隶属的剑川县紧邻著名的玉龙雪山,境内又有老君山和海拔4212米的雪斑山,终年积雪,水冷草枯,农作物生长不济,故历史上一直比较寒苦贫脊,但是这里却文风鼎盛,四千年来人才辈出,星汉灿烂,源远流长。在这清一色白族聚居的坝子里,聚结着一个全国乡镇一级罕见的文学团体――沙溪诗社。沙溪诗社创立于1990年。现有社员近百人,其中虽有部分离退休干部和职工,但绝大多数是在田间陌上扶犁牵牛、春播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粮农。诗社社员中不但有年近九秩的乡里学究,也有稚气未脱的村童,儿孙绕膝的白族农家大妈。就是这样一个滇西北高原上水冷草枯的地方,这样一群稼穑田陌的白族子孙,由于二千年儒家文化的薰陶,白族诗书礼乐、耕读传家的美好风化,尽管他们的物质生产相对滞后,物质生活还正在温饱向小康的路上,但是他们却超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一般规律,遵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教化,在诗歌王国里构筑和追求着精神家园的皈依。

白族。不但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同时也是能诗善文的民族。不论是耕种、读书、欢度传统节日,重大社会活动,抑或是红白喜事、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在他们口中笔下流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苦、乐者歌其心、爱者歌其情。或长歌当哭或放歌抒情,沙溪诗社15年中创作了近万首诗,编选出版了《沙溪诗草》15集。《“古镇新韵”》集中反映了沙溪人文历史自然风物。这对于一个城市衣食足而礼仪兴的科班出身的诗歌团体也许并不是什么大的成果,但对于躬耕陇亩,汗水浇禾的农家诗社来说,就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了。特别是在当今麻将风靡,不屑诗书的时下,更显得凤毛麟角。在他们的诗作中,既有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如歌颂中共“十六大”、“构建和谐社会”、“神舟上天”、“西部开发”、“建设文化大州”等重大题材;也有“自然风光”、“农村精神文明”、“故乡揽胜”、“七彩人生”的吟咏;同时还有相互之间的“题赠唱和”、“言事抒怀”、“校园诗歌”。似乎诗歌在沙溪的白族农民中已经成了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连孙子考上大学这样的家事也赋诗志喜。在文学的特色上,沙溪诗社创作的作品不但大都遵从近体诗的对仗、平仄、韵律,其中还保留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古老的白族“三七一五”的山花体诗作。即便是部分格律稍宽的古体诗,也大都上口押韵,特别是诗作大都吟咏人间情,身边事,读来又格外亲切,大有《诗经・十五国风》的遗韵。正如主席生前给元帅谈诗的《信》中所说一样,《古镇新韵》中的诗歌善于从民歌中吸收养料,这正应了一方水土产生一方文化的规律。剑川一年一度的石宝山万人歌会就在沙溪镇境内。届时万人云集,数千歌者都是独具才情的农民诗人,他们见景生情,随口咏唱,满山曲韵辞章。因此,从这一点上讲,沙溪诗社的应运而生和不断壮大,《沙溪诗草》的年年结集出版就是白族文化的新时代的必然。他们的诗作以及在诗作中的诗言志、歌咏情,是当代白族农民文化的一个窗口之一,是白族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和折射!

沙溪诗社的创立和发展,《沙溪诗草》的年年集结出版,凝结着州、县(乡)镇三级党委政府以及关心支持他们的有关部门的心血,凝结着诗社全体社员的共同汗水和智慧的结晶。诗社的成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这些关爱。

让我们共同祝愿《沙溪诗草》这株大理文学园中的山茶傲雪绽放,花枝不断四时春。

第8篇

[关键词]添字 ;朗读 ;真情 ;巧拟 ;对联 ;名篇; 妙写 ;律诗; 美文 ;诗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248-01

当前,在初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古诗文。”

由此可见,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是一种惧怕的心理,而造成学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古诗文教学的沉闷氛围。为了打破古诗文教学沉闷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古诗文时运用了“添字朗读抒真情,巧拟对联析名篇,妙写律诗品美文,再造作文拓诗境”四种创意阅读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 添字朗读抒真情

