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环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以前,母亲是非常美丽的。湛蓝的天空,飘着一朵朵洁白的云,鸟儿在空中欢快地飞翔;深蓝色的大海,无数的鱼儿在畅游;陆地上,树木成荫,碧绿的小草随风摇摆着。
可是现在,湛蓝的天空因为地球上的种种污染和毁坏,导致周围的空气变得非常浑浊;原来深蓝的海面上现在竟然漂浮着大量的脏物,发出一股股难闻的怪味;那些可爱的鱼儿们被垃圾污染,已经濒临死亡,工厂里排出的废水也把大海污染了,严重影响水质;陆地上森林里的树木几乎被砍光,有的用来盖房屋,有的甚至被凶猛的火焰烧毁了,化成一缕青烟消失在天空。
因为这些垃圾的污染,地球母亲在痛苦地哭泣着。为了拯救地球,拯救自己,我和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宣传环保知识,节约水电、珍惜大气资源、保护地球,共建美好家园。
四年级:抹茶冰激凌
(一) 与自然地形的结合
别墅所处地段或地势平坦,或缓缓起坡,或险峻陡峭,合理的利用地形,减少土方工程,将别墅的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于所处地段起伏的地势,是别墅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
地势平坦是建筑平面灵活布局的有利条件,在地段大小允许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充分满足室内外空间的需求。许多小别墅,由于所处地段平坦、宽敞、构成较分散的平面布局。
坡地有时给组织空间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它也是合理的利用空间和丰富空间、创造优美造型的有利因素,使得建筑更为活泼和富有表现力。
(1) 部分填挖。当地形坡度不大平面布局又较为紧凑时,往往随地势高低稍作整理,局部进行填挖,相应的安排大小空间,以达到既经济又适用,既简单又丰富的目的。
(2) 分层筑台。当建筑物必须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时,往往采用分层筑台,台上建屋,各层之间踏步联系,屋面或层层跌落或顺坡婆梭,形成“天地皆不平”的处理手法
处于临水坡地上的住宅,中间的分段踏步走廊贯穿始终,两侧交错筑台,台上分别安排使用性质不同的房间,房间与室外平台、层层跌落,直插湖面,各层房间都可望到湖面,互不遮挡,可上望蓝天、下关碧水,情趣丰富。整个住宅布局随地势层层跌落,屋面顺坡坡梭,作到了与地形较好的吻合。
(3) 依坡建层。这种处理地形的手法往往用于高差较大的台地,依地势组织空间,房屋部分或全部背靠山坡,依坡而建。这种依坡建屋的处理手法有利于冬夏调节室温。
(4) 悬挑。当基地面积狭窄时,为争取扩大室内空间,将室内空间向一面、两面、三面,多则向四面悬挑,形成“占天不占地”的建筑处理手法。
如悬挑在一及小基础上的别墅,位于一狭长上的陡坡地上,为了保留树木,最大限度的减少土方量,满足起居室、餐厅及书房室内活动空间的需要,分别在不同标高的位置上向西挑出三个大小不等的凸窗,既扩大了室内空间,丰富了体形,又开阔了视野。
(5) 错层。结合地形,利用楼梯两端休息板的不同标高,分别组织使用功能不同的房间,形成错层的空间布局,不仅可以达到合理的利用地形,也会创造出较为丰富的空间。
自然地形各种各样,在实际问题中有时会遇到较为复杂的情况,需要结合地势巧妙安排空间,因地制宜的综合利用这些处理手法,从而得到布局合理又丰富多变的空间构图。
(二) 与自然景色的融揉
别墅对户外活动,观赏风景的特殊要求,使其与自然景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建筑处理上往往采用各种手法将自然景色纳入住宅环境之中。此外又因其多处于风景优美的郊外,也身负为景增色的义务。她借景、用景、造景、点景为一体,将建筑与自然充分融揉,使人有置身大自然中之感,又使建筑成为自然风景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晴峦纵秀、缓溪急瀑、山岭崖、青石绿树……这些大自然所提供的种种丰富的构图因素,是别墅所处地段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其他建筑所难得。建筑师需充分发挥其自然风貌特点,创造各种条件,使得周围景色尽收眼底。
“得景随形”、随四周景色布局平面,划分有序、围透相间,创造最佳景观条件。
悬挑,延伸的室外空间,不仅丰富了建筑物的造型,而且它们的利用可以缩短人与自然的距离,人仿佛随建筑空间一起被推向自然美景,使得建筑,人与环境融为一体。
著名的落水别墅采用的一些凌空悬挑、高低错落的平台,除了是建筑体形构图的主要因素外,又是人观景,欣赏大自然的最佳之处。平台向外推出,虽在静态之中,却有一种向周围浓郁苍翠树林的动感,人似乎被这种建筑处理推到室外的环境之中。
组织画框、剪裁画面,或尽力扩大视野,用以充分摄取自然美景,将自然野趣拉向人的近旁。
别墅多在景观一面开设玻璃门窗,利用窗框组织画面。
有时为扩大观景面,将某些房间对角线面向最佳风景。
自然地貌的构成因素如古树、顽石、水面……是组织建筑空间环境的构成
因素,也是别墅融于大自然的有利媒介,必须加以巧妙利用,将建筑随一瀑、一石、一木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建筑中的活动因素―人尽得自然之美。
“水是动的,活泼的,它是将建筑从静变成动的环境的一种因素”。它能发出声音,产生倒影,动静交融。“建筑中的流水有无法抵抗的引诱力”。建筑师在设计别墅中自然不会忘记这一积极,活泼的构图因素,充分发挥水的动态美和静态美,甚至是声音美。
天然岩石有其丰富的造型美,宛如天然雕塑,如能点染得宜,则会趣味横溢。
大自然的树木,有丰富和谐的色彩及优美多变的造型,适当保留点缀则使建筑富有生机。
别墅建筑在其围合的空间中,多有人工制造不同意境,不同趣味的天井,庭院,成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过渡,“人工”与“自然”的矛盾通过这一空间求得统一。设计者需要通过大自然的因素把人工景色和人们的心灵联系起来,人工景色又与自然环境彼此协调,达到建筑与自然景色的内外协调。
协调景色,意趣自然的庭院,虽人工制造又不失自然特色,与自然景色遥想呼应。
建筑与这些人造环境浑然一体,透过不同意趣的人工庭院,激起人们的联想,加强了建筑、人与自然的融揉。
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别墅则追求二者之间联系的有机性,这不仅反映在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的安排上,还体现在建筑物的形体组织及立面处理上。
别墅造型随所处环境不同千姿百态,或平展在浓郁的丛林绿荫中,或镶嵌在翠碧的江河湖海之滨,或漂浮在如镜的静水绿波之上,或悬挂在险峻的陡坡悬崖之颠,无不成为自然风景的点缀。“的景随形”求得自然和谐统一,以成为环境的点缀。
摘要:近年来,人居环境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纲领。当前,国家城市发展的理念已经转向舒适和宜人的方面,因此探寻适宜的人居环境理论以及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的。本文以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成都市为例,探索自然条件对于该市人居环境的影响,并基于结论评价该市人居环境的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人居环境 自然条件 影响
21世纪,城市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的焦点,但城市本身的复杂性使的全世界面对一系列继续发展与优化的问题。工业化发展和汽车时代的到来造就了今天的城市品质,也为人居环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谓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是包括城市,集镇和村庄及维护人类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不仅指人类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
一、影响人居环境的因素
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因素(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经济因素(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资源)三个大类。其中,城市的自然因素可以说是城市发展的天生和潜在优势,也是良好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先决条件,具有自然优势的城市往往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
二、成都的自然条件
据《华阳国志》记载,成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位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因此,“陆海”和“天府”给成都的自然条件定了性,也造就了成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城市性格。
1.地理位置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介于东经102度54分至104度53分,北纬30度05分至31度26分之间。境内海拔387-5364米,东界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西部为纵贯南北的龙门山脉。成都市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市中心位于北纬30.67度,东经104.06度, 平均海拔约500米。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西南与雅安市相接,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与眉山市相连。东西最大横距19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6公里,辖区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98平方公里。
