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思想政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大学生培养环境的不断复杂,加上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升级,在当前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知识学习、生活状况,更要给学生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其远离家乡和亲人,同时也是个人成长转型的关键阶段,情感、生活、压力等各种问题都可能成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压力和阻碍。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力度,同时针对大学生成长的心理问题,做好梳理,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二、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新视野
人文关怀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当前社会对学生的实践性和主动创造性要求极高,不仅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还要关心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关注学生的本质提升,事实上人文关怀就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的新问题,通过对学生开展人文关怀,使整个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也增添了时代元素和人文素材,教学工作显得更加人性化。心理疏导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沟通、问题解答等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学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阶段,学生面临很多抉择,无论是情感、职业选择,还是个人生活都有很大压力,学生大多不在家乡读书,和家人沟通也有限,往往会有选择困境。如果没有合理得当的心理疏导,学生很容易走向极端。因此通过合理的心理疏导,可以为学生决策提供合理借鉴,结合合理的沟通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进步成长。实现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
三、思想政治教学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前提分析
首先,这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注重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意义极大。这是马克思教育观的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加上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就使得我们想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就必须做好人文关怀和理解关心。其次,这是思想政治教学育人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更人性化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其他观点和看法。这就让学生具备完善的思维看法,同时出现心理问题时,也会及时反馈、沟通。最后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特点的基本要求。当前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学生的进取意识极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也很强,实践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也与以往学生不同,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独立性较强,多数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个人主义较为明显。因此做好学生的人文关怀工作,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价值观的过程。心理疏导也是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梳理学生的心理成长问题。
四、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路分析
1.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才有可能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学生为本理念正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所制订的教学思路。将学生成长放在根本位置,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全面成长。
2.构造轻松自在、富含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
要结合时展变化特点,建设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成长进步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建设浓厚的人文气息。同时在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编订上,也更加具有人性化,为学生成长发展,构造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上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讲课结束后也要和学生有效沟通,实现师生信息的沟通顺畅。
3.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解析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教师
要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适应新形势,深入研究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新规律。这样才能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顺利的途径。本着创新的精神,根据新时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探索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一、转变思想:以德育人,以理服人,以人为本
在以德育人、以理服人的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德”和“理”贯穿始终,贯穿着整个思想教育过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里的“身正”,就是指具有高尚的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有美德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尊敬和崇拜,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思想工作要理直气壮,有“理”才能“气壮”,理不直,则气不壮,自然会中气不足,语言没有感染力,这种思想教育显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教师应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思想素质,如:谦虚、和蔼、充满爱心、一视同仁、言谈适度、举止得体、以身作则、不讽刺学生、不偏袒学生、不苛求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不在学生面前发牢骚等等。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濡目染,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乐观开朗性格的形成以及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无不起着直接的、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则强调正面教育引导,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要克服说教性和生硬化,注重人性化,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有益的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因此,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思想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创建新型的师生、校生关系,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是时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熏陶:典型教育与激励教育相结合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进行示范,或学生干部率先垂范,教育鼓舞学生群体,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典型教育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富有感染性和可接受性, 是我党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培养、推广先进典型,带动中间和后进前进,若使这一方法行之有效,应把握四个环节:树立先进典型,要强调真实性;开展典型教育,要区分层次性;保护并培养先进典型,要坚持经常性;总结典型经验,要体现时代性。典型教育可以和激励教育结合使用,树立典型,同时也是激励先进,激励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强调主客体的统一,内外因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激励教育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开掘潜能为宗旨;它始动于教师激励的教育思想,着眼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学习动力系统及道德内化机制的完善,立足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如在班级或学生群体中开展各中评比活动,优秀学生交流报告活动等,使先进的同学和先进的行为得以展示,鼓励后进或中间的学生群里树立目标、找到方向。
三、双向交流:人文关怀,心理疏引,正视挫折
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人之性,人之情,人之心……就不得不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永恒课题。思者,心田也,想者,心相也。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和魅力,就在于它能洞明人性,通达人情,温暖人心;就在于它能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意识日益多样化。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这需要思考,更需要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多地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个新要求也十分符合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想工作的客观需求。
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放大“思想工作”领域,更多地开展具有柔性化特征的工作,如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思想疏导、心理咨询等活动,增强工作对象自我化解思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不是天然的,魅力不是天生的。在学生之所盼时回应,在学生之所需时满足,在学生之所惑时释解。应该说,只有贴近实际,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根基;只有贴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方向;只有贴近生活,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活力。
四、因人施治:表扬有方,善于批评,方法科学
大学生们由于其生长环境、成长经历各不相同,加之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心理特征上普遍存在着个性差异,即在性格、气质、兴趣、情感、认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运用思想工作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必须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治,讲究科学的方法。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对错误行为进行批评,这在日常工作中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情,然而,越是看起来极简单的方法,其中越有着深奥的学问和道理。有些国外管理学家把表扬称作是“仙人的魔棒”、“点石成金之术”。这就说明,表扬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不是随便说几句好话,或是拍拍肩膀就能奏效的。而批评也并不意味着怕得罪人的蜻蜓点水或大剂量的讽刺挖苦。
表扬和批评都存在一个分寸问题,如果乱施表扬,表扬几乎人人有份,固然使大家都心情舒畅,弄个皆大欢喜,实则并不是调动积极性的好办法,被表扬者感到理所当然,没被表扬者如坐针毡,似乎自己低人一等。如让学生感到表扬难,哪个同学受到当众表扬,就会感到不自在,产生了一种心理压力。其他同学会对他品头论足,说风凉话。这就使得表扬失去了作用,弄得被表扬的同学很尴尬,教师很被动。批评亦是如此。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根据各种学生的个性心理,实施有针对性的表扬和批评,因人施治,在恰当的场合、适当的气氛中,以表扬正面教育,以批评督促后进。
五、善用网络:提高时效,正面宣传,增强影响力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主动出击,增强在网上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网络现代技术及工具,提高覆盖面,增强互动性,体现平等性和公开性,具有越来越强的创新活力。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并更具影响力的开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大学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蕴含于每天的教学工作中,既吸取过去的经验,也应有大胆的创新,要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具有新时代的气息。简言之,因材施教,方法科学,才让“朽木”可雕,让“枯枝”发芽,让“顽石”低头,让“铁树”开花。(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羽.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1.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个人主义浓厚。“95后”大学生物质生活环境与以往任何一代相比都更为优越。因为时代原因,大部分的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其父母一般除学校的课程外还给其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使其具备一技之长;父母更为宠爱,所给予的物质生活也相对优越,从而使他们在各个方面喜欢彰显自我,对新颖的事物更为好奇。而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95后大学生大多能很好地通过网络,接受各种新生事物,并通过一些途径对它们进行传播和张扬,因此他们的视野更为广阔。但也正因为如此,“95后”大学生更为关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当与人发生分歧时,难于换位思考,所以经常可以发现“95后”大学生出现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情况。
