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孩子的关键期

孩子的关键期

时间:2023-05-29 17:38: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孩子的关键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孩子的关键期

第1篇

关键期即人类某种行为技能与知识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也最易受影响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会获得就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的重点,覆盖了儿童发展的多数关键期,且父母还可以针对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一、关键期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做的准备

(一)物质准备。

这里的物质准备主要是指为保证儿童关键期的良好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是怀孕后期3个月到产后5个月。母亲怀孕后应多吃高蛋白质和含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物。两岁以后给孩子吃些杂粮干果等;炊具应使用铁质。完备的大脑结构是信息加工的保障。“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儿童时期正是早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期,因此应加强体育锻炼。在儿童早期,将体育教育放在首位是科学和恰当的。

(二)心理准备。

父母应该为了抓住儿童发展关键期做好心相应的心理准备,对儿童的家庭教育形成正确态度并且学习相关知识,为塑造儿童良好性格与成长氛围创造条件。

1.提前准备要细心。

年轻父母在准备要孩子或刚有孩子时应提前充电,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手眼协调和语言能力发展的开发与训练有一定了解。

2.认真引导有恒心。

幼儿时期的发展快速而复杂,如语言、行走的发展,因此持之以恒的动态引导十分重要。

3.注意保持平常心。

经研究表明,人的成长呈波浪式,故在孩子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的时候,家长要表扬但不要得意忘形,如果孩子的变化达不到父母预期的标准也不要太失望,要做到能时常鼓励,时刻保持平常心。

二、关键期家庭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注意力关键期的家庭教育

开发注意力的关键期在幼儿学龄前3-6岁。注意力非天生而在于训练,儿童的注意力不好,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另外,影响注意力发展的原因还有儿童的身体健康条件,体弱多病的儿童容易注意力低下。注意力是可以通过培养加强,家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很多实践和研究证明,孩子对目的越明确,注意力就越容易持久。

2.培养兴趣,兴趣是注意力的先导,所以教育形式丰富多样尤为重要。

3.劳逸结合;一段时间学习后应有自由活动时间。

4.创造安静的良好环境,为孩子学习尽量提供安静环境,在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应尽量不要观看这类容易让孩子分心的东西。

(二)记忆力关键期的家庭教育。

记忆是指人们过往的生活经历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学龄前的孩子能记住直接经验和部分的间接经验。父母训练记忆力可从生活环境中培养。先记住父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再让孩子识记饭菜、动物名称等。另外,记忆力和注意力紧密联系,因此注意力和记忆力应该进行协同训练,一变对事物施以注意,一边加强记忆。父母要充分把握儿童记忆力关键期就要了解增强记忆的规律:

1.注意集中。记忆时聚精会神,不受外界的干扰,记忆痕迹才容易在大脑皮层印刻下来。

2.兴趣浓厚。儿童认为无趣的知识不易被记住。

3.理解记忆。当记忆材料的语义特征易于理解时,才更容易被记住。

4.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记忆应及时复习。

5.最佳时间。上午9到11点和下午3到4点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机,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学习材料。

(三)数学能力关键期的家庭教育。

数学能力也称为逻辑•数学能力,即是推理、运算能力。数学能力基本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掌握初级数概念的关键期在儿童18个月左右,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2岁半左右,掌握数学概念、进行抽象运算以及综合数学能力的关键期在5岁左右。所以在5岁左右父母应及时教给孩子数学概念。在此大好时机,父母应该做的有:

1.提供给儿童掌握数概念的机会。比如诱导孩子数一数从旁边开过的汽车数量,用尺子量一量身边的物体。

2.帮助孩子形成数的概念。首先要让孩子区分“1”和“许多”之间的区别,学习10以内的点数和序数;认识相邻的数并理解相邻数之间的联系;以及数的组合与分解。

(四)语言能力关键期的家庭教育

研究发现,2-3岁是孩子学学习口语的关键期,此时应对孩子的听觉加以有效的刺激。但语言的发展是分阶段的,父母要抓住各阶段重点进行培养。0-1岁是语言学习的预备期,这个阶段孩子主要是语言感知阶段,父母应该经常让孩子辨别不同的声音,和孩子说话并重复纠正孩子的发音。

1.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多听、多看、多想、多说,鼓励孩子的模仿。

2.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多说积极正面的词汇,少说负面、粗俗的词汇。

3.培养孩子的说话方式,在父母用语言传达对孩子的要求的时候,其实也是对孩子说话方式、行为能力的养成,对待孩子要用温和有道理的方式进行对话,同时注意对待孩子行为的标准要一致。

4.尽早开发第二语言,这个时候的儿童语言学习快、压力小、对新事物接受度高,可以在这个阶段为孩子创造双语的语言学习环境。大多孩子在五、六岁时会对某一方面表现出特殊敏感和强烈好奇,即敏感区,为了能够使孩子的特殊才能不受到抹杀,父母应该注意做到:①不对问题设标准答案,不约束孩子的思维,积极的顺应孩子丰富的好奇心,积极的与他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创造一个权威小的家教环境。②使孩子广泛的接触社会和自然,培养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以便找到孩子的敏感区。

三、结语

第2篇

人类关键期的研究属于心理学范畴,其产生和发展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关键期一词是由洛伦茨研究鸟类的印刻现象而提出来的,所谓关键期就是:学习某种行为的最佳时期,在关键期内,某些外部条件对有机体的影响比别的时期都大。

二、儿童关键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在儿童关键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知识水平有限,容易受到各种关键期教育机构宣传的影响

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各种关键期,如果不充分利用好这些关键期,将会导致大脑不再增生,某些学习将不再有效果这些片面而又夸张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蛊惑着家长。家长由于对儿童关键期的认识不充分,片面地认为此时不教育孩子更待何时,错误地主张在孩子的关键期学得越多越好,让孩子参加各种早教机构,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2. 家长之间的攀比强烈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促使关键期教育误区产生。家长会为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和学习班,但不会考虑孩子喜欢什么,不考虑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家长认为孩子学得多,分考得高就优秀,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因此,家长要辩证地看待孩子发展的关键期,不能盲目随风。

(二)社会中在对儿童关键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利益的驱使下,早教机构踏着时代的潮流蜂拥而至。社会上开办了很多早教机构、亲子乐园等。这些机构为了牟取利益而肆意宣传,提出类似如果宝宝在某个阶段得不到相应的训练,会使得某些能力无法发展这些夸张的宣传,因而诱惑家长跳入商家的骗局。

(三)学校在对儿童关键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承担着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责任,然而有的小学教师表现出对儿童关键期教育的意识的淡薄,甚至没有意识到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具体问题有三点:

教师在儿童的关键期内注重知识传授;教师没有意识到环境刺激的重要性;小学教师只关注整体,没有关注到儿童的个体差异。

三、关于转变关键期教育的策略

(一)应对家长产生关键期教育误区的策略

要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关键期的发展规律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具体做法是:通过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家的讲解让家长明白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儿童关键期的;制作一些宣传单或者光盘分发给家长,什么样的知识对于孩子是重要的;利用一些电视访谈栏目来向大众宣传有关孩子关键期的教育。