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也是是宝成、成昆、成渝、达成以及未来沪汉蓉、成兰、成贵、川青、川藏等铁路干线,成绵乐、成西、成渝城际铁路的交汇点,是我国重要的铁路运输枢纽和六大铁路客运中心之一,成都北编组站更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
成都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成都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运输枢纽和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
2.地质条件
2.1.地表组成物质
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得力于河流出山后,在冲积扇上来回摆动而堆积的地层。这种地层的特点,就是典型的河流冲击物的二元结构。上面是细腻的土壤,适合作物种植,下面是沙河烁石层,孔隙度大,含水性能高。二者上下结合,就是一套完美的农业土壤结构。加上两三千年来深耕细作的影响,表土积累大量腐殖质,形成了肥力很大的水稻土,更加增添了成都平原土壤的肥沃程度,在农业社会里物产丰富,自然奠定了休闲城市的“地利”基础。而主要的地表组成物质粘土,沙和砾石,也具备一定的承载力,对于城市的建设也较为有利。
2.2.地下水
成都平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为地下水的蕴藏和补给创造了有利条件。成都平原地下水总的流向自北西向南东径流,地下水埋深较浅,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以1-3M为主,广布于平原全区;平原周边山地丘陵地带,地下水相对较为贫乏。平原降水丰沛,河道,渠系分布密集,农灌用水量大,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起到了积极作用。成都平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模数72.02万m3/km2?a,位居全省之冠,地下贮存量之大,有较强的调蓄能力,是一个大型的地下水库。
2.3. 地震
成都平原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因此,成都平原地质结构减震效果较好。成都平原板块很硬,地震释放的能量只能选择薄弱的方向延断裂带向北释放。成都平原不是地震活跃带,发生地震的几率很小,一般震级都在3级以下,所以历史上周边大地震对成都造成的损失都不大。
纵观成都的地质条件较为优越,地表组成物质肥沃,地表承载力较强,城市建设限制较少;地下水蕴含量丰富且地震发生频率低,对于良好人居环境的营造和建设非常有利。
3.地形与地貌
成都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最高处在大邑县西岭镇苗基岭,海拔5364米;最低处在金堂县云合镇金简桥下资水河出境处,海拔387米;全市相对高差达4977米。地貌组合规则有序,平行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中高山区、沿山丘陵区、平原台地区、低山区、丘陵区。龙门山、邛崃山雄据西北,龙泉山斜贯东南,长秋山横亘南端,为中部成都平原筑成天然屏障,平原与山区之间为丘陵过渡带,龙泉山以东的丘陵属川中丘陵区。平原、丘陵、山区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40.1%、27.6%、32.3%。
成都多样化的地形地貌,不仅增添了成都山水并秀,风光如画的自然景观,也为良好人居环境的创造提供了先决条件。
(1)物产资源丰富
由于成都市海拔高度的显著差异,因此形成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与多彩多姿的自然景观,并使市域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为全市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成都西部山地岩性多样,经构造运动、风化侵蚀等作用后,形成各种地貌形态,以名山秀水与奇峰异洞居多,如:彭州影厂沟瀑布群,邛崃天台山风景区,都江堰青城山,邛崃金龙溶洞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2)平原地貌
成都市三种主要地貌类型中,以平原地貌为主体,占全市面积的40.113% ,土地利用率最高,垦殖指数达3812% ,是四川省最宜发展大规模机械耕作的地区。粮食、油料及蔬菜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保证全市人民的粮食、油料、蔬菜和副食品的供应有重要意义。
另外平原地区的城市,城市拓展性和通达性相对较好,平坦的地势有利于交通和城市的建设。成都历来陆路驿道纵横,水运发达,交通方便,也与平坦的地貌条件有关。成都城区楼房鳞比,街道宽阔平坦,具有典型平原城市特色,也是成都所处特殊地貌条件的结果。
平原不仅是发展农业的绝对好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建设,尤其是人们选择居住的好地方。成都的地形地貌特点,决定了该处是人们安居乐业,创建良好居住环境的较优选择。
4.气候条件
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3℃,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月平均气温为5.6℃;年总降水量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别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9月,常年暴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年日照时数1042-1412小时;年平均风速1.3米/秒,最多风向为静风,次多风向为北风;年平均相对湿度79-84%;年平均蒸发量877-1132毫米,地域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季节分布是春夏高、秋冬低。
成都特有的气候条件,对于成都人居环境的适宜性和舒适性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冬季较暖,少雨,无霜期较长;春季气温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回升早,典型的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相较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城市,更有利于人们生活以及休闲。
(2)成都是四川多云雾地区,云雾多,空气中水汽不易辐射和扩散,常有闷热之感。而成都全年日照只有1213小时,日照不足,阴天占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二,加上成都湿度较大,全年相对湿度为82%,因此,成都地区楼房建筑间距较大,基底架空较多。
(3)成都地区静风频率高,同时云雾多,不利于城市上空有害气体的扩散和稀释,另外成都大气悬浮颗粒污染分布范围较广,北从驷马桥,东到川棉一厂,西至无机校,西南抵红牌楼,南止火车南站,也与成都的山地走向和全年的风向有关。
成都的气候条件,对于成都人居环境的休闲舒适性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风向风速以及多云雾的影响而导致的污染问题也不可小视,空气质量问题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为成都打造优越的人居环境增加了阻力。
5.水文条件
成都平原河流分属岷江,沱江,涪江水系。各水系从西北部各大小山口进入平原后呈扇状分流。岷江水系流经平原西南部后汇于新津县流出区外;沱江水系流经平原东北部后汇于金堂赵镇流出区外;涪江水系流经平原东北部后流出区外。各水系在平原的分流密度平均每公里2.5条,与江河配套的各级渠系每公里达2-4条,是典型水网化平原。特别是都江堰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渠首处于岷江冲积扇顶点,利用岷江丰沛的水量控灌整个成都平原。优越都江堰的灌溉,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三、总结
城市具有一定的自然条件,作为地理空间的一部分,城市的自然环境及条件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自然条件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具有先决性和客观性,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物质基础。成都市的自然条件为成都人居环境的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地势平坦,地貌上无特殊天然障碍,易于规划布局;市区所在平原部分无大规模的斜坡和地质灾害, 市区周围河渠纵横为郊区农业生产和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等创造了有利条件;气候温润,易于休养生息;自然资源丰富,利于城市建设发展等。总的来说,成都的人居环境由于自然因素的优势较为宜人;合理利用自然条件,今后成都人居环境的打造将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汪苏华,李钟武. 成都市城市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合理利用与保护[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15).
[3] 刘颂,刘滨谊.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城市规划汇刊,1995(5).
