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家长会材料

小学家长会材料

时间:2023-05-29 17:3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家长会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家长会材料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家长会方式

一年一度的家长会快要召开了,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来说,最为头疼和难办的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任教的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占了学生总数的七成以上。由于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导致其在学习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逃课、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打架、甚至偷窃等,如何把这些问题真实的反映给家长并通过家长会有效的解决问题,是大家议论的中心,就我多年的经验,略作浅谈。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是老师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为二者密不可分,对于农村家庭的小学生来说,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低,知识底子薄,缺乏教育理论,能承担家庭教师这个角色的家长实在很少,这就要求教师在家长会上教给家长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共同承担培养一代新人的责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如何具体开好家长会谈几点方法:

一、目标要明确,这是开好家长会的前提

所谓目标明确,就是抓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认知规律,明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有计划、有重点的划分出哪些学生需从哪些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明确他们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切中要害,与家长真诚沟通,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取得良好效果。

农村小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低年级新生进入小学,开始了与家庭完全不同的学校生活。每天有学习任务必须完成,纪律必须遵守,这些要求都是上学前孩子生活中没有的。要使孩子很快适应学习生活,没有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是不行的。农村孩子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农村不像城市有健全的社会教育机构,学生一放学只能在村里玩耍,因此农村环境影响着孩子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感、知识、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仍需要家长同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不断排除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对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和学校共同引导和教育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年级属于转折时期,学生的认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视野较一、二年级有了较大的扩展,独立性开始形成,对师长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但对具体问题缺乏辨别能力。在这两个年级召开家长会,提出具体要求,让家长配合,顺利完成过渡阶段的学习任务,为进入高年级学习铺平道路。

高年级是小学教育的第三阶段,除学习新课外,还要系统复习、综合掌握所学的全部知识。这个阶段学习任务加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快发展,初步具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但也容易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现象,家长对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的方法急需学校指导,明确毕业前夕的教育教学任务、目标和方法,为初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准备要充分,这是开好家长会的核心

班主任、科任老师都要根据学校安排、个人的教育理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尤其是学生在校的具体表现等方面全面准备。教师应将家长会的主题醒目的写于黑板上,同时准备一些文字性材料,最好将家长会的各项要点写成书面的,关键是要讲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家庭教育该如何实施。

家长会上,教师应让家长明确认识到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社会的公民,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更应当是家庭的核心、顶梁柱。使家长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告诉家长,家庭教育应从全面关心孩子开始,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留意孩子的交往群体,关心孩子在校外的活动,给孩子营造一个较好的家庭学习的氛围,同时提醒家长,在自己出外打工挣钱为生活奔波时,要天天挂记孩子,通过嘱咐亲属,电话直接询问的方式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孩子的行为与道德和法律相违背,就应立即制止,绝不姑息。使家长认识到教育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少年儿童主要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然而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而且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学校主要以传播文化知识为主,家长更有机会直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做人与处世。从教育是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层面出发,家庭教育更显得重要。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目标要一致、各司其职,孩子的成长才能走向德才兼备的发展方向。

就现实而言,我们农村家长大都外出务工挣钱,目的是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家长光顾着挣钱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走向违法的道路,滑向犯罪的深渊,将是家长最大的失败。试想,现在一家大都只有一、两个孩子,孩子违法、犯罪了,被关起来了,我们为了让孩子有成长、发展基础的挣钱目标还能寄托在何处了,到头来最严重、最直接的受害者不是学校、教师、也不是社会,而是家庭。

三、家长要到齐,这是家长会成功的标志

要求家长人人参加,尤其是平常在外打工挣钱的学生家长,对于确实不能参加的学生家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采取提前或会后家访的形式与家长沟通。家长会上除学校和老师讲对学生教育的要求外,也要让家长充分发言,介绍好的教育经验。体会家长是如何教育学生的,让家长多谈对学校、老师、自己孩子的建议和意见,以期达到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的目标。

为了让家长都能参加,来了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发言、讨论。教师必须将召开家长会的意义、要求、时间等提前详细告诉学生,让学生如实转达。然后根据学生的回复统计家长的到会情况,对于不能到会的家长要分类,不愿参加的应通过其子女或同班同学再做思想工作,让其到会。确实不能来的应告诉学生让其会后来,或去家访。总之,决不放弃与每一个家长沟通、交流的机会。

四、内容要有创新,让学生体验成功,家长看到希望家长会只有创新,才能吸引家长

不能班班一个模式,年年一个套路,这样就会给以后召开家长会造成困难。小学低年级家长会可采用了解式,由班主任主持,其他科任教师参与;高年级家长会可采用汇报式,可由两位班干部主持,介绍班级基本情况,也可由几位学生用演讲的形式,通过几件事来介绍,每项议程之后演出学生自编自导的节目,以增加会议的气氛。如小品、相声、绘画、手工制作、器乐演奏、独唱、舞蹈、英语小合唱、诗歌朗诵等。使家长会开得生动、活泼、有趣,使家长看到教育的成功,受到鼓舞,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然,搞创新不能图花样,不能冲淡家长会交流、沟通“教育”理念、方法的主题。

五、组织要民主,互通信息才能达到共同培育的目标

第2篇

关键词:小学 家校合作 观念 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以雕刻大理石为喻:“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由此可见,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育人环境才能得到进一步优化。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中深入展开,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材观……诸多新观念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如此背景下的家校合作,将面临怎样的转变呢?下面,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

一、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学校领导、教师、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平等意识

在社会发展到今天,学校在教育中的权威地位正在逐渐丧失,而家长的素质并非普遍偏低。因此,在家校合作中必须摒弃学校是领导的观念,必须认识到:家长在其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关系。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伙伴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因此,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对自己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1、学校领导是家校合作中的引导者、组织者、保障者

学校领导要带头参与家校合作整体计划的制订,对家校合作进行大力宣传、指导、支持和鼓励,使学校教职员工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并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家庭的合作,营造出学校与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围。合作中有和谐的,也有矛盾的方面,学校领导要通过自身人格魅力和个人能力能够机智地处理家校间的矛盾,保障家校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师是家校合作中的开发者、实施者

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执行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是家长的朋友,学生的知心人;他是活动资源的开发人。教师进行一次家访,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开一个家长会,要布置会场,请家长发言,请学生代表发言,让一部分学生作好服务工作,教师准备汇报材料等,所以无论是教师走出去,还是家长请进来都需要教师去组织实施。教师要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艺术。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不同性格、不同的家庭生活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措施;要学会换位思考,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就不难理解家长的心情,就会体谅家长,宽容家长;要善于沟通,与家长保持双向交流。

3、家长是家校合作中的合作者、促进者

学校教育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一旦出现问题,家长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责,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家长的鼓励、家长的监督和家长的宣传。家长通过参与学校教育过程,逐步树立与学校一致的正确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从而为学校提供关于孩子更丰富的信息,与教师合作交流、相互配合,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样,才能达到家校双赢的目的。

现代学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校管理的开放化、民主化、学校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从封闭的自我学校管理,转向社会、家庭参与学校管理。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参与管理、参与监督,形成良好家校合作关系。

二、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就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家校活动

