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无题古诗李商隐

无题古诗李商隐

时间:2023-05-29 17:38: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无题古诗李商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无题古诗李商隐

第1篇

关键词:李商隐 无题诗 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引用古时有关人、地、事、物等之史实或传说,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或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者,均可称为“用典”。古诗因为篇幅的限制,需要用浓缩的典故以达到更高更美的审美境界和艺术效果,而典故具有浓缩性和普遍象征意义的内涵,可以使作品从广度到深度,从内容到意境都发生很大的飞跃。在古诗中,诗人引经据典不仅仅是为了援引古人先贤的言行事件使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也是在于以寥寥数语蕴含丰富内容,追求作品的典雅华美,含蓄婉曲。中国古代诗人用典尤具特色者,当推李商隐,而在义山诗中用典艺术特色最突出的当属无题诗。

李商隐对于用典的喜爱,“多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使他的诗“隐词诡寄”(张采田语),“深情绵邈”(刘熙载语),“寄托深而措辞婉”(叶燮语)。但也因用典的频繁和晦涩,使诗“埋没意绪”(冯浩语),“纤曲其旨,诞漫其词”(朱长孺语),因此诗意婉曲晦涩,在可解和不可解中徘徊,以致诗人元好问读后都不免喟叹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是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商隐的无题诗寄兴深微,寓意空灵,以婉曲的艺术手法表现自我丰富且复杂迷离的情感,而被历代文人和评论家大家赞赏的委婉深曲的朦胧美则归功于李商隐对典故的独特运用,典故的创新运用手法不仅使无题诗通过带有神话志怪色彩的意象,塑造了神秘优美富有情韵的意境,而且也曲折间接地营造了隐秘深邃的内心情感,发挥了典故意义的共性以升华情感氛围、引起读者共鸣。下文将主要围绕以上作用进行分析。

一.李商隐通过用意隐晦的事典文字的多重含义,曲折间接地暗示折射出隐秘朦胧深邃的内心情感经验。今人徐复观曾指出典故具有象征的作用,以简驭繁,着重于借用典故内涵折射层次错综复杂的内心经验。象征作用中的典故意象在诗中含义多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与典故的比喻作用不同,指称倾向并不是单一的,不是用一个事物或事情说明一个道理。李商隐有别于其他用典诗人的不同就主要表现在无题诗中典故称谓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即事典文字不是一对一的指称,而是通过典故的多义性,更加含蓄隐晦地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

以《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中颈联“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为例。此联并列用典,涉及了四位历史人物,前一对人物源于晋代大臣贾充之女与他的僚属韩寿的爱情故事,此历史典故出于《世说新语》, 韩寿为贾充掾,与充女相悦,两人后喜结连理;后一对人物基于《文选・洛神赋》中曹植感甄事的传说,即曹植曾欲求甄氏为妃,可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后来甄妃被谗言所害,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了曹植,曹植曾梦见甄妃对他诉说爱慕之情不能如愿的遗恨,曹植遂作《感甄赋》。此诗中典故意义非常隐晦曲折,首先,这四位历史或传说人物共通性较少,对应关系并不显而易见。唯一的相似性表现在贾氏与甄妃都用情专一忠贞,但是这两个故事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如愿以偿,一个抱憾终身,一正一反,这样即便我们假定诗人借典立意,但也难以确定典故文字的具体指称意义。如果义山是借典自喻,那么诗人与典故人物的关系又是如何呢?倘若理不清这层自喻关系,也就无法准确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究竟是用这结局一正一反的典故,意在说明爱情自有它不可扼制的魔力,表达自己相思成灰的绝望和悲苦,还是“借夫妇以喻君臣”,象征马逢伯乐而鸣和士遇知己而达的理想遭逢?

二.李商隐着意发挥围绕典故意义的类型而滋生的审美特性以激起文化群体共同体验的共鸣来达到情感升华,从而更富感染力地揭示自我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言去绝踪’之类是也;有戏为艳体者,‘近知名阿侯’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者,‘万里风波一叶舟’之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无题诗中多以寄托为主,笔者认为其寄托的载体主要体现在典故中的或人物形象或言行事迹或风雅事物,从而表达多方面的情感,如自慨生平,抒发怀才不遇或美好理想;又如歌颂真诚伟大的爱情,感慨相思离苦或真情坚贞,所谓“感时伤事”,“颇得风人之旨”。(《四库全书》提要)

以《无题》四首其四一诗为例鉴赏借典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扬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前后同墙看。归来辗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暮春三月,阳光明媚,樱花盛开,垂杨轻拂,筝管相逐,一边是贵族女子纵情游赏、及时行乐,一边是贫寒女子无媒难嫁、自伤迟暮,两幅画面对比如此鲜明,诗中典故所寄寓的内容是可想而知的,东家老女因贫寒而婚嫁失时,正是寒士落拓不遇的象征;溧阳公主恃宠而骄,正是贵显子弟仕宦得意的象征,韶光易逝、人生易老、美人迟暮的慨叹亦在对比中显现。诗人借典故表达了现实政治的险恶,命运的坎坷以及颇具才华的诗人只能空怀理想、政治失意的悲哀。

