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物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字:初中物理 高中物理 物理
经过接近两年的高中教学,使我了解到,许多初中的佼佼者上到高中,表现出特别的不适应,而有的中等以上的同学上了高中则可以继续保持强劲的势头,其原因众多,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知识内容
由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知识内容少,多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介绍直观现象多,抽象概念少,静态的多,动态的少,主要以识记为主,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由于其简单,教材中叙述的方法也相对简单,语言通俗易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学要求不高,意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高中物理则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也从代数运算变为矢量运算。这些由静态到动态,从具体到抽象,以知识的转化,能力的转变,要求的提高,给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和不适应。
二、 思维方式
对于初中物理问题,学生往往以经验型为主。大部分从表象、意象实验出发,经过想象、分析、对比、归纳等思维方法,利用直观判断法得出结论。其思维方式属于形象思维。而高中物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着重于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研究、其思维方式要求有较高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一定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要侧重调用储存头脑里的抽象知识,如概念、规律等,经过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操作,运用逻辑方法推出结论。使得出现学生往往上课能够听懂而课后不懂做题的结果。
三、 心态的变化
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以前都是各个初中的尖子生,老师的关心、家长的期待等集万般宠爱于一身,无形之中给其增加了许多的动力,老师布置的那点作业完全可以超额完成。而一旦到了重点高中,面对强手如云的同学,老师的关心不可能像初中那样,成绩也不可能总是排在全校的前几名,而且重点高中的老师不可能像初中老师那样叮嘱你做作业,用重点高中的老师的话说:“没有作业就是最多的作业”,这需要学生去自我调整,而遗憾的是许多学生慢慢因为成绩退步,没有调整好心态,慢慢沦落为平庸。
针对以上问题,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在教学中,多思考、多角度、重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 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由于从初中上高中,是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高一阶段要求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一下就既适应语言的高度抽象,又进行高层次的理论分析是不可能的,在内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直观教学,降低思维难度,从而很好的实现初高中的衔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现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例如质点概念,介绍一种科学的抽象方法,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如火车由九江开往北京,有没有必要说车头离北京多远,车尾离北京多远呢?从而指出,在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物体的尺寸对我们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时,可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这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即具有质量而不占位置的质点。像这样在教学中既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又重视物理思想方法的培养、渗透,提高学生假设、分析、推理、论证等高一级思维方式,是我们引导学生思维能力衔接的重要环节。
(二) 注重知识的衔接,实现良好过渡。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初中接触到的有些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和不严密的,然而这些知识却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例如初中阶段学到的压力与重力,由于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的情形,结果使不少学生有“压力等于重力”的片面认识,这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负迁移。另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的感性认识,往往顽固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尽管他们经过了初中物理的学习,但并没有真正地排除这些错误的认识,随着时间的迁移,正确的东西遗忘了,错误的认识又会浮出水面。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降低知识的梯度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让教学内容在新授、章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和期终复习等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知识逐步扩展和加深,最终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水平。
(三)建立知识网络,归纳知识体系。由于知识教学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知识信息量较大,在学生的脑海中如同散沙,因此经常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建立知识网络,归纳知识体系,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快结构,有利于学生整体逻辑记忆。
(四)教练相结,狠抓辅导。在初中,由于知识简单,很多学生只要少量的练习就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高一时,由于知识及教学方式的改变,大部分都有上课能听懂,而课本作业又简单,很多学生就放松练习,没有及时复习,形成考试低分的过程,其原因因人而异,但主要原因是思维能力的欠缺及其消化不够,教师应充分利用辅导时间,在学生遭遇挫折后,引导他们分析错误原因,让其充分认识到物理练习的重要性,从而达到锻炼思维的作用。
(五)培养学习方法,调节学生心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讲解学生身边发生的各种物理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相结合,总结归纳,增加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多多关心学生,加强其社会责任感及生存感,多表扬少批评,让其感觉到老师关心自己,从而增强学习的荣誉感及兴趣感。
作为老师,帮助每一位学生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高中是思维养成重要阶段,我们在保证教学的同时,更应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升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瑜,初中物理与高一物理的教学衔接[J]
1 高一物理教学瓶颈形成的原因
1.1 教材因素。①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的大,而且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②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③综合性增强。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为用,加深了学习难度;④能力要求提高。
1.2 教师因素。教师的经验不足。高一的教师大部分要么是新教师,要么是高三回到高一的教师。新教师相对缺乏教学经验,驾驭教材的能力要弱,对学生已有哪些知识不清,同时新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偏高;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教材比较精通,重难点把握的比较好,但由于刚从高三综合复习中走出来,难免会对一些概念和知识的讲解过于粗略,而对高一部分学生而言,看似简单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个障碍。
此外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缺乏关注。根据认知理论,不同阶段的学生认知方式上是变化的。高一虽说是高中阶段,但毕竟还是初高中的衔接阶段,忽略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2 突破高一物理教学瓶颈的对策
针对高一物理教学的瓶颈,教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要积极寻找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进入高中物理学习的大门,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达到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目的。本人就此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2.1 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2.2 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2.3 妥善过渡,降低台阶。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阶段,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始时,适当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新课的引入,尽量从初中的角度切入,注意新旧对比,前后联系(这要求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例题、作业和测试题一开始不宜太难,考试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5分以下,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其次,对书本上精练的概念、定律、定理的叙述,要作适当的语法上的分析,用浅显的语言剖析含义,从多角度去阐述它们(文字、公式、图像等)。最后,对学生中想当然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针对学生情况,帮助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同时还要注意有的错误还可能重犯)。
