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

时间:2023-05-29 17:3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土建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土建筑

第1篇

关键词:生土;建筑材料;有色金属;节能;环保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壮大,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成为建筑材料领域的主题,生土建筑材料是未经焙烧,仅简单加工的原状土质材料[1],生土建筑材料是一种绿色材料,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点[2]。

1生土建筑材料的生态性能

实用性强:利用生土建筑材料进行建筑构造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进行调整,例如:针对平坦的地形建设地上、地下建筑,针对斜坡地形开挖窑洞等。技术简单:依靠生土建筑材料进行建筑施工时,对技术的要求很低,但是生土建筑材料所建造的建筑可以依山而建,也可以就地开挖洞穴和地坑,还可以用土坯和夯筑的建造方式。节能环保:拆除生土建筑后,可以将生土建筑材料作为肥料进行回收,同时,生土建筑材料还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燃料。降低成本:生土建筑材料所建造的建筑,其建筑造价仅为地面砖房的五分之一。热工性能好:生土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小,并具有优良的热惰性,这两个性能决定了生土材料具有较好的隔热性。在炎热的夏季,生土建筑材料可以吸收热量,在寒冷的冬季,生土建筑外周也能有较好的保温效果。隔音防火:生土建筑材料优良的热工性能可以减轻外界气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例如生土建筑材料可以隔音,同时还具有较强的防火性能。

2生土建筑材料多功能化的研究现状

2.1稳定型生土建筑材料

稳定型生土建筑材料是通过在生土材料中添加各种添加剂,以达到增加生土材料力学性和耐久性的目的。目前对于稳定型生土建筑材料的研究成果较多,根据添加剂的种类,可以分为传统胶凝材料、工业废料、天然纤维材料三大类。在利用传统胶凝材料作为添加剂方面:国外学者C.Jayasinghe等[3]通过掺入不少于6.0%的水泥改性当地红壤性土,结果表明可以显著的提高生土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尤其是抗压强度。国内学者尚建丽[4]采用水泥改性生土材料,试验证明改性后生土建筑材料的力学、耐候性和抗震性能都有大幅度提高。在利用工业废料作为添加剂方面:目前对于利用工业废料改良生土建筑材料的研究备受关注,如国外学者NurhayatDegirmenci[5]利用废料磷石膏和天然石膏改性生土砖,改性后生土砖的抗折强度、耐水性能以及干收缩性能都大幅提高。国内学者王琴[6]采用电厂废料脱硫石膏、粉煤灰、熟石灰等改性生土建筑材料,所研制的压制土坯砖抗压强度提高2~4倍,耐水性和耐候性能提升,体积收缩降低。在利用天然纤维材料作为添加剂方面:国外学者Acheza等[7]利用海藻、甜菜根和番茄根部的纤维开发的天然聚合剂对生土材料进行改性,可以显著提高生土建筑材料的强度和耐水性。国内学者[8]别利用麦秸、稻草和狗尾草作为加筋材料改性土坯,改性土坯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和抗折强度等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2.2温湿度响应型生土建筑材料

温湿度响应型生土建筑材料是通过在生土材料中添加与适宜建筑温湿度的相变材料和无机多孔材料,利用相变材料的吸放热性能和无机多孔材料的吸放湿性能,实现调整、控制室内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减小生土建筑墙体厚度,缓解房间潮湿,从而达到改善生土建筑室内舒适度,降低生土建筑能耗的目的。目前对于温湿度响应型生土建筑材料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在温度响应型生土建筑材料方面,国外研究机构Concordia大学建筑研究中心用49%的丁基硬脂酸盐和48%的丁基棕榈酸盐的混合物作相变材料,采用掺混法与灰泥砂浆混合,然后再按工艺要求制备出相变墙板[9]。在湿度响应型生土建筑材料方面,国内学者闫增峰通过对生土建筑材料物性参数测试,获得生土建筑材围护结构的等温平衡吸性能,揭示生土建筑材围护结构对室内湿环境的动态调节机制。建筑材料历经原始阶段,砖、石应用阶段和钢材、水泥应用阶段。砖、石应用阶段需要进行烧制以秦砖汉瓦为标志,其含一定数量的孔隙具有一定的吸放湿功能,但是覆盖的表面材料限制了功能的发挥。钢材、水泥应用阶段以钢筋混凝土为标志,其冰冷的表面使人们失去了可呼吸的生活空间。所以改性生土建筑材料,研究具有节能性能的温湿度响应型生土建筑材料不但是人们生活需要,也是建筑材料向生态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2.3空气净化型生土建筑材料

空气净化型生土建筑材料是通过在生土材料中添加光催化材料(如TiO2),利用光催化材料自身具有的“低温深度氧化能力”净化生土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物,实现功能材料与生土材料相结合,提高建筑材料的热导率,增加建筑系统的热物性,去除室内空气污染物,从而达到改善室内空气品质,降低生土建筑能耗的目的。目前对于空气净化型生土建筑材料的研究尚未起步,主要是由于过去生土建筑材料多用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农村住宅,其室内装饰装修极为简单不存在室内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农民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改善,城市居民的住宅装饰装修热潮也逐步波及到了农村,“把房屋装饰一新过大年”成为农民消费的新时尚。但是,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建材消费经验缺乏,室内环境污染防护意识不强,发生在城市里的建筑、装饰装修和家具污染问题已经在农村蔓延,给刚刚富裕的农民造成了经济的损失和身心的伤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降低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方面分别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措施,但是也出现了矛盾,具体表现为建筑节能设计往往以恶化室内空气品质为代价,导致建筑相关疾病和病态建筑综合症;而在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同时,往往造成室内能源的损失,所以迫切寻求具有节能、环保功能的建筑内表面材料。

3结语

基于对生土建筑材料的生态性能进行了综述,提出了生土建筑材料多功能化研究思路和方向。结果表明,随着建筑材料和农村住宅装饰装修热潮的发展,对于生土建筑材料多功能化不仅仅局限于提高生土建筑材料强度和耐久性能,而且拓展到降低生土建筑建筑能耗和改善生土建筑室内空气品质,使生土建筑/金属材料具有节能、环保性能,实现生土建筑材料的功能化、生态化和无害化发展。

作者:陈伟 单位: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军,吕东军.走向生土建筑的未来[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3(2):147-151.

[2]刘俊霞,张磊,杨久俊.生土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26(12):14-17.

[4]尚建丽,刘加平,赵西平.低能耗夯实粗粒土建筑特性的试验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4):325-328.

第2篇

关键词:生土建筑 地坑窑 窑洞 裂缝

0 引言

生土建筑是世界上少有的,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生土窑洞具有冬暖夏凉、因地制宜、保温隔热等优点。同时窑洞还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通风性能较差、采光不良好、洞室阴暗潮湿、窑洞出现裂缝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其中窑洞裂缝直接影响着窑洞的安全,亟待解决。因窑洞是在原位土的基础上直接开挖而成,在分析生土建筑的缺点中,窑洞的裂缝是造成窑洞坍塌最直接的因素,直接威胁着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春、秋两季是窑毁洞坍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这两个季节因窑洞坍塌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仅2003年秋季,因为阴雨而造成陕西省15万孔窑洞倒塌,导致20万居民无家可归。因此对窑洞裂缝进行研究分析,是我们当前迫在眉睫的使命和责任。

1 下沉式窑洞裂缝的基本特征

在挖掘和使用下沉式窑洞的过程中,容易引发窑洞产生裂缝。裂缝进一步恶化将会导致窑洞的局部受损,甚至造成窑洞整体坍塌,直接威胁到窑洞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平直、方向性强是下沉式窑洞的裂缝比较突出的特点,例如:在两个相邻的下沉式窑洞之间产生的竖向裂缝,通常情况下都是与地面垂直,裂缝类型几乎就没有折线型;沿着窑洞的进深方向产生的纵向裂缝,是一条笔直的裂缝,该裂缝从窑室入口一直延伸到窑室最里端,再者就是在窑洞内产生的1.5m左右的横向裂缝,该裂缝与窑脸平行,呈现圆弧形。这两种裂缝的方向性都比较强,一种沿着窑洞的进深方向,另一种沿着窑洞的开间方向。

