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就地正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美国的居民区内,犬吠超过三声,就要采取紧急措施让其闭嘴,否则就可能被告上法庭。因为美国法律规定犬吠“事不过三”,这就是著名的“三吠原则”。
此外,狗在自家院子以外的任何地方都要系上皮带或链条。美国人在遛狗时都会随身携带塑料袋,处理狗屎。美国的市区公园是不准宠物入内的,而郊区公园则对狗收门票,对人收费50美元,对狗就要30美元。
如果上街的狗没有狗链,对别人的安全或者家畜造成威胁,狗就会被“就地正法”;如果随处便溺,就会被收容或实施安乐死。
美国人认为,买一只狗,就是买了很多责任。从买狗那一刻起,你的责任也随之而来了。
英国:那份伺候狗的细心,令人咂舌
英国共有近680万只狗,小狗们的吠声常常扰得四邻不安。所以英国政府特意制定了“如何不让狗狂吠”的细则――
狗主人可以用摄像机录下主人不在家时小狗的表现,或者狗主人假装离开,偷偷守在门外,监视小狗的行动。发现情况时及时使狗安静下来,但不能使用惩罚手段。
不要在非社交时间(如深更半夜)跟它玩儿,让它兴奋,并让狗远离前门窗户。
多请教兽医、动物保护主义者和看狗人,以帮助动物适应在家独处。
当小狗成功地抑制住自己的狂吠欲望时,要给点儿奖励。但如果它叫个没完,要立马让它静下来,绝不心软。
韩国:狗肉吃还是不吃,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的困境也困扰着韩国人,只不过问题内容变成了吃还是不吃。
首尔市每天大约有1500只动物流落街头,年均高达2万只。韩国对流浪动物的做法是,收容保护并张贴公告一个月,期间未能找到主人的动物,除了赠送给动物园、动物爱好者、动物保护团体和学术团体外,其余皆被实施安乐死。
为减少虐待动物的现象,韩国将“赛狗”和“斗狗”视为“虐待行为”,处罚标准由20万韩元以下罚金,上调到6个月以下拘役或200万韩元以下罚款。
韩国有着吃狗肉的传统,法国《世界报》批评韩国有狗肉汤文化。许多韩国人特别喜欢在夏季吃狗肉,他们认为这会帮助他们抵抗季节的潮热,并有养精蓄锐的功效。这不时遭到韩国动物维权组织的抗议,一些抗议者把自己打扮成狗的样子在街头游行表演,抗议吃狗肉的传统。韩国人喜欢和爱犬生活在卧室,但也喜欢在厨房里把这类动物煮成佳肴。
吃还是不吃,韩国人处于尴尬之中。
泰国:给狗植入微型芯片
无主的狗占到泰国狗总数的1/5,全国有70万只。咬人事件很多,每年都会有人因狂犬病失去生命。对待流浪狗,泰国政府采用绝育手术来减少数量,抓到就做,绝不手软。
要说起我们家乡的特产,那是相当的棒!我家乡的所有特产,要说完也得一天一夜。想了解我家乡的特产吗?我给你们介绍一下。
莆田市传统的四大名果有:龙眼、荔枝、枇杷、蜜柚,不知你吃过没?吃了肯定叫声好。
今天,我来介绍一下远近闻名的枇杷。它可是我国南方的珍稀水果,也就因形状像琵琶而得名叫枇杷。
在福建省农业厅的支持下,该镇现有枇杷面积8万亩,真大啊!它被农业部誉为“中国枇杷第一乡”,够惊人吧。
枇杷,大约在4月份就上市了。我家买了一大袋回来品尝:枇杷穿着一身橙色的衣衫,色泽鲜艳,硕大无比,肉软汁多,味美爽口。吃法很简单,只要把枇杷洗干净喽,“就地正法”解决掉它,能治疗我们的口干烦渴等不适呢。
枇杷汁酿成的蜜称枇杷蜜,其味甘美清香,有润肺止咳、化痰、通便使之功效,是蜂蜜中的上品哦 。制成的“枇杷膏”,具有清肺、宁咳、润肺、解渴、和胃的功效,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道咳嗽等,疗效显著,是上好的药材之一哦。
当然,任何东西吃多了都会不容易消化的。枇杷吃多了不会上火哦。
看,我家乡的特产——枇杷,都有这么多疗效,还这么香甜可口,可想而知,别的水果也一定很好吃。欢迎大家来我家乡做客哦!指导老师:陈晓环
我是一张百元大钞,我来自名门贵族,我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经历,然而,每一个经历都是最幸福的。接下来,我就说一说吧!
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国度,那里很富有,有的人视金钱为珍宝,有的人视金钱为粪土。有一次,一位贵族大臣捉住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小偷,这位大臣立即前去国王面前邀功。走上大殿,国王召见了他,这位大臣把小偷如何偷盗,如何行凶的事情说得一清二楚。国王一听,龙颜大怒,立刻将那歹徒就地正法。过后,国王和蔼可亲地说:“爱卿,你做得很好,本王赐你白银十万两,黄金十万两,如何?”