(二)应对产生关键期教育误区的策略

为了治理这种不合理开办补习班的问题,多方人员需要做出努力。首先,教育机构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转变只为牟取利益的理念。其次,家长要擦亮眼睛,一定要弄清楚哪个教育机构值得孩子去学习,要经过调查和深思熟虑再做决定。再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 审核开办的条件和资格。第四,对于各类培训机构的执教人员要把好关。

(三)应对教师产生关键期教育误区的策略

在脑科学研究中表明,人的大脑有兴奋期和抑制期,过度地用脑会使大脑疲劳,单调的信息反复刺激大脑会产生保护性抑制。教师要改变单调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快乐。让儿童广泛地接触世界,开阔儿童的眼界;让儿童参加实践创作和实验,在活动中培养儿童兴趣。教师要注重利用丰富的环境刺激来促进儿童在关键期的发展,在学校中设立各种课外活动,从而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

第3篇

近期,王金战老师推出新书《培养最具竞争力的中学生》和《培养最受欢迎的孩子》,在书中,他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孩子的前途是家长设计出来的。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不同关键期进行关键培养。

到底该如何设计和培养,王金战给出了详细的回答。

智慧型家长要懂得

为孩子设计未来

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都很重,如何能让孩子既过得轻松,还能走得更高更远呢?这就需要家长按照孩子的特点和高校改革的动向,提前考虑几种最适合孩子走的路。

如果准备让孩子以后出国留学,那就要多关注留学政策;如果是在国内上大学,家长更需明了,高考政策已经是一座更宽泛的立交桥,而非只看成绩的独木桥。比如北京大学2008年招收的学生中,自主招生、保送、艺术特长、体育特长这四块加起来,已经超过了录取人数的50%。由此看来,如果孩子没有特长,进一流名校将越来越难。这就需要家长用心研究,把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当前的政策结合起来,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设计适合他的道路,不然等到孩子高三再去设计就来不及了。

关键期的关键培养

孩子的成长是分阶段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家长要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期给予关键性的帮助。

第一关键期(0~6岁):

要培养最受欢迎的孩子。主要还是让他享受童年、童真、童趣,在享受童真的过程中去张扬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兴趣,然后发现孩子的特长。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在这种氛围下,孩子往往性格比较阳光,兴趣比较广泛。

这个阶段也是培养特长的最佳时机。因为此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压力不大,他如果有兴趣去干一件事,外人看似辛苦,其实他自己很快乐。

而且我觉得孩子的特长开发和培养应该是越早越好。比如,一些乐器如初中学就来不及了,很多靠的就是童子功。6岁之前也是学舞蹈的最佳状态,孩子的身体柔软,模仿性强,学起来也不累。他直接锻炼了身体,也在练习过程中变得昂首挺胸,体型好,身体健康,性格也会变得阳光,而且各个大学都要舞蹈专业的特长生。一举几得就挺好的。有的家长让孩子学很多,结果特长无法突出,反而把孩子累得够呛。最好是保证一项重点发展,其他的顺其自然。孩子轻松,而且由于特长突出,他以后反而发展得更好。比如,很多家长给孩子报电子琴班,但各个大学都不要电子琴专业,但各个大学都有二胡专业,与其给孩子报电子琴,为何不让他学二胡呢?同样为孩子付出,为什么不让他学一个对未来更有用的特长呢?这就是一种设计。

14岁之前,是一个人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孩子的智力开发达到95%。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孩子被逼着学他不感兴趣的东西,智力就会得到巨大的摧残。如果学到感兴趣的,他的潜能和智力将会得到巨大的开发。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就是,孩子不想学,但家长一定让孩子学,结果适得其反,将孩子摧残掉了。

一个天真可爱,同时具备特长的孩子,往往性格阳光,自信满满,敢于发言,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比较强,这样的孩子是最受欢迎的。

第二关键期(6~12岁):

要培养最具潜力的孩子。这个阶段最需要培养的,第一是孩子思维的开发,第二是良好的阅读兴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严格来讲,思维的开发,数学承担着很重要的任务。一个6岁到12岁的孩子,如果对数学不感兴趣,他将来到了中学学习就会比较费劲。

让孩子多玩数学游戏,比如玩拼图、扑克牌等。

让孩子多解一些趣味数学题。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稍微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题,不是难度而是思维的挑战性。这样的题目并不难,但它培养你的机智和严谨。举个简单的题:“甲乙两个人爬楼梯,甲到第三层,乙到第五层,问甲爬到第四层时,乙到第几层了?”这里就有一个陷阱,甲到第三层,实际上他只上了两层楼梯。孩子就会觉得原来我还是考虑不周,这对他是一种很好的激发,能让他感觉到数学的魅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比较调皮,精力旺盛,所以家长也应该引导他广泛去阅读。孩子找到他感兴趣的点后,就不会再折腾,而且还能给未来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一旦形成了读书的习惯,他自己就会不断要求买书。家长要做的就是经常带孩子去书店,让他挑选感兴趣的书。

这个阶段,需要继续发扬孩子阳光健康的个性。家长需要学会放手,孩子有能力去干的事,就让他独立去做,让他多在班里表现,敢于发表主见,充满责任之心,孩子向上的个性就培养出来了。但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孩子听话、老实,不允许孩子犯错误,犯了错就将孩子完全否定。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教育理念,作为家长一定要和老师沟通好,保持住孩子的个性,不能老师说孩子如何不行,家长就认为他真的很差。

第三关键期(12~18岁):

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竞争力。竞争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包括他的情绪状态、意志力、耐挫力、学习专注程度等等。这个综合素质也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很多家长认为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一是孩子聪明与否,二是孩子用功与否。但孩子成绩不佳,可能是意志力不坚定或心胸狭窄,容易患得患失。作为智慧型家长,要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要培养一个心理素质顽强、具备责任心、性格开朗阳光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般都会轻松搞定学习。

如果前两个关键期,孩子培养得不错,到初中阶段孩子的竞争力就会体现出来。竞争力不是到初中才培养的,是因为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做了一些比较好的铺垫,养成了比较好的习惯,思维得到良好的开发,阅读兴趣很广泛,而且孩子的特长也基本确定,这样到了中学他的竞争力就很强。家长也基本上可以放手不管,因为孩子已经进入正常轨道,孩子一旦把学习当成乐趣,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到中学阶段基本就能保证他沿着正确的方向走。

如果家长错过了12岁之前培养的关键期,那就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去弥补,需要他们潜心在教育上多研究多学习,愿意为孩子多花心思和时间。很多家长都自认为关心孩子,却不去研究孩子的需求,为孩子舍得花钱,但不舍得花时间,智慧型家长一定要愿意花心思琢磨孩子。

