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管理提升方案

科技管理提升方案

时间:2023-05-29 17:3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管理提升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管理提升方案

第1篇

1引言

伴随着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速度的加快,科技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已经无法使任何国家忽略。以我国为例,随着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有鉴于此,各国无不把科技的发展视为国家发展的第一要义,并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科技研发体系,对科技的发展进行管理。科学管理绩效评估是科技管理的重要环节。所谓绩效评估,是指运用数理统计、运筹学原理和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项目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绩效评估又称绩效评价、考核绩效评估,是一种正式的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组织成员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绩效评估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是对包括科技管理组织部门在内的人员、组织、制度等因素在内的评估。通过科技管理绩效评估,可以获得相关的绩效数据,从而为改进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而提供有益的借鉴[1]。

2科技管理绩效评估基本理论

2.1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

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是针对部门或组织而开展的绩效评估,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理论基础之上的评估制度。在对其进行研究之前,有必要对这些理论进行简要分析,这里主要介绍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流行与西方国家的一种新型的政府管理理论。这种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借鉴了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研究模式,试图将政府看成是市场中的企业,而国民则是消费者,作为企业的政府需要向国民提供优质的钢公共服务,并努力提高自己的绩效。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的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新公共管理对科技绩效评估制度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比较绩效评估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新公共管理所提倡的研究思路和模式是比较符合科技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可以说是近几十年西方经济学研究范畴中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由于其提出的比如交易成本等思想对传统研究范式的突破性革新而备受关注。交易成本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被易主而损耗掉的成本,譬如讨价还价花去的精力与时间,为防止受骗而采取的保险措施等,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制度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为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提供的研究框架,交易成本的概念为绩效评估指标的建立和具体权重的确立提供了指导[2]。由于目前影响我国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评估程序和体制的不完备,这种体制上的交易成本如何去除,也可以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下进行分析。

2.2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内涵

科技管理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政府职能是指一个国家的地方行政机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科技管理职能则是指政府为了促进本国或地区科技发展,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科技竞争力而履行的一系列职责和功能。一般来说,科技管理职能包括了制定相应的科学发展方针,同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基本的框架,有时还需要直接投资一些高风险性的科技领域,促进科技的发展,此外还需要在政策或是其他方面对科技产业进行扶持,提高本国科技竞争力。科技管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科技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测量,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为改进科技管理制度和体系提供借鉴。

3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方案分析

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实行和具体的解决,最终都依赖于完善的评估方案。只有设计出完备的,考虑全面,权重合理的评估方案,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的评估,为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做指导。一般来说,科技管理绩效评估方案的确定包括了绩效评估指标的确立、进行评估指标值的确立、绩效评估指标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对绩效评估评价指标的效果分析几个方面。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科技管理绩效评估的指标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员的层次,另一个是组织的层次。从人员的层次上来说,可以将评估指标细化为知识素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工作潜力等几个一级指标,在这些一级指标下面又可以细分为技术职称、学历层次、管理知识等二级指标。在确立了评估指标之后,需要确定相应的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权重的时候需要注意结合本部门或地区的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突出某些指标,比如知识质素或是工作业绩等,从而有效的提升评估管理的现实意义。就目前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平衡积分卡是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估形式,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在沟通和共识等方面就无法做到完全的无缝连接。在绩效评估的最后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评估结果进行评分和分析,妥善的解决绩效评估中反映出的问题,改进科技管理体系。(本文来自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科技创新与应用》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朱海锋工作单位:杭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第2篇

摘要:新世界的人类现在基本依靠的是信息时代中高科技来生活,而处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竞争之中,直接影响到企业生存与否的关键就是其技术水平好坏。而针对这一点,这篇文章就企业科技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深入探究,找出提升企业管理成效的方式方法,以保障企业向上发展。

关键词:企业;科技管理;思考

一、企业科技管理的简要概述

企业在进行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遇到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而企业的管理如果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企业的发展也将无法得到保障。其实企业科技管理就只是一种管理活动行为,于企业进行发展的过程里,利用科学技术对企业内部人力、财力、物力等多方面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将技术跟管理相结合,改善并加速企业与经济及科技三方协调发展,达到将科学技术变成企业最强的生产力。其实企业科技管理也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因为它的运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管理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总而言之企业科技管理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

二、直接影响到企业科技管理发挥作用的各项

(1)科技先进水平的程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情况有比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就是科技,而企业需要做的就是随时对企业内部科技知识模式进行了解,对企业的一些指标制度进行详细解释分析,巧妙地把这些科学知识转化至强有力的技能,把它运用到企业运作过程中,所以来说科技水平的高低对于企业科技管理而言肯定有影响。(2)科技管理相关制度。由于处在当前这种高科技时代,运用的是科技发展模式这种独特的性质基础上,把所建立的制度体系作为标准来实施管理。而且在实际管理控制时,所依据的不同科技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有不一样的影响力,特别是相同的科技对于不同的企业发挥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一定要对自己管理相关制度的建立要保持非常高的关注力,只有对企业制度体系进行完善审查才能建立起优质的工作制度。(3)组织管理工作运用模式。组织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地管控制度,由于建立在管理形式有限特点的基础上,一定要维持企业组织形式基本整体性跟科学合理性。(4)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影响到科技管理的条件因素有很多个,人才就是其中一项影响力比较大的组成部分之一,企业在对人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参照企业的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更好地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企业管理机制。而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里面,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企业工作者素质过低,大量企业管理层人员对于技术形式相关知识了解过浅,在他们在对企业进行实际管理时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来说,有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一个条件,只有正确认识企业发展方向,能及时有效地对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保证企业后续发展。

三、用来提高企业科技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1)给企业职工营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创新工作环境。第一步企业的领导者要先对自己的能力有个认知,并针对性地自我提升,并且建立起一套用以培养优质职工的设计方案,第二步是,企业的领导者也要定期在企业开展跟科学技术有关的学术性活动,还能够给职工们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提升企业人才水平,第三步企业除了上述几项工作外,对领导者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也可以聘请一些高水平的顶尖老师来对企业工作者进行深入交流,能够帮企业的员工创造出一个温暖和谐的工作环境及氛围。(2)极力打造企业内部共同成功的书面。有一句话说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企业的领导者需要适当合理地增加一些对企业科学技术管理相关的工作投入程度,最好可以利用成立创新基金的形式来做为开展科技管理工作的第一步,给其提供一个筹集资金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寻些技术型的人才来说,这些资金是非常急需的,利用这笔资金进行科学化管理,合理运用预算计划来进行实际操作。(3)更进一步地去跟政府加强合作。为了达到更好的企业发展目的,政府是一个非常不可缺少的合作对象,因为企业能够长远良好地发展不是只有单靠良好地企业内部环境就行,还要靠国家跟相关政府给我们创造的福利,而可以归纳出两个任务:第一个是相关部门需要对国内现有的一些相关政策环境有所改善,所有地方政府都要先对企业进行清楚地了解,在这基础上再建立一些比较实质性地政策辅助,用以帮助企业,第二个是政府需要大力协助企业进行科学研发工作,还要针对性地给予相应地奖励,把科技企业跟科技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结束语:综上所术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企业管理工作的因素不是单一的,是有很多种不同因素混合的,如果要全面解决所有的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除了从自身上进行调解外,还要有政府大力辅助,除了企业领导者需要自我提升,还需要企业技术人才有合理性地培养。但只有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那么企业科技管理将会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作者:马淑君 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单江,邹菲,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时效性,[J].新疆石油科技,2011(21)

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建议

1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的特点

当今世界农业科技迅猛发展,原始创新空前活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日新月异。同时,前沿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速度显著加快,农业正处于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的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重大科技突破的不断涌现,农业科技应用转化率也在稳步提高。新时期的农业科技组织模式与传统科技组织模式截然不同,正呈现出高新技术与交叉学科研究显著、联合攻关与协同创新突出、国际合作与竞争共存、产业需求与市场导向明确和科技管理方式不断升级等特点。

1.1国家科技战略部署更为前瞻,对科技项目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战略部署将越来越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我国科技计划体系将迎来巨大革新,原来分散在约40个部门的近百项竞争性科技计划将优化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和基地与人才专项等五大类,项目管理与基金申请将前瞻和系统。在新的科技计划体系下,各类管理主体职责也将更加明晰,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等诸多方面实行统一管理,而专业机构与领域专家将在具体项目管理中发挥作用。新的科技布局使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相关的外部环境、管理对象、管理范围和管理方式等都将发生新的变化,科技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科技管理形式也越来越复杂。2015年8月,农业部下发的《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提出,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壮大农业科技力量、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新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势必对科技管理人员在科研项目管理上提出新的要求[1]。

