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体育教育论文

学校体育教育论文

时间:2022-08-25 01:1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体育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体育教育论文

第1篇

1.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行为的源动力,因此要加强体育教育必须要先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入手,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课,才能促进其他体育教育过程的进行。这就要求中职体育教师首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在民主的环境下,学生才会尽情的展示自己的能力。由传统的强制体育转化为学生内发的体育学习。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总是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学生进行练习,这就使得学生的体育潜力得不到好的发掘。体育教师应当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多交流来活跃体育课堂的气氛,和学生们共同学习、练习,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2.转变教育观念,合理设置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重在引导。中职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运动才是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首先,在体育教育观念上,要树立好健康第一观、全面体育观、终身体育观和主体体育观的体育观。其次,在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寻求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体育教育内容。做好基础体育教学和专项体育教学的结合,体育学科很容易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德育教育,中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需要学生具备完善的职业道德修养,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恰当的德育教育,可以激发中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体育教育效果

要进行体育教育,需要一定的体育教育资源,中职体育教师就要注重对学校各种资源的利用,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来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础体育知识的教学,还可以把体育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课堂中,丰富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体育教师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载体传递体育信息。这也要求学校注重对学校体育文化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学校的校刊,广播,标语等进行体育运动的宣传,在无形中加强中职学生的体育意识。此外,体育活动是体育教育的直接途径,中职学校和体育教师要积极举办各种体育活动来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如“校运会”“篮球赛”“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真正体验到体育的乐趣、运动的意义。

4.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体育教育评价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的评价,良好的体育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分阶段性,注重鼓励性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平时的体育参与态度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课程中。二是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中职学校要注重对体育教师的培养和评测,加强学校体育师资的建设,体育教师也应该具备较高的觉悟和反思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同时,体育教师也要具有创新意识,及时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二、结语

第2篇

我就接受函授教育2年来的工作,学习,糊口进行自我评定。本人在两年来,注重政管理论学习,能自觉与党中心保持高度一致;尊重领导,团结同道,热爱本职,作风严谨,为人正派,能模范地履行一名小学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自参加华中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大专高教自考学习以来,本人能准确处理“工”学矛盾,能按照学校的有关划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门课程,积极参加集中面授和串讲,按时完成各项功课。通过三年学习,现已当真完成了《小学数学教育》、《社会主义思惟概论》等**门课程的学习,把握了所学知识,并通过了有关课程考核。

在学习期间,我能自觉将所学知识用于指导小学体育教授教养实践,大大进步了自己组织课堂教授教养和开展教授教养法立异的能力,所带班级的学天生绩和体育素质在学校一直处于前列。我还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先后撰写了《学习新课程尺度体会》、《立异教授教养探索尝试》等十余篇论文和教改材料,其中《学习新课程尺度体会》等文章曾参加过XX市小学教育论文交流,得到了学校和上级机关的高度评价。

第3篇

 论文摘要:运剧文献法研究学校体育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著异。探讨了传统教育的根源:对现代教育思想的进行了界定。认为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是学校体育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有利于校正片面的体育教学观念。总结了素质教育指导f的学校体育现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学校体育工作中出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别。如何理解学校体育的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呢?这一问题涉及到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贯彻;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学校体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辨析,着眼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在传统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比较中进行思考,澄清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路,以便更好地实现新世纪的学校体育任务。 

 

 一、现代教育思想概述 

 

 现代教育理论可以说是起始于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 ——1952),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批判赫尔巴特教育理论时率先使用“现代教育”一词,他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和教育》。其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中心概念是“经验”,超越了唯心和唯物的斗争,只把经验看作是现实世界的基础。对与教育的本质可以用三句话概括: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1919年4月至1921年7月,杜威对中国进行访问和讲学。在北京、上海、辽宁、江西、福建等十三个省市传播实用主义哲学。杜威在中国最人的影响是教育方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杜威的影响。杜威的著作有近百种译本流传(3)。此外,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其代表作是《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其代表作是《教育与发展》;针对传统教学论提出了五条原则:即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二、现代教育思想的意指 

 

 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假定: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西方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德国赫尔巴特运用“心理学”和“伦理学”作为方法论基础来研究教育问题,基本奠定了学校教育的模式理论。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批批判赫尔马巴特的理论时,称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为“传统教育”,而称自己的理论为“进步教育”、“新教育”,后义称“现代教育”。因此,有了“传统教育论”和“现代教育论”的对立和争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教育家对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理解和论述是不完全一样的,但基本意指是围绕着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问题上,也是培养人才质量规格的模式上。换句话说,形成人才质量规格的因素主要是什么?终身体育观念的确立,是学校体育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就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而论,它必须是为全民服务的,即应该适当满足和促进所有人的体质的增强和提高,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能实现的程度有所不同,但它最终必将实现这一根本的任务和宗旨。这也是学校体育培养人才质量规格的主要因素。 

 三、学校体育现代教育思想 

 

 运片j亚里十多德的“四冈说”,能清晰地阐明素质教育指导f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本意。弧里士多德讲的四原闪是: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四因”中最重要的是“形式因”与“质料冈”,形式因加上质料因就成为一个具体的事或物;再加上动力因、目的因就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就学校体育教育思想而言.体育课程构成它的质料因:教学活动是它的基本形式,是形式因。形式加上质料因成为学校体育,但这是静态的。终身体育是它的动力因:素质教育是它的目的因。静态的学校体育再加上动力因与目的因,就在了一个动态过程,一个现实的过程,是一个目的成为的过程,使学生的潜能状态变成一个现实状态的过程。换句话说,素质教育是目的,终身体育是动力,改革的学校体育课程是材质,多种教学模式是形式。 

 终身体育只是描述和说明一种体育观念,而不是一种直接教学的思想或理论模式。“增强体质”、“技术教育”等教学思想,可以通过终身体育观念充实自己,达成改良后的教学思想。然而,目前对终身体育的认识产生了种种偏差。如强调培养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掌握一两种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作为主要任务。终身体育指的是自然生命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生命的个体之性。是描述和说明自然的自然特征。如同生理欲望的自然欲求一样。进一步讲,终身体育类属于生命的自然本能的范畴。从“终身”二字点破了体育运动是人的生命现象,是发展体育的动力。这种动力发展了一面行动一面自我反省的能力,不仅能边做边想,也能边想边做。如同爵+乐名家在一起即兴演奏的时候,在体会出合奏中所发展出来的方向时,仍然能不断调整新方向一样。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实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超越地、静态地、形式地说明学校体育要达到的目的。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理由及要求。拿动、静来讲,素质教育有动、静之理。对静而言,素质教育有静的理由,使其成为静:对动而言,因为有动的事实而界定出动的理由。种种理由都收摄于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乔克勤关文明.中圈体育思想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340 