2.目标高远,自信心强,功利倾向明显。由于国家的形式发展整体向上,所以与父辈或前辈相比,95后大学生对于自身未来目标更为高远。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脚步不断加快,他们能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种文化价值和理想信念。“95后”大学生,年纪刚刚满18岁,正处于三观的形成与发展期,容易受社会的负面现象的影响,自身免疫力较差,使他们价值取向更关注具体的事物,而非抽象的理想信仰。他们更多地考虑了理想与个人发展的结合,对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务更为关心,甚至有时候不择手段来维护和保障自己的利益,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的功利色彩明显。
3.生活多样,热心公益,团队精神薄弱。“95后”大学生思想上富于变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不喜欢被人过于干涉;喜欢在与众不同中获得社会的关注度,认为这就是自我的彰显。在中学时,有很多同学就会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家教、商场促销员、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等等。所以当他们进入大学后,会积极参加校院各类社团活动,还有些同学去自主创业。又由于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导致“95后”大学生很少有与其他同伴亲密生活的经历,加之常以个人为中心,使之集体归属感不强,对团队精神的认同程度也不足,导致很难与人合作。
4.适应力弱,依赖性强,心理问题凸显。“95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辈都想让子女过上优越的生活,所以物质上几乎是有求必应,很少被拒绝;家庭的细心呵护,使他们平时除了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都不用干;情感上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可以任意发脾气,家长都会接受。由此导致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社会经验缺乏,经济独立意识薄弱,对家庭十分依赖。而“95后”大学生的家长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他们缺少时间、精力与子女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忽略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这使得不少“95后”大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和压力并由此引发心理问题时,常常无法得到家长的及时关怀。加之网络已深深扎根于“95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部分学生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宅男宅女”现象普遍。而这也使学生往往难以区分现实与虚拟社会,容易引起沟通交流的问题,由此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这类学生容易出现忧郁或者暴力等负面情绪。加之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喜欢将人生意义放于某一点,一旦某一点受挫则容易导致对整个人生的否定。他们普遍缺乏受挫教育。
二“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对策
作为高校一线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政辅导员,是要做到与时俱进,要与社会发展变化密切联系。所以思政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95后”大学生的思想双重性,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教育,引入与时代同步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教育学生学会独立并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不断摸索,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对“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出发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入手,充分关心理解他们,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通过了解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精神心理需求,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并通过提高大学生“三自”能力(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齐抓共管。“95后”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所需信息,自学能力较高,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他们对某些专业方向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在量上及质上超过教育者。因此老师也应在学习上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并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个人素质。
2.亦师亦友,健全独立人格的心智教育。“95后”大学生乐于挑战,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及同学的理解与认可。所以在新形势下,老师需要改变以往的说教方式,转而主动与学生做朋友,通过相互沟通做到相互理解,彼此尊重,那么老师所做的一切既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支持,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老师在交往中侧重于适应性教育,合理引导他们进入大学后,如何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规划课余时间等等。通过与老师的交往与引导,学生也会对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反思和改进,促使其养成积极的心态,正确应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增强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
3.理想导航,促使学生尽早融入大学生活。很多“95后”大学生表示难以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找到共通的话题,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倾向于向高年级师兄师姐寻求解决办法。因此,我校通常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年,选拔大二、大三的优秀学生干部做新生班主任助理,由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大学,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班主任助理的反馈,使老师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新生的相关动态和现实状况。另外我校的理想导航素质课,对于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提升自身的理想与信念等等都有讲述,而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引导“95后”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须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扬弃的基础上传承创新,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传统文学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学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可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学的嵌入。传统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优秀的部分,也有其糟粕之处。其中优秀的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学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合理挖掘、撷取传统文学中的优秀因子,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传统文学具有深刻性、高雅性等特点,容易引起共鸣,能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明显效果。
1.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人文精神的塑造是当代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除了知识的学习,也需要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现今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意识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等问题。而文学具有熏陶、启迪、塑造、促人反思的作用。文学即人学,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学问。传统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汲取其中的营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传统文学中有忧患、进取、创新意识等,对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其次,诗赋、词曲、小说等传统文学样式蕴含了精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学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对正确人生观的树立有一定的影响。再次,传统文学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并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如《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人明白成大事者必然要经过一番历炼。一些文学作品满含生存奋斗的坚毅。最后,传统文学中蕴藏着丰厚的德育资源,有一定的影响力。传统文学的教学与传承,有助于学生追求真善美和诚挚的感情。尤其是对经典的感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素质方面作用很大。文学“展示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社会最先进分子的命运”[2],传统文学富有美感,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适合隐性教育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传统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动跨学科研究、加强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也有着一定作用。
2.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传统文学包括诗歌、辞赋、词曲、散文、骈文、小说、戏剧等。具体还包括许多小类,如诗歌有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等。在传统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有神话、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传奇、历代诗词、元明清戏剧、明清小说等。“文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政治是密切联系的,抒发现实所感是文学的生命。”[3]传统文学是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有些思想理念有其消极之处,这就需要批判地选择与继承。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诗言志”、“文以载道”,指的就是文学的启迪功能。优秀文学作品所关注的正是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摒弃说教、逐渐渗透的方式。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人的活动和情感,将行为背后的善恶与动机展现出来,最终歌颂的是崇高的情感。优秀传统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使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上古神话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勇于抗争等精神,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经典故事。屈原《离骚》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贞洁品行和崇高抱负,表达了对当时楚国的无限热爱。《论语》有对为学、修身、立志的阐释,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身原则。《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歌寄寓了不同流合污的理想。曹植《白马篇》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高尚情操。孟子《孟子•滕文公下》表达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身处世态度。岳飞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深切忠告,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三国志》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道理。诸葛亮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故事蕴涵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3.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汲取优秀传统文学的资源,可整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需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1)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每所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文学是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一个有效角度。加大传统文学课在高校的设置比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文学的教学与讲授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统文学的教学,可采撷其中的经典名篇进行分析、鉴赏和解读,充分挖掘、宣扬其中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美德。