对于生土地坑窑裂缝,主要分布在:第一沿进深的拱尖处;第二沿跨度方向离崖面一定距离处;第三崖面上两个相邻窑洞之间。由于开挖生土地坑窑的时间和使用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裂缝的发育也有所不同,表现在裂缝之间存在异样的宽度,裂缝宽度为2-12mm。根据生土下沉式窑洞所处位置的不同,裂缝长度也有所不同,从窑洞入口的拱尖到最里端拱尖的裂缝一般为5-8m。拱弧线的长度是指在窑室内平行于崖面沿跨度方向的横向裂缝的长度,一般为2-5m;从上地面到窑腿直墙与拱弧线的交接处的距离是相邻窑洞间的竖向裂缝长度,一般为2-4m;而对于从拱线向上到地面拱圈的错位裂缝长度为3-4m。

2 生土地坑窑裂缝的分类

通过对地坑窑实地研究调查发现,对于窑室裂缝根据裂缝延伸趋势、发育形状分为:纵向、横向、竖向、纵横交叉、拱圈错位五种裂缝形式,把产生裂缝的原因总结如下,为以后窑洞的裂缝加固技术提供便利条件。从而为居民的居住安全提供保障。

2.1 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从入口拱尖到最里端拱尖的通长,一般为5-8m。即沿进深方向拱尖的纵向裂缝的长度是进深的通长。产生纵向裂缝的原因主要是:土体干燥收缩时间比较长;季节的交替变化产生温度循环导致出现温度缝;开挖拱曲线不合理,进而使得受力弯矩,导致局部拱因受拉而形成裂缝。一般情况下,该裂缝的长度为整个窑洞进深的通长,受两侧土体相互挤压的影响,裂缝的宽度一般不会过大,一般在2-10mm之间。

2.2 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平行于崖面方向且在窑洞内沿跨度的裂缝,主要分布在距窑室1-2m处。此裂缝是由于崖面部分的土体湿胀干缩循环造成的,另外也有里面土体对外侧土体的侧压力作用造成的。此裂缝一般贯穿整个窑跨,裂缝的宽度为2-20mm,在调研中了解到,居民很害怕此裂缝的开展,此裂缝为危险裂缝。

2.3 竖向裂缝 竖向裂缝是在外部崖面彼此相邻的窑洞间出现的竖直方向的裂缝,主要分布在拱间覆土处,裂缝一般是自崖面的上边缘始至窑拱尖的水平高度处,裂缝的宽度5-30mm,此裂缝是由于崖面土体的干缩以及温度循环变化引起的。

2.4 纵横交叉裂缝 在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交叉位置形成十字型的裂缝,窑洞内的纵横交叉裂缝分布在距离崖面1-2m的拱尖处,十字交叉的裂缝宽度会不断变大,容易造成土体破碎,极易破坏窑洞的窑体结构。

2.5 拱圈错位裂缝 从拱弧斜向上发展的裂缝构成拱圈错位裂缝,该裂缝位于拱弧两侧,呈对称分布,长度约为1m,宽度为2-10mm。拱圈错位裂缝的宽度不会过大,否则造成拱正上方土体的坍塌。

3 小结

本文通过调研总结生土窑室,根据裂缝延伸趋势、发育情况,把窑室的裂缝分为纵向裂缝、横向裂缝、竖向裂缝、纵横交叉裂缝、拱圈错位裂缝五种形式,为以后窑洞的裂缝加固技术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童丽萍,张晓萍.生土窑居的存在价值探讨[J].建筑科学, 2007,23(12):79.

[2]刘海宁.下沉式窑居村落之现状调研与发展展望[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1,5.

[3]马琳瑜.中国民居中的拱券结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7,6.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绿色文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73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能源资源消耗总量迅速提高,发展绿色文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课题。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我们对其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某一单一的表面形态,而应从其全生命周期去考虑――即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行使用管理及最终拆除。

1.城市公共空间和绿色文化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位于建筑实体之间的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还有人工建造的公园、广场、道路停车场等。从根本上说,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

绿色文化,是指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进,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绿色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绿色运动、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绿色文化,象征着生机,象征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使人类社会蓬勃发展,积极向上。

2.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正在为全社会所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城市绿色文化与地域风格相融合

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她拥有很多“越来越好”的建筑,还因为她拥有很多“越来越吸引人”的绿色城市公共空间,二者是和谐共存的。下面就城市公共空间和建筑的绿色文化简短阐述。

3.1城市公共空间的绿色文化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主要聚居形态之一,将“人、自然、建筑、环境”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自然与人工密切结合,使环境与该环境中的人和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相融合,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控各个因素。

我国各地区在气候、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民俗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而因地制宜又是“绿色”建设的基本原则。我们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综合考量城市公共空间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条件和特点,从其全生命周期去考虑,统筹兼顾,总体平衡,避免在某一方面出现“短板”。

例如,不同地域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积淀,形成着不同的微气候,而同一城市不同城市公共空间的外在差异(如城市公共空间所在地域地形、地貌、建筑物、构筑物、植被等方面的表现)又体现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小环境――人造空间,空间塑人。因此,我们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首先采取“绿色措施”以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在实际运行中再注重“绿色措施”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从而达到实现“绿色”的目标。除此以外,我们也应该关注到在施工过程中留下的“绿色足迹”,以及其正常运行后的科学管理。

3.2建筑的绿色文化

在20世纪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建筑师和学者开始探索与地域文化特征、与自然相关的一些课题。从60年代起,更多的建筑界有识之士开展了相关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为建筑走向“绿色”,走向“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为建立绿色建筑体系奠定了基础。下面就积累典型的建筑类型进行简短介绍。

3.2.1结合气候的建筑

此类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从人与气候的关系入手,从人体生物气候舒适性出发分析气候条件,进而确定可能的设计策略。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师,埃及的哈桑・法希(H・Fathy),为了说明气候对各种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研究了屋顶随不同气候地域而产生的变化,认为这是气候造成建筑形式不同的一个主要体现。此外,法希从建筑影响微气候的七个方面――建筑的形态,建筑定位,空间的设计,建筑材料,建筑外表面材料机理,材料颜色以及开敞空间的设计――分别对传统建筑的设计策略进行了评价。

3.2.2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始于人工凿穴,已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留存的烽火台、墓葬和故城遗址等,可以看到古人用生土营造建筑物的情况。生土建筑就地取材,易于施工,造价低廉,冬暖夏凉,节省能源。它融于自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从本世纪70年代兴起的生土建筑研究的内容和特点,是利用覆土来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但此类建筑,由于生土材料的抗弯、抗剪、抗折强度很低,致使其抗震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性不足,而且此类建筑容易出现日照不足,通风不畅和潮湿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

与生土建筑相似,我们目前也在力争采用“绿色技术”――如充分利用洁净、安全、永存的太阳能或者其他新能源,取代终将枯竭的常规能源,从而达到节约能量和物质资源,实现一定程度的物质材料的循环的目标。在众多研究中,更倾向于“少输入”的能量和物质材料的流动模式。

4.建立城市公共空间绿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4.1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

城市公共空间的最终功能是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要,它是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功能空间之一。城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群的户外休憩、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是以城市公共空间为场所的。人们一定量的室外活动是人类生活的必然行为,是生理与心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卫生健康的保证。

通过道路、特性区域、节点空间等来组织绿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并支持人在城市空间中的各种行为,如行、停、坐、谈、看等等,对于城市空间的“人性化”具有重要意义。

4.2构成城市景观,改善生态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叠合,它提供了城市中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之间的一种均衡,人们通过感观及思想来感知它,因此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感知城市的主要空间,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在城市一些生态敏感区设置公共空间,还可有效阻止在此区域进行高强度、破坏性的开发。

4.3提供绿色感受

研究表明,绿色是很特别的颜色,它既不是冷色,也不是暖色,属于居中的颜色。代表清新,希望;代表安全、平静、舒适之感,在四季分明之地方,如见到春天之树木、有绿色的嫩叶,大自然的颜色。在绿色环境中锻炼能提高情绪、活力和愉悦感。也就是说,户外锻炼有益身心。在绿树环绕的公园锻炼,效果优于健身房。而当情绪低落与消极时,也可以试着看一些绿色,这能让我们的情绪更加的积极。

