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

时间:2022-11-02 12:3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美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美教育

第1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受到了愈来愈多的高校教师的关注,对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地被提及。审美教育是教育者借助审美媒介,开展审美活动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审美教育形成的良好的审美素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思想品格的提升,而且有利于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性格的健全。本文主要立足于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

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作品和相关的艺术理论知识,运用艺术鉴赏和创造的规律,去影响受教育者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受教育者的感知能力、想象力、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具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渗透性和典型性的特点。[1]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专业艺术院校培养的是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方面的人才。从广义上说,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的职业和分工不同,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的人,都会涉及到艺术,他要么阅读小说,要么聆听音乐或者观赏舞蹈活动等等。因此,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的艺术教育,都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鉴赏和批评,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鉴赏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开展审美活动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修养,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2]

二、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1、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但审美教育不只是艺术教育。首先,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这是由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只有突出了其审美的本质,艺术教育才能够塑造出美的灵魂,才能培养出受教育者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能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置身于审美活动之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体验到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

2、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主要途径

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有许多种,其中艺术教育是其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也就是说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审美修养、人格品质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正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所说的:“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可以这么说,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艺术教育,就没有审美教育,更说不上审美修养的培养。

3、美育是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

虽然艺术教育与美育在根本目标、具体任务、实现途径等方面不同,但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培养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这和美育的目标非常符合。素质教育是现代普通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审美修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

首先,美育以塑造鲜明而感人的形象为物化手段。在美的实践环节中,美的欣赏、美的创造都不能离开形象,因为美的事物具备动人可感的个别形象。离开了艺术形象,美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所。著名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描写了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作品中保尔的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而且顽强的革命意志塑造了主人公崇高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深深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苏联青年和中国青年。

其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由于艺术教育培养着受教育者的感知、洞察与想象能力,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教育成为了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美的形态有很多种,其中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在创造和欣赏美的能力的培养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艺术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审美教育的最终功效是陶冶人的情操,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通过审美教育,大学生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能够对他们健康的心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审美教育中,大学生可以根据美的形象的塑造,增强情感的交流和人际关系沟通的能力,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审美修养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审美境界;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和谐

一、如何理解审美境界

境界本是空间概念,多指物体的分界、地理的疆界,后被用于精神领域,才有宗教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一类概念的产生。在美学中,审美境界指审美过程所达到的阶段和状态,在审美教育中,则指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交织而成的一种状态,是审美教育、审美修养的成果。

就审美教育而论,审美境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结构体,其中有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这类审美意识因素的渗透,有科学、道德因素的渗透,还有一些阶级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乃至个性的影响。因此,审美境界是受各种因素渗透的审美心理结构组合方式和表现形态。

审美境界,其本质就是心灵自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人摆脱一切强迫,与社会、自然和谐交融,感性与理性和谐交融。席勒把审美境界描述为“游戏和假象的快乐王国”,“……在这个王国里,审美的创造冲动使人卸掉了一切关系的枷锁,使人摆脱了一切称为强制的东西,不论这些强制是物质的还是道德的。”“在审美王国中,人与人只能作为形象彼此相见,人与人只能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相互对立。通过自由给予自由是这个王国的基本法则。”在这里,席勒认为审美王国是摆脱一切感性物质欲求和理性道德法则的强制的自由王国,即心灵自由的审美境界。在这种审美境界中,感性与理性趋向一致,个体与社会趋向统一,从而“使个体与族类共同享受,审美使人忘记自己的局限,使全世界幸福”。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所论及的“境界”即是审美境界。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向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闲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我,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还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姑不论王国维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得失,仅就他把境界分为“优美”与“宏壮”而言,就是一种审美境界的划分,他看到了审美境界并非单一的审美状态。若对象于主体无利害关系,审美即处于平静状态,为优美感;若对象不利于生活意志,即凭知力深观外物,审美进入壮美感。这是王国维先生审美境界说的可取之处。