家校合作的具体途径很多,传统的方式主要是家长会、家访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也可以采用许多新的途径。

1、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学校教育走向民主和开放的必然要求。它的主要成员是关心学校,热心教育事业,在教育方面有经验的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不但适时地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并且随时可以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加强家长自身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

2、家长开放日。学校定期向家长开放,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校,也是家校协同的新途径。在家长开放日中,学校和老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机会给家长选择。家长可以进入课堂听课,了解老师的讲课水平,增加学校办学的透明度,也可以参观学校的校情展览。

3、开展亲子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是增加家长对学校的了解,增进亲子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

4、家校联系卡。家校联系卡是教育学生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途径,一方面可以让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另一方面加深了家校之间的相互了解,更为教育好、培养好学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5、充分利用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全面、便捷的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家校合作。

6、家校联谊。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班级,走进活动,增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才会使他们更加理解、关心教育。

实践证明,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关注,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家长的关心与支持。家校合作不仅对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完善了学校的管理结构,拓展了学校科学决策、依法治校的思路和实践。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协调并指导家庭教育,共同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动则“归因于外”“怪罪别人”的习惯,最早可能源于家庭。请看一则材料: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到一位中国朋友家中做客,主人两岁的儿子在客厅里跑动,不小心被椅子绊倒,大哭起来。当妈妈的赶紧跑过来抱起小孩,一边用手打椅子,一边说:“宝宝不哭,妈妈打这个坏椅子,妈妈打这个坏椅子。”心理学家见此情景不禁有些狐疑,她说:“这跟椅子没关系,是他自己不小心被椅子绊倒了,并非椅子的错。你应当让他知道,如果是他做错了什么事,责任就应当由他自己来负。这样他长大后就会慢慢懂得,在他与这个世界发生关系时,他所应负的责任是什么。”

应该说,中国这样的教育场景绝不鲜见,在很多家庭的教育中都可以看到。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很多孩子从小就慢慢养成了“外求”的习惯。等到他们上学后,一旦成绩不理想,家长唠叨得最多的话恐怕就是:“又考得这么差,你看看对门(或楼上,或楼下,或同事的孩子)谁谁谁,考全班第一,你怎么就不争口气呢?我都觉得没有面子!”开完家长会回来,又会数落一通:“你考得那么差,我坐在那头都抬不起来,这个会对我来讲是一个煎熬,以后我再也不去给你开这个会了!”

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所限,时间长了,他们慢慢就会觉得,自己原来是为父母的“面子”而上学的。那么,骂多了以后,他愈发产生逆反心理:“你越是骂我,我越是不为你学,气死你!”最后,可能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成绩不好,家长越骂;家长越骂,越是逆反,结果学得越差。

“解铃还得系铃人。”既然问题最早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而引起,要解决它,当然还得从家庭教育开始。班主任在这方面可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在家长会上,不要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有差别地对待学生家长。因为这样做,会使那些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家长坐在会场里灰头土脸,他们回家之后自然会迁怒于子女。人们通常说“要公开地表扬,悄悄地批评”。学生成绩落后,教师不要当众数落“谁谁谁考得最差”“谁谁谁退步最大”。因为任何工作都有一个底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坚守的底线就是不能伤了学生和家长的脸面。伤了脸面,人就没有了尊严感,就没有了自信心,他也就失去了人格中最珍贵的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跟家长个别交流,交流的开始要尽可能地说学生的优点,以拉近与家长的距离;学生不可能一无是处,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闪光点。另外,交流的重点应放在跟家长共同商量“转差”的办法。

第二,很多时候,要改变学生,先得改变家长。班主任是专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家长普及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班主任可以通过电话、QQ、面谈等形式跟家长了解和汇报学生的情况,也可以通过“班级开放日”“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形式,逐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的教育行为。班主任的这些工作还需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例如,有报纸报道,某县一所学校,曾经有班主任抱怨家长“素质低”“只养不教”“教不得法”“因为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造成学校教育难度太大,我们老师太难当了”,等等。该校的校长得知这一情况后,没有坐视不管,他不仅指导班主任开展家长教育工作,而且还建立各级(校级、年级、班级)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甚至每月亲自授课一次。时间长了,效果慢慢就出来了,学校的各项工作开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总之,要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还得家校携起手来共同努力。

二、利用各种机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内省内求”的教育

虽说学生“动则外求”的习惯最初来自于家庭,但是不可否认,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延续甚至强化了这种习惯。一场考试下来,一些班主任在表扬优生的同时,总会习惯性地训斥“学困生”:“就因为你们,把全班的平均分给拉下来了,影响了我们在全年级的排位。”“就因为你们,这次我们班级评优又泡汤了,真是‘害群之马’。”“我这个班主任怎么就这么倒霉,摊上你们几个,累死了也得不到一个好名次。”……殊不知,这样讲多了,学生就会觉得,在家里要为父母的面子而战,在学校里又要为老师的面子而学。你指责得越多、批评得越厉害,他越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因此教师在学生面前,首先,要正确“归因”,做“内省内求”的榜样。学生有问题,不能一味指责他们,应多从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找找原因,多在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想想办法。即使是存在于学生身上的问题,与其无休止地抱怨,不如在指导上多下功夫。其次,对学生进行正确动因的教育。告诉学生,将任何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行为都归罪于环境,归罪于他人,只能导致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样的人是很难获得真正成功的。其实有相当多的问题起之于“内因”,起之于个人的主观水平。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通过明示或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责任必须自己担当起来,“成功是我的成功,失败也是我的失败”,把一切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事情都归因于外因,是一种逃避,是懦夫心理。人生其实就像吃自助餐,你要生存、要发展,就要自己去争取、去打拼,如果只是一味地等着别人把东西送到你面前,你将永远也成功不了。

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063―01

阅读在整体上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心理健康的影响,优秀的文章或文学作品都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往往具有很强的道德驱动力,有一种荡涤灵魂催人向上的力量。但仅靠教材中的那些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打通了课内外阅读的界限,使两者有效结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

一、阅读对培育健康心理的积极作用

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的塑造是很深刻的。这种塑造也是对情商的培养与提高。没有什么能像书一样更好地塑造我们的灵魂。阅读慰藉了心灵,改变了人们,塑造了世界。使人在生活的纷繁复杂中,能够守住一颗宁静的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文中倾泻奔腾的感情激流,引领学生领悟文中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将孩子们引入阅读的海洋,让他们跨越时空,纵观历史;让他们兼容并蓄,体验多种人生。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心理健康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而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用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营造文化氛围,引导家长参与

高雅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广泛的兴趣、高雅的气质、完善的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育人的一种载体,其内涵是立体的、多层面的。如成立学生文学社、组建小记者团、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演讲比赛、作文比赛、板报设计展评、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等。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动机的迁移、阅读意志的锻炼、思想品质的培养,无疑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家长的参与,教师还要引导家长参与其中,教育孩子还需家校的通力协作。教师可采用介绍成功个例的方法(因为成功的个例,往往比简单的说教更有吸引力)可以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向家长们介绍某些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也可以让某位家长介绍自己是怎样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让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广大家长,让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或根据孩子的兴趣挑选读物,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价值趋向

