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竹石古诗

竹石古诗

时间:2023-05-29 17:3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竹石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竹石古诗

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破岩、磨、坚劲、任尔”等词。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过程

一、由竹石图导入,介绍作者(配古琴乐)

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来考考大家,大家请看这幅图(出示竹石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学们,像这样有画有诗的,把诗题在画上的诗我们把它称为题画诗。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可以谈论艺术的见地、可以咏叹画面的意境。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幻灯出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下面老师给你们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老师读边画出节奏。(幻灯出示全诗并配乐。)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指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3.理解诗题。(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石是什么意思?那这首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板书: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4.集体交流,理解诗意。(同学们真棒!那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一组,合作交流学习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首诗。)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从咬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竹子的刚毅性格)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竹子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竹子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会遇到怎样的磨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遇到了怎样的磨难?(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2.理解“磨、坚劲、任、尔”

3.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不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竹子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竹子顽强的精神。

5.同学们,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不害怕,哪些诗句可以表达竹子的立场?再来读一遍。)

6.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霜冻、雪落、烈日的暴晒……)

三、总结诗的写作特点

1.

同学们,这首诗写出了竹子的坚韧顽强,但诗人仅仅是在表达竹子的坚韧顽强吗?不是的,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2.

大家请看:(幻灯出示郑燮开仓赈粮的资料)

郑燮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到了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

3.同学们,假如我就是郑燮,你就是我救活的人,你想对我说什么?

4.同学们,此刻,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爱百姓、坚定立场,不能随风倒。师相应板书)

5.这首诗作者是借赞美竹子的坚韧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言志。

四、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诗人非常喜欢竹子。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竹子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五、朗读指导读诗

1.

学生齐读。(有感情朗读)

2.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古诗除了在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把诗读好之外,老师还可以告诉你们诗还可以这样读:(幻灯出示诗词朗读技法歌诀)

一二声平三四声仄,

入声归仄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3.

师范读,配乐。(注意平仄规律、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4.

学生自由读,生齐读。

六、古诗除了可以这样读,我们还可以这样吟诵

(播放《竹石》吟诵视频)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学习中的一道道难题,准备放弃的时候告诫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当我们正为学习才艺感到困难时,我们鼓励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突然降临的灾难时,我们坦然的迎接他,一起背背《竹石》。

八、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竹石》。

收集与竹有关的诗句。

板书设计

竹石

郑燮

借物

竹子

坚韧

顽强

言志

做人)

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竹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渗透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四个步骤:“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情景心境之读”、“平仄押韵之读”、“吟诵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情景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自由流淌。

“平仄押韵之读”时我想让学生再次理解古诗还可以这样读,体会古诗的美,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吟诵”时我想让学生知道古诗还可以像歌曲一样吟诵,还可以唱得那么动听,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学习古诗的枯燥的氛围。

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二、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些紧张,因为我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文字应用心吟诵。“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第2篇

关键词:观察;吟诵;想象;创新

古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民族可以说是诗的民族。如何进行古诗歌教学,历来是小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今语言的差别,给小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新教材给大多数古诗配以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就是为了在教学中教师能利用形象直观的画面,给孩子开辟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空间。现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抓画面特征,体会图画美

对“诗情画意”的理解,首先应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抓住其主要特征,进行形象思维,体会图画美,由画入诗。如《竹石》一诗,画面上几丛竹子在岩石中随风而舞,突出了竹子扎根岩缝中坚韧不拔的特点,诗人昂首挺胸、目光专注地凝视着竹子,其神情表现诗人决心像竹子一样,不畏任何艰险,不怕狂风暴雨的打击和那种刚烈、坚韧的精神。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就会对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有初步的了解。

二、依据画面形象,进行画外生发

学生根据画面的特征,反复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定会以浓浓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欣欣然走进诗歌的意境,从而深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但会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而且其想象力和欣赏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假借画中形象,进行想象作文

古诗的画面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突出了诗的神韵,给人以直接的美感享受。教学中,教师可简述时代背景,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做到诗与画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感受,进行想象作文练习,进一步把诗融入画中,把画融入心中。

