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然现象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情境渲染的对话中教师语言要有指向性
习作是一项很艰苦的劳动,把习作的过程演化为一种轻松而愉悦的生活或者是游戏的过程,这确实是习作教学的一次伟大的进步,但时下的习作教学过程中,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些热闹的场面,特别是对话教学中,让我们明显感受到只是教师和学生的话剧式的对白,而缺少教学的本质――指导学生说话,指导学生习作的痕迹。
在一堂写人的习作教学伊始。
师:我长得怎样?
生:你很酷。
师:谢谢。
生:你的个子很高。
师:是吗?
生:你长得“非常6+1”。
师:好。
……
如此单一对话,没有深度,更没有指向。既然是围绕“长得怎样”来说,就应说具体,如我酷在哪呀?指导学生说话要言之有物。个子高,怎么高呀?和谁比的,教给学生“对比”的方法。力争“一话”“一得”提高对话的分量和质量,而不在于追求对话有多少个回合,避免为对话而对话,让对话真正为习作服务,成为在习作环境中有指导的、有目的的有效说话。
二、习作要求的阐释中教师语言要有规定性
当前的习作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尊重,最明显的是教师的话语霸权没了,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伴之而来的却是学生的话语霸权在慢慢滋长。
苏教版第十册语文课本习作1:“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教学中,教师先指名学生读要求,其他学生思考这次习作要注意哪些?有学生说,“写自然现象”,可以写风、雨、雷、雪,还有学生说可以写霜、冰雹、海啸、地震等,老师表示同意。这时有学生提出可以写风、雨两种自然现象,有学生甚至提出可以写在风雨中发生的一件事,老师思索一会,没有表示明确反对。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被改革到不敢说话的地步了。事实上学生后面的两种说法是明显错误的,因为习作要求中规定性很强,只能写自然现象,并且只能写一种,这是习作的硬性规定,不可动摇的。可此时的教师却该出手时不敢出手,难道这也是尊重学生的自吗?
三、学生习作的评价中教师语言要有真实性
“如今学生的习作是越写越好,就看那一张张小嘴,真是说得你心花怒放,哪还有什么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毛病呀!”有这么一段习作教学的评价对话。
生:王老师长得太可爱啦!孙猴子的眉毛,猪八戒的耳朵。
师:真形象。
生:老师一副脸孔好可怕呀!如果在晚上让我撞见……真不敢想象。
师:说的好,说出了真实的想法。
……
学生的两句发言真得就是如此的“形象”“真实”吗?他们说话的语气,用词的感彩难道就没有什么可以商讨的吗?
我想每一位有良知的语文教师心里都应该有数。当前的作文评价是一路绿灯,很少再有老师干“傻事”――在学生的习作上写不及格这样的字眼了,有的老师甚至是名师还加大绿灯的功率,觉得百分制有局限,给学生的作文打150分,200分,280分。这种评价是否可取,我不能一票否决,但是我认为这种一味的“高分”,最终带来的结果是“晕倒”了学生――不知好作文的标准,“晕倒”了老师――不知如何评价习作,“晕倒”了纯正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不知何为一堂好课。
本期嘉宾:刘玉山(老师)
李斌(学生)
本期话题:高考作文如何获取高分
最近采访了一位去年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学生李斌,他谈了自己写作文的感受和体会,现整理如下,以供在校中学生借鉴。
刘:听说你在初中时就喜欢写作,老师经常把你的作文当范文念给同学们听,是这样吗?
李:是的。从小学起,我就偏爱写作,在小学六年级时,我的作文还在学校优秀作文朗诵会上获得过一等奖呢!
刘: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写作呢?要知道,写作对许多同学来说是最头疼的一门课呀!
李:其实,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想。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时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如果有意强迫自己去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刘:你说得太好了。现在,有的老师还有家长,因为自己的学生、子女某一科成绩较差,就搞强化训练,你认为这样做有效果吗?
李:我想,如果勉强去干自己没兴趣的事,那也是一种痛苦;就像有人不喜欢吃甜食,你偏给他糖吃,他会好受吗?
刘:你是说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秘诀。那你写作的兴趣是怎么培养起来的?
李:大概是从读课外书开始的吧!上小学时,我就喜欢读课外书,我看的书很杂,小说、童话、科普……什么书都看。广泛地阅读不仅培养了我的写作兴趣,而且为我的写作打下了基础。写作时,书中那些新奇生动的词语都会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像浪花似的一起涌到我的作文本上。
刘:这就是写作兴趣吧?
