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跨越百年的美丽课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那么,阅读就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大胆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欲望,使思维活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起初,学生提的尽是些“鸡毛蒜皮”的问题,尽管如此,我还是认真倾听,给予肯定。由于问题提得多,课堂教学时间会受到一些影响。为了避免问题重复或过于简单,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质疑释疑,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再由大家进行讨论。同时,表扬一些问题提得好的学生,引导他们围绕主题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提问水平提高了,并能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质疑,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问学生:“读了课题,看了这篇文章,你读懂了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举手谈了自己读后的认识,同时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这些问题不正是学习的关键吗?当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自读自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要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再次朗读,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精神是美丽的。”“我认为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但表现在她的外表美丽,还表现在她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有一位学生说道:“我认为课题中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的追求,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对名利的淡泊。这种'美丽'是长久的,所以说是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些不都是孩子们自读、自悟的结晶吗?
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见解,我指导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体会。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我深深的为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精神所感动,这种信念和精神无疑是美丽的。”“虽然居里夫人美丽健康的容颜在悄悄地隐退,但是她用自己的美丽和健康换来了科学实验的巨大成功,换来了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我觉得这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正是这种牺牲精神使得居里夫人取得了别人无法得到的成功。这种美丽比外表的美丽更持久,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课本成了同学们抒感的舞台,记录下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总之,只要我们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以生为友,由“课堂权威”转变为“课堂民主”,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充当好“平等中的首席”,就能真正落实学生阅读的自利。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述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性元素镭的伟大的科学发现的过程,表现了她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视名利如粪土的伟大人格魅力。文章字里行间含着作者对居里夫人的满腔赞誉、钦佩之情。我在备课时想力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深刻意含,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学生的感悟和体会,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上完课后,第一感觉就是没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尽管对这班学生知之甚深,这种情况也在预料中,但这么沉闷还是出乎意料,我很努力地用语言激励、启发,但是感觉孩子们一直很拘束,不能以轻松的状态面对课堂生活,真是没话说。
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自己感觉还算满意的是尽管学生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是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感受到课堂内为他们展示的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美丽还是征服了他们的心。如果在课堂上再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再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从容地思考,从容地表达就更好了。很多习惯需要在一日一日的课堂学习中慢慢渗透的。还有一个课堂上的临时发挥觉得处理得较好。因为考虑时间的问题,出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我没有主动去提问分析,而是让学生自己默读这段话,看看自己有什么疑问?果然孩子们提出了文章的核心问题:“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原的追求,使玛丽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人生意义的发现是什么?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开始在起火花了,只要给他们时间去思考,智慧的火花就会绽放。其实只要顺着学生的这个问题让他们回到文中去细读课文答案就会自然出来。课堂上给孩子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训练。
一节课总是有很多的遗憾,尽力而为,往理想里走,望美好里去。和学生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乐趣应是我们教研活动的追求所在。
扪心自问:您的语文课堂“舍得”了吗?您是否还在一笔一画地书写着每一个生字?教读着每一个字音?规范着每一个组词?你是否还在逐段讲解段意?分析课文内涵?品读精彩段落?总结着课后习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课堂学习引导者的我们,只有“舍得”,才能还课堂给学生,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这样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
要舍得时间,让更多的时间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学生的自学自悟需要很多时间,教师只有提供了时间的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才有了可能,要舍得空间。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很系统、很严密的环节会严重约束学生的自主学习,其实,课堂教学只要有几个整体性、综合性的问题就可以了,这样,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多的自,思维才会有广度和深度。要舍得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去学习,更要鼓励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方法,这是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铺平自学的道路。
精彩课堂,品味“舍得”,此“舍得”非彼“舍得”,舍得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取有度,行有方,终有得。
一、研读文本,确定目标――“舍得”之基础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文本,确定目标,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削枝强干,让课堂有限的时间用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上。力求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结果什么也抓不好。正如老子所言:“少则得,多则惑。”
