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杨绛名言

杨绛名言

时间:2023-05-29 17:39: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杨绛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杨绛名言

第1篇

百岁老人杨绛,有一个人们熟知的称号“钱钟书夫人”,而她也是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戏剧家。101岁的杨绛,思路敏捷,仍埋头写作长篇小说,成就了一个传奇。

杨绛笔健高寿,这得益于她豁达的人生境界。杨绛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1966年8月,两人先后被打成“牛鬼蛇神”。1970年,这对夫妻被“发配”去河南息县“五七”干校接受改造。如果说坚强构成了杨绛生命的支撑点的话,那么豁达则是她对命运不作逃遁的外在表现。她在磨难中直面人生,豁达乐观的精神足以让人仰视。

杨绛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她严格控制饮食,平时少吃油腻,喜欢用大棒骨敲碎煮汤,再用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高龄后,她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练习钱钟书在世时教给她的八段锦,直到现在还能弯腰手碰到地面,腿脚也很灵活。

读书对杨绛的长寿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因为静心读书时,忘却烦恼,心静如水,物我两忘,身体各个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远离疾病的侵袭。如今,百岁的杨绛还坚持每天读书、整理丈夫的笔记,或是翻译作品。

最大的长寿秘诀,来自杨绛内心的安宁与淡泊。独生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去世后,杨绛心上的痛楚是任何人都体会不到的。半年之后,她翻译柏拉图对话录之一《斐多》,“试图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2002年冬,杨绛又定下心来写《我们仨》,她几乎是伴着眼泪写完的。一家三口跃然纸上,情意盎然。此刻,她全身心地投入超然忘我的境界,烦恼也就无从生起了。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爱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地写作,平平淡淡地度日。人们赞誉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人们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杨绛最喜欢的名言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虽无昂贵的摆设,却有浓浓的书香。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都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她非常满足于这样的简朴生活方式。现在,她过着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听力有些背,视力也下降了,已经闭门谢客。

面对人生百年,杨绛说:“我今年101岁了,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多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杨绛的言语,令人敬佩。

第2篇

很爱韩寒的一句话:我行我素,从不妥协。

不管是聂卫平,还是蓝天野,都在其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样的黑白子、十八格,同样的红幕布、聚光灯,为何他们做出了不同?正源于同样的专注,甚至“目中无人”的专注。

《游褒禅山游记》中这样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匆忙人生,每个人都扮演着过客,而那些有志者,往往能从过客中脱颖而出,在汗青之上立起一个大写的人。莱布茨尼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本不相同,所以本不可能走在相同的路上。不管人们行在何路,总会有人,也该有人看不穿。既已如此,又何必在意世人的嗔怪?

钱钟书的“目中无人”就是出了名的。他“残酷”地拒绝远道而来拜访的读者。舆论四起,“这个人不通情理”,“狂妄无知”……然而当他既能交出如《围城》般平易近人的作品,又能编成《管锥编》这样博大精深的作品时,人们口中只留下了“啧啧”的惊叹声。

杨绛在《我们仨》中写及她和钱钟书初到法国时,杨绛法文本胜钱钟书一筹。钱钟书“发了狂”,猛读一年书,任谁打搅都不理睬。一年后,杨绛惊呼其法文进步之快,已远在她之上。他表面上是目中无人,其实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热爱的领域,也自此将文字种在了灵魂深处。这样的专注,让他心中萌发出文学的参天大树。如此看来,也难怪钱老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穹苍了。

而时下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越优秀越孤独。特别当其与“读书无用论”淬火时,这个观点愈发风行。

近日,“一个人的毕业照”走红网络。北大古生物学全专业唯一毕业生安永睿拍下了这张照片,他说:“化石给我一种珍贵的感觉,它是稀有的,且不可重复。”在安永睿看来,研究化石,是一场关于久远时空中变化的探索。“从稀少的资料中发掘,就像是一场侦探游戏。”探索人烟荒芜的路,这是怎样的一种“目中无人”啊。但正是这种目中无人让他独特闪光,任别人如何评判,他自得其乐。而安永睿只是一个缩影,他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醉心于追求的人。那些行走在孤独道路上,朝远方专注行走的人,他们心中藏着怎样的宇宙,旁人永远不得而知。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穿透历史的风沙,至今仍响彻耳畔。

说真的,何妨他人看不穿?

评点:陈家武

1.紧扣材料,观点鲜明。作者准确解读材料,进而提出论点:要有“目中无人”的专注。

2.论据典型,材料丰富。作者选用钱钟书和安永睿这两个典例,一为经典材料,一为鲜活材料。还引用了《游褒禅山记》的名言佳句、莱布茨尼等人的名言作为论据。

第3篇

2022年最新《走在人生边上》读书心得范文   杨绛先生老年说的话必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她也悟出了很多很多道理,下面,我来就她的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中结合她所说,说说我的看法。

  走到了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对生活一定有很多的感悟,虽然她自己觉得自己老了,但是她并不是那种消极的人吧可以说。她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这是在讨论鬼神的存在与不存在,也许鬼神是有的,也许鬼神也是没有的。

  “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人就应该要这样,就事论事。

  开始看到杨绛先生说人有灵魂的时候,我觉得这有点荒诞,因为我是无神论者,我认为先生的想法不对,看到先生后来写的灵与肉我才想清楚,人应该是有灵魂的,不然就只有一个肉体而没有灵魂,那不就是很呆的了吗?