4.4诱导城市有序发展,保留备用土地

第4篇

1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现实考量

(1)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生态文明的建筑中,主要有这几类建筑:节能节地建筑、生土建筑、生物建筑、自维持建筑、新陈代谢建筑、少费多用建筑、高技术建筑。节能节地建筑的主要目的是采用循环利用的方式,争取最小化的消耗资源和能源,例如采用太阳能、沼气等。生土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采用覆土的方式来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这种方式的优点很多,总的来说就是维持了生态平衡。生物建筑采用更加贴近自然的方式来设计建筑,例如在通风和取暖的方式上借助于自然的力量,在建筑选材上根据居住人的生活方式来决定。自维持建筑除了在设计上贴近自然外,还能独立的维持自身的运转。他的最大的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燃气、水、电等都是依靠太阳、风、雨等自然条件产生的,他的正常运行只需要这些因素,可以用自力更生来形容这样的建筑。新陈代谢建筑强调的将原来存在于古老建筑中但后来被遗弃的元素重新在新的建筑中体现出来,主要目的是将过去建筑中有价值、有借鉴意义的地方吸收并保留下来,并将过去的建筑风格与现代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相融合。少费多用建筑的特点主要是利用较少的资源,设计出具有较大价值的建筑。高技术建筑主要借助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营造出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算得上是只能的建筑。(2)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技术。包括绿色建筑技术、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和建筑再利用技术。绿色技术涉及到很多建筑学和其他与建筑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绿色建筑的特点是在建筑整体中尽可能多的使用节能功能,另外采用现代的新型材料,两者结合从而得到更好的建筑。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是指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和地热给建筑物提供能源资源,例如提供电源、供暖、干燥等。建筑再利用技术是指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再利用,以实现保护环境有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目的,这方面发达国家做的比较好。

2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路径选择

(1)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在这个物资丰富到世界,人们已经开始追求更具时尚的个性空间,设计师需要在一板一眼的建筑中想出一个既时尚又合理的设计是十分困难的。首先,设计师需要对人性化设计有充分的理解,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同时如何完美的添加新颖、人性化的色彩,是对每位建筑设计师的重大考验。人性化主要是指建筑设计能十分贴合的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同时使用便捷、舒适美观,如果能具有一些文化特征的话,就更好了。(2)建筑设计的生态化。人们处在大自然的生物圈内,如果能将建筑融入到大自然的循环圈中,站在大自然的角度上来考虑建筑的资源和能源的循环,使之更贴近自然,能在自然环境中良性循环,就已经非常好了。根据地势、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设计与周边环境相符合的建筑,不仅绿色环保,还能是居住更舒适。因此,可以考虑从回归自然的角度来设计建筑。(3)建筑设计的一体化。首先,建筑设计要实现人与自然的一体化,正确的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在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要保证自然环境没有受到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求建筑设计能实现现在与未来的一体化,既能满足现在人的需要,也能不被未来人淘汰,更长时间的发挥建筑的使用价值。

3结语

基于生态文明的建筑设计是一门学问,对设计师提出了较高水平的要求。生态文明的建筑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最大化地实现建筑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我们更注重生态文明的理念,重新构建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明天。

作者:林明海 单位:苍南县建筑设计研究院

第5篇

【关键词】低级材料;天然传统材料;废旧材料;建筑和室内环境

其实,把低技术生态材料用于建筑和室内,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了。比如黄土高原的窑洞,就利用泥土这一传统材料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把房屋挖在地下或崖壁,形成冬暖夏凉的环境,进入窑洞,就像进入天然的空调房一样,从而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还有,获得2008年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的甘肃毛寺生态实验小学,以传统建筑形式生土窑洞作为借鉴,将教室北侧嵌入台地,在保证南向日照的同时,有效地减少冬季教室内的热损失。学校绝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自然元素,如稻草、芦苇、土坯等。新建教室的室内气温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不需要任何燃料采暖,教室里都可以保持温暖而舒适的室内环境。

低技术材料指在加工、制造、使用、废弃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材料。它的特点是选用本土化材料和废旧材料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环境负担;能够满足人类身心健康、舒适,无危害人体健康的甲醛、苯类等有毒、有害物质,有较好的保温、隔热、隔音、防潮等功能。低技术生态材料在建筑和室内环境中的运用主要是指利用本地材料或可循环材料,运用传统技术来设计和建造生态的建筑和室内环境。低技术生态材料在建筑和室内环境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然传统材料的运用

木材、竹子、泥土、石材等许多天然传统材料,施工工艺相对简单,加工耗能也低,它们自古至今在建筑和室内装修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木材

木材是一种自然的、可再生的传统材料,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材料。虽然木材在建筑和室内装修中的运用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它的独特性能和适应性,仍然是现代建筑和室内的主要装修材料之一。现在很多高档的室内装修仍然选择木材这一传统材料作为室内主要装修材料来体现品位和价值。不过,话又说回来,木材虽然是一种性能良好、加工方便的可再生材料,但是如果无节制地砍伐会使一些国家和地区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在一些木材资源短缺的地区,要尽量少用或不用木材作为建筑和室内装修材料。即使是在那些木材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应该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树木的砍伐和种植,让树木的生长和利用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2.竹子

竹子是一种常见的天然材料,生长速度快,分布地域也很广,蕴藏量丰富。竹子纹理通直、质感细腻,竹子装修成的室内和竹子做成的家具有很好的亲切感。巴厘岛上一个村子中有一座绿色学校,这所绿色学校以东南亚常见的竹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他们不光用竹子来建造教室,还用用竹子制作桌椅和黑板。将竹条打磨之后拼接成黑板,表面刷上黑色的丙烷。每块黑板四周都留着一小片没有涂颜色的竹框,表示这是一块真正的“绿色”黑板。

3.泥土

泥土作为一种传统的天然建筑材料,在全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生土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只需要低技术和极少量的能源消耗,而且泥土具有可循环使用的特性。泥土还有很好的保温储热性能,生土建筑在冬季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能,并且把热量储存起来,到夜间再释放出来,提高室内温度。比如,张永和在长城脚下的公社中设计的“土宅”,就是由中国传统的夯土墙和木框架构成的,土木两种天然材料建成的“土宅”和周围环境能够很自然地、有机地融为一体,保温隔热性能很好的夯土墙可以形成冬暖夏凉的环境。

4.石材

石材也是建筑中常用的生态本土材料,它的耐久、美观、无毒的特性是许多其它材料无法比的。比如赖特的流水别墅,它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和石头,传统的石头和现代的混凝土产生了很好的对比效果。这些石头是从周围山林搜集而来的,就地取材,与周围的环境能更好地融入到一起,还可以降低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

(二)废旧材料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渐渐出现大量建筑垃圾无法处理、废旧材料日益剧增的问题。在人为拆除旧建筑或由于自然灾害造成建筑物损坏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砖和混凝土废块、木材等建筑废弃物。如果能将其中的大部分进行可循环的建筑资源重新利用,不仅能够保护环境,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和资源。木材作为一种典型传统建筑材料,其生长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森林资源越来越遭到破坏,如何实现木材资源化再利用

正为人们所关注。对于质量较好的废旧木材经分类后可按市场需求加工成各种可用木料,也可以将废旧木材直接应用到建筑和室内装修中,利用木材表面上的一些虫眼、木节、裂纹,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砖石是我国大量使用的传统建筑材料之一,目前废弃砖石在建筑垃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压力日益突出,如果能有效地将砖石回收利用,将是对环境做出巨大的贡

献。2012年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的中国美术学院王澍教授就擅长使用废弃砖石来塑造全新的建筑作品。在他设计建造的宁波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等作品中,都能看到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和大小村落收集来的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在新建筑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宗教;地域;清真寺

在诸多宗教当中,伊斯兰教是最讲究规则式礼拜的宗教之一,当穆斯林把宗教仪式看做是一种规律性的交往方式时,承载这些仪式的清真寺就成为了规律性的交往空间,伴随着礼拜等仪式的举行,建筑也呈现出神圣性和集体主义的趋势,并并以一种独一无二的权威性成为信仰者进行交流的媒介。在我国新疆地区,和穆斯林息息相关的各种宗教活动依然按其法则进行着,伊斯兰清真寺是穆斯林生活的重要法则核心和精神聚合空间。新疆地区的伊斯兰建筑多元融合了中亚阿拉伯和汉地建筑文化的营造法式,并结合当地气候、材料和建造技术,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清真寺等宗教建筑,其建筑平面布局灵活,构筑体系主要采用木柱密肋梁平顶和半圆形拱顶,建筑材料受到中亚影响并因地制宜,采用生土和粘土砖,这些都是建筑在宗教的指向性作用下,以及在对环境的适应和协调下而显现出的综合结果。

