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当今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农业领域的科技网络应用也越来越多了,我国农业也开始从粗放型农业逐步向智慧型农业迈进。“智慧农业”是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在农业发展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是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物联网是发展“智慧农业”的核心。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将极大促进农业的转型和发展,对于传统农业大省的湖南来说,更是一个大的发展机遇。
2 物联网与智慧农业的内涵
物联网技术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层。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和采取信息,它主要应用了传感器、RFID、GPS以及RS 技术等,完成信息的收集、信息简单处理以及信息向传输层的发送。传输层负责处理感知层传来的信息及信息的远距离传输,它位于整个体系结构的中间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无线传感网络(WSN)、互联网、ZigBee 技术等。应用层主要负责服务及应用,它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主要涉及云计算、GIS、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技术,通过它们将海量数据分类、整理、计算、挖掘分析,然后在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领域得到应用。
“智慧农业”是“感知中国”、“美丽中国”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指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实现“三农”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态化、集约化,从空间、组织、管理整合现有农业基础设施、通信设备和信息化设施,使农业和谐发展,实现“高效、聪明、智慧、精细”[1]。物联网是“智慧农业”智能化和精细化生产、管理、决策的技术支撑。物联网在农业的应用——建设智慧农业已成为各地实现农业转型、步入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湖南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的优势分析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湖南,正面临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现阶段加快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智慧农业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3.1 国内外基于物联网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及可借鉴经验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形成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物联网已渗透到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现已演化成农业工业,步入了科学的新农业发展道路。随着我国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内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包括北京,上海,无锡,苏州等地,政府和企业对农业物联网的投资数量加大,相应的农业物联网产品和服务也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如:墒情监测、大棚温室监控、节水、食品安全溯源等,且涌现了杨凌智慧农业和大唐移动智慧农业等典型示范案例,产生了比传统农业更高的价值。
这些国内外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智慧农业中的成功应用为我省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借鉴经验。
3.2 不断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初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链
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不断完善。2011年湖南省被立项开展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省、市、县各级各类农业网站、农业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农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增长迅速,如 “特色湖南”网络平台,刚上线就实现了4个月网上销售400多万元的良好业绩;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形成,90%以上县设置了专门的农业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持服务机构。同时,湖南省物联网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湖南省有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和服务的企业共240多家;分布在传感器、芯片设计、电子标签、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产业环节,基本形成了初级产业链,在部分领域还有一定优势。
不断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初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链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湖南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设施保障。
3.3 湖南坚实的农业经济基础有利于农业物联网应用推广
湖南土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耕地4870万亩,山地2.56亿亩,水面2043万亩。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省已建立棉花生产基地、水稻生产基地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共计100多个。涌现大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农产品,如宁乡花猪、临武鸭、洞庭湖大闸蟹、隆回药材、祁东黄花菜等。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湖南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试点省之一,在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农业产值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4.7。
农业物联网应用需要大量投入,农业产值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水平高,为智慧农业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丰富的土地资源、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蓬勃兴起的高效特色农业,为湖南提速智慧农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4 物联网技术在湖南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根据物联网的技术内涵,结合湖南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的优势分析,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在湖南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可以采用以下应用模式。
4.1 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进行智慧生产
农业物联网的在生产环节的应用主要包括现代化温室和工厂化栽培调节和控制环境。它是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中的信息感知技术,主要包括农业传感器技术、RFID 技术、GPS 技术以及RS 技术等;利用它们采集各个农业要素信息,包括种植业中的光、温、水、肥、气等参数,在不同的作物生长期,实施全面监测[2]。这种生产环节的物联网应用见效快,能够为高附加值产品锦上添花;方便的快速复制,可以快速应用到不同的作物;而且这种技术各地都有类似的项目,有很成熟的应用。对于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的湖南,非常适合此类应用,如,我们可以建设棉花生产基地、水稻生产基地等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利用农业物联网实现智慧生产。
4.2 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智慧流通
农产品的智慧流通主要包括智慧仓储、智慧配货、智慧运输和流通安全溯源。利用物联网中的RFID 技术建立自动识别技术的仓库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库房高效管理,收发货高速自动记录,收货、入库、盘点、出库等多个流程能平滑连接,实现流通环节的智慧仓储。通过RFID结合条码技术、二维码技术,为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加贴RFID电子标签、对农产品的流通进行编码,实现农产品的安全溯源。利用物联网技术“网络化”发展战略,建立批发市场信息数据库和集团协同管理信息平台,用来收集、储存、传输与整合:客户信息、业务信息、交易信息、市场管理信息等,最终实现客户数据、业务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整体性,通过信息流带动物流、商流,协同管控,同时采用RFID、传感器、GPS等高新技术实现智慧配货、智慧运输[3]。
农产品的智慧流通,它涉及到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社会意义重大,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湖南可以从一些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农产品流通着手,如唐人神肉食品、宁乡花猪、临武鸭等,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智慧流通示范,再择机在其他农产品流通环节推广。
4.3 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的智慧销售
农产品的智慧销售是指产品从预订、生产到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都在客户的掌握之中,能实现全程跟踪。它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环节:①产品预订;产品的预订首先需要建立商务平台,目前农产品的商务平台主要采用农产品电商预售模式(C2B+O2O)的形式建立。各生产地,通过物联网技术中的条码技术、二维码技术进行农产品的产地和出货状况的管理,并将农产品信息上网。平台用户通过注册会员的形式,实现农产品自由集约订购。②有机生产;邀请行业专家,依据国家标准,结合各产区的实际,制订各农产品有机种植的具体标准,在安全生产监控下,遵规执行。③安全监控;为实现消费者的产品认证环节,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通过监控系统,全程进行跟踪;为用户提供详细的数字及视频信息保障,使产品从生产,到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都在客户的掌握之中。在田间设立高杆多视角摄像头,通过无线方式连接至种植户或养殖户和驻点收购站,监控全程的无公害生产,监控视频图在平台网站上实时,订购者可随时监督。在物流配送中采用GPS等技术实现跟踪定位监控,确保配送过程安全[4]。
目前,湖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网上供销社”、“特色湖南”等网络平台,这些平台已有一定影响力,且平台业务功能也已成熟;只需在此基础上,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消费者的产品认证环节,应能很好地实现农产品的智慧销售。
4.4 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的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包括智慧预警、智慧调度、智慧指挥、智慧控制等。湖南土地资源复杂、山地、河湖水面较多,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GIS,可以建立土地及水资源管理、土壤数据、自然条件、生产条件、作物苗情、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趋势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和进行空间信息的地理统计处理,实现智慧预警。利用专家系统(简称ES),依靠农业专家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对需要解决的农业问题进行解答、解释或判断,提出决策建议,实现智慧指挥。利用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SS)可以实现我省在水稻栽培、饲料配方优化设计、大型养殖厂的管理、农业节水灌溉优化等方面的智慧调度。智能控制技术(称ICT) ,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综合智能控制技术,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实现我省在规模化的基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以及水产养殖中的智慧控制。
5 结束语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很多,面对新时代农业的发展、转型,湖南应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湖南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力度,使之成为我省农业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长期以来的实践证实,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引入新兴的物联网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新的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1] 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17(2):94-98.