在朗读古诗或文言文时,根据文本语言环境,加入适当的语气助词,可使文章的感情得以更全面地真实地展现,能有效地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达到深刻理解体悟作品的功效。古诗文生涩难懂,要让学生完全投入感情朗读,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往往会出现学生虽然朗读的节奏、轻重都符合文章感情的要求,可学生总会感到那种感情的表达柔弱无力,显得虚无缥缈,很难达到真正体现文章情感的地步。适时地加入语气助词,既是一种对古诗文的再创造,又有利于直接抒发感情,不但能对文章的情感体悟收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记得在学习蒲松龄的《狼》一文时,朗读过程中,有一名学生提出:“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两句连起来读有点别扭,不如给中间加一个“呀”字读起来顺口,更能把屠户惊讶、后怕之情表现出来。这一意见提出后,同学们纷纷效仿,有几位同学大声的演读了这一段,甚至有两位同学把屠户的表情模拟的活灵活现,将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招来全班热烈的掌声。一个小小的“呀”字,竟然有如此威力,引出了一场精彩的演读,真让人欣喜无比。

二、 巧拟对联析名篇

我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就采用了“巧拟对联析名篇”的做法,效果极佳。下面是课堂上我们师生的对句:

1、刘禹锡酬歌表进取----(文天祥留诗照汗青)

2、犬牙差互-----(斗折蛇行)

3、明灭可见-----(往来翕乎)

4、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青树翠蔓-----(凄神寒骨、茂林修竹)

6、日光下澈-----(竹树环合)

7、茂林修竹悄怆幽邃-----(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8、韩昌黎寓意伯乐诉遭遇-----(柳河东寄情山水解烦忧)

9、永州地探山访水得胜景-----

(小丘西伐竹取道见小潭)(罗山下战风斗沙建新家)(大河乡植树造林整村容)(碱井村节水浇地获丰收)(宁夏川好水好田赛江南)

以上9副对联中的第1联是复习了前面所学的两首诗,2―7是课文句子的对联,8是以文章的主题做的对联,9联的对句较为自由,学生的下句也显得较为丰富。

三、妙写律诗品美文

对于古代诗词,现代语文教学中只涉及到阅读、背诵和鉴赏的能力层面,没有提及写作方面的要求,这其实是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理解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对民族文化的任务是传承,如按课标要求只是达到了“传”的任务,却忽视了“承”这一任务的落实,因此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写一些格律诗并不是超课标。这种民族传统文化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有一种新奇的感受,引发浓厚的兴趣。在经过了近一年的对联写作之后,我又开始了“妙写律诗品美文”的尝试,结果让人欣慰。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合作完成律诗的写作,虽然显得有些幼稚,但也着实让学生过了一把诗瘾,当了一回诗人,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所改文章的理解。

下面是我上《岳阳楼记》一文时,学生改写成的五首五言律诗:

求记

同榜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兴百废,人和乐万民。

重修岳阳楼,增刻唐宋韵。千里鸿雁至,嘱予记以文。

洞庭

巴陵多胜状,盛名一洞庭。衔山吞江水,朝晖接夕景。

北通巫峡险,南极潇湘清。迁客骚人会,览物情不同。

霏霏雨连月,滚滚浪排空。日星隐其曜,山岳潜自形。

船破客迟迟,虎啸暮冥冥。思乡畏谗讥,登楼悲即生。

春和波不惊,景明碧万顷。鸥翔锦鳞泳,岸芷汀兰青。

皓月长烟空,沉璧金光明。渔歌传楼上,把酒喜无穷。

求索

曾求仁人心,二者难苟同。喜物损修身,悲己伤养性。

庙堂忧民贫,江湖愁君明。先忧后乐句,尽吐书生情。

这几首五言律诗是根据《岳阳楼记》一文的五个自然段所改成的,它们基本上涵盖了《岳阳楼记》的所有内容,让全文的脉络更加清晰,还加入了对文章思想的深刻理解,既忠于文本又有个性解读的渗入,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都展示了出来,让人赞口不绝。

四、 再造作文拓诗境

再造作文就是对课文的扩写、缩写、续写、改写和评写的总称。在古诗的教学中,主要应以扩改写的形式进行再造作文,选取再造对象时,应考虑相对故事性强一些的作品,而抒情性,写景性的作品对初中学生来说很难扩展到一定的篇幅。我在选取改写对象时,就遵照这一点,选择了《木兰诗》、《石壕吏》、《观刈麦》等一些叙事诗来进行扩改写。

下面是我指导学生扩改《石壕吏》所得的两篇文章片段,而且是出自同一名学生之手的作品:

改文一: 石壕吏(老妇人的角度)

王俊花

“咚!咚!咚!”正值晚饭时分,听到有人敲门,我的心不禁“咯噔”一沉,是不是又有人来抓壮丁啦?这可怎么办呢?