课外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从而使其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掘。这是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需要,更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从利于学生走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来看,笔者认为要回归经典阅读,其他阅读只能是课外阅读的支流。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的阅读深刻影响着学生。为此,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教师要不断扩大阅读视野,要关注的对象除经典作品外,还包括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它们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必要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使他们逐步树立健康的读书价值观。

四、让阅读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经验与方法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诸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各种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 尤其在新思潮涌入的多元时代,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因其心理特点而导致有些学生会向网络虚拟世界等非正式群体寻求帮助,进而影响小学生的个人成长与成才。通过正确的阅读,能提供给小学生切实可行的成长经验与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使其自觉形成心理与行为调整的方式。例如,当前较为突出的小学生早恋问题、青春期性困惑等问题,都能在相关辅导书籍中吸取正确的知识与信息,教会小学生正确交际、正确生活以及为人处世之道。

第5篇

对照一天的学校时间安排表,学生在校时间8小时,而每天的数学课最多只有两节,有时只有一节。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要学习新课,巩固练习,总有一些孩子不能将每天的知识及时消化,如果长期积累就会加重学习的负担。而且在与家长的接触交流中,又发现家长们在给孩子辅导上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孩子的学习发展,也影响到教师对孩子的教学。所以,一二年级孩子在需要家长辅导的同时,我们教师也要在家庭辅导这块下工夫,让家长进行辅导,并进行正确的辅导。

一、家长在数学家庭辅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家长不辅导或没时间辅导

部分家长认为学习是老师的事,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不太过问孩子学习的事,最多考试时问一下考了几分。部分家长总说工作太忙,没时间辅导孩子。

2.家长对一二年级数学的片面或错误解读

很多家长对一二年级数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自己读小学的阶段,特别是我们农村这一片的,回忆起来更多的是计算,1+1=2,因此经常把计算能力和数学能力等同起来。这些认识都是片面或错误的,也十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3.家长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有时教完新课安排孩子们练习,在批改辅导时,发现个别孩子用的方法不太对,而且很难改回来。一了解才知道孩子家长在家里超前辅导了,但用的方法却不符合孩子当前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拔高了硬生生地教给孩子,比如,一年级就教孩子列竖式,弄得孩子能简单口算的却不会,一定得列竖式,根本不理解具体的算理。

4.家长在辅导过程中使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这点最明显的莫过于孩子严重的依赖性和惰性。有时傍晚个别学习不太好的孩子留下单独辅导一下,总是听到有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家做都会的,不知道怎么到学校了都乱做了。在辅导别的孩子的间隙听了这些家长辅导自己孩子的片段,马上就知道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你看,你听:孩子刚拿到题没有能马上做出来(5+4=3+),做家长的就看不下去了,手一指,嘴一张就开始辅导了,怎么这个也不知道?家里不是教过很多遍了吗?不是会做的吗?5+4等于几?那3个再加几个是9啦?对喽,就是填6呀。这个也不知道,真笨。

听完,不禁无奈地苦笑了一下,替孩子感到委屈。孩子本身学习能力不够,他可能题还没看清楚,家长就耐不住性子了,一顿数落。接下来的辅导也太直奔主题了,题目完全不分析,直接教怎么做,还一步接一步,扶到直接出结果为止。我相信我马上换个数字给他做,他肯定不会。

家长在辅导时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以自己的眼光看题,认为那么简单还不会,但辅导时又没有引导孩子观察整道题,分析知识点,而是直接教怎么做,紧接着一步步紧扶至答案,孩子就顺着家长的思路做下去。

所以,在家长的过度辅佐和思维参与下,孩子在家总会做,到了学校,少了依赖,少了帮手,孩子自己不会看题思考,更不用说自己独立做题了,于是就出现了个别家长口中的情况。这种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必将严重危害孩子的学习。

二、教师采取措施,与家长一起促进家庭辅导的健康化和科学化

基于家长在数学家庭辅导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家庭辅导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行动,和家长一起促进家庭辅导的健康化和科学化。

首先,教师对家长辅导的要求总的来说要具体可操作,能及时反馈,教师可把控的,交流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这样的要求符合农村家长的现实情况,文化水平部分不高,很多家长工作比较忙等。

1.让家长重新认识数学

(1)和孩子一起看数学书

学期开始,新的数学书发下去以后,请孩子邀请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翻看数学书。这样的亲子活动不但拉近了孩子与家长的距离,也能让家长了解到数学有些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和教师一起解析数学

每年都有家长会,教师可以好好抓住这次大规模零距离的接触,充分准备材料,向家长介绍数学学习的内容、达到的目标、孩子学习的特点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2.对家长辅导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1)数学家庭辅导的内容和方式

现在教育局都有规定,一二年级一般不准布置书面的家庭作业,而每天的数学课又有限,既要学新知,又要练习巩固,这样就有一部分孩子不能及时地消化每天的知识。而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又得不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可能“吃不饱”。

这些不足单靠教师的努力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家庭辅导要及时有效地展开,从而让孩子们“吃好”“吃饱”,在数学上得到各自充分的发展。那么要辅导什么内容呢?首先,应该把学校学的新知识吃透。先直接回忆每天所学内容,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说,用自己的话能说出来了其实就是一种提升。

(2)合理预习,指明方向

预习数学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家长对现在的数学教学不十分了解,就不要盲目地超前学习。首先,以自己的理解与知识体系去教孩子新知识,存在一定风险,如果不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教得不科学,那么教师再想让孩子重新建立是很困难的。再者,有些孩子自认为都懂了,反而上课不专心听,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那都是得不偿失的。

(3)扶放结合,让孩子学会学习

近年来,数学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学习更强调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知识。也就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一点对我们家长辅导孩子也很重要,当给孩子辅导数学时,是直接把知识给他,还是启发引导他,让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呢?“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孩子的思维,孩子有可能会产生令你出乎意料的答案。

另外,对孩子的扶放还体现在检查作业这一项上。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系统性的学习过程,有些方面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都还没有形成,不能严格地要求他们自己检查,而是要求他们做得仔细,写慢些。检查时也只能要求他们把一些题目再做一遍。但是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特别到二年级,慢慢地他们自己就学会了检查。那时父母就可以放手要求他们自己检查,并让孩子说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这样易于孩子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不至于重犯,也培养了孩子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这块内容对家长的建议可以在家长会时交流,并多举一些刚遇到的例子,让家长有章可循。

(4)积累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出题

现在的新教材其实编者的起点是比较高的,他们认为现在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已经不会是一张白纸,家庭教育以及周围环境、宣传媒体的影响等使孩子很早就接触了很多数学知识,并且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事实并不如此,孩子的学前教育差异很大,生活经验少的孩子不在少数。而根据编者的意图,我们教师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把孩子的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知识,让孩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生活,用科学、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生活经验,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

积累生活经验为学习数学服务,学习数学最终也是服务于生活。家长平时不要简单地让孩子做做书面作业,让孩子觉得数学真没用。家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以及最近学的知识出题考考孩子,让孩子觉得身边到处是数学,数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

部分家长可能会觉得困难,那么我们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列一些题给家长做参考。而家长可以把自己想到的认为比较有趣有用的题写在家校联系册上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填充题库。

