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针灸甲乙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039-2
失眠症, 中医学称之为“不寐”。祖国医学认为该症多由情志过极、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所致。笔者对《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失眠的内容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及临床, 浅谈一下《针灸甲乙经》对于治疗失眠的一点体会。
1循经取穴
1.1多取膀胱经穴因为失眠症多与心、脾、肝、胆、肾等脏腑相关,而脏腑之气输注于膀胱经背俞穴, 刺激背俞穴,可以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 从而起到安眠作用。正如《针灸甲乙经》曰:“脑为元神之府”, 而膀胱经“从巅入络脑”, 故取膀胱经穴可“益脑安神”。其常用穴为胆俞、肺俞、心俞、肝俞、攒竹等。
1.2多取脾胃经穴因为思虑劳倦,内伤心脾,胃中不和,痰热内阻,均可导致失眠,所以,治疗失眠亦常取脾胃经穴。常用穴为公孙、隐白、三阴交,阴陵泉;大巨、解溪、厉兑等。《针灸甲乙经》载,三阴交治“惊不得眠,善‘齿介’”,即为一例。
1.3常取任督二脉穴因为气血不足亦是本证病因之一, 其中还包括肾阴不足引起的心火不降之证。而任脉为生气之原、聚气之会、阴脉之海、妊养之本,其拥有“脐下肾间动气”,是“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故取任脉穴以补养气血,益肾安神。常用穴为气海、阴交、关元等。此外,失眠亦与心、肾、脑关系密切,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肾主髓,三者相互依存,故有“脑为髓之海”,“髓又通于脑”,“心又藏神”。因此,失眠症无不与督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故《针灸甲乙经》载“针百会”, 以达调气宁心、安神镇静的作用。
1.4多取阴跷、阳跷脉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失眠与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中《针灸甲乙经》记载:“病目不瞑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故根据上述立论,临床上多用毫针补阴跷脉要穴照海,泻阳跷脉要穴申脉,再取心经原穴神门为用,辨证辅以配穴佐治共同达到通调经脉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
2分部取穴
2.1多取头部穴近年来临床将本证多归于大脑过度兴奋所致,故根据局部取穴原则,多取头部穴,而头部穴又多取督脉,这与循经取穴亦有一致。《针灸甲乙经》云“督脉为太阳之会。”取穴上,临床上亦常用督脉的俞穴之一――百会,针刺百会穴,有调气宁心、安神镇静之功效。另外,针刺头部哑门穴治疗失眠镇静作用好,见效快,由于哑门穴所处的特殊解剖位置,必须十分注意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如《针灸甲乙经》哑门“别名舌厌,阳维之会”,“针四分”,是主治舌病,脑病等病症常用要穴。近年来临床亦常有报道用此穴治疗失眠,收到较好效果,尤其对心、肾阳虚所致失眠患者,疗效更佳。
2.2多取四支末端穴四肢末端(即腕踝以下手足部) 穴次较为集中。因为该部的神经末稍十分敏感,刺灸之可产生强烈的感觉,从而引起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这一兴奋可使产生失眠症的皮层兴奋点得到抑制,从而起到安眠作用。从整体学说观点而言,手足与头部相对应,故手足部穴可以治疗头脑的病证,包括失眠。如《针灸甲乙经》载,厉兑、隐白均治“足胫寒,不得卧”,公孙主治“不嗜卧”,太白穴主治“热病满闷不得卧”。
2.3多取上背部及小腹部穴因为本证多与心、脾、肝、胆等脏腑相关,故分布于上背部的与以上脏腑相关的背俞穴用的最多。对于气血不足,肾脏亏损的失眠者,当取任脉等在小腹部的穴位,故小腹部穴位亦多有用。
3针法灸法特点
3.1辨证施刺根据辨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如虚寒证,用补法;虚实夹杂者,则用补泻结合的方法;心胃有火,当用泻法;阴虚火旺,则重在滋肾养心,使心肾相交,坎离既济,阴阳交泰。《针灸甲乙经》云“咳逆心闷,不得卧,太溪主之”,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的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疾,皆取其原”,取之有滋阴补肾,宁心安神之功。亦云“惊悸不得眠,取阴交”,三阴交乃足三阴交汇之处,取之有健脾利湿,兼调肝肾之功。
[摘要]目的:探讨为何足厥阴肝经的首个病候为“腰痛不可以俯仰”。方法:从(1)肝经腰痛的病机为筋脉失养、肝气郁结;(2)肝经腧穴多能主治腰痛,表明肝经与腰部存在联系;(3)带脉在肝经与腰部联系中起纽带作用;(4)肝经至腰骶部原有一支脉被遗漏,应当补正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结论:腰痛应为肝经主要病候。
[主题词]肝经病证;经脉证候;腰痛
TrytoDiscussonthatLowBackPainisMainSymptomandSignoftheLiverMeridianHeYangzi(T
heFirstHospitalAffiliatedtoMedicalCollegeofJin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0,
China)[Abstract]PurposeTostudyonthereasonwhythepatientoflowbackpain,the first
SymptomandsignoftheLiverMeridianofFootJueyinshouldnottakesupineandproneposi
tions.MethodsThestudyismadefromthe4aspects:(1)Thepathogenesisoflowbackpainont
heLiverMeridianislackofnourishingintendonsandmuscles,andstagnationofthe
liverQi;(2)MostpointsoftheLiverMeridianindicatelowbackpain,showingaconnection
betweentheLiverMeridianandthelumbarregion;(3)TheDaiMeridianplaysalinkroleinthec
onnectionoftheLiverMeridianandthelumbarregion;(4)Ameridianfromthelivermeridia
ntothelumbosacralregionhasbeenomittedanditneedstobecorrected.ConclusionLowba
ckpainshouldbeamainsymptomandsignoftheLiverMeridian.