再如表现爱情生活的《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其一)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其二) 这组诗写于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泾原王茂元幕,时诗人已登进士第并与茂元女儿结婚,又将赴京应博学宏词试,故赋诗留别闺中知己。第一首诗人展现了两个场面,一个是昨夜的情景,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画楼桂堂,相爱的双方眉目传情、心灵相通,同时那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笑语喧哗、隔座送钩、分曹射覆的场面又令人沉醉;另一个是晨钟响起,自己又要身不由己离家应差,于是转篷之叹就自然地流泻出来。第二首首句以神女萼绿华影射意中人,用秦楼客映射诗人自己,结句又以历史上“吴王苑内花”比喻伊人。“昔年相望”谓往日相思之苦,“岂知”句又表达出婚后喜悦幸福之情。两首诗均没有直接塑造女子的形象,但却通过典故中人物形象的灵活运用简洁含蓄地从侧面让读者想象到诗人爱人的美丽,并且借典故中言行事迹暗示了诗人爱情生活的和睦快乐。

如果诗人用普通语言文字在诗中翻译典故的含义,即便能做到意思的完整,也只会是冗长不精练的叙述,不仅冲淡了复杂强烈的内心情感的冲击,更重要地的是失去了经过艺术升华提炼出的精致美,这种美感是超越了个人体验感受的。诗人借用高度浓缩的典故――文化群体共有的语言来表达个人的情感经验,使融于集体民族的记忆和个人情感高度融合,更加有效地引起全体读者的共鸣,这也是无题诗长久以来具有无限魅力的原因。

三.李商隐本着“遗神取貌”的审美原则严格筛选取用典故,使无题诗中的典故都具有优雅神秘且绮丽浪漫的独特美感,从而通过这些意象塑造了无题诗所特有的意境。从诗人选用的典故的出处来看,几乎无一出自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出自诗经的也寥寥,而选自神话传说的和神异志怪小说的典故占据了绝大部分,在事典的选用上也多选用访道求仙的民间传说故事。这与诗人在青年时期曾为道童“学仙玉阳东”,受道教影响较深有较大的关系。作者沉浸于道教典籍,诗中出现大量道教名物,名物的罗列,极富仙风道气的美感,构成了诗面的美丽神秘。如“神女生涯”、“小姑独居”(《无题》二首其二),“刘郎远隔”、“蓬山迢递”(《无题》四首其一),“蓬山青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如刘郎、宋玉、青女、萼绿华、西王母等人物,瑶池、瑶台、玉台、碧城、蓬莱等地点,这些意象都具有一种迷离幽渺的朦胧美,由这些意象构筑成的诗句自然也会具有这种独特的美学特质,营造了深邃神秘的意境,并与诗人朦胧隐晦的内心情感相融合交织,成就了李商隐无题诗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美。

四.李商隐将多个典故灵活地安排于布局严谨且分工明确的四联诗章中,通过有机组合发挥了强大的整体的象征作用,更加多重地叠加地复杂地塑造了无题诗的意境。这种典故运用手法表现最淋漓尽致的当属《锦瑟》,此诗也是李商隐无题诗中经历代文人与评论家鉴赏分析得最多者。全诗四联各有相互对应,形成了立体全面的结构,首尾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前后呼应,由众多典故并列平行组成的中二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上下对应,首尾联与中二联相互间也紧密配合,形成了完整且具有共同性的结构,增加了全诗文字含义的包容量。典故在平行结构中相互对应,使原本毫无意义联系的典故在各自的内涵上得到突出与彰显。

梁启超曾在《中国韵文内所表现出的情感》中写道:“义山的《锦瑟》、《碧城》与《圣女祠》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意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轻抹杀。”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美在典故,李商隐的典故也美在无题诗。典故对于无题诗的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2]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郭绍虞,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6]董国华,李商隐“无题诗”中的“用典”辞格探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8.

[7]张宗福,论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在意蕴.[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6.

[8]张明非,李商隐无题诗研究综述.[J].文化遗产,1997,2.

[9]阎海翎,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2.

第2篇

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宋·苏轼《望江南》

2、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元·张可久《人月圆》

3、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清·王国维《蝶恋花》

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元·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6、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宋·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7、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佚名《古诗十九首》

8、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唐·李商隐《无题》

9、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唐·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10、独立小楼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南唐·冯延巳《鹊踏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好句,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好句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后汉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曹操·龟虽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曹操·短歌行)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国·曹植·七步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刘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西晋·陈寿·三国志)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西晋·陈寿·三国志)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晋·陈寿·三国志)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西晋·李密·陈情表)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东晋·陶渊明·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晋·陶渊明·饮酒)

古诗词好句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晋·陶渊明·饮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东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王献之传)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晋·陆机·文赋)

古诗词好句31、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香素壁尘。

——史达祖《鹧鸪天·搭柳栏干倚伫频》

2、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

——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3、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4、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李商隐《隋宫》

5、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于谦《立春日感怀》

6、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7、稻花香里说丰年。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

——李白《结客少年场行》

9、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

——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10、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11、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李白《太原早秋》

古诗词好句4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

拔毛能济世,端为谢杨朱。——黄庭坚《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苏舜钦《水调歌头·潇洒太湖岸》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辛弃疾《满江红·和范先之雪》

到得却相逢,恰经年离别。——张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李白《阳春歌》

古诗词好句5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李商隐《隋宫》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王维《少年行四首》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李益《上汝州郡楼》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谢灵运《岁暮》