2.4 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并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让学生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2.5 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其次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再次要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根据物理学本身的特点,可把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概括为三要素:一是要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二是要重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三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物理的学习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物理现象观察法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物理要求学生具有的观察能力主要是:有目的地观察,明了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的条件。观察物理现象应该做到:
1.激发主动性
学生应激发自己对物理现象观察和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和自觉性,助力物理意识。
2.明确观察目的
要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观察中心,观察条件和范围。
3.准确记录
观察时,要准确记录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终结全结论,写出观察报告。
二、物理实验法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不仅要了解它提供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掌握实验的构思方法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物理实验可分为;观察实验、验证实验、探索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思想实验等。实验学习应该注意:
1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要一丝不苟地进行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现象变化和细节。
2.构思方法技巧
实验构思的主要方法有:(1)放大与扩展;(2)间接观察后再作推论;(3)模拟类比(4)思想实验(理想实验) 如:伽俐略的斜面实验中,在水平面上依次铺上毛巾、棉布、木板、玻璃板,测量其小车滑行的距离,再得出结论:平而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根据实验事实推理;若平面完全光滑,小车将运动到无穷远,即一直运动下去不会停下来,由此总结出“惯性定律”。
3.实验要求
进行物理实验时,要了解物理实验的目的,会正常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进行简单的误差分析。
三、物理概念学习法一个物理概念,它是某类型物理现象的概括;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物理概念应该注意:
1.归纳概括
就是将物理进行分类比较,将同一类型的物理现象的共性找出来,概括并能说明这一类型的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例如;“质量”概念,各个物体的物质组成不同,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就是物体的共性,即质量,与物体的形状,所处的状态,地理位置和温度无关。
2.实例联系
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困难的,如果把“概念”放在实例中去记忆,去理解,就要简单得多,也就要容易区分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找出共同特征。如“蒸发”概念,对应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且需吸热,就能够很快地对“蒸发”概念理解透彻。
3.内涵与外延
不能将物理概念任意外推,如果这样就会导致概念与事实不相容的矛盾。例如:“惯性”这个概念,它说明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保持其原来的运动状态性质,物质运动静止,不是因为物体是否受力,而是物体具有“惯性”。受力与否,是决定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与否的必要条件。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之所以错误,就是没有概括出物体运动的本质特征。
四、物理定律学习法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是物理课中的基础知识,物理定律是通过归纳大量事实和实验中认识的客观规律后形成的科学结论。如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学习物理定律应该注意:
1.准确理解物理定律的物理意义
知道物理定律的内容,理解其实质,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能联想一个实例。
2.明确物理定律的适用条件
物理定律是客观规律的总结,但它并不一定在任何条件下都成立。因此,不能忽视物理定律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热平衡方程“Q吸=Q放”的成立条件是:系统与外界无热交换。若系统与外界有热交换,则只能在不计一切热损失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3.弄清各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
弄清各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透彻理解各概念;知道定律的建立(或帐号)过程,重视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把前后概念连贯起来,从而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4.建立物理定律所对应的模型
对每一个物理定律,都应记住它所对应的模型或典型范例。要了解它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等。如:“反射定律”的典型范例是平面镜成像。
5.记住物理定律所对应的典型实验
物理定律的基础是物理实验,应将物理定律与相应的典型实验对应起来,有利于对物理定律的理解和深化。如:“阿基米德原理”所对应的典型实验就是“排液法”测浮力,“欧姆定律”所对应的典型实例就是研究“电压与电流强度的关系”实验。
五、物理公式学习法物理公式(含物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物理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使物理现象从经验升华到科学。物理公式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1.定义式
它是对一类问题的概括性表达式。表示某一物理概念的意义。使用这类公式,不能简单地从数学角度看,而应透过数学表达式这个现象,去领会它的物理实质。如密度p=m/V,绝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M成正比,与体积V成反比,密度是物质自身的特性,由物质的种类决定,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同理,电阻的定义R=U/I也是如此,电阻R由组成电阻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来决定。
2.物理定律、规律、原理表达式
它揭示了这一类物理现象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所遵循的法则,使用时,要特别注意这类表达式的运用范围和条件。例如:液体压强公式P=≥gh,它表达了液体在内部各处产生的压强所遵循的规律,它的适用范围是:静止液体,应特别注意的是,h是从液体上表面往卜测量的深度,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高度。
3.计算式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初高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1.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2.加强直观教学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3.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具体的物理问题有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
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 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趣味新奇的物理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用实验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产生悬念,然后通过授课解决悬念。
2. 教师授课时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已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首先,教师的生动风趣,能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的效应。
其次,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也是老师道德情操的要求。一个教态自然的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3. 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培养物理学习的兴趣
我们可以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收集图书杂志、上网查询并下载大量有关物理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的专题资料,精心组织、筛选,每学年出几期科普专栏,学生课前、课后都能承受时观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科普墙报,让学生感到物理就身边,与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紧随时代的步伐。这样能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科学的强烈愿望,使之保持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动动手才能动动脑,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而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会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物理科学的愿望,增强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
