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红楼梦读书心得

红楼梦读书心得

时间:2023-05-29 17:3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红楼梦读书心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红楼梦读书心得

第1篇

曹雪芹的一生同这《红楼梦》中二为主人公凄美无果的爱情一样,挥洒着自己的血与泪。只是同样,就算他倾注一生的血泪,红楼一记也终未完成。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红楼梦》中学生读书心得感悟2021范文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红楼梦》中学生读书心得感悟1我虽不是生活在书香门第之家,但早已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说来也怪,我竟用自己的零用钱买了许多书。书都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它就成了我的私人“书屋”了,承载了我的梦。书屋里的书并不是很多,我最钟情的当属《红楼梦》,读它,让人百味杂陈,恍如一梦。

曹公的鸿篇巨制《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舞台。我想,与其说它是四大家族荣辱兴衰的缩影,还不如说它是一个朝代衰落的缩影。读完《红楼梦》,我不觉泪成诗行。黛玉终落了个“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惨结局,想到她《葬花吟》里的花落残红,想到她的求而不得,终落得个香消玉殒,我不觉潸然泪下;宝玉是后知后觉者,经半世繁华终出家做了和尚,令人徒叹奈何……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绛珠仙子的话,是不是黛玉红颜薄命,多愁善感的原因?钟鸣鼎食的贾家落得树倒猢狲散的结局,是不是宝玉尚未领悟到金陵十三钗,万艳同悲、千红一窟的含义?

黛玉葬花,林潇湘魁夺诗让我印象深刻,更让我怜惜不已。花盛之后,春颜不可留,凋零衰落乃是自然之道,葬花究竟为何?是因为洁过世人,超凡脱俗?是不忍其被沾污,乃掘土埋之?扛一锄头,携一花袋,树下葬之,你就是这世间的绝色仙子啊!你是多么的灵慧秀黠!想到你红颜薄命,我又不禁悲痛莫名。想到你为“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而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再说宝玉罢,不慕功名,不肯入学,终不入贾政之眼。世俗之人皆道你外清内浊,可大观园中匾额上沁芳、有凤来仪、蓼灯花溆、衡芷清苦、红香绿玉等才藻词句,有谁能敌?叹只叹: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啊!

如此天赐良缘,却没有好结局,好不令人扼腕!宝黛的红粉痴恋,不被世人所容。虽青梅竹马,木石之盟,又怎奈封建社会所认同的金玉良缘啊。生不逢时的爱情,在权钱至上的时代,只能被扼杀。只可叹,宝玉到成亲那天都还以为坐在轿上的人不是薛宝钗而是自己的林妹妹。只好应了自己的诺言,出家做和尚去。而黛玉气死,也应了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谭陷渠沟”。可叹,可叹!什么功名,什么财物,什么权利,都付之东流,终成空!

又道那王熙风,害死了尤二姐,却在世人面前留下贤惠之名,而苦了尤二姐命运不济,落了个遗臭万年。贾府啊,是罪,是善,又怎么说得清、道得尽?可怜那尤二姐,自刎于柳湘莲的鸳鸯剑下,讽刺极了。

而当今,又少把爱情建立在钱权之上的人吗?又少尖酸刻薄、两面三刀的人吗?这世界,有罪也有善,我们只能用心去品味,去甄别。

啊!红楼梦,梦一场!一个故事,一场孽缘,几个青春少年,叫人悲,叫人痛,叫人懂得人情事故,懂得世态炎凉,也教会了我走好人生,不留遗憾。

合上卷帙,走出“书屋”,如梦方醒。抬首,阳光明媚。

《红楼梦》中学生读书心得感悟2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

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感。

《红楼梦》中学生读书心得感悟3红楼一梦,恍然惊醒,悲剧,美到让人心伤。忆梦中之事,似是难记;忆梦中之人若在面前;忆梦中之言,甚觉心伤。无奈,超脱时期,末成悲剧。

"谦纸荒谬言,一把辛酸泪。皆云息者痴,谁结其中味。"低声诵吟,重复咀嚼,曹雪芹阅尽沧桑,在从彼的少年阅历中与材,回想的暖馨,身世的炎凉,更是给作品增加了无限的魅力。曹雪芹的作品超出了全部时代,书中的配角贾宝玉完整背离了过后的礼法,但却很是契合当初的观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宏大的成绩!

在尔看来《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充斥了无奈与悲伤。但却在无绝的悲伤之中透出了摄人心魂的美,书中最大的悲剧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之间的恋情婚姻瓜葛,宝玉在黛玉、宝钗之间毕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作宝玉的妻子,这是一个大答题。

悲剧产于二个抉择的不一致。宝玉越来越领现黛玉是独一的良知,而宝钗固然也可疏可敬,但心上总有一层隔阂。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却越去越发明宝钗合乎儿媳夫的尺度,黛玉的性情气质却不替他们所喜。宝钗能尽质将大家束缚在礼法的范畴之内,黛玉却返去做了执着的暴露。

悲剧尤其发生于两个取舍威望性的迥异:爱谁,宝玉保持了本人的挑选;然而,弃谁,宝玉是一点也不权力的,所有蒙于父母之命。终极,宝钗折嫁,黛玉回魂。于是,悲巨变成了不可防止的终局。

鲁迅曾说功一句话:"悲剧是将有价值的货色覆灭给己望。"又言"但凡傻弱的公民,即便体魄如何健齐,如何茁壮,也只能干毫无意思的示众的资料跟瞅客,病逝世多多是不用认为可怜的。"可睹,无价值的灭绝并不是悲剧,而《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震动我口,就由于它将被誉之物的美表示得酣畅淋漓。

例如林黛玉,书中充足写没了她的寻求取气量之高贵若不是如此她的悲剧即也不会令人如斯印象深入。唉!说到可悲处愈是可哀。也罢,就此放笔。

不知为何,合上手中的《红楼梦》,竟是想再看一遍。或者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吧,犹如一梦,美的让人不想撒手。

《红楼梦》中学生读书心得感悟4“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是《枉凝眉》——“金陵十二钗”中的第三首,预示了宝玉、黛玉的命运。

《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家族的悲剧,一部爱情的悲剧!读完这本书,不禁感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让我捉摸不透。但在这些真假之中,也有一段纯洁情谊,那就是黛玉与宝玉之间的那份情!

在家室显赫的情况下,却因一“混世魔王”的出现而变得不安宁——他,就是贾宝玉。本也算风平浪静的家因为宝玉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又在6岁时来到荣国府,与口衔通灵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的贾宝玉成了知己,又日久生情。可是在封建社会,又有谁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呢?黛玉和宝玉也是这样,凤姐将宝钗、黛玉调包,却不想让林黛玉吐血身亡,又让宝玉灰意心冷,看破了红尘,使得一大家族由繁盛走向了衰败。这场悲剧因封建的黑暗与不合理的制度而起。

另外,我认为红楼梦最大的精髓与灵魂所在于一个字——那就是“情”。林黛玉与贾宝玉纯真的知己情。林黛玉、贾宝玉共读《西厢记》,黛玉葬花,无不体现出黛玉和宝玉的相互信赖,美好友谊。更生动地体现出了黛玉的诗情画意和聪慧灵秀。她花前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宛如一朵幽幽绽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清纯可人。黛玉才气逼人;她也常与姐妹们吟诗作对,总是居于首位。这更体现她娟雅脱俗的气质。可惜她多愁善感,红颜薄命,只有宝玉是她的知己。

我感叹贾林两人的悲剧,我同情那些因封建而失去一切的“牺牲者”。在面对封建礼数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生命的付出为代价!