1.2农业高新技术与交叉学科发展迅猛,对科技管理专业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代农业科学研究已突破了传统意义的一般农业研究,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工程设计和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已成为农业科研的重要手段,在生物种业、食品加工、植物保护、资源利用与开发、新能源挖掘和农业装备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交叉研究已成为现代农业科学研究的关键特征,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速,且新兴学科也在不断涌现。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学科领域为例,涉及的交叉学科有农学与经济学(如农业产业经济与政策、农产品市场与贸易等)、农学与法学(如农业知识产权研究等)、农学与理学(如分子育种技术等)、农学与工学(如农业信息中的数字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农业设备自动化、农业遥感等),甚至有多学科交叉(如作物栽培学科由生物学、育种学、农艺学、农业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交叉、综合而成)。单一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已难以满足重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跨学科协同创新将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学科交叉融合逐渐加强,对科技管理专业性的深度与广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科技管理人员既要不断追踪世界前沿进展与技术革新,又要关注相关交叉学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以适应新时期的科技管理要求。

1.3多单位联合攻关加强,跨区域部门协同创新突出,科技管理的全局性逐渐凸显

当前,现代农业科技正呈现出产业型和共性技术型的大团队联合创新的特征。以产业型为创新单元主要呈现出某一产业领域从上游基础研究到下游产业应用的纵向链条式科研组织模式[2],如作物基因组测序、功能基因挖掘、新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试验和示范、推广与应用、种植制度、植物保护、机械作业等;以共性技术型为创新单元则主要呈现出某项高新技术横向贯穿于多个产业领域不同研发阶段的横向共享式科研组织模式,如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水稻、玉米等多个产业领域上游基础研究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基础数据库建设、农业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领域的应用,农业遥感技术在多种作物种植业领域的应用等。而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则恰巧需要在产业型与共性技术型纵横交错的过程中,打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性,着眼于整体协调,把多学科的知识和人才有机结合起来,集中不同单位的优势科研力量,构建大联合、大协作的攻关模式[3]。了解熟悉国内同类单位的科研领域与方向,及时跟踪国内兄弟单位的科技成果,探索新型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创新联合协作方式等正逐渐成为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的新特点。

1.4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科技管理亟须创新组织模式

随着科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向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在广度方面,其领域和范围日趋广泛,涵盖了遗传育种、农业生物技术、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疫病防治与控制、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在深度方面,也逐渐由此前的资源引进、技术模仿逐渐发展为合作研究与联合攻关,在农业基因组测序等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甚至处于领先地位。为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应对国际竞争的新挑战,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交流,加强与相关国外农业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的多层次、多领域和全方位国际合作,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通过国际合作使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水平明显提升。因此,农业科技管理人员要从合作渠道、内容和方式等多方面开展工作,需要逐渐从以往一般性的交流性合作,向应对全球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型合作转变,从偏重科研项目合作向整体推进(如“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转变。

1.5农业科研的产业与市场需求导向逐渐明确,科技管理需要紧密围绕生产应用

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必须始终以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是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定位。农业科研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特点,对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人员,既要有能力做好基础性、公益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为农业科研“顶天”层面的规划、建议、追踪和管理等工作出谋划策,又要做好成果转化、技术示范和产业应用等市场导向工作,为农业科研“立地”层面的知识产权应用与保护、推广攻关和企业合作等努力推进,还要根据产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将信息反馈给科研链条的上游,整合资源信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着重解决农业市场和产业切实需要解决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所以,紧密围绕生产应用将逐渐成为科技管理工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势下的新挑战。

1.6农业科技管理向全程化、系统化发展,科技管理的技术难度不断升级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与信息大爆炸,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促使科技管理范畴日趋扩大。其全程化特点体现在科技管理的内容从单一节点拓展到从科学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整个链条,涉及战略研究、科技规划、项目立项、科学研究、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等,除科学研究环节中的具体科研内容没有科技管理人员参与外,其他各环节都需要有科技管理人员参与,在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管理、产业化应用等环节往往还需要科技管理人员承担主要工作。系统化的特点则体现在科技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包含人才团队管理、学术委员会组织、科技平台建设、公共实验室运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和科研单位联盟合作等多方位的科技管理工作。面对科技管理如此系统化、全程化的发展要求,传统的科技管理手段已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管理要求,快捷高效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手段和不断完善的各类信息库已成为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和科技管理工作的新手段。

2新时期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农业科技迅猛又有序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管理的开展,而科技管理队伍又是决定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4]。长期以来,科技管理部门被作为日常的行政主管部门,尚未深刻认识到科技管理专业性强、综合性高和开拓性大的客观要求,在科技管理人员的配备和组成上多停留于以往的管理观念,且大多数科技管理人员未系统学习过科技管理,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管理人才少,与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国家在农业科研领域投入的逐年增加,农业科技发展迅速与国际接轨,在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给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对科技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

2.1高水平的思想觉悟与政治素养是对科技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

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者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综合素质、较好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服务意识,同时,其工作性质决定了科技管理人员还应具有服务理念、责任意识、道德素养和奉献精神等思想政治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者具有服务理念,摆脱当前科技管理人员以管理者自居的上传下达式管理和一味迁就科研人员忽视管理秩序的纯服务式管理两个极端思维,而应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科研人员的需求为导向、以科研团队工作顺利地开展为宗旨,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环境;二是要有责任意识,科技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对口部门多,工作内容既有宏观战略等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又有会议服务、材料报交等琐碎小事,这需要科技管理人员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积极努力、严肃认真地对待每项工作;三是道德素养,科技管理部门作为组织科研工作的关键部门,在项目立项和执行、学术成果鉴定等多个关键步骤中具有导向作用,这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坚决抵制学术腐败和弄虚作假[5],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科研环境;四是要有热爱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奉献精神,从为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的立足点出发,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倡导“讲贡献、论成绩”的价值观,切实增强科技管理人员的归属感,确保各项科技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2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做好科技管理工作的有力基石

随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越来越强,现代农业科技正在进入重要的跃升期。专业领域不断拓宽,学科交叉日趋显著,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要想满足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要求,科技管理人员除需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具备管理方面的科学知识,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管理水平,并及时向科研人员传递信息,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及时完善管理中的不足,实时有效提高科技管理的水平[6];二是具备大农业的知识背景,当前的农业科研已经步入到需要凝聚大团队、建设大平台和培育大成果的多单位、多领域联合协同创新阶段,需要科技管理人员熟悉大农业背景知识,了解不同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领域,积极寻求科技资源共享与技术人才互补,推动农业科技协同合作;三是具备较高的岗位专业技能,当前农业科技管理范畴还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生培养和科技统计与分析等多个领域,不同的管理岗位又需要不同的专业技能,需要掌握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国际合作与外事管理、农业高等教育和数字化信息化技能等。只有经常注重全面提高和完善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互补性,才能系统深入地做好科技管理工作。

2.3多元化的综合能力是现代农业科技管理队伍的时代要求

农业科技管理部门是科研单位管理机构中专业性最强的管理部门,其职责决定了该部门的事务烦琐、情况复杂。这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备多元化的综合能力:一是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的能力。农业科技管理面对的对象类别多、领域广,内部包括单位领导、其他管理部门、科研创新团队、公共支撑平台和挂靠机构等;对外包括上级主管部门、中科院、各高校和企业等业务合作单位。管理的形式包括科技任务的承上启下、创新团队间的组织管理、部门间的协作联动和与外单位的协调沟通等,这要求科技管理人员要树立全局的“大科学、大协作”的观点,加强本单位各课题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使从事科研活动的人、财、物等资源得到合理有效配置,以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二是要有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管理手段的能力。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高科技手段已运用到科研工作之中[7],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开展科学研究和从事农业科技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业科技管理人员仅会简单的电脑操作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巨大便捷,通过网络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实现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和办公自动化,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科技管理效率。三是具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科研单位处于行业的前沿,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出现,使科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都变得更加复杂。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加强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提升现代管理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具有现代学习意识的农业科技管理人才。

2.4活跃的管理创新能力是持续推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时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当前的科技管理性质、任务和管理手段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简单的上传下达式的管理手段缺少统筹性、主观能动性和科学系统性,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需求,科技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具有与科技研究水平相适应的创新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念才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观念,提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创新管理模式,形成更能促进科技研究的科技管理制度[8]。在管理观念上,农业科技管理人员需在专业层面和管理层面增强知识的系统性,要善于摒除陈旧管理思想的束缚,通过自己的工作实践,创新管理理念,不断探索新的、符合实际的和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管理模式。在管理机制上,要有勇气打破陈旧的运行机制约束,通过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创新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措施实现科技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9]。

