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酒店管理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教学的组织与设计必须建立在专业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酒店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组织与设计始终围绕实现“两个融合”开展,即:①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操作技能相互融合;作为一门信息管理管理,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上机操作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但酒店信息管理又需要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做铺垫,因此这门课程只能在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上学期开设。学生通过一些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特别是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习,在这个前提下开设这门课程就显得比较合理,结合我校大三学生全年顶岗实习的实际,我们选择在大二下学期开设。②专业实训与信息系统操作技能融合;高职教育与其它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区别就在高职教育非常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此,酒店信息管理课的教学程组织与设计也是建立在专业实训的基础上。我校酒店管理专业一至四学期每学期都安排有一次短期实习,且学生每学期实习的岗位都会调整,使学生能对酒店各个部门的工作和任务流程有个初步的认识。由于酒店信息系统的操作是在模拟真实的酒店工作信息流程,所以在真实的酒店工作环境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是学习酒店信息管理课程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结合行业需求
理论教学方面: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并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是在具体运用中,关于“度”的把握却是各专业教学及教学改革中的难点,也是关键所在。我院酒店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对合作酒店和实习回来的学生均做过问卷调查,把就业单位和学生的反馈作为理论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因此,我们选取的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有计算机在现代酒店管理中的应用介绍、酒店管理业务的信息流程分析和酒店信息系统(HMIS)介绍这三个部分。作为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本课程的教学课时较少,共32个课时左右,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课时为10课时,在保障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培养学生的上机操作技能留足时间。实践教学方面:酒店信息管理课程的安排在计算机机房实行小班教学,利用机房教师机的教学控制终端控制学生机,既能确保学生上课的秩序,也实现了模拟操作的演示性和直观性。另外我们在学生机上统一装上了酒店管理信息系统,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登录账户,确保了学生课堂上的模拟操作和课后的联系和作业的完成。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系统设置模块、预订模块、前台接待模块、客账管理模块、房务信息管理模块、综合查询模块等六个部分的内容。实践教学为20个课时左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酒店工作中使用酒店信息系统较为频繁的岗位和部门,把学生分为前台接待、总机、房务中心、总经理等部门小组,每个小组6至8人,每4个课时“转岗”一次。这样学生可以“分时”模拟各个部门的对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科学合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别使用了模拟演练法、现场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视频资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课堂所学习的知识,通过布置课堂训练任务和课后作业,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4.课程考核评价最好要能实现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
作为一门职业技能课程,酒店信息管理课程的考核不仅仅要检查学生对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熟悉程度,还要考查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情况。本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构建基于局域网的“酒店管理部门小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即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和多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和非数字化资源,建立合作团队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合理分工和行动协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精力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就不能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本课程的考核内容较广,含理论、单项技能训练、单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企业实习等;考核形式多元化,包括闭卷、上机训练、完成项目任务、现场实践等。本课程最终成绩分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作业)占40%,旨在让学生真正参与课程学习,在课程训练中提高,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从而真正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
5.教学反思
尽管实践一再证明酒店信息管理课程是酒店管理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但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并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师资力量配置不完善的原因,现在高职院校招聘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过于看重学历,但对于实践技能却基本忽视,很多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人很难真正加入到高校教学一线,因此酒店信息管理方面的企业经验也很难被介绍到课堂教学中;其次也有教学设备和软件短缺的原因。酒店企业使用酒店管理信息系统(HMIS)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使用权以及后期的数据库维护,一些功能比较强大的软件仅仅使用权就需要几十万,每年的维护费用也要几万、十几万,这一大笔费用对于承担教学任务的系部来说的确太高;再次,一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本科化”,理论教学站的比重太大,挤占或挤压了实践(半实践)课程的空间,酒店信息管理课程就变得可开可不开了。基于酒店信息管理课程的实用性和必要性,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应该把本门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去,但是仅凭借学校的力量,想把本门课程做成熟很不容易,如果能有众多酒店企业和酒店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企业进入到课程开放中来就会事半功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学生、员工、教师、学校、企业、社会”六方赢利合作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另一方面,具备了酒店信息管理课程开设条件或者正在开设本门课程的学校如何把这门课做好,真正起到开设作用也是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作者:王艳辉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微课的中职酒店管理教学设计,能够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弥补实训匮乏问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打造智能学习环境,构建特色服务体系,对中职学生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1.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微课在中职酒店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以微课的形式讲解相关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将操作视频、重点知识等到网络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自主选择观看视频的时间,认真学习相关中职酒店管理知识。微课教学法在中职酒店管理中的应用,能够使各项知识的讲解更加清晰、直观,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丰富教学的资源,对中职学生酒店管理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功能协同是太仓中职学校通过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式,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克服校企合作中的时空困难,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实际的中职学校管理过程中,优化利用信息化手段,固化学校“双元制”本土化的模式机制,实现从规则到流程到标准的模式化建设效果,进一步保证“双元制”本土化成果的转化与实施。以微课的应用,打造智慧型、数字型教学模式,满足学生需求,实现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弥补实训欠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训为专业技能指导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学生未来的职工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中职酒店管理教学中很多专业教师知识不足,且缺乏行业挂职锻炼经历。针对于这种情况,则可以借助微课的教学模式,将实训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展现出来,展现酒店中的真实场景,且基于酒店的实际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展开教学指导活动。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太仓中专学校通过固定多媒体视频录制的方式,对酒店中的实际场景进行采录。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背景音乐和场景图片的设计,烘托现场气氛,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真实生动。学生可以采用手机等智能设备自主学习,播放相关视频,实现随时、随地的智能化学习,从中探索移动互联、校企专业实践教学的新形式。
3.打造智能学习环境,构建特色服务体系
微课教学法在中职酒店管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实训教学期间资源比较匮乏、实训教材比较落后的问题。将更多世界一流的酒店管理知识、酒店管理方式等融入到中职酒店管理知识指导期间,使各项资料更多丰富,且具有职业化特点,基于酒店服务中实际的案例、酒店管理文化知识等进行讲解,突出中职酒店管理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有效性。
比如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中,则可以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适当拓展教学资源,将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引入到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指导活动中,搜集相关资料,把案例、行业文化、先进的操作技术和管理理念等融合到微课堂中,使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能够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紧跟时展的步伐。
当前太仓中职学校已经形成“双元制”本土化成果,学校正在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校企协同综合平台的建设工作,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双元制”本土化模式发展,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将智慧学习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以及各类核心O2O服务管理智慧体等融入到课程指导活动中,能够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开展酒店管理课程教学指导活动,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基于微课的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法
1.微课在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中职酒店管理课程设计期间,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工作场景为主,以岗位职责实训为教学线索,基于岗位工作的需求等展开教学指导活动。微课的应用,需要坚持实用性原则,借助网络平台展开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共享工作,对酒店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帮助学生深刻记忆效果,提高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
中职酒店管理教学设计期间,微课应用需要注重知识的整合,知识点尽量通俗、易懂,且突出重点。微课需要做到短小精炼,便于学生下载与自主观看,符合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特点,也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行业性原则。微课教学设计期间,可以基于学生的实际岗位展开教学指导活动。微课中的视频需要是真实酒店中的场景,实际的工作内容。微课的主题和内容都应该以酒店中常见的真实案例为素材。微课的教学目标指向要明确、内容要鲜明,具有较强的学习指导性和行业针对性。
