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美教学论文

审美教学论文

时间:2022-07-09 10:1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美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美教学论文

第1篇

所谓音乐审美,简单来说就是鉴赏音乐,感受音乐中蕴藏的内涵和真谛。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李斯特曾经说过:“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所理解。”只有在真正的鉴赏中才会发现音乐的真谛。音乐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与认知。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听觉享受和音乐的外在形式,更应该重视学生内心对音乐的共鸣与认同,产生审美愉悦。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念,进而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

二、当前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完善,音乐审美教育得到了部分高校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仍存在些许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意识比较薄弱

一些地区高校的音乐教育观念比较落后,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把音乐的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讲述,把音乐教学简单地看作是一门学习乐谱、唱歌、传授音乐技能和技巧的娱乐性课程,而忽略了音乐审美价值的发掘。这种落后的片面的思想与现在倡导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适应,阻碍了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资源短缺,无法全面开展审美教育

由于部分高校不重视音乐审美教育,仅把其看成是一种调节性质的课程,所能安排的教师资源缺乏,甚至已有的一些老师的音乐素养已经与现在音乐审美教育脱轨,专业知识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先进的音乐审美教育,致使无法全面开展音乐审美教育。

(三)学生对于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与兴趣

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然而这些学生对音乐审美教育缺乏认识,从而没有形成对音乐审美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引领,即使拥有最好的教学资源,审美教育也难以开展。学生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师灌生受”的教学模式,同时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对于音乐审美的理解,使他们仅有的兴趣也埋没了。

三、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针对以上提到的不足,为提高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主要的策略如下:

(一)深化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从根本思想上重视审美教育

思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所以要深化音乐审美教育,最根本的是改变原有的传统片面的音乐教学的思想。各高等学校有关部门要提高对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认知。音乐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音乐审美教学中的基础,而进一步对音乐教育的审美理解是对音乐的深化。在音乐鉴赏中,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在节奏、旋律等方面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者产生认同与共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深入音乐,随着每一个音符而动,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在思想上改变教师和学生们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自然会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素养。

(二)创新音乐审美教育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传统音乐教育的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音乐审美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理解到音乐的内涵,感受到音乐所蕴含的美,除了欣赏音乐之外,还要亲身参与实践,即表演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考虑到不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的习俗和人生经历,对于同一音乐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应该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技巧培训,为更好地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做好铺垫,而不是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

(三)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

,在教学中起引领作用音乐教师是音乐审美教育中的主要引领人,所以音乐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拥有较强的表演示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传授音乐的审美价值,分享对音乐的感知,引导学生在学习和音乐鉴赏过程中领悟音乐的真谛,陶冶情操,树立积极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音乐教师要定期培训,以及时更新自己的音乐审美知识储备,与最新的音乐审美接轨。同时,音乐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指引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讲解,让学生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开展审美教育。

四、结语

第2篇

一、构造合适的教学情景是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的关键桥梁

按照中国语言文学教学课程的审美对象、学生主体的性质与特点,教师能够通过精心构造符合当代学生需求的审美教学情境,在根本上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行为、审美情感进行深入地熏陶,从而为进一步地培养出良好的审美观念而提供健康的教学环境。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具有最大化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被强制地停留在某一空间,所以教师要行之有效地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就务必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美。例如教师在讲解“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两句诗时,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作来为学生展现这一极为现实的情景,而后再要求学生依据该诗句所展现的场景来探讨出该诗句是否含有另外含义。杜甫利用“啄余鹦鹉粒”以及“栖老凤凰枝”来形容一幅较为宁静、美好、和谐、稳定的画面,其运用这些词语不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身怀念故乡的浓厚感情,而且还在根本上体现出过往繁荣富强的唐朝盛世时期已经难以复返的事实。一般而言,中国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创新、丰富、有趣的情景,就需要灵活地应用各种方式与途径,在系统上、整体上调动起学生参与审美项目的积极性与热情,最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下感悟美、享受美、传播美。

二、灵活应用教材内在美点是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的前提条件

对于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任务而言,教师若仅仅讲解语言特征、语法应用等内容,就难以显示出历史悠久的中国语言文学的精华与魅力,难以从独特视角来深入剖析语言美,所以教师在讲解语言特点期间可以结合教材情境、内容氛围、情感线路等方面,协助学生察觉教材当中的内在美点,从整体上寻找出课文语言文学的审美情怀,让学生不但感受到美的存在与特征,并能够深深地体会到美所具备的独特情操,最终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行为、审美情感有效地融合一起,将当代中国语言文学课程审美教育工作贯切落实,使其不再停留于“表面功夫”上。例如《绿》这篇课文,其主要通过阐述梅雨潭闪闪绿色的魅力来将课文主旨上升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层次上,若作者从一开始就赞美自然、歌颂祖国,就会使得文章变得无趣空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热情,为此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利用绿色来赞美祖国呢?为什么不用五彩缤纷的色彩呢?众所周知,绿色在意义上代表着和平、安静、青春,而作者尽情描述这一大片绿色则主要能够反映出其渴望宁静稳定的生活,同时结合作者写作当时的社会环境———正值军阀混战的严重阶段,也由此可以看得出作者缺少必要的战斗勇气。在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当中落实审美意识培养工作,就是想引导学生在感受、体会、享受、掌握、传播美之后,更进一步地剖析研究其所涉及的内在意义与实质价值,最终拨动当代教学主体的心灵琴弦,从而使广大学生的感性与理性两方面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全面提升他们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充分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的重要通道