[4] 李丽萍,郭宝华. 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J].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
1.1自然环境空间设计所具备的低碳环保价值
从目前我国自然环境空间设计的实施方案内容来分析,往往很多的自然环境空间设计项目中的环保问题需要通过科学化的方式进行改进,基于低碳理念的自然环境营造方式便浮出水面。从总体情况来看,大气、土地、阳光、空间、植被、动物、山川河流等都属于自然环境规划建设项目中常见的自然环境元素。实质上,尽管这些设计元素对于总体设计及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关键在于如何进行组合设计与应用,这就需要本着低碳理念来进行设计规划。低碳理念,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景观氛围中各类型物质的协调布局,同时,还蕴含着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空间设计所具备的低碳环保价值极高。此外,最重要的是,自然环境设计以及室内环境设计要参照“因地制宜”的属性来编排设计,尤其是在制定自然景观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材料及运输过程的低碳特性,往往采取就近取材的原则来进行设计。
1.2室内环境设计内容当中的低碳理念
在自然空间中,通过将植物、山石、水体等可以移动的自然环境元素,以及对自然景观的再创造,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对自然的一种渴求。室内庭园设计中,最具有生命力的自然环境元素就是植物。由于植物可以通过本身的形体、线条以及视觉色彩等自然美的展现,可以给人带去无限的活力,并且,植物本身具有的一种自然活泼的姿态,与室内的几何空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人以柔和丰富之感。
2.自然景观环境设计与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之间的微妙关联
2.1生态环保理念是连结自然景观环境设计与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桥梁
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室内居住环境的舒适环保,所以,将自然通风设计引入到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之中,对于当前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舒适度要求的提高,空调作为能够有效调节室内温度的电器被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但空调的使用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为了有效的降低能耗,许多新建成的建筑都选择减少通风量的建筑设计策略。可是由于房间新风量的减少,以及对运行没有进行妥善的管理,使得室内装修材料的气味无法快速的挥发,造成室内空气的有机混合物含量增加,导致室内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因此,采用自然通风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室内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
2.2自然采光设计与室内水体环境设计是现代设计的精髓
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阳关、空气和水都是人们获得生存条件不可缺少的自然元素,所以,将自然采光技术运用到当前建筑室内设计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自然光无论是在室内环境自然环境元素设计还是在能源系统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它不仅仅只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经济意义,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自然光的习惯,使得自然光具有极高的生理卫生价值。另外,除去人们本身对于自然光自然而然的需求之外,自然光还是重要的太阳能,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主要绿色能源之一。因此,将自然采光设计应用于室内设计之中,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生存环境舒适度的需要,还符合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绿色能源的社会发展理念。在室内设计诸如水池、小型瀑布。喷泉等水体,可以有效的调节微气候对室内空气中水元素的增发,使室内的湿度始终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并且,水具有储存热量的作用,在冬天,室内水体可以在白天从太阳辐射中获得热量,并储存起来,到了夜晚的时候,水体再将储存的热量释放出来,从而提高起到提高室内温度的作用;在夏天,水可以吸收热量,使得室内的温度低于室外温度,有效的保持室内的凉爽度。实际上,室内环境的设计在虽然在主观上没有利用自然环境,但是却被动的将自然元素运用到了设计之中,在探知到二者的关系以后,就要侧重将生态环保的理念科学化、合理化的注入到设计内容之中。
3.结论
关键词: 幼儿园 自然环境 游戏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自然环境对幼儿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性发展有着独特意义,哲学上讲:“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渊持久的影响。”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熟悉自然环境,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环境保护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增强环保责任感,让他们以正确的环境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幼儿学习的生活化、趣味化,培养其健全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意义
1.1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
爱玩是孩子的本性,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是一种释放孩子天性的手段,让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感受自然,领略自然的风采。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不仅仅要求知识过关,更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能够帮助他们想问题更全面、更到位,培养出一批批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1.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之后,你才会有动力完成这件事。因此,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也为幼儿们提供许多探索机会,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因为自然环境下有很多幼儿没有接触到的东西,在这种环境下开展游戏,可以使游戏更具生动性、趣味性,让他们将学到的、看到的更好地融入学习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3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
积极性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有了做事的积极性,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活动,可以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好奇心,让幼儿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对于竞争性来说,因为游戏本身就带有竞争竞赛的含义,所以,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活动可以在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鼓励同学们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做到完美[1]。
1.4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是因为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而且老师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学生,学生们可以对游戏活动提出独到的见解,使游戏活动的开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措施
2.1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游戏
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游戏是回归自然,释放孩子天性的手段,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更领悟到自然的魅力,可以利用自然环境中的一些事物开展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例如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们采野花,让孩子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可以让幼儿们在河边捉小鱼、小虾,让幼儿们在小树林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环境资源,例如公园设施、博物馆、人工或天然绿地等为孩子们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其中进行游戏玩耍,等等,让幼儿们在游戏过程中学习自然、了解自然。
2.2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有特点。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积极作用,给他们分配不同的游戏任务和目标,因材施教,调整教学方法,切不可“一刀切”。
2.3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
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关键是要依靠老师的引导,因此,这就要求老师除了必须具备足够的幼儿教学知识之外。为了适应游戏活动的要求,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游戏活动的素养,因为这关系着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教师应该多参与相关的培训,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以多样化、生动有趣、游戏化的方式增强游戏活动开展的效果。
3.结语
幼儿园在自然环境下开展游戏可以满足社会对于全方位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其重要性,利用这种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幼儿对大自然的亲切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不服输精神,减轻幼儿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段媛媛.浅谈幼儿园自然游戏环境的价值与创设[J].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10):37-8.