[Keywords]LiverMeridianDiseases;MeridianCollateralSC;LowBackPain
经脉病候指经脉异常时所出现的病症,主要为经脉循行部位及所属络脏腑的病症。经脉症候是经络辨证的理论基础,是针灸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讲授到足厥阴肝经“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时,同学们往往难以理解腰痛为肝经的首个病候,认为腰为肾之府,只有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带脉循行腰部,足少阴肾经有支脉与腰部联系,似乎均与肝经无关。这个问题现在的针灸教科书和专著均未见明确的阐述。笔者通过温习经典,查阅文献,并结合临床体会作出解释,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现试述之,与同道共同探讨。
1肝经腰痛的病机
从脏腑学说来看,肝藏血,主筋,筋附于骨节,肝血足则筋得滋润而弛张正常,运动自如;肝血虚则筋脉失养,拘急挛痛,屈伸不利,故腰痛不可俯仰。正如《素问・刺腰痛论》所描述:“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腰虽属于肾,而肝肾同源,肝主疏泄,若郁怒伤肝,木失条达,则肝气郁结,经脉不通而成痛证,见腰痛引及少腹或腰酸痛而伴有疼痛、胀痛、会阴不适。《景岳全书・腰痛》有“腰痛证……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的论述,《医学心悟・腰痛》也有“腰痛……走注刺痛,忽聚忽散,脉弦急者,气滞也”的论述。因此,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肝气郁结是肝经腰痛的病机。
2肝经腧穴主治腰痛
历代针灸文献多有取肝经腧穴治疗腰痛的记载,如《素问・刺腰痛论》有三处提到刺肝经治疗腰痛,即“厥阴之脉令人腰痛……刺厥阴之脉,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腰痛……上热,刺足厥阴”和“腰痛……少腹满,刺足厥阴”。《甲乙经・卷九》有“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腰痛不可以久立俯仰,京门及行间主之”和“腰痛少腹满……太冲主之。腰痛少腹痛,阴包主之”。《千金方》曰:“男子腰脊冷痛,溺多白浊,灸脾募百壮”。《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也提到:“太冲……亦可疗腰痛,针下有神功”。除上述蠡沟、章门、行间、太冲和阴包外,肝经可治腰痛的还有中封、曲泉等腧穴,占肝经腧穴的一半。周氏还专门论证太冲穴为治疗腰痛要穴,应当重用[1]。笔者临床所见也证明腰痛可从肝经论治,如男性前列腺炎、疝气,妇女附件炎、盆腔炎等疾病见腰骶胀痛、痛引少腹、脉弦,每因情志波动而发作,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者,取肝经太冲、行间、曲泉、蠡沟等穴治疗,效果颇佳。所有这些都表明肝经与腰部存在联系。
3带脉的纽带作用
带脉起于肝经章门穴,经过第二腰椎,总束足三阴、三阳经,肝经为其管束的经脉之一,正如《奇经八脉考》所说:“带脉者,起于季肋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腰痛也为带脉的病候,《脉经・平奇经八脉病》描述带脉病候:“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难经・二十九难》指出:“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因此,肝经失调,当可影响带脉经气循行而致腰痛,针灸肝经腧穴治疗腰痛,带脉应是气至病所的途径之一。
4肝经至腰骶部的支脉
考《甲乙经・卷二》有:“肝足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一云:其支者从小腹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夹脊下第三第四骨孔中)”。在《千金方・卷三十六》也有“一本云其支者从小腹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下第三、第四骨空中”。王冰注《素问・刺腰痛论》时曰:“足厥阴脉,自阴股环阴器,抵少腹,其支别者,与太阴、少阳结于腰髁,下侠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次,故腰痛则中如张弓弩弦也”。《类经・疾病类・十》也谈到:“足厥阴之别者,与太阴、少阳之脉,同结于腰髁下中、下之间,故为腰痛”。对这一支脉,现在的针灸书籍多未提到,给腰痛为肝经主要病候造成理解的困难,故张氏在《针灸甲乙经腧穴重辑》的校记中指出:此校与《素问・刺腰痛论》王冰注、《千金》卷十一同,似此文脱简已久而皆未列入下文,当据补[2]。黄氏在《黄帝针灸甲乙经》校记也谈到:《素问》刺腰痛、缪刺论二篇皆云下穴“是足太阴、厥阴、少阳所结”,日本现藏敦煌卷子《明堂经》残页同,又“中”、“次”穴,《明堂经》残页亦可见类似文字[3]。可见此说确有所本,值得重视。田氏认为原本《内经》应有这一支脉,现行本《内经》不载,可能是由于整理者遗漏,或者古籍脱简遗失之故[4]。笔者认为这一支脉是腰痛为肝经主要病候的经脉基础,至关重要,应予补正,以保持肝经的完整性,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足厥阴肝经的病候。
5参考文献
1周俊青,尚明华.重用太冲治腰痛.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1):42
2张善忱,张登部.针灸甲乙经腧穴重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80
肚脐的正后方是命门穴,穴位是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部分穴位并不在经络上,但对其的刺激亦可产生疗效。
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穴”、“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头痛大头风
前言
头痛又称为头疼,疼,义同痛,是指整个头部以及头的前、后、偏侧部的疼痛总称,其性质可呈跳痛、灼痛、胀痛、重痛、针刺痛等,甚则伴恶心呕吐,难以忍受。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在历代的医学文献中,关于头痛病名有着多种不同的称谓。为了准确把握疾病的内涵,必须对其病名加以考证。
1头痛病名的演化
1.1早期与头痛相关的病名
1.1.1甲骨文中的相关病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记载有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舌、疾齿、疾言(喉)、疾自(鼻)等头面部疾病。其中的“疾首”即与头痛相关。
1.1.2古代书籍中的相关病名《周礼•天官冢宰下》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1]其中的“?首疾”,即是与头痛相关的病名。《诗经•卫风》中有“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有:“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2]以上古籍中所提到的“疾首”“首疾”等名称,均与头痛有关。
1.2头痛病名的出现头痛一名,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阴阳十一脉灸经》:“钜阳臵(脉):……目内廉。是动则病:潼(肿),头痛,……。其所产病:头痛,耳聋,项痛……少阳臵(脉):……其所产病:头颈痛……”[3],指出了太阳、少阳经头痛的症状。《素问•奇病论篇》:“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4]提出了厥逆病证中所出现的头痛这一症状。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明确指出:“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5]头痛、头风为同一病,明代以后大多不列头风一门。因为头痛一名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本病的病位及临床特点,故将头痛定为本病病名。
2头痛病名的相关称谓
2.1描述头痛部位的称谓
2.1.1偏头痛也称为头偏痛,指头痛部位偏于头的一侧,又名偏头风、边头风,为周期性发作的血管-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由于寒邪凝滞头部经脉,致使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太平圣惠方》卷40:“夫头偏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晋•王叔和《脉经》卷2:“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指出了偏头痛的发生与手太阳经脉相关。明•朱?《普济方》卷44:“夫偏头痛之状,由风邪客于阳经,其经偏虚者,邪气凑于一边,痛连额角,故谓之偏头痛也。夫偏头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又有因新沐之后,露卧当风,或读书用心,目劳细视,经络虚损,风邪入于肝,而引目系急,故令头偏痛也。”指出了风邪入侵、劳累过度等,均是造成偏头痛发生的原因。
2.1.2头项强痛指头项部牵强不舒作痛,多因邪在肌肤或遏阻经络,“不通则痛”而导致头痛的出现,可见于某些神经系统感染性疾患及颈椎病等[6]。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1.3头项痛指头痛连及颈项,多于病邪入侵太阳经脉之后而发。《素问•疟论篇》“疟之始发也,……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素问•热论篇》曰:“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论•伤寒例》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7]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缪刺》云:“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痛,……”
