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族风俗习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每一个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怀有特殊的感情,往往会把其他人对于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理解为对于自己整个民族的评价。对于任何民族风俗习惯的嘲弄、侮辱、侵犯都可能导致民族关系的紧张和裂痕。从法律上观之,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对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也就意味着对于民族的平等权利的侵犯。[1]因此刑法将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作了"入罪"的规定。根据现行刑法第251条的规定,侵犯少数民族风格习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侵犯少数民族风格习惯罪的构成特征
1、本罪侵犯的客体和行为对象
刑法将侵犯少数民族风格习惯罪归类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犯罪,由此可以认为,公民的民利是本罪的同类客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格习惯是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少数民族公民个人的民利的体现。而本罪侵害的直接客体则应界定为少数民族保护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里的"自由"是一项法定的平等的权利。该政策包括了"保持"和"改革"两个方面的内容。保持就是奉行和传承,他人不得干涉。改革就是变通或废除。一般来说,凡是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利于民众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就应该"保持"。那些妨碍生产、教育,不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少数民族有权加以革除。当然这种"改革"应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1]本罪的行为对象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风俗习惯,指的是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在衣着、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喜好、风气、习俗、禁忌等。
2、本罪的客体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干涉、破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1、强迫少数民族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如强迫回族实行尸骨火化,改变其饮食禁忌的行为;2、破坏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活动,如不允许少数民族进行传统的节日活动,阻碍少数民族的婚丧嫁娶仪式;3、禁止少数民族自愿改革本民族的陈规陋习,等等。上述行为都是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该罪的行为结果必须是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并且达到情节严重。所谓情节严重,从司法实务中看,通常是指:(1)采取暴力手段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2)多人多次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3)引起民族纠纷和民族冲突的;(4)引起械斗造成人身伤亡的;(5)造成停工停产、游行示威和社会秩序混乱的;(6)产生恶劣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的;(7)导致少数民族家庭破裂或人员自杀的,等等。破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情节犯,行为是否达到情节严重是区分本罪之罪与非罪的界限。具备上述情节之一的,即视为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达到了情节严重。
3、本罪行为人之主观罪过形式
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后果而追求或者放任其发生。行为人主观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行为不能构成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本罪犯罪行为人的犯罪动机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有的行为人是出于民族歧视,有的是为了挟持报复或侮辱他人,有的是为了挑拨离间或扰乱社会秩序等,此外,司法实务中也曾出现过行为人是出于善意的动机,为了改变少数民族某些落后的风俗习惯,而以职权强迫少数民族改变其生活习惯。行为人动机如何,不影响本罪的认定,但应当作为刑罚裁量时的酌定情节予以考量。
二、本罪司法认定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行为的非法性和方法手段的强制性是本罪成立的必要因素
行为的非法性和方法手段的强制性是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行为构成犯罪的必要因素。具体言之,一是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如果行为人是依法实施的职权行为,就不能认定构成本罪。二是行为人破坏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所使用的方法、手段必须具有了强制性。如果只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不能认定为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
2、厘清本罪与非法剥夺公民自由罪的界限
正确认定本罪,还须厘清本罪与关联罪的界限。现实中,我国少数民族的风格习惯往往与宗教活动交织在一起,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往往也是非法剥夺了少数民族和自由权利。从犯罪特征上看,两罪的主要区别有:(1)侵犯的法益内容不同。本罪侵犯的是少数民族在饮食、婚姻、丧葬、礼仪等方面的风俗习惯,不包括少数民族的信教权;非法剥夺自由罪侵犯的主要是公民的自由权利。(2)犯罪行为不同。本罪在犯罪的客观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强制手段破坏少数民族风格习惯的行为;非法剥夺自由罪在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非法剥夺公民的自由的行为。
三、宜将本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特殊主体扩大为一般主体
1979年刑法将本罪的主体限制为国家工作人员,而排斥了普通人。1997年刑法对此则作出了进一步限定,把本罪主体最终定位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而又将准国家工作人员排斥在外。有观点认为,主体的进一步缩小,反映出了立法者指导思想的转变。首先,从行使的权力上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拥有的权力更多地带有行政管理的性质,权力行使对象包括了一定地域范围内不特定的多数人。因而权力一旦遭到滥用,损害的后果往往是十分严重的;相反,准国家工作人员被授予的权力更多地体现在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当中。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完善,这种权力的影响范围已在逐渐缩小,难以具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权力的普遍影响力,因此其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往往只能波及到个人或少数人,难以造成影响民族团结的严重后果。其次,从身份表征的意义上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天然地与政府具有直接的、固有的联系,因而其行为往往是政府意志的体现,象征着政府行为。即便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纯属于个人好恶的行为,在常人眼里,由于他们与政府之间难以割舍的联系,也使得评价对象演变成了政府行为。尤其在对于管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活动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言行就是国家和执政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所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实施的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由于其特殊身份的影响,也使得人们对其社会危害性量值的评价增加了很多;然而,准国家工作人员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更多地是以一种与其他经济组织人员平等的身份出现的,他们的行为在普通人看来并不代表着政府的意愿,而是一种个人行为。相比之下,同样的危害行为社会危害性就小了许多,经过立法者的主观选择,它就可能被排斥在刑法调整范围之外。[2]
笔者认为,我国宪法第4条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0条均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护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少数民族拥有的这一宪法权利是一种对世权,其义务主体具有不特定性。尊重民族风格习惯是每一位具有责任能力的人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侵犯少数民族风格习惯,无疑会使行为的危害性更大,后果更为严重,影响也更为恶劣。但应该看到,本罪的构成与身份和职权无必然联系,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实施如前文所述的情节严重的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因此,将本罪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仅不利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自由权的保护,也不符合本罪发生的实际情况。法律是以其理性来解决社会纷争所形成的规则,是凝结在规则中的理性。[3]为了更好地规制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犯罪行为,宜将本罪主体拓展为一般主体,并增加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此罪应该从重处罚。
参考文献:
[1]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300-301.
