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心理

职业心理

时间:2023-05-29 17:39: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心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心理

第1篇

基于以上现象,我们结合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来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结合现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职业健康心理学 亚健康 解决方法

一、引言

人一生中觉大多数时间都在工作,而且,通常正是工作带给人们生活的意义和秩序。事实上,工作可能主宰了很多人的生活。因为工作是很多人生活的中心,人们可能主宰了很多人的生活。因为工作是很多人生活的中心,人们应该有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员工应无需担心受伤或疾病,很多工业国家包括美国、荷兰、瑞典和欧盟,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来保证这一点。早期关于职业安全与健康的工作大多关注员工在工作环境中受到的躯体伤害。然而,逐渐地,人们意识到工作场所理应适于促进健康,而不仅仅是预防伤害和疾病。这是从更广的视角来关注健康人群和健康组织,尤其考虑到工作组织的新变化,以及劳动力群体的变化。

在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生存压力亦不容忽视。工作环境恶劣、时常加班等情况已经司空见惯。

二、职业健康心理学

大家对职业健康心理学相关问题感兴趣绝非新现象。工作场所如何运转?政策、监管、监督和领导如何影响员工生理和心理状态?这些问题在20世纪便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19世纪,尤其在工业革命后,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工作中那些无形的方面,及其对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那时候,心理学还刚刚起步;基本被限定为纯实验学科,没什么应用价值。而来自其他历史久远学科的学者---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艺术和文学,开始忧虑不断变化的职业领域对员工生理和心理的影响。那时,怪异又缺乏人性的工厂、办公室不仅开始出现在社会和政治评论中,还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遍及欧洲的小说作品中,如卡夫卡等作家的著作。

职业健康心理学(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的目标是直接发展、保持和提高员工及其家人的健康。职业健康心理学首先注重通过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来预防疾病或者伤残。关注的重点领域是那些使个体处在受伤、疾病和压力危险之中的工作组织因素。这需要从涉及心理学以外的多交叉学科(如果不是跨学科)的角度探讨。例如心理学中的人因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都影响着职业健康心理学,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工业工程学等其他学科也起着作用。整合这些学科并把预防作为首要关注点构成了职业健康心理学的目标。因此,重点是组织干预,而非个体干预,如咨询。

三、职业健康和安全的原因分析

1.安全氛围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事故是因工作环境不够安全引起的,造成工人的巨大伤亡和不可弥补的精神伤害,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事故频发的黑煤窑,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建筑行业的高空作业,也处处存在隐患;化工厂的化工原料生产环境恶劣等等。这样的现象非常之多,都是工作氛围不够安全造成的。然而,尽管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但是它们只受到了管理者的粗线条关注。

2.工作――家庭平衡

工作后,我们大家经常在协调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人们经常担心工作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指数。同样,也在担心过度关注家庭幸福是否会影响事业的顺利前进。如果二者协调不好,工作和家庭问题都将出问题。反之,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虽然人们经常提及“工作――家庭平衡”,而且多数使用者认为“工作――家庭平衡”的含义是不言自明的,然而事实上,人们对于“工作――家庭平衡”这个词语很难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另外也很难说明工作和家庭平衡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一些学者认为,工作――家庭平衡时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它意味着工作和家庭之间相互融合或者相互协调。但如何对以往的实证研究进行仔细查阅,会发现工作――家庭平衡有两个较为清晰的含义。应用最广的观点认为,工作――家庭平衡是指工作和家庭两个角色之间少有冲突及相互干扰。

研究者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发生率、前因以及后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关于工作――家庭冲突被最广泛引用的一个定义如下:

工作――家庭冲突时一种角色间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来自工作和家庭领域的角色压力在某些方面是不相容的。野也就是说对人们的工作角色(家庭角色)的参与会阻碍其家庭角色(工作角色)期望的实现。

3.工作压力与支持缺乏

在过去的十年中,工作压力对生产率、职业枯竭以及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此类研究清楚的表明了工作压力对员工和组织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工作中的饮酒服药,抵制生产行为,如消极怠工、偷窃、故意损坏公司财产,以及各种各样的白领犯罪,这些现象都和工作场所压力有关。

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工作压力的兴趣与关注持续升温。在美国,1991年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对美国员工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报告有高度压力感的员工人数在1985到1990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其中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反映他们的工作效率下降。在接下来的一项研究中,1200名受访者中40%报告说巨大的工作压力已经让他们感到筋疲力尽。高压力员工受压力相关医疗问题困扰的可能性是普通员工的两倍多。结果,许多组织都承认在重压之下过渡工作的员工,表现远不如那些喜欢自己工作并且有时间放松的员工。

在中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规模的扩大,企业的业务量异常巨大,员工的工作压力在近些年来成几何倍数增长。

在全球范围,面对此问题,各个国家都在做最大程度的努力。但还没有有力的政策法规和解决方法出现。表现为政府支持缺乏。

4.科学技术与工作场所健康

现在,个人电脑已经司空见惯,互联技术迅速发展。在此趋势下,更为自然、便捷、自主和协作性的电子活动顺利开展。由于在工作开发及实施的诸多阶段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许多新科技应运而生。

办公室中的科技改革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大量事例表明,科技给办公室员工的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当今高科技办公环境下的生理健康隐患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企业组织远远达不到幻想家所推崇的那种普适的、自然的、完美的计算机工作环境。相反,一般组织都会要求员工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办公室或者格子间里面对着电脑,操作键盘或者其它数据录入装置生成和获取工作所必须的信息。大量研究探讨了工作场所中,人们对于计算机化工作产生的有害因素的察觉。其中,重复性的动作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产生和恶化有很强的关联。

(二)当今高科技办公环境下的心理健康隐患

很多情况下,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办公室员工的身体健康,还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消极心理影响的原因很多,包括办公室内的噪音、不断变换的工作要求、对工作控制感的缺乏、与他人的隔离以及个人隐私的威胁等。已有研究探讨了多数与科技有关的变量和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压力,反过来又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心理紧张、消极态度、工作满意度下降以及情绪困扰等。

四、应对方案

现如今,要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心理和生理健康,对于个人来讲,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理各问题的应对能力,才能工作更顺心,生活更美好。

1.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充分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积极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学会尊重他人。

2.有效的减压方式:现阶段,由于工作或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需要进行自我调节,平时注意有意识的放慢生活的节奏,对于各种纷繁复杂的事情要冷静的分析处理,保持舒畅的心情,就能以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3.正确的处事方法:为人处世是一种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求我们懂得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方法,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要以平等、尊重、诚心、宽容为原则。

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讲,要充分关注到职业健康心理,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切实缓解民众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学》 Alan Carr著郑雪等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

2.《现代青年心理学》张进辅,重庆出版社,2002年.