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第4篇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1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出处:出自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12、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出处:出自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1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出处:出自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14、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处:出自林逋《山园小梅》。

 

15、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出处:出自郑思肖《寒菊》。

 

16、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处:出自《诗经·周南·桃夭》。

 

17、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出处:出自刘方平的《春怨》。

 

1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出处:出自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19、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出处:出自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第5篇

关键词:“纯语言” “三美” 唐诗英译 本雅明 许渊冲

一、本雅明《翻译者的任务》

德国哲学家、散文家和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在1921年撰写了德语论文《翻译者的任务》,该文虽然艰深晦涩,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但涉及文学作品的意义、翻译的意义、翻译与“纯语言”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影响极其深远。德曼曾就此评价说:“如果你不曾就本雅明的这篇文章说些什么,你在学术上就没什么地位。”(德曼,1986:73)

本雅明认为翻译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的精神表达形式,一切语言都只是对上帝语言的翻译,译文的本质属性不是向读者传达或者与读者交流原文信息。可译性(translatability)是某些作品的本质属性。翻译彰显了显存的隐含关系,这些关系在原作没有被翻译之前是出于隐蔽状态的,而翻译则是一种“与语言的陌生性质达到一致的权宜手段”(本杰明,1921/1999:284),由此,翻译既能促使自身语言的成长,也能更接近寻得“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目标,“纯语言”通过翻译与原文的共存和互补得以释放。

二、《唐诗三百首新译》的“纯语言”

(一)“纯语言”和“三美”论

通过对本雅明《翻译者的任务》的解读,朱湘军指出“‘纯语言’指的是语言间一种超历史的亲缘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每一种语言的整体意之中”(2006:66);曹丹红认为“纯语言”并不是一种符号,而是上帝的语言,即上帝的命名语言,是一种可以传达的精神实质(2012:6)。在《唐诗三百首新译》一书中,“纯语言”则可以理解为诗歌的美,许渊冲先生总结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诗歌的美超越中文和英文的差异,又存在于中文和英文中。

所谓意美,即指翻译时不仅要表达字面意思,还要能表达出深层含义,不仅能表述言内之意,还要能表述出言外之意,使读者能够产生近似的联想,体会近似原作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意美是“三美”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所谓音美,即指译文可以借用译入语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于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传达和原文相似的音韵美。所谓形美,许渊冲先生认为,主要是在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应尽量做到形似。

唐诗的“纯语言”不仅体现在或雄壮或秀美的诗境、或沉郁或清新的笔触以及深沉的情感,而且还体现在它富于变化的格律形式、抑扬顿挫的音韵。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中文和英文发音、结构的迥异,要做到“三美”,或者说,在唐诗英译中解放唐诗的“纯语言”,这绝非易事。

(二)例诗赏析

由于《唐诗三百首新译》中翻译了意境、音韵、体裁各异的三百多首诗,在此不可能一一解析,仅选取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无题》进行分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Poem Without a Title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The silkworm till its end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she’d be afraid to see mirrored hair gray,

At night she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hills it i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bird oft fly to see her on their height?

李诗为唐诗中常见的七言律诗,押尾韵。许先生的译文采用抑扬格六音步,尾韵是ababcaca。第三句中silk,spins,silk,sick押头韵,同时也与原诗中“丝”的音相同,完美地做到了音美和形美。

首联描写与爱人难以相见却又分别在即,景物描写更烘托出痛苦不堪的心境。李诗中并无人物主语,这是中国古诗的常见特征,虽然给理解增加难度,但是增加了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一句中两个“难”字使用了重复的手法,但是意义有所区别,第一个“难”字意为相见困难、机会难寻,第二个“难”字意为分别令人痛苦。许渊冲先生的译文出于“形美”的考虑点明了人物主语,符合对该诗的主流理解,也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两个“难”字,许先生没有使用同一个单词翻译,而是分别选用了difficult和hard,用词精准,符合原诗的意境。第二句翻译出了东风无力吹拂、百花破败的味道,只是汉语中“东风”与春天相关联,而英语恰恰相反,与春天关联的一般为west wind,此处似乎略有瑕疵。

颔联中,李商隐采用了“思”和“丝”的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由于语言的差别,译文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蚕丝是从充满爱意的心中吐出的,这就将蚕丝和爱情联系起来,产生了与李诗近似的联想,展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颈联中增加了人物主语I和She,清晰地解释了原诗所描绘的意境。

尾联中,李诗用了“蓬山”和“青鸟”的典故,这在译文中很难直接地显示出来,于是许渊冲先生在译作的末尾加了注。“a long way”与开头的“difficult”遥相呼应,末句则采用一个祈使性的问句,祈盼青鸟能给爱人带去问候,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做到了意美。“当不同的语言在各自的意指方式中相互补充、相互妥协,而最终臻于和谐时,纯语言(也即大同语言)就诞生了。”(孙致礼,2009:90)

三、结语

在《唐诗三百首新译》一书中,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可以理解为诗歌的美,即许渊冲先生所说的意美、音美、形美。许先生深谙中西文化,精通中西语言,在翻译过程中,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使得原诗的灵魂、感情、音韵、节奏和形式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英语中发现了唐诗的回声。

参考文献

[1] 曹丹红.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再解读[J].中国翻译,2012(5).