李:我想是的。书读得多了,头脑里的词汇丰富了,写作时好像是在释放一种能力。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
刘:你读了那么多课外书,会不会因此而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呢?
李:我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还有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您知道,想象能力是学习所有学科最基本的也是最优秀的能力,有了以上能力的提高,我学习其他学科的效率更高了。我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的数、理、化、外语成绩不但没下降,反而有所提高。
刘:你能对现在的中学生谈谈,你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吗?
李: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事实上,每个人的素质不同,基础也不一样,所以,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好的学习方法。
刘:那就谈谈你的个人体会吧,你是如何走上写作成功之路的?
李:其实,刚才我已经谈了一些。让我再说,可以归纳成三点:第一,要明白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要幻想着读几本“优秀作文选”,看几本“作文指导”,就能找到写作的灵丹妙药。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读与写的劳动过程,任何人,包括被媒体炒作的所谓“少年天才作家”,不经历这个过程,也无法登上成功的殿堂。
一、培养观察能力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东西,但学生却常常对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沸腾的生活,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细心体会万事万物所蕴涵的丰富而细致的内涵。
在学生亲历的动态生活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最高效的方法。我常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指导他们做一个钟情生活的人。早晨醒来的时候,你是否有意识观察过全家人都在干些什么?各人的动作、语言、神情是怎样的?上学路上又有哪些见闻?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下了晚自习后教室和车棚又有怎样一种喧闹的场面?对复杂事物、动态事物,我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连续观察、比较观察;对共有生活,我则随机现场指导,全面观察。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描写事物的方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先写春夏秋景,最后写冬景;又由静景到动景:写静景,由低到高;写动景,由高到低。“不必说”一句由植物到动物。这样描写既井井有条,又错综复杂,浑然一体。在讨论分析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观察校园一角,模仿课文有条理地描写出来。渐渐地,花圃里的小草,操场上的野花,春天的第一抹绿,夏天的知了,甚至跑道上的石子,都成了学生眼中的稀奇物。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不再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而是逐渐养成了观察生活、留意生活的习惯。总之,粗心观察,则不见舆薪,难以觉察周围事物的独有的特征;细心观察,可以辨秋毫之末,为写作积累丰富生动的原料。
二、提高感悟能力
生活只是素材,总是要经过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能凝聚到文章中去,认识、感悟正是对生活的内化过程。如果只有生活的素材,而没有把它和我们深刻的人生体验联系起来,就只写了表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指导他们感悟生活这部无字书,注重教给学生用正确的心态认识、思考、鉴别、提炼自己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主张,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挖掘,悟出事物所蕴涵的意义。
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教师办公室的一盆花对我说:“老师,这盆里的花是不是有真花也有假花?”我问:“为什么?”他说:“这朵花的叶子有一点点枯黄,是真花;那朵花叶子非常青绿,估计是假花。”听了他的话,我笑着示意他把花盆搬到教室。课上,我先问学生,盆里的花是真是假。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意见后,我顺势引导他们进行联想,思考其中蕴涵的哲理。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答案百花齐放。有的说:“花无百日红。”“过分好的东西可能是假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还有人说:“真实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践,学生逐渐学会了观察、体验、感悟,并能在平常小事、小物中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
三、训练表达能力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古人云:“言之无物,行而不远。”这就是说好的内容要靠好的语言来表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取积累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训练中积累写作语言,领悟写作技巧,训练表达能力。
首先树立敢表达的信心。长期以来,我们弊病多多的作文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个性缺失,信心丧失,一提作文就发怵,不敢吐露心声、抒发感情、阐明观点。我采用化整为零、多写片断,化虚为实、多写自身,化写为说、多讲见闻等方式降低习作难度,树立学生敢于表达的信心,并化显为隐,不着痕迹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从阅读时的文本感悟到课前的见闻讲述;由生动情景的即时描绘到日记的自由畅写,习作形式灵活自由,习作心理迫切而强烈。渐渐地,学生不再惧怕作文,人人敢表达,人人能表达。
生活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精彩的,善于发现生活才是理性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写作的重要来源。语文学习中处处有可以让我们习作的情境,作文不一定成文,课堂内外的每一句话、每一小段文字都是作文训练。
一、叙述真实生活,倾听自然的心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这就告诉我们:作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一再强调:应该打开教室的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他的感情经验,激发他们作文的欲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有语文的地方就有作文,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认真观察,积累语言,抒感。作文就是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来再现生活、描绘生活、记录生活中那个本来的“我”。
