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文章

小学文章

时间:2023-05-29 17:3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文章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文化;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69-01

数学,不仅是一门理性与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与艺术性学科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加强数学文化教育,是促进数学学科长久发展的必然之计。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想的启蒙阶段。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因此,笔者选择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之所以成为许多小学数学教育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因为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当代小学生的发展对其有很大的需求。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兴盛,人们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没有其专有文化的支持,其发展就缺少必要的基础与动力。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发展来讲也是一样,凭空进行数学理论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成效的提高都极为不利。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数学理论的出处得到明确,数学学科发展会更加迅速。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发展。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2、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

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许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在课堂上不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不到体现。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找到除了数学理论之外的关注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学习热情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分析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对于数学学科与小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这就使得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成当代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1、对课本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文化因素。正是这些数学文化,使得小学课本内容更具有趣味性与生活性,使得小学生愿意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与学习。一般来讲,课本上的数学文化经常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是为了引出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一起,为小学生打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也正是数学文化使得学生认清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立体地对待与观察数学学科,产生数学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知识对数学文化进行介绍。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数学课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使数学文化服务于数学知识的讲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认识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2、凸显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

一些小学生认为数学与语文这类文化类的科目是相互对立的,数学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这就要求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之时,突出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对于一些数学定义与规则都要进行死记硬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学生会对数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文化的支撑,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学生会摆脱对于数学的刻板枯燥的印象,认识与学习数学文化。

3、丰富数学活动形式

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游戏与竞赛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类型,老师可以利用竞赛小游戏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进行学习。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就与学习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当有学生回答出时,教师给予奖励。并告诉学生,在下节课,教师还要就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在第二节课,教师可以利用抢答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数学文化问题进行回答,抢答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红花一枚。在这样的活动之下,学生的数学文化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高涨。

数学知识是前人经过细致与充分的研究而得出的理论成果,是数学家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典型的数学现象和每一条正确的数学概念,都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成果。数学学科的发展体现着人类在数学方面寻求进步的愿望,更体现着人类追求的愿望。

综上所述,数学文化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小学数学文化融入小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希望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用正确的方法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文学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于学生因此能有机会获得一种文学的生活,一种诗性智慧。”书的题记耐人寻味。众所周知,学生求学多以书为精神的导师、生活的伙伴,从书中吮吸知识、吮吸智慧、吮神养料,以滋养自己的成长。但须知,“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者尔”。苏轼的这段话告知我们,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穷尽书籍,要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来读。学生所学课程甚多,但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他们的“所欲”。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作品的鉴赏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审美,简言之,就是情感的评价。感觉、感情、联想、想象、理解等等都是人的情感因素,人以自己的情感评价周围的生活,评价作品中的人和事、景和物,就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如悲与喜、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等,这就是审美所获得的体验。文学教学对学生审美体验的激发与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近文学,阅读文学作品,进入审美世界感悟、体验,就能获得“一种文学的生活,一种诗性智慧”。文学的最高价值,是对人类心灵的安抚。学生有了“文学的生活”,会不断增长“诗性智慧”,找到精神家园。人的情感滋润、想象力的丰富程度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同样看到诗人冯至《十四行诗集》中这样几行有名的诗句:

我们的生命像那窗外的原野,

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

一棵树、一闪湖光,它一望无际,

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

接触文学不多的人不是看不懂,就是认为不知所云,而有审美体验的人会感到生命是美丽的,要在这美的世界里不断发现生命的丰富与神秘。文学本就是情感的艺术形态,阅读时有情感的沟通、交流、共鸣,文字就活起来,就变成立体可感的丰富世界,让人想得很多很多。