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为例,本单元的重点为: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了解摆事实的论证方法。这无疑就给本组课文提出了一个目标。有知识目标,也有过程目标,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课的目标设定就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并预定了。
二、找准文眼,紧扣重点――“舍得”之关键
这“眼”就是文章的中心,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炼出来的一个可以统领全文的话题或问题。研读文本时,寻找重点的方法有很多,既可以从题目中寻找,又可以从作业中寻找,既可以从中心句寻找,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寻找。对文本内容合理的取舍,是教师对文本与学生能力的整体认知;也是教师对文本价值的最大化挖掘。
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为例,课后题1和题2即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习本文的重点所在。本文有很多句子的含义都很深刻,那不是学生现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抓住了重点,体会在居里夫人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还是比较容易的。
三、精讲精练,注重实效――“舍得”之法宝
确定了目标,找准了关键,我们就可以有效地安排课堂讲授点、讨论点、交流点和训练点,精讲精练,一步步走向深入,在点拨中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为例,抓住了文章所体现的居里夫人的外表美和内在美两个大的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两个问题,具体去寻找这样的句子,设计课堂训练点,体会她献身科学的高远追求和淡泊名利的人生价值观。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的消失于泥土之中——这句话用来形容王淑杰老师再恰当不过了。
王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她中等身材,笔直的腰杆,朴素的打扮使她在办公室中十分显眼。
王老师很早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弟子不下三千,可谓桃李满天下。 王老师不单知识丰富,而且十分善教,她善于将难题联系到生活当中,使得难题变得通俗易懂。 王老师在讲课时,总会把她知道的关于这篇课文的所有知识讲给我们听。 比如,在讲《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时,课文中提到了一些化学和物理的名词,王老师耐心的解释给我们听。在提到“镭”时,王老师还把镭的符号写给我们 看,还讲了“钋”“铅”等的知识。 再比如,在一次作业中,书上提到了“新石器时代”,王老师为了让我们弄明白什么是“新石器时代”就把从类人猿到人类的演变过程讲给我们听…… 王老师在写作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大帮助。王老师告诉我们作文是“偷”出来的。所谓“偷”就是把别人的好词、好句、好段整理起来,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上,她还 特别强调,“偷”作文,不是完全照搬,那样是“文贼”。 王老师在为人处事也教会了我们许多。她如慈母,爱我们,教我们,使我们成长。
谁也说不清她为学生付出了多少心血,谁也数不清她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只有她头上的银丝和眼角的皱纹是她辛勤耕耘的见证。
多么可亲可敬的王老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下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一、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精神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这就使学生产生一种以师为准的思维定势。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服从”状态,学生没了疑问,也不需提问,长此下去,质疑从何而来呢?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尽量用商量的口吻提问,如“你有什么疑问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也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质疑,如“你的问题提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向教师、向经典挑战,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和独特的想法,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一片温馨的土壤。
2.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 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回答问题的同学,“不以成败论英雄”,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即使学生的回答是完全错误的,教师也应倾听并给予评解,说不定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作为教师应及时予以讲评纠错。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
3.创设良好的质疑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善于设疑,就是要讲究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一个疑问设置的恰当与否,设置的疑问太简单或太难,都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教师摸清学生的水准,对教材进行精心的研究,选好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深入浅出,或直题曲问,或小题大做。
二、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1.把握质疑时机。 打铁要看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的时候,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涉及内容中心思想的,也有涉及写作方法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希望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提出的问题能得到解决。因此这一教学环节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当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时,他们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在理解过程中质疑,能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教师不可包办代替,要克服“教师问,学生答”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把提问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人人都可以提问,人人都可以当老师,互问互答,形成良好的质疑、释疑的氛围。
2.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课堂上经常出现以下情况:学生积极举手,但当他站起来后,却张口结舌,说不明白。这类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影响了思维的表达。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向学生介绍几种提问的形式。直问,简单问“有什么”等。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为营,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3.教给学生提问的要领,提高问的质量。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问的例子,范问的例子可来自于课文后面的思考问题,来自老师设计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部分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启发我们去思考课文中段与文章的关系,指导我们学习作者的写法。老师小结:这一段就段来理解没什么难度,但与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可以显示它的重要性,有思考的价值。以后我们阅读也需要想一想,多问自己几个怎么样?为什么?从分析问题着手,逐步指导学生提问要有清楚地指向,语言要明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有一定的思考量与思考度。通常是从阅读文章的普遍规律上去找问题:第一、理解的重点处;第二、理解的困难处;第三、产生疑问的地方。但是更要重视打破规律的提问,往往这些问题的含金量更高。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围绕题目进行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材中许多课文的题目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读好了题目,就初知了课文大意。