 (2)曲宗湖主编顾渊彦著.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北京:人民体育h{版社。2002,40 

第4篇

论文摘要: 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与体育健身的相对匮乏已形成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锻炼的不连续性造成的。高校体育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学校体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依然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目标。本文探讨了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建立终生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并列为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有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却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取得,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老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终身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体育教育,其作用及用途也已被各方大众认知了解。终身体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目标,它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主要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高校教育是一个人由接受知识再培养到进行社会实践工作的最后一个知识培养存储的基地。高等学校体育又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之一,是我国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级人才、发展体育事业、丰富高校课余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它对于学生的体能和智能发展、在校的学习和终身生活、增强国民体质等有着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保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最早的终身体育理论。70年代他又在《终身教育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

1 更新观念

高等教育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走在世界科技经济强国之列的百年大计,高校体育教育则是为人体生理、心理健康提供基本保证。体育教育的好与否成为制约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弃“体育运动训练只是在一生中一个短暂时期内进行的”错误观点,确定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入门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环节的观点;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跑的快、跳的高、投的远的单纯印象,确立健康与生命是整个个性有机体组成部分和支柱的观点,将学校体育与智育、道德、艺术教育、社交和公民活动密切联系起来。

2 成立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

高校教育的环境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较为充裕。有人形象的描述高校为“小社会”或进入社会前的“实践基地”。学生对于自身各项能力培养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较强。此时成立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不仅填补了课余时间,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俱乐部定期的组织活动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伏笔。

3 创造体育文化氛围

常年组织较大型的体育健身知识讲座及体育文化周或月等活动,带动学校体育文化的氛围,使得体育健身成为一种时尚。讲座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寓教育乐,对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锻炼的方法及体育保健卫生等知识都应涉及。在此类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一些身体力行、因地适宜、形式多样的健身锻炼方法,而且还能使一部分想锻炼但无勇气迈出第一步的学生很坚定的加入进来。

4 课程设置

高等体育教育是在中高级体育教育基础之上对学生的身体及锻炼形式方法进行的更深层次的再教育。大学一年级应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健身、娱乐、传统等体育项目为辅助教学内容,以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二年级开始,实行“三自主”教学,即学生自己选内容、自己选时间、自己选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个性培养,教学内容以健身、娱乐、体育休闲为主要教学内容,向体育锻炼终身化过渡。现行的大三、大四的课程之中体育的继续再教育较少,被广大师生忽视,这一阶段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加充裕,而学生安排日常作息时间的能力越来越强,此时我们应加强注重学生体育兴趣、能力的培养。以体育俱乐部的的形式,多增加一些当前较为流行的体育项目,例如:瑜伽、健美、体育舞蹈及攀岩等运动,主要以选修为主。并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预测社会集团未来体育运动场所、器材设施及对人才的需要等情况。参考本校的体育师资力量、结构,设置此阶段体育课程,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能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方法,走向社会后产生“终身体育社会效应”。

5 学校体育与社会衔接

开设社会实践基地,使受教育者成为指导者,学校体育与社会衔接,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先期所成立的以各个专业教师指导下的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作为此社会实践的基地。学校体育从封闭隔离状态中解放出采,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终身体育的一个环节;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向公众开放;此时的生力军便成为这些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指导组织及管理者。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自身的锻炼机会,还能增加额外的经济收入等。同时学校体育不仅要成为为学生服务的基地,还要成为辐射区域终身体育的开展提供咨询指导的基地。“授人以鱼,只供一顿之炊;教人捕鱼,则终身受益”。终身教育是智力资本的孵化器,终身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生产力,构建终身体育型高校体育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需求、一个基础,一项任务。

6 结论

构建终身体育型高校体育模式,作为终身体育教育基地的教育者首先要更新观念,使学校体育与智育、道德、艺术教育、社交和公民活动密切联系起采。高校的环境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来说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较为充裕,常年组织较大型的体育健身知识讲座及体育文化周或月等活动,带动学校体育文化的氛围,使得体育锻炼健身成为一种时尚。课程设置应加强注重学生体育兴趣、能力的培养。增加一些当前较为流行的体育项目,开设社会实践基地,使受教育者成为指导者,学校体育与社会衔接,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亚龙等.试论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51-52.

[2]蒋桂凤.体育与可持续发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6:68.

[3]杨智伟.中职学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研究[J].2010,23(2):154-156.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九年级学生,体育教学,合作意识,全面发展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九年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仔细阅读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论等对该研究具有指导作用的书籍;查阅了大量关于学生合作学习及合作意识的论文,这些文献为该文的写作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该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九年级的5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其问卷的发放与回收结果见表1。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整理,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相关的统计结果。

1.2.4观察法

主要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及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合作情况进行观察了解。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生对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认识。什么是合作学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如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现代社会,学生被各种各样的竞争观念包围着,传统的合作观念已受到严重的挑战,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严重的偏差。根据调查显示,在50名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4人认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对手关系,占总人数的48%;有7人认为是利益驱动关系,占14%;有19人认为是真诚协作的关系,占38%。因此,价值观念的转变是导致学生合作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中考是每个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如媒体的大肆渲染和大众舆论的传播,学生的行为意识也会发生相应的偏差。据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有20人认为中考对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没有影响,占40%;有21位同学认为有较小影响,占42%;认为影响较大的有9位同学,占18%。由此看来,面对中考,学生的行为观念发生偏差也是致使学生合作意识发生转变的原因之一。教师的角色定位不a准确: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调查中也反应了这个问题,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有近80%的学生反应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的指导不够。课堂评价方式: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中的“学”与“教”的过程和结果,幼儿园教育论文范文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标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仍然是当前体育合作学习教学评价中的主流,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得很少,特别是小组之间的互评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也是造成学生合作意识浅薄的重要原因。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据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50名学生当中,有26名同学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选择的学习方法为教师讲解练习,占52%;有21位同学认为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占42%;有3名同学选择独自练习,占6%。由此可以看出,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合作学习的方法还并未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所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并没有主动地采用合作思维。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合作意识差,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首先是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合作意识差,会使其缺乏对合作观念的理解,取而代之的是竞争意识,利益驱动关系。这种严重的偏差对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是极为不利的。

3 结语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情绪易于波动,媒体的渲染,大众舆论的传播,使学生在无形中都受到种种无形的影响。因此,学生正确看待中考,就能改善学生现有合作意识的状况。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要真正形成合作意识,就要学校正确引导。家庭成员应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对孩子采取正面启发的教育方法,增强孩子合作的意识。要想增强体育合作意识,学生首先应该放平心态,多与同学进行沟通,加强自身的修养,增强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有助于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孩子们合作学习的意识太差,学校与家长在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合作意识上多给孩子指导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3-246.

[2]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0-173.

[3]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7-41.

