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谭千秋老师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网友评价他说“千秋师表,谭千秋用自己51岁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魂。故事很快在网上流传开来。浩气长存”
还是一位好父亲,不仅仅是一位好老师。临终前还交代黄婷婷,将她那一副没有画完的画,画完,交给自己的女儿。
一位伟大而又无私的教师,―谭千秋。所作所为,让我想起了身边的老师,改作业一直到深夜,有早早起来备课的老师,这一切的一切,多么让我感动。
流完这滴泪,会永远记住你张开双臂的姿势。决定不哭了因为从这一秒开始,要像你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格尽职守、大爱无声的人!像你一样,危险面前绝不颤抖。
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走在校园里的时候。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当你看到这些细节的时候,就明白谭千秋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哪里。谭千秋的行动并非偶然,只有对学生巨大的爱和对职业的虔诚才能让一个人在面对死亡威胁产生如此大的勇气。
北川教师刘宁在地震时先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
都江堰聚源镇教师在地震时为疏散学生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
广安的特岗老师为救一个被绊倒的孩子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
平通中学的化学老师乔广平在地震时呼喊所有的人快跑,正是由于这种神圣的职业感。自己却跑到最后。
向我阐释了什么是师德,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什么,什么是荣耀!
一、用美术促感悟
有的课文是写景的,文中词语优美,景色怡人。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手段让学生把文中的景色再现出来。如《荷花》一课,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荷花的美丽。在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问学生:你们想把这些荷花再现出来吗?学生先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自选一种姿势的荷花,画一画、剪一剪,并准备贴到黑板上,有什么困难可以同位协作解决。学生完成后集体交流展示,指名上去贴画的时候,要求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画或剪的荷花。如:“我是盛开的荷花。”“我是含苞待放的荷花。”……同时议一议:荷叶和荷花该怎样贴呢?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自己的交流粘贴,能进一步明白荷叶应贴得紧一些,并贴在荷花下面,荷花要有高有低,以此来加深理解“挨挨挤挤”、“冒”、“活的画”的意思。对这些重难点语句的感悟,可以让学生深刻领会荷花的美,并受到美的熏陶。
二、用替换促感悟
对于文中的一般语句,学生通过反复地读能领悟其中的意思,但是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个别语句,教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同时,可引导他们抓住语句中关键词语进行替换训练,以达到真正感悟的效果。如《荷花》一课,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以问你喜欢写荷花的哪个句子,请读一读。教师可结合学生交流,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接着进行换词练习:“冒”还可换成什么字?(长、钻、伸、露……)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演示并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接下去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读一读,品一品,比较一下“冒”与替换的词哪个好?为什么?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能较为深刻地明白了一个“冒”字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把它的美写活了,同时让人更觉得它美得可爱。
三、用想象促感悟
古诗浓缩性强,短短的一两句诗句往往能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内容。教师结合古诗特点和教学需要,在学生完全理解古诗句意、内容及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意境。如教学《锄禾》一诗后,教师可以针对前两句古诗,一边用语言描述农民锄禾的情景,一边让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再现古诗意境:炎热的夏天,太阳像火球一样灸烤着大地,一丝风也没有,农民伯伯双手握着锄头,在如蒸笼似的地里一下一下地锄着,汗水从脸颊上不住地流淌下来,衣服全湿透了,脸也被晒得通红。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同时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农民种地是多么辛苦,进而体会一米一粟是多么来之不易。
四、用表白促感悟
对于有的写人的课文,因为文章中的人物或所写的事来源于现实生活,真实生动,因此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很容易走近人物,为主人翁精神所感动,并产生共鸣。如《最后的姿势》一文,记叙了四川汶川大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在学生学习全文后,教师可用激昂的语言总结道:“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四个学生,他用坚强的生命和人间的大爱演绎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人们因此称赞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此时,有什么话想对谭老师说的吗?”这时可以用“谭千秋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一句式,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感受。在倾诉表白中,学生显然更深地完全融进了谭千秋老师的精神世界,表达了对英雄的钦佩赞美之情,这显然起到升华感悟的作用。
五、用讲述促感悟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组合加工并再次消化吸收的过程,更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再次感悟文本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目标,恰当运用讲述这一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再感悟。对于故事性强而较短的课文,如《哪吒闹海》一课,可在学习完课文后进行讲述故事。讲前可让学生弄清故事的发展顺序:先写故事的开端——哪吒为什么闹海,接着写故事的发展——哪吒怎样闹海,最后写故事的结局——哪吒制服了东海龙王,人们过了太平的日子。接下来让学生不看课文,仔细观察文中插图,也可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连起来播放,让学生根据画面想象,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故事。学生在讲述中对哪吒的形象会更深刻。
六、用练笔促感悟
给2108年的一封信
2108年的小朋友:
你们好!