“情”,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寓意深刻,若无“情”字,从何来的一场梦?!

《红楼梦》中学生读书心得感悟5一袭道袍,飘飘曳曳,宛如天外之人,高洁而不沾染一死凡尘,她就像那年盛开在她庵外的红梅,美丽而孤傲,妙玉的美丽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因为保护自己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可厌”!无非就是因为她的无权无势与身份低微。

也许如果没有让她遇到玉贾宝,也许她没有爱上他,甚而为他走火入魔,也许她便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一生,即使一辈子面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空虚,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平等之人,第一个值得她为之倾心之人,第一个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特别之人。

从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到一时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难道真的是一个心如死灰的道姑吗?不,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十八岁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气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那层束缚,她清楚的知道,一但自己不循规蹈矩地做尼姑,她便会与宝玉见面机会也没有,凭借了贾府的势力,岂能容忍此等伤风败俗的事情出现!她只能小心地收拾起所有的心绪,戴上副不可侵犯的圣洁面具。但她真的能如此度过余生?

虽然红楼梦中有暗示,妙玉会这里获得幸福,但我觉得高鄂的续书不无道理,在续书中,妙玉被强盗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惨,但我觉得,让她在贾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辈子是更残忍之事,也许此后的她有了一些转机也未可知。

第2篇

《红楼梦》总是用几大段文字描写着主角们的风姿神韵,如王熙凤,贾宝玉,从容貌的美到繁饰的衣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品读心得和感想2021,更多读书心得点击“读书心得”查看!

红楼梦品读心得和感想1世间无情,千万物事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可怜清流易被浊欺,白雪常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经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如殷商末年的伯夷叔齐,周伐纣王,两人便以微小之躯劝阻西周万人之兵,周灭纣王后,两人便作采薇之歌,绝食首阳山。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

落入人间的绛珠仙韵,只有怡红公子能真正赏识,两人原本神仙眷属,心心相印。但尘蒙愚情的宝玉,看不透众人笑骗欺言中的金玉良缘,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一息恹恹。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

红楼梦品读心得和感想2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一共刻画了327个人物形象,从封建高层到社会底层,无不包含涉及,并且一个个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真实形象,让人觉得活灵活现,喜爱不已。并且关系错综复杂,情节量庞大,读起来令人反复咀嚼。而这样的一部精华佳作不是一蹴而就,其中蕴藏这作家曹雪芹的多少社会功底。

由于出身显赫的官宦之家,曾祖父曹玺曾深得皇上的信任,这样的家世背景使得曹雪芹对贵族家庭的奢侈生活有很深刻的体验,才足以将贾家的生活刻画的如此细致。并且曹雪芹的祖父也曾做过康熙皇上的伴读,书香世家,使得曹雪芹自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有深厚的文学素养。

不料,在曹雪芹十二三岁时候开始家道中落,二十岁之后,曹家彻底败落,沦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这样的转折变迁,让曹雪芹经历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身世经历使曹雪芹体察到复杂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黑暗丑恶的世道人心,加深了就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他深刻体验并且明白人生的悲哀,世道的无情,看到了封建贵族的颓败之势,欺凌之恶,曹雪芹这个艺术天才,加上自身的桀骜不驯,清高傲骨,将自己的所有心血都寄托在了这一伟大著作—红楼梦上了。

而在红楼梦之中我却最最爱林黛玉。

我觉得这个女子,虽是柔弱,却孤傲,灵动,骨子里深驻着自己的梦想,

想那一经典画面,手提着锄子,挽着篮子,葬一方落红,那是自己的心迹。落红飘飞下,那是多么唯美多么凄美。

家道中落,无奈进京,寄人篱下,心寄宝玉。在当时迷乱的贾府,在当时奢靡的贾府,在当时礼尚成风的贾府,在当时上行下效的贾府,在当时唯利是图的贾府,在当时人心险恶的贾府,她没有薛宝钗的处事圆滑,稳重端庄,但是她却有自己的冰洁,自在,潇洒,恬然。

她像水一般,安谧却灵动不已。身躯虽是瘦弱,但看到的是多少男儿所不曾却若天地一般,有大美而无言。在当时考取功名利禄为驱动的时代,她却没有极力劝说宝玉读书考试,不屑日日与人争斗,时时绑紧神经,心怀诡计,而是在琴棋书画中寻觅黄金屋颜如玉,与贾宝玉一起畅游西厢记!在爱情里,她坚守,她坚持!让我看到一个在如此封建的社会中却又多么勇敢的知识女性!

红楼梦品读心得和感想3《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每一个阶段读《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一次重读竟然有了那么多的悲伤和无奈。

重读红楼梦,放下了青春期的幻想,多了对人生的思考,那一个个女人的人生,无论走过历史长河的几百年,依然有我们的性格,我们的影子,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人生经验,喜欢曹雪芹的文笔,历经沧桑,经历繁华与贫穷的人生百味后的深刻,喜欢那其中的每一个女人,喜欢他们活的淋漓尽致的人生。《红楼梦》在封建历第一次将女子作为主要人物,附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不仅拥有美貌、更拥有才华,在经历玉堂金马到陋室蓬窗的世事沉浮中,表现出了很多值得赞叹的品质。“绛珠仙子”林黛玉敢于追求真爱,虽然超凡脱俗但就是察言观色间依然接得了地气,以自尊掩饰小小的自自卑,小心眼中又不失真诚,确实就是个我见犹怜的仙子。“大家闺秀”薛宝钗则拥有封建社会女子最标准的品德,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她包容身边所有人的性格缺陷,以雍容大度的姿态面对所有的挫折和挑战。“英雄阔大宽宏量”的史湘云,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她的旷达不就是一种出世孤傲,而就是一种入世的情趣,她既无视高低贵贱,又不拘于男女之别、与人相交、一片本色、无功利之心。史湘云就是全书中我最喜欢的女子,没有之一,她身为女子却有男儿的疏朗与开阔胸怀,她不为女儿的皮囊所累,当她如春风般掠过我的视野时,我满心都充满了钦佩和仰慕。“警幻之妹”秦可卿,虽然她就是书中转瞬即逝的一个女子,但就是从篇幅不多的文字中依然能够感受她婀娜多姿的风采,虽然的命运让人唏嘘,但在临终托梦给王熙凤的言语中,能够感受到她对家庭荣衰的深深挂念。

红楼梦品读心得和感想4《红楼梦》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赞叹作者曹雪芹的文采,更感慨贾府人物的命运!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写出了一个封建社会贵族之家由胜而衰的命运。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是来自天上的爱情,象征着感情的高尚与纯粹;宝玉与宝钗之间的“金玉良缘”,则是贾府的权势与薛家财富的结合,把可怕的现实原则,带到了爱情之中。

《红楼梦》,刻画了多少鲜明的人物:宝玉的天真、叛逆和软弱;黛玉的多愁善感,诗人气质;宝钗的深沉,世故与冷静。在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大观园,青春的欢笑和烦恼都是那么动人心弦的;然而,花样年华的“大观园”,却被残酷的现实社会轻而易举地摧毁。《红楼梦》成为万千少女心中的一曲哀歌......黛玉的《葬花吟》,唱出了小说中所有天真少年的共同心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书中,有神话式的高远奇特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仰望无限的天空;又有童话般美丽纯洁的爱情,使我们的情感净化,升华;更有诗歌一样抒情的境界,大观园的每一片风景,都象征着一种人生!