分析传统文学经典名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者情感,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传统文学的一些优秀精神理念与学习、工作、生活、责任等方面联系起来,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统文学中关于精神世界的关照、真善美的思考方面的阐释能升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鉴赏经典,而非教条式的知识传授。霍松林先生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精华部分的古典文学,其名著名篇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通过研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以提高国民素质,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4]在撷取传统文学优秀营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谐的处世观念、优秀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如《论语》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对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养成理解他人、讲求诚信的优良品行有着重要作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学精华及其精神内核的教学,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各方面素质。传统文学中蕴含明礼、诚信、慎独、博爱等优秀理念的作品很多。将传统文学中的孝义、仁爱、诚信、平等、尊重等内核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将优秀传统文学的精粹融入到大学生的活动中,以深刻的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在校园活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传统文学所呈现的美丰富多样,蕴含着意境的美、心灵的美等,可净化人的心灵。将传统文学的形式和要素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可使大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学所蕴含的美好内涵,激发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体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伦亲情。在校园活动中,注重以传统文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和感染大学生。在演讲、辩论、写作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学的要素,可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培养良好的修养。另外,传统文学的优秀部分可灵活地融入到其他文艺形式中进行传承。在其中注重渗透优秀的道德文化精神,努力营造一个有道德感染效果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汲取传统文学的营养。传统文学具有审美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特质,其所蕴涵的优秀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传统文学的优秀作品往往是文学家生活经历、情感信念、人文情怀等的艺术化,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引发深刻的思考,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优秀传统文学通过自然、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感染力,契合了隐性教育的涵义。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展现了真善美的形象,能使人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可灵活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学资源,致力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学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学书籍推荐给学生,使他们在阅读中不断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与美好情感,达到育人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道德标准、价值理念等,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理性与辩证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学必须采取的态度。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也是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并继承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自觉。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4.
[2]葛兰西.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3.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40.
关键词: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曾经说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里的“德”即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道德素质,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在社会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青年学生在校园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是一种品质高尚的生活方式,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功能。
一、大学文化的涵义及特点
大学文化指的是大学师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精神品质及行为习惯等,是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表现出大学师生特有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大学文化主要包括价值理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传统风气、生活方式、心理氛围、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物质环境等文化要素,大学文化主要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环境文化构成,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素质、理想信念等;制度文化指的是大学整体组织构架和运行的规则;环境文化指的是大学校园物理空间中的基础设施等物质,三者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大学文化。[2]宏观上来看,大学文化具有其共同点,由于大学对知识、学术的追求与发展,对自由、文明的崇尚,对维系社会不断进步的正确价值观的坚持,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同的大学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是每个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会因为体制或人事的变动而变化,因此大学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师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大学生置身于不同的大学文化中,形成的思想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也不同,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思主要采用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员教育、党团活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尽管教育方式具有多样化,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存在流于表面、教育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例如政治理论课教学枯燥并缺乏实际,学生积极性不高;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流于表面;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乏实践性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无味,缺乏与大学生实践的联系,没有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缺乏创新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忽略对大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第三,忽略了大学生本质的生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没有按照学生的内在发展规律去开展教育,而是片面的扩大认知的作用,忽略认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还是知识的教育,忽略情感与实践的教育。第四,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到政治及权威教育方式的影响,影响教育效果,而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现实和社会的观照,是教学学生对多元化、多样性的尊重,以此促进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发展。[3]
三、大学文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
(一)文化熏陶功能
挫折、困难、障碍等是青年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的经历,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水平,才能在困难面前临危不惧,而大学生解决苦难的综合能力是无法通过学习知识获取的。现代社会大学生在学习方式、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途径不断广泛,开展统一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限制,此时具有大学文化气息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作用。依靠大学文化中具有创造性和教育意义的环境文化创造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氛围,在浓厚的教育氛围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4]
(二)思想拓展功能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容易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容易形成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甚至不惜损害集体利益或他人利益,在成长中缺乏理想和社会信仰等。大学文化具有思想性的特征,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师生群体共同形成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并在形成过程中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中,使大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思想感受。大学生对大学文化感同身受,并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稳定扎实的基础,对学生思想能够产生有效的影响和渗透。在大学文化发展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情感疏导功能
思想与情感是融会贯通的,情感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教”,也要重视学生情感疏导。基于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情感的疏导,通过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人格,既尊重学生对物质的追求,能够尊重学生的情感追求,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等疏导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拥有积极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进步。
四、大学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途径
(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大学文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利用先进的大学文化、深厚的大学文化底蕴、广阔的人文知识、以及多样化的文化模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文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根据大学文化的主线,充分研究和分析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思想政治水平、现实环境等因素,将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展各项活动的目的是服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要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和共性,正确把握学生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规律,避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一刀切”等教育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注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主管理。
