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时间:2023-05-29 17:3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生涯规划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第1篇

论文摘要:要做好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仃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中职学校开始使用新的德育课教材,中职学生第一学期的德育课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好专业技能,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由义务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

作为一名职业生涯规划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没有能力进行科学规划,又怎么能去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呢?但现实是很多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仟课教师并没有经过相关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绝大多数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由德育课教师担任。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必须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任课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是这个道理。首先,应自学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辅导班,讲授教学方式、方法,各校派代表参加,再回校推广。这方面,广西做得比较好,委托广西师院培训任课教师,按体验式教学法的要求,结合当今中职生文化水平低的实际,编写整套教案,制作课件,设计游戏、音乐欣赏等学生参与环节,组织教师按实际授课的模式演练一遍,手把手教会教师怎样上好这门新课。再次,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参加职业鉴定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通过考试获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2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诚信是做人的一条重要原则,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活动,将“学会做人”放在首位,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成才‘,先成人。然而在社会大环境下,不少中职生染上了弄虚作假、撒谎等陋习,这需要学校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加以纠正,教会学生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敬业教育是进行技能教育的思想指一导,要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本领,才能尽职尽责地把工作做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反映主要就是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科学的职业理想应该将个人条件与社会实际、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教会学生设足职业生涯目标,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在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设定最佳的职业目标和发展途径,明白实现目标应具备哪些素质,学生对学习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指出的是,要将学生的职业个性和职业的市场需求、学校的专业培养特色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确定职业目标,选择专业。在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结合起来。重点在于近期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也就是中职三年的学习目标和措施:学好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把自己培养成实用型技能人才,为毕业后的就业、创业或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展择业、就业、敬业、创业指导。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发挥中职生动手能力强的特长,先就业再择业。举办应聘知识讲座,开设创业课堂,邀请本校优秀毕业生到校现身说法,讲授他们就业、创业的成功经验等,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4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在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渠道,任课教师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别于以往德育课的教学方法。之前的德育课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则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实施,重在“做”,要在学中做,做中学。讲授职业选择的时候,通过让学生做“职业倾向测试题”,正确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长的职业;讲授求职、应聘技巧的时候,让学生分别扮演招聘者和应聘者进行模拟演练;组织学生做培养团队精神的小游戏;指导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参加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等等,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学到知识,掌握方法。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生涯规划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17-02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知不够。高就业率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最大的追求,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短期的高就业率并不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而长期的高就业率首先来源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刻认知。没有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深刻全面的认知,就不可能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效性。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重点关注学生在学校期间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毕业之后能否实现就业,而对学生一生的职业规划不甚重视。相对来说,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比实现短期高就业率付出更多的人力财力,并且在短期内难以见效。可以说,这样的一种把短期高就业率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功的短视,呈现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的认知程度。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地位相差悬殊。为了顺利实现毕业生就业,许多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政策导向和学生需求等确定的,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培养技能;不仅需要学生在职业态度和观念上发生转变,还需要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学生职业理论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的统一。这是需要贯穿于学生整个高职受教育时间的课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其他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此的差异性,使得其难以归类进常规的学科属性划分序列。因此,教授该课程的教师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就造成了课程教育体系不完整,使得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空间和时间被其他课程挤占,逐渐走向边缘化。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各种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200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在高校职业生涯辅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就业工作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只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坚定为职业规划而努力的信念,为学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世界的转变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可为学生提供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认识职业的机会,但是目前很少高职院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结合起来。常见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两张皮,互不干涉。其实,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两者在教育主体和教育目标上具有共同性,都是符合受教育者发展需求的教育活动。两者教育的对象都是大学生,都以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都试图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通过谋取一定职位为国家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最终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显然,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有缺陷的,是不符合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地位。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在于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贯穿于学生在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全过程。在新生阶段,应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正确认识理想、国情、社会、职业、自身和历史责任,为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在开展专业学习阶段,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职业观念;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成才、就业与人生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理清社会焦点问题思路,及时教育和引导,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毕业阶段,时刻不忘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引导式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点,认真及时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以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温暖学生,鼓舞学生。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应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改变目前该课程被边缘化的状况,尽快明确该课程的学科属性。严格按照教育部2007年12月发出的关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有关教学要求》的规定,学时不少于38学时。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了多种要素的开放性系统,难以在短时间内认识和理解,而必须使之在具体工作中得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重视,在比较长的时间里,逐渐成为教育客体稳定的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保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独立性,还要通过制度规范来提供制度保障,不能因学校主管领导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学校主管领导的意志改变而改变。不仅要开展调查研究,还要在调查研究中加深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认识。

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也离不开一定的经费保障。搞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关键是做好硬件和软件的准备。足够的经费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条件,也为教育客体充分理解就业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足够的经费才能为该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办公经费、办公设备和办公场地,才能聘请高水平的有经验的人才为该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出谋划策,形成本校独到的教学参考资料、教材,以及师资培养与课程研究,并在课程实践中不断修正,不断进步。

(二)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广泛而深刻的教学改革。这样的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重点,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与目标”。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过程,既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又能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社会变迁实际,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使学生在双向交流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体验、道德体验,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能力,形成较高的解决自身择业、创业和就业过程中各种具体问题的能力。

同时,需要改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监管模式。高职院校应该选用适合本校实际的教材,编写适用的教学大纲和规范的课程讲义。在此基础上,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包括生源条件、师资条件、学校硬件设施、学生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作出及时调整,进一步完善授课计划和教案。这些教材、大纲、讲义和授课计划,只有在有效的监管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对教学秩序、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验收,确保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标杆,创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新的管理学生模式有利于形成并保持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而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又能充分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成长阶段,自制力不强,但可塑性很明显。这就需要有效、可行的行为规范作为约束,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进行引导和激励。需要完善学生发展素质测评制度,对高职院校学生实行科学全面的目标管理,在客观、科学和可操作性的测评制度下,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引导学生的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四)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高职院校共青团是植根于青年学生的群众性组织,与学生联系密切,应该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丰富校园活动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职业,进而缺乏职业规划意识乃至在择业中茫然不知所措。通过共青团组织的多种活动,比如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成功企业家和人力资源职业经理人开设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讲座、演讲、座谈等,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科学的就业观。组织多样化、系统化、规模化的职业实践活动,比如创业设计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帮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和把握职业的需求,反思自我的认识、对职业的认识和就业观念。

(五)以职业实践为导向,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平台。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巩固和提升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从业人意识,深化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深化在校期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使得学生有机会直接深入到社会中来,了解更为直观的职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了解更为具体的社会变迁情况和社会人才需求现状,体验最真实的职场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作心态,进而有针对性地更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纠正不正确的就业观,纠正不正确的对人对事的观点和看法,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成长道路上的新飞跃。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走向社会。只有扎根社会的需求,认知社会的变迁,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切合学生的人文关怀需求,更加容易取得长效性。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都要求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生涯,也会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好、利用好各种社会资源,为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J].教育评论,2005(2)

[2]钱焕琪.高校理论与思想品德课课型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21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60

