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

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

时间:2023-05-29 17:38: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

第1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第2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组13课《所见》《小池》是两首古诗。两首古诗内容简洁,用词精准凝练,语言通俗易懂。诗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用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写,刻画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一幅生动形象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小池》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描述了初夏荷池的美丽、和谐、充满“爱”的景象,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特别是低年级,更应该把诗歌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上。教学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把静态的古诗变为动态的画面,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初读古诗以及学习生字词时,教师要充分放手,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古诗中难以领悟的词语(如“振林樾”、“爱晴柔”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所见》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设问激趣

1.谈话导入:浪漫的夏天来到了,迎着凉爽的风,老师要带小朋友们走进一片美丽的小树林,和一位可爱的小牧童相会!

2.播放多媒体课件。(与诗意贴切的情景动画――牧童捕蝉图)

3.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在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自学,通读全诗

1.揭示课题。清代大诗人袁枚见到牧童捕蝉的情景,觉得很有趣,于是写下了小诗《所见》。(板书课题、作者,相机教学生字“所、枚”。)

2.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设计“字宝宝”栏目)

(1)带拼音读。(开火车读)教师注意提醒容易读错的字。

(2)去拼音读。(指名读,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教师及时评价)

(3)识字游戏:我指你说。

(4)集体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4.小组或者同桌同学合作,练读古诗。

5.展示朗读情况:指名同学朗读全诗(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有利于提高生字教学的效率。)

三、精读感悟,体会意境

1.师范读。学生感受节奏。

2.自由读。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不理解的字词;简单说一说诗的大意。

4.欣赏读。播放朗读录音,学生欣赏课文插图,体会古诗的意境。

5.讨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干什么?

观点一:“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

(1)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

(2)课件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请学生自由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观点二:“小牧童喜欢唱歌。”

(1)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唱歌?

(2)课件出示诗句“歌声振林樾”,请学生齐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振林樾”。

观点三:“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

(1)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

(2)课件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请学生反复朗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充分想象:小牧童闭上嘴巴停止歌声是为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当时牧童很想捕蝉却又怕惊动了蝉的心情。(齐读)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本诗语言朴实流畅,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熟读成诵,以达到体会诗之情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讨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的想象和理解,让学生置身于牧童的境地,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强化了对古诗《所见》的理解。)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扮演小牧童,续编后面发生的事。(可讲故事,也可画画。先小组合作,然后再汇报。)

(设计意图:体会诗情,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画画或表演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理解古诗,对体会古诗的意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加强练习

1.为课文中的插图配写古诗《所见》。(发古诗题写画纸)

2.用最喜欢的表演形式邀请好伙伴一起来背诵《所见》。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知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

第二课时《小池》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再掀情趣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牧童在树林里捕蝉的故事,现在我们走出了树林,来到了小池边。板书课题《小池》

2.多媒体出示美丽的荷池图(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我看见了( ),听见了( )。

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对“小池”的独特发现吧!(课件出现诗文,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体验夏日荷花池的美景,并把感受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2.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

(1)带拼音读。(齐读)

(2)去拼音读。(指名读,学生带读)

(3)识字游戏:找朋友。

3.小组合作,练读古诗。

4.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5.分层朗读,关注全体。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小池》的意境。)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结合插图初步理解诗意。

2.小组读。合作学习,把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简单说一说。

3.播放多媒体课件:(突出泉水的荷池图)

4.课件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朗读、讨论等形式来理解诗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合作的氛围中达情悟意。)

四、品读古诗,体味美感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师生合作为诗配画: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画出菏池的景色,学生评价老师的画是否符合古诗的意境,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在想象和讨论的过程中,理解诗情画意,体味诗的美妙意境。)

五、欣赏古诗,拓展知识

1.欣赏描写夏日荷塘的古诗:《池上》、《江南》。(多媒体播放画面,学生轻声齐读。)

2.师生介绍其他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互相品读。

3.总结全文,巩固练习。

(1)教师小结。

第3篇

写景多用于记叙型的文学作品,例如散文、通讯、小说、报告文学等,还用于诗歌和剧本。写景主要是为了达到如下的目的和作用:1.交代地点、时间、天气、气候;2.交代社会背景;3.推进故事情节;4.渲染气氛,衬托人或物;5.借景抒情;6.托物言志;7.比喻、象征或比兴。

有些人所描写的反映季节性的气候特征和物候的特征的景色,内容带有共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缺乏个性,非常空泛,绝不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亲身观察到的真实景观的准确具体的写照,而是闭门造车,凭空臆想,想当然地写出来的,写出来的景色是哪个地方的,是否真的如此,连他自己都没把握,既不真实,也不具体,脱离实际,违反科学。

所以,通过细致的观察,具体、真实而又科学地把握自然环境的特征,是写好自然环境的前提。

可纳入观察范围的对象很多,包括天地、日月、风霜、雨雪、雷鸣、电闪,江河、湖海、草木、虫鱼、禽兽等。我们要根据写作的需要来确定观察对象范围的大小,要对观察所得的素材作出取舍,从中筛选出文章的写景材料,丰俭由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全文只有两句写景,惜墨如金,却有力的烘托了菲利普夫妇乘兴而去,败兴而归的心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大篇幅地描写小煤屑路、荷塘四周、荷塘上面的月夜景象,浓墨重彩,充分表现了他在不宁静的日子里从荷塘月色中得到的短暂的喜悦,片刻的安逸。

我们要立体的动态的观察自然景物。所谓立体的观察,是指对自然景物进行仰视、平视、俯视、环视和鸟瞰式的观察。所谓动态观察,是指对自然景物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变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观察,这涉及定点、动点和散点观察的技巧。例如,屠格涅夫的《村》运用定点观察,马致远的《天净沙 ・ 秋思》运用移步换景式的动点观察,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则按时间的推移描写景色的变化。

我们要开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自然景物进行多觉观察,观察自然景物的形状、颜色、动静、声音、气味、重量、温度、质地、分布、种类等,从而发现其特征和意蕴。这要具备一定的地理学、气象学、气候学、天文学、生物学(包括动物学和植物学)、物候学等学科的知识,要以这些自然科学知识为后盾,再从文学角度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不然就会闹出“广州的雪花大如席”、“广州的高粱红似火”的笑话。