[2] 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2(1):1-5.
[3] 朱晓姝.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391-393.
[4] 何艳.物联网农产品智能销售系统[J].黑龙江科学,2012,3(01):57-59.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慧城市;支撑作用
引言
智慧城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理念,通过整合多种先进技术,促进城市各部分功能协同运作,使得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优质、环境更清洁、生活更舒适。智能电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能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智慧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智能电网对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进行分析尤为重要。
一、能源技术的基础支撑作用
目前普遍认为SC 的基本支撑技术是ICT 技术,但本文认为能源技术同样是基本支撑技术之一。其原因如下:1) 能源技术关系到SC 所有的愿景、特征和应用,对于建立绿色、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其影响的全面性不次于ICT。2) 能源技术包含大量信息、通信技术之外的专业性内容,是ICT 技术所不能覆盖的。能源技术中包含ICT 的应用,反过来ICT 中也包含能源技术的应用。3) 生态可持续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雾霾问题已成为我国目前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而能源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4) 能源系统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特别是SG 技术对于城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等约束性指标意义重大。作为能源技术主要部分的SG,许多应用需要电力系统外广大用户和部门参与,直接以基本电力供应外的形式影响城市生活。可见,能源技术是城市发展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局性技术,其专业性、重要性、关注度决定了其基础支撑地位。因此,本文在已有的各类架构的基础上梳理了如图一所示的5 层SC 体系架构,能源技术作为底层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直接关系到SC 的技术方案、应用、特征等各个层面,是SC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重要基础。
2 电力通信资源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
2.1 在接入网方面
通过光纤复合低压电缆技术,在新建居民区铺设电缆,同时进行光纤的架设,实现电力光纤到户,避免通信资源二次建设造成的资金浪费,在国家"三网融合"伟大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四网融合"。电力光纤到户能够解决城市通信网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高城市接入网的覆盖面积,强化城市神经网络末梢,实现对城市信息的全面感知。
2.2 在城市杆塔和沟道资源方面
电力供应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在城市建设的初期,国网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杆塔和沟道资源,形成了全面覆盖城市的地下管道网络,它是发展智慧城市通信网络必不可少的资源,可以有效地支撑智慧城市通信网络的规划,这点是其他电信运营公司不具备的优势。
2.3 在建设优势方面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智能电网的支撑,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电网的存在。随着智能电网的大力发展,未来的电力通信网将随着电网的建设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通信全覆盖。
2.4 在城市信息感知方面
智能电网的正常运行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感知,电力通信网积累了大量的环境感知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城市环境的实时感知,支撑智慧城市环保事业的开展。
3 智能电网绘就美好生活
嘉兴以智能电网驱动智慧城市的实践证明:一个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化电网, 具有能量与信息同步传输的功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核心驱动力,也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种种弊端的基础平台,具有助推城市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功能。开启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模式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大力发展城镇互联网、物联网,建设智慧城镇,将城镇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同步发展转型升级,这些都离不开智能电网的建设。
嘉兴智能电网建设的实践表明,智能电网电压序列优化后,新建变电站及线路数量显著下降,电力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减少,变电站站址选择余地变大,电网损耗降低,电力用户电费支出降低,可接入容量增大,促进了电网与新型城镇和谐发展。光伏农业一体化,开创了农业能源智能化的新时代,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极大限度释放了农业劳动者,将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同时改变了农业生产对太阳能单一低效的利用方式,保障了新型城镇能量供应,促进了绿色能源发展。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发展智能电网的发展将为传统优势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及新兴产业提供机遇,可有效带动新能源、信息、通信、装备制造等多产业共同发展,促进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将有效推动节能技术、低碳技术、环保技术、能效管理技术等实现突破,推动环境科学技术、化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的技术和应用创新,以及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从嘉兴的实践看,以智能电网驱动智慧城市,将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如下作用:推进适应分布式能源接入的区域智能电网建设,创造性地实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 推动先进技术理念的产品化,带动嘉兴智慧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争取形成一批国际或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产品;通过探索建设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和新能源的接入,培养一批掌握变电站智能辅助控制系统、智能并网装置等高新技术的企业。
结束语
总之,能源技术和通信技术一样是智慧城市的基本支撑技术,而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建设这两大体系存在着相互制约和促进的作用。合理地利用这种相互作用,既可以实现整个社会角度的整体最优,也可以最终实现两大体系的"双赢"。 在后续研究和建设实践中,亟需持续地深入分析、选择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智能电网应用,在确保可靠优质供电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把各类智能电网应用深入融合到智慧城市建设中。
参考文献
[1] 白翠粉,黄瀚,杨方.智能电网支撑智慧城市发展[J]. 电气时代,2015,03:20-22.
[2] 高志远,姚建国,郭昆亚,曹阳,宋宁希,李强,孙芊. 智能电网对智慧城市的支撑作用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11:148-153.