【小贴士】

1.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特别是幼儿园、小学,孩子的班主任对他的影响力更大。不管学校校风如何,家长应该关注老师的状态,和班主任多沟通,让老师更了解孩子,更能对孩子施加好的影响力。

2.关于幼升小政策、小升初政策,家长可以不用过度关注。因为孩子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家长只看眼前,可能就会迷失方向。比如,因为学奥数能上好的中学,很多家长就会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逼着孩子去学,结果把孩子的学习兴趣摧残了,智力扼杀了。到初中孩子一事无成,这样的现象很普遍。

第4篇

宝宝是在预产期那天准时“报到”的。“是妹妹呀!”护士告诉我。在听到她的哭声几分钟后,护士就把小宝宝抱到我身边,让她吸吮。呀!真是个小丑丑(这是我给宝宝准备的小名),一睁眼,额头上全是皱纹。看着她就是一剂最好的镇痛药,产后的缝针之痛都不算什么了。在2小时的观察期间,宝宝都安安静静地趴在我胸前吃奶,偶尔“呀――”地招呼一声,真让我欣慰不已。我知道,她也许正在经历出生后的第一个关键期哩!

关键期理论是奥地利习性学家 劳伦茨提出来的。有一阵,劳伦茨身后老是寸步不离地跟着一队摇摇摆摆的小鸭子,因为这群小鸭子在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就是劳伦茨。别小看这群鸭子,它们使劳伦茨获得了诺贝尔奖――他据此提出了关键期理论,即小鸭子的这种先天学习(他称之为“印刻”现象)只在其出生后一个短暂的关键期内发生,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并形成永久性依恋。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就不再出现这么好的学习时机。

婴儿是不是也存在关键期?回答是肯定的。有心理学家提出:婴儿出生后几个小时是与母亲接触的关键期。他们进行了试验:两组刚出生的婴儿,一组与母亲接触时间短,一组与母亲接触时间长。结果,在关键期内长时间接触婴儿的母亲对孩子关心较多,抱孩子的时间和次数更多,她们时常抚摸孩子,并与之交流目光,较少把孩子留给他人照料。在关键期内与母亲接触较多的孩子,在5岁时表现的智商也较接触少的孩子高。

我为自己能住进这个妇产科医院感到庆幸,因为它实行母婴同房,这对母婴关键期内的接触很重要,既能够帮助我加深对宝宝的感情和了解,又能帮助宝宝形成对母亲的依恋。刚刚从妈妈的“宫殿”中来到人世的宝宝,一出生就被放到我温暖的胸怀中,这不仅能帮助她更好地应付全新的环境:温度的变化、自主的呼吸、与母体的脱离等,在那里,她还能一如既往地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她感到安全。有些不知所措的女儿就这样渐渐安静下来,香甜地吸吮着乳汁。

在这关键的几小时内,我克服了产后的种种不适,尽量和宝宝多渠道沟通:多抱她,睡觉时也让她躺在我身边,以让她熟悉我的气味――后来我发现,如果把我穿过的衣服放在她的枕边,会让她睡得更踏实。用手轻轻触摸她,既给她皮肤以刺激,也让她适应我的触摸;在她醒来时,对她说说悄悄话,这种亲切的“交谈”,能促使她尽快辨认出我的声音。其实,这种沟通的受益者不光是女儿,还有我自己――正是这个过程,让我越来越多地了解她,并从心理上完成了从孕妇到母亲的过渡。我开始学着用女儿喜欢的方式来照顾她。

同产房的一位产妇在和我谈到这个问题时很担心:“我的宝宝一出生就因宫内窘迫而被送去抢救,会不会对母婴关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劝慰她:尽管劳伦茨当初认为关键期一旦错过即无可弥补,但后来也有些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即使错过关键期,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和代价,也可以达到部分弥补的效果。

其实,宝宝在今后成长中还会面临很多个“关键期”。即使真的错过了接触关键期,还可以更好地迎接后面的关键期。尽管每个宝宝进入或经历各个关键期的具体时间可能会存在个体差异,但一般都会在一个时间段内相继进入。如有心理学家提出大脑发展的关键期为出生后5~10个月,口头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为2~3岁,书面语学习的关键期为4~5岁,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如父母在关键期到来之际或之前,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刺激、认知对象、条件等,可以帮助孩子在关键期内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5篇

论文摘要: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儿童期的智力发展最快,是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又是“关键期”中的关键期,此时,不仅是孩子打好学业基础的关键期,更是知识技能、个性特征、情感态度、良好习惯、社会品质各方面养成的敏感期和最佳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与新教育理念的逐步推进,以儿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是新时代、新形势对家庭教育提出的一个目标性的要求。大量事实也证明了成功的孩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孩子一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可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实现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处于转变的过渡期,我国多数家庭教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视。而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又是学校教育,导致父母更多的将孩子的教育问题推给学校,忽视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自己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于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加有意识,但却仍然不稳定。这时期的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很多父母却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开始就输在家庭教育这条起跑线上。这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重要程度。 

一、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原因 

1.亲子活动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付完全责任。”低年级的儿童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人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并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渡过,父母对儿童有着足够的权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时家长不能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那么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学理念做指导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不再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儿童的发展,需要的是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趋科学化。 

很多家庭对于儿童的教育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继承而不是创新,传统的“家长制”观念较强,信奉“黄金棍下出好人”的训条,对孩子的发展有强硬的较高要求,将自己固定在老一辈对于自己的教育模式内,认为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社会在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变化,旧的一套家庭教育经验在今天已经无法参照。抑或是,过于关注社会的变化,一味地迎合社会用材的需要培养孩子,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特别热衷于凑热闹,赶时髦,强要孩子学拉小提琴、弹钢琴、绘画,逼迫孩子走一条由家长规划好的路,这不但会使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心,更会造成中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断裂和失传。 

3.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关键原因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么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由于社会将普遍的关注焦点放到了学校教育身上,导致父母对于学校教育的依赖变强,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而从学校的性质来看,它们更多地将学生知识的获得作为最重要的方面。 

二、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低年级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人脑在9岁之前发育速度最快,这个时期大脑的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一般年龄是7~9岁,处在儿童期的中期阶段。此阶段的儿童,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大脑的抑制能力加强,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更有意识,但自控能力较差,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断增强;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这个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的关键期。 

2.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化发生了质的转变 

此时的儿童到了学龄初期,开始背起书包上学了。从踏入小学的那一刻起,儿童的社会化也将发生质的转变。进入学校意味着学生要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知识品德等各方面的培养,“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 

三、寓教于“乐”,全面培养 

1.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孩子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习态度是孩子对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倾向,良好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推动和增效作用。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此阶段儿童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好奇”“爱问”,而玩又是儿童的天性,作为家长不能毫无道理地对孩子的天性予以剥夺,而要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 

认清学习态度与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明确良好的学习态度离不开学习兴趣的支持,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要了解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们的特点,如自制力差,学习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扰等。 

