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读书的成语

关于读书的成语

时间:2023-05-29 17:38: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读书的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读书的成语

第1篇

1、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2、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3、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4、出类拔萃: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5、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今天看了一则成语故事,这则成语讲的是两个故事。都是关于奋力学习的。悬梁是汉朝的孙敬为了防止睡觉打瞌睡,就用绳子把头发绑在房梁上,只要一困绳子就会拉他的头发,他就痛醒了。刺股是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专心读书,他为自己准备了一个锥子,只要一分心就用锥子刺大腿。而最后孙敬成了政治家,苏秦成了著名的外交家。

我被孙敬、苏秦读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们为了读好书那么努力,再想想我。不爱读书,做作业,做事情总是做的很慢,拖得很晚。老师,家长都对我很头痛。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对我们学习有利的因素越来越多,我更应该抓住这良好的条件好好学习。

第3篇

1、傲雪凌霜: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2、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冰雪聪明:比喻人聪明非凡。

4、担雪塞井: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5、雪虐风饕: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6、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7、报仇雪恨:雪:洗刷掉。报冤仇,除仇恨。

8、映雪囊萤: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9、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10、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11、白雪皑皑: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12、孙康映雪: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13、抱怨雪耻: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

14、报仇雪耻:报:报复;仇:仇恨;雪:洗刷,除去;耻:耻辱。报复冤仇,洗刷耻辱。

15、冰肌雪肠:比喻身心洁白,没有污点。

16、挑雪填井:比喻劳而无功。

17、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18、洪炉点雪: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马上就会融化。比喻对问题领会极快。

19、洗雪逋负:洗雪:队掉;逋负:旧欠,引伸为旧恨。报仇雪恨,以偿夙愿。

20、冰天雪窖: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到处是冰和雪。形容极为寒冷的景象。

21、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22、鹅毛大雪:像鹅毛一样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23、粤犬吠雪:两广很少下雪,狗看见下雪就叫。比喻少见多怪。

24、冰魂雪魄: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25、白雪阳春: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

26、白雪难和:白雪:指楚国一首歌曲名。

27、兵不雪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28、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29、报雠雪恨:报冤仇以洗雪心中之恨。参见“报仇雪恨”。

30、饱经霜雪: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

31、雪窖冰天: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32、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33、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34、傲霜斗雪:傲视寒霜,抗击白雪。形容不畏严寒。比喻人身处逆境而不屈服。

35、以汤沃雪:汤:开水;沃:浇。用开水浇雪。比喻效果明显。也比喻事情很容易做。

36、冰天雪窑: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

37、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38、如汤沃雪:汤:热水;沃:浇。象用热水浇雪一样。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

第4篇

关于勤奋学习的成语有以下: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学以致用。最根本的是要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要联合起来,由浅入深地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囊荧映雪。比喻人勤学好问。悬梁刺骨。以绳子系头挂在屋梁上。形容刻苦学习。凿壁借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语文积累不够,学生的“脑袋空”,导致语文教学“耕耘不见收获”,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也限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永正说过:我们提倡把读、诵、背当作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去落实,把读熟到能背诵当成第一目标去完成,把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当作第一指标去考察,在此基础上再谈理解和感悟。因此,熟读成诵进行语文积累是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

那么,我们指导学生都积累些什么呢?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重识字的积累,鼓励学生多识字,而且要记住,其次是阅读和背诵儿歌、对子、韵语、童话故事、简短的诗句。中高年级应注重词语和段落的积累,如成语、精美的词语、优秀的寓言故事、格言警句、名人名言、歇后语、现代诗文、古文。无论是哪个年级,背诵的内容要精选,对所选的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于心,积累下来,增加“内存”。这个读背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是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过程。

怎样进行阅读积累呢?

