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情经典话语

爱情经典话语

时间:2023-05-29 17:3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爱情经典话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爱情经典话语

第1篇

1、我们熬过了漫长岁月,然后白了头。在暮年和余生里,我眼中的爱情全然是你的样子。

2、时间最会骗人,但也能让你明白,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能失去的,离去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走到最后的,就是对的人。

3、真爱是无敌的,这是一个爱情真理。只要一个人的心中有爱,就没有是不可能战胜的。怕只怕不敢去爱,一旦你勇敢的爱下去,就没有什么事是你不可能完成的。爱,就要勇敢的表白,这就是爱的真理。

4、爱的确是一种给予和奉献。但是,对于爱者来说,这给予是必需,是内在丰盈的流溢,这是一种大满足。温柔也是一种能量,如果得不到释放,便会造成内伤,甚至转化为粗暴和冷酷。

5、我们一生所寻求的,不外乎就是有人疼,有人懂。眼中有笑,心中有暖,于人生就是简单的幸福!

6、幸福不用刻意追求,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幸福就会悄然降临在你身上。但幸福同时也长着一双翅膀,随时随地都会与你擦肩而过。所以,我们要把握幸福,即使它多停留一秒钟也好!

7、当爱情来临,当然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是要付出的,也要学习去接受失望,伤痛和离别。从此,人生不再纯粹。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 合作原则;经典对白;语用分析

好莱坞导演P・J・霍根于1997年执导的经典爱情轻喜剧《新娘不是我》,以2 100万美元的首映票房,打破了由电影《西雅图不眠夜》创下的1 700万美元的首映纪录。影片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友谊、爱情、善良、幸福等人生内涵。9年前,正在读大学的朱莉安(朱丽娅・罗伯茨饰)与迈克(德蒙特・莫罗尼饰)是热恋中的情侣,后来恋情由浓变淡,两人成为最好的朋友。之后,他们血誓约定:若到28岁,还未找到心仪对象,便结为夫妻。约定将至,朱莉安却收到了迈克的婚讯,备感失落,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深爱着9年来与她共度风雨的“好朋友”迈克。于是,她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新郎,打赢这场爱情保卫战。新娘金米(卡梅隆・迪亚兹饰)年轻、美丽、富有,近乎完美的她让朱莉安嫉恨、抓狂,为此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阴谋企图离间她与迈克的感情。然而,金米的真诚、善良、执著、勇敢使朱莉安的阴谋逐个落空。朱莉安对爱情的疯狂抢夺、金米的勇敢捍卫使得影片情节跌宕起伏、浪漫幽默。在密友乔治(鲁伯特・埃弗雷特饰)的引导和帮助下,朱莉安最终认清自己争夺迈克的真实动机,放弃抢婚企图,真诚祝福金米和迈克喜结连理。

电影是以视听维度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言语手段和非言语手段来实现交际目的。一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其角色间精彩的对话对角色人物思想、性格和相互关系的塑造。[1]《新娘不是我》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影片完美的视听效果,更在于片中角色精彩的个性化对白凸显了角色性格与心理特征,展现了角色间的矛盾冲突,推动着影片情节发展直至。本文以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分析电影《新娘不是我》的经典对白,展示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电影蕴涵的深层主题。

一、合作原则

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erbert Paul 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称之为会话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具体来说,合作原则是要求参加会话者在交谈中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正是这种合作使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1)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说的话应包含交流所需的信息,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不说自知是不真实的话及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说话要贴切,与说话的目的有关联;(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避免晦涩、歧义,简洁,说话要有条理。[2]

然而,合作原则是对人们实际行为的描绘,并非告诉人们该如何做,因此不应视为规范。这些准则并非说话的规则,而是人们在话语交际中所假设的使话语得以进行的一种底线,是人们理解话语的基础。[3]因此,合作原则的重要性并不限于它本身,更在于违反它而产生的言外之意,即Grice所指的“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产生的语用效果。

二、合作原则的蓄意违背在电影经典对白中的应用

(一)蓄意违背数量准则

为了挑拨金米与迈克的关系,朱莉安告诉金米,迈克是集所有缺点于一身的“极品”男人。金米毫无诧异,反倒列出更多不为朱莉安所知的迈克的陋习,化被动为主动,令朱莉安心生嫉妒。

Julianne:…The guys a one-man festival of idiosyncratic.Youve been introduced to the symphonic range.

Kimmy:Of his snoring?He says its worse than ever.You know that snarfle one?

Now its got this phlegm-rattling thing happening behind it.Earplugs work.

Julianne:What about―

Kimmy:Cigars in bed? I broke him of that.The bathrooms a swamp.He wears Reeboks to dinner.He likes action movies.He reads over my shoulder.He loves karaoke bars and I cant carry a tune.

此处对白是两位女主角爱情大战的首次交锋。朱莉安以迈克9年女友的身份自居,告诉金米迈克有着数不清的坏毛病,并模仿他打呼噜发出的怪声。金米不甘示弱,忘情地模仿迈克今非昔比的“升级版”呼噜。当朱莉安提及吸烟这一陋习时,金米自信地说她让迈克戒了烟,并兴致倍增地列举诸如浴室乱得一塌糊涂、穿运动鞋出席晚宴等一系列迈克的不雅习惯。金米对迈克的坏习惯的大量罗列显然超出了朱莉安需要的信息量,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但这一数量准则的蓄意违背却向朱莉安明确表明自己对迈克的了解丝毫不逊于她,使朱莉安认识到对手不可小觑。过量地罗列迈克的种种缺点与金米之后表达的“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的爱情观形成呼应,将她敢爱敢恨的鲜明个性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蓄意违背质量准则

朱莉安明知金米五音不全,却把金米和迈克带到卡拉OK酒吧,向大家隆重推荐金米演唱,意在使金米当众出丑,破坏她在迈克心目中的完美形象。金米虽然唱功极差,却痴傻地唱完整曲,令全场为她的真实、可爱而动容。

Julianne:No,she doesnt want to,Michael.Leave her e on.Ladies and gentlemen,please give it up for the dazzling vocal stylings of Miss Kimberly Wallace!

影片中,朱莉安拿起麦克风,假意帮金米解围,却告诉大家金米的唱功一流,迫使金米在人前出丑。朱莉安知道金米根本不会唱歌,却说了假话,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朱莉安对质量准则的蓄意违背成功展现出她的心机,也为之后她对金米一次又一次的算计埋下伏笔。

(三)蓄意违背关系准则

朱莉安假借金米父亲之名给迈克的老板写信,导致迈克痛失心爱的工作,与金米的感情也受到重创。看到心爱的人难过,朱莉安深感自责,在房外借烟消愁。宾馆服务生正好路过,告诉她楼道是无烟区,并建议她去大厅吸烟。强烈自责中的朱莉安却说,她是一个危险的犯罪分子,做坏事伤害了诚实的人,并请求服务生把她交给警察。

Assistant:Its a nonsmoking floor too.Maybe you could go down to the lobby.

Julianne: Why dont you have me arrested? I mean it.I am a dangerous,criminal person.I do bad things to honest people.You can make a citizens arrest.I wouldnt struggle.

对白中,朱莉安的回答与服务生的建议没有关联,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但朱莉安这看似毫不相干的回答却精准地展现出她那充满矛盾、努力挣扎的内心世界。一方面,她想通过自己的小阴谋破坏迈克与金米的感情,抢回迈克;另一方面,当看到迈克真的因为她的阴谋受到了伤害,善良的本性使她对自己的行为痛恨到极点,近乎绝望地把自己比作罪犯,应当受到最严厉的惩治。同样,正是这一毫不相干的回答令服务生感受到朱莉安内心的痛楚,便出现了他善解人意地接过香烟吸上一口的温情一幕。表面上没有任何关联的对话,却成功地描绘出影片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世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四)蓄意违背方式准则

朱莉安在乔治的鼓励下正准备向迈克表白,迈克却拿出为金米准备的婚戒,请求朱莉安保管。朱莉安一时不知所措,语无伦次,终究没能大胆说出爱。

Julianne: And in that time…weve grown close.Very close.Do you know what I mean?

George: I think so.

Julianne: Good.So do I.So sometimes―Could you excuse us?Sometimes…people think…they know how they feel about each other…but they dont…until…until they do.I have a point.Am I getting to it?

当迈克问朱莉安有什么话要和他讲时,朱莉安没能直接说出准备好的爱情表白。相反,她吞吞吐吐,说:“我们关系非常亲密,所以,有时人们认为自己清楚彼此之间的感觉,但他们不知道直到他们确实知道……”朱莉安的话语逻辑混乱、条理不清,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但却形象地反映出她对爱情的不自信、懦弱、过于矜持。朱莉安真正想要表达的是,直到现在她才意识到自己一直深爱着迈克,希望迈克能回心转意。但由于没有足够的勇气说出爱,她借助于人们对于爱情的普遍认识,期待迈克猜出她的心思。爱对她来说,是一个强烈的词,是骄傲和害怕让她张不开口。然而,她却未能明白,相比之下,金米对于爱情的自信、勇敢、坦然是赢得这场爱情之战的最大筹码。嗦嗦、含糊不清的表述清晰地勾勒出朱莉安的爱情观,为之后的剧情做好铺垫。

三、结 语

电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由以上经典对白分析可知,人们在实际交往中往往通过违背合作原则表达言外之意。本文从蓄意违背合作原则四准则的角度,对电影《新娘不是我》的经典对白进行语用学分析,帮助观者把握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提高对影片的总体鉴赏水平,引发对电影蕴涵哲理的深层思考。当然,合作原则对影片的分析也存在其局限性,如忽视了语境、文化等宏观因素对言语交际的影响。笔者会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入探索、完善理论体系,更全面地帮助观者解析影片对白中的语用魅力。

[参考文献]

[1] 徐忆,季红丽.电影《阿凡达》的语用话语分析[J].电影文学,2012(01).

第3篇

关键字:苔丝 叙事空间 命运

一、叙事空间在《苔丝》中的体现

叙事学近几年来是学术界的新宠儿,关于叙事空间,各家也有自己的观点。最早提出“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这两个概念的是《故事与话语》的作者叙事学家查特曼。查特曼认为,“‘故事空间’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指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1]在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非苔丝这个形象莫属,托马斯・哈代将其称为“最纯洁的女人”,甚至为了这个虚拟的女人不惜和自己的妻子艾玛感情破裂,哈代在塑造这样一个女人的时候可以看到其倾注的感情和心血。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在不断变换,成为我们重新解读苔丝命运的一种新方式。

哈代的“宿命论”总基调使苔丝也在劫难逃,但是作者在写《德伯家的苔丝》时的背景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下,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物化为男性的附属品已经是不可争论的事实,对西方上帝的理解也出现了最大程度的偏离,西方的福音书也因为过于理性化的形而上学使人类最大程度上偏离上帝。工业文明的铁蹄席卷整个英国,哈代心目中的自然也因为人类的文明而逐渐消失,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和上帝的相互偏离。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哈代的“维克塞斯小说”,其所采用的叙事模式是上帝般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而“全知的叙述模式一般不涉及自己的叙述行为的话语空间,而是直接把读者引入故事空间,在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状态中‘聆听’故事”。[2]在哈代的“维克塞斯”小说中,作者总体上将作品的大背景置于英国正处在资本主义文明迅速发展的维多利亚时期,将爱敦荒原作为所叙述故事的大背景、大舞台,分别将布莱谷、芙伦谷、棱窟槐、风神庙等地作为苔丝不同人生阶段的发生地,并选择风神庙作为苔丝最后故事的终结地。而生养苔丝的爱敦荒原自始至终都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审视着大自然的女儿苔丝的悲惨一生,奠定了苔丝悲剧的总基调。不同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的切换向我们展示了苔丝跌宕起伏的人生。布莱谷、芙伦谷、棱窟槐、风神庙这几个不同的地方与苔丝当时的命运形成强烈的呼应关系,从侧面衬托出苔丝坎坷的人生道路。在小说中,作者安排了苔丝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话语空间不仅仅是为故事营造出更加真实的效果,还向我们展示爱敦荒原美丽多彩、地势多变的地理环境,在更多的时候,作品的话语空间与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寓意关系。