当大量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以后,这些新城市居民首先面对的是传统观念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文化发展和信息传播的不平衡不对称应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信息化是实现城乡文化知识共享、信息传播对称,消除数字鸿沟的必要手段。“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理念,是城镇信息化的投资重点。
中国的智慧城市是我国的部分机构和企业结合我国正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需示而推出的一个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城镇信息化建设理念。
智慧城市是由传统互联网与物联网组成的全新智能网络系统。其基础是“物联网”,核心技术是“云计算”,关键技术是“大数据”。智慧地球通过物联网的感应和控制技术,将地球上所有包含或关联人类信息的物体接入智能网络,增强物与物(M2M)、人与物的社会关系,大大增强人类的社会活动能力,增强每个人在网络中的社会属性,实现人与社会、人与物理世界的高度融合,打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以后的社会关系中不光有人与人的关系、还会包括物与物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智慧城市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加强人与社会的全方位联系,丰富每个人的社会属性,改变社会形态,推动文明进程。
中国智慧城市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没有大规模地采用国外企业提供的技术框架和解决方案,而是坚持以“自主可控”作为发展这一技术和产业的前提。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们至少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智慧城市在中国能够得到几乎与世界同步的发展速度,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及时介入功不可没。早在2012年12月,住建部就下发了《国家智慧城市暂行管理办法》,对智慧城市的试点申报、评审办法、建设和评审的指标体系都作了较详细的说明,是智慧城市在中国的第一个规范类文件,对当时各地的城市规划和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相继开展了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调研活动,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发展规划和产业优惠政策,全国近100个城市申报成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单位,中国智慧城市自此进入了大发展时代。
进入2013年,住建部公布了首批共90个试点城市名单,第二批共50个试点城市也在不久后公布,140个城市启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这给整个社会传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就要进入实质的启动阶段了,这给整个社会传达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点燃了众多企业和机构的创业激情。
2013年4月,住建部出台了又一个重量级的指导文件《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技术框架、平台标准、功能模块等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指导。这个指南的出台,使产业界和各地政府都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产业界得到了明确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方向指引,各地政府得到了制订各自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标准和依据。很多软件和物联网企业纷纷把研发和市场的角度转向智慧城市,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和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若干加快发展智慧城市产业的实施细则,无锡、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成都、西安等城市建立了专门的智慧城市产业园区,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其中无锡、上海、成都还专门设置了智慧城市及物联网的研发园区和生产园区。“指南”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智慧城市进入了百花齐放的大繁荣时代。
由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制订的《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指导意见》标志着智慧城市已经得到了最高国家机关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必将引发一轮新的产业浪潮,加快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发展,使整个信息产业界都得到一次飞跃式的发展。而信息产业的发展,必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经济和文化的再发展。
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时,我们却要给这个产业浇点冷水,但浇水的目的不是为了熄火,只是为了降温。根据最近两年我们与一些从事物联网等相关于智慧城市企业的接触,了解到目前号称从事物联网、智慧城市产业的很多企业,实际上只是一些传统监控安防、电子信息等这类企业的重新包装而已。他们从事的业务和研发,仍然与以前的业务在实际内容上基本相同,往智慧城市或物联网方面包装显得比较牵强。很多企业的老板和高管对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这些现象可能会导致将来企业的发展进入说一套做一套、挂羊头卖狗肉的恶性循环中,也有可能进一步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投资决策。需要研究清楚目前产业界存在这些乱象的原因,重新认定智慧城市的定义和内涵。作者觉得:要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从“智慧”这个词语本身开始。
应该非常佩服当初将“智慧”这个词用在信息化解决方案里的这位人物,他把一个文学词汇成功的用在了信息化这样的科学领域。他选择“智慧”这个暗示性强,准确性低的词汇,为后来的软件商和集成商们提供了大量的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中国的企业都是极敏锐的,当智慧城市这一理念提出以后,面对巨大的市场机会,几乎所有企业都在一夜之间给各自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都冠上了“智慧”之名,做物流管理软件的改名叫“智慧物流”、做工业控制的改名叫“智慧工控”、做医院管理软件的改名叫“智慧医疗”、做教育信息化的改名叫“智慧校园”,就连原本做门禁系统、监控设备这样的安防厂商也摇身一变,称自己也是搞“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了。
我们必须要明白:产品不是方案,单一产品和功能软件不能代表更不能代替解决方案。
那么,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具有那些特征呢?
我国智慧城市的大致技术框架与美国提出的智慧地球是一致的,都是以“物联网”和“传统互联网”为基础、以“云计算”为核心,以“大数据”为关键技术的全新智能网络系统。与智慧地球不同的是,我国的智慧城市更加强调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技术的自主可控和标准统一。
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基本性能主要是计算力和存储力,我们从计算力和存储力的部署和管理的角度出发,总结出了智慧城市的三大特征。
计算任务向数据迁移是智慧城市的第一个重要特征。计算力是智慧城市的主要“智慧”来源,利用云计算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实现计算任务向数据终端的迁移,用以同时在大量的数据终端上发起计算任务。
要实现计算任务向数据终端的迁移,这就要求前端设备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性能,而这正是智慧城市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利用云计算技术,将前端与后台的计算力和存储力进行抽象的动态整合,按需进行弹性分配,以达到最高的资源运行效率,这是智慧城市的第三个重要特征。
以上三个重要特征,都是由云计算作为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所决定的。
日前有学者曾提出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提法太早,城市的信息化基础薄弱,还不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对于这个问题,换一种思路想:智慧城市的建设本身就包括了信息化的基础建设,而不必纠结原始积累。
智慧城市真正缺的是一个国家级的技术标准,以及完整的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虽然明确了智慧城市要走自主可控的道路,但可能因为前两年作为智慧城市基础和核心的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期,本身就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其形态也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造成了高度依赖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城市更加难以描述和定义,一个新事物如果连描述和定义都还成问题的时候,要对其制订技术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过最近两三年的高速发展,可以看到,物联网的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和稳定,中国的一些物联网企业在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方面已经基本掌握了应用技术,虽然离全面掌握核心技术还有一段距离,但掌握应用技术至少能够让我们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不那么直接和被动。
在云计算方面,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在重新思考和调研她的技术形态和商业模式,目前云计算更多的被理解为一种新的网络架构方式和服务交付模式,云计算正逐步褪去那些被有意加上的功利光环,回到本来的样子。
当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概念日渐清晰以后,应该尽快重新厘定智慧城市的技术概念和发展方向,迅速制订出国家级的技术标准,推动智慧城市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关于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前期确实受制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形态不确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一直没有实质的进展,加上绝大多数安全厂商都是从事基于传统互联网的业务,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智能网络系统。传统安全厂商需要大量时间解决物联网和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系统架构问题。为了加速这个过程,应该由相应的政府机构来牵头制定智慧城市下的信息安全标准和相应的信息安全评估体系,用以指导和帮助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体系的建立。
智慧城市从2009年开始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以后,各地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和经济条件分别选择了“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中选择了全面推进的城市有:深圳、南京、佛山等城市,他们分别提出了全面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选择了重点突破的城市有:南昌、重庆、沈阳等城市,他们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分别提出了面向教育、医疗、环保方面的渐进式发展规划。