家长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吝啬鼓励;营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围,儿童一起学习,寓教于乐,善于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善于利用闲暇时间中对孩子进行培养,让孩子觉得没有压力,情绪得到舒缓,也可以适当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制订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标,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进入小学以后,孩子突然间要负起很多的责任,由于小学低年级孩子年龄较小,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对父母依赖性大,因此家庭应更多的承担起帮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小学生”转型的重任,帮助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 

家长在给孩子制订目标时,应考虑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标制订在孩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尽可能把目标设置得详细,这样,孩子在努力的时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 

我们既要把孩子当成孩子,又要把孩子当成独立发展的社会个体,这就需要家长在充分了解与尊重此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尊重与爱的权利和义务、团队合作能力、独立自理能力、选择正确休闲方式的能力、树立合理消费观等常识性能力。 

家庭是小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与否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要有正确评价,不能有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和急躁情绪,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成为可敬、可信的人。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相互促进,为孩子打造一个更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6篇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小朋友叫阳阳,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阳阳从小就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对阳阳非常宠爱.他们对阳阳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当阳阳进入幼儿园时,还不会独自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睡觉……阳阳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学到良好的自理习惯……这时候,阳阳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把阳阳接到家中,对阳阳进行生活习惯的训练.

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二,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

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

叶圣陶是这样解释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回忆父亲对他早期学习习惯的严格训练时说:“代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父亲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精神不得安宁,每个错误都必须纠正.他对我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一次是警告,是一声尖锐而响亮的‘什么’,如果我不马上纠正,他会严厉地训斥我一顿,令我‘再做一遍’.我曾遇到不止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们到后来一事无成.因为这些人学习松懈,得不到严格纪律的约束.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严厉的纪律训练.”父亲严格的训练,终于使维纳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

三,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后,人类广泛地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

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

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儿童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下表是一些儿童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年龄2岁3岁3岁半4岁4岁半5岁5岁半6岁习惯计数能力规则意识观察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生活观念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要使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

例如,孩子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并不是道德驱使,而是觉得好玩.这时候,孩子会观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如果成人的态度是冷淡的,严肃的,孩子就会明白:“大人不喜欢我的这种行为.”由此,他会减少这种行为.如果这时有成人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赞扬,夸奖或者高兴地笑等反应,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受到成人喜欢的,由此,他会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来教育孩子.

四,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

对于父母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因为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自然的驱动力和心理惯性,有时候就算没有外部条件,习惯行为也同样可以做出.许多孩子有时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这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

那么,什么是坏习惯呢?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什么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工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起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例如,在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时,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先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三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另一位家长的做法更有意思.他的孩子看书写字的习惯非常不好,经常是眼睛离书本非常近.他担心孩子会患上近视,非常苦恼.后来,他去咨询一位教育专家.教育专家问这位家长,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好恶.这时,他想起孩子对大葱的气味非常敏感.于是,教育专家指导家长把大葱的液汁涂在桌面上,并告诉这位家长,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看书写字的好习惯.这位家长将信将疑,但还是按教育专家的意思去做了.果然,这个方法真的有效.原来,孩子在写字的时候,一旦头低得接近桌面,他的眼睛就受不了大葱的刺激而流泪,从而不得不抬起头.久而久之,孩子真的纠正了坏习惯.

什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噗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

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对于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保尔听后,马上将口中正抽着的烟卷拿下来揉碎,说:“从今天以后,我绝不再抽烟.”从此,保尔戒掉了几乎是从儿童时代就养成的抽烟习惯.

坏习惯难以改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决心不大,毅力不强.富兰克林说:“习惯就利用轻忽,嗜好有时比理由还强硬.”对于抽烟这个坏习惯,不少烟民都想改,但为什么有的改掉了,有的改不掉?关键是不仅要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而且要痛下决心去改.这样,诸如吸烟,酗酒,随地吐痰等不好的习惯,都是可以改掉的.

教育学家威廉·坎宁安说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

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

这种方法是教育学上所说的“厌恶法”,这种厌恶法不仅可以纠正孩子在行为上的习惯,而且对纠正孩子某些心理上的坏习惯也有较好的作用.

当然,纠正孩子不良的习惯不仅需要行为的弱化,还需要大人们配合做一些思想工作,如心理辅导和正向诱导,各种方法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坏习惯是可以消除的.

五,纠正孩子坏习惯要有毅力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确实如此,如果孩子养成了一种坏习惯,他将一辈子受这种坏习惯的折磨.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却比21天要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事实上,在纠正孩子坏习惯时,父母应该直接提出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并以此触动孩子的心灵,这样纠正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这样的情节:有一次,保尔参加青年团员们的争论:人能不能克服已养成的习惯,如吸烟?保尔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

当时有位青年嘲笑说:“保尔就会说漂亮话……问他自己抽不抽烟?抽的.他知不知道吸烟没有好处?知道的.可是戒掉呢———又戒不掉.”

第7篇

关键词:关键期 幼儿 英语学习 反思

英语教育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之下产生并蓬勃地发展起来,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兴课题之一。2001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目标: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各乡镇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1]。这股英语热潮很快波及到了学前教育领域,双语幼儿园、幼儿英语培训机构纷纷打着“3-6岁是幼儿学习外语的关键期”、“学习英语有助于早期智力的开发”等口号,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大中小城市甚至一些乡镇上涌现出来。很多家长也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纷纷让孩子学英语。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当前的幼儿英语学习进行反思,避免盲目跟风现象的产生。

一、 语言学习关键期的实质

既然幼儿英语学习主要是在关键期理论的推动下展开的,那么,关键期理论是什么?外语学习究竟有没有关键期?只有把这两个问题搞清楚,幼儿英语学习的开展才更有意义。

(一)伦内伯格关键期假设理论的提出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伦内伯格,于1967年在其著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一书中提出一套判定是否属于“先天能力”的准则,经过判定,伦内伯格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完全符合这套准则,所以是先天的。他把儿童的语言发展看成是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等成熟机能制约的自然成熟过程。当和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成熟到一定的准备状态时,只要受到适当外界条件的激活,就能使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转变为实际的语言能力。伦内伯格又进一步指出,在儿童发育期间,语言能力开始是由右半球支配,以后逐渐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最后才形成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伦内伯格认为,左侧化过程发生在2到12岁之间,这一时期之后,如果大脑左半球受损,将会造成严重的语言障碍,甚至终生丧失语言能力;如果是在这一关键时期的开始或中间阶段左半球受损,则语言能力将继续留在右半球而不受影响[2],这就是伦内伯格的关键期假设理论。

(二)对外语学习有无关键期的探讨

伦内伯格的语言发展关键期理论,是在研究儿童母语发展的前提下得出的,并认为2到12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语言”是作为母语的语言,而不是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英语对于生活在中国的儿童是一门外语,中国儿童学习英语缺乏自然的语言环境。我们的文化不是由英语来编码的,我们的认知结构也不是由英语来编码的,我门无法将英语作为思维的工具,交往的工具[3]。这就意味着把“儿童早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说成“儿童早期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期”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也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事实证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英语学习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认知水平、情感和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所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各有优势和劣势。