2.1.4头囟项痛多见于太阳经脉病变,其经络循行部位所出现的疼痛。《灵枢•经脉》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
2.1.5头项肩痛指头痛牵涉到颈肩部位,多由于病邪侵犯足太阳膀胱经而致。《素问•缪刺论》有:“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
2.1.6头顶痛重指头痛伴有重坠感,或如有布带困裹的感觉,多由湿邪停滞而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头顶痛重。”
2.1.7头背痛指头痛连及背部。《灵枢•经脉》曰:“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8]
2.1.8头项几几指头痛伴项背强硬,俯仰不舒,不能自如的症状。《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有:“厥,侠脊而痛,主头项几几,目然,腰脊强,取足太阳月国中血络。嗌干口热如胶,取足少阳。”
2.1.9头皮痛多是由于风火邪气上犯所致的头皮局部肿痛。明•方隅《医林绳墨•头痛》云:“头皮痛者,枕不能安,手不能按,亦由浮游之火上行,当以轻扬散火可也。如芩、连、山栀、天花粉、玄参、连翘之属。”可配用外治法。清•邹存检《外治寿世方》卷2:“头皮肿痛,好鸡蛋黄白调匀,涂肿处即愈。”
2.2描述头痛性质的称谓
2.2.1冲头痛形容头痛发生之时,疼痛感向上传导之势。《素问•至真要大论》有:“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描述了膀胱经头痛的症状。
2.2.2厥头痛“厥”的含义是指气逆,指经气逆乱所致的头痛。《难经•六十难》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
2.2.3真头痛指痛势紧急的头痛危证。《灵枢•厥病》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难经•六十难》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2.2.4头痛如破指较为严重的头痛。《素问•疟论篇》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头痛如破,渴欲冷饮。”《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云:“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瘛寒热,汗不出,恶寒,里急,腰腹相引痛,命门主之。”[9]
2.2.5溺时头痛是指在小便时所发生的头痛,多见于某些疾病过程中。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百合病者,……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
2.2.6头痛如锥刺之形容程度剧烈,难以忍受的头痛症状。《针灸甲乙经•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有:“手足清,烦热汗不出,手肢转筋,头痛如锥刺之,循循然不可以动,……窍阴皆主之。”
2.2.7微头痛形容病势较缓,性质轻微的头痛。《脉经•平三关病侯并治宜》云:“寸口脉弦,心下??,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丸,针期门,泻之。”[10]
2.2.8头卓然而痛形容头痛突然而至的特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二日,……大便革更,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2.2.9头目碎痛形容头痛的严重程度。《中藏经•虚实大要论》有:“胸膈痞满,头目碎痛,食饮不下,脑项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诊其脉,左右寸口沉结实大者,上实也。”[11]
2.3描述头痛病因的称谓
2.3.1头风指经久难愈的头痛,多因患者素有痰火,风寒客之则热郁而闷痛。《医林绳墨•头痛》云:“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头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也,头风作止不常,愈后触感复发也”,指出了头风与头痛的区别所在。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曰:“头风之症,素有痰饮,或栉沐取凉,或久卧当风,以致贼风入脑入项”,指出了头风发生的原因与风邪入侵有关。头风含义有二:①有痰饮夙疾,又新感风邪。明•李蓇《医学入门》曰:“头风之证,素有痰饮,或栉沐取凉,或久卧当风,以致贼风入脑入项,……”清•吴谦《医宗金鉴》曰:“谓之头风,必眩晕。”②指慢性、易复发的头痛。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2.3.2首风《素问•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宋•赵佶《圣济总录•首风》曰:“新沐之人,皮腠既疏,肤发濡渍,不慎于风,风邪得以乘之,故客于首而为病,其证头面多汗,恶风头痛。”《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云:“首风,风伤于卫病也,盖沐则腠理皆开……邪遂袭而入,则卫受之,故成首风。其症头面多汗,必恶风。”
2.3.3脑风指风寒侵袭脑户而导致的头痛。《素问•风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2.3.4脑痛指外邪入脑而致的头脑剧痛。《灵枢•厥病》曰:“真头痛,脑痛,节寒,水凌土败,阴邪上填于阳位也。”《灵枢•热病》曰:“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此筋病也,故取之筋间。”《中藏经•卷中》曰:“病脑痛,其脉缓而大者死。”元•朱丹溪《脉因症治》云:“脑痛乃风热乘虚而入于脑,以辛凉之药散之行之。”
2.3.5大头风又名大头痛、大头瘟、大头天行,表现为头面大肿,轻者称为“发颐”,头面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丹毒、蜂窝组织炎等都可以引起头面大肿,头痛。《东垣十书》曰:“夫大头痛者,虽为在身之上,热邪伏于内,又感天地四时非节瘟疫之气所著,所以成此疾。”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大头痛:头肿大如斗是也。是天行时疫病。”《普济方•头门》曰:“夫大头风者。是阳明邪热太甚。”《杂病源流犀烛》曰:“大头风者,头大如斗,俗名大头瘟,天行时疫病也。感天地不正之气,甚而溃裂出脓,由邪客上焦之故。”
2.3.6摇头风又名风头旋,表现为头痛而摇。《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徇蒙招尤,目暝耳聋,过在足少阳厥阴。”尤即摇之意,足少阳胆与足厥阴肝,风火相煽,因而作摇。摇头风多从肝、胆、督脉三经论治,也有年高气血两虚,虚火上炎引起的。
【参考文献】
[1]吕友仁.周礼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何宗旺.左传[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3]周一谋,萧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4]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5]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6]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刘渡舟.伤寒论语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治疗方法
针刺组:取穴均为双侧。主穴:率谷、头维、太阳、风池;副穴: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将偏头痛病人分为四种不同证型,以此选取副穴。分型及穴位如下:肝阳上亢型:行间、太冲;痰浊上扰型:加阴陵泉、丰隆,有热加悬钟,外关,曲池;气滞血瘀型:加膈腧、三阴交、血海;肝肾阴虚:加三阴交、太溪。针刺手法:根据患者病情,上述穴位行小幅度快速捻转,并施予适当补泻手法,以得气为度。每次治疗取穴、不良反应等需详细记录。针刺频率:从治疗期开始,每周5次,共4周。西药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国药准字H10930003)用量:每次5~10mg,1次/d,睡前服用,服用四周。患者起始剂量为每晚1粒,患者入组当天开始服用,如果出现抑郁、锥体外系反应和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若有嗜睡、乏力、体重增加、便秘等轻度不良反应应减量或停药。两周后增加为每晚2粒,若有不良反应等维持每晚1粒的剂量。本临床试验中所有患者允许使用急性止痛药根据中国偏头痛诊疗指南,推荐服用芬必得(1粒/次,每日不超过2次,国药准字H10900089)止痛。
2疗效标准
主效应指标:比较两组偏头痛各个时间段头痛天数。比较包括时间段:治疗前(基线期):评价入组前4周,治疗期:随机分组后四周。次效应采用VAS评分,即以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令患者根据感受情况划分疼痛情况,0~10之间平均划出10等份。患者在“尺子”上选择的某一点就代表其当时的疼痛程度)及VAS评分改善值(与基线期相比)。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使用SPSS16.0处理,以“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结果基线期头痛发作频率(天数)及VAS评分比较两组间在基线期头痛发作频率(天数)和头痛程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基线期与治疗后头痛发作频率(天数)两组头痛发作频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均P<0.01),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安全性评价针刺组1例治疗后出现局部瘀斑,后自行消散。西药组共有3例出现不良事件,其中1例被迫减少服药剂量,嗜睡1例,便秘2例。两组均无病例脱失。