众所周知,中国语言文学的艺术美不是蓝天白云,微微抬头就能见之;不是林荫绿道,轻轻步入就能感之;也不是充沛空气,举手投足就能碰之。其一般会隐藏于语言艺术当中最为深层、最为复杂、最为宽广的空间当中,当然也会存在于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意境当中,可是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去挖掘自身潜在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协助学生将最大限度的潜力化作为最优化的审美想象呢?在中国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语言文学与学生主体间构筑起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审美关系,为广大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审美意识培养通道。上述所提到的通道其实是指艺术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包含着无数艺术美,只有将形象以及美有效地结合起来,方能够更有效地展现出中国语言文学教学的艺术特点,方能够更深入地掌握语言文学的审美趣味。例如“春山绿平野,夕阳红半山”这一对佳联,教师则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对联句面意思来描绘出大致的画面,而学生通过描绘过程中红绿的对比,来发现到该对联所反映的画面颜色鲜明、自然生动、印象深刻,并且这对对联在语言结构层面上属于对偶句,能够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之间所存在的促进关系。由此可见学生充分打开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自身良好审美意识的关键前提,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当代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广大教师应当在开展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务必要着重关注与重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四、有效结合语言文学的审美主题与内在美点是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的核心平台

开展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培养工作,务必要激发起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积极性、自由性、质疑性等情感,唯有如此,方可以从根本上发掘学生语言文学审美能力,调动学生语言文学审美情感,落实学生语言文学审美体验。为了在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参与审美意识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结合起语言文学审美主题与内在美点,从而为广大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审美意识培养通道。首先,对于语言文学审美主题,教师应当按照教材内容的审美特质,由不同的视角或者层面来清晰地指出审美主题,引导学生立足于审美体验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地开展自由式的语言文学鉴赏工作。众所周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的鉴赏体会、所思所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针对学生而开展的审美意识培养工作则不应当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或者范围,应当尽量让学生陶醉于自身无限的想象当中,从而实现无边界的语言文学审美目的。再者,对于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而言,准确寻找出语言文学的内在美点是重中之重,一旦寻找失败,则难以实现全面化的审美教育目标。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了解、研究语言文学内在美点,教师应当从知识的多方面着手,通过纵向与横向的相互对比或者头脑风暴等思维锻炼模式,科学恰当地增强当代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适当地为学生展现每个人对于美的界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与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好坏等事物。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进一步地培养学生有关中国语言文学审美意识,教师就务必要在情景式教学方法、学生创造性思维、语言文学内在美点、审美主题等方面深入研究,利用创新化、合理化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美的时代价值与人生意义,从而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参与语言文学审美意识培养队伍的积极性与兴趣,不断加强当代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操。

作者:景淼 单位:河南化工职业学院

第3篇

语文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之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审美带来的喜悦、乐趣和感情,但现实情况却正好相反,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更体会不到课堂中的快乐和美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当前高职院校语文课堂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师照本宣科,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教案一丝不苟的执行下来,每堂课都是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灌输式的讲解,老师讲的气喘吁吁,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另一种模式就是教师上课前查阅大量资料,翻阅参考书目,充分准备,尽量运用丰富的语言和动作表情,把自己的课堂衬托的像一个舞台,老师在台上表演,学生在台下观看,貌似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但实际上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主动发挥的余地,终归无法把所听所学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二)教学偏重知识技能,忽视审美情趣培养。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多样化,也是多层次的,但很多教师只重视知识点的教学和知识技能的训练,突出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学生对文学作品缺乏审美体验,导致虽然学过了很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审美水平却仍然十分低下。很多学生在语文课上缺乏兴趣、表现不佳,但他们并不是不喜欢文学作品。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到现在的漫画、网络文学,都有广大的学生群体作为它们的忠实读者。在各个高校论坛上,在学生们的博客、微博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们文采飞扬的作品。这些都显示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已经脱离了学生的真实需要,只注重程序化的教育,脱离了学生真实的感受和情感,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无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更谈不上学习的乐趣和美感的培养。

(三)教师和学校因素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审美,在作品中体会意境,在课堂上感受快乐。从当前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还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提教学,老师们首先想到“字、词、句、篇”等知识点,想到这些在将来什么场合能够用到,却很少会想到这些作品体现的审美教育。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还面临着两个“尴尬”的现状:一是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参差不齐;另一个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且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就导致学校把重点都放在了如何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上,课程设置也向实用性强的专业课、操作课倾斜,对于语文课程普遍不大看重。

二、语文审美教育的价值

对美的追求是全人类所共有的特征,而审美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促进人的精神发展和人格健全,赋予人类高尚而自由的心灵,这是当代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由于学科的特殊性,站在了审美教育的前沿阵地上,它既要满足学生认知方面的要求,又要注重学生情感层次的追求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一)语文审美教育能够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待课堂十分“功利”,对我找工作有益的课程我就认真听讲,像语文这一类长期看不到效果的课程态度则散漫的多,或者只学习其中的知识点应付考试,而对课文中蕴含的美的感受和情感诉求置之不理。假如教师能找到审美教育的关键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世界,他们的审美心理被激活,对课堂的认同感也会不断增强,强烈的求知欲望会使得学生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以便发现更多的美。

(二)语文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优秀的作品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通过审美教育学习这些作品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感受其中所体现的人格魅力与道德品质,并会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反省自身,从而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造就健全的人格。

(三)语文审美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鉴赏美丑的能力,是美育的重要职能之一。在这个拜金主义盛行的年代,美丑不分、以丑为美的现象比比皆是,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他们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会很容易迷失方向,无法正确的鉴别美丑。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自己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形成良好的对美的感受能力。

三、语文教学的审美培养模式

语文学科是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而要发掘这个世界,需要教师在教学当中找到一个拨动学生心弦的钥匙,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美的世界,使学生与作家的作品产生共鸣。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培养,并不是否定所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在传统模式上稍加变革,使学生审美情绪被激发出来,让“教”和“学”都能够变得轻松愉快。

(一)善用语言创设审美意境,引导学生感知“美”。审美感知是指对审美的感受和认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创设审美意境,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感知具体的意象氛围。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具备相当的教学语言艺术,善于运用语言创设具体的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还应当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既获得知识,又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想象力。想象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根据记忆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与情景的交融,更好的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必须以教材为基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联想,比如运用音乐、视频、绘画、多媒体等相辅助,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在生活体验与艺术想象中感受审美境界的提升。