(3)趣味性原则。为了吸引中职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单一的教学方法,注重微课教学期间趣味教学元素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动画、动漫引入等方式,使中职酒店管理教学活动能够更加生动、有趣,将酒店工作内容以生动的形象展现出来,使之形象能够更加鲜活。
2.微课在中职酒店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设定场景,提出问题。微课设计需要坚持微课选题、微课教学过程设计、微课课件制作以及微课教学反思等环节。在明确选择教学主体的基础上,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展开教学视频录制工作,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微课教学模式相互融合。以酒店前厅办理入住登记为例,可以设计如下场景。
视频展示涉外酒店前台工作场景,客人走到前台开始办理入住酒店。服务人员:“Good morning, Sir. What can I do for you?”客人说:“Yes, I′d like to check in, please!”服务人员:“Ok, please show me your ID card.”
动画中可以设计两个问题,比如“在为客户实施入住登记期间,操作的流程是什么?自身服务期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与客户交流期间,姿态与语言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组织学生结合实际工作场景进行问题思考,带着问题继续观察客户办理入住的相关视频。在观看完成视频之后,则基于问题进行讨论。
(2)引发思考,适当引导。在学生纷纷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进行问题指导。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微课教学模式相互融合,组织学生一同分析在视频中服务人员工作期间存在的优点、不足之处以及优化改进的方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件进行知识的讲解,为学生介绍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各类问题。
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设置和安排,同时采取有效的教学保障措施,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本文结合省内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经验,探讨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具体结构,并对教学保障措施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
教学保障措施;酒店管理类专业;高职院校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设置。我国的酒店行业发展非常迅速,餐饮市场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责任,湖南又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省份,旅游产业不断壮大,旅游高等教育也随之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科学的设置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并采取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进一步提高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湖南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1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目的在于提高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扭转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效率较低的问题,开展有效益、有效率、有效果的教学[1]。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而酒店业又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现实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供需错位的问题,根据对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去向进行的初步调查发现,尽管当前省内开设酒店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多,也培养了较多的相关人才,但是很多酒店管理类学生在结束实习、正式就业时往往会离开该行业,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这样导致省内很多酒店餐饮业只能雇用学历层次较低、综合素质较低的员工,酒店餐饮类人才出现供不应求、供需错位。这对湖南省积极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影响了湖南省酒店餐饮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高职酒店管理类学生转行、离开企业的原因很多,包括眼高手低、不能适应企业需要、专业水平较低等原因,这也暴露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2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理念
设置课程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完成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将教学内容搭建起来,因此课程体系是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的总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为核心。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内高星级酒店及餐饮连锁公开展了长期校企合作,根据合作企业反馈的相关问题,本文对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进行了分析。第一,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迁移能力、上岗能力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以职业能力、知识结构、职业素质为培养要素,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提高职业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学生主要就业的行业包括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型酒店、餐饮连锁企业。就业岗位可以分为3个体系:①职业迁移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中的高端管理和服务岗位。②晋职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的部门经理和主管。③入职岗位。餐饮连锁企业、大中型酒店的部门主管或领班[2]。第二,立足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面向一线岗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学生能够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掌握,了解酒店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胜任酒店各部门的业务操作。第三,立足人才培养理念,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根据企业的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设置
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践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构建酒店管理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3.1基本素质课程
该层次为酒店管理类专业的公共课课程,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等课程,并包括军训和公益劳动。基本素质课程的设置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素质。
3.2职业通用能力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为了培养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酒店英语、客房管理与服务、前厅、餐饮管理与服务、酒店礼仪学、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业概论、现代酒店营销学、服务心理学等。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与旅游与酒店有关的小语种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3]。
3.3职业综合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企业的职业能力需求和岗位工作任务直接对接,主要包括酒店管理综合实习、酒店管理专业见习、顶岗实习。
3.4专业选修课程
该层次课程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对职业综合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以酒店管理类学生的行业应用领域和就业方向为依据,将专业选修课程分为以下3个模块:导游与会展模块、行政管理模块、饮食模块。包括会展服务与管理、导游实务、旅游地理、形体训练、应用文写作、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以上4个层次的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将完善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岗位需要[4]。
4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保障措施
在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之后,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教学保障措施。
4.1研究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就业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导向,围绕就业这一核心开展各种形式的酒店管理教学研讨会,探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校内实践教学、课堂理论教学方面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要在教法研究、教学组织与管理、课程教学方面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革。保障酒店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各层次教学的有序进行。
4.2进一步改革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而现代酒店对相关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对酒店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保障知识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在改革中要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3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可以对国外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进行借鉴,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可以在教学中积极运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构建灵活的课堂氛围,将专业课堂与当前湖南省酒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保障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创新素质[5]。
4.4构建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材体系
当前有很多出版社都出版了高职酒店管理类专业的相关教材,但是这些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不能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一些出版社和编者为了控制出版时间,导致教材具有较差的适用性,教材质量得不到保障。加之一些编者缺乏高职任课经验,所编定的教材理论性过强,不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些教材编写者认为高职教育只是低层次的本科教育,在编写教材时只是对本科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和简化。高职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应该将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建立起来。
4.5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根据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应该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以为内部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不断提高酒店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同时也可以大力引进酒店管理行业中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补充教师队伍。院校可以在校内设立实训室,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立个人实训室,既可以对学生进行项目训练,改善教学方法,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高职院校也要在工作待遇、薪资待遇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酒店管理行业的更新速度很快,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具有更强的实践经验、了解酒店管理行业发展新动态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6]。
5结语
高职教育应该体现应用性、职业性,将酒店管理类学生培养成为企业、行业需要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类专业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并采取一系列的教学保障措施,使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够夯实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胜任相关工作。
作者:曾玲芝 单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敏,唐德彪.酒店旅本实习生心理契约的结构维度研究[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5(06).