读《红楼梦》我们被美惊醒!“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品读心得和感想5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陈老师的倡导下,我忐忑地翻开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先生写的《红楼梦》。都说《红楼梦》里面生字词多、人物多、伏笔多,是需要花费心思仔细品读的一部巨著,真担心自己看不进去。没想到,开篇的神话传说就格外引人入胜,遇到看不懂的字词就随时查阅字典,不知不觉便看到了第十回。虽然只看了个开头,但还是感受颇深:

开头新奇,用女娲补天这个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作为开头,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让人按耐不住好奇心地往下翻看:这块被女娲废弃的石头后来怎样了呢?原来,作者假借这块石头经历讲述了一个“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故事;原来,被世人误解为矫情的林黛玉是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下凡历劫是为了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原来,贾雨村是暗指“贾语村言”、甄士隐是暗指“真事隐”、甄英莲是暗指“真应怜”……果然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啊,作者的讲故事的手法、对文字运用的手法真是到了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诗词优美,寓意深刻。一首《好了歌》道出了人世沧桑,为整部小说伏下了悲凉的基调。又如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正册》,竟然把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姓名、命运都蕴含在了诗词中。再如《红楼梦》十二支判词,又对十二钗的人物结局做了一个隐晦的总结,被87版的电视剧谱上曲后,格外的优美、别有韵味,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主题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彷佛自己亲历了一回仙境似的。

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林黛玉的“娴静时如名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拂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王熙凤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湾柳叶掉捎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等等,一下子就把各种人物的形象、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鲜明生动,彷佛这一个个历史人物就近在眼前,娓娓叙述着他们生平的故事。

第3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更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阅读与写作”不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常青的话题。叶老认为:“读和写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然而有些教育工作者仅关注“先有吸收才有倾吐”,于是在教学中常常只重视阅读对写作的积极作用,而忽略写作对阅读的促进作用。其实阅读与写作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以写促读”,是一种以“写”为目的,以引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和扩展阅读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思想。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实践“以写促读”这一思想的几点具体做法和心得体会:

一、以演讲为动力,激发学生阅读内需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我们学校语文课堂的一个传统项目。为了能将这一活动更好地开展下去,我要求学生在演讲前一定要写好演讲稿,并且一般会提前两周布置演讲的题目,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广泛阅读,并写好演讲稿。不同内容的演讲,可以促使学生对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有意识地阅读,借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如:我曾让学生用《某名人,我想对你说……》这一题目进行演讲。在演讲稿写作方面,要求学生选择传主的一些生活细节,通过“我想对你说”这一形式,来表达他们对传主的敬仰之情。要完成这一任务,同学们必须对传主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因此定向阅读传记作品成为了他们的必需。任务布置后,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他们从图书馆借来了很多名人传记的书,如《乔布斯传》《坡传》《传》《贝多芬传》等等。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他们每天都在阅读自己喜欢的名人传记,对名人的认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认识肤浅到理解深刻,并且通过诉诸文字得到思想的升华。例如有一位同学在读了《贝多芬传》之后,写下了《贝多芬,我想对你说……》演讲稿,他在此之前对贝多芬的了解仅限于知道贝多芬是一个聋子音乐家,在得到作业题目后,他认真地把《贝多芬传》读了好几遍。通过阅读,他系统地了解了贝多芬的人生历程和丰硕成果,并选择以贝多芬的童年生活为切入点,借写童年的不幸,来表达对贝多芬的不屈与坚持精神的敬仰。正是通过阅读《贝多芬传》,他了解了贝多芬坎坷的人生和不屈的灵魂。这次演讲活动,不仅丰富他的文学知识,而且激发了他的志气,培养了他健康的人格,更增强了他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与信心。

二、以作业为契机,激发学生阅读动力

为了让学生有动力,有兴趣读书,我常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并乐意去完成的作业,但这些作业需要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后才可以完成。例如,我在上完《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后,布置了这样的一道写作题——《李白与酒》,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必须引用李白关于酒的诗句,并写出李白的豪迈之情。李白,他们非常喜欢;酒,融入了浪漫元素。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讲特别有吸引力。题目一出,学生便跃跃欲试,但又苦于腹中存墨不多,搜索枯肠也找不到太多的写作材料。于是很多同学一放学就去了图书馆,他们从图书馆借来了许多颇有价值的书,如:周勋初的《李白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黄玉峰的《说李白》、薛天纬的《李白诗歌解读》、胥树人的《李白和他的诗歌》等,有的学生在看了好几本关于李白的书后才动笔写,感慨之情跃然纸上,文章中不乏视野宽广、富有灵气的佳作。如果没有这次的作业,学生可能不会或者暂时不会如此深入地研究李白。如果学生没有对李白进行定向阅读和扩展阅读,不可能写出这般精彩的文字,更不可能有这般深刻的认识。这样,课外作业成了绝佳的教育契机,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力与创作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文学品位,丰富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以研究为桥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写出研究性报告,是“读写结合”的又一有效途径。我曾组织学生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并要求每个学生写出研究性报告。由于课题的主要内容涉及到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但看过《红楼梦》的同学很少,为完成这一研究性学习,凡参与这次研究性学习的同学都需要认真阅读这本名著和一些关于《红楼梦》评价的文章。我向他们推荐了一些书,如: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邓云乡的《红楼梦忆》、俞平伯的《俞平伯点评红楼梦》、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等。同学们的热情很高,有些书图书馆有,他们就从图书馆借,有些书图书馆没有,他们就从网上买。经过一个暑假的磨砺,成果出来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在同学们一份份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研究性报告中被阐述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正是这次研究使一群基本没有读过《红楼梦》学生认真阅读《红楼梦》,查阅有关研究成果,这正是一种真实的内需。从研究、写作的需要到阅读,再到研究、思考、内化、写作,一个暑假过后,他们已不再是那些只知红楼、不懂梦的少年。他们的文学知识、研究水平、写作水平、审美情趣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责任编校:扬子)

第4篇

1.推荐展示好词佳句,亮点闪现。

古今中外的一切名著经典,都是文学巨匠呕心沥血之作,其语言更是精心设计,提炼加工,规范而成的。名著中还有很多成语、俗语、谚语以及富含哲理的句子,其魅力经久不衰。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丰富语汇,了解更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运用评议的技巧。阅读所得若能运用于自己的写作,显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作文中亮点纷呈。

阅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和素材的积累过程。学生在阅读名著的同时,务必要求其摘抄记忆好词佳句。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每天由值日生书写一句或一段靓丽文字,全班同学共同积累,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学以致用。发现学生作品中恰当使用,就加以肯定。日积月累,学生作文中的语言就会变得漂亮,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语言亮点意识。

2.开展名著知识竞赛,群雄逐鹿。

为督促同学研读名著的实效性,每半个学期指定阅读一部经典名著。要求学生认真品读,在品读中熟悉作品的作家常识、写作背景、相关人物、故事情节、艺术手法、名家评述等。在阅读完成之后,组织学生开展有关此作品的知识竞赛活动,试题紧紧围绕我们阅读的名著。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参赛队伍,队员由该组同学轮流担任。根据参赛得分情况,评出最佳代表队,最佳队员,给予一定的奖励。结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前半学期我们指定阅读《红楼梦》。给出具体要求:了解作者曹雪芹,《红楼梦》的故事情节,金陵十二钗,作品中重要诗词等。