3讨论
从20世纪80年代的血管源学说到如今的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皮层扩散性抑制等,有研究表明期间血管活性物质及各种炎症因子在偏头痛的发作中占有重要地位[3]。当前偏头痛发作期的治疗以迅速缓解疼痛为主要目的,特异性治疗药物麦角胺类及曲普坦类等被广泛应用,效果颇佳。频繁滥用,药源性头痛及剧烈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时有发生,血管收缩性药对于冠心病、缺血性卒中、高血压控制不好的患者均不能使用。故预防偏头痛的发作尤为重要。预防治疗的目的是降低头痛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缩短发作期持续时间;增强对发作期治疗的敏感性。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钙离子拮抗剂等预防治疗类药物可使得大部分的偏头痛患者头痛频率降低,但产生的副作用依然明显。因此,积极探索有效非药物类预防性治疗措施,减少相关副作用是当前偏头痛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偏头痛”列入针灸治疗疾病的推荐病谱,针灸不仅对于急性发作的镇痛作用明显,而且对偏头痛的预防治疗也是非常有效的。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是一种选择性钙拮抗剂,其可以通过防止钙离子内流,改善脑神经代谢,减少脑血管痉挛而发挥其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在2011年发表的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中,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作为预防偏头痛的A级药物被推荐,故我们将其做为阳性对照[4]。针刺治疗组中,针刺主穴我们选取以风池、率谷、头维、太阳,《灵枢•经脉》“手少阳之脉,直上出耳上角,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足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结合临床偏头痛的外在表现本病多可辨证为少阳头痛,故遵古循少阳经取穴。头侧部主要为少阳经循行区域,风池穴在《针灸大成》:“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表示既可疏风散邪,又可局部止痛,胆主决断,胆之精气引领十二经脉之气血上升以濡养脑髓,使元神安使,故风池穴为治疗少阳头痛之要穴;率谷穴为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针灸甲乙经》曰:“发两角眩痛,不能饮食,烦满呕吐,率谷主之。”故除外对偏头痛有治疗作用外,对偏头痛引起的恶心、呕吐兼有疗效;头维穴是足阳明、少阳、阳维交会穴,《针灸甲乙经》曰:“头痛如破,目痛如脱,烦满,呕吐,头维主之。”太阳穴为经外奇穴,《针灸集成》中认为“主头风及偏头痛”。纵观主穴配伍,从位置上看均属于近脑腧穴,且皆位于头侧部,共奏疏通脑络,清利头目之功。本研究采用针刺法预防性治疗偏头痛,并与西药选择性钙拮抗剂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研究结果证实该针刺法对于预防偏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疼痛程度取得较好疗效,并且可以达到目前西医标准药物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的效果。但因为随访时间限制,对于针刺远期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屈箫箫 沈燕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针刺;心肌缺血/再灌注;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大鼠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2-0041-03
一。研究表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重要的炎症标志物之一,能够较为敏感、准确地反映出慢性炎症的发生,已成为公认的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的有效指标[1]。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30%的冠心病患者血浆Hcy水平呈轻中度增高[2]。我们以
往的工作表明,针刺内关、郄门等穴可有效保护心肌细胞,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3]。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观察针刺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hs-CRP、Hcy的影响,旨在探讨其作用机制及经穴与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Wistar大鼠60只,清洁级,体质量为250~280 g,雌雄各半,山西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晋)2009- 0001。
1.2 试剂与仪器
hs-CRP试剂盒购自北京康思润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Hcy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万泰德瑞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Unicel DXC 800 Synchron Clinical System。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I组、模型Ⅱ组、内关组、郄门组、合谷组,每组10只。
2.2 造模
动物称重,10%乌拉坦注射液(1 g/kg)行腹腔麻醉,将麻醉后的动物固定在鼠板上,行气管切开术,并连接至动物呼吸机(DH-150,浙江医科大学医学仪器厂),同时记录术前的Ⅱ导联心电图。在胸骨左侧第3、4肋间(亦可选择搏动较明显处)剪开皮肤,钝性分离各层肌肉组织,暴露肋骨。在第3、4肋骨下用止血钳将肌肉分离,钳住并剪断第4肋骨,开胸器放入切口处,暴露心脏,打开心包膜,轻提心耳翻转心脏,暴露冠状动脉,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根部用无创性小圆针穿零号医用缝合线,心电图监测,穿线处置一硅胶管后,与左前降支一并结扎,以左前室壁发绀并向外膨胀及心电图S-T段抬高为标志。止血钳关闭胸腔并描记心电图。40 min后打开胸腔,剪开硅胶管,恢复左前降支灌流,60 min后腹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和血浆,观察hs-CRP、Hcy的含量。
2.3 针刺
假手术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根部穿线后,心电图监测,记录100 min内心电图S-T段变化,静脉取血,分离血清、血浆。模型Ⅰ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根部穿线后,心电图监测,结扎左前降支40 min,松扎,再灌注60 min后,静脉取血,分离血清、血浆。模型Ⅱ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根部穿线后,心电图监测,结扎左前降支60 min,松扎,再灌注60 min后,静脉取血,分离血清、血浆。内关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根部穿线后,心电图监测,关闭心电图机。取双侧“内关”,G6805-1型治疗仪疏密波电针20 min,频率30~100 Hz,强度1 mA左右,大鼠前肢出现与电针频率相一致的轻微颤动,去电针。心电图监测,结扎左前降支40 min后,再次电针“内关”20 min,松扎,再灌注60 min后,静脉取血,分离血清、血浆。郄门组和合谷组分别取相应的穴位进行电针刺激,方法同内关组。穴位参照文献[4]定位。
2.4 指标检测方法
5 讨论
2009年国际临床生物化学学会制定实验室医学实践指南,hs-CRP被认定为心血管事件预防评价的生物学标志物[5]。,健康人体CRP浓度正常范围内的升高与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存在一定关系。hs-CRP浓度的基线水平在最高四分位数的健康人群,其未来发生局部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以及周围血管性疾病的危险性是位于最低四分位数的健康人群的2~4倍,危险性显著升高。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中心,宁夏银川 750001