[2]谢强,刘国敏.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室利用率提升浅析[J].科技视界,2016(01).
[3]赵振宽.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沟通学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2).
[4]吴惠.试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高职特色不明显
高职酒店管理教育的目标要求其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进而提高学生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内在本质和所培养人才的性质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有部分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普通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区别,这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不准确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上就是带有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式课程体系的影子,或者仅仅是对本科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不利于形成高职教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二)课程体系固化,缺乏动态化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酒店行业也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中,行业内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的出现使其对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作为我国酒店行业服务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必须对这些新的需求有敏锐洞察力和足够预见性,并通过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课程体系来适应这种变化。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还未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无论是在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上还是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都大大滞后于酒店产业的发展水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学条件、资金投入、师资水平等学校方面因素的制约,也有相关运行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参与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够等社会和企业方面的因素。
(三)与企业的互动不足,职业性缺失
企业直接参与是高职课程体系开发的一大特色,也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重要保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参与程度的高低甚至决定了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成败。一些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对于来自行业的专业建设委员的作用发挥还有待提高,对于校企互动开发课程体系的模式、机制构建等深层次的问题则缺乏认识和实际行动,使得专业课程体系的职业性特色表现得不够明显,多数课程的开设缺乏明确的职业指向性和工作的完整性,使得课程内容和企业岗位实际任务脱节,无法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
(四)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宽而不深
受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的影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味追求“大而全”,课程的设置看似广泛,实则宽而不深。由于缺乏对课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梳理和有机整合,使得诸如教学内容杂乱而重复、课程重点模糊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学校对课程结构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刻,还停留在对原有学科式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或者改变理论课和实践实训课的学时比例的层面上,显然没能涉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本质层面。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对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对行动体系的重构,其具体思路是以学生就业的岗位工作过程为依据重构课程,以岗位工作目标为标准设定学生学习目标,以工作任务开展的逻辑顺序为参照序化课程内容,以岗位工作规范为参照设定课程考核标准。根据上述思路,本文设计了基于酒店不同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如下表所示。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_一)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以清晰而准确的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群)定位为依据的。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讲,其课程体系在开发之前,必须深入到各大星级酒店进行需求调查,及时把握现代酒店行业在管理方法、服务技能等方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以能够完成相应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为目标培养出具备相应岗位(群)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有效地保证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顺应酒店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来建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突显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的重视,避免了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或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灌输或单纯强调学生操作技能掌握的弊端,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等渗透到整个课程体系中去,打破了按照知识体系进行排序的固有模式,给学生以充分的工作过程体验,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便能感受到真实的酒店行业氛围,体验到未来的工作中所要求达到的操作规范和职业技能,在毕业后能在最短的时问内实现零距离就业,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后劲。
一、高职院校酒店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地位不同。
酒店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师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知识体系的呈现和讲授,每节课时中的知识点密集,而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理想。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多为酒店一线服务部门,去酒店财务部门工作的毕业生比例相对较少,财务管理课程应关注学生在一线"督导级"岗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如预算控制能力、报表解读能力等,酒店财务管理课程的设计应平衡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财务管理隶属管理学大类,是财经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涉及到企业资金的筹集、投资、营运以及利润分配,比较接近运营实际,应用实践性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与会计专业的学生相比,缺乏经济学、基础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的铺垫和基础,直接在高年级管理提升类课程中接触酒店财务管理课程,难度比较大,感觉有些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部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财务管理中运算的部分比较担心,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课堂氛围比较难调动。
3、传统的讲授方式忽略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酒店财务管理课程传统的讲授方式,授课时间长,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短,学生被动学习,在课堂上缺少团队合作的机会。
二、沙盘模拟教学简介
沙盘模拟以沙盘为教学工具,对酒店的战略规划、资金控制、市场营销、运营组织、物资采购、财务核算等关键环节进行模拟。在沙盘模拟的授课过程中,每8人组成一个虚拟酒店,模拟4个会计期间的酒店经营,并在模拟经营过程中引入酒店间的竞争机制,使参与者全面把握酒店的运作过程,并对酒店财务管理的目标、过程和手段具备初步的认识。
酒店的几个主要部门都集中在盘面上,包括战略中心、财务中心、市场营销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与成本控制中心。小组中8名学生分别担任酒店的首席执行官(CEO)、财务总监、市场营销总监、采购总监、运营总监、财务经理、销售经理、采购经理等8个职位。战略中心由酒店首席执行官整体把控,酒店年度和月度的重要决策在这里产生;财务中心还原酒店真实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流动过程,财务总监及财务经理主要负责资金预算、资金筹集以及酒店各项经营活动的会计核算;市场营销中心作为酒店的前线部门,市场总监及销售经理负责开拓市场、实现销售额;运营中心由运营总监负责,主要划分为餐饮部和房务部,餐饮部设中餐厅、西餐厅、宴会厅等,房务部设普通客房、行政楼层、套房等,模拟酒店主要经营部门的运营;采购与成本控制中心由采购总监和采购经理负责,主要工作职责是物品的采购与库存管理。
三、沙盘模拟在酒店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实践效果
1、增强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酒店管理沙盘模拟的课时中,学生经营属于自己团队的酒店,在竞争环境中各司其职,分析市场、制定战略决策、编制财务报表、进行运营管理,团队中资源合理配置,力求酒店的利益最大化。帮助学生从管理层的角度认识酒店,完成思路和角度的转换。
2、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沙盘模拟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竞争性,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互相博弈和竞争,这些特点更容易吸引大学生参与,在模拟运营中的竞争机制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团队明确酒店的经营目标后,会主动制定战略决策,遇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编制报表过程中亲自上阵体验,这样的过程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沙盘模拟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8人一组,每人担任不同角色,负责不同的分工,必须相互合作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完成运营。在模拟运营的过程中,规则并不局限,激发学生提出新的创意,在竞争中寻找新的获利机会。
四、沙盘模拟的教学反馈
课堂气氛活跃。沙盘模拟的体验性、参与性强,过程具有竞争性,担任重要岗位角色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其他岗位角色的学生也能够全程参与到模拟运营中,课堂上告别玩手机等不良习惯,课后自觉主动的完成工作任务。