[2] 本雅明.本雅明文选[M].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 德曼.“结论”: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者的任务”[A]//郭军,曹雷雨.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 马.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 孙致礼.在目标语中发现“原文的回声”[J].中国翻译,2009(2).

第6篇

关键词:学困生;古诗词;背诵方法

初中阶段,古诗文背诵非常重要。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上能轻松地背诵并记忆下来,默写准确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总有一部分学困生怎么都背不出来,因而该得的分数就白白地丢了。面对这一部分学生,我尝试了以下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关键词句把握法

所谓关键词句,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词。如:郑谷的《鹧鸪》,只要学生能记得“暖戏”“品流”、“雨”“花”、“游子”“佳人”等词语,这首诗歌就不难背诵出来。

2.课文画面把握法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歌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很多古诗文都具有这个特点。课文画面把握法即是根据古诗文画面感强的特点,用画面形象来辅助记忆的一种良好的方法。有些古诗文景物描写如诗如画,人物刻画生动形象,可利用古诗文中词句所构成的画面来辅助背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带领学生根据这首小令的意境来勾画出一幅幅画面:萧瑟的秋、肃杀的荒村古道、安适祥和的袅袅炊烟,微弱的残阳,离乡怀亲伤感欲绝的游子。利用这些富于感彩的鲜明的意境画面较之呆板地死记硬背,当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便于记忆,而且有利于对诗文主旨的理解。

3.诗词顺序记忆法

有些诗词的写作有一定的时、空顺序,引导学生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诗词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途径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例如,《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

与此相类似的背诵方法甚至可以运用到文言文和现代文之中,如《桃花源记》等。

4.回忆背诵法

朗读有助于背诵,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在更广泛的时间、场合中运用。例如,在上学的路上,在大量做题的间隙中,在没有携带书本的悠闲时刻……这时可以对这些已经在脑海中蕴藏的记忆内容进行适当的回忆。如果有回忆不出的字句、语段,也可将其记住,然后在方便的时刻查阅相关书籍来验证或加深对文本印象。

5.强制记忆法

这要求在规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对某些内容的快速记忆。如果能够配合适当的检查就会强化背诵的效果,例如限时背诵之后的即时检测。在学校里,教师采用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在家中,学生可以请父母担当监察者,规定在适当的时间里完成固定的背诵量,并进行必要的检测。这样反复强记,也会增加学生的记忆经验,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增强记忆效果。

6.抄读、听读、诵读法

有三种以读促背的方法可以使用:(1)抄读。古人读的书,往往是自己抄写出来的。(2)听读。有条件的可以用录音机或复读机之类的录音设备,把自己要学的古诗文录下来,经常听听,很有好处。(3)诵读。所谓诵读,包括朗诵、背诵两个方面。这是读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对于那些属重点难点的文言篇目,在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均应先诵读十遍以上,使自己对篇目中的文句非常熟悉,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默写的要求。这样,对那些长一点的文言篇目的背诵默写就容易一些了。

7.韵律节奏背诵法

根据古诗词押韵的节奏和韵律来构思背诵,一般而言,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古诗词,均可按照4/4拍的节奏来进行背诵(五言只需停顿一拍即可)。在背诵者熟练这种背诵的节奏之后,还可将古诗词根据一定的难度编排顺序,用击掌扣拍辅助的方式来控制节拍和韵律,背诵者可随着击掌的节拍声进行背诵。另外,当背诵者极为熟练之后,还可进行高、低、轻、重、快、慢等节奏的变化,使得背诵的节拍更具音乐效果。当然,背诵者也可利用某些现成乐曲来编排背诵的韵律,以此音乐作为背诵的背景,背诵者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来背诵。这样背诵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自然效果更佳。

8.唱歌背诵法

第7篇

一、要掌握诗歌类别及特点

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木兰诗》)、抒情诗(《春夜喜雨》)和哲理诗(《断章》);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从军行》)与近体诗(《春望》);按语言可分为四言(《君子于役》)、五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七言(《无题》)与杂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按题材可分为写景诗(《望庐山瀑布》)与咏物诗(《鹧》)、边塞诗(《出塞》)、咏怀诗(《游子吟》)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与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

二、要了解作者及其风格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必然带有该时代的烙印,其经历、其思想感情无不留下深刻的时代印痕,而每一个诗人又有各自独特的思想性格,因而结合作者赏析古典诗歌,有助于考生把握作品的风格和内涵。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雅俗共赏,王维的诗画一体,李商隐的朦胧隐晦,范仲淹的苍凉悲壮,苏轼的雄健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等等,都能让品味到不同时代对诗人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和文风等方面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三、提取意象,体会意境,理解主旨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体味诗歌中创设的意境,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赏析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会。诗人把抽象的情绪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诗歌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等。

2.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情景交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托物言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运用典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比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烘托(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以小见大、联想想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及欲扬先抑等。

3.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对比、双关、反语等。

五、要揣摩诗歌中字词的妙用

王安石称诗歌的语言为“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尤其讲究炼字,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作者“推”“敲”难定,韩退之曰“敲”字为佳。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敲的应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家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响亮。”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得好。第一,“绿”字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读到此,能在我们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所以,在赏析诗歌时,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作用。