根据近期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各地为了推进智慧城市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新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是国务院于今年3月上旬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智慧城市建设列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由此,智慧城市终于有了一个国家级的纲领指导文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同和重视。各地相继出台了很多具体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全国的智慧城市产业再次进入了雨后春笋般的快速发展期。武汉、成都、广州等城市都相继推出新的产业政策和和各自设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武汉提出了“113”总体架构,确定了一个打造中部地区“智慧之都”的发展目标;建设一套以物联网、传统互联网、云计算基础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应用、产业、运行三大核心体系。
成都推出了“三中心、两基地、六体系和一高地”的战略目标。即:建立成物联网应用中心、物联网研发中心和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初步形成物联网成果孵化基地和产品制造基地(建设成都高新区物联网研发基地,双流县物联网制造基地),初步构建起物联网产业创新体系、应用推广体系、标准研制与验证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安全基础体系和产业要素保障体系,打造以物联网企业为核心、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联盟为支撑,立足西部、辐射和影响国内外市场的中国物联网产业高地。
广州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广州”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综合战略,重点是加强和完善: 电子政务、智慧社区、电子商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幸福广州、智慧交通、智慧乡村,共领域的投入和建设,目标明确地推进建设智慧广州的进程。
中国智慧城市的从整体的产业和技术层面来说,其发展水平其实与国外相比差距不大,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目前的主要面临的还是技术标准的统一问题和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尽快得到解决,并且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科学的宏观的做好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相信中国的智慧城市技术和产业必将得到全面的稳健发展,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发展方式转变中作用凸显。2013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将继续实施国家宽带战略和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将带来信息基础设施更新、应用创新和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全球信息化将再掀热潮。
从国内看,国家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宽带中国”战略将开始实施,IPv6规模商用,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信息化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及城市建设中得到深度应用。加强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统筹整合将是基本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对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新的一年中,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将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改造企业装备、创新工业产品、提升经营效益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加速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改造提升,宽带应用大面积普及。信息化发展差距拉大,区域发展特点突出。我国信息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东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013年,这种差距还将继续保持。东、中、西部信息化特点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侧重于数字内容建设和信息化深度应用,“云服务平台”、“网格化社会管理”、“智慧城市”、“数字社区”和“智慧产业”等成为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中西部地区正处于信息基础设施快速普及阶段,侧重于政府主导的国土资源管理、人口管理、农业水利等基本信息化建设。2013年,以东部纵深发展和中西部基础夯实的梯度格局将日渐清晰。
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活跃,大数据商业模式引人关注。2013年,移动搜索将向智能化、语音化发展;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即时通讯将加快普及;高清网络视频将成为移动视频行业发展的方向;社交、评论、购物网站将紧密结合,并向“社交+本地+移动”的模式演化。移动金融云、电子商务云、物流云等行业云将迅速发展,面向个人的移动云存储、移动云音乐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让各类数据量急剧增长,大数据正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2013年,将有更多互联网企业布局大数据战略,精准营销、精准服务将成为现实,面向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孕育着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应用等大数据产业将快速发展。
两化融合在试点评估引导下向深层次发展,智能工业将成为工业发展新方向。2013年,以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运营、智能管理、智能决策为特征的智能工业将成为工业发展新方向。3D打印等新技术将开始应用在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数码产品开模等。基于网络、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敏捷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将更加受到各行业重视。智能工业的发展将促进多领域技术集成,推动工业技术、企业管理理念的根本革新,并引起产业组织的革命性创新。
电子政务更加注重集成集约,公共服务成为电子政务建设重点。电子政务已进入综合集成应用阶段,各地政府积极建设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开展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2013年,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伴随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业务流程再造和政府管理机制创新的电子政务将进一步增强政府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显现,社会与民生服务领域信息化效果突出。2013年,各地在基础设施信息化和部分先行项目成熟的基础上,将陆续启动智慧交通、智慧服务、智慧城市管理等综合性强、建设周期长、实施难度大的信息化项目,这些项目将在未来2~3年显现成效。2013年,社会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将进一步拓展深化。跨医院电子病历信息交换共享将在更多医院得以应用;居家上班、远程服务将逐渐流行;社保卡将加快向农村普及,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然而,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普遍服务机制缺乏引起数字鸿沟持续扩大。2013年,在互联网大面积普及、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数字鸿沟”问题也更显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建立面向偏远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信息服务机制。由于缺乏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普遍服务政策,偏远地区及低收入人群不能得到最基本的电信服务、宽带接入服务。因此,在西部偏远落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面向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政府和企业缺乏为其提供专用信息的服务意识,信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也滞后。一些信息弱势群体常常缺乏起码的技术支持。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加大了特殊群体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难度,数字鸿沟在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继续扩大压力。
跨国公司加快布局云服务市场。2013年,云服务将成为全球信息产业新一轮竞争的主战场之一。目前,捆绑谷歌各类云服务的安卓系统在我国市场占有率为73.99%,国内魅族、天语、联想、华为等多家使用安卓系统的厂商都暂不具备与谷歌抗衡的技术实力。谷歌“芯片-系统-终端”的全产业链整合战略布局将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云计算可以实现跨地域、虚拟化服务模式,会带来大规模数据跨境流动引发的安全监管、隐私保护、司法取证等问题。谷歌、苹果、微软等跨国企业云服务向移动平台迁移的趋势将给我国信息资源生产、传播和监管带来严峻挑战。
扬
州的智慧城市建设始于2011年前后。总结我们的特色,主要可以分为3个方面。一是机制保障管理。扬州成立了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牵头组织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二是管理保障。扬州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和系统软件采购都由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统一管理,这样不仅节约经费,也能够实现系统的整合和数据的共享。三是资源整合管理,也就是数据的共享,这一方面扬州在中小城市中起步还是比较早的。2012年,扬州就出台了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同时也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明确提出了一个季度一考核,年终总考核的标准,不允许建立单独的平台,逐步建成了一个城市级的数据共享平台。目前,扬州的数据共享平台已经实现了所有的基础数据,包括人口、地理、法人、税收、信用、统计等数据的实时共享。
此外,扬州还有30个左右的试点示范应用,比如数字化城管、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房管信息化、环保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等,在它们各自的行业内都是试点。比如智慧环保在环保部是试点,数字化城管在住建部是全国的样板。有这些行业试点示范应用的支撑,智慧扬州建设就很丰富,否则光有机制保障、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没有应用也不行。在扬州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投资大约占15%,其余都是由市场去投,这也是比较良性的。
国标委智慧城市标准的制定将促进扬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第一是校正,对于一些短板的地方要加强,或者方向偏了,要纠正过来;第二是促进,标准指明了智慧城市将来的发展方向,会促进智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尝试在国家大框架下,形成扬州智慧城市的地方标准,努力成为中小城市智慧城市的示范,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十三五”期间,扬州的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包括3点。第一是融合的云平台。目前扬州提供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很多,包括民政、行政办事中心、社保等,可以分为公共服务、政务办公等方面。未来,扬州希望所有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能够通过云计算的方式打通,实现信息共享。在城市治理方面,逐步研究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城管、公安、环保等多方面信息的共享管理。第二是开放的大数据。在扬州,数据在政府内部已经基本实现了共享,我们不仅制定了信息共享细则,还建立了负面清单,不在负面清单内的数据,如果有需求,必须实现共享。将来,扬州将在数据在内部共享的基础上,向外界开放,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大数据是一种资源,经过脱密处理后开放,将方便创业者和公司的使用。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将做好安全管理,可以追查到谁用了数据、谁把数据泄露出去等信息。第三是特色的产业。智慧城市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未来扬州将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做到宜居、宜业、宜游,旅游、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未来扬州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力点。(本刊记者陈晶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7月5日,NEC“2013创新解决方案展”开幕,本次展会以“智慧城市 近在咫尺 融合创新 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展会当天,NEC全球总裁远藤信博表示,“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安心舒适的居民生活,实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共生,以及整个社会安全、高效、可持续地发展。”