过程考核,全面评价。沙盘模拟的考核方式为过程性考核,课堂表现、小组业绩、团队写作能力、岗位胜任能力都是沙盘模拟的考核标准,比传统考试和练习的考核方式更加全面的评价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接受度高。对参与课程的学生问卷测评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非常喜欢沙盘模拟这一类的实践操作课程,通过对模拟岗位的了解和实践,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
1.职业道德素养薄弱
在酒店中,酒店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基本道德素养和工作态度等对酒店的建设和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多数的酒店在招聘管理人员的时候,最重视的就是人才的基本道德素养和工作素质。然而,我国很多酒店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素养都非常薄弱,不能满足酒店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2.专业知识和技能薄弱
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高文凭和职业资格证是进入酒店就业的敲门砖,酒店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大部分会要求毕业生具有专业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具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能吃苦耐劳。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具有高文凭的毕业生并不愿从基层干起。
3.通用能力
酒店对毕业生的通用能力非常重视,尤其是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酒店的工作性质就在于实际的操作。但是,毕业生不能真正审视自己的职业,也不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造成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导致毕业生失去就业机会,也增加了毕业生跳槽的几率。
二、酒店管理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与实际酒店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导致酒店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岗位的人才,酒店的工作效率也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1.理论知识教学不符合酒店实际需求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其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也都是以课本为主,这一人才培养方式存在很大的误区,不能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合理定位。采用这种培养方式会导致酒店管理教学体系不能满足酒店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致使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酒店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也得不到适合的岗位。
2.校外实践工作与实际酒店工作有较大差异
目前,大部分学校安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都是走个形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就会被送去进行实习。对酒店来说,实习生就是廉价的劳动力,被安排的工作大多数都是与自己专业不相符的工作,从而在实习中并没有真正发挥专业能力。这种实习的方式无法为酒店培养出合格的酒店管理人才,学生如果进行校内实习,那么也会出现在实习中无法积累相关经验的弊端。
3.学校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大多数的酒店管理课程中,过分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的培训,学生的工作价值观、道德品质和心理情感等人文素质没有得到提升。酒店的宗旨就在于服务,服务他人是酒店最大的特色。这样的特点就要求酒店管理人员不仅是理论知识和技能出众的专业人才,更要求管理人员在具有基本的道德素养,较高的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具有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基于市场导向下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确定以市场为目标的教学要求
酒店管理是一门涉及较广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是学习的关键,酒店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只有三者结合才能真正做好酒店的管理工作。因此,酒店管理教学也要以这个要求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性知识和熟练的操作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工作素质,为酒店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2.确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酒店管理教学工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重点内容,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凸显自身特色,加强对专业就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校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意识,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和改造传统的专业模式,在对专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还要保证专业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还要设置复合型专业,解决专业趋同的情况,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的方向。在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内在建设和特色建设的同时,还要关注专业的就业实际和需求以及发展,随时随地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革,保证专业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3.建立完善的科学体系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是决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关键,酒店管理专业要具有特色和特点,体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还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积极地研究市场特点,建设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专业。在教学模式上,要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课和专业课不能出现分离的情况,要根据根据酒店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开展对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改革。改革中要保证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并具有长远性。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对英语、计算机等公共专业课程的培训。
4.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工作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评估人才的重要标准,酒店管理专业要切实将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做好实践教学的工作,加强对学校训练基地的假设,增加新的硬件设施供学生使用。学校还要重视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开发项目教学,将酒店管理中的实践操作分为几个教学单元进行,从而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5.改革酒店管理教学评估体系
关键词:学生满意度;高校;酒店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纵深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交往增多,中华文化、美丽的山川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观光旅游游客。这就给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在这种宏观形势下,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教育肩负着艰巨的重任。同时,国际与国内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酒店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酒店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而且应该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也就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而教学是大学生学习的“粮食”,提升教学的水平是学生满意度提高的基础,因此,这就对酒店管理类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酒店管理类课程教学应该让学生能够具备如下能力。
而就当前酒店管理类课程来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对高校酒店管理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现阶段的高等院校酒店管理课程存在内容单一、缺乏文化交融、评价体系不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二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很多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强调了理论教学,对于实践教学较为忽略,缺乏了实践性教学,会造成学生对于高校酒店管理的技能掌握不够,而直接性的操作性培训,有些技能学生掌握起来没那么快,因此,改革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当前高校酒店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学生满意度与酒店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发掘学生满意的因素在哪里,需要往哪些方向调整教学内容,以达到学生满意,进而为酒店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支撑,本研究试做初探。
2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2.1 分析方法
学术界和实践界对学生满意度往往用“高”与“低”来衡量,即用“满意度高”与“满意度低”来评价与衡量,因此,为了分析学生满意度与酒店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之间关系,笔者对河南,湖南等地区内的一些拥有朋友资源的5所高校展开调研,调研内容包括高校酒店管理类相关课程负责人、教学人员、学生、教学相关管理部门等,同时,考虑到调研问题的回答性质,即包含主观的回答,也包含客观的一些回答,因此,选用LOGIT模型进行分析,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以学生满意度“高”与“低”作为因变量,其它影响学生满意度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
1n(■)=α■+α■X■+……+α■X■(i=1,2,..,,n)
2.2 指标选取
笔者借鉴学者的研究成果,将反映学生满意度与酒店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两者的因素分为几个角度进行探讨,并各选取一些变量进行分析,各影响因素具体定义及赋值的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各影响因素具体定义及赋值的标准
3 数据收集与实证分析