你们知道吗? 在2008年发生了一场8级的大地震,在这场地震中,很多人为此失去了生命,也有很多人为此失去了家人。在地震中谭千秋老师正在上品德课,突然,地动山摇,谭老师感到是地震便疏散同学们离开教室,跑到操场。可是,在教室塌坍的那一刻仍然有几个学生没有来得及逃出教室。就在这危急时刻,我们伟大的谭老师挺身而出,用他的身体护住了没有来得及逃出教室的四位学生……
地震后,搜救人员在瓦砾堆中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谭老师死死的护着身下的四个学生,四个学生获救了,而谭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小朋友们这就是我要向你们讲述的发生在2008年的故事,因为他时时感动着我。希望你们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此致
敬礼!
你们的朋友:王睿
2008年1月15日
虽然地震过了一周年,但有一件事令我难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不知摧毁了多少原本幸福的家庭,不知扼杀了多少原本鲜活的生命。地震前后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几万人的生命全进了死神的门口。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场地震不知摧毁了多少原本幸福的家庭,不知扼杀了多少原本鲜活的生命。地震前后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几万人的生命消失殆尽,人们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地震的发生虽然无法挽回,但有些人,有些故事却会永远的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本表示对对方思念的句子,现在也毫不吝啬的嵌在了导师的身上。想必你早已彩猜到了吧,没错,在这天灾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谭千秋老师的故事。
地震发生时,谭老师把生的希望毅然决然地让给了他的学子们,把死神接到了自己的身边。他张开双臂,死死的守护着他的学子们。最终四名同学如愿得救了,但谭老师却永远离开了这个不只有他多少眷恋的世界。谭老师那舍命救人的精神,我认为不仅仅是写写,停留在口头上那么简单的,更应用心灵去感受,用情感去体会。
谭老师,我敬佩您的无谓。假若有天堂,我坚信谭老师还会选择做一名人民教师,一名灵魂的工程师。谭老师的到来定会让天堂增添一阵朗朗的读书声。
怎样把政治课变得“鲜活”起来,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趣味导入,实现德智并举
政治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其教材内容还是较抽象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学生对政治课程学习的动机、目的不明确,使得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也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这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其次,参与表演,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创设“虚拟剧场”,开展情境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公平诚信”时,稍后,教师主持“欢迎大家来到梦想剧场,先招募两位优秀演员……”顿时许多学生跃跃欲试。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有两位带着自制的简单道具上场了。“卖瓜了,卖瓜了……”的吆喝声把大家带入了故事情节。“顾客”悠然自得地吃着“西瓜”,“观众”会心地笑着。到顾客与卖主因“一块二毛”标价起冲突时,观众又感到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怎么解决?心急的同学已经在说“去告啊,去告啊”。当最后“顾客”向工商部门投诉,寻求合理公平解决时,大家自发地拍起手来。由于这种交易无公平、诚信可言,是一种欺诈行为,因此,同学们在这种模拟的情境中不但学到了书本知识,又何尝不是学到了一种处理问题的办法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再次,案例感染,获得心理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入情以获得强烈的感情体验。教师强烈的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感情的心扉。在讲“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时,我对学生说到“同学们,今天我要讲的是有关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实故事:《教师谭千秋用生命完成了最后的使命――为了四个学生,他张开了双臂》,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她的丈夫,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用自己的双臂护住了4名学生的生命。“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那个老师呢?”“哎……他可是大好人,大英雄!”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中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记下了这一切。讲到这,不知不觉眼睛湿润了。同学们见此情景,深受感染,许多同学眼里噙着泪花。我相信此时此刻用不着我多说,同学们肯定明白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作者单位:河北省鹿泉市铜冶镇第一中学
在地震突然降临的那一刻,爱,迸发出了动人的力量-——亲人之间,生死相依,朋友之间,相互激励,陌生人也挽起手臂。这些动人的故事,让我们落泪,也让我们坚强,激励着我们。不过我们只要咬牙挺住,不放弃,不抛弃,希望就在前方。亲爱的同学们,我想问问大家,在那轰然巨响的瞬间,如果你在现场,你最想握紧的是什么?如果是我,我最想握紧的是亲人的手。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在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救援人员发现一位教师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血肉模糊。在他身下的是四名还活着学生,望着已经遇难的教师而哭泣。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位老师的名字——谭千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谭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塌下的天花板,把生命留给学生,把死亡留给自己。他心中的爱,正如他的名字那样,千秋流淌。
在绵阳的一个援救现场,一所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战士们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几乎等于送死。但几个战士还是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一个战士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这样催人泪下的故事,在那片神伤的天空中吹奏出一曲曲感人的乐章,而在同一片天空下,神州大地上全国民众守望相助的悲悯情怀、以及传递着温暖的行动,同样令人触动。灾难后,我们看到平时的出租车司机们,放下手中生意,自发地奔赴灾区帮助救灾;甚至以拾垃圾为生的老婆婆都要为灾区捐上自己辛苦赚来的一元几角钱……谁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减弱,谁说我们的国民意志力薄弱,看看温总理那悲切而坚定的脸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充满温情而又坚毅性格的最好体现。有了这种性格,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战胜的呢?