3.交流名著研读心得,百花齐放。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流”。教师不仅要上好每一节阅读指导课、名著赏析课,又要给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为了更好地开展名著阅读促进写作能力提高实践活动,每学期我们都进行“名著阅读 走近大师”大型系列名著研读心得交流活动。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的学生的理解,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假期(寒暑假)要求班上每位同学都要精心挑选一部名著,全力投入,做好研读工作,并记录好阅读过程中有所感触的点点滴滴,最后形成读书心得或读后感,开学第一周语文课进行交流探讨。讨论中,各抒己见,让观点激烈碰撞,力争撞出思维的火花。交流中,我们听见了不同的声音:交流的名著篇目各异,百花齐放;同一著作,不同的见解;同一个观点,不同的论述角度。在上个暑假,同学认真阅读,积极写作,展示出许多优秀作品:《但使晨光过沧海》(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感)、《圣洁的灵魂》(读《茶花女》有感)、《历史的暗角》(读《蛙》有感)、《写给黛玉》《红楼一梦,一梦春秋》(读《红楼梦》有感)……

倾听别人的见解,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迅速提高。为更好的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我们定期向杂志社投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各类作文大赛,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继续前行。

4.师生共同研讨名著,同台竞技。

师生共同研讨名著,即在一定的时间段,教师和学生阅读同一本名著,做好批注、积累和思考。在阅读完成之时,在规定的时间里,针对同一著作,就一些好题材、好话题限时独立作文,师生共同完成相同的写作内容,然后选出美文,共同欣赏,发现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本学期在教授庄子的《逍遥游》时,为更好的让学生了解庄子,了解庄子的作品和思想,师生约定在一个月时间里自找庄子相关作品阅读,做好准备,然后用一节语文课完成“读庄子”为话题的片段作文的写作、讨论、修改。在此次活动中,我们留下了《永远的庄子》《一颗孤独心灵的突围》《读庄子》《致庄周》《蝶舞逍遥入梦来》《云飘雾渺近蓬莱,落崖惊风任逍遥》等优秀习作。

但凡有教师“下水”的活动,都能极高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通过师生同台竞技,学生对名著的阅读认真度和写作的关注度空前高涨。

第5篇

高中语文科组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稿:语文教学,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当前不少学生不愿学、也学不好语文,不少老师教语文教得很累、很痛苦,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应试的道路上我们都走得很辛苦,当语文课变成了死记硬背的枯燥的练习课,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评课,只有所谓的技巧、规范,没有了灵性和趣味,语文老师丧失了存在感和价值感,生活幸福指数自然会下降。但目前,除了应试,我们似乎没别的路可走,而这条路只能越走越狭窄,甚至让人窒息,这时我们只有积极突围,自己拯救自己,去尽力提升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幸福指数。

作为语文教师,好歹还算是读书人,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回到书香世界,过有书为伴的生活。在教研员王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科组成立了教师“悦读会”,采用了王老师提供的书单,学校领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召开了读书分享会,交流读书的感受。我觉得能有些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谈感兴趣的话题,是件开心的事;觉得疏离浮躁,于宁静淡泊中用书墨清香来涵养自己的精神世界,真是件幸福的事。我一直都想走出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改变相对僵化的生活方式,教师“悦读会”可能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我也鼓励年轻老师去市图书馆看书、听讲座,加入一些文化圈子,促使自己不断成长,也让自己的生活有点诗意。

在语文教学方面,我们当然要应试,但我们要做高明的应试者,把目光放远些,目标定高些,不唯高考,超越高考,才能赢得高考。我们的理念是,要回归于“人”的原点,以“立人”为核心,让学生开拓视野、升华思想境界、提高文化品味。语文学科活动可以更丰富一些,少做点试卷,多一些美文赏读、读书讲座、时事点评,多几场演讲赛,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我们在高一级开设了阅读课,每周一次,带学生去图书馆读书;每周都印发阅读材料,供学生摘抄、品味;有些班级开设语文或作文博客,进行活动式写作探索,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以读促写,以写带读;我们每年都举办读书节和文化节的系列活动,比如每次放长假前都会向全校发出开展读书活动的倡议,开出推荐书目,如“高中生喜欢的100本书”,布置学生写读书笔记,回校后就评选出优秀阅读心得或读书评论,在橱窗中展出,引导学生读好书、会思考,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在高一新生中举办“亲子阅读”活动,加强家校间的联系,促进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让家长投入到子女的阅读活动中来,主动关心孩子的精神成长,营造浓厚的家庭读书氛围。这一活动连续举办了几年,得到了家长的广泛好评,效果令人满意。这已成了一中的品牌活动,在市里进行了推广,社会反响很好。

回想近两年的教学生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些什么呢?是组织学生进行“青春的行吟”诗歌朗诵比赛,学生的表现太精彩了,现场掌声雷动,全体学生情绪激昂,我也兴奋得难以入眠;是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的图景,我们并没有要求学生买,但全班学生差不多人手一册,我们在课堂上进行《红楼梦》知识抢答赛,或以这两本名著的某些章节为教材细细品味或热烈讨论,学生们说每天都期待着上语文课;是组织学生到电脑室上博客点评课,到图书馆开读书交流会,在教室里一起看《雷雨》、《春风化雨》等经典影片或者欣赏一些歌词写得好的流行歌曲,是学生的每天课前演讲或让学生当小老师等等,这些都可以是语文课或是语文课的内容啊,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是有厚度和温度的!

语文教学,当我们觉得无路可走的时候,可能只是我们自己迷失了方向,或者被环境、制度所禁锢,束缚了手脚,还是换一种观念,探究语文教育的本原,大胆进行尝试,让我们都活出生命的激情吧!

第6篇

关键词:视读;课堂;乐趣;素养

“视读”就是以“视频”为媒介,让学生获取信息的一种教学手段。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很容易在网络上获取对自己教学有用的视频资源,并把电视或网络上的视频搬到课堂上供学生学习之用。但据笔者了解,目前的“视读”课程大多流于随意,教师对“视读”课的时间、内容、目标、效能大多没有通盘的考虑和成熟的做法,效能极其低微。但在现在的中职语文课堂,开展“视读”课程很有必要,如何才能引领学生畅享“视读”乐趣,开阔眼界,开拓“心界”呢?本文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工作经验谈几点看法。

1、选择“视读”内容要以学生兴趣和提高能力为原则

“视读”课的特点是必须给学生一段自己观看视频的时间,所以,视频内容是否能激起学生获取信息的兴趣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视读”课的成败。如果学生兴味盎然,全情投入,他在课堂获取的信息和思想的启迪就越多,反之,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心神分散,那就是在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选择“视读”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视读”内容一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得开心,二要有思想内涵,让学生提高能力。就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哪些视频资料适合作为“视读”课程资源呢?笔者根据这些资源对语文学习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三种类型:

①以关注社会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注社会,具有一定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这是一个新时代中职生的基本素养。而在中职语文课程中,这一素养尤其体现在写作能力中。所谓“作文如做人”,文章是思想情感的结晶,而一个经常关注社会,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有血有肉,体现思想锋芒。