与往年的讲理论、谈布局不同,在今年的解决方案展上,NEC展出了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的实施案例。
据了解,为了应对地震、泥石流、火灾、台风和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NEC开发了综合防灾应急系统,目前已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林业局红花尔基林场部署了森林火灾监控自动报警系统,保护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樟子松天然林。此外,在养老领域,NEC推出了智慧养老概念,并已在北京昌平区汇晨老年公寓部署的智慧养老系统启动。据介绍,老年公寓管理系统采用了NEC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务。
而在绿色节能方面,NEC的智能楼宇能源管理系统(BEMS)也得到了应用,该方案基于国际标准IEEE1888,将不同规格的设备通信转换成相同规格的通信方式,达到统一监控的效果,其监控对象包括办公楼宇的空调、照明等能耗设备,通过云上的综合管理,部署一套智能楼宇能源管理系统可对3000个能源节点进行同时管理,降低建筑能耗。除此之外,涉及农业的智慧大棚、教育的“睿课堂”、下一代网络技术SDN等也都在此次展览中登台。
可以看出,NEC此次应用案例的展出,与其在参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中一直坚持的“统筹规划、绿色环保、协同开发”的建设理念相符合。首先,考虑到各个城市发展现状不一,NEC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应该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总体架构的规划设计,综合考虑人文社会体系和经济产业规划,包括新兴智慧产业的选择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智慧改造,提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管理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文体系相互融合的建设方案,然后再分步实施。
其次,NEC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睦相处,必须注重绿色环保。
最后,NEC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开放与协同性。要实现社会管理各要素间的整合转型,以信息集群为基础,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融合互通,体现城市反应的即时性和适时性,消除信息孤岛以及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的灵活性和运营效率。
一直以来,NEC坚持IT和通信相融合,不断实现技术创新,涉及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网络技术、SDN、生物识别、锂电池等多个领域。
“NEC选定中国作为智慧城市业务的战略重点区域后,将不断投入优势资源,依托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方面的技术实力和多年智慧城市建设经验,相信一定能够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远藤信博说。
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升温,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许多地区都积极投身智慧城市建设,这也成为国内外IT厂商关注的热点。然而任何新概念的普及与落实总是会遇上各种阻碍,在经历短暂摸索后,一些问题开始凸显,比如各地城市建设基础参差不齐,如果不能因地制宜,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会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缺乏统一完整科学的标准评价体系,为不同城市的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埋下了隐患,最终可能只建出一大批不能互联互通的信息孤岛。另外,仅从技术和设备层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绕开部门利益壁垒,无法解决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的难题。
以上问题似乎给火热的智慧城市建设泼了一瓢冷水,在冷静思考之下,无论是政府还是IT服务商都对智慧城市的概念认知或是建设投资逐渐趋于理性。对此,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业务群咨询服务和智慧产业事业部总经理臧权说:“现在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是大处着眼做规划,小处着手做应用,分步实施达成阶段目标,并不像前几年单纯的上项目、要成果。”
据了解,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思海辉)自私有化以来,就明确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战略,在发展智慧金融、智慧城市和智慧商务建设方面将重拳出击。臧权认为,虽然文思海辉明确提出智慧城市战略的时间并不长,但事实上参与了不少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微软和IBM的一些全球的智慧城市建设中。而相比于国外的IT服务商,国内厂商在本土化运作和定制化开发方面更有优势。
总结来看,全球化视野结合本地化人才是文思海辉的优势所在,另外由于参与全球化的智慧城市建设,在开发智慧城市建设模型,覆盖顶层设计、产业规划、交付、运营等方面相对成熟。臧权认为,现在不能就技术谈技术,更多的是以应用为王,无论是服务商还是用户更关注实实在在的价值。背靠先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文思海辉更注重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结合中国本土城市的实际,与合作伙伴实现无缝连接。
对此,臧权分享了一个案例,在重庆市永川区,大概有20多所职业院校,因此人才培养作为当地的一个产业被重点发展。而文思海辉早在2012年就开始与永川区共同探讨城市发展路径,在智慧教育方面达成长期合作,为其提供教育相关的IT解决方案,以及云计算的相关产品。另外,由于永川区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有“茶山竹海”之称,所以可以在生态农业、养生养老、旅游等基础上发展现代服务业。“我们希望帮助当地政府找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并从促民生、促产业、促管理三方面打造智慧家园。”臧权说道。
就目前来看,智慧城市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成为政府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手段,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但臧权也坦言:“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亟待突破,比如数据打通问题,这涉及城市多部门的协作沟通,并非所有数据都适合公开,也有一部分涉及国家的信息安全,但不能因噎废食;另外,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也是一个难题,整个资金链无法盘活,仅靠投入一笔资金就要打造智慧城市的想法并不现实,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会见效。”
一、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基础和战略优势
(一)石家庄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情况
作为河北省会的石家庄市近年来财政收入持续攀升,经济总量也有新突破,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石家庄市2014年全年生产总值达到5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全年财政收入完成6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015年1―8月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55.8亿元,同比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利税689.8 亿元,同比增长13.8。同时,石家庄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面积达到220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303.92万增加到455万,2014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达1061.62万人。石家庄已步入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新四化时代,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相互促进,融合创新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其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农村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的城镇化。智慧城市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高级形态,可以看作是数字化城市的升级版,是基于各种信息化手段,如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把我们城市的各种资源有序的集约起来,提高我们城市的管理水准、运营效率和宜居程度。它强调集成性、融合性和协同性,两者有相融相通、互相促进的效果。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既响应了国家今年初提出的“互联网+”战略,也是促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城镇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因此,作为河北省会石家庄,智慧城市建设应从新型城镇化战略高度、城市转型发展以及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总体设计,确定目标、重点和实施路径。
二、将“以人为核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目标定位应站在“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新“四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以城市发展中涉及的重点问题作为突破口,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城市的智慧化运行和管理,使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城市的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第一,改善民生。智慧城市将提供高层次的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教学、智慧交通、智慧商业等,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推进社会多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极大地满足城市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第二,提高政府效能。信息技术的互联互通为“智慧政府”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政府通过各类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将极大地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智慧政府”将把传统的政府提升为“整合的政府”和“无处不在的服务性政府”,提高政府办公的透明度,使政府工作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