某地某时的自然景物的特征,除了可以凭借直觉马上把握外,还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来把握。横向比较,是指将某地的景色与同一时候其他地方的景色相比较,如《济南的冬天》,它就冬天的气候特点,把济南同北平、赤道、热带相比;纵向比较,是指将某时的景色与同一地方其他时候的景色相比,比如,就广州春天的气候特点,可以从气温、降水量、日照强度、季候风的风向与风量、动植物的状况等方面,拿它跟夏、秋、冬相比。

写社会环境,也许还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历史、伦理、民俗、宗教、建筑等方面的人文知识。

通过观察掌握了写景素材后,还得运用适当的文学技巧才能把景物栩栩如生的描写出来。因为,我们写的不是传播地理、气象、气候、天文、生物、物候知识的说明文,而是在具体、真实、科学地观察的基础上,把个人的主观印象和主观感悟融入观察所得,然后借助各种文学手段来写景状物,以反映观察所得,写出景物的状态、特征和美感,从而写成既有真实性、科学性,更有形象性、情意性的属于记叙文范畴的文字优美的文学作品。

首先,必须讲究修饰性、描绘性词语,如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拟声词等的准确运用,只有反复推敲锤炼,才能传神地表达出景物的形、色、态、音、味,等等。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便以使动用法,把春风拟人化,描写出在春风吹拂下江南植物复苏吐绿的景象,既有色彩美也有动态美,令人叹服。

其次,要学会白描,也要学会巧妙运用修辞方法。屠格涅夫的《村》、鲁迅的《故乡》在景物描写中就运用了白描。鲁彦的《听潮》用拟人、博喻、排比、通感几种修辞描写海潮消退归于静穆时的情态和声音,将无形的难以捉摸的听觉形象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真是妙笔生花。

准确运用词语和巧妙运用描写,都能使景物变得具体形象逼真。

再次,要注意语句的骈散结合。写景,适宜用短小明快的句子,适宜用两两整齐对称的语句,以增加文章的形式美。当然,文章中也要自然穿插一些句式灵活的散句。只要欣赏一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整散句的运用技巧,你就能领略其中的真谛。

有的作家写景时,还喜用叠音词、儿化词来描摹景物,增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文基础扎实的,还会信手拈来前人的好词佳句,加以化用。朱自清的《春》便是如此。

有的作者不但写眼前的实景,还联想到与眼前的实景有关的逸事、风俗、传说和诗文,甚至想像出一些超现实的事物。郭沫若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就由人间的街灯联想、想像到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以他们在天界幸福团圆的生活,反衬黑暗的旧中国。

写景文章既要讲究技巧,又不能露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写景要注意条理。要么用空间顺序,如朱自清的《绿》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要么用时间顺序,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和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么用逻辑顺序,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春》。

另外,不能单纯地写景状物,必要的话,还得描写该景物背景下人们相应的活动与心态。朱自清的《春》便写到了经历冬困后纷纷出来活动筋骨、抖擞精神、喜迎新春的人们,梁衡的 《夏感》则描写了夏日里热火朝天地收割打场的农民,何其芳的《秋天》描写了人们伐木、摘果、打渔、放牧的情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亦描写了生活在暖和的老城里的居民们喜笑颜开的表情和有着落、有依靠、不着急的心态,以及误把冬天当成春天的错觉。

最后,我们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有立意。没有立意,写景就没有灵魂。

在以写人记事为主,描景状物为辅的文章里,写景的立意就是要明确所进行的景物描写究竟为写人记事提供什么服务,是交代地点、时间、天气、社会背景、推进故事情节,还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鲁迅的《故乡》描写鲁镇的格局、氛围,就是为了交代孔乙几活动的背景,《丑小鸭》描写冬天的来临,是为了推进故事情节;契诃夫在《变色龙》里写广场和饭店周围的景色,为的是反映沙俄统治下的的萧条冷落,渲染气氛,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写烈日和暴雨的景色,为的是烘托祥子拉车的辛苦和他的顽强刚毅。

在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里,写景的立意就是明确所进行的景物描写要表达什么意思,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以景物比喻、象征人物的某种精神品格,或进行比兴,托物兴词。朱自清写《春》是为了赞美春天的新、美、力,激励人们珍惜大好春光。周敦颐写《爱莲说》意在寄托自己对君子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喜爱。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便以白杨的品格象征中华民族的意志。《诗经》的《关雎》便以在河洲之上关关和鸣的雎鸠作比兴,引出追求窈窕淑女的君子。

景物描写里要融入自己的个人情绪和主观感悟。在《夏感》一文里,作者梁衡就开门见山地写出自己的感悟“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让我写《秋》,我赞美它的热闹繁盛高洁,我哀叹它的凋零萧索没落,我会吟诵“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景语即情语”,这就是说可以含而不露地借景抒情,间接表达立意,即所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对夜雨景色的描绘和联想便寄托了他杀敌卫国的情怀。当然,有时也可以在写景之余来一点直白的抒情,即直抒胸臆,直接揭示立意,如屠格涅夫的村的结尾便直接抒情“呵,俄罗斯自由之村的富足、宁静、丰饶啊!呵,和平和幸福啊!”

第4篇

“读经典学作文”正是根据古诗文的这些特点,将诵读古诗文与小学生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消化经典,提升能力,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陶冶情操,使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和想象,对写作的构思、表达方式与技巧,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文言文语言规律的掌握等多方面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即把古诗文作为作文练笔的材料提供给学生,通过“读写结合,艺术嫁接”这一途径,运用古诗文的写法和技巧,对古典诗词进行再创作。其创作的前提必须建立在文本的解读上,忠实于文本。读经典学作文教材共收录写景诗12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或精美奇丽,或色彩斑斓,或浩瀚雄伟,或神奇静谧,让我们跟从大师学习写景的方法,尝试着解读文本。

一、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特点

作文源于生活,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具体,才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认真观察,是写好景物的前提,要善于抓住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景物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特有的变化,善于通过眼、鼻、耳等感观去观察体会,这样才能抓住景物特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由远望到近观,勾勒出天门山气势的雄峻险要,长江洪流的湍急与威力,江水的颜色与走向,把山的神奇与水的浩荡展现在我们眼前。“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用简笔写意般地展现出一幅斜月轻照的深夜图景,只见朦胧的斜月如水地照射着家家户户,没有灯火通明,没有人影幢幢,只有无声的庭院一半沉浸在银辉之中,另一半笼罩在暗夜的阴影中,此时北斗星和南斗星都横斜在空中,即将隐落,勾画出“月明星稀”的自然景象。“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作者调动了自己的感觉、听觉、视觉写出深夜了,山间的雾气袭进屋来,如轻纱,似薄绡,缥缥缈缈,遮掩了层峦迭嶂;晚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哀如怨,如泣如诉。