3.1 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和网上调研的方式进行,共收到200多份问卷,提取了198份完整的问卷进行分析。特从调研中选取这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通过剔除数据不齐全的无效样本后,有效样本涉及198个。
3.2 模型估计与检验
根据前面所述研究方法,将上述7个可能的因素赋值后,运用SPSS17.0对二元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7个变量全部通过了拟合优度检验,得出结果见表2。
表2 logit模型估计结果
其中,*,**,***分别表示在0.1、0.05、0.01水平上显著。常数项不显著。
4 实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特色与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吻合性程度、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针对性强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情况对于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有很强的影响。同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教师教学水平与质量能否胜任课程教学也对教学内容设计的科学性有较强的影响。对此建议:
4.1 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训练
酒店管理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才能,又必须重视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大部分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仅仅挑出几门技能训练课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其它一些专业课程,如管理性课程基本上是理论教学,且实多安排在最后一年,没有见习基础,使得学生在校二年或三年对实践知识的掌握非常欠缺,这对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极为不利。同时,也出现了有理论知识时,无实践强化;有实践强化时,理论巩固学习的时间已过的矛盾。而直接后果是高分低能的学生毕业后到酒店单位工作,遇到实际问题手忙脚乱。因此,必须大力度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基本技能操作训练。
4.2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渗透,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奠定基础。
4.3 深入校企、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达到资源共享
要通过与业界包括各级酒店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的沟通与合作,深入了解地方酒店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以提高培养人才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柳思维,熊曦,晏国祥.我国营销理论研究现状评估与分析[J].财经论
【关键词】“任务”;酒店管理;教学改革
一、任务导向模式运用于高职教育的意义
1.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基于工作过程设置课程,突出专业建设的特点和优势。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这种教学中能亲自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对于我们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特点和优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酒店管理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2.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我们从工作过程出发进行课程设置,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原则。职业教育强调职业,如果教育、技术、工作是三角形的话,从教育出发强调的是储备,从技术出发强调手段,从工作出发是强调需求。职业教育既然是面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人才,我们要从需求出发,就是职业性原则。在专业的建设方向上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酒店管理专业的本质和主题,围绕酒店管理与服务的融合与创新这一主题开展专业建设。
3.高职酒店服务操作的多样性与教学内容的偏差,要求我们基于工作过程设置课程,体现学生的学习规律。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想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的学习特殊性,体现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规律,就必须学会选择,也要学会必要的放弃。工作过程知识具有很强的职业目标性,基于工作过程设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体现该专业学生的学习规律。
4.酒店管理专业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要求我们基于工作过程设置课程,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常常习惯通过观察和动手学习。教师“教”的过程是主动的,学生“学”的过程是被动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本身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目前的课程体系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基于工作过程设置酒店管理课程,在知识体系上不是过多的探究“为什么”,而是注重引导学生懂得“是什么”、“怎么做”,加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任务导向教学模式的特点
1.教学内容。任务导向模式改用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的设计与完成目标为教学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如在酒店客房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分割出查房、投诉处理、房务中心督导、物料与设备管理等四项“子任务”,在充分满足职业职责、技能要求的前提下,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使之服务于岗位。
2.教学过程。任务导向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寻求知识,由“学会”到“会学”。一切活动都围绕着核心任务展开,各工作项目和工作职责都真实地来源于实际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训练项目满足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3.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任务导向模式着重体现考核方法的灵活多样,贴近能力提高的培养和教学目标,同时把对教师考核和课程评价也纳入其中,更好地形成教学互动激励机制。以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调酒技艺》为例,可以结合课程设计的方式让学生自创一款鸡尾酒,并引进专门的行业专家与任课教师组成考评小组,对学生的综合技能进行成绩评定。这样的考核模式更适用于能力测量的客观评价,考核方法的改革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岗位要求。
4.教学目标。任务导向模式着重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相比传统教育中学生听课、实验、考试一条线几乎都是单独完成的,缺乏彼此间合作精神的培养,基于任务导向的课程模式把学习的目标放在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上,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任务”在酒店管理专业中的实施
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立足于人力资源市场的细分,精准定位于培养高星级酒店的一线基层服务和管理人员。只要把握好酒店人才需求的特征和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建立基于任务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前景将非常巨大。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在酒店服务专业中的运用就是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符合现代酒店企业运作方式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形成一个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与生产多位一体的现代酒店服务与管理技术平台,形成一套学生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专兼师资结合,校企互聘的教学机制。
1.任务牵引下的专业建设要求。(1)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实训基地与师资队伍的软硬件建设为两翼,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深化和创新在订单式培养、基地建设、师资互兼互聘、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校企合作;通过整合与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成效,为社会培养适应高星级酒店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职业岗位分析。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为: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一线服务与管理工作。具体设计为起始岗位和目标岗位,确定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的高级技术服务人员作为起始就业岗位,确定酒店基层管理人员(如酒店领班、主管)作为目标就业岗位。(3)岗位能力要求。根据以上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目标定位,并借鉴国内外著名品牌酒店的员工手册与工作说明书,对一线高级服务人员与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工作标准进行分析,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进行课程设计。
2.任务牵引下的专业建设思路。(1)建设途径。“任务”引领下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思路是基于“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拓展联合办学渠道,以订单班为切入点,通过企业向学校订生源规格、订实习生、订毕业生,学校向企业订品牌、订模式、订设施、订师资等方式构建“进阶培养、学工结合”的教学体系。(2)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可以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基础教学,完成通识课程和通用技能教学,在校内教学;第二阶段:服务技能学习,完成服务技能的实训和相关知识的教学,以校内教学为主,部分课程在订单酒店现场教学;第三阶段:在订单酒店一线服务岗位的实习;第四阶段:管理技能学习,完成酒店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和管理实习。“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正是对这一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案中所蕴涵的革命性变化的本质概括。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不通过资格课程的学习而是通过经验反思在经验中获得能力。“课程不再是普遍理论的复制而是特定的个人的事情”,也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结果,而更多地是一种过程。特别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多变量性导致所面临、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不一致、不确定、不稳定和独特性的特点,这昭示着,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序化正处在一个新的突破的前夜。”
参 考 文 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2003