(三)联系社会实际,深化审美认识。高职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特殊时期,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总是期望能独立面对社会,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他们已渐渐长大但还很不成熟,看问题容易片面和感情用事,所以在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同时更应该联系社会现实,使他们能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什么是真善美,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第4篇

时间飞逝,短短的一个学期已经匆匆过去,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地开展美术教研教改工作,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入手,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改革并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下面就将本学期的教研教改工作综合总结如下:

一、树立了正确的教学目的,培养创新的态度,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善于反向思考,标新立异,以学生喜爱的活动为突破口,主动突破教材的定势与习惯性框框,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变教学过程为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的过程。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找准创新的途径。

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目标,以学科学习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创新的动力。以主动获取新知识信息,掌握认知的策略,实现创造性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在艺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三、拓展美术文化范畴,培养创新的思维。主要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着手,在美术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动教学,树立以发展能力和人格为中心的教学质量关,在学生发展创新的要求本能上,把美术的着眼点放在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上。

四、课堂上要有效的运用创新教育,使学生动手、动脑有机结合,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和人格培养的转化,在教学中能够愉快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艺术教育上能有自己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五、树立新型的师生观,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实行教育民主化,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教师也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业务学习时间积极学习有关教研教改的理论文章,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创新教育的理论,使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实验研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学校、教委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活动,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写出教学论文。如参加第三届“面向新世纪”全国小学教学论文大赛二等奖;第三届省艺术教育优秀论文评选获一等奖;区电教论文评选三等奖;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同时积极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如参加一年级新教材培训活动;市骨干教师培训活动等。

总而言之,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立更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美术实践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课型的美术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更好的提高,在美术教学中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法,实践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敏感而密切,整个国际社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国际法的作用也日益得成熟、重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法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学时的安排只能完成国际法的启蒙教育,这种初级教育对于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要求来说差得很远。国际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兼顾到不同法系、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特点而形成的。但现阶段我国学生普遍缺乏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接触国际实例很难,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了国际法的教学效果和本专业的发展。因此国际法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人主要从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希望能为培养国际法专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现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并同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因此无论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德育教育都不应当被忽视。

在欧洲一些崇尚绅士风度的国家,民族的文明素养很高,但是在他们的学校教育课程中却很难找到专门的德育科目,德育一般就渗透在各门教学工作中并同步进行,也就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兼有道德教育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在各门科目上一般都设置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就实践教学环节来说,我认为应当设置专门的德育教育部分。在对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进行考核打分时应增加具体的道德品质的考核成绩。比如在实践学习中是否注意环境保护、是否体现了人文关怀、是否从事了义工或志愿者的服务等等。总之,凡是能体现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追求民主、乐观向上、宽容团结的精神品质和行为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成绩中的一部分。

(二)案例教学是国际法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手段

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

摘要内容。但案例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1、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

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既要选择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的案例。将案例与与所讲授的重点内容有机结合,尽量涉及多个知识点或多个章节的内容。同时也要注意调整,随时加入一些具体生动,较受社会关注的案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与时俱进。

目前各个高校教学用的案例教材虽然多,但观其内容,其中所编的案例却大多相同。其中案例也大部分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上世纪90年代的案例都属于年轻案例。当然这其中不乏一些十分典型的案例,所以经常被采用。另一方面也由于国际社会、国际法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材料陈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因此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既要注重科学系统性,也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在此一方面呼吁广大专家学者能够,即时对当前的教材进行修订与增补。或者多编纂一些新的、与国际法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的现状联系紧密的案例教材。一方面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案例的选择进行甄别、更新。随时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采集新案例。过时的案例被淘汰,新的案例补充进来。在完成某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后,就可以选取一些时事性、较有深度及广度的案例讨论。甚至直接制作、改编一些案例。以便及时提高教材、教法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改编、更新国际法教材,把案例教学法贯穿其中,是我们当前国际法实践教学改革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案例教学的过程要把教师创新教学与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在一起

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加以适当的组织引导。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并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前进行思考寻求解答。但注意不要给予过多的提示,以免限制了学生的思路。预习案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多角度解决问题。

具体由学生完成的部分主要应该有三个环节。首先案情介绍阶段,这部分比较简单,但需要学生事先预习。主要是学生对案例背景介绍,也可以对案例中的要点进行总结,为理解案例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由同学们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行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相互批评、反驳、辩论。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们充分参与、发言。同学们可以反驳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不能重复其他同学的论点。随着辩论的进行,对案例的分析也会愈加深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也会愈加的透彻并且和有关法律事实密切的结合起来。此时老师只要对同学们遗漏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就可以。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点评。点评中强调学生对相关案例的点评,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本次讨论内容作总结性的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同时肯定其成绩。最后由教师对同学们之前的讨论进行评价打分。不论观点是否正确客观,充分参与就是得分标准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空间,真正让学生自主的去分析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辩论能力;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也有利于养成学生关心、了解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动态的习惯。

案例是教学法中的最优资源,也是实践教学的最常用手段。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自然有序的教学认识过程。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灵活、深刻的学习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中只讲授空泛冗长的理论,却不能就相关法律事实进行立论分析,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寻找某一确定的答案,而更加注重认识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面对有挑战的问题和各种可能性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激发,为寻求答案,学生将会主动分析法律上的争议点,搜寻相关法规和类似案例,得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 将国外的一些实践课程模式引入我国的国际法课堂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各院校都在探讨如何将国外的实践课程模式“诊所式法律课程”(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和“法庭辩论课”(Trial Advoca2cy) 引入各自的法学课堂教学。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它包括两种形式:“模拟法庭”(Mooting) 和“辩论技巧”(Advocacy) 。模拟法庭一般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即所有法学院学生都要参加模拟法庭的训练。辩论技巧课,则是为那些有意成为出庭律师的法学院学生开设高级训练课程。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法学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模拟法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案例依照严格的法庭程序进行重现和模拟。通过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即原告、被告、法官/仲裁员、双方当事人的人和有关证人,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对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是十分有效的。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