1、激发兴趣,培养读背习惯,大力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表扬和鼓励“贮存”多的孩子,创设读书氛围培养读书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读的多、背的多是荣,不背或少背是耻。培养读书兴趣,变化身心气质,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使其艺术修养得以提高,可以启悟生命智能,开拓人生境界。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性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它带有感性色彩,是启迪儿童心霏的钥匙。在教学中,要使学习的知识为学生接受,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地将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运用于教学,更新方式,有的放矢,善于设置悬念,联系实际,揭示矛盾,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2、情境式积累。向学生推荐文学名著,把故事或人物介绍到精彩处故意“刹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自主地去阅读积累。例如在学完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之后,让学生感受海峡两岸真挚的情感,对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中相似人物形象的积累,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为他们的语文能力和创新思维打下扎实的基础。增加历史常识、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熟读经典,会使阅读力、理解力、思考力、想象力大大加强,再读起普通书来毫不费力,进而带动众多学科和技能(如数学、历史、艺术等)的有效学习,促进人才全面发展。诵读一部经典,不仅认识数千汉字,还能让小朋友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而语文基础好,是一切知识学习的基石。

3、试误式积累。英国心里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学生有了错误,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则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将错就错,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的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例如对学生“躁”“燥”的训练:口干舌()、急()不安、性情暴(),在试误中学生逐渐明白,两个字分别与生活常识(水火相克)、行为习惯(急得跺脚)有关,接着让学生自己举例,结果一大批常见易错的成语得到了巩固和强化。在我们的不断“试错”“识错”“思错”“纠错”过程中,新的问题不断被发现,新的资源不断生成,从而拓展了教育视野。

4、探究式积累。你不必担心儿童领悟了多少,还应当让孩子尽量少领悟一些,多感受一些,充分利用文中的语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肢体语言。这样,在更大的程度上积累了语言,激活了以前的表象,与眼前的表象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新的表象。这就要求学生关注自然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感悟生活的精彩和生命的灵动。正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关于名言积累,以下仅供参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5、多方合作,共同完成积累。例如充分利用早晨的课前自习进行读背;开展“每周一诗”活动,低年级学生背下来就可以,中高年级要求学生不仅背下来,还要解其意,悟其情;做摘记,有摘记本,或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或生活小常识、或读后感想体会等;每周上一节语文活动课,进行读书读报、朗读、故事会、成语故事、成语接龙、对对子等;倡导亲子共读,定期与家长交流,形成学校和家长共同关心学生读书的氛围;建立读书小组,养成同伴互读的习惯,利用课后时间,同伴互相交流、促进、提高;可根据季节、节日或学生感兴趣的主题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累;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等,开拓新时代的积累空间。

总之,因为语文学科“皮厚”的特点,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慢功,所以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荀子所说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淡化学习结果,持之以恒,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阅读天地,让学生陶醉于读书的乐趣之中,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在不知不觉中,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达到古诗中“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第6篇

十二岁那年,我读初中。学校所在地没有新华书店,供销社布店里的“鞋袜毛巾”柜旁,有个小图书角,或许就是那时延伸到公社一级的“新华书店”,那里歪斜地摆着几本“毛选”和《果树栽培》之类图书。

一天,我在那角落不期而遇一本《汉语成语小词典》,售货员吹拂灰尘后,我花七角钱买下,这是我第一次买书。 那时,仁寿老师教语文,他要我们课外积累“良词佳句”。

关于那时的读书情况,我曾在另一文中笔谈过:“我们想多读些书,却无书可读,学校没有图书馆,农家也没有谁藏书,大家都是农民,倘没有小孩上学,连一张上厕的纸片都难寻,想走宋濂之路借书看,简直是向和尚借篦梳。”正当我讨厌这项作业,就像厌烦我父亲逼迫我在周假满山路遍寻牛粪积肥一样的时候,这本《汉语成语小词典》,帮了我应付老师检查作业的大忙,看到成语词典中那些从未见过的词语,无异于我在山间小路遍寻牛粪不着,忽遇一堆牛大便一样兴高采烈。

凭借这本《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淘了一大堆成语,作业完成得“出类拔萃”,获仁寿老师“眉开眼笑”奖。老师笑逐颜开,我兴至劲来。从此,这本“成语词典”,成了我课外惟一读物,随身携带着,上厕蹲坑读它,放学路上读它,劳动间歇读它,只要有闲,我都从裤袋取出,读它几页。每天“开卷有益”,我窃喜结识了一个无所不知的“良师益友”。 读“成语词典”,没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本是枯燥乏味的,但我却读出趣味来:阿玉叔看“三国”,每逢深奥难懂佶屈聱牙的词语,便“不耻下问”于我,我总能解答得令他颔首称是,满意而归,说我小小年纪能懂得“周瑜虚与委蛇”这样望文难以生义的成语;替巧英大妈过那封半文半白老气横秋的家书,她丈夫梅銮公十分满意,说信写得动人有文采,有几个成语还是他初次谋面而不识,写信写到让人大惑不解莫名其妙,能算好信吗?