四、一首古诗一幅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小学所选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清淡隽秀、清新自然的水墨画,达到了诗与画浑然一体的效果。对于教材中少量的无画诗,教师教学时,应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在此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根据诗的意蕴,画出诗的美妙韵味。

总之,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古诗教学,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地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挖掘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改革;现状;挑战;对策

一、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

1.注重诗词的背诵,轻视感性体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

有些老师将古诗词教学等同于词语解释,即逐字逐句地把古诗词“译成”白话文。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破坏了诗的意境,还促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诗词基本都是押韵的,古代的识字课则多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不要求其立刻理解词义句意。当然,我们亦可借鉴,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其熟记诗词,对于诗词的“言外之意”可以留给学生慢慢体会。如郑燮《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等这样的诗句老师解释起来本来就困难,何况是要小学生去理解。

2.教师预设过多,限制学生思维发挥

在诗词教学的课堂上,当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预设不同时,教师就开始千方百计地引导、渗透自己的思想,试图将学生引到“标准”答案上。教师本应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结果教师却成了教学的主宰和中心。没有了自由理解的权利,诗词理解对学生而言,只能是死背答案,学生不感兴趣也就不足为怪了。

3.缺乏理性思考,忽视诗词意境的领悟

诗词的意境深远悠长,景、情、理完美融合。但我们的许多诗词教学课满足于用形象思维再现画面,对诗词的赏析浅尝辄止,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制约,连想象的空间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品味意境?诗词意境被破坏,学生又怎么能领略深藏其中的神韵呢?

二、小学语文古诗文改革面临的挑战

1.古诗在教学中占有比例过大

小学语文教学属于九年级义务教育的第一学段,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的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古诗词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得不到充分的体会,就觉得枯燥无味。我认为应减少篇幅,更注重基础学习。

2.教学方式“穿新鞋,走老路”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对古诗词重视不够,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对古诗词教学“穿新鞋,走老路。”走不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把古诗词教学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甚至还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来上古诗词,弄得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

三、小学语文古诗文改革的解决对策

1.灵活归纳,巧妙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所谓的答案从参考书上搬到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等到考试时,学生把这一答案抄到考试试卷上,这是一个单向的复制过程。教师习惯“告诉”,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教师习惯“传达经验”,学生也就无须自身体验。“创新改革古诗文练习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格局的一种挑战,它可以让学生、教师、课本与生活交流、碰撞、沟通,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成长的舞台,学生可以挑战权威,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在进行练习的时候,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

比如有的学生在古诗的空白处插入自己创作的图画;有的学生还可以将整首诗歌的内容用连环画形式来体现。在布置预习杜甫《石壕吏》的练习时,擅长绘画的同学根据背景资料,名句的赏析绘图……

3.加强朗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教学中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4.创设情境,多向体验、感悟

“情境教学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身处具体场景中,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丰富具体的知识,激发真的情思,学到活的语言,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提高学习效果。”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更感性的认识。

面对小学古诗文改革面临的挑战,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创建良好的古诗文,让小学生更好更快学好古诗,教师要有新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透到他们的血液中,

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参考文献:

[1]黄叶萍.诗情画意教学 入情入境感悟:对古诗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9(4).

[2]张志宏.诗腔诗韵自多情:浅谈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10(4).

第4篇

雨绵绵的午后,倾听着亘古不变的钟声,悠然乘一只乌篷船,便来到了水乡——周庄。周庄是属于水的小镇,整个镇子被建筑在轻盈的一水间;周庄人是属于水的人儿,悠然自得地在这一方水间生活。他们对水不仅仅停留在日常生活需要,更是投入了一种隽永的情怀。

初到周庄,映入眼帘的是那青墙黛瓦,石板拱桥和来往穿梭的乌篷船

细看周庄,一座座古朴雅致的亭台楼阁,茶楼酒肆,穿竹石栏,过街骑楼,深宅大院鳞次栉比地坐落在河道旁,或热闹非凡,或宁静明洁。这些古老的建筑经历了九百年的风霜洗礼,见证了江南的繁荣与衰落,他们静静地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而又四周绿影婆裟,像一幅油画般与蓝天相衬,斟酌着光与影的浪漫。然而在周庄古老的城墙上,人们看不到历史走过的痕迹,因为,它从不把沧桑写在脸上,一如悠闲的周庄儿女。他们在熹微的晨光里迎接一日的生活,在深蓝的夜空中结束一天的劳作。他们脸上,保持着一种宠辱不惊的神情,他们心里,停留着一种唤之善良的品格。