此外,中外美学家对审美境界也多有论列,如柏拉图的“迷狂论”,普洛丁的感性观照和神明理性的观照,姚鼐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比照等等,说的都是一种美感状态。

总之,审美境界是一种审美经验的状态,审美感受的形态。它是多因素的构成体,是审美修养在不同层次上所达到的不同阶段。

二、关于审美境界的类型

美学史曾对美感状态作过分类,如优美、崇高、滑稽等。这是对美感经验状态的横向分类,不易显现审美经验的高低层次。若从审美修养的成果对审美经验状态进行分类(这是一种纵向分类),则不仅可以揭示审美境界的高低层次,且能进一步揭示每一层次所显示的人性自由的程度。由审美修养所达到的审美经验状态,大体可分为三种审美境界。

1、感性愉快的审美境界

也称为悦耳悦目的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直觉性很强,偏重于感性能力对审美对象形式、样式、结构、节奏、韵律的直观感受。处于这种审美状态,感知因素较为突出,往往不用通过对对象内容的深入领会便进入感性愉快的审美经验状态。所谓“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阿奎那),“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夏夫兹博里),“一眼看到时心灵马上就判定它们的美和丑,不须预先经过考虑”(爱迪生),说的都是感性愉快的审美经验状态,其共性都在强调凭感官直觉而生愉快。这种审美境界包含较强的生理因素,却又决非单纯的感官生理愉快。

所谓“不须经过事先考虑”,并不等于没有理性因素的介入,作为审美的感性直观,已经渗透着理解和想象,已经积淀了理性,所以才似乎是不假思索,不预先经过考虑。所以该审美境界决非一般的生理状态,否则便是动物性的反应,而非美的。可见,感性愉快的审美境界,虽以感性为主,却仍是多种心理功能的共同参与,只是理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罢了。

感性愉快的审美境界,既然感性突出,就多与生理欲念、意向相联系,就往往缺乏持久性,多有变异性。即是说,感性愉快易疲劳、厌倦,它总要求新鲜、变化,要求审美形式的丰富多样。因此感性愉快的审美境界,是层次较低的,经过努力一般都可以达到,但它仍是一种自由感,仍表明进入自由境界。感性愉快的审美境界标志着感性能力的审美教育成果,它是进入较高层次审美境界的基础。

2、领悟愉快的审美境界

也称为悦心悦意的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偏重于对审美对象蕴涵的内容意味的领悟和品味,进而产生精神的愉快。尤其是对艺术美的欣赏,往往须经过反复玩味,才能获得审美享受,品味愈深,享受愈大。如听交响乐,感受的不是单纯的音响,而是某种情感意味。如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叩响命运之门”,向命运抗争的蕴含。看一幅画,感受的不是单纯的线条、色彩,而是人物、场景及其隐含的意味。如郑板桥竹画中所显示的清高气节。是长期的审美修养积累培养了理解、想象的审美心理功能,使审美者能在有限的具体形式中领悟到无限的必然的本质内容(意味),引起深刻而丰富的精神享受。

在领悟愉快的审美境界中,理解和想象因素相对突出,由此而生的情感愉快相对稳定、持久、深刻。就各种心理因素关系分析,活跃的想象,受到理解的规范和限制,理解的逻辑始终依赖于想象的联结、推移和转换,并趋向于感知。这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相互渗透,是和谐、自由的审美活动。其所生的愉快是心意自由的愉快。由于想象不归结于确定的理解,理解也不归结于不确定的想象,因而审美领悟总具有朦胧多义的特点,常会令人反复玩味、兴奋、愉快,这是一种较高级的心灵自由的感受。

处于领悟愉快审美境界的人,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性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为这是形成一种超日常生活意识审美态度的人生态度,达于领悟愉快审美境界的基础。它标志着审美理解和想象的成熟,标志着审美已进入心灵自由的境界,是进入更高层次审美境界的前提。

3、精神愉悦的审美境界

也称悦志悦神的审美境界。这一审美境界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一是伦理情感与哲理思索的交融而形成的道德精神的高扬、奋进;二是超道德精神的本体和自然的交融。前者即所谓“悦志”,后者即所谓“悦神”。“悦志”的审美境界中,审美愉悦表现为伦理精神高

