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我心中的鲁迅

我心中的鲁迅

时间:2023-05-29 17:38: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心中的鲁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伟大——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第一印象。他“俯首甘为孺子牛”日夜为改变民族的命运而忙碌着。身体瘦弱的他却是文学上的巨人。鲁迅先生幽默,且不乏亲切。他憎恨黑暗如魔鬼,而且处处为他人着想,淡化自己。在我看来,他是平凡而伟大的人!

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终年才55岁,却写出了无数经久不衰的书:《阿Q正传》、《狂人日记》、《彷徨》、《坟》等作品广为流传。但被世人所敬仰的鲁迅先生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房间必定是最“热闹”的时候,他正演奏着“文字交响曲”希望这一首首动听的曲子能唤醒麻木不仁的中国人。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意识到中国人“中国人的病不在身体上,而是在心理上。”于是他决定拿起笔,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呼吁所有的中国人,所以有的人说:“鲁迅先生的笔是同黑暗作斗争最厉害的武器。”

人们把鲁迅先生誉为“民族魂”,原因是鲁迅先生或者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他给人民当牛做马,却毫不骄傲,更不曾骑在人民的头上高呼:“啊!我多么的伟大!”所以,群众们把他举得很高,很高。鲁迅先生从不突出自己的地位,卖弄自己的知识。他只是默默地接受人们给他的荣誉和赞赏。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文章永远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耀眼的光芒。

第2篇

我心中的图书馆

“一本好书能拯救人的灵魂。”这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的一句话。的确如此。沉浸在书海之中的我,不管学习压力有多大,都会放松下来,细细品味书中的好词好句,让故事中的人物拯救我的灵魂,治愈我的心灵。因此,我心中就有了一个神圣而美丽的地方----图书馆。

我心中的图书馆是简单而又轻松的。浅绿色的木桌和木椅配着一杯红茶,空气中淡淡的书香与木香、茶香混在一起,让人心旷神怡。嗅着这略带甜味的空气,读着书中优美的词句,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既然是图书馆,书一定不少。文学类、科普类、金融类、农业类……种类繁多,因有尽有。

这么多的书,自己想看的那一本在哪儿呢?不用着着急,每一面墙都可以查询资料,只要输入书的名称,墙上就会显示出这本书所在的区域,什么类型,哪一个书架的第几层第几本都一清二楚。

书找到了,可书架太高,够不到怎么办?不用担心,每个书架下都有八个可承重一百公斤的圆形升降台,管理员可以乘它们把书放回原位,看书的人也可以乘它们取到自己想看的书籍。

这就是我心中的图书馆,我也希望它有一天能成为现实。

本站()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第3篇

二)成长回眸

我回眸我的成长之路,似乎多了些灰尘的不明,少了些斫痕的深刻,一路走来,已过了几度春秋冬夏,却从未品味成长路上的所得所失。

我那紧闭的双眼是林海英为我开启的。吹去《城南旧事》表面的灰尘,回味英子的童年,“英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挺一挺就过去了”,当爸爸的花儿片片飘落,伴随着毕业的骊歌,英子长成了,不在是小孩子了。成长之中总有些离别忧伤、生死悲欢,堕落吗?沉沦吗?回眸英子的成长,我看到是坚强。

我心中的困惑与迷惘是为我擦去的。翻开《我的母亲》一页,又体味小时侯母亲为其舔去病眼上的翳痕,一个“真”字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多少的关爱,对孩子那无怨无悔的爱意,我们的成长是与父母的付出与哺育分不开的,成长的点点滴滴浸透了母亲的血和泪。回眸成长,才发觉忘记了很多很多……

我心中的涅磐之火是鲁迅为我点燃的。回眸鲁迅的成长,搓开《呐喊》、《彷徨》的纸页,阅读成长中的坎坷所见所闻,竟看到了不彻底而造成荒凉萧索的故乡;看到了落魄可悲的孔乙己;看到了受人欺凌哀其不幸的祥林嫂……鲁迅弃医从文,用一支笔在回眸成长间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麻木——凝成一部《朝花夕拾》,立在文学史的高峰中!