第2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学生 就业心理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出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合格人才,这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类高职院校:它们起点低,前身均为中等师范类专业学校,学校底子薄,校园面积小,各级政府投入不够,资金严重不足;教师学历层次低、职称低;没有现成的办学经验和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它们在艰难中发展,在困难中前进,各种教学和生活条件有限,资源紧缺,其短期内无法抗衡其他本科院校和省部级的重点职业院校,因此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此类职业院校面临的学生就业及发展问题尤为突出,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更多。

一、多数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满意等否定的情感,是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极的主观体验。在后发展职业院校里,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总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所在的学校,自己也在不断地否定自己和所在学校。在就业时受就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毕业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悲观地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埋怨家庭、抱怨环境,在求职过程中一味地选择退缩,丧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在求职失败后,他们又自认为为自己找到了“我不行”的证据。当失败再次发生时,便加重了他们的沮丧感和自卑感。当用人单位提出各种苛刻条件和问题时,他们不是以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而是用消极的态度面对甚至悲观地放弃。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往往与适当的机会失之交臂。久而久之就形成自卑心理,不敢直面就业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战而败。

例:H某,女,2008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一碰到竞争对手来自其它本科院校或名牌职业院校就打退堂鼓,主动放弃机会。迄今未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

二、部分学生过于焦虑与急躁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研究表明:焦虑水平与对伤害的不现实期望和幻想有关,所期望的和幻想的越严重,焦虑水平就越高。后发展职业院校的一些毕业生自我定位不当,面对就业时极易遭受挫折,精神上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的这种过度或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了就业焦虑心理,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就业。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有部分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更担心自己在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由于心中没底,因此在就业过程中焦虑不安、心急如焚。成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烦躁不安,甚至彻夜难眠,行为上也表现得急躁、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正确评价。有些甚至在并不完全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就与用人单位签约,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发现了更好的岗位,追悔莫及,给自己及家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例:Y某,男,临近毕业的半年里,每天早晨7:00前就带上简历出门找工作。从学校出发后一家一家单位进去自我推销,也不管对方单位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是否需要自己的专业,无的放矢的结果是不仅没找到工作,而且很多单位打电话回学校反映他的种种“不正常”行为,给本人和学校均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三、少数学生抑郁心理严重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后发展职业院校的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相应地增多、增强,在择业过程中学生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更大。由于学历偏低、就业环境困难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因素,虽然他们频频向各用人单位投递求职材料,但往往很少收到回复,在漫长的等待中由希望变为失落,心情紧张而压抑,有的甚至对求职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抑郁、压抑心理。同时抑郁的心理又阻碍了其正常的就业,由此产生的挫败感又将加深抑郁。在恶性循环中产生较长时期的抑郁情绪。少数学生在就业中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情绪低落、不思进取,有的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努力,听天由命,严重的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不与外界交流,对一切都无所谓,导致抑郁症发生。

例:Z某,男,来自山区农村,其家庭因母亲和弟弟常年疾病而尤为贫困,其本人自认找工作无望后整天在宿舍睡觉来封闭自己,经常一两天不吃不喝,也拒绝同学、辅导员和家人的关心,后被诊断为抑郁症。

四、个别学生偏执心理严重,存在人际交往障碍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中,有少部分学生偏执心理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就业和人际关系。少数学生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在整个求职过程中甚至就业初期都在抱怨乃至愤恨的情绪中度过。个别学生固执己见,不顾就业环境的现状,偏执地坚持自己原来的择业标准,部分学生无视专业的伸缩性和适应性,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人为地减少了自己的就业机会。

偏执心理严重的学生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注意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本人的顺利就业。

例:C某,女,2009年4月在北海市一家房地产公司售楼部带薪实习,工作期间总是认为社会不公平,自己应该在条件很好的办公室悠闲地工作,而不是在炎炎烈日下带客户去看房,而且经常觉得自己的奖金被领导和其他人侵占了。在这种情绪下,一个月内与同事吵架4次,最后一次与领导大吵后离职。离职几个月后仍在痛恨“那帮人”,情绪很不稳定。

五、攀比与嫉妒心理普遍存在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之间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看到或者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时心理马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比别人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去考虑自身的条件、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个别毕业生对别人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同班或者同宿舍里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较好的工作时就更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挖苦,更有甚者抱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畸形心态在用人单位面前造谣生事、打小报告,破坏别人的就业机会。

例:W某,在得知宿舍一姐妹第二天要与一家效益不错的单位签约后心理极度不平衡,找出该单位人事主管电话后当晚打电话告状,捏造该同学有偷盗的行为,以此来破坏该同学的就业。

六、少部分学生过于逆反对立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里,有少部分毕业生一直对学校和教师持不满意甚至对立态度,对学校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对着干,要按自己的意愿去求职。当学校为其推荐某工作单位时,总是抱有戒心,总认为学校不可能推荐好工作给他。当求职失败时,不是去总结自己的问题,推卸责任,甚至明明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改正,在以后的求职中依然我行我素,听不进去任何的批评与建议。

例:B校就业办每年都认真地为毕业生联系和推荐工作单位,可2008年和2009年均有为数不少效益和发展前景均不错的单位没有合适的学生问津。后调查得知,一些学生固执地认为学校不会把好工作留给他们,留下的肯定没有好工作,并且互相宣扬。

在后发展职业院校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相比于其他名牌院校来说显得更为突出和普遍,其消极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唯有正视并重视这一点,有的放矢地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做好各类教育和心理跟踪辅导,才能真正实效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董庸昌.新时期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8):54.

第3篇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高校毕业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为提高社会就业率、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但是学生在创业的前期准备、创业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心理,因此建立完善的创业心理咨询机制是提高学生创业的有效措施。进行创业心理咨询案例研究,可以根据创业者的心理问题,而进行的综合性、系统性分析,解决创业者心理问题,帮助创业者提升自己的内在信心,进而为创业者的创业做出指导性的建议与对策。

1 当前学生创业时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当前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业激情,导致学生创业的失败。常见的问题有焦虑矛盾心理和恐惧心理。

1.1 焦虑矛盾心理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创业,而一旦学生选择创业后,他们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焦虑矛盾的心理,其主要表现在:对于自己决定创业的决策持不肯定态度,害怕自己创业失败,而影响自己的发展前途,比如自己在创业的过程中,必然会丧失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而一旦创业失败,自己寻求更好的就业岗位的机会就会没有,但是如果不创业,又会感觉丧失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对此他们就会陷入焦虑矛盾的状态。

1.2 恐惧心理

创业不只是学生实现就业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上,学生一旦决定创业,他们就要考虑各种内在、外在因素,而这些复杂的因素都足以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因为学生创业者不仅要面对市场经济的风险,还要接受家庭、学校以及同学的否定、不支持等态度,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都会影响创业者的信心,让他们的内心产生惧怕心理。

本研究以A、B、C三所高校的250名学生作为被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学科、年级、性别、民族进行了有一定代表性的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9份,回收率为79.6%。(表1)

可以看出,女性、文科、四年级、汉族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焦虑矛盾心理和恐惧心理。

2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2.1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

一是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可以被拿来当作真实的教学教材,这样避免了传统就业指导教学中单一依靠书本知识的弊端,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加深了学生对创业过程中一些问题的看法;二是通过对创业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在创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且能够根据这些心理问题了解到解决的措施,进而避免自己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案例1:A高校大四学生M在几次求职受挫后,表现出逃课、嗜烟、酗酒、易怒等不良表现。就业指导老师主动对其进行心理咨询辅导。首先通过对学生M的专业、年龄、性格、特长进行客观分析,让其客观认清自我,然后帮助学生M进行就业环境评价,找到求职的方向,并鼓励其根据市场需要以及自己专业考取会计证书,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很快学生M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抛弃不良心态及行为,积极进行求职。