作者:秦晓洲 李颖 单位: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重庆市环境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试验目的重点考虑以下2类试验:1)考核性试验,即用于考核、验证和评价装备(产品)环境适应性为主的自然环境试验;2)研究性试验,即用于数据积累和基础研究为主的自然环境试验。试验保障条件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试验、监测、检测能力;技术力量;研制周期;交通、运输情况;安全、保密状况;特殊监测协作性;试验经费。剪裁原则1)剪裁后的自然环境类型应保持和装备(产品)使用环境的类型相一致,如果是自然环境加速试验,应保持主要环境因素一致。2)不允许出现欠试验设计,即试验环境的主要环境指标不能低于使用环境。3)允许出现过试验设计,即试验环境的主要环境指标高于使用环境,但须由委托方决定。
剪裁
试验环境剪裁重点是对试验大环境进行剪裁,目的是确定试验环境、确定自然环境试验站和确定试验类型。环境包括湿热海洋、湿热雨林、亚湿热酸雨、高原低气压、暖温半乡村、干热沙漠、寒冷低温共7种大气环境和湿热海洋、亚湿热海洋、暖风海洋性季风3种海水环境,另外还包括7种自然环境加速试验方法的环境。剪裁标准见表1中试验方法1,4和6—12。根据剪裁依据按以下工作内容进行。1)装备(产品)任务书和研制总要求:(1)装备(产品)任务书和研制总要求规定的环境原则上不作剪裁;(2)装备任务书和研制总要求未明确规定环境的应依据装备性质和环境特性进行剪裁。2)装备(产品)性质:(1)整机类可依据装备(产品)任务书和研制总要求进行剪裁;(2)零件、部件、结构件和材料等无明确环境要求的,试验环境通常应包括可能服役的所有环境;(3)已有环境适应性数据及相似产品环境适应性信息的装备(产品),应优先选择对其性能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的环境进行试验;(4)在确定试验环境类型时,还应考虑装备(产品)特性、部署及操作维修极限等。3)环境特性:(1)地、空、天使用的装备(产品),其储存和使用涉及大气环境,应选择大气自然环境试验;(2)海上使用的装备(产品)应优先选择海水自然环境试验,对于在舰艇甲板上使用的装备(产品),还应考虑海面大气环境试验或海洋大气环境试验;(3)预期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装备(产品),可针对其环境类型选择大气或海水自然环境试验中最严酷的环境条件进行试验,必要时,可结合自然环境加速试验和实验室环境试验进行。4)试验目的。(1)考核性试验,应优先选择对装备(产品)预期服役影响最恶劣的环境;也可利用相似产品法,总结类似产品的试验数据和相关试验环境以及结论,选择可影响到装备(产品)战技性能、储存寿命、安全性能、维修和维护性能的环境作为试验环境。(2)研究性试验的剪裁重点考虑以下内容:以数据积累为主的试验,试验环境应尽可能考虑全面,特别是产品中的纯材料类;以基础研究为主的试验,可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关大气试验环境;海水环境试验可依序选择湿热海洋环境、亚湿热海洋环境和暖温海洋性季风环境。(3)除非用于特殊试验目的,一般情况下同一批试验样品不允许在多个试验环境进行组合试验。5)试验保障条件。选定试验环境和试验站若不具备相应保障条件,可按下述方法剪裁:(1)经过各方努力,确定达不到试验保障条件的,可根据主要环境因素确定其它环境类型的试验站或自然环境加速试验;(2)协作单位有条件进行现场检测的,原则上不能剪裁,应沟通解决。试验方法、试验条件、试验参数及量值剪裁剪裁目的是确定大气、海水自然环境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确定大气、海水自然环境加速试验方法;确定试验参数、量值及持续时间等。剪裁标准见试验方法1—12(见表1)。工作内容如下。1)根据装备(产品)任务书和研制总要求,规定的贮存试验应选择库内大气自然环境试验方法,若不能剪裁且规定的持续试验时间原则不能剪裁,贮存试验条件应予以保证。通常:温度≤30℃,相对湿度≤70%。无明确规定的,应保持自然环境状态。2)根据装备(产品)性质,带包装的整机通常选择库内贮存试验,在征得委托方同意时可选择棚下或户外贮存试验;材料、结构件、部件、元器件、工艺等优先选择大气暴露试验及表层海水腐蚀试验,根据材料类别、部署确定试验方法。如高分子材料一般选择紫外线强的环境进行户外、棚下暴露试验,金属类一般应选择恶劣的腐蚀环境(如海洋大气、高温高湿等环境)进行户外暴露试验;非包装装备(产品)在工作状态下或有定期通电检测要求时,需考虑动态暴露试验;根据装备(产品)已有环境适应性数据剪裁试验方法,严酷则选择户外,次严酷选择棚下,温和选择库内。3)根据环境特性,当大气和海水自然环境试验不能满足试验条件要求时,可选择自然环境加速试验,此时应根据服役环境对产品产生最主要危害的环境应力及量值选择相关的自然环境加速试验方法;服役期长的样品,应考虑可能遭遇到的服役环境的极值条件造成的影响,可根据主要环境应力及量值选择相应的自然环境加速试验方法及量值;海水试验样品应根据其在海水中实际使用时所处的位置来确定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一般情况是:水下选择全浸区腐蚀试验;水面上选择飞溅区腐蚀试验;周期或间歇性处于水面和水下的选择潮差区腐蚀试验;同一样品同时处于水下污泥区和水面的则选择海水长尺试验方法。4)根据试验目的,考核性试验的试验方法和试验条件等应与装备(产品)任务书和研制总要求规定的一致;研究性试验应结合预期服役环境首选环境条件严酷、环境应力强度高的试验。5)根据试验保障条件,通过可行的设备和仪器配置方案、协作等措施,能够确保试验和检测工作正常运行的原则上不剪裁;如保障条件确不能满足试验要求时,可与委托方一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剪裁。如研制周期短,可选择相对严酷的环境和试验方法:大气可选择户外环境和暴露试验方法;海水可选择飞溅试验或潮差试验;必要时,也可选择自然环境加速试验等方法,或通过双方协商其它替代方案。试验程序剪裁剪裁目的是确定各方法中试验程序的主要技术参数、试验时间、相关技术要求等。剪裁标准见表1。根据剪裁依据,工作内容如下。1)预处理。除非有特殊要求,该程序通常可以不考虑。2)检测。这是必须程序。程序中初始、中间、最后等检测的内容一般根据以下情况剪裁:检测项目、检测周期按有关装备(产品)要求或有关各方制定的技术文件执行;如无特殊规定,可根据装备(产品)类别进行常规项目检测,由试验方完成;特殊或重要检测项目,不能被剪裁掉,应由产品方和试验方协商解决。3)试验样品安装。这是必须程序。试验样品安装一般根据以下情况剪裁。(1)装备(产品)的暴露试验,其安装和放置根据尺寸大小和质量确定。大、中型产品按实际使用状态水平放置,有方位要求和做动态暴露试验的装备(产品)应按有关规定放置;小型产品通常按主试面朝南45°角暴露放置;进行储存试验的产品一般不考虑方位,但有堆垛要求的装备(产品),其包装箱离地高度、堆垛高度等应按有关技术文件执行。(2)平板试验样品一般按朝正南45°角暴露、安装和放置,高分子材料可考虑纬度角或正南暴露。(3)有方位要求的试验样品可选择0°角、正东、正北、正西或迎风面等方位暴露。(4)海水环境试验一般选择90°角暴露。4)试验开始时间。这是必须程序。试验开始时间一般根据以下情况剪裁。(1)多站投样宜统一试验时间,通常大气自然环境试验宜在每年的4—5月份或9—10月份进行;海水自然环境试验宜在每年的9—12月份进行。(2)单站或部分站投试,可根据试验站环境资料,选择严酷月份进行投样。5)试验周期。这是必须程序。方法中推荐的试验周期为一组数据,可从头至其中任一数字截断,组成新的一组试验周期。最长试验周期即试验时间。试验周期一般根据以下情况剪裁。(1)整机技术条件规定的试验时间,一般即为最长试验周期,不能剪裁。其试验周期宜参考已试验过的相似产品确定。(2)装备(产品)技术条件未规定试验时间的,应根据其性质、用途、服役环境等确定。如果是易损件,服役环境恶劣,则选择1,2,3,4,5a;反之,则选择1,3,5,10,15a。也可与委托方协商确定。(3)对于基础性、研究性试验及预期耐蚀性高的材料,大气和海水试验宜分别根据材料类别选择最长试验时间确定试验周期;反之,可根据经验从中选择某一试验时间与其前面试验时间组成试验周期。6)试验终止。这是必须程序。试验终止时间一般根据以下情况剪裁:无技术条件规定的整机一般选择预定试验样品性能检测极限;无技术条件规定的纯材料类一般选择预定试验周期;在预定的装备(产品)技术条件规定的试验时间内,试验样品性能检测已达极限时,可终止试验。7)试验记录。这是必须程序。程序中技术条件一般根据以下情况剪裁。(1)环境因素监测记录通常按“大气环境因素测定方法”和“海水环境因素测定方法”附录的规定记录,也可只记录双方商定的主要环境因素。(2)对影响产品主要性能和功能的检测项目,其试验记录不能剪裁。8)试验报告。这是必须程序。试验结束应出具试验报告,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内容、试验时间、试验条件(试验场地、试验装置、环境条件等)、试验方法及执行标准、试验样品、检测方法、评价方法及执行标准、试验中断及处理、试验结果分析、结论,一般不予剪裁。
剪裁效果评估
对于剪裁实施的可能效果应作评估,以不断总结和凝练,提高剪裁水平,评估包括以下内容:1)实现预期试验目的的可行性;2)试验方法的科学性、可靠性和严谨性;3)对装备(产品)研制和改进的指导意义;4)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其他考虑事项1)如重点考虑的某些环境因素的量值及环境应力强度达不到装备(产品)技术条件时,可结合这些环境的气候、机械、运输、包装等实验室环境进行试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价。2)研究性试验一般应考虑和实验室环境试验或使用环境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结语
GJB4239提出剪裁概念迄今已近10年,有关专家在宏观上就环境工程剪裁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2]。目前,实验室环境剪裁工作相对走到了前面。笔者认为,军用装备自然环境试验方法剪裁仅是环境工程剪裁技术中一个方面的内容,由于自然环境试验在国内起步较晚,其剪裁工作尚未真正开展,希望更多的自然环境科技人员重视并投身到剪裁工作中来,促进自然环境试验剪裁工作与实验室环境剪裁工作并重发展,共同推动装备环境工程工作再上新台阶。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关键是要抓住自然环境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其变化,精心捕捉其独特之处,合理安排好写作顺序,进行生动逼真的描写。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但它们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与人物的思想行动紧密联系着的。其中,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以及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技法指导】
一、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文章气氛。
鲁迅先生的《故乡》开头有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是这样的:“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其对深冬的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二、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开头写“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营造出一种优雅迷人的环境氛围。文中写“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向读者暗示梨花正象征了哈尼小姑娘。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首尾呼应,更深入地点明了主题,突出了人物形象。
三、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著名作家林海音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里,以“夹竹桃”为线索,通过环境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开头以“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领起全文;文中又写到“我”又看到:“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通过环境描写渲染爸爸病重的悲哀氛围;结尾“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更深切地表达了内心的悲痛。
四、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深化文章主题。
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祥子在烈日下和暴雨中挣扎的情景。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更彰显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主题。
【典例分析】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孙犁《芦花荡》)