1、积极入世的选址

伊斯兰教最显著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积极的入世精神。虽然伊斯兰教的信仰中也存在一定出世意味的内容,如“信前定”等,但它更主张的是信徒“把今生当田园”,教导信徒以不逃避的入世态度对待现实生活,正如穆圣在麦地那修行、讲经、议事均与生活住居紧密相连,所建的先知寺一样,清真寺多建在交通便利的信徒聚居区域内的中心地带,反对人们弃绝现实生活去出家修行。所以清真寺绝少会选址在世外桃源的自然环境之中,位于聚居区的寺庙为他们前往礼拜和从事各种宗教性、非宗教性的活动提供了便利。在新疆地区,无论是维吾尔族清真寺还是回族清真寺,也都建造在生活聚居区,清真寺是几乎所有的穆斯林宗教活动和世俗活动的双重中心,如礼拜、洗礼、聚会、休闲、娱乐、丧葬嫁娶、商业等,都是围绕着清真寺展开的。信教人群在一起坚守着信仰,积极面对现世生活,清真寺作为神俗两界交会的地方肩负着多重职责,这样的选址方式也是对教义精神的依循和呼应。

2、灵活舒展的建筑形制

伊斯兰教是绝对的一神教,就是相信宇宙中唯一的神就是,真主前无始、后无终、无方位、无定所。这种宗教规定为礼拜殿的平面布局,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礼拜殿只是穆斯林集体参拜的的场所,不论离圣龛多远,只要按照圣龛指示的方向礼拜即可。虽然早期的礼拜殿是横向巴西里卡的形式,笔者认为,起初的原因是因为阿拉伯帝国在急速扩张时期,来不及修建大量清真寺以容纳新皈依的教徒,多采用教堂改建的清真寺,这样一种模式,在后来反而成为了一种形制。并且,这样形制的保留和伊斯兰的礼拜仪式有很大关系,在仪式中,星期五中午的“聚礼”或节日的“会礼”,礼拜者必须静心聆听伊玛目背诵经文,为了保证伊玛目的讲经能够被信徒清晰的听到,横向形制比纵向形制在声学上有长足的优势。礼拜殿内不供奉神像,也不供奉其他的任何神话动物以及人物。礼拜殿的规模通常根据当地信徒的多少而定,扩建的方向根据地形条件允许而定,这样就使大殿平面可深可浅、可宽可窄,具有较高的灵活性。这种形式也是伊斯兰教提倡四海皆兄弟,没有森严等级之分,崇尚和平的宗教思想而生。在新疆,必须在清真寺进行集体礼拜的节日较多,因为要容纳礼拜寺周围的所有的穆斯林的集体礼拜,它的规模往往随着教民的逐步增加而进行扩建和改建,所以礼拜殿是全寺规模最大的建筑,这种灵活的改建和扩建是礼拜寺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其他宗教建筑一般不会采取这种做法,其他的宗教建筑通常要在大殿中供奉各种神佛,信奉者要在神佛前顶礼膜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定了大殿的面宽和进深。

3、因地制宜的建筑材料

首先,在伊斯兰的发源地,由于气候条件和可用资源与新疆域内类似,主要以生土作为建筑材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方法,后增加了一些装饰面砖和琉璃砖,所以穆斯林使用生土建造清真寺也体现了他们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均寻求与真主的契合,从伊斯兰教义中我们同样可以解读这一点,例如《古兰经》中记载了真主创生的过程:“我确已用泥土的精华创造人……然后,我把他造成别的生物。愿真主降福,他是最善于创造的。”,在《古兰经》其他几处都有真主利用泥土造就生灵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对泥土的深切情感。首先,在伊斯兰文明中,“泥土”是创造人类生命的首要物质原料,这与其他宗教有着极其相似之处。生成这种观念的原因,一方面,这可能由于泥土(土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另一方面,是人们对土地孕育、承载、化解着生命的直观经验总结的结果,生命的归宿也是泥土,甚至是生命在现世中的“嫉妒、冤仇、挫败”都将化为泥土,所以这种归根溯本的材料对于伊斯兰信徒来说是最忠诚最纯粹的建造材料。再者,由于新疆适宜聚居的地区大多离山地森林较远,绿洲中缺乏大型木材,石料也较少,但是粘土资源丰富,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人们因地制宜利用造价低廉的资源,使得生土建筑得以广泛应用,当人们熟悉了解广泛使用了这种材料后,就很自然的运用在了清真寺的建造中。生土建筑并不需要过多的设计,能够就地取材,在施工方面很方便,技术要求也较低,这也符合新疆在建造技术与工艺上受到地域条件的制约性而做出的妥协。

除了生土,另外一种材料即是粘土砖。随着宗教的漂移与传播,在阿拉伯半岛、西亚、中亚的古代建筑中,一块块普通的砖被工匠叠砌后都会变成仿佛有生命之物。砖是人们最熟悉、对其性能发挥得最好的外墙材料,而新疆特有的黄色粘土砖,也在诸多建筑中显示出了其特别的艺术魅力。它既作为建筑材料,又是主要的装饰材料,这种砖制作的拼花砖饰和花带装饰效果甚佳。维吾尔族匠人以高超的技艺,用砖相互穿插、重叠、交错、拼砌组合成各种平面和立体的几何图案和花饰很有特色。在强烈多变的光影衬托下,精致的花纹、图案,显得十分雅致。砖饰的部分常用于引人注目的清真寺宣礼塔塔身,建筑物墙面的花带、线脚、礼拜殿台基座侧壁、屋檐口、台阶边、楼梯的象眼、窗间墙等处。

4、结语

宗教建筑是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的场所,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对于信仰者而言,清真寺首先要满足穆斯林最低层次的生理及安全的需求,在其空间设计上也要保证信徒们情感联系的需求,还要在人们的心理上形成对真主、穆圣等宗教核心信仰的神圣尊重,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基础上,还要最大限度的适应当地气候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的进行修建。总之,宗教建筑在教义、地域多方面因素的良好平衡与协调作用下,才能使信徒在这个空间内,达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胜仪.新疆传统建筑艺术[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

[2]王小东.伊斯兰建筑史图典[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第7篇

我国西北干热地区干热气候主要分布在南疆塔里木盆地、东疆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范围内以及甘肃敦煌地区。该地区范围广大,存在着地理环境、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但在应对共同的干热气候方面,其传统建筑形态却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择地选址在干旱少雨、炎热多风沙的气候条件下,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着对水的强烈渴望。稳定充足的水源是聚落选址的首要条件,人们沿水渠周边建造房屋、耕种和畜牧,逐渐发展成绿洲。实现近水的基础上,躲避风沙灾害是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人们会将村落隐蔽、穿插于高大树木之中,对外封闭的同时营造舒适的小气候。

2群体布局与建筑形式

2.1密集的建筑组群与狭窄的街巷

纵观世界各地干热地区的传统人居环境,无论是我国新疆的喀什市老城区,抑或是伊朗的亚兹德城区,都具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即为密集的建筑组群和狭窄的街巷。这种密集、紧凑的布局方式是干热气候下的典型产物。布局紧凑而形体简洁,能够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并创造丰富的阴影空间,提供室外活动场所。

2.2封闭厚重的形体与内向的庭院

干热地区强烈的太阳辐射、频繁的热风沙等恶劣的气候条件要求建筑将人们庇护其中不受侵扰。建筑通常外观封闭,对外墙体厚重高大,外墙上很少开窗甚至完全不开窗,表现出了很强的内向性和私密性。这种空间处理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抵御外来的不利气候因素,另一方面实现良好的热工性能,调节室内温度,缓和昼夜、夏冬温较差大的问题。

2.3灵活的布局与生活方式

西北干热地区远离政治中心,且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气候严酷地带,其传统建筑没有严格遵循的空间规律,一切从满足实际需求出发,正如王小东先生对喀什民居的评价———“与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以及空间的构筑手法有共通之处”。无论是建筑群体还是单体的平面布局,均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空间大小和使用需求进行自由灵活的布置。其传统建筑中的室外连廊、绿化庭院和屋顶平台等均是室内空间向室外的延伸。