2.2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培养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品质的应用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就是让创业者在创业过程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陈列出来,然后经过心理咨询专家的分析与判断后,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这样创业者通过了解相关的心理咨询案例可以对照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案例2:B高校大四女生N,学习成绩一贯比较优异,对自己就业期望比较高,但在求职时感受到一定的性别歧视,感到失望、自卑、抑郁,于是主动找到就业指导老师进行心理咨询。老师建议女生N首先参加蹦极极限运动,迅速放松舒缓一下心情。然后通过专业、性格、就业环境分析,建议女生N在求职时着重向人力资源管理和文秘方向。指导老师建议女生N与老师和同学多交流,多参加相关的面试,这样才能有效进行就业和创业,自强而不自卑,自信而不自负,自若而不怒。

另外,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可以为制定创业指导政策制度提供借鉴。通过分析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可以为创业指导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创业者容易遇到的问题,进而让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采取有真对性的政策与措施。政策制定者可以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减免创业者的税收、提供小额贷款等政策,解决创业者的困难,增强创业者的信心。

3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是针对具体的创业者的心理问题而建立的解决案例,因此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创业者的心理辅导,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教学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具体到实际教学中,要注意案例的代表性,不能完全照搬案例内容,同时创业者在对照创业心理咨询案例时也要考虑创业者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创业者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不同都会影响心理问题的产生,而且即使他们的心理问题表现相似,他们的处理也不一定就相同。

3.2 做好创新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

创业心理咨询案例在就业指导中的重要性,要求做好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工作,做好案例分析工作是保证就业指导方向正确的前提,因为针对创业者具体问题,所做出的判断是解决创业者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连基本的分析工作都没有做好的话,只能会导致解决问题的措施没有任何实效意义,不会在根本上解决创业者的心理问题,也就不能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

3.3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

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是创业心理咨询案例的基础,也是增强创业者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为此高校部门要改变现行的心理咨询服务模式,要把应变型心理咨询服务向发展型心理咨询服务转变,把着力点转向所有大学生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学常识,指导学生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试。同时,要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同职业指导教育有机融合,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心理团体讲座与咨询,增加职业心理辅导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少数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第4篇

关键词:心理测量;职业选择;职业匹配;作用

职业就是“人的一生中所承担的工作或职务的总和及其相继历程”[1]。职业选择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就业方向的挑选。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其职业相适合,只有职业选择正确了,才能更好发挥自己的特长,成就更大的事业,由此可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课题。影响人们选择职业的因素有很多,如机会、个人条件、职业要求、价值观等,这里我们更多关注人格差异对职业选择的影响,及心理测量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不同人的心理素质均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是受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个性概念中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人的能力有大小,兴趣各不同,行为风格迥异。现代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专门化,不同的职业活动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也不同,只有选择适合自己心理特点的职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心理测量学正是以数量化的指标来表现人的心理素质个体差异的一门应用性科学,可以提供人格特点的参数,为职业选择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一、人格类型对职业匹配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个人的职业行为不仅取决于环境、机会,还取决于他的人格类型。不同人格类型的人会对相应的职业类型感兴趣,并积极寻求与自己类型相适应的、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职业。凡是对职业具有兴趣的,人们就能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一般说来,开朗、活泼、热情的性格,比较适合从事涉外、文体、教育、服务等工作;勤于思考、好问、执着的性格,比较适合从事科研、治学方面的工作;深沉、严谨、认真的性格,比较适合做人事、行政、党务工作;而勇敢、果断与坚定是管理者不可缺少的性格特征。

职业心理学家霍兰德,经过几十年的实验研究,建立了一种人格类型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他将人格划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并指出了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类型[2]。霍兰德认为,每个人都能依据其主要特征而划归为某一类型。美国大学实验中心将工作领域分为与资料打交道、与人打交道、与物打交道、与观念打交道四种类型,并设计出调查表以鉴定个人兴趣在哪个工作领域内。如果一个人常常闭门读书而不是外出或与朋友闲聊,这就说明他更喜欢独自做事,不擅长与他人来往,这个特征对于选择工作而言就暗示着避免选择那些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类型。

二、心理测量有助于对个体差异的判定

心理测量是依据心理学理论,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经过标准化的施测程序,对人的心理特性作出数量化的评估。心理测量的结果可以判定出个体之间的差异为人们客观、科学地选择职业提供依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心理学家对170万应征入伍人员进行了智力测验,结果有8千多人智力太低被淘汰,9千多人因智力偏低被编入预备队进行训练,其他人员根据智力的高低分配相应的工作。由此可见,心理测量在职业选择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职业选人还是人选职业,都要经过心理测量来了解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寻求与之最佳匹配的职业,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心理测量的具体方法和种类很多,可以通过仪器测定,如人的反应速度、感知觉能力、注意广度等;可以用心理量表测定,如人的智力、特殊能力、气质类型、人格特征等。《职业能力安置量表》(CAPS)是美国教育与工业测验服务中心编制的成套职业能力测验,能够按照不同权重计算出受测者在14类职业上的成功潜力分数[3]。我国心理学者通过研究,编制了《BEC职业能力测验表》,是我国最早的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该测验包括机械推理,空间关系,言语推理,数学能力,言语运用,字词知识,知觉速度和准确性,手指速度和灵活性等8个分测验[4],可以根据被试的得分,来评价其在各种不同职业上的潜力,提供职业选择依据。

如今,心理测量已经发展为高度专业化的职业领域,各国都有专门的人员从事该项工作。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很多行业都在使用和推广心理测量的方法,进行人才选拔、测评、培训等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客观看待心理测量科学应用测量结果。

1905年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作为第一个测量智力的工具问世至今,人们对心理测量的认识态度各不相同,有的妄加批评,有的盲目迷信,有的夸大功能,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缺乏客观性。

首先,心理测量是一种标准化测量工具,心理量表是由心理学家编制,经专家组鉴定,通过反复测试而确定的,其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从实践应用来看,测量误差更多地产生在测量过程中。比如,有些测量情境不符合测验手册中的要求,有些主测人不能严格按指导语施测,有些测验没有严格控制好时间等,这些都会产生测量误差,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心理测量是一种间接性测量,是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反应来推估其心理特点,这做不到像秤称重量、尺子量长度那样准确。因此,分析测验结果时只能作出带状解释,即把分数看作是一种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点值。例如,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中,智商从90-109者均属中等智力水平,在这个智商分数范围内,就不能认为103比98智力高,因为除了智力因素,施测时的情境,被测人的身心状态等都会影响被测人分数[5]。

心理测量虽然是一种科学的测验手段,但它存在需完善的地方,并且一些无关因素对测验的干扰很难完全排除,因此测量结果与现实距离是不可避免的,百分之百的吻合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结合其它信息全面分析、科学应用测量结果,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乐国安.应用社会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日昌.心理测量[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3]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学与生活[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 毕重增. 职业能力倾向量表EAS的修订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5] 高文锁. 职业选择与心理测量 [J]河南大学学报1996.