[摘要] 目的 探讨电针结合敷脐灸治疗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肾功能各项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A组)40例电针双侧秩边、阴陵泉及中极、曲骨,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并对神阙穴进行敷脐灸,5次/周,治疗4周后观察;对照组(B组)40例予盐酸特拉唑嗪2 mg口服,1次/d睡前服,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各项检验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肾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6),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BUN(P=0)、CREA(P=0)、UA(P=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BUN(P=0)、CREA(P=0)、UA(P=0)、P(磷)(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4),对照组P(磷)(P=0.026)、CO2(P=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针结合敷脐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疗效确切,对患者肾功能产生的影响小,其影响为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关键词 电针;敷脐灸;前列腺增生症;肾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3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1(c)-0098-02
前列腺增生症(BenignProstaticHyperplasia,BPH)又称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是男性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老年人的肾功能减退,受外界治疗的影响较大,2009—2011年,该研究运用电针双侧秩边、阴陵泉及中极、曲骨,并对神阙穴进行敷脐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40例,与口服盐酸特拉唑嗪治疗40例对照,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各检验指标的变化,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1]: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2一般资料
全部80例均为2009—2011年该院针灸康复中心确诊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入A组、B组,每组40例。
两组病例治疗前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A组秩边穴取俯卧位,得气后平补平泻,行针5 min后取针;中极、曲骨向会阴斜刺,使针感向会传导;得气后平补平泻,将电针两极分别接于中极、曲骨及两侧阴陵泉的针柄上。电针采用WQ-6 F型电针仪,疏密波,频率为10~20 Hz,调整电流至能耐受为度,持续电针刺激30 min;每周5次,治疗4周后观察。金匮肾气丸采用《金匮要略》经典组方,草药均采用宁夏明德饮片有限公司生产的小包装饮片,本院制剂中心粉碎加工为细粉,以黄酒(宁夏灵州黄酒)调和,制成一元硬币大小药饼,外敷神阙穴,上盖生姜片,然后在穴位上施行隔姜灸,以大壮灸3壮,麝香祛风湿膏(国药准字Z44023461)剪成4 cm×4 cm覆盖固定,每2 d换药1次,灸法每天行1次,疗程观察同A组。B组选用盐酸特拉唑嗪片(国药准字H20064420),2 mg/次,1次/d,睡前服,首剂减量,口服4周后观察。
1.4观察指标与方法[2]
观察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积分IPSS和生活质量QOL评分、前列腺体积PV、残尿量RV、最大尿流率Qmax、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
1.5疗效标准[1]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理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均取P=0.05。2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疗效及肾功能各项检验指标的变化情况,具体比较见表2、3。
GLU治疗前后比较无差别。BUN:①P=0,②P=0,治疗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REA:③P=0,④P=0,治疗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UA:B组⑤P=0,⑥P=0,治疗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磷):对照组 ⑦P=0.016,治疗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前差值比较⑧P=0.026,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CO2:B组⑨P=0.034治疗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前差值比较⑧P=0.016,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821,P=0.012(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属于“癃闭”范畴,本病仅见于老年人,说明与年老肾衰有密切的关系。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其气相互贯通,年老肾气虚衰,则膀胱气化无力,小便淋漓而下;肾气亏虚,肾阳不足,阳不化阴,阴寒凝滞,水湿内停,日久生痰,痰阻于内,并血行不畅,瘀血内生,痰瘀交阻,水道不利,阻塞不通,发为癃闭。所以,BPH的临床表现既有肾气不固、肾阳气化失司的膀胱刺激症状,又有脾肾阳虚、痰浊瘀血内阻的梗阻症状。因此,临床上的治疗以利尿通淋、温阳补肾、化瘀通浊为主要治疗原则[3,4]。
本研究电针组选用秩边、中极、曲骨为主要穴位,《针灸甲乙经》说:“阴痛下重,不得小便,秩边主之”。中极穴为膀胱募穴,《针灸甲乙经》说:“足三阴,任脉之会……助阳,调精,利小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病治阴”,故募穴临床上多用于治腑病,癃闭病位在膀胱,故针刺中极以利小便一直以来就被广泛应用。曲骨为任脉、足厥阴之会,别名尿胞,有温阳补肾,行气通滞之功。脐中即为神阙穴,《素问·气穴论》认为其宜灸,有温阳利水、通经行气之功,主治大腹水肿、小便不利,应用金匮肾气丸敷脐灸更加强了其温阳利水的作用[5~7]。现代解剖表明,秩边浅层分布有臀中、下皮神经,深层分布有臀上、下神经、腹下丛交感神经及支配前列腺体的骶3、骶4神经;中极、曲骨浅层分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深层分布有髂腹下神经的分支,其中髂腹下神经作用于肾脏下3/5[8]。通过刺激骶3、骶4神经、腹下丛交感神经及髂腹下神经,从而加强了肾脏及膀胱的神经调节功能,促进前列腺的血液循环,改善腺体微循环,抑制前列腺的增生,并使腺体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9-10]。
肾功能的各项检验指标反映了各种治疗方法对肾功能的影响,其变化越小说明其受到的影响越小,安全性越高,越适合长期应用。分析表2可以知道,A组对BUN、CREA、UA有影响,B组对BUN、CREA、UA、P、CO2均有影响,且对P、CO2影响较大。综合分A组治疗对肾功能产生的影响较小。取检验参考值中位数,通过表2可以观察治疗组有向中位数靠近的趋势,可以推测如果研究样本足够大,各项检验指标接近中位数可有统计学意义,这也从实验的角度验证了腧穴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电针加敷脐灸与口服特拉唑嗪治疗4周均有效,总有效率的比较提示电针结合敷脐灸治疗BPH疗效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电针加敷脐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疗效确切,对肾功能影响较口服特拉唑嗪药物治疗小,且对肾功能的影响为双向良性调节作用,适合长期应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54-57.
[2]吴阶平.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296.
[3]陈鹏跃,王世荣.前列腺增生症的临证辨治思路[J].光明中医,2014,5(29):1054-1055
[4]陈志强.四逆散治疗男科疾病举隅[J].河南中医,2013,4(33):500-501.
[5]骆乐,倪珏明,寿依群.电针配合健康教育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2(31):105-106.
[6]刘健.肾着汤合真武汤治疗肾气亏虚型老年前列腺增生症[J].山西中医,2014,2(30):58.
[7]黄遂斌,严忠亮,章传华,等.温阳化瘀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32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4,1(36):40-41.
[8]宋秀娟,柯生海,胡雨华,等.回医填脐疗法结合针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40例[J].医学信息,2013(8):331-332.
[9]樊新荣,颜苗,何清湖.前列腺增生症肾虚血瘀证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3(19):257-260.
皇甫谧(215—282)是晋朝人,年幼父母双亡,跟叔父母长大成人。皇甫谧家原是“富贵人家”,只是到了他的父辈家境渐渐没落。他从小养成了懒散习惯,既不愿劳动,又不肯读书,整天和一些游手好闲的“大头孩子”鬼混,叔父母的话听不进去。人们都说,皇甫家出了个败家子。尽管皇甫谧不争气,但他的婶母任氏待他仍然很好。他对婶母也算孝敬,有时从外面弄到一些瓜果,总要拿回家,请婶母尝鲜。婶母觉得侄子越长越大,这样下去,很难成器,决心狠狠地刺激他一下。一次,皇甫谧又拿瓜果回家,任氏很不高兴地对他说:“你以为拿点瓜果回来就算是孝敬吗?《孝经》上说:‘三性之养,犹为不孝’。每天早晚都能给长辈送上牛、羊、猪肉,也不算孝。你都十几岁了,还是不务正业,不认真学习,不懂得道理,我怎么能感到安慰呢?”