文学教学对学生丰富心灵、发展智力、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的熏陶感染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语文教学中对它的认识与实践有明显的差距。除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汉语与文学分编教材时,文学列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外,较长时期语文只讲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教学文体。即使是小说,也当作记叙文在教,讲述记叙文六要素,尤其是在小学与初中阶段,高中略好一些。是否对学生进行文学教学,常受制于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文学素养,如果我们既无明确的要求,又无恰当的检测,效果可想而知。有一个阶段特别强调“语文课不能上成文学课”,说“语文课就是教语文,教语言文字”。语文学科究竟具有怎样的性质?担当哪些功能?教材观、教法观、学生观、质量观、评价观等等,到目前在学理上达成共识的还不多。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实践中的盲目,语文教学中出现种种乱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当今,文学教育虽逐步恢复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有地位,但由于以往几经折腾,文学和文章混同,文学阅读和文章阅读混淆,文学写作和文章写作不分,也就成了家常便饭,不以为意了。

教学的有效性虽受众多因素制约,但正确的教学理念,课程的准确定位,无疑十分重要。指导思想清晰,实践才会有理有序。《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的出版正适应澄清语文教学中对文学与文章模糊认识的需要,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自觉意识,增强文学教育的实践能力,恩泽莘莘学子。该著作既从理论高度为课程定位进行阐述,又从语文教学实际情状出发,从课程层面和教材层面进行研究;既以批判的眼光辨识种种混淆,又提出建设性意见佐读者思考,阅读与写作、知识、“定篇”、活动均加以覆盖,显现了理论引领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结合。

第3篇

[关键词] 高师生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文化;基础数学知识应用;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89-03

21世纪初我国新课程改革伊始,已经15年余,2001年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末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03年颁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义务教育课标的总体目标中要求“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高中数学课标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数学应用的巨大发展是数学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也为数学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鉴于三部数学课程标准将“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基本理念或是总体目标,这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数学课程的要求。

当下的高等师范教育,一定程度上与中小学数学教育有所脱节,高师生在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情况缺乏关注和热情,在当下的数学应用发展情形缺乏认识和了解,难以认识数学应用意识的紧要性,中小学教师同时也为应试教育所迫对数学应用意识重要性置若罔闻。在此需要提醒高师生及中小学教师要在观念和认识上有所提高。

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主阵地,是教师产生的源头,关联着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故要按照课程标准提高中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就需要从高师生的培养谈起。所以,就高师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强培养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为此提出如下的高师生数学应用意识发展策略。

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培养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主阵地,是教师产生的源头,关联着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故要按照课程标准提高中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就需要从高师生的培养谈起。所以,就高师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强培养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

一 通过数学文化课程建设

纵观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如若科学应用止步不前往往是因为数学的研究止步,数学如若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有所建树则科学应用便疾步驰骋,为人类创造进步和财富。目前应用数学的维度和广度已经遍及各个角落。并且数学正在朝着更多维度、更深层级发挥着她的魅力。

有名的美国西点军校,从它的学习安排看,里面的知识包含了很多数学内容,这就是他们认为数学对于军事实践很重要不可或缺,并且进一步地要学习更深一级的数学知识,但是这样深的数学与军事上的实践并无直接的联系。西点军校曾两次邀请徐利治教授为其讲关于数学文化的报告。西点军校为何对数学知识有如此的钟情呢?一方面向学员表明要求建立一个深度素养的前瞻,最终达到把数学文化的精髓化无形于内智,让学员对于将来在复杂情形中能够有缜密的思维和理性的心智。

因此在这里希望能够在对高师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上,选择我们没有重视起来的方面着眼植入。数学专业的高师生学习数学专业知识时必须的,同时亦需在数学文化的植入上加倍,如此才会对数学专业的高师生在成型数学整体观的道路上进行弥补,提高其数学的文化素养观,并且对高师生全局数学应用意识的提高与基本成型多益。

1 数学文化在n标中的位置

从高中的数学课程标准里面看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共十条,其中的第8条是――“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将数学文化的外延扩展至人类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强调要植入数学文化的因素到课程中来。因此,我们更应该在高师生的专业培养中重视数学文化,提升其成为一门课程――数学文化,以期数学专业的高师生能够拥有数学文化的气息,成为随时能够唤醒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触角。