成长回眸中,我们学会“愈挫愈强”的不屈;成长回眸中,我们学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感恩之心;成长回眸中,我们学会从彷徨无知到看清社会,作到“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清醒!

第4篇

2013年4月中旬,我到绍兴采访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当行程定下来的那一刻,我兴奋不已,王羲之、陆游、徐渭、赵之谦、鲁迅……一串熠熠生辉的名字浮现在我脑海,使得“无限风光山阴道”倍感厚重,令人心驰神往。突然,我想起来陆游和唐琬,“沈园” 这个在我心中虚无缥缈到几乎被我忘却的名字一下子跳出来。30多年来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丝情愫,促使我到绍兴一安顿下来便直奔沈园而去。

沈园坐落于绍兴市鲁迅中路,离鲁迅故居不远,为南宋著名园林,园主系宋代越中大户沈氏,园林因此被称为“沈氏园”。沈园的名气非常大,但是它的大门却出乎意料地朴素。跨过一道绍兴特色的小桥,郭沫若题写的“沈氏园”三字赫然在目,笔走龙蛇,潇洒流畅,似乎在诉说沈园曾经的繁华风流。步入园中,但见花红柳绿,水映亭台,典型的江南园林景色。从绿树丛中漫步向前,冷翠亭、孤鹤轩、八咏楼等映入眼帘,古色古香,水光倒影,美不胜收。雄伟的孤鹤轩临亭池而建,是园中的主体建筑,轩中高悬着康殷和谢稚柳的题匾,一副萧挺撰、钱君匋书的对联一语道尽眼前景色:

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

六曲栏几多绮思频抛细雨送黄昏。

然而,我并没有过多流连于楼台亭阁之间,而是找寻着使沈园名垂千古的两首词,找寻着那段令人为之扼腕的凄美爱情故事。“红酥手,黄縢酒……”导游讲解的声音引导我来到了孤鹤轩后的一面矮墙前,墙上并排镶嵌的,正是陆游和唐琬的两首《钗头凤》词刻石!

通过《风流千古》的影片,我了解到他们的遭遇: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和表妹唐琬青梅竹马,成亲后伉俪情深,却因为封建礼教,被长辈逼迫离异,随后各自成家。转眼十年过去,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春,陆游独自游沈园,却意外地遇见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十年的离别,并没有消融彼此心底刻骨铭心的情感。但此情此景,欲说还休,陆游只得黯然转身欲离去。此时,唐琬征得赵士程的同意,差人给他送去了美酒。陆游感伤不已,提笔在沈园的墙上写下了千古名篇《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书毕,陆游怅然而去。唐琬读罢,潸然泪下,终因愁怨一病不起,不久就郁郁而终。病中,唐琬提笔和了《钗头凤》词一阕: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虽然这两首词早已耳熟能详,但是站在沈园,站在这两块《钗头凤》刻石前低声吟咏,还是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种无奈与伤感何其沉痛!宋词中的佳作很多,但是这两首词,是可以让人每读落泪的……

我离开碑墙,感慨万千,“柳荫路曲,流莺比邻”的醉人春色,似乎一下子黯淡了许多。信步踏入南苑,参观务观堂,这里主要陈列陆游的手迹复制品和碑刻拓片。陆游书法一如其中年宏肆的诗风,有浑厚大气的楷书《焦山题名》,有抑扬顿挫的草书《自书诗卷》,让我们感慨陆游的书名被诗名所掩。安丰堂是陆游史迹陈列,介绍了陆游坎坷的一生和陆游与沈园的关系。

夕阳西下,我沿原路返回,《钗头凤》碑墙前已经没有人,暮色苍茫中只有两块朴素的刻石寂寞相对,似乎在倾诉着彼此的心声。我徘徊良久,吟咏着周晋 的诗句怅惘而归:

池馆荒凉转瞬中,断云幽梦总成空。

闲情一阕传钗凤,往迹千年感云鸿。

第5篇

书,像是一条时空隧道。它让我们回到过去,探索恐龙的足迹;或是飞到遥远的未来,求知科学的尖端。

书,也像是生活的花朵,浩瀚的大海。每当我沉浸在“书海”中的时候,我便会忘了周围的一切,在书海里畅游。饱览鲁迅的文笔,罗庚的“数论”,文成的画作……真是“书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活离不开书。我们这些成长的花朵不仅需要园丁的栽培,营养的滋润,还需要蜜蜂为我们传授花粉。那一本本书,正是一群群勤劳的蜜蜂;那一行行字,正式我们需要的花粉。

书,它让我游览了桂林的山水,威尼斯水城等名胜古迹。书,让我了解到昏庸的无能,把振兴中华的重任留给我们这一代。

书,是一盏照明灯,照亮我心中昏暗的世界,照亮我前进的道路,使我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感到孤独、寂寞。

书,是一泓清澈的泉水,在我心扉里“哗哗”地留着,好像在告诉我许多生活的哲理,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告诉我该怎样克服生活的难题,告诉我是非分明的道理……

书,是我成长的伙伴,他扯开我的心扉,打开我心灵的门窗,我要感谢它。无论哪个时候问我在干什么,我都会说:“我正在书中快乐地成长。“

第6篇

我的家乡——绍兴县,是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这里有鲁迅笔下的鲁镇,有闻名全国的鉴湖吸引着中外游客。看新闻我还知道我们绍兴县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

听大人们说,过去绍兴县虽然景色美丽,但却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小镇子,只有小马路一条街,还非常窄。全县以农业为主,没有什么支柱产业。党的的春风给家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建了商店、医院、书店、学校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座新型的轻纺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新建的明珠广场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新县城,那里有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绿树鲜花。绿色的草坪上、树荫下有石椅、石凳,供人们茶余饭后散步休息。广场的四周河水环绕流水潺潺。爸爸妈妈经常带我来这里散步,我们的城市就是一座花园。

家乡,你是我心中的山水画。我爱你!

第7篇

鲁迅生活片断

20年代,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值鲁迅先生在北大任教,有幸得到他亲自教诲,他讲授的《苦闷的象征》等课程,使我受到很大教育。他提出“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正是鲁迅先生拨亮我心中的向上火花,也正是鲁迅先生激发我写诗撰文,抨击时弊。那时先生上课,穿蓝色布衫,留很长的头发,还将铅笔夹在右耳上。开始我对先生耳上夹铅笔有些不解,恰有一次课后同行,至景山拐角,我见铅笔仍在先生耳和长发间夹着,便问他耳朵上老夹着铅笔干什么?他说:“我是改讲义上字用的。讲义印得仓促,错字很多,随时发现随时作个记号,将来好统一改正,免得误了学生。”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经常早来晚走,来有及回家吃饭,就在红楼前的小饭摊上随便吃一点。一次,下课后我和先生路过小饭摊,他问我回家吃饭,还是在小摊上吃一点。我说:“随便。”他说:“那好,咱们就吃这荞麦条子吧!皇帝老儿未必享受过这么美味的佳肴。”这种小饭摊多卖玉米窝头,荞麦烙烙之类,来用餐的也都是些人力车夫,卖报童叟。饭摊上只有一个条案,全无桌椅可用,端上一大碗荞麦面很是显眼,鲁迅先生却十分泰然,津津有味地吃着,还不时向周围的人点头。

回答问题

1、文中方括号内应填入最恰当的词是()

A、情绪B、感情C、激情D、热情

2、把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为每一部分选择一个最合文意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的小标题是()

A、教育B、教诲C、拨亮火花D、为大众服务E、听鲁迅讲课

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

A、夹铅笔B、免得误学生C、改正D、讲义错字多E、不拘小节的先生

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

A、早来晚走B、吃饭C、鲁迅请我吃饭D、津津有味E、小饭摊

4、本文写的几件小事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5、本文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参考答案:

1、D

2、第一部分:开头……“抨击时弊”。第二部分:“那时先生上课……免得误了学生。”第三部分:“先生在北京大学教书……点头。”

3、第一部分小标题是:拨亮火花;第二部分小标题是:“不拘小节的先生;第三部分小标题是:早来晚走。

第8篇

于是,顺着书的长河,没有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我有幸当了一回记者,采访了许多书中的人物,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

一、关于早恋

鲁迅说: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人的人生要义全盘忽略。

玛蒂尔德听了,满脸沧桑,深有体会地说:早恋是那串项链,虽有片刻的快乐,却带来了十年的辛酸。

祥林嫂听了,呜咽着说:早恋就像我的阿毛。阿毛还未长大,就夭折了。

卖柑者听了,指了指筐中的桔子,说:早恋就像我卖的柑桔,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二、关于人生

贝多芬狠狠地敲击着键盘,答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罗曼罗兰答道:为的是征服它!

三毛永远是那么乐观:出生是一场最明确的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

雪莱眼望着远方,镇定地答道: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三、关于学习

孔子捋捋胡须,慢条斯理地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9篇

茉莉花香

昨夜又梦到那个情形了,我永远不会忘记吧!巨大的推土机驶进小院,房屋瞬间倒塌,车轮碾过那洁白的茉莉……心碎了一地。

那个小院是我童年的乐园,我曾在那里真实地欢笑过,悲伤过。而现在一切仅为过眼云烟。

那个小院是姥姥家的院子,也是我的梦乐园。每年,姥姥总要栽下那洁白的茉莉,花开时,便满园飘香,经过的人无不为之所陶醉。姥姥也总喜欢剪下好的花瓣分给邻居们泡茶喝。

那个小院绝不比鲁迅的百草园逊色,反而多了几分趣味。春来秋去,我在小院中留下了一个个美丽的回忆。

春天,我总愿和伙伴们一起在小院中寻找花中的飞碟,也时常摘下一片片树叶玩过家家,一些看似简单,可也回味无穷。夏日,我拿起一本最爱的书,坐在树下,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点点斑斓。我伴着清风与花香,享受着清雅的幽境。秋夜,我和姐姐在数下寻找酸涩的红樱桃,姥爷拔出带着泥土的小葱,我们吃着亲手种的蔬菜,心里泛起一丝丝甜意。冬晨,阳光一缕缕设进小院,冰雪在阳光下闪射出美丽的光彩,厚厚的白雪下藏着我心中美丽的童话。

前不久,姥姥家的小院被铲平开发为‘‘东城观海’’住宅区。

翌日,我又来到‘‘东城观海’’,望着一座座高楼,我知道那里掩埋过我童年的梦。恍惚中,一股茉莉花香弥漫而来……

第10篇

读书之乐,是我保留在心中的一方净土,它是我的最乐。

我爱读书,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古诗等等。读书,她磨砺着我的心智;她陶冶着我的情操;她给了我一双明眸,让我了解了世间的善与恶,她给了我广阔的胸怀,让我包容了一切琐屑之事所带来的烦恼。

读书之趣在于小说,我多少次曾为小说中的曲折情节废寝忘食,牵肠挂肚。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让我为这一机智,勇敢,善良的简而呐喊:“虽然我不美丽,贫穷,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时,我们是平等的。”

读书这趣在于古诗。我喜欢读委婉派的诗,也喜欢读豪放派的诗。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让我感到一种郁闷,孤独的伤感,为李煜的不幸而同情。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的一种旷达的心境,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种豁达,愉悦的心情,为我所理解。

读书之趣在于散文。散文那独有的字词的绚丽,心境的超脱,为我所爱。鲁迅的《朝花夕拾》,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细细品味了好多遍,味越来越浓,越发地甘甜清?I。我渐渐地认识人生所独特的魅力,意义所在。我渐渐地重视到人身上的虚伪,贪慕虚荣等等的劣根性,我渐渐地尝到了思想的超脱和不凡。