第5篇

论文摘要:旅游行业特点和旅游企业工作性质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措施是,结合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表达自己、调节情绪等;组织与旅游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心理素质养成;结合项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旅游业是带动性和影响性相当强的一个产业,旅游行业特点和旅游企业工作性质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培养旅游职业心理素质是提高旅游服务人才质量的关键。

一、旅游行业特点

旅游行业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员工服务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物产品相比较,旅游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员工的服务已成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旅游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旅游产品的生产通过现场服务来体现,旅游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决定了旅游产品的质量,员工就是企业与游客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有高质量的产品。

在旅游服务行业中,由于旅游服务人员的特定角色以及客人所处的特定地位,决定了旅游服务与一般服务不同,具有短暂性、公务性、不对等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旅游服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职业心理素质,以完成由“员工”构成的旅游产品的生产,并确保其质量。

从事旅游服务工作需要健康、整洁、礼貌、情感、笑容、开朗、自知、自尊、谦虚、毅力、胆大、吃苦耐劳,能克服知觉偏差,善于调整情绪,培养内控型人格。

二、职业心理素质内涵及养成意义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的心理素质的总和,包括职业意识、职业兴趣、职业气质、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心理素质)占70%。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从业人员是否具有与其职业相符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工作态度、工作成效及对社会的贡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是否具有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相符的心理素质,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和个人价值,关系到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养成措施

(一)结合理论教学促进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养成

教师在旅游职业道德、旅游礼仪、形体训练、旅游心理学以及相关专业课讲授中应潜移默化地渗透从事旅游职业所需要的职业心理,引导学生从五方面提升自身职业心理素质。

一是正确认识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性格、能力、兴趣等,才能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不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自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都会使人丧失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自知除了要自我观察、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不只是从稳定的生活环境,更要通过体察自己的整个生活经验来了解自己的能力、身体特征、性格、品德。

二是善于表达自己。抓住一切机会,通过语言、行为、仪容仪表来表达自己、展示自己;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索,获得知识与信息,培养兴趣与爱好,发展个性与能力,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养成良好品质与作风,并在实际活动中经受锻炼;自觉参加各种文体、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比赛,创造机会展示自我。

三是善于调节情绪,养成微笑的习惯。认知影响情绪,情绪影响认知。如面对实习,善于从工作中发现乐趣,就会有愉快的情绪,就会克服困难。微笑是美的象征,是自信的表现,是礼貌的表示,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是旅游服务工作者最基本的面部表情。除了练习微笑的技能外,还要保持愉快大度的心境,使得每一次微笑都发自内心。不会微笑,就难以做好旅游服务工作。

四是有“距离”意识,提供恰到好处的个性化服务。和客人交往的公务性决定了要和客人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与理智,与客人接触保持一定的频率,不可过频和过疏。过频使人生厌,过疏显得冷淡。不要介入有关私人问题的评论,不要有意无意窥视客人的隐私。特别是在席问服务时更要注意,当客人说一些比较隐私和秘密的问题时,应自觉回避,不要当众随意议论客人或泄露客人的秘密。

五是有恰当的自尊。旅游服务工作者有恰当的自尊感是必要的,保持自尊是维持与他人正常和谐交往的前提,也是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心理条件。旅游服务的不对等性,使得服务人员容易产生自卑1,理,如敏感、攻击性强等,容易与客人发生冲突。作为旅游服务工作者,既不能过分自卑,也不能优越感太强,应该是不卑不亢。

(二)结合实践活动强化旅游职业心理素质养成

一是组织与旅游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心理素质养成。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及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各类比赛,如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导游大赛、酒店服务技能比赛等,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心理适应性。

二是将职业素质养成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在实践中增强能力,磨练意志,提高素质。与旅游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去企业“救急性”实习,尤其在酒店会议接待、景点节庆活动或周末旅游高峰,要让学生经常性地体验工作情境,历练技能和心理素质,同时增强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之常规化,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一项主要内容。

(三)结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心理素质 培养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剧增。从2000―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增长6倍,增长率是500%。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却总是招不到理想的人才,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源之一就是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不够强,满足不了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开展对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它有利于高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才,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这方面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成才立业,实现成功就业。

职业心理素质是人的一般心理素质在个体的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职业心理素质结构概括为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个体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职业需要与动机、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成分;二是职业技能,包括知识系统和技能结构等组成部分。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指认知、意志态度等方面的素质(非智力因素)。目前企业等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选拔人才时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职业能力。

目前,许多用人单位把非智力型职业心理素质作为招聘选才的重要标准。例如,日本索尼公司在选择员工时注重五大标准中的要求之一就是:员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与个人能力相比,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受重视。

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毕业生,除了要求具备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外,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企业在面试的时候都会作为重要的方面进行考察。对于专业特征不明显的毕业生,像营销类的人才,主要是考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单位,在招聘中,尤其注重应聘人员的团队合作的意识,以在工作中互相协作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心理素质

(一)综合权衡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企业文化。

(二)应变能力差。习惯于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不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的工作特点灵活对待工作,非常程式化,不灵活,不善创新。

(三)思维方式过于理论化。在思维方式上,理论化特点明显,且常常带个人专业的思维习惯,缺少现实性,常常招致失败或导致冲突。

(四)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任务不能主动承担,与企业中不少岗位职责要求相比,目标任务相对笼统而模糊,需要员工根据职位的要求,主动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开拓解决,而非消极被动地等待。

(五)不注意批评方式。在向别人提出批评时,不够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致使良好的建议往往不能被别人心悦诚服的接受。

(六)竞争心理过度。看重个人自身的实力的提高,与同事和外界交流少,把竞争绝对化,只有竞争没有合作,不会合作。

(七)缺少与他人的情感沟通。仅仅关心工作,对工作之外的人或事一概不关心,与同事缺乏情感沟通,个人缺乏归属感,组织凝聚力不强。

(八)主角意识过强。在工作中只想当主角不愿当配角,结果是为争当主角而产生内耗,发生矛盾。不仅主角当不了,而且目标任务无法完成。

(九)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十)进取精神缺失。大学生们热衷于到沿海发达地区,到大城市,到外资与合资企业中去,不太愿意问津不发达地区,不太愿意问津清贫的职业。如果大学毕业生把期望值下调,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农村,面向生产第一线,面向基层,定能避免求职不断碰壁的情况,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十一)专业思想不牢固,职业意向不专一。许多大学生“考证”时,看重的是证书的市场效应,只是为了增加竞争的筹码和被录用的机会。有些去考证的学生全然不顾考证是否影响正常学业,是否有利于构造个人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有利于个人综合素质的完善。

二、重点培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具体要从积极心态、抗挫折能力、健全人格、交流能力、成功心理五个方面培养。

(一)培养积极心态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通过控制情绪可以改变生活,情绪时时处处渗透在人们的生活心态中,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效果。培养良好心态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1.悦纳自己。自己接受先天的不足(如容貌不佳等),发展自己的潜力,欣赏自己的优点,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2.克服消极情绪。能够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称为“情商”,在心理素质中比智商更起决定作用。