[4]闫礼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

第3篇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88-02

全国性微课大赛结束后,教育界兴起了一股针对微课的研究热潮。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由于可汗学院的发起人萨尔曼的演讲也引起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国内正在为课堂教学改革踌躇不知所向时,微课和翻转课堂成为了教育者普遍关注的热点。

一 概念厘定

(一)微课

“Micro Courses”翻译成中文为“微课程”,简称微课。微课起源于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微课的理念2010年传入我国,国内学者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胡铁生将微课总结为:“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通常还包括相应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评测、教学反思核心和关键、学生反馈等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种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李玉平认为微课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宗旨是“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洛基山的林地高中。2007年该校的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并配上教师讲课的声音,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供因各种原因无法到校上课的学生补课自学。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多媒体环境中,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充分自学这些视频资源,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以往的课堂教学、课下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我们称之为“翻转课堂”。

二 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教育科学性

(一)师生角色发生转变

在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改传统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和主宰者角色,课堂也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熟练地掌握一些学习活动的组织策略,如问题讨论、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学内容的传递者,而通过微课视频的设计变身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在微课和翻转课堂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成为自定步调的学习者,借助微课视频资源的便捷,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也可以控制学习内容、学习量的多少,学生变为学习的主角。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源,课堂上通过小组学习、协作学习及向教师寻求必要的帮助与引导等形式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二)学习时间重新分配

课堂教学时间的理性分配是翻转课堂的教育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在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明显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学的时间寥寥无几,或者只能靠学生课后在无人指导的环境下独自吸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教学行为发生前就可以充分学习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时间大大减少,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原来课堂传递的学习内容借助微课的形式通过网络媒介在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答疑解惑,增强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性,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互动显著增加

把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课堂互动的时间与质量。由于微课资源让课前“深度预习”成为可能,在课堂上主要是学生提问、教师答疑解惑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讨论学习等,这种充分交流能够明显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配以教师适当的教学评价与引导,课堂中的互动就会变得更加高效。

(四)教学过程科学重置

哈佛大学教授Eric Mazur认为: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课堂上,但忽略了第二部――“吸收内化”,把这一重要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答疑解惑的课堂被教师全部占用,成为一言堂的“个人表演”。事实证明,群体教学和个体差异的矛盾使得在课堂时间传递知识注定是一种有缺陷的方法。Eric Mazur教授提出,由于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模式,而把教学重心和时间放到第二步。换言之,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过程放在课堂时间,翻转课堂的实施,正是顺应了@一趋势。

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的现实窘境

(一)专业师资匮乏

我们了解到,目前各高校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普遍不够专业,自身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培训和系统学习,大部分高校更是将此门课程硬性摊派给相应学院的党委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由于这些教师专业背景复杂、实践经验欠缺、职业规划专业知识不系统,加之事务性工作较多,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难以保证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是传统大班化教学形式,教师填鸭式讲授理论,学生被动吸收,最多课下辅以锦程职业发展教育平台上的视频自学,但因学时有限及大班教学的局限,课堂讨论和协作学习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较高的指导性和实践性,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讲解,更要在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针对指导,目前形式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实现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

(三)个性指导不足

前文提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重视理论学习,还要注重实践指导,更要兼顾个性指导。而当前的大班教学难以实现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互动游戏、协作讨论等教学形式,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需求。个性化指导不足将直接导致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 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

(一)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 教学互动双方分析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同时有着相对较高的学历和较快地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对于创新性教学适应性较强。此外,由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大学教师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多媒体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其中包括每天备课都会用到的PPT幻灯片。同时,在视频公开课和网络选修课日渐流行的今天,大学教师也逐渐具备了录制视频课件的能力。大学生相较于中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完成对视频课程的自学。 以上因素为微课和翻转课堂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和技术支撑。

2 教学环境分析

首先,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采取课堂集中授课与课下网络教育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已经习惯独立观看视频的学习方式。大学高度普及的多媒体、信息化,以及为大学生学习提供的电子阅览室,加之几乎人手一台电脑的现实,为实现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二)应用的具体策略

1 课前――知识交流和传递

课前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教师备课和录制微课视频,二是学生的自主预习。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按重难点分解知识点并依此录制微课视频构成学习单元。每一个学习单元分别由微视频、课件、教案、配套练习等组成。教师把这些学习单元以知识树的逻辑结构上传在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选择和预习。同时,教师根据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提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则根据教师的安排提前在网络教学平台预习教师提供的学习单元内容并完成学习任务。对于不能及时吸收消化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同学交流互动或者留到课堂上向教师寻求指导。

2 课中――知识建构和内化

在课堂教学中,以面对面教学为主,围绕小组活动开展组织讨论、团体辅导、个性化指导以及总结点评等主要四个环节。教师可以先以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或一个主题情景作为导入,引起学生讨论分享。随后,可以从已经提交的作业中事先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提问,最后由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必要时给予同学们个性化指导,解决学生个体困惑。在课堂教学中,综合采用课堂讲授、启发诱导、小组协作、答疑解惑等方式和策略,针对学生个体化差异,综合利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3 课后――知识巩固和拓展

课后,主要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主,帮助师生更好地学习反思。在此阶段,共分为作品展示、资源学习、论坛交流以及拓展任务四个环节。经过课堂的展示、分享、讨论,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把作业修改完善后上髦镣络教学平台进行再次展示,或者提出新的困惑,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进一步将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此外,师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分享优秀学习资源,这种便捷的交互方式打破了时空局限,更好地增加了师生互动,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 要] 解决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是建设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专业意识,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构建合理的自我专业发展评价制度,通过自我反思和经验反思来提高教学水平。地方高校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师成长,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和科学研究,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培训、进修和加强边疆地区地方高校的人性化制度及管理。

[关键词]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边疆地区地方高校;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98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219- 04

0 前 言

青年教师的发展决定了学校未来事业的高度,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关系着边疆地区地方高校未来的发展。为此本课题组对佳木斯大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做了调查和分析,发现80%以上的青年教师在环境适应和角色转换的任职初期,因为经验能力的相对不足,容易导致精神紧张。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发展与教学反思、评价标准、民主管理意识和交流合作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要使得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必须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等着手,从而能够提升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1 建设青年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要整合相关资源,建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建设教师专业能力实训实验室和组建由专家组成的专兼职实训团队,开发教学设计案例库、典型教学案例库、创新教育案例库、教学反思系统、心理测评系统、创造性人才选拔系统、网络互动平台等实训资源库和软件系统,探索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培训、高校骨干教师及教学名师在职培养培训的实训模式。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应协同配合,整合资源,建设好教师发展中心,改进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产学交流、教学研究、评估管理以及职业发展咨询等,建立实训实验室和专家实训团队。