3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3.1国家层面

1)建立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战略培训基地。依托各级管理干部学院建立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加速提高各农业科研院所中层以上管理干部和管理骨干的科技管理能力与水平。建立农业科技管理培训体系,设置农业科技管理标准化课程,如EMPA(executive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现代农业科技特征等共性基础课程,针对科研院所领导干部开展科技战略管理培训,针对各科技管理部门中层干部开展管理技能、现代管理方法等培训,针对一线科技管理工作者开展科技项目、成果和知识产权等技能培训,通过分层级、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高水平、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农业科技管理高级研修班,为全国科技管理型人才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现代管理知识传授、管理理念梳理和管理经验分享,有效激发参训学员的潜在素质,提升驾驭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能力,实现整体素质的提升。将具有同类需求的学员组合成一个特训班,针对共有的短板实施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如从科研一线选拔的管理学员主要开展管理学科的技能培训,而对于缺少专业业务知识的管理人员则主要开展领域专业知识培训。2)积极落实和强化科技管理人才发展规划与战略储备。《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加强科技管理人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能力建设,从战略层面对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重点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科技管理人才队伍。因此,一是积极推进科研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科学用人机制和绿色通道,推动不同类型单位间的人才人事关系流动,尤其是促进优秀的企业、高校管理人才向农业科研院所流动,促进科技管理人员来源的多元化;二是设立科技管理类的研究课题,针对农业科技管理特点、科技管理新方法等进行创新研究,研究制定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手册等范本,推动新时期科技管理规范化、系统化的经验推广;三是借鉴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经验,设立科技管理硕士(MSA,masterofscienceadministration)学位点,以联合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模式,与农业综合性高校共同开展科技管理硕士教育,建立以培养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为目标的科技管理硕士学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才[10],为农业科研院所输送职业化科技管理人才;四是构建科技管理人才库,通过新学员培训与老学员再培训,加强人才交流,也为各单位人才流通与交换搭建了平台。3)建立人才互换交流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的流动机制,制定一系列的指导方针,提高人才流动效率。一是建立干部交流互培机制。依托国家各类重点实验室与重大工程、学会等,选拔优秀科技管理干部到兄弟院校、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等挂职锻炼。通过定期交流、人才互聘和知名管理专家共享等模式,实现科研院所之间、高校间、行政科技厅与科研院所间互换培养。二是从国家层面推动科研院所与当前大型集团、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等搭建人才合作的桥梁,将高新技术企业与跨国集团的最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进到科研院所中,以交流挂职、短期互访、特聘兼职、技术咨询和项目联合等多种方式互相提供人才智力共享。三是打破区域间的体制机制束缚,加强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如大陆与港澳台流动人才的资格互认、档案的信息化开发,保证人才跨区域流动后档案信息等可以及时调动存储。

3.2研究单位层面

1)主管领导提高管理出成效的意识。当前,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领导大多从科研专家行列中选拔产生,其在专业的科研领域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但管理理念和管理素质却不尽相同,一些主管领导仍然存在“重科研,轻管理;重使用,轻培养”的思维,甚至有部分还停留在“发发通知、收收文件、搞搞服务”的认识阶段。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效的科技管理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提高主管领导“管理出成效”的意识,将有利于科研单位更有序地组织开展科研工作,大大提升科研效率。主管领导作为农业科研院所最高层级的科技管理工作者,同样需要接受管理专职化的培训,培养战略思维,提高管理素养,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转变将重心放在竞争项目、寻找资源和拓展产业化等效益上而忽视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重科研,轻管理”的思想;要有效改善科技管理人员的发展不受重视,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的“重使用,轻培养”的现状,坚定科技管理中也有创新的理念,从而切实提升科研单位全体对“管理出成效”的认识。2)加强科技管理人才的引进与自主培养,重视人才储备与梯队建设。新时期的农业科技管理工作对从业者在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优秀科技管理人才的选拔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农业科研单位完善人才发展规划与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在人才的引进方面,打破系统内部流通的限制,通过多途径引进优秀管理人才,特别是重视有不同背景及经历人才的引进,针对不同层级的人才,分别采用协议工资制、岗位聘用制等方式促进人才引入工作。在人才自主培养方面,针对有培养潜力的青年后备人才进行有计划性的系统培养和培训,通过培训、进修、人才交流、研讨会和挂职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由于当前科技管理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单位在人才储备与梯队建设方面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建立管理人才梯队建设机制[11],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在管理人才流失时及时补充,从而不断提升单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持续开展科技管理队伍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随着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决非一劳永逸,科技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水平需要不断提升与更新,才能紧跟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一是在单位层面为科技管理人员建立长效学习机制,积极制订实践与教育培养相结合的人员培训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科技管理研讨会,从机制上加强科技管理队伍的继续教育工作;二是加强单位科技主管部门的建设,不断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素养,更新管理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注重组织与协调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三是提高科研团队秘书的管理素质,对他们进行科技管理政策、科技管理流程等基本管理知识的培训,使科研秘书成为科技管理人员的有力抓手,从而在管理部门与科研团队之间搭建有效沟通的桥梁。4)多举措改善科技管理队伍工作环境,提高队伍稳定性。稳定的科技管理队伍是现代化科研院所建设的关键点之一,多方位、多渠道改善科技管理队伍的工作环境,将有利于科技管理队伍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积极倡导“敬业执着、严谨探索、继承开拓”的道德风尚,充分发挥创新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规范作用,鼓励科技管理人员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其次,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引导措施,激励包括奖励、评优和职称评定、工作考核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通过安排科技管理人员的进修、深造增强受训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12]。最后,完善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评价体系,对管理人员工作绩效进行科学评估,打破现有职务、职称晋升的局限,对以资历、年龄为导向的现有分配方式进行改革,对业绩优秀的科技管理人员给予嘉奖,推动科技管理人员保障机制的建立。5)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借鉴兄弟单位经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科技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通过先进管理工作者经验分享、对口管理部门互访和管理人员挂职锻炼等措施,借鉴兄弟单位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管理水平;二是加强与单位内科研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主要围绕完善管理、提升服务两个主题开展,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管理—科研座谈、管理工作流程讲解、科技管理工作意见征集和实验室随访等做法)从科研人员处获取反馈信息。在沟通中既及时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又将科技管理的信息传递给科研人员。通过交流不但有利于更好地梳理管理工作,完善管理方法,而且能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6)创新科技管理运行模式,提高管理队伍整体效能。科技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科技管理的运行模式有利于打破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效能。通过新的管理模式,凝聚形成一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和有序高效的科技管理团队,切实解决管理僵化、效率不高等弊端;有计划地开展科技管理部门不同岗位的专职性技能培训,同时,促进各岗位间的人才知识共享和交流,切实保障队伍内部的高效运转;推动科技管理人员轮岗锻炼,使科技管理人员熟悉整个科研单位的科研概况、项目、成果和知识产权等整个科技管理过程,真正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人,互相支持、互为补充”的有序局面,不但有利于提高服务科研的水平,而且能增强科技管理队伍内的相互理解与支持,从而实现整个科技管理队伍的效能提升。

4参考文献

[1]刘蓉蓉.科研项目管理与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建设[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5):31-33,88

[2]陆建中.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长效支撑机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2(4):2-5

[3]陆建中.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与重大命题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6):1-6

[4]谢慧娜.浅析转制设计院所科研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及能力要求[J].大众科技,2010(11):191-192

[5]杨永坤.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行为规范管理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1):83-86

[6]颜志梅,陈璐,李虹.浅谈新时期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要求[J].科技与管理,2012,14(2):116-118

[7]戴洪娟,白一光,蒋启东.浅谈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条件[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4):78-79

[8]张微.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刍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58-59

[9]周攀,周晏起,刘笑,等.谈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4):94-96

[10]马卫华,肖向晨,赵敏.论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J].云南科技管理,2007(4):40-42

[11]吴卫成,尹训国.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5(4):17-18

第4篇

关键词:科技管理系统:安全防范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适应日益网络化的电子政务工作要求,需要搭建对内对外的申报和管理平台,实现科技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和网络化。科技管理系统的使用已经普及,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科技管理系统的安全隐患也日益显露出来。因此,进行科技管理系统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十分必要。

1.科技管理系统的安全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载体,但网络信息系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技术和社会等因素影响,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其安全缺陷也给个人、单位乃至整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带来了较大冲击。作为政府部门的科技管理外网,安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攻击者可以利用网络的一些缺陷,实行计算机网络攻击和入侵,造成数据的改写或损坏,用户的非法访问有可能造成敏感数据泄露、系统瘫痪、业务中断等。

科技管理系统的网络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1)来自互联网的各种攻击行为。互联网的信息共享增加了安全防范的难度,黑客入侵、网络病毒入侵、非法访问、恶意破坏、越权使用资源、信息窃取等已经成为影响网络安全的普遍因素,其可能使用的常见技术手段包括:非法扩充权限、植入木马、拒绝服务攻击、利用系统漏洞、使用开放的端口、采用snifer等监听窃取非法手段获取数据。(2)来自科技管理系统外网内部或外部,包括伪造身份访问、篡改密码、数据等非法越权访问。(3)数据安全风险。科技管理系统在进行事务处理、项目审批等过程中,必然留下大量的个人、集体隐私信息,这些重要的数据意味着重大的经济利益,核心数据储存在计算机网络服务器必然有非法分子窥知,通常会利用病毒和黑客手段来非法获取,为己谋取非法经济利益。(4)非法逻辑访问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如:SOL注入攻击、逻辑炸弹、口令入侵等。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还不到网络建设资金总数的1%,比欧美国家更是低得多。各科技管理系统的建立也是各科技单位根据需要招标采购或是自行开发,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系统本身基本上只关注了客户需求的表面模块的研发,由于企业对于安全问题的不重视或是存在侥幸心理,加上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和专业指导,对于科技管理软件网络安全的性能层面投入不多,管理软件的安全问题普遍不容乐观。