所以,课文教学应该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在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出示了课题后,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什么是‘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什么这‘美丽’可以跨越百年?”学生从课题引发而提出了不少问题,学习起来就很有兴趣。学生能抓住这些题眼来质疑、探究,就是跨出了自学的一大步。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我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求他们找出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在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时,学生读到“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一句时,质疑这里的“?”、“!”各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联系全文思考,最终知道了“?”是科学家不断发问的过程,而“!”是找到的真理。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在课文内容看似矛盾处提问。有些课文的内容看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这地方提问并为他们解决疑难,可以让他们把握文章的精髓,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例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提问:“鲁迅救助了车夫后本应感到欣慰,但为什么他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呢?”经过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释疑,学生就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黑暗旧社会的痛恨……这些“自相矛盾”的文句,造成了文章跌宕起伏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揉合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随着进程,问题一个一个相应地得到解决。这样处理的好处是:一不占用单独的大块时间来解难释疑,教学时间比较经济;二是把问题置于各自的语言环境中,使提出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紧密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于其中,训练比较到位,比较科学。这种“一切都在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促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一种促进。教师需要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时刻胸中有数,能够及时纳入到教学情境之中。一般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常用。
5.把学生的提问和老师备课时的思考设计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进行筛选,或通过合并使问题的归纳性较高,削枝强干,突出思考的重、难点。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4)在课文看似矛盾处质疑
一、中高年级随堂写题目的设计要遵循一下原则和方法
(1)以深化落实课标、发展思维为目的,进行多样化的创新写作。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在识字、阅读、写作的基本知识方面已经有了量的积累,有了一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了一定发展,此时的随堂打写应该内容更深入、形式更丰富,既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又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更要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2)高年级的随堂打写内容宜短而精。高年级阅读文本篇幅变长,即使长文短教,花费时间也比中低年级多,在保证阅读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高年级随堂打写更宜短而精。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小见大,针对性强,从小处着眼,只就某一点有的放矢即可,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有实效;
(3)写作的设计以促进学生真情实感流露、促进情感内化为出发点。题目的设计要能够促动学生流露真情实感,能够促动学生进行深度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目标是内隐的目标,仅依靠教师的说教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学生亲自去发现、去审视、去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并且还要将情感目标落实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二、中高年级语文随堂写题目的设计方法如下
1.课文内容的感悟
中高年级有许多富有启发性、充满真情挚爱的文章,学生在充分学习、阅读理解了课文之后,心灵会有所触动,情动而发,必然有话可写。
“阅读材料”中《匆匆》一文关于时间的思考,看看学生的感悟:
“时光匆匆,只要一不注意,时间就流过了。时间流逝了,就算叹息也没有用了。”
从学生写的内容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积极思索,这是对文本更深层次地思考,当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时,课文主题已经深深地内化到他们自己的思想中去了。
2.课文内容的提炼升华
中高年级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思维训练必不可少。随堂打写可以设计对课文内容的提炼升华,打写时间不用多,但效果不错。对课文内容的提炼升华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很好地发挥了打写对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促进作用。
例如学完《跨越百年的美丽》可以将打写题目设计为给居里夫人写一段诺贝尔奖颁奖词。部分学生作品如下:
“这是一个美丽而不平凡的女性,她在一个“破棚子”里创造了人类伟大的发现――镭,镭的光芒融入了她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她视工作为生命,视名利为粪土,她为科学献出了青春和健康,她成为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她就是玛丽?居里。”
“居里夫人的坚定、刚毅、顽强,在人们的心中永恒不变。她一生勇于为科学而奋斗,她的坚持赢得了成功,她把物理学带进了全新的世界,她的荣誉当之无愧。”
这样的设计再次升华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课文主题。学生为了创作必然要对课文内容深入研读、思考、咀嚼和消化,在大脑中重新组织语言,而且要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创新,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文字输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3.典型句式、段落的仿写
语文学习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课文语言规范优美,学生可以仿写,让学生在文本精炼的语言中吸收、积累、运用、创新,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语言,提高写作技能。仿写时可以写那些经典的让人过目不忘的句式。例如《匆匆》一文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学生仿写之后更易感受到时间的稍纵即逝、光阴似箭,更有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以下是学生的作品:
“洗脸时,时间从脸盆里过去,吃早餐时,时间从满是面包屑的嘴边过去;赶路时,时间则从急促的脚步声中过去。在时间不停地流逝中,因时光飞逝而深感无奈地低下头深思时,时间又从我一分一秒地深思中过去,则当我重新躺下时,时间从我每次鼾声中闪去。一天过去了,而在我静下来沉思时,时间又从我的脑中逝去。”
除了典型的句式仿写,段落仿写也是一种很好的随堂打写形式。《北京的春节》很多段落运用总分的写法,是学生仿写的好例子。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有三个段落都是运用事例来论证中心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且三个事例都是遵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运用上面的思路来写一个能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事例。
4.单元主题小结
人教版教材是按照单元来组织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它不仅概括了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单元学习方法,是阅读教学的纲。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 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