(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挫折,在做错事被批评或谴责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认真地分析对待所有的事情,对于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大有益处。

1.要敢于接受磨难。自古雄才多磨难,遭受挫折虽然使人感到烦恼、痛苦,但是它也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促使人努力去改变境遇,在克服挫折中磨练意志和性格。

2.注重及时调整目标。要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但因为不够科学或情况的变化而脱离实际,导致难以实现的目标,使自己心理上感到受到了挫折,就要及时调整目标,高了要降下来再分段实施,偏了要正过来,再去努力。

3.学会释放正负能量。受到了赞扬和表彰等产生的是正能量,能使人心情愉悦,增强信心;而工作有损失,实验遭遇到失败,挨了批评或处分等时,产生的则是负能量,会使人感到急躁或郁闷。对于负能量要想办法释放出来。总之,以使自己轻松快乐起来为目的,但要注意时间、场合和地点,不能有破坏性的行为和造成不良的影响。

4.学会心理升华。心理升华能使感情和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当一个人受到某种挫折时,从情感和需要上升华,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催人上进,促使人走向成功。

5.学会自我安慰。当遇到挫折时,需要有“先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以解脱或减轻自己的烦恼,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6.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论是成功或失败,都要把事情看得淡一些,特别是个人的一些利益。

7.学会自我反省。当遇到挫折时,冷静客观地反思,敢于肯定自己的成绩,也敢于批评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不足,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三)健全人格的塑造

健全人格是建立在个人对自己正确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的。可以说,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程度,决定着他的适应社会能力,是职业心理素质最重要的综合标志。

1.要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2.要主动参与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对培养人的健康心理,提高多方面的职业素质水平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要正确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要客观评价,既知道长处要发扬,也知道短处要设法避短。

4.要有自信心。自信是职业获得成功的必备素质,没有自信将一事无成。

5.要学会超越孤独。大学生必须学会把自己从孤独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开放的气氛中去,用真诚和热情去与人交往,去关心外界的事物。

(四)交往能力的培养

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职业心理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1.要有积极交往的意识。包括群众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等。

2.要有良好的交往道德。包括为人善良、正直、真诚、负责、守信、重感情、重友谊、自尊自重、互相帮助等。

3.要掌握交往的要领。如会赞美别人、能宽容大度、会说服别人、会尊重别人、会拒绝议论涉及隐私方面的问题等。

4.要有人际适应能力。包括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爱好、不同能力的人交往的能力;逐步学会积极适应不同的人际环境,既不孤傲清高,又不随波逐流。

(五)成功心理的培养

在人的职业生涯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要认识到失败者不是因为摔倒而失败,而是因为摔倒不再爬起来才失败。

1.要有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心理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如果只希望成功而不去努力追求,成功还是渺茫的。

2.要有敢为心理。要成功必须敢为,要主动地培养自己敢做敢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耐力和坚忍不拔的进取心。

3.要有成功的进取心理。不甘落后,争求上进,合理竞争,力求取胜是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特征。

4.要有成功的自信心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确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并努力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直到成功。

5.要有成功的创造性思维。成功的核心在于创造性思维,其关键是创造性突破,而不是过去的重复和再现。要培养学生敢于突发奇想,打破常规,主动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

参考文献:

[1]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2]张大均,余林.职业心理素质及培训[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4).

第7篇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应对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39-02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职业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倦困乏的状态,是个体厌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国外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小学作为学校教育的起始阶段,教师要教育指导个性截然不同的、有待于发展的学生,所做的工作不仅强度大,耗时长,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创造性,所以易造成职业倦怠。

一、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常见表现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是小学教师在长期压力下产生的一种躯体、情感和认知方面的综合衰竭状态,常常表现为:

第一,在生理方面,身体上有较为强烈的疲劳感,并伴有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肌肉紧张、躯体失调、失眠、颈疼、背疼、腰酸、全身乏力等症状,甚至血压升高、内分泌紊乱,但到医院检查并无器质性问题。

第二,在心理方面,常常感到压抑、悲观、失望,自我贬损,缺乏成就感,对工作缺乏兴趣,认为工作毫无意义,前途渺茫;情绪变得紧张、烦躁、沮丧、多愁善感,对同事不愿理睬,总觉得孤立无援。

第三,在行为方面,敷衍了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思进取,牢骚满腹,行为无常;缺乏信任感,无法与人合作,工作效率低,虽然总是忙忙碌碌,却鲜有成果;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灵活性、创造性,对学生缺少耐心、信心和爱心;逃避社会交往,外部表现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内心体验的是压抑、偏执。

二、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成因

第一,社会因素。从来没有人像教师那样曾被赋予了那么多崇高的称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但也从来没有人像教师那样在推上神坛的同时也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在赞誉教师为“红烛”、“春蚕”时,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大肆渲染,无限泛化。一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动辄指责教师,甚至上访、上诉。误解多于理解,指责多于称赞,反对多于配合。教师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而小学教师与中学、大学教师相比,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以及大部分家长对小学学习不够重视,因此受尊敬程度明显低于其他教师。据“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在8699名参加调查的教师中的86%存在轻微工作倦怠,58.8%的教师有中度工作倦怠,29%的教师工作倦怠严重。

第二,经济因素。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行业相比,小学教师经济收入单一,基本工资低,与不断上涨的物价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据调查,一些大中城市一般小学教师的工资与普通饭店服务员相当,而且低于车站引导员工资收入。强烈的心理反差,沉重的工作压力,使小学教师丧失了对工作的兴趣,特别是小学男性教师面对家庭生活负担,开始彷徨、观望、不安、躁动,以致产生职业倦怠,不得不选择离开。

第三,职业因素。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新教材培训流于形式,许多小学没有电脑,教师根本不懂现代教育技术,较高的要求与较低的水平之间形成较大的落差。教师无法从容应对新课改,困惑、焦虑、挫折感油然而生,对工作失去兴趣,缺乏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应付各种检查、公开课、优质课、新教材培训、竞赛、考试,没有时间思考如何创造性育人,只是简单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操作,教师丧失了兴趣,身心俱疲。再次,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其氛围是教师心理、情感的调节器。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显示,中小学教师连续10年“女性化”,不仅新进男教师人数在减少,在职男教师也纷纷逃离。单一性别的工作氛围缺少人性的和谐,教师就会感到压抑、孤独、焦虑、厌烦,长期下去就会导致职业倦怠。

三、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的应对

教师长期处于心理重负之中,如果不能及时解脱,对个人、对工作都不利。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

第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部门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对小学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宣传,减轻唯分数论给教育造成的沉重负担。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配合教师,提高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优化社会舆论,保证教师的合理期待水平,以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

第二,加大教育投入,把提高待遇落到实处。针对小学教师待遇较低,收入单一的问题,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确保教师工资按时按量发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工资,改善教师福利待遇。

第三,教师应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目前,我国小学教师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一方面,有关部门要为教师学习交流搭建平台,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发展教师的高层次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工作之余努力拓宽自身的视野,学习教育领域有关的知识,特别是教育心理方面的理论,以目标为引导转移工作中的压力。另外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减压。通过各种体育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对于教师的身心健康是很有益处的。