三、加强学生的解题规范化要求
物理规范化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规范化,解题过程的规范化,物理语言和书写的规范化。对此高考也有明确的要求。如:在要求计算题时,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因此从高考的角度看高中物理的规范化要求应当从高一时就严格抓起。
四、对探究式教学与学习的一点看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探究式教学的意识。
考试了,我在百度搜出千百条祝福语,在搜狗找到无数句吉祥话,但我觉得都太俗。我只想真诚地对你说:得心应手考试顺利,十年努力今日成功!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2020高一物理期末试卷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单选题(3分×10=30分)
1.力学中,选定下列哪组物理量为基本物理量
A.力、长度、质量B.位移、质量、时间
C.长度、力、时间D.长度、质量、时间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关于接触处的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有弹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B.如果有弹力,则一定有摩擦力C.如果有摩擦力,则一定有弹力D.如果有摩擦力,则其大小一定与弹力成正比3.关于静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B.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C.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D.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有一定限度。
4.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它一定受到外力作用
B.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C.当物体的速度等于零时,它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D.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是它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
5.对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施加一水平拉力,当力刚开始作用的瞬间
A.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
B.物体立即获得速度
C.物体同时获得速度和加速度
D.由与物体未来得及运动,所以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6.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受到F1=10N,F2=20N的水平向右力的作用,但都保持静止,则A物体受到的擦力Fμ1和地面对B的摩擦力Fμ2大小、方向分别为
A.Fμ1=10N向左,Fμ2=20N向左;
B.Fμ1=10N向左,Fμ2=30N向左
C.Fμ1=10N向左,Fμ2=10N向左;
D.Fμ1=10N向右,Fμ2=30N向左
7.平面内作用于同一点的四个力若以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有F1=5N,方向沿x轴的正向;F2=6N,沿y轴正向;F3=4N,沿x轴负向;F4=8N,沿y轴负向,以上四个力的合力方向指向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8.物体受到下列几组共点力的作用,其中一定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是
A.1N,3N,5NB.2N,4N,6N
C.3N,4N,5ND.4N,6N,8N
9.如图所示,一箱苹果沿着倾角为θ的斜面,以速度v匀速下滑.在箱子的中央有一只质量为m的苹果,它受到周围苹果对它作用力的方向
A.沿斜面向上
B.沿斜面向下
C.竖直向上
D.垂直斜面向上
10.如图所示,OP是轻弹簧,OQ是水平轻绳,小球在弹
簧和绳子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当剪断水平绳OQ
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方向为下列图中实线箭头所
示的哪一个
二.不定项选择(4分×6=24分)
11.如图所示,一小球放置在木板与竖直墙面之间,设墙面对球的压力大小为N1,球对木板的压力大小为N2,以木板与墙连接点所形成的水平直线为轴,将木板
从图示位置开始缓慢地转到水平位置.不计摩擦,在此过程中
A.N1始终减小
B.N1先增大后减小
C.N2始终减小
D.N2先减小后增大
12.如图所示,一个小球用轻弹簧栓住,弹簧上端栓在天花板上且处于
竖直方向,小球底部和地面接触,则小球可能受到的力的个数为
A.1个B.2个C.3个D.4个
13.某同学找了—个用过的易拉罐,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了一个洞。
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然后将易拉罐向上抛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空气阻力不计)
A.抛出后易拉罐在上升、下降过程中,洞中射出水的速度都不变
B.抛出后易拉罐在上升、下降过程中,水不再从洞中射出
C.抛出后易拉罐在上升过程中,洞中射出水的速度越来越慢
D.抛出后易拉罐在上升、下降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叫做完全失重
14.如图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
A.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
B.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C.大小不可能等于零
D.大小可能等于F
15.图中a、b、c为三个物块,M、N为两个轻质弹簧,R为跨过光滑
定滑轮的轻绳,它们连接如图并处于平衡状态
A.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压缩状态
B.有可能N处于压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C.有可能N处于不伸不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D.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不伸不缩状态
16.如图甲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运行,质量m=2.0kg的小物块从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水平地面上的A处滑上传送带。
若从小物块滑上传送带开始计时,小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v—t图象(以地面为参考系)如图乙所示,g取10m/s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传送带沿逆时针方向运动B.0~4s内物块做匀变速运动
C.传送带的速率为2m/sD.物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10分)
17.(4分)
在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需要的器材有:方木块、白纸、细绳套两个、三角板、刻度尺、图钉几个,橡皮条一根、铅笔一支,还需要________.在做上述实验中,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上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另一端结两个细绳套,通过细绳套用两个互成角度的弹簧秤拉橡皮条,使结点移到某一位置O,此时需记下:O点位置,相应弹簧秤读数,再记下细绳所示的方向;然后用一个弹簧秤把橡皮条拉长,使结点到达________,再记下细绳所示的方向和弹簧秤读数
18.(6分)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
某同学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打点计时器
的打点频率为50Hz。
(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所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分别为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则小车的加速度为m/s2。
(2)某同学在另一次实验中,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a—F图象,
如图所示,则
①图中的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
②此图中直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四、计算题(共36分)
19.(6分)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是m的球体,放在一光滑的斜面上,被一竖直的挡板挡住,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斜面体的倾角为α,且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
求:⑴斜面对球体的支持力的大小
⑵挡扳对球体的支持力的大小
20.(6分)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10kg的物体在水平外力F1、F2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的大小为10N,现将F1在水平面内旋转后,物体立即开始运动,求:
(1)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物体运动后前4s内的位移。
21.(7分)
质量为0.2㎏的物体,以24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由于空气阻力,经过2s到达点,设空气阻力恒定,取g=10m/s2。求:
⑴物体上升的高度
⑵由点落回抛出点所用的时间
22.(7分)
静止在水平面上的A、B两个物体通过一根拉直的轻绳相连,如图所示。轻绳长L=1m,承受的拉力为8N,A的质量m1=2kg,B的质量m2=8kg,A、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用一逐渐增大的水平力F作用在B上,使A、B向右运动,当F增大到某一值时,轻绳刚好被拉断(g取10m/s2)。求:绳刚被拉断时F的大小。
23.(10分)
一位同学的家住在一座25层的高楼内,他每天乘电梯上楼,随着所学物理知识的增多,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能否用所学物理知识较为准确地测出这座楼的高度呢?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他进行了多次实验测量,步骤如下:
经过多次仔细观察和反复测量,他发现电梯启动后的运动速度符合如图所示的规律,他就根据这一特点在电梯内用台秤、重物和停表测量这座楼房的高度.他将台秤放在电梯内,将重物放在台秤的托盘上,电梯从第一层开始启动,经过不间断的运行,最后停在层.在整个过程中,他记录了台秤中不同时间段内的示数,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但由于0~3.0s段的时间太短,他没有来得及将台秤的示数记录下来,假设在每个时间段内台秤的示数都是稳定的,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1)电梯在0~3.0s时间段内台秤的示数应该是多少?