第三,促进经济转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等无形资源,以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作为投入要素,属于高科技产业。运用智慧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能够促进传统工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这本身就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征,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的集约型发展。
第四,改善生态环境。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有一个智慧的生态环境,就是生态建设与监控的智慧化。一方面信息技术产业的推广和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循环发展、低碳环保,实现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另一方面,智慧生态提高了生态环境的智能监测和综合治理水平,可实现污染的实时监控与生态恶化的适时报警。
三、石家庄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
依据201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七部委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石家庄市现阶段基本情况和智慧城市系统运作机理分析,建议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如下:
(一)设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作为智慧城市的中枢组织
设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以其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规划部门和实施主体。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全市统一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联通、数据整合、信息共享,为城市运营、管理和服务提供统一的智能化指挥协同平台,实现社会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合理分配,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管理与运行功能,促进城市生活更智慧,建设现代化的宜居城市。
(二)将智慧硬件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
一是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国务院总理把“互联网+”写入《2015 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也是思维、模式与理念的创新。结合石家庄的实际,当务之急是加强水、电、气、交通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三网融合”,满足多领域的智慧应用需求。
二是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建设。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公共建设和管理是智慧城市的两个显著特征,这两个特征都反映了信息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打造信息技术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建设。
三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安全保障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的基础保障,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引导推动建设若干个重点专项,打击信息领域犯罪,尽快建立智慧城市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有效保护计算机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的安全运营。
(三)将智慧应用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抓手
一是智慧民生。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进步,搭建开放、互动、融合的一体化新型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以人为本的城市运行和管理功能。当前石家庄市正处于跨越赶超、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城市人口具有增长快且流动性强的特点,医疗、教育、就业、交通、住房等一系列民生问题亟待解决。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坚持应用需求导向,通过建设满足民生需求的各类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优质医疗教育资源较多,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医疗教育资源的互联共享等。需要注意的是,民生的改善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量力而行,搞好惠民工程建设,不要一味地搞硬件投资,智慧城市建设不等于高科技的堆积。
二是智慧政府。建设政府决策、管理、服务信息、民意集纳的支撑系统,全面感知并掌控城市运行状况,整合城市分散的资源、信息和组织,实现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政府治理创新和提升民生服务能力。
三是智慧经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引入,以行业为单位建立虚拟和实体的创新协同机制(如智慧物流、智慧环保等),整合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如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等),提升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一方面,在信息技术不断的冲击下,实现了传统行业的创新驱动,使之不断与新技术融合,推动传统行业实现华丽转身,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将会应运而生,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从而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智慧环境。空气污染是目前京津冀区域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石家庄更是多次在近期全国空气污染排名前十中榜上有名。空气环境质量既与自然环境有关,也涉及到产业结构、城市建设、交通出行等多方面。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化途径,提高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监控力度,做好环保知识的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做到提前预防、适时预警和及时处置,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2012年曾多次与业内人士谈及城镇化的本质,一位企业老总的感慨让我记忆犹新。“我国过去十几年的城镇化过程,可谓是一场‘农民进城’或将农民‘市民’化的运动。如此单一的城镇化,怎能不让城市与农村产生阵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衡量城镇化的标准就是农转非,即农民大规模地转入城市。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虽然首次超过50%,但是从2000年至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0%多,城镇面积的扩张明显高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这让人担忧。
正如《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执行主编马建阳所言,作为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虽撑起了中国当下的经济,但可能会拖垮中国的未来。城市人口增多、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紧张等问题,如果不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城市的发展进行长远地规划,将会影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激化社会矛盾。
十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同时,还强调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由此,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日益清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外需拉动转向内需推动、从粗放到集约,城镇化的发展也将契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刺激经济增长将成为未来的重点。
2012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政策和经济措施。其中,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为2013年智慧城市的落地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12年底,国内已有近400个城市或地区在建设智慧城市上进行了投资和战略布局;更有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在2012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已超2万亿元,如此漂亮的数据无疑为2013年的市场提前注入了强心剂。
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及实践,智慧城市这一全新的概念逐渐从概念走向了现实,但城市的智慧化一定是建立在产业智慧化、管理智慧化、城市服务智慧化等基础之上的,如果仅是为了智慧而智慧,智慧城市将会成为空中楼阁。未来数年,城镇化的发展无论是涉及教育、医疗、民生领域,还是在安防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领域,智慧城市都将是最好的应用平台。
2012年,《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走访了全国各地提出智慧城市规划的城市,经过与各领域专家的交流,以及与政府部门、企业的合作,对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活跃的城市及地区,经济理念、信息化理念都比较先进,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比中西部更具有较强的城市基础和经济优势,形成了一批真正落地的智慧城市项目,且具有不同的特点。
在《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2012年11月刊总第15期的《专题策划》栏目中,对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及中国移动上海分公司等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进行采访,并从上海浦东新区的城市化发展纪实、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以及建设智慧浦东的思考三个维度出发,全面向读者展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此外,2012年12月14日,物联网・智慧城市传媒机构还承办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2中国(上海)智慧城市高峰论坛”,邀请了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相关领域的领导及专家300余人,就智慧城市的相关政策、产业链、设计方案、标准体系等进行全面的经验交流及分享。
2013年,新型的城镇化将是各地政府部门大力推进的主要工作,也将是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的领域。新的一年,智慧城市将是一条贯穿《物联网・智慧城市》杂志整体内容的主线,基于2012年对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调查及分析,将定期为读者呈现更加丰富的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及经验,并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方面,结合物联网・智慧城市传媒机构线上、线下的媒体宣传平台,全面传播各地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
祝愿各位读者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健康,职场亨通,生意兴隆,事事顺心!