解决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整个社会都应该给予深切关注和积极支持。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庭,应建立对教师合理的角色期待,努力营造一种团结、和谐、积极、乐观的工作氛围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以仁等.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 王水雄.导致当前教师倦怠的社会因素分析[J].中国教工,2006(12)

第8篇

根据员工的人格特征,进行点对点关注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格特征是一个人比较稳定并影响个人行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心理学研究发现,具有以下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在工作中产生误差,存在着潜在的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机制。

1.外控型人格外控型是指容易受外在事件的控制和影响,特别是当工作环境压力增加和人际关系紧张时,更容易导致工作紧张,进而容易产生情绪障碍,分散工作注意力,产生影响工作效率和安全生产的不良行为。

2.消极思维方式这类人具有以偏概全、绝对化、糟糕之极的思维模式等特点,职业过程中常不能正确估计困境,相信宿命论,容易在工作中产生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的思想,不善于主动解决问题,对工作中出现的不安全隐患常常不予理会、不加重视,或者认为与自己无关。

3.神经症特质具有焦虑、敌对、抑郁、责任意识和情绪不稳定等类似神经质特征的个体。这类人群不善于释放和自我宣泄,且情绪不稳定、不成熟,常常带有冲动行为,容易情绪失控,不计后果,故而在工作中容易发生突发危机事件,在重大责任事件中容易产生失控状态,也可能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从而影响个体在工作中的安全生产,甚至影响到整个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

4.性格内向因为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善于人际交往,不擅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烦恼,自信心不足,甚至是自卑。因此,导致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来应对工作中的各类问题,易产生挫折感和沮丧感,容易将不良情绪带入到工作场所,且情绪周期较长,常常隐藏真正的情感需求,难以真正实现自己的内心愿望,会在工作中转换注意力,从而思维涣散,导致危险行为的发生。作为企业管理者或班组成员,如果能有效区分团队成员中的以上特质人群,并能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及时的帮助,使其在情绪不稳定或遭遇挫折和困难时能获得积极的团队支持,完善其自我提升的能力,不断改善其应对突发、不良事件的能力,或根据岗位职责匹配不同特质员工,便能降低其在安全生产中的操作隐患和危险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安全管理。而对特质人群的关注,也在另一个层面上体现企业管理者的人文管理思想,是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在工作实际中的良好呈现。

针对员工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和周期,进行有效的心理防御和干预

近年来,随着电力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员工普遍感到岗位职责越来越多,岗位责任越来越重,工作压力也就随之增加,由此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使其在心态、行为、身体上都表现出缺乏自信感、价值感,丧失力量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度,对本职工作充满了厌倦感,甚至产生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这种工作主动性的缺乏,必然导致员工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涣散,责任感降低,从而意味着安全生产的隐患随时都会产生,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具体来说,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身体不适,如疼痛、疲乏、肌肉紧张、心慌、出汗、食欲下降等。第二,心理失调,如精力缺乏、心理疲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敏锐性降低、情绪焦虑或抑郁、容易发脾气等。第三,行为异常,如物质成瘾、工作能力改变等。对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者而言,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由于职业倦怠而引发的员工注意力的改变。由于注意力参与所有的心理活动,因此注意力的不集中或改变将影响到员工众多的行为。职业倦怠者的注意范围可能变得狭窄,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注意某些细节而不能总揽全局,或注意力转移困难,即很难将注意力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更多的职业倦怠者则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的刺激转移注意,因此其注意力不能持久,经常转化注意对象,导致不能持续地谈论一个话题或从事某一活动,工作效率无法保证,严重妨碍了实际操作工作的顺利完成。需要企业管理者重视的是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辐射性。当个别员工情绪不佳时,很容易将牢骚和不良情绪传染给周围的人,而工作中的人际矛盾也会影响和辐射到其他员工的工作情绪,造成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稳定性的降低。基于以上原因和情况,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职业倦怠对企业转型期的员工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对企业安全生产带来的隐患。因此,企业管理者首先要认真落实员工的带薪休假政策,并且可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分期分批完成带薪休假任务,以确保员工从身心角度享受自己的权利,并获得更好的心理调适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职业倦怠对安全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可以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企业文化活动,让员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压力,寻找职业倦怠的意义,并用实际行动化解职业倦怠对自身和工作及企业安全生产带来的影响。

通过培训和正面引导让员工获得更多不良情绪的疏导技巧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绪反应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影响,持久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人们开阔思路、周密思考、激发潜能去完成某些工作,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低沉、抑郁的情绪,则阻塞思路、延迟行为,降低学习、工作效率。同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一个情绪健康的人基本上能达到80%的心理健康标准。可见,保持情绪健康十分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可以采取很多方式来提高员工的情绪健康管理水平。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集中培训、价值观引导、企业文化建设、心理行为训练等。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目标都是用有效的途径让员工获得简单易行的、操作性强的方法来缓解情绪带来的压力,如自我激励法、宣泄法、暗示法、认知改变法等。在改善情绪的方法中,有治标也有治本的方法,但无论是治标还是治本都有其必要性。当一个人的不良情绪来袭时,原则上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因此先用治标的方法稳定情绪,再用治本的方法调整认知和情绪将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案。同时无论哪种情绪都可以从中寻找到积极的意义。为此,从认知的层面,要抛除对负面情绪的恐惧感,即允许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作为企业员工或管理者,如果能认识到自己和班组成员的情绪周期与情绪状态,并通过相关的方法使其得到重视或改善,那么情绪对工作产生的消极影响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建立完善的员工职业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第9篇

作者单位: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近几年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学校先后派出十几位教师参加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培训,组织心理健康教师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其他学科教师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各种各样心理方面的学习培训。这些都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在校领导和教师们的努力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起来。

一、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领导重视队伍专业

学校组建了心理健康工作小组,由教学校长亲自带领,心理健康教师和部分教师一起开展工作。专门的队伍为学校全方位、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保证。学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每天下午都有2位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为广大师生提供帮助。据统计,每学期都有近50名学生和部分教师到咨询室接受咨询,广大师生有了心理困惑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2.团体辅导点面结合

除了个别咨询外,学校还为广大师生提供团体辅导。2009年暑假,首都师范大学的田国秀教授及其团队,在我校二、三年级开展了“健康成长”的团体辅导,同时为我校班主任做了团体辅导。我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住宿生,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针对这一现象,2009年以来,我校心理健康教师每学期都对学生开展人际交往辅导。如果说个别咨询是点,那么团体辅导就是面,团体辅导的开展,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面。

3.报纸网络形式多样

学校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创办了心理健康报纸《心灵花园》,每月一期,发放到各教研室和各班级。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体,在校园网首页中开设“心灵空间”栏目。建立了电子邮箱、QQ群,学生可以以不同方式留言,提出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及时给予回复,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4.组建社团扩充队伍

组建学生心理健康志愿者团队———心理社团。心理社团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戏剧部、网络部、调查研究部等五个分部。调动学生力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在社长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学生的参与,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