关键词: 高一物理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 夯实基础 分析方法
升入高中后,学生的物理学习难度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由定性分析变为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在初中,仅仅知道弹簧的形变与弹力是正比例关系就够了,到了高中,不仅需要掌握F=kx这个公式,还要在这个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繁杂的运算;由形象的思维方式变为抽象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多是在自然现象和实验的基础上直接得出结论,高中物理必须进行分析和归纳,甚至运用到假设、推理的逻辑思维;由初步的数学工具运用变为高等数学工具的运用,初中物理运用的只是基本的代数,高中物理运用了大量和三角函数和向量运算等。难度的陡然增大使得很多学生一入学便陷入了物理学习困境,在课堂上唉声叹气,对物理习题一筹莫展。所以,高一物理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提高高一物理的形象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姆林霍夫斯基曾说:“很多学生的天赋,是在他们实际接触到某个事物或活动时,才展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发现与创造与具体情境息息相关。此外,形象的知识远比抽象的知识要容易习得。所以,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想方设法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实验教学是颇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变为形象的感受,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激趣和内化知识作用,而且从实验的观察中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是初中形象思维与高中抽象思维的有效衔接。
比如在讲解重力加速度时:教师可以先取一铁块和一木块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连个物体的是否同时坠地(同一高度、同样大气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重力加速度;之后留下问题,如果把这两个问题同时向上抛弃,是否同时落地?这种具体―抽象―具体的教学方法符合观察―分析―运用的思维习惯,远比单纯的让学生记忆公式及其变量的含义有效得多。
二、夯实基础,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高中物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前后内容连接紧密,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好,会对后面的学习形成直接影响,而且解题方法与解题能力的运用,必须以基础知识作为起点,没有地基,无以成高楼大厦。所以,教师需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首先,在教材的讲解中需要循序渐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的教学需要遵循这个规律,不能因为时间的原因,一下子灌输太多,超负荷的拓展延伸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畏难情绪。比如,在讲授力的相互作用时,可以先引导学生把握好几本的力学概念弹力、摩擦力等,然后在水平面或垂直面上分析受力,重点在力的数量与方向,之后从平面上升搭配斜面,进行多力分析,接着进行力的分解与合成教学,讲授正交分解法,最后才是多力平衡教学。
其次,按时对已经教授过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授新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温故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按时对学过的概念、规律、公式等进行梳理,对思维有所阻塞的习题进行反思,能够鉴别清楚不同的概念,联系相关习题,甚至有所疑惑和发现,这是知识网络的重构,是方法网络的补充。比如,在教学完冲量和动量之后,教师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出图1的知识网络。
三、重视分析方法,授学生以“渔”
高一学生常常遇到的现象是:概念一讲即通,公式一背就会,但是遇到了具体的习题无从入手,经教师讲解后,却发现如此简单。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所以不能活用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首先是审题:审题时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所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审题上,有时甚至是二分之一的解题时间;在审题过程中,学生需要做到三点,一是明确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充分发掘隐含条件,二是用物理符号标示出这些条件,画出相关示意图,画图不是对时间的浪费,而是省下重复审题的时间和降低了错误率,三是根据题意明确考察目标,这就是探查出题之意。
然后是求解:求解包括明确和实施解题方案两个过程,当然,具体解题时,无形中常常将二者合二为一;在求解过程中,学生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根据审题后的结果进行题目的具体知识定位,即通过研究物理量及其相互作用过程,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概念、规律及公式。二是通过正向推理或者逆向推理,明确最佳路径,正向推理的过程是由已知物理量推出可知物理量后由已知物理量和可知物理量推出未知物理量,逆向推理的过程是通过所求物理量推出需知的物理量后构建已知物理量同需知物理量之间的连接。
最后是复查:这是解题的最后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自我监控环节,却是学生常常忽略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做到两点,一是查看自己的计算有无错误,二是核查自己的解题方案是否最佳。
此外,可以采取适当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优化习题结构等措施,无论如何,作为物理基础的高一物理力学,教师都不能因赶进度而让学生草草略过,或者是让学生茫然无措地埋头于题海中,这种低效的物理教学必须予以改革。
摘 要:高一物理有不少重点和难点知识,许多老师会选择重复操练或多讲解几次作为巩固。但往往效率低下,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走下坡路。在常规做法中学生的许多智能也无法有效的被挖掘和培养。本课题主要是研究如何开展一些活动探究来突破高一物理的难点。我们借助活动探究来弥补传统物理课堂的不足,激发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
关键字:活动探究;多元智能;高一物理难点;物理情境
一、提出问题
在高一物理中,会有许多难点知识出现,许多老师会选择题海战术或者重复灌输的做法,但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许多课堂的教学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许多课程仍然局限在教室内开展,物理课也是如此。更多时候,学生无法亲身体验物理情景或生活实例,“纸上得来终觉浅”。 如果错过了最佳体验时机,效果就会差很多。虽然,有时也有实验或者课件视频,但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或只是平面的观察。学习的生成性不高,也很难有拓展性可言。这就迫切需要一种“开放式”平台存在,让学生走出教室,拓展知识,认知社会!