2.科技管理系统的安全防范

2.1提高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要防患于未然,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学习防护知识,不断提高安全技能,制定防范措施和预案,赢得主动权才能确保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树立安全意识,强化责任,定期排查电脑病毒,防止用户名和密码随意泄露,严格按照安全管理规范运行操作,接入设备和数据来源一定要合法化,切忌随意接入网络和使用非法软件。

针对科技管理系统业务过程的改造,因系统在大批量申报项目的使用人员中,用户名和密码的复杂化容易遗忘,使大多数用户在使用本系统时,宁可选择简单密码,因而存在系统登录时密码过于简单的普遍现象,对于恶意使用者非常容易通过用户名密码猜测登录,一旦登录成功,对有恶意行为的防范,面临崩溃。针对这种疏漏,首先采用登录注册时的固定电话锁定信息修改请求来源,方可修改使用人员的邮件或手机号码信息,再通过发送手机随机验证码或邮件随机验证码,从面完成密码的自主、便捷修改,在此基础上完成密码的繁杂化条件设定,减轻维护人员的压力,防范用户名、密码层面出现较大的疏漏。从这个意义上说,要面向业务过程,从代码级层面解决管理过程中技术维护的便利与安全性。针对业务进行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的同时,也要开展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更全面地解决安全防范。还要考虑到网络结构的可移值性,方便今后与科技创业服务大厦的设备及资源整合,不能造成资源浪费。

2.2加强科技管理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

虽然我国在不断地开发研究,但是现阶段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仍旧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继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安全性的研发工作非常有必要。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自身核心安全管理技术,同时,要做好相关的技术结合工作,确保管理系统的安全。

2.3做好科技管理软件的技术防范

要求代码提供方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对已有的服务器运行的平台代码进行全面检查,进行编程防范、数据库配置防范、操作系统配置防范。对数据库连接用户限制权限,按照不同类型操作用户建立独立账户,授予权限与操作相匹配,防止操作权限过多发生越权操作、权限与责任不对等。

2.4数据库账号创建与管理的安全防范

数据库安全系统首先要对每一名用户进行数据库账号的创立,任何用户在进行数据库操作时需要经过系统的安全设置检验。在这一环节中所有默认的数据库用户的账号被锁定与终止,如果需要激活某账号,则需要重新分配,建立自己的账号并进行管理是维护数据库安全的最佳尝试。对数据库的账号进行安全管理的实质是对具体操作进行分析并获取最终控制权。

2.5操作系统的配置防范

操作系统通常都提供一些安全功能,充分利用好系统提供的安全功能,也是有效防止攻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实际工作中,通常可以利用不同的操作系统在安全方面的优势来防范攻击,对于安装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而言,在硬盘分区时有FAT和NTFS两种方式可选,通常建议选择NTFS作为文件系统的格式,相比FAT文件系统,NTFS文件系统在性能、安全、可靠性方面提供了很多高级功能,通过它可以实现任意文件及文件夹的加密和权限设置、磁盘配额和压缩等高级功能,因此NTFS会更加安全。另外,操作系统提供的文件权限设置和加密功能保护数据库文件也是非常有效的安全防范手段。比如:如果应用系统采用IIS提供信息服务,就需要对Web站点目录设置合适的访问权限,一般情况下,不要给予目录以写入和允许目录浏览权限,只给予ASP文件目录以脚本的权限,而不要给予执行权限等。根据目前科技管理系统中的实际情况,需要按照系统的应用特点分别进行安全分析和设计,将科技管理的安全提升到较高的安全级别,确保整个网络安全、稳健的运行。

2.6及时更新杀毒软件,配备防火墙

计算机网络安全在面对黑客以及病毒攻击时,如果没有专业性的病毒查杀软件,计算机网络安全系数将大大降低。所以,要为计算机安装正版的专业性较强的杀毒软件,设置自己的扫描日程,若没有自动地打描日程表,可以设定一个提醒装置,保障定期对计算机扫描,并及时更新杀毒软件。另外,要在计算机上安装防火墙,并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设置,过滤信息报,屏蔽非信任的IP地址,禁止非信息IP访问科技管理系统,使入侵者必须先穿越防火墙安全设定才能进入到计算机。在使用防火墙的过程中,管理员应对防火墙显示的重要信息进行记录,否则无法及时发现、处理安全隐患。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第一要从代码层级入手,解决平台安全漏洞,其次是建立全面的安全保障措施、灾备方案。

2.7加强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控制

现在的网络覆盖面太广,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地登录互联网进行操作,因此,在访问网络之前,必须保证网络资源的安全性,才能够维护网络安全。由于大多数病毒都是通过服务器入侵到计算机的,因此在进行网络访问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控制工作。与此同时,网络管理员还应该加强网络监控的力度,对于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页面全面锁定控制。与此同时,还应该定期对网络端口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并且通过设置网络的进入权限,全方位地防范不法分子的入侵。为了确保在信息网络系统进行通信、处理和使用的信息内容,在各个物理位置、逻辑区域、存储于传输介质中,处于动态和静态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与人、网络、环境有关的技术安全、结构安全和管理安全。简言之,安全就是保证网络信息系统的合法用户在允许的时间内、从允许的地点、通过允许的方法对允许范围内的信息进行允许的处理,同时能有效防范非法用户访问与攻击网络信息系统。

2.8防止垃圾邮件和反间谍软件的入侵

要防范垃圾邮件的入侵,不仅不能响应自己的电子邮件,也必须保护好自己的邮件的地址。同时,可以在邮件服务器、接受黑名单机器上设置垃圾邮箱锅炉功能,采用过滤器和黑名单降低垃圾邮件出现的几率,并保存合法文件。

第5篇

关键词:技术路线图;技术特征;流程图

中图分类号:D03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Introduc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ical roadmap for the engineering project with example

Zhang Henghui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200125)

Abstract: A successful technology project always has sophisticated technical thinking, which epitomizes the technology roadmap.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functions of technological roadmap on th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summarizes the critical steps and processes, described the key steps and flow combined with instances.

Keywords: Technological Roadmap;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 Flow chart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化和科技工作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技术研发的管理理念和思路也在不断改变,科研和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科研目的不再是重视技术的本身,而更注重实际的应用;生产的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也更趋紧迫;从技术原型创新开始到中间试验、工程应用,再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研发”正在大量地推行。随着科技的进步,科研项目的复杂程度增加,导致常用的经验、思路和方法已不适应当前科研项目技术问题的解决,其研究效率和研究成本必然会增加[1]。

技术路线图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管理的新工具和新方法。该方法通过项目研发风险与可行性的深入探讨,直观显示项目目标以及过程的关键时间和关键点,为研发者提供较为准确的技术路线[2]。

技术路线图虽然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其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国内开展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更应该结合新时期下国内企业发展模式、创新需求开展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技术路线图研究。本文通过技术路线图在工程技术研发方面的应用,结合实际技术项目的研发过程,对技术路线图的形成与制定和流程进行了总结。

1、技术路线图的发展与意义

技术路线图(Technological Road Map,TRM)是满足产品的开发需求而进行备选技术的识别、选择和开发的技术规划,可以用于探寻和确认技术资源、组织目标和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三者的联系,是支撑科技管理和规划的有效工具[3]。

TRM最早出现在美国的汽车行业,之后,许多公司、行业协会、国家实验室、政府部门等开始绘制各种TRM。中国科技部于2007年组织有关专家首次开展了国家TRM研究和制定工作;中国科学院2009年6月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2011年上海绘就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技术路线图;为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自此之后,TRM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国际上,国际能源署(IEA)了2050年核能TRM、风能TRM和太阳能光伏TRM等;美国政府层面了生物质能源TRM、氢能TRM等。另外,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先后开展过产业TRM研究制定工作,以期提高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技术路线图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应用是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技术路线图可以将各种理论和趋势的论述与各种理论模型组合在一起,鉴别出学科之间以及学科内部的潜在联系,发现更广阔的知识空间,解释并理解各种调查和实验情况。技术路线图甚至可以将解决问题的各种工具和设备以及图纸、图表等整合在一起。

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由于产业技术路线图给出了清晰的技术创新路径及其演进规律,可以按照时间序列和过程节点,把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创新主体有效组织起来,围绕同一目标开展创新,做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集成创新。

从技术路线图过程来看,主要市培养了良好的沟通机制,进而形成研究应用化的氛围,提高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成功率、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率。在科技管理工作中,通过技术路线图的过程,可以让技术人员更清楚市场的需求,从而开发更适合需求的技术。