第6篇

我们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因此学生也有其特殊性,小学生与中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我兼顾小学初中两门完全不同的作业,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就要留意区别对待了。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学习阶段:即对社会开始有所接触,这个时候的学生很轻易模仿成人的一些行为习惯,良多坏习惯也有良多好习惯都是在这个阶段养成的,是好是坏跟教师的言传身授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个时候老师是学生最直接最轻易的学习对象,因此,我尽量的在中学生眼前以高尺度要求自己,无论在课堂里仍是在课外我都努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而面临小学生时则有所不同,课堂上我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但在课外我努力与学生做朋友,专心与他们沟通,但愿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爱。总得来说,我做的一切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但愿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没有良好的思惟品德,其它的一切都是空口说。因此这一年来我坚持按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惟,进步自身的思惟觉悟。形成自身准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流动,这对我很有帮助,我本身也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努力自己能做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都没忘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平时我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在这一年里,我担任小学英语四年级和五年级的教学工作,同时担任学校九年级的体育课任务,工作充实而不乏挑战。尽管九年级的体育中考任务非常沉重,但小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仍旧是我的工作中央。我常常思索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学习教学设计,以及组织与我们农村学校相符合的教学流动。我也明白自身的学识不代表教学的好坏,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于是我经常想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所以我积极介入每次的教研流动,吸取前辈的教训和专家的指导,总结出自己的想法主意。非常让我兴奋的是我的教育论文得到了X等奖,这既是对我的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鼓励。今后我将一直花比较多的时间在教学研究上,我相信那将使我受益许多。

第7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硕士;体育学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94-02

一、为全面解决农村教师匮乏问题,2004年国家教育部推行了“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

2006、2010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了该政策,继续扩大了培养规模,显示了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规定:“推荐学校要按照推荐免试条件和程序选拔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1]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过程很公正,就读农村教育硕士的大学毕业生其综合素质都很高。被推荐的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大都能出色地完成体育教学计划,无论是上课还是带训练队都能传送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能给学校输送新的血液。但政策要求的“培养高校要对其进行网络跟踪指导学习”落实不到位,多数学生认为,任教期间培养高校完全没有跟踪指导,也没有向他们推荐过书籍、资料等文献,而且网络资源、电话跟踪等规定的落实情况都不到位,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期间没安排导师,造成任教期间没人指导学习,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期限(5年或4年)有些长,多数学生更倾向于三年(含脱产学习一年),即“1+1+1”的培养方式。

二、研究生导师具有知识传递、道德熏陶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基本功能[2]

关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导师的选定方面,通过调查发现,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前大多数都没有导师进行跟踪指导,直至进入培养高校脱产学习那年,才由培养高校指定,学生在选择导师的环节缺少自主性。而2010级、2011级和2012级的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前已经由高校安排了导师,甚至实行“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即农村任教学校一个导师,培养高校一个导师,双重指导[3],这样“既有利于农村教育硕士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4]”。

三、“培养环节执行情况”中要求最严格的是学位论文的撰写,在选题与开题、评审、答辩环节上,多数学生都选择了“很严格”;其次是对课程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的要求也比较严格

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能否毕业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它是研究生专业知识以及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5]。由此可见培养高校对农村教育硕士在态度上还是比较严谨的,没有对他们敷衍了事。通过调查发现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主要是本人的教学与工作经历,他们在选题时所遇到的困难依次为:选题来源匮乏、专业知识基础差、选题角度难定、导师指导不足。究其原因,首先是教育硕士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其次是对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不能灵活运用;再次是文字表达能力比较欠缺[6]。这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本来在写作上就有一定困难,再者由于任教期间没有打下良好基础,必然导致选题时遇到种种困难。农村教育硕士在脱产学习时需学习各科课程、完成各类作业,另外家庭琐事分散一部分精力,写作时间大大减少;其次写作功底不深也是造成“时间紧张”的重要原因。

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大多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先进,能比较全面地传授该门课程的基本观念,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某些科目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将课程与农村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与实际工作有些脱节。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依次是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实际操作,他们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更好地去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困难。

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大纲》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三类

系统建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有助于高校提升教育硕士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鉴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实践环节,去掉那些从教育学硕士培养计划中拿来的严重脱离教学实际的课程内容[8]。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环境较差,如班级容量较大、教学场地与教学器材不足等等,因此多数农村教育硕士认为学到的东西挺好,却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在课程比例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教育理论课程过多而实际应用操作课程过少;第二是政治课所占比重过大,与其他课程的课时比例失衡;第三是在关于英语课程的调查中,有64.6%的学生选择了“根本没必要学英语”。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在任教三年中几乎用不到英语,他们认为以后的教学也不会用到英语,英语课程占了大比重,势必会减少其他课程的比例分配[9]。另外,作为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学生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用性也不强,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体育课多数为室外课,并且农村教学环境比较落后,多媒体设备不普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机会不多,因此,建议将英语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为选修课比较合理,这样更适用于体育学科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上,某些高校与以前(指本科阶段)内容衔接很好,既不重复,又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提升,因此,相关高校不仅要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课程结构,而且还要对课程内容仔细审查,避免与以前(本科)的内容重复。

五、脱产学习后的提升程度是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体现因素之一

尽管多数学生认为脱产学习后不能较好地将所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多数学生感觉自己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原任教单位领导也感到尤其是带队训练水平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他们带回来了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用简单的器材可以练出佳绩,用相同的器材可以练出花样,使原来枯燥的训练变得有生机有活力,运动员们的训练热情也提高了很多,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体育教学环境简陋、体育器材不足的现实困难。说明农村教育硕士在经过脱产学习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总体能力得到了发展,与“硕师计划”设计初衷基本吻合,不足之处是在脱产学习过程中教学能力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为农村学校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DB/OL].(2006-03-02).

.

[3]李静茹.中国研究生导师制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4:6-10.

[4]邓超华,王云兰.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性质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18-19、20.

[5]尼继珍.学位论写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0:7.

[6]王克勤,盖立春.对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反思及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8):40.

[7]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3.

[8]秦新燕.我国专业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10):94.