[3]赵秉志.新千年刑法热点问题研究与适用(上)[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224.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一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一)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倡科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风俗习惯,必须从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去考虑这些风俗习惯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现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民族风俗习惯看作陈规陋习,是对少数民族的诬蔑和歧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存在某些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会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应全部
肯定或全部否定,而应当进行具体分析。总体上,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上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先进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坏。
看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发展、对国家统一、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标准。凡是有助于民族团、有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和发扬。凡是有害于民族团结、阻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不科学的风俗习惯,应对本民族群众说明害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改革。改革某些风俗习惯,主要依靠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学和文明的新习俗。
(二)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部分,应当被合理的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在民族地区公平正义观上历练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习惯法应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同意或默许来使其具有双重效力,使其权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义和秩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做出适当的变通,实现少数民族内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
运行国家法律是个复杂的过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率的,强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适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给少数民族习惯法留出一定空间,去吸收和认可一些有益的习惯法,使其融入制定法。
也不能简单地用国家制定法来代替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消极因素,而是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融合。
实践中,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承认须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特殊事务上,可以对习惯法有选择性地优先适用。对那些既符合少数民族的
风俗习惯,又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习惯法,可以优先适用。
结论:
认真看待民族风俗习惯,涉及到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和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秩序向着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民俗风俗;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稳定性;民族性;文化性
1 中华建筑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具有不同的特点,建筑是表现人们精神文化的主要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艺术表现的风格也不断的发展,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某个时期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建筑艺术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活水平、模式、情趣的写真照,建筑能综合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艺术特色、设计水平以及技术的发展情况[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发展都为中国文化填充了别样的色彩,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有壮族的陶瓷文化、苗族的图腾文化、四川的山区文化等,每个地区的文化都能体现出我国各民族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打造属于自己地区的文化特质。
2 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形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在各民族乃至各地区之间的民族风俗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各民族之间的民族特点有着鲜明的对比,但是,众多不同的民族特点又有着共同的民族形式,如,民俗风俗的稳定性、民族性、敏感性、地域性、社会性、群众性、文化性、历史性等[2]。
2.1 稳定性
民俗风俗是一个民族的习惯,同时也是民族历史留下来的文化产物,很难改变这种习惯,而且民俗风俗具有一定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以及自然根源,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很难被磨灭的。因此,只要民族以及形成民俗风俗习惯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以及自然根源继续存在,那么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也会在这个社会中存在。而且,一旦民俗风俗形成,就会跟随着历史的根源继续流行下去,民俗风俗的形成是建立在民族共同情感的基础上,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但是,人们的这种民俗风俗的习惯却是一成不变的,已经深深的定格到民族群众的心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2 民族性
民俗风俗的形式,是对该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的一种刻画形式,同时也体现出民族的信仰,反映出民族的群众心理素质、感情境界,是民族发展历史以及文化的一种传统理念,充分体现出各民族的不同民族性质[3]。
2.3 敏感性
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别,有的表现在生活上,有的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的表现在社会上等,民俗风俗习惯的表现方式也是一个民族较为敏感的方向,因此,要学会尊重各民族的民俗风俗的习惯。