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专业意识,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地方高校要培育青年教师的专业意识,使青年教师对自己所处环境条件、专业结构、专业水平和发展状态以及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能客观地进行分析,并能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计划,对计划实施可能产生的结果也有清醒的认识。边疆地区地方高校和学院还要引导和帮助教师不断地去体验、感悟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 把适合时展要求的服务意识、契约意识、信息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专业意识发展成为青年教师自己笃行的教育信念。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也有必要加强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将青年教师个人的进步与院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层次。同时,地方高校还要为教师确立职业生涯规划和自主专业发展目标加以论证;组织专家组对教师的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目标的科学性进行分析论证,评判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目标是否是基于青年教师实际现状提出的,是否符合青年教师个人的“最近发展区”。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目标是否是基于青年教师个体的优势提出的;评析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目标是否是青年教师个体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实施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青年教师要科学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准确把握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速度和感受;青年教师要处理好家庭生活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争取自己职业发展获得家庭的大力支持。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青年教师要能围绕着个人因素诊断问题、诊断自己、选择应对措施,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有效地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

3 构建合理的自我专业发展评价制度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对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状态评价进行必要的帮助,制定出以教师职业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个人发展、职业发展和未来发展相融合的专业发展评价制度。边疆地区地方高校还要完善分类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竞争和流动意识,严格聘用合同管理,通过岗位职务评聘、聘期考核等途径,建立“能进能出、非升即转”的岗位择优聘任机制。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要对青年教师实行发展性评价。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性评价可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尊重青年教师主体地位和人格,重视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促使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在青年教师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边疆地区地方高校的发展。发展性评价可以消减青年教师间的敌意和竞争。使青年教师更真实地表达自己,更真诚地对待同事。

4 通过自我反思和经验反思来提高教学水平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将自我反思和经验反思纳入到自身的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范畴, 通过自我反思和经验反思认识到自身知识和经验存在的不足,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青年教师的自我反思和经验反思可以尽量按照个人习惯进行。在内容上,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目前教专业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和专业发展规划作比较,找出较薄弱的方面后重新进行规划。在教学过程上,青年教师可以对教学的有效性认识等方面进行自我和经验反思。

自我反思是一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要时刻进行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型实践者。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要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等不断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入分析,通过自我反思获得实践智慧。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到三个反思:教学前反思,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着手,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反思,及时自动地在行动中反思,培养反思和自我监控地习惯;教学后反思,随时审视,随时修正,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在拓展自我反思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既要反思教学行为问题,更要反思自我教学理念的问题,力求跳出自我剖析和矫正的误区,改善不合理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不断提升教学全程的合理性,不断增长自己的教学认识和教学智慧。

经验反思是青年教师为了获得新的理解和认识而进行的一些探索经验的智力和情感活动。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是自我反思与经验反思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实践经验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自我反思和探究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5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师成长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要以人为本,用人文关怀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实行民主化管理,重视落实教代会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提案,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与管理者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使青年教师体会到参与学校管理的喜悦,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进而把学校的专业发展当成自己的事,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发展目标真正成为学校青年教师共同追求的愿景。边疆地区地方高校还要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青年教师的职业追求、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

6 强化青年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应建立一个鼓励青年教师与有经验的老教师之间进行全方位交流的良好教师文化氛围。老教师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跟班听课、评课和修改教案等方面的工作,对其不懂之处耐心教会,给予青年教师营造一种互帮互学的研讨氛围。这样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教学风格和学术水平的教师之间互相启发和互相补充,可以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使合作双方的素质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可以采用成立集体备课小组、开展互听互评活动、举办教师沙龙论坛和搭建网络教研平台等青年教师同行互助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式交流互动,实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合作交流和互助互利,在共同体验成功和分享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成长,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建立青年教师职业导师制,充分发挥责任教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教授一、二、三级岗位职责应包含“有义务作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导师,对青年教师的从教理念、方法、技能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指导”,完善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团队协作机制。

7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和科学研究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要促进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教学支撑着学术,学术引导着教学。实施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规划使教学与科研互利共生,协同发展。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注重学科带头人发展,夯实教师发展的学科平台,使教师与学科共同成长;实施青年教师支持方案,设立学校和院系两级科研启动经费,为新入校青年教师提供赞助;学院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在研究方向论证、科研选题、资源配置等方面,应给予青年教师高度关注和政策倾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要自觉创造专业发展条件,加强沟通与协作,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既可以在同校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跨学校、跨地区团队合作进行,充分利用资源,相互支持配合,共同促进自我专业发展和自身课题研究相关学科发展。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应该鼓励和推进青年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前往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实际部门参与研发、工作或实习,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自觉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意识与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8 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培训和进修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制度要注重增强多样性、针对性、互动性和操作性。而培训的形式有课程、讨论、讲座等,而且讲究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互动。培训效果是跟青年教师的绩效相关且有严格制度保障的。地方高校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来构建出自上而下、全方位立体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训体系。

自主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校本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青年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另一方面要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不断地学习,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边疆地区地方高校要给青年教师推荐一些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并要求青年教师认真阅读和多加研究,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专业培训,不断探索校本培训的新形式,拓宽培训渠道,为教师的发展筑高平台。主要形式有以会代训、以赛代训、以学代训和以研代训。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要设立青年教师教学才能发展名目,设立青年教师出国培训项目,为青年教师发展成长供给支持。加大力度选拔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进修学习,跟踪学术前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边疆地区地方高校还要鼓励教师积极提升学历,支持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9 加强边疆地区地方高校的人性化制度和管理

边疆地区地方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强化竞争和流动意识,优化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制度环境。首先,学校在各项民主参与制度上为青年教师发声开辟空间。通过教代会、座谈会、团员会、党员会等形式,定期了解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悉心收集青年教师的要求,引导青年教师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反馈。在评优、考核等工作中,广泛听取青年教师的心声,保障青年教师在考核评优中的占比。其次,学校在各项活动参与和学习投入方面都尽量向青年教师倾斜,以青年教师的积极带动辐射全校,形成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1]赵院娥,郑斌.新形势下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4(19):9-10

[2]张鹏霞,祝丽玲,田国忠.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171-172.

[3]董阜平.高校青年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遵义师范W院学报,2013(5):64-67.

[4]胡倩.基于培训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6(2):40-44.

[5]周芬,夏现伟.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3):27-30.

[6]范宏宇.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4):101-103.

[7]周荣,刘红梅.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15(5):2-4.

[8]胡菊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新余学院为例[J]. 新余学院学报,2014(4):143-145.