……

夜,渐渐的深了;月,慢慢的探出头来,刹那间大地全笼罩在银白色的月光里。门前树上的乌鸦呱呱地叫着,一只小老鼠从台前窜过,被站在树上的夜猫子飞下来抓走了。东屋的灯熄了,客人休息了。

……

村头传来几声狗叫,只是又加了几分悲哀与忧愁。在凄凉的月光下,我跟着两位官差向前走去。过了村口,回头最后看了一眼月光中朦胧的村子……

别了,我可爱的家!

改文二:

石壕吏(小吏角度)

王俊花

爷爷坐在花园边上,背靠着一棵大树,神情严肃,头微微向上仰,两只粗糙的大手时不时的摸一下胸前那斑白的长须。

曾听奶奶说过,爷爷原来是一个官兵,在抵抗叛军的战场上挥洒过血和汗,在雨天的泥泞里睡过觉,断粮时,他和伙伴们挖过野菜,他曾因吃了太多的含毒野菜而差点命绝疆场。可爷爷总是那么命大,硬是抗过了那一劫,成为附近前线上的唯一幸存者,也成了乡亲们心中的英雄。

……

爷爷说:“我那时大概二十来岁吧。因河阳战役失利,我也被抽为将军的亲兵。那是到军营的第三天,将军就派我到乡村抓壮丁,并且把刀架在我们几个士兵的头上,逼我们立下了军令状,要是抓不来壮丁,就全家斩首,诛连九族。作为士兵的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只好想办法完成抓丁的任务。”

……

“直到第五天,我才知道,这件事是由大诗人杜甫先生写成诗,传给众人的。原来那天晚上,杜先生就在那位老太婆家里,怪不得我们往屋走时,老太婆会那么紧张。”爷爷盯着我的眼睛说:“可想归想,我还必须得面对生活,所以,当晚我就跟着部队去了前线。”

第9篇

每每听到苏曼的这首《故乡》,我的眼前便浮现出蓄满月光和乡愁的村庄、袅袅娜娜的炊烟、被金黄的菜花和麦浪环绕的村小、窈窕灵秀的村姑和质朴憨厚的庄稼汉。

在宁静而恬淡的日子里,我总是喜欢聆听范睿的埙曲《追梦》《睡莲》《悲凉笛声》和《布列瑟农》,心中弥漫淡淡的忧伤,一种古典的诗意充盈着整个听月斋。

乡村,一片明清丽质,一派生机盎然。在乡村教书,耳濡目染乡音土韵,吮吸饱蘸草木清馨的空气,在寂静中,拥有了那种鲲鹏展翅南飞的道家情怀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恬淡怡然。

春天,温暖的大地松动了,绿色潮水般从生命的那一边浸溢过来。油菜和小麦的长势繁茂,杂草和野花儿也自以为是地显示着各自的不屈和娇嫩。鸡鸭咯咯嘎嘎地扑腾撒欢,猪狗牛羊不疾不徐地叫着,慢四拍的曲子灵动了整个村庄和田园。

油菜花开放了,黄金的光芒照亮了村庄里所有人的心。我和孩子们一起扑向广袤的田野,品尝放风筝的喜悦,撷拾绿色的诗句。李叔同先生歌词《春游》中云:“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读之,竟有“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淋漓兴会。耕耘乡村教坛,平凡孤寂中总翘盼着春天的到来,盼望那金黄的油菜花一夜之间淹没了吉祥的村庄,淹没了我和孩子们灵动的身影。

我所栖息的村小就镶嵌在逶逦流淌的澛汀河边,四周的油菜花在春天阳光的舞动下,显得异常金灿亮丽,令人想起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村小如一座岛屿,时时被灿烂的明黄浸没。