(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可以将大学文化创设成为具体的教学情境,采取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首先,在教育资源的选择上,要根据现有的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社会信息相结合,完善教学内容的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结合当下社会的热点新闻和事件,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文化体验式教学还要从学生自生发展特点出发,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学生的具体差异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发展特点的学生所体验的内容是不同的,这样才能使学生与教育达成思想上的共鸣。其次,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创设情境,使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不同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除了课堂情境模式,还可以开展情境实践模式,例如组织开展思想政治专题班会、交流会,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等。[5]大学文化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而社会实践是学生体验社会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现象,形成社会认识,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开展大学新生的军训活动,军训活动考验了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精神,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还增加了学生对我国国防、安全等知识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进行参观考察也是体验式教育的形式,例如开展参观革命胜利活动,培养了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怀,使学生珍惜当下,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组织毕业生进行实习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使学生提前走进社会,体验社会工作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规划,使实践活动具有合理性和持续性,持续不断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大学文化,并使大学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前提和载体,大学文化建设可以从校园硬件设施等物质环境出发,例如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加强对图书馆、绿化、文化场馆等各项文化基础设置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在优美完善的校园环境中形成积极的精神文化。如果高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混乱的校园环境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影响学生思想文化建设。在精神文化建设方法重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各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例如开展各项心理健康讲座、职业规划等。校园社团活动也是发扬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组织与企业相关联的社团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了解了企业文化,如社会服务活动、兼职实习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校园精神。
五、结语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文化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参考因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高校要积极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文化的互动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孙婷.文化育人:基于大学文化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
[2]刘婷.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创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56-57.
[3]刘佳,马辉,李润红.浅析新时代特征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于专职辅导员的视角[J].青年与社会,2013,(2):120-121.
[4]罗凌,林青.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交互性[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26-2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指大学生自觉产生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欲望和要求及自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求知行为。在实践中,正是这种需求推动着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整合并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全面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实现研究范式从“社会需要论”向“社会与个人需要统一论”的转向,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现实情况来看,理论界以大学生的需求为切入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最终效果的研究并不多,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分析、梳理,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一、国内研究现状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为主题在CNKI数据库进行模糊检索,自2000年起,至2014年12月止,共检索到文献一千余篇,其中期刊论文九百余篇。以此为依据,对国内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沿两条路径展开:一是找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理论依据;二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实践探索。具体内容如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理论依据
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程度和效果如何,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取决于自我的内在需要。正因如此,近年来从分析人的需要出发,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审视,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很多学者对其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呈现出系统化、科学化的趋势,产出很多学术成果。
1.关于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现有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需要的理论基础。理论界相对集中于主张将的需要理论、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主)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雷骥(2004)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关心人的物质需要,理解人的精神需要,尊重人的人格需要。赵婷(2008)提出马斯洛需要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都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第二,关于人的需要的内容和分类。学者们根据不同标准和不同侧重点做了如下划分。林春逸(2005)将现代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分为个人生存需要、个人发展需要、各类群体的生存发展需要、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需要。文竹(2013)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大学生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侯玉基(2002)将人的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进行划分,横向包括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个体需要与群体需要,纵向包括马斯洛提出的五个需要层次和马克思的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次。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人的需要的客观必然性。亓灿新(2010)认为现实中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驱动力,研究现实中人的需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王勤(2003)从人的生存发展角度出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激发人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人的需要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刘强(2008)提出要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大学生的主体需要,关注大学生的低层次需要,升华大学生的高层次需要。何东海、张新尧(2003)指出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合理需要,科学引导失度需要,努力满足角色需要,积极优化需要环境。李欣欣、阚红波(2008)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具有层次性、发展性、共同性和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发展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
2.关于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学者们在两条不同的研究线路上前进,一条是研究与人的精神有关的问题,主要包括精神动力研究、精神利益研究、当代人精神需求研究,尽管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不同,但一致认为,人的存在发展需要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精神需要激发、引导、提升,而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容与任务。另一条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和主体性等方面的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学者们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主体精神,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使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对接。目前,沿着这两条思路所进行的研究已取得以下成果。
与人的精神有关问题的研究,主要成果有:第一,对精神动力的研究。骆郁廷(2003)指出人的精神需要,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张力,推动人们的精神活动去满足精神需要。开发精神动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科学理论、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郝登峰、刘梅(2002)认为精神动力系统含有导向力、驱动力、调节力三个子系统,精神动力系统具有导向、推动、整合和凝聚功能。第二,对精神利益的研究。靳国军(2004)认为精神利益对增强人的活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对精神需求的研究。王玉霞(2008)、梁胜初(2003)从现实的变化分析了当代中国人精神需求的变化、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合理引导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和主体性等问题相关的研究,主要成果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苗华(2007)指出人的精神需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精神生产是人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使精神生产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雷骥(2007)阐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及其与之相对应的需要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三大人性基础和哲学根基。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吴琼(2007)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向以开放性、主体性、情感性、生活化为特征的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刘志英(2002)分析了学生主体需要的不同层次和类型,指出教育教学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互动辩证关系,将两者之间的冲突归为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冲突。褚凤英、孔超(2010)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首先体现为人本价值,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增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实践探索
理论界一直在尝试着从分析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入手,试图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贴近大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把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固化为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内容和特点
薛海(2010)认为当代大学生精神需要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求知、交往情感、理想信念、职业规划、消遣娱乐等,主要特点有求知性和发展性、能动性和参与性、层次性和差异性、趣味性和娱乐性。郁顺华、毕玉芳(2008)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具有以下特点:有理想信念,但也急功近利;求知欲强,但重速成实用;渴望尊重,但缺乏个性差异认同;向往休闲娱乐,但仅追随时尚;有交往需求,但只要快乐享有。金艾裙、李震(2012)指出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呈现四大特点:注重自我的全面发展;目的性强,更兼具功利性倾向;调适情绪的需求日益增强;不同个体与群体需求呈现明显差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意识的培养
白丹(2005)认为精神上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的思想政治需求是人类特有的非生存性质的需求,需要后天的培养和造就。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意识,要抓好“三种教育”,完善“两种机制”,建立“一种体系”。占世豪(2006)认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意识,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和我国时代的特点所决定的,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曹俭(1998)强调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几种途径,即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育之以需、约之以规。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机制的构建