2.4 地域性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之间的地理变化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时,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地理变化较大的自然环境下,各民族间居住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情况都是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也有很多民族虽然同属于一个民族,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其民俗风俗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比如我国最大的民族“汉族”,汉族生活的地区较多,而且每个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状况也各有差别。因此,民族的民俗风俗根据地域性形成的差别主要分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民俗风俗差异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民族风俗差异。
2.5 社会性和群众性
民族的民俗风俗是民族群众的共同感情,同时也是代代相传的一种习惯,已经深入到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以及各个行业的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已经渗入民族群众的心理。因此,民俗风俗具有共同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2.6 文化性
民俗风俗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出民族文化的道德价值观,并且是经过该民族很长时间积累下的精神财富,民俗风俗深入到民族的各个行业,如餐饮、教学、建筑、婚礼、节日、服装等,尤其是建筑艺术设计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2.7 历史性
民俗风俗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表现,从很多方面都能反映出民族的历史传统观念以及文化,尤其是在很多民族的节日是古代传承下来的。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回族的开斋节、苗族的龙船节等。
3 民俗风俗与建筑艺术设计的结合
各民族的民俗风俗不是不劳而获的,是经过各民族人民在生活中用劳动获得的成果,形成的民俗风俗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刻的涵义,因此,民族的民俗风俗的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要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努力,保留住正在淡化的优秀的民俗风俗,将它们继续传承下去。各个民族乃至各个地区之间的民俗风俗习惯是反映出各个人群的生活、爱好、饮食等习惯。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建筑设计以及一些其他方向的优秀传统设计和相关的历史文化都反映出当地民族的风土人情,同时还对创造适用地区性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及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民俗风俗对民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和谐发展,这是民族的一种习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民族风俗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发展的表现,还能将这种民俗风俗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品味,而且通过实用功能还能将民族文化用自己的表述形象流传下去,尤其是在建筑艺术设计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将民俗风俗与建筑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可以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民族风俗的特点,充分反映出当地民族文化的特点,虽然我国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建筑艺术设计也不断在提高,但是,不管社会如何的发展,建筑设计提高到什么程度,在任何地区的建筑设计都要体现出当地文化,要求建筑艺术设计必须本土化的特征,这是当今社会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俗风俗传承具有人性化的特征,各民族的民俗风俗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对于现代的建筑艺术设计者来说,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又需要用自己的建筑艺术设计将民俗风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并且要不断的发扬优秀的民俗风俗,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将具有民俗风俗内涵的建筑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有助于建筑设计工作的良好进行和建筑设计行业的良好发展。
4 民俗风俗与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结合的意义
作为世界三大建筑艺术体系之一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为中华民族建造了一座又一座优秀的具有民俗风俗文化内涵的建筑。建筑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从生活上讲建筑是生活实用的一种物质价值,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用它艺术造型、艺术装饰以及独特的建筑结构体系等充分的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各民族的民俗风俗搭建而成,而将各民族的民俗风俗结合到建筑艺术设计中,实现民族风俗的传承之外,还对现代建筑艺术设计进行创新。
结论:
建筑设计实际上是一门艺术工程,除了需要在设计中满足建筑的使用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建筑的艺术要求。而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将民俗风俗与建筑设计进行良好的结合,使建筑设计能够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中,有助于实现建筑与当地文化的良好融合,也有助于建筑的良好使用,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得亚,方拥班,张一兵.东西民俗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J]. 中外建筑. 2009(05).
关键词:民间风俗;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29 -02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引人入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世界民俗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当世界各国将自然风光旅游推向人文生态旅游的高层次旅游经济趋势时,我们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丰富而广阔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系统规划,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俗旅游,并注重人文生态旅游的整体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的民俗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民俗旅游的特征分析
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简称 ,广泛的含义是:一个民族流行于民间的全部风俗习惯,具有世代相习的传统文化现象。所谓民俗旅游,可以理解为: 以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满足旅游者开阔知识视野,促进人类相互了解和认识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我国的民俗旅游从总体上分析,一般具备下述特征:
(一)区域性特征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多样,造成了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地域内,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所谓“风土人情”,是将“风土”指为自然环境,是地方特有的风俗习惯和土地、山川、气候、特产等的总称。而“人情”则泛指社会生活习惯。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不同,产生的风俗也各有差异。“十里不同风 , 百里不同俗”“入国先问禁 ,入境先问俗”都是指风俗的地区差异。各地居民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以及人生礼仪民俗,都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由此而展开的旅游活动 ,个性突出,形态鲜异,感染强烈,极具吸引力。