但现在大多数的法学院校的 “模拟法庭”还只是一种形式。利用效率低,有的学校甚至一学期都不能开展一次模拟法庭活动。案例的选择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民法、刑法领域。国际法的相关案例十分少见。另外一些学校的模拟法庭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一些学校开展的“模拟法庭”过于注重形式,没有相关法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模拟法庭”,尤其是“模拟国际法庭”和“模拟国际仲裁法庭”活动对我们培养学生能力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隐性的,但却是长远的和巨大的。

另外,各法学院校对“辩论技巧”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形式还在初级阶段。这也是我们应充分重视和积极探索的。

(四)通过分层教学法实现实践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关注

这一改革措施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个体能力、已有基础及学习偏好等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多样性的学习差异,如根据学生在学习时对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不同学习类型的偏好和实际能力,而将学生的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某一层次既和某一级的学习水平和深度有关,也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关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在这里我们要十分注意的是学生层次的划分不是由教师主观决定的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而是由教师提出划分方案,而由学生自己选择。

比如第一层的学生,在这一层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某一话题的基本理解能力。这一层的学生可能是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即操作型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擅长通过操作实践的方法来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分配这一组的学生就某一国际法案件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各种报告资料;为国际法的案例教学提供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进行“模拟国际法庭”“模拟冲裁法庭”活动的准备工作。

第二层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比较复杂的思维能力,其首先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他们曾在第一层水平阶段已经学过的东西,懂得如何运用选择、引起或发现更多的体验、认识和结论,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找出答案。这一层次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比较认真,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拓展这部分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当事人的角色,通过法庭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里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不要过多的限制和说教。

第三层次主要是一些善于思考、见解独立的学生。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他们更复杂和更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这一层级中,学生要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现实世界中有争论的主题进行评议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并把研究与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大法官的角色, 分层教学法主要适用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在课堂教学和期末理论考试当中则不适用。国外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和实验教师对上述模式的总体评价一般都很高。通过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他们的理想目标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无疑,这对学生的发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都是十分有益的。

(五)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

小组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自主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集中学习。包括讨论、讲座和进行调研。

国际法的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贯穿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弥补不足。一方面有利于在课堂讨论中更加有针对性,不遗漏要点;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既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进行不受约束的思考。

对国际法的相关事件进行调查研究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调研能使学生掌握更加详实资料,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组成学习小组,学生们分工合作也可以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

总之,学习小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长远的工作,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知识、素质和能力三要素,突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艳,《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探索2010年第4期

2、李学兰,《法学模拟教学方法之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3、李龙.《我国法学教育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国际经济法网。http: //intereconomiclaw.com 2005-10-11/2005-12-12.

4、张海凤,《法学案例教学法建构浅析》[J].行政与法.2005(9).

5、杨莉、王晓阳,《美国法学教育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6、胡玉鸿,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模式的转轨[J].法学2001,(9).

7、朱立恒,《法治进程中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法律出版社,2009年08月

8、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法学论坛,2002,(1)

第6篇

论文关键词:《神箭手射雁》,惩恶扬善,语义方阵,“善-恶”叙事,审美理想

 

文学源于生活,较之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保存了一种与人类生活和原始文化一脉相承的浑融性质,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民间故事讲述人常以其生动的内容、活泼的形式,表达并传播社会群体特有的是非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道德杠杆凸显于民间故事中时,往往会用“赏善惩恶”作隐喻,引导民众向善弃恶,告诫人们从善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报偿,作恶则会遭到可悲下场。

爱情故事作为民间故事的一类,以其多舛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波折但不失美满的结局构成了文学中的华彩乐章。但在《神箭手射雁》这则裕固族爱情故事中,爱情主题却不断淡出,“惩恶扬善”的思想则不断突现:

从前,某国王想挑选一个武艺高强的英雄为驸马。消息传出,一个终日游手好闲、连射箭都不会的牧主的儿子也想去应试。一天,他看到一群大雁飞过,便急忙弯弓射箭,一只大雁应箭而落,但穿在大雁咽喉上的却不是他自己的箭,他拔掉那支箭,把自己的箭插到死雁的咽喉处。这时,一位年轻的猎手追过来说那雁是他射下来的,浪荡子一口咬定,大雁是他射落的。争执不休,便请求国王定夺。国王让二人当

场比赛,胜出者即为雁的射落者。阴差阳错:比赛时猎手一时失手、只射落了一只大雁,浪荡子胡乱放箭、射下了两只大雁。于是,国王便当场将浪荡子选为驸马,定于三日后成婚。不料,次日便有领国入侵,新驸马战战兢兢上阵御敌,被射死阵前;猎手弯弓搭箭、打退了敌军。大喜之下,国王便将公主许配给了年轻的猎手……

就结果而言,这个故事属于戏剧性的爱情故事,但故事的深层反映的却是惩恶扬善的思想内容,又可属于“惩恶扬善”类故事。这类故事一般在家庭、邻里等社会伦理背景上展开叙事,且在大多数含有“赏善惩恶”模式的故事类型中,都有鲜明的二元对立因子,使听者易于找到学习的榜样和鞭挞的对象。故事中牧主的儿子是一个百无一能语文教学论文,却整天做着当驸马爷的美梦的浪荡子。在与年轻的猎手比试中侥幸获胜,便真拿自己当驸马爷看待,终在战场送了自己的性命。猎手尽管在比试时意外败北,但仍满怀自信,不怕实践的考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一般的爱情故事中,纵然有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也紧紧围绕“爱情”这一主题,但在《神箭手射雁》中,善恶之争是叙事的焦点,至于猎手与公主的百年之好,倒成了这场争战的一个附庸产物。也即,为表达“惩恶扬善”主题,这个故事鲜明深刻地反映了善恶斗争的全过程,却不写猎手与公主的恋爱经过。