  “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经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当时却是不由自主。”或许每个人回顾自己的过往中都常常为自己的做的不好的事愧疚,包括我自己,但是我们总是在事后才会领悟,有的事情只有做过才知道会是怎样,才会知道以后该是怎样。我回顾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也时常感到后悔愧疚,不好意思。然后又渐渐忘掉,除非经过某件事除非有人提起,又不会太注意这些不好的事,这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可是认真来说,这又不是很复杂。

  人各有命,或许我们的命好,或许我们的命不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一出生下来就有的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自己以后的命。就像农村百姓殉国,也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这是一种高尚!

  “声名显赫的人,死后没多久,就被人淡忘了。淡忘倒也罢了,被不相识,不相知的人说长道短,甚至戏说,恶搞,没完没了,死而有知,必定不会舒服”可见后世人对死去的人的评论,如果是赞扬,那必定会令人欣喜,如果是批评,那定会令人不舒服,说到这里,问题也来了,我们不能随便评价别人,不能随便请假某件事情的好坏。

  我们常常在照镜子的时候认为自己多么多么好看,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有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实并不然,有的镜子会把丑照成美,商场里的大镜子一定是会把人照的美美的,不然怎么能够让顾客买衣服呢?我们自己单独照镜子的时候也是这种心理,自己总是好看的吧,镜子里的自己多么多么好看。但是有时候我们只有真正的认清了自己,才能够做一个足够好的人。

  “假如人死了,灵魂还保持生前的面貌,美人也罢了,不美的人,永远那副模样,自己也会嫌,还不如聊斋里那个画皮的妖精,能每夜把自己画得更美些,读后感可是任意变样儿,亲人不复相识,只好做孤鬼了。”女生都有一颗爱美的心,或许男生也都有一颗爱美的心。可是如果容颜不变,多年以后,我们真的还能说这是自己吗?

  人生的哲理是无穷无尽的,有许多许多我还没有参透,我正在参透的过程中,就走到了人生边上也不能自暴自弃,依然要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也希望每个人的晚年能够有幸福快乐的回忆。

2022年最新《走在人生边上》读书心得范文   读完九十六岁高龄的杨绛女士写的《走到人生边上》,除了一阵阵的敬佩,还有就是深深地思考!

  九十六岁,许多人已经卧病在床而无心学问了,也有许多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享福。而这个经历了几乎一个世纪的老人,仍然致力于学问,孜孜不倦,笔耕不辍。是什么,让她如此高寿,又是什么,让她如此高龄仍可以活得如此充实而丰富,看完此书,似乎,我懂得了什么……

  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肉体的存在,这是可视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另外一种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着。这两种方式在同一个个体中存在着,相互斗争又相互统一。斗争是因为人的本性中有懒、贪、色、赌等七恶,这七恶与人的灵性良心背道而驰,当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相遇,人便会出现各种烦恼,各种矛盾,如果这些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人自觉经过生活对肉体进行磨练,从而达到对灵魂的锻炼,并形成一定的意志去控制自身肉体上的行为,便可从而形成灵肉统一的和谐状态。无可否认,这个过程是漫长,要经历许多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但是,年轻的我们啊,为了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我们不是应该积极接受苦难的磨练,从而使自己的灵魂更高尚,更强大吗?那么,当我们到了老年也可以想杨绛女士那样仍然不被肉体打败,执着于灵魂之向往!

  日薄西山之年,总免不了会回忆那曾经的旅途,也总免不了会抽象出一些如命运、人的存在之类的哲学命题进行思考。千百年来,这样的命题长盛不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总无定论。人总说“人生有命”。是不是人的命运就是天生注定的呢?杨绛女士并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她说:“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不管算命的怎么说,八字怎么规定,一切都由自己选择。即使选择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没有预演的现场直播。有时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尽了自己的努力,然后一切坦然就好!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没有所谓的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考验,惩罚或者补偿。”

  站在二十岁的`风华岁月里,许多事我未曾经历过,许多道理我也未曾悟出,许多人事我仍不懂处理。许多许多都是未知……但活在当下,勇敢接受锻炼吧!在锻炼中成长!这样,或许当我走到人生边上也能说,我已经尽力了。然后,把那一生的回忆化作缕缕炊烟……

2022年最新《走在人生边上》读书心得范文   在没有开读之前,我先准备好了纸巾在旁。《走到人生边上》,人之将死,岂不戚戚哀哀,悲悲切切,无语凝咽?

  但开头杨绛说“我是从医院前门出来的。如果由后门太平间出来,我就是回家了。”一个九十六岁高龄的老人竟可以如此风趣地谈生死,我不仅哑然失笑。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老人呢?

  曾经也看过杨绛先生的名言警句,但却从未看过她的书,只感觉她是个知性的女人罢。读了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这个女人太不简单了,太厉害了,我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九十六岁出书,中国仅有此人了吧?她人缘极好,不分年龄段,都冲进门去看望她。她是那么的不耻下问,为求一个结果,她“探问了几位七十上下的朋友。”她上知天文地理,说起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简直如数家珍。在心理学、医学、儿童心理方面颇有造诣,英文很厉害,《论语》的句子更是信手拈来。她治学严谨,所有引经据典,她都仔细的在后面注明出处。一个百岁老人不是老态龙钟,却是才思敏捷,诙谐幽默,她是个仙人么?