无论多少慕名而来的人们在这里拍照留影,旅行住宿,作画写诗,但始终都不会打扰他们内心的宁静。是啊,只有周庄的山水才能养育出这样的儿女。可爱的周庄人,与天地大自然构成了另一幅美丽的图画。“小桥流水人家”这在古诗里才能看到的景致,却留连于江南水乡,留连于滚滚尘世中,不过,那些被功名利禄蒙住了眼的人们,怎么会看到这样的风景呢?

第5篇

关键词:古诗 画 情 乐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195-01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古诗结构工整,篇幅短小字字珠玑,非常适合幼儿诵读。而幼儿时期又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选择适合幼儿诵读的古诗,可以有效的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丰富幼儿的知识,启迪孩子的智慧。我园开展古诗教学以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读古诗、品古诗,欣赏古诗中的画、感悟古诗中的情、体会古诗中的乐。

1 诗中有画

古诗是精选出的名篇更是流光溢彩的宝石,它字字珠玑,章章锦绣,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优美画。很多古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幼儿园的孩子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古诗教学的中过程中,通过图片、录像引导孩子去观察、欣赏,在观察中理解古诗的画面,在欣赏中体会古诗的美。

1.1景物美

很多经典的古诗中有描绘大自然美丽的景色,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展现美好的风光,优美的景物,一首古诗就是一副山水画、田园画……在古诗教学中让孩子去读画,以画来理解古诗、体会古诗。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在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展现了一幅美丽柳树图,春风下,柳树轻轻飘动,让孩子体会到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丽景色。看着图、品着诗,更是让幼儿体会到了柳树的美、春天的美。又如杜甫的《绝句》,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上两只黄鹂鸟正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唱着歌,水边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画面生机勃勃,让孩子在古诗中体会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丽景物。

1.2意境美

古人云:“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古诗教学中除了孩子诵读外,还要让幼儿走进古诗的意境中,理解古诗的意境美。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优美的诗句中令我们仿佛看得见美丽的南山,闻的见空气中的味道,感觉到空气中的湿润……,在学习古诗《春晓》的过程中,我们让孩子去郊外踏春,感受春风的柔和,去聆听小鸟的欢快的叫声,观察春雨过后,桃花、梨花飘落一地的画面,在观察中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柔和、欢畅、和风细雨,去体会诗歌中春天的情景、意境的美。

2 诗中有情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精炼、含蓄、形象,魅力无穷。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还有丰富的寓意,在古诗教学中挖掘适合古诗的本身的教育意义,引领幼儿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让孩子通过古诗培养幼儿良好的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启迪幼儿的心智,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2.1陶冶情操

“诗言志,诗传情”,诗歌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通过古诗来提高幼儿的审美,陶冶情操。如在学习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感受妈妈对孩子的爱,由古诗引发到了孩子自己,妈妈是如何爱我们的?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如古诗《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中”让孩子体会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也让孩子知道了朋友之间更是应该互相帮助……不同体裁的诗句,给了孩子新的启发,像一泓甜美的清泉净化幼儿的心灵。

2.2培养品德

在幼儿园的古诗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古诗的学习,更是让孩子通过古诗明白事理,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让他们受益终生。如学习“锄禾日当午,谁知盘中餐”的古诗,让幼儿体验到了农民伯伯钟田的辛苦,教育了孩子要珍惜粮食,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习《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子扎根破岩中,不管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由此孩子想到了,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更要坚强,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的品质……从古诗中感悟做人的品质,让幼儿珍惜新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 诗中有乐

兴趣是每个孩子学习的动力和源泉。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最让他们乐此不疲的事情。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在玩中学,学中玩,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体验学习古诗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古诗。