读书之趣万万千千,我愿同冰心一起仰望《繁星》,心随巴金体验《家》的感觉,跟随席娟走进青春之歌。

读书,它是我心中保留的一方净土,它是我的最爱,它是我生活中的乐趣所在。

第11篇

对于本课,我有这样的两点思考:其一,我得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来,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多维立体的认识,进而产生敬佩之情;其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开头提出疑惑,通过回忆伯父生前的四件事情表现人物的形象,最后得出伯父是怎样的人,解疑。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我很纠结的就是: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文中的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抓句子“他摸了摸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体会伯父的亲切和蔼,他话的弦外之音,没有批评却让我感动羞愧。还做了进一步的升华,他对所有的少年儿童的关注,补充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通过读来呼应开头我失去伯父时伤心难过的句子,感受失去这样一位伯父是多么让人心痛。第二件事情,抓住难点句子“四周围黑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伯父的风趣与幽默,结合资料理解难句。在社会背景下,升华了鲁迅先生的形象,他的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精神,斗争精神,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革命家。再次用读呼应了作者开头失去伯父时的伤心难过,升华为那难过是全国人民的难过。第三件事情,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在救车夫这件事里,感受到鲁迅先生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在这部分内容里,我浓墨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体会鲁迅先生那一动作――“半跪”,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同时,在这部分内容里,我还设了练笔,从他的严肃的表情里,写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继续升华鲁迅的人物形象。第四件一带而过,最后得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总结全文,渗透写法,把握文章结构,最后以本单元最后一课《有的人》结课,体会鲁迅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结束了教学后,老师们反响特别好,都觉得上得太好了,听课的老师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鲁迅这个人,而且有好几个老师居然都掉泪了,都觉得这是一堂情意浓浓的语文课,他们的心一次又一次温暖了,震撼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听了丛老师以下三方面的点评,我豁然开朗,原来我所谓的升华都有败笔之嫌,我所谓的浓情也有淡化“文”之根本的嫌疑。总体来讲还算凑合,尽管不太好,也不能算作是失败,现找出不足,以思之,改之。

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鲁迅先生”

丛老师说:“你把作者给读没了!课题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不是《鲁迅先生》!”听了丛老师的话后,当时并不甚理解,我课后一遍又一遍的看着我的教学设计,回忆我的整堂课的教学,想着丛老师的这句话。我对学生做了一个测试:用几句话来谈谈你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认识?学生们写上来了,我一张一张的读着,孩子们写得太好了,太全面了,就和我们成人所认识到的鲁迅一个样。可是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回答都是:鲁迅是一个怎么样怎么样的人?而没有一人说伯父是一个怎么样怎么样的人?

这回我懂了,我明白了丛老师的话,学生们眼里只有鲁迅,只有我们成人认识的鲁迅,而没有作者,真的把作者给读没了!这可是周晔在写自己的伯父,是周晔记忆中的伯父,记忆中的事情,而回顾整堂课,我却忽略了作者的立场。如:第一件事,就是伯父对我的关爱,我却升华到了对全国少年儿童的关爱,把我心中的鲁迅强加给了学生;第二件事,就是笑谈碰壁,作者感受伯父的风趣幽默是那时她的心情与感受,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伯父依旧那样亲切。我把伯父拔到了革命家的高度,的确忽略了作者的存在,倒像是我在写鲁迅;第三件事就更是了,透过这件事,把鲁迅的形象升华到了孩子们的心中,而作者就站在图的旁边看着呢?是周晔亲眼所见的事,怎么感觉成了我在讲这件事给学生呢?完全忽略了周晔目睹此事时,她的心情,她的疑惑,她的冷,她的感受都没了。

想到这些,我突然觉得,天呀,我到底是怎么解读教材的呢?怎么居然把作者给解读没了呢?我这算是侵权吗?罪过罪过!善哉善哉!

