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岳阳楼记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前人之述备矣备的意思是:很多,足够的意思,也有翻译为详细,具体。
2、作者在这里说“前人之述备矣”,就是说,别人写过的我就不多说了。毕竟岳阳楼记与前人的不同,重点不完全在写景,而是言志。
3、出自《岳阳楼记》。
(来源:文章屋网 )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音:
谪守朝晖夕阴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薄暮冥冥
潜形岸芷汀兰皓月
心旷神恰宠辱偕志浩浩汤汤
2、朗读全文,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滴,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战国时屈
原作(离骚),因此后人也称诗人为骚人。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
那”。霏霏: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5.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
“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6.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
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四、积累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⑴和:政通人和(和乐)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政通人和(顺利)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浊浪排空(天空)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一碧万顷(一)长烟一空(全)
⑹极:南极潇湘(尽,直通)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气象万千(气象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微斯人(微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⑴气象万千
⑵心旷神怡
⑶政通人和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
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三、写作特色:
1.繁简得宜,层层蓄势。
2.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四、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五、教学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弓!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一、兴趣领先,熟读巧背
布卢姆认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既如此,指导学生学习、背诵文言文,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如在新课导入时,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的音画视频供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跟读。当学生跟读的浓厚兴趣被强烈激发出来后,再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熟读巧背。
二、边读边译边记诵
通常情况下,将文言文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教学文言文、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文言文的前提。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与背诵指导过程中,我曾经指导学生采用边读边翻译边背诵的方式熟读背诵文言文,起到了极好的效果。不过,这种背诵方式一般适用于诸如《陈太丘与友期》《咏雪》《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故事性比较强、篇幅比较短小的文言文篇目。
三、串联回忆,限时背诵
这种背诵法适应于诸如《出师表》等篇幅比较长的文言文。具体方法为:每翻译完一个文段,师生共同理解这个文段的内容,并找出文段的重点字词,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道将每个文段的重点字词串联起来记忆,然后限定背诵时间,要求学生当堂成诵,并且在课后还要巩固背诵。以执教《口技》一文为例,在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口技者模仿一家四口人深夜熟睡时的那段表演中的标志性词语“遥闻”――“既而”――“又”――“当是时”――“宾客”等书写在黑板上,学生据此提示回忆课文内容,并串联快速背诵。
四、抓住句式特点,比较背诵
有些文言文,如《木兰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其中的文段借助比喻或者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教学上述文言文时,我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结构基本一致的语句找出来,画上波纹线,抓住句式的不同特点,加以熟读记诵,效果很好。如执教《木兰诗》一文,我指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木兰准备出征与奔赴战场这两个自然段中,比如“东市买骏马……”等语句用波纹线标记出来,然后加以记诵。因为上述两个自然段几乎都是五字排比句,句式非常整齐,很适合学生朗读与记诵。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学生诵读的语速逐渐加快,最后自然而然地熟读成诵。此外,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木兰征程中思家念亲的八句重复语句,加以仔细辨析,找出重复语句中的异同,并加以比较背诵,也起到了极好的背诵效果。
五、根据画面背诵
诸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写景抒情的文言文,几乎每个自然段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面。故此,教学与指导学生背诵上述文言文时,我常常指导学生给文段中的每一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而后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画面背诵。以执教《岳阳楼记》一文为例,我指导学生按照课文描绘的景物顺序,分别给其中的几个自然段拟定下列小标题:洞庭湖全景图、洞庭湖“雨霏霏”图、洞庭湖“春和景明”图等,引导学生根据对画面进行联想,记忆成诵。
六、根据文脉背诵
入选语文教材的诸如《桃花源记》《伤仲永》等文言文,文脉与现代文相似,主要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故此,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背诵。以执教《桃花源记》为例,我引导学生理清文脉: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桃花源,以此开展背诵,达到了极好的背诵效果。
七、角色背诵与理解还原背诵
1.角色表演背诵
对于语文教材中比如《陈太丘与友期》《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杨修之死》《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性比较强、人物对话比较多的文言文,则指导学生采用客串角色与对话形式等方法,对之加以理解背诵。如此,也能起到极好的背诵效果。
2. 理解还原背诵
阅读教学《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文言文,我曾指导学生先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之后对照译文回忆还原记诵。学生在记忆背诵上述文言文的过程中,因为对其字词句有了初步的理解,再加上反复朗读与回忆还原,背诵也就感到比较容易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①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②,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③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选自《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注释】①进而问之:进一步问使者。②食(sì):给……吃。③业:成就功业。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 )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不以物喜)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D.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补不足)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这个人(他)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概括【甲】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4.【乙】文既体现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又体现了她选拔贤士的标准。请从【甲】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参考译文】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还没有成就功业呢?叶(音shè)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安宁,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