请相信,只要我们心连心在一起,所有困难都会过去,灾难难不倒我们,难不倒我们中华13亿人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修养的民族,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微笑都能融汇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动人心弦的音符。
中华民族素以“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着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文明礼仪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所以我们要把文明美德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我读过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故事主要讲述了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妻子就哄儿子说:“你乖乖在家等我,回家我就给你杀猪炖肉吃。”儿子听了话后很开心,就答应了。曾子的妻子回来,看见曾子竟然在杀猪,她生气地问曾子:“你怎么真的把猪杀了呢?我不过是哄他的。”曾子说:“如果你不杀猪,孩子就认为你说话不算话,欺骗了他,那么他以后就不会再相信你的话了。”曾子的妻子听了,无话可说。这个故事虽然很短,里面却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它告诉我们:要真诚待人,说话要算话,不能反悔。千年传承的“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一诺千金”这等词语,哪一条不是做人的规范,做人的标准。
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传统美德,一直为世人传颂。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就写得一笔好字,但一位老者告诉他,有人用脚也能比他写得更好,柳公权心里不服。经过亲眼所见后,他终于能够虚心向人求教,明白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杨善洲爷爷退休以后,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二十个春秋,他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七万多亩,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帮助深居大亮山的农户通电、通路。杨善洲爷爷一心想着群众,带领群众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的事迹,无疑是“无私奉献”最完美的诠释。
零八年汶川大地震中的谭千秋老师,用他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为了4个学生的生命,谭千秋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什么是为人之师;他那在突发灾难来临时的瞬间造型,塑造了一座在人们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
文明起始于人类,它随着人类的推行不断前进,融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为老人让座、向教师问好、不随地吐痰等,每一个文明的行为,都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些许闪光点。文明的核心是爱与美。爱包括博爱、关爱、大爱;美包括思想美和行为美。文明与美德其实是一体的。一个民族的文明与美德是展现在该民族每一个人的身上的。
每天早晨,迎着和煦的微风来到学校,亲切地对老师说一声“老师好!”,让文明伴随着我们;吃完东西,把包装袋、纸屑随手扔进垃圾桶,不使它随风飘舞,让文明伴随着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讲脏话,谈吐得体,让文明伴随着我们……然而,虽然我们从小接受着文明礼仪的教育,几乎每个人都能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貌,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仍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在一些公共场所内,明明墙上贴有“禁止吸烟”的标语,却仍有人在吞云吐雾;大街上,有人明明离垃圾桶只有一步之遥,却仍随处乱丢,任垃圾在风中“舞蹈”;校内校外,都能听到有人开口便说脏话的声音……大家可曾想过,在我们“吞云吐雾”的同时,也把我们的文明和涵养吐走了;在我们随手乱丢垃圾的同时,也丢走了我们的清洁和风度,在我们随口骂人时,也骂走了我们的尊严和人格。文明的社会,更需要文明的我们。让我们从今天起,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处处都开满文明之花!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女,我们更应好好彰显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养成文明习惯,培养美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品德、有修养、有情操的人。我们要把中华的传统美德延续下去,并把它发扬光大!
