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泰戈尔爱情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我一直不太能欣赏现代诗歌,除一些个别的以外,说起来这倒是很无奈的事。现代诗人中我能够欣赏的也只有徐志摩、席慕容等人的诗,再有就是我偶然读过的一些无名作家的作品。对于这些诗歌作品,我是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去喜欢与不喜欢,喜欢的我会有感知。比如我读过的一首诗《远星》,其中有几句是:梦眼莹莹伴我几度春,温柔依然是旧时的云鬓,纳凉可记得儿时的花阴,早春折梅寄与槛外人。这首诗,后来我上网查过,竟找不到这首诗,也不知是谁写的。但我觉得很有禅意、很美,很有意境。
中国有一时曾经流行过朦胧诗派。很兴盛的样子。但我却读不来。我读过致橡树、双桅船,是很有名气的诗人舒婷写的,但没有什么感觉,至今也没有记住一句。不喜欢现代的朦胧诗。但对唐诗里的朦胧,我还是非常喜欢的。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可谓朦胧,我喜欢。李商隐的君门难进之辞,隐晦、朦胧,但我能读出清冷的美感和诗意。去图书馆读杂志那阵,我也曾翻看过诗刊,但多半我都不能欣赏,所以我很少读诗。所读的一点点,一般也都是在其它刊物上偶尔看到的。喜欢的记了下来,有的一首诗里只记下几句,说明我只喜欢这几句。而不喜欢的呢,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记忆和印象了。
泰戈尔的两本诗集放在家中很久,我也没有认真去读。2006年我去南方漫游时,随身带有泰戈尔的一本诗集。我以为泰戈尔是世界公认的大诗人,诗歌艺术不成问题,有时间应该很好地去读一番。培养一下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但直到南方之旅回来,我也未培养起对诗歌的兴趣。那本诗集,在南方的旅馆里我也只是翻翻而已,回到家后又成了陈列品了。现在恐怕早已又蒙了一层灰尘了吧。
没办法,实在不能欣赏,我也就放弃了读现代诗歌的想法。还是读唐诗吧,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数量多,艺术价值也高。爱情诗、咏史诗、田园诗、边塞诗,五花八门,一个人读一辈子也未必能读尽。对于我,在唐诗的长河里徜徉足矣。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英;爱情;诗歌
一、比较文学视阈下中英诗
歌跨文化影响因素同样属于诗歌艺术领域,中英爱情诗歌之所以在内在关联性之上存在种种不同,本质原因正是跨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主要英语国家都是起源于海洋文化的岛屿或半岛国家,如英伦三岛,在其本土文化发展及其后来向外扩张占领一个个殖民地的过程中,海洋都是其开疆拓土的主要路径甚至唯一通道。于是海洋成为其区域文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组成甚至主导,而在与喜怒无常的大海争夺生存权、控制权的历程中,勇往直前、热爱冒险、敢闯敢拼渐渐成为了欧美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个性,并且对其包括诗歌在内的各项艺术领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具体来说,英语诗歌创作往往直抒胸臆、简单直白,情感浓烈到一目了然、无所掩藏,且绝大多数在形式上长短不一,虽在每句结尾处常以相同韵律的词结束,但整句用字数量相对随意等。反观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为主的大陆文化属性诞生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华夏文明,“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的“中庸之道”贯穿了儒家文化始终。“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惧乎其所不闻”的谨小慎微决定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格律近乎苛刻的要求,无论五言或七言,古典诗歌在字数上讲究完全一致,在韵律则要求对仗工整。即便是以长短句闻名的宋代,词的创作也受制于严格的上、下阙规制。于是,诗歌作者在表情达意时也就含蓄多过奔放、委婉甚于直接。
二、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
(一)擅长比喻、夸张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
诗歌与散文或小说等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最大的差异之处在于其只能在短小的篇幅内表达足够丰富的情感诉求,这决定了诗歌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必须远超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奇,才能充分表达创作者内心强烈的艺术冲动。而这便使中英爱情诗歌在创作过程中极其擅长比喻、夸张等非同寻常的表达方式。比如《上邪》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奇异现象成为了“乃敢与君绝”的条件。而这些非自然现象呈现出逐层递进状态,不仅一个比一个异常,且让深陷爱恋中人特有的情感绝对化特点一览无余,可谓夸张到无与伦比。而这在拜伦《雅典的少女》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临别以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那就,那就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言: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二)大量意象的充分使用