六、要结合标题、注释和题干分析

诗词的标题,如同文章的标题一样,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诉我们的有关信息,基本上可以把握古诗词的主旨。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交代了写作的目的,崔颢的《黄鹤楼》指出了吟咏的主要对象,孟浩然的《过古人庄》揭示了诗的主要内容。

在古诗词赏析题中,命题人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或交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或介绍相关人物、地名,或解释有关事物,等等,都是帮助考生分析理解诗词主旨的组成部分,应该认真阅读,对照试题,反复斟酌。

第8篇

关键词:意象;蜡烛;心理活动;审美体验

在诗学范畴,意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形象概念。意,取其“意念”之意;象,取其“物象”之意。意念与物象的结合,使得物象具有人的情感色彩。诗人将自身想要抒发的抽象情感全部寄托在具体物象上,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看似言简,实则内涵丰富。那么,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是如何通过意象来展现其心理活动的呢?鉴赏者又是如何通过分析意象获得审美体验的呢?本文将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的意象“蜡烛”为例,探讨古代诗歌意象的丰富意蕴。

一、“蜡烛”一词的定义

古代“烛”是一种用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辞海》:“按古无今之蜡烛,唯乎火炬为烛,朱热日燋,执于手曰烛,大烛树地曰庭燎。”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对照明的物品一般称为“烛”,“烛”是中国最早的照明物品的名称。而蜡烛是一种用石蜡制成的,燃烧后可发亮的照明物体。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蜡烛就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可发光发亮,方便于人。那么,作为生活中的一个小物件,蜡烛在古诗中又是如何表情达意的呢?

二、意念与物象的结合

鉴赏一首诗歌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想象,想象可以帮助我们还原诗歌创作的具体场景,进而能让我们深切感受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比如,对于蜡烛,我们都知道它在燃烧过程中会淌下蜡油,淌下的蜡油形似眼泪,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烛泪。而古代诗人经常将烛泪与人的眼泪结合到一起,借烛泪言情。比如一个人因内心忧伤难免会有孤单寂寥之感,当他看见房中的蜡烛缓缓淌下烛泪时,不禁就会引动愁思,双眼泛湿,流下伤心的眼泪,此时,内心忧伤的情感便同眼前的蜡烛浑然一体了。至此,通过想象和描述,蜡烛这个物象形态已经构建完整。我国古代诗人在创作的时候,经常将自己的忧思赋予蜡烛这个意象,借助蜡烛来表达忧伤的情感。

三、意象对心理活动的展现

意象的形成,隐含着诗人无限的情感。诗中的意象也是诗人完成心理活动的一个缩影,是诗人情感的聚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关于蜡烛的描述有很多,其中有些诗里的蜡烛仅仅只是简单地描绘、营造一种场景,所以这里的蜡烛只是作为物象而非意象存在。而在有些诗中,蜡烛扮演着意象的角色,但是品读鉴赏的时候,意蕴却很单薄。随着诗歌的不断发展,蜡烛意象的内涵开始越来越丰富,而赋予蜡烛意象更多内涵的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关于李商隐,我们了解最多的就是他的“无题”诗系列。他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创作该诗时,李商隐正与一女子相恋,但是两人的感情不能被外人知道,然而作者内心炽热的火焰又无法熄灭,所以他只能以诗寄情,表达自己内心的相思之苦。诗中的蜡烛意象充分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就算蜡烛燃尽,也无法燃尽诗人对钦慕对象的思念。诗人李商隐将所有的感情都寄托于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正如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一样,诗人的心也在流泪。笔者认为,李商隐在作这首诗的时候,可能恰逢房中的蜡烛颤抖着微光,他望着若隐若现的烛光,依稀看见那女子的一颦一笑,诗人的主观情感由此与客观事物完美融合,使诗歌具有超强的感染力。正如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所说:“李商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烛光在诗人们的笔下时而温暖,时而凄凉,但更多时候突出的是明亮烛火下烛影的黯淡,所以,带有蜡烛意象的诗,作者往往借蜡烛抒发忧伤落寞的情感,而这类诗总体的感情基调是以忧伤为主。

四、意象带来的审美体验

意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因为它是塑造意境的前提,是聚成意境的细胞。而诗歌的鉴赏者就是凭借对意象的剖析来还原当时场景,进而在内心形成分析诗歌的意境,这样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到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心情,同时这一鉴赏过程的完成,也能给鉴赏者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正如李商隐笔下的蜡烛,以我们鉴赏者的角度,如果不结合创作背景深度剖析它的形态,就不可能对该诗有更深入的情感体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想象蜡烛燃烧蜡油耗尽的样子,我们能感悟到诗人无比忧伤的情思。蜡烛表达了李商隐那时的心声,蜡烛成灰的一刻,眼泪流尽,而即使眼泪流尽也无法终止他对那女子的思念之情。时光易逝,岁月如梭,人生中有太多无可奈何的悲剧,太多的伤痛与挫折。然而就在这无休止的伤痛中,红透的烛泪在伤痛中划过,划破忧愁,划破孤寂,正是这一道痕迹,充分印证了诗人内心的痛楚与现实的命运做着激烈斗争的事实。所以李商隐用蜡烛入诗不单是对孤寂、忧思的表达,更是一种人生追求,是对爱的执著,对理想的坚定。至此,蜡烛将我们带入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帮助我们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感。“经典意象是反复出现在诗人笔下代表一个文学特定的情感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式,正像……灯烛也是时时闪烁于古典诗词里反映着中国诗人独特情感活动和审美内容的经典意象符号。”蜡烛成为古代诗歌作品中的典型意象,盛行于唐代,而今,蜡烛的丰富意蕴仍然在延续甚至有了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赋予蜡烛新的内涵———“奉献者的代表”,这也是人们根据蜡烛的形象特点,通过联想,将蜡烛人格化的表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蜡烛比拟人格,形象生动地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这难道不是蜡烛给予人类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么?