第8篇

项工作,同时认真完成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各项德育工作。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优化育人队伍、提升育人实效

1、 构建德育工作网络

本学期为了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力量,校长室组建政教处,增派两位同志担任政教处副主任,同时在原有团委、学生会负责同志的基础上,选派两位同志担任干事,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力量。目前学校有完整的德网育工作网络。

2、培训班主任群体

本学期以来,由于××扩轨的需要,初一年级充实了一批年轻班主任,他们富有工作热情,但工作经验欠缺,急需培养锻炼。为此,政教处在期初、期中、期末分三次召开初一年级班主任会议,对各项班主任工作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并建立××中学班主任青蓝结对制度,让年轻班主任迅速成长起来。此外,政教处在期初修订班主任工作条例,组织学习各项条例和制度(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通知,××市××中学班主任常规工作条例,××市××中学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市××中学学生十项礼仪常规,××市××中学教室规范化管理条例),让各位班主任带着规则走上班主任岗位。学校与每位班主任签订《××市××中学班主任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10月19日晚,总校在尚雅楼举行了师德报告会,我校教师认真听取了报告,无不深受感动,为之动容。在报告会上,班主任代表黄颖泉、张辉、王丽萍等以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他们不断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无私奉献的一件件鲜活的感人事迹。这次师德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并为造就一支思想端正、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2月份政教处组织班主任沙龙,主题为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前,政教处印发了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有关学习材料,会上,全校班主任热烈发言,各自讲述自己的绝招,实现了工作方法的互通有无、工作经验的共享共赢。此外,学校校长室还在每月印发班主任工作介绍材料、发送班主任工作信息短信等,使我校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3、展示团委、学生会风采

团委、学生会在有关同志的辛勤努力下,已经成为落实政教处各项工作计划的生力军,同时,他们的工作也是政教处工作的有效补充。学生会完成了新一届的学生会换届选举,完成每月的校园黑板报的更新,落实学校卫生值周工作的班级顺序,召开了每周值周班级会议,并制定了相关要求、考核表格,操作程序,顺利地完成了本学期班级值周考核。组建新一届校园广播台,实现了大课间和中午的正常广播。制定××市××中学校园文明监督岗招聘方案,召开志愿者会议,进行了分组和相关要求的讲解工作,校园文明监督岗志愿者实行试用期制度。向全校发出建设文明卫生校园倡议书。学校团委举办少年团校一期,本学期发展团员142人,宣传各班优秀典型“××之星”共四期。

4、彰显家校合力

××中学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在培育学生中的作用。有事与家长多沟通已成为学校工作的常态,本学期发放《寄宿生家长须知》、《关于参加高中部体育节入场式告家长书》、《防诈骗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运动会安全注意告家长书》、《关于开展“洁净家园、有序市容”专项活动告家长书》、《关于××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告家长书》等。20xx年9月8日下午召开全体走读生家长会议,告知五严规定下新的作息规定,蒋校长作了发言。十月份,成立家长委员会,修订《××市××中学家长委员会章程》。11月11日学校开办第九期家长学校。年级组长周颖作了初一年级上半学期工作汇报,副校长蒋国生作了题为《高品质服务,育持续发展之才》的报告,介绍学校的工作思路与办学理念。特邀专家作关于《怎样让孩子自主学习》的报告。12月25日,我校开展了以“孩子,我想对你说”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交流活动。该活动是在亲情家书交流的基础上开展的,孩子们在亲情书信中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被理解、被认可的心愿;家长在书信中,真诚流露出渴望和孩子沟通增进了解的愿望,并对孩子提出了真诚中肯的建议。在交流中,家长代表就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困惑谈了深切感受,以最鲜活的实例激起了在座家长和孩子的共鸣。20xx年1月9日我校开展了以“两代人心灵碰撞”为主题的家庭教育交流活动。上午,在高中部尚雅楼我校召开会议,校长、40名学生家长代表、新“三好”标兵和模范家长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中,一大批新“三好”标兵和模范家长获得了表彰,部分家庭教育优秀论文获得了荣誉证书。会议结束以后,全体人员听取了首都师范大学李文道博士的报告。下午,初二年级学生和学生家长在各班教室里进行交流活动。家长代表畅谈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相应的子女发表感言,接着,家长代表谈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以及子女谈如何实现对家长的期望。到会学生和家长无不激动落泪,整个活动内容充实,意义深远,极大地提高了家长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以本次活动为纽带,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心连结得更加紧密。

二、落实一月一事、实现系统育人

本学期政教处认真学习《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操作手册》,在校本文来源:文秘114 ***长室的指导下,制订学年度一月一事活动计划,然后分月制订活动计划,严格按计划实施活动细则,每月进行评比表彰,并把每月活动的详细资料台帐整理归档。20xx年九月份规则主题教育月80页;十月份爱国主题教育月209页;十一月份奋斗主题教育月132页;十二月亲情主题教育月170页;20xx年一月节约主题教育月142页。活动要点如下:

1、20xx年9月份:

(1)9月6日于体育馆组织法制报告会,组织法制报告听后感评比。初一(6)施澍芃等42名同学获得优秀法制报告听后感评比等级奖。

(2)9月7日班级组织以“学常规”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初一年级班主任重点讲解《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一日常规》,强调靠右走路的要求;初二年级重点讨论形成或讲解班规班约;初三年级强调教室卫生、寝室卫生纪律要求及其他规范。

(3)初一年级举行“九月行为规范优秀班级评比”, 初一(10)班、初一(2)班被评为行为习惯优秀班级;举行“九月文明宿舍评比”, 男生410室、女生308室等13个宿舍被评为文明宿舍;举行“九月行为习惯优秀标兵评比”, 初一(1)潘晓亮等50名学生被评为行为习惯优秀标兵。

(4)初二年级举行班级班规班约展示。初二(1)班、初二(2)班、初二(3)班、初二(4)班、初二(6)班、初二(8)班、初二(9)班、初二(10)班被评为班规班约优秀班级。

(5)全校举行“最美班级评比”, 初一(6)班、初一(7)班、初二(1)班、初二(6)班、初二(7)班、初三(4)班被评为最美班级;另初三年级举行“最卫生班级评比”, 初三(1)班、初三(5)班被评为“最卫生班级”。

(6)全校举行《江海人文·规则篇》读后感评比,初三(2)班许清飏等65名学生获得等级奖。

2、20xx年10月份:

(1)10月初各班完成纪念国庆60周年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组织评比。以下班级获得一等奖:初一2班、初一10班、初二9班、初二10班、初三4班。

(2)初一年级由学生会举行“祖国献你一首诗”主题朗诵比赛;初二年级各班由团委组织举行“爱校一策”活动,重点是发动学生为××中学发展献计献策。

(3)举行电影《爱的延续》观后感评比,初一(2)班张彦玲等53人获得等级奖。

(4)10月12日全校各班举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

(5)进行“国旗下讲话”征文评比结果:初一(2)班顾青云等45人获得等级奖。

(6)10月30日,全校举行爱国主义诗朗诵评比,以下班级获得一等奖:初一9班、初一2班、初二3班、初二7班、初三5班。

3、20xx年11月份:

(1)11月初各班完成“奋斗”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组织评比。初三2班、初二1班、初二7班、初一10班、初一9班获得一等奖。

(2)表彰初一(1)班蔡迎香等320人为××中学期中学习标兵。

(3)表彰 “十佳文明标兵”:

初一1杨 钒;初一3陈 义;初一4沈佳玲;初一6潘施祺;初一10陈 曦;初二2施 雯;初二9仇心惟;初二10潘奕飞;初三1张佩蓓;初三5姜琦

“十佳艺体学生标兵”:

初一5王赛帅;初二8戴 宁;初二1茅戴睿;初三2 徐秋玲;初二3张妍楠;初三3夏 沁;初二4沈伶佳;初三4楼林子;初二5邢艺萌;初二6 任 荔

“十佳优秀学生干部”:

初一2顾李云;初二6陆佳楠;初一8邱 钰;初二9陈佳楠;初一9李 欣;初三1方英杰;初二2俞鑫杰;初三4姜春钰;初二5郁槟榕;初三5程 帆

(4)表彰初一1班葛旭等200名学生分别为班级最勤奋学生、最乐于助人学生、最佳课代表、最佳组长、最爱劳动学生、最佳室长、最守纪律学生、最卫生学生。

(5)11月9日,各班举行以“奋斗”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6)初一年级各班举行“立志达标”活动,引导学生确立终身职业目标、高考录取大学目标、中考录取高中目标、期末考试目标等。发统一表格认真填表,并有家长意见确认。

(7)11月16日下午第四课初二年级举行“奋斗励志故事会”评比,初二(4)杜晴、初二(2)张嘉倩获得一等奖。

(8)11月23日下午第四课初一年级举行“为理想而学习”演讲比赛,初一7班施成威、初一10班王艺楠获一等奖。

4、20xx年12月份:

(1)12月初举行“亲情”为主题黑板报评比,初一10班、初一9班、初二8班、初二7班、初三1班获得一等奖

(2)初一年级开展了“为父母洗脚或洗头”的活动,初一(6)班陆渝宁、潘施祺等同学撰写了优秀感悟随笔或日记。

(3)初二年级开展了 “算算亲情帐”活动, 初二(1)班施焱龄、盛妍妍等同学撰写了优秀感悟。

(4)初三年级开展了“心怀感恩写家书活动”, 初三(1)班徐小懿等25套家书被评为优秀家书。

(5)12月25日初三年级举行了“孩子,我想对你说”的家长报告会,初三(1)黄苏冰家长、初三(2)刘亦成家长、初三(3)夏沁家长、初三(4)宋彬烨家长、初三(5)邱雨桐家长作了精彩发言。

(6)20xx年1月9日,初二年级举行了“学会学习,共同成长”为主题的“两代人的心灵碰撞”交直流活动。

(7)12月30日,全校各班举行了迎新晚会,邀请部分家长参加。初一5、初一6、初二4、初二5、初二8、初三1、初三3、初三5班的迎新晚会综述评为一等奖;初一7、 初二2、初二4、初二7、初二10、初三2班迎新晚会视频评为一等奖。

(8)举行家庭教育论文、“教子有方”故事评比结果,初一(2)茅好好家长黄艳等23名家长撰写的文章获得等级奖。

5、20xx年1月份:

(1)1月11日前各班完成节约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组织评比。

(2)初一年级各班每位学生反思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写了反思文章,学会节约粮食。年级组统一设计了《节约粮食调查问卷》,每班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写好了整改建议。

(3)初二年级各班开展了“少吃零食、不吃路边摊点食物倡议”活动,每位学生记录了10天(1月4日—1月13日)在零食上的花费,各班进行了认真统计并写好了反思文章,对班级提出节俭建议。

(4)初三年级各班举行学生穿衣习惯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年级组统一设计,各班汇总了调查结果并撰写了关于穿衣习惯的分析报告。

(5)学生会汇总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调查数据,写了一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并提出了具体的节约建议要求,该调查报告发给学生人手一份,并已发往《××教育周刊》。

(6) 1月11日下午第四课各班举行“节约”主题班会。

三、建设校园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1、完善制度文化

和谐校园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它要求学校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借以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同时还要搞好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在新的“五严”形势下,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已经不符合“五严”要求,政教处系统整理了学校以前的各项规章制度,废止了一些重复的、落后的制度,完善修改了一些新的制度,并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制订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具体分类为:

班级建设、评比制度:

《××市××中学班主任常规工作条例》、《××市××中学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市××中学学生十项礼仪常规》、《××市××中学教室规范化管理条例》、《××市××中学班集体达标创优考核评比条例》、《××中学文明中学生评比条例》、《××中学课程全优生、特优生评比条例》、《××中学优秀共青团员评比条例》、《××中学优秀学生干部评比条例》、《××中学“十佳文明标兵”、 “十佳艺体学生标兵”、 “十佳优秀学生干部”评比标准》、《××中学升国旗礼仪规范》等。

学校宿舍管理制度:

《关于寄宿生管理与考核的有关规定》、《××市××中学寝室管理制度》(包括××市××中学宿舍管理条例,住校生管理制度,文明寝室评选标准,寝室长职责,××中学值日轮流表,寝室物品摆放标准,学生宿舍管理内务、卫生、纪律扣分处理意见)、《寄宿生须知》、《寄宿生家长须知》、《××中学文明寝室评选标准》、《××中学学生“星级宿舍”评比有关规定》、《××中学新生入校承诺书》、《生活指导老师安全工作规范》、《生活指导教师职责》、《生活指导教师一日工作流程》、《生活指导教师工作考核办法》等。

2、提升环境文化

这里所说的学校环境文化,具体指的是学校建筑文化的创设。我校建筑物以欧式建筑为主,本学期随着300米操场和××报告厅的投入使用,学校又增添了两道靓丽的风景线。首先,政教处确保了学校环境的洁净和靓丽。开学初划分好卫生清洁区和公共教室包干明细表,实行各班一日三扫制度,一周一大扫制度;加强值周班的检查力度,值周班实施了一日四查制度(早晨、中午、晚会、不定期抽查一次)。响应南通市和××市爱卫会关于开展冬春季灭鼠工作的号召,切实加强冬春季除四害工作,有效改善环境卫生。积极开展“洁净家园、有序市容” 冬春专项行动,为美化城市卫生环境,优化交通秩序,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其次,政教处坚持以“文化品位、现代信息、人文精神”为理念,着眼于环境文化氛围建设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政教处向全校师生征集教育箴言,择优张贴,还通过教室美化布置、墙报、网站、校训、校歌、荣誉室、阅览室、体育场等,展示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再次,政教处努力管理学校学生公寓,为全体寄宿生营造一个家的氛围。“安全为基础,温馨为目标”一直是宿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基本理念。政教处着力使环境成为校本课程的载体,成为德育美育的载体,成为文化育人的载体。