二、(2015·铁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5~8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庆历三年,轼①始总角②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注】①轼:苏轼自称。 ②总角:指童年。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B )
A.在洞庭一湖 而不一见其面
B.予观夫巴陵胜状 轼从旁窃观
C.或异二者之为 吾得其为人
D.览物之情 读之至流涕
【解析】A项的“一”,前者是“全,都”;后者是数词。B项的“观”都是动词,“看”的意思。C项的“为”,前者是“心情”;后者是动词,译为“做”。D项的“之”,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指范仲淹的碑文。
6.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怪,把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7.结合甲文内容,概括乙文中“先生”称范仲淹为“人杰”的原因。
范仲淹有着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或:范仲淹有着忧国忧民、无私的精神品质)
8.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和终身不得一见的遗憾、悲痛之情。
一、精选材料,强化训练
在日常教学中,文言文训练并不少,尤其是在复习阶段,文言文训练更是一个重点,但不少老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训练,学生也是为了学习任务而训练。教师应该认识到,训练的目的是增强能力,如果在教学中随意地找个材料,对题目也不反思、筛选、调整,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因此,训练的内容及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材料与试题的难易度要适中。选文太难,学生不知所云,无法下笔;太易,强度不够,起不到训练的作用。比如,学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试题将袁中道的《岳阳楼记》与之比较,笔者觉得袁文中有众多词句(如“愀然”“泫然”“入为名谏议”等等)对于初中生而言还是比较难的,如此比较,效果自然不佳。因此笔者对它补充了必要的注释,降低了难度。如果选文较好,而有的题目难易不当,教师也应据学情作必要的增删或变化,不能采取完全的“拿来主义”。
(二)“自主”与“合作”的训练方式相结合。现在老师一般的训练方式是:先布置材料,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老师与大家一起校对答案,学生更正。这样一来,学生们会因为形式单调、所答错误较多而逐渐失去练习的兴趣。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后,可以先进行自我评价,自主反思;后相互评价,找出差异;再合作探究,寻求原因,从而刺激其思维。这样,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使之印象深刻,经久难忘。
(三)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与知识点的归纳。笔者觉得这是拓展训练最重要的一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老师再来评价点拨,提示注意点,教给好方法,引导他们及时归纳各类型知识点,从而使其触类旁通,成为善学之人。比如,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技巧:留、替、调、删、补;归纳一些规律:“然”字放在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而放在句首常表转折之意;“之”用在主谓之间是表示无实意的助词,而放在谓语后则是代词,等等。
二、激发兴趣,丰富阅读
我国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内容博大精深。遗憾的是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阅读文言文作品,老师们也不重视引导与指导。其实,学好文言文离不开阅读,而阅读又离不开兴趣。老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在平时实践中,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做。
(一)充实课文内容。教材中有不少文言文都是节选片段,内容不全。比如《赵普》(苏教版七上)侧重表现主人公“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品格,这容易使学生认为赵普是一个非常高尚的人。其实,赵普曾受贿,曾违法营建官邸,又曾庇护部下贪赃枉法,存在人性的不足。讲完课文后笔者说:“赵普一生三次出任宰相,你们知道他仕途起伏的原因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阅读热情立刻被调动了起来。于是笔者趁机补充相关材料,使学生对赵普的认识更全面、更客观。
(二)寻找相似文章。通过相似文章的比较阅读是训练学生文言文能力的常用方法,它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内容相关,容易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如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柳宗元的《黔之驴》与《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不同作家的同题材作品(袁中道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内容相近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与《黄生借书说》)……为了完成比较作业,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新文章,并联系所学课文,再分析,比较,解答。这样,巩固旧知和拓展新知都有了保证。
(三)扩展阅读材料。教材中文言文的数量相对比较少,课堂学习时间也很有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师还应在课内教学基础上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作品,比如,看了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后,可引导学生阅读《史记》《战国策》等史书中有情趣的片段;学了春秋战国史后,可引导学生阅读《孟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散文。如此长期扩展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文言文知识,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也对他们的思辨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各人也自有成功的经验,但笔者相信,只要抓住文言文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热情,一定会使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所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张凤祥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南海初级中学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动词“是”来联系,如“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些表示日子、天气、籍贯的判断句也可不用判断词“是”,如“今天星期五”“明天晴天”“他甘肃人”等。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指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翻译时,主谓之间要加上“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者,……也”(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也”(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者也”(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连用“者也”)。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者,……”(主语后面有“者”,谓语后面无“也”)。如: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5)用“乃”“则”“即”“为”等帮助判断。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6)不用“者”“也”。如:刘备天下枭雄。(《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用“是”表示判断,是较为晚起的。如:①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大家还应注意如下几种特殊的判断句:
其一,表示比喻。如: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其二,表达较复杂的内容。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其三,解释原因的判断句。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怎样识别被动句?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为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不管哪种形式的被动句,我们在翻译时,都要在主语后面加“被”字。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
(1)“为”表被动。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2)“为……所”表被动。如:梅花为寒所勒。(《西湖游记》)
(3)“见”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徒见欺”译为“白白地被欺骗”。
(4)“于”表被动。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译:而您被赵王宠幸。
(5)“见……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即不借助被动词,但意念上表示被动。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此句虽没有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怎样识别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中也可以省略,如主语、谓语的省略。碰到省略句,我们在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习惯上用括号表示。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常见的有:
(1)省略主语。如:忠之属也。(《曹刿论战》)该句省略了主语“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种做法。今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②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150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和14个常见的虚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文言文的考核重在考核学生记忆积累的过程,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所以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文言文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
一、文言实词的积累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文言实词的意思,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教学时可根据规律加以归纳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1.一词多义
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如:间(1)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袍敝衣处其间。”(2)参与。《曹刿论战》“有何间焉?”(3)夹杂。《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当然,还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异义
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2.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概况范围比较狭小,后来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这种现象叫做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2.2词义缩小。是指词的古义有概况范围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男子的配偶”。
2.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的一些词,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意义由表示原来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意思之间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现象叫做词义的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天转移为“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这类词应将古今词意结合起来记忆。再如《口技》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中的“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移动”的意思。
2.4感彩发生变化。词义在历史演变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就是词义的感彩发生变化。如《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的“牺牲”,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中性词,今义是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为褒义词。
2.5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现代汉语的少量复音词,在古汉语里要分开来解释,解释时还要将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的“可以”,在古汉语里,应将“可”和“以”分开来解释,“可”解释为“可以”,“以”解译为“凭借”,但现代汉语里这个词为复音词,是个能愿动词,意思是“赞同、许可”。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古今义一般都是以具体的语境为基础,今义以常用义为准。
3.通假字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如(1)《伤仲永》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的“扳”通“攀”,牵,引。(2)《木兰诗》中“对镜帖花黄”的“帖”通“贴”。(3)《孙权劝学》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的“邪”通“耶”,语气词。
4.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蒲松龄的《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名词动用,解释为“打洞”。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固”是形容词动用,解释为“巩固”。
二、文言虚词的积累
初中文言文重点掌握“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之”14个虚词。以“之”字的用法为例加以说明。
1.代词
1.1人称代词“你、我、他”。如:《伤仲永》中的“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 的第二个“之”就是代词“他”,指方仲永。
1.2指示代词“这、那”
《公输》中的“子墨子闻之”的“之”是指示代词“这”,指“这件事”。
2.结构助词“的”
2.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如: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2.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2.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2.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之+形容词。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一、努力创设情趣,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不爱文言文的最主要原因是觉得文言文枯燥,语句理解上有障碍,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工夫。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教《岳阳楼记》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等画面的意境,从中领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狼》《桃花源记》等,我就先把它们编成一个个生动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并给他们留下悬念,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了,学习起来也就兴致盎然了。