二、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生命的真谛
“言为心声”,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学生要借作文写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写出对成长真实的感受,表达“自我”。
1.有境则情生
语文学习中处处有可以让我们习作的情境,作文不一定成文,课堂内外的每一句话、每一小段文字都是作文训练。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五个习作训练写“端午节”,为了让学生写出自己对节日的独特体验,抒发自己对节日的独特情感,在习作时可以开放习作内容,不局限于写“端午节”,可以放宽到其他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根据自己对节日的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节日来写,这样可以避免编造,容易启发学生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2.我境生我情
教学时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独特的感受和见解。作文是表露学生喜怒哀乐的一种方式,如同画家画一幅画、音乐家创作一段曲子一样,需要在一种情境的刺激下立刻完成,这就是激情。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作文成为他们生活中宣泄情感的需要,在他们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的时候,提起笔来。写作需要激情,情动而辞发,时过而境迁。其实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事,今天才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养成在激情飞扬时、感受最深时自由写作,表达“自我”的习惯。
(作者单位 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第三中心小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63-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农村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可以从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写作信心和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视野两大方面切入,让学生会写、爱写。
一、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写作信心
目前农村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读书意识差,厌学学生多。主要原因是农村学生家长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另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党的惠农政策好,农民生活变得富裕了,农民子女不再想跳出农门;再一方面,学校语文教师的教学不得法,也是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下降,害怕写作的一个原因。在这种情况下,相当多的农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对写作更是谈写色变,望而生畏。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写作信心呢?
(一)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
作文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谁学会了写作,谁善于写作,谁掌握了写作的技能技巧,谁就能够最先并筛选各种信息,从而使信息为自己服务。
因此,在上第一节作文课时,我一般不急着让学生写作,而是让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文,不写作文行不行?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写作的目的:一是生活和学习的需要,我们和别人签协议、写合同都需要写作;我们的产品要销售,要写说明书,也要写作;我们要求职找工作,需要作自我介绍或写个人简历,同样需要写作。二是表达的需要,只有写作,才能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做人的需要,通过写作,可以让人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写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写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写作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二)适当降低写作要求,消除学生畏惧心理
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写作层次各不相同。在布置学生写作时,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作文能力较强或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能按作文要求去写;对于作文能力较差的后进生,适当降低写作要求,比如字数方面不做具体要求,能写多少写多少,实在不行,写一段话或者一句话也行,以后逐步增加。
二、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视野
农村初中生阅读量过少,作文词汇贫乏。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每学期阅读两三部名著。但现在70%以上的农村学生不读课外书或者很少读课外书,经常去阅览室、图书室看书的学生也很少,平时有时间他们喜欢聊QQ、玩游戏、看电视。
那么如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呢?
(一)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视野
我的做法是:一方面,注重课内阅读,扩大阅读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语文阅读教材中的一些优秀篇目,并模仿学习其写法及技巧;另一方面,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课外读物,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及适当点拨,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摘抄,然后以日记或者周记的形式写读后感。
(二)联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生常常苦于没有写作的素材,他们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缺少思考、缺少关心。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他们感兴趣的各种社会问题,并把这些现象和问题作为学生写作素材,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2005年的“禽流感”,2008年的“奥运会”等,都是当时的社会热点,我在作文课上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禽流感”,“禽流感”是一种什么病?它有什么危害?我们该如何去预防?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表现如何,你有什么感想?你想对运动员说什么?通过思考、讨论、质疑和查资料,让学生整理,最后写成作文。这样做,既让学生学会了观察和思考,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写作。