分析:作者特地选择夜晚的景色来描写,暗示了抗战时期炮火纷飞的时代背景,渲染了紧张、神秘的气氛。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分析: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句式,丰富的想象,令人陶醉的遐想,写出了春天的热闹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以及对春天的喜爱。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分析: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则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4.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鲁迅《在酒楼上》)
分析:前句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主人公懒散怀旧的心情。后句用“梅”与“花”反衬主人公的懒散心情。
5.高山的雪水汇入湖中,又从像被一刀劈开的峡谷岩石间泻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涧里。水从悬崖上像条飞练似的泻下,即使站在十几里外的山头上,也能看见那飞练的白光。如果你走到悬崖跟前,脚下就会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俯视水练冲泻到深谷的涧石上,溅起密密的飞沫,在日中的阳光下,形成蒙蒙的瑰丽的彩色水雾。就在急湍的涧流边,绿色的深谷里也散布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像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
(碧野《天山景物记》)
分析:文章从多种角度,写出了天山的神奇秀丽。描写细致,比喻贴切,色彩迷人,表现了天山脱俗的美。
【实战演练】
1.分析下面段落的自然环境描写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
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四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思维拓展:通过阅读可以感知描写对象,不难看出,这个文段里写了初春墓地的景色。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突出文章主旨,表现内心情感服务的。“花环”“青松”和“如茵的嫩草”均表现出对烈士的景仰,引发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以“我”终于获奖了,怀揣奖状回家为情景,写一段环境描写衬托“我”的喜悦心情;或以月考(考试)失败了,回家见父母前的心理为情景,写一段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烦躁、悲观、失落、懊悔的心情。在景物描写中至少要表达两种感官感受。
思维拓展:景物描写能起到烘托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写作时,我们要注意到,喜悦的时候看到外面的景物会有什么感受,言行举止上有什么特点。伤感的时候,看到相同的景物感受是一样的吗?不是景物变了,而是我们看景物的眼光变了,内心的情感变了,所以看到的景物自然就不一样。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主张“以大自然、大社会做教材”不谋而合。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以幼儿园自然环境为主要资源,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发现自然,在亲身实践中探求新的科学知识,让幼儿园自然环境成为幼儿学习自然科学的殿堂,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关键词】自然环境;幼儿;科学活动;亲自然
一、发现和收集自然环境下的科学资源
好奇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当带领幼儿散步在百花园、百果园的小路上,穿行在植物园中,他们个个变得好奇、好问、好探究。比如,这是什么花?为什么花儿有的大有的小?长长的是什么呀?在幼儿的发问下,我们开始收集相关可供探究活动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随着植物生长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花的生长规律,果树的开花到结果过程,蔬菜的播种到生长到采摘,树叶颜色变化的过程等等,这些收集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形成了一个个科学资源系列。除此之外,每个教室都有属于自己班级特色的自然资源,这些发芽类植物、观赏类植物、水培植物,也是一种科学资源,这种资源幼儿每天可见,有利于培养幼儿观察记录的能力。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科学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科学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因此,用心发现和收集自然环境下的科学教育资源,为实施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和开展亲自然科学活动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大自然是位神奇的老师,它可以培养孩子的美感,又可以启发孩子的悟性,它既可以向孩子展示伟大的规律,又可以使孩子的身体休整,让孩子充满灵气。”在大自然,每个幼儿都会通过自己的手、眼、脑,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积累经验。
1.户外探究活动。《指南》中指出“亲近自然,喜欢探索”,亲近自然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户外活动,在适合的时间到有探究价值的自然资源环境中进行探究活动,这种活动能激发幼儿多种感官的发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春天,蚕豆发芽了,长出了嫩嫩的叶子,我们带领孩子一起去到蚕豆地,他们个个欣喜若狂,分头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蚕豆小苗,观察蚕豆叶子的形状,猜测着会结出几颗蚕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再一次来到这里,发现蚕豆长高了,又开花了,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许多秘密:蚕豆花的颜色有些紫有些白,蚕豆的叶子竟然还有卷着长的,像个小喇叭。在与管理爷爷的交谈中,幼儿了解到种植蚕豆的秘诀,如:种蚕豆的时候要保持行距,方便蚕豆吸收营养,蚕豆喜欢湿润的环境,所以要经常给它们浇水。等到蚕豆成熟的时间,孩子们又一次来到蚕豆地,亲手采摘下一颗颗胖嘟嘟的蚕豆宝宝,大家兴奋不已。在剥蚕豆的过程中,孩子们产生了疑问:该从哪里剥开蚕豆的壳?很小很小的蚕豆能吃吗?为什么有的壳里有四颗蚕豆有的只有一颗?当城市里的幼儿置身于田间地头中,处处都是新奇的事物,他们的认知冲突不断发生,从而引发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的主动观察、探索,完成知识经验的积累。
2.学习观察方法。自然中万事万物瞬息变化,因此在亲自然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观察学习能力十分重要。怎样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需要引导幼儿学习观察的方法。以小班幼儿观察秋天的树叶为例:(1)准备观察。在观察活动开始前,首先要了解孩子对秋天的树叶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比如形状、颜色、大小等。教师应选取最具有观察价值的内容进行观察活动。其次要确定观察树叶的地点—有不同品种的树木,常绿树和落叶树错落生长等等。(2)实施观察。确定观察内容后,带领幼儿来到选定的地点,并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每人选取一片树叶,仔细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鼓励幼儿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通过和同伴树叶间的比较,了解更多树叶的科学知识。以上是即时性的观察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我们可以引导长期性观察,并通过观察日记、记录表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整理总结。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和幼儿一起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并在幼儿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提升和总结,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延伸和拓展科学活动范围
以上我们所说的科学活动都是在幼儿园自然环境范围内进行的,但是幼儿对自然环境的探究活动不会仅仅局限在幼儿园范围内,因此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拓展和延伸活动范围,能让幼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幼儿园旁边的古渎港就是一个十分有利的自然资源,它的四季变化、鸟语虫鸣等待幼儿的发现和探索。在对古渎港的探究活动中,需要教师的集体引导,帮助孩子们梳理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怎么去进一步探索,更多的还需要家长参与进孩子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来,让大手牵小手一起走进自然大课堂。让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自然大课堂中发现和探索科学,让大自然、大社会充盈幼儿的科学活动,使幼儿得到真正的解放,使幼儿在快乐的亲自然科学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作者:范玉华 单位:实验幼儿园
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当细细体察,方能悟其真意。下面主要以孙犁的《芦花荡》为例,就如何分析自然环境的作用,讨教于教学教育的行家里手。
一、自然环境描写能契合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甚至支配着人物的行动。如“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孙犁《芦花荡》,下文举例未加注的,皆选自此文)这段自然环境描写置于老英雄护送失利之后,应该说不止是风凉夜凉,更重要的是人心凉了。他惭愧,觉得“没脸见人”,准备暂停护送。的确如此,自尊心极强的他没有按原计划去实施护送任务,而是待了一夜并邀二菱次日来看他的复仇行动。可以说,形容词“凉”不但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同时决定了第二天智斗鬼子的行动。
除形容词外,描写性谓语和修辞句也能担此重任。抓住描写性谓语(含主谓短语中的谓语),对分析自然环境的作用帮助极大。如“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里的“迎风飘撒”就写出了老英雄得胜之后的那种心花怒放的感觉。
二、有的环境描写能提供人物的活动场所,渲染某种气氛。茅盾曾言:“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在分析这一作用时,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这处环境描写必须包含某个地名,或是一个大概的地域。其次应该抓住它们的修饰语或者描写性语句。如“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其中的“大苇塘”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或环境;修饰语“阴森黑暗”揭示了这一场所或环境的残酷恐怖的特点,渲染了一种令人窒息、凄惨悲壮的气氛;同时对鬼子“呆望”的神情描写,形象的刻画了他们的无奈和悲哀,暗示了白洋淀抗日军民的神勇和智慧。
三、环境描写总是以情节为依托,情节发展也离不开客观的自然环境,因此环境描写往往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作者把这句环境描写安排在老英雄发誓找回自尊时,确实是匠心独运!天气不闷热,鬼子们就不会偷偷地下河洗澡,所以作者怀着民族爱憎为老英雄创造了一个为大菱报仇雪恨的机会,从而推动情节的自然发展。这种环境描写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常常出现在人物的两次活动之中,且与下一活动存在较明显的因果关系。此处环境描写与人物活动关系可图示为:护送失利天气闷热鬼子洗澡杀敌报仇。