田野里,村妇们头裹方巾,身着花衫,步履轻盈地穿行于花丛中薅草。一拨城上来的游客正在咔嚓、咔嚓地摄下风情万种的“小桥流水人家”和“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清澈的小河边,几位老者蹲在青草丛中悠闲地垂钓,随着一阵泼剌剌的声响,一条大鳊鱼或小草鲩便拎到岸上,引得行人好生歆羡!圩堤旁,芊芊芦苇身材颀长,如古代仕女,娉娉婷婷。孩子们欢呼雀跃,采来一片细长的苇叶,或折成笛,或叠成哨,一吹,韵味十足的叶笛声便灵动了整个乡村。

常常醉心于欧阳修的那首词:“南园春半踏青时,风中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词中描绘了踏青时节水乡绮丽的风光,令人心驰神往。

村小东边的那条澛汀河显出孕妇般的丰饶身段,河中泊着几条狭长的木船,汉子们分列船上,手握竹篙,随着咚咚锵锵的锣鼓声整齐划一地下篙起篙。姑娘媳妇们披红戴绿,小腿,手持木棒,一齐划水,小船燕子般迅捷前行。河两岸密密麻麻的人群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声。鼓声阵阵,彩旗飘飘,热闹的场景、喧嚣的气氛涤荡着人们的心灵。这一幕出自乡村一年一度的会船节,这时的乡村,整个儿沉浸在一片欢快愉悦的气氛中。身处其境,自然想起“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的浪漫诗句……

燠热的夏天,夕阳西下时分,抑或月光浸润的晚上,我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在乡间的小路上散步。我独自享受着这片水乡风情,每每走进朱自清《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和忧伤里,走进林语堂欢乐而爽快的微风里,走进梭罗神秘而浪漫的瓦尔登河,走进克莱德曼的情调钢琴曲里。

有时听到远处隐约传来“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水”的歌声,我总是热泪潸潸。白天的忙碌和琐碎暂且抛开,我的心灵得到解放,精神得到升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眼前美景,不管坎坷和平坦,我都能“毁誉无动于衷,得失在所不计”。

寂静的夜晚,我的思绪总飘回长满青草、蓄满月光的故乡。故乡此起彼伏的蛙声总是乘着一股轻风,穿透我的心灵。青蛙“呱咕——呱咕——”地叫着,高高低低,远远近近,如诗如梦,飘过清清爽爽的夜空,飘过寂静的田园。它们用泥土一般质朴的声音,为清贫寂寞的乡村生活平添一缕朴素而温馨的感动。

透过蛙鼓纷纷的旋律,我们摸索到的是充满魅力和张力的乡村风情,是沉甸甸的稻穗淡淡的幽香。那美妙动听的蛙声总能穿越尘封的岁月,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向我们悠悠飘来。我们的呼吸伴随着节奏分明、起伏有致的蛙鸣,共同构成了夏夜丰富的音像图景,传达着一种莫名的幸福和快慰。蛙声中,我看见母亲的白发如纷扬的芦花,风中的老屋古窑般静默,父亲坟茔上的蒿草经幡一般飘摇。

在弥漫着轻愁的秋天里,我宁愿做一汪清泓,澄澈着,静默着,倒映着芊芊芦苇和天光云影,冥想着过往的时光,回味着过往的温暖。

秋天的天空湛蓝清远,像收割后的打谷场,清爽疏旷。莲花瓣似的云朵漂浮在半空中,银子一般耀眼。灰褐色的树叶是一只只疲倦的蝴蝶,在秋风中簌簌而下,演绎着周而复始的生命哲学。河滩上芦花纷飞,映着苍苍秋水,令人想起采薇蒹葭之章。几茎狗尾草在风中摇曳,黄色的草尖轻沾水面,流泻幽深的诗意。长空中飞过一行秋雁,那高亢嘹亮的鸣和之声汇成激越的浑天清响,久久回荡于旷野。远处颓废的渡口和古窑无言伏卧,似饱经沧桑的祖父在冥想过往的时光。

田野里到处弥漫着庄稼成熟的气息。田垄上,沟坎边,布满了金黄的草垛。高粱红了,稻谷黄了,棉花白了。姑娘媳妇们穿行于棉海里,娴熟地拾棉,一阵阵清脆的笑声打破了原野的岑寂。村落里零星的鸡啼声悠悠的、长长的,把人的心浸染得一片酥软。