二、大处着眼,描写壮阔场面

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这是因为任何大的事物,都是由许多小事物聚合而成的:而任何小的东西,又都是大事物的“细胞”,都包含着大事物的成分。所以看问题要善于以小见大。拿这个道理运用到写作上,就叫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很多古典诗词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近处,两岸青山相对,一江碧水夺路而去;远处,水天相接,一片白帆自日边而来,画面阔大深邃,瑰奇壮丽。“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水波静静地泛起微澜,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水天一色,多么宽广阔大的胸怀!内容丰厚,境界阔大。“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诗人身处斗室之中,想象飞越千里之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描写夜幕下的群山万壑、千里大江,展现了辽阔渺远,壮丽迷人的江南夜色。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开阔而丰美的诗意空间。

三、小处落笔,精绘动人细节

作文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作文必然是感悟的、品味的、揣摩的、咀嚼的。因为在作文中有许多东西,学生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意思,但却说不出来,然而从学生的作文中却可以体现出来。生活中的一幕场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大师为我们演绎了一个个的实例:“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望洞庭》),“湖”“月”两个很平凡的景物联系在一起,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自然让人联想到水天一色。“二月初惊见草芽”,二月小草发芽本很平常,可是诗人却想到花儿依旧没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赋以雪花生命。“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徐府《春游湖》),燕子、桃花、春雨、断桥、柳阴、小舟,用“蘸”、“度”、“撑”串联起来,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写出了作者徜徉在春雨西湖中的惬意。

四、赤橙黄绿,描绘缤纷世界

缤纷的色彩,是生命活力的展现。诗人和画家都喜欢运用色彩表现生活。画家是直接用色彩表现在画纸或画布上,给人直观的美感:诗人则是通过对色彩的描写,烘托气氛,增强诗情画意,提供更加丰富的想象余地,激发人的感情。古人作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明亮轻快的色彩,抒发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彩,寄寓了诗人伤感悲悯的情绪。

“两岸青山相对出”(李白《望天门山》)一个“青”字写出郁郁葱葱天门山的生机盎然:“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把湖水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青山凸显在如银的水中,突出月色之下洞庭湖的美;“白雪却嫌春色晚”(韩愈《春雪》),写出人们盼春的心情;“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虫声透过绿色的薄薄的窗纱,涌入诗人敏锐的耳鼓,使诗人更感受到盎然的、氤氲的春的信息;“绿阴冉冉遍天涯”(曹豳《春暮》),写出夏天绿荫遍野的特点;“半江红树卖鲈鱼”(王士祯《真州绝句》,色彩与声音相配,展现出一幅秀美的水乡图。“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雨后晚晴》),描绘出雪后晚晴银山披彩的胜景,给人以美的震撼:“要看银山拍天浪”(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银山般的排天巨浪,是何等的气势。

五、动静交错,渲染无尽韵味

古诗中有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使景物描写妙趣横生,充满了生机和韵味。《月夜》中“更深月色半人家”,银辉倾泻中的明亮与繁树掩映中的阴暗,衬出了月夜的静谧与安恬:

“虫声新透绿窗纱”,虫声稀疏而微弱,却声声入耳,声声动心,以动衬静人与物的融合,动与静的融合,绘画出勃勃生机的早春景色。

《春暮》中“绿阴冉冉遍天涯”花儿落了,大地上已万木葱茏,“青草池塘处处蛙”莺歌歇了,青草池塘处处有蛙声,两两相对,把暮春时节的那种繁盛和热闹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真州绝句》中“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静动结合,勾画了一幅色彩绚烂的江景和忙碌的鱼市。《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立,船尾跳鱼泼剌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六、虚实结合,增添生活情趣

实是具体的景象描绘,虚是意中景物,即眼见为实,心想为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睛》),蜂儿蝶儿翩翩舞是实写,春色本是无处不在的,作者却疑在邻家,写出这些小精灵飞往邻家的一种嫉妒,这是虚写,充满了情趣。“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白雪是实写,你看她穿树飞花,装点人间春色(虚写),富雪花以生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人站在前行的船头,遥向东望,兀立大江两岸的开门山跃入眼帘,这是写实,感觉到自己的船是从日边驶来,这是写意,碧水青山,红日白帆,交相辉映,凭添生趣。

七、比喻拟人,合理巧妙穿插

景物描写需要绘形,绘声,绘色,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到到,这就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大师们在古诗词创作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典范之笔。

第5篇

风光旖旎的田园牧歌景色

说到古诗中的田园风光,则不得不提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祖――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他的田园诗别开生面,清新自然,且有无尽的神韵。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饮酒》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首传颂千古的诗句像一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此诗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赞赏和推崇。同样擅长田园诗写作的盛唐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恰似一幅色彩鲜明、诗意浓郁的田野风景图画:广袤的水田,飞翔的白鹭,浓荫的树木,鸣唱的黄鹂,在诗人生花妙笔的组合下,产生出一种动静结合、声画并茂的视听效果。

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中“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的诗句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农村田园风光:在柔嫩的青草地上欢叫的牛犊,在夕阳中归林的乌鸦。词中景色井然有致,清新明丽,充满了乡野泥土的气息,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的淳朴情感和深深爱恋。

宋代词人雷震《村晚》中的名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同样充满诗情画意:夕阳西下,牧童横坐牛背,在放牧的归途中,手握短笛,一路信口吹着不成调的曲子。清人袁枚《所见》中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同样质朴自然,悠闲自在,前后两诗,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情浓郁的乡村农家院落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第一首形象地描绘了乡村院落的民俗风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林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随手拈来的佳句尽管形成于千年之前,却依旧能够唤起我们对儿时乡村面貌的记忆。

王维在开元后期的诗作《渭川田家》的诗中亦有此类描述:“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侯荆扉……”温润的夕阳照在渭水岸畔的村落上,小巷里是缓缓而归的牛羊。倚靠在柴门边上的老人眺望着远方,热切地等待着还未归来的牧童。