3.1表演诵读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表演诵读法是教师在幼儿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内容,既可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且能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如学习了古诗《咏鹅》,让孩子进行表演,配上好听的音乐,进行诵读。此外,我们还用白色的皱纸扮演鹅的翅膀,用绿色的绸布装扮波浪,让孩子在水中表演鹅的欢歌,体会“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姿态;学习了《蜂》,幼儿扮演高山、小草、小花,蜂,去体会“不论平地与山,无限风光尽被占。”……不同形式的表演诵读,大大增强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体验了古诗的新乐趣。

3.2亲子共读

第6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分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28-02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语言凝练、情感充沛、想象丰富、韵律和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习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而且可以提升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锐度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要求,规定了每个学段的学习篇目和背诵内容,并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上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等教学建议。

所以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针对古诗词分类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去领略古诗文的文化美,感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语文课程。

二、小学古诗词内容分类及特点

小学古诗词选编以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标准,时代从春秋到清代,体裁丰富,题材多样,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韵律和谐优美,富有传承性和趣味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2002)共选古诗词64首,诗作58首,词作5首,元曲1首[2]。以题材为标准,小学古诗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1、咏物诗词

咏物诗词即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诗词。此类诗词共有11首:王维《画》; 骆宾王《咏鹅》;唐寅《画鸡》;白居易《草》;贺知章《咏柳》;苏轼《题西林壁》;杜甫《春夜喜雨》;李贺《马诗》;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于谦《石灰吟》;郑燮《竹石》。咏物诗词的特点是借物咏人,通过事物的特征来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借此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2、写景诗词

写景诗词即以景物为主的诗词,描写自然风光和农村景物。此类诗词有17首:邵雍《一去二三里》;孟浩然《春晓》;杨万里《小池》;苏轼《赠刘景文》;杜牧《山行》;北朝民歌《敕勒歌》;李白《望庐山瀑布》;杜甫《绝句》;叶绍翁《夜书所见》;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朱熹《春日》;陆游《游山西村》;刘禹锡《望洞庭》;白居易《忆江南》;《诗经・采薇》;白朴《天净沙・秋》;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写景诗词的特点借物抒情和写景言志,以景物寄托诗人的情感。

3、抒情诗词

抒情诗词就是抒发诗人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古诗词。此类诗词有15首:李白《静夜思》;贺知章《回乡偶书》;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郊《游子吟》;李白《独坐敬亭山》;林杰《乞巧》;李商隐《嫦娥》 ;张籍《秋思》;纳兰性德《长相思》;刘禹锡《浪淘沙》;王安石《元日》;曹植《七步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龚自珍《己亥杂诗》。抒情诗词的特点是不具体描写事物而是集中抒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送别诗词

送别诗词,是诗人所写离别感情的作品。此类诗词共有 4首: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送别诗词充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5、田园诗词

田园诗词是以田园生活为写作题材的诗歌。此类诗词共有15首:李绅《悯农》;高鼎《村居》;袁枚《所见》;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胡令能《小儿垂钓》;孟浩然《过故人庄》;翁卷《乡村四月》;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渔歌子》;吕岩《牧童》;杨万里《舟过安仁》;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王维《鸟鸣涧》;苏轼《浣溪沙》。田园诗词的特点是自然朴实。

6、行旅诗词

行旅诗词是写诗人在旅途中的各种感慨。此类诗词共有2首:李白《望天门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行旅诗词浅显易懂,感情真挚,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希冀。

小学古诗词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在于其精炼含蓄,富有韵律的语言特色。古诗词可以用少的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在于用字准确、生动。同时,适当第使用典故,也可使作品内容丰盈。古诗词语言节奏鲜明,借助音节见的组合与诗句后的押韵表现了强烈的音韵节奏。

除此之外,古诗词中非常注重意象,诗人借助意象来表答自己我感情。意象形式简介却蕴含丰富。有时,同样的意象承担着不同诗人的情感。 第一,咏物、写景诗词的的意象多为自然意象。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1、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