[2]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
[3]鲁琳雯.关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职业.2009(2)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徒制研究实际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由制造大国向服务大国转变,中国最强的本土酒店品牌华住酒店集团正在迅速崛起,国外酒店集团在中国逐步退出,确立具有本土化的的“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业初中级管理人才匮乏问题、激发高职院校的活力问题以及缓解酒店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高职同类院校酒店专业发展不平衡问题和高职酒店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为我国酒店服务业的持续发展贮备人力资源。国际酒店集团逐步退出中国市场,随着旅游者消费升级和经济的腾飞,中国酒店管理人才正在走出国门为世界酒店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持,酒店服务业的改造升级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参与,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必将化解我国当前酒店发展的人才“瓶颈”,为新一轮国有酒店集团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第二,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密切产教融合,激发高职院校的魅力与活力。随着酒店行业对人才争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将逐步向学徒制转换,单体酒店或者酒店集团最终将会成为主体,企业将会对教学方式、教育培养目标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使高职院校适应服务经济的发展,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对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实践意义。第三,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业难,大学生就业更难已经成为了社会不争的事实。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必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实现高职大学生与酒店管理层的“零”对接,从内因上根本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读秀、国家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GoogleScholar等学术数据库或资源平台进行检索,以及对我校图书馆、资料室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并对检索和查阅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国内外学者对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如下相关研究:第一,国内外对比研究。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姜国华指出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四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代表:一是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在该模式中,学徒、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参与方有各自特定的责任;二是英国“三明治”模式,学生先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践再进行学习,以从学习到实践再到学习的工读交替的模式实施人才培养;三是澳大利亚模式,国家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或培训标准,企业或行业根据实际需求增开特色内容,校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了国家、地方和企业标准的有机衔接;四是瑞士“三元制”,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企业提出具体内容要求,行业与学校负责制定标准,校企合作实施教学,行业监管。第二,两大板块: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南京旅游学院汪亮指出对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较早的是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该校与英国洲际酒店集团进行合作,尝试“23446”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千岛湖洲际、喜来登两大酒店品牌合作,成立了洲际实验班与喜来登实验班,以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监管为突破口,培养人才;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酒店管理专业与浙江开元旅业集团下宁海开元新世纪大酒店合作“冠名班”;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也在积极地探索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洲际酒店集团合作成立“洲际英才学院”,以“校中厂”的模式积极实践现代学徒制,努力实现“校企合一”“师资合一”“课程与培训合一”等校企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三个层次: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四川省蚕丝学校侯静敏研究了我国中职酒店管理专业施行现代学徒制可以采用的一些方法,从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了具体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方式方法;广州市从化区职业技术学校黎艳晶指出大力推进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徒制教学模式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政、校、企三方联动,构建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王显成从做好系统顶层设计、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标准化管理体系、改革学校教学组织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思考和建议;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贾皎从师资创新、课程创新、培养手段创新以及文化渗透等方面,研究和探索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常州工学院陈晓艳指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探索,构建了现代学徒制创新培养模式、“产业导师+学业导师”的双导师制。第四,三个层面:地区与政府层面、院校与企业层面、专业与行业层面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旅游商贸分院秦炳旺指出酒店管理专业的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必须明确各方利益诉求,政府要明确学徒的准员工身份,学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酒店要寻求更多权力与责任,酒店和学校要发挥学徒沟通桥梁的作用,第三方机构要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路径,能够平衡各方利益,保证现代学徒制项目顺利实施;《现代学徒制“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一文基于现代学徒制为酒店管理专业提出“四维立体”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期破解酒店管理专业招生困境,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酒店专业对口就业率,为酒店行业的良性循环提供新鲜血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思考》提出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做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企业明确自身社会责任,为培养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第一,起步阶段,搭建人才培养要素。我校捕捉市场热点,了解企业需求。依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住酒店集团实际情况与需求,共同制定招生招工办法,规范招生招工流程,形成学徒制招生简章,建立专项班级,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及上岗;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专业、基础类、实训类课程教学与改革小组,构建以职业能力养成教育为基础、工作能力培养为核心、集团化实训基地为平台、教学和实习管理为手段、职业能力培养质量监控为检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研讨课程标准,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学生的学业与职业教育;通过学校基础教育和企业实训的毕业生能够快速胜任工作,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目标,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华住酒店管理集团自2005年成立后迅速扩张,密布全国31省市的酒店急需值班经理与店长,企业的高速发展为旅游人才带来了红利。抓住这一时机,通过实地调研、企业高层访谈等形式,掌握用人规格与人数需求,创建“现代学徒制试点——华住班”,培养目标定位为值班经理和店长,培养人数为每届两个班级,每班建制45人。采取“1.5+1.5”学制,即在校一年半期间以校方教师为主,以企业师傅为辅;在企业一年半以岗位工作为主,同时,采用校方教师定期赴企业、线上课程等形式为学生授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酒店管理技能。第二,规范阶段,深化课程改革。对校企合作的酒店部门经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往届毕业生、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负责人做了深度访谈,掌握酒店、学校、学生三方对核心课程设置的设计要求。选择一家或多家酒店(例如对湖北地区酒店)进行了实地调研,调查方向包括酒店的品牌管理、营销管理、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人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物流管理等任一或多个等多方面,运用不同的调研方法进行调研,然后撰写了商业计划案例库,为教学提供较为真实的背景材料。依托基地完成了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开发。与华住酒店管理集团共同开发酒店核心中基层管理课程。①入职教育课程需要涵盖认知职场、团队协作、时间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等模块。②自我管理课程需要涵盖压力管理、工作效率改善、沟通技巧、心态调整等模块。③酒店销售课程需要涵盖大客户销售、销售技巧、客房分析、销售服务等模块。④管理者岗位能力需要涵盖角色认识授权、管理技能、团队管理、项目管理等模块。⑤领导力提升需要涵盖角色战略与创新、项目管理、目标管理、谈判技巧和危机处理等模块。第三,升华阶段,推进社会服务。联合华住酒店集团,成立酒店管理研究中心。下设培训部、战略研究室、标准认证部、产品设计部。培训部的职能是开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并以华住酒店管理集团为依托,开展针对中端酒店企业的管理层及员工培训;战略研究室的职能是研究酒店发展战略、酒店投融资环境、酒店规划筹建等方向,为酒店企业发展提供智库支持;标准认证部的职能是研发企业岗位规范,制定质量标准,并以华住酒店集团为依托,开展岗位执业资格认证,最终将认证标准向社会推广,与国际标准对接,提升国内酒店岗位能力标准化水平;产品设计部的职能是研究酒店产品发展规律,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结合酒店产品休闲化、健康化的发展趋势,打造符合消费者新需求的酒店产品并向市场推广。
[参考文献]
[1]姜国华,陈春燕.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探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5).