可以说,“惩恶扬善”始终是这则故事内容的核心、美的本质,故事即以善恶的对立及由此形成的矛盾冲突结构全篇。《神箭手射雁》的高明之处在于:以性格迥异、身份不同的角色对立安排,把抽象的善恶二元对立,转化成具体生动的二人(猎手与浪荡子)对立,让读者轻松地认识善与恶的本质。

其实,为探求这种二元对立赋予文本的深层意义,格雷马斯在其角色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语义方阵概念。其语义方阵的基本含义如下:设立一项为X,它的对立项为反X(二者是对立关系),在此之外,还有与X矛盾但并不一定对立的非反X(矛盾关系),又有与X构成补充关系的非X(蕴含关系),四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X反X

非X非反X

1.格雷马斯矩阵图

按照格雷马斯的观点,语义方阵是最基本的意指结构,能够从一个二元对立产生出许多复杂意义,而且所有现象都是通过符号方形的逻辑来组织的怎么写论文。也即,格雷马斯旨在说明位于叙事结构深层的对立是如何从一个基本的二元对立产生出来的。

故事起因于猎手和浪荡子关于“雁死谁手”的争论,猎手极力想证明那只大雁是自己射落的,浪荡子则无赖地否定这一事实,而在佛教中,说谎就是“恶”的一种,诚实自然也与“善”相关,善恶之争已初露端倪。

猎手(不说谎)浪荡子(说谎)

善 恶

2.“辨雁”矩阵图

争执不下,只好找国王定夺,国王采纳了公主的建议,让二人比射箭,谁胜出大雁就归谁所有,谁就是大雁的射杀者。国王的这一决定在调动受众欣赏趣味的同时,也推动了故事叙事的进行,善良的大众当然期望猎手能胜出。不料,比赛结果与受众的愿望相去甚远:

猎手(输)浪荡子(胜)

不是大雁的射杀者大雁的射杀者

不被国王许婚 被国王许婚

3.“比试结果”矩阵图

比赛时,不耐烦的公主轻轻推了一下迟迟不敢放箭的浪荡子肘部,以示催促,浪荡子手一松,恰巧射中两只并飞的大雁,侥幸取胜……至此,这种美好愿望与愿望未果之间形成的落差,使受众在痛其(猎手)不幸之时,也获得了一种悲剧性的审美体验。

偶然取胜的浪荡子非但不知悔改,仍然居心叵测地自欺欺人:“公主啊!你刚才不该撞我那么一下子——我是等雁队排好了,要一箭射下十只来;可惜,因为你这一撞,我只射下了两只”![1]他愚蠢奸诈的丑恶面目加剧了受众的反感,如果让他成为驸马,就违背了受众根深蒂固的“恶者必有恶报”的良好愿望,也与民众“圆满”的审美追求背道而驰。

于是,紧要关头,叙述者语气一转——领国入侵,新驸马在阵前心慌意乱,逃走未遂,被对方一箭射死于马下;而年轻的猎手,艺高人胆大,大败敌军,做了国王真正的英雄驸马。叙述至此,峰回路转,大众终于可以长叹一口气:恶终不敌善。

围绕故事主人公所引发的善恶之争及其结果,我们可用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进行更清晰的表示:

猎手(善)浪荡子(恶)

成为驸马(赏) 死于敌手(罚)

4.“善恶之果”矩阵图

由于视角的不同、文化的区别以及语言的差异等,人们对“善”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善能给自己、他人、社会以利益、快乐、幸福的理解,已成为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的共识语文教学论文,善也因此被推崇为普天下高尚的美德。

裕固族信仰佛教,佛教以“善”作为追求的价值之一,认为“善”可以使人们脱离苦海,乃至最终导向解脱之路。这种思想必然会以各种形式渗透在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对裕固族文学创作的影响。裕固族民间文学大多都有善恶斗争的内容,隐含惩恶扬善的思想,有些甚至十分突出。通过善与恶的对比,这类作品常以强烈的道德力量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莫拉》、《格萨尔传说》、《哥哥和弟弟》等裕固族民间文学无一例外。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形成了裕固族民间文学“善-恶”对立的基本叙事结构,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情节安排,多符合这一结构。因此,在应以“爱情”为主体的裕固族爱情故事《神箭手射雁》中,爱情(故事)淡化为宣扬“惩恶扬善”的一个背景,倒也在情理之中。

在我国,自古善与美不分家,《说文解字》:“善,吉也。从言从羊。此与义美同意”。[2] “以善为美” 同样也是《神箭手射雁》讲述人的审美理想,整个故事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强烈的“扬善惩恶”是非观。随着这种“善恶叙事”的进行,叙事者在彰显自己的审美理想,并向习俗化过程中的受众灌输某一群体特有的是非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同时,也使受众在对善/美的把握、体验过程中获得情感满足,产生审美愉悦。

当然,这种美感主要来自于叙述者独特的审美叙事,具体而言:在情节的设计上,讲述者多通过制造一连串巧合,将生活升华为艺术——有意以“恶”的偶然成功设置悬念,又以“恶”的最终失败昭示“恶”的最终灭亡;叙述者也借助“对比”的手法,设置善良与恶毒构成的结构矛盾,这种结构遵循对比的逻辑,拉大、扩张了善/美与恶/丑之间的距离,使善的更美、恶的更丑,构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使受众在一目了然的善恶判断中,完成审美道德的评价,复归审美情感的平衡。

注释:

[1]安建军等选编.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5月,第19页。

[2]许慎著.说文解字[Z].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140页。

参考文献:

(1)郭宏安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4)[法]A. J.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M].吴泓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第7篇