(二)民族性特征
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同,居住的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的差异,在物质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禁忌 ,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历史、经济、文化和心理状态 ,客观上构成了民族差异的特征。我国56个兄弟民族的民俗文化,无论具体到哪一个兄弟民族,其具体的民俗文化同样各有特色,或者说, 存在着整体民俗文化下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就是它的民族性体现。反映我国各兄弟民族的民俗旅游活动的民族性特征,其内容十分丰富,文化欣赏价值极高,若再渗入各民族地区的特色自然生态环境文化,形成内容丰富、形态完善、品位高尚的人文生态旅游经济,并推向世界各国的旅游观光人士,既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又可使世界人民更深入地了解我中华民族56个兄弟民族热爱和平、勤劳勇敢、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和风貌。
(三)传承性特征
民俗旅游的传承性是指风俗在不同的社会发展中所表现的动态形式。风俗就是泛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习惯性。正是如此,才构成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族性格、特点和不同的风貌。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兄弟民族,在祖国的每一块土地上,经过祖祖辈辈的繁衍生息,将自己民族文化历代传承下来,在巩固自己本民族的优秀民俗文化传承的同时,又吸纳其他兄弟民族的先进的民俗文化,在不断地发展,向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传承式迈进。没有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就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民俗旅游经济的开发 没有各民族地区的传承性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的民俗旅游经济的形成。
(四)社会性特征
民俗旅游的社会性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即“约定俗成”。这种风俗习惯有时保留在几个村寨或一个民族中,有时可能涉及几个民族地区甚至广泛地传播于全国。具有这种民族社会性的民俗旅游经济可以从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族情和风情出发,进行社会性的经济、文化、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多方面交往与合作,将民族经济和社会经济通过民俗旅游经济的推动,走向共同的繁荣富强。
二、旅游的文化性决定了民俗旅游的文化特质
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象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民俗与旅游历来就有不可分割、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我们从中外古今旅行家的大量游记中,可以追索到两者结合的渊源。如在《马可・波罗游记》《徐霞客旅记》等古代著名游记中,就有许多对当时各地民俗事象的记述和分析。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艺术历来就是旅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的范围 ,旅游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在民俗旅游中均有体现。
(一)民俗旅游给人以文化享受
旅游是以享受为主的人类文化生活。物质享受虽是旅游的一个基本内容 ,而精神享受(或文化享受)则是旅游更为重要的特点。国外游客来到中国,品尝到中国菜的色、香、味 ,固然满足了“物欲”,但更重要的是使国外游客得到一种文化享受:品尝中国的烹饪艺术作品,欣赏中国的饮食文化。民俗旅游的内容能够时时、处处给人以文化的享受 ,它使旅游者在潜移默化中享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
(二)民俗文化是旅游的重要资源
旅游和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旅游资源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不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大自然的造化。人文景观则是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来吸引众多的旅游者。人文景观既包括文物古迹、各类博物馆、当代建筑工程 ,也包括民俗文化等内容。我国是有五千年文字历史的文明古国 ,又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是我国的特点。由于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与这个时期相适应的风俗习惯,传流至今便成为当代蔚为壮观、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由于民族众多,每个民族又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 ,完全可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的特点。
(三)旅游服务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
旅游服务既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也包括服务人员和导游的服务活动。服务人员和导游是直接与旅游者接触的人员,他们本身的言谈举止表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他们既要了解一般的国际交往礼仪,以达到与旅游者沟通的目的;又要熟知本国风俗礼仪,为旅游者展现本国文化。
三、做好宣传策划,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宣传对旅游业是至关重要的,是民俗旅游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民俗旅游尤其需要重视宣传。由于民俗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使当地民俗不易为外人所知 ,有些民俗事象也很难被外人理解。因此 ,宣传和介绍民俗是搞好民俗旅游的首要任务。
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关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一种战略思想。其核心是既考虑当前经济发展中对资源的需要,又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战略要求,民俗旅游发展实质上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化,也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稳步扩大的客源市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次,应完善民俗旅游的基础设施。从当前来看,民俗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大都处在山区或边远地区,交通、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欠发达。这些地区要开发民俗旅游,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其别是邮电、电力、交通、旅店等。扩大综合接待能力,做到“进得去,散得开,出得来”。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原始朴素、自然的民俗意境,既满足旅游者需要,又保护民俗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民俗旅游就可持续发展。