任氏一边叹气,一边流着眼泪说:“过去孟子的母亲三迁以成仁,曾子的父亲杀猪以孝教。现在你这样不成器,究竟是何原因呢?说是我教育得不好吗,我已经费尽了苦心。其实,学问。道德,学了都是你自己的东西,同我有什么相干!我养你这么大,不过是白辛苦罢了!”说完,便不理皇甫谧,回房织布去了。皇甫谧听着织布机的声音,一下一下好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他愧悔交加,果真下了悔改的决心。第二天,他便不再游荡,并和那些游手好闲的子弟断绝了来往。他拜了附近的学者席坦做老师,经常向他讨教做人的道理。在席坦老师的指教引导下,皇甫谧日
渐长进。每天早上起来,他扛着锄头,带着书本下地劳动,休息的时候,就拿出书本来读。几年工夫,他便博览了各种典籍诗文。浪子回头,众人刮目相看,都说皇甫谧是个有志向的人。
后来,皇甫谧得了半身麻痹症,他结合自己的病情找医书看,找到了针灸可以治麻痹症的记载。他细细研究《内经·明堂孔穴》等书,并且在自己身上实践,总结写成了一部《针灸甲乙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针灸专着,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的小儿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如何度过童年。
中医药学术语系统研究概述
论描述逻辑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谈抄本中医药古籍的欣赏与修复
民国时期《北平医药月刊》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育人功能探讨
图书馆新媒体的应用概况及研究进展
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在专业图书馆中的应用
医药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中医药类双核心期刊网站建设现状与思考
中医文献学基础课程第二课堂研究与实践
基于CBM的我国民族医药学文献计量分析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编目工作
当代山东中医经方医案资源系统建设探讨
地方志中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价值及利用研究
《针灸甲乙经》为中国现存最早类书初探
论民国时期中医方剂学教材的成绩及问题
大数据时代中医药期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特色数据库现状与发展研究
面向用户个性化阅读需求的书目推荐服务研究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中医方剂数据库文本挖掘数据预处理的尝试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开放科学数据服务
高校图书馆创建大学生跨学科阅读模式研究
基于CBM的我国针灸实验研究论文主题分析
我校教师利用图书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SCIE收录广州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
浅析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图书馆文献采访中读者荐购工作探讨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白细胞减少症方药规律分析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数字阅读习惯与行为调查分析
论CDISC标准与中医临床试验数据交换标准的开发
高职院校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与特色
中医药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工作实践与探讨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概述
高等医科大学图书馆的SWOT分析及其创新对策
数字出版环境下医学期刊编辑职能转变的思考
中药量子信息素材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运六气要旨之探讨
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
基层医院中药饮片质量监管对策研究
云南民族医药文献元数据方案设计探讨
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研究
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建议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图书馆读者借阅行为研究
图书馆建设在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与对策
论数字时代中医药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营销策略
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中所提到四部古籍,即《伤寒论》、《神农本经》、《桐君采药录》及《汤液经法》,并认为伊尹依《神农本经》和《桐君采药录》撰《汤液经法》,而张仲景又以《汤液经法》撰《伤寒论》,下面对这些古籍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证。
一、《伤寒论》
《辅行诀》曰:“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傷寒论》一部”。关于张仲景的著作,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可施用。” 序中只说撰次仲景遗论,未写明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的书名是《伤寒论》。叔和亦著有《脉经》一部,书中大量采用仲景遗论,然在其序中亦未提及仲景书名,仅曰:“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伦,经论要决,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故叔和当时所撰次的仲景遗论是何书名,不得而知,是一本书,还是多本书,亦不清楚。然从其后典籍零零星星的记录来看,直到唐初,典籍所载,均无《伤寒论》书名,有关张仲景著作的书名却有多种,如:陈延之《小品方》序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张仲景杂方》有八卷。”《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 子》载: “《张仲景方》十五卷 仲景,后汉人。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 唐·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时仍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而至唐·王焘撰《外台秘要》(752年),始有《張仲景傷寒論》之名。《唐會要》卷八十二醫術亦有如下记载:“乾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自今已後。有以醫術入仕者。同明經例處分。至三年正月十日。右金吾長史王淑奏。醫術請同明法選人。自今已後。各試醫經方術策十道。本草二道。脈經二道。素問十道。張仲景傷寒論二道。”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七志第二十七经籍(下) 丙部子录》载:“《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撰”。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九艺文三 丙部子录》载:“王叔和《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卒病论》十卷”。北宋庆历元年王尧臣等编有《崇文总目》一书,汇总此前国家所有藏书,惜此书已佚,幸有清钱侗等辑有《崇文总目辑释》五卷,此书卷三《医书类》载有:“《金匮玉函要略》三卷,张仲景撰。《五臓荣卫论》一卷,张仲景撰。《五藏论》一卷,张仲景撰。《伤寒论》十卷,张仲景撰,王叔和编。《张仲景口齿论》一卷。” 从以上资料可知,王叔和撰次的仲景遗论,其书名虽多,但其内容基本上沿两个方向演变:一是杂病,如《小品方》序:张仲景杂方,《隋书经籍志》张仲景方,《张仲景疗妇人方》,《新唐书艺文志》张仲景药方,《崇文总目》金匮玉函要略。至宋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书后,称《金匮要略》。二是伤寒,如《小品方》序:张仲景辨伤寒并方,《隋书经籍志》张仲景辨伤寒,《外台秘要》張仲景傷寒論,《新唐书艺文志》伤寒卒病论,《崇文总目》伤寒论。至宋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校书后,多称《伤寒论》。而且《伤寒论》有130多方,并不都是这些大小方所演变。此外,陶弘景本人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上亦说: “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并未提《伤寒论》之名,说明当时只有仲景之书,但没有《伤寒论》的名称,而且仲景之书“又悉依本草”。故《辅行诀》之说显然与事实不符,亦与陶弘景本人所说相异。
二、《神农本经》、《桐君采药录》与《汤液经法》
《辅行诀》:“陶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尹伊,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关于《神农本经》与《汤液经法》的关系,《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曰: “ 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然而,《汉书》并未写明《汤液经法》为伊尹所撰,皇甫谧之序亦未写《汤液经法》,只写伊尹汤液,故《汉书》的《汤液经法》不能与皇甫谧所说的伊尹汤液等同。而《辅行诀》则明说是伊尹据《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撰《汤液经法》,这明显是作伪者沿袭了皇甫谧 “ 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之说,且加了《桐君采药录》,并将湯液改为《汤液经法》。
1、《神农本经》:考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上)云:“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华叶形色。《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种。精粗皆取,无复遗落。”
《神农本草经》《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未载,最早见于《隋书》,据《隋书经籍志》所载,自东汉至梁的本草著作计有:《神农本草》八卷(梁有《神农本草》五卷,《神农本草属物》二卷,《神农明堂图》一卷,《蔡邕本草》七卷,《华佗弟子吴普本草》六卷,《陶隐居本草》十卷,《随费本草》九卷,《秦承祖本草》六卷,《王季璞本草经》三卷,《李譡之本草经》、《谈道术本草经钞》各一卷,《宋大将军参军徐叔响本草病源合药要钞》五卷,《徐叔响等四家体疗杂病本草要钞》十卷,《王末钞小儿用药本草》二卷,《甘浚之痈疽耳眼本草要钞》九卷,《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七卷,《赵赞本草经》一卷,《本草经轻行》、《本草经利用》各一卷,亡。《神农本草》四卷 雷公集注。《桐君药录》三卷 (梁有《云麾将军徐滔新集药录》四卷,《李譡之药录》六卷,《药法》四十二卷,《药律》三卷,《药性》《药对》各二卷,《药目》三卷,《神农采药经》二卷,《药忌》一卷,亡。)《太清草木集要》二卷 陶隐居撰。
据《本草经集注》所述,陶氏对《神农本草经》的整理是以一种四卷本为底本,并参照其它本草著作(如:《桐君药录》、《药对》、《李譡之本草经》、《华佗弟子吴普本草》等)进行的。《神農本草經》所载药物虽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所载药物数量并不是三百六十五味,陶氏当时所见到的这些本草著作所载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各不相同,“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且错误很多,“或三品混糅,草石不分,虫兽不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医家不能备见”。陶弘景将其进行了归纳整理,在内容上经过“苞综诸经,研括烦省”,兼顾“仙家道术所需”,“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在体例上“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在药物的数量上,是在上述载药数量不等的本草著作中中选取了365种药物,并加入《名醫别录》副品三百六十五味,合七百卅種为《本草经集注》共七 卷。而《桐君采藥錄》,只是說药物華葉形色,并无上中下三品之分。故《神农本草经》三百六十五味药乃由陶弘景所审定,365 是一年的天数,陶氏《本草经集注》序录中又云:“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从上可知,《神农本草经》是陶弘景根据后汉至梁时众多的本草著作归纳整理而成并收入《本草经集注》的。《汤液经法》成书于西汉。若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说法,则西汉的《汤液经法》是依陶弘景审定的《神农本经》来撰写的,岂不是荒诞吗?