扬而激起的奋发进取之情。当你面对巍巍群山、浩瀚的时候,当你感受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的时候,当你遥望莽莽草原、无际沙漠的时候,你会从自我的渺小中挣脱出来而起奋发搏击之情。当你面对波澜壮阔的英雄业绩的时候,当你体验平凡中孕育出伟大的时候,你会因敬畏、仰慕而起奋发向上之情。当你观赏一出惊心动魄悲剧或欣赏一首慷慨激越乐章的时候,你会因情感激当而生激越奋起之情。这些,都标志你已进入“悦志”的审美境界。

“悦志”的审美感受状态是激荡的、振奋的、愉快的。它是由极为复杂矛盾的心理因素交织而成的情感网络。

其中有畏惧与无畏,有惊叹与奋起,有自卑与自尊,有渺小与伟大,有脆弱与坚强。矛盾乃至相悖的情感浑然一体,但总的倾向却是在矛盾激荡的情感中去摆脱、克服、净化那些渺小、卑琐、平庸的消极心理,引起满足和喜悦,进而向上飞跃,达到精神力量的高扬。这种审美经验状态,是感知、想象与理性的矛盾冲突而激起的对“合目的性的必然内容的探索追求”,进而构成“巨大伦理情感和深邃的哲理思维的渗透交融”,其本质,“是主体精神力量(伦理与哲理的力量)的高扬”。

第3篇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多元化、层次化,顾此失彼,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多大帮助。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指出,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强调学生要有审美能力和情趣。对叶圣陶先生的话,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激发学生探索语文世界的欲望和热情,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何一种意志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发的,构成意志动机除理性因素外,还有非理性因素,即情感因素。审美是富于情感的,它能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对语文教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想象,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审美想象是审美情感的深化,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想象力,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现实社会相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其审美想象。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

1.形象性。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美离不开形象,审美的过程就是通过审美活动,以形象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审美教育是以形感人。高中语文教学的素材是文章,而文章不管是说明文哲理文,还是诗、词、曲,就其内容而言,大都有生动的形象充溢文间。

2.情感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我们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听完课文,教室寂静无声,有些学生已是泪流满面,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对母亲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对生的体察、对迟到的悔恨与自责等真挚的情感感染了读者,激活了读者平淡的情绪。教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领悟“地坛”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作者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之美、亲情之美,从而树立了正确的生死观。

3.愉悦性。欣赏美是愉悦的。要抓住这一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默读之、赏析之,领略其中无限的美妙,悦目;教师在教学中深受作品感染,声情并茂地朗读之、歌咏之、描摹之,悦耳。悦目悦耳之间,愉悦无穷,学生审美情趣倍增。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选用与文章意境相近的民乐《春江花月夜》作配曲,并声情并茂地朗读,调动学生的情感,融会作品情、师生情,营造一种愉悦的、令人陶醉的、让人产生欣赏欲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赏析热情。趁着学生的一腔热情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想象、感受:青纯的荷叶、素洁的荷花、淡淡的荷香、柔美的荷波、梦一般的美月……意象美、画面美、意境美,种种美感涌上心头。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首先,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例如,教学柳永的词《雨霖铃》和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采用范读法,指导学生注意感情基调的把握,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及词蕴含的人情美和哲理味。《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格外低沉,词的上片写词人与爱人在深秋的傍晚依依惜别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其次,要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带、电视媒介等把文字作品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之美、人格之美。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作者的风格流派。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如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第4篇

艺术教育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审美创造并不只是专业的艺术创造,而是有着广泛的内涵;审美创造活动能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

对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在我国古代文论中早就有过大量论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他还把意象神思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在谈到“神思”这个观念构思时,他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这显然是说作家的心灵构思正在于“神与物游”,是一种内在的艺术创作活动。