2、科技项目中的技术路线和技术路线图

2.1 科技项目中的技术路线

科技项目在立项阶段需要填写《科研计划项目课题任务书》,在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的描述中,往往涉及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问题。科技项目中的技术路线一般是指项目研究的准备、启动、执行、再重复⋯⋯直至取得成果的过程,是一种基于时间规划、叙述现状与技术发展前景逻辑关系和演变过程的意思表达。

具体来讲,科技项目的技术路线就是指申请者对为达到研究目标而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合理的技术路线可保证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撰写技术路线时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科技项目的技术路线侧重在申请项目研究内容确定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研究开发,即把申请人的研究方案和技术措施用文字表达清楚。同行专家即可根据申请人提出的技术路线判断申请人提出的研究课题能否如期完成及所能达到的水平。在技术路线中,特别注意要把关键问题写清楚,并且要把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案、技术措施写清楚,同时还要写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为解决这些困难所采取的措施等。

技术路线关键在于表达清楚,不要求有过高的复杂性。

2.2 技术路线与技术路线图的相似性

技术路线与技术路线图有许多类似之处。首先,宗旨上的相似。根据定义,技术路线网是用来描述技术变化的步骤或技术相关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最终的结果和制定它的过程和方法;科技项目技术路线是指项目研究的准备、启动、执行、再重复......直至取得成果的过程。二者都是描述技术动态(由当前向未来发展)过程的方法。通过这种描述,人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酝酿中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事项的基本轮廓。

其次,表达方法的相似性。根据定义,技术路线图使用的表达方法主要是简洁的图形、表格、文字等;科技项目技术路线使用的表达方法主要有文字、流程图、示意图等。如果忽略宗旨上的差异,二者之间是完全可以互通的。

第三,作用的相似性。根据定义,技术路线图可为技术开发战略研讨和政策优先顺序研讨提供知识、信息基础和对话框架,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决策效率;科技项目技术路线可表述科技项目如何实现研究内容的逻辑步骤,说明科技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作为科技项目立项评估的参考。二者的主要作用是一致的,都是描述科技事项内容的实现步骤、过程、相关要素。

因此,科技路线图与科技项目技术路线具有同构的逻辑关系,可将技术路线理解为技术路线图的子集。

3、技术研究中运用技术路线图方法的重点

(1)市场需求

目的是针对技术路线图的技术现状,识别未来市场对技术和服务的需求,分析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驱动力,明确技术发展定位。其核心工作是采用科学的方法,筛选出市场需求要素优先序列,为选择技术创新战略、确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以及研发计划的组织管理等提供依据。同时,市场需求要素分析还将为确定研究发展目标提供依据。

(2)研究目标

目的是在明确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市场对产业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凝聚专家对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判定,确定技术发展目标。

(3)技术壁垒

目的是根据未来发展目标,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技术(包括工艺)壁垒。其核心工作是从现存的技术壁垒中筛选出优先要解决的技术壁垒。通过对这些技术壁垒的突破,实施技术升级,实现目标。

(4)研发需求

目的是确定突破产业技术壁垒和关键技术难点的研发需求,找出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厘清需要培养和提升哪些能力,确定研发需求和组织研发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技术发展模式(主要为三种模式,即自主研发,技术合作,技术引进)。通过这些研发需求,突破技术壁垒。

针对上文中有关路线图的重点,典型的科研项目中的技术路线图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路线图的一般流程

4、技术路线图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在桥梁顶升移位技术研究为例,介绍相应的技术路线图具体实施过程。

(一)、市场需求

桥梁的顶升移位技术的技术难度大,需要从结构分析、设备使用、施工管理等方面共同完成,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目前国内多家单位,对不同地区、不同桥梁进行了相应的施工,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也不乏失败的案例,主要表现在:

施工过程中,设置的临时结构,或为施工进行的改造结构不合理,导致结构产生不利受力,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前期受力分析不够,导致顶升过程中或归位后出现结构不利受力。

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对既有结构的合理改造,在顶升部位、移位过程中或归位过程中出现不利受力损伤破坏。

既有桥梁移位后缺乏相应的检测和保护措施,导致结构后期受力发生改变,受力性能减弱。

因此,需要从设计、施工、检测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规定,包括设计的相关技术条件、施工安全相关技术规定、施工设备与安装相关要求、质量检测与保证措施等。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实现真正的经济、安全、环保工程的实施。

目前国内尚无桥梁顶升移位改造的技术规范或规程,相关施工均依据施工单位工作经验进行,或参考国内外其它行业相关技术规范、规程和建议,缺乏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二)、研究目标

在总结桥梁顶升平移改造技术在桥梁结构中的设计施工经验基础上,补充和完善桥梁顶升平移改造中的关键技术,并通过一定的桥梁结构施工验证,从而实现最终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标准《桥梁顶升移位改造技术规范》的制定中。

(三)、技术壁垒

多年来,国外在该领域实施技术垄断,技术引进费用高昂,且容易引起知识产权纠纷。

(四)、研发需求

桥梁结构空间尺寸巨大,自重大,受力性能复杂,要确保桥梁的顶升施工和后期使用的安全,需要在确保其顶升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法,确保每一部施工工序均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然而要实现这一点,空间结构受力性能的预测不可缺少。

为此,需要解决三大关键技术:

(1)利用动态仿真技术,实现桥梁结构在顶升平移过程中的受力动态分析,从而辅助顶升施工方案的制定与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2)桥梁结构的顶升平移过程中的机械施工的连续性、协调性和平稳性。

(3)顶升平移后桥梁的上、下部结构发生改变,加上使用性能的变更,需要以新结构的角度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需要针对性的桥梁检测与评估标准。

(五)、研究基础

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科研课题小组进行联合攻关,利用产学研联合体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多种相关研究设备,施工单位拥有许多试验和依托工程应用的大型设备,进行一系列的科学试验,并将取得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施工单位的具体工程中。

参考文献

仪德刚,齐中英,赵新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技术路线图[J].科技管理研究,2006(1):98-100

韩晓琳,张庆普.技术路线图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预测,2007(2):41-47

李栎,张志强,安培浚.技术路线图的发展与应用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9(3):8-13

第6篇

一、研究专题和时限

专题一:区(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

建设目标

建设和完善一批区(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提高基层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在采集企业需求、集聚科技资源、提供创新服务、辅助政府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科技公共服务效能,优化企业创新创业环境。

建设内容

通过市区(县)联动,整合现有各类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以新建服务机构或提升已建机构服务能力等方式,建设和完善一批服务中心,通过建立稳定的服务队伍、形成健全的服务体系、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支撑与保障。

服务中心应承担以下部分或全部功能:一是承担科技创新相关的事务受理功能,即协助区(县)科委开展项目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申报、小巨人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等事务的受理工作;二是对接功能,即对接市级各类科技创新服务资源,作为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市科技创业中心、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技术交易所等市级科技服务机构在区(县)的分支或延伸服务机构,推动政府科技公共服务供给与企业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三是信息采集功能,配合“科技企业统计与服务通道”的建设和运行(见专题二),协助区(县)科委开展科技企业统计的相关工作,并常年开展区(县)辖区内企业需求的采集、汇交和反馈等工作。

申请条件

申请单位应具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服务人员,并拥有一定面积的服务场地,能开展常年受理、服务工作;应当具备对各功能模块的服务绩效进行实时统计、上报有关数据和组织服务案例编写的能力。市科委视服务中心具体承担的功能情况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所在区(县)科技主管部门应承诺对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执行期限

*年6月——*年5月

专题二:科技企业统计与服务通道建设

建设目标

在完善科技企业统计工作平台的基础上,为各类科技企业提供科技相关服务信息开辟通道,并为区(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采集需求、集聚资源、开展服务提供网络支持。

建设内容

开发、建设并维护“科技企业统计与服务通道”系统,满足全市科技企业统计和区(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相关工作的信息网络支撑需求。科技企业统计与服务通道应实现科技企业统计、企业成长跟踪、创新能力评价、创新集群分析、向企业推送科技服务信息等功能。

申请条件

项目申请单位应当拥有专业的系统开发和运行维护人员,具有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丰富经验,熟悉科技企业统计工作,并具备与相关部门就企业基本信息共享和利用进行协调与合作的能力。

执行期限

*年6月——*年5月

专题三:围绕区县创新热点培育的相关机制创新实践

建设目标

围绕区(县)创新热点的培育和创新集群的建设,开展相关机制的创新和探索实践,提高区(县)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更好地发挥区(县)科技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建设内容

支持相关中介服务组织或行业协会,围绕区(县)创新热点培育的需求,在区县科技主管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在科技成果应用示范机制、技术转移扩散机制、政府采购服务机制以及创新绩效评价等方面开展创新,形成相应的工作方案并推动实践。