中央电视台白岩松主持的《新闻周刊》、凤凰卫视胡一虎主持的《一虎一席谈》就比较适合作为中职语文的“视读”课程资源引进课堂。《新闻周刊》搜罗一周重要事件,再加以白岩松独到的点评,正是学生开阔视野、锤炼思想的平台;《一虎一席谈》则以辩论的方式展开对当前时事的思考,各方代表唇枪舌剑,既是语言的争锋又是思想的碰撞,能把学生的心弦牢牢地抓住,在学生尽情享用语言盛宴的同时,正好把他们引进一个思辨的世界。

②发挥榜样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中职学生年龄的特点,他们的心智是不成熟的。这时候,学生就需要榜样的引导,而名人,正好充当学生的榜样。语文的课堂,可以开辟这么一个窗口,让学生靠近名人,走进名人的心灵世界,从中吸取人生的经验和智慧。

中央电视台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节目的解说词、主持人的串台词、十大人物的颁奖词堪称语言的盛宴,节目弘扬的善良、正义都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百家讲坛》也可作为中职“视读”课堂一个很好的资源。如于丹讲《论语》、《庄子》,内容本身就是教材的延伸,节目以小故事的形式展开,语言精美,寓意深刻却不晦涩,中间穿插有趣的画面,正适于中职阶段的学生学习语言和积累思想之用。

2、开展“视读”课程的几种课堂方式

①问题讨论

所谓的问题讨论,就是就“视读”的内容提几个核心的问题,以触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思想成长。

比如,观看了《信念》关于爱因斯坦的短片,我们可以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谈论:你认为,爱因斯坦的成功靠的是什么?你最欣赏爱因斯坦什么的哪种精神?为什么?此类开放性的问题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可快速地回顾视频的有用信息,在思考、辩论之中逐渐地形成有个性的见解,并且用于指引自己的人生。

②任务拓展

“视读”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宜让学生长时间地观看某一视频,比如引进《红楼梦》,不可能让学生观看全集电视剧,只能选几个精彩的剧情播放,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但如此一来,学生得到的信息就是零星琐碎的,没法达到吸取经典文学精华的目的。这个时候,“视读”就不能止步于“视读”,当我们通过“视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愿望,就要趁热打铁,布置下任务,让学生近期内在课后完成,比如,一个月内读完《红楼梦》前20章,提交读书笔记,或用一节课让师生交流读书所得。是谓任务拓展。

③读后感

读后感是观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自由抒发见解的一种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采用这一方式,一般而言,学生事先没有得到教师的提示,所以,他的“自由”抒发,可能切不中要害,“感”得不深,体会得不准,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老师需要在自己的“点拨”中让学生把握“视读”材料的精华之处,从而得到情感的陶冶或人生的启迪。

3、以多种形式展示“视读”效能

一个课程开展得是否成功,最终要看它是否高效。开展“视读”课,也我们也必须把“视读”带来的好处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如此即激励了学生上一阶段的努力,也指导学生在下一阶段努力的方向。

①任务拓展后的成果展示

观看完视频,课后留有任务。这“任务”往往才是醉翁之意。如上面提到的《红楼梦》任务拓展,我们可以把做得好的读书笔记复印张贴到教师,供大家学习、欣赏,也可以以读书沙龙的方式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感受读书乐趣,让学生对下一次的“视读”充满期待。

②作为材料用于写作

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选取话题或材料让学生进行写作,这样既能让学生学有可用,又能进一步挖掘人物的精神内涵,延伸“视读”效能。同样道理,开展了于丹讲《论语》的视读课,我们可以选取《论语》中一句名言作文材料让学生展开写作。又如,开展了康震讲《苏轼》的视读课,我们可以选坡的一句诗词或一段经历作为材料进行写作,这样把作文、考试与课程融合为一,学生更能感受到“视读”的巨大效益,从而乐于学习。

③作为榜样激励人生

开展了系列以人物为材料的视读课后,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寻找自己人生榜样”的活动,让学生选出自己的人生榜样,并以此写出自己的座右铭集体张贴在课室的后面。这样,一方面,学生对人物的精神内质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融入到自己的血肉中,另一方面,生生互动,相互影响,用人物的精神激励自我人生。

参考文献:

第7篇

现象之一: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初中有不少学生流连于网吧,沉迷于网络游戏,老师家长多次教育却收效甚微,学生依然在老师和家长的心痛与着急中痴迷于网络游戏,有时甚至有逃课去网吧玩游戏的现象,更有极个别的夜宿网吧通宵玩游戏,媒体上报道的学生连续几天玩网络游戏的,也不在少数。

现象之二:学生三五聚集玩牌赌博

有些成年人因文化活动的缺乏,精神极度的疲乏,聚众赌博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

活动目标

综合性目标:通过“畅游书海”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让学生不断积淀文化素养,厚实文化底蕴。

阶段性目标:借助“畅游书海”的活动,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初期目标是在阅读与引导中不断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后期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书籍的甄别能力,能选择价值大、人文底蕴厚的书籍阅读。

活动过程:

一、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

据调查情况显示,初中学生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只读语文课本,就连苏教版的配套教材《语文读本》,老师不讲也就不读,只读书后的附录——调研考试时考的30条名句;有不到百分之十的男生对武打和魔怪小说着迷、女生迷恋校园言情文学,他们着迷到上课也偷着看;另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有较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喜欢阅读《读者》等杂志,对阅读也缺乏明确的目标。

由此可见,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堪忧。

二、宣传发动阶段:

1、利用学校橱窗、黑板报等场地大力宣传。

2、利用校园广播每周作一次好书推介,有故事情节的概述,有精彩篇章的宣读,也有个别学生的阅读体会。

3、班主任配合语文老师组织好班级流动图书箱,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两本自家的图书,语文老师予以编号并做好登记,登记图书名称、价格及借阅者,如有丢失按价赔偿。

4、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

三、推荐阅读书目简介: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书目

2、语文课本上推荐阅读的书目

3、根据我平时的阅读,我推荐了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

反映孩子生活类的小说:如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声贾梅》系列等;黄蓓佳的《我是好孩子》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老人与海》(海明威)、《雪城》(川端康成)《蛙》(莫言)等。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路遥)、《历史的天空》(徐贵祥)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作品:契诃夫、欧~亨利、莫泊桑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等;的《雷雨》等;巴金的《家》《春》《秋》等;鲁迅的《朝花夕拾》等;

世界名著:《童年》(高尔基),《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唐吉诃德》(塞万提斯)等。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百家讲坛名人作品: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品人录》,王立群读《史记》等。

四、走进名著:

第一阶段:畅游书海,撷取养分

通过多种方式组织书源,让学生手头有书看。首先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这一广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其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办好班级图书角,让班级图书以流动的状态,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让漂流的图书发挥最大的作用。

划定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节假日的空闲时间,可以每周抽出一两节课,专门用于学生的自由阅读。也可把学生用于机械重复作业的时间节省出来让学生自由阅读。

初期,宜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强、情节性强的小说,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先调起胃口,再寻求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粮。如可以利用阅读课时给学生读路遥的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生动地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一定给学生留下的难忘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教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之时,也是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之时,学生畅游于书海之中,情感上受着熏陶,文化积淀上也不断地丰厚。名著中弘扬的正气,也能提升学生的人格;名著中蕴含的审美标准也能不断地牵引着学生的美感需求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阅读交流活动——“靓出你自己”