第三,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俗旅游是在特定地域形成的。民俗旅游发展必须依赖于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自身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但它的变异特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有可能随着民俗文化环境的变迁而变迁,甚至因民俗环境的破坏而毁灭。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可以使民俗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开发总是相对存在,又是相对矛盾的。有丰富的资源,自然利于开发,而开发不当,就会使资源受破坏而枯竭。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利用与保护问题上寻求一致和平衡。民俗旅游资源的利用应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使之与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
第四,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氛围是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要加强民俗文化的宣传,树立民俗文化品牌意识,树立起良好的旅游形象,以使人们认识和理解民俗文化,参与民俗旅游活动。还要注重民俗礼仪、恪守民俗风尚。维护好民俗旅游地的社会治安环境,加强对宾馆、旅行社、商品市场、娱乐场所的管理,规范其经营,打破地区、行业分割,加强旅游各部门协调运作,共同对外促销,实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
总之,只有努力保护并改善、优化现有民俗文化资源,才能真正实现民俗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业大飞跃。
关键词:少数民族 习俗 女性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通过叙述独特的情节,不仅给观众展示民族地区迷人的自然风光、艳丽的民族服饰、特异的习俗内容,而且影片所塑造的典型少数民族女性角色也会向观众传达出美丽、大胆、聪慧、自由、能干、奔放的形象和特质,这些可以满足观众的娱乐和情感需求。可是影片中的女性不管以什么精神风貌出现在观众面前,她们对生活的理解,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感悟会左右着观众的情感,会引起观众对她们生活状况和行为方式的思考。
一、婚恋观
爱情与婚姻作为千百年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电影产业反映的重要主题。无论是什么历史背景,追求男女自由恋爱,衬托爱情曲折路途或者顺畅的情节总在电影中若隐若现。当然,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中也存在着爱情故事的踪影,从女性角度反映的婚恋观带有少数民族女性对情感归宿的追求,对人格自由的向往,对民族文化的审视,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
影片《独龙纹面女》(导演 谢洪)描写的是独龙江峡谷中的独龙族女性成年时要接受纹面习俗和永远不与异族婚恋的族规。漂亮的独龙族姑娘阿南在山林中偶遇藏族青年顿珠,他们一见钟情。阿南为了拒绝纹面,为了自由的爱情,她没有遵循族人的规定,没有接受痛苦的纹面,渴望嫁给顿珠摆脱糟糕的命运。她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试图打破受操控的女性命运,试图冲破世俗的束缚,她积极与传统的爱情观念做斗争。
《花腰新娘》(导演 章家瑞)以云南花腰彝族“归家”的古老婚俗族规展开新娘凤美与新郎阿龙的爱情婚姻历程。片头字幕介绍:“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 凤美的新婚丈夫是个能歌善舞的青年并担任村里舞龙队的教练,虽然婚后族规是不允许夫妻单独见面,但结婚当夜大胆的凤美留宿阿龙家,为了天天见阿龙,以跑一万米获胜为由参与了舞龙队。凤美大胆、直率、无所畏惧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对待渴望的幸福不惧怕族人的耻笑与流言蜚语,可谓女性中的“勇士”。
《尔玛的婚礼》(导演 韩万峰)以羌族少女尔玛感情的变化发展为主线,首先尔玛与本族的追求者多巴有婚约,可后来她喜欢汉族老师刘大川后退掉了与多巴的订婚。尔玛妥善处理了与多巴的婚约,并与刘大川展开甜蜜的爱情之路,是她敢于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爱情和婚姻,是她对幸福的理解。在尔玛与刘大川取得彼此家长同意并决定十一举行婚礼,此时针对婚礼是以汉族的,还是按羌族的习俗引起了二者的争执、矛盾和困惑。刘大川主张在县城上举办汉族婚礼,但尔玛主张在羌寨中按羌族传统文化举办,希望得到家人和村里人的祝福。
这三部影片虽然都取材于少数民族女子爱情与婚姻的发展变化,但表现的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民族群体,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追求爱情、渴望自由婚姻的态度。充满青春与活力的姑娘们大胆、执著地追求恋人,标志女性们新的婚姻观念出现,并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阿南敢于向本族人表达对顿珠的真实情感,凤美火热追求与丈夫的朝夕相处,尔玛在平淡而富有浪漫的爱情里寻找自己的幸福。三位女性都渴望在自己情感生活里化解一切的爱恨恩怨,与自己的爱人厮守一辈子,走完一生。她们情感关注点和结果的不同是影视艺术表现所致,但让爱情与婚姻成为影片永恒的话题,使女性自然的特征得到表露,也使民族少女那种敢爱敢追求的思想和行为得到诠释。
二、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态度
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它指的是一个特定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方面的风尚和习俗。[1]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少数民族地区也受到了外界各种各样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风俗习惯中的一些东西可能会遭到本族人的怀疑、否定、背叛甚至抛弃,而另一些内容可能会得到本族人的继承、保护、扩大、加强。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也在传递人们对古老习俗的看法和思考,通过角色的塑造告诉观众民族的习俗有哪些,哪些内容是值得保护或丢弃。
《独龙纹面女》中女子的魅力面容似乎给她们带来的不是开心,是伤痛,她们对自已婚姻和身体的掌控在强大的传统习俗下显得惨白无力。族规中最传统、最惨烈的纹面习俗一直压迫着独龙女,阿南不愿一生在悲剧中哭泣,她抵制纹面并和顿珠远离自己家园,这是她对纹面习俗争取的“话语权”反叛。独龙族的婚姻是在本族中进行,他们排斥外族,而阿南不想联姻,她想嫁给顿珠。这两点是故事发展的重点,反映了阿南与本族习俗之间的矛盾,也充分突出她对本民族传统习俗的勇敢反抗。
《花腰新娘》塑造的凤美可谓花腰彝族里的新女性形象,具有叛逆性,释放着对传统习俗的挑战信号。尽管凤美被族人认为做了丢人的事,但她丝毫不在乎。她热情率真的追求自己的爱情,把族规习俗完全抛到九霄云外。影片舞龙队的小七妹在训练时偷偷坐上火车想离开村寨,而凤美使劲地追赶火车,追到后小七妹用粉笔在墙壁上写下“我不要归家”。随火车远行也许是小七妹大胆反抗“归家”习俗的行动。
民俗吉林之朝鲜族风俗习惯
中国的朝鲜族有200余万人,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中吉林省占60%以上。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语系未定。朝鲜族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是物质生活比较好、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
他们长期以垦荒为业,为开发培植我国高寒水稻,种植东北优质大米做出了贡献。朝鲜族的歌舞蛮声全国。朝鲜族人酷爱体育,讲究卫生,文明礼貌,特别是尊老爱幼的美德受到各族人民的好评。
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乐观的民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朝鲜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喜载歌载舞,他们的农乐舞、龙鼓舞、婚礼舞、刀舞和槌衣舞倍受青睐。在大力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同时,民族工艺品,如绘画、雕刻、草编、剪纸等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和浓厚的东北风格。
朝鲜族的婚礼习俗非常热闹,尊老习俗备受称道,有一日四 餐的饮食习惯。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捣衣”劳动。每到中秋左右,妇女们都要拆洗被褥衣服,进行晒喷浆,待其半干后叠成长方形在砧上捶打,这就是“捣衣”。
永吉县兴光村朝鲜族民俗村,已被辟为旅游景点。主要旅游活动有:村民与游客共同歌舞联欢;到村民家中参观民族生活习俗;在具有民族特点的火炕上品尝朝鲜族风味餐。朝鲜族的米饭、米酒、打糕、冷面、小咸菜、山野菜、狗肉全席等风味饮食和充满热情的招待令游客留连忘返。