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既然是艺术的内在生产,那么它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是什么?我们认为,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审美意象结构的和谐。审美意象结构越和谐,内在生产的艺术性越高,因而就越具有审美属性。可以说,审美意象结构的和谐度是内在生产的艺术性高低、优劣的标志之一,也是其审美属性强弱、大小的标志之一。

审美意象结构的优化是由两个互相联系而最终合二为一的意与象组成的――一个是“意”要选取最佳的“象”,一个是“象”要最佳地符合“意”。换句话说,审美意象结构,应建立在艺术生产的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感受和深刻理解的统一基础上。主体缺乏具体的审美感受,意象趋向概念化、公式化;感受基本停留在现象上,意象趋向自然主义。只有审美感受能具体、形象和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意象才能具有感人的艺术美,获得高的或较高的艺术性。倘若审美感受是具体的,而在理解上却出现片面性,甚至理解错了,那么,意象就会不统一,也就损害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我国古人说:“夫意象应日合,意象乖日离,是故乾坤之卦,体天地之撰,意象尽矣。”这即是说,意、象结合体现了艺术规律、美的规律;意、象分离违背了艺术规律、美的规律。

如上所述,在作为艺术内在生产的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中,内在生产的艺术性就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了,因而这种艺术性的审美属性也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正如内在生产艺术性不能排斥在整个作品艺术性之外一样,这种内在艺术性的审美属性,也不能排斥在整个作品艺术性的审美范畴之外,而应该在艺术性审美范畴之内。

三、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和内在生产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

艺术家的审美意象的观念构思和内在生产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在未能提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之前,它只是艺术家头脑中的观念形态,只有当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体系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传达出来,才能算正式生产出具有审美作用的实际作品,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艺术的外在生产、外在生产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所谓艺术的外在生产,简言之,就是指审美意象传达的完美,是外在生产的艺术性及其审美属性的集中表现。艺术家在审美意象的物质传达中,意象传达的完美程度是外在生产的艺术性高低、优劣,以及艺术性的审美属性强弱、大小的标志。为了增强意象传达的完美度,首先要做到传达意象的得体。意象构思与传达意象的载体,彼此是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载体要适合于意象的传达,而意象构思时,又受一定载体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英国美学家鲍桑葵在谈到艺术媒介(即艺术载体)时认为,“任何艺人都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而且赏识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这种愉快和能力感当然并不仅仅在他实际进行操作时有的。他的受魅惑的想象就生活在他的媒介的能力里,他靠媒介来思索,来感受,媒介是他的审美想象的特殊身体,而他的审美想象则是媒介的唯一特殊灵魂。”鲍桑葵深刻地道出了审美意象与传达载体的密切关系,处理好它们之间互相制约的关系,就可以让艺术载体恰到好处地、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的物质传达,作为艺术的外在生产,具有实践性的创造活动,是内在生产的继续、深化和检验,而不是对意象构思的原封不动的、被动的传达。因此,要恰到好处地、完美地传达意象构思,还必须在传达的过程中,继续创造性地进行更具体、更准确、更周密的审美意象构思,甚至改变原来不恰当的意象构思,使构思与传达逐步趋向吻合,达到完美的统一。郑板桥画竹的实践经验,说明艺术家的意象构思与载体传达的辩证统一关系。他指出“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是说意象构思是一种观念性的艺术创造活动,注入了画家的情思趣味,是一次质的飞跃,从自然形态飞跃到观念的意象形态,起了质的变化。接着,他又指出“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并且在落笔之间,“倏作变相”。实质上,这是说意象传达是一种实践性的创造活动,经过画家的手,同时也通过画家的脑,不仅运用了物质材料和艺术手段,而且在物化过程中继续进行意象构思、深化,甚至改造了原来的意象构思,即经过实践性的物化创造,造成“变相”。其结果,把观念形象的审美意象物化成作品形态的艺术形象,这又是一次质的飞跃。