作者:李蒙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舒新成,沈颐.辞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赵丹萍.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初探[J].现代语文,2010(2).

[5]张清湘.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略谈[J].文学教育(下),2013(8).

[6]郑平.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0).

第9篇

《大学语文》是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文学阅读欣赏能力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要求学生在专科阶段所学《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专升本语文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11、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唐代诗人是:白居易

2、先秦诸子散文主要以(议论)为主.

3、提出“不平则鸣”的是:韩愈

4、范增这一人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5、开创我国文学中“悲秋”主题先河的作品是:宋玉的《九辩》

6、《剑南诗稿》是陆游的作品集.

7、《一个和八个》的作者是郭小川

8、《道德经》属于道家的作品.

9、《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0、被后世尊为“亚圣”的是:孟子

11、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属于:志人小说

12、我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为:汉书

13、与孟浩然同属一派的诗人是:王维

1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出自:李白的《将进酒》

15、明清传奇是:戏曲

16、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为:聊斋志异

17、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18、写李杨爱情的诗作是:《长恨歌》

19、《诗经》中的《风》:量大,多为民歌

20、舒婷《致橡树》的主题是:爱情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2诗歌发展线索:

《诗经》《离骚》——三曹、七子、七贤——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清末龚自珍

《诗经》:现实主义源头,国风。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比在中国诗歌中很常见,唯独“兴”是《诗经》特有的。

兴:欲言此物,先引他物。《关雎》《蒹葭》

三曹、建安七子——建安文学的代表,“建安风骨”,慷慨悲凉。

竹林七贤——正始文学的代表,嵇康、阮籍。

龚自珍:晚清最后一个大诗人。《己亥杂诗》,浪漫主义,305篇,最后一部诗集。

散文发展线索:

先秦散文——南北朝骈文——唐代古文运动——宋代诗文的革新运动(欧阳修)——清桐城派

唐宋家(唐2宋6,散文着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清中叶桐城派:强调“义法”,方苞、姚鼐、刘大櫆

(古典)小说发展线索:

萌芽:先秦神话雏形: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成熟:唐传奇发展:宋话本再发展:明拟话本顶峰:明清长篇章回

古体诗\近体诗:

1.唐代之前所有诗歌均为古体诗。

2.唐代开始,在诗歌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偶等诸多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

符合这些规定的看作是近体诗(格律诗:绝句、律诗);不符合这些规定的仍然视作古体诗(古风)。

现当代文学1919-至今:

与现代文学

(1915)是现代文学(1919-1949)的背景。两面旗帜:民主与科学1919-1937启蒙阶段:反封建1937-1949救亡阶段:反帝

“现代文学六主将”:

鲁迅:领军人物。

A《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往事的回忆);《野草》散文诗集

B作品评价:杂文是“投枪与匕首的组合”,批判力度强。

C《狂人日记》——现代文学开山之作;《祝福》:祥林嫂,表现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摧残(《故乡》表现人与人的隔膜;《社戏》表现孩提时代的童趣);《伤逝》:涓生、子君,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王昭君》;《关汉卿》);新诗诗集《女神》(浪漫主义)。

:《文学改良刍议》(8条意见,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茅盾:

1《子夜》书名由来(自然界23时-次日凌晨1时是最黑暗的时刻,“子夜”象征暗示当时的中国是最黑暗的时刻)。

2《林家铺子》(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困境)

巴金:巴金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五四时代)“爱情”“激流”;《家》:觉慧是巴金本人写照。《随想录》(回忆录):反思。

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西(行)散记》。“诗与散文的组合。”冷静、客观、深情的文字。

专升本语文知识归纳3古代散文

语录体:《论语》(《论语十则》)

纪传体:《史记》(通史)

史传:《张中丞传后叙》(叙事散文)

书信体: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史论体: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游记体: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古代诗歌

1、古体诗

四言古诗(《诗经》体):《诗经》的《氓》(弃妇诗、叙事诗)、《关雎》、《兼葭》(爱情诗);

五言古诗:陶渊明《饮酒》、《归园田居》(田园诗);

七言古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乐府古题、爱情诗)、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杂言诗:屈原《渔父》、王粲《登楼赋》(借景抒情诗)、李白《行路难》(乐府旧题诗);楚辞体:屈原《离骚》、《国殇》;

乐府诗: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古题乐府(《行路难》、《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新乐府(《游子吟》(五言古诗);歌行体:曹操《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白居易《怅恨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乐府旧题)、李白《行路难》

2、格律诗

(1)绝句(四句一首)

五绝:李白《静夜思》

七绝: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乐府古题)、张继《枫桥夜泊》李白《望天门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

(2) 律诗(八句或八句以上一首)