像我们印象中的一样,朝鲜族的民族服饰极有特色。年轻女子往往穿着质地华贵、色彩艳丽的长衣裙,中年女子也一样身着漂亮的长筒裙,只是颜色以素色为主;男子则喜穿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多穿长袍,儿童也着长裙,并在衣裙的袖口处配上七彩缎,色彩明亮。
朝鲜族的房子都以木搭架、屋顶四面坡用谷草或稻草、瓦片覆盖,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现在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
朝鲜族婚礼仪式隆重,分别在女方和男方家两次举行。朝鲜族家庭“男主外,女主内”风俗盛行,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究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
朝鲜族有独特的家庭节日,如回甲节(六十周岁生日)、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
民俗吉林之满族风俗习惯
吉林市是满族的发祥地和集居地之一。其中以永吉县乌拉街满族镇居住的满族人口为最多。在乌拉街满族镇,许多建筑带有满清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以萨满教仪式和婚礼最具代表性。满族的萨满教风格独特,他们信奉水貂,尊奉“信神则在,不信不怪”。此外,满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人们能歌善舞,哈拉巴舞和笊蓠舞独具特色。
中秋节活动方案 学校一
一、活动目的:
大家都知道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要通过中秋节来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中秋节也不失为一个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好机会,可以与家人增进感情。
教师要围绕“独具匠心的中秋节”为主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书店、走进计算机室、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走进社区……广泛地开展阅读交流、调查分析、实践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把各自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进入研究者的境界。
二、活动日期:中秋节,也就是夏历八五月十五。
三、活动地点:教室、自己家里
四、活动内容:
活动一中秋节的风俗和来历
1、知道中秋节的日期,了解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活动二 月饼
1、感受月饼的香甜。
2、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活动三 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和诗歌,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四 协作交流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相互协作,根据自己的爱好,组成相应的小组,来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收获,一同来体验共同的快乐。
五、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中秋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中秋节,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有关中秋节诗歌的搜集,鼓励学生培养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与习惯。
六、反思与拓展
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比,指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最后举行“我的中秋节最快乐”主题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价值,同时,教师适当引导与鼓励学生进行其他研究活动的兴趣。
期待每个学生的参与,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中秋节活动方案 学校二
一、实施背景:
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各地各民族在中秋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中秋节吃月饼庆丰收、庆团圆、送祝福、送亲情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中秋节前两天
三、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四、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
五、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 情境导入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 话说中秋
1、中秋节的由来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
1、设计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
2、举办月饼宴
三、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
1、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
2、同学们之间交流。
四、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班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关键词:英国风俗;英语习语;影响
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现象里,经济是基础,文化则是对整个社会的具体反映。风俗习惯是随着整个社会群体,例如工人、水手、猎人、农民等群体共同创造出来的,在这些人从事劳动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经验感受与习惯还有信仰,从一出生便开始产生了从属于他们的社会文化。人们的传统习惯与社会风俗受到的影响在语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1 英国人名习俗对习语的影响
英国的人名习俗是从用名字来代表自己开始的,根据语言的发展以及起源推测,人名也是通过理据来起名的。换句话说,在起名字的时候,受到人的性格、职业、外貌特征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英语的姓氏里,子被叫做Slim,矮子被叫做Short,高个子被叫做Long,白人被叫做White,黑人被叫做Black。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职业作为姓氏的有:以打铁为职业的人姓Blacksmith,雕刻的人姓Carver,做面包的人姓Baker,专门从事做饭的人姓Cook,屠夫姓Butcher,以打猎为生的人姓Hunter等等,不一而足。英国人还特别喜欢用小动物来作为人名:那些好吃懒做的人喜欢叫他为猪Pigg,那些忙碌的人被叫为蜜蜂Bee,老实的人被叫为熊Bear,容易上当的人被叫为鸽子Pigeon,还有那些喜欢浮夸的人被叫为孔雀Peacock,性情温顺的人被叫为羔羊Lamb等等。
在英国风俗中,人名中出现习语主要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风俗习惯、民间传说里所有的人名;第二种是历史文化事件中所包含的典故,人们长时间的使用逐渐形成为习语。第一种情况里的习语里的人名不是指的特定的某个人,而是泛指一类人。举例来说,我们经常会看到的Jack,他不是指的杰克这个单独的人,而是指的一类普通人、男孩、男人等,在英国习语中,Jack in the water在水里的杰克,意为在码头打零工的人。Every Jack has his Jill.每个杰克都有他的吉尔。该谚语意为有情人终成眷属。除了杰克之外,还有许多人名习语,比如,习语Joe Bloggs乔布洛格斯,指的也是普通老百姓。
2 英国宠物习俗对习语的影响
对于宠物文化,这是地球上任何民族都会产生的现象,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文化。宠物文化有着十分明确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举例来说,英国同我国一样,人们都喜欢养狗。我国对于狗的看法通常都是厌恶的,往往比喻一个人很坏都是用狗来形容,然而,英国人大多数人对狗的看法都是充满着好感的,认为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在英国产生了远远超过中国的与狗相关的习语,除了少部分含有贬义外,大多数都是好的含义。在英国文化里,通常形容狗的习语有,clever dog含义是聪明的狗,其意为聪明伶俐的小孩或小伙;lucky dog字面意思为幸运的狗,其意为幸运的人;dead dog字面含义是死狗,其意为没有价值的东西或没用的人。还有与狗有关的动词习语有,work like a dog字面意思是像狗一样的工作,其意为拼命工作;dog one's step直译为像狗那样走路,其意指跟着某人走。