二、“走近”鲁迅先生与“走进”鲁迅先生

在重新解读教材之后,也解读了单元主题,“走近”鲁迅先生而并不是“走进”鲁迅先生,一字之差,大有不同,“走近”是接近,慢慢地走近,让孩子们自己慢慢地去认识,而不是成人一股脑的把自己心中的鲁迅全塞给孩子。不用学生一下“走进”,走进去是不现实的。这得给孩子们一个认识的过程,一点一点地去认识。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以一个成人的立场拔高了本课的教学,丛老师认为我把教材解读得偏,而且高,正确的解读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教材,这才是正确的。如果我站在孩子的立场,那么作者就不至于丢了。

三、“感性的语文教学”与“理性的语文教学”

丛老师讲:“一课一得,得点啥呢?得点写作方法,得点感情朗读。”这也是课前所纠结的问题,对于写作方法,一直在心里想着,一直在努力地做着,渗透着,如:写人物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写一个人可以通过几件事来体现他的形象,还有文章的结构,只是没有做实,做细。

丛老师还讲:“老师为学生做得事太多了!”情感的弦荡起来,是学生通过读文荡起来,而不应是老师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后才荡起来。总之就是,这堂课的情感氛围太浓了,情浓而文弱了。语文是感性的东西,语文老师更容易是感性的人,而在课上,我们必须得跳出感性理性地看待语文。

第12篇

松之挺拔

风沙漫卷,壁立千韧,松挺苍翠。

在这漫漫风沙当中,在这贫瘠的土地之上,寸草不生,唯有青松挺立,拔天而起;那遒劲的枝条似乎刻满了与风搏斗的痕迹,那葱翠的枝叶利剑般穿过云霄,直射九天……

在这沧桑悲壮当中,民族英雄似乎踏歌走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挺立的劲松,不正是文天祥的化身;那伤痕累累的枝条不正记录了他过零丁洋、下惶恐滩的艰辛;那冲天的枝叶不正是他“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概!

英雄不朽,苍松不老,即使是千年历史也掩盖不了英雄的苍翠……

竹之韵

三百里湛青竹林幽幽,生机盎然,阳光斜照,班驳参差。

在画一般的意境里,王维静坐,手持一卷,品着一杯香茗,笑谈古今,游目骋怀,低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仙境般的美丽滤过了世俗的尘杂,洗净铅华,给我们这些生活在纷繁当中的人以心灵的慰藉,人心为之颤动,为之震撼。

这是无言之境的美,美在意境,美在人心;它可以跨越大洋,穿越时空,直至你我心中。

“心中有了王维就可以了却忘尘世纷争,一壶清茶,便可以笑谈古今。”

古人难忘竹之韵,只因那一种秀美的境界,只因那一种空灵朦胧的气节。

梅之气节

冬雪纷纷,肃杀;寒风丝丝,萧瑟。

在一片苍凉当中,连绵的梅花岭耸起英雄的脊梁,梅花点点,含苞欲放……

四周一片寂静,鲁迅毅然挺立,以血为墨,以指为笔,发出嘶声力竭的呐喊。

其他的花朵,经不起萧瑟寒意的催促,花凋无声,叶落无影,于一瞬间,繁华褪尽,唯有腊梅一杆挺立,数朵梅花尽力演绎着民族的崛起,始终保持着生命的亮丽。

梅之节气,犹鲁迅之不屈,眼看着朋辈成新鬼,他却怒向刀从觅小诗,何等气概,何等魄力!

人们爱梅,只因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势。

菊之幽香

悠悠空谷,潺潺溪流,淡淡香菊,陶渊明怡然自乐于乡村美景,极力想象着那一片世外桃源……

五柳先生采菊东篱,悠然然望见南山那如画美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只为缕缕幽香。

无怪乎文人迁客爱菊,桃源之菊是他们最大的向往,只因难酬壮志。

后记:以上五物日古人至爱,噫嘻!予万疑之,思之,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