中兴通讯在2015年就提出了万物移动互联M-ICT的战略,致力于成为物联网的使能者,并通过开放平台、开发者社区等聚合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开发者,共同打造开放、灵活、共生共赢的物联网生态环境,与产业链的伙伴们一道,共同推出丰富多彩的应用方案和成功故事。
中兴通讯从IoT网络优化、平台、操作系统、芯片、大数据、大安全等关键技术领域构建IoT相关能力,并与产业链伙伴打造了针对各种物联网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和成功应用实践。
多样化网络能力
中兴通讯针对物联网不同应用对带宽的不同场景需求,与电信运营商一起,搭建广覆盖、多连接、低功耗、低成本承载物联网应用的通信网络,为各行各业的物联网应用提供丰富的、多样化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连接服务。其中,无线网络包括支持窄带的NB-IoT、宽带的LTE-M、车联网应用的LTE-V以及GSM/WCDMA/LTE升级以及Pre-5G MUSA、 5G等多种网络连接服务。
针对部分行业用户自行快速部署的需求,中兴通讯也推出了LoRa网络以及Wi-Fi、Zigbee等多种短距离连接解决方案。
目前,中兴通讯已经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多家电信运营商签署了针对物联网应用的NB-IoT网络部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在智能停车、智能灯杆、智能井盖、智能位置跟踪等开展了应用。
中兴通讯牵头构建IoT联盟,推动IoT产业链在中国的应用发展,建设多业务共享、低成本、广覆盖、可运营的物联网。目前成员已达40家,在燃气、水务、电力、智能交通、农业物联网、燃气泄漏检测、城市环境监测等方面开展应用。
模块化物联网平台
中兴通讯模块化、开放的物联网平台,与产业链伙伴共同打造物联网生态。
中兴通讯的物联网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提供开放、丰富的标准API接口,多种能力的开放与灵活的业务编排,能够满足行业应用快速开发的需求,同时,平台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架构,结合上层物联网应用,提供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可提升全产业链条能力的产品化和服务化,实现基于场景的用户运营、数据运营,快速支撑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农业、智慧环保等领域孵化的物联网创新应用,帮助合作伙伴挖掘每个“BIT”的价值,共创共赢,从而为客户的未来营收增量带来无限想像空间。
中兴通讯与银川市政府共同打造的银川“智慧城市”成功案例,在惠民工程建设、城市大数据运营、商业模式创新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已成为智慧城市标准的制定者、创新商业模式的先导者、城市数据运营的奠基者、产业生态链的聚合者。并已把这些成功经验和创赢复制到了全球40多个国家的140多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
弹性物联网管理
中兴通讯强大的、弹性的物联网管理能力,灵活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中兴通讯是业界唯一能提供全套的基于虚拟化技术的核心网网络设备供应商,包括vEPC(vMME、vSGW、vXGW)、vHSS、vPCRF都已经商用。并通过引入SDN/NFV、网络切片等先进技术,满足海量终端的接入和动态变化的流量,可灵活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网络截然不同的需求。
由中兴通讯承建的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已突破6000万,预计到2016年达到1亿物联网连接。
主动安全策略
中兴通讯通过主动安全来构建物联网大安全策略和机制,对工业物联网、车联网等对安全极高要求的物联网应用,中兴通讯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端到端的安全方案,为客户提供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安全服务,使得不同场景的安全策略能够随需而变。为客户构建可信应用环境,可信OS平台,可信的芯片级方案。
形态丰富的智能终端
中兴通讯提供多种形态的终端,包括M2M通信模块,并支持多种无线制式及频段、各种可穿戴设备等,并可根据特殊需求定制行业终端。
中兴通讯的物联网智能终端,在智慧家庭、联网、财产跟踪、电力、安防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应用。
安徽省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泰股份)成立于2001年,隶属于安徽出版集团。公司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专注于“智慧建筑”、“智慧能源”领域发展,始终致力于“让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与科技同进步”,是集研发、生产、设计、工程实施、运营管理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安泰股份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智能化企业。
安泰股份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业企业等客户提供全面的绿色智慧城市咨询、顶层设计并推进智慧城市各项建设内容落地,建筑智能化工程咨询、设计、实施及运营管理服务,绿色建筑咨询、评价及运营管理服务,区域级及企业级的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的咨询、设计、实施及运营管理服务,新能源应用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实施及运营管理服务,既有建筑的能耗审计与节能改造的咨询、融资、设计、实施及运营管理服务等。
安泰股份多年来积极为行业发展作贡献,参与了《教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商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2项国家标准以及《金融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规范》、《医疗建筑智能化系统技术规范》、《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等多项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
安泰股份充分利用合肥作为国家“四大科技之城”之一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自主研发的同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安徽大学共建“安徽大学――安泰股份科技研发中心”,与安徽建筑大学共建“建大――安泰建筑智能化技术研究中心”, 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围绕智慧城市、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及新能源应用等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安泰股份立足安徽,服务全国,公司始终坚持“求真、开拓、创新、共赢”的发展宗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专业服务,为打造智慧城市、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安泰股份连续6年(2010年~2015年)获评“全国智能建筑行业50强/60强/80强企业”、连续6年(2010年~2015年)获评“全国智能建筑行业十佳企业”。客户覆盖了政府机关、医疗卫生、学校、场馆、金融、电力、税务、通信、大型企事业单位、核电、宾馆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十多个行业,已实施了500多项重点工程,具有丰富的工程实施经验。安泰股份视工程质量为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参建的多项工程获得了“鲁班奖”、“黄山杯”、国家级“智能建筑精品工程”和国家级“安装之星”等工程质量奖项和荣誉。
安泰股份坚持以“建筑智能化”主业为基础,以“智慧城市”为抓手,积极拓展“智慧建筑”、“智慧能源”两大核心业务线。2014年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智慧城市专项试点”企业名单。
作为安徽省智慧城市咨询机构之一,安泰股份深化与政府、科研机构的合作,承担了安徽省淮北市、黄山市、定远县、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等8个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的咨询、申报与顶层设计工作,并全部获批。2014年,承担了合肥市国家级高新区的“智慧高新顶层设计”工作;2015年5月,与贵州省镇远县人民政府签订“芽溪智慧新城建设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15年1月,受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安泰股份作为主编单位联合中科九度(北京)空间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承担了《安徽省智慧城市建设指南》及相关标准制定工作。
安泰股份在智慧能源管理领域已经成为国内专业的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提供商,未来将重点围绕三大能源管理平台建设,挖掘公共建筑节能潜力。
一是打造基于“安泰能源云”的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该平台是公司核心技术,是“安泰能源云”战略的重要载体。2015年5月,“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获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企业发展专项(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资金扶持。
在2015年11月举办的“中欧智慧城市峰会”上,安泰股份智慧能源管理案例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部联合的《中国智慧城市创建案例(2015)》。入选案例将作为智慧城市创建典型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课堂学习考察教材,并编辑成册至广大试点和宣传平台。这一对安泰股份现在及未来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与重要的意义。
二是依托两个省级平台,开展公共建筑、公共机构能耗监测业务。“安徽省公共机构能耗监管中心”和“安徽省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中心”已接入安徽省政务中心、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农业大学等500多个项目的能耗数据。安泰股份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技术创新,建立“大一统”的省级建筑能耗监管云平台,按照“1+16+N”模式推广(即1个省级平台,16个市级平台,N个站级平台)。预计未来3-5年,该平台将实现安徽省内1000个公共机构、10000座大型公共建筑的用能数据接入。