5.常规课程系统学习

开展心理健康课。根据德育课教学大纲,心理健康课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必选课。按照大纲的要求,我校在二年级开设了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他年级每学期都有4~6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进入课堂,学生系统学习,有效地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6.课题研究以研促教

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并实践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7.联系家长形成合力

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档案主动预防

一年级新生一入学,我们就运用心理测量系统对新生进行心理测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筛选问题学生作为关注对象,做好预防工作。今后,每学年我们都要为学生做心理测量,建档案、做追踪。平时我们也会下发心理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地开展工作。

2.辅导讲座体验成功

每学期我们都举办团体心理辅导和讲座,培养学生的心理潜质,让他们自己探索、发现、体验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建立自我防御机制,开发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学科渗透齐抓共管

每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其他学科在教学中的渗透,陪伴着学生整个中职生活。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时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比较多。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实习实训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各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使学生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4.教师培训意识提高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学期都为教师做心理辅导讲座。针对学校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化解师生冲突的方法”“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有效调控课堂”等等。学校还聘请校外专家定期为学校广大教师、班主任做心理健康辅导。学校正在筹划聘请专家做常年心理顾问,使广大教师心理健康、快乐工作。

5.校园文化潜移默化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一些设施,让校园内的墙壁、橱窗、黑板成为“不说话的心理辅导教师”,同时不断地开发出新的活动阵地,利用各种媒体、第二课堂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第10篇

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护理服务趋向市场化,为护理专业带来了自主发展的机遇,同时,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也对护理服务业的质量提出更严厉更客观的要求。日渐增加的护理工作压力已使护士成为一种危险职业,首先出现的变化表现在生理方面,如精神不振、失眠、食欲下降,甚至严重的惫溃感。其次表现在心理方面的变化,有沮丧、焦虑、抑郁。护理工作是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服务性工作,是特殊环境下的职业,时时充满挑战与压力。据调查护士职业群体的心理问题要高于一般人群,护理人员的精神健康问题及防范措施日益受到重视,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指导护士正确对待和控制工作中的各式各样的压力源,提升护士的应对处理能力,最终达到改善护士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提高职业满意程度,提升护理质量。

1 压力来源

1.1 专业因素 护理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护士感到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及护士所承受的巨大的专业压力,工作负荷过大,生活缺乏规律,与护理工作相关的紧张感对生理方面的免疫系统和心理状态都存在负面影响。护士在工作中容易面临事故出现的风险,如操作和处理医嘱时害怕犯错会使护士的生理和心理处于紧张状态,护士在工作中需要处理护士之间、医护之间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护士与病患冲突时,即便遇到歪曲事实的情况,护士也必保持理解、平和的心情,并解决患者遇到的问题,因此压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精神上做出妥协,护士的感情受到伤害而又无法表达,工作努力却得不到理解,这种长时间的情感投入,使护士产生更多心理问题。

1.2 环境因素 护士每天身处病痛折磨和死亡威胁的工作环境中,心理随时处于一种高度的心理应激状态,许多科室都具有多种电子诊疗仪器,如呼吸机、除颤仪、起搏器等,室内充满报警声和机器的操作声,这些都易加重护士的心理负担和身体疲劳。另外护士的职业角色与为人妻、为人母的社会角色也存在一定的冲突,所有存在的这些职业应激,造成护士职业精疲力竭、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

1.3 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存在护士工作超负荷、护士严重缺编,频繁的夜班影响正常的生物节律、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进一步晋升和深造的机会少等现状。多年来社会上认为护士就是医嘱执行者,就是打针发药,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简单劳动,可有可无,尽管护士为患者付出了辛苦劳动,往往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内心期望的自我价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造成护士的压力增大,从而产生失望、悲观、沮丧、焦虑等情绪反应,长此以往,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1.4 自身因素 我国护士学历普遍较低,除外护理学专业知识,社科人文知识缺乏,这与现在要求的护士对病患实施身心、全方位的社会护理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护士在自我心理调节方面缺乏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再次,部分护士存在身体状况不良,心理素质差等也是影响护士的适应行为的主要因素。

2 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

2.1 改善工作环境,领导者应尽最大努力为护士提供一个可以使心理上感到宽松、安全的工作环境。

2.1.1 人员配备上,尽可能保证护士编制,并按老、中、青各层次分工合理搭配,对环境差,工作量大的科室要给于待遇、人力方面的政策倾向。

2.1.2 物资供应上,保证设备仪器完好,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避免护士增加额外工作量。

2.1.3 管理作风上,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以人为本,及时和正确处理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尽最大努力营造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如此,使护士在工作时身心感到愉悦,保持健康积极的适应状态水平。

2.2 加强护士的心理素质训练,决定应对强度的关键是护士的心理状态,因此,管理者对刚刚上岗的新护士进行岗前培训时应培养积极的情感,增加心理方面的教育。对于某些工作压力大的科室,如新生儿科。急诊科等,要在平常的业务学习中加强心理方面的讨论和学习,鼓励护士交流应对压力的经验,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一方面可以通过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疏泄护士内心紧张不安的情绪以及消除心理压力。

2.3 相信自己自觉加强业务学习 自卑是女性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再加上社会对护士工作的误解,使护理人员更容易自卑,这种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就会束缚自己不去冒险做任何新的促进自我发展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克服这种不良心理。由于护理学模式的改变,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较好的人文学科修养,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又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我们要自觉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新技术、探索新课题,接受新挑战。

第11篇

(3)在学校人际交往中,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善于向学生"示爱",有同情心;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言行,不放纵、迁就学生;以身作则,做事有原则、立场。

(三)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不仅是社会文化价值与道德准则的传递者,同时也是代表和具有这些价值和准则的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对学生起着仿效作用。教师工作一向复杂而繁重,如果仅仅从经济报酬上看是体现不出它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具有的社会性。一名教师,不论他的性格如何,是否适合做教师,但他心里自然明白自己在怎样教育学生,能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普通人所有的一切需要,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但教师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拥有更多的是无形的报酬。那种将教师作为不得已而从之的职业想法,不喜欢教学,随意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学生或将商品意识纳入教育行为,不专心教学,热衷于有偿家教等,都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陶行之先生曾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这仍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殷切期望。

二、解决教师工作压力

根据国外调查表明,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公众压力多于其它行业的人。香港曾将教师职业压力列为第二位,仅次于警察职业。我们知道,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向上的力量,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反之,过度的工作压力,即不愉快的压力,则给人带来苦恼,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失调反应,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焦虑:如心悸,神经衰弱,消化不良,沮丧,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工作效率差等。

教师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

(一)教师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观的冲突。

教师的角色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而不断改变。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更是扮演着微妙的角色。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来看。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集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维护者和家长人等。如,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是知识的传授者,就要求教师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将教师看成纪律的维护者,就希望教师严明公正;将教师看作家长的人,则要求教师工作耐心细致,对学生关心体贴。而社会中人人对教师应做什么和怎样做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受到各种相互冲突的角色期望的冲击,同时这些角色期望也与教师自我价值观产生对立、冲突。