但在那时却给我莫大的鼓舞,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受到如此鼓励和褒扬,更加乐此不疲,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勤学不辍,当我把这本《汉语成语小词典》读得破烂不堪的时候,初中尚未毕业,我曾在班上自诩:这本“成语词典”,我背得滚瓜烂熟啦!内里没有能难倒我的成语。同学们知道,我母亲腌制的“糟桃”好吃,有个`寄宿生同学,挑衅着以他那块油炸蛎饼赌输赢,博五十回合输我;另一同学不服输,拿他那块三指宽肥厚的猪肉做赌注,博一百回合,仍没吃上我母亲腌制的“糟桃”。班长无美食押赌,设无本之赌局,他别出心裁想“出奇制胜”,说他随意说出成语,我若能答准在哪页,他介绍我“入团”,我都从容应对得“八九不离十”。此后,我便有“活词典”的美誉,被在小学代课的仁忠老师作为劝他学生勤学的榜样。

如今,三十年过去。我重翻《汉语成语小词典》,若逢似曾相识的老朋友,它曾经帮助我通过高考,受用至今,并将继续享用下去。现在那供销社早已拆除,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鳞次栉比美轮美奂的商品房,但那街市一间连着一间的商店,琳琅满目中竟无一间书店,甚而至于连一个“图书角”也不曾见。我衷心希望:乡村的商店,能把“鞭炮香烛元宝纸”专柜空出,开辟一个“小图书角”,让青少年朋友挑选他们所需要的书籍,说不定哪本图书,会改变山里娃一生的命运哩!

第7篇

关键词:农村;课外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056-02

2011年修订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再次重申了对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扩展阅读面,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多重功能,但这种多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于每位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这个课外阅读量。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实施渠道主要在课外,管理和控制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不去管理和指导,学生的阅读实践就有很大的随意性,最终将完不成任务,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较差,图书室里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很少,学校图书室只是装扮门面以备上级验收;或因师资短缺,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图书室形同虚设;大部分农村家庭还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一般都没有为孩子准备好大量的课外读物。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的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笔者所在的河北省唐山市滦县东安各庄镇李各庄小学(简称我校,下文同)是学区内语文教研活动示范校,学区的语文教研组就设在我校,我校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就粗略地谈谈我校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做法。

一、创设氛围

为了营造阅读氛围,在教室墙壁、板报、橱窗等显要处都悬挂或张贴了关于读书的名言,创设了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开学初,学校都召开新学期课外阅读动员会,会上张校长作了《人人都来参与课外阅读》的动员讲话,深入浅出地就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等作了介绍,号召全校师生都参与课外阅读活动。语文教研组组长葛老师作了关于阅读方法的专题讲座,然后由爱好读书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分别登台作了“读书的收获”发言,并向师生中涌现出的读书优秀典型赠书。全校师生纷纷表示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活动。随后各班都召开了关于课外阅读的主题班会,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为保障学生课外阅读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出资选购了一大批适合各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编印了各年级课外阅读推荐篇目,各年级、各班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并规定:学生在校集中阅读时间为上午晨读和下午的课外活动,学校制定了教师伴读值日表,每班学生在学校规定集中阅读的时间内均有一名教师在班内伴读,帮助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为了扩展读书空间,学校在每学期初都召开学生家长会,会上各位教师分别向学生家长详细介绍了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安静的家庭读书环境,每天抽时间陪学生读一会儿书,并且为学生选购一批可读性强的课外书。通过学校与家庭的一体化运作,学生有书可读,天天可读,阅读习惯逐步得到培养。

二、阅读诱导

苏联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要培养学生对书的热爱和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的熏陶诱导至关重要。我校语文老师都努力做到了博览群书,其意义不仅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情感方面的学习主要靠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语文老师不但要读经典作品,更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课下还和他们做知心朋友,一起交流读书的感受,学生阅读的兴趣浓厚了起来。