  她描述婴儿的表情是那么生动形象,刻画得是那么逼真“假如听到大人责骂,也会哭,或忍住不哭,嘴巴瘪呀瘪地表示委屈或无奈。”一个可爱的老人形象也跃然纸上。

  她是那么的宽宏大度。她豁达的人生态度让人心生敬佩。“尽管他们达不到十全十美,人毕竟是血肉之躯,带些缺点,更富有人情味吧。只要能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自欺欺人,就很了不起。”“过去的悲欢、希望、忧伤,恍如一梦,都成过去了。”

  她是那么的能屈能伸“我们这种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没用的,我们考虑再三,还是舍不得离开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饭过日子,做驯顺的良民,终归是可以的。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是不得已。”“我们很不必为了人世的不合理而沮丧,不论人世怎么不合理,人类毕竟是世间万物之灵。”

  她是那么的睿智。“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促,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人自身。”“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

  《走到人生边上》中的《她的自述》秀秀说“我活一辈子是为啥呀?”

  是啊,人这一辈子到底为的啥?这几年我也纠结于此。

  一位母亲病重时候,特别操心四个未成年的子女,放不下脾气不好的丈夫,担心儿女将来对丈夫不孝。后来四个子女都端端正正地长大了,她的.丈夫这么多年身体也不错,下茶馆打麻将,以他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着。这位母亲当年如果没有那么多担心,会不会一切都会有些改变呢?她一生为子女为家庭,到头来什么也没落下。她的一生为的什么?

  一位父亲,他三岁丧母,中年丧妻,老年虽然有四个子女,却孑然一身。年幼小儿常问:姥爷一个人孤独么?这位父亲一辈子又为的什么?

  我有个二伯无儿无女,跟着我们,一生很节俭。我每每回家清理杂物的时候,会把他不穿不用的物品扔到垃圾堆里。二伯总要去找回来。垃圾场很大,但他一定会找回来,哪怕是一个杯子一件少了袖子的衣服。二伯临终时,拿出身边的衣服,掏出里面所有的钱,数过来数过去,也就是一把零钞而已。他去世后,从他房间整理出几筐破旧的衣服。我们姐妹总会给他添置衣服,但再旧的衣服他却从来不舍得扔。二伯的一生又图的什么?

  人一辈子到底图什么呢?为子女,子女会离开,为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名,人死后,名声又能留多久?为权,权利也不会伴你一生。

  想着想着,我就觉得人生真的没有意义,很无趣。我迷茫、困惑、伤感,我像个溺水的人却找不到一棵救命的稻草。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我抑郁了吗?医生确定地说:没有。那我是怎么了?

  我太计较生命的结果了。所有的人结果都一样,那就是死亡。但我们却不能直奔它而去。生命真的是个过程。人要放开了活。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是的,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我要放开了活。虽然顿悟了点儿,却不曾彻悟。但就这么悟了一点点儿,我就改变了不少。

  我把金钱看淡了。遇上喜欢的衣服,我会想:买吧,现在不买,难道等老得穿不成了再买?遇上喜欢吃的东西,我会想:吃吧,现在不吃,难道等到没牙再吃?我会经常回家看父亲,看到他缺啥少啥总会添置些,再也不会想着等我有钱了好好孝敬他老人家。以前不论干什么,都会说等我有钱了再。“等”有钱了,自己能等得起么?父亲能等得起么?有人说只不过为自己吃穿找借口罢了,也罢。

  我把孩子看淡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在需要我的时候我甘做引路人,不需要的时候我就默默退后吧。我有多大能力操多大心。不能出了自己的限。

  我把爱人看淡了。爱人不是我的脸,我的脸不需要爱人来长。我也不用给爱人长脸。在这个围城里,我专一,我付出,我享受,我承担。

  我把一切看淡了,不会像以前不会拐弯地生气,直气得昏天暗地,不吃不喝,直气得心口生生的疼。我也不失眠了,无论发生什么,舒舒服服睡上一觉才是头等大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权位,就没有余暇顾及其他。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第4篇

人呢,总归不能太贪心。路遥曾说:“人都在不断地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如那青春的容颜,在你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便不复存在;如那纯真的童年,在你品尝了成长的甘苦之后,便再难拥有;如那丰厚的财富,在你体悟了人生的沉浮之后,怕早已在别人手中轮转千回。

该走的,不挽留。

这不是“是你的别人抢不走,不是你的留也留不住”的自我安慰,而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从容洒脱。一代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仕途失意虽让人苦闷,但人之一生岂可为世俗名利所牵?苏轼纵情山水,暮游赤壁,低吟浅唱:“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吐纳月茫,沐浴清风,觥筹交错,相与枕籍,不也是一番潇洒的人生!至于朝廷,呵,随它去吧。于是,文坛上多了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千年!

该走的,不挽留。

这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麻木冷漠,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睿智。有时候“放下,是为了腾出空间放更多其他的东西”。有一位高僧非常喜欢收集茶壶。朋友到来,高僧就拿出最心爱的龙头壶招待他。朋友观赏把玩时,一不小心将茶壶摔碎。高僧默默地蹲下身子收拾碎片,然后又拿出一只壶继续泡茶。事后,有人问他是否惋惜难过,他回答:“事实已经造成,对碎壶留恋又有何益?不如重新寻找,也许能找到更好的。”人之一世,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如果每次都在得与失中纠结,我们的人生将会是多么的匆忙,多么的沮丧啊!而在这无谓的匆忙与沮丧中,我们又会失去多少近在眼前的收获呀!