“谢国王,可我不想要这么多钱,我很疼爱我的小女儿,为了实现她的愿望,请求陛下赐我一张百元大钞。”大臣说。
国王想了又想,最终答应了他。这位大臣回到家后,把这张百元大钞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心里想:女儿看到,一定会很高兴的。想着想着,脸上浮现出一丝丝春风般的微笑,这张百元大钞,被忽来的风给吹到地上了,它摔疼了,身上沾满了清香,它四周环顾了一下,不禁赞叹道:多美的房间呀,多优雅的家具呀,多芬芳的清香呀。它受到如此的“宠爱”心里乐开了花。
过了一会二,小女儿回来了,她看到地上有一张百元大钞,顿时,恍然大悟。她跑去找爸爸,爸爸见到她这么开心,心里也高兴极了。他们这对父女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我明白了:世界上钱不是万能的,比钱更重要的是亲情……
漫长的游行终于结束了,皇帝气急败坏地回到皇宫,所有人都低着头,生怕皇帝降罪在自己的头上。特别是那两个大臣,当时不知是怎么称赞衣服的,现在呢?胆怯地低着头,身体瑟瑟发抖,躲在最后。
终于,皇帝龙颜大怒,一拍桌子,愤怒地冲着大臣:“你们是怎么办事的?竟然连我身上没穿衣服也看不出,这不是更愚蠢吗?……”
就在皇帝大发雷霆的同时,两个骗子正收拾着骗得的财物,准备溜之大吉呢。只听一个骗子得意洋洋:“哈哈哈,皇帝可真是大笨蛋呀,被骗了还不知道!”另一个骗子随声附和着:“是呀!是呀!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愚蠢。其实,我们的成功还有他们的帮助呢!要不是因为人们的虚荣心、自私心,我们肯定不能成功!”
……就在这时,敲门声响了!“咚咚咚……”两个骗子赶忙把金丝银线藏好,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开了门。门外的大臣下达了皇帝的命令:“宣照两位大师进宫!”两个骗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得不去。
此时的大殿上,皇帝已穿上了衣服,恢复了往日的威严,只等两位“织布大师”的到来。不一会儿,两个骗子到了,他们看见皇帝换上了衣服,故作惊讶地问:“尊敬的陛下,您为什么不穿我们为您织的衣服呢?看您身上这件衣服既笨重又俗气,怎么会适合您……”还没等骗子说完,皇帝就大声呵道:“哼!你们做的衣服?只怕是我这么愚蠢的人无法消受吧?快把你们骗去的钱财交上来!!”两个骗子摆出一副害怕的样子:“陛下呀,您说什么?我们并没骗您的钱财呀!我们呕心沥血织出那件举世无双的新装正是为了您!”看来骗子还想继续演下去。
这回皇帝没有那么糊涂了,叫人把从骗子家中搜出的财物抬上来,说:“这些,你们作何解释?我才不会相信你们了。你们害我在百姓、大臣面前如此出丑,我再也不会放过你们了,拖出去,就地正法!”皇帝一点儿也不给骗子说话的机会,除掉了这两个大坏蛋。
皇帝来到城楼,面对城楼下的百姓说:“从今往后,我一定认真当好皇帝,不再沉迷于服装,努力治理好国家!”
韩信在带兵的才能上远胜刘邦,拥有的实际军事力量也很强大,楚汉相争的时候,他有能力成为第三股力量,但他放弃了,选择向刘邦称臣。他以为自己做出了很大牺牲,可以换来永远的尊敬――这尊敬意味着与皇帝拥有平等的人格和独立性。但皇帝的思路不是这样的――一支力量就是对自己的一个牵制,这还怎么保证皇权的惟一强大呢?你不肯放弃力量,那我只好放弃你。于是,先是诬以谋反而抓捕韩信,然后赦免、降职,再逼迫韩信“谋反”,然后将其杀掉。韩信被抓时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成为千古名句,但其实,这不是问题的实质,实质是皇权不能被制衡,不能被挑战。
所有试图保存力量的,都得到了悲惨的下场。彭越,一个粗人,曾在关键时刻救刘邦于必死之境。谁都知道,他是不可能谋反的,这一点,也得到了刘邦与他老婆的认可。但他还是被杀了,不仅被杀死,还剁成肉酱,分送给各位诸侯看。其原因,吕雉点得明白――“彭越是壮士,留着是后患,不如杀了。”陈稀,只不过因为学习信陵君,对自己的宾客很仗义,就被人密告给刘邦,刘邦认为他培植自己的力量,于是逼反,然后“平定”。
最倒霉的是樊哙,为刘邦出生入死,像狗一样忠心耿耿,还娶了刘邦的小姨子做老婆。就这样,当刘邦听说他可能在自己死后威胁自家地位时,也立刻叫人去抓他,并就地正法。幸好刘邦死得及时,樊哙得以保存一命,要不然,死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和刘邦共同打天下的人里,后来得善终的是张良、萧何、陈平几人。萧何不说了,那是不断补仓买新表忠心,牺牲自己名誉作无赖状,才得以令刘邦信任而保命的。张良和陈平,都是文人,必须依附军阀才可能有力量,而他们最值得依附的就是刘邦――刘邦清楚这一点,因此放过了他们。
在一个不允许制衡力量存在的体制中,只有两种人――一个主子和所有奴才。脱离这种体制之外也不是不可能,比如你可以选择成为边缘人:乞丐、流浪者、隐士,但这些,都是要以抛弃尊严或体面生活为代价的。韩信他们不信这个邪,他们以为自己有力量、有资格体面地不做奴才,所以他们死了。
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这不是流氓的品行问题,是武术的力量。不是刘邦坐天下,换成项羽、田荣,恐怕都会一样。
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丞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还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丞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一时改不了。”
多年以后,曹操果然做了丞相,许攸在曹操手下做一个谋士。跟小时候一样,许攸还是称曹操为“阿瞒”,不管是私下里还是在公共场合。有一次,曹操在相府开一个高级政治会议,气氛十分严肃。许攸走到曹操跟前,说:“阿瞒,你只须这么做,准能解决问题。”一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很多人都面露不平之色。而曹操却哈哈大笑,没有丝毫不高兴。
谋士程昱来见曹操。程昱说:“一个人的小名,应该由他的父母长辈来称呼。许攸不过是您的一个同学,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叫您的小名,无异于羞辱丞相,您为什么不怪罪于他呢?”