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每节语文课里挤出五分钟时间,声情并茂地读书给学生听。短的文章,一口气读完;长的作品,选读精彩片断。每次上语文课学生都已经正襟危坐,用渴求的目光期待着教师的到来。读书给学生听的时候,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显得兴趣盎然。有一次,笔者读了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中的精彩片断,课后竟有多人到办公室向我借阅,还有人用零花钱买了这部小说。实践证明,学生普遍对读书给他们听的做法感兴趣,他们产生了自觉自愿地想阅读的欲望。

三、建立班级阅读基地

学校为每个班都添置了一个可容300本书的固定书柜,建立了班级图书架,作为班级阅读基地,语文教师为图书义务管理员。这里不仅是学生阅读的场所,更是教师实施阅读指导的场所。里面的图书不是固定不变的,语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及时更新。如学习《七律・》,教师就从阅读中挑选一批关于的故事和回忆录,组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学习鲁迅、老舍、冰心作品的时候,就让学生“读点鲁迅”、“读点老舍”、“读点冰心”。班级阅读基地的建立,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利用班级图书架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如训练学生利用图书目录,及时找到自己需要的书;训练他们在阅读之前能猜测读物的内容;训练他们的速读能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阅览图书,找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等。另外,利用班级图书架还可以培育学生阅读的个性。通过自主性阅读,有的学生会表现出对某一类书籍的特别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育学生的阅读个性,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读得更广一些,思考得更深一些,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探究性阅读。

第8篇

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或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是从“教”转变为“导”。引导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等元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与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使他们能很快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

以六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成语王国之旅》的一节准备课为例,作为任课教师的我,应好好地进行反省:教师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让学生自己组织、主持活动,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但这不等于教师什么也不管,放任自流。恰恰相反,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作用,需要师生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对话与交流。这是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教师应制定学习活动的目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目标的确定不要盲目求全、求高、求深,而应当从当地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进行语文活动的能力上面,而不急于出成果。

我当时预设本课的活动目标是:1. 通过上网、阅读书籍、调查访问等途径,对成语有不同层面的了解。2.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热爱祖国成语的博大精深。回顾这堂课之始,我通过PPT.投影并强调了活动建议。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这种课型,学生们还比较陌生。如果我能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这堂课的活动建议印发在纸上,派到学生们的手中,让他们尽快了解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就既能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又能节约时间。

我在教学设计中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专题有:1. 成语来源的研究:⑴寓言故事⑵历史故事;2. 组成成语的字数的研究;3. 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研究;4. 带有动物名字的成语研究;5. 与四季有关的成语研究;6. 带有表扬意思的成语研究……而实际上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1. 帮助别人改正缺点的成语有哪些?2. 含有数字的成语有哪些?3. 成语在文章中有哪些妙用?4. 描写人的外貌的成语有哪些?5.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有哪些?6. 关于劝学的成语有哪些?7. 含有表扬意思的成语有哪些?8. 成语的来源是怎样的?我当时只是把学生们的问题直接板书在黑板上(浪费了一定的时间),就开始让学生去选择研究专题和分组。于是在学生确定研究专题的时候,便出现了一面倒的倾向。光在“选择专题、自由分组”这个环节便反复进行了三次,很浪费时间。原因是大部分的学生选择同一专题,而另一些专题门前冷落,有的甚至无人问津。

由此可见,在学生提出了相关的研究专题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指导者的作用,要善于梳理并提升学生的问题,使这些问题更便于进行研究。就这堂课而言,就是要研究关于成语的字数、内容、形式、来源、作用等问题。(如:成语在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一专题上可分为:1. 表扬2. 劝学3. 指出缺点等。又如:关于数字成语这一专题上可分为:1. 搜集数字成语2. 数字成语的来源3. 意思可分几类 4. 哪些数字最常用等)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提问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才能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其次,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更要把握好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制定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时间表。时间进程及安排尽可能具体一些,让每段时间的活动内容明白一些,同时注意灵活性,能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特别要注意,教师虽然预设了教学活动的流程,但不必完全搬用,更不要强求划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多考虑,不能增加学生过重的负担。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一定要清楚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其基本要求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有计划、有序列地展开活动。如本节课中,学生们在选择了自己有兴趣的研究专题后,应由学生在自组的小组中推选出小组长,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写出研究计划,进而有序地展开研究活动。

第9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材简介]