四、不少环境描写能隐射社会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如都德《最后一课》对布告牌的内容的介绍,对普鲁士兵的操练和收操号令的描写,就暗示了法兰西正被普鲁士侵占的社会环境。通过自然环境的铺陈,小弗郎士仿佛一下子就由贪玩厌学的学生成长为一个明理爱国的战士,这一类描写往往位于人物行为活动之前,对人物性格具有正衬或反衬作用,促使其思想情感发生突变,并成为其行为活动的催化剂。
五、少数文学作品的环境描写还起着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这类描写具备有两个特点:一是被置于文章结尾;二是具有以少胜多、或以虚衬实、或以有显无的张扬因素。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末尾“驿路梨花处处开”,其中的“梨花”既点题点人,“处处开”,不仅突出了雷锋精神在哀牢山扎根,同时彰显了雷锋精神之花处处开放的意图,收到了言近意远的效果。
六、另外,人物的贴身之物,居所陈设也可以表现人物性格,交代人物身份。如鲁迅的《祝福》,四叔房里“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段书房的陈设描写,就刻画一个了信奉朱子理学,虚伪守旧的迂腐学究的形象。
当然,正如刘禹锡所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一段景物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共存的,分析的方法肯定也是灵活多变的,全看执教者细心体察,得法引导。
郭西合,汪祖国,教师,现居湖北阳新。
第二作者:王振振;男;汉族;1990年5月;郑州大学 水利与环境学院;2009级;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4班
摘 要: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对原自然环境产生了这诸多的影响,有利有弊,本文就其利与弊两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关键词:水利工程;自然环境;影响
一条河流、一个河段及其周围地区在天然状态下,一般处于某种平衡。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破坏原有的平衡,特别是具有高坝水库的河川水利枢纽的建设运行,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人类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直接和现实的需要,改善生存环境,为了人类的发展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水利工程对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有利影响
1. 1改善局部地区气候
兴建大型水库一般可使局部气候向有利方向转变。如通过水体的调节作用使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升高和极端极高气温降低,还可提高库区及邻近地区的相对温度,对一些作物栽培是有利的。
1.2有利于当地植被的生长
沙漠地区实行灌溉农业,扩大了原有绿洲面积,还增添了新的绿洲和新的城市。比如,新疆是大陆型气候特别明显的地区,面积辽阔,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把它分割成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大盆地。盆地四周分布着戈壁和绿洲,中为沙漠。建国后,大力兴建水库,小水电、灌溉渠和渠道防渗等水利工程,在戈壁沙漠中,不但扩大了原有绿洲的面积,还增添了一些新的绿洲和新的城市。可以说,水利建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自然环境,并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新的生态系统。
1.3改善水质和供水条件,减少洪水泛滥和水库水位的季节变化,通过水利建设扩大了水面面积等。并且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土壤环境通过筑堤建库、疏通水道等措施,保护农田免受淹没冲刷等灾害;通过拦截天然径流、调节地表径流等措施补充土壤的水分,改善土壤的养分和热状况。
2、水利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水利工程在发挥其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主要归结于两个方面:一、物理影响,包括水利工程的兴建对水文形势的改变,对泥沙淤积和河道冲刷的变化,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等。二、生态影响,包括对动植物、对水域,细菌藻类、对鱼类及其水生物的影响等。
2.1物理影响
2.1.1对水文形势的影响
河流中筑坝建库后,上下游水文状态将发生变化,如果水库不具有较大的径流调节性能,则变化指标线为上游的一段雍水段;如果水库具有季、年或者多年调节性能,则上游水位将有很大的变化幅度,这就造成一片淹没、浸没区,居民要迁移,下游河流水位以及地下水位都可能下降,甚至带来干旱。
2.1.2对泥沙淤积和河道冲刷的影响
上游水库水深加大,流速降低,河流带入水库的泥沙会预计下来,逐渐减少水库库容,这实际上最终决定水库的寿命、据美国、印度等国130座水库的调查,每年淤积损失的枯荣约在2%―14.33范围内。水库的“沉沙池“作用,使过坝调节下放的水流成为清水,冲刷能力加大,从而是下游河床刷深,也可能影响河势变化乃至河岸稳定。经水库下泄的谁,水质会有改善,但随着库区不同的条件,也可能受某些盐分污染。神水库低孔下放的谁,水温会较原天然状态有所变化。
2.1.3水库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影响
近几十年来,随着如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强烈的水库地震在世界各地在库区附近时有发生。至80年代末期,在库区附近发生的地震就有几十余起,强度大于5级的已有十余次。比如,赞比亚卡里巴水库,在1985年蓄水前没有发生过地震的记载,应该为无震区,当1985年蓄水后,库区地震频繁发生,当该水库达到蓄满水位时,发生的9次地震的震中都在库区附近。
2.1.4工程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使下游平原的淤泥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同时输水渠道两岸由于渗漏使地下水抬高,造成大而积土壤的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例如,阿斯旺大坝的兴建使泥沙淤积在水库内,不再出现洪水泛滥肥沃两岸的土地。三峡水库的下游地区大而积低湖田而临沼泽化威胁,渍害田比例增大。
2.2生态影响
2.2.1对动植物物的影响
修筑堤坝将使鱼类特别是洞游性鱼类的正常生活习性受到影响,生活环境被打破,严重的会造成火绝。例如:岷江特有的白甲鱼、岩原鲤、中华鱿在渔业产量的比重已很少,特别是白暨豚近几年来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水利工程的建设使自然河流出现了渠道化和非连续化的态势,这种情况造成库区内原来的森林、草地或农田被淹没水底,陆生动物被迫迁徙。同时,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河流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2.2.2水利工程建设对细菌藻类的影响
因水利工程建成后水文条件的改变,造成钉螺、疟蚊等传染疾病的媒介物更可能得到新的有利的繁殖条件,从而增加血吸虫病、疟蚊等的传染的危险性。此外,库水化学成分改变、营养物质浓集导致水的异味或缺氧等,也会有对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
上述无论是物理影响还是生态影响,无疑都转移为对人类本身的影响。同时还要注意水库蓄水后可能出现的一些规划设计阶段较难预见的影响。例如:库岸由于谁的深入,原本稳定的边坡可能出现失稳坍塌。意大利瓦依昂拱坝上游就曾发生过这种大滑坡,造成高150米的浪涌翻越坝顶重回下游村镇,死亡3000人。因此修建水利枢纽,必须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精心研究,慎重对待。
结语
水利工程修建的目的必然是造福人类,更好的利用水资源,减少水利灾害,但是我们在努力开发水资源修建各类水利设施的同时,也不可忘记修建水利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因此在衡量一个水利工程是否有必要修建的时候必须全面考虑,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其指导思想,这样才能最终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 蔺秋生,黄莉,水利工程对环境影响及其工程补偿措施浅析[J],水利电力科技,2007 年3月第33卷第1期
一、桂林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桂林的生态旅游资源桂林坐落于广西的北部,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桂林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但因其自然环境价值,还在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国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这座美丽的城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闻名于天下。并且这里有着丰富的喀斯特地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溶洞景观。同时桂林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华夏五千的璀璨文明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并且与这里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孕育出了淳朴、勤劳、善良的民族风情。桂林的山青水秀与民族风情二者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共同打造出一个人间的旅游天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感受桂林风情。桂林位于广西北部,位于喀斯特岩溶盆地的中部,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它以甲天下的山水为依托,以桂林市城区为核心,辐射12县的生态旅游区,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共性,又有高大、雄、险、幽的特色,发展潜力巨大,深受国内外游人的青睐。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的漓江,水碧,风景如画;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充满神秘色彩;城市绿肺般的会仙湿地及桂柳古运河以及人与自然协和一体的奇观--龙脊梯田等。奇丽的自然山水与桂林的民俗、民居、民族歌舞、民族服饰以及民族文化孕育了桂林的民族风情,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形成了桂林充满色彩和强烈吸引力的生态旅游景观。
(二)桂林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桂林的环境质量和旅游资源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桂林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旅游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总值也直线飙升。但是不能否认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能,人们过多的关注于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对旅游环境的保护,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近年来桂林旅游景区垃圾成堆的现象十分普遍,原始森林白色污染严重,使原有的旅游价值丧失殆尽。且由于近年来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工业发展带来的三废使桂林的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空气质量也有所下降。而且在旅游景区大兴土木建设酒店等等,破坏了桂林的原始生态环境。这些都使得桂林旅游业的自然环境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国家有关政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市旅游资源受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例如:我市漓江支流的小东江、南溪河、桃花江等普遍存在水质污染问题,尤其是部分河流还穿越市内著名景区,严重影响了桂林市旅游形象。近三年来,随着新城市建设的开展,机动车辆的增加,桂林市的空气质量也正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指标已名列全区前列,环境保护问题刻不容缓。