例如我们举办好书推荐榜活动:让学生写推荐词,谈阅读体会

《上下五千年》——推荐人 (封志华)

打开《上下五千年》,一幅幅随时间流逝的历史画面展现在我的面前。征战沙场的霍去病,忠肝义胆的岳飞,运筹帷幄的张良,叱咤风云的李世民,彪炳史册的文天祥……《上下五千年》是一面镜子,既教会了我们如何观照历史,又启示我们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红楼梦》——推荐人 (姚瑶)

走进红楼,领略众芳的艳丽,浪漫的大观园终归繁华落尽。柔情似水的女子在那高墙内呼喊自由,爱情的焰火时燃时熄,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于是青春在人们眼中消失,红楼一梦,引人三思。

《老人与海》——推荐人 (孙进)

桑地亚哥老人在海上打鱼,连续84天没能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认输,依然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终于在第85天上钓到了一条比船身还长的大鱼,奋力拼搏后,老人精疲力竭,可鱼最终也剩了骨架,你想知道具体情况吧,还是看《老人与海》吧。

第三阶段:读书汇报会

准备阶段:

1、以“走进名著”为主题,学生每人自办一期《文萃报》。

2、自选一部作品,写读后感或进行评论。

具体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读书汇报活动,每组推荐一人参加班级汇报活动。

2、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读书汇报活动,在小组推荐的基础上全班抉择,推荐参加本年级读书汇报活动的人选。

第8篇

【前面的故事】

宝玉的大姐元春封了贵妃,获准回家省亲,荣国府为了此事,专门花大钱修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大观园。事后,元春特意让家中那些能诗会赋的姊妹搬进园里去住,命宝玉也随着进去读书。于是林黛玉住了潇湘馆,薛宝钗住了蘅芜苑,探春住了秋爽斋,贾宝玉住了怡红院。从此,园内渐渐热闹起来了。宝玉的书僮茗烟,从外面书坊内找了好多古今小说与传奇脚本,让宝玉看了解闷。他再三嘱咐不可拿进园子,惹出事来。可宝玉哪里舍得?仍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带进园去,“放在床顶上,无人时自己密看”。后文中的《会真记》,即指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西厢记》。剧中主要写了书生张君瑞和相国之女崔莺莺一见钟情,秘密约会,历经曲折而终成眷属的故事。

【原文欣赏】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节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记》,是《红楼梦》中极富美感的一幕,同时也最集中地展示了宝黛二人具有强烈叛逆性的精神世界。《西厢记》中对于爱情的动人讴歌,像一股清澈的泉水滋润着宝黛在重重封建压力下变得日益干涸的心灵。同时,张生和莺莺大胆突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也给了宝黛巨大的精神鼓舞。这段文字先从宝玉花下读西厢这样一个极其美好的画面写起,接着黛玉出现,插入二人关于葬花的讨论,再转入宝黛共读西厢的动人描写,然后突起波澜,让二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交流读书的心得。文字纯净而优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链接】

林黛玉《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第9篇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四部巨著。四大名著是汉语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下面是带来的四大名著的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读四大名著读书心得体会一:《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

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读四大名著读书心得体会二:《红楼梦》,以前胡乱地翻过几次,今又重读,竟发现自己愈来愈对林妹妹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没有认的!

再说说她的纯洁和不着一丝心机。林妹妹读《西厢记》,这在当时酸的上是一本禁书,特别是对于大家闺秀来说,更是不能读。林妹妹根本没想这么多,她读《西厢记》是带着对张生和崔莺莺执着爱情的崇拜来读的,是欣赏其间的美。宝姐姐批评“林妹妹怎么读这样的书呢?我告诉老太太去。”宝钗在黛玉心中落下了好姐姐的形象。可宝姐姐呢?真的好吗?她处处留下端庄贤惠的美名,可是在偷听别人说话被别人发现时却说“林妹妹刚走过来.”以此来诬陷林妹妹。这到可怜了林妹妹,找不到知己,没人能倾听她的话,也只有和宝玉能谈得来,便经常在他面前耍小性子。

林妹妹好值的同情,只身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说她不懂规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敏感,弱小的神经时刻在捍卫自己,这源于她自身的好强、反抗的性格,她的嘴巴说出来的话像刀子一样,别人说她“好一张厉害的嘴。”她也只好如此做了。她是无足轻重的,既不掌握贾府的财政大权,又不管日常琐事,因此,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处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

以泪来偿还前世的思债,流了二十年,有多少泪也要流干了,有多少债也该还完了。曹雪芹“一把辛酸泪”与她的泪流终日有太多的相似。林妹妹在还未享受人间的繁华时,就洒手离开人间,与宝玉的爱情就这样成了泡沬。或许是该去了,债还完了,泪流尽了…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读四大名著读书心得体会三: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有多少人能有他这样的魅力。这不是因为他的相貌,也不是因为他有所么高挑的身材,更不会是他有大把的财富,就一点,就是他那在别人眼中芝麻大的优点。请不要小看他那芝麻大的优点,在这世界上就要灭绝

我总觉得我们在生活中对于朋友甚至亲人少了一份亲情,少了一份哥们儿女情。

现在当我知道为了未来奋斗的时候,我家的门也变成了三厘米厚的防盗门。这就像《礼记》里说的:"今大道即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我们的社会很自然的少了一份爱,一份及其重要的爱——一份关怀。不要太吝啬,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能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

四大读名著读书心得体会四:

每当我翻开《西游记》时,总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小时候的我读起它来总觉得既过瘾又有趣。但今时今日,不变的是那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我的领悟却变了。

这是一部所有人都爱读的经典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时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明的人物个性;有人喜欢它瑰丽的整体形象;有人喜欢它活泼诙谐的对话旁白;有人还研究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但在我看来,他那曲折的情节中暗藏着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

在经历了日复一日个性受约束的日子,二十一世纪的人们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个自由的化身:孙悟空。孙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所约束”,闯龙宫,闹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称王。可以说已经达到人性摆脱一切束缚,彻底自由的状态。孙悟空其实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质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终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争也是为了争取自由。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给予了读者一种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每个人都明白, 在现在,即使是将来,完全的自由终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般那般的约束。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无边无际、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 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 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第10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呢?

同学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天天读书,可却还是缺乏读书的兴趣。读书兴趣不可能在读书活动外产生,但读书活动也未必产生兴趣。所以,如何培养读书活动中的兴趣,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一:确认读书的目的

只有认定了读书目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明确的目的,容易评定自己的成绩。在达到自己预期的成绩时,兴趣自然就会产生。一是根据阅读喜好,选择阅读材料。比如,有的同学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有的喜欢词句较优美的;有的喜欢景物描写的;有的喜欢人物描写的;有的喜欢哲理性强的。开始作课外自读时,你喜好什么就选择什么。当然首先必须是有益的书籍。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不能跟随大流、人云亦云。人家喜欢读的,不一定适合于你。如大家都说《三国演义》好看,但你可能对书中的文辞不感兴趣,如果硬着头皮看的话,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丧失兴趣,别人还会笑话你附庸风雅。这时你不如找本白话《三国》来看看,既了解了《三国演义》原著的内容,又增添了阅读古代长篇小说的兴趣,一举两得。一时不能读原著,决不能说明你笨。就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成年人,拿起《红楼梦》就睡觉的也是大有人在。

