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9 17:38: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第1篇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文章通过写索溪峪的奇丽风光,赞颂了索溪峪的天然的野性美,抒发了作者畅游其间的无比愉快的心情。

二、教学设计特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野”,由“野”存疑引导学生探究教材,把自主学习贯穿其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合作、探究。用自己的想象感悟语言,既重“文本”,又超“文本”。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得到放飞。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四、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知识迁移

1.师:让我们轻松走入课堂,回顾刚刚学过的两篇课文。请同学看复习题(点击)

〔《鸟的天堂》是____的名篇,看出作者____次游览鸟的天堂,第一次只看到____给人____的感觉,第二次看到____,是一种____的氛围〕

2.师生背诵相关段落。

3.师:作者以细腻的描写和动静结合的写法让我们游赏鸟的天堂,让我们看看峻青的《第一场雪》有什么特点?(点击)

〔《第一场雪》的特点是____和____,表达了作者_____的思想感情。〕

4.师:让我们一起重温雪后的美景吧。齐诵相关段落。

5.师:真好,簌簌的雪声,晶莹的银条,写出作者对雪的喜爱。“瑞雪兆丰年”寓情于景,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跃然纸上。我们游览了鸟的天堂,又经历了第一场雪,这节课我们游赏索溪峪,看看作者曹敬庄又是怎样给我们介绍索溪峪的美景的?(板书课题)

6、“野”字为什么加引号?什么意思?在文中寻找答案。

[复习回顾,一方面可以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另一方面回顾写法、进行知识迁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1.读准字音,扫清障碍,出示:荡涤老叟不拘一格绵亘蜿蜒等词。

2.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3.检查读文,指名读,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

4.学生汇报并板书: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

5.师:在文中哪些找到答案的画一画、读一读。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总起句)再看一看,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总—分—总结构)

[通过检查预习,初读理文,理清文章的脉络,领悟作者的布局谋篇的写法特点,初步体会索溪峪的野]

(三)、交流体会、合作探究

1.师:

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作者的思路被你们摸透了,文章的结构被你们理清了,那么通过预习.你们也一定对索溪峪的野有自己的体会,现在就请你把你的读书体会和不懂的问题与你的伙伴交流探讨。

(点击课件,出示问题:交流预习收获,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索溪峪的野的?)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小组学习收获,老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体会索溪峪的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图文结合,积累运用

第2篇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发言,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普通的现象。但细细观之,却也是心态种种,气象万千。有的老师话音刚落,“刷”一声,顿时小手如林;有的老师再三启发,仍不见“一草一木”;有时孤芽独秀,有时三三两两……有的小手刚刚露出桌面,似举非举;有的小手端端正正在课桌上挺立,显得从容自若;有的小手高高举起,充满自信;有的把手臂伸直了仍嫌不够,使劲往上举,身子倾斜着;更有甚者,屁股干脆离开了座位,半蹲半站,生怕老师看不到……

其实,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不论针对什么,只要心中有“问号”,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注意力便自动设为。因此,课堂提问很有艺术和讲究,良好的提问,在善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会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还能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通过以下课堂提问艺术,来展开学生想象翅膀。

一、提问要新颖别致,注意趣问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二、提问要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

三、提问要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是:“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

四、提问要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千万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与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

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提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提问要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百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六、提问要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的评价。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七、提问要培养创新精神,注意开放性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

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设计:“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本册《向命运挑战》设计的问题是: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老师通过这些开放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八、提问要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第3篇

一、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

1.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权威”控制着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受制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保持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往往淡漠了学生疑惑的目光、忽视甚至扼杀了“插嘴”式的质疑等。这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做法往往是教师对新课改的精神未作深入理解和领会。

2.教师的提问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填空问和是非判断性等提问。所谓填空问,是教材上已有明显答案或者只是将教材的语句有意空出,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补齐;所谓是非问,是老师自己说出问题和答案,向学生作一个是与否的求证。这种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提问不仅低效而且使课堂发问泛滥化、浅显化甚至无序化,这正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教师自身缺乏问题意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得有一桶水。问题意识培养,教师要先行一步,很难想象一个不会提问的教师怎么能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只有时刻思考着的教师才能培养思考着的学生,只有教师有了较强的问题意识,才能自主、自觉、有效地反思,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引发学生发现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4.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或存在误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无非是为了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或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而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喜欢语文课里无穷无尽的知识或觉得读书可以充实和发展自我的同学真是凤毛麟角。前者功利性的价值取向直接导致学生们主要关注课本的知识、老师的讲解、自己的成绩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长期作用下问题意识慢慢丧失。

5.学生害怕、胆小、自卑,心里有顾虑。许多学生认为:如果我提的问题有错,或是别人都懂了,同学们会讥笑我,如果我提的问题不是今天新课的要点,老师会批评……由于课堂纪律的约束和座位排列的固定化,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紧张、压抑和焦虑的心理状态。它们是影响学生提问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主要心理顾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和年级的提高,学生质疑的欲望越来越淡;沉默变成学生上课常见的表达方式,上课,则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回答老师的提问,也成了学生的一种心理负担。渐渐地,学生失去了提问的勇气。

6.学生缺乏提问技能和技巧。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能主动提问。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训练,他们往往没有提问的技能和技巧——想问,却不知怎么问。问题意思表达不清,或是不着边际地问。教师往往也就没有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没能及时认同学生的提问给予他们提问带来的成就感,以致最后学生干脆不问。

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1.从课题中寻找问题。文章的标题往往由提取、点明、归纳等三种形式产生。对于提取文章中的某一句或某一词作为文题的,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寻找问题:文章为什么用它作为标题?这个标题又有哪些好处?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它与课文故事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它对表现主人公又有什么作用。对于点明式(即直接点出写作对象或事件)的标题,学生发现问题则更容易。如《桃花心木》一文,学生读后就会产生问题:文章后面为什么写到了人?由树写到人是一种什么手法?对于归纳或中心式的文题,学生也可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索溪峪的“野”》。总之从课题中寻找问题主要可从三个方面考虑:课题的特点、含义及其作用。

2.从结尾处发现问题。课文快结束时,教师要处理好结尾的收和放,既可以总结文章,又可以延伸拓展,也可以提出散发性或逆向性思考。比如《顶碗少年》的结尾就很值得玩味,可以指导学生提出问题:顶碗少年给了“我”什么让我常常想起?微微的激动是一种什么情绪?文末的省略号又包含哪些内容?

3.从文章的矛盾处发现问题。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因此,可抓住教材中貌似矛盾的地方,让学生引发矛盾,引发争辩,提出问题。《十里长街送总理》中那位“满头银发的奶奶”的心情怎么又是“焦急”而又“耐心”呢?“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两个极端的断言为什么让我感到是“爱”呢?久而久之地长期训练学生从这样的矛盾中探讨问题,学生会逐步增强对这类语言的敏感,准确抓住这些内容来理解课文,并学会提出问题,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一些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