该走的,不挽留。

这不是“时光从指尖滑过,只留下了皱纹”的无聊哀叹,而是“如果你因为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要失去群星了”的坚强释然。当女儿与丈夫相继离世,杨绛隐入深居。她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歇斯底里,而是转入更有意义的事情——对钱钟书的全部手稿开始精心地整理编排,让死者如生,生者无愧。“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经过洗礼的平淡与坦然,包裹的是极尽升华的情感,蕴含的是对无情生活最有力的蔑视,是对自己命运最完美的掌控!

“错过的都已错过,失去的都已失去,生命中还有许多未知的苦难和甜美,值得我们坚持和珍惜,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是小说《飘》中的一句话。生活固然需要衡量得失,但总是患得患失的人生怎会谈得上快乐?今天丢了一匹老马,别急,谁能说明天不会有惊喜?我们都明白,这世上有些事是不会永远属于自己的。那就潇洒地放它走,给它一些自由,也给自己一份安宁和回味,这样,不也很好么?

[评点]

第5篇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谨”,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选自散文集《杂忆与杂写》)

心灵物语

现在的我们,为应试,为论文,为学位而努力读书,这种读即是杨绛先生所说之苦读。这种苦,不仅是夜以继日、悬梁刺股的肉体之苦,更是心灵无处栖息的精神之苦。然而,是不是读书就毫无乐趣可言?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本书就是一扇门,一片广阔的天地。我们想要阅读的心就是一张万能的通行证,随手一翻就是另一个世界。喜欢,就恣意流连;不喜欢,就抽身而退,自在来去,无人嗔怪。况且,书中自有大千世界里的万象风景,也不会落入目光短浅、不问世事的窠臼。这样去看,读书也未必是“苦事”,倒是一桩实在的“乐事”。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人格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都取得巨大发展,但是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显著提高时,国人的人文精神却缺失了。道德滑坡,拜金盛行,功利世俗现象比比皆是。仅有发达繁荣的经济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那将是悲哀的。忽视民族的人文素质和人文实力,科技的发展也会因为缺乏人文的支持而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胡绳有句名言:“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由社会现象到世俗功利化的教育,我们不能坐视语文课程被边缘化,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推动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建。

一、何为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生存环境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的成长提供帮助;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这也与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交流,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懂得关怀他人的目标相一致,因此,是具体化了的素质教育。

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人文化程度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高低的具体体现,还反映一个国家公民社会地位的高低。所以,要使一个国家成为高度文明的国家,首先要人文明,要让公民的素质高,使公民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地位平等,受到尊重,这恰与“”的先驱们提出的“立人”思想和提出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一脉相承。

要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必须从孩子抓起,从学校教育抓起。而初中语文学科中,最能承载人文精神,最大量蕴含人文精神的学科当属语文学科了。语文学科精选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的名作,这些作品蕴涵了古今中外血脉相通的各种人文精神因素,是中学生汲取人文精神的主要源泉。

三、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践行人文教育呢,笔音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析出如下做法

(一)首先,学校的所有人员(从领导到教师)自身身上要体现人文精神,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表现出相互间的团结关爱,与学生的平等,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特别是对学业水平低,完成作业困难的学生,不要老是报怨和批评,挖苦讽刺,更不能辱骂和体罚;而要多给予学业上的帮助或辅导,心理上的疏导与鼓励。对于大多数学生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与性格,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发展自己正当的兴趣爱好,成为特长。

(二)营造尊重、轻松、宽容、愉悦以及理解的课堂氛围。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因此,教学者在对学生灌输人文营养的时候,千万不可以把自己放到最高的层位上,而是应当以尊重、关心、包容以及体谅学生为主,同时把平等、自由、宽容等人文精神合理地融入到课堂的氛围当中,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学者的正确引导、熏陶之下,能够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精神。另外,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够通过自我反省以及关注的方式,挖掘出自身存在着的不足之处以及缺陷,以及时对其做出适当地改正,让其能够树立起对整个社会进行实时关注以及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良好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之下,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友好的相处.

(三)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形象与情境感染学生,引导向“善”的人性,培养审美的情趣。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充满智慧和情感,具备智与美的形象与情境,教师要充分挖握这些形象与情境,教师要充分挖握这些形象与情境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诵读、探究中得到只鸣,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健全心理和和谐人格。如七年级课文《老王》中杨绛夫妇对老王的同情与关怀,《阿长与山海经》阿长对孩子关爱,鲁迅对阿长的同情与感恩;八年级课文《海燕》中勇敢独立精神;《登上地球之巅》中中国队员勇攀珠穆朗玛峰时挑战挫折困难的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为国争光的精神;曹刿、岳飞、文天祥的爱国精神;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一切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唐诗宋词中对祖国山河,自然山水的赞颂,都是让学生放飞心径,拥抱自然,热爱“如此多娇”江山的范本,是自然人性的体现。以上例子只不过是信手拈来的沧海一粟,如果教师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乐观开朗的心灵,自身高尚的人文素养激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点亮了学生求知爱美的心灵,那默化学生心理人格的形象和情境何止区区数册教材呢?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优秀的影视作品那才是他们心灵成长的乐园呢!

