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

时间:2023-05-29 17:38: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无言独上西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 古诗带拼音

xiāng jiàn huānwú yán dú shàng xī lóu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lǐ yù

李煜

wú yán dú shàng xī lóu , yuè rú gōu , jì mò wú tóng shēn yuàn suǒ qīng qiū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jiǎn bù duàn , lǐ huán luàn , shì lí chóu ,bié shì yī bān zī wèi zài xīn tóu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 古诗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这首词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第2篇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有它自身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感彩;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精练等特点。朱光潜先生说:“诗词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词的特质。”这可能是现行教材大量引入诗词的原因吧。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把古诗词教学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由诗到画、二是由内到外、三是深入浅出。下面我以《相见欢》为例,从三个层面说明如何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

一、由诗到画

苏轼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实,不只王维的诗中有画,任何一首古诗词都具有其画面感。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把诗歌内容由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那一个星辰寥落的夜晚,一个孤独无望的词人黯然无语,独自走上西边萧瑟空寂的楼阁,仰望苍穹,一弯如钩残月镶挂在阴郁的夜空,在这幽静深邃的庭院中,几棵寂寞的梧桐树稀立着――是谁锁住了这清秋之景呢?又有谁会解开那困扰人心的门锁,那扰人的离愁啊!像一缕惆怅的银丝想剪却剪不断,想梳理却更繁乱,何至于此,别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滋味笼罩心头。

二、由内到外

“内”既是指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是指从文本内走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外是指文本以外的东西,比如有关的各种材料。有的文本宜于借助外部材料,进行适当的拓展联想,进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而中学生的诗词欣赏,却大都由内而外,即从文本拓展到生活。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下片“剪不断”三句,以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造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上片于环境烘托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情与景妙合无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起句摄尽凄惋之神,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上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深入浅出

这里的深入浅出就是说教师要做到能把深刻的东西说得简洁明了。要做到这点,教师需有深厚的知识积累。理解新词,仅有知人论世显然不够,要能够针对词中的词眼援引相关诗词进行诠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需要教者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承载着他人生的无常之悲。诗词中常借梧桐抒发内心的愁闷。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以上俱是写景佳作。写雨中梧桐,能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写缺月梧桐,则又是一番境界。苏轼语“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更见作者造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李白《远别离》);或写愁之长,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或写恋之重,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或写愁之多,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李煜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片选取典型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做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情感。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第3篇

深深感受,犹如深渊枝头,爱寂墨恨,奈何得你的似水如柔。

月光也皎洁一般,而是在你的扶持的清纯笑脸,月亮也如此婉媾。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恨寂寞,奈空虚,红尘寥寥寻不到后悔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清晨缕缕香,夜夜回不穷,断弦似短愁,怎能奈何得?

问苍茫人生何之归宿的人,些许悲凉,点缀空切,恨之所得,乃是自己尝。

红酥手,黄?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第4篇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帖很多,概括一下,观点大约有五种类型。

其一是认为古代西边是客人居住的地方,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西窗”一样,“西楼”也是代指一种客居生活。

其二是认为“西风和西楼给人一种凄凉和寂寞的感觉,东为阳,西为阴。西风古代多指秋风,西和秋,秋和愁是相互联系的。比如,‘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三是认为中国古典诗文中,“西楼”一词总是与“月”如影相随,“月满西楼”,月亮转到西天,特指夜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等诗句大多表现主人公夜深难眠之苦闷与孤寂。

其四是认为“上西楼自然是后主东望故园,点明作者对南唐故国深深的怀念之情。975年冬,宋军攻陷金陵(今南京),976年1月1日李奉表降宋,在金陵被俘,后押解到东京(今开封)。从地理位置看,南京几乎呈直线在开封的东面”。

其五是认为“西楼”、“西风”等词语,经过数千年的民族文化的积淀,早已脱离了现实中的物象的具体意义,而被人为地打上了某种特殊的心灵印记。这种词的存在,是一种情感的集体意识的凝聚。

对于上面的五种观点,我比较倾向的是最后一种。

一起来看看这个“西”字。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西”的义项只有三个:一是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太阳落下去的一边;二是西洋,内容或形式属于西洋的;三是一个姓氏。很显然,这里的“西”是没有什么感彩存在着的,它所表示的,就是那么一个方位,一个和“东”相对的方位。