(5)重点难点教师给予指导,家长辅导更得法

一二年级知识的记忆在家长脑海里已十分模糊,当时自己的老师怎么教的基本都忘了。而且大部分的家长对一二年级的知识怎么教才是符合孩子认知规律,才是比较科学的,老实说都是不专业,没把握的,他们基本是按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教的,这就出现本文开头提到的问题二。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在每单元的重点、难点处罗列具体的教法,供家长学习参考。

(6)多样的沟通方式

第6篇

一、游戏中掌握技能———懂得感恩

游戏是儿童定向发展心理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使孩子们通过模拟活动,发展想象能力,认识周围世界。动用游戏的技能训练设计方法,就是在强制与基本强制性的训练中,引入儿童在游戏时所能体验到的那种轻松活泼、自由选择的情感,实现在训练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全面合作。我们可将劳动内容编成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掌握技能。

我先用漂亮的花布缝制了一个沙包,在体育活动时和孩子们一起玩丢沙包的游戏。很多孩子对沙包很感兴趣,拿在手里左看右看,有的还仔细地琢磨怎么缝的。顺其自然地便开始教孩子们如何使用针线,同时还教了一些基本的针法。要求有创意地设计自己的沙包。孩子们乐在其中,沙包形态各异:有娃娃脸,并缝上了漂亮的扣子做装饰,有糖果形……玩耍着自己亲手缝制的沙包,内心的喜悦不可言喻。很多孩子还利用课余时间,缝制了很多有趣的小玩意儿作为礼物送给辛苦工作的父母,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我想爸爸、妈妈收到孩子用心制作的礼物,心里一定比吃了蜜还甜!

二、比赛中巩固技能———回报感恩

儿童好胜心、进取心特别强烈。组织合理的小型比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如低年级安排刷牙、穿衣、洗手、洗手帕等比赛,高年级可进行钉钮扣、做垫子、做蝇拍等比赛。比赛时学生十分投入,收效甚好。

前不久班上开展了“水果拼盘显身手”的活动,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回报父母。活动提前安排孩子们收集资料、准备材料,并特别邀请了家长来当嘉宾评委。孩子们很是认真,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分工:削皮、切形、摆盘、收拾垃圾……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小组代表详细介绍了自己作品的含义,经评委商定后评选出:最佳造型金奖、银奖、铜奖,以及最佳创意奖、最佳协作奖和最佳纪律奖。在一片欢呼声中,孩子们和家长共同分享着劳动的快乐,品尝着劳动的甜蜜,交流着成功的喜悦!后来,在与家长交流时,家长都在感叹孩子真的长大了,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了。

我想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们还会收获更多!

三、表演中展示技能———交流感恩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国茨基曾讲到表演教学的好处:一是由孩子自己进行,有直接生活感受;二是能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表演完全符合小学生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因而特别受孩子们的喜爱。

一次家长会后,小佳的妈妈告诉我,小佳在家从来不收拾自己的书桌,什么东西用了就乱扔,用时找不到。在班上针对这样的情况做了调查,有1/3 的孩子有这样的习惯。于是,我设计了“我是整理小能手”的表演活动。事先挑选几个比较会整理内务的孩子,先让他们把教室里电视柜里的东西整理一下,并教给他们一些技巧、方法。训练比较娴熟之后,让他们分工整理卫生角、图书角、电视柜、书桌……在小能手一边整理一边介绍的过程中,其他孩子也受益匪浅。整洁干净的卫生角、整齐有序的图书角、分类明晰的电视柜一一展现在眼前时,孩子们意识到学会整理、收拾自己的东西,养成良好的习惯很重要!

四、实践中发展技能———享受感恩

第7篇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丰富知识拓宽视野的主要环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 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小学的阅读主要是课内教材的阅读和课外阅读两种,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读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激发阅读兴趣

以兴趣为先导,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要时时处处、多层面、多角度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新教材中有关中外名著的内容是很多的,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做一些内容的拓展和情节的延伸,就会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这篇课文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展现课文内容的视频资料。学生对野人、荒岛充满了好奇,顺势向学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学生的阅读热情被点燃,下课后马上向学校图书室借了这本书,争着阅读。

二、创建浓郁的阅读氛围

首先,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召开家长会,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取得家长的帮助,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提倡亲子阅读,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其次,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布置班级读书角,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读书小屋”每周推荐一本好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最后,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特级教师支玉恒说:“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三、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其一,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二,指导学生用好读书方法。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的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其三,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四、推荐课外阅读内容

鲁迅先生曾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在平时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以及文章的篇幅长短、内容深浅等方面的情况,着力为其推荐一些正确合适的课外阅读内容。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少儿版,还有像《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安徒生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作品《西游记》,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战斗故事《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人文地理书籍《海底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等。另外,还可向学生推荐与教材同类的课外读物,如:学习了课文《黄果树瀑布》,可推荐学生阅读《迷人的张家界》一书;学习了《早》这篇课文可推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课文《莫泊桑拜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小说《项链》或《羊脂球》等,以此作为课内课文学习的补充。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五、语言积累,培养思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极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扩散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在扩散性阅读中,学生的精神空间不断扩大 ,精神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感知量、积累量也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增强。如:对于低段的学生,重在激趣,要求他们认真阅读 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 ,以学生愿读 、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对于中段的学生,则引导他们有 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 ,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 。对高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鼓励式教育落实到每位学生

中国人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而美国人却把让学生体验成功视为最重要的事情。

女儿来到美国后,就读当地小学5年级的最后一个学期。一个月后,学校召开家长会,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学生家长会是教师和每位学生及家长单独见面。那时女儿几乎听不懂课堂教师的讲授,她的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可是教师却从语言能力进步很大这个角度夸奖了她。和同级学生相比,她的英语太差了,教师却说她的中文任何人都比不了,教师的话让笔者很诧异。学期结束,笔者收到一封信,里面是女儿的成绩单,美国有一个统一的听说读写能力评价测试,因为这一测试成绩不断提高,最后的评语是:进步了。每一个孩子都会在学期结束时得到正面的评价。而在中国,孩子的评价往往是在全班的排名情况,是和别人比,不是和自己比,所以只有成绩拔尖的孩子得到鼓励,而大部分学生却没有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认可。

到了大学阶段,鼓励学生更是教师的教学习惯。在笔者旁听的食品专业和营养专业大学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在用极端和夸张的词语来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学生受到教师的肯定之后,往往会更专心地听讲,更充满信心地去学习。

目前,鼓励式教育已在中国得到认可,但需要实施,更需要付诸行动。

二、学习方法轻松有趣,学习上不急于求成

在学习方法上,美国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比如,同样是学习语言,中国教师要求孩子把一个生词抄写多次,以便能记住这个词。在美国,教师从不要求学生抄写英文单词,而是要求孩子多看英文小说。进入美国小学的教学区,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大的图书馆,书架上不同题材的书籍应有尽有,不仅有女孩子喜爱的公主故事,也有男孩子喜爱的汽车知识、天文地理等。孩子可以根据兴趣借阅自己喜爱的书籍,教师只是鼓励学生看书,但从不干涉学生借书的内容,他们通过博览群书来学习生字生词。小朋友过生日的当天,教师会允许他们在淘汰的旧书中挑选一本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所以,读书被认为是最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中国人被灌输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念。