现代著名作家,据说他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震撼人心的《包身工》。因此,写作前,我会根据作文的需要,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如让学生写春景,我会带学生到村头村尾,让他们闻闻春花的香味,听听鸟的鸣叫,让他们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再让学生写作。又如让学生写实物,我会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如让学生寻找一根树枝或者一片花瓣,允许他们带到课堂上,放在自己的课桌上,观察它的形状、颜色,触摸它、闻闻它,然后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学生亲身体验的东西,印象一定很深,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有真情实感。
(三)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灵活运用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让学生学会积累:第一,从阅读教学中积累素材,指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写读书报告、摘录、积累词汇,加深阅读印象;第二,让学生写日记、周记、办手抄报,积累作文素材;第三,开设信息交流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素材;第四,引导学生参加劳动,通过亲身体验来积累素材。
(四)坚持说写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说”是指口头言语的运用,“写”是指书面语言的运用。两者对学生语言训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又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作文是人们的书面说话。你嘴上说什么,再用文字写出来,你怎么说,就怎么写,这就是作文。因此,说写结合进行作文训练,符合作文的本质规律。
农村有农村的语言交际环境,可以说的内容比较多。例如农村的左邻右舍关系、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村的田园风光等等,语言内容的潜力较大,需要我们去利用。因此,我一方面利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即兴演说,内容可以是看到的人和事,所写的日记或听到的故事等。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即说的能力),又让学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我尽量在语文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多读,多利用课文的词句来遣词造句,多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等等。这些都是训练学生说的比较好的机会。
昨天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扰乱了我们期末复习的正常秩序,谁也无法改变天气的变化,我们课余时间只能看一些书籍和做一些自己认为有益于自己的事。
广播里传来校长沉重坚定而有力的声音:“现在外面下雨了,家长可以到教室内接孩子,但一定要把雨伞折上。”眼看剩下了五分之一的同学没有走,我有些着急。
今日的作业我已写完,接下来就是找些事情做。我翻开了书包,突然想起我一本课外书都没带,只带了一本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杂志,以前我最不爱读的就是这类书了,既没有把读者带进那探险惊心动魄的感觉,也没有夸张的故事情节,这些使我觉得此类书籍索然无味。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我觉得太无聊了,就不禁翻阅起了这本小学生优秀作文。又是一个细节吸引了我,这本薄薄的书竟然有无穷的魅力可言。
先拿刚开始的科学发现说吧,先是介绍了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又解析了一些自然现象与奥秘,我深深被这第一个版块所吸引。后来就是本书的重头戏:名师点评!介绍了一些写作的技巧,又与我们分享了一些来自和我一样大的小作者的文章,我受益不浅。
回到家里,我无意间看到了书中封皮下方有一行字:“凡是投稿到本杂志的小朋友,都会得到相应的稿费哦!”这则消息真是写到了我的心坎了,老师曾经说过我的文章可以投稿,可不知往哪里投。这则消息真正和我意!
以后呢,我还会看以前没有看到过的小学生优秀作文,继续学习书中的风采! 你也可以投稿: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生活。更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
一、在作文中创设情境,激感,培养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感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才会从根本改变学生写作文难的现状。
1、从玩中观察
让孩子感知喜欢的事物中,孩子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效果容易事半功倍。记得在指导写《喜欢的一种植物》的作文时,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作业: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认真观察它的颜色,样子以及生长特点,回来后画下来在班里展览。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们感知得可仔细了,摸一摸,闻一闻,有的还专注地拿笔记一记,生怕忘了似的。回来之后,一幅幅逼真的作品诞生了:叶背是红红的“红背桂”;叶子像手掌的“梧桐”;叶子很小但很香的“九里香”;叶子像把小扇的“银杏”等等,真让人目不暇接。作文的第一步--“画”的工作完成了。
接下来进行作文的第二步--“说”。在第一节作文课上,我组织孩子们畅所欲言地把自己画的植物介绍给大家。让大家也了解这种植物,喜欢这种植物。学生争先发言,讲起来滔滔不绝。热烈的掌声,喝彩声,不时从教室里传出。从这就可以知道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是仔细观察了。
作文第三步--“写”,安排在第二节课。学生们听了要求之后,都埋头在桌子上写起来,再没有左顾右盼,呆呆坐着的人了。有的同学写到:“美人蕉盛开的花朵从远处看像一个个小喇叭,可是走到近处看,却是四、五片花瓣组成。风儿一吹,花朵就像一个美丽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叶子就像一把大扇子,上下晃动。花蕊就藏在花瓣里,如果你用手摸一摸它,手上就会沾上不少花粉,滑溜溜的。再用鼻子一闻,一股清香味扑鼻而来。”精彩的片段真让我爱不释手。这种观察不仅不是负担,还给了孩子们乐趣,因为有了乐趣所以才会有收效。