第二:读自己能读懂的书

每次阅读时,事先不一定明白我为什么而读,但在读的过程中,文章的哪方面触动了我,或联想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原理,这就是“得”,即此次读书的收获。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文章特点、大意了。

读书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的过程。假如不了解所读之书的内容,读者与作者就无法进行思想沟通;再有价值的内容,也不会让读者产生兴趣。

而且,书的难度要适中,太难的书读者读不懂就没有兴趣,太容易的书就会让人有老生常谈的感觉,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第三:把你的读书心得表现出来

注意阅读积累,采摘阅读“花朵”。没有积累的阅读是老熊掰棒子的作法,手中永远只有一个。当然,积累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书上作记号,写简短的批语、体会,或是把主要的内容用本子记下来。名人读书都是这样的,现在出版的在阅读过的书籍上所作的记号和批注影印本,就是例证。这样做,就好像我们从百花丛中,把我们认为最爽心悦目的花采摘来插在花瓶里一样,这些“花朵”就成了我们欣赏、观察、比较的对象。这样做的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对“采摘”“花朵”有了经验,并进而有所研究,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就会渐渐提高,兴趣就会更加浓厚。读书心得是一种满足。表现出读书心得将会对读书时寻求心得的兴趣有利。有很多表现读书心得的方式。例如,参与大家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是一种方式;与人在信中谈论学问是一种方式;在课堂上提出或回答问题是一种方式;在报刊杂志上投稿发表作品是一种方式。

只要能把读书的心得表现出来,你就能从读书中获得以下的两种益处:

其一,为了将心得表现出来,所以在读书时会用心思考,能重新组织书中的资料,把它纳入系统的记忆。

其二,心得表现是一种被社会认可,被人赞许的行为。在团体中的心得表现,会因别人的重视而提高自己的自尊,对以后的读书兴趣也会因之有所提高。

当然,培养读书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读书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需要经过以下的三个阶段。

(1)直观兴趣阶段

(2)自觉兴趣阶段

(3)潜在兴趣阶段

要培养读书兴趣,首先要经过“知之”阶段,也就是说要经过培养直观兴趣的阶段。

直观兴趣阶段对于有读书兴趣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问题。但是,对那些没有或缺乏读书兴趣的人来说,则需要认识一下,培养读书兴趣的重要性。

不但要他们真正懂得:知识就是力量,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积累知识,就会在工作中不断碰壁。还要让他们知道:很多知识都被保存在书里,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前人学以致用的经验。要诱导他们结合个人爱好,读那些有益的书,吸取书中的知识,使之尝到“开卷有益”的甜头,产生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且,要坚持下去,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成为一个“知之者”,完成读书直观兴趣阶段的培养。

然而,由于直观兴趣的不稳定性,它易起易落,如不及时进行鼓励,不继续坚持,就很可能会来如烟,去如风。

因此,你还应做“好之者”,把读书兴趣由直观兴趣阶段向自觉兴趣阶段过渡和发展。由直观兴趣向自觉兴趣过渡,需要一个过程。因为,自觉兴趣是爱好和志向的结合体。

自觉时期的读书兴趣,已经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兴趣。它不仅伴随着感性的读书爱好,而且,还包括了在感情支配下的记忆与联想,由求知向思维推进。这时的读书兴趣,具有了自觉性、主动性。

譬如说,一个对技术非常感兴趣的人,在得到一部有关的技术书时,必然会一睹为快。

他会带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产生浓烈兴趣的同时,分析书中的理论是否成立,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在实际中可行。并且,自觉地、积极地向更深的层次开掘。

试想,当你读书的兴趣达到了孜孜以求的“好之者”阶段,并进入了自觉兴趣的境界之时,你还会“厌倦”书吗?

进入读书兴趣“好之者”阶段的人,一般都有了自觉读书的兴趣,进入了比较稳定的阶段。

但是,如果把“好之者”与“乐之者”相比,还有很远的差距。

“好之者”,只是对读书有了热情,对读书有了钻研精神和自觉自愿的兴趣。

“乐之者”,却是在经过一段探索后,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收获,把读书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捧起书来,如醉如痴,达到了读书兴趣的最高阶段——潜在兴趣阶段。

那些步入潜在兴趣境界的“乐之者”,并不仅仅是爱好读书,也并不仅仅是自觉地驱驰,而是在爱好读书与自觉的基础之上产生了坚强的意志和追求的快乐。

当你读书的兴趣达到“痴心”的程度时,就不会感到读书是一种苦役和负担了,而会感到读书是一种享受。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潜在的读书兴趣,就会像饥人吃饭那样读书。

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是每个读书者把书读好所必由的三个阶段。只要你完成了这三个阶段,那么,兴趣就会“附在”你的身上,与你携手在进取中前进。

现实生活中,一些读书未入门路,未觉兴趣的人,在读书时装腔作势,不是嫌凳子太硬,就是嫌光线不好。

读不好书的人,总是有着种种理由,例如春天不是读书的日子,夏天太热容易使人犯困,秋天时冬又将至,不如待明年。其实读书是一项四季咸宜的活动。

第11篇

但是,现状多是流于形式,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少读不读的现象。究其原因,课业负担重、高考压力大固然是个原因,但究其根源,还在于学生不重视,教师指导不得法。

那么,应该如何调和课程标准与学生现状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达到课程要求的阅读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三种简易可行的方法与同仁交流。

一、宣讲法

宣讲,即宣传讲解,它是通过宣讲者的现身说法,直截了当地把需要宣传讲解的内容传递给听讲者,使听者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1.教师宣讲法

教师宣讲能够直接唤醒学生读书的热情。叶圣陶先生说:“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笔者喜欢读书,几十年来爱书不减,在读书的道路上有过快乐,也走过弯路,对于读书个中滋味感受颇深。小学爱上读书是受到老师宣讲的结果,上了中学,由于缺乏老师的宣讲,接触大量历史通俗小说和时尚武侠小说之类,浪费了时间精力,荒废了学业,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别人阅读《史记》和《复活》之时,我还沉浸在《射雕英雄传》中难以自拔。后来上了大学,听到一些教授的宣讲,才逐渐接触不少文学和哲学的优秀之作,从而渐渐养成了读好书的习惯。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我们当学生的时代大不相同,他们缺少的不是书,缺少的是对书籍的亲近感,缺乏对书的热情。在高科技时代,书籍对学生的吸引力要远远弱于电视网络等媒体,这是整个时代的特点,不仅学生如此,社会上的读者也存在这种“弱读”现象。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人类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宣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最好的年龄接触最好的书籍。笔者常常把自己读过的好书介绍给学生,常常结合课文把有关的好书讲给学生听,有时会不失时机地介绍自己读书的美好感觉和独特见解,甚至把自己写的读书文章读给学生听,就在这样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宣讲中,许多学生慢慢走上好读书的道路。

教师宣讲还可以去除“为考而读”的弊病。语文新课标在强调课外阅读重要性的同时,还特意提供了一部分可供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目。有些省市把某些篇目列入必读或必考的范围,这种做法初衷是好的,但在实践中,却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许多学生为考而读,有考就读,不考则弃,考完即忘。考试是决难使人走上阅读的道路的,只会让人越走越远,甚至厌恶阅读。李霁野先生认为:“要想培养读书的兴趣,非将态度根本改变不可。读书不是应付考试,不是要敷衍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教师通过宣讲,可以唤醒学生为自己的精神成长而阅读,激发他们做读书主人的愿望。