同时,无论学习什么,培养兴趣总是首要任务。例如,学习游泳,教练首先提供一些水中玩耍的玩具让学员去玩,等到学员要求学泳姿时再教。而在中国,教练急于讲授游泳技巧,急于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游泳,许多人是在不会游泳,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被教练强迫赶进游泳池,有些人因此对游泳产生恐惧,再也学不会游泳了。所以,在美国,上完几期培训班一种泳姿都没有学会的大有人在,但笔者的中国朋友中也有许多是在中国学不会游泳来到美国才学会的。

同样,将同龄的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相比,常常会感到中国孩子的学习水平比美国孩子高,同样是学习唱歌,中国孩子已经掌握了专业的发声技巧,而美国孩子还处在只会用嘴来唱歌的水平,但是他们对唱歌的热情和喜爱却远远超过中国孩子。

三、通过广泛的沟通交流来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美国小学、中学、大学的校园都没有围墙护栏,这种开放的建筑形式可能是要暗示学生在学习上要开放视野。

从小学开始,每个孩子都会在本校的学前班有个K-body,每星期教师会带着小学生到幼儿园找自己的K-body,读故事书给小朋友听。同样Middle school的学生也经常到小学去演出或打比赛。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也常常到当地的科技馆做志愿者,为小弟弟小妹妹们讲授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例如学习动物学的大学生会讲蚂蚁的习性;学习高分子材料的会给小朋友讲授纳米材料等。同时,学生家长也会被邀请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题目自定,可以讲与自己工作相关的知识。

到了大学阶段,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非常多,在康奈尔大学既可以听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科学家的报告,也可以听到哈佛等其他名校教授的演讲,也有研究生预实验的汇报等。另外,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大部分是两个学科的兼任教授,教师跨学科跨专业,对大学本科生多学科的学习很有帮助。尤其是科研上出类拔萃的教授,常常精通两个毫不相关的专业。例如化学系的教授除精通有机合成化学以外,还精通转基因、细胞培养等生物技术。一位做营养调查的营养科学系教授,大学本科的专业却是分子生物学。由于他们拥有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常常能有与众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因而能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

目前,我们科研院所的实验条件已经不比美国差,但在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上还有差距,这可能与交流沟通欠缺,研究思路不够开阔有关。

四、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走进小学的教室,墙壁上贴着大大的标语“学习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应用知识”。在美国,从小学至大学的教育中,一直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

从小学开始,教师偶尔会布置作业,几位学生一组,针对一个题目来查阅资料,然后做成幻灯片向全班宣讲。每位学生讲解自己做的那部分内容。

到了初中,也就是国内小学6年级的时候,在美国开始上Middle school,相当于中国的初中,到这个阶段,学习的方式与小学有很大不同,反而与大学的学习方式接近。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固定的班级。几乎每天在科学课或其他课程中都要写小论文,有时要写综述(Summary)。家庭作业和小学时一样没有太多的抄写和计算,大多需要在计算机上查阅资料,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参考。

到了大学阶段,学习变得非常紧张,康奈尔大学的每个学生都非常忙,因为每位授课的教授都配有助手(TA),辅助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工作,有的课程每两周一次,还有月考及每学期2~3次的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等。学习的扎实程度和中国的基础教育很相似。考试的题型也是选择、填空、问答等,但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不仅要求记忆知识,更要求运用知识。在大学阶段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讲话任意提问,教师会在授课后专门留出5~10分钟的时间供学生提问,与学生自由平等地探讨学术问题。由于从小学开始就注重总结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康奈尔大学的本科生在课堂提问时所表现出的专业知识的广博和成熟是我们国内大学生不能相比的。

五、结束语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的教育理念也独具特色。自古以来,背诵成为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们中国人认为先记忆背熟,然后自然会理解的。而美国人却认为与其花费时间来记住某个单词或背诵几段文章,不如通过博览群书来学习词汇,同时学习知识。美国人认为鼓励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潜力,而中国人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苦其心智,劳其筋骨”才能成为社会栋梁。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完全相反。也许不同的学科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性格的学生也需要因材施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吸收其他国家教育理念的精华才能进一步完善和改良中国教育。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美国的很多教育方法没有条件在中国实施,但是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杜为民.现代教育媒体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5): 47-48.

[2] 范俊峰,张艳艳,杜为民.食品添加剂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5):81-82.

[3] 李弘祺.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与反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0(2):121-139.

第9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低保家庭;个人机会成本;投资回报率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6-0010-04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同时也明确提出“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并要求“按照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原则,制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作为《若干意见》的后续政策,2012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收费办法》),对幼儿园保育教育成本所包含的项目作了明确规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详细规定了学前教育成本应包含的项目及其分担者,对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规范幼儿园收费行为,保障受教育者和幼儿园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研究者认为,相关文件中提到的大多是学前教育成本中可见、可感的一部分,即直接成本,却忽视了隐形的间接成本,即机会成本。

事实上,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很多机会成本问题,而且机会成本可能比直接成本要大得多。尤其是对经济困难的城市低保家庭来说,学前教育机会成本可能是影响其子女入园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是目前无论是政府部门制订政策,学者进行理论研究,还是家长计算教育支出,往往都忽视了对幼儿入园机会成本的计算。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学前教育机会成本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学前教育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若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于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根据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教育机会成本的论述,袁东(2007)对教育机会成本的内涵作了如下分析:(1)求学或教育占用的时间折算而成的经济价值。(2)求学或教育占用的时间包含两部分:闲暇时间和工作时间。(3)关于被占用的时间起点的计算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不具备劳动能力,所以此阶段没有放弃的收入一说;另一种看法认为,即使是低幼儿童也有放弃的收入,因为低幼儿童可以帮助做家务或季节性务工以挣钱贴补家用,这种情况在欠发达国家尤为普遍。袁东认为教育机会成本是指社会资源或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个人因为教育而失去的选择或放弃的收入。教育机会成本由两部分组成:教育个人机会成本和教育社会机会成本。〔1〕本文不讨论教育社会机会成本,重点探讨教育个人机会成本。

学前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受教育对象——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远未成熟的幼儿。受其行动范围和自理能力的限制,幼儿无法像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一样相对独立地参与教育活动。比如,幼儿在家庭与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的往返一般都需要家长的陪护,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密切配合,等等。因此,虽然教育个人机会成本的定义将个人放弃收入所计的时间起点定为从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开始(通常是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开始),但是在实际考虑学前教育机会成本时,仅仅将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考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家庭这一与幼儿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基本单位纳入考虑范围,即以幼儿所在家庭为基本单位,考量学前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问题。

综上所述,再结合我国总体经济欠发达、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依照米洛特等人的观点,笔者认为学前教育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幼儿入园而使整个社会和所在家庭失去的选择或放弃的收入。其中,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投资收益成本,即若将幼儿入园费用用于其他投资所得的回报或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收入。(2)家长的间接损失成本,即家长为接送幼儿和参与幼儿园活动(如开家长会等)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带来的经济损失。(3)幼儿的间接损失成本,即幼儿由于入园而无法帮助家长照看生意或照顾更小的孩子而造成的经济损失。①