(三)在保护环基础上开展生态体验式旅游的必要性“桂林山水甲天下”,自发展旅游业以来,桂林就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是游客心中向往的神圣的天堂,但是近几年从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形势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以往游客来到桂林市区都会因美景逗留数日,但是现在大部分游客经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桂林市只是暂时歇歇脚,而后就去了县域旅游景区。可见桂林市由游客的聚集地成了游客的集散地,而桂林县域的旅游业却正在悄然崛起,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市区环境污染加重,景区旅游资源破坏严重造成的。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旅游业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了。从桂林开始发展旅游业开始,就一直采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来进行城市旅游的宣传,可近年来桂林市区已从游客目的的转变为游客集散地,游客在市区的停留时间逐渐缩短,县域旅游强势崛起,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的同时,也是在对优美自然环境的选择。近年来桂林市政府出于保护漓江的目的,正逐步将市行政中心职能从主城区西迁至临桂,也是为更好的为游客提供游览空间,以达到建设旅游胜地的目的。因此,当前开展老城区的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将传统观光游升级为生态体验式旅游显得十分重要。
(四)桂林发展环保、生态体验旅游项目的可行性根据实际情况显示,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桂林市逐渐开展治理市内水利环境的工作,通过“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使得桂林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对桂林市旅游业进一步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今年的游客接待量同去年相比大幅度上涨,旅游业创造的经济价值也直线飙升,对周围县域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从政府角度来讲,创造绿色生态城市是桂林市基本的出发点,自《桂林市城市总规划》颁布后,我们以其为指导又制定了《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桂林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轨道中,并通过制定“一带两江三楔四线”布局结构,合理分配各类园林绿地,将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并且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大力加强对桂林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为打造桂林五位一体的生态格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桂林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实际案例来看,近年来,桂林市政府逐步开展对市内水体环境的治理工作,“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为桂林旅游抹上了浓黑重彩的一笔,2014年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40%,此外,其二期工程通过疏浚桃花江、建设两岸生态乡村旅游的模式也取得了成功。因此,将此模式继续扩大至城市周边将有力地增强桂林市旅游的竞争力。从政策层面来讲,桂林市以创建绿色生态城市为出发点,以国务院批准的《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编制了《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到了城市总体规划中,该规划确定了“一带两江三楔四线”的系统布局结构,使各类园林绿地合理分布,紧密联系。其中,“一带”是指漓江城市段建设滨水绿带,形成绿色廊道,把城市其他绿地串联起来。“两江”指在小东江、桃花江沿岸开辟规模不等的园林绿地,形成城市中心东西两翼的两条绿色风景带。“三楔”即七星-尧山组团绿楔、西山-芦笛组团绿楔、黑山-龙泉组团绿楔,从三个方深入主城,并实现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四线”即城市周边的尧山景区背景线、龙泉景区背景线、芦笛景区背景线、桂海景区背景线,这四条城市背景线构筑了郊野景观。
二、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增强旅游竞争力途径的探究
(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凸显生态宜居环境优势1、要使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发展旅游经济的前提条件,明确旅游资源保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采取相应的地方政策给予实质性的保护。2、适当控制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增加旅游的文化、科技含量,以缓解环境压力。上工业项目要与治污防污工程同步进行,防止先污染再治理。3、强化环境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相对集中布局,搞好功能区划分,对污染源集中控制,严禁污染项目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快城郊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生活污水不、垃圾直接污染土壤和水源。4、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用推行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资源开发和利用应充分考虑旅游环境容量和承载力,防止过度开发和短期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桂林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环境脆弱度高,旅游承受能力有限。我市是以旅游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实体,只有旅游资源健康发展,才能使旅游产品获得依托,最终促成旅游业的循环健康发展。
(二)桂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则1、桂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后代。2、桂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遵循“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桂林生态旅游开发要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积极推行电动旅游汽车、燃气旅游汽车。鼓励桂林旅游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低能耗技术。在桂林景区建设中培育一批低能耗景区。推进漓江游船能源系统改造工程,漓江游船动力系统改造为电力发动机或混合动力发动机。在桂林旅游乡村建设中,努力打造原生态的文明乡村。3、桂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遵循“特色性开发”原则。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特色正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
(三)对开发桂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议据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桂林在旅游业的发展凸显不平衡,市区和县域出现脱节的现象。相比较而言,桂林市的旅游业发展比较迅猛,但是旅游资源的破坏程度较大,发展潜力受阻;而桂林县域旅游业的发展虽然相对较慢,但是完好的保留了更多的旅游资源,环境污染较小,旅游价值较高,发展潜力无限。因此,我们应该将市区和县域统一起来,协调发展,坚持以市区带动县域的发展模式,在加大对市区旅游资源保护的同时,还要适当开发县域的旅游资源。同时还要坚持旅游资源开发的三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坚持持续开发,将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同时还要与当地的特色相结合,使桂林的旅游风光在旅游届别具一格。桂林市生态旅游资源存在城区与县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总体上来说受城镇规模景响较大,小城镇对自然生态破坏较小,如阳朔的自然生态景观就明显强过桂林市区,同样的山水,但县城的景观明显山更青水更绿。因此,地方政府应把握宏观发展方向,包括经济发展方向、市域经济发展平衡、旅游发展方向等,在具体的项目建设中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原则,经济效益和市场为导向,兼顾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利益,做好利益协调工作,严格按照持可续发展理论及生态旅游的理论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开发。对于开发商要加强教育和管理,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另外在进行景点设计上也应保持自然的原始韵味,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总结
(一)桂林的生态旅游资源
桂林坐落于广西的北部,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桂林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但因其自然环境价值,还在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我国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说,这座美丽的城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以“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而闻名于天下。并且这里有着丰富的喀斯特地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溶洞景观。同时桂林作为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华夏五千的璀璨文明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并且与这里旖旎秀丽的自然风光孕育出了淳朴、勤劳、善良的民族风情。桂林的山青水秀与民族风情二者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共同打造出一个人间的旅游天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感受桂林风情。桂林位于广西北部,位于喀斯特岩溶盆地的中部,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它以甲天下的山水为依托,以桂林市城区为核心,辐射12县的生态旅游区,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共性,又有高大、雄、险、幽的特色,发展潜力巨大,深受国内外游人的青睐。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的漓江,水碧,风景如画;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充满神秘色彩;城市绿肺般的会仙湿地及桂柳古运河以及人与自然协和一体的奇观--龙脊梯田等。奇丽的自然山水与桂林的民俗、民居、民族歌舞、民族服饰以及民族文化孕育了桂林的民族风情,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形成了桂林充满色彩和强烈吸引力的生态旅游景观。