曹操说:“许攸不仅仅是我的同窗好友,而且是我的救命恩人。我怎么能因为他叫我小名,就治罪于他呢?”许褚、张辽等一些武将也多次因此事来找曹操,都被曹操一一劝退。
这一年,许都大旱,粮食欠收。曹操问许攸该怎么办。许攸说:“老百姓没有粮食吃,达官显贵的家里却用成堆的粮食酿酒,造成许多粮食浪费。当务之急,是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曹操立刻传令,全城从即日起禁酒,违法乱令者斩。曹操还让许褚、张辽等武将领兵昼夜巡城,如遇饮酒之人,就地正法。晚上,曹操悄悄把许攸请进相府,说要好好叙旧,一醉方休。许攸点头同意。
许攸摇摇晃晃离开相府,已是深夜。忽地,马蹄声疾,大将许褚奉丞相之命巡夜。
许褚拦住许攸,许攸说:“我跟阿瞒饮酒,何罪之有?”许褚手中长枪一抖,许攸就倒下了。
许攸的葬礼上,曹丞相哭得最悲伤,几欲昏厥过去,他一遍遍念叨着:“今后谁还叫我‘阿瞒’呀!”大家都走了之后,行军主簿杨修拍了拍许攸的棺木,叹道:“你是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愚蠢的人。丞相的话,你怎么能当真呢?”
摘自《三门峡日报》
看惯了太多飞天入地、造型夸张的“古装片”,冷不丁面对市场上一部态度严肃、考据严谨的所谓“历史片”,竟多少有些不适。但沉下心来,笔者很快便进入到影片苦心营造的明代末世氛围之中。
金庸曾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专制、最腐败、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暂且不究这一说法是否公允,对于《大明劫》片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来说,确属压抑、凋败而无疑。
1642年,大明王朝已经走过274年风雨飘摇的时光,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之中,外有李自成攻城拔寨,已将开封城牢牢围住;内有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全国笼罩瘟疫的恐怖阴影下。无奈之下,崇祯帝将本已打入死牢的名将孙传庭释放,令他率大明朝最后一支精锐去解开封之围,生死之战即将打响,社稷江山命悬一线。一片凋敝的氛围中,来自苏州吴江县的江湖游医吴又可正在追赶瘟疫的步伐,意图找到破解这一病症的药方。
潼关城下,枭将孙传庭和仁医吴又可相遇了。这是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历史上也并无二人交往的记载,但在影片中,他们却真真切切地相遇了,一切顺理成章。随着瘟疫在军营中的扩散,一种悲凉绝望的氛围开始弥漫,两军交战在即,眼看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士兵短短几天就变为横陈车架上的具具尸体,孙传庭怎么能够不心急如焚?邀而不得,于是便像劫持一般将吴又可驾到了军营,想要借吴医师之手控制瘟疫蔓延。
由此,影片找到了历史人物之间一种有趣的映照关系。一个是庙堂之上的饶勇悍将,虽有报国之心,但却生性暴戾,面对贪赃的粮官和自保的土豪,眼都不带眨就地正法;一个是江湖之中的仁心医者,常怀慈悲之念,宠辱皆可不惊,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执拗地亮出不卑的勇气。这两个人难说志同道合、却又惺惺相惜,在杀伐与救赎的几番撕扯之中,揭示着人心世道以及改朝换代的永恒规则。最终,吴又可大逆不道的医治方法或许可以驱散瘟神,但孙传庭却独木难支,无法阻挡明王朝的大厦将倾。
毫无疑问,《大明劫》是近年少有的一部有态度的历史片,穿越历史的迷雾,掩藏不住的是以史为鉴的当下关切。作为逐渐引人瞩目的一对影人组合,王竞的导演、谢晓东的制片兼编剧,继广受好评的《我是植物人》《万箭穿心》等片之后,转身投向近年银幕少人问津的明朝时空,在这部历史片中延续了他们一贯的写实主义手法,去除外在的花巧,追求以扎实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打动人心。
伴随着投资增加,影片的商业诉求有着明显提升,但并没有因场面的铺排而忽略对细节的营造和质感的追求。那些据说还原度非常高的明朝火炮虽然在银幕上转瞬即逝,不会引发历史和军事发烧友之外观众的任何关注,但创作者的这种考究态度无疑值得尊敬。瑕瑜互见,或许是影片刻意追求一种谨严的历史正剧风格,使得影片的整体调度和剪辑手法略嫌传统,大量的内景和缺乏动作性的对话拖缓了影片的节奏,部分段落有冗长之感,对于习惯了速食和快节奏的影院观众来说,恍若有置身自家客厅的错觉。
胡玫看中“卞氏”角色