二、指导学法,授之以渔
教学贵在教给方法,古语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注意学法的指导,授之以法,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一)指导积累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我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文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内容包括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了解它们古今意义上的差别,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通假字等。积累不能只限于该篇,需回顾以前的知识,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
(二)指导诵读
文言文的诵读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要顺利地理解课文,通读课文是前提,要让学生多朗读,可以通读全文,读准字音,了解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可以朗读一些重要语段,进行精段品读,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指导学法
学习文言文要读懂、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如何翻译文言文呢,有经验的老师总结为1“留”,2“删”,3“补”,4“换”,5“调”,6“变”。这样学生就容易掌握了。
三、指导古为今用
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课文的行文思路、思想内涵的层次关系,又考虑学生思维的层次,设计一条“线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如登山,盘旋而上,一路领略风景,直至“一览众山小”。这堂课由三个环节组成,其实就是整体感知、局部研读、品味赏析,解决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悟主旨,各抒己见显智慧”。就是用“思考《醉翁亭记》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字概括” 这个问题,拎起整节课的小点问题,把点变成线。使学生通过整体感知来研读文章的内容,进而体悟文章的主旨,为下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旨做铺垫。以这种方式切入文本,轻快敏捷,起到了从宏观整体把握课文的效果。既研读了文章的内容,又能深入领会文章的主旨。
二、第二环节:“佳句细描摹美景,深入文章明主旨”
预设的答案有“美”“乐”“醉”,因此由“美”进入第二环节:“佳句细描摹美景,深入文章明主旨”。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写了哪些优美的景物?这么优美的景物,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最好用四个字词语来概括,并说明理由。”通过讨论,用“美”概括全文就被否定了,自然过渡到讨论“醉”和“乐”,进而解决文本主旨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熟悉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能力。这也是解决怎么写的第一步,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训练思维的过程。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能积极和老师互动,他们展示出来的答案,如,水的特点:缠绵动听;亭子的特点:似燕展翅;等等,非常准确生动,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
理解文章的主旨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把握呢?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宾客和滁州人区分不清,甚至混为一谈。于是就用两个问题来解决:为什么要写“宴酣之乐”呢?为什么要写滁人游?这两个问题讲清楚了,文章的主旨也就迎刃而解了。
下面呈现一段授课片段:
提问:以上是写醉翁亭的,下面还是吗?
生:重点写的是“宴酣之乐”。
提问:哪句话是写“宴酣之乐”的,请翻译原文。为什么要写“宴酣之乐”呢?
追问1:这是谁的宴会?
生:太守。
追问2:宴会上太守怎么样了呢?
生:醉了。
追问3:为什么醉呢?
生:因为乐,和众宾欢而醉,进而突出与民同乐。
追问4:刚才我们同学说宴请的滁州百姓,现在我们思考众宾包括滁州百姓吗?那为什么要写滁人游?
生:这样写百姓的安定富足、生活和乐,也是突出太守治理的好,为后文写太守乐其乐而做铺垫,进而突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师小结:在太守眼中,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一方的山水之乐,也沉醉于这一州的百姓之乐,更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卒章显志,点出文章的主旨“醉能同其乐”,把“醉”和“乐”有机地统一起来。醉是表象,乐是实质,最后还是落在“乐”上。所以,“乐”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乐”是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一个字,“乐”是揭示文章主旨的文眼。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品味理解山水美景描写中的“山水之乐”简单,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就不易了。因此,必须巧妙构思,搭设台阶,逐层引导,学生才能自然地沉浸文本,深入探究,理解也才会水到渠成,而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给的答案。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而这样的教学构思,也是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的。不但让学生领会到了文章的整体意蕴,同时也涵盖了很多的考试题,在不着痕迹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了考点。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欧阳修的思想境界,深入领会文章的主旨,又引入了拓展资料:“庄暴见孟子,有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结合这段文言文资料,让学生体会欧阳修这种高境界的思想根源,让学生与古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此时,又引导学生把《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三篇文章的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怀,做了比较:“我们学了三篇著名的‘记’,这三位作者共同的特点,都是被贬的人,都是大文学家,又都有达则兼济天下、济世救民的情怀,所不同的是:《小石潭记》的柳宗元寄情山水,却难以排遣内心的孤凄悲伤;《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有一种旷达的胸襟和政治抱负,那种先忧后乐、忧以天下的精神令人荡气回肠;《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却能尽享山水的同时,又能乐民之乐,与民同乐。”
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对文言文作品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最后一个环节:“低吟浅唱细品析,乐字尽在字句中”
一、影响文言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长期以来,文言文给学生的感觉都是陌生的、无聊的,甚至有些学生简单地认为文言文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平时生活中谁也不会去应用,所以,能够正确地解答问题就可以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言文课堂效率的提高的。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概述。
1.思想上的不重视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待文言文的态度就是应对考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课堂文言文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的单一
一直以来在面对文言文教学时,大部分教师都选择的是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论是课文要求背诵全文或者是部分段落的文本还是对一些重点词汇的意思的掌握都选择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严重不利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积极性的培养。
3.文本自身的枯燥
文言文不比白话文,学生既不会断句,也不能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意思,枯燥的文本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阻碍文言文魅力的展示。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重新展现文言文教学的魅力和价值,以为高质量文言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改下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