申请条件

申请单位应当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行业协会或公益性中介机构,具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和专职的服务人员。申请单位应具备与相关区(县)的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能力,申请单位所提出的创新机制方案应紧扣该区(县)“创新热点”培育的需求,并拥有开展科技成果示范应用和技术转移等新机制创新实践的基础条件。相关区(县)科技主管部门应承诺对机制创新的方案给予配套经费支持。

执行期限

*年6月——*年5月

二、申请方式

1、凡符合申请条件、有意承担以上任务的、在*注册的法人单位,可登录“*科技”网站,进入“网上办事——科研计划项目可行性方案”,按要求在线填写并提交《*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版),正式提出申请。

2、本指南申请起始日期为*年3月3日,截止日期为*年3月24日。申请时,需提交书面申请材料一式4份,所有书面申请材料需采用A4纸双面印刷,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方式。书面材料集中受理时间为*年3月18日至3月24日间工作日的9:30—17:30。

3、*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收到书面申请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完成形式审查,如不符合申报条件或缺少相关材料的,将予以退回或要求在规定期限内补齐。

4、网上填报备注:

1)登陆“*科技”网,进入网上办事专栏;

2)点击《科研计划项目课题可行性方案》受理并进入申报页面:

-【初次填写】转入申报指南页面,点击"专题名称"中相应的指南专题后开始申报项目(需要设置“项目名称”、“依托单位”、“登录密码”);

-【继续填写】输入已申报的项目名称、依托单位、密码后继续该项目的填报。

3)有关操作可参阅在线帮助

第7篇

2012年是上栗县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之年,在乡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下,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严格对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及实施方案,结合本乡实际开展工作,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及下半年工作打算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科技创新年活动的组织领导。乡成立了科技创新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实施方案。通过成立组织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强化了我乡科技创新年活动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科技政策和知识。将各类科技奖励扶持政策在第一时间传达到企业,让有关企业充分了解和掌握政策内容,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三、认真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择优选派了三名业务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机关干部作为科技特派员,分别下驻到县首批科技扶植型企业,传达有关科技创新精神和掌握企业有关科技动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乡科技型企业项目库,并分别设立了科技特派员。

四、做好企业科技管理,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环境。走访有关企业,引导企业对自主科研成果、项目、产品专利进行申报、鉴定,培育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

五、加强科技培训力度,增强农民科技发展意识。让人民群众接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我乡的科技培训始终将农业增收、农民增收为工作重点,到目前为止,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2期,参加人员120余人次,同时发放科普资料,接待技术咨询。

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

2.继续跟踪走访有关科技扶持企业,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与制订,引导他们从专利战略角度去研究专利申请,培育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继续抓好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

3.继续加强与科技型企业的联系与沟通。引导企业加强新产品、新成果的自主研发力度,并做好有关申报工作。如鼓励佳联科技公司做好省级新产品计划申报工作,力促该公司2012年完成1项新产品成就成果鉴定。

第8篇

1.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科技的新要求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环境监测的业务要求主要体现在内容和运行方式2个方面。从内容上主要体现为“全面设点、自动预警”,要求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全覆盖;通过加强污染排放监控和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等全面提升风险防控和应急预警能力。从运行方式上主要体现为“全国联网、依法追责”,建设大数据平台,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信息统一;通过考核问责和同步执法促进政策落地,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在环境监测科技方面,要求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环境监测条例、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M统一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态、污染源、噪声、振动、辐射等监测布点、监测和评价技术标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各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确保排污单位、各类监测机构的监测活动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M。

2.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对环境监测科技的影响

环境监测省级以下机构垂直管理,将有效逼制地方保护、干预执法、数据不实等情况的发生。但对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特别是环境监测标准、规范、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监测的运行管理也将因此发生较大变化,整体方式大体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另一类是环境监测部门自行运维。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社会化运营,将改变以往按照年度监测任务的开展方式,以合同管理方式为主,监测方法、质量控制、数据评估都将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省级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将改变以往按照各级行政区开展监测的运行方式,由省级环保部门统一规划实施。这2个变化都要求通过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3.科研管理体制的新变化

“十三五”的科研体制也有较大变化,强调对科技资源进行统筹,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在考虑部门功能性分工的基础上,建立公开统—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从管理机制上看,建立部际联席会议作为部门协调的主要工作平台,成立专业机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为基础的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并建立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部际联席会议由科技部牵头,财政部、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参加,制定议事规则,负责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等工作。专业机构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等。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对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布局、重点专项设置和任务分解等提出咨询意见。科技部、财政部对科技计划的实施绩效、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和专业机构的履职尽责情况等进行评估评价和监督检查。

从具体内容上看,中央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将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5项,并且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管理,加强项目,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63。

为适应这一变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导向要从“监测科研可以帮助监测工作解决什么问题”转变为“国家需要监测科研做什么”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拓展系统内外合作,逐步开创国家需求大背景下的科研工作。

4.环境监测科技的现状和挑战

4.1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现状和挑战

环境监测标准方法目前面临3个主要挑战:—是根据新的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部分新的污染物尚缺少国家和行业标准方法;二是部分标准方法因可操作性问题、方法之间可比性问题,尚待修订或制定新的方法;三是各部门、各地区的监测方法、评价标准尚不统一61。

4.2 水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设立了“国家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该项目围绕流域水环境监测业务化平台、监测装备、水环境监测分析方法、质量管理、体制机制5个模块开展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攻关研究,开发了水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在示范区初步实现了流域水环境监测的分析方法标准化、质量管理规范化、数据平台信息化、仪器设备国产化、技术天地一体化和网络示范业务化。

从总体上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研究内容超前,启动时间早,科研成果领先于环境监测业务发展,但是地下水的研究相对滞后。

4.3 大气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已经于2015年11月,按照“统筹监测预警、厘清污染源头、关注健康影响、研发治理技术、促进成果应用”的思路,确定了六大类25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一类为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包括大气有机物集成化在线测量技术、大气污染多平台一体化监测技术、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精细网格大气动态污染源清单技术、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5个部分。

其他与环境监测相关的任务还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改善管理支持技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示范等。

从总体上看,“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预警业务工作和科研工作将同步推进,主要挑战应当是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业务工作中。

4.4 土壤环境监测科研现状和挑战

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已经列入国家科技部际联席会议的议事日程。环保部已经于2015年启动了公益专项“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也已经正式列入国家环境监测任务。

从总体上看,目前土壤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尚不足以指导土壤环境监测业务工作,有关研究相对滞后。

5.“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发展方向与展望

5.1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相关内容,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编制《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该体系以环境监测标准、方法为主,包括相应技术文件,将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分为基础技术、监测技术、评价技术、信息技术、质控技术及其他技术6个部分,分要素梳理现有技术、已立项标准和需要建设的内容,重点解决部分标准方法实用性差的问题,努力推进各部门的监测标准方法统一工作,并为地方环境监测网络的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指导与依据。

5.2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水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促进试点业务平台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标准方法的实用化,将试点业务平台范围逐步扩大为水环境监测预警业务体系。按流域水环境功能和污染源时空特点,在现行监测点位、监测项目的基础上,进行系统优化设计,按流域系统重新整合水环境监测技术。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针对水环境监测的采样、预处理、分析测试各环节,制定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

5.3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大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应紧密围绕气专项,以空气质量监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预报预警建设为重点开展工作。一是深化大气污染监测(观测)技术研究,努力解决重点行业多组分大气污染源排放高精度在线监测技术。二是努力开展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技术及应用,为研究大气环境变化和制定污染防治政策提供标准化共享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气污染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稳步推进重点地区空气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和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08。

5.4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工作与展望

土壤环境监测科技规划应积极跟进“土十条”对环境监测的需求,提前参与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需求编制工作,及时总结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其纳入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中。努力做好“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构建和业务化运行保障研究与示范”项目与“十三五”土壤污染防治重点专项的衔接工作。

5.5 其他环境监测科技工作

从国家层面上“十三五”环境监测科技工作还可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从地方层面上,可以结合国家需求和本地重点工作申报地方的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形成以国家专项为重点,自然科学基金和地方科技计划为补充的环境监测科技体系,全面推进环境监测业务工作。

6.结语

第9篇

摘要:2009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在镇江召开,主题是贯彻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会议精神,启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传达贯彻农业部在京召开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会议精神,按照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研究落实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学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文章对农业产业技术对蚕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我国蚕业农业技术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蚕业发展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新举措,2007年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链开展试点,2008年启动包括蚕桑产业的50个农产品产亚链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2007年农业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为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在水稻等农产品产亚链开展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后,从目标规划深入研讨到对职能定位认识,各阶段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对我国现代蚕桑产业健康发展技术支撑作用凸显。