(二)桂林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
桂林的环境质量和旅游资源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桂林市的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旅游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总值也直线飙升。但是不能否认在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能,人们过多的关注于经济效益,往往忽视了对旅游环境的保护,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旅游环境质量的下降。近年来桂林旅游景区垃圾成堆的现象十分普遍,原始森林白色污染严重,使原有的旅游价值丧失殆尽。且由于近年来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工业发展带来的三废使桂林的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空气质量也有所下降。而且在旅游景区大兴土木建设酒店等等,破坏了桂林的原始生态环境。这些都使得桂林旅游业的自然环境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对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国家有关政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为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人们总把旅游业的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造成我市旅游资源受的破坏、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例如:我市漓江支流的小东江、南溪河、桃花江等普遍存在水质污染问题,尤其是部分河流还穿越市内著名景区,严重影响了桂林市旅游形象。近三年来,随着新城市建设的开展,机动车辆的增加,桂林市的空气质量也正逐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指标已名列全区前列,环境保护问题刻不容缓。
(三)在保护环基础上开展生态体验式旅游的必要性
“桂林山水甲天下”,自发展旅游业以来,桂林就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是游客心中向往的神圣的天堂,但是近几年从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形势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以往游客来到桂林市区都会因美景逗留数日,但是现在大部分游客经常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桂林市只是暂时歇歇脚,而后就去了县域旅游景区。可见桂林市由游客的聚集地成了游客的集散地,而桂林县域的旅游业却正在悄然崛起,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市区环境污染加重,景区旅游资源破坏严重造成的。因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展旅游业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了。从桂林开始发展旅游业开始,就一直采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来进行城市旅游的宣传,可近年来桂林市区已从游客目的的转变为游客集散地,游客在市区的停留时间逐渐缩短,县域旅游强势崛起,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的同时,也是在对优美自然环境的选择。近年来桂林市政府出于保护漓江的目的,正逐步将市行政中心职能从主城区西迁至临桂,也是为更好的为游客提供游览空间,以达到建设旅游胜地的目的。因此,当前开展老城区的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将传统观光游升级为生态体验式旅游显得十分重要。
(四)桂林发展环保、生态体验旅游项目的可行性
根据实际情况显示,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桂林市逐渐开展治理市内水利环境的工作,通过“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使得桂林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对桂林市旅游业进一步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今年的游客接待量同去年相比大幅度上涨,旅游业创造的经济价值也直线飙升,对周围县域旅游业的发展也产生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从政府角度来讲,创造绿色生态城市是桂林市基本的出发点,自《桂林市城市总规划》颁布后,我们以其为指导又制定了《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桂林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轨道中,并通过制定“一带两江三楔四线”布局结构,合理分配各类园林绿地,将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并且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大力加强对桂林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为打造桂林五位一体的生态格局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桂林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实际案例来看,近年来,桂林市政府逐步开展对市内水体环境的治理工作,“两江四湖”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为桂林旅游抹上了浓黑重彩的一笔,2014年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40%,此外,其二期工程通过疏浚桃花江、建设两岸生态乡村旅游的模式也取得了成功。因此,将此模式继续扩大至城市周边将有力地增强桂林市旅游的竞争力。从政策层面来讲,桂林市以创建绿色生态城市为出发点,以国务院批准的《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编制了《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到了城市总体规划中,该规划确定了“一带两江三楔四线”的系统布局结构,使各类园林绿地合理分布,紧密联系。其中,“一带”是指漓江城市段建设滨水绿带,形成绿色廊道,把城市其他绿地串联起来。“两江”指在小东江、桃花江沿岸开辟规模不等的园林绿地,形成城市中心东西两翼的两条绿色风景带。“三楔”即七星-尧山组团绿楔、西山-芦笛组团绿楔、黑山-龙泉组团绿楔,从三个方深入主城,并实现城市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四线”即城市周边的尧山景区背景线、龙泉景区背景线、芦笛景区背景线、桂海景区背景线,这四条城市背景线构筑了郊野景观。
二、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增强旅游竞争力途径的探究
(一)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凸显生态宜居环境优势
1、要使环境保护工作列为发展旅游经济的前提条件,明确旅游资源保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采取相应的地方政策给予实质性的保护。2、适当控制旅游资源,特别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增加旅游的文化、科技含量,以缓解环境压力。上工业项目要与治污防污工程同步进行,防止先污染再治理。3、强化环境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标,相对集中布局,搞好功能区划分,对污染源集中控制,严禁污染项目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快城郊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生活污水不、垃圾直接污染土壤和水源。4、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用推行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资源开发和利用应充分考虑旅游环境容量和承载力,防止过度开发和短期行为,对环境的破坏。桂林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环境脆弱度高,旅游承受能力有限。我市是以旅游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实体,只有旅游资源健康发展,才能使旅游产品获得依托,最终促成旅游业的循环健康发展。
(二)桂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则
1、桂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后代。2、桂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遵循“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桂林生态旅游开发要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积极推行电动旅游汽车、燃气旅游汽车。鼓励桂林旅游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低能耗技术。在桂林景区建设中培育一批低能耗景区。推进漓江游船能源系统改造工程,漓江游船动力系统改造为电力发动机或混合动力发动机。在桂林旅游乡村建设中,努力打造原生态的文明乡村。3、桂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遵循“特色性开发”原则。旅游资源贵在稀有,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即特色。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特色正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
(三)对开发桂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议
据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桂林在旅游业的发展凸显不平衡,市区和县域出现脱节的现象。相比较而言,桂林市的旅游业发展比较迅猛,但是旅游资源的破坏程度较大,发展潜力受阻;而桂林县域旅游业的发展虽然相对较慢,但是完好的保留了更多的旅游资源,环境污染较小,旅游价值较高,发展潜力无限。因此,我们应该将市区和县域统一起来,协调发展,坚持以市区带动县域的发展模式,在加大对市区旅游资源保护的同时,还要适当开发县域的旅游资源。同时还要坚持旅游资源开发的三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坚持持续开发,将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协调发展,同时还要与当地的特色相结合,使桂林的旅游风光在旅游届别具一格。桂林市生态旅游资源存在城区与县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总体上来说受城镇规模景响较大,小城镇对自然生态破坏较小,如阳朔的自然生态景观就明显强过桂林市区,同样的山水,但县城的景观明显山更青水更绿。因此,地方政府应把握宏观发展方向,包括经济发展方向、市域经济发展平衡、旅游发展方向等,在具体的项目建设中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原则,经济效益和市场为导向,兼顾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利益,做好利益协调工作,严格按照持可续发展理论及生态旅游的理论进行旅游项目的建设和开发。对于开发商要加强教育和管理,对违规者进行处罚。另外在进行景点设计上也应保持自然的原始韵味,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