2 有关数学文化课的探索与尝试

第4篇

关键词:看图作文;景物描写特色;图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47-01

小学语文课中有许多是看图学文的。看图学文是由图画和说明图意的短文组成的。图画是客观事物形象的反映,短文是用文字符号表达图画所描绘的景物特色。看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学文可以使学生理解怎样用恰当的词句表达图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图文结合,使学生既学会怎样看图,又加深对字、词、句、文的理解记忆,使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同步的提高。在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结合图文学习,才能深刻地抓住景物描写的特色。

以下几点是我几年来总结的经验,以供同行作为参考。

一 要教会学生怎样看图

图画具有形象可感的特点,图画的这一特点也适应小学生追求形象、具体、可感的心理特点。如何引导学生看图,是学好文章的关键,也是深入细致抓住景物描写特色的首要条件。例如我在讲到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上日出》时,首先我让学生先观察日出之前的第一幅图画。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画面上的景物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仔细观察图画。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画面上的景物有个初步的认识。结果学生回答画面上有天,有先芒,有海。跟着我可以这样问学生:“天是什么样的?海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就会准确地找出第一幅图画上的景物有蓝天,红霞发出耀眼的光芒,大海也是蔚蓝的。这样就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怎样看图。第二幅海上日出全程图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了解图画上的景物,引导学生去看图。

二 学文中指导看图,要抓准契机

讲读课文,在对重点句段、中心句段的理解过程中,需要再一次指导看图,图文并重地促进学生加深理解,增强教学效果。难以理解的句段,抽象生僻的词语,也可以通过再次指导看图去感知形象,减小理解难度。

这里对老师的要求是:要把握好指导看图的契机。思考题指向要明确,指导看的部位要确切。对学生的要求是:看得细致,想得充分,说得到位。总之,要做到图文并重,把图看明白,把意思说明白。

还以《温暖》一课为例。这课讲的是敬爱的亲切问候一位普通清洁工人的感人情景,歌颂了热爱人民的崇高品质。和清洁工人亲切握手、谈话的场面,是中心句段,重点句段。要按由人物到景物、由近及远的顺序指导学生仔细有序地去观察,充分合理地去想象,入情入境地去表达。要通过引导观察、提示想像、表达交流三个训练层次,使学生观察想像到:近处,面带笑容,双手紧紧握着清洁工人的手;远处,人民大会堂里还亮着灯,门口停着的汽车,司机(或警卫员)在车边等着。路上没有别人,树上有几片黄叶落下,说明又工作了整整一夜。训练学生能结合书上的语言表达出:又整整工作了一夜,刚要上车,看见远处有一位清洁工人正在扫街道。他走过去,双手紧紧地握住工人的手,亲切地说:“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

这里对“远处、走过来、紧紧握妆”等词语和“同志,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这句话的理解,要通过图文结合去处理,训练到位。使学生观有所感,读有所思,情景交融,受到教育。还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秋风、落叶、深秋、清晨的景色,体会“给人民带来春天般温暖”的作用,理解用“温暖”命题之巧处。

三 如何引导学生将图文结合起来呢?

我认为在讲述具体文段时,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讲到小学语文第十册《燕子》这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画面上的景物内容,然后学习文段内容的具体描述。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画面上燕子的形象和书面描述的燕子形象结合起来,以口头表达方式把不同状态中燕子的可爱形象绘声绘色地描述出来: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燕子的形象。这是静态中机灵可爱的燕子的形象;那么动态中燕子又是怎样的呢?(在微风中,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叫着,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一下水面;有的飞倦了,落在电线杆上,就像五线谱上的几个音符)动态中小燕子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特别是后一句比喻句的运用,贴切生动传神。让学生在想象中描述燕子的形象,既加深了他们对图文的学习,也能够引导学生将图画上的景物与文字的描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和可感性思维,让学生真正深入地抓住了燕子这一景物的特色。我认为通过图文的学习,再加上学生的自由联想,景物特色就会跃然在学生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了。