我们再来看猫,作为英国文化的宠物:猫,往往用来形容女人,我们经常看到的时装表演那些模特所走的台布就是猫步,英文单词为catwalk。猫同狗一样,也有不少习语,当形容人胆子小叫做fraidycat该词一般多被儿童所用。当形容人病的严重的时候用as sick as a cat。当我们比喻一个腼腆或胆怯的人的时候说,like a cat in a strange garret。
3 英国饮食习俗对习语的影响
无论在哪里,无论何时,人类都要遵循民以食为天的原则。英国的饮食习惯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在英国主要的谷类作物是麦子,烘焙英国人的主食面包需要小麦,酿酒需要大麦,牲畜的饲料主要是燕麦。因此,饮食习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内涵,与饮食有关的习语反映着英国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通常所说的养家糊口在英国说earn one’s bread字面意思是赚自己的面包。我们所说的抢某人的饭碗在英语里是take ( the) bread out of sb’s mouth字义是把面包从某人的嘴里拿走。牛油与面包一样,都是英国人不可或缺的生存事物,因此,关于黄油的习语也有许多,我们所说的谋生之道就是用的bread and butter转义过来的。big cheese的字面意思是大奶酪,而往往比喻成大官、大人物等大人物;而butter up基本含义是涂黄油,其意为过份恭维、讨好和巴结。hard cheese直接翻译成硬奶酪,其意为倒霉,这是由于好吃的奶酪通常都是松软的,而碰上硬奶酪就不好吃了。
英国人对茶(tea)有着特别的爱好,并有着悠久的饮茶历史,英国人喝茶通常都会加糖或者牛奶,但由于现代人担心变胖,所以喝起了什么都不加的清茶。在英国,随时随地都能喝茶,特别是在下午与晚上的时候,喝茶就更加普遍了。在下午4到5点的时间段内,下午茶(afternoon tea)和茶点(tea-cake)是英国人的传统饮茶习惯。由此也产生了许多习语,高茶的英文high tea,是一种在黄昏时吃的正式茶点,也相当于简单的晚餐,通常是由一壶茶与一道热菜或三明治组成。因为英国人特别喜爱饮茶,所以,人们通常用cup of tea代表自己十分喜爱的东西。英国人也常用a storm in a teacup直译为茶杯里的风暴,表达大惊小怪或小题大做。
4 结论
一方水土一方人才,很多文化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并且延续。文化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就如同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一样,英语习语形成于英国的风俗习惯,并在之后一直被沿用。很多习语可能我们并不了解,因为我们习惯不同。如果搬到我们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我们肯定会误解很深,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必定为交流服务。从这一意义上而言,了解英国风俗习惯就对我们学习英语习语有了莫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晓楠.基于文化背景下的英语习语学习影响因素分析[J].内江科技.2012(1)
家乡的风俗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2.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导入新课:现在,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板书:家乡的风俗)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1)写特色小吃,可以直接用其名称作为作文题目。
(2)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出示课文片段欣赏: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教师点拨:这一段采用“总—分”的结构写除夕。中心句是“除夕真热闹”,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从味、色、声三个角度描写老北京除夕的风俗习惯。“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作者从气味到色彩再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风俗活动中发生的事情很多,写时既要对群体活动的情景做总体描述,也要对其中的个体作具体的描述。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其余部分可一笔带过,这样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5.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所写的是什么风俗,内容详略得当、特点突出,语言通顺恰当,等等。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将你的习作与同桌交换,看看你们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文字描写,勾画出对方习作中所刻画的家乡的风俗特点。(看看是否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习作:家乡的风俗
二、活动目的:
1、深入了解中秋节名称的来源和风俗习惯。
2、了解自己的故乡过中秋的时候有什么习俗。
3、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将学生分为四组,让他们各自收集全国各地中秋节的风俗和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
四、学校中秋节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第一主题:话说中秋 1、中秋节的由来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 1、设计别致、精******月饼图案 2、举办月饼宴
三、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 1、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 2、同学们之间交流。
[关键词]维吾尔族;阿布杜瓦与其拉甫恰
维吾尔族从古代就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及精彩独特的生活方式。 接待客人的阿布杜瓦与其拉甫恰习俗是维吾尔风俗习惯中的重要习俗之一。
接待客人的习俗是人类长期以来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的产物。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接待客人的方式。维吾尔族接待客人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于他们的热情,尊敬客人,讲究卫生等方面。接待客人的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习俗是维吾尔族风俗习惯的独特特点之一。
一、 阿布杜瓦与其拉甫恰与维吾尔族
洗手是维吾尔族家庭人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的习俗,一般用阿布杜瓦(洗手壶)和其拉甫恰(洗手盆),这是一种配套的洗手工具,是专门给客人或自己洗手用的。 阿布杜瓦与其拉甫恰是用铜、青铜或铝为原料,由专业工艺人打造,比起其它家用品更有独特的工艺特色。其制作非常精美,花边鲜艳,常在喜庆之日或各类聚会、娱乐场所使用。
阿布杜瓦的形状有圆形、长方形、扁形,其上段像鹅脖子一样细长,有把手,使用时用手掌抓起把手即可。阿布杜瓦壶口有盖,而且倒水的小口处也有盖,为防止污水玷污到衣服上。其拉甫恰的形状是口大、体大,存水处小圆形,上有盖子,盖子上有许多漏水的小孔。洗过后水从小孔流进盆腔。
阿布杜瓦与其拉甫恰平时用铜来做,上面刻各种各样的花纹,不会容易腐蚀,这是维吾尔手工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维吾尔族用阿布杜瓦与其拉甫恰的目的就是为了尊重客人,讲究卫生。这也就是接待客人的良好的风俗习惯。阿布杜瓦与其拉甫恰不仅是一种风俗习惯,而且是具有极强艺术感的文化遗产。