1.反复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来说也是一样的,当学生能熟读成诵的时候,学生就能大致理解文本的含义。所以,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断句,也就是文言文中所说的“句读”,这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否则,即便是学生将这些汉字熟练地读在一起也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断句,进而,为学生高质量地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找文言虚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气词,这往往是断句的地方。但是,首先我们要清楚文言虚词都包括哪些,即:夫、盖、焉、惟、斯、也、矣、乎等。这些可能出现在句首,也可能出现在句尾,这些都是需要断句的地方。比如,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当然还可以通过修辞、辨别句型等方式来进行断句和停顿,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而且,对学生阅读语感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阅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大意,进而,为提高文言文课堂的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2.自主整理
积累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之一,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整理习惯,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掌握一些常见文言文字词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在不断积累中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提高翻译能力,而且,还能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们以“之”字为例,该字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一,但不同句子中含义也是不同的。如,在句子中充当代词作用。如,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在句子中用于主谓之间,不译。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等等。总之,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整理,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质量,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先翻译后理解
翻译能力是考查文言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成绩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先翻译后理解的教学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翻译,对文本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进行重点句子的解读,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对于一些类似于《隆中对》《出师表》《愚公移山》等文本,我们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翻译和理解,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高质量文言文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影响文言文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因素,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确保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甲类词临时用作了乙类词。这里强调一个“临时性”,不带有“永久性”。要想赢得备考的实效性和快捷性,笔者以为,同学们必须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和特点,这是备考的关键。
本文就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活用的一些规律和特点作些解说,希望有助于广大考生备考。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既不是使动,也不是意动,而是活用为一般动词。其规律如下:
1. 如果名词后紧挨着“之”、“我”等代词,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②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句①中的名词“名”后紧挨着代词“之”,则“名”活用为动词“命名、给……命名”。句②中的名词“履”后紧挨着代词“我”,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给……穿鞋”。
2.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动宾和动补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乃丹书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② 交广市鲑珍。(《孔雀东南飞》)
③ 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
句①中“陈胜王”为主谓关系,“王”活用为动词“称王”。句②中“市鲑珍”为动宾关系,“市”活用为“购买”。句③中“军霸上”为动补关系,“军”活用为“驻扎”。
3. 如果同一个名词叠用,其中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请以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践灭吴》)
②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答司马谏议书》)
句①中两个“女”字叠用,后一个“女”字活用为“做奴仆”。句②中两个“事”字叠用,前一个“事”字活用为“做”。
4. 如果名词后有介词短语,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句①中名词“质”后有介词短语“于齐”,“质”活用为动词“做人质”。句②中名词“舍”后有介词短语“于其址”,“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5. 如果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曹刿论战》)
②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①中名词前有副词“弗”,则“福”活用为动词“保佑”。句②中名词前有助动词“欲”,则“刃”活用为动词“杀”。
6. 如果名词前有代词“所”字,或者名词后有代词“者”字,则该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如:
①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②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句①中名词前有代词“所”字,“罾”活用为动词“用渔网捕到”。句②中名词后有代词“者”字,“侯”活用为动词“封侯”。
7. 名词依靠连词“而”跟动词连接在一起,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墓”依靠连词“而”跟动词“葬”连接在一起,“墓”活用为动词“修墓”。
8.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或小谓语)的中心语。如: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
“东”,方位名词做谓语中心语,活用为动词“向东进军”。
二、 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是指名词活用为副词作谓语中心语的状语(有些古汉语专家认为名词可直接作状语,不必活用,本文未持此观点)。它对谓语中心语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如:
①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史记・项羽本纪》)
“翼”,表示比喻,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② 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隶”,表示待人态度,译为“像对待仆役一样”。
③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
“笼”,表示工具,译为“用笼子”。
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日”,表示时间,译为“每天”。
⑤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表示处所,译为“在朝堂上”。