语文教学中,如果说阅读教学是让学生产生想象的“母体”,那么写作则是让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创造性发展的“温床”。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思维训练非常忽视,造成学生仿写、套作现象严重。写出的文章往往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特别是内容上,过多地以“我”为核心,关注的只是自身内心世界。深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学生缺乏思想材料的积累,而另一方面实则是学生缺乏作文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要改变这一窘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亟待提高。
教学中,我向学生传授一种理念:作文就是对话,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甚至与自己的对话。既然对话是两个生命体的交流,那么,首先必须开启封闭和狭隘的思维之门,去寻求与对方的交融和互动。
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并以读导写,让学生写下自己的阅读随想,为写作积累素材。
学习《合欢树》时,我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秋天里的怀念》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那些对未来充满梦想与憧憬的高中生来说,很少真正思考过生与死的问题,也很难想象在二十岁刚过风华正茂的年龄,双腿瘫痪对一个曾经健全的人来说是怎样的打击,而史铁生以心灵之笔将自己最真实的灵魂抗争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对生命价值的探求和认同的过程。有学生在阅读随想中这样写道:“通过阅读,我走近了史铁生,忽然发现我其实是个‘富翁’呀!拥有健康的身体,能享受每天升起的太阳。这是最大的财富了……当你享受阳光的温柔抚摸,当你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当你看到碧草蓝天,看到来去匆匆的人们,难道不为拥有这最大的财富而感谢上天的恩赐?”还有同学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史铁生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和坚韧的意志,感受到了那种毫不张扬的母爱,也体味到了母爱的平凡和伟大。人们常批评说现在的学生在蜜罐里长大,自私,不懂得关爱他人。这往往也成为其写作时思维品质缺失的主要因素。其实爱是需要培养的,如果缺少合适的环境和契机,自然可能会导致学生爱心的弱化,不利于其思维品质的养成。
学习《老王》一课,学生最初能得到的情感体验只是人力车夫老王与杨绛一家之间有着一份难得的情谊。但当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末杨绛的那份“愧怍”之心进行探究分析后,学生开始意识到那份“愧”中沉甸甸的份量。课后有学生在阅读随想中直言上了这课后心中有些难受,为自己平日里存有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羞愧。我以为他的这种心理感受是非常可贵的,这是一种理智与情感碰撞之下的思维火花,也许它不足以照亮多远的路途,但它足以让那孩子正视一种曾被忽略的存在。
在常规的语文课文学习过程中,我还注重从语文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并结合生活热点新闻或事件,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社会。
学习《谈白菜》时,我抓住课文主旨“淡薄才会浓厚,无味才会甘美”,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世间最美的坟墓》等让学生理解淡泊之美的意义,并引导学生由课本拓展开去,有学生关注到了一代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季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在“”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今天,在大师的映衬下,“淡薄”这个词更为珍贵,也更为重要,我就这个话题要求学生以“淡之美”为主题来写作,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备课;备课程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89-02
语文教学备课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关于备课的方方面面,前人已有很多精彩的论述。在此,我也就语文教学备课的诸多问题谈一些琐碎的看法,没有套路,故称之曰“琐谈”。
古人亦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也需要教师为这节课做准备,那就是语文教学备课。
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教案。教案,书店里多的是,用得着自己去动脑筋吗?笔者认为,借鉴无可厚非,我们的语文也应该有“拿来主义”。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与学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别人的口味就一定适用于你,适用于你的学生吗?照搬照抄别人的教案就好比把别人的鞋穿在自己脚上,是很难合适的。
有的备课环节没有把握好,甚至很重要的东西就不见踪影。反映在课堂上,就是:有的前后衔接不自然,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显得杂乱无章 ;有的平铺直叙,听不出重点,看不见难点 ;有的一节课学生什么都在学,而什么又都没有学懂,学生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有的备课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有的教师把“审判”形式引进语文课堂,本无伤大雅,但是一节课全是这个东西,那就没有语文味道了。这样的课学生学到了法律知识!法律知识是语文课的任务吗?肯定不是。这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第一,对备课的认识不到位。语文教学备课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可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由此可见,别人的教案仅仅是适用于别人的学生,你的教学目标怎么实现,要选择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教学内容,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和学法。
第二,不了解备课的程序。该有的环节没有,重要的东西始终没有出现。环节之间没有很自然的过渡,让学生一头雾水。究其实质,是对备课的程序不知晓,是对备课没有科学的认识。
第三.对语文课的任务认识不到位。在语文课上就该有浓厚的语文气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应该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个性。
一、怎样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它规定了通过具体教学过程学生应该学会什么。
1、教学目标确定的步骤:
(1)深钻课标。备课如同打井,钻得越深,得到的水才可能越多。《语文新课程标准》主要从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具体规定了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和能力。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些表述都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然后要明白这是学段的总要求,我们不可能在某一课或某几课就必须达到的目标。
(2)分析学生。分析学生的过程就是教师“量体裁衣”的过程,而课堂教学则是学生“看菜吃饭”的过程。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这一状态包括学生实际的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生活经念等。
2、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U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表述时三者缺一不可。教师还要明白,这三方面的目标在表述时要注意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不过,在具体的表述中可以省略。
二、怎样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使教学目标具体化。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败。
1、教学内容选择。所选内容既要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基础,又要有发展性,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所选内容有启发性,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在确定《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直接选择文章中运用了反复手法,看似嗦的两处内容来完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组织。