再者,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某些学生擅长言语,即语言智能;有些擅长逻辑,既数理智能;而有些则擅长视觉、空间关系或自我反省智能或自然观查智能等其他智能。我们目前的课堂无法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智能。这就导致课堂的活跃分子集中在几位同学上,长期下去打击了有其他智能特长的同学,有失教学的公平性。这也迫切需要开设课外活动来弥补这一漏洞,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借助学校活动探究的平台,开发一种新型的物理活动模式。从而,学生可以走出教室,亲身体验课堂中的一些物理情景,体会生活实例。同时,也为了帮助不同智能特长的学生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产生更多的物理学习热情。
1.该活动开发的基本步骤:
(1)提出课题(2)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3)活动开发的情景分析、资源评估及前期准备工作(4)活动探究的开发实施(5)学生学业成绩评价(6)活动探究的实施评价和调整
2.活动的组织模式
学校每周二、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作为高一、高二年级的全部活动探究的设置时间。每门校本课程根据开班的总人数平均向每个班投放,如开班人数为100人,一个年级目前是14个班,则每个班平均分到的人数为7人,学生自愿报名,最后根据报名人数作一定的微调。每个班所有人都必须参加校本课程,原来的教室和班级将全部打乱。每个班的教室作为新的校本课程的活动场所,其他场所可以是实验室、图书馆、电脑房、操场、报告厅甚至是校外。
活动的探究也在这样的机制下开展的,活动的探究可以选择一个场地作为基地,通常是实验室或者操场。更多的活动场所是随课题的开展而变化的。
初步的流程安排是:
(1)成立小组:针对物理学习过程中出现难点的可以通过活动探究而设立若干小组。
(2)分工合作:
(3)开展的途径和支持: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②网络查询、书籍考证
③实地考查和访问
(4)评价:①自评(组内)
②互评(组内)
③其他小组评价
④教师评价
二、实践研究
(一)探究内容的分类
1.对高一物理概念进行活动探究,为明确概念,对概念加以辨析。
案例一: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探究
伽利略在研究中分析了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而是由空气阻力影响引起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呢?一小组设计这样一个方案.
不同石块从5层楼高空下落,测其下落的时间。
实施过程:
a组:一个同学在5楼窗口同时放下2个轻重不同的石块,一个重约10克,一个重约20克。楼下的同学用秒表计时,一个同学负责记录。多做几次,石块从横竖不同角度下落,发现结果均差不多。
b组:对上述条件进行改变,一石块上绑上塑料泡沫板,总质量仍不超过20克,另一个石块保持不变,重约20克进行比较,两者的差别明显。
石块 平均时间/s 高度
约10克 2.13 5楼窗口
约20克 2.07 5楼窗口
绑上塑料泡沫板共重约20克 3.45 5楼窗口
由此分析下落快慢的确与空气阻力有关。
为了使这个探究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共同商议下对此探究进行了拓展。
拓展:把一鸡蛋用自备材料的处理下,从高空下落(5层楼),要求:
①包装+蛋不超多100克。②保证蛋落地后不碎,若破了即失败。③以时间最长为佳,总质量最少为佳。
组内进行了制作:
方案1 :直接用旧报纸包裹,报纸旧后比较柔软,包裹性好,下落时阻力较大,但要保证鸡蛋不破,包了多层报纸。
方案2:用线包住蛋,外面用纸盒包裹,并把蛋用绳子进行架在纸盒中央。
方案3:用塑料空气膜包裹,外面再用旧报纸包裹。
结果方案2试验时,蛋破了,成绩最佳的是3号方案。从验证到拓展的过程中看,都有这样一个流程:即设计方案、寻找材料和设备、动手制作并探究、记录并总结、最后反思。
分析与总结:由于概念类型的探究本身难以有较大的发挥余地,所以这个案例设计的有点简单,但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能亲身去感受影响下落快慢的因素,这已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给学生这种活动平台,学生根本不会去探究这个过程。如果没有活动探究的实施,有些概念被学生掌握也只是个表象。探究活动比死记硬背肯定要有用的多,也要快乐的多。很多时候,在轻轻松松中就学好了物理,就突破了一些物理的难点知识。
高空落蛋是这种类型的探究的拓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从探究中收获成功的快乐,甚至能跳出书本这个框框,用到了更多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种充满挑战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
2.对物理规律进行活动探究,从实际模拟中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二 抛体运动的规律探究
斜抛运动从物理规律中可以通过分解得到: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上是竖直上抛运动。一个学生对斜抛进行推导后得到:
竖直向上的分速度:vy=vosinθ
竖直向上的分运动的时间:t= vosinθ/g
竖直向下的分运动的时间:t= vosinθ/g
所以,总时间为:t总=2t=2 vosinθ/g
水平的分速度为:vx= vocosθ
水平的位移:x= vocosθ*t=vocosθ*2vosinθ/g=(2sinθcosθ)vo^2/g=sin(2θ)vo^2/g
所以,当θ=450射程最远。
同时,y=vyt-gt^2/2 y=(x/tanθ)-gx^2/2 (vocosθ) ^2,是一条抛物线的轨迹。
研究思路:当时有小组表示可以通过标枪的运动来验证,但标枪本身长度过长,虽然可以观察到这种曲线的轨迹,但研究是比较困难的,后来就选择了水火箭。
小组内部分同学查阅到水火箭的资料:
水火箭:水火箭又称气压式喷水火箭、水推进火箭。是利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成动力舱、箭体、箭头、尾翼、降落伞。灌入一定数量的水,利用打气筒充入空气到达一定的压力后发射。是利用水和空气的质量之比(水的质量是空气的816倍),压力空气把水从火箭尾部的喷嘴向下高速喷出,在反作用下,水火箭快速上升,加速度、惯性滑翔在空中飞行,像导弹一样有一个飞行轨迹,最后达到一定高度,在空中打开降落伞徐徐降落的火箭模型。
发射原理:用橡皮塞紧的瓶子,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把气体打入密闭的容器内,使得容器内空气的气压增大,当超过橡皮塞与瓶口接合的最大程度时,瓶口与橡皮塞自由脱离,箭内水向后喷出,获得反作用力射出.水火箭和火箭最大的不同,在於其推进的媒介由高温空气变成水而已。在发射水火箭前会灌入空气达一定压力,由於高压会自然向低压流去,故在喷嘴被打开时,空气自然向喷嘴流去,但由于水挡在前方,故水会被空气推出火箭,而火箭也藉此获得向前的速度。
制作:一个可乐瓶装上一定的水,塞上橡皮塞,橡皮塞中间穿过一个气门芯。在瓶底再套上一个被截掉了底部的可乐瓶,中间黏上3片裁下来的塑料片,做成尾翼。
实施:在往气门芯不断打气后,气压增加,橡皮塞被弹出,水会喷出来,水的持续喷出成为水火箭的反冲力。结果发现,水火箭朝不同角度飞出去,路线的远近会不同。理论上是45度最远,实际是大约是50度左右,查阅资料后发现是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探究过程中发现:不同的装水量,也会导致水火箭的射程有差别,但轨迹几乎都是一条抛物线。同学们询问老师和资料考证以后,知道装水量会决定水火箭出射时的初速度。