2、《桐君采药录》已亡佚,据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上说:“又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華葉形色。”并无上、中、下三品之分。
3、《汤液经法》,《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的记载,但《汤液经法》在《隋书经籍志》中已不载,而《隋书经籍志》主要抄录梁阮孝绪《七录》和《隋大业正御书目录》而成,阮孝绪于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有感公私坟籍,多所散夫,乃博采宋齐以来图书,集为 “七录”一书,则《汤液经法》在梁阮孝绪著《七录》前已经亡失。陶隐居和阮孝绪为同时代人(陶弘景456年~536年,阮孝绪479-536),如何能见《汤液经法》?钱超尘氏在《伤寒论文献通考》云:“《伊尹汤液》,书名,久佚。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此书亦久佚。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在《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下注云:“皇甫谧云: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谓仲景书据《汤液经法》而为之。清学者及目录学家姚振宗在《汉书艺文志条理》(此书收《二十五史补编》中,较易得) 《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下注云:“按后汉张机仲景或取是书论次十数卷也”姚振宗《后汉艺义志》在《张仲景方十五卷》下又云“按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引皇甫谧曰:仲景论伊尹汤液为十数卷。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据王应麟姚振宗所考,皇甫谧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汤液经法》”
然而皇甫谧所说是伊尹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并未说是《汤液经法》,而《汉书》也未写明《汤液经法》是伊尹所撰,故《汤液经法》不能与皇甫谧所说的伊尹汤液等同,钱氏仅以王应麟、姚振宗推测之说而断“皇甫谧所云《伊尹汤液》即《汉书艺文志》之《汤液经法》”是不够严谨的。
参考文献
1《汉书》汉 班固 中华书局2007
2《脉经》晋 王叔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
3《针灸甲乙经》晋 皇甫谧 学苑出版社 2007年
4王雪苔《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年
5高文铸《小品方》辑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5
6《本草经集注》梁 陶弘景 群联出版社1955年
7《隋書》。唐 魏徵等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8《备急千金要方》唐 孙思邈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年
9高文铸校注《外台秘要方》华夏出版社 1993年
10《唐会要》 宋 王溥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11《新唐书》宋 欧阳修 中华书局1975年
12《崇文总目》辑释 清 钱侗 汗筠斋丛书本
【摘要】目的:总结著名针灸学家郭诚杰教授的治学方法。方法:通过访谈郭老本人及同事、查阅郭老发表的文章及出版的著作,分析、总结。结论:郭老在医、教、研方面硕果累累,成为一代针灸名家与其严谨的治学方法密切相关。
【关键词】治学方法;名老中医;郭诚杰(陕西)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323-01
郭诚杰教授,男,1920年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先后拜师求学于当地名医。1950年即悬壶济世,1959年留任陕西中医学院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针灸学会副会长、陕西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经络教研室主任等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陕西省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乳腺增生病的针灸治疗》、《针药并治病》专著2部,参与编写、主审针灸推拿系本、专科针灸教材9部,发表学术论文43篇,主持科研课题4项,均获奖励。具有坚实的中医、针灸理论和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针药治疗疾病、周围性面瘫、中风后遗症等30余种病证,尤其开创了国内乳腺增生病针灸治疗的先河,倡导辨病辨证合参,首立本病中医辨证分型,经临床观察研究,提出本病的主要病机关键为肝郁气滞,经反复实践,总结出两组主穴,并随证配伍,取得了近期治愈率50%~64%,总有效率94%~96%,远期疗效也佳的良好效果。从病人性激素(E2、P、T)、免疫学及动物实验(家兔、大鼠)进行了乳腺增生病因、疗效及其治疗机理的实验研究,证实异常增高的E2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针刺有加速增生乳腺组织恢复正常的作用,其治疗机理是通过抑制体内E2的分泌,加速高浓度E2的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而实现的。该研究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还发明了“乳腺增生治疗仪”。郭老勤于学习,知识渊博,善于思悟,勇于创新,成绩卓著。
郭老从医近60年,在医、教、研方面硕果累累,成为享誉中国的一代针灸名医、名家,他的成功与其严谨的治学方法密不可分,其治学方法主要表现在:
一、深研经典,熟读背诵
中医、针灸源远流长,具有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所载文献资料浩如烟海。郭老在多年习医执业中,非常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认为业医难,精医更难,难在两端:一为人生短暂,精力有限,而学海无涯,医籍汗牛充栋,要想学通、究精难;二是要用有限的知识与技能应对千差万别、变化多端的临床疾病难。若欲所成,主张必先学理论,再习药方针法。上至《素问》、《灵枢》,中及《难经》、《伤寒》,再有《甲乙》、《千金》、《明堂孔穴》、《针灸大成》等经典医籍,均应详研精读,重要段句条文还应熟背。常以《医宗金鉴·凡例》“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实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为训诫,勤习常诵,故《灵枢·经脉》、《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小针解》、《难经》(节选)、《标幽赋》、《百症赋》、《玉龙歌》、《针金赋》等诸多内容,郭老现在仍是熟背如流。他对记思的认识是:对重要著作必先熟读,继之精思,记忆和思维紧密相连,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又能提高记忆效果,读中求记,思是求明,不可偏废。
郭老对历代代表性医著善于溯流探源,博众家之长为己所用。探源始自经典,依时间顺序为线,究其发展脉络。如读《黄帝内经》知医理之源;习《难经》知奇经八脉、脏腑经脉原气、八会穴;研《伤寒杂病论》以求辨证论治、针药结合之法;究《针灸甲乙经》,确立经穴、交会穴与刺灸方法;从《千金要方》明阿是穴的临床应用;自《外台秘要》知灸法防治诸多疾病之作用;从《疡科心得集》“乳中结核,形如丸卵,……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之载,结合乳癖流行病学、发病特点与规律,总结出该病以肝郁气滞为病机关键,治疗当以疏肝解郁为法,进而筛选出甲、乙两组主穴及辨证配穴方案,临床疗效颇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持之以恒,勤能补拙
郭老认为医学至精至深,属大道之术,并非短时可成、可精。认为自己天生并非聪智、高人一着,可用“勤”、“苦”、“恒”三字概况其治学之道。几十年来,郭老坚持每天看医书、读医(学)志、阅医报(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从不间断,尤其在开展乳腺增生病临床研究的初期,坚持每晚看书学习至深夜,不懂随即请教他人,这些为他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国内首创针刺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他自己所说:“学习是件苦差事,当以此习以为常时便不觉其苦,当领悟其道理后反觉乐趣无穷”。