龚洁在剧中饰演女一号、曹操夫人卞氏,这是龚洁继《乔家大院》、《浴血坚持》、《孔子》、《开天辟地》后再次被胡玫委以重任。电视剧《曹操》讲述了曹操自少年时代至官渡之战打败袁绍这二十年的成长历程,生动地刻画了年轻、铁血、铁腕、充满阳刚之气的英雄曹操崛起的故事。这是胡玫继《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后执导的第三部历史大剧。投资高达一个多亿。赵立新出演曹操,龚洁饰演卞夫人,另外古巨基也参与了演出。
曹操的夫人卞氏,在以往有关三国的影视作品中,这个角色几乎是被忽略掉的,而在《曹操》中,卞氏成为绝对的女主角。历史上的卞氏出身于歌舞艺伎,嫁与曹操之后很得宠爱,她是曹丕、曹彰、曹植的生母,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立卞夫人为王后。曹丕当上魏文帝后,丕尊卞王后为皇太后。史书中的卞氏聪明、漂亮,但又贤惠、厚道,是曹操非常倚重的贤内助。
胡玫对于“卞氏”这个角色很喜欢,她说:“卞氏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女性,出身青楼,陪伴了曹操一生。剧里有很多曹操和卞氏情感的描写,是很细腻的。展现了曹操作为英雄的感性温情的男一面。”
情感戏相当虐心
龚洁表示在剧中卞氏与曹操的对手戏非常多,而他们的感情戏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很“虐”,甚至是爱得死去活来的那种,“比如曹操被抓或者是被抓到后要就地正法,在当时她的那种心情下还要去安抚曹操麾下的将领,这样的戏其实还挺纠结的。”
龚洁难忘一场戏的拍摄,剧中卞氏带着还是孩子的曹丕、曹彰、曹植受到敌人的追赶,不小心卞氏掉在了一个粪坑中,这场戏拍摄时,龚洁身上被涂满了做成大粪样的泥巴,她还要在泥塘中打滚、挣扎,这场戏拍完后,她嘴里、鼻子里都进了泥,也感受到了当“英雄”曹操夫人的不容易。
胡玫推荐龚洁看美剧
为了演好曹操夫人,龚洁看了五部不同的描写曹操的传记,也有关于曹操夫人的描写。胡玫还专门对龚洁进行了指导,龚洁说:“开拍前,胡玫导演介绍我看美剧《大西洋帝国》,结果我两天就看完了,导演说可以借鉴剧中女主演的表演,希望我饰演的角色的路子是走心的,导演告诉我说,要利用你的眼睛。”胡玫认为龚洁的眼睛长得很好看,一定要用眼睛来说话,把眼神表现出来,“一有时间,我就坐在她的身边,她就会讲你的长处和短处,会告诉我要怎样表演,所以在胡玫导演身旁我每一部戏都在提高。”
导演告诉龚洁表演不能油
胡玫眼中龚洁的长处和短处都是什么呢?龚洁说:“她说我的长处在于比较认真努力,表演痕迹不重,是一个有心人,能时刻学习。导演告诉我,表演不能油,不能混日子,如果那样的话,跟行尸走肉有何区别?要绞尽脑汁去想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她认为我的短处是生活阅历还比较浅,有很多东西想得不够透,不如30多岁的演员,而有些东西想到了,但是不知道该怎样去表达,她说这需要时间的积累。但是如果有心,也能弥补一些短处。”
在荧屏上天天与观众见面
电视剧《曹操》拍摄于两年前,这次在安徽播出前,该剧已经在海外播出,2013年年底,第4届澳门国际电视节在澳门举行,在海外热播的《曹操》在电视节上风光最盛,胡玫获得了导演艺术杰出成就奖,编剧获得了最佳编剧大奖。而最受关注的奖项之一,最佳女主角则由《曹操》剧组的龚洁获得。上届荣获该奖项的是孙俪。
诸如《金银岛》这样的大众媒介让我们对于海盗的生活方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例如,我们知道所有的海盗都佩戴耳环,他们的船头迎风招展着骷髅加交叉腿骨的旗帜,而且会经常陷于激烈的战斗之中。但我们对海盗生活的这些“了解”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呢? 在海盗活动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生活?
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对于海盗生活的了解,哪些是不完全正确的:
海盗将他们的财宝埋藏了起来
关于这个问题,唯一可考的事例就是基德船长曾将他的财宝埋在长岛上!这样的事可能偶尔会发生,但只是例外,而非海盗的一贯做法。考虑到自己所从事的行当,海盗们并不会指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因此他们也不会很关心“为未来做打算”这种事。他们真正想做的事唯有及时行乐,所以他们会将获取的财宝全都带到海盗的避风港上,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将其花在饮酒作乐寻花问柳上。再者说,哪个海盗会容忍他们的船长将大家一起掠到的财宝埋藏起来呢?
海盗界的翘楚
你之所以能听说那些大名鼎鼎的海盗,无非是因为他们被捕后或是被就地正法了(比如“黑胡子”),或是被送审后有人将他们的“丰功伟绩”记录了下来。因此我们有理由假设,一个一辈子都能逃脱追捕的海盗要远比那些被捕的海盗出色,难道你不这样认为吗?