[2]汪亮.校店一体化现代学徒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J].江苏商论,2016(11).
[3]李佩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
[4]郭贵荣.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南北桥,2017(11).
[5]侯静敏.浅析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J].教师,2018(01).
[6]黎艳晶.浅析现代学徒制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7(09).
摘 要 “依托行业、服务行业”的理念应是各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而高职高专教育的灵魂是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色,行业更是职业的大背景,行业文化是通用的。以“导入行业文化”为核心,以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为载体,通过导入行业文化后的师生关系定位、课堂纪律的改善、全新反馈方式、学习方法的设计及应用和课业项目化设计的应用,最终形成行业文化融入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意义和基于酒店行业文化进行实践研究的效果反馈。
关键词 行业文化 职业能力 酒店管理 课堂效果 实践研究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关于行业文化进课堂,国外的研究更多的倾向于工业文化。国外更多的注重工业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西欧的现代职业教育都是经由学徒制一步一步的转变过去的,学徒制在西欧的文化传承角度来说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代学徒制是把工作岗位训练同学校课堂技术教学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为各行各业培养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系统。学校给学生教授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导入行业或企业文化,由工厂负责学生的职业技术的实际训练。
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认为课堂教学文化是指教师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所缔造的具有本班特色的精神财富(有时也指物质财富)。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念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随后又演变出多种的课堂文化,但针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多的还是企业文化在课堂内的导入,局限性很强,对于人才培养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基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行业文化进课堂的实践研究
1.从点名开始导入酒店行业文化。酒店行业中,点名是每天都会进行的工作内容,其目的是在点名中包含了对员工礼节礼貌的训练、培养和对于其仪容仪表及精神状态的考核。在酒店管理课堂中,教师学习酒店点名的方式方法,在喊出学生姓名后,学生要大声回答:“您好”,教师也要精神饱满的回答同学“您好”,形成有机的互动,培养学生的酒店人特征。
2.从弄清师生关系开始导入酒店行业文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除了和同学之间是师生关系之外,还有很多有助于教学和课堂效果的关系,尤其是管理类或者实践类课程。通过多种关系的认知和确立,尤其是职业经理人与客户关系的确立,使师生间实现良性的相互管理、相互帮助,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3.从团队拓展游戏训练导入酒店行业文化。酒店行业文化中,酒店人的特征里有最重要的一点,讲究团队协作,而我们的同学们在这一点上是有所欠缺的。饭店管理课程中,有一章专门讲究团队建设,正好和我们要做的团队活动相呼应,在讲授理论内容之后,利用一次课的时间,教师带领同学们做团队拓展游戏训练,一是培养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二是使同学们掌握这些没有道具的团队拓展游戏。
4.从教学中借鉴行业培训模式导入酒店行业文化。第一,关注员工的成人性特点。因为员工进入了工作岗位就会有很多的压力以及来自于生活中的琐事,所以,培训时注意员工对于实用性的要求。第二,关注员工在岗性的特点。酒店的员工培训一般要考虑到员工的工作时间、强度,因为毕竟不能影响正常的酒店营运。在饭店管理课程上,我们在教学环节将同学们想象得与酒店员工一样,他们在课下有工作要做、有事情要处理。
三、行业文化入课堂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内涵。高职院校地方性、行业性的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是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同时也造就了它的职业化教育特色。高职校园是学生步入社会起飞的“跑道”,如何让学生尽早地了解、感悟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的文化特点, 增强文化认同感,这一点不仅是学校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更是“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有利于高职酒店管理类学生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的迁移。高职学生的成才和就业岗位需求,决定着其人文教育必须适应行业文化。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包含有一定行业文化内涵的人文教育,让学生耳濡目染行业文化, 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行业的素质要求, 初步培养较好的职业素质,为高职生把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迁移搭建良好的平台。
3.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定,归根到底是培养人才在社会上的适用度。如果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解决培养目标“器”的问题――技艺的零距离,那么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人文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解决“道”的层面――文化的零距离。一个了解行业文化并具有一定行业精神的毕业生必定,是各家企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员工。
4.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行业文化导入课堂,以酒店管理类教师为例,那么对教师的职业经理、行业资源、专业知识、沟通能力、控场能力等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那么,教师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在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进行提升。途径可以通过学校培养、外出学习进修也可以通过自己在业余时间下企业实践等方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餐饮运行与管理; 项目化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28-002
当前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课程教学项目成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项目设计的好坏对课程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与当前世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相一致。
一、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餐饮运行与管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培养酒店及餐饮企业基层管理人员、领班、主管和一线经理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其功能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对酒店餐饮部及餐饮企业的业务流程有系统的认识,具备从事酒店餐饮管理的基本职业能力。
《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因为属于管理类课程,所以理论性相对很强,它沿用了过去纯理论性的教学体系和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章节讲授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从而造成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状,学生根本不会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提高学生管理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在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的形势下,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认为这门课程不但有实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而且有实行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可能。因为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把餐饮管理知识运用到餐饮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而餐饮管理的技能培养不可能单纯从课程教授中获得的,只有把学生放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面对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与企业实际相联系的项目教学,通过教学做合一,加强了理论和实际的联系,避免了过去讲授知识和实践操作相分离的局面,从而满足餐饮行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时随着餐饮人才需求数量的急剧增加,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开拓,为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基础,使其项目化教学改革成为可能。
二、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
为了充分体现项目化教学理念,本课程以餐饮企业的管理作业程序为依据,以餐饮真实产品(或服务)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流程为脉络展开教学。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课程设计。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7个项目、每个项目划分为2-3个学习任务,紧密围绕“新建深海渔港连锁餐厅”这个主题,运用管理学、食品营养学、财务会计知识、营销学等相关知识进行餐饮机构设置、设计菜单、策划餐饮促销活动、设计原料采购验收体系、制定厨房生产与卫生安全标准、初步设计餐厅各岗位职责及人员配备、核算餐饮成本等任务的学习与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实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创业创新能力以及餐饮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并实现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本课程学习成绩的检验采用全程形成性考核,促使学生在课程的每个环节积极参与。