初二:龙战style
从前,我一直认为所谓的英雄就是在或明或暗的战斗中愿意自我牺牲、为国家建设而呕心沥血的人才是英雄,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的英雄。但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懂得了“英雄”的含义——
5月12日,是一个灰色的日子。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发生在四川汶川县,死神带着阴森森的面容残忍地夺去了千万条无辜的生命,在一瞬间吞没了人们、吞没了一切。就在这次地震来临之际,涌现出许许多多动人心弦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在危难之时抱住了4个孩子,孩子得救了,自己却永远离开了挚爱的工作岗位、学生和亲人;武警官兵、医护人员不顾余震时的危险,历尽千辛万苦,救出了一名又一名伤员;年过花甲的总理不顾自身安危,亲临灾区鼓励被困的人民;一位年轻的母亲用柔弱的身躯为孩子挡住了塌下的水泥板,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紧紧抱着孩子……
生命的奇迹让我这个脆弱的女孩明白了顽强、学会了坚强、知道了感恩。今天,我才懂得平凡的人也可以成为不平凡的英雄,老师可以、武警官兵也可以,总理可以、普通的母亲也可以。原来,这就是英雄,生活中的英雄如此平凡,英雄的含义如此简单。
关键词:本能;职业道德;服务意识
在众多的论文题目中最终选择了这一个,还是源于四川大地震带给我的震撼。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地动山摇,山河骤变,然而更令人震撼,更具影响力的还是地震过后那人间的大情大爱,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更加关注学校、学生和教师,关注他们的安危和生死,谭千秋、张米亚、连蓉、古雪岷、邓霞这些英雄教师的名字在耳畔回响。正在我们已经习惯了教师的英雄形象时,一个不同的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四川中学教师范美忠,我们以习惯称之为“范跑跑”,他突然成了人们的焦点,他与谭千秋老师为首的英雄教师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所谓的人的本能,一边是教师的高尚品德,众人各说纷纭。我想每个人的出发点和角度不同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我们不必强求。
今天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一名教师,我想说一说我的观点。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的“身正”,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拥有高尚的品德,高度的责任感,而不是把人的本能放在第一位。
那么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包括哪些呢?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呢?
下面我将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阐述:
师德的说法古来有之,并且不同的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在今天,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既符合社会规范,又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
一、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
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为建设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奉献自己取之于社会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使命和责任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还包括先进的社会观、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有学问等素质便是历史赋予师德形象的必要因素。教师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而最能起到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不宜妄自菲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作为教师要看重自我,懂得自重。
二、必须具有真才实学
教书育人的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其劳动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性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合格人才,劳动的手段是教师的知识、智能和道德品质,教师劳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知识的传递,所以学识、才能是教师劳动的重要的,也是必备的条件。通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教师的知识越多、越新,意味着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给予学生的养分就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多,其成才质量也越高。为此教师应该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掌握所从事的学科的知识和最新知识、最新技能,逐步达到精通的程度,教师的学问出色自然会赢得学生的尊敬。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教育本领和教育成果对学生具有绝对的权威力和影响力,所以教师必须具有真才实学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要求。
三、要有奉献精神
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矛盾的焦点,现在一部分教师缺乏奉献精神,认为自己正常的教学工作就已经是在奉献了,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把自己等同于一般职业的劳动者了。其实,教师的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利他的工作,他不可能获得直接的财富,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同时,工作质与量也很难定量化、数字化。因此,教师要有一种奉献精神,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上的某些利益关系,要注意把对物质追求的动力升华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