吃饭之前洗手是维吾尔族最重要的风俗之一。吃饭之前一定要洗手。这时家里的母亲或者是孩子用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给家人倒水,洗完后要毛巾拭擦。吃完饭以后还要洗手,但是洗手时候不能甩水,甩水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随着维吾尔风俗习惯的发展,维吾尔族人创造了用专门的工具来倒水的习俗。大约在青铜时期,维吾尔族出于讲究卫生和审美追求的目的,就制作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用阿布杜瓦壶是很方便,一方面可以避免脏水溅到别人身上。其拉甫恰也有这样的好处。所以维吾尔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使用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洗三次手”是维吾尔族形成的一种风俗习惯。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几乎家家都有,来客人时用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倒水,倒水时候不考虑社会地位,人人平等,不管是谁,主人都为客人倒水。因为维吾尔族人认为给客人倒水是一种吉利的行善行为。但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男人不能给女人倒水,女人也不能给男人倒水。
二、吐鲁番地区有些地方用阿布杜瓦与其拉甫恰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维吾尔族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的消失,近几年笔者注意到维吾尔族接待客人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使用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的变化。
我去吐鲁番市广汇团结区,青年路,广汇路,人工湖,吐鲁番亚尔乡等地方,调查这些维吾尔族对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的认识。访谈了部分维吾尔人使用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的情况。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以前在吐鲁番维吾尔族举行各种仪式时候都会使用过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这次调研过程中笔者参加了几次仪式活动,发现在吐鲁番市现在大部分维吾尔族家庭已经不再使用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在城市里不仅没有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连给客人倒水的习俗都逐渐消失了。一般如果客人年纪较大的话,主人还是会给客人倒水的,但使用却不是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年龄小的客人则自己直接去洗手池洗手。
笔者去吐鲁番市亚尔乡几个村调研,在参加一些仪式的过程中发现,在农村基本上还保留了客人倒水的习俗。但是也很少使用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只是用现代的一些塑料壶和盆子代替了阿布杜瓦与其拉甫恰。有些孩子们则反映只在书本中看到过上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
三、不同年龄段的吐鲁番维吾尔族对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的看法
调查中发现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当中80%以上的人都知道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年龄35岁以上维吾尔族知道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的人占60%。但是年龄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几乎不知道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是什么东西,用在什么地方,年轻人当中知道知道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的人数不到10%。
四、不同行业的维吾尔族对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的看法
笔者还了解看不同的行业维吾尔族人对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的看法,其中包括个体户、护士、警察,教师等各种行业的人。他们当中教师等平时从事文化教育的人虽然知道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是什么东西,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使用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
被访者中的很少一部分人认为使用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是一种麻烦,还有少数被访者把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作为一种家居装饰品摆在家里。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如果继续这样人大众所忽视,我们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会失去这一传统的风俗习惯。维吾尔族使用阿布杜瓦壶与其拉甫恰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来传承这一古老的风俗习惯,而非让它逐渐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编著买买提・玉苏普, 比力克孜・木沙,维吾尔族家藏鉴赏[M].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2008.
一、活动时间:中秋节前两天
二、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通过了解家乡过中秋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将学生分为六组分课题收集各地中秋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中秋的相关资料。
四、学校中秋节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中秋节的名称、由来、中秋灯谜和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第一主题:话说中秋1、中秋节的由来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3、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中秋实践活动1、设计别致、精______月饼图案2、举办月饼宴
三、讨论中秋节活动方案1、中秋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中秋节。2、同学/:请记住我站域名/们之间交流。
四、小结
一、实施成绩:四年级
二、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小学学校中秋节实践活动方案
(2)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3)了解起源中秋节的月饼
(4)了解诗歌的中秋节
三、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协作能力。
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训练去收集信息,能够处理信息。
3.培养学生经常观察生活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1.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这个活动更多的学生热爱生活。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幸福。
3.通过显示,演讲和其他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课堂活动:四(2)班
活动时间:三月到五月
过程:
开放班有活动确定研究主题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谈
老师: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国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为中秋节的传说是多方面的,你想知道什么?
生:(大声说道:想要到)课件中秋节的照片。
师:看这些图画,刚才大家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对,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从今天开始,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中秋节文化,关于中秋节的事。你想知道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