安泰股份承担了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屋顶光伏电站、安徽大学磬苑校区科技创新楼建筑光伏工程、安徽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电站、安徽省肥西县光伏扶贫示范项目、重庆市奉节县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系统扶贫项目、六安市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等多个新能源应用项目的建设。
其中,安徽大学“磬苑科技创新楼太阳能光电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获评“国家级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光伏发电示范项目”获评“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和试点建设过程中,不少城市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迫切需要智慧城市的标准。由于缺少标准,智慧城市到底应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众说纷纭;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由于没有标准,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很难评估和验收。为此,国内一些标准化组织及地方政府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方面的研究,或开始了一些标准化工作的探索。
在智慧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外的不同。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一般比较单一,如考虑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地服务市民;或是充分利用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传感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在智慧城市标准化方面,还加上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我国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则比较集中于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城市中的运用。
1 国内标准化活动
1.1国内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概述
目前,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有: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SOA标准工作组,浙江省和宁波市分别成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机构,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研讨。
1.2CCSA TC10
从2012年3月开始,CCSA TC10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制定工作,目前共有7个项目正在展开,分别是:智慧城市术语和定义: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和技术要求:智慧城市跨系统信息交互技术要求:智慧城市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智慧城市公共支撑平台技术架构和功能要求:智慧城市安全需求分析: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其中,前3个项目正在申报国家标准,后4个项目为研究课题。智慧城市系列标准项目组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中国联通、大唐电信、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电信、江苏邮电设计院、中国普天、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华为、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组成。
1.3TC28SOA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SOA标准工作组成立了智慧城市应用工作组,了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及标准需求调研报告,启动了智慧城市术语、技术参考模型、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数据和服务融合平台、数据模型、设计方法等标准研究。其中,以下三个标准处于国家标准立项公示阶段:一是智慧城市标准应用指南SOA技术;二是智慧城市标准应用指南和技术参考模型;三是评价模型和基础指标体系。
1.4住建部
2012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其中后一个文件也带有标准性质,它给出了智慧城市评估的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
1.5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3年5月7日,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召开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讨会,对智慧城市的标准化组织、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化推进策略进行了探讨。
2 国际范围的标准化活动
2.1国际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概述
在国际范围的标准化组织中,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发展局(ITU-T)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前期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计划组建智慧城市的标准工作组,其它国家或组织有一些零星的、与智慧城市有关的活动。
2.2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焦点组(ITU-T)
ITU-T经过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于2013年2月在第五研究组(SG5)成立了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焦点组(ITU-T Focus Groupon“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ies”)。
按照ITU的规则,焦点组的工作周期是一年,它不会直接产生标准,而是进行标准的前期工作,为ITU-T输出一系列评估报告和技术报告,包括考虑现有其它标准化组织和论坛所采取的活动,明确标准化的需求,制定一个标准化路线图,发挥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的影响,促进全球智慧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增长。
焦点组的目标是:
定义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中的作用,包括认定环境可持续城市所必需的信息通信系统。
与其它标准化组织建立联系,进行标准化协调活动。
建立标准化路线图,建议未来的ITU-T研究项目和有关活动。例如:智慧与可持续城市的概念、范围、前景和用例,智慧与可持续城市的特点和需求,智慧与可持续城市的有效服务和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体系架构。
认定或开发一组关键性能指标(KPI),评估信息通信技术对环境可持续城市的影响。
帮助ITU-T开发信息通信技术用于智慧与可持续城市方面的全球参考标准。
焦点组主席由西班牙的电信专家担任,副主席有六位,分别来自中国、意大利、阿根廷、美国、阿联酋、新加坡。
2013年5月8日,焦点组在意大利都灵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有60多位来自国际组织、多国政府、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大学、学术团体、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参会。会议共收到提案25个,涉及焦点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标准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其它国际组织和标准化组织相关信息、智慧城市案例分析等内容。
本年度还将会有密集的会议,如焦点组7月的拉丁美洲第二次会议,9月西班牙马德里的第三次会议,11月斯里兰卡的第四次会议。
2.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SO于2013年1月,出版了一期智慧城市专刊,介绍了与智慧城市有关的ISO标准组,例如:社区可持续发展标准组(TC268),智能运输系统标准组(TC204),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标准组(TC241),煤矿甲烷标准组(TC263),建筑与民用工程标准组(TC59),建筑环境设计标准组(TC205),建筑热性能与能源使用标准组(TCl63),社会安全标准组(TC223)。
3 下一步工作建议
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要防止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认为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够,标准化工作还要继续等待;另一个极端是认为智慧城市的标准化没必要,用信息化、电子政务、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通信技术等标准进行组合,就足以覆盖智慧城市。事实上,智慧城市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发展途径,应有新的标准体系。当然,可以采用的已有标准,应尽量采用。
根据我们的观察,在智慧城市国际范围的标准化活动中,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不落人后,甚至还处于稍稍领先的位置,这与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是分不开的,也与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是分不开的。
下一步工作,要制定标准规划,急用先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4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