[收稿日期]2017-01-30

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前景 就业状况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前景

从招生政策上来说,21世纪前,幼师院校实行指令性招生,有指标数额约束,也有省区地域限制,生源质量很好。新世纪伊始,国家对这一专业的招生控制全面放开,从而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生源良莠不齐,质量方面出现了较大滑坡,随之学生素质大不如从前。近些年来,社会办园数量增加,无形中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上升,因此幼儿教师就业岗位相对充足,但幼儿教师就业情况堪忧,转岗得很多:一是幼儿园所对幼儿教师要求较高,部分学生不能胜任幼儿教师岗位,表现在: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法应聘幼儿教师岗位;技能不够熟练,被幼儿园辞退掉;还有部分幼儿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都达不到岗位要求;二是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存在就业观念不正确,对自己没有一个合适的定位,致使有的学生就业时在众多岗位面前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太强调专业对口或去大城市就业;有的学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有的学生过分依赖家长帮忙。由此的看来,目前,中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指导刚刚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的确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升自我对策

1.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

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大学学习阶段是进入职场前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目前来讲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幼儿教师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毕业后走上幼儿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就业观念是指有关就业的意识、态度、想法,有什么样的就业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就业行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其专业的针对性强,就业的指向性明确,毕业后就应该到基层从事幼儿教师职业,做一名成功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培养祖国未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将个人目标与社会集体目标融为一体。所以,在大学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明确就业方向,坚定专业选择,培养对幼儿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理解和掌握幼儿教师职业的历史使命和职责义务,树立终身奉献幼儿教育事业的远大理想。

第二,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专业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部分,其中理论课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理论知识、心理学理论知识和通识理论知识四个方面,实践课包括教育见习实践课和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课两个方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选修通识课,学习基本的与人交流、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等社会生存知识;加强理科知识的学习,丰富知识系统,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思路,以此来提高综合素质,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又可以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应通过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教育见习实操技能的锻炼,来提高专业技能,凸显专业素养,保证从教能力,如积极参加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课程PPT制作比赛、到幼儿园参观学习、与幼儿园教师交流沟通等。

2.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职业选择是一种社会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对未来职业的导向非常明确,学生毕业后将会走上幼儿教育事业,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岗前,应该充分了解幼儿教育环境,掌握幼儿园对应聘者相关条件和素质的要求,制定明确的努力目标。

首先,要具有坚定的从事幼教事业的目标,并沿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其次,要合理规划大学四年。大一,通过专业介绍会、学长座谈会、师生交流会、就业招聘会、到幼儿园参观等形式了解专业相关情况;大二,根据幼教职业对学生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积极主动加入学校社团组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基础素质,如加入团总支、学生会,做学工助理等学生组织,参加辩论赛,讲课比赛等学生活动,还可以从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兼职,志愿者服务活动;大三,借助教育见习的机会,深入了解幼教职业的具体要求,掌认真撰写教案,争取上好每一堂课,多向老教师请教,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大四广泛收集幼教岗位需求信息,及时掌握相关政策环境,寻求相关人力资源的协助,认真撰写求职简历,主动参加就业招聘会。

3.客观合理的评价自己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主要在通过别人对自身评价和对别人言行评价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首先,正确的剖析自己。主体对自身能力、品性、特长等特质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其各方面积极性,如果能够正确地如实地认识自己,就能扬长避短,在工作上做出成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可以从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等方面作出自我评价,找出从事幼教职业的优劣势,并加以增强或改进。其次,从朋辈的评价中认识自己。一般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熟悉你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能帮助我们认识、了解自己。当朋辈的评价和自己的评价相一致,说明自己的认识能力较好,相反则说明自己的认识能力较差,需要及时作出调整。最后,通过心理测试认识自己。心理测试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的自我认识方法,测试结果一般信度较高,但要求学生在做心理测试题时要认真对待,客观真实的反应题目要求。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客观合理的评价自己,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青年教师;卫生职业学校;高素质、高技能型卫生技术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34-010引言

随着全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卫生事业的人才需求,卫生职业类学校紧跟形势,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卫生技术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几年我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青年教师充实到学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要让他们尽快适应卫生职业教育的需要,必须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使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队伍,巳成为卫生职业学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对学校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如何帮助卫生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尽快成才,经过五年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1以情感人,职业教育和校史教育并举,让青年教师扎根卫生职业教育事业

1.1 以情感人,理性教育,抓好入门关学校从青年教师来学校投递简历开始,组织部门就十分重视接待有志投身卫生职业教育的他们:虚寒问暖,从家庭困难,个人问题,来去交通,来不及回去的同志,提供食宿信息,帮助联系安排,抽空带他们参观校园环境,看看学生的生活学习场所,让哪些来我校应聘的年青教师有到家的感觉,倍感暖心暖肺,淮卫人可亲可敬,人文关怀给他们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青年教师来校应聘时,除了教师必备的基本要求外,学校特别注重他们的个人想法和专业扎根思想,并着力做好引导与说服教育,让其牢固树立为卫生教育事业贡献青春,干出一翻成就来的思想。因我校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和较好的社会美誉度,职工福利不断提高,确实引起莘莘学子的关注,对一些思想浮燥,专业思想不稳定者,学校宁缺勿烂,几年来所有引起的新教师没有一人半路跳槽辞职不干。

1.2 校史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学校成立于一九五八年,经过五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几百人的招生到一千多人的规模,从简陋的设施到全省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和优质的教学管理内涵建设,无一不打上酸甜苦辣的烙印,艰苦的历程,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卫生技术人才,遍布大江南北,或成为行业的排头兵、领军者,或成为本部门的掌舵人,带领一批热衷于卫生事业的天使们,全心全意保健康,救人命,减疾苦,造福于人民大众。青年教师来我校的第一堂课就是参观校陈历室,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件件激感的实物,一段段沁人肺腑的文字,一个个杰出代表的业迹,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老教师的一言一行,磨短了的教鞭,简陋的教具创造出折人心肺的教学方法,令参观者流连忘返,闭目深思。青年教师座谈会上,纯朴的表达,铿锵有力的誓言,愿倾毕生精力,为卫生职业教育奋斗,感动了每一位在场的人,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显示出青年教师的豪迈热情和远大志向。

2青蓝工程,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成绩斐然

为了使青年教师能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环境,胜任教学任务,开课前学校组织了相关培训。

2.1 学校集中组织学习几年来每批录用的青年教师学校严格按照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要求,由教务处牵头组织青年教师7-10天集中培训。从卫生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职业教育理念、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上课必备的文书材料,教师的仪表、教态,以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等方面全方位集中学习和讨论。学校针对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师特点,新教师与老教师配对要求:公共课教师除了本专业的结对教师外,另配一位专业课教师,使新教师在公共课程教学业务上有所提高,并能了解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让公共课能更好的为医学专业课服务,在教学中较早的渗透医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专业课青年教师同样,既与专业课老教师结对,还配备一名医院一线的相对应专业医生或医护、医技人员,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参观学习等方式,让青年教师能及时了解医院发展的动态,掌握相应新知识新技能,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充实课堂教学。

2.2 实施青蓝工程,老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进入系部后,结对的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结合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拟定好培养计划和相应要求。在理解熟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全程指导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A、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总结的书写;B、备课笔记及教案书写(第一年新任教师的教案,指导教师要审阅签署意见);C、作业批阅及学生学习评价;D、课堂教学过程的指导;E、习题选编及命题制卷;F、了解学情及教学辅导答疑;G、结合实际分层教学;H、学困生的转变等。

在系部新老教师经过师带徒的形式,一对一进行指导,演练,并让他们动手制定授课计划,准备相应的备课笔记和指定内容命题组卷,指导教师现场给予审阅批改,指定内容组织听课,提供老教师的优秀教案和备课笔记作为参考,通过经验传授,方法指导,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怎样与临床挂钩等,开课前青年教师基本上掌握了卫生职业学校的教学常规,多能适应教学需要。