(1)教学的导入。一个好的导入,会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迅速带入课堂。①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让情境伴随整个一节课.学生学得就很投入。②教师也可以采用前置目标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任务。③教师还可以从课题质疑开始学习,让学生从疑问开始,从而获得成就感。
(2)教学目标的完成。要完成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①课题可以是切入点。《索溪峪的野》一看题目,就知道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所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野”就是这一课教学的切入点。抓住了这个“野” 字,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索溪峪,会很轻松地找到作者的笔触所及:山是野的 ,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游人也是野的,当然就很轻松地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②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是另一重要方法。“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就是课文《赵州桥》的中心句。从这句承上启下的话,我们很容易知道它的前面内容讲的是“赵州桥坚固”,下面的内容即将要讲到“赵州桥的美丽”。抓住了这个切入点,也就容易概括出赵州桥的特点,当然,也就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了。③文章的主线也可以是文章的切入点。《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以“美丽”为主线,表明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围绕“美丽”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感悟: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她的“美丽”可以跨越百年?是怎样跨越百年的?那么居里夫人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就会很快地凸现在学生面前。④借助其他学科的手段切入。《核舟记》 就可以借助美术课的手段让学生自觉去理解古文的意思。教师如果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核舟”上的内容,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去理解每一句古文的意思。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这样,理解课文内容 、传承祖国文化的任务不就解决了吗?
三、怎样备教学时间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首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专注学习时间是: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15岁为30分钟。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落点,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做到各个环节环环相扣,避免时间遗失。
四、怎样备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解决了“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的。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即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一成不变。一般不单独使用某一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当然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每一课都能使用的方法。生本教育理念仅仅是教育理念的一种,也有其局限性。只有我们教师既知晓其优点,加以运用,又清楚其不足,予以规避,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做到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做到“常教常新”。
五、怎样备板书
板书是课堂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好的板书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板书内容要求简洁精要,有启发性。如《祖父的园子》的板书就可以是:v人w:祖父 “我”
v事w:栽花 拔草 种菜 铲地
v物w: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果树 狗尾草 黄瓜 倭瓜 玉米
板书除了上面的纲目式外,还可采用表格式,图画式,网络式等。
2、板书布局要求合理,书写规范,用色要恰当。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备课存在的问题是普遍性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着提出了一些琐碎的做法,姑且算作经念总结吧!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v2002年版w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作者表达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帮助他们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从品味语言入手,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表达文章思想感情起到关键作用的句子进行反复的朗读,也可以根据语境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在对语言进行感知的基础上,准确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小学语文冀教版四年级下册《老人和鸟》的最后一自然段中,描写了爱鸟、护鸟的老人去世后,鸟儿们前来为他送行的感人场面:“谁也没有邀请谁,鸟儿们都来了……飘落的花瓣和绿叶呀,掩盖了林中的小屋……”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注意把握“成百上千”,形容来的鸟儿之多,“盘旋”、“哀鸣”形容鸟儿们对老人去世的无限悲痛,“花瓣雨”、“绿叶雨”则预示着老人的精神与山林常在,永远铭记在鸟儿们的心中。在读熟、读准的基础上,要用较为缓慢的语速读出当时百鸟祭奠的动人情景,读出每一个重点词语所传达的含义和感情,读着读着,仿佛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只小鸟,感情自然与文本相融。冰心的作品《肥皂泡》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想借着扇子的清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到天上……落到一个熟睡的婴儿的雏发上……”,这一段话,是作者借肥皂泡描写了自己儿童时代的美好理想,天真稚气的孩童,有一个自由美好的心灵,向往大海的那边,向往高山的尽头,向往天河、向往月宫,向往一切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这一段的朗读要用轻柔的、充满想象的语调,体会肥皂泡承载了作者的快乐与希望。
2从重点问题入手,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无路任何学段、任何文体的教学,重点问题都是教学的脉络,有些思想感情,作者的表达并不是直白的,需要学生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中进行挖掘,品味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冀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多次提到“美丽”一词,但是“美丽”指向的对象又有所不同,教学中,可以抓住“美丽”一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表面上是对镭元素的直接描写,实际上,这光芒闪耀着居里夫妇在科学道路上不懈追求的艰难而又光辉的历程,闪耀的是他们的辉煌成就,闪耀着科学家身上孜孜以求、淡泊名利、献身科学的精神,这是其一;其二,居里夫人为了科学事业,贡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消逝了美丽的容颜,但是她的精神却光耀世界,她在所有人的心目中是美丽的,而这种美丽,是永恒的,教学中,从重点问题入手,就牵住了全课的“牛鼻子”,情感也就在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升华。《我的战友》一文表现了烈士严格遵守战斗纪律的可贵品质。文章的重点段落是忍受烈火焚烧而作者心如刀绞的部分,理解这一段,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作者刚刚发现火烧到的时候,内心是怎样想的?”“作者不敢看,又忍不住不看,这矛盾吗?”“你觉得突然跳起来或者叫起来的可能性有吗?为什么”,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联系上下文进行朗读,从而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萌生出对英雄的崇拜与敬仰之情:为了战斗胜利的目标,能够忍受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这种精神何等伟大!