反思:在此类案例中,要求各成员分工合作,各自发挥特长,从理论推导到最终设备制作完成,都体现了各成员的辛勤劳动。通过该类型的探究,全体学生在制作和探究过程中,不经意间就掌握了规律的特点。物理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在潜移默化中熟练了规律,这比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死记硬背、重复推导规律要好很多。这样对基础差的同学就有一种帮带作用;对于基础好而实践能力弱的同学也有一种促动作用,在制作过程中,也锻炼了其动手能力。
3.对习题进行活动探究,可以看清题型的变化和条件,做到立体式的读题。
案例三 制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演示仪
圆周运动中常见的两类题型:
习题1.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圆柱形转筒,绕其竖直中心轴OO′转动,小物体a靠在圆筒的内壁上,它与圆筒间的动 摩擦因数为μ,要使小物体不下落,圆筒转动的角速度至少为( )
A. B.
C. D.
解:要使物体不下落,则摩擦力需要与重力平衡,也可以看成物体和转筒是粘连的,N=mrω2 (N为水平弹力)
fmax=μN 重力与摩擦力恰好平衡时:mg=μN= mrω2 得到ω=
习题2.在光滑的圆锥漏斗的内壁,有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A、B,它们分别紧贴漏斗,在不同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球A的速率大于小球B的速率
B.小球A的速率小于小球B的速率
C.小球A对漏斗壁的压力大于小球B对漏斗壁的压力
D.小球A的转动周期小于小球B的转动周期
错误分析:很多学生的错误是受第一题的思维定势,误认为:ωA=ωB=ω筒
正解;两者受力情况一样,但与容器的角速度不等。
研究思路:
1.先选用较为粗糙的两个物体,在匀速圆周的容器内进行演示,如图所示,物体与容器可以一起相对静止的转,甚至可以到竖直面C上转。
1 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特点,进行新旧知识的顺利的同化
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教材编排了很多观察与实验的内容,并配用具体而有趣的插图,对物理现象和规律一般只做定性说明.而高中物理教材所用的语言较抽象和复杂,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实验,并配以阅读,思考,练习,形式相对简单枯燥.且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描述方式有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个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对它们的理解需要学生高度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学生就会因为难于理解而丧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其在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中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2 加强直观性教学、尽量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
针对学生在学习的内容、容量、思维和学习方法上感到不适应,建议要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实验必将寸步难行,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课本中有不少的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实验要充分重视,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共同讨论,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寻找物理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扮演学生角色,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将物理知识的学习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是鲜活的,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形成间接经验,达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促进的效果.如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是高一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分析在骑自行车时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时,我让学生体验,将自行车前轮支撑离地后只剩下后轮,用力蹬脚踏板,后轮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学生轻松地得出答案并深刻掌握住了.再比如讲绳子上力的分解时,教师能让所有的同学都按照课本P66页图2-6-12(教科版)这样的图示亲手做一做,估计这个难点再也不会困住学生了,同时还加深了对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的理解.如果我们平时都能多将一些复杂、抽象的问题化为简单、直观的,那么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感觉物理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有趣有味的了.这也是发挥高一学生形象思维优势,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 数学能力要求的提高和相关知识的补充
初中物理只需要简单的四则运算,而高中物理运算方式多样,例如s-t图象和v-t图象中斜率的概念、矢量的合成分解问题中经常用到三角函数,力的平衡问题中经常用矢量三角形,直角坐标系和方程.高中的物理规律除了用数学公式表述外,还很偏重于用图象来描述.如运动学中就常用到s-t图象和v-t图象,虽然很直观但学生对此一时很难适应,并且对于这两种图象的图线的理解容易混淆.尤其让高一新生难以理解的是极限思想,例如瞬时速度的定义和矢量正负号不代表大小而是代表方向,这些知识高一学生尚未学习,所以对他们来说很难真正理解.针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内容没有跟上高中物理新课程学习的需要,存在脱节的现象,建议进行知识上的复习与补充,让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4 加强学法指导,减少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做错物理题可能原因是:粗心,概念混乱,考虑问题不周全或者是拿到一道题根本无从下手.而学生最怕的就是拿到一道题不知从哪入手,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同学们在紧张而又浮躁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注重公式的记忆和简单的套用,而忽略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同学们虽然会做题,但是对知识似懂非懂,一旦遇到复杂的问题,或者对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题目,则显得力不从心,无以为继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减少他们各自的学习的差异性.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物理课本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课本中的图象、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指导学生听课.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对于女同学要经常提醒多动脑,多抬头听,而男同学则是多要动手记.