第7篇

选词,即选义择词,贯穿于整个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之中。这里的“词”指表达某一实体或整体性概念的单词、词组和短语。“选义”是由人类语言的一词多义现象决定的。任何一种发展完备的人类语言,其中的大部分词汇都是一词多义。例如单词charge: 动词含义有两个,在科技英语的环境下是“充电”,而在日常生活中是“索取(费用)”。名词通常是“电流”的含义。该如何措辞则要看具体语境了。此外,英语中有一些名词,同时有两个形容词,比如名词sun,它的形容词可以是sunny,也可以是solar,这里就有个辨义和确定词义的问题。另外,语言使用中还普遍存在着多词一义的现象,即同一意思对应不同的词语。在英语里,一词多义是非常常见的,这与英语的多源生有关。现代英语中不仅有许多词汇是从古英语演变而来,还有约80%的词汇从外国输入的,经过历史变迁,这些词汇并存和融合,使英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特别普遍。因此译者除了具有辨义这项本领外,还要具备“择词”这方面的技巧。

无论是“选义”,还是“择词”,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说,没有词是完全孤立的(No word is an island entire to itself.),词的意义必然受到前后相邻词句的影响。我国学者王佐良先生也说,上下文不只是语言问题,说话是一种社会行为,上下文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社会场合或情境,正是它决定了词义。他还指出,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牵涉许多联想的意义;一个词的意义有时不是从本身看得很清楚的,而要通过整篇整段--亦即通过这个词在不同情境下的多次再现--才能确定。香港译界有句名言:词无定译,说的就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翻译。

从词语与语境的关系看,有些词基本不受语境影响(context-free),如意义相对固定单一的专有名词、科技术语、数量词等;有些词则受语境制约(context-bound),如那些含有感彩、价值判断且意义极为丰富的普通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等。对于这些词语,先利用各种手段确定其意,然后恰当措辞表达。下面介绍几种确定词义的方法。

一.根据上下文和汉语习惯搭配来确定词义 长句、难句、复杂句,句句难懂,这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一点。如何看懂句子,而又不失精准的把译文写出来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首先,我们都知道:在动手翻译之前,必须要把英语原文看懂。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步。以下我们通过考研英语翻译实例来具体讲解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如何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A.意群拆分确定词义:

e.g. “In short”, 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s wecall it, 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tions.” (1994-72)

本句可以分四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in short简言之school学派contend 坚持认为,争辩,讨论

第二个意群: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学革命(不可译为“科技革命”)we call it所谓的

第三个意群:largely 在很大程度上a series of一系列instruments器具、仪器

第四个意群:expand拓展reach影响范围innumerable无数的、数不清的direction方面

e.g. 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e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s in the same reasoned, orderly, systematic, and dispassionate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2003-62)

本句可以分三个意群来确定词义。

第一个意群: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 branch分支intellectual enquiry知识探索

第二个意群:seek力图reasoned理性的dispassionate冷静的,客观的in…manner以…方式

第三个意群:natural scientist自然科学家

在英译汉部分,确定词义可以说是最难的。前面所说的agree,很多人只会翻译成“同意”,而不知道根据上下文翻译成“认为”,这就是一个教训。

B.词语搭配构成词组小语境,可以藉此确定相互间的意义:

1) express the idea:表达e.g. He cannot express his ideas clearly in speaking.

2) advocate the idea:鼓吹、维护e.g. This organization advocated Hitler’s Nazi ideas.

3) borrow the idea:借用、抄袭e.g. This idea was borrowed from the West.

4) spread the idea:传播e.g. Democratic ideas are being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5) deepen the impression:(加深)e.g. He did that to deepen the impression that he was generous.

6) exercise/use the influence:使用e.g. He promised to use his influence to get me a job.

7) have the influence:具有e.g. This movie has an adverse influence on teenagers.

8) exert the influence:施加e.g.…you are expected to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 on your fellow schoolmates.

二、通过语篇语境确定词义

翻译过程中,语篇不论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对译文的构建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语篇是最基本的翻译单位,译者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合格的译者不仅要具备语篇分析的能力,还必须首先具备语篇意识。所谓语篇意识就是要求译者将语篇看作一个整体,而不局限于词、短语、句子,从语篇整体把握原文、理解原文、再现译文。

e.g. 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 And if, 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 weariness increases, the thought of rest will be not unwelcome. 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 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 (B. Russell). 译文:上了年纪而能这样看待生活的人就不会遭受怕死的痛苦,因为他所关怀的事物将继续下去。同时,如果精力衰竭了,疲乏增加了,休息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我倒愿意工作不息,死而后已,因为我知道别人会继续我未完成的事业(《新概念英语》第4册)。

如果只看到划线的这一句话,译文似乎没什么可挑剔。但是,如果考虑一下上下文,将整个句群看作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译文与前文与后文都不相呼应。因为原文第一句“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与最后一句“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都表明整篇的主题是死亡问题,“rest”的含义是“长眠”而非“休息”,但划线部分的译文却与“死亡”无关。而且,这里的“rest”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表示死亡的这类委婉语还有很多,如“silence”、“sleep”、“quietus”等,如果原文用的是“silence”,难道应该将其译为“沉默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显然,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不顾文章的整体性,孤立地“理解”部分语句,忽略了篇章整体信息的参与。划线部分的合理译文应该是: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竭,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

杨绛先生在她的文章《记钱钟书与〈围城〉》中,多处用到了“痴气”及与“痴”相关的词组,来描绘钱种书先生异于常人的脾性,在不同语境下其意多有不同。凌原先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英语词汇来翻译“痴气”及相关词组,请看以下诸例:

1) 钟书写完《围城》,“痴气”依然旺盛,但是没有体现为第二部小说。

After Chung-shu finished writing Fortress Besieged, his “eccentric” bent was still going strong, but it failed to take form in a second novel.