稻子金黄时,我总是伫立在田埂边,我仿佛看见手中舞着银镰的母亲,汗水正沿着她脸上的皱纹迤逦而下。那金黄的稻子在银镰的挥舞中倒下,铺成一道灿烂的风景,母亲是这风景中最精美的一帧特写。

秋日的黄昏,我会离开书斋,离开写了一半的文章、即将完成的条幅,偷得浮生半日闲,漫步于荒草萋萋、芦花摇曳的村野小径,看那霜后的枫叶与晚晖相辉映,听那微风中飘舞的落叶之歌,心里吟诵起“因为是早秋的精神之歌,所以有宁静,有智慧,有成熟的精神,向忧愁微笑,向欢乐爽快的微风赞美”。偶尔,有学生在远处的苇滩上吱吱哇哇地吹响芦笛,明朗的笑声和清越的笛声搅和在一起,激荡在旷野里,激荡在我的心里。孩子们背衬着晚霞红云、芦荡秋野,吹出了桃花灼灼的心事,吹出了鲜嫩纯净的童年,吹远了欢乐和忧郁的时光。

秋雨淅沥,独处听月斋,凭窗瞻望,远处的天光云影、田畴阡陌尽收眼底,心中忽生豪迈浩荡之气。雨声切近,似乎可以看见她轻叩木格窗户时柔嫩丰满的手指和纤纤细步而来的脚踝。雨透明,极富灵性,檐下雨滴声声,空洞久远,似珠玑落盘,亦具钟磬丝弦之韵。冷雨敲窗,我沉浸于自己的宁静和孤独里,如一尊佛,进入禅境。这时的雨是诗,是想象的精灵,是超然于尘世之外的精神滤淀。

秋风缱绻中,那簇簇芦花纷纷扬扬,似无数秋天的唢呐,吹奏凄婉动听的歌谣。芦花,枯黄的绒毛,锥形的花絮,小棉絮般到处飘散,飘向四周静穆的村庄。芦苇倩影婆娑,如一林美丽的舞姬,轻摇着翠绿的裙袂,婀娜多姿。而芦花怒放的芦苇就如谦恭的侍女早生华发,在涨满了秋水的苇滩上到处是它们飞雪般轻扬的身影,把寥落的乡村装点得诗性而空灵。我如一株清泠秀逸的芦苇,自在地摇曳,自由地思想。

月光如水的夜晚,校园里扶疏的花木如但丁《神曲》里的插图。枝叶在风中飒飒作响,如舒缓的小夜曲,让人的心变得丝绸一样柔软。眺望远处的村落,默念着自己的学生,企盼着真诚的祝愿能飞进孩子们香甜的梦乡。

有时走进村后的楝树林。透过树缝向上看,天是暗蓝的,依稀可窥见几粒闪烁的星星,到处都弥散着碎银般柔和清澈的月色。我在月光铺满的小路上迈步,让理想在林中的月色里袒露。月光羽毛一般轻柔地撩拨着我,使我全身都涌上难以名状的舒泰、怡然和飘飘欲飞的感觉。

眼前的一切似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水乡处处呈现出一种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景致。乡村的秋夜异常静谧,只听到月光经过树梢来到田野的脚步声。轻轻地,宛如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得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散步是我乡村教育生活的一道风景,是我人生之路的一杯佳茗。我伸开双臂拥抱着这一切,生活是多么美好!

深秋的夜晚,整个大地慢慢沉寂下来,拭去白日的浮躁尘埃,在静谧的灯光下,斜靠床头,揽书一卷,信手翻来,兴至而读,兴尽而止。此时之神思既可以囿于现实而遍观世间百态,也可以跨越千年,忽而随李白纵酒放歌,忽而随辛弃疾金戈铁马驰骋沙场,感受或清丽或脱俗或哲思的文字带来的美丽,醉心于文学的广袤深邃。有书中哲人指点人生,启迪混沌,岂不快哉!若是灵感飘然而至,思如泉涌,倚枕疾书,心底之真性文字似水般潺潺而出,则真是“其喜洋洋者矣”。

冷凝的冬天,我喜欢在暖阳下,躺在竹椅上边晒太阳边看书。独坐小院,品读周一贯、于永正、王崧舟、窦桂梅等教坛巨擘的著作,思想的视听倏然拓开。品读张晓风、刘亮程、曹文轩、周国平等文学英才,我的作家梦蓬勃疯长。手捧汪曾祺的《大淖纪事》、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顾坚的《元红》、李明性的《痴情女子》,乡土文学如缕缕清风撩动着我的情怀,我如饮醇醪、如痴如醉、如梦似幻,每每走进“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叩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诗化境界。