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且容易遗忘.总结也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指导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和方式.平时作业当中会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为了学以致用,对知识加深巩固.作业上每一题都要认真做,而且要尽全力将每一道题做会,这样能培养学习的自信心,自信的积累是源于将一道道题攻破之后的瞬间的成就感.做题时不要担心做错,物理习题最怕的不是做错,最可怕的是错了以后,还不去解决,只要学生认真解决习题中出现的问题,那就是进步.所以对待每一份作业都要态度认真,无论是简单的,还是难的,通过作业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作出改进这是才最关键的.
对于基础较差、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我们教师平时应多一些关心,多一些鼓励,作业评讲多一份细心,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查遗补漏,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进步的成就感.
5 调动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调整教学方法 加强学法指导 动手(画图)、动脑(思考)、开口(提问) 提高数学能力 降低教学及考试难度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高、初中物理相比,学习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有了明显的质的变化,高一学生学习方法也不太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学生在初中学物理的时候,由于问题定性分析多,解题思路简单,依靠模仿和记忆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于是养成了依赖习惯,不善于独立思考,总希望老师讲清楚一切,碰到新题型,便望而却步。
高中物理学习则以定量研究为主,数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明显提高。高一物理开始学习运动学,要学4个基本公式、2个推论、还涉及6个比例式,处理问题要联立方程求解,一下子把物理由定性的描述推向定量的分析,难度增加了许多。加上物理的“矢量”、解二次方程、三角知识、代数运算,学生深感难度太大,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很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针对以上情况,建议物理教师采取以下措施:
1、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高中物理虽然差距很大,但有许多“连接点”,象力、运动、功、能等,要充分利用这些“连接点”,把高、初中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有些初中学过的知识,象分析受力、重力、牛顿第一定律等在高中注意拓宽与深化。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初中已经学过,课堂上对惯性及其应用与防止可以少用时间,而对理想实验方法要多多学习体会。
2、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学家林崇德曾说过:“育人的过程不科学,接受教育的人会很痛苦”。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新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处于比较低的发展水平,抽象思维水平较低。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联系实际,重视物理实验。规定的演示实验要全做,方便的话改为学生实验;能在实验室做的一定去实验室做;另外还可以创造条件做一些课外小实验。这样不仅变抽象为形象,有助于学习知识、加深理解,还可以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教学中,“铁块与鸡毛谁下落得快?”学生做了牛顿管实验后,感觉不可思议,继而自觉思考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的真空中二者下落一样快!可谓不看不知道,物理真奇妙。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立体式多层次的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初、高中的平缓过渡。比如洋思中学的自学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教学法等等。
3、培养学生动手(画图)、动脑(思考)、开口(提问)
学习物理离不开做题,物理解题程序一般是:弄清物理图景分析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建立方程求解讨论结果。物理问题的分析总是从审题开始 ,迅速、准确地读懂题意 ,对于解题是非常重要的。而审题时 ,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受力图非常重要,示意图是思维的平台----能把抽象问题形象化。训练学生边读题边画示意图,同时标示已知量、未知量。在示意图的帮助下,可以把物理过程图景化,从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可以说,画运动过程示意图是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关键;做受力图和运动图示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
可是,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只知用列式计算,很少画示意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不习惯用图示法分析问题的占45%左右;更多的学生不会画图.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来办公室:“老师这题我不会做”,但是,一旦引导他们把题目仔细审题,再画运动过程图(受力图),把题中条件图示化后,学生往往会顿然领悟。老师在课上利用示意图来讲课,要特别强调作示意图的重要作用,作业习题求解一定要画示意图.笔者总结了解题四字诀:画(图)、标(条件)、列(公式)、算(结果 ),以及16字顺口溜:“手动心动,心随手动,手巧心灵,必定成功”.