3材料选择和结构体系

在干热地区广袤的荒漠中,长期的干旱导致植被稀疏,林木与山石较稀少,土坯是最为常见的材料。这并非完全因为生土材料的低廉和易得性,事实上,土坯建筑有很多优点。生土作为建筑材料具有优良的蓄热和传热性能,正符合干热地区对于隔热和保温的需求。其营造便利、经济节约、结构性能好,在资源匮乏,经济相对落后的干热地区极为适用。而常年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保证了生土建筑不被侵蚀破坏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广泛使用生土的基础上,人们还常常采用红柳、芦苇等当地可产的枝条、石灰石、砂岩等普遍材料,配合生同用于建筑营造活动,发展生土和土木结构。其中大致包括酷暑地区的生土洞穴式建筑,生土垒筑、砌筑式,以及绿洲地区的木构密梁平顶式建筑。

3.1洞穴式

西北干热地区大部分土质坚硬,通过在地面或山体上掏挖而成的建筑形式得到了广泛使用。分为垂直地面下挖的“竖穴”与水平向前挖的“横穴”两种。竖穴多作为地窖和地下室使用;而横穴除了居住的窑洞形式外,还常为宗教建筑使用。我国古代佛教在西北干热地区遗存的大量“千佛洞”、藏经洞,都属于这种类型。

3.2生土垒筑、砌筑式

当地常见的孔性土粘度大,潮湿时极易塑形,干燥后硬度和强度则大大增强,因此存在大量以黄土加工筑成承重墙体的操作方法。垒筑法是指将黄土直接加水、沙子、植物纤维混合后,干垒或湿垒筑成下宽上窄的承重墙体。也可将生土掺水后加工成土坯,晾干作为砌块砌筑使用,这种方法稳定性差,但可灵活造型满足不同需求。也可下部夯土,上部砌筑。有石材的地方还可选择石块筑成底层墙体,其上再筑生土以增加强度和稳定性。

3.3土木混合式

事实上,在树木出产相对较多、人口聚居的绿洲地区,最常见的依然是采用如杨、柳等当地产的细木材作为梁、柱,与生土混合使用形成平屋顶的结构形式,如气候稍温和的喀什地区常出现木构密梁的平屋顶形式。包括和田、吐鲁番在内的大部分绿洲地区中,其平屋顶住房均属于土木混合的结构体系。

4构件形态

4.1阴影空间构件形态

在干热的气候下,有效遮阳的阴影空间可以大大改善人体的热舒适度。因此,诸如高架棚、廊和露台、阳台等各种有效营造阴影空间的建筑构造措施应运而生,还可配合绿色植物起到更好的效果。

4.2透风构件形态

干热地区传统建筑为了实现保温、隔热和防风沙的目的,其整体形态通常比较封闭,因此更需要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以缓解空间的闭塞感。

(1)透风墙、高窗、花格窗。透风墙是指在围护墙体的砌筑过程中,在其高处以不同的拼砌方式留出的图案式孔洞。这种形式在西北干热地区的传统民居中除了在各种围墙中使用外,还常配合在依傍房屋搭建起来的高架棚出现。高窗多用于室内房间的围护墙体,阿以旺式建筑是典型代表,高起部分可以使热空气上升,通过高窗实现对流。而花格窗是世界各地干热地区传统建筑中经常出现的构件,实现通风的同时可以遮挡阳光与视线,满足私密性需求。

(2)晾房。晾房是新疆南部水果盛产是吐鲁番地区特有的一种构件形式。晾房置于屋顶之上,用土坯砌成四周通透的围合空间,顶部盖以棚架。

5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和田地区;民居;文化艺术

新疆和田历史悠久,古称“于阗、和阗”,古丝绸之路的南道在此经过,由于多元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塔里木河冲积平原在季度高温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具有荒漠土壤的特点,同时也成为建筑的原生粗陋材料。”[1]生活在此的居民在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创造了阿以旺民居建筑艺术。(阿以旺民居建筑是指以“阿以旺”为特色和基本构成要件的维吾尔族民居形式。“阿以旺”,源自阿拉伯语,含义为:帕提建筑中的大厅或接见室,三面有墙、前面敞开;在维吾尔语中,寓意为“明亮的处所”。是介于敞开的室外庭院活动场所与封闭的室内场所之间的一种建筑形式。)(如图1)和田地区的生土建筑的结构形式主要是木构架系统,简支密梁(檩)与密铺小椽平屋顶,目前和田地区的民居建筑仍保留着这种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

1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历史变迁

和田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远离海洋,降水量极少,气候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水分大量蒸发补充极少,气候恶劣,生态及其脆弱。(如图2)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是在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从个体思维的偶合,到集体思维的共识;从最开始的适应自然环境,到得心应手的去创造自然环境;展现出的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物化的形象模式。由于和田地区风沙较多,传统民居建筑并没有固定的建筑方位,在建造时主要避开风沙的走向。民居内有明显的夏居室和冬居室分区,夏天由于天气炎热、干燥,阿以旺是主要的活动空间。冬天居民的主要活动空间在冬居室内,并且砌有土炕。这是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维吾尔族居住文化。民居在不同时代体现的是一种特定形态面貌的文化精神,在民居形式上体现时代的印记。维吾尔族追溯其族源可以到汉代的“丁零”,是一个有文化渊源的民族,和田地区的居住习俗与当地居民的民族风俗有直接关系,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受伊斯兰教影响,民居建筑在建造时对民居布局没有明确的对称要求,布局呈现多样化。但非常注意隐私,整个民居除院门外,其余均为封闭院墙。“房屋呈方形,民居的大门忌朝西开。”[2]民居的房顶平坦,上有天窗,居室内墙上设有壁龛和彩绘图案。这些特征是随历史的发展传承的文化习俗。

2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

和田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主要风格特征是结构构造简单、结构形式与建筑风格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新疆民居建筑的代表性艺术,是古丝绸之路上文化融合的特殊表现形式,不仅有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特殊的建筑语言,同时是新疆少数民族一种伦理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反应。和田民居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漫长延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固有模式。和田传统民居主要传承尼雅古老民居,其建筑格局大部分是在阿以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平面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不求对称,无明显中轴线,进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居类型。“从中国传统沿用的‘土木之功’这一词句作为一切建造工程的概括名称可以看出,土与木是中国建筑自古以来采用的主要材料。”[3]和田民居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是土木构架系统,建筑材料是以木材为主,生土为辅,其建筑材料决定了内部格局。住宅分前院、后院,土坯砌墙,木梁、檩和椽构筑屋顶,有客厅、念经室、卧室、浴室、厢房等。由于封闭院落的采用,通常以中庭阿以旺为主,在其中轴线上安排一组“沙依拉”,中间放大为客厅,其开间大于进深,前部为走廊通向两边的房间。卧室有冬夏之分,室内炉灶设在墙边,砌以壁炉,烟囱开在墙体之内,直通房顶,壁炉口为龛形,凸出半圈。(如图3)其地面处理则较简单,没有进行防潮处理,也没有其他特殊处理痕迹,仅稍作铺垫,表明此地气候干燥。

3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特征

和田传统民居可以视为特定文化传播介质,传播当地的一种生活模式,并形成独特的地域民族建筑风格,想要了解民居形态,先要了解其文化特征。和田民居建筑大都具有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特色,由于和田地区干燥炎热,当地居民喜欢户外活动,因此民居基本都设有檐廊,廊柱、房梁上雕刻有各种装饰纹饰。整体建筑采用内向封闭隔热方式,房屋门窗多朝内院开设,只留有小窗采光。和田传统民居建筑在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并吸收了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的精髓,在民居建筑上使用的色彩主要以蓝色、绿色、白色为主要装饰色彩。和田民居的特有居住习俗均有体现和田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在当今世界,文化都是民族的,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性是当代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4]。和田传统民居建筑是由特定的时间、环境和空间构成的建筑实体,能够反映家族观念、家居生活、行为秩序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内容。同时村落模式和民居建筑空间模式共同受到和田地区居民文化意识的影响。和田民居建筑是受到维吾尔族文化的熏陶形成的,是维吾尔族社会历史文化及其时代精神的见证。和田阿以旺式民居文化是处于原生态下的和田民居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和田民居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和田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人文思想观念的影响,并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体系中,不仅具有功能的实用性,而且蕴含着丰富审美的文化内涵。由于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田地区民居建筑形成了自身的特性,民居庭院布局、民居建造模式、民居建筑装饰,具有和田地区民居建筑的一般特征。和田传统民居主要是在阿以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和田传统民居的文化特征意义更为丰富,它具有较好的防风、防沙的性能。为了防止风沙侵袭,当地居民在庭院上部也加盖封顶,考虑到通风采光,在其顶部凸出于四周屋面之上大约六十公分到一百二十公分。其侧向装窗,可启闭,作采光通风之用。这样的设置即著名的“阿以旺”民居建筑。