三、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取得的效果
在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项目教学中,通过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变化,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每堂课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评价方法,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得到落实,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热情空前提高,自信心增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1.丰富了学生学习途径
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以后,整个教学过程紧密围绕餐饮企业管理工作项目(任务)这一特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将餐饮管理技能训练过程所需的理论知识适时、适度地融入到管理技能训练之中,充分体现了实用性、针对性和做学一体的原则,为学生创造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且在此过程中巧妙地渗入了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以后,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大大拓宽,教师渐成“导师”,学生可以自主思考、独立或小组协作解决技能训练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例如在菜单设计学习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稍作指导之后,小组集体分工负责,每人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发现问题,集体评议,对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请老师答疑。整个步骤轻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率高。
3.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餐饮运行与管理课程采用项目教学,贯穿始终的“做中学”,把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易于感知与接受。增强学习自信心,再加上过程激励措施,给学生技能训练过程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其自身潜能。
参考文献:
[1]徐峰.关于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要素研究[J]职业教育,2011,(04)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紧密围绕我国和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需要,我院酒店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针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为主线,不断深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经过充分的调研与论证,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具有必备的酒店管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酒店各部门服务技能,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具备酒店各部门业务管理能力与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专业以四星及以上星级酒店前厅、餐饮、客房、娱乐、营销等部门主管、部长、部门经理等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酒店各职能部门执行经理及总监为发展目标。
二、构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2121”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以专业人才市场调研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酒店管理问题能力与素质为出发点,基于酒店服务流程与管理业务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序化教学内容,校企合作组织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职业化、综合化的酒店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和考核体系。探索形成了工学交替、能力递进“2121”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培养“善服务、懂经营、会管理”的酒店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工学交替、能力递进“2121”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专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目标。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内餐饮、客房服务实践交替进行,校外服务与管理岗位实习交替安排,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遵循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分四个阶段渐进式安排教学进程,第1-2学期为第一阶段,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专业服务技能培养,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工学交替。第二阶段为第3学期,与合作酒店共同组织开展第一轮专业顶岗实习教学,主要实习岗位是酒店前厅、餐饮、客房等部门一线服务岗位,在巩固与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水平的同时,使学生从员工的角度初步认识管理,激发兴趣。第4至5学期为第三阶段,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聘请高星级酒店相关部门高管参与教学,使学生初步具备酒店管理职业能力与素质。第6学期安排开展第二轮顶岗实习,由学生自行联系与系部统一组织相结合,以酒店各职能部门的基层与中层管理岗位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1.融入多方资源,培养目标明确
校企共同育人,实行四个融入,即“融入多方资源、实行合作办学;融入企业标准、对接产业前沿;融入岗位需求、突出能力培养;融入企业文化、强化素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组织与运行,全程都有企业的专家参与,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格局,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2.从服务到管理,层级递进,突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服务到管理逐步递进,使学生的基础扎实、技能过硬与素质全面,为顺利就业和良好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构建层级递进课程体系
基于酒店前厅、餐饮、客房等职能部门管理能力与素质培养需要,以应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从基础到综合,从服务到管理的原则,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设置五个层级课程: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
(一)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德育、体育与健康、形体训练、形象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人文素质,实现身心健康、气质高雅。
(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通过开设经济学基础、基础会计、酒店法规、酒店管理概论、客源国概况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酒店英语、前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康乐服务、调酒技术等课程教学,课堂学习与业余真岗实操交替进行,培养学生的酒店各部门一线服务技能。
(三)专业核心课程
聘请高星级酒店相关高管参与前厅客房运营管理、餐饮运营管理、康乐运营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营销实务、酒店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教学。在学生完成第一轮服务岗位顶岗实习对酒店相应管理岗位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与素质。
(四)专业拓展课程
通过开设酒店公共关系、宴会设计、高尔夫服务与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和公选课,拓展学生的求职范围,提高题其职业适应能力,为学生的职业提升奠定基础。
(五)专业综合实训课程
第3学期组织开展酒店一线服务岗位顶岗实习教学,在巩固所学基础知识与提高服务技能水平的同时,使学生初步了解酒店各职能部门管理业务流程,为下一阶段的校内学习奠定基础。在校内系统学习了酒店各职能管理课程后,第6学期开展管理岗位顶岗实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为毕业后成功获聘酒店中层及以上管理岗位提高保障。
四、小结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改革成效显著,办学质量大幅提升,毕业生职业发展良好。通过实践,充分认识到,只有切实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只有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共建共享,才能使工学交替、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得以真正实施;只有充分运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才能激发当前普遍厌学的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洪一,李建求,徐平利 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晓明 著.奇迹之旅-解析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创造力培养模式[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涂三广.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要素与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1):61-65.
[4]单浩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营销,2013(10):3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