3搭建平台,创优环境,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第7篇

关键词:构建;德育课程;学案教学

一、学案教学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

德育课程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德育课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原因是我们授课老师大多数都采用课堂灌输式教学,学生作为活生生的、有潜在创造能力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即使老师付出再多努力也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与要求。因此,德育课程教学必须改革,如果继续囿于旧一套的课堂教学方法,则势必事半功倍,达不到开设德育课程的预期目标和根本目的,影响中职教育改革的效果。这些年来尽管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对德育教学也进行了一些小打小闹的课堂教学改革,但收效不大。因此,为了使德育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让德育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应在德育课教学中大力推行学案教学。

二、学案教学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机械的“我讲你听”,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案式教学则完全改变了这种情况。因为教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需要讲解的,学生需要提前思考的内容编进了学案,这样就意味着学生在教师讲解新课之前就已经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预习,课堂上教师讲课时,学生既可以有针对性的听讲,也可以更好地参与课堂讨论、质疑等。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师给以明晰,对学生得出的错误结论给予纠正.课堂和谐积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当然更好。如:《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货币”一节,先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搜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货币图片,让同学们对货币有一表象认知,上课时,再问题导入,钱很重要,大家也都很熟悉,可是有谁了解钱的历史?我们用钱买东西时有没有想过为何它可以买东西?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再加上多媒体显示,这样学生能主动思考一些问题,主观能动性能充分调动起来,对货币的相关知识也能深刻理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案教学”能使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学案”中将学习目标示意学生,能使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课本中的学习及课后的检查中,都可以“学案”为导向进行学习和小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案教学”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它通过创建师生互动互助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理想”一节中的展示环节,各小组将自己完成的任务展示在本小组黑板上,并选出代表讲解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做补充或挑战讲解,到适当的程度老师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总结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积极主动地关注有关社会公德、社会风气、焦点访谈、道德观察等方面的热点问题,这样通过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学会质疑。同时,课堂讨论、实地访谈、即兴演讲等形式扩展学生思维,多途径地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受教育的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想的个体,他们自身所处的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素质、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而学案教学是根据可接受性教育的原则去施教。注重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学案时,重点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抓好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教育。给学生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养成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需具有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同时对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还要作跟踪调查,重视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现实社会、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构建学案教学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坚实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学案教学”点燃了学生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为此需要建立学案教学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坚实平台。

1.实施教案改革,用学案代替教案

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怎么讲,而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用学案代替教案,改变对老师的评价办法,开发教师的创造活力,即教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通过分工合作,集体编制学习栏目式的学案以代替过去的教案,实现资源共享。学生按学案去学,改掉过去学习时的被动与盲目,找到主动学习的支点。学案有利于落实学生预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构建学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学案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应该是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而不是为了管理意义上的需要。评价一节课堂教学,应该从教师组织学生活动的角度去观察,从引导教师关注活动的直接效果---学生是否能够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只有这样,才会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也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自身的健康发展。

3.开办德育课教师业务论坛

要提高德育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解放思想,发展教师,针对德育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公开的评论、讨论,除了德育教研室教师外,还应邀请学生科、团委、班主任教师,甚至部分学生,凡是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思想态度,都可以成为谈论的话题。论坛的题目提前一周公布,让参会人员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经验,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改革的信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点拨、总结、调控,营造起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课前勤学,课上会学,最终达到乐学,把“倡导自主、体现合作、引导探究、重视过程”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让素质教育走进课堂.

参考文献:

[1]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七版.

[2]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年第5期

第8篇

关键词 提高 就业课程 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10-02

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实用性不强

面对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教材内容与就业市场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是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理论知识多,缺乏可操作性。且目前大多数课程教学都是在课堂上完成,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弱化了教学效果。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时数都较少,每学期只有三十六个课时。因此,一些高校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大多数是由各系书记、辅导员兼任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其中以辅导员为主。由于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导致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流动性强。缺乏长期的、系统的培训,教师在就业信息或专业知识的等方面的了解难以达到教学应具备的标准。有的教师虽然经过培训,但自身是刚毕业出来的大学生,没有太多的工作经历和实际的就业经验,不能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发挥太大的作用。

3.教学形式单一、方法陈旧、脱离专业实际

教师传授知识多,培养技能少,缺乏互动环节和情景模拟的环节,案例分析少,缺乏个性化指导。由于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教案,任课教师自行把握教学进度和内容,课程教学内容不是根据学生的就业需要来选取,而是对自己知道的、简单的、容易讲的就多讲,对自己不知道的、难讲的、枯燥的就少讲甚至不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深入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就业市场对本专业的要求,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满足不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难以保障教学效果。

二、提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

1.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充实教学内容

上课时仅仅讲授课本上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就业工作人员和任课教师对教材、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探讨,编写校本教材或学习资料。编写的教材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把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突出教材在就业指导中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将来在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据调查,大多数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模糊不清的,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平等交流和探讨问题,通过启发、讨论问题、辩论来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把老师灌输变为老师引导,学生从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讲授面试技巧或应聘常识的时候,让学生分别扮演面试官和面试者、群众,模拟整个面试过程,在几轮的模拟中,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目的是为了换位思考),面试后大家分别陈述小结,总结面试的体会和收获。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摩,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内容。

小组讨论法可运用在多个教学内容中,比如在讲授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后,介绍杨澜四次成功的转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杨澜的志向是什么?每次做决策时她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规划是适合她自己的?她在职业生涯中如何实施计划?如何评价她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在讨论这些问题时,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用人单位不仅注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更注重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水平较高,但实践能力较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整个就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敬业精神和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工作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待工作。

很多校友对母校有着很深的感情,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校友的支持。校友工作在就业第一线,了解就业对人才的需求,因而校友职业发展经历以及提出的建议更真实、更具体,对在校学生更具有信息作用和示范作用,也更容易让学生信服。充分发挥校友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力量,每学期邀请就业或创业成功的校友到学校开展讲座,校友的亲身经历、曲折的就业过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就业信息,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对学生更具有说服力。发挥校友的力量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请进来,二是走出去。“请进来”是在新生入学教育、就业教育的时候请校友回校进行就业、创业的专题讲座,学校在举行毕业生双选会时请校友回来招聘毕业生;“走出去”是与一些校友的单位建立了毕业生实训基地,学校输送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教师要深入就业市场,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开展教学