李国娟(2005)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致力于在学科的意识形态性和大学生的自身需求之间,在教育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在完善课程教学与提升学生需求层次之间建立三个平衡点。张斌(2012)认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机制要重建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厘清大学生需求体系与满足体系及其二者的内在逻辑关联,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机制构建的价值目标,从而寻求切实可行的策略。周桂英(2011)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内在动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机制,必须夯实需要基础,满足现实需要,促进需要升华,拓宽需要视域。
4.以大学生需求为立足点调整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吕云超(2012)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及心理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努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金艾裙、李震(2012)提出应关注并引导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需求差异,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薛海(2010)提出要构建主体性、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育和谐的理解型师生关系,建设高雅和时尚融合的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法,但却存在着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如英美的“公民教育”、德国的“民主教育”、法国的“公民道德教育”。郑永廷[1]曾引用美国前教育部国际研究学院院长的说法:“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政治社会化技术,或者叫公民技术。中国叫德育或者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叫公民教育,叫作政治社会化。”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重视被教育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主张人性化、实践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反对生硬的思想灌输,多渗透于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中。
(一)理论研究方面
国外对需要问题本身进行的研究较多,但真正对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进行专门研究的不多。西方学派的一些学者对需要与人的本性以及需要的异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人的需要与人的本性不可分割,并认为人的真正需要是符合人的本性的需要。西方的代表人物弗罗姆认为,人的真实需要是指那些对于实现人的本质来说必不可少的需要,是根植于人的本性的需要。对于需要的异化问题,马尔库塞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是虚假需要。人的需要的异化使人丧失自我,成为单向度的人。弗罗姆认为,马克思既重视物质需要,也重视精神需要。马克思的学说并不认为人的主要动机就是获得物质财富,而恰恰是使人从经济需要的压迫下解脱出来,使人作为个人得到解放,克服异化。
(二)实践研究方面
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渗透教育的形式,广泛存在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人格等诸多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以美国学者杜威、皮亚杰、科尔伯格(L.Kohlberg)为代表的“现代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教育时的自主精神和自我教育方式。美国学者拉思斯(L.Raths)、哈明(M.Harmin)和西蒙(S.Simon)提出了价值澄清模式,主张尊重人的需要,鼓励学生在自我意愿的主导下获得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国外的思想道德教育将教育融入生活,鼓励受教育者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加强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认识,让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教育,减少受教育者的心理逆反与阻抗。1970年由N.V.黑渥勒提出“隐蔽课程”(hidden,curriculum),主张在德育课程之外,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此外,美国教育学家博耶指出应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鼓励学生关注和思考伦理道德问题。英国学者阿什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发挥教师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因势利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差异性的多层次的德育工作。
国外很注重适合人的心理需求相关方面的教育,美国和日本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其遇到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学习生活困难等问题提供咨询服务,这也为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更易获得学生的信服和认可。国外有些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步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国外所采用的渗透教育、隐蔽课程、以服务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注重满足大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通过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目前理论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问题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有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现有成果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严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偏少。大多为对需要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阐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实践融合不够紧密。理论的选择与运用较为局限,多为对需要理论,尤其是精神需要理论的概括梳理,鲜有将哲学中的“多元并存”与“一元主导”的关系理论、主客体关系理论、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心理学中的接受心理等相关理论应用于该项研究,尚没有在理论上形成多学科综合分析。理论运用的深度与广度都存在一定的欠缺。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的方面很多,要主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需要共同作用才能正确的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本研究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征、 教育理念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价值观;能力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此时期也是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涉及到很多个主、客观方面因素。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有几个特点:整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实践性教育,三者缺一不可成为一个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坚持的原则要确立整体教育观,核心要素不能丢,主体性与主导性结合起来。在方法上,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培育三者相结合,对全体学生既要公平统一,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于一体,使学生协调发展。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因为是一种整体性教育,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是具有整体性。第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应该是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全,只有这样,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才具备一定的功能。第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整体性教育是当前和以后对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生活思想水平的主要环节。
2、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教育要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重点。第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密切相关的,从学生的本质出发。第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育也是以学生为本,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教育要满足大学生的个体需要。
3、实践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只所以说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典型的实践性,是因为:第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对人教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是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在不断的实践中,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基于此,这种实践活动是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的。第二,在内容上民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在内容上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不仅有理论的,更有实践操作方在的。第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念思考
1、确立整体教育观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成效性离不开整体教育。整体教育观,就是既包含着整体性的又有广泛意义的教育思想。学校教育不仅向大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也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所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的最终任务。无论缺少任何一级的教育,缺少哪一部分的教育都是不是完整的教育。实现中国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与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知识、能力培育和价值观培育相结合这是整体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深刻内涵是要求知识、能力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三者合理搭配,应该处理好,偏向哪一个也不完整。
2、注重核心要素的培养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指价值观教育。我国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目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观作为核心要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要以价值观为核心。第二,上面所述的知识是能力和价值观的基础,反言之,价值观又是知识与能力的方向所在。第三,我们知道价值体系是规范的调解体系,一切规范 都能在价值中找到基础。判断规范是不是有效,应该以相关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所以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方面的传授以提高能力,更要重视核心要素――价值观。
3、坚持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目的就是主体性形成与完善。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个性特征,这是人具有不同的主体要素。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人的主体性时,具有主导性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求把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与主导性教育想结合,所谓的主体性教育是指把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和个体思想政治水平相结合,而主导性则主要是要求大学生所达到的社会主导 的思想政治目标。从中可以看出,前者是注重现实,而后者看的是理想性与可实现性。
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途径
从上述可基本看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要注重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统一培养,还要有一个思想政治统一的标准与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家庭、社会、学校一起努力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1、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