二、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实证分析

(一)研究对象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研究者分层随机抽取江苏省的三个城市作为样本城市。在每个城市选取不同层级的幼儿园,其中既有省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又有办园条件不等的民办幼儿园,共30余所。研究者先与幼儿园负责人取得联系,说明研究意图,结合由当地民政部门提供的低保户信息,筛选出该幼儿园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整理出详细名单,再利用家长接送幼儿或参加家长会的时间在幼儿园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者共选取家长824名。其中,南京为124名,淮安为410名,泰州为290名。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涵盖了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的三个方面。

一是学前教育直接成本,包括幼儿园内教育成本和幼儿园外家庭教育成本两部分,主要用于计算投资收益成本。其中,幼儿园内教育成本包括保育教育费、伙食费和其他收费(如文具材料费、体检疫苗费等)。幼儿园外家庭教育成本包括课外辅导培训班费、玩具及早教出版物(杂志、书籍、音像制品等)费用。

二是间接损失成本,包括家长和幼儿两个方面。其中,家长的间接损失成本包括:(1)家长为幼儿园付出的人力和实物成本(如开车帮幼儿园运送东西等)。(2)若不送幼儿入园,家长将接送幼儿和参与幼儿园活动(如开家长会等)的时间用于从事其他工作(如做钟点工等)可能获得的收入。幼儿的间接损失成本是指若幼儿不上幼儿园,可以帮助家长照看生意或照顾更小的孩子,从而为家庭节省的支出,不包括入园费用等学前教育直接成本。

(三)计算的理论模型〔2〕

以入园时间3年为例。假设入园期间每年的机会成本相等,考虑机会成本的时间价值,引入利率因子,入园期间个人机会成本的计算方式为:第一年的机会成本是 C·(1+i3)3,第二年的机会成本是 C·(1+i2)2,第三年的机会成本是 C·(1+i1),则S=C·[(1+i3)3+(1+i2)2+(1+i1)]。其中,S为入园3年的机会成本总值,C 为每年的平均成本,i为年利率。按照2011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3〕三年存款利率i3=5.00%,两年存款利率i2=4.40%,一年存款利率i1=3.50%。

(四)研究结果

1.投资收益成本

学费不投资于教育,而用于其他投资所得的回报,或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收入,是教育个人机会成本的一部分,即投资收益成本。为方便计算,研究者按三城市幼儿学前教育直接成本的平均值(M)计算3年的利息收入,得出入园3年的投资收益成本P。

P=C·[(1+i3)3+(1+i2)2+(1+i1) -3]

=3772.99×[(1+0.05)3+(1+0.044)2+(1+0.035)-3]

=3772.99×0.282561=1066.10(元)

2.家长与幼儿的间接损失成本

研究者按三城市间接损失成本的平均值和银行的存款利率,计算出幼儿入园3年的间接损失成本F。

F=C·[(1+i3)3+(1+i2)2+(1+i1)]

=(203.43+960.37+644.19)×[(1+0.05)3+(1+

0.044)2+(1+0.035)]

=1807.99×3.282561=5934.84(元)

3.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

如前所述,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包括投资收益成本、家长与幼儿的间接损失成本,因此幼儿入园3年的机会成本为S=P+F=1066.10+5934.84=7000.94(元)。

从调查数据看,入园3年的学前教育个人直接成本为11318.97元(3772.99×3)。可见,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约为直接成本的61.85%,即家长在选择花1元钱送幼儿入园的同时,除了失去了这1元钱外,还间接失去了这1元钱可能带来的0.62元的收入。

(五)研究启示

教育个人机会成本的多少与求学者的求学时间呈正相关,即求学时间越长,个人放弃的收入会越多,也就是教育个人机会成本会越多。这直接关系到求学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经济损失,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求学者的影响更大。〔4〕本研究显示,家长在选择花1元钱送幼儿入园的同时,既失去了这1元钱,也失去了这1元钱有可能带来的0.62元钱。对城市低保家庭而言,三年7000多元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许多城市低保家庭放弃幼儿入园的原因,因为他们会因为幼儿入园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这一研究结果启示政府应以发展的眼光,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审视学前教育的长期价值,通过资助贫困家庭的方式提高幼儿入园率。经济学家 James J. Heckman证实,投资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回报高于其他领域的投资回报。〔5〕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越长,收获就越大。大量证据表明,幼儿保育和教育会对儿童小学及以后阶段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Arnold,2004;Mustard,2005;Young,2007),除了学业方面的影响外,还可以抵消处境不利地位的负面影响。成本效益研究表明,接受过早期优质保育和教育的儿童趋向于接受高等教育、顺利就业、拥有较高的收入和储蓄、为社会保障作出更大的贡献,而且不太可能依赖公共援助,犯罪的可能性也较低。〔6〕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城镇和农村落后地区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教育现状的关注,将提高处境不利儿童入园率作为实现学前教育普及目标的重大举措之一。〔7〕建议政府制订旨在减少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损失的经济补偿政策,以减轻贫困家庭经济负担,体现学前教育的公共福利性质。虽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出了“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的战略部署,《若干意见》和《收费办法》也制定了详细的落实方案,但都未涉及针对学前教育个人机会成本损失的补偿政策。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个人的经济补偿政策十分常见。例如,OECD国家通过为父母(尤其是母亲)提供育儿期间的带薪假期,为家庭早期教育提供公共经费支持,〔8〕以补偿幼儿家长参加幼儿园活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墨西哥、芬兰等国政府使用公共财政收入来购买诸如器材设备、书本教材、食品等物资,免费提供给学前教育机构使用,〔9〕从而避免了家长接送幼儿、为幼儿购买学习材料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些政策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4〕袁东.论教育机会成本及其意义〔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4):71-73.

〔2〕严昀镝.继续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成本及补偿的测算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16):155.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政策司.人民币现行利率表〔EB/OL〕.〔2011-07-08〕.http://.

〔5〕JAMES J HECKMAN,ALAN B KRUEGER.Inequality in America-what role for human capital policies〔M〕.London:The MIT Press,2003:90.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筑建国家财富:大会意见书〔R〕.莫斯科:世界幼儿保育和教育大会,2010.

〔7〕柳倩.普及学前教育政策的国际发展趋势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1,(1):44-50.

〔8〕〔9〕李召存,姜勇,史亚军.国际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方式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9,(11):80-85.