四 如何引导学生看图学文,抓住景物描写的特色

例如上段中讲到燕子飞行时的“掠”字就能体现出燕子飞行时轻快灵活的特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杆上,就像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句比喻句形象贴切,将燕子远观时就像一个小黑点这样的一个形象用比喻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我认为通过这样的仔细分析、体味,学生就能进一步理解图文内容,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色了。

第5篇

关键词:诵读法;文言文;教学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运用“六读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借助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反复感知,形成语感,读中会意,加深领悟。实践证明,效果良好,走出了小学文言文教学“迷宫”。现以《学奕》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模仿读

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用响亮的声音朗读课文一次,注意读准字音。此步以音读为主,意读为辅。如《学奕》一文中有很多生字、生词,在教学时,由我读一遍,然后再带领学生朗诵,并将文章中的生僻字加上注音。像文中的“诲(huì)”“惟(wéi)”“鸿鹄(hónghu)”“缴(zhuó)”“弗(fú)”“曰(yuē)”等字、词;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注上正确的读音,这样使学生能更好地朗诵课文。

二、会意读

让学生小声朗读课文一次。初步参照注释,口译全文,并把不懂的字词句标上记号。这一次的朗诵需要学生用“情”朗诵,带着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参照注释,去尝试着理解文章中的生僻字,然后教师通过进一步的讲解,并把其他的生字词加以标注。如文中的“善奕”“缴”“鸿鹄”“援”“俱”等字、词,借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再把这些生僻字的意思注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领悟读

指名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教师同步讲解,点拨重点、难点词句,并初步答疑。这一次的诵读比上一次又要更加深刻一些,学生边朗读,教师边讲解,特别是对于一些重、难点词句,要详细讲解,简单的说明一些特殊句式的特点和理解方法。如文中的“为:谓,说。”“然:这样。”“惟奕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为是其智弗若与?:这是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

四、表情读

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得流利,读出语气。此步以培养语感为主,因此教师要注意强调断句和重音。要求学生对通篇课文有很深刻的理解,否则就读不出文章的那种韵味。

五、探究读

在明确课文主旨的基础上,把握全文思路,探究课文内容。在这一阶段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逐步地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将课文的主旨表达出来。比如,对于《学奕》这篇课文,我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将学生引向深入。“奕秋教两个人下棋,第一个人的表现怎样?”“第二个人在听讲时心中想着什么?两个人学习的效果有什么不同?”“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六、品味读

引导学生根据“情”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语气去读。此步以情读为主。我告诉学生,语气中的“语”,指有声语言,“气”指朗读时的气息状态,即语言流露出来的气韵。这里的读出语气,不但包含有语意,而且有情思,不但要音随意转,气随情动,而且要因情用气,以情带气。只有这样声情并茂地朗读,才能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情韵。

运用“六读法”教学,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大为提高,理解内容也较准确深刻,课文背得又快又准。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以读为本 循序渐进 参与讨论

文言文是指“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长期以来,我国语文界对于小学文言文教学持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文言文教学无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文言文不但要教,而且要教好。因此,将文言文引入小学语文教材,既是一种尝试,更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即让小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及其蕴涵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记诵积累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笔者从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两方面对文言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原则

1、以读为本的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理解,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主,读中悟理、读中悟情。

首先,教师可以安排范读、听读、自读、听读、领读等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和语气,揣摩句子的读法,达到读通课文、感知文意的目的。

其次,以学生自读为主,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不宜采用逐字逐句讲解分析的形式,更无必要讲授文言知识,应鼓励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的情味,形成文言的感觉,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明白蕴涵的道理。

其三,拓宽文言文阅读的范围。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例如,在学习《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体会语言精妙,从而巩固学习成果。