2、 丰富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和育人取向之中。首先,政教处始终贯彻××中学的育人取向:基础扎实,习惯优秀,能力见长,发展持续。学校的一台文艺节目或一个文化艺术节,所追求的立意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学校的一个科技讲座或一次制作活动,想达到的目的就是奠定学生终身热爱科学的精神。其次,政教处继续做大做强校刊《江海人文》,成立了由毛校长率领的10位乐于德育探索的教师参与的《江海人文》工作室,本学期起《江海人文》坚持一月一主题,与学校主题教育月相呼应,同时建设副刊《人文苑》,使《江海人文》成为××学子的精神家园,成为学校进行润物无声教育的第二课堂。再次,政教处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教师、学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同时,政教处两位同志工作中坚持求真务实,以自身言行为标杆,引导教师珍视和热爱手中的教育权力,使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促使学校价值与教职工价值共同实现而获得双赢,进而让校园人文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和水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和阶梯。

四、德育硕果累累、冷静反思不足

1.喜获累累硕果

本学期,在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支持努力下,德育工作由务虚走向务实,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硕果。学校校刊《江海人文》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校刊校报评比中获得“最佳教科研刊一等奖”,主编宋军老师被评为“最佳编辑”; 20xx年11月获得南通市“我爱我祖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先进集体;学校公寓被评为“南通市文明宿舍”;初二(3)班团支部被评为南通市红旗支部;陈冬霞老师的《香溢校园 阅读伴成长》在“南通市第三届中小学优秀班会课预赛××赛区方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市第四届“家庭教育日” “家庭教育论文”、“教子有方故事”征文活动中,初一(6)施澍芃家长李静《我的信,我的心》荣获一等奖;初二(8)李路遥家长陆袁燕的《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初三(3)邢睿凌家长杨晶的《家有小女,加油小女》、初三(5)邱雨桐家长徐菊的《要问兴趣哪里来》、初一(5)张悦雯家长张辉的《我为女儿发工资》和初三(2)张雨嘉家长张辉的《寓教于叙 谈笑之间巧疏导》获“教子有方故事”征文二等奖;初一(10)倪冰冰家长赵冬梅的《我家有女初成长》荣获三等奖。初一(10)宋喆人家长宋军的《育儿杂谈》和初三(3)蔡雯佳家长徐益红的《家庭教育应注重细节》荣获“家庭教育论文”三等奖,获奖数量和质量遥居全市之首。

第9篇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新的教育思想下,开展了大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等等应运而生。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情境教学重在一个“情”字,主要是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文性”。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还可以促进学生将所构建的知识于真实情境中运用、拓展,而生成新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和体验精神的成长。

职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其中职业学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全称是“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和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主要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引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普高升温,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特别是2000年以来生源的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下降,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具备初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个体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道德品质的低下令人堪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无论专业实力,还是个人素质都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人文素质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迫于形势,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只能急功近利,奉行“实用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对人的培养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准职业人才的工具性、效用性,缺乏对人本主义的追求,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教学有助于促进人的认知发展,近年来心理科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可以调节认知的加工过程和人的行为。因此,如何通过良好的情感教学对中职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了当前中职教师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数学对一个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用,如何能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情感教学的情景体检,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情感教学方式、模式就成为了本研究之目的所在。

二、研究意义:

情感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未来的情感教育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情感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完整的情感教育链条,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才能提高情感教育的效果。本研究从提高职校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情境创设其实质就是推动情境教学更好地走入课堂,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手段,适应新课改.改变数学难教,数学难学的现状。使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职校职业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文献综述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愫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监视信息的流动,促进或组织工作以及,干涉决策、推理和问题的解决。同时认知加工对信息的评价、神经激活而诱导的产生。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在任职过程中起到协调、组织作用,工作效率高;而消极的情绪起到蒲怀、瓦解或是阻断的作用,工作效率低。愉悦的情绪体验能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乐趣,并能积极引导他们以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

西方学者有关的情感教学的一些论文是建立在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的,而且有的概念还是直接来源于宗教生活,如“精神关怀”等。这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情感教学理论在科学性及实践价值。

情感教育的理念近年来颇受各国教育界的重视。不少国家、地区都进行过重视学生情感体验的教育实践,其中较为成功的有英国的“夏山快乐教育”、“体谅教育”、美国的教师临床服务、荷兰的激励学校。而国内成功的情感教育实验有李吉林老师所创的“情境教学”实验、上海市“成功教育”的教育探索实验以及无锡师范附小等学校的“愉快教育”实验等。

我国的研究学者认为情感教学是完整的教育过程中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这里、体制、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他们认为情感教学的倾向具体表现就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之中,知识的获得或是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情感教育是一个与其他教育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国内研究情感教学的论文选题基本围绕“怎样利用情感手段搞好学科教学或借助学科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展开,从以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论文题目即可窥见一斑:“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谈情感教育对高考教学的催化作用”;“地理教学情感教育初探”;“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影响因素及意义”;“论中学历史课的情感教育”;“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等等。

硕博论文数据库收录的学位论文中,硕士学位论文占据了情感教育论文的主体,而且大部分论文侧重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将情感作为一种手段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曹涛涛在其毕业的硕士论文中,就结合其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学习情感目标;提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及以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策略;认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用满腔的热情、真诚的爱心去激励、感染学生,要充分挖掘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课堂教学、改善评价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绝大多数文章的作者缺乏对情感及情感教育理论的基本把握和重视,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有待进一步考察和检验。报纸文章多为对当前情感匮乏状态的揭示和加强情感教育的呼吁,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醒人们对情感及情感教育问题注意的作用,而对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问题涉及甚少。总体而言,当前的情感教育研究中,关于情感及情感教育本身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所展开的探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显得相当不足。对于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含义、本质,当代中国情感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方法与规律,以及情感教育的具体实施等问题,都需要从不同的视阈、角度,用不同的提问和言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系统回答。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情感教育这一刚刚开拓的研究领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研究的目标:本次论文详细阐述发挥教师情感作用,让数学教学与情感教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新型教学策略。该策略在职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行性及实施途径将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益处分析

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有助于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1)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价值所在

由于职中生学习基础多数较差,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在职校数学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

(2)不实行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弊端。

其一在于没有情感教学,数学的本身具有枯燥性、乏味性,这使得学生听听不喜欢听了,新旧知识的连接不好,学生不懂新的知识,就不乐于、不易于接受新知识信息。相当于丧失了学习内部的驱动力,表现为学习消极、缺乏信心,虽经补课,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失败心态的发展,致使教师束手无策。其二,在情感教学中,实施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尤其是差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往往取决于师生间有无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情感。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是建立教学情感的重要因素。

2、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

(1)教学应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给予特别关注.首先探讨了情感与态度对教学学习的意义,进而从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数学研究的价值和必备的品质以及数学与科学精神、世界观的形成五个方面具体阐述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途径。