晚唐诗人王驾《社日》中“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更是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作者从村外稻谷丰收在望的景象渐次移笔至村内农家院落中的猪圈鸡窝。尤其是农户“半掩扉”这个细节刻画的很有表现力,诗句写出了当时农村民风淳朴、农家夜不闭户的太平安宁之境。大诗人杜甫笔下的“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则让读者领略到了水乡江南人家的独特韵味。

躬耕桑麻的辛勤生产劳作

说到农民躬耕劳作的艰辛与不易,人们自然会想到李绅那首脍炙人口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小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力透纸背,极具严肃的教育意义。而该诗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夸张描述,又表现了收成的丰硕和劳动的欢乐。

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曾写下诸多表现农民生活的诗作。其《悯农》一诗中写道:“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月,更堪岁里闰添长。”此诗以情感丰富的笔触写出了百姓对风调雨顺年景的渴望。

被称为“中兴四大家”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退居家乡后写了一首名为《四时田园杂兴》诗,描写了农民夏天劳作的场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一首描写夏日农忙时节的诗歌,作品热情讴歌了辛勤劳作的农家儿女。全诗最后一句,令人拍案叫绝。村里的儿童虽不谙农事,却也不闲着,学着大人的模样种瓜,小诗充满了农村少儿纯真的童趣。前述王维《渭川田家》中“雉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的诗句恰似一幅白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乡村种桑养蚕的农耕生活。正是因为有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勤耕耘,家家户户才有了“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和“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富足。

情趣盎然的农家闲适生活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描写农家生活的诗作。“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在暖融融的阳光下,主人和客人临窗而坐,桌子上有主人特意准备的丰盛饭菜,窗外是青山绿树以及农家的场院……主客一边举杯畅饮,一边交谈农事,真可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农家闲适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

第6篇

一、深钻教材挖掘美。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审美内容,要利用它们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途径的选择来自于我们对教材的深钻。怎样钻呢?先读《课程标准》,再读教材,然后才读每一课,最后再研究每一课时。这样,清清楚楚,任务明确,审美教育在此过程中自然就渗透了。当我们把教材准确地理解、把握之后,又应怎样把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变为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进行审美的过程呢?

二、入情入境领悟美。

美是存在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当我们对这种暗含的美理解了的时候,就应引导学生去领悟这种美。教学中我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将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和课文作者在作品中表露的情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受到美的熏陶。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呢?于永正老师说得好:“读中自悟是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手段。情要靠自己在读中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也要在读中悟。语文教法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练习为主线,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为引导学生“自悟”时能入情入境,我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引发。在学习《迷人的天山牧场》这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能更好地领略天山牧场那迷人的景色,我用了一组表现天山景物的新疆民歌来贯穿课堂教学。上课了,我准备好了“开场白”:“祖国美丽的新疆,资源丰富,风景独特。在那里,有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民,有高耸入云、雄伟壮观的天山,还有那绿草如茵、牛羊成群的迷人的牧场,令人神往,令人赞叹!”说到这里,我点击了放音键按钮,课堂里响起了欢快的新疆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悠扬的歌声、鲜活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和遐思,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我开始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天山牧场。当我带领学生进入“迷人的牧场”时,学生们为蓝天映衬、太阳朗照的千里草原所吸引,为诱人的牧场黄昏和夜色中的哈萨克民族那诗意的生活所感染。为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哈萨克人民充满歌声的生活,我将新疆民歌《放牧人家》介绍给了学生。借着歌词内容,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习俗、好客的民风和多彩的文体生活。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家家的蒙古包的吊壶三角架下的野牛粪只剩下一堆红火烬的时候,夜风就会送来冬不拉的弦音和哈萨克牧女们婉转嘹亮的歌声……”他们在歌唱什么呢?听,教室里又回荡起藤格尔的《天堂》之歌。此时,听觉和视觉的沟通产生了心的共鸣,不需教师的点拨分析,学生们对“迷人”的涵义已有了深入的理解。美的感受自在其中。

2、想象体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感人故事。为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在引导学生研读第一次擦燃火柴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读过有关语段,初步感受到小女孩的冷之后,我便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小女孩会冷到什么程度?孩子们联想到:雪花会落在她的头上、身上。寒风吹到她的脸上,她不住地搓一搓自己的双手,捂一捂冻得发红的双颊。手指冻麻了,指尖针扎一样痛。她光着的小脚丫踩在结了冰的路面上,冰碴划破了她的脚板,白茫茫的雪地上,留下的是一行歪歪斜斜的带血的脚印……在这想象之中,孩子们像亲身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冷一样,自然,她那冷得让人可怜的形象便在孩子们心目中活了起来,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以情移情,进行朗读,学生就会轻松自如地达到读好的要求。

3、换位思考。为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如果采用让学生与作者或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移他人之情于己心中,引感转化,也能很好地达成审美教育。如《我的战友》一文,在研读被烈火包围住了这部分内容时,设问:“如果你就是,这时会感到怎样?如果你就是他的战友,就在他身边,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两次角色换位,使学生深深体验到为严守纪律,正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疼痛,英雄的高大形象便牢牢刻在了学生心目之中,对英雄的赞颂之情亦随之升发,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感情朗读表达美。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不开口不动情,不动情不开口。”当学生感受到了情与美时,怎样指导他们“动情”地“开口”呢?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给课文“定调”,并运用各类语调,将文中的情与美表达出来。各种语调要依具体情况交错使用,如:低中见高,快中显慢,实中带虚,连中有停等,呈现出变化之美;爱,徐声悲;悲,沉声缓;喜,满声高;惧;提气凝;急,短声促……语调因情而异,各有面目。这样长期训练,才能把文章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第7篇

关键词:莎士比亚、爱、美

Abstract:Inthehistoryofhumanbeings,loveisanunchangedthemeofliterature,musicandart.Peoplehaveneverstoppedthesteptopursueloveandbeauty.Thepoetsexpressloveindeepheartandtheenthusiasmtobeautyintheirromanticway.WilliamShakespeare,whoisoneofthegreatestdramatistsandpoets,hascreatedthirty-sevendramas,twolongpoemsandonehundredandfifty-foursonnets,includingalotofpoemsaboutloveandbeauty.