3从生活实际入手,升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活中的知识经验能够大大帮助阅读者理解材料。小学语文课本中一些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现实生活有很大差距,所以在理解思想内涵和感情方面,学生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有生活实际与文章所描写的时代进行比较,产生情感共鸣,或者思想反差,帮助理解文章感情。冀教版四年级下册《锁不住》的心是一首儿童诗,描写的是一个被妈妈所在屋子里的孩子渴望走进自然,呼吸自由空气的心声,这首诗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当下孩子的成长背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呵护,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自由,孩子们渴望亲近青蛙、小鸟,渴望爬上大树,拥抱蓝天,于是发出了“世界也是一本书,为什么不让我去读?”的质问,这首诗的语言形象浅白,易于理解,教学只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感共鸣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同样是儿童文学作品,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理解起来,却有些障碍。这篇童话通过小女孩在大年夜街头被冻饿而死的悲惨故事,痛斥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但是在学生的理解中,除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黑暗的”之外,其它都是模糊的概念,教学中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我与小女孩比童年”的环节:你与小女孩的童年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联系实际进行鲜明的对比,学生就认识到了,小女孩看到的幻象就是她的希望,而这些希望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而我们今天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就是因为我们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有激发了他们对当下生活的幸福感,全文情感得到自然升华。
作者:赵翠婷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马头营中心小学
阅读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有力手段,是丰富文化知识、扩大知识视野的主要途径,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最好办法。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列宁曾说:“没有图书,寸步难行,未来的学生必须通过学习来获取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开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天地。
一、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服务阅读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图书馆、网络资料丰富,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用的资源进行备课,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进行课文预习、复习和拓展。我们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让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获取相关信息,大大提高预习效果,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对于“碰壁”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让全班学生到图书馆、网络里查找资料,并把相关的资料上传到班级主页上,使很多学生都感受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深刻理解“碰壁”的含义。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可以采取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搜索、整理信息,学会阅读,提高教学效果。
二、引入多种媒体信息,促进阅读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学校电子图书馆里拥有制作精美的视频资料、电子书报,校园网站上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方便。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在教学中通过合理使用这些信息资源,丰富课内外阅读,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讲《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为了让这个美丽的女性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让她的形象更丰满、立体,我带领学生走进了图书馆。以“居里夫人的成长之路”、“居里夫人与科学研究”等几个专题,开展传统纸质素材与网上检索相结合的阅读方式,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筛选信息、分类整理资料、理解感悟的能力。随后,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研究专题做一个图文并茂的专题汇报,使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能力。
三、优化教学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个性化阅读
将现代多媒体手段、数字信息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整合,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打开了另一片天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就必须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从应试的题海中解脱出来。
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图书馆、网络资源,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的价值,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提供方法和资源的保障。全面发挥图书馆、网络资源的功能,让图书馆、网络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和平台,使阅读教学的天更蓝、路更宽。
关键词:时评阅读;作文教学;阅读质量;思维训练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文化日益进步,青年们更应有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豪迈情怀与深刻思想性,可是基础应试教育的威压、落后的教育观念给我们培养出了无数唯唯诺诺的“考试机器”,有着独立见解、思想深刻的高中生实在为数不多。更为可叹的是,那为数不多的有思想、有才情的学生也不敢放弃高考的诱惑。他们在高考作文中根本不敢畅所欲言,也不敢表达一点点不同的见解,原因是一辈子只有一次,输不起。
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考虑不同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可见,作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写框架式的议论文,更要加厚学生的知识积淀,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引导他们走向更开阔、宽广的天地,让学生写出真实而富有灵性的好文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思考性、思辨性的培养,如何能让学生带着应试教育的镣铐跳起洋溢思想性的舞蹈则更是我们一线教育者的必修课。为了上好这一课,笔者认为应从时评阅读中汲取思想的火花,从而使学生的作文灵动闪耀。
一、时评阅读之路归正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韩愈的一句话则揭示得更为形象,他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也就是说,“耕”是“获”的前提,“学”(阅读)是“文”(写作)的基础。基于先贤的认知――阅读,是写作的根基。因此,许多学校还开设了阅读课,以扩充学生的阅读储备,更有教师印发大量时文,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但是时评阅读之路的尴尬无可避免:对时评阅读足够重视,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回报。时事阅读之路,是否应坚持走下去?时事阅读之路,路在何方?