(二)自我期望值过大,追求"完美主义"。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把"完美"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目标。在工作上要求尽善尽美,并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这种追求"完美"之心态容易忽略自身条件的限制,如个性、能力、机遇等。一旦过高的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对自己自怪、自责,对他人怀有敌视、对立情绪。我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中发现,优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超过普通教师,如担心公开课上得不成功;害怕学生在竞赛中发挥不出成绩;拿不准领导、同事对自己的看法等。因此,教师放弃"完美主义"的心态,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调整、确立切合实际的工作目标,才能在真实的世界里发挥工作的潜能。

(三)教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怎样评价教师,教师能否能接受评价的方式,对教师心理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工作若得到积极的评价,便会以饱满的情绪、更大的精力投入工作;反之,教师若对评价结果不满,担心由于人为的偏差,使自己在评价中受到误解、不信任,,则会产生心理负担,增加工作压力。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主要采取终结性评价方式,评价结果与奖励结合,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但在评价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果以教学优劣作为评价的标准,那么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呢?若以考试成绩作为权衡的条件,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的兴趣、行为、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不同,学生在学习技能及学习成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教师往往忽略或不愿意接受这种差异。凡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各科老师最大的精力似乎都放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不管这个学生是否有能力学好,不管他对教学有什么样的感受,也不管他还有什么优点和特长,反正考试成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直接挂钩。令人欣慰的是近期来许多学校,特别是小学,根据教育部减轻课业学生负担的指示,强调教育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减轻了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教师评价的另一个问题是评价方式简单划一;教师评价目的是为了完善教学、教育过程。现在学校进行终结性评价,结果基本上体现在对教师的奖惩上,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而形成性评价更能关注教学、教育过程,如教师怎样工作,学生原有的素质水平是否有提高的机会,教师工作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等等。教师评价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最后,形成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还有:学生不良的行为、人际关系、工作负荷、专业发展前景等。当教师工作压力太大造成认知、行为障碍时,应进行心理咨询、辅导。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从事各项工作,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压力和身心疾病已受到专家们的关注。如同普通人一样,教师也会陷入如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困境。现代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显得十分重要。

(一)面对现实,自我认知

人是独立而特殊的个体,只有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不少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是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成功不相符,心理失去平衡。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如,教师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处事主观、迅速还是民主、松散。教师的年龄随着教龄一年一年在不断增大,但所教学生的年龄却逐年呈下降趋势。"学生越来越难教"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变革对学生价值观的改变,教师若不能勇敢地面对教育现实的挑战,仍然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策略,容易产生职业适应障碍,降低工作效率。

(二)促进教师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反之,人际关系恶化很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使人陷入无穷乏味的名利纠纷之中而不能自拔,同时也会严重腐蚀校园风气。俗语说,"文人相轻"是指教师读书多,学识广,容易看高自己,看贬别人。这种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已为时代的进步所摈弃。首先,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是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之基础。人们一般喜欢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短处相对比,这样人就比较容易自信,但有碍于人际关系的建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必须正视并接受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对自尊心有威胁的各种因素,如家长、学生对自己教学成果的评价,荣誉的得失,自身冲动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教师勇于向自我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他人和谐相处。另外,有效的沟通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很必要。英文"i am sorry!"(很抱歉!)成为外国人相互沟通时的常用语。国外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中,有60%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既能了解别人,又能从别人那里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能容纳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掌握沟通的技巧:坦诚、友好、信赖、尊重、同情与理解,将会加强人际间的互助关系。

(三)塑造教师健全的人格

美国学者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 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由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受到 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许多研究表明, 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 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 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 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 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合等,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 不如意时,就大动肝火。所以,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 绪,不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马卡连柯以自身的体会为教师树立了 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 事情,我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示出来。"

人格健康的教师既知道如何工作,同时又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善用休闲时 间纾解工作压力;当压力过多难以承受时,懂得寻求社会支持以避免心理失衡。

总之,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日趋紧 张、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人们面对更大的生存压力。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也为 多元道德价值观所困,必须接受职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 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素质 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班主任 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187-01

圣奥古斯丁曾说:“人类惊讶于自然界高山的巍峨、海浪的汹涌、河流的绵长、大洋的广阔以及星体运动的神奇,但对自己,却是擦肩而过,漠然无省。”在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中发现,学生心理弹性较差。因为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心理课程教育,对人生中很多在成人看来很自然的事,对于学生而言却存在很多困扰,而且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对此,我不断寻找一些干预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方法。

一 对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

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对于技校学生而言较为严重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家庭环境、社会事件、身体疾病等方面,容易出现的症状包括抑郁、烦躁、分离性人格、轻躁狂、癔症等。

1.家庭条件不良,无奈自卑

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源自其家庭出身。父母离异或者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与父母之间隔阂很深。有些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很少与之交流,心理问题无处疏导容易受网络和社会上一些不稳定的人员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异常和躯体反应。

有些来自不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容易出现自我贬低的情况,在出现人际矛盾或者其他不顺利的应激性情境时,容易进行错误归因,比如是不是因为自己家境不好,长相难看才有不利于自己的情况发生。没有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我们也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我学历和能力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未来。

2.进入成熟期,缺乏人生奋斗目标

技校的学生大都已经成熟或即将成熟,个个青春年少朝气蓬勃。但大多数没有为自己树立发展的目标,所以经常会感觉到心灵空虚,对人生很迷茫、害怕、恐惧,所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3.自信心不足,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技校生中很大一部分是中考失利的人,对于人生未来发展的恐惧和心理压力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尽量帮助学生树立对自己和未来的正确认知,重新赢得人生的主动权。一旦发现学生的负面情绪较多,就要抓紧时间进行心理疏导,或者建议到心理辅导室,以便让学生重新获得自信。

4.爱情观不成熟

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对于未来的爱情存在着美好的想象力,他们渴望获得一份理想的感情。这时容易将爱情和友情混淆在一起,这种模糊的界限以及对于感情的正确控制和处理往往缺乏专业化的指导,因此容易出现失败,不但失去了友情也失去了爱情。所以对待这个时期的孩子要经常进行爱情观、交友观的正确指导,同时辅之以生理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学会理性地对待感情,才能拥有幸福健康的未来。

二 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经过实践,我认为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并用学习的成效来鼓励学生进步

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教育,让学生正确而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懂得未来的发展要依靠今天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会影响到学习效果。

教育方法主要有几下几种:(1)针对技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举行生动活泼的活动进行教育,如主题班会、文体活动、优秀毕业生评选等。(2)让学生懂得学习与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如“我爱我专业”“我的未来不是梦”“争当优秀毕业生”等主题班会,让学生热爱专业,知道专业与未来就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一系列活动,如走进养老院和孤儿院当志愿者、医院做导医、社区诊所做志愿者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模拟面试”“我的人生规划”等活动帮助学生认清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寻找提高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的途径,以便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3)纠正学生的不合理信念,帮助学生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提高心理承受力。

2.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改善人际关系

教室的布置要清新,体现出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健康快乐的氛围;班级学习氛围要宁静、团结、友好。这样的环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愉快情绪,学会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团结友爱、诚实守信。让学困生与学优生结成学习对子,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在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的温暖、快乐。和谐温暖的集体必将能促进互帮互学良好风气的形成,也必将能促进学困生道德品质和学习的不断进步。

3.帮助学生学会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