在十四行诗中,诗人抒发了爱情给人带来的欢乐,欣喜,痴狂和忧伤,无助与悲痛,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海枯石烂誓死不变的信念,歌颂心灵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爱情可以给出身卑微的人的带来幸福,自信和勇气,给意志消沉,郁郁不闷的人带来希望和快乐的。即使是爱情悲剧,诗人也把自己的血化为红宝石,将自己的泪凝成亮珍珠,闪烁着崇高的、美的光彩。

莎士比亚处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贯穿于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其基本出发点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个人奋斗”、“恋爱至上”、“及时行乐”、“人生无常”等消极观念也流露于字里行间。但除去这些消极的观念,诗人对爱情和美的向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在莎士比亚的爱情诗中,作了很多关于爱人的美的描述,也用了一些“意象”的手法。他把他所爱的人比作太阳,比作夏天等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但作者认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缺点,都不能跟他完美无缺的爱人相比,.这一切对于形容她的美和表达他对她的爱都显得微不足道。

我怎么能够把你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给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在英国的夏天,温暖而不炎热,是最宜人,美丽的季节,诗人把他的情人比作夏天这个美丽的季节,还认为不够,因为夏天仍有它的缺点,远不如他的情人美丽,温柔,可爱。在夏天有时狂风会作践可爱的嫩蕊,它残酷无情,远没有他的爱人可爱,温婉。有时炎炎烈日当空时酷热难忍;乌云又常会遮蔽太阳,而且夏天的时间太短。夏天虽美但仍有如此多的缺点。而他的情人比夏天更温柔多情,夏天很快会过去,但她的美丽永存。

但你的长夏将永远不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人生无常,命运不济,厄运或许会随时降临。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所以死神夸口说,人的生死命运都随时操纵在他手里,即使是那样,你也不用害怕,只要我把你的美丽写进了不朽的诗篇,你就可以随同我的作品流传人间与“时间”共存不灭,永不凋落,你的青春与美丽将会随着诗篇永传人世,被人们所赏识。青春和美丽都是短暂的,诗人想用这种方式留住对情人的爱和情人的美,表现了他对爱和美的追求、向往和珍惜。《你的长夏永不凋落》是首富有哲理性的抒情诗。通篇以夏天为喻,说明美借诗而永存的道理。诗人认为自然界的夏天尽管美好,仍有许多缺陷,难于长久。“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那么,人的美好的青春自然也将逝去。但他坚信:人类是不朽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学是不朽的,因而美好的事物(包括诗人情人的美,可以借助于文学而永远流传下去。它是当时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赞扬人的尊严,高贵,歌颂人的巨大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

诗以言志,诗人可以借助诗来表达爱情,含蓄而真挚,爱情就像严寒中的一把火,干渴时的一滴甘露,能带给身处困境或自暴自弃的人以信心和光明。.例如下面一首《你的甜爱就是珍宝》。

我一旦失去了幸福,又遭人白眼,

就独自哭泣,怨人家把我抛弃,

白白地用哭喊来麻烦聋耳的苍天,

又看看自己,只痛恨时运不济,

愿自己像人家那样:或前程远大,

或一表人才,或胜友如云广交谊,

想有这人的权威,那人的才华,

于自己平等最得意的,倒最不满意;

这是一首对爱的热情颂歌。诗人充分发挥了十四行诗的长处,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层层推进,波澜起伏,写出了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开头四句,现描写了自己被人所抛弃,可怜可悲的处境,徒劳的用震耳欲聋,悲痛欲绝的哭喊来宣泄心中的不满,但是苍天对于他的困境像聋子一样充耳不闻,感叹别人的好运,前程无量,一表人才,从而叹息自己的时运不济,一无所有和无一是处,表现自暴自弃的这种人身悲观主义态度。但是有了她——他的爱人,诗人的心境一下子由阴转晴,阳光普照。正所谓我们古诗里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在这几乎是看轻自己的思想里,

我偶尔想到了你呵,——我的心怀,

顿时像破晓的云雀从阴郁的大地,

冲上了天门,歌唱起赞美诗来;

诗人原来的精神低沉,沮丧甚至绝望,一下子变得精神振奋,神采飞扬,突然唱出喜悦,明亮的欢歌:“顿时像破晓的云誉从阴郁的大地,冲上了天门,歌唱起赞美诗来。”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想到了你”。爱可以催人奋进,给热力量,爱人的爱情扫尽了作者心中的灰尘,带来了快乐和希望。于是诗人激情地唱道:

我记着你的甜爱,就是珍宝,

教我不屑把处境跟帝王对调。

“你”对“我”的爱就是我的珍宝,俗世间的虚无缥缈的功名利禄都不重要,只有你才能给我以快乐和幸福。诗人从消沉到振奋,从忧郁到欣喜,从自卑到自豪,这一系列变化,全都说明了纯真的爱能产生强大的鼓舞力量,给人带来勇气,信心和希望。下面这首诗《天上的太阳有瑕疵,何况人间》通篇运用了比喻、“意象”来表达自己真挚的爱情:

多少次我曾看见灿烂的朝阳,

用他那至尊的眼媚悦着山顶,

金色的脸庞吻着青碧的草场,

把黯淡的溪水镀成一片黄金;

然后蓦地任那最卑贱的云彩,

带着黑影驰过他神圣的雯颜,

把他从这凄凉的世界藏起来,

偷移向西方去掩埋他的污点;

诗人描写自然界的太阳,描绘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前四句一片温馨的景色,把他的爱友比作“灿烂的朝阳”,虽然把山顶,溪水和草场照得金碧辉煌(喻指曾给诗人带来过光明和欢乐);可是瞬息之间就被乌云掩没,诗人用这种方法表明他的爱人曾给他带来温暖和快乐,但好景不长,它又移情别恋了,使“我”又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

同样,我的太阳曾在一个清早,

带着辉煌的光华临照我前额;

但是唉!他只一刻是我的荣耀,

下界的乌云已把他和我遮隔。

在这里作者用了“意象”的手法,把他的爱人比作太阳,曾给“我”带来过温暖和光明,但射好景不长,突然翻脸,移情别恋。但是作者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了她的不忠,因为天上的太阳还有瑕疵何况人间的凡人呢?作者深爱着他的爱人,以至于面对她的不忠,由于害怕失去而只能无可奈何的原谅。正是这种态度更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深爱之情,和对她的珍惜。