二、与苔丝命运紧密相关的空间

在哈代的小说中,所有的主人公都置于一个大的舞台背景之下,这就是爱敦荒原,在这个共同的背景之下展现着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苔丝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表现出苔丝的坎坷人生路,又将苔丝人生中的不同阶段置于不同的小环境下,台上的每个人生阶段与其对应的自然环境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从侧面体现了苔丝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更是体现了不同时期苔丝的不同命运,奠定了悲剧性的基调。布莱谷――奶牛场――棱窟槐是苔丝短暂的一生中三个最重要的生活坏境,这三个不同的地方同时也象征着苔丝命运的不同阶段、身处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时间分别对应着苔丝不同的人生阶段,达到了自然场景与苔丝命运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将苔丝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将苔丝的命运与自然环境、不同时间相呼应,与苔丝的内心发展相结合,体现出苔丝命运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向我们展现了爱墩荒原美丽的景色,更是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表现技巧。

(一)美丽富饶的布莱谷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一开头便向我们介绍了养育苔丝的布莱谷的一片繁荣景象:“这一片土壤肥沃、山峦屏障的村野地方,田野永远不黄,泉水永远不干。”[3] “全副景象,只是大山抱小山,大谷套小谷,而那些小山和小谷上,盖着一片连绵、丰茂的树,布莱谷就是这样。”[4]我们的女主人公苔丝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片富饶美丽的沃土上。当我们见到主人公时,此时的布莱谷正值万物繁茂、葱葱郁郁的五月,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主人公苔丝此时的生命也像这葱郁的自然一样富有生命力,虽然脸上还有童年稚嫩的神色,但已经称得上是一位端庄秀丽、身材高壮的美丽女子了。此时的苔丝含苞待放,也恰如这五月万物生长且即将成熟的月份。苔丝此时生活在布莱谷的精神面貌与这时的自然景象最为恰当地融合在一起:葱葱郁郁的植物、丰裕富饶的大自然、含苞待放的苔丝三者相互照应、融为一体,显示出自然与苔丝之间和谐的关系和苔丝这时风平浪静的生活。

(二)偶遇爱情的奶牛场

当苔丝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时,是受辱并失去唯一的儿子之后,此时的时间也恰是五月。这个五月不是布莱谷苔丝繁茂的生命力的象征,恰恰是将苔丝推向死亡深渊的爱情的诞生地。再次映入眼帘的苔丝刚从失去儿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并为了开始新的生活而筹谋着第二次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奶牛场工作。一如哈代那为人“诟病”的写作风格,紧随着主人公苔丝的脚步我们也看到了奶牛场的景象。富饶美丽的奶牛场使苔丝有一种畅快爽朗之感,这里的空气清新、爽利、空灵,鸟儿的歌声听起来更是清脆动人,心境变了,苔丝似乎也变得更加美丽可爱。美丽动人的苔丝似乎还是没有察觉到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在这恰如其分的时刻悄悄地来临了。在这里苔丝遇到了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人――克莱尔,克莱尔是一个让苔丝又爱又恨的男人,是一个将苔丝推入死亡之谷的男人,结局是可悲的,但是爱情的开始总还是美好的。牛奶厂的繁茂景色也烘托出了苔丝对克莱尔的爱,她对克莱尔的爱正如她对生养她的大自然一样不含有一丝一毫的杂质。但是时刻相伴苔丝的爱敦荒原亲眼目睹了苔丝对克莱尔那纯洁无私的爱情破灭,而爱敦荒原唯一能做的就是眼睁睁地目睹苔丝沉醉于克莱尔那不切实际的爱情中无法自拔,这也与小说的总体基调相协调。

(三)冰封爱情的棱窟槐

棱窟槐可以说是苔丝生命当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地方。苔丝来到这个条件最为艰苦的棱窟槐是被克莱尔无情地抛弃之后,是为生活所迫,更是为了弥补自己对克莱尔犯下的“罪孽”。“她来到这,仿佛是前生注定,非来不可似的。她一看周围的土壤那么贫瘠,就知道这里的活,一定是最艰苦的。”[5]荒凉高原的冬季奇景反映出了苔丝被克莱尔抛弃之后的低落情绪和悲凉的心境,也反映出克莱尔对苔丝的冷漠都不及这还能给苔丝一口饭吃的荒原。在条件最为艰苦地方的冬季,即使是极厚的皮手套也抵挡不住彻骨的寒冷,但是苔丝在此时的内心却还在奢求着克莱尔的原谅,而克莱尔对苔丝的态度不正是这悲凉的高原对苔丝的态度吗?棱窟槐也同时告诉我们:在这常人无法忍受的恶劣环境下,苔丝的心注也定要被冰封。

(四)“上帝”召唤的风神庙

风神庙作为苔丝出现的最后一个地点,可以说是情、景、人、心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那建于新时期的风神庙也与苔丝的处境、命运最为恰当地呼应:一边是现代社会文明和传统道德的牺牲品,一边是太阳神祭坛神灵的象征,场景与人物命运达到了最最高度的统一。作者选取这个在上古时代用来祭祀太阳的石阵――风神庙作为苔丝被捕的地点,有着自己的想法,因为红色是凶兆的象征,而太阳神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是强大意志力的代表,像苔丝一样连养育自己的自然都不眷顾的底层人民又怎么可以与这强大的生命力对抗呢?而此时的苔丝误认为这个石阵是用来给上帝做牺牲的,不管是在太阳面前,还是在上帝面前,苔丝在这个诸神远离的时代不会受到任何庇护。就在次日的凌晨,当红日从石阵后升起之时,警察顺着太阳包围过来,苔丝的生命也就到此为止了。正如哈代在小说的序言中所引用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李尔王》中的一句话:“神们看待我们,就好比顽童看待苍蝇,他们杀害了我们,为他们自己开心。”[6]

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哈代称之为“最纯洁的女人”,但是那又如何呢?工业文明的铁蹄已经席卷了哈代心目中的最后一方净土――爱敦荒原,此时的爱敦荒原在人类的过分行为下又能如何呢?自然也与亚雷口中的上帝达成了联盟,不再眷顾他的儿女们。爱敦荒原时时刻刻都陪伴在苔丝左右,可也只能用不同面孔从侧面反映苔丝命运,给予其最为委婉的暗示:美好繁茂的春夏象征着苔丝的生活安好,萧瑟冰冷的秋冬则预示着苔丝生活的落魄。作者安排了布莱谷、芙伦谷、棱窟槐、风神庙这四个不同的场景与苔丝不同的人生阶段相照应,不同的话语空间对应不同的故事空间,不仅为苔丝的生活故事营造出更加真实的效果,也全方位地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心目中的净土爱墩荒原的美丽繁茂,更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家乡那份难以言表的情感。

结语

伍尔夫曾评价哈代是“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家”,在哈代的维克塞斯系列中,每部作品都是悲剧中的经典,《德伯家的苔丝》更是经典中的经典。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谈论哈代的作品,很多人指责哈代的作品结构过于相近;主题近乎相同;人物失真化、过于理想化;情节线索单一……但是我认为正是这些帮助哈代奠定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巴赫金.小说理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3.

[2]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8.

[3]肖伟胜.欧洲文学与文化[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3.

[4]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6.

第4篇

[关键词]解构;杂糅;戏说;后现代时代;文化符号;精神特质

《武林外传》是一部将搞笑进行到底的娱乐电视剧,中央电视台热播,地方电视台多轮演播,都取得不俗的收视率。《武林外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属于十年前的香港的《大话西游》特有的文化元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历了过去从未有过的巨变,能够代表这个变革社会的文化符号是什么呢?《武林外传》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从香港到大陆的十年演变,从中可以找出真正代表时展趋向的精神特质和情感状态,这是我们探讨这一剧作热播的社会文化背景,解读当下社会的一把钥匙。

《大话西游》在十多年前成为了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化符号,这早有定论。影片特有的无厘头式的话语方式甚至充当了新新人类在网络世界的通行证。所传达的后现念成为了香港社会的文化符号,影片中杂糅许多后现代元素,比如复制性、解构性、平面感和不确定性等,而这些后现代元素中,解构性和平面感是这部电影运用得最为娴熟的手法,影片把一切严肃的东西,如空间感、历史感、权威、道德、伦理等全部解构,就连爱情,也变得荒诞可笑。而对既定权威的解构,如唐僧形象的重新塑造,孙悟空的爱情动力的肢解,都使得影片的意义被削为平面,深度感消失了。

在这部使用了武侠、言情、搞笑、黑帮等多种港片招牌手法的影片中,传达出香港这个高度发达的后现代商业社会独有的情感向度。无论是取材《西游记》的故事情节还是人物造型、武打动作都使用了非原创的“拿来主义”。甚至那段经典的“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的爱情宣言都可以找到拿来的范本。在《大话西游》里,观音还是那个观音,悟空已不再是那个悟空,连唐僧也变了,变得入世、随和了。看这样的台词:

观音:孙悟空,你这个畜生,你本来答应如来佛祖护送你师傅唐三藏去西天取经,你居然跟牛魔王串通起来要吃你师傅,你知不知道你犯了弥天大罪?

孙悟空:少口罗嗦!你追了我三天三夜,因为你是女人我才不杀你,不要以为我怕了你了。

唐僧:悟空,你怎么这样对观音姐姐讲话呢?

“因为你是女人我才不杀你,不要以为我怕了你了”式的星星式的狡辩,是属于后现代的话语方式,而原著里那个道德高洁,不近女色,苦心向佛的唐僧,竟然称观音为姐姐,用那种拿腔拿调的港台普通话说出来,自是风光旖旎、万种风情溢于言表,难怪会引来观众的阵阵笑声。原本神圣的取经大业,一如中央电视台播过的《西游记》里的那首插曲,“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神圣崇高庄严的主旋律的表达方式,与后现代式的调侃和解构是多么相距甚远啊。

还有爱情,那是一种古典的情感,《大话西游》里菩提和至尊宝在盘丝洞里的那段关于爱情需不需要理由的的对话很有意思,至尊宝对爱情发生的原因坚持要一个理性的理由,这实际上依然传导一种属于现代主义的现代文化的理性原则,追求爱的理由。而普提则坚持后现代文化的直觉原则,提出“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这样振聋发聩的问题。这代表着后现代文化对理性的质疑和挑战,而最后,至尊宝只能以一种不自信的姿态表示妥协:“哎,我只是跟你研究研究嘛,干嘛那么认真呢?需要吗?”这充分昭示了后现代语境下现性主义的理念的崩溃和瓦解。

影片中的唐僧,电影特意让他采用一种口罗哩口罗嗦的话语方式传导微言大义方式,来表达后现代主义的平等、和谐、圆通的精神追求。他的很多台词虽然字字平淡无奇,但句句隐藏玄机,代表了一种全新言说方式。也是耐人寻味的。

例如“悟空他要吃我,只不过是个构思,还没有成为事实,你又没有证据,他何罪之有呢?不如等他吃了我之后,你有凭有据,再定他的罪也不迟啊!”这样的话语方式,打破了传统和现代文化习以为常的背景假设,公然向传统――现代文化自以为天经地义的话语挑战。

而“换,那个金刚圈尺寸太差”这段招致菩提和悟空都被他口罗嗦得忍不住要去掐他的脖子的话语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视经典为粪土,嬉笑怒骂中传达出符合当下价值观念的微言大义来。到陈家村再订一个金钢圈表达了唐僧对观音权威和法力的一种亵渎。

影片用一种后现代的手法,时时解构时空的真实感,比如影片中出现的英语、日语和其他现代事物,都在提醒观众意识到影片的虚拟性,它以一种颠覆剧场效应的姿态,重塑了大众时代娱乐文化元素。

《大话西游》把什么都解构了,但是唯独没有解构爱情和信仰。爱情在《大话西游》那里依然是崇高和神圣的。菩提的一句话“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已经成为这一代人的爱情宗教。他们对爱情的定义和诠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爱是永恒的,是不需要理由的。当至尊宝说那段著名的爱情宣言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已经知道自己是孙悟空了,担负着保卫唐僧去西天取经的重任,他明明知道自己与紫霞的这段感情不会有结果,但是他仍然要坚持说一个谎。――这样至真至诚的爱情表白怎么可能是谎言呢?如果说是,那也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动听的谎言。而紫霞临终前她依然无怨无悔地说:“我的意中人是一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彩的云霞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中结局……”这就是说感情没有欺骗她,天意如此,她死而无憾!