2、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对新鲜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我尽量在班里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像“拔河比赛”,“特技表演”,“知识竞赛”等。在指导《我爱我的学校》的作文。写作之前,为了加深学生对既熟悉(天天见到),又陌生(熟视无睹)的校园的印象,我在班里组织《校园一角》观察活动。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到校园去参观,然后在班会上介绍校园环境或设施,也可以是在校园中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课堂学习的动态。这样,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们的足迹。学校的每一处景物都尽收学生们的眼底。学生们的作文也就有了素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切实感受到:花点功夫,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他们有话可说,让他们有表达的欲望,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作文教学过程中,逐渐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
小学生智能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他们的意志内控力弱,情绪性突出,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略,缺乏精细的辨别能力。针对学生观察过程中的特点,我利用一些电教手段,指导学生如何感知。
1、让学生有序地进行感知
学生在初步感知阶段,知道怎么感知了,但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是零乱的,无章的,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记得在指导写《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一文时,我从学校找到了《小白兔》的录象。首先让学生明确感知的目的要求:观察小白兔的外貌特征。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先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指导学生观察白兔外形时,录象采用定格,把最能显示小白兔样子的镜头"定下来"。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大声说"全身雪白的小白兔,真惹人喜爱。"然后在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从左到右,由远到近地进行观察。指导过程中,强调观察的顺序。各部分仔细观察之后,再把录象完整地放一遍。配上音乐和旁白,从整体上加深观察印象,最后训练学生说一说,最后写下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变无序为有序,为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观察与联想相结合
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多用投影,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脑海里会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三、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一、由眼前小事而悟人生之道
生活中的许多小事,看起来是寻常的,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能够用心体会,深入感悟,就会从中悟出某些颇有启发意义的人生道理。刘墉先生的《迎向风雨》,便是由一个登山故事而引发感悟的――“除了登山,在人生的战场上”,也当是不论经历怎样的风雨,都要勇往直前。
再比如著名作家叶永烈为2007年上海卷高考作文所写的例文《必须跨过这道坎》。文章记述了自己因“左眼突发视网膜剥落”而无法用笔写作,不得已改用电脑。对于毫无电脑知识的“我”,这无疑是一道不小的坎,经过努力,终于闯过了输入关、操作关、思维习惯关……从而,作者悟到了这样的人生之道:“其实,人生的道路从来不平坦,谁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坎。要像刘翔那样勇往直前,你就能飞越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满灿烂和喜悦。”
二、由个别情形而悟普遍意义
古人言,“窥一斑而识全豹,望半爪而感巨龙”。对于写作而言,就当以一见十,依点识面;就事论事、不及其余的文章,其意蕴一定是浅薄的。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正是由河埠头的几个“旧毡帽”因丰收成灾的故事而推及“各处市镇”,而且那“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从而深化了主题。
高考优秀作文《怀想天空》,作者首先着力描述了丛飞用爱唱出了“一个人的天空”,虽然“一个人的爱是渺小的”,但作者由此推及到了一群人的爱,而正是这一群人的爱的汇聚,天空被点亮了……这由爱点亮的天空,必将“指引着芸芸众生,去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爱”。
再比如高考优秀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作者先是列举了坡、辛弃疾、海子、梵高等文化名人的崇高追求与孤独人生,推想到“太多太多,这些在精神世界顶礼膜拜的先驱者们,这些在心灵净土上躬耕劳作的勇士们,默默的忍受孤独的包围、清贫的袭扰。在铸造奇迹的同时却展示了无数人间悲剧”。文章的意蕴更加深远了,由此,人们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需要理解,生命需要沟通”这一主题。
三、由自然风物而悟人文之理
创作,讲求“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从表面看来,往往显得很平常,但如果我们用心体悟,便会从中悟出一些深奥的道理。大家都熟悉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便是由观望庐山风景,而悟出了认识事物的规律:必须从各个角度去加以观察,不同角度观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高考优秀作文《秋实》,作者首先写的是“秋天,成熟的果实低下了头”,那是为了“感谢风吹雨打给了我成熟的筋骨,感谢光照日射给了我成熟的俊秀”。从而,最终得出了“生命诚可贵,感恩价更高”的感悟。
再比如,《学会成长》,作者首先从“悬崖上跃起的雏鹰、春日里生出的新笋”等自然现象写起,接着写到了青少年的成长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从而阐述了青年人当抛弃“年轻狂妄”,当“学会成长”、“学着聆听”、“学着理解”、“学着适应”。
四、由表面现象而悟本质特征
鲁迅先生曾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忌浅尝辄止。”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纷繁复杂,许多事件的意义、事物的本质往往掩盖于表象之下,需要我们去反复琢磨,深人体悟。
摘 要: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写出独特的感受,写出时代气息,写出个性和灵性,为此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步入生活,体验生活,升华生活,力求写出精品作文,总结真实的感受,这样才能写出精彩的作品来。