《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大约是诗人同他的爱人经历了一番情感波折重归于好后的感想来表达什麽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坚定不移。爱情不仅要同甘,还要共苦:

我绝不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会有任何障碍;爱算不得真爱,

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

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变便离开。

诗人认为,爱应当是“亘古长明的塔灯”,“指引迷舟的恒星”,真正的爱情应该能经受时间和磨难的考验,挫折,苦难中携手走过才是真正的爱情。“若是一看见人家的改变便转舵,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这就算不上真正的爱。是对爱的玷污。这才是诗人理想中的爱情。

哦!决不!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

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却无穷。

爱不受时光的播弄,尽管红颜,

和皓齿难免遭受时光的毒手;

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

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我这话若说错,并被证实不确,

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

爱是要风雨同舟,同甘共苦,随着时光流逝,红颜不在,但是爱情不因为青春失去而改变,不会因为困难险阻而退缩。善变的爱情,靠不住的爱情不是真爱,只有像亘古长明的塔灯一样永恒不变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往往是和美相连的。因为人天性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美包括心灵美和外在美,正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恋爱中的人看自己的爱人美若天仙,无与伦比。下面是莎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段诗对罗密欧眼中的朱丽叶的描写。

轻声,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

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

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

她因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

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

罗密欧因为得不到罗瑟琳的爱而沮表沉闷,忧郁万分,但当他第一眼看到朱丽叶时那种忧郁的心情一扫而光,突然变得明朗了起来——朱丽叶就是太阳,朱丽叶就是他心中的太阳!她可以给他带来光明和希望。在他心中,朱丽叶的美象太阳,朱丽叶对他的恩慧象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扫尽了他心头的阳郁。在他心中,朱丽叶的美胜过月亮,就像诗中所说:“赶走那妒忌的月亮;她因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得多,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

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

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

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

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

而展开它们的歌声,

瞧!她用纤手托住了脸,

那姿态是多么美妙!

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

好让我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

罗密欧认为,把它比作太阳都不够,都不能说明他对她的爱和表达她的美丽,进而,罗密欧把她的眼睛又比作了天上两颗最灿烂的星。她的眼睛的光辉会使星星的明亮黯然失色。这就是情人中的朱丽叶,美丽得连大自然中的太阳、月亮、星星都比不过,这就是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真挚的爱,在他心中,星星、月亮、太阳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取代朱丽叶。

参考书目:

莫家祥高子居:《西方爱情诗选》,漓江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第8篇

一、绘画识字,易学难忘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简单机械的重复识记汉字,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容易遗忘。识字教学中,绘画能将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进而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和兴趣,是一种高效的快乐识字方法。

比如教学生认识汉字“雷”时,可以画这样一幅图:雨点滴在了田地上。请学生猜一个汉字。认识“刃”字时,可以先画一把菜刀,“这把刀生锈了,有缺口了。”然后把菜刀画成缺了口的菜刀,告诉学生,刀缺了一个口,就变成“刃”字。学生轻松地记住了“刀”和“刃”这对形近字。在教一些形象的汉字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笔给字配画。又如学“羊”字时,学生会画一只可爱的小羊,学“明”字时,学生会画上太阳和月亮。很多学生很容易将“乌和鸟”混淆,老师们如果能把简笔画运用到教学中,效果更佳。学习《乌鸦喝水》第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先在黑板上画一只小鸟。马上就有学生发现:“老师,小鸟的眼睛您忘记画了。”我故作惊讶地问:“小鸟没有了眼睛,就变成了什么字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乌鸦的乌字。”“你们说的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

通过绘画迁移到汉字,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对这堂课记忆深刻。经过多次有意识的训练,许多学生积极踊跃地走到黑板前绘画,请大家猜汉字,课堂上学生们识字兴趣特别浓厚。一个个汉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绘画学文,深化理解

低年级阅读教学,课文选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朴实,内容浅显,学生很喜欢,但往往理解不深入,一知半解。教师单纯讲解,学生品味不足,如果灵活运用绘画教学,则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上二年级课文《画风》,为了让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有更深刻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孩子们,课文中的小朋友画出了风,你们能不能也拿起画笔,画一画风呢?看谁画得最有创意。”课堂上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在空中飘荡,有画小女孩裙角飞扬,有画孩子在公园放飞风筝,有画妈妈骑自行车头发飘扬,还有的画大风吹倒房屋……孩子用手中的画笔告诉我“风来了,风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孩子们细致的观察力和大胆的创作能力令人惊讶。孩子们画的每一幅画都是有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品。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四季》《画家乡》《雪地里的小画家》等课文的教学中。

三、借“画”学诗,创设意境

小学低段的古诗词教学,很久以来一直是困惑教师们的一大难题:语言精炼、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但由于学生识字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欠缺,即便他们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往往也很难真正理解诗词的意义,总是处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状态。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多,如何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特点,教学中注意有感情的范读,配合诗意绘画实施教学。

在教学一年级古诗《一去二三里》时,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诵读古诗,请他们说一说在读古诗的过程中,看到一幅什么画面,并把看到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学生们说,他们仿佛看到了村庄,美丽的亭子,鲜艳的花朵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在古诗中写出的乡村美景,我及时出示了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墨画,要求学生看图说话。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学生说:“乡村的房子升起了炊烟,也许是农民忙完了一天的农活,回家做饭呢!”还有的学生说:“这个村庄很美丽,远处有古色古香的亭子,里面有过路的行人在休息谈天。”还有的学生观察到,画上有牧童悠闲地骑在牛背上,不禁感叹到:“这里的人们,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真幸福呀,我真想到这个地方玩一玩,看一看。”接下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背诵古诗,“看到这幅美丽的乡村风景图,你们能不能尝试这古诗背下来呢?”“能!”学生们胸有成竹地回答。学生们轻松熟练地背诵了古诗,愉快地体会了这首古诗表现的乡村美景。古诗学习,通过精美的图画,教师深情的诵读,学生的感悟,能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绘画拓展,激发灵感

所谓“写话”就是写一两句话或一段话。《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写话教学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感想。”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应该建立在“说话”的基础上。