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而且也必须以知识讲解为基本形式,如果大学生没有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能力,那么,他们就不会判断立场,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会辨别是非,不能解决问题。而价值观的培育则是指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领悟能力,能与其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与相互表达理解。知识是材料,形成一定的能力能源,没有知识不会有能力,思想也不会存在。知识更是价值观的基础,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不是相当我的想象,只有一定的经验与事实才能形成价值观,知识越多,价值观才会更正确、更先进,更合理。所以教育中不能兴有理论没有实践,只有三者统一,才能使大学生形成较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
2、全体学生统一标准与发展个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素质有一个标准的统一规范,但也不失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进行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全体学生的标准是统一的,这一点我们不难理解,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是要符合人性的普遍性,虽然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是总是有人有着共同的普遍性。所以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时,总是要照顾到学生的共性特征,它必须为什么又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呢,这一点我们不大好理解。因为无论规定做得多么详细,总不能满足个别人的发展需要。虽然存在着这样的缺陷,但也不能阻碍我们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目标中要重视个性的发展教育。坚持统一标准,这是对大学生的共同教育目标,所有的大学生必须要达到这样的标准,但是,这并不是否认对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反过来说,对学生的个性方面的教育有共性的一面,没有个性哪来的共性呢?在这一点上,所说的标准统一其实质上就是对不同层次个性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反向审视这些标准,做到统一与个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满足所有学生的思想水平提高。
3、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协调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环境,一般讲这个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三个方面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作用,既有优势,也有缺陷,需要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当前,社会、学校与家庭三方面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机系统。但是,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提高需要大环境的共同作用,这个过得是复杂的,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都有很多的限制与条件。我们要把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相系起来,协调一致,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何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2]金菊.新世纪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08)
[3]张汉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手段探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4(04)
[4]李伟东.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嘉应学院学报. 2004(0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课题项目:该文系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20世纪末,在心理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潮———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它主张从“积极”入手,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的“消极“相对,注重个体的内在力量和美德等积极的力量和潜能的激发,从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人类实际、美德和基能等出发,提倡用一种全新的、积极的方式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答,并且在这个解读过程中去寻找可以帮助所有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属于自己幸福的种种因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等方面。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对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整合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我们应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什么。是“人”,是引导、增进、提升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从“善”的角度出发去实现情理的交融与整合。然而,目前的思想教育模式并没有按着理论所说的方向发展,而是在某些方面偏离了原本的结果。导致这些现状出现的因素有很多,既与现在社会发展局限造成的时代境遇有密切的关系,也与现在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分割。或许外部的时代境遇我们不能避免,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走出这种发展的困境,只能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范式去突破,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若想要突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理解方面的困境以及现代人精神方面的困境,就必须由个体中心范式向相互理解范式转化。
2.改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我们往往只是单方面去灌输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准则,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观点,大学生不是完成社会规范这一任务的产物,也并不是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不是完成任务的必要工具。把自己置身于教育者的角色,将学生片面地看成“问题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通病,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信任自己,降低学生在面对自己时的心理防御,从而和学生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帮助其解决思想政治问题,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然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和大学生一样都是需要发展和成长的个体,教师不再是“教书匠”,与学生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师应该重新认识自己的职责,学生是发展的,应该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自我成长中的积极体验。
3.优化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工作手段和工作方法是由工作思路来决定的,不仅如此,工作思路更是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积极心理学在对待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习中采取了更加全面的方法,它将重心转移到对自身诸多品质的激发和研究上,提出了积极预防的理念,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因为“只有人本身的诸如对美的追求、乐观、爱心、胜任、勇气、工作热情、对未来满怀期望等积极品质才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武器”。因此,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摒弃“修补—纠正—再修补”的循环往复的传统思路,提倡更加科学客观的预防观念和心理,即通过激发、培育学生的积极品德来完善学生的人格和思想政治素养,既可以减少问题出现的频率,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遇事的解决能力,这才是预防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的思路。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1.尊重艺术类大学生主体地位,改进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本就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作,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何种手段去教与教育主体密不可分,而最终教育结果的好坏则是与对受教育者的定位密切相关的。正如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在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下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与被教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成长和发展的个体,都是学习的个体。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自我成长的积极体验学生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摈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较粗放、简单的,以批评提醒、反复惩戒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应采用既有利于培育受教育者良好道德品质,又可以帮助受教育者矫正不良品行的教育方式,如沟通、说理、理解、接纳、交流、赞美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大学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促使大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品质,并积极引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发展目标,激发自己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寻找和创造发展的渠道、方法以及发展成效,逐步培育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且具备积极人格的个体。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批评教育、品德评价、榜样示范等方式,尽管这些方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否定某些东西和肯定某些东西来使一定道德规范和政治准则内化,具有很强的规定性、灌输性和强制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把大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并且重点发掘和培育,重视大学生思想形成过程的积极研究,给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开辟更大的舞台。
2.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大学生的积极体验和领悟。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行动能力,培育他们对社会的奉献意识,激发他们攻坚克难、自强不息的斗志,强调和重视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全面的、客观的、正确的认识,让他们在为社会和他人奉献自己力量的同时体验自我的存在,收获帮助他人的喜悦和满足感,增加自身对他人的责任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积极体验。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就要解决其需要。解决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的矛盾,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体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党的十报告中就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因此,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业、心理、就业、人际交往等问题想要得到解决,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之放到日常教育和服务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始终,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解决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3.优化艺术类大学生培育环境,健全支持系统。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高校也属于社会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小型环境,将高校这个小区域的环境建设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极大的好处。想要达到此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立志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以品味的高雅和学术性的思想为最终目标,组织以文化、科技、学术、娱乐、思想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全方面、多样化的健康发展;采取网络手段,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将网上虚拟与现实实际相沟通、结合;完善管理体制,营造一个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高校制度环境。发挥高校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高校组织有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资源优势,可以为先进文化提供了交流和发展的平台,并且还可以影响到周围的社区。高校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向社会靠拢,与社会加强联系与合作,取长补短,将高校人才、技术、知识能力等潜在优势发掘并转化成可以引导和发展社会的现实力量。
参考文献:
[1]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
[3]AlanCam.积极心理学[M].郑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2+189.