2.学生宣讲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诞生》中提到:“对书籍和对一般有智力和审美价值的东西的爱好,有助于少年彼此深入地了解相互的内心精神世界。”他认为,学生向全班宣读所写的读书摘要、叙述读过的内容时,能体验到奉献出自己精神力量的快乐。学生间精神财富的相互交流会让每位学生更懂得爱,更加热爱生活。除了老师宣讲个人的读书经历和感受外,还要充分动用学生的资源,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宣讲。在每节课上,专门安排5分钟的专题演讲――“向你介绍一本书”,这样可让爱读书的学生有阵地宣扬自己的高尚志趣,也可“逼”那些懒于读书的学生拿起书来读一读。每天请一个学生演讲,每位演讲学生事先写好演讲稿,并把介绍的书籍带来跟大家分享。演讲后,演讲稿贴在班级,活动结束把所有的演讲稿编辑成册,或是用电子稿发表在博客班级网站或是学校网站上。50节课左右,一个班的所有学生大体可以轮转一遍。学生演讲能真实地反映学生阅读的现状,能暴露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寻找引领的契机。

此外,在教学条件先进的学校,可借助于网络媒体或影像资料,诸如“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让学生听取专家教授们的宣讲,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说〈红楼梦〉》、傅佩荣的《向孔子问道》等。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语文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教育,要着力唤醒学生心灵,让他们在语文阅读中感受生命、超越自我,成为读书的主人,实现自己的精神成长。要让学生踏上阅读之旅,首先得唤醒他们阅读之热情,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宣讲。

二、定向法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一辈子要看各种的书,所以在学校里必须养成阅读能力。学生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养成的,全赖教师给他们引导。”学生读书的热情一旦被唤醒,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指引他们阅读的方向,使他们开卷有益。笔者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1.结合教材读诗歌散文

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为例,在必修一、必修二学段(高一上期),推荐学生选读泰戈尔、朱自清、冰心、梁实秋、徐志摩、巴金、余光中、张晓风、林清玄、余秋雨、毕淑敏、冯骥才、刘墉等名家的诗歌散文。在必修三、必修四学段(高一下期),推荐学生选读以下书籍:《培根随笔》、《蒙田随笔》、《爱默生随笔》、《瓦尔登湖》、《幸福之路》(罗素)、《沉思录》(奥勒留)、《生活的智慧》(莫洛亚)、《人生的智慧》(叔本华)、《鲁迅杂文选》、《林语堂散文选》、《秦牧散文选》、《季羡林散文选》、《王蒙散文选》、《周国平散文选》、《史铁生散文选》、《李敖杂文选》、《丑陋的中国人》、《王鼎钧散文》、《罗兰小语》,等等。推荐的书籍50本左右,以便每个学生选择。最好是书店有售,或是图书馆可以借到的。老师可利用网络平台,制作电子书,求得共享,效果也很好。建议动员全体学生的力量,建立班级图书库,备齐有关书籍。推荐的书籍,教师最好读过,这样指导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2.结合课标读名著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许多课外读物都可用来作为择读的范围。教师可以按阶段进行指导,比如在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学段,要求并指导学生选读《大卫・科波菲尔》、《家》或《巴黎圣母院》中的一部;在必修三、必修四学段,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堂・吉诃德》、《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中的一部。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读《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边城》、《莎士比亚悲剧》、《老人与海》、《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

3.结合成长读传记(或家书)

了解古今中外伟人名人的成长历程,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教师要把最好的传记作品推荐给学生,引领他们从最好的传记文学中体味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人生之美,培养高尚情趣,领悟生命真谛,真正享受阅读的幸福。在必修学段,可推介的是如下的传记:①林语堂的《坡传》;②(法)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③(德)艾密尔・鲁特维克的《拿破仑传》;④《海伦凯勒自传》;⑤《富兰克林自传》;⑥《甘地自传》;⑦《林肯传》;⑧《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⑨《梵高传》;⑩《邓肯自传》等等。家书系列目录:《颜氏家训》《家书》《傅雷家书》《一生的忠告》等等。

在学生阅读期间,要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如阅读计划的制定、每天坚持阅读15分钟的习惯、略读法、摘录法,等等。

以上备选书籍并非每生必读,每本必读,而是选读,我们的目的在于养成读书的习惯,在于扩大阅读的视野,在于掌握阅读的方法。

三、分享法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新课标也倡导阅读要合作交流,相互切磋,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笔者曾开展以下系列活动:①共读一本书;②举办读书征文、演讲比赛;③组织“读书沙龙”、“书友会”或“读书社”活动;④举办“读书交流会”。

第12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语文教育”的代表人物韩军曾强调:巴金背诵《古文观止》200篇,茅盾背诵《红楼梦》,才有了《家》《春》《秋》和《子夜》等鸿著。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设计作业时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加强阅读积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落实学生的阅读呢?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以下几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阅读心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方法主要有:(1)体验感受法,给学生讲解作家创作时的感受和自己阅读这篇著作时的感受,诱发激情。(2)讲述故事法,给学生讲述其中的一段故事,造成悬念。(3)语言描述法,描述原著中的人物或画面,引人入胜。逐步养成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

二、关注学生的“读写结合”

课外名著篇幅较长,如果完全放在学生课余时间去阅读,很难保证质量。“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写”是读的巩固和强化;如果只读不写,“读”的内容理解不能深入,“写”的水平也不能提高。因此可以采取“课内课外读写结合法”。如何写呢?一是摘录,摘录优美的词句,如《培根随笔・谈读书》中的优美词句;摘录名人名言,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名言、谚语、成语、典故等;二是写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写下来;三是仿写,做到由“仿”到“创”,既可以展示阅读效果,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四是缩写,浓缩名著的故事,使长文变为短文,如《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最后三国归晋的场面。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方法必须交给学生,指导学生读书之前先翻翻前言、目录、作者简介、内容概要、后记,对一部名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度相结合;做点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写心得、画图表。如在阅读《名人传》时可以这样列表:

人物 作者简介:

国籍

身份

代表作

作品概要

向人推荐理由

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方法,这样会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后的活动,如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名著知识竞赛、戏剧表演、编文艺板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四、整合影视资源促进阅读

通过调查,中学期间许多中学生连一部名著也没有完整地读完,特别是一些女生;而大多数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三国演义》《西游记》……正如周宪教授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句话强调了影视文化的时代性和生活化,它能给人极大的视听满足,又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加之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特别受大众的喜爱,尤其是中学生的喜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人们更习惯于坐在声像俱全的媒体前观看,而不太情愿抱着书本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针对学生普遍喜欢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这一特点,明智的选择是与其压制,不让他们观看,不如因势利导,即借助影视综合艺术的魅力,来吸引学生阅读文本,走近经典。每当我告诉学生,要利用多媒体观看名著片时,学生神情高涨,兴高采烈,教室里沸腾起来了。所以,我利用晚自习播放名著片,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

文本具有影视无法企及的表现空间,阅读文本可满足读者丰富的想象需求,使读者获得极其自由的精神上的享受。也正因为如此,很多读者在观看了影视作品后,会意犹未尽,再去阅读文本。实践证明,将影视资源与名著阅读有效整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成熟心理,独特个性、协作观念、创新精神。

五、注重名著阅读与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