4和田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特征

装饰表达是以实体符号为媒介传达集体生存意识,而出于把握功能的价值,才有了符号的意义。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是十分独特的造型符号,解译其情感内涵有助于未来的改造之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简单的情趣,在极尽工巧的图案运用中,奏响了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者智慧的音符。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的装饰构成纯粹抽象集合的形式美因素,如门、窗、墙、地面、屋顶等功能性概念的装饰符号标志,装饰语汇的营造不仅有审美情趣的变化,而且直击人们心灵的深处。伊斯兰教风味的民居建筑装饰是放大的图案,与生土相依的图形充分将时代意味凝固起来,凸显民族个性与情趣,装饰图案多为花草或几何图形。色彩则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调,表现出伊斯兰教的特有地域风格。

4.1装饰语汇

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所采用的语汇只将经历集中在形式方面,所有内容方面的宏伟、壮丽、高远在装饰中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是节奏、含蓄、蕴籍。装饰将所有的线条、色彩、纹样都抽象化为某种格调,或者赋予图案以一种情感意味,它所产生的联想很难有具体的理念。“维吾尔族哲学家法拉比认为,任何东西的“美、壮丽和装饰都在于以最好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存在并使之充分完善”[5],因之生土自身的单一材料因素,却以沉默的方式调动了装饰的多样化语言,为以装饰为对象的外表蒙上特殊的神采,耐心地赋予线条、色彩、纹样、造型以某种抽象的内涵,经过抽象的形式很容易被固定下来,作为代代传承的匠艺符号,其复杂技艺只有高超的工匠巧作才能完成。

4.1.1纹样

和田民居建筑的装饰纹样、图案、构图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图形与符号的种类及形态很多。民居建筑上的装饰以抽象的几何纹样为主,或以阿拉伯文字或植物纹样作为图案构成元素,装饰极重视整体统一。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中出现的纹样大体有植物形、几何形、花卉形和文字形几种,不涉及偶像崇拜。依照伊斯兰教习俗,维吾尔族住户屋里忌讳张贴人物画像,特别是在西墙,动物画也禁止张贴。因为在室内做礼拜时必须面对西墙,西墙上任何有生命的形象,都是对无偶像的伊斯兰教的亵渎。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纹样呈现出特别的面貌,忠于对几何图形和植物图案的垂青,在民居建筑装饰中几何图纹却受到特别的青睐,通过并列、对称、循环等构图方式,出现了几何图形组合,墙面多运用几何纹样。另一种采用植物为装饰母题,如植物枝蔓、花蕾纹、花朵纹、小花纹、叶纹、果实等图案组合。花纹的精心选择也发生了相应的作用,植物纹样主要承袭了东罗马传统,历经千锤百炼集成了灿烂的新疆伊斯兰式纹样。此外,也有以风景画、日常使用的水壶、花瓶等多种形式的生活用品为图案进行设计的。阿拉伯文字也成为装饰组合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图案形式常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非现实的抽象、反复、无限的形态记录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之中,造就了图形纹样的基本组合程式。

4.1.2色彩

和田民居处于荒漠笼罩的特殊外部环境,人们对风沙、烈日、空旷构成的寂寞,无论怎样,也需要不同程度的视觉刺激。从外观上来看,和田民居建筑色彩质感极其单一,却充满质朴浓厚的乡土气息。当地居民喜欢对色彩的倾向是朴素、单纯、自然的颜色,而不喜欢花哨和混杂的颜色。在和田地区为减少辐射热的影响,建筑物均采用非常接近自然性质的土黄色,不显山,不露水,却以明亮而温暖的形式存在。给人以视觉上的安定感觉,容易使人亲近,恰好可以表达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印象。维吾尔族普遍偏向蓝绿色,绿色源于维吾尔族早期逐水草而居,因此绿色是很神圣的颜色,在居室内部,喜欢用醒目的装饰色调。室内图案色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明朗和谐的,构成类似缘起的因素,主要是借助绿色和石榴红色的对比进而产生诗意的联想。纵横搭配的色彩样式,对称性整齐有序排列的龛室,阿拉伯文字的巧妙点缀,具有艳丽、舒展、悠闲的艺术效果。

4.2装饰方法

和田民居就装饰方法而言主要有绘画(抹面、彩画)、镶嵌(陶片、砖化、琉璃饰)、雕刻(石膏花、木雕)等。由于装饰材质的不同,民居中所使用的装饰手段各异,就工艺传统而言,生土建筑的装饰语汇运用较为普遍的有抹面、木雕、石膏花饰、砖饰、彩画、纹样等。

4.2.1抹面

和田传统民居墙体的抹面,通常采用苇席、泥土和草泥面层或拌有少量牛羊粪的泥浆抹面。简单墙体抹面只用草泥浆,家庭条件较好的普遍用石膏粉刷,纯石膏浆中必须加一种维吾尔语称作“斯拉吉”的成分[6],起缓解作用。石膏粉刷面外不在刷浆,保持原色或刷石灰水。

4.2.2木雕

木雕工艺作为和田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手法由来已久。木雕装饰主要用于门窗、柱子、梁坊,纹饰取材于几何图形、植物图案。和田传统民居的木雕装饰处理手法有贴雕、组花、花带、透雕等。贴雕装饰有两种,一种是将花纹图案贴于平面木板上,形成浅浮雕;另一种是将雕凿成的多种形体组合拼贴成立体或凹凸的装饰。组花用于门板、柱身、柱裙和梁枋上,图案缜密。木雕装饰艺术中几何纹严谨对称,植物花纹自由灵活。花带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为多,以互换、交错、中断等手法取得构图的韵律变化。透雕是以虚面烘托图案,将花纹以外的部分去除,形成透空。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的木柱、梁、枋上的木雕刻,以浅浮雕为主要装饰手法。浅浮雕装饰是在木料上雕刻较浅的装饰纹样,这种浮雕装饰,内容多为植物花卉、枝叶、藤蔓、芽蕾、果实、几何图形等,(如图5)有时将植物纹样与几何纹样相结合,和田传统民居建筑木雕非常精细、廊柱的下半段和柱头有各式花纹和多种曲线,以植物图案为主,大多为木头的原色。廊柱的断面则有圆形、方形、八角形等样式,周围饰以有规则的木雕花纹。梁枋上的带状雕花,主要以花纹的互换、中断等手法取得图案的变化。托梁以上梁枋的矩形花饰,花纹密度大,做工精细,刀工力显功夫,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既简练豪放,又精致,具有浮雕效果。而圈梁上主要以几何纹样为主。这种几何纹样花饰常与带状木雕相互连接,组成木雕群。

4.2.3石膏花

石膏花装饰多用于墙顶边缘处或图案空隙处作辅助装饰,一般为浅浮雕,个别部位也采用深雕,花饰所用的石膏颗粒细腻。花纹的断面有“A”、“U”、“M”等形状,[7]不同的断面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表达出折叠、交织等立体效果。石膏花装饰多用于墙体顶部、顶棚边缘、各种壁龛、门框、窗套等处,比如植物或几何纹样的采纳,轮廓线条流畅而清晰。绝大多数石膏花饰是直接刻出,少数部位用模制,模制后的石膏花饰效果要好些,制成的石膏花是一块白石膏花板,少数空处需用其他颜色时可涂刷色漆。

4.2.4砖饰

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砖饰主要有拼砖、型砖等类型。在民居建筑的砖砌墙面、台基、墩柱等处多用拼砖图案。“砖花”是指拼花砖工艺,是指以锯、切、打磨后的米黄色砖拼贴成各种图案,采用传统技艺,力求形成对比反差效果。拼砖的纹样多为几何纹,用砖的相互穿插、交错、重叠拼砌组合成各种平面和立体的几何图案,拼砌的图案常见的有八角形、花瓣菱形、人字形等,造型十分丰富。由于所用的拼砖都是直接采用砖块本身的黄褐色来装饰的,与民居的基调相一致,因而有土木构造的整体效果。和田民居建筑上的花砖砌筑主要是在墙面上利用砖的横竖、斜直、凹凸等变化,砌出多种纹样,砖花图案来自材料本身,对比、映衬、凹凸、横竖、方圆等组合,均依据方砖的形状设计。将一种或数种型砖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在砖面上铸成图案纹样,然后再按图案拼贴,从而丰富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生土建筑的独特装饰,和田民居中花砖一般常用在门柱、门洞壁面、门斗的檐外墙等。