我看见孩子们在青砖铺就的操场上玩闹,快乐随风飘扬,寒冷被他们揉碎,随意抛撒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而那些胆小的麻雀们总喜欢把纯蓝的天空撕开一个个闪亮的豁口,灵动的影子如朵朵墨菊盛开在空场上,盛开在我和孩子们温润的心中。

阴晦的日子里,太阳无影无踪,雪花纷纷扬扬的,以信笺的方式翩跹而下,精灵一般地钻进我和孩子们的脖颈里、衣袖里、裤管里,凉丝丝的,沁透肺腑。

翌日,踯躅于雪后的田野,看光秃秃的枝丫上栖息的鸟雀如春天的新叶。澛汀河边芦花簇簇,似古银,似凝脂,粘着白雪,似沉思的老者,似得道的高僧。一群孩子从远处奔来,红扑扑的脸庞似夏日炙热的太阳。他们围着我问这问那,我轻抚着他们的小手,传递着春天的讯息。在雪地里,凝望蓝宝石般的天空,静静地冥想一些过往的时光,倾听灵魂深处的呓语,任发思古之幽情。走进这片雪地,走进这片静谧,颇有冲破名缰利锁后的酣畅淋漓、通达快慰。

在乡村,吮吸着乡村的精髓,拥有那份古典情怀,我的快乐如澛汀河水一样流淌着,滋润着一个又一个恬淡而平和的日子。在乡村,我是一个嗜月静处的人,我从蹲在苦楝树梢上的明月中感悟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宇宙意识。我对芦苇情有独钟,常常写描摹歌颂她的散文,我其实就是乡村的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芦苇纤弱、娇贵,带着诗意的伤感,透着平民的精神。芦花“入世而不事功,出世而不虚无”的风骨,飘逸淡然,颇具仙风道骨。

有芦苇、有菖蒲、有狗吠、有炊烟、有草垛、有村戏的日子是我最靓艳的时光,我感受到对乡村的爱、对写作的爱、对生活的爱就如同田野里的藤萝一样缠绕着,如小河里的流水一样蜿蜒着。

我是一株摇曳在澛汀河边的幸福芦苇。那成片成片的生长在澛汀河边的芦苇里,我,傲然挺立,守望乡村,“纤瘦清苦,又是那样的幸福坚韧”。

我和村小栖息在充满诗情的地方:碧波荡漾,青草萋萋,野花烂漫,炊烟袅袅,还有槐花、麦秆、水草……更有那成片成片的在风中摇曳的清泠秀逸的芦苇。“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晖。”我的耳畔不时传来悦耳动听的《芦花》。歌声婉转,芦花纷飞,飘向四周静穆的村庄,飘向村庄里纯净的心灵。

第10篇

1、一去二三里古诗的题目《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

2、全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3、创作背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栗子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在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微博等任何一种现代通讯方式的古代,民间的诗歌是怎样采集和传播开来,并且流传至今的?带着这个疑问,和我一起走近神秘而古老的职业吧——采诗官。

秋季的乡间丰收在望,硕果累累。村民们在田野中唱歌劳作,淳朴的脸被阳光晒得通红。

突然,一阵清脆的铃声从不远处的官道上传来,穿过小树林和溪流,由远及近。刚才还专心劳作的村民们惊喜地抬起头来,扔下手中的农具,朝着铃声飞奔而去。他们知道,那位头发花白的采诗官又如辛勤的蜜蜂一般,忙碌到这乡间地头来了。

朝廷专门找了一些孤寡老人,让他们摇着木制的铃铛到民间去采集诗歌,然后把采集来的诗歌汇集到朝廷的乐官那里,由乐官进行整理。这些人就是“采诗官”。后来,采诗官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很多有素养的年轻人也陆续加入到这份有前途的职业中来。

采诗官们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诗经》。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诗经》中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是采诗官的辛勤工作才将这些优美而古老的文学作品收集并保存了下来。