女性太柔弱,不能做海盗
尽管《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所描述的场景从方方面面看都不太切合实际,但在这一点上它还是对的。安妮・邦尼和玛丽・里德是最为闻名的两位女海盗,但实际上,历史上的女海盗为数不少。她们当中的许多人采取了女扮男装的方式,不过相较于其他原因,这似乎更多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
激烈的战斗和巨型海盗船
在好莱坞的海盗题材电影中,战斗场面经常被渲染得十分激烈,但这些真的忠于事实情况吗?实际上,如果海盗们拥有质量上乘、武器先进的船只,那么大多数情况下那些描述都是属实的。然而,通常情况下,海盗们驾驶的都是配备轻型装甲的船只,这些船速度极快且容易操控,让海盗们能迅速登上敌船。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那些与真实相符的传闻:
“快乐的罗杰”
海盗们的确会在船上悬挂骷髅加交叉腿骨的旗帜,或者其他略有差异的图案旗帜。人们认为亨利・艾弗里是第一个悬挂骷髅旗的海盗,其海盗旗上的图案是一个包着扎染头巾、戴着大圆圈耳环的时髦骷髅。成功的海盗船长通常会在“快乐的罗杰”这个主题的基础上设计出专属于他们自己的旗帜,以便能让别的船只识别出他们,或是在看到类似“黑胡子”或是“黑色准男爵”的旗帜从海平面上升起的时候,能一定程度地被威慑住。有的海盗船上喜欢悬挂带有沙漏图案的旗帜,以此来警告那些即将成为阶下囚的人――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为什么海盗旗被称为“快乐的罗杰”呢?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词来自于法语“joli rouge (漂亮的红色)”,后来被英语误用为“Jolly Roger”。这个说法很可能是真的,因为有很多红色的海盗旗看起来和黑色的海盗旗一样令人发怵,甚至更可怖。还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个词来源于阿拉伯语“Ali Raja”的英语发音,而“Ali Raja”意为“大海之王”。
木制假腿、钩子和眼罩
做海盗不是一份简单安逸的营生。他们会经常遭受刀剑和枪炮伤害,再加之医疗条件极度落后,所以也就意味着很多海盗会遭遇截肢或是失明的命运。
木制假腿作为海盗的一个独特标志,最有可能源自《金银岛》的故事。失去了一条腿的“朗・约翰・西尔弗”又一次成为有争议的角色。有意思的是,他其实并没有安装木制假腿,而是拄拐杖走路。然而,在好几部好莱坞影片中,他都被描绘成装有一条木制假腿的人,于是,“安有一条木制假腿的朗・约翰”形象便在公众心目中牢牢树立起来了。
钩子很可能起源于“彼得・潘”的故事,更确切地说是来自“虎克(音译,直译为‘钩子’)船长”这个角色。的确有不少海盗在战斗中失去了手臂,他们为其寻找有用替代品的情况不足为奇,因为那样会让他们在船上活动时更方便一些。而在船上就地取材打造一只钩子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因此“钩子手”是十分可能存在的。
眼罩不仅能覆盖空洞的眼窝,也会给海盗们的野蛮举止更添几分凶残。海盗也用戴眼罩的方法提高夜视能力。在一只完好的眼睛上戴眼罩可以帮他们更快地适应黑暗――只要把眼罩摘掉就可以看清楚了。这样的做法会在海盗们下到甲板底下时派上大用场。
发现人体“天网”
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病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白细胞杀死的病菌周围有一些丝状物质。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错觉。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物质总是在病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病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能够迅速把病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病菌擒拿住。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病菌吞噬掉。
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的健康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过程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与病菌作战时,有时候会伤及无辜,对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些网凭借自身的黏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让它们不误伤健康细胞。 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物质构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会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
“天网”背后的秘密
那么,人体内的“天网”是谁抛出的?它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为了搞清人体免疫系统内部发生的这一神奇现象,德国科学家把目光锁定在一种叫做中性粒细胞的身上,因为“天网”总是出现在它们周围。
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已经了解得比较透彻了,知道它们是人体白细胞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大约有白细胞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病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菌最出色的勇士。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不能确定。