2、循序渐进的原则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发展规律,要求他们在文言文的意境中读出古文味来,确实有些困难。教师可以采用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指导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课文插图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还可以在必要时加以点拨。

3、参与讨论的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相比于现代文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言文,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过程引导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讨论的欲望,然后学生围绕主题,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朗读、圈画、交流等学习方式思考问题,认真倾听同伴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展开讨论,最后在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而言,在词义、句法和结构等方面差别较大,因此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而言,能否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获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加以理解,并能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是有效完成文言文阅读任务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主动地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

1、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教师不应太多考察学生对词法、句法的掌握程度,可以采用差异性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适度的目标,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选择,尝到阅读文言文的成功喜悦。例如,《杨氏之子》一课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分别是: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3)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这些教学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其中的一项、几项或是全部目标,然后采用“同组同质”的分组形式,通过自由讨论、合作探究达成这些预设目标。

2、示范阅读理解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观察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引发他们的思考,并采取行动帮助他们克服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如《学弈》一课的教学,学生可能会提出“‘通国之善弈者也’一句是什么意思?”,教师就可激活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通过全班讨论来总结学习方法。例如,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的方式,推测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3、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第7篇

编者按 关于小学生可不可以学习文言文,虽然一直没有定论,但无论从文化传承还是从母语学习规律来看,小学生需要学习一些浅近易懂的文言文,这大概是大家容易达成共识的观点。因此,小学生该以何种方式学习——何种教材、教法才是真正适合他们的,这些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回答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地停留于“打嘴仗”,而是需要在课程、教学实践上去大胆开拓,寻求令人信服的“证据”。经过多年探索,李振村、朱文君团队率先构建了他们的“小古文”课程体系,为小学生学习母语、学习文言开辟了一条新路。

先行者的足迹给予了人们丰富的启示。我们相信,母语教学的道路上,很多老师会因此而产生共鸣,当然,如果您有不同的主张、方法、建议,我们也邀您一并加入讨论!

为什么要从小学开始读文言

记者:文言教学必须从小学开始吗?毕竟,对于儿童而言,阅读文言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之所以回避文言文,或许就是考虑到这个原因。

李振村:第一,12岁前是儿童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学的东西往往影响一生。文言是汉语言的典范与精华,是白话文的“母亲”,让儿童在最佳时期获得最好的语言营养——尤其是“根”的滋养,可以奠定一生的母语根基。根扎得深,语言的树才长得繁茂葱茏。

第二,儿童读文言太难是成人的一种主观臆测。可以负责任地这样说:只要有合适的教材,恰当的教法,小学生读文言一点也不难!原因有三点:

首先,在儿童那里并没有白话与文言的概念之分。对儿童来说,只要认识字,就能推测出词句大致的意思。他们不管你这是文言还是白话,也不管你这句子是顺着说还是倒着说。“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你完全不用把“试之以足”还原成“以足试之”,把“无自信”还原成“无信自”,因为它丝毫不影响儿童对意思的理解。

其次,儿童对于文言意义的认知是整体性的,他们把新知作为整体,迅速地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而掌握其整体特征。因此,儿童阅读文言文,即使个别字词不认识,也不妨碍他们“读过去”,获得对文章整体的感知。

再者,文言文相比现代文,更讲究声律的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因此文言文大多读起来琅琅上口。儿童对音韵的感受优于成人,所以当他们读文言时,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意义,而是音韵和节奏,他们会像喜欢唱歌、读诗一样喜欢读文言。这就是为什么小学生拿到文言文,更愿意读一读,而不是解一解的原因。

第三,教材编写者的担忧可以理解,因为他们当年在中学里接受的文言学习是枯燥而乏味的。多年来,中学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但是,他们恰恰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因为小学六年不读文言导致的后果。