五律:王维《山居秋暝》(山水田园诗)

七律:杜甫《登高》、《秋兴八首》;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爱情诗)、《锦瑟》;陆游《书愤》(爱国诗)

3、歌行体

王昌龄《从军行》(七绝、边塞诗)、;曹操《短歌行》(四言诗);

陆游《金错刀行》(爱国诗);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第10篇

如学习《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首先出示题目,让学生边读边写,学生苦思冥想,停顿约两分钟,低头不语,表情仿佛传递信息,苦思不得其解。在与学生交流环节,教师给学生评分。学生得分确实不高,六十分左右。指点诗文,摇头晃脑地读,一种用激扬语调,一种用悲伤低沉语调,学生通过比较,自然而然地分辨出来。遇到学生碰壁时,声情并茂放声吟诵,诗歌表达的情感溢于言表,让学生大声读读这首诗,入情入境,披情入文,教师适时点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应读出什么感情?悲伤呢,还是慷慨激昂之情?面对死亡是什么态度呢?“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最后两句又应读出什么感情?生答:战争惨烈,悲伤、厌恶战争之情。

然后让学生掌握感悟诗词思想感情的方法:①看题目;②揣摩重点词句;③作者和注释(背景)也有启示;④整篇诵读。学生大乐,终于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拿到一首诗先读懂它包含的思想情感,领会中心这是第一步。《凉州词》题目透露出本诗是写边塞生活的,注解里的提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解读诗歌。接着让学生再反馈训练一首课外古诗,得到巩固提高。

二、运用比较法,斟酌细读

如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的妙用,能否换成“看”“望”呢?“见”表示诗人无意识就能把南山美景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辞官归隐的恬淡、悠然,更进一步表明诗人辞官归隐、淡泊名利、怡然自乐的高洁超然品格。《咏雪》中胡儿将雪比作“撒盐空中差可拟”,才女谢道媪云“未若柳絮因风起”。胡儿比喻比较勉强,从“差可拟”看出,底气不足,缺少诗意。“未若柳絮因风起”意境赋予春天的生机,富有诗情画意,跟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异曲同工。谢太傅对两个孩子的回答“大笑乐”保护孩子的自尊,体现出家庭气氛的温馨,以及看到孩子读书的快乐。

三、细读关键词句,激起共鸣的浪花

在学习文言文时,不仅要抓住客观描写的事物,还要领会诗人的感情及物我交融的程度。从三步来鉴赏:①指出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②运用这种手法的作用。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旨意。应研习其中的写作技巧: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④表现手法: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分析诗词中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句子。学生先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情感。先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答题五花八门。答题不太规范,有的同学把炼字、赏析句子混为一团。应帮助学生梳理出赏析重点词句的方法:①整体感知诗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②找出词句所用的方法(修辞、描写、炼词、想象、以动写静等);③结合具体语境分析;④最重要的是“向中心靠拢”,回到中心圆点。这样回答有条理,答题合乎要点,方法得当,学生能很快掌握要点。

如考查学生运用古诗词的能力,请同学找出下列诗歌中表现教师教学方法好的诗句来:

A.《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答案五花八门,不少人错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错误原因多为不具备现实生活中运用古诗词的能力。应加强学生审题训练,抓住题干的信息“教师教学方法好”。而其他是回答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的,不能扣住题目。教学生审清对象、场合及语言环境,读懂诗词的原义、比喻义、引申义及后人的习惯用法。

第11篇

关键词 古诗词;审美教学;初中语文

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所编入的古诗词,以其精练而传神的笔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或色彩鲜明、意蕴深邃,或生意盎然、充满生机,或激烈悲壮、苍茫荒凉的种种画面。通过对画面的文字渲染、创设了特殊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流露出诗人词人的真挚情感。使古诗词中的情境之美与情感之美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特殊的审美效果。那么如何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去接受美的熏陶,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结合初中教材中的一些诗词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情感的交流、投入的朗诵和设疑的途径来激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

古诗词往往都是通过对一些情景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和词人的一种主观情感,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诗人词人的生活背景,自身遭遇以及特殊经历的了解,去全面感受他们的情绪,由此而达到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审美情感。例如我们对古诗《行路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词的教学,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轻而易举的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审美情感。当然,用这种方法对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也是有着同等作用的。如对辛弃疾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教学,只要我们在引导学生对这首词进行初步感知和情境审美的把握后,再对词人的相关背景及遭遇进行介绍,那么学生对这首词的审美情感就已经完全领略了。

当然,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通过对古诗词的激情朗诵或对古诗词的审美情感进行设疑并讨论分析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审美情感的把握,也是可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的,同时也是我们在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通过引导分析自由式和定向式学生讨论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对古诗词的审美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质疑感,惊疑感等等,从而做到调动学生的审美潜能,使他们产生审美激情,从而张扬审美个性,以便对古诗词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分侧重的对学生进行逐步引导,从而达到让学生恰当地把握古诗词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但是,尽管在针对群体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我们也得注重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会因人而异的事实,大胆尊重和肯定学生个体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淡化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的权威性,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压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之所以提倡自由和定向的两种形式的学生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目的就在于既要指导学生抓准对古诗词的审美目标,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 独立个性的培养。如对白居易《观刈麦》的教学时,教师就应该初步把这首诗的审美坐标放在“百姓生活疾苦,诗人的同情”上来,而对李商隐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教学,教师则可以大胆的让学生去发掘,去说出“惜时”、“相思”、“友情”等内容来