4.2.5彩画

彩画也是装饰色彩的运用,和田传统民居建筑的彩画是在纹样繁密、图案种类繁多的基础上进行的,常绘于顶棚、梁枋、檐部及墙面上。彩画题材有蔓藤、卷草、花卉、几何图案等,彩画装饰构图有单体图案、带形图案和组合图案。单体图案用于梁枋中部、端部,花纹构图图案随部位形状而设计;带形图案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花卉蔓藤纹形成循环交织的带状彩画,用于檐部、梁枋、藻井四周;组合图案以图案、花纹色块组成和谐的整体,常用在柱头、天花、藻井上。彩画用色的特点是,相同色作底色基调,再以与其相应的对比色或补色作花纹图案。其表现方法主要分为平涂彩绘法、肌理法、叠色法、描金法、自由装饰法。和田民居建筑材料本身就有一种光泽,和田民居的彩绘大门几乎每一家大门都不尽相同,在原木的基础上施以浮雕图案,所采用的图案通常以几何形,也有葡萄和石榴花剖面图案。并涂上清漆,既起保护作用,又显得色彩鲜艳,构成一道宜人的风景线。

5结语

综上所述,和田传统民居建筑是环境氛围、布局规划和装饰风格的巧妙结合,是对地域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良好适应,民居建筑以地域性为根,和田民居建筑文化艺术凝聚人类对于空间形态的文化表达,依据生存的需要和文化资源的分享产生出纷繁多彩的景象。从视觉心理角度阐明场所特征,离不开符号审美情趣的种种意象,而这些意象也是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符号。

参考文献

[1]程其畴.新疆生态探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6.

[2]黄秉荣.新疆民族风情[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

[3]白顺景.土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56.

[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400.

[5]李振中.阿拉伯哲学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75.

[6]李群,安达甄,梁梅.新疆生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04.

第9篇

关键词:文化;布局;价值;生态

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149-01

对于中国传统的民居形式,我独爱福建的土楼。因此对土楼也是特别地关注。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其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弧形等。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近年来,以福建永定、南靖等地为代表的福建土楼得到进一步修缮保护,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得知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我感到特别的欣慰,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世界的公认和保护,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希望看到的,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一、客家文化生成与特质

客家是汉民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现分布于中国南方各省以至世界各地,根在中原。现在有人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1.2亿人左右,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是客家人。在内地,除闽、赣、粤三省外,湖南、广西、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在海外,东南亚各国、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也都有很多客家人。

据客家学有关成果和客家谱谍表明:中古以前,客家先民的主要居住地大约为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一带,由于战乱和饥馑等原因,才从这片曾被称为中原的广大地域不断往南迁徙,直至形成今日客家的分布。

二、土楼的布局(永定客家土楼为例)

永定客家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 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楼群。 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极为个别。

三、土楼的当代价值

第10篇

关键词:建筑;生态;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uman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more and more profound, the people to return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building more and more high, make buildings and natural be in harmony an organic whole, let the green into people's life.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buildings at home and abroad,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ideas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生态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和有效利用天然的自然资源及高效节能的建筑材料,使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使人类的工作、生活环境能体现出绿色环境、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景观环境、社交环境、健身环境等多重环境的整合效应,从而让人居环境品质更加适宜、优美、洁净,让人类的明天更加美好。

1 生态建筑的含义及特点

1.1 生态建筑的含义

生态建筑也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面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

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这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建筑师起着统领作用,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1.2 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设计过程中的多学科综合性;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宅址选择远离污染源;建筑产品体现出生态文化与艺术的内涵。

2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及技术特征

生态建筑经历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从本质上来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权的建筑发展观。

2.1尊重环境

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人、建筑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的活动必须和自然建立起一种协调的关系,应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与自然协调发展,尽可能减少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

2.2 资源经济原则

在建筑中,减少和有效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如采用生产、运输低能耗,人和小型车辆可运输的建筑材料;中水利用,低速洗浴喷头,较小冲厕水箱,高压冲厕,乡土景观;短寿命、易耗品的再利用;太阳能利用;气流利用;建筑屋顶和外表雨水收集的利用等。

2.3 全寿命周期设计原则

在建筑寿命期内,在材料、设备的生产和运输,设计、建造、运行和维护,拆装后材料的再利用等方面,减少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2.4 以人为本设计原则

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建筑是为人所用,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舒适性和使用的方便性。人的一生70% 时间在室内,必须考虑人的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

2.5生态建筑地方性

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强度和持久性,以及当地的各种限制条件等等。

2.6 生态建筑技术特征

(1)竭力仿效大自然本身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它应该是“可持续的”,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害以后的发展;既能长期造福于人类,又不会耗尽资源,也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2)尽力建立“安全而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供应系统。正如大自然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满足其自身的能源需要一样,研究开发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和太阳能。

(3)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高效率地循环利用副产品。

(5)日益智能化。

(6)不是某一单项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群。

(7)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与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8)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相对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9)对高技术的容量很大。

3 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

3.1 国外生态建筑的现状

1969年美国学者麦克翰(Lan L.Mchang)所著《自然设计》(Design With Nature)的问世,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诞生。

日本1995年建成首幢高层住宅生态建筑。居民洗涤用水是“超太阳能集热器加热”,即使雨天也能使水温达55℃,每户居民在阳台上装有一种垃圾处理机,将每户生活垃圾加以处理成植物生长用的肥料。公寓停车场混凝土具有良好透水性,使雨水存留于地下,与停车场内的树木形成一种供水循环系统。房间的墙壁上留有通风口,使住宅内形成良好通风效果。在大楼前,装有风车,由风力发电为公共走廊照明提供辅助电源。据测算,每户一年可节约空调用电费和煤气费约57000日元。

美国和澳大利亚从1978年以后在建筑物上设置太阳能接收系统,有太阳灶、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光电转换等装置,以降低建筑物每年的照明、采暖、降温和通风等消耗的能量。建筑师们结台自然气候,开发了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与非传统性能源,设计并建造了许多节能、无污染的绿色建筑。随着有关环保法律、政策、税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敏感的国际企业界认识到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将有巨大发展潜力和高额利润,开始把开发对环境无害的产品作为企业牟取利润、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目前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明显的趋势,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活动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由此而形成新的“绿色技术产业”或称“环境产业”,已在欧洲各地出现。

3.2 国内生态建筑的现状

我国建筑学者糜丹宇和白智平在生态建筑设计与实施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可喜成果。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镇进行生态居住建筑的设计与实施,该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从生态角度出发,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一切有利因素,尽量避免对人类生活居住不利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以达到“人居质量”的改善和不断提高。他们从生土建筑、地坑院建筑形式和新型生土建筑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建筑在光能利用、风能利用、热能利用、蓄热效应、循环效应和视觉效应等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绿色建筑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在我国起步较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工程实践不多,还需要广大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

4 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4.1 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生存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1)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

(2)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

(3)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开发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4)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

(5)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6)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资源以及建材的浪费。

4.2 建筑时空的延续性

关怀自然,就是关怀人类本身。“以人为本”的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强调其自然方面的因素,由其自然性引发出其在时空中的循环延续,进而成为一个整体,使得建筑生命周期构成设计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建筑中的时空延续性,就是要求建筑设计创作,应在遵循自然因素的前提下,从传统工作和生活形态中汲取养分,提取要素,结合当代建筑科技特点和居住需求,再现建筑地域空间文化特点,以寻求建筑的个性表达。这种延续形式就是要使传统民居范式中的要素运用于现代建筑语言的创新中,其再现可以是局部或全部,有形或无形,均可兼而有之,目的就在于给传统工作和生活形式一个延续和生存的空问,并使之与时代同步、与传统文明相辅相成。

4.3 建筑时空的全面性

“以人为本”的建筑,时空的延续性使其具有了某种低于建筑空间文化的特质,实现 抵御建筑空间文化创新的再现,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建筑模式。然而,仅有时空的延续性,并不能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为此,还必须考虑其时空的全面性。在完成了人性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合理结合之后,需将适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人类自身生活工作:疗式的一些必要因素考虑到其中,主要包括建筑的舒适性、适应性、生态性、信息性、文化性、智能性等。