我们都知道,母语学习讲究语感,所谓语感,其实是对语言习惯的熟稔。某词某句在某处表达什么意义,是由表达习惯决定的。所以,语文大家张中行先生曾经说:“习惯决定意义,因而想确切理解词句的意义,就不能不通晓习惯。想通晓习惯,显然,除熟之外没有别的办法。”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孩子在小学里几乎没接触过文言,到了初中,文言文骤然出现,到了高中文言文已经占了很大的比例,孩子从对文言一无所知,到一下子接触大量的文言,接触大量文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快面临考试。不得已,教和学只得力求速成,“以知为本”代替了“以熟为本”——先记住虚实词和句式的用法,再阅读。本末倒置,违背了母语教学的规律,学生学起来吃力,甚至感到恐惧,当然不会对文言文产生好的印象。

小学文言,读什么,怎么读

记者:您刚才提到,只要有合适的教材,恰当的教法,小学生就可以读文言。我想知道,什么样的文言适合小学生读?教小学生读文言和中学有什么不同?

李振村:“小古文”一说,就是我们针对小学生提出的。

这个“小”字,首先表现为篇幅的“小”,比如一些小故事,一些名篇中的小片段。

其次表现为内容的“小”,浅近、易懂,有小孩子的趣味,比如古代寓言、典故、传说,甚至笑话。这其中,有不少故事的内容孩子们耳熟能详,也为进入古代原文阅读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再次是语言的“小”,上古时期的诸子言论,近代的一些半文言作品,民国时期的国文教材等,大多语言质朴、句式简洁,生僻字少,适合小学生阅读。

在小古文教学方面,我们更力求体现“小”字。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重诵读,轻讲解;重积累,轻应用。教学中重视阅读兴趣的激发,重视诵读情趣的培养,重视和现代生活相联结的学习活动设计。力求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重新唤醒和激活文言,让文言在孩子的生命世界里“欣欣然睁开眼睛”,开始呼吸和生长。

2006年起,“小古文课程”作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经典”课题的一项子课题,开始启动和研究。6年多来,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

第一,寻找那些适合小学生诵读的浅易有趣、琅琅上口、短小精粹的“小古文”,编写教材,开发课程。

第二,反复探索实验,摸索出了一套高效实用的“小古文”教学方法。

朱文君老师,是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她受课题组委托,从2006年起,定期到小学里去教小古文课。6年下来,执教了数百篇小古文,教学年级从最初的高年段,逐步延伸到低中年段。她的课轻松活泼,风趣幽默,极富童趣,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欢迎。她的课,最大的意义在于,破除了近半个世纪的“文言文难读”的“障眼法”,用情趣召唤小学古文课的归来,也用鲜活的事实证明了儿童在文言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学习能力。

第一是兴趣,第二还是兴趣

记者:这样看来,小学文言教学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那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否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李振村:当今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把母语教学变成了外国语教学;把文言文的教学变成了古汉语知识的教学。小学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避免重蹈覆辙。

在实施过程中,降低目标要求,字词、理解、背诵等可以不作硬性要求,只要能让学生感兴趣,愿意读就好。读多了,语感自然就有了。

目标简单了,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创设各种不同的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读熟。至于意义的理解尽量少讲,甚至完全不讲。粗知大意,读下来再说。这也要求教师多在读上下工夫,切忌串讲字词和讲解语法。

另外,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接触文言之后,常常会有仿写文言的愿望。在这里,写,仅仅是读的“变式”,是读的“游戏”。通过写,让他们充分体验阅读的成功,感受文言的特点。因此,要避免为了写而写,更不能拔苗助长,要求学生写文言作文。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85-02

新课改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学习,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而应运而生的。新课改的内容较之于以前的教学,出现了很多的创新点,在教育目的和教学方式上都有较大地改革。小学生正处于对知识的朦胧状态,他们可能根本就不明白学习数学的目的,更不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所以,教学应该从学生兴趣培养开始,逐步将学生引入到数学世界,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数学技巧,让数学成为他们将来学习和工作的一种有意义的工具。