在信息社会,学习不是信息记忆的过程,传统的“死记硬背”已不能适应“知识爆炸”的现实,必须突出学习过程中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的环节,即把学习看作信息处理的过程,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从单一信息源—教师那里获得信息,而是主动地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变被动的信息接受器为信息处理者。所以,上好《信息技术》课程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进行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掌握,是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区别所在。在《信息技术》教材和教学中,知识、技能与能力培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了解和熟悉了各种信息源的使用规则,掌握从图书资料的检索到计算机信息处理软件和网络通讯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际训练,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发现信息,从丰富多样的信息中选择、分析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创造信息的潜能。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没有兴趣,对任何事物都会感到索然无味,即就是良辰美景、百花争艳也会感到黯然失色。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等于就能把知识学好。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例如,在学习鼠标的操作时,利用“纸牌游戏”软件,让学生掌握“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学生兴趣很浓,可是当打开“纸牌游戏”软件时,却不知道如何使用,我就适时地指导学生打开“帮助”菜单,通过使用“帮助”命令来自学游戏规则等,很快地都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方法,同时学会了使用“帮助”命令。

三、上机操作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操作性占主要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上机操作是巩固、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手段。只有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所以,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动手,带着任务学”。选用能激发学生强烈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作为任务,让他们在充满激情的操作中学到知识,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软件的使用中学会使用软件”,这才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正途。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相信信息技术的初学者通过上机操作和实践应用,一定能学好信息技术的!

第8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教学之余,我除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己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上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四)发展方向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只有不断充电,教学才能永久焕发青春和活力。所以,一直以来我都积极搞好自学和认真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美术教学理念、美术基本功及相关理论。一学期来,我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程教研活动。另外,我还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了美术新课程标准、艺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文章,写读书笔记。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及教学反思,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在市局五项考评检查中美术教育教学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通过本学期学习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明确了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能力,以便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第9篇

    在全国掀起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的要与时俱进。现在是个多元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学也该由传统的单一的口头传授式进入多元化时代。如今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已蔚然成风。多媒体以其集音、形、色影视于一体,生动形象可感的优越性必然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从而成为辅助老师教学的重要手段。而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则更能凸显其优越性。那么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多媒体,在运用多媒体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多媒体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益处?正是基于这些,我们课题组的成员提出了这一课题,并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并最后得出一些结论与看法。

    二、 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探讨研究的是"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首先,"多媒体"是指能传播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等多种类型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包括电影、电视、电脑、网络等,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运用电脑、投影仪为主,但在备课中,制造课件要运用到多种信息载体,如网络影视,优盘等。

    另外,本次课题主要是研究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教学,语文具备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于一体,要让语文课趣味横生,文学氛围浓厚、知识涵量大,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热情,仅靠教师的"手舞足蹈"还不够,确实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语文课堂运用多媒体必然会使语文课变得生动而丰富,语文必然会充满浓浓的艺术审美氛围,从而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

    再者,本课题材探析的是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即在"运用"多媒体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问题,比如效果不足等,师生应如何对待"多媒体"这一手段方式的作用。从而为将来的语文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意见和方法。

    三、 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是在大家积极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努力下历经一年时间才完成的,在研究中大家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和信心,同时得到了单位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指导,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首先,研究成员为多年一线语文教师,具有中学高级和一级职称,都经历过高中几届循环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考研能力,都撰写过不少教育教学论文,都能致力于教学改革发展,不断求新求变,另外,学校已具备了现代教学设施,课题组研究成员都能运用电脑制作课件。

    本课题分为下列几个阶段进行:

    (一)调查采访阶段,主要通过谈话记录的方法,调查收集信息,访问其他科目的上多媒体的教师、学生。了解学生对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看法。这个工作主要由王学明老师、胡锡智老师完成。

    (二)实践活动阶段,课题研究组成员自己制作语文教学课件,并详细记载课件制作过程的有关情况,比如用到哪些资料及其来源和所花时间。然后由制作课件的老师上多媒体课,组织学生及相关领导听课并评议。这一活动主要由曹雪英、吴建英、蒋顺喜等老师完成。吴建英老师、蒋顺喜老师分别用多媒体上了《胡同文化》、《兰亭集序》的校级公开示范课,我本人的多媒体课件《林黛玉进贾府》,获得课件比赛地区一等奖。

    (三)课件制作及上课的教师和其他研究成员一起讨论制作课件及上课的体会,多媒体课的效果及有待改进的地方

    (四)采访上课的学生对多媒体课的看法和认识。每上完一节多媒体课,任课老师就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讨论对课件的看法,听取学生意见,并专门开展了一节辩论会,主要就是探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劣问题。同学们都能积极主动发言,各抒已见,客观公正地说出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差异,从总体看同学们大都喜欢运用多媒体上课。

第10篇

身为教师,为人师表,我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崇高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甚至还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有关艺术工作;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精心施教,形成特色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办好学校最基本的规律。在教学方面,能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力求教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人十分注重提高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语言生动,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自然。

首先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做好教学设计,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作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后反思。

其次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力求让教师的讲解做到逻辑化,教师的语言做到精炼化,教师的表情做到生动化,教师的板书做到示范化。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然后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最后自从XX年担任音乐教研组长以来,我一直都认认真真的做好本职工作,组织教师进行每周一次的集备学习。每当学校有各级比赛任务时我就带领音乐教师冲在前面,专挑最苦最累的活干,把学校的荣辱看成是自己的。我还承担了一个市级立项课题;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研究,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潜心钻研,完善自我

从教9年,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我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优秀公开课。

区级04.12音乐有效教学评课中获一等奖

校级07.5在五月花山,快乐飞扬活动中,执教了小雪花,收好评.

07.11在三年级蹲点检查中执教爷爷为我打月饼获好评

2、撰写教学论文。

国家级在第七届全国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评选活动中,赏识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获三等奖

市级06.9在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文选中,少儿舞蹈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获

三等奖

05.1在课改论文评比中赏识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获三等奖

区级06.9在第二届案例评比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审美意识的培养获一等奖

05.1在第二届课程故事评比中,我是快乐的小蜜蜂获一等奖

06.2在十二届论文评比中,浅谈少儿歌舞应注意的成人化问题,获二等奖

05.4在区读书笔记评比中人生是第一步获二等奖

校级 07.6文章给孩子的38封信,在学校三大活动读书报告会中,获最佳创意奖.