(1)儿童阶段(3-10岁):脑和发音器官的可塑性强,在语音的学习方面占绝对优势。缺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弱,记忆力差,认知水平较低,学习的效率不高。

(2)少年阶段(11-17岁):认知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善于利用认知策略,记忆力增强,不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善于主动利用语言来交际,在词汇、句法等方面的学习中占优势。缺点是自觉性和持续性差。

(3)成人阶段(18岁以上):学习目标明确,动机较强,认知水平较高,在阅读、写作方面占优势。缺点是难以习得标准的语音,由于太看重他人的评价而不敢开口说,容易学成“哑巴英语”[4]。

二、 幼儿英语学习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幼儿园、家长及各种幼儿英语培训学校在对待幼儿英语学习的问题上存在着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

(一)幼儿园存在教育理念及教学条件等问题

幼儿园作为一个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在如何看待幼儿学习英语的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幼儿园在不清楚“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的前提下,风风火火地开展起英语教学。另外,幼儿园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幼儿师范院校,在校所学的主要课程是舞蹈,绘画,声乐等专业技能,英语学习基本上是空白,教师的英语水平仍然停留在初中所学的知识水平上[5]。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幼儿掌握的单词量作为教学的目标,没有考虑到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学方法机械。例如,“绵羊绵羊sheep,sheep,sheep!小猪小猪pig,pig,pig!” 在教材的选择上,幼儿园缺乏科学的考察,机械地照抄别人的做法,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功利性动机太强

在“早期智力开发”和“外语学习越早越好”等口号的推动下,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求安心,对孩子的教育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他们或者把孩子送入双语幼儿园学习,或者为孩子在幼儿园报名参加英语兴趣班,还有的家长不惜牺牲孩子的周末和假期,为孩子报名参加少儿英语培训班,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接触英语,为将来的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显然,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既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也会使孩子对英语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训机构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商业化气息太浓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学校,如剑桥少儿英语学校 、新东方pop英语学校、吉的堡少儿英语学校、环球雅思少儿英语学校等等。不能否认,其中有些学校师资配备优良,教学方法科学有效。但是,目前一窝风式的学习,使得社会上充斥着许多不合格的英语培训学校。例如,某知名少儿英语培训学校列出如下学习英语的理由:青少年开发智力增加潜能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高考文科理科必考的科目是什么?出国留学必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显然,这些学校的办学目的只是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吸引家长为孩子做盲目的教育投资,骗取家长的钱财。

三、 保证幼儿英语学习的几点建议

在关键期理论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幼儿园、家长及社会上的其他培训学校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幼儿实施英语教育,避免夸大关键期的作用,避免采用“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

(一)幼儿园要肩负起幼儿英语教育的主要责任

首先,加强师资培训。幼儿园要开设英语课,必须从加强教师的培训着手。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幼儿教育知识,热爱幼儿,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其次, 改善教学方法,以培养兴趣,习得标准语音为主。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游戏活动,如讲故事、听儿歌等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还应注意利用各种玩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幻灯片等设备,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幼儿口腔肌肉可塑性的特点,使幼儿学会标准的语音,这才是幼儿英语学习的重点。

再次,选择合适的教材。 要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教材,既可以培养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家长要摆正教育心态,冷静对待幼儿的英语学习

家长要知道幼儿时期是学习母语的关键期,但并不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期,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学习外语有不同的优势,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英语学习也可以获得成功。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即“语言习得机制” [6],一切正常的儿童都可以在短短几年习得母语。但是,中国的幼儿是在缺乏自然语境的条件下学习英语的,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所以学习的效率很低。另外,家长也要知道幼儿正处于动作、语言、认知、情绪等发展的基础阶段,英语学习仅仅是语言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家长不可以牺牲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逼迫”幼儿学习英语,这样不仅会损伤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和可持续发展的语言能力,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

(三)英语培训学校应着眼儿童的未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在对幼儿实施教育时,各培训学校不要一味追求经济回报,以各种不科学的口号来迷惑家长,应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量力而行。

总之,虽然幼儿英语教育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但是幼儿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英语学习越早越好”的说法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幼儿园、家长及其他办学力量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开展幼儿英语教育,切忌盲目跟风,背离了教育的宗旨,影响了儿童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德明. 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4.

[2] 刘振前. 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说研究评述[J]. 当前语言学, 2003, 2.

[3] 刘晓东. 幼儿学外语问题之我见[J]. 教育研究; 2000, 11.

[4] 马积善.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的若干问题和外语教学[J]. 河南社会科学, 2006, 5.

第8篇

1、管吃管睡适合驯养宠物,不适合教育孩子。

2、口里呼喊和平,但手里要有大棒。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让孩子的身边有一个或几个最喜爱又最敬畏的人。

3、好的父母守望孩子,让孩子自己主动成长;坏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让孩子被动成长。

4、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和分数,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5、父母要准备一个记事本,记录和孩子在一起发生的事情,或者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经常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反省自己的过程。

6、中国年轻的父母会花数千元学开车或把自己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却鲜有自己参加家庭教育培训。

7、育儿过程有艰辛,也有欢乐。

8、了解并欣赏孩子的特长,让孩子因自己的特长而有成就感。让孩子因成就感而凌云壮志豪情万丈意气风发指点江山。

9、幼儿的学习是全方位,并不局限于读写算和各种技艺。

10、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败,整个人生就失败。

11、在生活中学习,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12、教育幼儿除了要有耐心之外,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13、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

14、谁能让孩子“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谁就掌握了教育的秘密。

15、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永远比孩子现在的成绩是怎样的更为重要。

16、家庭教育的任务,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学习。

17、谋生型父母不能因外出打工而对孩子有愧疚感,更不能因愧疚而迁就孩子的胡闹。

18、如果你做到了以上二十条家庭教育格言,定能成就优秀孩子哦。

19、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20、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的责任是尽可能让孩子接受好的“后天遗传”。重视“后天遗传”,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把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提到类似“遗传”的高度。

21、孩子坏的习惯80%都是在家里形成的。

22、应该尊重保姆的劳动,劳工神圣,但不应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保姆。

23、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成一种游戏的。

24、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

25、有修养的父母总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见。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I卫你说话的权利。”

26、不让孩子早产,也不让孩子过早地入学。孩子不能早产,因为孩子需要在母亲的子宫里获得足够的保护,让胎儿有了足够的抵抗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孩子不能过早地入学,因为孩子需要在家庭获得足够的保护,让孩子有了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之后,再出去和外面的他人交往。中医的说法是:“争气内存,邪不可干”。

27、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该送他“出海经风浪”。

28、学前教育更要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29、运动贵有恒,饮食贵有节。

30、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31、孩子挑食是从父母谈哪一个不好吃开始的。

32、孩子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虽然粗糙,但远比得来现成的精美玩具快乐。

33、让孩子在艰苦的地方体验他人的苦难,让他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改变孩子自暴自弃的坏毛病的唯一办法是既让他面对他人的苦难,让他为苦难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4、孩子的理性是不断成长的,不要喂养他们,而要引导他们。