一、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不感兴趣,那么老师再优秀也是没有意义的。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一张白纸,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数学有什么意义。所以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尤为重要的。例如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很厌倦,认为学习数学完全是为了给家长考一个好的分数。归其原因,主要是兴趣培养工作没有做好。他们对数学根本就不了解,如何对其产生兴趣呢?所以如何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已经成为老师最应该思考的问题。发掘学生学习兴趣,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找到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方法。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老师可以和学生有了充分的接触。这样学生就会失去对老师的警惕心理,当这种师生之间的界限消失后,学生就会大胆的跟老师聊天。在聊天内容中,老师就非常容易发现学生们为什么对数学有不同的见解,为什么有些学生爱学习,而另一部分就讨厌学习数学。其实,这是一个思维定式问题。例如男同学思维跳跃性非常强,他们有时会发现自己的逻辑能力太差,而数学可以让他们的思维更缜密,所以他们就会对数学感兴趣;而大部分女生的思维都非常细腻,她们可能更喜欢政治或者是其他一些不同情感的语文知识。明白了这个问题的所在,解决这一问题就容易了。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讲解数学对于发展他们兴趣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并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二、树立学习的目标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有很大帮助。如果一个人做事目的不明确,那么他无论怎样再努力都无法达到理想的结果。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显得很遥远,但是在人生最重要的塑形阶段,如果没有形成一个健康的价值观,那么将来他也不会成为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树立学习目标同样重要,虽然小学生对于目标的概念很模糊,但是老师应该适当给学生一些空间,帮助他们或者是让他们自己去主动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在大量调研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大部分学生只知道羡慕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而对于读好大学的学生,他们觉得太崇拜,但是太遥远。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小学生好高骛远的心理是非常严重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加入一些社会知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只有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他们才能够真正意识到应该去将这门学科重点掌握。

三、开展课外数学活动

数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有着很强的实践性。例如购物作为一种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脱离了数学,那么这个过程就无法正常进行。所以,开展课外数学活动,让学生们意识到数学的用途,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时候,给同学们等量的现金,让他们去购买制定的商品。然后,最后购物较多的同学取胜。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们都非常乐意接受,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或者是举行一项自由赛跑比赛,指定出发点和终点,让同学们选择不同的路线。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开展课外数学活动,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那就是让师生之间增加了对彼此的了解。同时,也让一些不活跃的同学变得积极起来。一些内向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他们平时都会避开同学和老师的目光,这是他们不自信的表现。在开展课外活动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也积极起来,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且他们有时候提出一些非常好的优化方案,这些都是办活动之前所想到的结果。所以一种好的教学方式,是适合很多不同的学科教学的。一个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世界观,同样可以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集体的温暖可以融化一切存在的隔膜,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如果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必然会有它独特的地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努力找到更好、更多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可以找到适合的方法。新课改将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作为重点,这就说明了应试教育已经发生了重大改革。所以面临这种改革趋势,我们必须去寻找更适合这个时代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重点探索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相信更多的好的教学方式会逐渐出现,为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秦安.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素质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

[2]王素菊.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素质浅析[J].魅力中国,2011,(1).

[3]张奠宇,梁绍君.中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内容举例[J].数学教学,2002,(4).

[4]应丹女.谈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8).

第9篇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51

一、前言

一般来说,数学文化包含数学中的思想和精神,还包括了数学方法形成的过程,其中数学史和数学的美都属于数学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讲解数学知识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数学文化渗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更好地感受数学文化,在感受数学文化的同时,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之美