3、教学基本功比赛。

区级03.3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二等奖

07.1音乐教师说课竞赛中获二等奖

04.12音乐有效教学评课中获一等奖

4、荣誉称号

区级07.6在**区小学生文艺汇演中,荣获指导教师奖

04.5在区首届校园小歌手演唱比赛中荣获优秀指导奖

校级08.1被授予十佳优秀教师的称号

07.9在花山园丁评比中,被授予教坛新秀.

07.2被评为工会积极分子

5、继续教育。

08.3参加了国家教育部举办的第一期中小学京剧进音乐课堂音乐教师培训班.,为期五天

07.6参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自学考试,成绩合格

06.4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

06.1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

05.10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核成绩合格

03.12参加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考核成绩合格

参加普通话考试获二甲

四、精心哺育,培养新人

第11篇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没完没了地背诵一大堆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标点符号等枯燥的知识点,把言意共生、活生生的文言文变成僵死的文言知识点训练,把鲜活灵动的文本肢解成一道道面目可憎的阅读训练题,长期训练学生写一些毫无真情实意的、刻板的现代八股文。这种语文教学现状早已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违背了语文教育的美学要求,戕害了语文教育的审美性质,扭曲了语文课轻松愉快、怡情养性的美好形象,严重弱化了语文教育的审美陶冶功能,使众多学生逐渐丧失了语文学习的信心与兴趣。这是体制挤压下语文教师的悲哀,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然而,只要体制不变,考试就至关重要,“天大地大,只有考试大。”这是师生们头上的紧箍咒。高中语文教学不顾及高考是脱离实际,但也不能一切围着高考转,把语文教学推到了逼仄的死角里。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破除了多年的僵化套路,一些教师就慌了神,感叹语文教学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怎么教。其实,语文教师这种的担忧,完全就是长期听命于高考的后遗症。李镇西说:“现在的教育充满了‘实用’‘功利’的色彩,但我们可不可以在为学生打造高考敲门砖的同时,也给他们一些精神的东西?”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寻找平衡点,戴着镣铐跳舞,在不自由之中寻找自由。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文学与文化,注重审美与思辨,让语文回归真正的语文。

百年以前,鲁迅就在《摩罗诗力说》中大声疾呼,现代社会的要务是“立人”“启智”。长养人的精神,塑造人的品格,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审美判断力和鉴赏力,这些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与生命。《高中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说得令人神往:“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当前这种有“教”无“育”、有“学”无“养”的不良现状必须改变,高中语文教学应当回归根本,固本培元。“本”是事物的根本,体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元”者,“一”也。“元”是万事万物发生发展的原动力。《周易·乾彖》中说:“大哉乾元,万物滋始。”根本问题解决了,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实现,语文教学的学科特征才能得以体现。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在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徜徉。语文教学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格塑造铺下精神的底子。

(一)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

人类文明的精髓就在于思想的独特性。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陈寅恪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高中语文教学不是用机械的训练钝化学生的心灵,而应该恢复孩子们的童心和天真。唯有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唯有天真的人,才会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充满好奇,充满想象,才会有兴趣去思考和探索这个世界。唯有天真的人,才不会千人一面,异口同声,才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学生具备了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才算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语文教学才算回归了根本: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人”,从而实现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

每次考试过后,常常有学生倍感委屈、甚至愤怒。他们急切地质问笔者:“老师,您给我评评理。为什么我辛辛苦苦做的诗歌鉴赏题和现代文阅读题,好几处都是零分。这些题,我可是融入个人的理解呀,绝对不该得零分!阅卷老师根本就没细看,或者是死啃标准答案。”每当这时候,笔者也常常纳闷,学生分析得很有道理呀,为什么没得分呢?教师的阅卷出现了问题。平时阅卷,教师常常以麻木的态度死啃标准答案。偶尔发现几份与标准答案非常接近的试卷,第一感觉不是这个学生太厉害了,而是怀疑他涉嫌手机上网作弊。比照标准答案,省心又省力。是啊,既然连教师都怀疑学生接近标准答案的能力,又何必拿这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死死地卡住学生呢?

其实,笔者最喜欢那些与笔者争论的学生,哪怕他们强词夺理。但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易中天说:“学生脑子被搞坏的表现之一,是不但不会分析问题,包括不会发问、批驳、质疑。不会辩论,是因为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则是因为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教这个。学校里教的,是正确的标准答案,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怀疑批判是不允许的,分析和实证则是不训练的。”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说:“我一直以为现在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承袭了前清的官学传统,只重灌输,让人接受成说,不能质疑。事实上是把学生教成了宠物猫,不喂就得死。笔者以为,学校应该让学生变成野狗,能够自己找食吃,在找的过程中,自然学会了辨析,不至于总是吃有害的东西。”

当然,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语文教师也难逃其咎。王栋生说:“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常有教师批评学生作文‘没有思想’,然而教师大量的所谓‘教学论文’与‘德育论文’完全是文件资料的克隆与重组,没有独立的思考,缺乏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

君不见:不少语文教师只靠“答题模式”这张王牌吃饭,一味地教学生背诵和套用所谓的答题模式,把本应丰富多变的文本内涵简单化、类型化。试想,如果用所谓的“答题模式”能够包打天下,解读所有的文本,作家的“思想”和“艺术风格”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对于“答题模式”的研究,可能会有短期效益,但终究不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似乎也违背了科学规律。

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不迷信教学参考书和标准答案,不盲从权威。在现行考试的体制下,既关注高考动态,积极备考;又不能完全被其捆住了手脚,跟着高考疲于奔命。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文学和文化的瀚海中遨游,充分领略到语文的韵律和灵性之美。只有语文教师站直了教书,他的学生才有可能站直了成长和生活。