再查《辞海》,义项多了一条:“古时宾师所居的一方,因即以指宾师的地位,如‘西宾’‘西席’。”此外,关于方位的义项中,《辞海》所用的语句是“太阳没落的方向”。

让我们先从释义的用词差别入手来探究。上面的“西”的释义的差异,实在是呈现出了中国汉字太多的精彩。可别小瞧了这“落下去”和“没落”。“落下去”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太阳一点点淹没在云海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一种形体的逐步消逝,而伴随了着消逝的,可能还有观赏落日的人的心中那份独特的情感;“没落”带给我们的,则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感受。由“没落”,我们会联想到朝阳的火红和青春,联想到正午阳光的灼热和耀眼。我们可以想像到一个由初生而缓慢成长而日渐强大而置身巅峰的兴旺发达的过程,更会想像到由盛而衰时的悲壮苍凉,想像到一种挣扎一种不屈一种绝望一种“有心”和“无力”的痛楚。可以说,“没落”让我们感受到的,已然不仅仅是日落,可能更多包含的,是一种命运,是一个王朝一个家族一段历史。

再看看《辞海》中所添加的这个“宾师所居的一方,因即以指宾师的地位”。这个义项所包含的隐性意义,可能更接近于我们所要探究的“西”的本质。“宾师”是什么人?说到底不过是个寄人篱下看人眼色吃饭的宾客。为宾客者,或因为家境原因,或因为个人原因,总之是无法飞黄腾达了,便依附了已经飞黄腾达的一位,从其饭碗中分一杯羹。这种分羹的角色,其心理总是处于一种或是胆战心惊或是黯然神伤的状态中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的“宾师”,能够开朗洒脱的注定不会太多。那更多的,怀才不遇也罢,生不逢时也罢,能够抒发的,总难逃一个愁或怨字。

理解了字典中的两处释义,再回过头来看这个“西”字,看和“西”相关的“西风”“西窗”“西楼”。我们便可发现,这几个意象中的“西”的内涵,显然已是超越于方位之上的了。“西”和“夕阳”“风”一些自然现象相结合后,更多的是成为了“没落”的代名词,这时,它所包含的,或者说是被人为附加上的,更多是一层浓郁的悲凉与肃杀,所以,“西风”便成为了一种特定情境下的“风”,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北国南疆,但凡要表现凄凉肃杀,则用了一个“西风”来替代。而“西”和“楼”“窗”等房舍结合时,便是“客居”“寂寞”“孤独”“凄凉”“思念”等的代名词。如此,“月满西楼”的楼,并不见得一定就是最西边的房间,即使是最东首的房舍,住了充满相思充满幽怨的女子,这楼也就成了“西楼”。譬如晏殊的《清平乐·红笺小字》:“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勾。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实在是不需要去考据晏殊在斜阳下所倚的那座楼是否真正的是位居西方的,“西楼”在此,依旧不过是一个充满了寂寞和凄凉的房舍。再如晏几道的《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中的“西楼”,也是这种凝铸了集体意识的抽象内涵,而并非实实在在的方位。同样,“共剪”蜡烛的窗,也并不一定就是朝向了西方的窗,仅仅是因为住了漂泊异乡孤独凄凉的客,任何朝向的窗,也就都成了“西窗”了。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

第5篇

独步于这寂寥静谧的城市夏夜之中,凉风习习,一股诗意竟上心头,张口随念:“ 昨夜星辰廖落稀,清风掠过凉人心。思忆忽起泪无语,望穿夜穹唯思卿。”是的,在这寂夜中,我想起了她,想起了曾经的往事,痛心不已。在我的心中,这夜显然是忧伤思侣之夜。然而望这轮新月,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那些和我一样,处于这寂静深夜的他们 认为此夜为何夜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在床头看见这满地月光,引得他举头望月,而望着这霜色明月,不由得沉思,思念起他的故乡。我想,每一个身处异乡的人都应该会有这种感觉吧,曦时倒就罢了,而在这夜深人静心亦静的场景中,就难免泛起阵阵思乡情绪,霜月是明亮而又冷清的月 ,而这种悲伤孤单调调,便是更是容易引发思乡情怀。所以此时,李白的夜,是悲凉思乡之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他独上西楼,登上西楼,看见的却是一轮新月如钩,这钩,勾起了他的旧恨新愁。再俯瞰而下,梧桐树荫深锁清秋。在这凄凉景物中自然自然引发了他的愁与恨,在这梧桐锁深院的景色之中,即便是常人也会引发愁思之情,更何况是由唐代君主沦为阶下囚的李后主呢?所以,李煜的夜,是失国长恨之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夜半更深,他看到了静谧的一半被月光照亮一半被黑暗笼罩的庭院,看到了变位的北斗和南斗,听到了稀稀落落的春虫声,不觉又一个春天到来.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他感受到了生命的喜悦,这样的对乡村生活的深情,在当时,有谁能和他一样独享这春意,所以,刘方平的夜,欣悦清新之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他行走在微风拂过的江畔,江边正泊着一叶孤舟星星如垂地面,明月水中滚涌.他看到这星月落地之景.不由得感叹"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有梦难成的他在这寂夜中独伤,所以此时,所以杜甫的夜,是一个心酸寒苦的夜。