三、博学笃行,重视实践
“笃行”就是多临床实践。郭老信奉“熟读《甲乙经》,更要多临证”之道。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选择、穴位的确定,都是大量临床实践及其总结的结果。在附属医院门诊与病房,咸阳数家纺织厂、电子设备厂、陕西关中许多县市的农村,均有郭老从事乳腺增生专病实践的印迹。即使在担任行政管理工作,事务非常繁忙之时仍然坚持临床不间断,有时去外地开会,为了次日的临床,不顾休息连夜赶回。郭老针灸临床诊治病种十分广泛,内、外、妇、儿、骨伤、杂病无所不涉,多收良效,乃是博学、笃行之果。他深知业医者应在精专上下功夫,才能创新、发展针灸。他精专于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事实就是“博学笃行,业精于专”的极好说明。
四、中西汇通,法古创新
郭老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认为中医要发展,受多学科的影响,故业医者必须心存广博之知识,除精通中医外,还应熟悉掌握现代医学、哲学、史学、文学、地理等方面知识,才能在学术上有所发展和创新。认为中医临床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以证型为核心,确定相应的治法,遣方用药选穴,而西医的诊断技术,可补中医四诊之不足,临床应重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有机结合,乳腺炎、男性发育症、结核、乳痛症、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等病的诊治均是如此。尤其是乳腺增生病,肿块是其重要特征,其性质虽属良性,但部分可癌变,临床应先辩西医之病,明确肿块性质,以防误诊而失治误治。中医对肿块统称“乳癖”,其意范围较广,而辨证方能切中本质,郭老通过临床实践,结合中医辩证原则和特点,在国内首次将本病分为肝郁、肝火、气血双虚和肝肾阴虚四型,辨证选穴施治,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郭老将中西医两者有机结合,既发挥传统中医特色,又具现代科技手段与技术,具有很强的中西医说服力和认可度。
五、勤于总结,不懈笔耕
郭老在临床实践中,既注重理论指导,又善于总结与提高,探索其规律,做到了临床不间断,探索不停止,总结不歇笔。他先后40余篇,出版《乳腺增生病的针灸治疗》、《针药并治病》专著2部和《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一书,先后主编《针灸学》等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3部,担任《针灸医经选读》副主编、《针灸治疗学》主审各2部。其发表学术论文的内容涉及针灸基础理论、内、外、妇、儿、骨伤各科疾病的治疗经验与总结,从临床常见病症到疑难杂证,从教学到临床再到科研可看出,郭老几十年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追求医学学问,博广精专而有创新,业医活人,培育英才,真可谓“一代真正名医,晚辈治学楷模”。
(接上页)综上所述 ,PCA的应用可以提供持久的镇痛作用,PCEA较能稳定术后患者的神经内分泌 ,减少因疼痛产生的不良影响,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使患者情绪稳定,家属心情愉快。对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PCA应用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但只要我们加强PCA的护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患者和家属的疑问耐心的解释,消除其顾虑,一定可以使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达到满意,将PCA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等. 外科学第六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P131
[2]赵爱华,檀俊涛.连续硬膜外术吿镇痛500例及其并发症分析[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6(10).
[3]范桂荣.骨科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家庭护士, 2008(5).
[4]程显英.术后硬膜外自控镇56例不良反应的护理[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8(1).
[5]陆烈红 ,叶家薇 ,邹瑞芳. 自控疼痛患者发生尿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 中华护理杂志 , 2002, 37 (2) : 123-12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来自针灸科和内科门诊,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20~65岁,病程2个月~10年。
1.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不寐部分拟定,分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虚胆怯、肝郁化火、痰热内扰五型。
1.3纳入标准 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症候分型,排除精神病,脑出血、肿瘤及外伤的患者为治疗对象。
1.4方法
1.4.1取穴 主穴: 申脉、 照海。心脾两虚加阴陵泉、足三里、天泉;阴虚火旺加三阴交、气穴、支沟;心虚胆怯加天泉、阳陵泉、胆俞;肝郁化火加阳陵泉、三阴交、肝俞;痰热内扰加丰隆、足三里、合谷,以上均双侧取穴。
1.4.2操作方法 穴位常规消毒,选取0.30mm×40mm毫针,申脉直刺0.2~0.3寸,采用捻转泻法,照海直刺0.5~0.8寸,采用捻转补法,其余穴位根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每日下午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d,共治疗2个疗程。
2 治疗效果
2.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评定:治愈:睡眠正常,醒后精神充沛,伴有症状消失,有效:睡眠时间延长,但增加不足3h,伴有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2.2治疗效果 治疗50例,其中治愈25例,占50%,有效20例,占40%,无效5例,占10%,总有效率90%。
3 讨论
"不寐",古代文献中亦有称为"目不瞑","不得眠",《灵枢・大惑论》认为:阳不入阴是"目不瞑"的病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景岳全书・不寐》中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沈氏尊生书・不寐》中指出:"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总之,不寐的原因很多,但总是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在经络系统中,睡眠除与心、肝经关系密切外,阴阳跷脉主阳动阴静,司眼睑开阖,调节睡眠。《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阳气盛则寤矣。"当机体出现阴阳不交,夜间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跷脉盛而阴跷脉虚,则目不瞑,治疗时则补阴气之不足,而泻阳气之有余,使卫气夜行于阴,不得入于阳,行于阴则阴气盛,故目闭矣。《针灸甲乙经》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阳气盛,则寤"。照海为足少阴肾经之穴,通阴跷脉,补照海可益水生阴,使阴跷脉盛而目瞑,申脉为足太阳膀胱经穴,通阳跷脉,泻申脉以调节阳跷脉之经气,使阳跷脉虚而阴跷脉盛,以达降阳滋阴的作用,从而达到"阴气盛则目瞑"的效果。我们的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可见,针刺调节阴阳跷脉经气治疗不寐的疗效好,见效快,是基层医疗单位治疗的适宜技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