这样的爱情语境在现代主义文本中随处可见,在现代性那里,感情和理智、人欲和天理是不可能最终统一起来的,其结果只能是存天理灭人欲,牺牲感情成全理智。但我们看到,在这个后现代文本中,爱情和信仰在后现代的语境中依然没有被解构,相反它构成了后现代的精神特质的一个重要层面。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著名的哈佛大学采用的中文教材,就是《大话西游》的。此言的真伪尚待证实,然而有一点可以确定,要研究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走向,这部电影确实是值得关注的。《大话西游》产生在1995年的香港,对当代中国大陆来说,它的产生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香港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自由港,奉行的自由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对我们似乎有着某种启示。在十一年之后,出现在央视这一权威媒体的电视剧《武林外传》传达出来的文化符号与《大话西游》有异曲同工之处。

《武林外传》是一出大陆版的《大话西游》,《武林外传》采用《大话西游》一样的解构手法,正如在它的官方网站宣传词里说的那样,“几乎一切大侠的盛名背后另有虚伪的真实……我们对所谓的江湖和武林,始终持一个质疑的态度。”

反对暴力和打杀是《武林外传》的宗旨,戳破大侠的神话,是对人们习以为常的武侠神话的解构,这样的方式在《鹿鼎记》里已经看到,作为一种反讽和解构,小说塑造了一个一点武功不会,专使下三烂的阴损招数,贪色爱钱又不失善良的韦小宝形象,金庸要向我们传达的就是一种属于后现代的平等、和谐、圆通的精神追求。在《鹿鼎记》的结局,贵为天子的康熙和生长于妓院的韦小宝居然成为朋友,还在娶老婆这一事件中平起平坐的情节,也是属于后现代的特质的。产生与大陆的《武林外传》也通过类似解构告诉人们“传说中的武林高手和盖世绝技,常常是凭空杜撰甚至是一场骗局;许多名震江湖的侠客和武功,实际上都是骗术和把戏;一些被人们挂在嘴边的约定俗成的江湖道理,其实是陈词滥调,是一种不讲道理的道理和损人利己的说教。”那么戳破了这样的神话以后,电视剧究竟要告诉人们什么呢?那就是“你信这些东西,还不如信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友情、爱恋和家庭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多元多维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重功名轻利益,理想主义色彩浓厚。在经历了理想虚幻的失落以后,他们以百倍的激情投入到追逐经济利益的热浪当中,毕竟金钱能够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享受和便利。表现为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人们越来越奉行实用主义,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犬儒主义倾向与主流话语的有意识的提倡之间的合流,使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理想在现实面前一次次被现实洗练,他们在适应现实、改造自我的同时,原来的理想也一次次释放,失重,演绎了一幕幕酸楚而辛辣的人生喜剧。从这个意义来说,《武林外传》解构的不仅仅是有关大侠的神话,“你信这些东西,还不如信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友情、爱恋和家庭生活。”其实中国的当代文学,都在不约而同的演绎着这样的一种理想失落的痛楚,比如作为先锋文学的翘楚的余华,在他的九十年代以后的作品《一个地主的死》、《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当中,都已经演绎了这种失落的痛楚,表现为一种面向大众的俯就姿态。王朔的创作,不过在娱乐大众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他所昭示的正是一种文化发展的新走向。

所以说《武林外传》成为大陆版的《大话西游》是有着深远的文化背景的。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也可以找出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符号。这是一次成功的大众话语的实践,不同的是,这次实践是借助强势主流的央视媒体推出的成功的范例,我们似乎看到传统理念的末路,它所传达的正是属于后现代的平等、和谐、圆通的精神追求的理念。

对于当下新一代而言,社会政治理想的失重不是失落,失重是一种扬弃,是丢掉幻觉和空想之后的轻装前进。《武林外传》正好迎合了这种社会审美风尚。吕秀才学识渊博、向往功名,虽与功名无缘,却没有放弃奋斗,还运用知识无意中当上了关中大侠;郭芙蓉、李大嘴等一心向往江湖,一次次被现实挫败,但并没有被江湖吞食了去;佟湘玉、白展堂、祝无双等经历江湖险恶后老老实实做起了生意。这些江湖儿女在洗尽铅华后回归到平实而幸福的日常生活,这也是所有理想主义者的最终归属。剧中一心想闯荡江湖的郭芙蓉,小小郭,还有湘玉的弟弟石头都被平实而幸福的日常生活打消了闯荡江湖的理想,回归简单的日常爱情生活,郭芙蓉还为了那个老说着“子曾经曰”迂腐的吕秀才而甘心情愿的做杂役。看似无意而为之,实际上蕴含着深意,那就是关于解构和反武侠的。

从形式上来说,《武林外传》的风格也是《大话西游》式的先锋、时尚。运用的表现手法也是拼贴、反讽与戏说,不受时空的限制,不管题材的分类,方言、笑料、游戏、广告用语、影视文化、流行音乐等等信手拈来,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于戏谑反讽之中点击了当代人生百态,生动鲜活地戏仿出一种理想失重之后的人生状态。从“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呢!”到“那是你口重”、“ 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呢!”到“那是我懒得动!”的母子对话,我们看到的是对传统母子话语方式的戏娱化解构。虽然有点油嘴滑舌,呈现出属于后现代时尚的魔鬼词典的反经典化。

对于爱情的表达,也是杂糅了现代的因素。

白(对佟深情的):“你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 ,你看云的时候离云很远,你看我的时候离我很近”

佟(感动):“展堂……”

白(立刻换表情):“坐下,没你啥事儿,瞧你得瑟的!”

还有借用时下媒体广告词来追求一种批判效果的:“人在江湖飘,谁能不挨刀?白驼山壮骨粉,内用外敷均有奇效。挨了刀涂一包,还想再挨第二刀,闪了腰吃一包,活到二百不显老。白驼山壮骨粉,青春的粉,友谊的粉,华山论剑指定营养品,本镇各大药铺医馆均有销售,购买时,请认准黑蛤蟆防伪标志,呱,呱……”

还有借用流行歌曲曲调的拿来主义,大胆戏娱取得的效果也是令人别开生面的。

这种不受时空限制,不管题材的分类,方言、笑料、游戏、广告用语、影视文化、流行音乐等等信手拈来的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倾向,使《武林外传》具有了《大话西游》的那种后现代风格。只是这样的风格不再是从香港泊来的,而是真正属于大陆情感向度的后现代元素,尽管就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来说,《武林外传》没有超出《大话西游的》,但就其产生的地域而言,这是大陆版的属于真正现代中国人精神层面的后现代电视剧。

《武林外传》同《大话西游》一样,也是解构的手法,它解构了武侠神话,但是并没有解构侠义精神,这也是属于后现代的一种解构方式。《还珠格格》、《武林外传》等剧的热播,昭示七十年代后真正取得了无可质疑的主流话语权,韩寒郭敬明们虽然有很多拥戴者,但是他们的身份和阅历注定了这还是一个被压抑的群体,他们的反叛还停留在被压迫者的层面,未能扬眉吐气地登上主流话语舞台。

《武林外传》为“侠”作了另外的解释和世俗化出路。在这部剧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幽默与温情、后现代风格的解构和现实主义的教诲、对武侠的反讽与对侠义精神的弘扬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虽然表现的形式是后现代的,内涵却是主流的,剧中佟湘玉每集都有的长篇说教,倾诉的是老少咸宜的朴实情感和人生哲理,然而佟湘玉又是一个迥异于传统正面形象的角色,网友热评的“抠门之极的女店主,风情万种但心地善良,婆婆妈妈却又很贼”确实很到位。可以说,没有佟湘玉中心地位就没有同福客栈几个心怀小九九却又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风雨同舟的侠义集体。那么剧中的对侠义精神的弘扬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说《武林外传》虽然解构了武侠,并没有解构侠义精神。这与《大话西游》没有解构爱情和信仰的话语方式同出一辙。

这部电视剧大胆跟随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脉搏。事实上,这也是很多看着周星驰电影长大的年轻观众极力追捧它的最重要的原因。例如,吕秀才的经典台词“子曾经曰过”、佟湘玉带有陕西口音的“额滴神”(我的神)、“我化个妆先”,还有郭芙蓉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都让熟悉流行用语的中国年轻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亲切感。对于年龄稍长的一代,大约可以从这样的调侃中读出属于他们独有的臧否,还真有点老少咸宜的效果。

《武林外传》在大陆热播,但在台湾却没有收到同样的效果,可见台湾与大陆政治语境和文化语境是很不相同的。虽然有人把这归咎为台湾观众不熟悉大陆方言的原因,我看倒是未必。两地不同的政治文化语境才是真实的原因。这个话题不宜在这里展开,但对大陆观众而言,《武林外传》绝对是真正属于大陆中国人的当下话语。虽然《武林外传》的编剧据说也是周星星的崇拜者,但其情感,却是真正属于大陆当下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戏仿。狂欢化;陌生化;反讽

戏仿作为后现代影像叙事策略之一在当代日益凸显。它是解构主义哲学理念在艺术领域的全面回应。解构主义以无中心、拼贴、不确定性、片断性、偶然为思想内核,戏仿也成为颠覆传统、调侃权威、消解崇高的笑面杀手,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文本之间,而是延伸到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各个领域。喜剧电影通过戏仿创造性地勾职了历史和当下,并在所建构的充满张力的文本间性中实现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

一、关于戏仿

戏仿,parody,又名戏拟,戏谑,最早被作为沦辩的修辞格使用。该词在文学艺术发展的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被赋予相当不同的含义:拙劣的模仿、讽刺的模仿、滑稽的模仿、下流的诗文……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说:“高尔斯亚说得对:应当用戏谑扰乱对方的正经,用正经压住对方的戏谑。”这里,戏谑和正经相对,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后现代主义艺术家将戏仿阐释为戏拟的特殊形态――戏谑性仿拟,以此来彰显戏仿对传统文类或文本的解构性、断裂。“戏仿进入艺术家的符号实践,即产生一种绝望中的狂欢,一种远游中的回归。”

戏仿以互文性为基础。互文性通过揭示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文本间的多重联系来颠覆传统封闭的文本观。朱丽亚・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符号解析研究》中说:“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改造。”罗兰・巴特《文本意趣》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他说:“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能够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诸如先前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无论“吸收和改造”历时层面的文学文本还是共时层面的社会历史文本,皆是通过引用,戏拟、拼贴等互文手法来实现的。后现代喜剧电影创作中,当戏仿被有意看作一种叙事方法自由运用时,就隐含了作者的创作姿态:利用现有材料构建一种新的含义,并试图以新含义扭曲或解构原来的含义。后现代电影叙事对戏仿策略的接纳,为当代电影的泛娱乐化取向奠定了基础。

二、电影戏仿手法

一种艺术式样日臻成熟时就意味着转型的开始。电影戏仿文本的出现是类型片高度发展的产物。香港“无厘头”大话喜剧开中国喜剧电影戏仿精神之先河,一度风靡。创作者以调侃、嘲讽、玩笑抑或致敬的心态仿拟原作,观众在仿文的变形和夸张中,以游戏的心态,联想到源文,从而享受急速心理落差带来的刺激和。当代喜剧电影的戏仿手法大致如下:

1.角色戏仿。

周星驰主演的《破坏之王》中赤身出场那段戏,戏仿的是美国电影《魔鬼终结者》中阿诺・施瓦辛格出场的经典片段;《少林足球》戏仿了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和美国007系列电影中的经典造型;《赌圣》中进入赌场一节,戏仿的是《赌神》中周润发的形象。这些戏仿经过变形处理,增添了滑稽成分,涂抹上了喜剧的色彩。