正如章熊所指出的:“研究剖析作者的思考,揣摩体味作者的语言运用,培养语感,这种‘揣摩谋篇’的教学能够有机地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成为我国语文教学的特色,独步于世界教坛。”潘新和先生也大力呼吁语文教学应由“阅读本位”过渡到“作文本位”。这都启示我们:时事阅读,应以作文为基点和归宿,揣摩时文作者的语言与思想,从而有效提升作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一种高效率、高素质的阅读状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冲击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的思考,带来议论文写作的高效益,则是时评阅读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线教育教学的工作的笔者做了初步探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易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逐渐展开。
1.课堂内外,互为补充,使时评阅读有系统性
首先,以课文为基点,纵向挖深度。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但舞台却很宽阔,时文阅读能为教材学习做好铺垫和延伸工作,如,配合《我与地坛》的教学,可以补充史铁生《合欢树》《秋天的怀念》,让学生更好地体味史铁生与母亲之间细腻、感人的亲情,同时课外补充史铁生《命若琴弦》《史铁生的坦荡辞世是一个示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生命、对人生的态度。
其次,以时文为线,横向拓广度。
当学生通过课文基点积累了若干个作家点后,笔者认为还需要为他们架构起一张时文之网,在横面上进一步延伸,并形成系统。如,配合《将栏杆拍遍》这个知识点,可以补充《读柳永》《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看到梁衡对于宋词大家的评论,补充《跨越百年的美丽》,让学生领略梁衡对“美丽”的全新解读,体悟永恒的生命哲学;在功利化之风愈加浓厚的当代,补充龙应台《给河马刷牙》、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帮助学生构建起个人的精神家园。
2.读写并举,互为促进,使时评阅读有内容性
首先,引导学生撰写摘要和读后感。
其次,借助时评阅读,提高学生议论文语言的驾驭能力。
最后,撰写时事评论文字,形成“百家争鸣”的氛围。
现阶段的时文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几乎各种媒体中都活跃着它的身影。为学生撰写时事评论文字提供了有效范本。笔者尝试:在每学期初布置任务,将全班45人划分为6个时事阅读小组。每周由时事阅读小组组长确定时事主题,并选派一位学生在周一课前五分钟讲述时事新闻或热点事件,并对此概括感悟或评论,这些感悟评论或是自己有感而发或摘录借鉴时文,再由该学习小组选派两名学生就该事件继续提出看法,也可由其他组成员来评议驳论、争议商榷,形成“百家争鸣”的研讨氛围,使得学生懂得许多社会知识,看清纷繁世相背后的实质,学会科学、理性的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师生对话,互为提高,使时评阅读有愉悦性
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巴赫金《诗学与访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了阅读的根本在于多种声音对于文本的相互沟通、相互对话、相互交流与融合,如此才能形成一种建设性解读,同时也可以放大学生的阅读愉悦性与积极性。
二、时评阅读助写作走向深刻
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入木三分的分析力是议论文走向深刻的必要条件。而时文阅读将让学生从芜杂的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去伪存真,揭示问题产生原因的能力逐步提高,更在对话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高度立论、深刻透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议论文语言的鲜活灵动、素材的时代气息。如此看来,时文阅读将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大幅提高。而如何引导他们在具体写作时带着高考的镣铐展现精当独到的议论分析能力,则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经过初步尝试,发现一条可操作之路。
第一步:引述时事材料。在议论文开头,抓住时事关键,简洁概括至80字以内。如《底气》开头:“天安门广场边,一个新造的孔子塑像被竖起。”同时在引的同时要扣住论题,提出论点。如,上文《底气》中有:“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打造中国的文化底气,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当下的迫切的需求。”
第二步:分析材料,400字左右。如上文《底气》,首先分析先秦文化因为开化了世界文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底气,接着质疑当今中国文化向先秦文化寻求底气的原因,再次分析先秦文化成为当今中国文化底气带来的弊端。这样层层剥离分析、评论,纵向论证,深入挖掘,使议论文有了论述力度。
第三步:联系现实,200字左右。如,上文《底气》承上过渡,自然联系到西方文化底气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而非单独的文化名人。搜集典型论据,扣题论证,并提出怎样真正铸就当今中国文化底气的措施。
第四步:总结全文,100字左右。回扣材料,升华总结,收尾要求形象有意蕴。如上文《底气》结尾:“回首悠悠五千年,孔子老先生孤独地站在历史的起点,他瘦弱的肩膀撑不起一个民族的脊梁。重塑中华文化底气,你我需共同努力。”
当然,文无定法,此四步只是笔者一点小小心得,有很多细节尚需要斟酌。
一、课前预习型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本的能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就是提前做好准备的意思。通常而言,预习作业的设计应为之后的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服务。不少教师重视预习作业的设计,但对预习作业作用的理解大多定位在扫除课堂学习障碍上,比如自学字词,读通课文,或者收集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相关的资料链接等等。这种预习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帮助不大。笔者认为,好的预习作业应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预习作业的设计,教师应充分关注新的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应从教情和学情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与新课之间的联系和分歧。预习作业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让学生明白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笔者的做法是:通过设计导学卡,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本的能力。