1建设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是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依托创新优势的地方科研机构,以产品为主线,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建设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紧密衔接、服务农业社会发展的产业技术体系,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农业部启动水稻等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试点,在服务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增40个农产品开展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蚕桑农产品进入体系建设。产业技术体系框架由研发中心与试验站构成,设有国家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与首席科学家岗位,研发中心由6个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岗位聘请专家,由中央财政支持基本研发费。从事产业技术发展基础性研究工作,解决国家产业技术发展重要问题。收集分析技术发展动态信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监管功能研究室运行。另一层级按农产品区域生态特征,中央财政支持试验站每年30万元研发费,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试验示范,调查生产实际问题,监测分析疫情等动态变化。全国设置50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954个岗位专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技术管理机制创新,50个产业技术体系吸纳近2000位农业科技专家,创新了科技管理方式,选题立项把握产业需求,重点考核技术应用效果,经费支持实行以任务定经费的方式稳定支持优秀专家。促进科研人员深入一线,加强应急科技服务能力。产业技术体系抓住农业产业特点,蚕桑产业纳入50个体系中,推进蚕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构架

蚕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拥有67多万hm2,丝绸工业年产值愈3000亿元,蚕业成为许多区域农民增收支柱,根据蚕桑优势区域发展规划提出提高蚕茧单产的指导思想及提升中部发展西部的战略,规划桑园面积达150万hm2,根据蚕桑产业区域布局,经深入调研研讨,提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调研报告,主要内容是专项研究框架。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关于技术体系实施方案要求,提出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方案。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与实验站构成,技术研发中心依托西南大学,下设6个功能研究室,遗传种研究室依托西南大学,养蚕研究室依托农科院研究所,病虫防控研究依托农科院研究所,加工综合利用研究依托广东农科院,设施与机械研究依托四川农科院,产业经济研究依托浙大,中心由11个科研教学单位一线从事研究专家组成,科研单位占58%,蚕桑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25个岗位科学家聘用基本覆盖范围广蚕茧总量95%以上产区,整合蚕桑领域优势科技资源,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将对产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技术体系工作任务是对蚕桑产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及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开展产业发展储备性与前沿性研究,解决大面积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技术问题,提出解决突发性生产问题的可行建议,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任务是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户收入。我国蚕桑产业随着结构调整,带来系列产业技术需求变化,对产业技术需求广泛调研,提出产业技术核心任务,但随着亚热带蚕业的发展,必须从新的视角思考产业发展需求的研究技术支撑,要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必须改革创新,解决产业发展新问题。

3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下的蚕业发展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立,是我国蚕业振兴的机遇,通过东桑西移加大对产业投入、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对应用科技投入,以家蚕基因组代表的基础科学成就为蚕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面临重大任务,为建设好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要通过提高认识,落实任务,强化管理创新,促进我国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部分,要充分认识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转变为以产业为主线发展的模式,是农业科技体制的创新,对农业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当前蚕业面临改革发展历史机遇,科技人员与参与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者应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有无私奉献精神,刻苦攻关,深入蚕业生产一线,为蚕业发展做出历史性贡献。要把握建设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中心要针对蚕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重点研发,开展关联科技基础工作,通过各功能研究室实现研究工作。需要功能研究室专家深入调研,把握产业需求,落实任务,取得直接应用于生产技术的成果,试验站需发挥实验示范功能,为农户提供服务,建立先进典型示范基地,造就现代蚕业。健全管理机构,强化岗位职责,需要发挥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需要体系专家讨论制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细则,制度建设是产业技术体系运行保障,体系专家要以自身行动实现管理制度创新,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坚决杜绝挪用项目资金情况发生。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构成整合了全国优势科技资源,任务是为蚕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产学研农科教专家成为推进产业发展核心队伍,要求体系专家有强烈的合作意识,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体系内紧密合作,团结其他岗位科技人员,做到开拓创新,完善历史赋予的任务。

第10篇

关键词:水利项目 科研管理 项目管理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57-02

按照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对水利的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投资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约占20%;防洪减灾工程约占38%;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工程建设约占35%;其余部分用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未来十年内,我国对水利的投资总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为了提高水利项目投资技术含量与投资效果,各级水利科技主管机构资助的相关科研项目数量与额度将大幅度增长。如何通过优化管理,保证水利科研项目实施质量,提高投资使用效率成为科技资金投放部门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水利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1.缺乏长期系统规划,存在重复研究现象。水利科研项目通常分散在建设系统、水利系统、环保系统和科技系统等部门,各个部门立项出发点与期望往往基于部门利益考量。建设主管机构希望水利科研项目能够解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等技术瓶颈问题;水利主管部门立项水利科研项目想获得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战略规划和政策以及防洪节水等科学方案;环保系统则通过水利科研项目研究期望得到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先进方法。正是由于缺乏水利科研较高层面的规划与管理机构,造成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不同系统之间,同一系统不同层面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重复研究现象,浪费了宝贵的研究经费。

2.科研项目实施主体过于分散,过程控制不到位。水利科研项目普遍采用课题制管理方式,项目管理通常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允许跨部门、跨单位择优聘用课题组成员。这种方式能够实现优势研究开发资源的互补搭配,有利于营造宽松自由的研究管理环境。但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专家与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整合不够,也容易造成管理的松散化,过程控制不到位。此外,重大水利项目承担单位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择优确定,国内科技和产业资源分布分散,造成了课题的多个承担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分布式的项目组织结构不断增多,松散式管理模式增大了管理难度,控制程度下降。

3.项目绩效指标简单量化,考核评价区分度偏低。水利科研项目的验收考核通常采用科研成果与示范工程相结合的形式,不仅强化了示范工程考核力度,而且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科研项目的质量。但目前水利科研项目总体上绩效考核指标量化不够精细,主要体现在:只考核论文数量,杂志质量考核不够;仅统计专利书目,缺乏专利内涵考量;只规定示范工程河段长度,没有水量、示范时段等约束。简单量化考核导致水利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很轻易地就可以达到指标要求,沉下来深入研究压力减少,不利于保证科研项目质量与产业化推广。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对水利相关行业国家层面的全面统一规划。鉴于水利相关行业管理分散在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不同部门之间尚未就存在交叉管理的部分形成统一的国家层面统一规划。服务于水利相关行业发展的水利科研项目也就容易出现缺乏规划、重复研究现象。

2.科研项目投资主体缺少约束,管控动力不足。水利科研项目投资主体通常是各级政府机构,科研项目具有的高风险、成果难以货币化测量、周期长等特点,使投资主体不愿意严格约束项目承担单位。与国有企业对国资委投资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不同,科研项目本身更多的是公益性投入,不产生收益也属正常,并且偏虚的成果也容易快速创造。从而导致各水利科研项目投资方对项目实施过程与结果管控动力不足。

3.科研项目产生与管理方式造成合同对承担方有利。水利科研项目采用拟参与方申报,出资方审批的方式产生。各项目申报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在申报书中对技术如何先进,技术经济性如何好大加阐述,而对考核指标却泛泛而谈,提出的成果考核指标可以灵活解释。项目出资方通常承担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科研项目管理仅仅是其常规工作中很少的一部分,限于人员不足,申报单位提出的申报书项目投资方基本不作修改,这为水利科研项目后续难于管理埋下了种子。

三、改善水利科研项目管理方式建议

水利项目管理方式变革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实现各级投资部门既定的研究任务,为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储备,从技术积累与产业跨越式发展方面产生巨大的倍增效益。

1.统一规划水利科研项目立项与实施管理。在国家层面成立统一水利相关行业规划组织,主持制定期间的行业规划,在此基础上委托专职机构承担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研项目综合管理工作,从战略高度规避水利科研项目立项缺乏统一标准,不同程度重复研究的现象。

2.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以及审查与评审机制。改变传统课题式水利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引入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充分体现责权利对等的项目管理制度。承担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首先是合格的管理者,其次才是优秀的技术骨干。强化管理能力在项目负责人素质模型中的重要性。通过面试测试项目负责人与核心团队成员技术研究与团队合作能力,保证进入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与团队成员能够管好技术研究工作。

3.归口水利科研项目管理,实现人员专职化。从现有水利科研项目投资方管理人员中筛选部分优秀人员组成项目投资方管理团队,专职做好下达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加强全过程管理,实现人员专职化。

4.建立与完善水利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指标库。从历年国家重大水专项以及各层次水利科研项目实践中,组织专家筛选不同类型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经过分析、合并与提升,形成水利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指标库,未来产生的科研项目考核就从指标库中调指标,避免申报人自己给自己放水情况的出现。

(本项目基于“十二五”国家重大水专项——产业密集型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完成,专项号:2011ZX07301-003)

参考文献:

1.项俊峰.科技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意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

2.王长峰.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5)

3.田荣斌.对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研究的初步思考与若干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6(6)

4.陈颖姣等.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5.魏长升.水利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探讨[J],水利经济,2010(5)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突出一个中心,主攻二个重点,增强三个支撑,提升六个水平”的年度总任务,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大力加强我县规模企业中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通过专业培训、院校培训、考察调研、专题讲座等方法,使我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战略思维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经营决策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主要措施

1、专业培训。开展“中国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培训”,与省中小企业局联系,参加由国家发改委主管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授权的中国职业经理人省管理中心具体负责举办的“中国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培训班”,每期造送10—20名规模企业副总以上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参加,课程均由国内著名专家、教授、顶尖实战派老师授课。