面对如今的就业市场,任课教师切忌“闭门造车”,要对市场进行长期深入的了解。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在学生实习期间细致地进行实习巡回指导,调查学生毕业后工作情况,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生一年内换了几次单位,频繁更换工作单位的原因,和单位的同事相处存在哪些问题,怎样避免、克服这些问题;学生在实工作时哪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刚毕业的学生要多久才能独立工作;学生的就业心理有何变化,面对具体问题时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理……只有掌握了学生就业中最新、最基层的信息,教师才能在授课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就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的保障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每学期的总课时不多,但它是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还要掌握公共关系学、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礼仪学等相关知识以及在就业工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教师的知识要有广博性,教师渊博的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师资队伍的培训、学习、考核、评价要落实在具体的工作计划中。安排教师集体备课,定期开展示范课、观摩课,学进度,实现资源共享。组织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全国职业指导师培训、考试,实现持证上岗。经常委派教师参加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等相关培训,丰富师资队伍的实力。在硬件上,加大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资金、人员投入,如建设学生就业创业园、各专业的实训基地、就业咨询室、资料查询室等,保证这些场所正常运转和不断完善,确保师资队伍的软建设和实训基地的硬建设双管齐下。

5.充分利用就业创业基地开展教学

提高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除了抓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充分利用就业创业基地开展教学,把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通过学生到就业创业基地实践,“做中学、学中做”更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兴趣。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就业与创业基地的建设,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三化”建设 培训体系 职业生涯 高端人才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党的十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这一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海洋开发利用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恰时海事系统核编转制升级为国家公共服务型政府,既是海上交通运输安全管理部门,又是我国仅有的两支海上执法队伍之一。

但面对新的形势,海事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优劣不等,政治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和技能还不能满足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海事所提出的挑战。

而提高能力和素质最快捷的方式就加强和规范培训,核心要素就是加强海事干部职工的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也指出:“要加快优秀人才培养,重点培养科技研发人才、履约人才和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建立起覆盖各专业门类的人才集群。要加大职工培训力度,加强培训资源整合和统筹利用,建立职工综合培训体系和长效机制。”

1.2研究意义

从海事系统战略发展的角度,加强培训资源整合和统筹利用,建立职工综合培训体系和长效机制意义深远、重大。

(1)是新时期海事战略发展的需要。我国是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但缺乏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且现有海事人员业务水平和IMO履约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优化教育培训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培训制度和体系,建立符合海事发展需要的培训模式,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履职履约能力的培养,加强海事战略和海事课题研究,全面提升海事队伍人员综合素质,以适应海事发展的需要。

(2)是加强行政执政能力的需要。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把握大局和战略思维的能力以及驾驭矛盾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等是实现海事发展目前的前提。

(3)是海事内部协调发展的需要。全国海事系统有20个直属海事局、29个地方海事局,拥有4万多名海事队伍,亟需建立健全海事培训机构,加强海事专业技能的模块划分,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全面提升海事人员的综合素质。

(4)是整合培训资源和规范培训管理的需要。海事系统现有大连、上海、武汉、广东四个培训中心自成立以来就先天不足,不够规范、系统和专业。培训管理水平和效果远不能满足海事发展的需求。

(5)是海事廉政勤政建设的需要。转制为国家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提高拒腐防变意识和能力。

2.海事队伍培训存在主要问题

自1998年成立以来,中国海事局一直都重视培训:2003年成立了直属海事辽宁、上海、武汉和广东四个培训中心,加强对职工的培训,十年来为海事系统做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但主要停留在被动性完成培训任务,针对性、实操性不够强,组织不够系统和规范,很多时候停留在后勤接待和会务的管理水平。2.1培训机构不健全

培训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部局在思想上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专业的培训管理部门,也没有专业的培训管理干部,年度培训计划多流于形式。另外,海事系统转制后,全国四个培训中心将被取消,海事即将面临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也没有专职的培训管理岗位的现象。

缺乏完善的培训架构。原有的四个培训中心实际上是“办培训班中心”,没有完善的培训架构,导致培训前没有摸清需求。这造成很多培训没有针对性和实操性,而全国海事系统4万多名海事人很多时候都是被动地接受培训,造就很多培训“专业户”。

缺乏健全的施教机构。海事系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培训基地大多在偏远山区且教学设施落后,不具备培训的主体功能,最终只能选择社会酒店,这就给原本有限的培训成本造成浪费。同时,身处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海事却没有专业的网络培训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培训成本。

2 . 2师资管理不专业

海事系统的师资主要是来自系统内专家,少部分聘请高等院校或培训机构的老师,缺乏专业的教学训练或包装,授课后的评估也无法如实及时反馈,造成需求与传授的知识不对称,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培训质量降低。

2 . 3管理队伍不专业

现有的很多培训管理者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部分来源社会招聘,这些人本身并不具备专业的培训管理知识。因此,很容易将培训办成旅游或会议或接待,极大地影响培训实施的效果。

2.4效果评估不完善

现有的很多培训只停留在“为办班而办班”,培训效果的不够明显,或者为赶完成培训任务,来不及开展考核评估工作,培训后缺乏有效反馈和跟踪管理。

2 . 5培训经费不保障

目前,培训经费都列入年度的财政预算。因此,只有列入部局培训计划才有经费,而各直属局和分支机构的培训经费所占比例较低,部分由参加培训者所在单位部门负担,直接影响各级培训工作的开展。

2 . 6培训内容不合理

因为缺乏系统、规范的培训教材体系,以往的培训有很大的随意性,导致重培训课程轻培训体系、重培训形式轻培训内容、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经验、重专项技能轻工作思维、重评分结果轻综合成长的几个不好现象。

3.培训体系构建思路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培训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挖掘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从海事系统战略发展的角度,加强培训体系的顶层设计,整合培训资源,建立职工综合培训体系和长效机制,规范培训管理,加大职工培训力度。

3.1建立科学的海事培训研究团队

设立海事研究机构。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海事战略部署和重要议程,成立以直属海事局牵头为点,以原培训中心分工协作为线,以各直属单位鼎力支持为面的海事研究与人力资源管理机构。

组建各层级的海事研究团队。部海事局的研究团队以部局领导和高层次人才为主,邀请国内外相关单位、高等院校和社会专家组成,以头脑风暴和年会形式。直属局以本局领导和高级海事专家为主,邀请高等院校专家和行政相对单位的领导组成,以课题研究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考核目标,加强各直属局研究成果和人员交流和学习。

打造各层级的海事师资队伍。将师资队伍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相结合,建立健全部局和直属局的师资库。一是建立师资选拔、培养和考核制度;二是完善师资的考核评估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和专家积极参与授课的机制。

3 . 2设立合理的分级分类培训框架模型

(1)建立以专业“模块”分类的培训教材体系。根据海事“三定”后的机构设置和岗位职责类别,结合海事业务和综合管理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归纳和划分成各种专业“模块”,编写全国海事系统统一、规范教训大纲和教材,建立健全全国海事系统各专业的菜单式培训大纲、教材、教案和案例库。

(2)建设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的E-learning平台。E-learning就是网格化培训,通过因特网进行数字化学习与培训教学活动的,能够更好适应当代海事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基层海事培训E-learning化。加强学分制的管理,将完成E-learning“模块”化知识自学和通过考试作为适岗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强基层海事人员的轮岗。轮岗不仅是海事基础知识学习和普及的过程,也是培养更高一层次海事专业人才的基础。创造人才选拔和使用的机制。高层主要参加党校、高等院校的学习和培训,多参加各种交流学习和讲座,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和领导艺术。中层主要加强管理修炼和规范管理的学习和培训,多开展横向、纵向的海事业务交流学习,向更高一层培养。