结语

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意象传达也不例外,虽然它具有语言艺术的特性,但它仍然遵循着意象构思支配意象传达,意象物化过程中艺术实践又深化、检验和改变着意象构思的艺术规律。总之,在审美意象构思和语言载体传达的辩证统一的创造活动中,应尽可能增强意象传达的完美度,塑造出具有高度艺术性及审美属性的艺术形象,而意象传达完美度高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意象传达好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意象传达的巧,才能更好地追求艺术的形式美。

参考文献:

[1]陈育德.画形于无象 造响于无声――论音乐与绘画之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第5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落实;现状;策略

一、审美教育的现状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并且写入《教育法》,可是,“审美教育”这一体现着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有着不同程度的缺失与不足。打开网络,各种校园暴力事件,各种审美畸形的现象屡见不鲜。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有九成的学生承认对美的认识是来自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老师的教育;有许多老师上课也仅仅是赶教程、练习题,为学生的考试分数紧张,偏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这种缺失,使得校园环境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完美。

在工作的几年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审美教育刻不容缓。有的学生审美出现偏差。比如,学生对奇装异服的热衷、对暴力的崇拜、对灰色文化的青睐等等。造成此现状的根源与社会风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无关系。作为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如果不加大美学教育,学生的未来发展势必令人担忧,所以,教育教学中对于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

美是一种力量,会让人积极向上。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很古老的,从人类历史来看,人类发现美、欣赏美、直觉去创造美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追求。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呢?在美学中对美的解释:美是一种感性存在,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能动因素,是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求真、向善的积极力量。简单的解释就是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对社会和人本身有正面影响的都应该是美的范畴。在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充分体现学科特点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同学科对学生的培养提升是多方面的,但是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共通的东西。虽然这种“共通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但是,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审美教育还必须充分体现出学科特点。

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来陶冶学生的身心;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提高学生识别美丑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音、体、美的教学中,可以用艺术的美来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在美的通感中激发出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在政、史、地的教学中,可以从人类变迁、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对社会的是非美丑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从而知道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从大善到大美。例如,自然学科教育中,应体现出人类认识自然的智慧,为人类进步,一代代科学家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闪烁出不朽的光辉。正是这种精神的激励,后人得益于他们的荫泽。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审美教育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有预期的效果。

2.充分把握个体差异性

虽然对美的价值判断有着真善美的标准,美丑的存在有严格界限,但对美的认识不同于对一般理论知识的认识,美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感性认识。不同的人,在性格、心理、感受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审美理想还是有个体差异性的,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正确与否,深刻与否,强烈与否,则往往会有明显的差异,甚至同一个人面对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也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人们的审美心理活动不仅依赖于审美对象的刺激,而且还依赖于审美主体本身的心理内容和个性特点,受到个人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审美教育应该把握个体差异。

总而言之,教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塑造形象、净化心灵,有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结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教育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够将学生塑造成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因而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实施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既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说,教育教学实施美的教育,既是时展的要求,又是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带领学生不断发现美、感受美、鉴别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本科;审美教育;普通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73―03

一 引言

教育技术学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历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研究对象,注重教育资源的美感呈现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关注审美教育,不管是过去、现在,抑或是在将来,应该说是学科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必然倾向,学科人才培养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能割舍的联结。教育技术领域的教育活动从未摒弃过审美教育,或显性或隐性,或多或少都在关注着它,只不过略有些程度上的不同,没有将其摆在应有的、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罢了。本文试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探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中的审美教育,就如何提升本科层次人才的审美素养,从而更好地为教育资源建设服务,求教于同行方家。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及其意义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1]审美教育的内涵是指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媒介和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人的心理结构,提升人生境界的定向教育方式。[2]

“教育应该体现‘美’”。“从美学角度来建设教育信息资源,给学习者一个舒适轻松的资源界面,丰富生动的资源内容,开拓豁达的资源视野是十分必要的。”[3]由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要求,决定了本专业审美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学、音乐、绘画、视听等方面的审美教育要求比其它理工科专业略高,不仅仅局限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不像文学、艺术类专业那样,要求相对比较单一、专门化,在某方面需要达到熟练掌握并能进行相关创作;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审美教育综合性要求强,需要跨专业、多方面涉及,要求学生懂得欣赏美,知道如何表现美,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制作符合审美要求的教学资源。