诗歌创作中要使用比喻或夸张等表达方式就离不开大量意象的运用,各种相关或无关的意象组合而成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意境。比如秦观在《鹊桥仙》中用到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其中的“云、星、银汉、风、露”等都是寻常生活的意象,将其组合到诗歌中,“云、星”对应的“巧、恨”暗合了古人在历七夕节日有“乞巧”的习俗以及“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神话故事。诗人借此赞颂牛郎织女坚贞的爱情,并在最后点明了自己“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观。同理,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中也有诸如“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等,这正是诗人心中对爱情的神往,“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三、中英爱情诗歌的不同
(一)表达风格的不同处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若干年前一位外国友人以图示法展示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窥见一二。当时这位外国人以从A到B之间的线路状态展示东西方人意见表达的不同。西方人是从A到B间的一段直线,中国人则是在A和B之间出现一团乱麻似的线路。类似的道理,中英爱情诗歌表达风格也存在这种不同。中国诗习惯于隐晦含蓄且曲折的表达,英诗则有一说一、直白清楚地全盘托出。比如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漫漫长江万里长流永不停歇,而一头一尾的“我”和“君”首先在物理距离上已远隔重山不得相见,便愈发衬托出心头情丝绵绵无处倾诉的悲苦。而无法相见的情感落差惟有凭借共饮一江水稍得慰藉。如此丝丝缕缕的深情厚意偏偏只以一种近乎淡漠的含蓄表达出来,貌似压抑克制,却反而给予观者以无尽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将情到深处的浓烈从诗人转到了观者一端,妙不可言。同时,正因初始表达的隐晦,又给了后续“只愿君心似我心”以厚重的铺垫,让“不负相思意”被前半段的淡漠描绘得反而激烈与坚定起来。而在与此类似的情况下,英诗则直截了当得多,观者往往只需要跟随诗歌字面意思阅读理解即可。比如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中类似的相爱却无法相守的表达则采取了层层递进的直白描写,首先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开始,接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然而是逐渐深邃、恳切甚至哀痛的“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直至最终的“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这是一种起于痛苦终于绝望的爱情直白,读来令人仿佛产生了切肤之痛。
(二)意境营造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诗歌在意境营造上与西方诗歌最典型的差异之处当属其虚实相间、虚从实来,这里的“虚”是意,“实”为境,正如同传统中国画中常常有大量“留白”存在一样,中国传统爱情诗歌格外注重营造意境,明知是虚幻,然而观者却又确可感知,由此形成“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状态。比如元慎《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以实物的描绘托情。“沧海”源自于《孟子.尽心》,用在此处的字面意为见过沧海之广阔无垠后,其他的水就失了气度。巫山是长江三峡著名的高峰,宋玉曾在其《高唐赋序》中称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胜过世间一切美颜。故而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在这里代表人世间致胜之美,此诗中指代的正是元慎夫妻情深已经到了堪比沧海与巫山的程度。由于已经拥有过如此美妙至极的爱情,故而当遭遇丧妻的落差后,巨大的冲击自然会让生者对俗世间的其他美色再无心肠,于是有了“取次花丛懒回顾”,且为了抚慰极度的伤痛,诗人不得不以“修道”为由聊以,转移一些丧妻后无法解脱的悲苦之情。而英诗则在意境营造方面略显逊色,虽然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爱人或爱情的热切向往与追逐,但在表相的情感冲击之下,似乎其间可供观者回味之处稍有不足。比如爱尔兰的叶芝在《当你年老时》描绘了一幅真正的爱人会在年老色衰后依然怀有真爱之心的图景:“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四、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英爱情诗歌鉴赏策略
在比较文学视阈下鉴赏中英爱情诗歌应当注意兼顾爱情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宗教等综合性背景。比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从古至今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故而其社会发展史中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而文化层面的男女地位也相对平等,因此英诗中有不少男性追求女性、倾慕和颂扬爱情的形式与内容。比如拜伦在《雅典的少女》中所写“我要依偎着那些定情的鲜花,它们胜过一切言语的表达,依偎着爱情的一串悲喜,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欣赏这类爱情诗歌时,常常带给人喜悦、激动甚至振奋的体验。但在众多中国传统爱情诗歌中,表达离愁别绪的形式与内容则占了相当比重。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则显然侧重于女性被动的等待。这显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低下的问题,其在爱情与婚姻中缺乏自主选择权,而是不得不受制于“三从四德”的禁锢与约束。因此这类爱情诗歌往往相对沉郁和压抑,在欣赏时需要有所分辨。
五、结束语