2.言语戏仿。

《大话西游》中出自唐僧之口的《Only You》是对流行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严肃英文歌曲《Only You》的戏谑模仿。“Only You,能伴我取西经;Only You,能杀妖和除魔;Only You,能保护我,叫螃蟹和蚌精无法吃我;你本领最大,就是Only You!”还有至尊宝的经典独白:“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戏仿的是《重庆森林》中的独自:“如果记忆也是一罐罐头的话,我希望它永远都不会过期;如果真的要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圣洁的爱情宣誓被解构为饮食男女的乱弹。“转述者”转换立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重新叙说,从而改变了源文的语调和所指。正如巴赫金所说:“他人的话经我们的嘴说出来,听起来总像是异体物,时常带着讥刺、夸张、挖苦的语调。”

3.情节戏仿。

《疯狂的石头》中香港大盗麦克绑着绳子吊下来偷翡翠的情节模仿了《碟中谍Ⅰ》中的经典情节;麦克和冯董飞刀对决的慢镜头来自《十面埋伏》;影片结局警察穿着防暴服全副武装围捕香港大盗的场景,明显戏仿了美国特工。《功夫》是周星驰对李小龙武林正宗的颠覆,但《功夫》又成为《大电影之数百亿》的戏仿之源,烧鸽店店主被拆迁办主任追赶的情节不免让人想到包租婆追赶周星驰的片断。

4.社会现实戏仿。

还以《疯狂的石头》为例,谢小萌的黄头发、小黑眼镜是新新人类时尚的能指。他追女孩子时做作地撇着港腔港调,讥刺的是香港暴发户来内地包情人的现实。地产商假惺惺地说:“我们将与曙光工艺品厂深度合作,继续开发这片热土”,影射的是当今房地产界的丑恶黑幕。戏仿之作并非纯游戏式的为戏而戏,解构的同时也在不断建构。

5.整体戏仿。

《大话西游》是对吴承恩《西游记》的戏仿;《生死谍变》(韩国)的搞笑版是对原文本严肃政治主题的全面颠覆;《唐伯虎点秋香》、《国产零零漆》等也是对原作的反叛和逆转。

三、电影戏仿的美学内涵

1.狂欢化的审美互动。

戏仿仿文是承载民间“狂欢节式/狂欢式”的各种礼仪、仪式的艺术载体。“就其明显的具体可感的性质和含有强烈的游戏成分而言,它们接近形象艺术的形式,也就是接近戏剧演出的形式……但是,这一文化的基本狂欢节内核完全不是纯艺术的戏剧演出形式,一般说也不能纳入艺术领域。它处于艺术和生活本身的交界线上,实际上就是生活本身,但它被赋予一种特殊的游戏方式。”戏仿以多侧面、多维度的文化“游击战”对经典文本、严肃主题和古典美学原则展开进攻,它给古典美学所蔑视或丢弃的范畴“加冕”,而给先前的高贵范畴“脱冕”,并以其制造的消遣娱乐效果瓦解前文本的严肃性和意义确定性。戏仿用狂欢精神揭示了艺术价值指向中文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交替运动,中心化和边缘化的相互抗衡,及其在此互动对话态势下螺旋上升的过程。

狂欢化在喜剧电影艺术中主要体现为四个范畴亲昵随便的交接、插科打诨、俯就、粗俗。事实上,戏仿遵奉快乐原则,通过“雌雄同体”的怪诞艺术形象和美丑共存的文本叙述风格来阐释民间特有的“笑”文化底蕴,在给人带来开怀大笑的同时,也带来了看待时事和人生的另一种眼光,看出了人生荒诞挣扎、可鄙可笑的一面。在特定的语境中。戏仿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和态度把原来的对象硬是“颠了个”,把高高在上的精神、灵魂、理念拉到低俗污秽的物质、肉体、感觉层面,拉到“物质――肉体下部”(巴赫金语)和身体下半身之下的层面,给予降格、翻转,形而上和形而下等同, 人们在“天与地”的平等对话中实现狂欢化的世界感受。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中,随意脱口的“X你老母”、“我KAO”等骂人话语,以及“”、“爽”、“鸟事”、“阴阳人烂屁股”等粗俗暧昧的话语,在主流叙事中根本不会出现,而以戏仿的方式抬出,无疑拉近了电影文本与观众的距离。还有《唐伯虎点秋香》中对庙会人头攒动的描绘;《河东狮吼》中对“粉丝”忘乎所以尖叫的描绘,《千王之王2000》、《龙的传人》、《赌侠》、《赌圣》对赌场对决嚎呼的描绘……都是民间狂欢节式的展览和再现。歌舞杂耍、戏曲弹唱、节庆民俗、拳脚功夫……戏仿反对单声部独奏,主张多声部共鸣,在其开放性文本和未完成性空间中把此类能消除相互轻蔑、吸引观众眼球和注意力的元素统统纳入了电影艺术。源文的高雅,仿文的粗俗;源文的内容大于形式,仿文的形式大于内容。读者在对仿文的会心解读中,文本母题与阅读期待形成同构关系,于个人身体和社会身体意义两个向度上实现自己的创意性再生产。戏仿娱乐的过程,也就是作者身心和读者在文本话语基础上的有机统一。

2.陌生化的审美感知。

社会生活中的惯性思维和机械感知常会使人失去对熟知事物的感觉,而艺术的功能就在于打破习惯化、自动化的套板效应,使习见事物“反常”,从而产生陌生化效果。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中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的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陌生化的本质在于打破期待视野先验的思维定式,它可以表现为文本的外在形式,也可以是对日常体验的生疏与隔离。

仿文本借助夸张、变形、幻想、大话等戏仿手法,或使人物形象间离悬隔,重塑一个内容驳杂、色彩斑斓却没有统一性格、支离破碎的新形象;或使普通语言扭曲变形,不合惯常语法规范,带有阅读障碍和感知阻拒性;或使构图结构打破黄金分割率,违背平衡和对称,产生强大的张力和干扰;或有意制造悬念和惊险刺激的场面;或借助传媒技术超越时空局限,将过去、现在、未来连接起来,将无意识、梦境、幻觉组合在一起,产生畸变的趣味;或猎奇揭秘,发掘原生态自在艺术的魅力;或将丑、怪诞、幽默、悲剧、喜剧多种元素融于一体,独创多元风格的综合态势……这样,陌生化效果就产生了。后现代大话喜剧实践了费耶阿本德所说的这个时代“怎么都行”,在“为所欲为”的艺术大拼盘中将经典祛魅、再陌生化,意图消解经典文本“影响的焦虑”,这种肢解在某种程度上说亦是一种自我建构。陌生化在于在审美者和审美对象间设一道花砖墙,产生凝望的距离。这就是布洛所说的审美“心理距离”,美在朦胧模糊,似与非似的“间性”之间,美感是一种可知与不可知,可解与不可解之感。仿文本的陌生化是相对于源文本的习惯和传统而言的,它产生差序格局和意义裂隙。前在范式和新范式不断变异产生撞击构成了张力和冲突、变形和差异,审美主体在感知延宕中不断获得持续、新奇、陌生的审美体验。

3.反讽的审美愉悦。

戏仿文本蕴涵大量悖论乖张的情节,看似滑稽搞笑,实则意味深长。“戏仿常常利用叙述与故事内容不协调,如庄严神圣的语言与阴险狡诈的人物,优雅的形式用于讲述琐碎无聊的故事,来达到反讽的目的。”后现代喜剧电影将语言的想象和虚构膨胀到极致,男女主人公喜欢喋喋不休地絮语,在漫无目的调侃中杂糅方言、俚语、俗语、外来语、自造语……甚至粗俗露骨的广场语、笑话、黄段子……以反讽源文本语言对永恒性、深度性和超越性的追求。语言是存在的诗意家园,支离破碎的语义游戏使能指幻化为一连串的“空洞意符”。人们在话语中游戏,又被话语所游戏。话语使自己“权威降解”,日常生活化的过程,一方面反讽了福科《知识考古学》中所谓的官方话语权力,另一方面又力求保持自己的先锋性。

戏仿的文化根基在民间,也就是说遵循底层百姓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力图撕扯正统权威的虚伪面具,为历史真实“去蔽”。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对芸芸众生,尤其是灰色的小人物来说,自我命运无法把握,以“无厘头”式的戏仿来打破传统艺术角色秩序,戏弄嘲笑所谓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名流正派,通过滑稽模仿产生喜剧电影文本特有的符码来纾解现实生活的压力,这样民众在电影这个“幻象世界”里获得了某种替代性想象和远距离心理满足。王朔式的顽主电影《上一当》、《遭遇激情》、《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里,主人公用玩世不恭的态度耍着嘴皮,行动和处事也“痞气”十足,从而反讽着固有的社会伦理,也揭示了真实的生存状态。后现代喜剧电影的戏仿和反讽源自小人物的聪明才智,是民众集体智慧的体现。周星驰的《审死官》中,宋状师运用“自相矛盾”的喜剧手法,使恶人宾少爷在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可笑行为中现出原形;《九品芝麻官》中,十三叔以“鸡蛋碰石头”的姿态,“忍辱负重”地主持正义和公道,背后蕴涵着人民的价值判断。反讽叙事具有双意指向,表层意义似谜面,是一种不可靠叙述,所言非所指。文本叙述一方面采取佯狂超然的立场,另一方面又用多种手段暗示、引导受众洞察谜面背后的深层隐喻。人们在嬉笑滑稽可笑的同时,不断参悟到一些思想的机趣和反讽的锋芒。

第6篇

[关键词] 恶搞 戏仿 狂欢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33

2009年,一部由爱情公寓网站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爱情公寓》,在获得高收视的同时也令网站的品牌力大增。该剧围绕一个名叫“爱情公寓”的出租式青年公寓,讲述了公寓内七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之间所发生的形形搞笑、离奇、浪漫、感人的故事。这部网络投拍的电视剧凭借充满网络特色的语言和借鉴自美剧《老友记》的经典桥段迅速走红,成为2009年电视剧的一匹“黑马”,挤进了暑期档全国卫视电视剧前五名。这部被认为是无大牌明星、无豪华班底、无宣传造势的“三无”剧集在2009年的夏天创造了收视奇迹,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其抄袭美剧的质疑。但这并不影响这部电视剧的成功,第一季的热播效果让第二季的制作提速不少,在大家的期待中,第二季于2011年1月24日在各大卫视播出。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中加入了更多恶搞的元素,在第二季的前期宣传片中就有一个恶搞宣传片,足以见恶搞在第二季中所占的比重。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取《爱情公寓2》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所蕴含的恶搞现象进行一些分析和研究。

恶搞一词来源于日语的一个流行词汇“くそ”,读作 kuso,“くそ”作名词意指粪便、或眼屎耳垢等分泌物;可以做动词,有“排泄”的意思;还可以做感叹词用以咒骂,约接近中文的“该死”、“可恶”、“他妈的”等,它主要是表达和发泄不爽情绪时的口头语。[1]这个词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中国后,意义也逐渐拓展。在2006年以前,恶搞也许只被少数人所了解,但胡戈根据电影《无极》剪辑制作成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掀起一股恶搞风潮之后,“恶搞”这个词才慢慢走入了大众的视野。随着各种恶搞视频、恶搞文字、恶搞图片在网络上的传播,恶搞俨然已经成了一种颇受争议的大众文化现象。学者徐福坤在《新词语“恶搞”》一文中给恶搞下了定义:“人们以调侃、幽默、讽刺的心态,运用游戏、Flash、电影短片等形式,对他们喜欢或不喜欢的事物(图片、文字、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具有幽默、讽喻意味的颠覆性解构行为及其创作风格。”[2]纵观恶搞,其类似于“恶作剧”,含有搞笑、夸张、颠覆之意,反映了人们追求快乐与释放情绪的心态,绝大部分青年都以一种健康、无恶意的方式进行恶搞,是年轻一代特有的话语方式和价值体现方式。