(3)结合实际开展综合性、系统性、专项性的培训。新录用人员的初任培训、晋升培训、专门业务培训等在职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应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大纲、教材和讲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片区集中培训。开设公开课。公开课是培训机构围绕特定专题向特定人群作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学员一般来自多个单位或部门,在课程设计上能够解决特定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重点不突出,无法解决具体问题,而且人均培训费用较高。因此,公开课可以作为对海事高级领军人才培养方式,将最新的理念、知识自上而下地传达下去。强化内训课。内训是培训机构根据受训单位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状况而量身定制的专门培训,课程长短选择比较灵活。参加内训的学员基本来自于同一个单位或部门,课程针对性强,案例来自学员身边。内训费用包干一般较贵,但人均核算成本低,因此,可作为一种便捷的培训方式,在小范围内对海事人才进行知识更新,对其思想理念、业务技能等进行强化培训。

针对当前普遍将内训做成了内部公开课的情况,要特别注意:首先,加强对培训管理者的专业训练。培训管理者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全局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学习能力并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明确培训方向。其次,加大职业化培训师的培养力度。从事内训的培训师要真正了解海事部门的工作现状、业务流程、人员素质等情况,其人选可以是专业讲师,也可以请某个部门领导或有专长的员工。同时,要运用好各级管理人员。最后,加强培训机构专业培训顾问的培养力度。培训机构中培训顾问作为将培训师的标准化课程与企业针对性需求进行有机对接的桥梁,其专业能力高低决定着内训课程开发的成效。因此,培训机构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培训顾问的培养力度,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专业的培训顾问和高级培训顾问精英队伍。

3.3开展有效的专业培训运作流程

3.3.1培训需求分析

通过对特定海事部门岗位职责以及岗位人员适任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确定应有状况和现有状况之间的差距,粗略确定是否进行培训及确定培训内容。

在对海事人才培训需求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影响培训需求预测的因素,绘制海事人才需求预测影响因素图,并根据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海事人才培训需求的最重要因素,制定海事人才培训需求预测指标体系,作为海事人才培训需求预测的基础;其次对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学习算法进行选择,确定适合的神经网络模型;最后确定采用BP多层前馈神经网络作为海事人才培训需求预测模型,研究BP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学习算法,并分析BP算法的缺陷基,并基于Matlab平台提出算法改进建议。

3.3.2培训预算及管理

职工培训的总体费用应根据年度财政预算而定,但海事系统的培训计划晚于每年的财政预算时间,预算与实际存在出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开展。因此,应加强培训经费的管理,从预算、审核、流程、台账等方面加强管理。

3.3.3培训计划的制定

培训计划是年度的重头戏,也是考验培训需求是否准确、如何使用培训费用等的依据。因此,要有效运行海事队伍“三化”建设的培训计划。

3.3.4培训组织实施

培训计划出来后,就进入培训的组织与实施阶段,一个计划再好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与实施,没有得力的培训师,也是没办取得预期的效果。完善培训课程包。包括具课程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师资安排、培训审批意见等。使用优秀的师资。师资力量是培训实施的关键环节,一名好的讲师会将讲台变成舞台,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建立培训档案。培训档案是分析需求、总结效果、控制成本、师资质量和职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如与任职、晋升挂钩,或可略有成效。

3.3.5完善培训评估机制

培训评估大致可将培训全程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从而使培训需求更加准确,活动更加有效,计划更加符合实际,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内容与形式更加相得益彰。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对培训实施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纠正。

4.加强海事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激励

(1)为新录用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培养海事高端人才的关键。将现代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与海事系统培训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建立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能激励工作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绩效,加快“三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2)激励是改进工作绩效的重要手段。在海事人才培训过程中,激励措施可分为导向型激励措施和结果型激励措施两种类型。导向型激励措施是通过激励的方式引导海事人才朝特定方向发展,培训目的一是通过培训进行人才培养,二是根据培训结果进行人才选拔;结果型激励措施是根据培训考评结果,对优秀海事人才进行直观的物质和精神奖酬。

第10篇

一大学生就业力分析

1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分析

有研究显示,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在企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大学生进入职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主要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来获得。大学的教科书更新极慢,教师用的教案大多是很多年前的了,而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很多时候大学四年毕业后,可能自身所学的一些专业知识已经落伍了。再者而言,本科院校相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在教学上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实践技能的培养,结果造成了许多学生在应聘的时候理论知识陈旧,实际操作技能又欠缺,使得其在应聘一些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企事业单位时处于劣势。例如,很多师范类毕业生毕业后都想找一份教师的工作,可是他们大多都没有上过讲台,即使有些学校进行了实习,可这种实多流于形式,使得大多数学生在试讲环节被淘汰。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高中学习的时候有老师家长督促,而到了大学完全靠自学,部分学生本着及格万岁的心理来念大学,考试前突击背诵,对所学知识并没有消化掌握,结果是虽然顺利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但是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是十分欠缺的。

2大学生可迁移技能分析

可迁移技能也被一些学者称为通用技能,指那些能够从一份工作中转移运用到另一份工作中的,可以用来完成很多不同类型工作的技能。例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决策)、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写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调查显示对于一些专业知识要求不高的企事业单位,最看重的不是专业知识技能而是可迁移技能。例如现在就业最热的公务员考试,不论是笔试还是面试环节大多考察的是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而对专业技能的涉及则是少之又少。而且现在企业招聘过程中大都会涉及到可迁移能力的考察,近几年在招聘过程中被大多用人单位所采用的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新型面试形式中都会考察所聘人员的可迁移能力,由此可见可迁移能力已经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重视。可迁移能力的获得是通过后天培养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来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可迁移能力。一般来说大一学生主观能动性比较好,大多数人在入学初期能够积极参各种实践活动,包括参加一些社团如:爱心义教社团、演讲协会、辩论协会、校园广播台等来锻炼自己的一些可迁移能力。也有一些学生在校外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做家教、做促销、文化学校兼职等来锻炼自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不少人忘记了初入大学校园时的豪言壮语,选择了得过且过的校园生活,使得可迁移技能的获得半途而废,而坚持下来的同学,在就业应聘的过程中往往会脱颖而出,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

3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分析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个体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是自我管理及自我约束的一种方式。这部分能力大多用形容词或副词表示,如守时、有责任心、善良、灵活、可靠、自立等。自我管理技能是三项就业能力中最基础的一项,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学习来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和可迁移能力。如果缺乏自我管理技能则大学生很难在学习及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比较大的成就。就像我们一些家长经常说的“这个孩子挺聪明,就是不愿意学习…”这就是自我管理能力差。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有些同学上课睡觉、迟到、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考试挂科、找工作不积极等都是由于自我管理能力差造成的。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从学生初入学即大一开始,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及劣势,结合自身的兴趣、性格、价值观等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提高其专业知识技能及可迁移技能。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是由家长及老师共同管理着,所以到了大学突然“两只手”同时松开了难免不知所措,在大学四年期间不定期的举办各种短期培训及讲座,提醒及帮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每隔一段时间对职业目标进行一次评估调整,根据自己及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最终可以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鼓励并积极吸纳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性社团及非专业性社团,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在大四学生找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开展面试模拟培训、简历制作培训等,逐步并全面提升其就业能力。