(2)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感情地教,学生才会有感情地学。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通过实验操作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教师可揭示数学本身的内在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通过增强数学探究意识,深化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用风趣、幽默、富有情趣的言语讲解相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应提示数学知识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将数学知识与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数学内容产生亲切感。

(3)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的实施,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获取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要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一切都要易而渐难,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知识始终处于可望、可及、有收获、想进取的积极学习状态。

论文的框架结构:

提出研究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策略意义,查阅文献,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提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构思,通过举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数据,得出中职数学情感教学的益处分析及实施方案。

论文的提纲:

一情感教学的提出

1.1情感教学的历史渊源

1.2情感教学的价值

二职校数学情感教学的理论探讨

2.1情感教学的内涵

2.2数学情感教学的内涵

2.3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运用情感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

3.1、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尊重的原则

(三)激励的原则

(四)个性化原则

(五)爱的原则

3.2、措施

(一)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人格魅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三)改进教学行为艺术,引导学生知情协调发展

(四)开发教学资源,丰富情感教育载体,数学课教育教学效果

四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实施

4.1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目标

4.2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4.3职校数学教学中职校数学教学的教学案例分析

研究地点、年度计划及经费预算:

论文完成的时间安排:

1、4周研究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存在的不足。查阅大量文献资料

2、2周明确本研究命题的初步框架结构,

3、1周完成开题报告撰写

4、4周研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得出的研究结论

论文新意预测或论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测及成果应用设想:

当前的情感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高中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情感教学研究较少,而职业学校因其教学的特殊性,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采取的策略应当与高中、大学的教学不一致,本研究希望能通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情感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以提供相关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学校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罗尔曼《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教育新概念》153页

2.胡淑飞情感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主动性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3.彭杰优化高中数学教学的情感策略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6月

4.乔丽芳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2月

5.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6.周志远数学情景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方法及实践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1月

第10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特教模式;学校建设

[中图分类号]G6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39-02

我校是县教委直属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肩负着对全县适龄聋哑儿童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如何把聋哑儿童教育好培养好?学校如何发展?这是我校历届领导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问题。

一、以生为本,探索教育发展

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家长、主管部门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但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却深知肩上的责任并不轻。我县特殊教育起步晚,再加上受家长观念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90%的聋童接受完义务教育就会直接进入社会,没有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为聋童能适应社会生活做好知识、技能、交往、品格等全方位的准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育残成才”的办学宗旨,在“以爱施教,整体育人”办学理念指导下,探索特殊教育发展之路,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构建起了“素质养成,康复矫治,从业关怀”特教模式,有效推进了特殊教育。

二、育残成才,实践特教模式

定位决定思路,理念支配行动。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围绕教育质量中心,抓安全稳定和队伍建设两个重点,突破语言训练和职业技术两个难点的“122”工作思路,着力实践特教模式,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争创重庆市一流特殊教育学校。

(一)突出质量中心地位,增强学生素质

1.制定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让教育有的放矢。个别化教育计划是特殊教育的基石,是特校根据聋童的身心特征和适应正常社会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针对每个聋童的具体教育方案。每个学生来到学校时,学校都首先摸清学生身体生理状况、智力状况、主要的身心缺陷和异常行为、目前的教育学习状况,以此为基础,确定学生的教育目标,规划学生的教育安置形式,明确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措施,有的放矢实施教学。

2.让常态化的教科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是以教研为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突破口,根据教学需要开展常态化的教学研究活动,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针对教学手语不全和自创手语不规范的问题开展“校本手语的整理与创编”研究活动,着眼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开展“‘三段232’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研究。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引领,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学校参与了教育部课题“三残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研究,开展了县级课题“聋生与家长、健全儿童、社会有效沟通方式研究”“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课题研究活动。学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不断进步,先后在《西部特教》《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文章20多篇,所写论文在健康杯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大赛,重庆市一、二届特殊教育论文大赛中多次获奖30余次。

3.在“三生”理念下开展德育工作,提升聋生“四自”能力。学校坚持以德育为统帅,加强学生心育工作。近年来,学校德育处以“三生(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开展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四自”(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提升。学校德育处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对聋生加强行为习惯、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自理等方面的教育,按月开展“生命的起源”“学会管理自我”“学会学校生活”“这事儿我能行”“遇事要乐观”等“三生”教育主题活动,鼓其生活之勇,教其人生之道,育其生存之技,启其发展之能,使之不断成长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食其力、残而有为的现代社会人。

(二)突破语言训练与职业教育难点,确保学生发展

1.开展语言康复训练,促其回归主流

一方面,学校将有残余听力和部分语言能力的学生组成语言训练班,通过专门的听力言语训练和个别矫正,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和看话能力;另一方面,对听力、语言能力差的学生进行学科授课学习聋生第一语言“手语”促进其写话能力的发展,扫除聋哑儿童沟通与交流的障碍,为聋哑儿童铺平回归主流的路。

2.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助其自食其力

为了特殊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学校除了搞好文化课教学之外,对学生的从业给予关怀。一方面,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没有专业职教师资的情况下,通过“校企结合”“校店结合”的模式,实施服装裁剪与制作、美容美发、软陶等职业技能培训,让每个学生走出学校时都有一技之长,实现适龄学生能就业。另一方面,争取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开拓职后追踪教育,学校对已就业学生开展教育跟踪,针对在企业中出现的一系列不适应问题进行教育引导,使之就好业。目前,已毕业的六届63名学生,除12人继续学习,其余51人分别在重庆长生彩印厂、长寿渝达六星厂、涪陵宏声纸箱厂、水天坪工业园区等处就业,月均工资2000元左右。

三、立足自立,推进特殊教育

今年,在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年活动中,我校进一步深化办学理念和特教模式,确立了创建“自立教育”特色学校的目标,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用自立教育理念全面统领学校的工作,努力构建校本化、特色化的自立教育理论、目标、管理、教育、教学、教材、教研、教养、文化、社团、评价十一大体系,提升师生的自立意识、自立能力,形成学校自立教育品牌。让学生自立可以说是每一个特教老师的希望这也是特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办校的过程中之中,需要将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作为重要目标。与此同时,需要立足于学生与学校的特点,强化养成教育,让学生能够逐步珍爱自己、尊重他人,成为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因此,需要制定出贴近学生需要并且能够对学生一生产生影响的相关准则,利用多种活动来开展养成教育,并有效落实各种教育形式。

现代特殊教育需要我们在办学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从多方出发,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特殊儿童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之中得到“爱”的熏陶,让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 高中体育 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 重要性 策略