一、戏仿——对经典的脱冕

戏仿,parody,又名戏拟、戏谑,最早被作为论辩的修辞格使用。“戏仿”是戏剧的一支,自古就有,最早出现在古希腊、中国和罗马等古代诗歌中,这些作品模仿他人的作品,在其中置入原文本的元素,从引用的元素与新元素之间的反差引发幽默或讽刺的效果。在巴赫金看来,戏仿是“语言对语言的模拟,它包含了不甚恭维,不太严肃的成分,有开玩笑、戏谑、逗哏、调侃的性质。”[3]戏仿常常把有名的,具有权威性的经典文本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从而产生一种解构、颠覆经典,躲避、冒犯权威的狂欢体验。它与狂欢节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巴赫金就认为狂欢化与戏仿密不可分。而在《爱情公寓2》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本身的叙事性和审美退居其次,而识别和期待一个又一个戏仿,一次又一次在“恶搞”中狂欢,成为观影的重要来源。

《爱情公寓2》中很重要的的恶搞方式就是通过戏仿的手段对大家所熟知的经典进行脱冕,进而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约翰·邓普在《论滑稽模仿》中,把滑稽模仿的具体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描述平凡琐屑的事物,借不同表现风格使其升格,一类描述庄严的事物,以相反的表现手法使其降格。”[4]这有点类似于巴赫金在分析狂欢文化时所说的“加冕”与“脱冕”,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上有一些仪式,其中主要的仪式就是笑谑的“加冕”和“脱冕”仪式。加冕与脱冕是西方狂欢节中的一项仪式,在狂欢节的娱乐活动中,人们把一个小丑打扮成国王的形象,更换着装,戴上面具以象征改变地位和命运,对其进行加冕,但这个国王并不是至高无上、受崇拜的对象,相反,所有人都可以对他进行嘲弄、辱骂和殴打,更为重要的是,这种颠覆是在人们的笑声中完成的。

《爱情公寓2》第十四集《断网,所以穿越》中,恶搞了很多大家看过的经典影视作品,其中包括《色·戒》、《黑客帝国》、《越狱》、《无间道》等等。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影视艺术,而是在“降格”和“矮化”后博取大家一笑的东西。经典的东西本身就和大众有一种距离感,而且这种距离感已经在大众心理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而恶搞的目的就是在于消除这种距离感,从而使大众享受这种急速心理落差所带来的刺激和,如此也就完成了对经典的脱冕。比如第十四集中,就戏仿了《色·戒》中易先生给王佳芝买钻戒的桥段。原来的电影中是王佳芝在易先生为她买钻戒的时候发现自己爱上了眼前的这个男人,于是轻声对他说“快走”,易先生冲下楼梯钻进车里,这里所要表现的是爱情的伟大。而在恶搞《色·戒》的桥段中,却有了别样的演绎。逸先生带秦小墨去买钻戒,秦小墨看到鸽子蛋那么大的钻石后情不自禁地对逸先生说“快买,快买”,可逸先生在看到钻石的价格后,飞奔下楼钻进车里逃走了。在这里,原来神圣而伟大的爱情被降格为一种貌似低俗的金钱,于是,观众在这样一种对经典的脱冕中感受到了刺激与。正如巴赫金所说,把神圣的东西变为令人开心的降格游戏和玩笑的对象,首先从虔诚和严肃性的沉重羁绊中,从诸如“永恒的”、“稳固的”、“绝对的”不可变更的这样一些阴暗的范畴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与之相对立的是欢快而自由的看待世界的诙谐观点及未完成性、开放性以及对交替和更新的愉悦……[5]

二、娱乐时代的大众狂欢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生活在各种压力下的人们急切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娱乐的东西。恶搞者疯狂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制笑的素材,名人、文化经典、历史、严肃重大事件都被披上了娱乐的外衣,被制成各种形式的恶搞文本,供人娱乐消费。那些受迫于生活各种压力而不得开心的普通大众,终于在恶搞文本中寻回了发自内心的笑声,这种笑是肆意的、毫无遮掩的、畅快淋漓的、狂欢式的。而巴赫金最富盛名的狂欢化理论也为我们研究恶搞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资源。

他的狂欢化理论体现出强烈的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民众意识。他指出狂欢式的笑是全民的、包罗万象的。在狂欢节中所有人都是参与者,“在狂欢节上,人们不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按其观念,它是‘全民’的。在狂欢节进行当中,对于所有人来说,除了狂欢节的生活以外谁也没有另一种生活。人们无从躲避它,因为狂欢节没有空间界限。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只能按照它的规律,即按照狂欢节自由的规律生活。狂欢节具有宇宙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都参加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6]

《爱情公寓2》作为情境喜剧,其重要目的就是制造笑声,博观众一乐。而“笑”是“狂欢”的最高原则,在“笑”的戏谑与欢呼中一切的神圣与崇高统统消解,人们在笑声里体味对上层统治阶级的颠覆与征服,以此实现暂时的自由与平等。恶搞作为一场娱乐时代的大众狂欢节,它的狂欢式的笑也具有全民性的特点,不管你的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的高低,只要你有一颗娱乐的心,有一种释放压力与情感能量的冲动,你都可以参与到恶搞文化中来,制作、传播和欣赏恶搞作品。当然,由于制作恶搞视频和图片需要掌握一些软件操作方法,所以可能没有办法达到人人都能制作的程度,但是参与到欣赏过程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肆无忌惮的开怀一笑却是人人都可以的。《爱情公寓2》上线仅仅3天,pps超过60万人同时在线收看,优酷在线播放超过960万次,排名电视剧首位。“爱情公寓2”一词在百度搜索风云榜以近20万的搜索优势荣登榜首。[7]从电视到网络,从现实中的口耳相传到虚拟网络的社区讨论,它给大众营造了一个狂欢的广场,人们在这个广场尽情欢笑、尽情狂欢。在恶搞的嬉笑怒骂中,每一个受众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其中,与自己看不到的其他“同伴”们实现一次次精神上的大众狂欢。恶搞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娱乐狂欢的世界,给人的是“一种暂时摆脱了压力和束缚,人性得以释放的自由感;是人与人平等相处,亲昵接触,个体融入群体之中而获得力量和信心的现实感;是脱冕神圣,战胜阴暗的严肃性和恐惧之后的欢。这无疑是一种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怪诞感、滑稽感、喜剧感”。[8]

恶搞在一定程度上让身处各种压力下的大众体会到了狂欢化的笑带来的宣泄和轻松,但一些学者也指出了恶搞所带来的担忧。理论上说,强大的颠覆力意味着强大的创造力,但如果只是一场“大众的狂欢”,曲终人散,没有值得咀嚼的余味,那这样的颠覆也必然是短命的。我们可以看出,在大众迷失在网络恶搞的低俗之气中时,《爱情公寓2》似乎为我们呈现出了另外一种颇具“小清新”感觉的恶搞,每个搞笑故事背后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关于友情、爱情的真谛,于是,狂欢化的笑背后又多了另一层的深意,带给我们感动、领悟和思考。

注释

[1]参考仓石武四郎、折敷濑兴:《岩波日中辞典》,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318 页。

[2]徐福坤:《新词语“恶搞”》,《语文建设》,2006 年第 8 期。

[3]参见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文化转型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66 页。

[4]约翰·邓普:《论滑稽模仿》,项龙译,昆仑出版社,1992 年版,第 2 页。

[5](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见《巴赫金全集》第6卷,李兆林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6] 巴赫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见《巴赫金全集》第 6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 8 页。

[7] http:///news/201103/news-10086.shtml

[8]修倜:《“狂欢化”理论与喜剧意识——巴赫金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 3 期。

第7篇

山景区相关景点英译名为研究对象,从译本选择、译本叙事建构与译本叙事评估三方面探讨了景点译名的叙事功能对景区文化传播的影响,为旅游文本英译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关键词:Mona Baker叙事观 景点名称翻译 文化传播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是大势所趋。旅游景区作为良好对外传播渠道之一,将文化孕育于山水之中,一峰一石皆有娓娓道来的故事;景点名称作为景观传播符号,反映了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与历史痕迹,犹如话语中的字词,可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适切的景点译名能激起受众了解景点背后文化意蕴的强烈兴趣。雁荡山景区作为温州对外开放的金名片,集山水美景、地质科学和历史文化于一体,文化旅游已成为雁荡山发展新业态,挖掘景点背后的文化故事、打造“人文雁荡”形象已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本文选取雁荡山景区景点英译名为研究对象,基于Mona Baker叙事理论观,着重探讨景点译名的叙事功能对雁荡山文化输出与人文品牌打造的意义。

一、Mona Baker新叙事观下的旅游翻译

Mona Baker叙事观属于后经典叙事学范畴,“后经典叙事学”是戴卫?赫尔曼在《认知草案、序列、故事:后经典叙事学的要素》中首先提出。后经典叙事将视野拓展到非文学叙事作品,主要包括修辞性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本文主要运用蒙娜 ・ 贝克在《翻译与冲突:叙事学阐述》中提出的叙事框架,从叙事分类、叙事特征、叙事建构和评估叙事等方面探讨了翻译与叙事的关系。她将翻译作为一种叙事文本,作为协调解决文化冲突的重要手段,并指出叙事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故事,和“故事”是几乎可以互换使用的。叙事不仅能反映事实还能构建事实,每接受一种叙事都是对其他叙事的否定,从而导致叙事竞争。

笔者认为贝克教授的叙事理论框架可应用于旅游翻译。首先叙事与景名都是在“讲故事”。叙事讲述“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故事”,景名讲述景观特征与人文故事。其次,两者均是一种考虑受者的交流行为,叙事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实现交流,后经典叙事更是将读者、语境考虑在内,更贴近原始的交流模式。而景名是一种具有传播性质的特殊翻译文本,从属于外宣翻译,具有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特征。

基于上述阐释,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Mona Baker 叙事观下,如何进行景点译本选材?

(二)Mona Baker 叙事观下有何景名英译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三) Mona Baker 叙事观下如何评判景点译名接受效果?

二、雁荡山景点译本的选择

蒙娜?贝克认为阐释一个连贯的叙事,不可避免地会选择一些元素而排斥另一些元素。这种选择过程主要受到叙事主题性与价值观的驱动。译前的叙事选材是雁荡山文化输出的物质基础。

本文始终以“对外传播雁荡山文化”为价值引导,选择蕴含积极正面雁荡山文化的景名进行英译研究,如历史名人故事或民间神话传说。如灵峰景区的犀牛望月讲述了老牛为救相依为命的女孩逃离地主逼婚,自断牛角送女孩上月宫,最终独自仰望月空苦苦思念女孩的故事。该故事塑造的老牛形象积极正面,敢于和恶势力抗争,是善良友爱、无私正义的象征,适合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做到“与我有利,与他有趣”的传播效果。

三、雁荡山景点译本的叙事建构

翻译可称为“再叙事”。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用来宣传某一特定叙事,也是冲突各方将自身叙事合理化的手段。具体于景点英译,通过叙事建构不仅能实现叙事交流,对外传播雁山文化,也能构成叙事竞争,将己方独特的文化身份识别内容保留,激发受众的探索精神。本文主要运用贝克提出的四种叙事策略探讨景点译本的再建构。

(一)时空建构

时空建构指选择一个文本,将其置于另一时空语境中,新的语境使该文本的叙事更加凸显,从而引导读者将其与现实叙事相联系。除了选择一个文本,我们还可将文本中的某些事件、人物甚至话语抽出,进行重新运用。

如“犀牛望月”英译名为Rhino Looking at the Moon,该译名只描绘了岩石的外在形态――状若犀牛翘首仰望中天,并没有表现翻译“延伸”与翻译“叙事”。这时可通过时空建构,将西方耳熟能详的“小矮人”与拯救白雪公主的事件置于“老牛”与拯救玉贞的事件语境中,由此及彼,从而能使老牛的正义形象与事件得到受众理解,正面对外传播雁山文化。因此译为Rhino Looking at the Moon, Chinese Version of Seven Dwarf 。又如“双乳峰”译为The Double-Nipple Peak,该译名也仅勾勒出山峰外在特征,文化内涵缺失。双乳峰是“雁荡之母”,养育了雁荡山水与雁荡人民,因此他们称之为“东方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美神维纳斯不仅拥有女性最完美的身材,更象征着世间一切美好与爱情。因此在翻译中若将维纳斯形象置于双乳峰背后故事语境中,实现民间传说与古希腊神话人物的结合,就更能突出景点译名的文化叙事功能。因此译为 The Double-Nipple Peak, Chinese Vision of Venus。