还要大力提倡学生动口,积极动口回答课堂老师提出的问题,千万不要有害怕答错而不敢开口的想法。有问题大胆开口质疑,学生间也可辩论争议,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4、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用运动图像描述物理过程也不少,如v-t图像,s-t图像,a-t图像等让学生眼花缭乱,学生经常需要分析图线的曲直、斜率、横(纵)截距、面积等物理意义。这些是学生进入高中感到物理难学的主要原因。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甚至一些很简单的数学计算,也会出错。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等。
5、降低教学、考察难度,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
不少教师“一步到位”的思想使得授课的难度加大、内容加多,有的教师甚至加到高考难度。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判断能力、思维深度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师要求能力太高,造成学生惧怕学习物理。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4、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5、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6、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来源:文章屋网 )
作者简介:阮寿雄(1972-),湖北通山人,1995年毕业于咸宁学院物理系,大学学历,中教一级。从事物理教学16年,现任教于通山县二中,多次受到各级各类部门的表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275-01
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信心十足、求知欲望高,很想把高中课程学好。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物理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觉得物理这门学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但一做就错,过于抽象。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有的越学越困难,甚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习成绩效果不佳。那么,如何让学生顺利的过渡到高中的物理学习当中呢?教师又如何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几点问题呢?
1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编排差别显著
物理教材的编排是由浅入深的,初中物理教材难度较小,比较重视感性的认识,物理教材,趣味性较强,注重生产和实际,一般都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实验及有关自然现象等具体的生动事例引入课题,经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学生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便于接受,而高中教材作为基本的物理知识体系没有很多改变,但对分析、综合、推理能力方面,尤其是对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有明显提高。这就使得不少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相当抽象、难懂。另外,初中物理教材则重于对物理规律的定性讲解;而高中教材则在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一些公式,单位复杂多变,从而使新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上认知的差异,从客观上导致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要求而产生学习上的困难。
2 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而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了高一物理的学习。
3 高一学生学习科目繁多,课业负担比较重
由于作业量很大,很多同学并不能及时的完成所有科目的作业。因此,教师应该优化作业设计,尽量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在课后较短的时间里,将知识点消化。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为学生选择题目时,要选择典型的例题来讲解。我认为有这样几个步骤。
3.1 做题。现在每一位老师的手中都有好几本资料,我们是不是随便选取几个看似很好的题目就去拿给学生做呢?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做题机器。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少做题、要求学生做一些比较典型的例题。具有概括作用的例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要把自己手里的资料进行梳理、做题。
3.2 选题。我们选择题目的时候,是不是选择越难的题目让学生做,效果就越好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本身的基础不一样,那么对于上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也就会有差异,他们在学习物理上面的能力也就有了差异。所以我们要选择简、中、难三类题目成比例的给学生做。对于简单的题目,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对于中等难度的题目,学生可以在讲解两到三遍后能够掌握;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我们要求一部分学生掌握,因为现在的高考制度,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去选择物理学科。
3.3 讲题。对于典型例题的讲解,是不是我们把每一个步骤、每一道题目的做法都告诉学生比较好吗?答案是否定。
(1)点拨法。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正是他们思维的困惑点,当学生对于在做题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时,他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现在解释他们提出的疑问,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上课效率,对于一些学生都已掌握的问题,我们就不会重复罗索,学生对于新知识总是有一种求知欲望的。
(2)及时评讲。学生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是有一个下降的曲线的。时间越长,学生遗忘的也就越多。所以,我们教师对学生做完的习题要进行及时的讲解,而不应该等待很长的时间,这样学生再来熟悉题目又会需要一段时间,并且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做错,时间长了,也就遗忘了,这样他们下次还是会做错。这样就达不到我们的训练的效果了。所以,及时讲解与巩固。
(3)问题拓展。是不是我们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就是针对学生做过的题目了?现在考试的题型是千变万化的,想让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即使放在以前的高中学习,用题海战术,想做完所有题目,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当我们讲解某一个题目时,可以对所讲的问题进行拓展,和本题相关联的知识点、会出现哪些问题来考我们,可以让学生来思考,这样,虽然我们只讲了一个题目,其实我们是讲了一类题目。
(4)学生讲解,教师补充。对于一些题目,班级肯定会有一部分学生会做,一部分学生没有做出。此时,我们可以让已经做好的同学上黑板来为大家演示,板书,可以树立学生的一种模范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重新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则对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以及学生全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一阶段,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对学生社会竞争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一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物理教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养成良好习惯。
例如,在教学“摩擦力”时,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准确把握各种情形下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大小的表示及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等等,进行自主学习,并自主解决下面几道练习题,如:①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的拉力作用下,仍处于静止,则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大小?②当弹簧秤的读数是2.1 N时,木块刚好开始移动,此时木块受的是______摩擦力,大小是______,方向向____……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做好初中向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高一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为高质量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
二、动手实践习惯的养成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保障。但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实验价值的实现,严重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及高效物理课堂的实现。所以,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搭建操作平台,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而,也为物理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好铺垫作用。
例如,在教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简单的知识点讲授完之后,我引导学生借助“打点计时器、天平、纸带和复写纸、导线、细绳、小车、砝码和小盘、带滑轮的长木板、低压交流电源、刻度尺”等实验器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大,加速度小。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而且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及动手实践习惯的养成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在高一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在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同时,也确保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也为学生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王延.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J].中学教学参考,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