总而言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审美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感知、评价(鉴赏)和创造“美的”教学资源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教育活动。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还在于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建设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审美教育关注的重点。

三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1 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重视审美教育首先需要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不是把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无限制地拔高,看得比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更重要,而是强调在我们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更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割舍掉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培养目标体系中加入审美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其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这方面的要求。通过适当强化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教育技术理论、技术素养同步发展,至于美、至于和谐、至于“致用”。

2 在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中增加审美教育的内容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的特殊要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开出的人文类通修课程,培养本专业学生审美方面的能力。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安排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和相关活动,深化培养学生审美方面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加入文学、美学,加入音乐、美术、广告学等课程,进行学生艺术思维的训练。通过文学、美学、影视艺术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增强艺术感受力,丰富艺术想象力,使其能够艺术地把握世界、捕捉生活中的诗意;通过美术、摄影的教学,加强学生对艺术构图的理解和把握;通过音乐的教学,加强学生对声音的物理特性和美学特性的了解与感觉;通过广告学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4]

在目前大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正常开设的课程中,强化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摄影、影视制作、动画制作等专业课程,其在学生审美教育方面的功能应该得到加强。适当增设专业基础课程或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审美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如美育概论、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语法、艺术欣赏等。另外,在技术性主导的课程(如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教学网站设计开发等)中加入相关产品中对审美要求方面的章节,强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审美方面的要求不能忽视,并适当引导学生注意教学资源审美创造能力的养成。

3 提升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

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加强教育技术专业的审美教育,对专业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能够制作、使用审美品味较高的教学资源,将人文、艺术的美融合于技术性课程的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还要能够让学生享受教学过程中的美,变枯燥的学习为愉快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审美修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审美兴趣、发展审美能力和习惯,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长期从事审美教育研究的赵伶俐教授认为,能否成功地进行审美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顺利地将教学的各个因素转化成对学生具有审美品质或审美价值的对象。教师必须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发现美、欣赏美的视角,促使学生审美期待的出现,为下一步审美化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5]

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为满足受教者的审美需要而进步,激发师生共同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

4 合理地选用教学策略与方法

(1)审美教育需要注重过程、循序渐进

审美是人们发自内心(心灵的、自发的)的对美的追求。审美教育是以增强学生审美体验为主的过程教育,重在教育过程本身和学习者自发的主观的要求。本科阶段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按照学生的特点,通过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活动安排,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安排在低年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安排在中高年级阶段,在对摄影、影视等某一门或几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认识艺术作品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理解艺术创作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在这个阶段,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审美想象力,联系其生活实践创造艺术作品,进而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现美,培养其审美创造能力。到了高年级阶段,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摄影、影视等作品的艺术表达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把在这些课程中学到的审美表现方法应用到教学资源建设上,去注意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美的要求。

对于学习者来说,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培养阶段是一个外界的客观实在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的过程,而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如何在这两个相异的过程中养成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需要在教育者加以较好地引导和控制。

(2)注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素质能力养成的教育,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多采用情境-陶冶、示范-模仿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创造宽松愉悦的审美环境和气氛,精心选择他们喜欢的例证,使之在浓厚的审美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获得美感。施教者要俯下身来,与学生一同进入审美情境之中,共同感受美,共同欣赏美,引导学生摆脱低俗的功利欲,使他们轻松自由地获得感官上的愉快,情感上的陶冶,心灵上的净化,知识和能力的增进,这样才是比较理想的审美教育。

(3)积极开展审美教育相关的课内外教学活动

加强审美教育的实践环节,应该特别加强课内外教学实践和创作,鼓励学生积极举办各种样式的作品展览,如摄影展览和校园DV作品展览等。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创作大赛,如课件制作竞赛、网页制作竞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表现能力,提高审美素质。另外,组织学生文艺社团活动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锻炼能力的极好方式。