爱情诗歌作为以诗言志、以歌抒情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诚然会具有相当的共通性与关联性。然而东西方漫长的历史演进也必然会在各自区域内爱情诗歌的内在属性方面烙印上质的差异。在比较文学视阈下研究中英爱情诗歌既要了解二者同样作为诗歌艺术内在的共性特点,也要充分把握其受到各自传统区域文化深刻影响而存在的独特个性。这不仅是为认识中英爱情诗歌在形式、结构、内容、状态诸方面存在的相似与不同,更是为了通过对诗歌的比较进一步开展跨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对已经进入全球化的当代人来说,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人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品评诗歌艺术,并通过比较文学视阈下中英爱情诗歌的异同分析提升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诗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论中英古典爱情诗之诗学差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28)06:12.
[2]陈兰玉.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3:2.
[3]魏阳莉.浅析古代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J].北方文学(上旬刊),2015(8):27.
[4]聂珍钏.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5(21):7.
在留守儿童身上,我们发现了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我就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这一课题发表一些意见。
一、留守儿童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成因
(一)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
留守儿童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方面是由于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他们很少甚至没有主动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言行,以及学习各方面,他们认为只要一日三餐让孩子吃饱,有个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不让孩子挨冻受饿,就算是尽到了监护的职责,至于孩子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那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这种想法在农村村民中占到了大多数。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而特错的,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只是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齐心协力进行的一件重大事情。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由于监护人失去了监护能力,说直白一些就是监护人已经管不住孩子了。这也许是由于监护人平时对孩子娇宠所致。娇宠最容易使孩子形成小气、任性、爱耍性子、爱发脾气等性格。这样一来,孩子所犯下的错误也就不能及时得以纠正,因为监护人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不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不能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危害,还有一部分监护人见苦口婆心地说不管用,于是就采用武断的方法,进行打骂教育,这也许能在短时间内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打骂还是不能从本质使孩子改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打骂绝不是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二)学校管理的疲沓和疏忽
现阶段,学校在留守儿童管理上已经出现了疲沓现象。管也是那样,不管也是那样。管与不管都无所谓,只要不出现比较大的事故,就可以相安无事。产生这种想法其实是缘于现在的学生实在是太难管理了,很多教师都感到如今从教的最大困惑是不知怎么管学生了,管多了不是,管少了不是,看到学生有问题不管当教师的职业良心过不去,可管的“风险”又很大。因为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不象以前那样融洽了,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大,而教师也是普通人,有七情六欲。教师是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每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能控制得那么“到位”。所以,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甚至产生放弃管理学生的想法。
二、如何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耐心、有爱心、有宽容之心,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一)以爱动其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可否认许多老师也是爱学生的。但他爱的都是一些“金凤凰”、“白天鹅”,而对班级里的一些“问题学生”“后进生”轻则不屑一顾,重则喝斥、羞辱、体罚,结果反而造成了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泰戈尔有句爱情诗,“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自由。”我们不妨将这句诗移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老师对学生的爱也应该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同时也宽容着学生、尊重学生。因为宽容是爱的甘露、宽容是转化“问题学生”和“后进生”的一剂良药。