在教授一年级语文《荷叶圆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为学生续编儿歌做好铺垫。我精心设计了一幅画满绿色荷叶的池塘,当学生们读出“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就把蜻蜓的画片贴在荷叶上。当学生又读出“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教师可以将几条生动有趣的“小鱼儿”贴在“荷叶”下……教师鼓励读一读儿歌中描写它的句子。”让学生带上这些动物的头饰,一组组去讲台上朗读表演儿歌,学生们既神气,又认真,儿歌读的特别有感情。接着,让学生当一名小诗人,学着创编儿歌。孩子们说:“荷叶是鸭子的太阳帽,鸭子在荷叶下睡着了;荷叶是鱼虾的被子,它怕鱼虾着凉了;荷叶是小朋友的扇子,夏天就用它扇风乘凉……”说的多妙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不正是一个个小诗人么?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口头说话练习,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绘图写话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明显地促进作用。运用绘图写话让学生在自己观察体验中找到写话的灵感,孩子们在绘图写话中,展示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经常在学生们的作业中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开展绘图写话展览,一定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挖掘课堂教学的有利因素。恰当地指导学生绘画,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真是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贾宇,梁萍萍.浅谈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05,(13).

[2]王君,李林.语文教学引进绘画的尝试[J].中学语文教学,1995,(07).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诗歌;鉴赏

诗以抒情为本,作者情感的抒发往往比较含蓄、隐晦,这就为我们的鉴赏带来了难度。那么,我们该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步入诗的殿堂,获取美的享受,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加强朗读,感知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是一种节奏感强又有韵律的文学样式,因此,加强朗读,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也可以从中获取音乐的美、画面的美和情调的美。但在朗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要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②要有感情地朗读。

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遣责……无不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同时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展开联想发挥想象这样才能体味诗中的绘画美情调美等。

二、知人论世,理解诗歌的情调美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作无不是现实生活的高度的艺术概括,不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就难以也无法切实、准确地把握诗的内容。

如戴望舒的《雨巷》,表面上,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一个忧伤的爱情诗,但只要我们了解到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之中,诗人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诗中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三、抓意象、明意境,想象诗中的形象美、绘画美和意境美

1.意象

即诗人的意中之象,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客观物象包括天地间的一切,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在诗中,诗人往往用这些意象来描绘意境,抒发感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时一定要抓住这些意象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诗歌的形象美。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该散曲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典型意象渲染出一派凄凉萧条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又如元代张可久的《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该曲抓住“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等最能表现秋景的意象营造了一幅萧瑟的秋景。

2.意境

“意”是情意、意绪,即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的生活图景。王国维曾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意”与“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读诗而能品味它的意境,正是审美意识的萌芽。我们欣赏诗,只有进入意境,才能切实领悟诗意,体味作者的情态和获得美感。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选取了“驿外”、“断桥”、“黄昏”“风和雨”等意象,描绘出了一幅梅花所处环境的荒凉,恶劣以及所受到了打击的画面,流露出词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消极心态。

四、分析表现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美

1.抒情方式

(1)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如普希金的《致大海》诗人通过采用呼告的手法,表现了他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的情怀。

2.表现技巧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这样我们才会在鉴赏诗歌时获取更多的美感。

常见的艺术手法有:烘托、用典、虚实、象征、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动静结合等。

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夜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赏析:物是人非,对比鲜明。

五、咀嚼语言,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起来似浅近,但是最基本的。”(《叶圣陶论创作》)可见,赏析诗歌中,语言分析十分重要。分析品味诗歌的语言,就是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达到对诗歌深层意蕴的把握。

如的词《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山之多;“遍”字写出红之广;“层”字写出树林重迭之状;“染”字着意刻画出枫林仿佛是人有意染成一般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句写的是近景,“透”字表现了江水的碧绿清澈,形象可感,而“争”字则给平静的江面增添了昂扬的动感。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而所有的这一切都蕴含在这些(当然还有其他词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中。

在古诗词中,中国古代诗人也特别强调用炼字、炼句来增强诗句的动感。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赏析:“闹”字人格化,比“浓”更凸现出红杏挂满技头,争奇斗妍的盎然春意,且动感十足,意态传神。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第10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文本 练笔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胜枚举。作者在创作时,对于文章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都细细推敲,反复斟酌。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而且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教师应有效挖掘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写作抓“典型”、挖“泉眼”、触“心动”、促“手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实现读写双赢。

一、词语意象妙生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识字对学生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境,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现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与写的过程才比较轻松。”教学时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咏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

如王菘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中对“坎坷”一词的练笔。

师:是啊,你把“坎坷”这个词语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些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哪,也许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也许因为他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也许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画面写成几句话。”

生甲: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时,即使他说“对不起”,摊主也不肯放过他,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生乙:我仿佛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说了“对不起”,还是被人毒打了一顿。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讥笑他。

……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语文世界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还是鲜活的生活画面,跃动着思想与情感、生命与灵魂。“坎坷”一词的练笔,王老师以“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为诱导,使本来相对静态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让学生对词语产生“物与神游”的对接,情发于衷,赋予了强烈的生命活力。这个词语伴随的深刻体验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心灵的生活的体验。

二、模仿迁移竞芳菲

“夫述者相效,自古而然”。看来仿效他人作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往往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我们应以此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其包含的哲理,领会写作方法,通过说、写的拓展训练,或掌握句式,或巩固修辞,或感受语言风格,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仿写”从形式上,可学习范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而在内容上应抒写自我之境、自得之情,从而达到“纳新”之效果。

1.巧仿句,文心飞扬润心扉。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句,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嚼”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训练点,进行仿写,让学生以教材为启发原型,仿其构思,摹其技巧,学其语言,把已有的经验“重组”、“转换”,活用他人的写法,用来构思自己的文章,逐步“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可让学生抓特点描写景物的同时展开联想,围绕总起句写几个排比句来写一处景物;教学《匆匆》一文时,文中有个排比句式写出了时间流逝快的特点,读起来富有个性,我就要求学生仿写。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洗菜的时候,日子从我洗菜的手指缝中无声溜走;爬山的时候,日子从两只脚底之下悄悄溜走;写字的时候,日子从“沙沙”的写字声中溜走。