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冬日寒夜,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情感,毅然挥就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短短的四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品味诗句的大意,努力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语文阅读,“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还适时地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延伸。

[设计思路]

《冬夜读书示子聿》寓理于诗。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诗意,我采用了“适度延伸”的方法:如由“古人学问无遗力”,交流古人勤学的故事;由“纸上得来终觉浅”,联想到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等。

这首诗还在一个特点,就是比中明理。在教学中,我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领悟事理一是“少”与“老”的对比:古人读书不遗余力,十分刻苦,少壮时下了苦工夫,到老时方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学问多么艰辛不易;二是“知”与“行”形成对比:少壮时下苦工夫读书,固然可贵,但如果止于读书,到后来未必有成,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必须亲自实践。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1、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诗人,你知道那些?(自由畅谈自己所了解的爱国诗人)

2、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联系第四课学过的《示儿》来谈陆游,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你还背过哪些陆游的诗句?

3、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题目中有个生字,指“聿”,是哪些字的一部分?该读什么音?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

引导讨论:诗题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在读书时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

(二)适度拓展,理解诗句。

1、反复诵读。

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熟读古诗。

2、自主学习。

(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3、畅谈感悟。

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4、拓展理解。

第一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第二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三句: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第四句: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5、创意表演。

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 (同桌互练,注意人物语气和态度,以此加深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对比,感悟道理。

1、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少壮工夫老始成”要使年老的时候有所成就,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结合古人的学习,来谈今天的学习)

可结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诗句来感悟,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悟“知”与“行”,明白读书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结合刚才“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3、从“古诗”到“生活”,进一步明理。

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这首诗。

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引导从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身上总结得出: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课外延伸,加强阅读。

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几首,读一读,试着把它背下来。

(推荐阅读:《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书愤》)

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诗人卡片”。

第10篇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1

  这几天我在读《成语故事》这本书,读着读着,不知不觉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

  这本书又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有巧夺天工的神话故事;富含真理的寓言故事。这是一本蕴含了许多成语的﹑充满知识的书。

  这里面有大义灭亲﹑画饼充饥﹑井底之蛙﹑黔驴技穷﹑卧薪尝胆等等。我最喜欢其中的卧薪尝胆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先苦后甜。

  这个故事讲得是吴越两国在春秋末期为争取天下霸权,在夫椒激战,越军大败,越王勾践被俘,吴王夫差认为要完成霸业,必须要宽宏大量。就没杀越王勾践。没想到几十年后,越往东山再起,逼死了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后来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越王勾践是多么忍辱负重、老谋深算的一个人啊!勾践为了打败吴王夫差,睡在柴草当中,吃粗茶淡饭;为了打败吴王夫差吃饭睡觉都要舔尝苦胆;为了打败吴王夫差和战士们同睡同起;为了打败吴王,他放下身段,不耻下问。功夫不负有心人。越王勾践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做人要忍辱负重、不耻下问。

  读完了整本书,这本书启示了我:人生就像大海,困难、挫折与艰辛,不过是海岸上泛起的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有很深的感受,中华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他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在。

  我从“不自量力”的成语中学到了: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我从“大公无私”中学到了: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爱戴。

  我从“悬梁刺股”中学到了“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大器之材。感受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一个成语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个哲理。我要以史为鉴,学习古人的智慧,时时反省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这个故事主要讲: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叶公非常喜欢龙,又因为他生活在富贵家庭中,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头上……家里上上下下的东西,都刺有龙的图案。一转眼,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叶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可是,叶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公一家既然这么喜欢我,那见到真龙……岂不是更喜欢了吗?好!就这么决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见一见那个名叫叶公的人!第二天,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透过窗户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叶公,叶公也被这如此巨大的呼吸声吵醒了,一看,两眼直冒金心,吓晕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某样东西,所以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叶公哦!