“两碗牛肉面!”这里有着孩子对父亲的爱。初读这篇文章,我十分感动,一是这个男孩对父亲的亲情,二是店主的好意。
男孩大声要了两碗牛肉面,为的是叫给父亲听,但实际他却要了一碗牛肉面一碗葱油面。父亲将碗中肉不断地夹到了儿子的碗内,儿子又将肉夹回去。这使得盲眼父亲认为肉很多,这家店真厚道。店主偷偷将一盘厚厚的牛肉放在了餐桌上,借口是“今天是开业庆典”……
萧楚女有一句话说:“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店主的一举,有些人可能会说是多此一举,没必要。但是,仔细想一想,是谁让店主“多此一举”呢?我想,一定是那个孩子的孝心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吧,店主的牛肉就像一盏明灯,使孩子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近期的“5.12”地震也是这样的。当汶川出现灾情,社会各地并没有袖手旁观,他们都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但那儿的灾情是千千万万人担忧,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一个个英雄事迹,谭千秋老师,乐刘慧……那儿的所有人也让人牵挂。“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大家不能坐以待毙,大家要行动起来,帮助汶川重建家园。
爱—让世界不同
2008年5月12日,一场无情的天灾降临在曾经天高云淡的汶川。尽管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了,但只要一想起在地震中涌现的人和事,我都会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2008年5月12日,一场无情的天灾降临在曾经天高云淡的汶川。尽管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了,但只要一想起在地震中涌现的人和事,我都会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守护——那是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留给我们最后的姿态,命悬一刻的时候,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张开双臂,仿若一只展翅护犊的雄鹰,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的学生,而他却留在了那片布满沉痛的土地上。另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袁文婷,在地震发生的一刻,以最快的速度救出十余名学生后,自己却因楼板坍塌而伤势过重永远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眼睛。是老师的那份神圣感,是对学生们的那份热爱,让谭老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袁老师做出了青春的抉择。每每回想起两位老师的故事时,我都不禁潸然泪下,这份高尚的情操震撼了我的心。我暗自想,以后我长大了也要做一位老师,将他们那种无私的爱永远传承下去。
还有那年轻的女警官蒋晓娟,解开自己的衣襟,用乳汁哺育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父母、嗷嗷待哺的婴儿。许多武警官兵和医疗队员们冒着余震的危险,深入汶川,抢救被埋在废墟下的伤者。一双双结实的手早已是伤痕累累,鲜血直流,但武警官兵们仍在用双手挖着厚厚的楼板,为的就是多救出一个人。正当武警官兵正全力营救伤者时,一场余震再次来临。顿时,一名战士跪倒在地,苦苦哀求:“求求你们,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现场的人无不痛哭失声,为之动容……那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的志愿者,尽自己的力量帮助着受灾群众,给这片充满伤痛的土地洒下了一缕缕阳光。
正是因为老师对学生那无私的爱,子弟兵们对人民那朴素的爱,人们自然流露的人间大爱,让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间真爱的力量。父母的爱,给予我们甘露的滋养;老师的爱,给予我们展飞的翅膀;人们的爱,给予灾区人民勇敢的力量,让他们重新站起来,建设自己新的家园;人间的爱,也给予我们无限的温暖。
爱,让苦痛变成欢笑;爱让生命变得坚强;爱,让世界多姿多彩;爱,让世界不同……
生命系于一线。危急关头,总要有人站出来,绝望的双眼,需要有人给予最坚定的回应。老师,这个被学生叫了无数次的称呼,在此刻发出了最为夺目的光芒。随着抗震救灾工作有序地推进和展开,灾区的各种情况不断地传来,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事迹开始在人们心口传递:
德阳市东汽中学老师谭千秋,在教学楼倒塌之际,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活了,谭老师却永远告别了他深爱的学生。
在崇州市怀远中学教学楼垮塌之际,正在疏散学生的吴忠洪老师,听说有学生掉队,又义无反顾地从三楼返回四楼。最后,吴老师没有能够出来。
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瞿万容老师,在幼儿园垮塌之时,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紧紧抱着一名小孩。结果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泪水漫过,被救学生和家长们还想再看一眼老师的背影,消息传来,我们再一次读懂了“师德”二字的博大与崇高。教学楼倒塌之际,生与死的考验立于眼前,一个个平时默默无闻的老师,没有丝毫的犹豫,将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将死的危难留给自己,用生命诠释了一名师者对学生最深挚的爱。其中闪现出的人性光辉,足以照亮那几秒钟的死亡黑暗。
我们可以说,老师保护学生是责任所在,是义务使然,是无法推卸的职责,但是我们也应该想到,在那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在那生死时速的危急时刻,如果有些许的闪念,如果有丝毫的胆怯,都足以让人选择逃避。责任,并不总是壮烈的理由,也不总是具有至上的说服力。而人性,以及存在于一名师者心目中无比崇高的道德良知,却是永恒的,在任何时候都是最有力量的一个道德起点。
大爱无言。昨天,他们还是普普通通的老师,拿着微薄的工资,日复一日地在做着虽然神圣却毫不起眼的教书育人的工作。经济发展之后,留给他们的,可能依然是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工作,或许还有社会的偏见。然而今天,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倒的爱之长城,用他们最后一堂无声之课,点亮了莘莘学子的道德“前程”。所谓“一日为师终身如父”,所谓“言传不如身教”,哪里还需要用语言去作矫情的表达?
在地震的废墟上,矗立起一座座师德的丰碑。丰碑上,镌刻着一个个极其普通的名字,留下了一段段壮怀激烈的故事,让生者深深景仰,让后人代代传颂。
(《嘉兴日报》2008-05-18)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