采诗官轻轻收起手中的木铃,在柳荫下盘膝而坐。眼睛闪闪发亮的农夫们,尊敬而信任地凝视着眼前这位颇为敬业的采诗官,尽情歌唱着他们新的诗歌——这些诗歌很多是农夫在田间劳动时随口唱出来的,却代表着最真挚的心声,在采诗官心中是最生动的生活。他捏着锋利的小刀,在竹片上吃力又欢快地记刻着。那些来自乡土的声音,和采诗官的耳朵结合在一起,闪烁着动人的光辉。

采集完毕已是日暮黄昏,农夫们盛情邀请采诗官到家中留宿。在他们的心中,采诗官是辛勤而称职的蜜蜂,只不过蜜蜂采的是花粉,而采诗官采的却是和花粉一样美丽动人的民歌。

村中早已得到消息,处处喜气洋洋,张灯结彩。采诗官的到来,对村民来说是隆重程度不亚于“过年”的盛大节日。主妇们竭尽所能,把家中所有的美味倾囊奉上,款待远方的贵客:自家酿的甘醇米酒、过年时留下一直没舍得吃的风干羊腿、各种时令蔬菜和瓜果……

宾主尽欢后,安静的乡村进入了甜美的梦乡。采诗官却开始工作了,他要在一炬豆火下整理那些还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诗和歌,让这些民间的歌谣一一沉淀。百姓的疾苦被传达到天子耳中后,说不定会有更好的办法,让百姓得以更好的休养生息。在集市上采集的反映小商小贩被恶吏盘剥的诗歌,不就还了大家一片清明世界吗?

他本只是一个年老又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最初只是为了皇家给予的衣食,接受来民间求诗的任务。可如今对他来说,采诗已经变成繁复而浩大的神圣使命,让他的生命得到了新生和延展。他必须用尽自己的所有来记录下民间的一切——他的眼睛所看见的,他的耳朵所听到的,他的心所了解的……

采诗官此时并不知道,在这些寂静的夜里刻下的文字,将会成为一个古老国度的文学源头,正如蜜蜂在采花的时候也从来没有想到过,它们会带来一个声势浩大的人间四月天。

年轻的采诗官步履轻轻地走到了桑园,怕惊扰路边那些手挎桑篮的女子,更怕打断桑园里那些采桑女空灵的歌声。他早已经把自己的坐骑拴在了很远的丛林中。人未见,歌已至。采诗官凝眸静听,心开始飞翔。君王最喜欢在每年的十月到次年正月,派他们这些采诗官到各诸侯国采诗。那时侯五谷已经收获在仓,农民也在休养,是君王眼中的采诗好时节。

年轻的采诗官却更喜欢随时出发,骑马出城到乡郊采诗。倒不是他偏执地认为城墙内没有动听的诗歌,而是他觉得好诗就应当在稻田边、在茅檐下悠悠缓缓地吟唱出来。比如现在,他看到的就是无比优雅的采桑劳动。采桑女轻盈的举手投足,如同那些美丽的宫廷乐女在长袖舞动,不急不缓地展示民间质朴而华丽的风光。这风致又岂是秋冬时节可见的?这淡然又岂是城内的大街小巷里可寻的?

春昼时长,那些充满活力的采桑女边采边歌,休憩时则轻松地采集足够的白蒿子——有些蚕子尚未孵化,煮白蒿水浇它,就很容易出来了。

采诗官陶醉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用心聆听着回旋在空中久久不散的清歌曼唱。为了驱除疲劳,同时也加深记忆,年轻的采谴官学着采桑女轻轻吟唱起来,手上却飞快地记录着——他要把采来的诗尽快上呈王室,让君王足不出户就可以尽知天下事。诗歌中那些自由而真实的字句,没有任何杂质地反映着风土人情,它们成了君王了解民意的一种最好方式。

不是每次都能碰到如此曼妙的歌喉。年轻的采诗官也曾遇到过一些唱诗的农妇,歌声实在不敢恭维,却自得其乐,丝毫无损于诗歌本身的美妙。

他曾在秋天遇到一位剥葵花花盘的中年妇人,坐在篱墙里面被金灿灿的葵花淹没,低头专注于手中的工作。她宽阔而短促的额头实在与美丽无关,却因那上面镀着一层霞光而圣洁无比。她的歌声既不悠扬又不高亢,沙哑中还有些跑调,但歌词却听得人心中百转千回。