【教例1】《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课前预习型作业设计
请认真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①成语填空,理解结构的多样性。
( )( )鼎沸 ( )( )无声
顺( )摸( ) ( )有成( )
这样的成语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②词语填空,理解用词的准确性。
( )的脸庞( ) ( )的神情 ( )的大眼睛
一个词语就是一个画面,上述三个词组给你一种什么样的画面感?
无声地( ) 悄悄地( ) 变得( )( )
一个词语就是一种情感,由前三个词组变到后三个词组,你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留意句子,理解表达的严谨性。
整齐是一种美,仔细读课文,找找文中一些表达整齐的句子,先画下来,接着反复读几遍;认真地抄一抄;试着背一背。
上述预习题①为基础性作业,让学生理解成语结构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正确读写词语和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预习题②是初步感受性作业,让学生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借助词组初步感受居里夫人为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为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打下基础;预习题③旨在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特点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型作业设计: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从学生上小学起我们就教学字、词、句等各种知识,结果却有众多学生不会分析课文,不会写作,这是为什么?这是语文教学的失误:只注重传授零碎知识而忽视了整体意识,忽视了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个别都离不开整体,个别是整体的一部分,失去了整体,个别就没有它存在的价值。如果眼里心里没有整体物象,无论你的横、竖画得如何规范,你都画不成形,绘不出画。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不能只在字、词、句、段上下功夫,应该既见树木,更见森林。尤其到了小学中高年级,教师不能只关注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层面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段学生应具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笔者的做法是:精心设计整体感知型作业,通过引导概括,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教例2】《晏子使楚》一文整体感知型作业设计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先写事情的起因 ;接着写事情的经过 ;最后写事情的结果 。
上述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懂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练笔型作业设计:提升学生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思考文本、感悟文本,重视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是教师语文教学的重要方略,也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和课文对话,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进行词、句、段、篇读写结合的训练,让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读中练写。相较于课堂“对话”,小练笔是“独白语言”的练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言语实践。笔者的做法是:将小练笔与阅读“结伴而行”,使之具有深化阅读、训练表达、锻炼书写等多重功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取得读与写的“双赢”。
【教例3】《燕子专列》一文课堂练笔型作业设计
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同学们,小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地叫着,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一只被救助的小燕子,马上就要离开瑞士,离开你的救命恩人小贝蒂,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这样的写话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借写话倾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进行着一场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这既是一次写作的练习,更是一次情感的升华、精神的洗礼。
四、反馈运用型作业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园地,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语文问题,学以致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获得新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加速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
【教例4】《自选商场》一文反馈运用型作业设计
在一年级的识字课《自选商场》结束后,请你跟随家长去各大自选商场(超市)购物,观察商场里的商品并记住它们的名称。还可收集一些商品的包装,并认读商品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