2) 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真事。

It was those charming mischievous quirks of his that made it possible for him to create the characters and plots for the novel and pass them off as real people and real deeds.

  3) “高兴”也正是钱家所谓“痴气”的表现。

“Being funny” was another manifestation of his puckish bent in the eyes of the Ch’iens.

4) 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

Chung-shu’s sweet quirkiness is peculiarly his own.

5) 沦陷在上海的时候,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的女儿阿圆身上。

When he was stranded in Shanghai, he would take out his pent-up eccentric energy on Younger Uncle’s small children, grand children and Ah Yuan, his own daughter…

三、通过常识判断确定词义

常识(common sense /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round us)人人有,而且常识愈丰富对翻译理解愈有用。很多老翻译家如吕淑湘、傅雷、杨宪益都强调翻译需要“杂学”。我想,这“杂学”可以看作是比较“高级”的常识吧。请看下面一段关于铜质保温瓶结构的描述:

---Another type is a double-walled copper vessel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scrupulously cleaned to achieve the high intrinsic reflectivity of copper. A body of charcoal absorbent may be affixed to the outer wall of the fluid container, where it is kept cold and helps to condense any gases remaining in the vacuum space after it is evacuated and sealed off.

某译文:另一种类型是有双壁的铜容器,其相应表面洁净无疵以获得铜所固有的高反射率。在流体容器的外壁可以粘着一层木炭吸附剂,它保持着低温并在容器抽空和密封后帮助冷凝残留在真空空间的气味。

此句的翻译关键在于两个it的意思。根据上面的译文,两个it都指fluid container。这显然不对。从原文看,fluid container明显指铜质保温瓶盛装液体的内胆,而内胆怎么能抽空呢?根据生活常识,保温瓶中要抽空的是内外夹层之间的夹套,即原文中的the vacuum space,因此第二个it应指the vacuum space。再举一个简单一点的例子:She could knit when she was seven.。句中的knit,其基本意思是“编织”,但译文不能只说“织”或“编织”,必须把动词的宾语补上,因为汉语里说“她七岁时就会(编)织”显得不够自然。那么“织”什么呢?根据我们的生活经历,一般是织毛衣,而不是织麻袋什么的,因此原句可译为“她七岁时就会织毛衣”。常识也包括一些很简单的科普知识。如果科技知识为大众所共有,那就是利用科学背景知识来确定词义。

四、利用背景知识确定词义

理解一个词有时需要从文本以外去寻找相关信息,如上面的常识判断。在科学翻译中,时常需要运用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或其他领域的背景知识来确定词义。如:

---Velocity changes if either the speed or direction changes.

velocity 和speed都可表示“速度”,前者具专技色彩,一般用于科技文献,后者语域较宽,可用于科技或日常生活领域。如果将velocity 和speed都理解为“速度”,原文表述将失去意义,因此这里velocity 和speed中必有一个词表示其他意义。物理学告诉我们,速率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而速度是标量,有大小而没有方向。据此,velocity是速度,因为原文语境信息暗示它有方向(direction),speed是速率。这样确定词义后原句可译为:”如果(物体运动的)速率和方向有一个发生变化,则物体的运动速度也随之发

生变化。” 五、利用逻辑判断和推理确定词义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利用逻辑学的有关知识,如矛盾律等来确定词义。如:

---Automobiles and trucks would be powered by quickly replaceable electric batteries.

某译文:汽车和卡车则可以迅速替换的电池组作动力……

译文乍一看似乎没有问题,可是从逻辑的角度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汽车”和“卡车”两个概念是蕴涵与被蕴涵的从属关系,即“卡车”包含在“汽车”之中。“汽车”是属概念,“卡车”是种概念。译文犯了种属概念并列的逻辑错误。因此,必有一词的理解出了问题。查词典,Automobiles除了作“汽车”讲外,还可作“轿车”解。“轿车”与“卡车”是对立概念,可以并列。再看一类似的例子:

---It caused devastation by burrowing and by devouring the herbage which might have maintained millions of sheep and cattle.

它们在地下打洞,吞食掉本来可以维持数百万只牛羊的牧草,从而造成了破坏。

第8篇

说到文采,很多人马上会想起文思泉涌、梦笔生花等成语,以为文采是一种天赋——曹植七步成诗,是因为天下才华共十斗,他独得八斗。或者以为有文采就是如王勃《滕王阁序》,必须字字珠玑,读来唇齿生香。其实很多大作家的作品,是一个一个字改出来的,比如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五载增删十次,最终都没能完成。总之,文采并非完全依赖灵感降临,也不一定就是辞藻华丽。我们这里探讨的有文采,是指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受。那么如何写得有文采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词语生动。用词力求准确贴切,生动传神。写景能写出特征,写人能写出个性,叙事传神,抒情真切。二、句式灵活。无论长短、整散、书面语或是口语,各得其所,各尽其妙。三、善用修辞。四、文句有意蕴。什么是意蕴?就是含蓄,有深意。下面我们从这几个方面,结合课文的文段,细细品味文采是如何呈现的。

写法借鉴

一、词语的运用

例1关键词:动词的运用

原文回放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孙犁《荷花淀》)