体育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同时,体育又能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的发展。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推进和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内容。高中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贯彻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同时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教育目的,注重对受教育者潜能的开发,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诸方面共同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强,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才能使学生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培养学生善于竞争、善于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通过有意识地组织合作性比赛、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从这些活动中学习体育技能、技巧,增强体质,又让学生在合作中看到团队的力量,体验集体竞争成功后所带来的喜悦,从而培养全体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以及勇敢顽强、朝气蓬勃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体现。体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彰显学生的个性。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培养,经过一定的心理训练,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其中,体育竞赛是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手段。体育竞赛的内在实质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模拟,学生通过这种模拟的游戏竞赛,可以使参赛者提高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体育竞赛在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从而促进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

二、在高中体育教育中渗透数字教育的方法

(一)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高中体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并以真挚的感情去为学生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同时,高中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勤学苦练,努力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此外,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贯彻区别对待和量力而行的教学原则,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以促进体育爱好的养成。

(二)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高中体育教师要加强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教师通过组织小组游戏等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充分的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坚定意志。此外,在组织课堂趣味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其加以控制,不能放任自由。在学生的运作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可以从旁给予适当的点拨,当学生在体育训练存在偏差时,给予适时的指导。总之,在教学中,高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发性和自主性学习和锻炼,给予学生享受运动乐趣的机会,并在享受乐趣的同时,真正体会到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三)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中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珍贵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逐渐培养出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此外,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作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关心和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加强团队凝聚力。

(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渗透终身体育思想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得到自我锻炼和提高,从比赛中了解到自身在技术上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实践和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它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而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可以很好的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还可引导学生根据体育锻炼的计划和要求,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于此同时,教师从旁进行示范、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完成体育锻炼项目,逐渐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和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普遍的趋势,人们逐渐了解到体育锻炼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健康的体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良好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因此,作为高中体育教师,要做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为己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开拓思路,不断改革体育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参考文献:

[1] 郭荣梅.体育课堂中中学生人格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 赵曼赟,王洪武,王晓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安徽体育科技.2001.04.

[3] 杨中朝.中学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尝试[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

[4] 王娴.培养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途径[J].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版).2009.Z1.

第12篇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影响学校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实施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进行相关调查,围绕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进行调查与研究。强调教师在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过程中应当重视并做好对学生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学生体育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水平同步协调发展,促进体育生活化教育的实施和贯彻,同时改善教学质量。 

 

一、引言 

 

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根基的体育教学,创设学生可能接触的体育生活情境,提炼体育与生活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让他们在生活中享受体育,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成功的极其重要的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和满足需要、确立和强化目标、启发引导和树立榜样等四个方面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实现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水平协调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江苏苏南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各类学校学生共1200人为调查对象,就影响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实施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在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进行了文献收集、检索工作。 

(2)调查法。一是问卷调查法。分别对江苏苏南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的各类学校抽样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二是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通过邮寄和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相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并回收问卷。发放1200份,回收1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080份,回收率为98.3%,有效率为90.0%。 

(3)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预先准备访谈提纲,在调研期间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了解有关情况。 

(4)数理统计法。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动机调查。根据调查得出动机排序分别是:促进健康,改善体质(614人,56.9%);丰富个人文化生活内容(596人,55.2%);锻炼社会适应能力(457人,41.3%);培养意志品质(321人,29.7%);创建自信、增强活力(312人,28.9%);培养个性、发展审美情趣(300人,27.7%)。我们可以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正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生活作为教学的知识建构的根基,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新知识技能的建构作用。课程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学过程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情景化再现过程。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2.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兴趣的原因。根据调查原因分别是:(1)日常体育教学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激励性(因素负荷量为0.736);(2)缺乏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因素负荷量为0.717);(3)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自己不感兴趣(因素负荷量为0.622);(4)校园体育生活文化风气不浓(因素负荷量为0.537);(5)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因素负荷量为0.518);(6)课外体育活动休闲时缺少运动指导员(因素负荷量为0.437)。由此我们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使教学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联系。它的核心是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使体育能够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技能,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体同时兼顾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需要和好奇心人皆有之,体育教师在生活化教育过程中应当因势利导,讲明白体育知识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自我需要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3.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的情感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统计排序前六的是:(1)怕累、怕脏、怕受伤(因素负荷量为0.823);(2)会受到社会时尚潮流的影响有意向选择参与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因素负荷量为0.768);(3)锻炼时找不到兴趣相同的伙伴(因素负荷量为0.678);(4)锻炼的外界环境影响了我的运动动机和运动情绪(因素负荷量为0.649);(5)没有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因素负荷量为0.587);(6)自身动作技术不好,怕同学见笑(因素负荷量为0.436)。分析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主体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没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验就谈不到体育生活化教学。优秀的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求学的情感,要用准确诚挚的语言、准确到位的形体示范,声情并茂地创设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教育、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境。

4.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的意志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统计因素主要有:功课紧张,没有时间(408人,37.7%);体育教师水平差影响运动情绪与兴趣(279人,25.9%);运动强度太大,易脏易累,且怕受伤(262人,24.3%);缺乏指导,怯于动作技术难看(245人,22.7%);周围同学都不去,只好随大流(207人,19.2%);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149人,13.8%)。分析可以知道,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教师也要确立生活化的态度,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对盲从轻率的学生,要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胆小犹豫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会大胆、勇敢、果断;体育教学和锻炼过程尤其重要。对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虚心接受意见,独立完成锻炼的能力;对学习锻炼虎头蛇尾的学生要重视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结论与建议 

 

1. 学校体育教育的生活化的重要性再次被凸现出来了,它既是青少年体育兴趣、习惯、能力形成和培养的摇篮,电是连接社会体育、形成个体终身体育的关键点。 

 

2. 以确立和强化目标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体育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依赖于明确的学习目的、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而富含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丰富的实践活动、正确而及时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以及学习动机的可迁移性等若干因素。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应当围绕以上内容进行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 

 

3. 以激发和满足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体育社会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承认不同学生有不同兴趣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方式围绕各种流行的社会化体育项目,引导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利用典型事例来证明必须学习好本门学科的重要性,适当减低要求,让学生通过成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逐渐树立“终身体育”的概念和项目。 

 

4. 以关心和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学习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教师时刻都应注意把积极情绪和美好印象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满足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和自尊的要求。多创设学生易于产生情感的教学环境,多引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体育学习生活化学习情感的培养又会有力地推动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 

 

5. 以启发和树立榜样为出发点,优化学生体育生活化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把诸多非智力因素转化为学习效果的关键。我们在体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多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鼓励学生学会大胆、勇敢、果断;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和接受建议,独立完成的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参考文献: 

[1]tracey,t.j.&sedlacck,w.e.(1984).noncognitivevariables in predicting academic success by race.measurementand evaluation in guidance,16:171—178. 

[2]唐振宗,生活教育[m],上海: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 

[3]王世友,课堂教学生活化[eb/ol].http://blog.cer-sp.com/18892/791077/. 

[4]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80. 

[5]邹桂芳,我国体育生活化构建策略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