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病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病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病菌后,“天网”便会悄然出现。但在没有病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能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看不见“天网”的踪影。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还是病菌抛出的?“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呢?
德国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白细胞里的中性粒细胞发现病菌入侵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病菌拼杀。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后退,而它们的寿命也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病菌拼杀到筋疲力尽时,便会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物质。众多勇士抛出的丝状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天网”。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用“天网”破解迷案
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他们认为,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都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
有一种很难找到症结的疾病,今天看来,就和人体“天网”有关。这种病叫做先天性黏液稠厚症,它的特点是人体肺部的分泌物过于黏稠,因此很容易堵塞人的呼吸道,使人断气而亡。奇怪的是,那些分泌物中总是有数量极大的DNA。长久以来,医学专家只知道这种疾病肯定和基因有关,但具体原因总是搞不清楚。现在,他们才明白,这很可能是中性粒细胞在肺部抛出的“天网”过密、过多所导致的。
清代州县只有审理民事案件的自治权,刑事案件必须上报。简略而言,对于死刑案件,州县初审后,逐级报送知府、按察使、督抚复审。地方各级提出定罪量刑意见,督抚如无异议,即向皇帝奏报,并抄送副本与刑部分管司。皇帝收到督抚奏报后,交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依律拟罪。若涉死罪,则纳入秋审程序。
秋审主要确定死刑对象的类别,分为情实、缓决、矜疑三项,乾隆前期又加入留养、承祀两项。若断为情实,则执行死刑;缓决者继续监侯,于次年秋审时再行议处;矜疑是可矜可疑的略称(乾隆三十二年改为可矜),符合此项者可获减刑。留养是考虑到罪囚有赡养老病双亲的责任而免其死罪,承祀则是考虑到罪囚家族香火承续而免其死罪。
秋审大概可分为两个阶段。前阶段为一至四月,书吏起草文案,分管事务的刑部司官(主事、员外郎、郎中)对文案进行增删并附“看语”(判案意见),最后交由刑部堂官(尚书、左右侍郎)批阅。最初的看语称作“司看”,第二次为“覆看”,第三次为“总看”。司看用蓝笔,覆看用紫笔,总看用墨笔。三看之后,还有堂官的批语,可说慎之又慎。后阶段为五至七月,刑部将地方督抚审案结论与刑部看语对照,再分两次会议(司官为主体的“司议”与堂官为主体的“堂议”)进行讨论,从而得出刑部的最终意见。随后,刑部准备好文案,由九卿科道会审(九卿会审主要是形式上的意义,基本都会接受刑部意见),定议后向皇帝报告(若大臣们意见不一致,则将正反观点一并上奏),由皇帝作出终极钩决:予钩(立即执行死刑)或免勾(暂不执行死刑)。
姑举两例。
光绪六年(1880)六月,安徽某县人姚绍海途遇卖布裤的侄子姚本之,因侄子常不务正业,姚绍海怀疑其售卖布裤为赃物,诘问之,遂起争执。姚绍海伙同侄孙姚得意将姚本之捆绑,打算带回家训斥。路上姚本之不服,高声辱骂姚绍海,后者心中愤慨,欲杀之除害,即同姚得意斩杀姚本之。致命伤为姚绍海所致。
对此案,三法司拟律意见是“依故杀之法,绞”。此意见获得裁可,姚绍海被判绞监候(死刑缓期执行)留待秋审。
秋审中,司看意见很简单,只两个字:“拟缓”。覆看批:“谋毙卑幼,情节较惨。惟衅起管教,死者卧地辱骂,已属理曲犯尊。该犯有心致死,系由死者不务正业,恐被连累起意。尚可原缓。”总看则批:“死者并无为匪确据……该犯辄商同族人,谋毙其命,情节极为残忍。似难以‘衅起管教’等词,率行拟缓。仍记候核。”
司看与覆看都赞成缓决,总看却看重该案件属于极残忍谋杀,且死者并无为非作歹的确据,因此不太赞成缓决,但并未给出结论,而是慎称需要留待日后审核。
那么,堂官又是如何批示的呢?当时的刑部尚书张之万批道:“总批是。难以原缓”。刑部左侍郎薛允升(其人系晚清律学名家)则批道:“谋杀虽较故杀情节为重,惟系临时起意,与平素仇隙不睦、蓄意残杀究属有间。既无另有起衅别情,似或可宽其一线。记核。”尚书赞同总看而拟缓,左侍郎却以“临时起意”而希望“宽其一线”,堂官意见并不统一。
接下来的司议上,意见获得统一:“情节较惨,姑以衅起管教并无诈赖别情,尚可宽其一线。仍恭候堂定。”司议结果与薛允升的意见接近,倾向于缓决。堂议记载暂缺。此案最终以情实上报皇帝,估计在堂议环节张之万的意见获得更多支持。光绪九年(1883),皇帝钩决结果为“予勾”,姚绍海被判执行死刑,此时离其犯案已过三年。
同在光绪年间,29岁的贵州绥阳县陈姓丫头因贫穷盗窃杨氏棺内玉镯。依照清律,“凡发掘坟,见棺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见尸者,绞”,陈丫头原拟绞立决(死刑),后改绞监候(死刑缓期执行)。部议时有两个细节引起争论:一是该棺木浮厝,属停柩浅埋,不同于已垒坟,也不同于未殡埋棺木;二是棺盖未钉,陈丫头无凿锯实迹。各官员就陈丫头盗窃时有无见尸、盗浮厝棺物和盗坟冢在量刑上的区别、拾石垫起棺盖摸窃与锯缝凿孔盗墓的区别反复讨论,最后方定“可宽其一线,于黄册内声叙办理”。所谓“声叙”,又叫“声请”,即将记有斟酌是由的纸片添附在奏报皇帝的题本中,作为附加说明。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清代的秋审制度,在复核死刑上确实慎之又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误杀和乱杀,正如龚鼎孳所言,“务斟酌情法之平,使无仓卒锻炼之憾”(这里的“情”,主要指案件具体情形、情势,而不一定指情感、人情)。据学者孙家红研究,有清一代,不完全统计大概有3/4的死刑监候犯人,在经历一次或若干次秋审后,被免于死刑处罚。