评析:这是小说《荷花淀》的开头,一个富于诗意的劳动场面,恬静而美好。月光下的院子是干净凉爽的,苇眉子是潮润润的,一切那么静谧,只有薄而细的苇眉子在女人怀里跳跃,是静中一动。“跳跃”的苇眉子,仿佛有生命似的,可以想象女人劳动的娴熟,以及她在工作中不自觉流露出的爱意。

例2关键词:动词的运用

原文回放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包身工》)

评析:这是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的开头,写包身工的居住场面。作者的用词是“蜂房”“生物”“蠕动”,尤其“蠕动”这个动词,将处在非人境地的包身工的状态传神地描摹出来。

例3关键词:形象性

原文回放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褐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云海五座,如五大洋,汹涌澎湃。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徐迟《黄山记》)

评析:徐迟笔下的黄山充满了动感,充满了幻化,仿佛这些文字本身都跳起舞来。各种颜色的群峰前拥后簇,云是倏来倏去的,雾是扑朔迷离的,霞光是绮丽多彩的,作者笔下的景物丰富多彩、变化不居,让人目不暇接。

例4关键词:音乐性

原文回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朱自清《荷塘月色》)

评析:这段文字用了许多叠字,给人一种音乐的享受。音乐性是语言的特性之一,用好了音乐性,可以让文字产生诗歌一样的美和感染力。

二、句式灵活

例5关键词:长句短句

原文回放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史铁生《我与地坛》)

评析:这段文字很朴实,写母亲过世后,我感到了一种深刻的残缺。这种残缺是慢慢体会出来的,因而也就更绵长、更彻骨。从修辞的角度,用了排比的手法。从句式的角度,灵活地运用了长句和短句。“把椅背放倒,躺下”“坐起来,心神恍惚”这三组排比中,短句的运用造成了一种琐碎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失去母亲后无所适从的情感状态。可见,句式的选择本身就传达了某种情感。

例6关键词:整句散句

原文回放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那腥气。(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评析:这段文字从许多层面表现了“冷雨”——从各种感官的层面(听觉、嗅觉、味觉),从空间、节气等层面。但这段文字是整饬的,因为许多句子后面用了相似的句式,“那冷雨”“清明这季雨”“那腥气”,仿佛一首诗的韵脚,让这段文字有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加强了文字的抒情效果。

三、善用修辞

例7关键词:夸张

原文回放

那僵直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腰就会散成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样回家的。(杨绛《老王》)

评析:用夸张的手法写老王临死前的健康状况。即便这样的情形,老王还来给“我”送鸡蛋,反衬老王善良的品质。

例8关键词:比喻

原文回放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鲁迅《药》)

评析:老栓捧着人血馒头,像是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这个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老栓的愚昧。他的独生儿子最后死了,老栓一家的悲哀也可以从这个比喻中去体会。

例9关键词:通感

原文回放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延绵,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评析:在日式的屋里听雨,会感觉“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这种建筑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让听雨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湿黏黏的苔藓侵入心底,让人读了一激灵。作者用一种触觉来表现一种心情,非常有感染力。

例10关键词:反问

原文回放

我真的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评析:刘亮程在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反问句式,来表达一种深深的忧虑,无根的忧虑。

四、文句有意蕴

例11关键词:引用名言或诗词

原文回放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评析:引用古典诗词或者哲言警句,会让文字所蕴含的信息更广阔更丰富。因为所引用的句子本身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应该注意的是,过多引用效果反不及恰当的引用。可以对引文进行延伸、发挥,或者将引文放在重要的位置(如开头、结尾、或作为段落中心句)。郁达夫对有关雪的诗句的引用,一是注意了层次感,每两句诗所呈现的具体情况不同,整体上不重复,很丰富;二是对诗句进行了延伸,非常恰当。

例12关键词:富于哲思

原文回放

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评析:刘亮程的文字高妙之处在于,他只是通过一些普通的乡村事物,就写出一种对生命和家园的思索。吹坏了门墙的风,会穿过人的一生,将风声留下。风可以理解为时间,理解为变换的世事,或者一切改变人生的因素。而风声留在人的一生中,可以理解为一种伤害,也可以是一种印记,即所谓今生今世的证据。对于人生的细腻表述,让这个句子有非常丰厚的意蕴。

例13关键词:象征

原文回放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包身工》)

评析:采用象征的手法对事物发展的方向进行暗示,也可以使文章富有意蕴。在《包身工》的结尾,用黑夜和黎明的交替来象征社会变革必将到来。象征的手法含蓄、形象,在写作中易于使用。

例14关键词:暗示

原文回放

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鞋子里去了。(〔英国〕高尔斯华绥《品质》)

评析:“靴子的本质”是什么?读者会想到什么呢?是“靴子的优良品质”,或者“做靴子的人的优良品质”,还是“做人的优良品质”?这样的文句引导读者思考更深刻的主题,非常富有意蕴。

技法要点

1.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写好人物的行为动作的关键,就是动词的使用。动词的运用应该注意什么?

动词使用准确得当,能准确反映出人物动作之间的细微差别,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传达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 什么是语言的音乐美?如何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所谓音乐美,就是作者在写作时,利用汉字平仄的变化与音韵的和谐等声律特点,形成的一种抑扬顿挫的音律美,使文章情文并茂,音义兼美。行文过程中,注意声调搭配、协调韵脚、巧用叠字、讲究节奏等。

3. 在句式运用上,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各有何特点?