35、孩子的成长需要同伴,只有孩子才能理解孩子,也只有孩子的同伴才能陪伴孩子成长。孩子从来不期望庞然大物的成人能够理解自己,孩子也从来不把居高临下的成人当作自己的朋友。父母可以独生,但不能让孩子独长。若既没有兄弟姐妹,又没有伙伴,“独生”子女就跌入双重的孤独:不仅独生,而且独长。

36、3岁前后严格管理,做孩子的家长;13岁前后逐步放手,做孩子的朋友。有效的教育是先严后松,无效的教育是先松后严。有效的激励是朝五晚九,无效的激励是朝九晚五。

37、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

38、父母的第一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家庭环境好,孩子好;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成为问题儿童。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39、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是先天遗传。一个是后天遗传。教育者可以对教育持乐观的态度,但不要乐观到不考虑遗传的程度。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主要不是丑小鸭努力学习的结果,而是丑小鸭的妈妈生了一个鹅蛋而不是鸭蛋。

40、孩子的祖父母可能只有一些有限的教育经验,而这些有限的教育经验又因为祖父母的溺爱和放纵而派不上用场。

41、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

42、对孩子来说,生活就是一所学校,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对象。

43、一个行为反复养成习惯,习惯反复形成品质,品质改变命运。

44、丰富的想象力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45、任何行业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它产生兴趣,幼儿学习更是如此。

46、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康德语)

47、父母不应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因为孩子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家里,所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48、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49、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50、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51、让孩子在帮助他人时体验无能为力的尴尬和痛苦。让孩子想帮助他人又力所不能及无能为力,由此激发他的“自强欲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负责任地成长,以便将来能够帮助更多的他人。

52、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卢梭则把“爱弥尔”带到了乡村。(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在孩子没有形成成熟的理性和判断力之前,不让孩子有过多的伙伴,警惕孩子沾染同伴的坏习惯。

53、激发幼儿的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

54、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东西跟人一样,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55、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影响最大。

56、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唤醒和鼓舞。

57、想象与显示不分使孩子很容易融入到故事情景中,并从中受到教育。

58、有虫的枣子早红,有病的孩子早熟。智力上的神童,常常以剥夺性格和身体的成长为代价。

59、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和独立的意识。

60、只有父母与教师养成了良好的教育习惯,您的孩子或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61、一个人的成功=1%IQ(智商)+99%EQ(情商)。

62、事业型父母必须有一个人在家里陪伴孩子,或者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

63、简单凝练的童话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

64、父母在自己担任家庭教育前最好是自己先学习教。

65、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来修剪。

66、有效的学习是边缘学习,无效的学习是焦点学习。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病因却在孩子的情感或身体那里。父母直接指令孩子学习,类似园丁把水分和养料直接抛洒给“枯黄的树叶”。

67、打骂不能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只能宣泄父母的急躁情绪。

68、工作型父母必须让孩子因父母的守望而尽早养成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最有守望感的父母是孙悟空的父母。有修养的父母就是像孙悟空的父母那样:让孩子自己解除障碍,让孩子自己经历磨难,让孩子自己经历困难,只在孩子努力之后实在无法解决困难时,才降落到孩子的身边。

69、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70、父母要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并由此树立孩子的信心。

71、学业成绩是人的成长的冰山一角,冰山下面是人的性格和身体。性格和身体是学业成绩的两个支点。

72、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必须警惕“人穷志短”。

73、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74、好母亲把儿子当朋友,坏母亲把儿子当情人。

75、家长在家庭教育时一定要记住情感教育永远都大于道理教育。

76、平时在家里,父母和孩子尽量保持一种平等的地位,遇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77、只要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

78、母爱是人世间最神圣的感情,应为这种感情最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

79、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兴趣和习惯开始。

80、人的成长遵循“潜能递减法则”。生来具备100度潜能的儿童,如果从0岁就对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长为具备100度能力的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备80度能力;如果从10岁才开始教育的话,充其量只能具备60度能力。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木村久一语)

81、结合童话寓意,引导孩子去思考探索,比单纯说理要深刻。

82、学校教育总是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站在“知识本位”那边;家庭教育必须站在“性格-身体本位”这边,更重视孩子的性格和身体。家庭的归家庭,学校的归学校。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83、谁能让孩子有主见又懂得妥协,既果敢又懂得顺从,谁就遏住了教育的关键。

84、没有一个朋友能比得上健康,没有一个敌人能比得上疾病。

85、父母要想培养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就一定要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家庭。

86、性格塑造始于婴儿时期。

87、只要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88、让孩子玩“自食其力”的游戏,让孩子离开父母,到苦难的地方:如果他不劳动,他就饿死。改变孩子不劳而获的坏毛病的唯一办法是让孩子暂时离开父母。

89、婴儿的情绪,是认识世界的反映。

90、让孩子“自食其力”的秘诀是给孩子提供选择的自由。自由选择导致自己负责。如果孩子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他所做的事情完全出于他人强迫与指令,那么,孩子就学会了“应付”与“敷衍”。

91、父母不要万事代劳,剥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92、如果事业型父母双方都无法陪伴孩子,就必须为孩子寻找合适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家庭教师,而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移交给祖父母或保姆。

93、成功的教育是“虎父无犬子”,失败的教育是“母强子弱”。有修养的父母总是把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当作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

94、孩子的成长有两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在3岁前后。3岁前后是孩子智力和性格发展的关键期;第二个关键期在13岁前后,13岁前后是孩子的青春发育和独立生活的关键期。家长如果在利用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以后的教育就会一路顺畅。如果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会后患无穷。

95、谋生型父母必须让孩子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和辛酸。

96、没有体谅和信任,便没有友谊。

97、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所储存的资本,会不断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着它的利息。

98、孩子在幼儿其间,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加以挖掘和引导。

99、“要想身体安,三分饥和寒”。饭前禁止吃零食,让孩子有足够的饥饿感。不能从粗糙的木桶中饮到甘露的人是不幸的。让孩子尽可能少吃糖果巧克力等甜食。吃甜食而不节制的孩子,身体必不好,性格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必让孩子穿太厚重的衣服,孩子并不像成人那样畏寒。

100、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

101、性格好的标准是“文明其精神”,身体好的标准是“野蛮其身体”,学习好的标准是“自学自得”。

102、适时引导孩子讲故事,这是保持他们思想活跃的绝妙方法。

103、对症下药方可治愈疾病。

104、孩子的幽默是最自然最坦率的人类语言,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和体会。

105、所有纨绔子弟都是富裕子弟,尽管并非所有富家子弟都是纨绔子弟。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6、贫穷是教育资源,富裕是另一种更高级的教育资源。更高级的教育资源需要有更高级的教育技艺。如果没有高级的教育技艺,富裕的家庭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107、父母要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对错误的方向给予引导,对于正确的方向给予鼓励。