我无言的想着那些数千年之前的事,静静地,不知他们前世的悲哀是否能超过我今世的伤痛,不知他们前世的快乐能否延续到今世,只知道曾经有过那么一些人和我一样,站在这月夜之中,抒发自己的情怀。

第6篇

亡国前安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金戈铁马过后,歌舞升平,一片平和与安详。时光流逝,已是清秋,夜过林前,只闻耳旁游丝般的微颤: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不觉那轻响已隐于微风中,寻无踪迹,只得离林而去。

谁知,密林之后,掩着一深院小楼,五代亡君李后主便曾幽居其中。

怀着亡国带来的悲思,揣着独囚于寂寞中的伤悲,即使是感怀深切、感慨良多,但独居在此、无人问津,又该是何等的无奈与寂寞?只得望月兴叹,看那池水映着泪珠,落叶在池面激起涟漪,那人的倒影,渐渐碎去。这是世事沧桑、更是命运的悲歌……

既是软禁,自然无人以对,细细想来,首句“无言”定是此意了。独上西楼,西望故国,又怎能望到,只得夜空中一轮残月,引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只见风携枯叶,如同世间百变,时而疾驰、时而盘旋,而身不由己的枯叶呢,还不只盼望着落叶归根吗?此时,后主或许会伸手入飘叶之中,抓一片来,是梧桐……他一定也看到了叶片上层层脉络中透出的无奈,像他一样。

又是一阵叹息,是他吗?自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宫殿,那金碧的瓦砾,那多彩的裙衫,那体贴的妃嫔……

处此境中,人何以堪?是剪不断,理还乱,这听来便是游于后主心间的情思,缚着全身,无法摆脱内心的离愁。身于凡世自然体会不了离世的生活,后主则居其已久,想必每当晴空无云,月挂天边,都是一番叹惋,这又是何滋味?恐怕唯有亲历才能体味,冥思恐怕也难以洞悉了——的确“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这首词,也许已临世许久,有人日日吟唱,又或是尚才出生,是后主酒后的醉歌?这让我想起了李太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他们的情是相同的,意是相近的,但前者恐怕更贴切内心。亡国、失意,毕竟比李白的仕途不顺更深切、更难以捉摸……

此处也难避及李煜的一生:先不言其临危授命,但钟情于诗书,无心与朝政,安乐于享受,仅此一言,或许就不会与他同伤共感了。但如若不然,我又怎能闻此妙笔,品词如铭茶一般呢——这凄惨如苦的茶香。

一杯苦茶过后,一面轻松的微笑,他辞世而去……

第7篇

一次又一次错误的选择,使他坠入了深渊,他们愈发绝望地呼嚎着,又有谁来挽救这曾经最后的思绪呢?

明天,就是最后一战了,之前的几战都失败了,士兵们都是垂头丧气的,每个人都想着自己曾经拥有的幸福家庭。

可是,或许,过了明天,这天下不再属于他,也不再属于他们了。

曾经的傲气在哪里?曾经的欢笑在哪里?即使再见到他们,还会欢饮达旦吗?

本不该选择这样的方式折磨自己,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方式报复他们…一切都毁了,一切都在我手里毁了…