An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 Opportunity Cost in Preschoo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Families in the Minimal Living Guarantee of Three Cities in Jiangsu

Li Zhengqing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第10篇

一、如何看待幼儿园教学小学化

在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中国教师》杂志社和学习型幼教组委会主办的“学习型幼教・第二届园长世纪论坛”上,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张文介绍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案例。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个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小女孩的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妈妈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

这位母亲提讼的理由是:她认为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女儿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此案在内华达州州立法院开庭。法庭最终裁决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认为,该幼儿园的做法犹如剪去了伊迪丝一只想象的翅膀,并早早地就把她投进了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使孩子在智力的启蒙阶段不能在想象的天空中振翅翱翔。

这个案例后来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现在美国《公民权法》规定,幼儿在学校拥有玩的权利。或许正是这一规定,使美国在科技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也使美国出现了比其他国家多得多的年轻的富豪。

反观国内幼儿教育,幼儿园变成了大量识字、大量读写算的场所。类似劳拉三世幼儿园限制孩子思维的非科学的教学方式比比皆是。一位家长无奈地说:“要上好大学必须上好中学,要上好中学必须上好小学,如此一来,原本集中在小学六年级的竞争下移到了一、二年级,甚至下移到了学龄前。”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竞相把孩子送进教学味浓的幼儿园。一些幼儿园为了扩大生源,也投家长所好,走上幼儿教育小学化之路。山东省菏泽市一位幼儿园园长说:“我们也知道小学化教育方式不对,但家长要求必须教识字、学拼音、学数学,否则就转园,我们也是没有办法。”

二、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表现

幼儿园教学小学化问题表现为:在教学内容上,用小学课程中拼音、识字、百以内加减法等教学内容替换幼儿园的课程,或者用所谓的“特色课程”充当幼儿园全部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监督幼儿死记硬背,实施知识强化学习,甚至留家庭作业;在组织形式上,推荐和组织征订各种幼儿教材和教辅材料,开展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和竞赛;在办学形式上,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获取利润。

三、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弊端

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幼儿是最大的受害者。因为这种倾向超越了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违背了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过早地增加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负担和压力;又由于这种教学模式有悖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学前教育原则,容易使幼儿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产生厌学、畏学等不良情绪,进而提前干扰了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弊端如下。

一是危害幼儿身体发育。幼儿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幼儿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如表情呆板、反应迟钝等。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另外,由于小学化教学过早地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形成,进而阻碍了幼儿大脑的发育。

二是危害幼儿心理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做出的牺牲也就太大,不仅智力水平跟不上,而且由于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扼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影响幼儿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小学化教育,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训练,这种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发展的做法,由于忽视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忽视了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发展被削弱,因此导致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四是干扰幼儿的未来学习。一些幼儿提前学完小学一年级课程,他们入学后不用费力就能取得好成绩,在学习上显得格外轻松。但由于重复教育,使他们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把超前学习的那点“垫底”知识用完时,面对新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不适应。可见,采用揠苗助长的方法,只会过早地把幼儿拉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对幼儿将来的学习和发展不利。

四、幼儿园教学小学化的应对策略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教育,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切实有效地解决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问题,还幼儿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转变幼儿园办学指导思想。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要转变幼儿园园长、教师的教育观念,全面提升幼教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其次,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有效地掌握幼儿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如何开发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适宜方法;最后,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而不是生搬硬套地进行“填鸭式”教学。

二是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长缺乏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有专家的调查显示:有的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读、写、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因此,幼儿园要与家长密切联系,采用多种形式定期向家长宣传幼教理论,帮助家长了解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家长学校系统地向家长传授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家长能从理论上全面地了解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大、中、小班的作息制度,使家长意识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要根据幼儿大脑容易兴奋、疲劳的特点,注意动静交替、动静结合;要帮助家长理解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方法。

三是做好幼小衔接。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部门要加强对小学办学行为的管理和指导,要积极为新入学儿童创造适应小学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严禁举行各种形式的入学面试或笔试。要严格执行教学进度计划,不得随意增删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更不得根据学生已掌握的课本知识程度分班。幼儿园也应高度重视幼小衔接工作,要指导家长参与其中,帮助幼儿顺利入学。幼儿园可在最后一个学期开设“幼小衔接”专题活动,主要是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为入小学做好准备。

五、国外幼儿园的教学借鉴

幼儿园教育是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于1840年前后创立。后来出版了卢梭的《爱弥儿》,主张幼儿要抛开课堂,到大自然中让自己的手脚和眼睛当第一位老师,从直接的经验中学习。接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幼儿应该通过直接与实物接触获得知识。教育要以幼儿为中心,就必须从实物开始。这样,他创造了把实物抽象化为积木游戏的实体教学法,他认为幼儿可以像科学家用原子来解释万物一样,用积木等基本元素构成自己的世界。

始于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育,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教育革命。其教学的有效性,使幼儿园成为世界学前教育的主流。现代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不断证明,孩子在这种由成人引导和组织的游戏中能够最有效地学习。他们能够自己发明场景和故事,解决问题,磨炼社会技能。那些在这种复杂的游戏中长大的孩子,比起不太玩游戏的孩子,有更好的社会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和更丰富的想象力、更高的语言能力。

当前,一些国外幼儿园的教学也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美国的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东西。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幼儿们通常会在早上围坐在一起,由教师带他们做考勤和谈天气等。然后,与大家分享他们在家里或上学路上的趣事。随后,幼儿会学一些简单的数学,比如数教室里有多少个窗户等。午饭过后是阅读时间,教师会给幼儿读故事书,然后让他们根据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画画儿、做手工。

英国的幼儿园注重对幼儿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在英国幼儿园的课堂上,教师很少用讲课的方法传授知识,而是以小组活动和个别辅导为主,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做点心、玩电脑、学画画儿或者玩各种游戏,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探索得到知识、培养技能。在活动中,教师从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对幼儿提出的各种解释,只要有合理因素,或者有想象力,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

法国的幼儿园将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把绘画和艺术活动引入教学是他们常用的方法。通过用不同的材料与工具画画儿、举办木偶戏表演、做角色装扮游戏等,来发展幼儿的语言、情感表达、艺术表现和创造性等各种能力。科学技术活动是他们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幼儿在动手动脑的制作、拼拆、修补等活动中,了解事物的属性、特征,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第11篇

一、打造书香校园,营造阅读氛围

第一,从学校层面着手,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打造书香校园,推进课外阅读。针对学生可阅读书籍来源少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大图书室的建设,在原有图书的基础上,每年都有计划地购进各类图书,订购十种以上报纸杂志;充分发挥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的作用,让学生可以天天到阅览室,每周五允许学生把书借回家,尽量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学校要使人找得到书,书找得到人,使图书室的藏书切实为学生服务。

第二,从班级层面入手,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设立班级图书角。在班级里设置一个图书角,书柜里放上部分学校的图书,鼓励学生们捐出自己的图书,教师也捐出一些书籍。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对每本书进行筛选之后,进行编号登记,再交由班级里的图书管理员管理。班级里有了这么一个可供随时借阅精彩图书的角落,就像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每到课间,图书角就成了学生最集中的地方。

第三,从学生层面动手,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号召家长指导和帮助子女买书、藏书、读书,为子女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气氛,使学生能有一个书香的家庭。利用家长会和其他方式,邀请家长参与学生读书的活动中,评选学习型家庭、支持读书好家长等,使课外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向社会延伸,保证课外阅读的实效性。这些活动得到了很多高素质家长的支持,他们主动向老师咨询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目。如有在新华书店工作的家长,还可联系书店,把流动书店开到学校,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此外,我们还开展课外活动,定期举办“换书节”,引导学生交换自己的课外读物。每班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好书换着读”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进行阅读分享,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提高阅读量。在活动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在交换读物过程中就找到了接下来几个月要读的书,一读完一本书就盼着交换下一本。