108、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第9篇

关键词:幼儿语言习得;少儿英语;培训市场;培训品牌

目前,少儿英语教育市场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谢芳,2005)。少儿英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英语从娃娃抓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家长在关注少儿英语的同时,也对少儿英语产生了许多疑惑,笔者试从一个幼儿家长的角度,同时具有从事多年英语教学工作的经验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

一、理论支撑:二语习得理论与关键期假说

语言学习有两种方式:学得(learning)和习得(acquisition). 语言学得是指学习者通过听老师讲解,有意识地练习、记忆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最终达到对所学语言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的过程。语言习得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学习、使用并掌握甚至是语言的过程。习得是学龄前儿童获得母语的主要方式。

有关人类学习母语的研究表明,幼儿正处在语言学习的敏感期或者关键期,美国的神经学家Penfield 认为,自然语言习得只能发生在关键期,特别是语音发展的敏感期。目前理论界对语言关键期假说的年龄划分尚未达成共识,但对幼儿语言学习的敏感性,模仿能力之强没人产生怀疑。二语习得理论与关键期假说是幼儿天生具备习得英语优势的理论依据。

二、评点少儿英语培训市场及思考

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和社会的进步使幼儿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语和英语文化已成为我国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审视学英语对幼儿的现实和长远价值。因此考察选择培训机构品牌对广大家长来说尤为重要。

面对如此之多的少儿英语培训品牌,家长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集中在:面对众多的少儿英语机构如何来选择,外教是否应该在英语教学中占主导?应该锻炼孩子的英语能力还是应试水平等等。

笔者观点: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各自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不尽相同,在教学和管理上应当具备标准化,同时加强监管,促进标准化的良好实施。在英语能力与应试的权衡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应试并不完全相悖,很多机构的教材也都涵盖国家教学大纲的基本知识点,所以家长无需太纠结于能力与应试的区分。

1.关于外教使用:引入时机及与中教配合是关键

是不是少儿英语由外教教授最好呢?

外教对于孩子从幼儿时期开始学习英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孩子的语言习得机制,我们认为孩子越早接触英语越好,而且最好可以接触比较纯正的英语环境。迪士尼英语强调适龄化,所有课程都是由外籍培训师授课,每位外籍培训师配有一名中国助理培训师来辅助课堂教学。”(迪士尼英语北区及西区副总裁Jim NO) 江博激情英语常务副校长张蕾则认为越是低龄,外教介入应越多,在江博中外教是结合在一起的,数量大概持平。

点评:无论外教中教,都要具备教师资格,还要尊重语言学习规律,这是大前提。外教和中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外教口语好一点。但要注意的是中外教是不同文化熏陶出来的,外教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让中外教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是最重要的。

2.标准化教学与教学质量

外教通常比较有个性,教课比较随意,在此方面,加强与外教的沟通和监控,来保证外教的课程具备标准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很多培训机构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监管。除了家长打分,校方随机听课、抽查录像外,家长在前台还可以看到同步播放的教室视频,这是非常大的监督。还有的机构对家长的服务方面做得比较好。老师每两周会给家长打个电话,给家长介绍下孩子的学习情况,每个月都有公开课,另外,在家长互动平台上,课程大纲和内容都会在上面,然后课下老师会给家长一个点评,孩子表现怎么样,哪些方面需要提高等等。服务上让家长更放心。

北京新东方学校副校长王海波提出了新东方的“九个统一”:统一招聘,到985、211、师范大学等学校录取;统一培训,封闭学三个月;统一考核;统一调配,教师工作地点相对固定,但也会流动;学,教学过程中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是规定好的,其余是可发挥的;统一督导,资深老师去听课;材;统一课程,名称一样;统一装修。通过这“九个统一”保证每个教学点都是一致的。这九个统一,被大家所认同。

3.教学与应试平衡

应用是英语学习终极目标。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应用。每个年龄段孩子语言的知识点是类似的,不同教材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一个教材很难同时满足能力和应试的培养。这种情况下建议不要把两者对比化。没有能力无法应试,应试也是一种能力。教材是死的,老师是活的,就看不同年龄段添入什么。”

幼儿教育专家余珍有撰文说“应该让幼儿学英语”,笔者甚为赞同。幼儿怎样学英语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与广大家长需要长期付诸智慧与辛劳的巨大工程。

参考文献

第10篇

梅尔・列文还表示,孩子的学能发展水平,是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高级思维和社交等8个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可以面面俱到,但每个孩子在学能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

梅尔・列文的话,引起了国内很多重视孩子早期教育的家长的关心。有的家长正面临孩子厌学的困惑,他们急切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正确适度的早期教育,避免过度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为此,国内专家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指导。

早期教育常见误区

早期教育是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重要意义。很多家长对早期教育的含义认识不明确,导致了过度教育。

北京世纪起点早期教育中心顾金凤老师说:“按照一定的标准,婴幼儿早期教育是服务于0到6岁儿童生活环境和活动的项目。从内容上来说,需要符合儿童年龄、生长发育、健康等状况;从方法上来说,以游戏寓于学习之中,寻求和启发孩子感兴趣的方面。要指出的是,这种早期教育包括胎教,就是0岁教育。胎儿在腹中4个月以后听力等方面开始有了辨别能力,这时候就可以开始通过语言、动作、音乐等方式进行胎教了。”

北京玛丽妇婴医院医生李月萍表示:“早期教育是通过对0到6岁,特别是0到3岁的婴幼儿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促进婴幼儿智力等方面的发育,并对一些智力低下、智商偏低孩子的状况予以改善。早期教育侧重智力方面,对婴幼儿进行全面综合的指导,更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早期发展。”

对于目前很多家长采取的早期教育方式,顾金风老师显得有些担忧。她认为不符合婴幼儿学能特点,盲目对孩子进行“填鸭式”教育,无异于拔苗助长,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孩子一方面在强压下接受过量的教育,一方面又缺乏家长的关心,可能会发展成自闭症、多动症,或者抑郁症。此外,很多家长选择的教育内容也比较片面,大都是单纯的智力开发。孩子被灌输了大量难以消化的知识。有的孩子很小就熟练地背诵四书五经,可是却推迟了学习走路的时间。这也是一个误区,单调的内容往往引起孩子的厌倦。

早期教育要有阶段性

那么,应该如何实施正确适当的早期教育呢?