2、院校培训。组织选送10—20名规模企业总经理或生产技术经理(总监)、科技管理人员参加由省中小企业局主办的“科技企业北大、清华班”,在北大、清华授课。

3、专题培训。与省中小企业局和中小企业协会联系,举办中小企业竞争力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金融风险管控解决方案专题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灌授课,组织150—200名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听讲。

4、专题讲座。与省经信委联系,为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和水平,加快本土中小企业上市进程,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聘请中国人民大学硕士,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中国最早30位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之一,魏舒明来县作“场外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专题讲座,组织全县180家规模企业负责人,乡镇分管工业经济负责人,园区、经济管理部门班子成员参加听讲。

5、体验式培训。具体时间、地点、内容待与省中小企业局联系最后确定后再另行通知。

三、组织实施

1、组织领导:根据我县实施“三百育才计划”,培养百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工作在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县经信局牵头负责,经济开发区、产业区、各乡镇党委参与。

2、人员选派:参加专业培训体验式培训和院校培训人员分别由县经济开发区,产业区和乡镇选派。

3、培训时间:

(1)“场外市场-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专题讲座,计划在4月份。

(2)体验式培训,计划8月份。

(3)“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金融风险管控解决”专题培训,计划在10月份。

(4)“中小企业竞争力大讲堂”计划在11月份。

第12篇

为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省科学技术厅关于贯彻落实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等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30号),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示范与引领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发挥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示范和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的总体要求,以“科技富民、惠民”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生态产业、乡村社区化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实施特色农业科技示范等工程为突破口,从村、乡镇、县市区三个层次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农村的科技典型。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末,重点培育3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15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3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市区;使示范(试点)区域内科技进步贡献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民收入增长率等有较大幅度提高,科技型涉农工业有较大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社区建设与教育、医疗、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大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努力成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三、基本原则

(一)突出区域优势特色。围绕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等十大特色产业,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为重要内容,推进优势主导产品和特色企业向示范(试点)区域集中,建立企业研发机构,聚集高新技术,培育特色优势名牌产品,形成产业群(链)。

(二)坚持技术综合示范。发挥科技在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等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技术集成应用,提升创新与科技服务能力,形成多种科技活动整体推动示范(试点)的格局。

(三)政产学研金民结合。加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的政策性引导。优化农村科技创新环境,引导各类科技人才到示范(试点)一线创新创业。明确示范(试点)的技术依托单位,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利用市场机制、产学研结合,为示范(试点)服务。利用农业科技贷款,吸纳民间资本,推动示范(试点)工作。

(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育“科技能人”,带着农民干。立足农民实际需求,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协作程度,激发农民对科技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强农民使用技术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农民享受科技带来的富民、惠民成果。

四、重点任务和示范内容

(一)重点任务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求,重点推进七项任务。

1、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以强化产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科技为载体,实施以“一村一品”、“一乡(镇)一业”或“一县一业一特色”为重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县工程,建设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政产学研金民”结合,有针对性地引进、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促进专业化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开发综合效益。

2、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引导现代农村社区发展。围绕农村社区化目标与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饮用水安全和污水处理、农林生态和农民生活环境整治、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材和建筑、低成本卫生设备和药物特别是中医药、低成本文化设施和民俗文化保全、社区规划建设和村镇优化布局、社区和村镇动态监测和功能提升等新农村建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发展设施相对优良、环境相对优美的现代农村社区。

3、开展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围绕农村、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应用技术问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示范(试点)单位联合进行科技攻关,解决良种、良法、加工、农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建材、节能型建筑、循环生产、农业节本技术、健康种养殖技术、土地修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重大应用技术问题,获得一批实用技术,进行技术推广。组织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市级粮食丰产科技示范基地,推广粮食丰产技术及操作规程,辐射面积100万亩。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信息平台、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构建科技知识进村入户的实时服务信息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政策和市场等信息服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数字化乡镇科技示范(试点),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技术、社会事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农民生活信息化。优化信息服务质量,丰富信息服务内容,提高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5、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星火培训基地(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对示范(试点)单位开展农业科技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面向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能手、经营能人、技术“二传手”等“科技能人”,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和影响,使周围的农民掌握一些实用技术,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6、构建农村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坚持多元化方向,结合实际,引导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等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博览交易会等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制度化的技术支持渠道,建设咨询服务专家队伍,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长效机制。

7、大力发展涉农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工业拉动农业为目标,鼓励非农企业大力发展涉农工业,培育大宗农产品用户企业,进而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增加农民就业。在涉农企业中建立省级研发中心,培育成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示范内容

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分别重点实施以下内容。

1、科技示范村(试点)。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进“科技入户”;加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信息入户”;加强科技咨询指导和农民适用技术培训,推进“服务入户”。发展“一村一品”,促进特色产品或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培育科技型企业。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条件的地方,集成相关技术,发展村级社区。

2、科技示范乡镇(试点)。加强技术引进和扩散,发展“一乡(镇)一业”,引导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扩大;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一乡(镇)一基地”,开展绿色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示范,推进农村生产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一乡(镇)一服务站”,培育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模式或平台,开展适合农民需要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发展“一乡(镇)一课堂”,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通过技术的集成支持,发展生活功能较好的乡镇中心社区。

3、科技示范县市区(试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和服务信息化,形成示范样板;加强技术转化和创新,培育一个以上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布局的优化和规模的扩大,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建成市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县);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不断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综合功能较完善的中心城镇社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镇和乡村的协调发展。

五、申报条件与组织管理

(一)申报条件

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求:

1.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需求,提出了明确的科技发展目标、发展优先顺序、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2.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较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围绕当地资源的加工利用确定了明确的主导产业。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代表性和发展基础,发展经验在其所代表的类型内具有推广意义。

3.科技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科技工作特色明显,科技环境优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8%以上。

4.农民科技意识较强,科学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能动性。原则上要具有“科技能人”或科技型企业带头人。

5.所在县市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投入和政策措施有保障,出台了贯彻落实政办发[2006]114号、政办发〔2007〕30号文件的政策性文件,围绕本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形成了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直接领导、科技主管部门具体协调和推动的工作机制。

6.制定了示范(试点)具体实施方案,并配备开展示范(试点)所必须的经费和相应的促进措施,明确了技术依托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有相当技术创新实力的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多学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依托单位优先),方案切实可行,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

7.示范(试点)要首先列入本地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范围;示范县市区(试点)的选择要与承担市级以上科技项目情况、科技型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星火技术密集区等结合考虑。

8.严格落实中央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特别是中央有关土地和环保的要求。

同时申报示范村(试点)、示范乡镇(试点)、示范县市区(试点),还应当具备以下指标条件:

1、示范县市区(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县级财政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县域gdp达到100亿元以上,县域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同级经济总量的20%以上。

2、示范乡镇(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乡镇gdp达到5亿元以上,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同级经济总量的50%以上。

3、示范村(试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主导产业销售收入占村级经济总量的80%以上。

(二)组织管理

1、申报单位

示范(试点)的建设单位分别为村民委员会、乡镇或县市区人民政府。建设单位必须具有明确的技术依托,并编制示范(试点)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和技术依托单位合作方案。申报单位为县市区人民政府。

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编制本区域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实施方案,并组织专家对各建设单位提交的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填写审核意见,择优推荐申报市级示范(试点)。

市科技局组织专家,对各地申报的材料进行论证,符合条件的认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乡镇或县市区(试点)”,并择优推荐上报省科技厅。对已列入市级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星火技术密集区或科技特派员试点单位等优先考虑。

2、支持方式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将以项目为载体,各地根据实施方案选择新农村建设技术示范项目,项目实施期限原则为2-3年,项目承担单位应以技术依托单位和示范(试点)相关单位联合为主。市科技局拿出专项资金,将视组织实施和投入情况,择优支持。

3、实施的评估和验收

1)市科技局对我市的示范(试点)进行宏观指导、动态评估和监督,并统一部署验收。

2)各县市区科技局负责本区域示范(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具体管理,落实配套支持经费,对示范(试点)进行年度评价,编制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确保示范(试点)目标的完成。

3)年度评价和动态评估的重点是任务落实、组织管理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市科技局将每年公布评价或评估情况。评价或评估结果将作为确定相关涉农科技计划对有关市下一年度支持力度的重要依据。

六、保障措施

1、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7]30号),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高水平的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规划及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七大科技支撑工程。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高技术农业和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实现示范(试点)的突破,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

2、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涉农部门以及农业科技园区、涉农大企业制定促进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农企业进入涉农工业领域,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为示范(试点)工作注入活力。

3、设立市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专项,围绕发展特色产业,突出科技支撑作用,开展示范(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农业科技贷款,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市科技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优先支持示范(试点)工作。开展示范工作的各县市区、乡镇及村要提供充足的匹配经费,保障任务完成。

4、有条件的县市区,要开展县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村试点,设立专项,出台必要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涉农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