二、指导推荐读物,激感体验

1.教师为学生推荐适宜的课外阅读书目

如中年级段以“体验童年的成长”为主题,教师可推荐相关的读物如《爱的教育》《昆虫记》《格林童话》《西游记》《中华经典诵读本》《中华美德故事精选》《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伊索寓言》《十万个为什么》《中外名人故事》《寄小读者》等,从童话、故事到中短篇小说,形式多样,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年级段以“回味童年的生活”为主题,教师可推荐相关的读物如《稻草人》《青铜葵花》《中华经典诵读本》《居里夫人》《童年》《三寄小读者》《红楼梦》《城南旧事》《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上下五千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孙漂流记》《我要做个好孩子》等,以短、中篇小说为主,长篇小说为辅,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内容可涉及人文和自然学科等领域,也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

2.注重激发学生情感

如果学生对教师推荐的书仅仅是喜欢、想看,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更加积极的情感体验。有的教师在专门的阅读课上,捧起要推荐的书本有声有色地为学生朗读其中的一段,然后,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把学生的那颗心吊得高高的,让学生产生一种不读不快的念头;有的教师坚持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读书、讲故事,评选“故事之星”;还有的教师利用午休时间,让学生读书,记下书名,对读得多的进行奖励。

3.立足课堂向课外拓展

语文阅读课上,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教师也可及时推荐与教材主题相一致的课外阅读材料。如学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后,可推荐《城南旧事》;学了《有趣的书》,可推荐《父与子》;如果是童话单元,就推荐优秀的童话作品;如果是名人故事单元,就推荐历史名人、科学家的故事;如果是红色主题单元,就推荐革命故事,等等。

三、倡导自主阅读,张扬阅读个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用各种读书活动的效果评价,能促使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进一步强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1.阅读交流汇报

为了强化学生“读”的意识,可注重学生的阅读交流。比如每周一第一节课,可以开展“好故事伴成长”行动,中、低年级讲故事,高年级演讲。每周按学号顺序轮流请四位同学上台讲,并提前发邀请函,邀请家长来班上观摩活动情况。学生讲完后,由学生、家长、老师点评并评分。每月评出冠、亚、季军,并在升旗仪式上颁奖。每周五早上开展“读书读报”活动,让学生轮流上台将课外阅读中所知的大事要闻、奇闻轶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这些活动使得很多学生对电视报纸上的新闻更感兴趣了,也扩大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与时俱进。

2.书面交流活动

每学期可不定期地举行一两次书面交流活动,比如优美片段摘记汇展、读书笔记结集等,评选优秀作品,在橱窗中展出。这些做法都能大大调动全体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在交流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和学生的喜好设立各种奖项,如“阅读之星”“故事之星”“读书卡明星”等。“读书知识竞赛”“走进童话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在掌声与笑声中日渐钟情于书本,与书为友。

3.班级展示活动

班级应定期适时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把摘录的好词好句制成读书卡,进行展示,评选优秀作品,然后把卡片当礼物送给其他同学;布置教室时,留下一块墙,装饰成“智慧树”,“树叶”是同学们每周制作的评选出来的读书卡片;班级每周确定一个阅读主题,班会课上让学生结合自己阅读的书进行讨论交流。

4.亲子共读活动

大部分学生独自读书,都会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一碰到阅读困难就会放弃看书。但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很难有读书的伙伴,此时父母亲跟孩子共同选看一本书,共同探讨书本中的一个话题,对孩子的阅读会有一定的帮助。作为教师,应鼓励父母们经常和孩子一起看书,让家庭生活因为有了“亲子共读”而洋溢温馨和活力。

四、强化阅读评价,巩固阅读效果

1.班级定期检查

每周填写登记表(包括姓名、阅读篇目、做笔记篇数、摘抄的条目数等),并及时公布,将孩子的完成情况通报家长。每周检查阅读书笔记,根据书写字迹是否工整,内容是否丰富进行等级评定,积分进行奖励,五次“优秀”换一个“小苹果”,五个“小苹果”换一本本子等。

2.积极组织参加征文活动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日记、读书心得,鼓励他们参加报刊的征文活动;或让学生利用假期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成册,办班级作文报等。看到自己写的文章也成了一册书籍、一张报纸,会更加激发学生们看书、写作的热情。

第12篇

一、创设良好氛围,使学生热爱阅读

1.我在班里建立起一个小的读书区,有孩子专用的书架,有属于自己的图书,这些书必须是孩子喜欢的,适应学生的读书能力。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家长在家中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

3.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们个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期待结局之际,再告之孩子,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的诱惑,使学生主动去进行阅读,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4.“放任自读”任其读。课外阅读应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不该读什么应由学生自主决定,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5.定向选择读物,培养阅读兴趣

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亦有所不同。试想:低年级学生面对一些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读物,何趣之有?而高年级的学生对一些浅白易懂的读物又觉得味儿不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倾向为短篇,完整的故事,幻想性题材的故事,幽默、意外的故事结局;中年级儿童阅读倾向为童话类、传记类、富有神秘性、创造性的故事,历史类读物;高年级儿童阅读倾向为游记、传记类,带有悲剧色彩的读物等。据此,教师可将图书分类,分别向低、中、高年级的学生推荐适应于他们心理特点的读物,低年级、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向他们推荐一些童话故事、古诗,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小学生必背古诗》等,童话中的故事情节对儿童的吸引力很大,小学生徜徉在其中,往往乐趣无穷。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看些英雄故事、伟人故事、历史故事、科普读物,如《雷锋的故事》、《少年》、《保护人类的家园》等,学生有了自己喜欢的读物,阅读的兴趣就自然会高。

二、培养小学生的兴趣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阅读兴趣是学生阅读心理的积极因素,不同年龄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一样,我国龚启昌通过比较国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儿童最感兴趣的阅读材料的六大特质:惊异、生动、动物、谈话、幽默情节。国外有关资料中对儿童阅读兴趣划分了几个时期,其中,日本把儿童阅读发展划分为六个时期:(4-6)岁,图书故事期;(6-8)岁,民间传说期;(8-10)岁,童话期;(10-15)岁,故事期;13岁为文学期;17岁,思想期。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伟对儿童阅读兴趣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得出:儿童在阅读中最感兴趣者依次为:儿童故事,惊人的描述与叙述,而对应用文,常识灌输等兴趣索然。由此可见,对阅读兴趣起直接作用的是读物的特质形式,文学体裁,表现主题,描写的侧重面等,而对阅读兴趣有较大影响的外在因素是作家的名声威望,同学和朋友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共同爱好的附和,对书中人物的喜好态度等。

三、阅读习惯培养的优势分析

1.课外阅读的实践性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天地远远超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天地,语文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及时地广泛地获得与生活贴近的知识信息。从另一角度看,课堂教学也不能完全承担起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可见,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不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2.课外阅读的自主性

课内所学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也是非常有限的。课外阅读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涉猎与课内学习相关的读物和网络资料,巩固和完善课内所学;另一方面,在众多的信息资源面前,可以由学生凭个人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课外阅读的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