(二)以智导其行
“问题学生”和“后进生”身上都还是有一些闪光之处的,做老师的平时要多留心观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进行引导和利用,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使其明白原来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让其产生一种成功感,对他们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让其他同学给予他们较多的关爱和鼓励,他们感到有这么多的同学在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只有改掉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才对得起老师和同学的那份真挚的爱心。
(三)家校合力,共促发展
大学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既要传输科学知识,又要培养人格、美化心灵。中国现今的大学教育过分地强调科学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1]在当代高等学校中,人文教育的弱化现象过于普遍,尤其是在以理工科为主的独立学院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九0后的大学生上课沉迷手机和电脑游戏,不知道什么是想,什么是青春。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他们对生活的激情,他们厌世,他们迷茫。甚至经常出现一些人情冷漠事件,如大学生宿舍杀人事件,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成为了没有灵魂的机器。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大学教育呼唤人文教育的复兴,呼唤人性的光辉重新照耀大地,引领大学生的人生方向。[1]说起英语,人们会说:英语是一种工具。学习英语的时候,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只注重了语言技能的训练。英语课堂表现为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教学只是奔着让学生过四级和六级的目标而进行教学。[2]教师倚重网络教学、教参和课件致使上课模式单调、激情不足,缺少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大学英语归根到底是一门语言课,理应回归语言本身,发挥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在语言的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吸收人性的光辉,最终提高人文修养。
一、隐喻与人文主义教育
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人,隐喻不再被看作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段或美化手段,而是被看做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借助语言而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4]下面笔者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和《英语听说》教材为例来分析如何挖掘隐喻语言的魅力。精读第二册第2单元课文A,文章标题为LessonsfromJefferson,文章主要介绍了Jefferson的对年轻人有启发的思想,其中一条是:“相信未来,相信年轻的一代。”该段引用Jefferson的观点“Isteermyshipwithhope,leavingfearbehind.”此句可译为“我满怀希望的驾驶这自己的航船,将恐惧抛在脑后。”显然“steer”的本义就是“驾驶”“ship”的本义是“船”,但这里作者将人生比作航海,在航海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危险与挑战,同样我们的人生也充满了坎坷与不顺。可是Jefferson告诉我们,作为年轻人,我们应该乐观,我们应该充满希望,用无所畏惧的态度去面对我们的人生。同时可以让学生对于“Whatislife?”这个话题进行演讲。九后学生基本不思考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开放性演讲应该对于一些同学会有触动。又如该教材第二册第8单元B课文,课文主题为“如何做真实的自己”,强调了做人必须正直。文章最后一句话“Itwilltakeyouintothe21stcenturywithouthavingtocheckyourtracksinarearviewmirror.”此句可译为,“诚实正直将引领你心安理得地进入21世纪,而无需通过后视镜检测你的人生轨迹”。“Rearviewmirror”本义是“汽车后视镜”,在这里指“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人生”。中国当代社会存在很多不诚实不正直的行为。通过这个话题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在大学英语听说教材中,介绍食物相关话题时,饮料七喜的翻译是7-Up,“喜”为什么会翻译成“up”?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隐喻语言“Happyisup,sadisdown.”人们在高兴的时候往往抬头挺胸,显示出春风得意的感觉,心情低落时往往垂头丧气。又如“Appleofsb’seye”,用来比喻珍爱之人或物。如深受九后学生喜欢的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英文翻译就是“YouAretheAppleofmyEye”。以上总结了隐喻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使用情况。如果能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尤其是隐喻的应用,能让学生更好地欣赏语言表达的艺术。