(一)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数学的简洁美

从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数学一直在追求简洁美,在不断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数学通过变得更加简洁而体现出更多的美感。首先,在数学语言上就能够体现出数学之美,教材常常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来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例如,对于一位数的乘法,教师可以这样总结的:“整数乘法低位起,一位数乘法一次积。个位数乘得若干一,积的末位对个位。计算准确对好位,乘法口诀是根据。”对于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又可以这样总结:“因数末尾若有0,写在后面先不乘。乘完积补上0,有几个0写几个0”。通过这样简单的两句话,把两种情况下的乘法进行了有效的总结,尽显数学简洁之美,这样简洁的方式既表达了数学的意义,又方便实用。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现数学的对称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数学的对称美,特别是在图形和物体学习中。对称是指相对于图形或者物体上的某个点、线或者面,形成了大小相同、形状一样对应的关系,这三种情况都属于对称的一种。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对称美。例如,在讲解《长方形》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根据所给图形画出对称轴,从而体会对称美。教师还可以举一些圆柱或者圆锥的例子,让学生找到这些物体的对称轴,感受一些与长方形不一样的对称美,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数学学习中的对称文化。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凸显数学的奇异美

奇异美也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种美,主要体现在数学几何知识和计算方法上。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且感受数学的奇异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学《分数的乘法和除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计算五分之三乘五分之二的时候,用分母乘以分母,分子乘以分子,然后得出答案。但是,在五分之三除以五分之二的时候,就用前者的分母乘以后者的分子作为分母,用前者的分子乘以后者的分母作为分子,然后进行约分计算得出结果。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种数学的奇异美,还能够让他们掌握这些运算方法,为以后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三、开展数学文化史教学

(一)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文化史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应用数学史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应用数学史知识“平年和闰年”来充实数学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数学积累,实现高效教学。同时,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思维。例如,在学习《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自行车车轮,从而对“圆”的相关知识更加了解。

(二)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品质,开展德育教育

在数学史上,有许多具有顽强意志品质的数学家,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数学家的事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例如,中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简陋的环境下,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纸张,最终成功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正是因为他不怕辛苦,面对困境勇往直前,最终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引入数学家的故事,能够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从而努力学习数学知识,促进他们以后的自主发展。

(三)开展探究学习,体现数学文化

第10篇

教师资格分为:

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和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以下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成人教育学校的教师资格,按照成人教育的办学层次,依照上款规定确定相应类别。区别:高一阶段的教师证适用于同级以及低年级阶段的学校。

取得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考生,未来应聘时只能参加小学或者幼教单位的招聘考试,不能参加中学的招聘,取得初中教师证的考生,未来应聘时可以参加初中或者小学单位的招聘考试,不能参加高中的招聘。取得高中教师证的考生,未来应聘时可以允许参加高中、初中以及小学单位的招聘考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教学《詹天佑》一文课,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铁路。学生对于“人”字形铁路,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来批文入情。让学生一是当小画家;二是当小司机。先根据课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顺利地把“小火车”开上山去。这样学生一个个地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詹天佑设计的意图,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詹天佑的才干由衷地佩服。通过这种游戏扮演,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海伦凯勒的处境及其难受理解理深刻,内化了文本,为后文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精神,作了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2 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种?……选完后,让我们来看书,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六年级同学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学文更是应用,拓展更是熏陶。学生在学文中理解男人之间送别的豪情与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睦”相思送别的区别,更会把这其中送别诗,送别的想念诗,应用到生活中,达到物我两相合的境界。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会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3 多重想像,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如教学《船长》一文中,诺曼底号被玛丽号巨轮撞击后,人们“乱的不可开交”场面的想像也是一例。“乱得不可开交”就为船长指挥大家救人“井然有序”,产生鲜明的对比,并以此来烘托船长高大形象。因此想像“乱得不可开交”也属丰富课堂一类。合理的想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由于是自己的想像,带有自己个性化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丰富想像,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还能产生新的智慧火花。为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起了推波助澜和激荡回应的作用。

4 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第12篇

国家教育部官方并无第一学历的说法,一般来讲,在计划经济时代,第一学历在人们观念中指第一教育局颁发的学历,通常是指全日制最高学历。学历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形式。

扩展资料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的学历,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第二学历在人们观念中指第二教育局颁发的学历,通常指非全日制学历。但现在,第二学历也更加严格了,且出现了统考方式,第二学历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当然,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第一)学历。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