小学古诗词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领悟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课堂教学中“死记硬背”占主导,教师主要考察学生背诵默写能力;教师讲解忽略意象作用;讲解中实词词义,轻视语句感悟。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不高,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存在问题,则上课疲于应付,无法深入讲解。

总体来看,古诗词教学存在着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的问题。

2、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学建议

不同的分类表明了不同内容的侧重点与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不同类别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配合讲解,例如分角色扮演,引入音乐,营造意境,分享故事,提升理解等。不管在何种方法下,教学需注意两大问题。

第一,深入理解,扩展延伸,提升教师古诗词修养和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修养,掌握教材,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理解的话语进行教学表述,采取

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明确目的,重视教学内容连续性[3],帮助学生以学固旧,以旧促新。以联系的观点来串联新旧知识,通过复习已获得的基础知识来降低新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小学古诗词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 丽.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第7篇

一、在预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学可以布置学生预习。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古诗的预习中,传统教学一般是查诵读、查解词、查对诗意的理解、这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是有帮助的,但它却忽略了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在布置古诗预习中加了一条即:学生利用能找到的一切资料去了解诗人的生平,包括诗人生活中的一些趣事、习惯等,同时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对诗意进行简单的注解,养成他们边读、边想、边圈点的好习惯。通过这样的预习,学生对学习古诗的热情有了,还能够让他们广泛地阅读一些书籍,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对诗词意思的理解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做也很好的贯彻了我校“先学后教,提升能力”的理念。

二、在理解诗意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而,我在教学古诗词时,先布置孩子们预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则授予学生自读的方法,让他们掌握阅读古诗的一些具体方法。在指导学习诗意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试一试,知不足然后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时,就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习。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特别提醒注意“独、异、逢、倍、遥、少、”等重点词的意思的理解;再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然后请几个小组的学生来讲讲诗意,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必须发言,还可以互相补充,最后评出优胜小组,并请优胜小组的代表介绍学习古诗的方法、经验,这样每个同学都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在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诵读古诗对于学生进入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愉悦,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若注意引导,他们不仅很快就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会增加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就会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学会了古诗。在古诗的诵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并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教学古诗之前,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诗词的诗人创作的背景,在学习中把诗词的意境和创作背景联系起来,学生自然就会与诗人产生共鸣,确定情感基调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要以豪迈的语气去诵读,体会到河山的壮丽,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诵读;陆游的《示儿》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这长此以往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诵读古诗的水平,又在诵读中体会到诗人的思维感情,还学到古诗的诵读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在悟诗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诗虽说只有寥寥几十字。但作者的情感,需要表达的内容极丰富。因此古诗教学重点放在情境创设上,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师在这方面要精心设问,精心安排各种环节,让学生去领悟,通过努力去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智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古典诗词与中国画的联系历来十分密切,不少中国画更是一首无言的诗,而不少古诗本身就是一幅有声的画。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掘诗中的画意,把诗转化成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加深理解,也在动手作画的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学生初步理解这两句的意思后,我要求他们根据诗句内容画出一幅作者远眺江面的图画。有位同学画了极目远眺的诗人,消失在浅蓝色空际的孤舟,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我组织学生讨论在这张画中能不能只画“孤舟、长江水”而不画诗人呢?联系实际,自己或家人送亲朋好友会怎样做?有人说送远方的客人爸爸妈妈有时送到家门口,有时还会送到车站,握手、说互相珍重的话道别,直到车子走远,还在挥手……经过讨论,最后统一了认识,诗人的翘首凝望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中的意境也迎刃而解。

五、在学法指导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对新一代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的传承。而中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中华情。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对个人品质、道德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我们作为炎黄的子孙、龙的传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义不容辞。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于教学之中呢?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一个汉字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在识字教学中,要让学生领略汉字之美,这可以说是国学的基础。语文老师,特别是小学启蒙老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汉字。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字到小篆、隶书,再到今天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是指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的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涉及形体的变化,而且包括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此外,还要重视书法教学,让这一丰厚的文化底蕴感染学生,“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热爱。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作用。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广为传诵。在全国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比重很大,内容形式多样。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而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少些,其实词也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这样的词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三、在国学故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正确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小学语文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在课堂上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综合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历史故事具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从中可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节、习俗和节日等。比如,小学语文的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告诉人们不但要知错能改,还要具备宽容大度的品质。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背景,学生能体会其中的深刻文化内涵。小学语文阅读人教版第八单元的传说《牛郎织女》,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爱情的向往,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巧节,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的真正由来。还有端午节、寒食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传说和历史故事。所以,加强对这些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的阅读,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四、在引导课外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