二、英文电影与人文主义教育
英文电影给学习者带来多种生活情境下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英文电影主题多样,包括国家与民族的振兴、人生价值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幸福家庭的建设等。在英语学习中观看电影,并对英文电影所反映的一些主题进行探讨,将对学生的情感素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意志品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电影的选择上,应该选择主题积极的生活片、爱情片和喜剧片。如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冰雪奇缘》的主题是真爱能融化冰雪;《疯狂原始人》的主题是对于未来应该无所畏惧,年轻应该拥有梦想。励志片《风雨哈佛路》,在艰苦的环境下,一个小女孩仍能用乐观坚强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善待他人,最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没有放弃上学的梦想,并为之努力,最后考上哈佛大学。这部影片语言纯正,是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好材料,影片主题鲜明感人,是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历史片《勇敢的心》《音乐之声》《歌舞青春》,影片的的音乐、主题,还有经过精雕细琢的台词,充满艺术的美感、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爱的主题,真正打动每个人内心。笔者的一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但是为了出演英语课堂活动话剧表演,主动看完了老师推荐的美剧《查理成长日记四季》,成功主演英文话剧《大话西游》至尊宝一角色,表演生动,口语非常标准。而且因为这次活动的成功,学生本人也增强了自信,感受到了人生的另外一种意义。三、英文歌曲、诗歌与人文主义教育学习英文歌曲对于英语学习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利影响。研究表明,听歌会促进输入、内化和习得目的语;唱歌既可以提高音乐的理解力、增强节奏感,也可以学习语音、语法和句法,增加词汇量;最重要的是它可融英语语言学习与娱乐为一体。它即可培养我们欣赏音乐的审美情趣和提高我们的欣赏品味,同时又能调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可缓解学习时的紧张气氛,使英语学习在积极主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歌曲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几乎每首歌曲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这个语言的民族习俗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英语歌曲学习英语文化知识,领悟人生的真谛。笔者在学生入学开始学英语语音时,教学生唱《音乐之声》的插曲Do-re-mi。选择歌曲的时候选择一些主题积极励志的歌曲,如歌曲Blowinginthewind.中的第一句歌词Howmanyroadsmustamanwalkbeforeyoucallhimaman?就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再如歌曲Yesterdayoncemore能教育学生珍惜友谊,珍惜时光。好的歌曲还有如Ihaveadream,Anewdayhascome,Lemontree,Troubleisafriend,Wearetheworld等。在教学生唱这些歌曲的时候一定要带学生赏析歌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人认为诗歌教学是英语专业的事,与大学英语教学无关。但事实上,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诗歌欣赏,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听诗、读诗、译诗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尽可能去体会诗中的意境与情感,准确把握全诗的内涵意义,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如笔者在英语听说课堂就让学生赏析了泰戈尔的著名诗歌TheFurthestDistanceintheWorld,这首诗歌与爱情相关,处在大学时代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爱情观,教师和学生一起赏析有意义的爱情诗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塞缪尔的Youth,也是一首非常励志的英文诗歌,让学生了解青春的真正含义,青春不是年华逝去,青春是梦想永不逝去。读纳什的Spring,并给出郭沫若先生的译文,这是一首轻松愉快的抒情诗,诗中描绘了春天:有花鸟和少女、有悠闲的老人和田野;还有农舍、羊群、牧羊人和笛声,更有欢声笑语……春风拂面,使人沉醉。这首诗语言简洁、音韵和美、极富音乐感,运用了许多象声词,而郭老的翻译也非常到位,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诗中的语言美。在春天让学生朗读这首诗歌,鼓励学生外出踏春,享受积极正能量的生活,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综述人文教育在以理工科为主的独立学院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包括英语教育应该告别当今急功近利的思想。以大学英语课堂为载体,通过语言本身的魅力渗透人文主义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真正意义上的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合格的社会人。
作者:贺春艳 单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