长句和短句是相对而言。一般地说,长句字数多,结构较复杂,层次也较多,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宜于表达严密精确的思想;短句的特点是简洁、明快、灵活,读起来省力、易懂。整句与散句也各有长处。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都属于整句;而散句则结构相异,长短不一,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整、散根据需要交错使用,前后句式的照应,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排比句式可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充分;设问句式可提出重要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喻句式可使内容的表达更形象、更有文采、更有意蕴;对偶句式可使语言凝练,形式整齐等。

4. 在运用不同的修辞方式时,要注意什么?

比喻:要贴切、生动;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的喻体最好是常见、易懂的事物。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进行比拟的人或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要力求新颖。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5. 什么是形象暗示法?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形象暗示法也叫象征法。就是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某一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它由本体和象征体两部分组成。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种传统习惯和心理感觉上的特殊联系。运用形象暗示法,必须紧扣这种联系,将自己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对象征体的具体描绘之中。运用形象暗示法,可以构成一种诗的意境,深入浅出地表明精深的意蕴,激发读者悠远的情思。

例文展示

山的那边

福建一考生

黎明咬破夜的唇,将那抹血迹留于天际。于是,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地从寨子里浮起来了,飘飘摇摇进了林子。

父子俩便起了床,父亲用麻利的手脚,戴上斗笠,荷上锄头,“吱——”地打开门,走去。儿子的动作显得嫩生了许多。摸下床,掬了一捧清水,清醒了自己,水缸中一圈一圈漾着他惺忪的睡眼。然后拎起灶上昨夜整好的干粮,朝着渺茫的晨雾中那个略有些佝偻的身影奔去……

这是一方好美的水土。是啊,来这里拍照旅游的人都这么说。绿水环抱着青山,相环相绕,相厮相守,美了这里的风景,也美了这里的人。只是光着脚的儿子不懂,为何如此迷人的风景,留不住那张记忆深处母亲模糊的脸,让爹和自己成日守着那块巴掌大的地,还让自己光着脚丫子满山溜。只是这些疑问,似乎都没有个清晰的答案,儿子疑惑,山水也疑惑了。

那块巴掌大的地,便是当地人称作“坝子”的山间小盆地。不大,却隐着儿子童年所有的欢娱,锄草、浇水、施肥,甚至是看着太阳从山的那边落下。而此刻,儿子和父亲正躬着背,劳作。

儿子累了,直起腰来。“爹,俺还得在这里多久?”

父亲一怔,“说啥?伢子。”

“爹,俺老师说让俺回学校上课……”父亲没回话,双眉稍稍蹙了一下。

“爹,老师说了,上了学,有了学问,就能出山。山的那边可大了!老师说出了山,就能让视野变大——”

“啥‘视野’不‘视野’的?俺只懂种地!”

儿子不还嘴了。他懂爹的脾气。只是他用稚嫩的眼,瞅了瞅银雾弥漫的青山,又低下头劳作。

而爹也纳闷了。“山的那边,真有‘视野’吗?说不准有,要不他妈为啥死活不肯回来?——不想咯,不想咯。”

正午,山雾便揭开了面纱,山才笔挺地屹于水中,父子俩歇下来,坐在田埂上。父亲黝黑的脸上沾满汗水,手一抹,便又沾上些泥的芳香。

儿子又呆了,望着山的那边。

“伢子,又怔!快吃,干活。”儿子收回眼神,有些失落。于是,又是劳作。

红日西薄。天际再次被染红,不过,是金灿灿的,烘得儿子的心暖暖的。

儿子眯缝起眼,似乎在眺望着什么,脸颊红彤彤的,又有话要说,“爹,瞧!”

爹也直起身子。

“爹,看。太阳落到山的那边去了。那里肯定遍地都是金子。太阳也喜欢那边。”

爹倏然有了欲哭的念头。是呀!说不准伢子出了山,能找回他娘呢!想到这里,心里不禁幻想出他娘回来的情景,心里也就暖了。

“伢子,上学去吧!爹许了。”儿子脸上真的暖了。他能回学校了,能有“视野”了。

“记得给老师捎句话,让他记得给你们‘视野’……”

山和水找到答案了,灵动在父子的心里……

评析:

这篇文章很有文采,这文采并不体现为句式整齐、辞藻华丽,而是表现在恰当地运用词语、句式、修辞,以及让文句富于意蕴。首先看动词的使用,第二段写父子起床,父亲的动作麻利干脆,儿子则“嫩生”些。“摸下床,掬了一捧清水”,一个“摸”字,写儿子还没有完全睡醒,对于早起并不那么情愿;一个“掬”字,写出一种田园生活的诗情。水缸中的水一圈圈漾开,映着人的脸,表现了乡居生活的淳朴清新。再看修辞的使用。第一段写黎明时的天色,用了比喻的手法,天际的晨霞仿佛是黎明咬破夜的唇留下的血迹,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鸡鸣、犬吠、炊烟,都袅袅地从寨子里浮起来,将乡村清晨的宁静、纯净很传神地描摹出来。至于句式的选择,体现在对话中,对话简洁,有浓郁的乡村韵味,表现出了人物淳朴简单的思想和感情。文句有意蕴,如最后一句“山和水找到答案了,灵动在父子的心里……”将文章的主旨含蓄地融入对山水的描写中,富有诗意,余味不尽。

写作训练

1. 以“街景”为话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如果写景请注意形容词的使用;如果写人,请注意动词的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