作者:张玉娟单位:哈尔滨学院

第11篇

(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通过入学教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辅导员的管理教育等途径让学生明白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未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安排学生到特殊学校见习,观察特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残疾学生的表现、体会特殊教育中教师爱心、耐心、责任心的重要性及教师的奉献精神。2.举办专题报告会。通过邀请特教机构、特殊学校的领导、特殊教育专家、骨干教师等到学校做专题讲座,让学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接触,了解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激发学生个人学习目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3.注重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理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伟大,特殊教育对残疾儿童的重要性;启发学生不要只看到待遇低、工作辛苦,要品尝苦中之乐,启发学生要从内心深处热爱特殊教育教师这个职业。

(二)构建系统化的职业知识体系,夯实学生职业发展的理论根基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能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学和学生自学获得的;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这类知识则需要学生现场观摩以及亲身实践来获得。1.重视学生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学校要抓好课程制定、教师教学、学生自习等各项环节,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热情,使学生切实掌握特殊教育的基础概念和科学规律,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形成科学的特殊教育观念,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履行教师职责打好基础。2.为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创造条件。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与学生程序性知识的获得直接相关,因此,学校应该安排学生参加各种见习和观摩活动,以便学生为将来的职业实践做好准备。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特教机构进行见习观摩和模拟仿真教学活动。使学生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三)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后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1.微格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w.阿伦(Allen)和他的同事w.伊芙(Eve)首先开发建立的一种利用现代视听设备,专门训练师范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各类特殊儿童各学科的教学法都可以采用微格教学来完成。利用微格教学来训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可以使学生对特殊教育教学目标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特点、教学辅助工具的使用等诸要素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为其撰写教案和学案提供依据。利用微格教学训练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还可以克服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困难,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性学习。2.多岗实习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上岗即到位、多岗位速迁移、发展有潜力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学校应改变传统的特殊教育实习,实现学生全程化和零距离接轨的职业能力训练,也就是在做强特殊教育教师岗位实习的原则下,拓展自闭症疗育师、语言训练师、感觉统合训练师和育婴师等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实训。这种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主的特殊教育专业群多岗位的实训活动,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的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

1.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一些偏见,所以有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着不自信甚至自卑的心理。积极的心态会使学生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发挥自己专长、实现自我价值的前提和保证。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才艺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还可以聘请杰出校友、师德模范、同专业的往届优秀毕业生作报告、举办讲座、开座谈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但可以展示自己、树立自信,还可以养成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2.加强实习教学管理,引导学生克服职业倦怠目前高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频繁调换岗位的现象较多,究其原因与学生的职业倦怠密不可分。因此,实习和就业前做专门的职业心理教育,使学生做好思想等各方面的准备。实习中,安排专业指导教师跟点辅导,根据学生遇到的思想、生活、工作方面的困惑及时予以解决。当学生产生职业倦怠时,充分利用实习机构的各种资源,及时引导学生重新寻找职业中的新体验,寻找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理性看待工作中出现的困难,积极地克服对职业的倦怠。3.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学生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高职教育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从入学开始,全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通过指导课、讲座、就业信息服务、搭建校友交流平台等方式,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特殊教育的社会需求,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条件和现实客观状况,学会为自己确立起可行的中短期、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向健康、和谐的职业生涯发展。总之,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凸显了特教专业特点,强化了技能性,使特教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技能,进入职业生涯就能适应工作。为特殊儿童接受专业的教育提供了保证,从而发挥特殊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王佳佳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第12篇

一、确立科技兴企观念完善员工培训机制

**车桥一贯重视科技投入和人才开发,特别是企业改制以

来,认定员工是企业的最大财富,员工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才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以冯启泰董事长为首的公司决策层提倡一般员工技能培训与技术研发队伍建设并重,要求人力资源部依据《职业教育法》建立健全《员工培训管理制度》,并在用人机制与薪酬方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中,统一体现“能岗匹配、能薪分等”的原则,从而形成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和员工晋升通道。现己出台并遵照执行的员工培训方面的文件制度有6项,是公司员工培训机制的集中体现;员工薪金按岗位分级,按技能分等,技能等级形成的月工资差别高达700余元,成为员工积极参加培训并自觉钻研技术的强大动力,促使员工培训——素质提升——公司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二、健全培训组织机构科学调度培训资源

**车桥由技术副总丁厚新分管员工培训中心。人力资源部

为员工培训中心选备专职培训师3人,均有高级技术职称;总经办为员工培训中心配备教室2间共200平方米,多媒体教学设备2套价值近10万元;立足本司内部划定实习教学设备56台套,价值200多万元;技能教学以**车桥科技人员和技师队伍为主体,管理培训通过CESS专家整合大专院校资源聘为我用,现己形成80多人的兼职教师队伍。培训中心负责培训资源的分配调度和开发储备,在借鉴职业技术学院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尽量用较少成本办更多培训教育。每年员工培训经费支出近百万元,约占工资总额的10%。相比**车桥近两年翻两番的经济规模扩张,冯总认为员工培训的花费:值!

三、落实年度培训计划强化培训效果考评

员工培训中心每年11月份开始调查搜集和分析整理公司各

部门培训需求,再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员工能力素质矩阵分析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权衡,制定年度培训目标计划,并于12月中旬前报公司总经理审批。执行过程中,以年度计划为主体,结合各部门临时申报的培训需求,制定月计划并具体落实。2005年度计划共41项,月计划安排项目58项,实际完成内训76项累计676课时(不包括“四新教育”20项),另己登记的外训项目有10项。与年计划相比,完成率达209.7%;与月计划相比,完成率为148.3%;累计参训2886人次,比上年增加63%。受训对象除一般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外,涵盖了新聘、转岗、复工人员及特殊工种、特殊工作人员的各种专业培训,培训合格率100%。其种作业员工72人,均经主管部门专业考核颁证,按规定持证上岗率100%。产品设计、工艺技术及质量检验等相关人员均己进行资格评定,并采取多种形式完成了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

近两年来的培训教学实践,己积累成熟教案29个,成功讲义68件,还收藏了大量相关课件参考资料,这些既是以往培训的业绩体现,又是后续培训的宝贵财富。每季度例行培训效果跟踪调查,并籍此调整培训结构,改进培训方式,促进培训质量稳定提高。通过公司内部技能培训与劳动部门技能等级考评晋升有效衔接,去年取得高级工增长32%的可喜成绩,增强了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后劲。通过实施教育为本的人才战略,预计**车桥“十一五”期间能形成高级工比例四成以上的技术工人队伍,为保证3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奠定坚实基础。

四、坚持尊师重教传统促进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