对秋审制度的一个常见误会是,终极钩决权在皇帝手中,因此生杀大权全操于皇帝一人,不杀是“市恩”,杀是“乾纲独断”。这并不公允。诚然,在所有刑事案件中,皇掌握了杀与不杀的决断权,但他并不能完全一意孤行。首先,判刑依据的律例,表面上由皇帝立法,实际上却是历代官僚共同体集体确定的精炼规范(日人寺田浩明有详细论述),皇帝也不能长期、任意地凌驾于律法之上。其次,律例之外,还有传统道德规范,诸如“天命”、“仁义”等范畴,皇帝同样不能超越其上。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皇帝本人没有审判权,只有对大臣经过层层程序、集体讨论之后提交的定罪量刑结论的选择权与决定权,从而并不能如前苏联体制之下的斯大林一样拥有无限裁量权。事实上,如果我们稍微涉猎一下清代帝王的钩决记载,就会发现,他们旺盛的精力与审慎的态度,令人吃惊。
[关键词]电影;《可爱的骨头》;苏茜;至爱亲情;家庭融合
一、背景简介
电影《可爱的骨头》(The Lovely Bones)改编自作家艾丽斯·西伯德(Alice Sebold)的同名小说,由著名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执导并于2009年12月在美国上映。影片上映以来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笔者认为,《可爱的骨头》拍摄成功之处不仅来自震撼人心却又不失唯美的画面,更是源于改编自原著的不入俗套、令人感慨却又无法轻易释怀的故事结局。另外片中演员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尤其是小演员西尔莎·罗南(Saoirse Ronan)杰出的演绎将剧中主人公苏茜(Susie Salmon)的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以死后苏茜的口吻讲述了她在14岁那年遭遇奸杀并在死后经历的一段心灵成长的故事。苏茜放学途中被变态邻居乔治·哈维诱骗、并肢解,本应是憧憬唯美爱情的她带着许多的遗憾、留恋还有对谋杀者的愤怒和仇恨走向了天堂。在人间和天堂之间的“In-Between”,苏茜俯瞰人间,试图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指引家人为自己报仇,但当她看到家人为了自己分崩离析时终于明白这世上最重要的仍旧是亲情的温暖,家庭的融合。于是她选择放下仇恨,与生前所爱之人雷(Ray)以吻告别,毫无遗憾地升入天堂。
二、电影《可爱的骨头》的拍摄技巧分析
《可爱的骨头》虽与奥斯卡众多奖项擦肩而过,但这部电影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情节展现都堪称上乘之作。
1.叙事技巧。影片以“显性”第一人称和“隐形”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展开整个故事。[1]第一人称的使用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真实感,而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赋予苏茜一个全知故事发展的视角,有助于观众通过苏茜清晰地了解天堂与人间的景象,也使情节展开能够顺理成章。影片开头以苏茜的自述制造悬念,引起观众的好奇心。“My name is Salmon,like the fish,first name Susie.I was 14 years old when I was murdered on December 6th,1973.” 观众看到此处自然会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谋杀的发生,之后苏茜又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于这个世上或是别的什么地方。这种叙事机制不同于小说或电影的一般叙述方式,利用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观察人间的优势有利于将全部角色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充满了神幻色彩。
2.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即“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2]。《可爱的骨头》运用了灯塔、企鹅、山茶花、轮船模型等象征主人公内心的世界意识的变化。灯塔本应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然而每次在影片中出现都是处于密闭的空间里,如苏茜与父亲一起制作的轮船模型瓶里,在她被杀害的玉米地底下的小屋里,它还出现在苏茜的“In-Between”世界里。这就意味着虽然渺茫中出现些许希望,但最终带给人的仍旧是绝望与孤独。同样,企鹅形象也在片中出现两次,一次是被父亲称之为美好世界的水晶球,一次是在苏茜的“In-Between”世界。这两次出现象征着苏茜渴望远离孤独、靠近温暖的内心世界。山茶花以及轮船模型是父女情深的象征。父亲得知苏茜遇害的消息几近崩溃,当他将轮船模型狠狠摔碎时,苏茜世界里海上飘来的轮船瓶也爆裂开来。之后父亲从手中山茶花的凋零到鲜活绽放看出了苏茜的启示,发现了杀害女儿的凶手居然尽在咫尺。
3.影片画面的巧妙处理。苏茜在“In-Between”经历的季节更替的画面美轮美奂,由苏茜的意识改变而变换的特效场景也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导演彼得·杰克逊成功地将苏茜的意识与电影中“In-Between”的画面紧密相连。苏茜快乐,镜头里呈现的都是明亮美丽的色彩;苏茜忧郁,画面便充满了沉寂与孤独;苏茜愤怒时,所有景象有如阴郁的魔幻世界令人心生寒冷。影片虽然被称为惊悚片,但片中的镜头除了苏茜的灵魂逃出的洞奔向家里看到的洗手盆的鲜血和浴缸里的凶手以及惨遭杀害的其他几名女性尸体的再现,并没有大量的恐怖画面。镜头还隐晦地跳过了哈维对苏茜并肢解的过程。对不了解原著内容的观众也许会造成一定的困扰,会误以为从地洞里逃出来的是苏茜的人而不是魂。影片之所以如此处理一是可以缓解观众紧张的情绪,二是可以引导观众逐渐接受苏茜遭遇杀害的过程,比如接下来露丝看到逃命出来的苏茜之后惊愕的眼神以及苏茜家人紧张忙乱的情绪逐渐暗示观众苏茜遭遇了不幸。