(二)选择性采用

这里主要是文本素材内部的选择性采用,指通过省略和添加的方式有目的地采用某些叙事材料来强调、抑制或阐释叙事的某一方面。本文认为选词也可实现文内的选择性采用。

1.添加:将文化负载词音译,构成叙事竞争;添加背景知识,关照叙事交流

大龙湫景点“一帆峰”不仅指山峰形态像一艘起航的大船,更寓意看到此景的旅客们都能心想事成、一帆风顺。而译名Yifan Peak并不能使受众理解“一帆风顺”之意,因此添加为Yifan peak, the wish of everything goes smoothly。又如灵峰夜景“寿星送客”译为The God of the Longevity Seeing the Guests off 。寿星是道教的三位吉神之一,象征长寿。其一作为具有中华文化身份识别功能的人物,音译能使其文化价值完全保留,形成叙事竞争;其二可通过添加人物背景知识,关照叙事交流,因此改译为Shouxing Seeing the Guests off, the Image of Longevity。

2.省略:通过弱化迥然不同的价值观来传递我方叙事话语

“大龙湫”有两种译名:Dalong Waterfall或Big Dragon Waterfall。以“龙”喻“湫”表现了瀑布似一条奔腾不羁的白龙夭矫于空中,抒发了对瀑布的惊叹与赞美之情,龙的形象积极正面。而在西方价值观中,Dragon(a monster usually be represented as a manifestation of devil ) 是凶猛邪恶的怪物,是不祥的象征。因此为了顺利传递我方叙事话语,弱化双方价值差异,应省去Big Dragon Waterfall这种译名。

3.换词:通过寻求确切用词突出景点叙事内涵

同样以犀牛望月英译名Rhino Looking at the Moon为例。汉语中常以“望”来形容看月亮的状态,但粗通景点背后文化故事后,可知老牛的“望”是更专注、更热切、更长久,已经达到了凝视的地步。因此用gaze(look with fixed eyes for a long time)来代替look更有利于突出景点叙事功能。同样,大龙湫(Dalong Waterfal)与小龙湫(Xiaolong Waterfall)虽都为湫,却也有大小之分,将文化功能词“大龙”与“小龙”音译后弱化了其大小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从“湫”的翻译着手,将小龙湫的“Waterfall”译为“pool”来凸显两者差异,增强叙事关照。

(三)标示性建构

加标记是指使用不同词汇、用语和短语来识别人物、地点、群体、事件等叙事因素的话语过程。通常有采用不同命名系统或进行标题建构两种手段。不同的人物与地点命名代表了不同的叙事立场。如,我国称之为Diaoyu Islands而日本则称Sankakus,宣称拥有,因此译者必须采用己方命名系统同对方展开叙事竞争,传达保钓的立场。旅游文本英译中,将山水与地名音译也体现了叙事者的立场,引导受者对我方叙事做出反应,对外传播文化。这也是为什么“雁荡山”译为Yandang Mountain或Yandangshan而非 Goose and Marsh Mountain;“灵峰”译为Lingfeng而非Spiritual Peak;“紫竹林”译为Zizhulin Woods而非Purple Bamboo Forests。同时对于形象生动、没有文化隔断的景点名称,我们可通过“标题建构”传递我方叙事话语。如灵峰日景“合掌峰”,高达270米状似紧紧合着的手掌,因此译为Colapsed Palm Peak比Hezhang Peak更为贴切。又如熊岩是一块形状极似熊的岩石,憨态可掬,受众一目了然,译为“Bear Rock”比“ Xiongyan Rock”更为合适。

(四)参与者的重新定位

在翻译中,译者可通过时间、空间、指示词、语域、特征词等重新定位此处与彼处、此时与彼时、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这里主要以语域中的语旨为论述对象。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语域由语场、语旨和语式组成,语旨主要体现说话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互动。例如“龙”的灵活翻译就体现了译者与受众之间不同的定位关系。大龙湫景点“龙字天书”译名为God’s Letter,是因其岩石凹陷形似繁体字“”,是由火山流纹岩喷溢后天然形成。译者此处将“龙字天书”类比为“上帝的箴言”,不仅因此“”晦涩难懂,更在于突出此景的叙事内涵,强调此字天赐,用以庇护人民。这时译者选择拉近译者与读者,景点与读者之间距离来加强叙事接受。而如大龙湫(Dalong Waterfall)、小龙湫(Xiaolong Pool)、龙鼻洞(Longbi Cave)、卧龙谷(Wolong Valley)等都形象表现了中国龙的部分特征,这时选择将文化识别功能词保留音译,虽然疏远了读者与译者,景点之间距离,但有利于对外传播雁荡山文化,形成叙事竞争,激励读者主动了解景区文化知识。

四、雁荡山景点译本的叙事评估

在实践中评价叙事即决定是应该认同、远离还是积极地质疑已知叙事。贝克教授主要讨论了Walter Fisher的叙事范式,从连贯性与忠实性两方面使我们反思自己支持或反对已知叙事的原因。

(一)连贯性

连贯性强调叙事内部的一致性,包括结构连贯、素材连贯和人物性格连贯。本文主要讨论素材连贯如何使该叙事与同一语境的其他叙事相区别或吻合。一个故事的价值总是取决于它如何支持或反对其他叙事。如灵峰夜景“犀牛望月―相思女―情侣峰―牧童偷看―婆婆峰”看似毫不相关的景点,却在雁荡山传唱的民谣“牛眠灵峰静,情侣月下恋,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转脸”所创造的语境中达到了叙事的连贯性,也使每个景点背后的叙得不可或缺。分别译为Rhino Gazing at the Moon―The Lovesick Maid―The Sweethearts Peak―Cowboy Peeping―The Mother-in-Law Peak。The moon提供了叙事环境,月夜总是情思缥渺的;Lovesick表现出少女苦思情郎之状,与下处景点情侣再相逢的Sweethearts形成对比;浓情蜜意时却不料年少天真的牧童正隐于巨石后偷望,Peeping 形象生动表现出牧童鬼祟却滑稽的行径;寻孙归家的婆婆也看见了重逢甜蜜的情侣,害羞地转过了头,而The Mother-in-Law Peak 并没有表现出婆婆的害羞,缺乏叙事连贯性,改译为Mother-in-Law shying更佳。

因此,素材连贯性对景点英译名的叙事评估具有参考价值。将单独景点叙事置于更广泛的语境,不仅有利于体现该景点的叙事功能,更能将受众带入故事语境,将静态的山化为动态的景,有利于对外传播景区文化。

(二)忠实性

忠实性主要通过理由逻辑与价值观来评定一个叙事。本文主要讨论价值观的叙事评定作用。我们发现叙事中的价值观,评判它在现实语境中有无造成曲解或遗漏;若接受会对现实世界产生什么影响;该价值观与我们生活经历是否相符,是否构成人类行为理想的基础。

具体于雁荡山景点英译名的叙事评估。首先本文的叙事选材是基于“对外传播雁荡山文化”这一根本价值取向,选择内容积极正面,文化内涵丰富;其次通过灵活调节景点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合理把握叙事交流与叙事竞争的程度,笔者力求达到受众与雁山文化的最佳融合;同时景点背后的故事富有生活气息,也包含了爱情、友情等母题,能引起受众的共鸣;最后对外传播雁山文化不仅有利于“人文雁荡”形象的塑造,更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做出贡献。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受叙事主题性与价值观驱动进行景点译本的选择;采用时间建构、文本内选择性采用与标示性建构在文本层面进行沟通,形成叙事交流,在意识形态层面保持距离,进行叙事竞争;以连贯性和忠实性对译本进行叙事后评估。本文将后经典叙事学应用于雁荡山景区景名的英译研究,不仅展现了跨学科研究的前景,丰富了翻译研究的视野,更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服务于雁荡山文化对外传播的原则,对雁荡山国际游客的进一步开拓具有实际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蒙娜?贝克.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M].赵文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蒙娜?贝克,安德鲁?切斯特曼.重述之道德规范[J].赵文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 胡兴文.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5):120- 122,

第8篇

[关键词] 《泰坦尼克号3D版》;演绎;传世爱情

相信,大部分中国人还对1998年风靡全球的《泰坦尼克号》记忆犹新。影片最能打动观众的,则属男女主人公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这种衬托出、演绎出人世间真爱,反映人性美的电影剧作,让观众大呼过瘾,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正是基于这样的情感基础和大众化的认知特征,在2012年《泰坦尼克号3D版》再次抢滩登陆中国电影市场。这一次的到来,拥有高科技的保驾护航,《泰坦尼克号3D版》顺利地刷新了各项观影纪录,掀起了新一轮票房热潮。更重要的是,观众在走出电影院的那一刻,把心都交给了该部影片,这部承载着一代中国年轻人爱情梦想的电影,融入了太多浓烈而伤感的人性之美。本文结合《泰坦尼克号3D版》剧情,在透视爱情故事来龙去脉的基础上,以期再次分析影片中传奇的爱情故事,挖掘影片更多内在的精神和情感价值,给观众和读者以感动和震撼。

一、3D版《泰坦尼克号》的剧情分析

曾经创造出票房纪录并且斩获十一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是20世纪末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商业影片。该部影片由著名导演卡梅隆执导,拍摄时间历时五年,花费两亿美元。[1]《泰坦尼克号3D版》的剧情与《泰坦尼克号》并无差异,但是如今时代不同,岁月流逝,经典重温,在3D技术支撑之下,电影反映出的现实意义以及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响应也有了新的提升。

《泰坦尼克号3D版》是根据发生在1912年的著名海难事故而拍摄的电影。故事出自一位年迈的老妇人之口,采取倒叙手法,镜头切换自然而奇妙,没有任何的做作之感。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出发驶向美国纽约,贵族少女露丝和母亲以及未婚夫卡尔一同登上了号称梦幻之船的“泰坦尼克号”。另一边,年轻的画家杰克在码头酒吧里靠一场赌博赢的船票,也登上了这艘船。露丝生性热爱自由,喜欢艺术,她早已厌烦了乏味的贵族生活,从心底不想嫁给卡尔这个除了有钱而一无是处的商人。[2]一天晚上,露丝在船尾准备跳海自尽,被赶来的杰克相救,两个年轻人由此相识,从此便开始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和一段传奇的悲惨海难。影片不仅以感人的故事诠释了人性的魅力和爱情的境界,而且运用拍摄技巧复原了历史上惊魂一幕,为全世界的观众奉献了一道情感和视觉的盛宴。

二、《泰坦尼克号3D版》经典爱情故事解析

《泰坦尼克号》是个神话,而杰克与露丝的爱情则是神话中的神话。观众在《泰坦尼克号3D版》的视觉盛宴中,渴望或找寻这种由真爱产生的爱情魔力。《泰坦尼克号》中传奇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在豪华游轮上发生,有着现实可能性:首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欧洲封建王朝正在走向衰落,没落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社会变革之下,人民更希望打破固有的阶级障碍,追求自由、平等,表现在爱情上,则是渴望自由美好的恋爱;其次,特殊的人物性格,上流社会年轻女性的意识冲突,在《泰坦尼克号》中,出现的几个关键人物,包括露丝、露丝的母亲和未婚夫卡尔都是上流社会的代表,但是在他们内部,彼此的性格差异明显,卡尔阴险、霸道、自私又具有男权主义色彩,露丝的母亲,势力、趋炎附势、热衷于财富和地位,露丝本人,虽然是典型的拥有贵族血统、气质不凡的少女,但是却厌倦了虚伪单调的贵族生活,她想追求自由,如若不能如愿,她甚至会选择死亡来反抗。