关键词:精品 生活 积累 修改 精益求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24-0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生活处处皆文章,这句活十分精辟的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投身生活,使学生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独特的感受,写出个性和灵性。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步入生活,体验生活,升华生活,力求写出精品作文。现将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 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想写出好的作文要走进生活。常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想写好作文,仅仅多读书还不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多到外面走一走。大自然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农村、郊外多去走一走、看一看,还可以和同学,也可以和家长一起去。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对所见、所感,要及时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素材丰富,你就会有话可说。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所以我们要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老舍先生说过:“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另外也要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
2 开动脑筋,大胆想象
写好作文是有技巧的,因此,需要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对于课本上或是看到的好文章,要多分析,好在什么地方,在以后写作中能否借鉴等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象可以让他们随心所欲,是充满乐趣的旅程。要经常鼓励学生将身边的事、有意义的活动编写成童话故事讲给大家听。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将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加以科学合理的想象,写成带有科幻色彩的作文。比如说:19世纪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充满幻想。在他的笔下花鸟虫鱼,家具、玩具乃至墙壁都有生命,都赋予了人的感情。学生对于未知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教师要鼓励学生幻想。对于未知的世界、未来的世界,学生的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任意驰骋,这样,才能写出有个性,有特色的文章来。
3 多读多改,精益求精
先想后写,打草稿,作文时决不能敷衍塞责,要耐下心来,反复思考,认真选材,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什么地方详写,什么地方略写,要心中有数,我们说“胸有成竹”,就是要在写作前对写的文章有个大致构想,想好了再下笔写出草稿,定稿后,反复修改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文章质量、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有些人信奉所谓“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写完后自己不看,不改,也不请教别人,这样就很难发现问题,更谈不到精益求精。有人是为了怕麻烦,写完了事,至于写得如何,他就不管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它们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拦路虎、绊脚石。作文写完后,自己要先读几遍,对空洞的段落进行补充。把罗嗦的内容删去。力争使文章的内容具体,多研究老师的批语,对照修改,老师对学生作文的批语,是对学生的指教和引导,学生对批语,必须认真研究,弄明白自己的作文不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改,然后再认真修改,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修改文章,还要虚心求教,多听别人的意见。因为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有躬身求教,博采众长,文章方能长进。古今中外许多大作家,不但善于向作家学习,还能向师友以及一般读者求教。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可见脚踏实地,由小到大,由粗到精,才能逐步掌握写作要领,才能写出精品。
总之,生活是习作的源泉,生活中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素材的眼睛。因此,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充满幻想的内心世界。让文章更加精彩,让生活更加快乐。
写作难,难写作。一提到写作学生就害怕,一写作就存在假话、空话、套话,写作材料雷同,情感空洞。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改变这种写作状况。曾可夫说过:“应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在这个社会里,我们不缺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我们缺的是对生活的感性认识,缺的是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真意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一、重视写作的源泉――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但是如果它没有进入学生的视野,没有成为学生主观意识中的生活,它就不会成为写作不竭的源泉。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必须重视写作的源泉――生活,身先示范,把每天看到的生活用鲜活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唯有这样,学生才会重视生活。比如,当你走进教室时,看到一个学生兴高采烈的样子,这时就可以和学生们聊聊刚才看到的学生的情状。生活中有许多的素材可以供学生采撷,作为教师要懂得培养学生重视生活的意识。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明亮的双眸来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真心来体察生活。唯有如此,生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写作的源泉,学生最终才能用真情反映生活。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著名作家余华曾说过:“写作不是一种生活,而是一种发现,它通过一个什么事情,调动过去的生活积累,同时又给它一种新的生活容貌。”学生文章要写得生动、具体,光有重视生活的意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放开自己的五官,怀着真挚的情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现实生活中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每个人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素材。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生活中的一切,抓住事物的特征,融入自己的情感。首先是定向观察,根据写作的主题,有目的地观察生活的人、事、物,通过定向观察有效地获得生活中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次,随机观察要抓住事物特征,并且要及时地记录下来。比如,对“雨”的观察,不同季节的雨有不同的特点,不同心情时遇到的雨也有不一样的特点。对春雨的描写要抓住它绵绵不绝的特点:细细的、密密地,像笼着一层轻纱。对夏雨的描写则要抓住它急、猛的特点:满天阴云密布,突然一声轰响,雨倾盆而下,远望仿佛上天落下了千万条瀑布一样。当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时,生活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还是学生精神中的生活。