一、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社会思想领域逐渐呈现出道德标准多元化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增大了在多元价值背景下个体价值取向的自主性。但是,一方面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观极易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社会阅历及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自我控制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及自主选择能力较差,使其作为价值观接受个体价值的自主性选择过程中面临困境。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价值观冲击。传统的价值导向,使大学生对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主认知产生动摇,大大增加了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自身内在行为准则与价值的难度。大学生存在思想政治层面上的各种困惑及偏差,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政治理论的支撑。[2]
1.价值多元化对思政教育主流意识带来挑战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断向多元化价值观逐渐转变,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动下,来自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已经逐渐融入到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中去。价值观多元发展对思政教育带来挑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需要在文化多元的大背景下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现阶段的意识形态领域,一些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不断运用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我党的积极意义及成就进行抨击,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
2.当前文化传播方式挑战思政教育主动权
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虚拟网络和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血液、开辟新的渠道,也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武器,与此同时,这些新兴的文化也给大学生思想的形成、教育主流渠道的建立带来了挑战。虚拟网络并不是单纯的网络虚拟空间,它是现实社会向虚拟空间发展延伸的结果,是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及社会利益在?拟世界的再现。虚拟网络的强势来袭正迅速地改变现代大学青年的生活与交流方式,并以此形成特有的新兴文化形态――虚拟网络文化。[3] 然而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甄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道德感知易陷入困惑、模糊或者迷茫中,不能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完全区分开来,挑战了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3.网络信息丰富性和复杂性挑战思政教育权威性
当前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文化传播方式,对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及意识形态都形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动下,中国青年大学生获得讯息的渠道越来越广,这样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大学生认知面。同时大学生通过这一渠道学习,也可能接触到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一些不良信息通过互联网渠道传播给大学生,影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网络信息丰富性和复杂性挑战了大学思政教育的权威性。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1.提升思政教育自觉性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视域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调整,进一步带动了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健康和积极发展。但要实现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为准则与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自觉性,这就需要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上进行深入改革,推动大学思政教育与当代社会主流价值的发展趋势相结合,进而带动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2.将思政教育融入文化中开展德育工作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人们所需的信仰不可靠生硬灌输进去,所需的处事态度不可粘贴上去,但个人生存所在的特定生活条件将引导人们看到或者感觉到一种事物,而不是另一种事物――所以他所在的生活条件在他的身上逐渐形成某种行为系统或者某种行为的方向。因此,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文化中开展德育工作。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并根据实际教学需求,为学生选择优良的社会实践平台,建立推动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效率和时效性。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游览红色文化基地、参与志愿服务及生产劳动等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理想与信念的认同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意识。[4] 使学生深入感受现实、体验实际生活、了解社会动向,寻求个体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融合。
3.将网络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
1大学生思政课教育的要义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立足于院校实际,尊重教育规律,以思政课为依托,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院校、家长、社会三方面力量,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等基本的政治素质,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
这样的教育内涵决定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现实教育中,专业以其实用性被大学生重视,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他们的心目中可有可无,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发展中,“德”排在了首位,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尽管也能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但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甚至可能会用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去危害社会。因此,我们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
2大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
2.1固守传统,缺乏突破
一个时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固守传统,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没有更高的要求,忽视理论研究,缺乏前瞻性,对社会影响的敏锐度不够,对大学生指出的热点、难点问题缺乏深层次研究。
2.2方法陈旧,缺乏顺应
现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需要民主,需要平等,更需要现代技术的介入。他们常常以自己的好恶去判断、去选择,这给传统的方式方法带来了冲击。曾经以学校教授主导教育、引领价值判断的时代,不再适应现代的大学生,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要顺应学生的需求,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
2.3讲师权威,缺乏沟通
现代的学生喜欢细心、耐心、随和、专业强、教法灵活、幽默的教师。而我们的讲师,还高高的站在神坛上不肯下来,这就造成了他们人格魅力的下降,感召力、吸引力减弱,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不“亲其师”,必会带来不“信其道”,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度,影响到了教育效果。
3应对策略
3.1管理文化上台阶
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是非常浓厚的,尤其是环境文化,每一个准备上大学的学生对大学校园和生活都充满了向往,他们走进校园往往被浓郁的文化氛围所感染,要利用他们这种最初的兴奋点,把学校管理层面的文化,通过学校活动、教师授课等方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大学的精神、校风、教风、行为准则等等,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的思想,受到价值观的熏陶。学校的管理文化往往引领着师生的思想发展方向,院校必须做好学校的管理文化,而且要根据时代的不同,不断完善管理文化,以适应时代要求,适应学生需求。
3.2解决学生新需求
面对新形势,面对新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不断创新,现代大学生面临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经济困难问题、就业问题、心理问题等,他们往往被这些问题所困扰,甚至忧心忡忡,这种情况下很难接受思想教育。因此,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他们的新需求,帮助他们解决一些能够解决的问题,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顺利实施,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3.3尊重理解要顺应
时代的发展造就了一代代新人,每个时代的新人都朝气蓬勃,有着崭新的思想,有着较前人更高的追求,尤其是生活在这个飞速发展时代的青年,他们思维活跃、信息来源广泛、尚未成熟的思想也时时受到新生事物的冲击,他们在心理上需要老师家长的理解,他们同样不想与上一代人有代沟。因此,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好,教师就要尊重客观规律,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理论,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顺应学生的内心需求,正确引导学生,和他们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贴心人。教师要增加和学生交流的机会,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不断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顺利。