4.反讽效果。虽然讽刺不是影片的主题,但影片借苏茜遇害一案在某种程度上也反讽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的现实:警察办案不力,致使许多重案要案悬置多年未能得到侦破,不能告慰逝者在天的灵魂。警察在苏茜家做笔录时竟把苏茜的失踪当作是离家出走,并怀疑苏茜性格上有缺陷,或是这个家庭出了什么问题。他们没有丝毫的专业精神,更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关心与同情。哈维家中藏有赃物,但警察却由于疏忽让凶手逍遥法外。
《可爱的骨头》运用了以上一系列精湛的拍摄技巧不仅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同时也刻画了主人公苏茜经历过一番心灵的洗礼最终能够放弃恨而选择爱的这一艰难的心路历程。
三、解析苏茜的内心世界:爱与恨的抉择
故事虽然由一起奸杀案引起,但影片的主题并不是惩恶扬善,而是对人间真情的颂扬。家人之间情感的融合,爱人之间的留恋与怀念,这些美好的情感在影片中随主人公苏茜的心路历程慢慢呈现。留待观众细细品味的还有影片的结尾。在最后的关键时刻,苏茜并没有去指引露丝发现保险箱里的尸体,而是附身于露丝与所爱之人——雷以吻告别。影片在隐约中将主题展现给观众:选择爱而放弃恨。虽然哈维并没有得到社会法制的严惩,但跌落山崖而惨死的结局也足可弥补观众疾恶如仇的心理。然而整部影片当中可以看出在爱与恨中做出最后抉择对苏茜而言并非易事,整个过程充满了挣扎与纠结。
1.停留在“In-Between”不肯离去。死前的苏茜向往自由,快乐果敢,喜欢用相机记录生活的点滴。她正处于叛逆的年纪,会因为冲洗交卷与父母发生小争执,会因为戴母亲手织的帽子而感到“羞辱”。她正值青春年少,听到外祖母谈论初吻美妙,也不禁开始向往那可能“一生只有一次的时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直到有一天在放学路上遇到变态邻居哈维。影片对苏茜遇害过程的处理采用了色彩对比的艺术手法。晚上父亲工作归来抱着儿子亲昵的画面以及一家人围坐餐桌吃饭的情景呈现暖色调,而苏茜独自一人放学回家经过那片玉米地时呈冷色调。一冷一暖两个画面交替放映,预示着不幸的到来。哈维打造的玉米地洞里透着阴郁的烛光,架子上摆满了怪异的小雕塑,再加上哈维加速的喘息声与苏茜恐惧的心跳声,镜头里充斥着紧张感,与苏茜家人缓慢的晚餐基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当哈维企图不轨的时候闪现了灯塔的镜头,然而在密闭的无人知晓的地洞里,这正预示着苏茜无法逃脱她即将到来的悲惨命运。
当苏茜意识到自己死亡后,她选择停留在In-Between中迟迟不肯升入天堂。这既是出于她对所爱之人雷的留恋,也是由于对杀人凶手哈维的憎恨。她想要亲眼见到凶手被绳之以法。既然无能的警察无法将罪犯就擒,她便决定以她特有的方式指引家人去将恶人就地正法。
2.看清至爱亲情,看淡万般仇恨。同样遭受哈维迫害的霍利将苏茜引向天堂之路,说:“那里没有玉米地,没有回忆,也没有墓地。”显然霍利是在劝说苏茜放弃仇恨,然而苏茜不愿接受自己死亡的现实,久久不肯离去。当她看到杀人凶手还逍遥法外便满腔怒火。此时她的内心仍是处于复仇的黑暗与受伤的阴郁之中。她想要哈维“血液殆尽,在冰冷中死去”。然而对雷的思念也一直围绕着她。对家人的渴望同样也促使苏茜想要留下,不肯随霍利离去。爱与恨的矛盾使她时而落寞孤寂,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满腔怒火。影片竭力表现出苏茜在“In-Between”的情绪变化并将其与人间所发生的一切衔接完好。当雷出现在湖水中央的亭子里,孤独的表情好像是在期待着苏茜的到来。湖水里他的倒影透彻俊朗,仿佛是渲染着苏茜此生留下的遗憾。然而当苏茜拼命奔向雷的亭子时,金黄麦田变成了水。镜头随之转向凶手哈维。哈维将苏茜生前佩戴的手链投向水中,预示着苏茜遇害的证据被毁灭。继而镜头再次转向苏茜,手链沉入水中的刹那她也滑向水底,仿佛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巨型灯塔矗立在那里暗淡无光,暗示着苏茜无比的绝望。
父亲无法接受苏茜死亡的事实,悲痛之中砸碎了几乎所有的轮船模型瓶,之后近乎疯狂寻找线索,置几近崩溃边缘的母亲于不顾。他不肯停下对凶手的搜索,每日研究到深夜不肯入睡。苏茜用自己的意识来指引父亲,如哈维车库墙上的影子,山茶花的残败与绽放都暗示了凶手近在身边。父亲为了追查凶手半夜跑到玉米地,被人误伤险些丧命。母亲不肯踏入苏茜的房间,她封闭了自己对女儿的思念,力图逃避失去女儿的现实。终于有一天她再也无法忍受失去孩子的悲痛与苏茜父亲沉溺于追凶的现状离家远去。妹妹也随着母亲的离去长大懂事,有天居然冒着生命危险潜入哈维的房间为苏茜寻找证据。看到原本融洽温暖的家为了给她报仇而支离破碎,苏茜终于意识到,父母还有妹妹对她的爱远比仇恨更值得惦念。她终于下定决心接受自己死亡的事实。
在影片的结尾,苏茜没有利用露丝的身份追踪装有尸体的保险箱,而是选择附身于她与雷相聚一吻,了结此生的遗憾。哈维销毁证据的镜头与雷和苏茜相拥的画面交替闪现,代表着爱与恨的抉择。在爱与恨当中,苏茜坚定地选择了爱,放弃了仇恨。镜头里的保险箱被淹没于垃圾场的淤泥中,从此消失于人间,而苏茜的仇恨也随之远去。
四、结语
看着家人经历的崩溃、绝望、逃避、消沉、成长以及融合,苏茜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最终在爱与恨之间做出了正确的抉择:选择爱而放弃恨。虽然最后哈维并没有被绳之于法,而是死于一场意外,但这是切合影片主题的。因为《可爱的骨头》并非一般的警匪片,而是在讲述人间至爱亲情的感人故事。[3]影片结尾也以苏茜的视角将“骨头”的含义展现给观众:亲情就像是周身骨架,即便是有块骨骼受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能够逐渐地自我修复完好,就像从没损坏过一样。
[参考文献]
[1] 陈家堃.一块“骨头”所牵出的款款浓情——论《可爱的骨头》的叙事机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2] 刘小兰.象征主义在《可爱的骨头》中的运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