第9篇

【关键词】鉴赏;意境;语言;修辞;内涵;抒情;描写;表现

1 汉代的《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对古诗的欣赏需要培养一种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好,乐是欣赏艺术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这两者基础上才是乐。 如何具体去做,才能把欣赏古诗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认为作到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我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例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句便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里的巴山楚水是诗人被贬官地区的代称,二十三年则是被贬官的时间。那么诗人为何被贬官呢?为何回来后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却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如果查阅以下诗人的身世经历,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刘禹锡是因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官,这期间宦海沉浮二十多年,虽历经坎坷,但诗人那种达观向上,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却没有改变。 这还可以从他的另外两首诗中看出。一首是815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诏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中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朝廷有人想起了他,结果他回长安写了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另一首是十四年后在回长安,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性格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明显的表露出来,所以在这首诗中,他能从前四句沉郁中奋起,振作。了解诗人的经历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还可以从诗人的人生境界中受到启发。

2 形象内涵、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的作者大多为饱学之士,他们身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化为一种精神,自诗歌中信手拈来,表达一种情怀。 20世纪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研究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我们民族的诗人受传统文化熏陶日久,他们继承了许多民族性的文化信息,在诗歌中广泛应用,从而增添了诗歌的意蕴,但同时也给今人解读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一类的文化信息,我们必须了解、归纳、掌握,从而成为一种解读诗歌的手段。 例如,古诗中登高,望月与思乡的关系,可以说包含了我们这个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有人曾从“原型”批判的角度对诗歌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和民族心理作了非常精当的分析,如傅道彬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中对月亮及其艺术象征作了分类研究,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和女性。《礼记、祭器》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说文》中释月“阙也,太阴之精”。中国第一位女神女蜗,又是月神,这些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月亮的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启发人们对宇宙的思考,从而又衍生出许多象征意义。如月亮是孤独失意的象征,月亮是美的象征,月亮同时象征着和谐静谧的中国智慧和超群脱俗的士大夫风范。因而在诗歌的审美意象中,月亮被赋予多层含义。月亮意象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因而和思乡主题和旧梦重温有着必然联系。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体味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因练一个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与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的描述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了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的背景上,则给人以茫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誉浑圆之美融为一体,面目壮观,别的字确实难以替代,这“直”和“圆”正是该似的诗眼。杜甫的《蜀相》中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就是该句得诗眼。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诗眼。 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4 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高考鉴赏的古代使更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已写诗歌的反战以及分类的知识。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如: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理解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竹、石、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 3 感想。简析:这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元三年(1088)。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前四句高度概括画面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后四句寄理于形象之中,涉笔成趣,余味隽 。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应该有一定的研读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诗歌研读中就应该抓好以上的鉴赏方法,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

(指导教师:大连经贸高中 张帅)

参考文献: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3] 《中国高考年鉴・语文卷》(中国致公出版社)

第10篇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4.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第11篇

预习能力是高年级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传统教学认为,预习是学生自主独立的活动,与教师主导作用关联不大。这就致使学生的预习环节常常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相互性,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要做到切实有效,需要教师参与其中并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因而,设计富有实效且高质量的练习题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一、在关注课后习题中以本为本

高年级学生的自主预习所关注的内容已经不再是课文的生字新词,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对教材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与感知层面上,从而获取对课文的整体印象,形成自身的整体感知,为课堂教学中全面深入地走进文本奠定认知基础。而课文的练习思考题是教材编著者依据文本的核心与重点精心设计出来的,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洞察文本的写作特色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与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后面的练习思考题,以文本为本设计练习题,确保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走偏路,不走歪路。