⑥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表示方位,译为“向西”。
⑦ 沛公……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史记・项羽本纪》)
“步”、“间”,是名词作状语的一般用法,分别译为“徒步”、“从小路”。
三、 使动用法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均有使动用法。凡活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意思的,就是使动用法。它带有客观性的特点。如:
①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项羽本纪》)
这是把名词“王”放在宾语“之”前充当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可译作“使……为王”。
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这是把形容词“弱”放在及物动词的位置上,让它带上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作“使……削弱”。
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复杂,它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发出动作,可分为两类: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如:
③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
“鸣”是不及物动词,本不带宾语,这里带上了宾语“之”(省略),就变成了使动用法,可译作“让……发出声响”。
④ 单于愈益欲降之。(《苏武传》)
“降”是及物动词,本可以带宾语,但句意并非说单于要投降苏武,而是要使苏武投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上下语境去判断。
四、 意动用法
名词和形容词有意动用法,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凡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意思的,就是意动用法。它带有主观性的特点。如:
①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这是把名词“侣”、“友”放在宾语前充当动词,它们把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事物,可译作“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②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这是把形容词“奇”放在及物动词的位置上,让它带上宾语,表示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作“认为……奇特”。
五、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时均做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如:
①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至”,动词活用为名词,做主语中心语,译为“到的人”。
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观”,动词活用为名词,做宾语中心语,译为“景象”。
③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大”,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主语,分别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④ 宾主尽东南之美。(《滕王阁序》)
“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宾语中心语,译为“俊杰”。
六、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种活用都是做谓语中心语。如:
① 大王必欲急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译作“逼迫”。
②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亲”、“远”,分别译作“亲近”、“疏远”。
七、 动词的为动用法
就是动词不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实行某一动作。其翻译格式为:“为……”、“对……”。如:
①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死”,可译作“为……而死”。
②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馆记》)
“泣”,可译作“对……哭泣(流泪)”。
八、 数词的活用
(一) 数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对主语起说明作用,或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变化。如:
① 女也不爽,二三其德。(《氓》)
“二三”,可译作“使……二三”,即“不专一”、“变化多次”等。
②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可译作“统一”。
(二) 数词也可以活用为副词。如:
①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一”,译作“全、都”,做状语。
②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亲爱的同学们,文言文一定是你最头疼的吧?有些同学一看到《陈涉世家》《桃花源记》《捕蛇者说》这些文章的篇幅,就皱起了眉头,更何况《桃花源记》和《与朱元思书》还需要全文背诵。所以还没开始学,他们往往就已经气馁了;特别是那些文言功底弱的同学,就更没有学好文言文的信心了。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们一起走进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第五单元吧!
首先,明确文言知识点。要认真关注每课的异读字、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常用实词、常用虚词、文言修辞、文言句式、文体知识等知识点,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与比较,夯实文言基础。
其次,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借助注释学文言。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以及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还要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也要学会质疑,对翻译或理解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要学会使用工具书、网络等加以解决,还可请教老师和同学。古诗文学习中,诵读背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张大嘴,放出声,用好脑,动起手。
再次,培养知人论世的阅读态度。本单元均为文言文,令我们“结识”了历史上一部分杰出人物:有受宫刑之辱却依然认真撰写《史记》的司马迁,他笔下的陈涉熠熠闪光;有“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他用奇思妙笔描绘出“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有因主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的柳宗元,他怀揣忧国怜民之心,执笔反映当时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统治者能体察民情,推行善政,实现“轻徭薄赋”;有年少时就刻苦读书,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范仲淹,他为官时关心人民疾苦,被贬后还借写《岳阳楼记》之机,称赞好友滕子京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系情于民的高尚情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与好友共勉;还有作为“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他在仕途失意的情况下,借《醉翁亭记》倾吐心系百姓、愿意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最后,穿越“景”语,直达“情”语。王国维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我们从《桃花源记》那一幅宁静安乐、没有压迫与剥削的生活图景中,看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以及当时的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在《与朱元思书》中,我们在领略自富阳至桐庐一带秀美的山水风光的同时,体悟到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也欣赏到了风格清新拔俗而有古气的“吴均体”;在汴京的一座小楼深院里,李后主将无法剪断、无法理清的千般愁绪寄寓在天上如钩的残月和眼前寂寞的梧桐上;晏殊在夕阳西下的暮色里饮酒唱词,将无法摒弃的孤寂抖落在小园花间的小路上,抒写出对人迁、聚散无定的惆怅和对春意衰残、时间流逝的悼惜。一切景语皆为情语。撩开景物的面纱,方能真正读懂作者的心。
同学们,学好文言文要过好翻译关,更要在含英咀华间领悟那些经典文章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