假若是年末出行,采诗官很可能碰上民间重大的活动:农夫们杀鸡宰羊,家家的炉灶热气腾腾,色调黯淡的小屋也因了鲜艳的窗花焕然一新。农人们高高兴兴带着酒肉去参加祭祀,聚集在公堂上进行年终宴饮,举杯祝福彼此长寿健康,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这样的场景最容易滋生肆意的灵感,采诗官往往满载而归。所采集的诗篇中不乏旷世佳作,心中不由感慨:一诗至此,十全十美。

更多的时候,采诗官看到的是一些寻常生活的画面:露宿在场上的农夫一家在忙着熏鼠堵洞,塞窗糊门。天气即将转凉,他们要结束天地为家的惬意日子,搬到室内居住,正如歌里所唱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采诗官好奇地走向农夫家的粮仓。农家的食物自然比不得宫廷中的那般精致丰盛,却也别有情趣,充满农家的快乐和田园气息。就像眼前这位矫健热情的汉子所唱的:我们六月里吃郁李和山葡萄,七月里煮葵菜豆角。八月里打枣,十月里收稻,做些甜酒,为的是喝了健康长寿。七月里把瓜采,八月里把葫芦摘。九月里收麻子,掐些苦菜打些柴,农夫的日子照样过起来。采诗官被盛情邀请,在朴素的饭菜中吃出了生活的味道。

第12篇

古诗词具有很强的情感美和韵律美。因此,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并注意读的层次和技巧,让学生去感受古诗词的节奏、情感和意境。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音读、意读、情读和悟读,并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一)音读

指导学生音读就是要让他们读准字音,注意文章中的通假、停顿、节奏,并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然后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

(二)意读

进行意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诗词的含义,然后结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进行诵读。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古诗词的美感和意味,大多是在读中才能感受。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他们去体会诗词的语气和语势,这样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并读出作者满怀的惆怅与无奈,以及浓厚的思乡之情;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要引导学生读出作者踌躇满志、激情豪迈、壮志雄浑的情感。

(三)情读

情读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将自己在诗词中感悟到的情感借助节奏、重音、语调等技术手段读出来。学生要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自己的大脑中构思诗词中描述的画面。如学习温庭筠的《忆江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渴盼之情和“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望、落魄的画面,以画面入情,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

(四)悟读

经过了音读、意读和情读,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韵律美、意境美、内涵美的同时对古诗词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对于这种理解和感受,学生受表达能力的限制,无法用言语说明,但是,只要他们能感受到,能在学完古诗词后明显觉得自己心中多了某些东西,我们的教学就算是成功的,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品读语言,挖掘内涵

诗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相比生活用语,诗歌的要求就会更高。而诗歌鉴赏则要对其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深入剖析。诗歌是凝练的语言,一字、一句用的巧妙,都会令整首诗生色不少。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他们知其然,还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否则,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就是死记硬背,难以形成永久记忆。古诗词中的词语大多都有两层意思,一种是表面上的意思,一种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深刻内涵。以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例,对于诗中的“杏花村”,古今文坛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在山西,也有人说是在江西,其实不然,它和“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以及“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村”意义,都是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感受,是一种特定的意象,并不是确切的村庄。诗歌大都比较含蓄,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就必须跳出诗歌的字面含义,进行深入的探索,充分挖掘诗句的内在含义。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话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其中,“平、阔、正、悬”四个字更是将江面开阔、江潮平静、船帆高悬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读后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引领学生品味古诗词的内涵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写诗,学习古诗词中的写作手法与技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并说出自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将本组的意见与其他组进行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分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一段轻音乐,为学生创设一种秋意萧瑟的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该诗的意境之中。然后,我让学生按照上面所述的四个读法进行诵读,并抽查他们的阅读情况。抽查以学生对这首小令的感情了解为主,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去了解当时的写作背景。在学生对这首小令有了较深的理解后,我引导他们去感受诗中的情感内涵:先去搜索曲中作者用来表达“愁绪”的词语,如“枯、老、瘦、断肠”等,将学生的情感引入深秋的时节,使得他们仿佛能看到离乡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瑟瑟的秋风中,在静寂的古道上,在消沉的暮色下,带着满脸的乡愁向着远方走去。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逐渐深入作品的内部,对曲作的内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查阅资料,分析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