(一)邂逅爱情

《泰坦尼克号3D版》中的传奇爱情故事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影片前半部分已经做了铺垫。“泰坦尼克号”豪华游轮从南安普顿起航前往纽约,男主人公在最后时刻因为一场赌博赢了一张三等舱的船票,终于踏上了返回美国的航程,而女主人公纠结的处境和内心世界,似乎预示着二人将会有一段故事。杰克与露丝真正的结识是在甲板上,当时露丝因为与未婚夫争执而欲跳海自尽,幽默诙谐的杰克正巧遇上,决意出手相救,这种邂逅具有传奇性,而爱情也在此刻开始萌芽。

(二)一波三折

杰克和露丝传奇的爱情故事,在短短三天的时间里,却包罗万象,有情人能否成眷属,二人能否最终走在一起?剧情给出了答案,作为两个世界里的人,不同的阶级身份,使得杰克与露丝之间的传奇爱情经历波折与坎坷。

没落的贵族与卑微的无产阶级贫民之间萌发的爱情,首先受到了来自露丝母亲的强烈反对,露丝的母亲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没落贵族妇人的形象,她贪恋财富与权势,想以自己女儿露丝的一生幸福换得自己的地位与富贵,为了阻止二人之间爱情的发展,她想尽办法,试图通过不断地羞辱杰克,使他恼羞成怒,进而知难而退;其次受到了卡尔——露丝的未婚夫的强烈抵制,作为钢铁大王的儿子,卡尔生在贵族之中,全身上下都是贵族纨绔子弟的恶习,他看不起杰克,轻蔑的眼神、嘲讽的话语甚至用陷害的卑鄙手段,殊不知,这些波折和坎坷,并没有吓倒杰克。在犀利的“攻击”之下,杰克没有败下阵来,反倒更加珍惜与露丝的爱情,他以自己优雅、大度和绅士般的方式,避免与人冲突,努力融入群体之中,巧妙化解矛盾,博得了包括露丝在内的大多数人的好感和信赖,从而使得二人之间的爱情更加坚不可摧。即使在杰克终于克服了诸多困难,与露丝彼此相爱之时,影片中继续设置波澜,露丝父亲生前欠下巨额债务,成为露丝母亲的有力武器,她想借此要挟女儿回到卡尔身边,如此激烈的剧情和感情冲突,为杰克和露丝之间短暂的爱情增色不少。

(三)浪漫唯美

传奇的爱情故事,有波折、坎坷,当然也有浪漫唯美的色彩。如此的反差设置,正好衬托出爱情高贵神圣而不可玷污。

在杰克与露丝坠入爱河之后,两人开始了在船上的“浪漫之旅”:一起去三等舱跳舞,享受自由与惬意,回归到朴实的大众之中;露丝毫不介意地将杰克带进了自己的卧室,脱掉衣服,戴上“海洋之心”,请杰克为她画画,杰克以爱的名义,满含深情地在露丝的身上创作出平生最伟大和最满意的画作[3];船舷上,杰克和露丝展臂飞翔,他们借着爱的力量,冲破世俗的桎梏,浪漫唯美的画面,让观众不禁陷入其中。《泰坦尼克号3D版》在着力描述杰克与露丝传奇爱情故事的同时,突出浪漫的视觉效应,短命的爱情故事,却震撼人心,让人享尽了爱的美好。

(四)为爱牺牲

真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泰坦尼克号3D版》给出了答案,杰克与露丝虽有阶级和出身差异,但是二人却愿意为爱放弃很多,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

爱情是高尚、纯洁而又无私的,杰克与露丝因为情投意合、互相欣赏而最终走到一起。在泰坦尼克号撞冰山沉船的危难时刻,露丝在踏上救生艇后,想到被卡尔陷害而关在船舱里的杰克,毅然重回即将沉没的轮船,放弃了生的希望,历经艰辛救出杰克,誓与爱人共存亡;轮船断为两截后,两人落入海中,杰克将露丝推上了一块漂浮的只能承载一人的木板,并鼓励她坚强活下去,而自己却永远地留在了海底,这种超越生死的爱情,谱写出的是人性之美,生命与爱的赞歌。

三、对当今社会“现实爱情”的启示

《泰坦尼克号3D版》其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而上升到生命与真爱的高度,影片中传奇的电影故事,更对当代的“现实爱情”是一种“于无声处胜有声”的鞭挞,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一)真爱是人性之美

关于真爱,自古以来就受到了文人骚客的赞许和追求,直到现在,真爱依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真爱是人性之美,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正如影片中的一组镜头,当杰克看到露丝想要跳船自杀的时候,尽管两人素不相识,但是杰克依旧义无反顾地出手相救,有人性之美。3D视阈下,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直入心扉,塑造出“海难面前,真爱终将会散发出人性的光辉,为真爱而舍弃生命,是一种幸福”。真爱是人性之美,包含着多层意思,露丝和杰克的爱情,高尚、无私,敢于冲破世俗的枷锁和偏见的桎梏;露丝和杰克的爱情有信任基础,这种信任建立在对于爱情的忠贞与笃信之上,纵使有一方被诬陷,对方仍旧可以给予他无限的信任,总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真爱的人性之美,在于无私的奉献,甚至可以为对方无条件牺牲自己,海难降临,杰克把生的机会留给露丝,直到自己为爱消失在海上;真爱的人性之美,还在于她对生者的激励,对逝者的告慰,海难中获得新生的露丝,每每想到杰克就有了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因为她的生,就是对杰克生命的延续。

(二)真爱无价

岁月可以流逝,经典依旧经典。观众之所以对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故事如此痴迷,有着深层次的现实性原因。

在当今社会,如此忠贞不渝、感人至深的真爱,已经少见,现实生活中,爱情败给了物质、败给了观念、败给了门第、败给了距离等的悲情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虽然纯洁的爱情不容亵渎,但是却常常事与愿违。在爱情面前,真爱让位于现实,更多的年轻人或者屈从于现实,或者形影孤单迟迟等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事实上,真爱无价,在任何时代,在任何国家,都是一种坚不可摧的共识。再次品味《泰坦尼克号3D版》能给我们如下的启示:真爱无价,爱情无关地位、阶级和贫贱富贵,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择偶观;真爱无价,要遵从内心的想法和信念,因为爱是一种情投意合,更是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真爱无价,爱是给予和奉献,是两人之间的互相吸引和倾慕,是精神上的相互信赖,而不是一味索取和依赖;真爱无价,对待爱情,不该有任何的偏见,任何的等级之分,任何的自私自利,要将自己融入这份伟大的爱情中。杰克和露丝的传奇爱情,带给了观众追爱的力量和勇气,并给予观众审视真爱的信念和价值标准。

当杰克和露丝在船舷上展臂飞翔的经典场景,在3D技术下,被重新演绎和诠释的时候,浪漫主义的色调达到顶峰,摄人心魄的震撼感油然而生。关于传奇爱情,关于“泰坦尼克号”,关于“我心永恒”,必将继续深植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刘嘉.论《泰坦尼克号》中美的体现[J].文学教育(上),2007(03).

[2] 孔凤华.人性的礼赞,爱情的绝唱——评电影《泰坦尼克号》[J].时代文学,2011(01).

第9篇

艺人:张洪量

类别:华语

风格:流行

发行日期:2014年10月9日

推荐:《神曲》《我的爱情》《永远的永远》

评分:4

这些年,从国内到国外,总会时不时出现一些洗脑神曲风靡一时,此次张洪量的新专辑里也有这样一首歌曲《神曲》,只不过此神曲非彼神曲,这首神曲却真真是把“神”字玩到了极致:新专辑从词曲到制作都由张洪量一人完成,初听也许不少人又会被这个“音乐怪才”的想法和旋律颠覆音乐观。在这张新专辑中,张洪量以这首《神曲》为核心,呈现出自己心中人生与爱情最完整的样貌,同时还用自己的专辑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微观音乐世界。

专辑:缘来

艺人:苏醒

类别:华语

风格:流行

发行日期:2014年月日

推荐:《缘来》《永恒之火》《神泉水》

评分:4

苏醒再度推出融合民族音乐的全新创作《缘来》,这首歌采用了彝族民歌《心肝妹心肝郎》的段落,在其基础上重新创作,此次苏醒回归了久违的蓝调R&B,重拾自己最擅长的抒情情歌和完美转音,描绘恋爱中酸涩又甜蜜的心情。在云南采风之前,苏醒对于彝族音乐完全不了解,聆听当地的民歌时才讶异于看似当地人生活范围不大,而他们的歌声中却饱含着辽阔世间,透彻感悟,充满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与喜悦,令他深受感触,灵感爆发,决定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

专辑:Sweet Talker

艺人:Jessie J

类别:外语

风格:流行

发行日期:2014年10月14日

推荐:《Seal Me With A Kiss》《Bang Bang》《Fire》

评分:4.5

两度入围全英音乐奖最佳英国女艺人的Jessie J邀请了包括Max Martin、Josh Alexander、Diplo等在内的歌曲创作与制作名人,共同打造这张新专辑。专辑中,除了火红单曲《Bang Bang》之外,还有与格莱美奖提名嘻哈歌手2 Chainz合作的嘻哈派对热歌《Burnin' Up》,与嘻哈经典名团De La Soul过招的《Seal Me With A Kiss》,英国流行灵魂乐男歌手John Newman打造的流行佳作《Fire》,展现情感爆发力的《Get Away》等,完美融合成一张结合了流行乐、节奏蓝调、灵魂乐、嘻哈魅力的大碟。

专辑:Songs of Innocence

艺人:U2

类别:外语

风格:流行

发行日期:2014年10月14日

推荐:《The Miracle》《This is Where You Can Reach Me Now》《Cedarwood Road》

评分:5

《Songs Of Innocence》可以说是U2成军以来最能展现乐团个人风格的专辑,作品引领乐迷进入乐团在组团早期深受70年代的摇滚乐、庞克摇滚,到80年代初期的电子摇滚、环境氛围音乐等类型音乐影响的唱作空间,专辑以四位团员在都柏林的成长岁月里,由小男孩成长至不太确定的成人世界的人生学习过程做为歌曲创作的灵感,让乐迷深刻了解U2组团成军的过程以及音乐理念形成的轨迹。

专辑:My Heart Sings

艺人:Diana Panton

类别:外语

风格:爵士

发行日期:2014年10月7日

推荐:《Manha De Carnaval》《Moon River》《甜蜜蜜》

第10篇

冯小刚认为,广受大众欢迎的“贺岁片”,就是所谓的“喜剧”――“只要是喜剧,觉得看起来有点意思就行。”而莱辛指出:“喜剧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裨益就在于训练我们发现可笑事物的本领。”在传统意义上,喜剧多描写生活中无价值或丑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表现与内里不协调的冲突,在夸张和讽刺中实现幽默诙谐的戏剧效果。那么,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又有何喜剧张力呢?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题材选择:温情故事与圆满结局

冯小刚是一位善于选择题材的导演,其贺岁电影的故事内容是观众喜欢且市场需求的。他特别注重选取表现人物间温情的题材,通过温情的营造和传达,慰藉观众的心灵。正如冯小刚自己所说:“电影是为观众推开了一扇门,当观众走进去之后,你就牵着他的手把他催眠了。”这也正是大众传媒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有别于那些单纯追求娱乐的影片。冯小刚围绕爱情或伦理展开叙述,制造精彩的情理冲突,由于情节的冲突和碰撞,人和人之间增添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不见不散》中刘元与李清,在远离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状态中奔波劳碌,几次分开几度重逢,爱情已被相濡以沫的温情取代。《没完没了》里韩冬在追不回欠款的时候,想过要绑架,但绑架的故事最后也衍生出一段温暖的爱情。《天下无贼》中的贼公贼婆,是恋人,也是拍档,当贼公死去,贼婆一个人怀念爱人的时候,伤感的情绪流入每个人的心里。