三、运用灵活的方法创设恰当的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

创设恰当的审美情境是调动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通过诱导联想、启发想象、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和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充实学生的审美心理,使之更准确而恰当的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层面,这是古诗词审美教学的切入点。

第12篇

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学习古诗词既是对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陶冶学生情趣、丰实学生语文积淀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学生“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充分说明了新课改进程中古诗文教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古诗词教学中找到一条适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不失古诗词特性的最佳路径,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师努力探索和积极实践的目标。为了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吟”诗,声情并茂的强力

中国语文教育深受孔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思想的启迪,“吟诵美读”是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说:“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渐染。”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浩淼的古诗长河中,有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赞美自然景观,或表达思乡之情,或讴歌大好河山……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诗歌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低年级的学生积累这些优秀诗文,诵读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即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然成诵。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变单一的学习为有序地引导,我在教学古诗词过程中进行了内容的整合。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诗词串联,如“春夏秋冬”系列,采用“春之歌”、“夏之莲”、“秋之月”、“冬之梅”四大篇章,用优美简洁的语句进行串联。导入:春天是一幅水彩画,艳丽而真切。春天孕育着生命与希望,春给人以鼓舞和信心,引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对它的赞美。可春天到底在哪里呢?从而引出贺知章的《咏柳》、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孟浩然的《春晓》……结束语:让我们生活有诗意,心中有诗情,做一名感情丰富,心灵高尚,会生活、懂生活、爱生活的人。“动物篇”“植物篇”,“花之语”“情之思”等等,把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的古诗词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因为有主题、有内容,古诗词的诵读就变得丰盈而充实,学生吟诵起来就容易把握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也容易积累和记忆。

二、“写”诗,龙飞凤舞的引力

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诗词与书法同是与文字有关的艺术。书法家吴善茂先生说得好:“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都是书法。”优美的硬笔字和硬笔书法作品,能令人赏心悦目,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把古诗文教学和书法作品结合起来,开展一些以古诗词为内容的硬笔书法比赛,不失为一种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简短的五言诗,课内的李白的《古朗月行》《静夜思》《夜宿山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课外的《江雪》《竹里馆》《相思》等,都可作为书法比赛的材料。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雨》和孟浩然的《春晓》,这是非常优秀的练字材料,我利用下午的文体活动课,指导学生进行写字比赛,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别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们发挥合作的力量,从写字质量和正确率方面进行挑选,对选出的优秀的作业每组再选出1名小评委进行再评价,最终挑出最优秀的作品进行表扬和张贴。教室的四壁,走廊的墙壁等都可以作为学生作业展示的资源,这些古诗词书法作品,既给班级中的习字优秀学生创造了展示机会,又让所有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优秀古诗文。

三、“绘”诗,妙笔生花的魅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朱光潜在他的《诗论》里也提出了“诗不是用来‘解’的,而是用来‘见’的”的观点。把古诗“译”成画,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实施拓展型课程的一种创新。课堂内,尝试诗画结合,美术和语文学科教学整合;课堂外,给学生创设拓展的空间和探索实践的平台。如教学《咏柳》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柳树迎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用画笔去赞美它。有的学生抓住柳树嫩绿的颜色来表现春天的到来;有的学生用拟人的方法把柳条画得像少女的头发,以表现柳条的柔美;还有的学生从写实的角度把迎风飘扬的柳条画得很逼真……然后,教师出示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让学生通过画柳咏柳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种方法既帮助了学生理解诗中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绘画的综合能力。“绘”诗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还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修养。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诗的意境,正是古诗词另类教学的魅力所在。

四、“唱”诗,余音绕梁的活力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诵读古诗文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回到“诗”的源头》一文中提到:“汉字中,从言必开口,譬如说,譬如讲,譬如谈,譬如诵,言说即是诗。所以,这样看来,诗更像是个动词。这就难怪,诗人被称为‘吟客’,诗稿被称为‘吟笺’,诗集被称为‘吟集’,甚至连诗人的书斋也被称为‘吟堂’……”。汉武帝时的《长门赋》是先作好词,后谱曲传唱;宋词“填词”是按早已有的曲牌再填上歌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岳飞的《满江红》、李商隐的《无题》等一些优秀的诗作早已被谱成脍炙人口的歌曲,千古传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许多优美的古诗词已经被谱成了动听悦耳的少儿歌曲,学生易学易会,如《锄禾》《春晓》《游子吟》《渔歌子》等,通过校园广播反复播放,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的诗词就在潜移默化中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田。用歌曲的形式演绎古诗词文化,可以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体味生活中的真善美。

学生和古诗词如果是一对“恋人”,而教师则应充当“媒人”的角色。古诗教学应该是教师携学生之手与经典对话的一次审美旅行。通过对文字、书法、音乐、绘画的赏析,达到诗书琴画等传统艺术手法的相互交融,让孩子爱上古诗,爱上经典,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光荣职责。让我们引导学生学诗、用诗、赏诗、写诗,让经典诗词丰富学生的生活,美化孩子的心灵,让“诗意”伴随着快乐溢满孩子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