三、用心去体验生活
唯有用心体验生活,才能妙笔生花,写出灵动的文字。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后要深入思考和感悟,对观察到的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融入感情,用心灵去感知。没有用心,文思就像枯竭的泉水;如果能用心感受体验生活,就会把感知由感性推向理性的层次,生活就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源源不断的泉水,让笔下流淌着性灵之水。学生生活主要有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是学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许身处其中往往会忽视周围的一切。因此,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体验着周围的一切,让学生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温馨、快乐。学生另一重要的生活是家庭生活。但是,当叫他们写“爸爸”或者“妈妈”的时候,他们却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写,觉得爸爸妈妈就是那样,没什么好写的。这就是他们没有用心观察的结果。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用周末的时间用心记下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验爸爸妈妈那细细的、暖暖的爱。同时,也不要让学生忘记了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心,能使黯淡变得明亮多彩,化腐朽为神奇;用心,可以体验到欢愉与智慧;用心,可以体验四季的美与生命的奇迹。
四、用情去反映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中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变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是在告诉我们:作文是用情反映生活的。“情动于中形于外”,身边的人、事、物进入写作者的眼中,牵发写作者内心的情感,那么写作者心中涌动的真情就会在笔尖下快乐地流动。什么样的文章最可贵?什么样的文章最感人?答案就是抒写真情的文章,有时语言虽然平实,但是却能使人潸然泪下。因此,每当学生写出真情感人的文章,教师都要给予表扬、鼓励。当投入情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就应该用真情把体验定格于语言文字中。情感“输入”,也必然得有情感“输出”。
如在指导学生写《我最亲近的人》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抒发他们的真情实感。曾经有很多学生在写这类的作文的时候经常会想到爸爸妈妈,写的事例就是发烧的时候往医院送。这些学生写的时候既没有新意,又没有真情实感。而这次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认真地用心地去体验生活,把自己的感悟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其中一个学生写到了奶奶,回忆与奶奶生活的点点滴滴。可惜如今奶奶已经远去,最后一句“我最亲近的人,已经不在了”,令人心酸。
鲁迅先生在谈及作文时强调:要“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肉来”。写作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在抒写心灵。写作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只要学生拥有生活意识,用心用情地观察、体验生活,把自己的情感融于生活中时,就可以用情写出优美动人的作文了。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59-0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离开了阅读的写作只能是无源之水。一个学生如果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其作文兴趣。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然而,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只是满足于对所阅读材料的理解,很少有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从阅读中汲取可用于写作的营养。其结果是阅读与写作脱节,学生不能从阅读中受益而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阅读中,不仅要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持之以恒、练笔不止,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要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自己的韵味和思考,力争读出文章的精彩,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同时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读书。
其次,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知识。阅读包含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在学生乐于读书的前提下,学生会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而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学生广泛采集的素材。所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获取大量的知识,开拓视野。
最关键的是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广泛的阅读使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词汇。但这些语言、词汇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这些死的语言、
词汇转化为活的语言、词汇,将习作至于现实生活中。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趣的是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值得写的片段,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加以灵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周期性较强,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入手,指导他们反复品味课本中的重点篇章,背诵精彩的语段;还要依据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提出阅读重点,点化阅读难点,教给阅读方法,用好教材这本范本。教师还要定期给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目,介绍一些报刊杂志,范读一些美文华章,要求学生床头桌前,常备一些可读的东西,闲暇时间能读多少读多少,并做到持之以恒。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知识范围大小,认识水平高低,思维品质优劣,写作能力高下。学生作文能力能否优化,有赖于观察、阅读、想象、创造、表达以及从属能力等作文结构能力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正如"木桶理论"所揭示的,构成木桶的哪一块木板都不可或缺,也不可太短,否则,必然影响木桶的容载总量。这些能力结构因素统筹兼顾,同时培养和训练,作文能力的后劲才足,作文的能力目标才可达到。