同时,冯小刚在叙述中寄予了乌托邦理想,创作主体鲜明地呼唤理想化的真情挚爱,既是人类情感美好图景的投射,也是创作者对人类美好天性的潜在认同。《不见不散》中刘元在飞机上梦见和李清都终身未婚,风烛残年之际,在养老院中意外重逢,双方都非常后悔,以致刘元梦醒时泪流满面。这一虚构的情节倾注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美好的爱情稍纵即逝,一旦失去,就会永远失去。《天下无贼》中悲情式的调侃展现了对善良美好人性的向往,用更邪恶的势力来反衬一个贼人的善,用人的死来维护一个童话的易碎和可贵。对人道同情与关怀的乌托邦理想使影片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受众的潜在心理期待,进而使其对美好事物的集体无意识渴望得到暂时实现,为影片添加了独特魅力。冯氏贺岁电影选择的故事几乎都有圆满结局,这既是喜剧样式特征使然,也是贺岁档期和观影心理的需要。

二、角色设置: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冯氏贺岁电影始终以都市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中心,并以此人物形象获得观众的心理认同。主人公大都生活在都市里不起眼的角落,也许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在经济上他们小有余钱,既无巨富的满足,也没赤贫的恐惧;在文化上,他们能说会道,侃侃而谈,虽不是大儒亦决非白丁。在生活上,他们无拘无束,轻松自在,尽情享受世俗的乐趣,对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进行调侃。”在市井生活中他们不免流于世俗:功利、自私,喜欢吹牛,爱耍小聪明,但也有着坚定的人生操守和信念,有着真诚善良、富有同情心和坚韧的一面。胡克在研究中国类型电影时对冯小刚喜剧中的小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这种小人物形象在早期中国喜剧电影中就已经出现。“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影片《劳工之爱情》奠定了一种基本模式:身为普通百姓的主人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喜剧的方式解决了涉及个人生存的问题,也使个人情感找到依归。”并首次指出,冯小刚喜剧中的小人物其实是一种后现代的人物形象,因为他既讽喻他人也有自嘲,体现出双重解构的后现代特征。

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寻找大众的认同点,是冯氏电影吸引观众的深层原因所在。尹鸿指出,冯小刚贺岁片用小人物的悲喜剧来唤起大众认同,“其核心故事是小人物在转型时代中的夸张而滑稽的挣扎、错位以及不期而遇的一点温情,最终将中国百姓在现实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以笑来表现悲凉,以戏谑宣泄欲望,既提供娱乐消费又有一定现实指向”。虽然处于命运不可知的失措状态,却都没有呈现悲剧结构,于是在诙谐幽默的主体氛围和大团圆结局的预期中,使得观众给予主人公以真情关怀的同时达到优越的心理,才更适合成为观众俯视与共鸣的对象。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观众仿佛在银幕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可以说冯小刚的电影仿佛就是观众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冯小刚的镜头真正承载了世俗平民的视角和观念,并且以此来看待,甚至是批判现实生活及世事人生。于是在这样的观照与视角之下,各种人望就在世俗的价值评判中,得到了真实坦率和从容自信的展现。正如《没完没了》里的小芸对韩冬的评价那样:“有时候觉得你是唯利是图的小人,有时候又觉得你蛮真诚的;你这个人到底能有多好我不知道,但你这人能有多坏我已经知道了。”

三、叙述方式:戏剧性的仿拟与冷面式的自嘲

冯小刚贺岁电影的喜剧张力也来自于利用互文关系实现的讽刺、戏拟、反讽、自嘲等后现代语言形态,以及现代都市小人物的角色定位所赋予主人公的调侃生活、反叛传统和自由洒脱的外在表现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在互文关系基础上的戏拟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拙劣模仿和滑稽效果的含义,成为一种具有通俗化与后现代倾向的典型叙述方式。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创作者可以用调侃、嘲讽、游戏的心态模仿原作,观众在仿文的夸张和戏谑中,以放松的心态,联想到源文,真正体验自由、解脱的。戏拟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经典文本的解构,达到“后现代语境下对权威的消解,对既成模式的突破,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表达,以及自我意识的张扬。”

冯小刚贺岁电影中的戏拟表现在对革命经典话语、当下流行的官话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经典场景和经典文本进行戏剧性的仿拟。例如《天下无贼》中的盗贼头目胡黎的说白竟也用领导语言:“要团结,通过这次实践,一来锻炼队伍,二来考察新人……21世纪,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这些语句在现实生活中如此程式化,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但是通过对其日常化、家常化、非严肃性地使用,撕开了端庄的形态,抹上滑稽的油彩,喜剧式的效果就显示了出来。这种戏拟的对象不仅只是话语,还包括常见的庄重政治场景以及影像等,例如《甲方乙方》中,“打死也不说”的宁死不屈的梦,是对革命情景的戏拟,“巴顿将军梦”是对经典电影《巴顿将军》的模仿和拙劣复制,《大腕》中,王小柱和露茜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布置、镜头运用和人物形态像极了政治生活中的会谈场景。

另外,影片中经常呈现的含而不露的冷面自嘲,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赋予自身心理回旋空间的生存策略方式和柔性姿态,同时也以一种谐趣对正统话语和传统道德进行了某种后现代的解构,因为嘲弄他者的同时也在嘲弄自我,实现了双重解构,达到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去中心化、去立场化”。这种发自内心的小人物的自嘲,消解了冯小刚所设置的调侃和嘲讽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者并不是为了表达一种与秩序的对抗或对现实的尖锐批判,而是在调侃中注入了一种温情。但是这种调侃绝不是毫无深度的逗乐,而是能够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又不禁赞叹语言的精准绝妙与切入肯綮。如《甲方乙方》中“我生来就比别人长得老”,《不见不散》中刘元说“我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你可别手软”。虽然贺岁片中的主角对世俗的欲望表白直言不讳,但他们对于人生却又都是自嘲的游戏态度。这也赋予了观众一种相对优越的地位,这一点恰恰把握了观众接受的一个重要心理契机。可以在日常世俗的层面,挠到民众心理的痒处,拨动社会的敏感神经,从而在一种集体的自嘲、反讽和心理中赢得效应。

第11篇

不是所有的道路都是平坦的:所有的天空不一定都是蔚蓝的:所有的鲜花不一定都是鲜艳的。但,奋斗过了,就值得了……

——题记

挣扎·自由

“你跳,我就跳。”这句看似平凡的话语却成了影片中的经典对白,它改变千千万万的人对爱情甚至对人生的看法,原来爱一个人所能付出的远远不止是安慰和肯定而是可以陪着自己爱的人一起同甘共苦,只要彼此能在一起,即便注定是要死亡,也义无反顾……

封建思想的家人强制性的安排、富人那庸俗的生活使露丝厌倦、疲惫不已,最终,她绝望地选择了死亡。而上天却善意地安排了杰克用自己无私的爱来拯救她,使她对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也使她鼓起勇气试图去挣脱家族的束缚,虽然前方困难、挫折数不尽数。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们的决心,他们毅然决定远走高飞。在杰克和她的努力下,他们最终冲破了重重阻碍,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幸福。爱情力量的伟大在这一刻演绎得淋漓尽致。可能他们的爱情阻碍重重,可能他们的爱情并不能得到父母的祝福,可能他们的爱情注定不能天长地久,但他们那颗向往爱情,追求自由的心,将永远闪烁在大脑深处,熠熠生辉。

磨砺·力量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有经过巨大考验体现出来的爱情才值得使人终身相许,而突破了生与死。超越了来世与今生的爱情就不是世间情而应是天地情了。这种情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为之震撼,为之亢奋。

在灾难面前,露丝和杰克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牺牲自己,只为彼此的精神使人叹服,也使他们的爱情更加坚定,更加伟大,更加忠贞不渝。

冰山太巨大,太生硬了,像泰坦尼克号这样做工精致、浩大坚固的轮船也受到了巨大伤害。也许,这是命运吧!而这也让露丝和杰克更深地了解,彼此在自己心中的地位有多重要与彼此之间的爱有多深。他们为了彼此能活着,在寒冷刺骨的水中穿梭。没有人能救他们,他们只有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力维持自己的生命。最终,杰克还是离去了。露丝活了下来,带着杰克的躯体……

追逐·梦想

真爱不分生死,真情永驻人间。杰克临走前对露丝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你会得救,会活下去”他颤抖的喘息着,“会生好多的孩子,子孙满堂,你会长寿。是死在暖和的床上,不是在这儿,不是今晚,不是这么死,你懂么?”杰克似乎感觉到了自己的“大限”快到了,死亡之神正悄悄地来临,他知道现在只有他才是露丝唯一的依靠,所以他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他要让露丝活下去,因为在他心中,露丝才是一切,海水又一次扑打在杰克的脸上,他低下了头……

露丝把杰克的话铭记在了心中,她挺了过来。在八十几年后,白岁高龄的露丝回想起当初的爱情依旧心潮澎湃,这就是爱,是不会被时间冲淡的。

第12篇

1、黄忠六十跟刘备,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白素贞一千多岁下山谈恋爱。年轻人,你说你急什么?

2、在当下物欲横流且充满诱惑的社会里,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守住一颗淡定而宁静的心,丢下一切包袱,超越自己,打开心窗,听一首悠扬的乐曲,沏一壶茶凝望无尽的夜空,品读月色的凝重,细数星星的话语,感触万家灯火的甜蜜。

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4、其实,生活就像洋葱,一片一片的拨开,总有一片会让我们流泪。

5、无论你怎样的表示愤怒,都不要作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

6、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7、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不要压抑自己。

8、成熟不是心变老,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

9、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过上那种奢华的生活,但你可以拥有一个平淡的人生,一个温暖的家。

10、生命如茶,慢慢地等,细细地品,滋味无穷。

11、话语能安慰人,而有时候,无言则是最大的安慰。

12、人生如棋,落子不悔。

13、如果爱情是婚姻的基石,那么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就不会成为一座危房。

14、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空中云卷云舒。

15、信任,也许需要好几年才能建立,却可以再短短几秒内毁灭。

16、当别人前进时,你不能嫉妒;当别人嫉妒时,你必须前进。

17、衡量成功,不仅要看得到了什么,更要看自己为此失去了什么。

18、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9、幸福就像手心里的沙,握得越紧,失去的越快。

20、爱情与年华,谁成全了谁?谁又蹉跎了谁?

21、全心全意去爱一个人,就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幸福。

22、没有激流就称不上勇进,没有山峰则谈不上攀登。

23、爱情就像泡茶一样,开始一两次很浓,接着会越来越淡,越来越淡……到最后都忘了对那个人有过那种感觉了。

24、没有人会在原处等你,所以,在遇到真爱的时候,绝不要轻率地放弃!

25、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

26、眼泪的存在是为了让自己学会忍耐。

27、鞋可以给别人,但路必须自己走。

28、与其众里寻求千百回,不如疼惜眼前人。

29、最清晰的脚印是走在最泥泞的路上。

30、勇敢者的道路在没有道路的地方。

31、平平淡淡的爱情就是两个人各自保留一片自己的天空,谁也别左右谁的方向。

32、一切最简单的,都是返璞归真的。()

33、有谁会用10年的时间去等一个远行的人?有谁会在10年的远行之后,依然想回头找到那个人?

34、最经典、最浪漫、最深情不渝的情话永远来自淡定的生活,来自不悔的真心。

35、人,应该诗意地栖居,何处才是你的精神家园?

36、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37、你将过去抱的太紧,就会腾不出手来拥抱现在。

38、手把青秧插稻田,抬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39、怕被伤害的人,永远抓不到真正的幸福;怕伤害别人的人,永远都会被别人有意无意的伤害。

40、对相爱的人来说,对方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

41、承诺时留一点余地,兑现时多一点给予。

42、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43、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够说:“路,就在我的脚下”。

44、要想修得神仙眷侣,就要做得柴米夫妻。

45、喜欢一样东西时,得到它也许不是最明智的选择,而错过它却可能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46、害怕失败才是最大的失败。

47、一份爱情有一颗温婉的心,才会有面对山高水远和悲欢离合的勇气。

48、爱,不仅需要苦寻,更需要守侯。

49、最快乐的人总是那些带最少面具的人。

50、珍惜爱你的人,珍惜在你身边一直保护你,一直把你当宝贝的人。那个人真的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