也许,我应该…

明天,始终还是如期地来了。

最后的结局,没有人能猜到,因为这里所有的人都死了,除了他,全部都死在战场上,死在大街小巷上。

而他,却选择了在代表最高权力的宝座上用尚方宝剑自杀了。

地上很干净,桌面也很干净。只不过,桌面上有一张血淋淋的纸张。腥味一直涌进鼻子。

是的!这是他用最后的力气最后的一滴血写成的血书。

血书清晰而有力,让人不经意间读了起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第8篇

关键词: 南唐词 李煜 语言艺术 修辞

李煜是南唐的杰出词人,其词作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名句更常被视若熟语,家喻户晓。但也许是过于熟悉了,人们往往对这类语句的精妙之处熟视无睹,不去细究。这大概与李白《静夜思》的流传情况相类似,当然,这也充分说明了这类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综合来看,李煜词呈现出率真与蕴藉兼容的艺术风貌。严格说来,李煜词并不“婉约”,常以赤子之心直抒胸臆,抒写真性情。并且情到深处便一发不可收,奔放而无尽。但那些被视若熟语的词句,每每读之,又总能动人心弦,让人感觉余味无穷。可谓率真却不浅露,蕴藉又不晦涩,将两种看似矛盾的艺术特质有机融合在一起。能有这样的艺术效果,除了源于词人真挚充沛的情感和深沉的人生感慨外,还与其高超的语言表现力密切相关,下面就以李煜的一首小词《乌夜啼》为例,探究词中的修辞运用及其表达效果。这里的“修辞”不仅指狭义的修辞格,而是指“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适应具体题旨情境而精心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来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①全词如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上片写词人月夜登楼的所见所感。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无言”与“独”二词点明了抒情主人公当时的状态和心境,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历尽沧桑,满腹心事,却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述,说不尽。也说不出。更何况孤独一人,也没有对象可以倾诉。为何要“上西楼”,自然是因为愁苦失眠,登楼以求排遣,这首词开篇便用极精炼的语言,交代了人物、事件、动作和情境,以明叙和白描,使抒情主人公孤寂的形象与心绪跃然纸上。

“月如钩”写仰视所见,用了明喻,是全词中唯一一处对景物的具体描摹,抓住了物象特征,仍是白描。如钩之月只能是新月或残月。皆不圆满。孤寂愁苦的人见之难免触景生情,往事不堪回首,徒增感伤。至此词意皆显豁,不晦涩。但寥寥数语,包含的信息量和点染的情绪空间却远远大于表面语义。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在楼上俯视所见。这句或可看作修辞格中的“颠倒”,即为了俯就词律而打乱了词语的语序。若写实的话,可以顺作“清秋(天气)深院锁梧桐”。若真这样写就实在是“白”而无味了。“颠倒’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却被用得恰到好处,打乱的语序反使语词构成一种奇妙别致的组合,产生出人意料的审美效果。“寂寞”的当然是词人的心境,在词人眼中,闭锁在深院中的孤伶伶的梧桐自然也是寂寞的。王国维称李后主为“主观之诗人”,这种移情也是顺理成章的。且“颠倒”后“梧桐”成了主语,更是人格化了,竟于“深院”中锁住了一片“清秋”。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冷月的清辉之下,季节的特征也凸显出来。“清秋”或指节气,虽不如深秋肃杀,却也趋于冷寂。“清秋”更是渲染了一种氛围,冷清而伤感,虽是淡淡的,却又挥之不去,无法挣脱。这句写景,但却没有对客观物象的具体描绘。冷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词人那一刻的心境相互呼应。互为写照。这也是李煜词的一个突出特点,景语皆情语,主观情绪才是刻画的重点。

下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重在抒情。以上文叙事写景为铺垫,点明造成内心极度孤寂的原因,正是那份“离愁”。

用“剪不断。理还乱”来描摹抽象的“离愁”很贴切,也很耐人寻味,同是写“愁”,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以及李煜自己的《虞美人》中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句和《虞美人》句都用的是暗喻。且都是以水喻愁。而《乌夜啼》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却未直接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段。或者说有隐喻,也是间接曲折地表现,“离愁”作为一种人类共有的情绪,的确也如水绵绵不绝,剪斩不断,又如丝、如发,如麻之类,理不出头绪,越理越乱,但在《乌夜啼》中,喻体都未出现。只描绘了本体与喻体相类似的状态特征,可视为比拟。最后用“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干脆利落地结束全词,近于口语,恰如其分地抒写了感慨,与开篇的“无言”相呼应。愁绪自己都理不清,别人又岂能领会,那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在心中咀嚼回味了。无奈之情,不言而喻。

第9篇

一.运用诗歌常识鉴赏诗词

1.把握诗歌意象

也就是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如月,梅,柳等等。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注意特殊意象。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写景抒情诗词,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4.分析诗词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二.具体赏析步骤:

1、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

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

3、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

例:赏析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第10篇

1、秋风悄无声息的刮在这片土地上。

2、就这样,秋天来了。自己一个人漫步在校园里,一阵凉风拂过脸颊,夹带着花草的香气,是甜的?抬起头,树上的叶子也有些许枯黄,风卷着几片叶儿在空中飞舞,仿佛与秋风跳着回旋舞,那迷人的舞姿令人有无限的遐想,多少诗人曾为之沉醉,如今我亦为之倾倒。我没有诗人那样满腹文采,吟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也不像音乐家,能因此构出无数动人的乐章。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懂得欣赏这般略带悲伤的景色。

3、那些枯黄的叶儿,在漫天飞舞,终究却还是要落到地上,那一刻便是它生命的尽头,也许再也无人问津,也许,只能等到清洁工人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最终化作滋养来年绿叶的'肥料。我们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前者为后者打下一片美好的景色,等待后者开出更璀璨的花。李清照曾经说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荡气回肠的诗句,最适合此情此景此物!