(二)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和广泛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语文学科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包罗人生百态,凝聚着历代哲人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思考,其内涵博大精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学习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引发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热切关注与深沉思考,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无限向往与热情想象,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铺下精神的底色。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语文教学就有了底蕴,有了充实的内容,不再是干枯无味的机械训练,学生的作文也就充盈着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

霍尔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在语文方面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笔者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摩罗说:“就语文学习而言,真正的学习主要靠自己广泛地阅读,与那些伟大的著作背后的伟大心灵沟通。”《语文学习》2002年第二期摘要刊登一封学生来信:“高考语文我赢了,我不会去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优秀杂志。”相信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看到这里都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干瘪的语言点训练,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干瘪无味,而应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领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滋养心灵,张扬个性,丰富精神世界。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门》)唯有广泛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第12篇

高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学xxx度进行掌握,让学生能够紧跟教学进度,安排一个好的教学工作计划是很有必要的。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高一两个班的语文任课教师。一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从上课状态来说,理科x班男生多,课堂气氛较好,但大部分学生并未真正跟着老师的学习步伐。文科x班课堂气氛较差,学生思维不活跃,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总体来说,两个班的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习惯仍未完全养成,有些学生语文基础较薄弱,仍不会或不愿预习,课堂上听、记不能协调,不会主动记笔记;大多数学生虽能大致掌握教材内容,但整合、梳理能力欠缺,迁移能力不够。另外,较少一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依然停留在全盘接受教师灌输的观念上,在认识和方法上只注重死记硬背,很少深入理解分析。

二、教材分析

必修三和必修四兼顾了文体和人为内涵。每册由四个单元组成,学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必修三分别是:小说、唐诗、古代议论文、说明文,形象性、思辨性和应用性兼顾。必修四分别是戏曲、宋词、杂文、古代人物传记。小说和戏曲单元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感悟中外名家的精妙之处,,还要让学生把握这类文体额三要素——人物、情节、坏境,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唐诗和宋词要求学生除了要加强背诵,更要学会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古代一文论和杂文结合本学期的作文训练——议论文,应用文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人物传记单元是高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句式。

另外,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极好方法。所以,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课外自读的指导和平时的积累。通过课内外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

三、教学措施

1、重视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从周末的“七行本”作业中让学生积累议论文的论据素材。

2、教学以精读课文为范文,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加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结合,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语言学习的成效主要还是从能否准确、流畅地运用母语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观点。

3、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的相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4、转变作业检查和辅导的重点,周末主要以积累作业为主,每周一检查并评价。平时兼以练笔和背诵默写为主。平时的练习册的作业以简单的预习和课内的加强和巩固为主,课外阅读和语言表达的拓展题主要在晚自习完成并当堂讲解,提高作业的质量。

5、课堂上鼓励学生思考,运用多媒体、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积累的好习惯。

6、每周坚持给学生印发一些与本周教学紧密相联的课外拓展资料。

高一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1.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现代民主的、开放的和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

2.推广我们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经验,继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入,争取构成一套与新课标配套的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确实存在基础普遍不够扎实的问题,阅读本事、分析鉴赏本事及对文章整体感知本事均令人担忧,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探索改善讲与练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教材分析

新教材的体系和构建,在试验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四大改革”: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二是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本事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实际组织单元;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四是设计了探究性学习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本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前3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

必修1“阅读鉴赏”部分所选的课文,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散文名篇,也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文章。4个单元分别是:情感与意象(现代诗歌),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博观约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中的写作部分主要从写作资料的角度训练记叙文的写作,写作专题分别是:《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口语交际”专题为《朗诵》。“梳理探究”设计的专题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名著导读”介绍了《论语》和《大卫科波菲尔》。

四、教育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感受其思想,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经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我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本事,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引导学生能围绕教学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我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构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具体对象,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经过对语文知识、本事、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资料和思想倾向,提出自我的看法。

五、教学构想

1、继续贯彻国家课程标准计划的`教学思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新教材的“减负增效”尤为重要,加强探究性阅读教学和创造性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共同研究课堂三种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

3、阅读教学要以“点”带面,关注本事培养的不一样层级目标,不断反思教学的实效性。写作、口语、文言等资料可作穿插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异常重视语言的感悟、文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文学的评鉴等教学要点的夯实。

4、自由写作实践活动也纳入正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活动。此外,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等语文实践性本事的培养。

5、继续探讨新教材活动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式。

六、具体措施

(一)进取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资料,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资料、操作程序、教学方法。

(二)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忙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取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性学习。落实课前预习疑难问题收集制。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创设交流、表达空间。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资料外,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本事。进取开展周末阅读活动,每周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现当代美文和文言短文,供给给学生阅读,,努力经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本事。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上的资源,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要求做好摘记,写读后感、随笔等,这样,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资料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我找资料,既到达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课前语文活动突出成语、古诗词、好书等介绍。

(四)加强备课组合作交流,学和复xxx度、统一练习等。加强备课组内听课评课活动。为完成教学目标,在团体备课、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电脑教学的优势,努力探索并走出一条课改的路子,使学生真正想学、乐学和会学,真正爱上语文这门课。明确职责,分工合作,同心协力,应对新教材、新资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行备课资料资源共享,备课方式各施所长。同时,经过相互听课、评课,相互促进,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五)注重初高中知识衔接,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课上,引导学生动起来,质疑问难,深入探究,师生一齐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课外,经过少而精的作业,积累知识,激发兴趣,培养本事。课堂内外,都要让学生意识到:自我才是学习的主人!

(六)注重基础知识和积累和阅读本事的提高相结合,注重鉴赏水平和表达本事的提高,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利用好早读、早自习和课间时间。作业精选精批,及时校对讲解。认真组织好单元考、模块考试、期末考试的复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