第11篇

2008年7月,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中国“福建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的“六群四楼”的46座土楼组成,土楼文化根植于东方血脉伦理关系,是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体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的民居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建筑,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是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永定承启楼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经住过800多人。在承启楼的外墙,张榜着一幅标语,今年该地区达到高考一本分数线的人数是25人。振成楼里先后出了四十余位大学生,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大家都说振成楼出人才是风水好。土楼里的居民互相帮助,邻里和睦,人文环境的奇特之处恰恰蕴含在一种平实的、平民的生活之中。“福建土楼”至今人丁兴旺,文化繁荣,相处和睦,是客家人族居生活形态的“活标本”。

“土楼”属于生土建筑,前不久在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中考古发现了距今四千年前的民居就是土墙围成,其中掺和木茎、竹茎增加牢固。黄河下游的山东章丘西河遗址,是有考古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原始聚落。西安半坡聚落遗址,距今五千多年,房屋以木骨抹泥为墙,墙和地面均抹以草拌泥,已经创造了一个简单而丰富、原始而有理性的生活环境。

“土楼”是客家人平实生活的记录,而人们一般人的概念中的楼,总是和文人墨客、帝王将相联系起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借景抒情,以寄抱负。亭、台、楼、阁中,以楼的气势最为壮阔。中国名楼,各显其美,最为名动天下的,就有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

在中国姓氏中有“楼”姓“,楼”“、娄”同源于姒姓,黄帝历五世而生禹,禹治水有功而赐姓姒,受舜禅让而称帝。子启建夏朝,禹14世孙桀无道,夏为商所灭。其子仲和仲礼避祸于会稽,改姓娄。周灭商后,武王追封先帝后裔,得禹36 世孙云衢公,曰: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举为谏议齐侯,封于杞(河南杞县)。以主夏祀,号东楼公。子孙遂以楼为姓。南北朝时,北魏有盖楼氏、贺楼氏,入中原后一并改为楼氏,居山西代郡。

楼姓人口约占全国的0.01%,浙江楼姓占全国楼姓三分之二,分布于诸暨、东阳、义乌、浦江、杭州、湖州、宁波、金华、丽水、诸暨等,萧山有楼塔镇,嵊州有楼家村。

楼姓历史名人有:楼缓,战国魏相;楼钥,南宋鄞县(今宁波)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当代楼氏名人有:楼云,杭州人,中国第一个蝉联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在长达16年的体操生涯中,楼云夺得过40多个跳马冠军,其中包括3 次世界冠军,不愧“跳马王”的美誉。楼适夷,曾用笔名楼建南,浙江余姚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翻译家。

平时,我们在许多人的名字中有见“楼”字,如“刘亚楼”“、文国楼”“、皇甫楼”“、边楼源”“、江楼”等。在姓氏中,还有姓“娄”的,只是少了木字旁。如著名的体育播音员“娄一晨”,历史上唐代著名宰相“娄师德”,明代诗人、书法家“娄坚”。

《说文・女部》: “娄,空也。从母中女,空之意也。”析形就是篆文所作的附会,所释为引申义。“楼”字是个形声字,左边的木字表示它的意义,右边的娄字,表示它的读音。

《说文解字》曰: “楼,重屋也。”就是说,楼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即楼房。在古代,楼房是极少的,而且都是土木结构,或者竹木、砖木结构,所以, “楼”字用木字旁来表示它的意义。也指像楼一样的建筑结构,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古代,城墙上的楼阁式建筑叫城楼,比如天安门城楼。

楼观台,道教最早的宫观之一,在陕西省周至县终南山麓,传说春秋末年,道家人物关尹曾在这里用草结成了一座草楼居住,后人因此创立道观称作楼观。还传说,老子西游到这里,写成《道德经》传授给关尹。楼观台是西安的旅游胜地。

第12篇

结构性装饰

结构性装饰是与建筑本身结构有关的装饰,在建筑上既有实用功能,又是承重的结构和装饰的重点,是融合在建筑内部的一种装饰形式,具有美学功能的实际意义的设计方式。在吐鲁番民居中结构性装饰主要表现在墙面、柱子。

1.墙面

吐鲁番民居外部墙面多用土坯砌成,造型简朴少有粉饰,建筑墙体上用土坯砖竖摆出连续变化的人字形或十字形图案,这样不但丰富了房屋和墙体的的顶部设计,同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光影效果。室内墙体上经常挖出一些壁龛用以存放东西。壁龛的深度因墙体建筑构造厚度决定,尺寸随室内墙面面积而有所不同。但主要的功能是存放被褥、餐具、书籍、装饰品等物。室外墙体的壁龛的作用(1)改变生土墙面的单调性,丰富墙面阴影效。(2)伊斯兰教文化对当地民居建筑的影响。(3)伊斯兰时期佛教石窟开凿的继承和改造。

2.柱子

柱子在大部分民居不做特别装饰,因为当地植被稀少,所以居民一般将稀有的木材充分利用,减少装饰而达到节约材料的目的;有的比较将就而在近人的尺度做了凹凸变化,即柱裙处理;柱头有的直接和木梁搭接,有的做植物纹样的托梁连接到主梁。

纯粹性装饰

纯粹的装饰是一种包裹的手法,起始于古典复兴运动,并持续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在设计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纯粹性建筑的装饰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它可以与建筑本身的结构无关,只附着于建筑的表皮,起愉悦视觉感官的作用。在吐鲁番民居中纯粹性装饰主要表现在门。

1.门

门套

吐鲁地区的门套样式与中原地区相比,显得较为简洁。由于地理和人文等因素造型相对简化。利用当地材料因地制宜,虽然相对较为简化,但无论是以夯土为主要形制的门套,以砖石材料为主进行装饰的门套,还是运用现代装饰材料装饰的门套,都明显具有当地建筑装饰特色。

门头

在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建筑中门头的设计经过工匠们长期的实践,门头的造型不断地改进与完善,门头的物质功能逐渐减轻,而它的装饰功能逐渐变为主要的了。因为木料制造的门头经受日晒风吹很容易损坏,于是原来的木质构件逐渐被砖结构取代。对门头的建造上体现了当地维吾尔族工匠们灵巧的技艺,不仅利用建筑材料本身的特点来进行装饰,例如运用砖的大小,结构特点进行排列组合,形成造型别致的门头。同时运用瓷砖,预制构件等现代的装饰材料对门头进行装饰,利用彩绘丰富门头装饰效果。

门扇

吐鲁番地区民居院门门扇有单扇、两扇和三扇的,其中两扇的大门比较常见。由于吐鲁番地区天气夏天炎热,为了通风散热,在设计院门的门扇时,在门扇的上部设计出了镂空效果,以方便通风。一些院门门扇设计中装饰以四碗菱花隔扇,在大门上部高度约占到大门总高度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处,使用双交四碗菱花格,或用旋木连珠直棱条作为门扇上部的镂空效果装饰。这种虚实结合的门扇是庭院内部和外界产生视觉联系的途径和空气流通的通道。相对于条件稍差些的家庭,他们的门制造型比较小,装饰相对也简单。

2.门的附属构件

门簪

门簪位于大门上方,是用于安装门扇上轴连楹固定在上槛处的大门构件,这种在上槛处的凸起,少则对称两枚,多至数枚,类似古代妇女头上的发簪,是大门的常见构件。后来逐渐演变为装饰物。以至许多民居大门上的门答,只为好看,并无实用功用。门簪出现在维吾尔民居大门上,并作为装饰,反映了中原汉文化对维吾尔民居木雕门窗装饰艺术的影响,既有在中原地区常见的六边形、圆柱形等形制,也有具有当地特色的花瓣形、瓜果形、几何形的门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门拔

门拔,即门上的门环、门扣。普通民居门上的门拔,样式简洁,门环多呈圆形环状。环本身多光洁无饰,但也有做成拧转方条环。门环依靠门环座固定在门扇上。门环座是在门扇上钉的一块铁皮,铁皮外形形状多被加工成为圆形,一些门环座外环做成锯齿形环绕。有的门环座由好几层叠加使用,更显得大气美观。连接门环座和门环的也是一副较小的铁环,将门环固定门扇上,连接环也被工匠加工成为具有装饰效果的构件。还有一些较为简单的门钱,没有设置门环座,直接用连接环固定在门扇上,不做装饰。

包叶

常见的包叶是钉在门扇的上端和下端两个部分,为了更好的加强门扇的坚固性,这种金属叶片有的被扩展到门扇的四周。左右一对门扇在开合时经常相碰,为了减少木制门的磨损,常常用铁皮把门扇的边包住,这些金属叶片都镂划有各种风格的装饰花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