4、往年的秋天,走在去往学校的小道上,寥寥几人,那种感觉是最适合秋天的,凄凉,而又深沉,那时总会想起那些文人墨客吟出的秋的千姿百态,赋予了秋的万种情愁。有亡国之君李后主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悲凉,也有豪气万丈的易安居士感慨“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凄惨。无论是谁,面对秋时,总是会有一番情愫,述不完,也述不清。即使那是“佳节重阳”“东篱把酒”也终难挡秋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虽然如此,我却依旧深恋着她的那份执着,那份悲并快乐的与众不同。

5、秋天的快乐,缘自秋天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年的辛勤劳作,在秋天收获丰收,对于我们,在那时,也可以放松自己,享受一年努力的结果!所以我觉得秋好像人生,有快乐,也有愁绪。如果一味单调,也是不完美的,而秋天完美的诠释了这一切!

6、秋天,山上的枫叶红了,那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对秋最好的歌颂。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那时,若要走路恐怕得5;30起床,可我不知怎的,想早早的离开慢慢悠悠的在无人的街市游荡。

出了家门,总会感觉空气十分清新,空气中弥漫着一层浓浓的白雾,路两边的树总是喜欢让一个讨厌的家伙寄住,它就是蜘蛛。碰到一根根蜘蛛网丝的时候总能把我的心一惊,不由自主的跳起来。现在,想起来我那张皇失措的样子还蛮可爱呢!

邻家的狗总是要在这时候乱叫,讨厌它追着我跑,自从奶奶告诉我,看见狗不动,它便不会追你,我便不怎么动弹。只是用一种近乎厌恶的眼神望着它(希望它能明白)。不过,看着它那狰狞的牙齿还是有些害怕。

总是喜欢边走路边踢石子,这是路边的池塘里的鱼貌似被惊醒,当起了淡淡的涟漪。也有不少人家陆陆续续亮起了微弱的灯。

待到晚些,雾渐渐散去,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将那片天空映红,这是才发现头发上弥漫着一层小水珠。

由于是早晨的缘故,一切都那么安详,静静的听着鸟叫声,虽然这是一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事,竟也变得那么难以忘却。

现在独自一人行走的我,看着这喧闹、繁华的街市,再怎么晚,也总会有几盏灯不灭,路上终究是人来人往,我始终还是一个过客,一直明白,这美丽不是为我而美丽,这繁华不是为我而繁华。

尾记: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第12篇

【寂寞·曾经】

昀侧过头,一脸质疑,她说,“瞳,我觉得,你是个寂寞的人。”

“哦。”我淡淡地回应,窗外是洁净的蓝天。

蓝?呵。忧郁的蓝。

“为什么话这么少呢。”昀自言自语。

“因为,没有什么想说的。”

沉默地盯着手中的小说,心中轻笑,你又何会知道,曾经的我,是怎样的人。

打打闹闹。满脸的笑。

我早已沉沦堕落,谈何以前曾经。

那是,无法触及的痛。

【洒脱·境界】

“做的还不够。”凌厉的目光。

是吗,还不够。

我别过脸,往来频繁的人影。

“想要享受荣誉,必定要失去些东西,不管是友谊还是其他什么。这点境界,还没有达到。”

这点境界,只是这点吗。

这、是荣誉?呵。算什么。

我很明了、我一点也不屑。

我做不到如此这般的洒脱,那是你,这是我。我们的距离很远。

你离得开友谊的庇护,我离不开。

尽管,我还是很寂寞。不为人知的背后。

你知道,微笑后面是什么吗?

是无尽的伤与痛。

【快乐·回忆】

曾经、我很快乐。你信吗?

我扭过头问身边的昀。

我不信。

昀偏执地摇头。

是啊、你们怎么会信。对于像我这样沉默寡言的人。呵。

我不说什么。灌了一口开水。

咕咚。

清脆的很。

我真的曾经很快乐。

笑得花枝乱、俯在窗台上、大声唱歌、打打闹闹。还有,满脸的笑。

但那只是曾经、

懂吗,什么是曾经。什么是回忆。

已逝。

亦不回来。

【掩埋·尾声】

我掩埋了一切罢、包括心情、包括性情。

我又拥有过什么、无何。

沉寂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