小学生《成语故事》读后感4   最近,我读了许多书,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成语故事》。在这本书里,写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有为人处世的、坚强意志的、求学求知的等等,这本书还图文并茂,每个成语既有出处、解释和例句,又有精彩的故事,十分有趣。

  在这本书里有100个故事,让我最喜欢的是妄自菲薄和目无全牛。妄自菲薄,是讲形容过于小看自己。讲的是在三国鼎立时期,诸葛亮帮助刘备打天下,建立政权,刘备死后,刘禅即位,可刘禅没有治国的才能,也胸无大志。而诸葛亮写了《前出师表》,在其中写到了蜀国文武官员为蜀国拼命效死,而刘禅也应该发愤图强,振奋精神,万万不可以小看自己。这让我知道了,我们要正确地看清自己,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

第11篇

气壮山河,汉语成语,拼音是qì zhuàng shānhé,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气壮山河的成语接龙,供大家参考。

一、气壮山河成语解析解 释: 形容气概豪迈,可以压倒山河。

出 处 唐·张说《孔补阙集市》:“族高辰象,气壮山河,神作铜钩,天开 金印。”

二、气壮山河成语典故赵元镇丞相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故事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

1125年冬,北方的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严重地威胁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

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

可是,钦宗非常惧怕金兵,决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让。金军使者来谈判时,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不敢违抗,竟答应了金军提出的要求。

但是,金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他们命令部队继续南下。这年底,金兵抵达开封城下。胆小如鼠的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营中乞求投降。

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当作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 北宋王朝就此灭亡。

不久,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了南宋王朝,史称宋高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的大臣,赵鼎也在其中。

曾经担任过宰相的秦桧,是主和派的头目,因结党专权而被罢职。赵鼎对他很警惕,曾经向人表示过,此人如果得志,我们就没有立足之地。

不料,后来秦桧又一次被任命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全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他逐渐失去信任。后来,高宗终于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赵鼎离京时,秦桧假惺惺地为他送行。但赵鼎并不领情,只是轻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为此,秦桧更加忌恨赵鼎,将他越调越远,最后贬谪到朱崖。赵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活得不可能长久,便嘱咐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

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悲愤他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

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它的意思是: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不食而死。

第12篇

文/徐大晨

《黄帝内经》中说:“断木为杵,掘地为臼,以火坚之,使民舂粟。”(砍削木棒做杵,在地上挖一个凹坑,用火烧硬后充当臼,让百姓使用它们舂谷物。)这是最古老的杵与臼。后来,杵多为铁制的圆头棒,也有质地细密、分量沉重的木棒,臼多为石制的。《荀子・劝学》中有“以戈舂黍”之喻――用枪杆舂黍米,表示做事的方法不对头。

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卷五十三中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少年时因“读书未成”而准备放弃学业。一天,他在象耳山下的一条小溪旁边看见一个老太太磨铁杵,就好奇地过去打听:“何为(磨它做什么)?”老太太回答:“欲作针耳(想把它磨成一根针)。”这位老太太坚持不懈的精神使李白非常感动,他奋发读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明代陈仁锡的《潜确类书》、明代彭大翼的《山堂肆考》,也都记录了这个故事。俗谚中则有“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说法。

成语“磨杵成针”(又作“磨杵作针”)就是这样产生的,用来比喻:做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就必然能够取得成功。明代黄淳耀的《陶庵集・自监录》中就使用了这一成语:“耐心持久,如磨杵作针,不计岁月,此要功样子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中也使用了这一典故:“若肯把他陶熔训诲,这铁杵也可以磨成绣针。”

伏羲、神农对饮食方面的贡献

据相关古籍记载,伏羲氏、神农氏是继有巢氏、燧人氏之后的两位古帝王。古籍中关于伏羲、神农的记述较之以前的有巢氏、燧人氏要具体得多。传说伏羲、神农两位圣人的发明贡献很多,然而这两位圣人对人类最重大的贡献,莫过于解决了人类的饮食问题。

伏羲氏在饮食方面的贡献,一是织网捕鱼,创立了渔业;二是驯养牲畜,创立了畜牧业。

神农氏在饮食方面的贡献,一是创立了农业;二是发明了陶器炊具。《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斫(zhuo音浊)木为耜(si音饲),揉木为耒(lei音磊)。耒耨(ru音辱)之用,以教万民,始教耕。故号‘神

农氏’。”《准南子・修务训》也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神农氏始教民播种五谷……”《通志・三皇纪》说: “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民不粒食,未知耕稼,于是因天时,相地宜,始作未耜,教民艺五谷。故称之‘神农’。”(凋书》佚文中又有“神农耕而作陶”的记述,认为陶器也是神农氏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