顾金凤老师指出,认清婴幼儿的学能特点是关键。婴幼儿在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学能特点也表现出阶段性,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岁以前;1到3岁;3到6岁。每个阶段都有几个关键期,例如,1岁之前的关键期:1个月时孩子可以学会抬头挺胸,4个月时可以学会翻身的大动作,7个月时可以学会爬行,10个月时可以站立,1岁时开始走路等。若能在关键期内适当完成能够做到学到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受益无穷的。

第11篇

食盐多损害宝贝健康

人虽然离不开盐,但是摄入过多也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尤其对儿童。其危害主要表现如下:

加重宝宝肾脏的负担 婴幼儿的肾脏发育尚未成熟,没有能力排除血液中过多的钠盐,过早过多地添加会增加肾脏的负担,使肾脏受到损害且损害有时难以恢复。

造成宝宝不良的饮食习惯 儿童天生喜欢甜味和咸味,除了糖、盐以外,对其他新的食物一般不愿意接受,需要反复尝试学习才能习惯新食物的口味。而在早期让宝宝摄入过多的盐或太咸的食品,使宝宝习惯于“重口味”食品,而不愿意接受营养丰富、口味清淡的食物,造成宝宝挑食或偏食。

增高宝宝将来罹患高血压的风险 研究表明,摄入过多的盐会导致血压升高。美国一医学组织曾做过调查,发现儿童之中有11%的10~13岁患上高血压,而这些儿童在婴儿时期绝大多数经常吃过成的食物。过咸食物导致血压增高,还会加重心脏、肾脏、肝脏的负担,引起动脉硬化、水肿等。我国居民高血压的高发与食盐的高摄入量有关,要控制和降低成人的盐摄入量,必须从儿童时期开始,而且控制越早收到的效果越好。目前儿童患上高血压的也越来越多,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宝贝吃盐多注意

在给宝宝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很困惑要不要宝宝的辅食里添加盐呢?一方面担心加盐对宝宝健康不好,另一方面担心不加盐会使宝宝不爱吃东西。其实家长大可不用担心。

食物在天然状态下含有的盐足够婴儿需要,宝宝从母乳和牛奶中摄取的天然盐分已经能满足身体的需要,所以无需再给宝宝做的辅食中加盐。

至于辅食是否符合宝宝口味,这不是由家长说了算,因为宝宝和大人的口味是完全不同的,家长认为太淡的食物对宝宝来说可能刚刚好。因为宝宝对食盐的敏感度要高于成人。当食物中食盐含量为0.25%时,成人可能感觉不到成,而婴幼儿却完全可以感知到。

很多家长在给宝宝制作辅食时,喜欢先尝一尝,感觉一下咸淡,其实以父母的口味来判断宝宝食物的咸淡是错误的。一旦长期食用较咸的食物,很容易使孩子养成较咸的口味。因此宝宝在一岁之内没有必要在辅食中添加盐。即使宝宝1岁以后可以适当食用加碘盐,但也应该坚持清淡的原则,不宜以大人的口味来衡量。

如何减少宝贝的食盐量

对孩子来说,我们提倡低盐饮食。作为家长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减少宝宝食盐的摄入量。

全家总动员,多吃清淡饮食

家长首先要自觉纠正口味过咸而过量添加食盐和酱油的不良习惯。孩子的口味与家长有关,家长的口味重,孩子饮食中的盐含量也会增多。家长在给孩子准备膳食时,一定要注意减少盐的成分。做菜时也要少放酱油或其他调味品,还要注意少吃酱菜、腌制食品以及其他过咸食品。

采用“餐时加盐”的方法

即在炒菜或做汤时待快熟或出锅时再加盐,也可待烹调好端到餐桌时再放盐。这样会使盐仅附着在菜肴表面,只放一点盐但吃起来却会有味道。如宝宝开始与家人共进食物时,记得要先将宝宝吃的部分盛出。

控制每天的食盐摄入总量

一般来说,每人每天从食物中获得的食盐最多不应超过6克,但我国家庭的饮食中普遍含盐量超标。这与我们饮食口味较重有关,也与我们加盐时用具随意性大有关,很多家庭加盐的专用勺较大,甚至有家长直接用炒菜瓢加盐,很容易导致加盐过多。因此我们在提倡低盐饮食的同时,也要提倡用量具量出,每餐按量放入菜中。

少吃零食

目前很多零食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加入了较多的调味品和盐,使宝宝在常规的饮食外摄入较多盐,从而影响健康,因此建议孩子们少吃零食,尤其是油炸的、过咸的零食。

培养好习惯,注重“味觉发育关键期”

很多人可能认为味觉发育是一自然的过程,无需多加注意。其实不然,味觉也存在发育关键期,如这个关键期没有很好地进行早期教育,将会引起宝宝偏食、挑食的习惯。

4~6个月是宝宝味觉发育关键期。这一阶段宝宝舌头上味蕾发育很迅速,宝宝对食物味道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反应敏锐并留下“记忆”,此时宝宝比较容易接受新的食物,可以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但此阶段辅食目的是让宝宝尝试新的口味,而不是主要供应能量的食品。而6个月至1岁这一阶段,宝宝可以尝试更多的食物,更好地促进味觉的发育,也是帮助宝宝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

第12篇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当今许多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美术方面的才能,能够涂涂抹抹,写写画画,甚至长大后能成名成家。这种愿望是好的。然而一个孩子有无美术才能,能否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因素是很多的,除了遗传因素外,很重要还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兴趣和主观努力。

所谓美术才能指儿童对形象中的线条、明暗、结构、色彩等方面而引起情绪变化的感受,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如绘画、泥塑、雕刻、折叠等。那么怎样及早地发现孩子的美术能力,并及时加以培养和教育呢?

(一)儿童美术才能与本身素质

儿童美术才能受遗传素质的影响,这种影响,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就已决定了。笔者曾先后调查了20多户有艺术能力的家庭,发现他们的子女48%有艺术能力,而75户无艺术能力的家庭,其子女只有20%有艺术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遗传素质仅仅为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美术才能的形成必须通过环境和教育的良好影响,所以我们及时发现和培养儿童美术能力非常重要。

一般说来,具有美术才能的孩子,往往早期就有显露。3~4岁时,其美术才能表现为:1.求知欲望强,好动好问,兴趣广泛,尤喜爱涂涂沫沫。2.视觉感受和辩别能力较强、能分辩各种颜色、线条曲直、方圆等。3.观察事物较全面、细致、准确。4.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这一苗头时,家长就应紧紧抓住这关键期加以培养。一般说来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有各自的发育关键期,一旦错过,再刺激,再教育收效也会较差。研究表明:2~3岁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儿童的视觉感官的发展,首先要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分辩物体的大小、方圆、厚薄、曲直、颜色等。其次,给孩子提供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鼓励他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画一画等,使孩子善于从比较中区别事物,找出特点变化规律。最后,还应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功能,使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

(二)儿童美术才能与家庭教育环境

美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儿童美术才能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早期教育尤为显著。意大利艺术巨匠达·芬奇、拉斐尔等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大师,是与他们从小受过良好的美术教育分不开的。

俗语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一些美术家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来看,他们的家长都具有以下特点:1.较高的美术素养和良好的文化修养;2.重视早期美术熏陶和教育;3.善于言传身教;4.注意孩子性格及品德的修养;5.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6.寻求造诣较高的教师并注意与其配合。

(三)儿童美术才能与好教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