3.4院校、家长、社会三统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从当前教学现状上看,其在资源地开发与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上述我们已经阐述过了思想政治资源所包含的内容。其中有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也有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然而在实际利用过程中,能够行之有效地被利用起来的资源却少之又少。比如在众多高校中,都存有许许多多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等。就以人力资源来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导致其在教学操作中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深入挖掘与开发,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为了教学而教学。同样地,对校外资源以及一些有些资源与无形的文化资源等的开发与挖掘,也不不尽如人意,造成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失调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应当是综合性、多层次的,但从当前教学现状上看,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失调:一是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两者的开发失调,教师对校内资源过于倚重导致对校外资源的忽视与协调开发;二是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两者的开发失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的讲授,而忽视了其他学科以及非文字资源的教育,造成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与道德层面的教育失衡。
(三)缺乏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计算机信息网络是当今时代的主流,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完全避开信息网络的影响与渗透。目前,在众多高校的教育资源体系中,网络资源俨然已成为其中的资源主力,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网络资源信息量大,提取困难以及内容复杂等方面的因素,在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构中,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仍然较低,且缺乏前瞻性,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及道德影响较为有限。
二、解决的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作者就问题逐一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思路,来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率。一是遵循资源开发与利用原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涵盖面广,教师在开发和利用相关教育资源过程中,应当遵循“方向性”与“教育性”两大原则,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方向的基础上,努力挖掘资源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观念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当注意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感染与教育;二是加大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力度,包括对校内思想政治资源的挖掘与二次开发以及对校外丰富思政资源的选择与提取;三是有效开发网络资源。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要提高师生对思政资源的筛选与鉴别能力,在利用网络来强化学科教育的同时,也能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与健康。
作者:潘治钢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大学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场所,处于上大学这一年龄段的学生,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大学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这对其今后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大学教师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其是大学生人格的塑造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更早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状,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思想政治教师的人格魅力极大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教学经验,还要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更感兴趣。所以,大学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能力,对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需要为学生做出榜样,这样才能通过自身的思想观念以及人格魅力去积极的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更具学习的主动性。有时,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程的教师,这也体现了出了大学思想政治教师的重要性。大学生在学校中应用的学习的不只是专业课程,其还应该学习在今后踏入社会后,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其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与心态,这些知识都需要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去教授。
2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以及特点
2.1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的素质一般都比较高,其自身的思想观念与道德修养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其必须树立良好的形象,利用榜样力量积极的引导学生。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时期,其各项观念与认知水平还不够完善,对社会环境还不够了解,而且由于阅历有限,所以,对社会中的一些事物,缺乏正确的理解,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师对其提供帮助,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道德修养,才能有效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2.2应具备丰富的知识以及较强的教学能力
大学教师的根本任务除了教授学生知识,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格,所以,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这样才能为学生更好的讲解难题。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以及较强的教学水平,可以增强其人格魅力,还可以使学生对其更具信任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从而对其进行更好的帮助。较强的教学能力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等,这对课堂的气氛以及教学的效果有着较大影响,提高教学能力,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程。
2.3应具备先进的思想以及身心素质
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较为缺乏,很多学生在踏入社会后,具有恐惧感,而且缺乏信心,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工作中无法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有效发挥,这也说明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缺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大学都开设了思想政治这门学科,其可以有效的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大学思想政治教师比较具有较为先进的思想,还要具有较强的身心素质,其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的心理,对其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使其用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大学教师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样才能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精力更加充沛。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高校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尽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3.1进行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
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与水平,高校应该对大学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这样可以提高其自身的道德素质,还可以提升其思想观念,使其更加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在选拔大学思想政治教师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以及标准进行,要对其政治立场进行考察,还要对其专业素质进行测试,只有达到相关道德标准的人员才能正式上岗。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具备较为先进的思想观念,其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以及意识,这样才能制定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案。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上岗前要接受相关的岗位培训,通过学习符合学校、国家在教育大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院校还要制定对大学青年教师相关培训,对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进行研究和学习,使他们明确政治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同时还要带领学生们经常的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也为今后如何培养教育好下一代奠定基础。
3.2院校要积极的为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提供各种保障
在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在业余时间要安排他们参加一些培训、学习,还要组织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这些活动中院校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费和物质保障,院校要制定长期的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方面的社会活动,对于思想积极、政治上进的青年教师要及时的奖励、表彰和提拔,这样带动部分落后的青年教师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国家的现状、历史、地理要进行深入的了解,鼓励他们带领同学们到我国的偏远山区、革命老区去学习和考察,使他们更深入的了解革命历史,了解目前还有很多贫困的孩子上不起学,以激励大学生们刻苦学习,为国家的发展奋斗终生。
3.3支持大学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教学的艺术性
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大学政治思想教师的必备的基本职业素质,这是理论的延续,国内国外形式的变化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是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科学研究,尽量增加教育中的科研含量,这样可以提高教学过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用科学的政治思想研究成果和大量社会实际作为支撑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国家的政治思想真正的融入学生的头脑中。目前国家已设立一级学科,开展发展史,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动党的理论建设和发展,为巩固在高校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