2.妙模段,内化语言拓视野。

读写结合,在重视词的运用、句的模仿的同时,还要从段着眼。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从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作方法。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可模仿第四自然段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来写一段话,或模仿第三段写几句并列关系的话;《翠鸟》第一段是关于翠鸟外形描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读写训练绝妙结合点。全段围绕“鲜艳”这个中心词,先总写,再从头部、背部、腹部一一描写。从结构上看,是一个总分段式;从叙述顺序上看,是从头―背―腹,从前到后展开;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比喻的写法。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理解了这个片段后,再布置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一种小动物,用总分段式写一个片段。学生通过学习迁移,能逐渐习得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像这样,以课文经典句、段为练笔的“切入点”,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了深层次品味语言的平台,同时不失时机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而且为学生打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采思维,使两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教师经常做有心的“栽花者”,日积月累,学生习作就会“姹紫嫣红竞芳菲”。

三、插图生发更增色

课文插图作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有直观理解、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多重功能,还是进行随文练笔的极好材料。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有些插图所描绘的内容课文中已作了细致的描绘,而有些插图却只是一笔带过,有很大想象的空间和余地,我们可以以图为切入口,化画为话,把静态无声的画通过想像这一翅膀,化成生动而又灵性的精彩片断。

《巨人的花园》画面充满着童话色彩,画面上景色迷人,人物生动,展示着一群孩子在巨人花园里和巨人快乐玩耍的情景,而课文相关的内容只有一小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巨人与孩子的快乐时光。孩子们有童话的底色,有童年的共鸣,因此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燕子专列》一文中,插图上画的是贝蒂在皑皑白雪间寻找冻僵的小燕子的情景。课文中只用“一天下来,她一个人救护了十几只燕子。”这句话作了描写。学习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如当时的天气、环境,贝蒂发现小燕子时的神态、捧起燕子时的系列动作等仔细描绘出来。通过描绘文章中的插图,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贝蒂对燕子的关爱,而且在把画变成话的同时,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角色转换巧移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让学生植根于文本,想象于文外,既有利于引发学生写作兴趣,又可活化文本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学时《新型玻璃》,于永正老师让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作用进行自我介绍。这一情境的创设,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文本语言很快变为学生的交际语言,迸射出个性光芒。一个学生是这样叙述的:“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现在你知道我的用处了吧!愿你把我买回去,我会不遗余力地为你效劳。”学习了《索溪峪的“野”》、《美丽的小兴安岭》、《九寨沟》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一下那儿的美景。学习了古诗,可以让学生改写。

从学生的习作可见,这鲜活灵动的语言,源于头脑中“库存”的语言与文本中“吸纳”的语言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既有“仿”的痕迹,更显“创”的内容,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绝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

五、情景喷发燃激情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任何学生的自我表达都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要使这样的表达真正有意义,教师就要努力寻找、创造情场。特别对于人文性浓郁的文章,小练笔往往设置在课堂情感的“井喷”处。学生内心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随之真切地喷发心中的情感。此时,“趁热打铁”,如剑在手,不动也难了。这种情感稍纵即逝,一旦动笔记下,会烙印脑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其语文素养。

在教学《燕子专列》一文时,我通过亲历体验的方式,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共奏出一曲爱的赞歌。“满满一列车叽叽喳喳的燕子,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它们仿佛在向人类致谢。”紧扣“致谢”,我创设情境,拨动学生情弦:“在温暖的车厢中,假如你是一只燕子,会怎样致谢?来年你又会怎样做呢?”

由于有浓郁的教学氛围作铺垫,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我让学生拿起笔写出自己对此情此景的感悟,学生再也按捺不住:“列车缓缓启动了,我在温暖的车厢里叫个不停,望着周围的同伴,我无法掩饰自己内心不尽的感激之情!谢谢!亲爱的朋友们,是你们在冰天雪地中,顶风冒雪,寻找一个个垂危的生命;是你们用温暖的双手捧起了一个个脆弱的生命。谢谢,充满爱心的人们!再见了,亲爱的朋友!再见了,温馨的城市!来年,我们又会相会在春暖花开时!”

就这样,捕捉情感的喷发点,及时练笔,将情感积淀下来。这样的习作,既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涤,又训练了习作能力,真是一举两得,久而久之会升华为学生的思想。

六、空白着墨闹春意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很多课文都讲究“留白”的艺术,在字里行间留下各种空白。这些地方常常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形成一个个磁场,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

如神话故事《开天地》,课文第四段用了一连串的排比句描写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最后是省略号。这里的省略号给予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再想想的身体还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席话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各抒己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令我惊叹不已。有一位学生如是描述:的头发,变成片片茂密的森林;他的眼泪,变成条条磅礴的瀑布;他的鼻子,变成巍巍群山;他的牙齿,变成颗颗璀璨的星星。这样的补白,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在教学时,我依据这段文字给学生播放一组音响,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通过刚才的音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甲:我看见小扬科蜷缩在院子中,就像一只被捉的小鸟,周围人们肆意咒骂,连小狗也对他狂吠不停。

生乙:我看见小扬科被人们拖到院子里,狠狠地用鞭子抽,他遍体鳞伤,哀号不已。

此时,无需老师多讲,学生既深刻体会到小扬科的悲惨遭遇,油然而生同情之心,又提高了表达能力。

文本中常有文笔含蓄之处、思维发散之处,教师要因势利导,进行练笔实践,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去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促进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放飞生命的灵性。

七、结尾续写奇接木

“言虽尽,意未穷”,不少课文的结尾会留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对文本的情节进行延伸。给学生一个想象与创新的空间,捕捉情感蓄积点,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他们思维的火花完全迸发,表达的欲望完全点燃,那么我们将会惊奇地看到孩子的“编剧”才能。

如我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后,让学生续写下文,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了个性化创作。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水汩汩地向上涌,干裂的土地尽情地吮吸着甘甜的水份,面庞又变得很滋润;大树爷爷咕咚咕咚地喝着水,挺直了身子。一阵风吹过,花儿露出甜甜的笑脸,翩翩起舞;树爷爷发出爽朗的笑声;大地又披上绿色霓裳,重新恢复生机盎然的景象……”

如《坐井观天》一文,井底之蛙最后是否听从小鸟劝告跳出井口?跳出后,它又会看见什么?学生们个个思维活跃,在创新的王国里自由驰骋,无拘无束地倾吐。经过片刻的写作,学生的发言声就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上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这样使学生依托教材,在不断实践、积累和创新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赏析语言的能力,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只要我们巧用文本、活用文本,定能让学生乐于表达、自由表达,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定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练笔成为课堂上一道永恒的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