例如,《烟台的海》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题:课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烟台的海的?请当一回小导游,介绍烟台的海四季的特色?这道题目旨在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写作顺序,并在吸收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尝试运用语言。针对这样的思考题,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预习题:1.文章所写的四个季节的海各有怎样的特点?2.为什么写了海,还要写人呢?第一道题旨在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大体内容;而第二道题则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表达的特质中,为学生语言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二、在建立新旧联系中温故知新

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学生通过预习走进新课文的重要媒介。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入手,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比照,探寻出彼此在范畴与深度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在预习练习题的设置中,教师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寻找到一种联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石灰吟》这首古诗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在教学这首古诗之前,教师布置学生在预习时收集以前学习过的咏物诗,学生很快就收集了《竹石》等诗。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通过两首咏物诗之间的对比,共同探究咏物诗在创作层面上的共同特色,形成了学生自我探究的感知,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种预习题的引领,学生既复习了已经学习过的古诗,同时也为新课文的学习做足了准备,可谓一箭双雕。

三、在激发学生兴趣中享受预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预习任务也同样如此。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小学生对新颖而有趣的内容易于产生强烈的探究期待。如果引领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预习题设计得平淡单一,甚至雷同,就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审美厌恶。因此,教师除了要在预习题内容层面上充分考量外,还要在预习的题型上做足文章。教师可以依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灵活地采用各种不同的预习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预习的欲望与热情,从而高效地完成预习任务。

譬如,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如《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师可以布置朗读预习,让学生用复读机等现代工具录下自己的朗读声音,呈现一份独特的“朗读作业”;学习描写风土人情和风景的课文,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可以让学生从网络资源中寻找与文本语言相对应的图片,在图文的互证下,赏析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交上一份“裁剪作业”;学习名家名篇的文章,如《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时,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去感受作者辉煌而平凡的一生。

当然,预习题型的设置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与模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文本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这样才能设置出更加切合学生需要,熨帖文本内容的预习作业来。

四、在依循个体差异中因材施教

预习的过程是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过程。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差距,每个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力和所得成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才能通过预习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果使用统一标准,势必会造成优秀生难以“吃饱”、学困生难以“消化”的尴尬窘境。因而,教师需要进行分层性的作业设置,甚至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创设预习任务,以不断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

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就设置了三个预习题目:1.联系课文的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通顺、流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中安塞腰鼓的雄伟气势与特点;3.自主搜集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与文字资料,从另外的视角感受安塞腰鼓。三项任务中,前两项是“保底工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学困生有能力与条件的可以完成第三项任务,而优秀生在完成第三项的基础上还要自我设计题型进行预习。

第12篇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肩负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给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

一、寓传统美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传统美德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中积累而成的优秀道德行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于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对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许多调查表明:由于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足,教育观念、态度、行为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忽视儿童心理素质尤其是道德人格,社会性等个性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使一些孩子产生了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这就说明社会和学校对传统美德教育的力度不够,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加大对儿童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传输的力度。其实,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立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际关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取得最大的成就。我们应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千百年来人们在思想中所认同的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对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予以具体分析,吸取那些超越时代精华的内容。如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孝亲尊师、团结友爱、律己宽仁、谦虚礼貌等,笔者认为,在讲授有关课文内容时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我们的语文教材已经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古体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用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热爱,以及对杰出历史人物的爱戴和崇敬,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例如通过学习古诗《示儿》《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要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生的政治抱负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竹石》《石灰吟》,让学生懂得人要有刚正不阿的性情,不畏惧困难的坚强意志。同时,我们可利用教材《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引导学生积累成语和名言警句,并鼓励学生课下多搜集有关的句子,为学生打下传统文化的底本。

三、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背经典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引导学生利用阅读课或课外活动时间来读经典。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是我们灵魂的依托。例如《论语》《中庸》《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说每一个炎黄子孙血管里流淌的精神血液都可以在这些经典找到注释,阅读经典就是在滋养我们的精神,读《论语》,孔子深厚的济世情怀洞开我们偏狭的心灵视窗;读《弟子规》会使孩子的行为能不断得到规范,提高孩子为人处事的能力,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中国古代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熏陶现在的青年一代。

总之,寓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中,能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