阅读和写作各有自己的目的和任务,但在实践中又是紧密结合、相互为用的。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更好的从"阅读"中学"写作"。总之,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一种对应的关系,是吸收与释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教学是写作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网络资源 小学作文教学
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及多媒体进入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已经逐渐成为教学现代化的一种优化模式。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与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有效促进作文教学的改革,是当前语文作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研究的热点课题。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如何建构作文网络资源
1.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
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这一时期获得的语文知识,应对促进学生今后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教师在建构作文网络资源时,一定要根据语文学科知识的基础性进行精选和优选,凸显小学语文达成目标的基础性知识,适当增加一些必要的非基础性知识。如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作文的主题是“我们与大自然”,习作内容可以写我们了解到的大自然对人类的众多的启示;也可以写自己了解到的利用自然现象发明创造的事例,还可以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或者联想到想要发明什么。我看到有的老师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时,通常借助多媒体播放仿生学知识、科学发明创造的事例或人类破坏环境受到惩罚的幻灯片、网络视频等,过分侧重单元教学的非基础性知识科学素养和环保教育,忽视了语文的基础性――体现思维、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语言特点,结果一个班学生写的作文大同小异,缺乏个性化的精彩表达。如果我们在网络资源中,能够更多地展示一些人与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间的故事,对学生多渗透一点语文人文性情感的熏陶,学生的作文表达可能就更多一点真情实感。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无疑建构了一个更为开放而有活力的写作资源,拓宽了作文评价和习作成果展示的领域,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泛写作化”的现象,使网络资源真正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要重视小学生现代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
现代许多小学生性格较之过去相对要张扬了很多,他们需要表现自己,需要展示自己,一个不以生理需求窘迫的时代,必然企图心理精神上的价值体现。然而来自社会转型期间成人世界的生活工作的压力,逐渐转嫁到孩子的身上,漠视个体差异的社会人才价值观,也必然造成孩子心理发展与社会从众期望值的失衡,我们不得不看到现代教育的理念遭遇现代教育现状的尴尬现象。用什么来矫正它?哪儿是行路的突破口?网络无疑是个体心灵自由释放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我们的孩子在这里可以流连忘返,在这里可以忘乎所以。
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com )开辟的“空中作文课堂”,是我作文教学中时常整合的网络资源。其级教师武宏钧创建的“五年级下册第三组习作《发言稿》学习旅程(学生版)”网络资源,比起课本的文本资源,更具有趣味性、交互性、开放性和多元性。他针对小学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困惑与障碍,模拟小学生的对话,引导疏理学生的表达思路,从“学习旅程第一站――进入作文美食城”,到“学习旅程第二站――登上作文魔法山”,把你学会的好方法和小窍门在网络上与大家分享,或者觉得有一些不是很清楚的问题提出来,以求得帮助。再到“学习旅程第三站――探索作文藏宝洞”,比比谁的文采好,争取荣登本次擂主宝座;然后来到“学习旅程第四站――走进作文快乐谷”,在阅读多篇不同内容的范文中,进一步感性了解发言稿应用文体的基本样式及特点;习得一般表达方法和最基本的章法。最后来到“学习旅程第五站――品味作文激情斋”,进行作文的自改、互改、师改,并针对武老师提供的“评价参考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师评,上传作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平台,外显学生的写作才智,尽可能满足小学生现代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作文网络资源的应用
1.拓展学生写作的思路
现在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有较优越的生活环境,并受到家中成员的厚爱与周到细致的照顾,他们利他性和社交性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很不乐观。随之出现的情感体验的贫乏,必然阻滞他们写作的思路。教师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搜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作文教学资料,根据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将展示的对象加工处理,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得到多感官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写作的热情,点燃他们写作的欲望,可以有效地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经常作一些这样的尝试,效果很好。如小学三年级第一单元习作写春天的景物,我从网上下载了《汉山的春天》视频和相关的词语、句段、范文、图片、音乐等媒体材料,将其制作成专题ppt课件,边指导观察,边引领打开他们写作思路。写作的源头之水经过这样的精心挖掘,终于有了沽沽流淌的声韵。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积淀的写作情感,借助现代网络媒体情境创设的激发,散发出更加醉人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