(4)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数字化时代的审美教育,仍应充分重视高雅文学艺术对提高大众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数字传媒的先进形式,注入优秀作品,使媒体表现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促进现代审美意识的形成。[6]利用多媒体和教学网站开展审美教育、提供审美教育资源;开展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推广案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丰富学习生活等。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和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多媒体和网站本身的审美影响,还要注意交互、协作及其作用的发挥。

5 加强审美教育的资源与环境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是重要一环。在教育技术专业审美教育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资源建设与积累,实现资源优化共享,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教学材料。

审美教育还需要精心营造教学环境与氛围,注意校园文化环境,教室、宿舍等学习生活环境等对学生的影响。

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在专业教学评价方式、教学管理工作中也需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创造能力,审美教育的任务可以也应该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

四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区分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

艺术美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教育无疑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内容。“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与创美,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和谐的情感,使个体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保持宁静的心态、保持人性的美好与纯洁,培养能够运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健康个性,并由此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谐。”[7] 如果仅把艺术教育视为审美教育,这不仅缩小了审美教育的范围, 而且也易造成对审美教育的误解,限制了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审美素质的整体提高。

2 避免走极端

不能把审美教育仅仅当做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唯美”,过分强调。教育资源的艺术性要求是在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之后的,而且,审美教育还常常融合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隐性教育的功能。

五 结语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有严谨的教学内容,又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从熟悉和感知艺术到认识和思考艺术,从体验和理解艺术到分析和评判艺术,它强调的应该是一种接受式与发展式的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8]

教育技术专业审美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建构学生的审美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其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入手,培养学生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方面的审美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优化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改革和和谐发展。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领域中,我们历来重视教学媒体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本文旨在引起人们重视在教学资源建设中人的因素的作用,提高资源建设者的审美素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德)席勒 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2] 于春秋.审美教育的理念与高校美育课程构建[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27(5):93-97.

[3] 贾靖林,林文婷,熊才平,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文化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7):16-18.

[4] 邓杰.论教育技术人才智能结构中的艺术因素[J].扬州大学学报,2002,6(4):79.

[5] 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108-114.

[6] 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J].山东电大学报,2004,(1): 41-42.

第7篇

一、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基础

美术教育就是以教授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为目的,传播美术文化。并以美术为媒介,通过教学,是对学生审美能力、道德情操、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它包含了国画、素描、油画,还有工艺品、雕塑、建筑知识的技能培养,以及所有可以和视觉相关的艺术作品。也包括看不见的风俗习俗。提高审美意识是通过审美教育这种方式来进行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些方式,传授审美知识,把当代审美观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思考,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传授审美知识,更要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做为根本目的。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审美教育的教学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尤为不同的,一个是自带着欣赏的,一个是灌输式,强制性的[3]。审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毫利益性。美术可以直接反映人的生活,以及人在生活中的思想、感情、生活等等。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审美教育,它就是在艺术创作以及欣赏的首要前提。也就是说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前提。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认识思考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翻新,而审美教育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重要,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强。对审美教育也日益关注,跟风现象严重,这也使得许多人走向了误区:

(一)审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随从这种状况在我国教育的体系中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孔子提出“师教”,从表面看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而实际就是为儒家思想“忠君爱国”而服务,美育与德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德育有一定标准,教育方式就是传统的灌溉式,主要就是对错的判断,是规范学生行为准则,也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标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审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它更主观,注重培养学生对的审美的观念与创造力。但是他们又是紧密联系的:美育可以陶冶情操,预防心理疾病;德育对美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美育要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也是需要理论性审美对象为载体,美育与德育,他们在拥有共同特征的时候,还存在自己的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

(二)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美术教育是指老师通过审美载体,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美的思考,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传授审美知识,在审美过程里掌握审美知识,并总结出自己的审美观念,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智力往往是培养理性能力,它是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可见,智力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从主观走向客观的过程,使其逻辑思维形成。而审美教育更趋向于感性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当代审美的观念,使学生由于理性的知识走向感性的认识,最终美化学生的心灵、语言、行为。所以,审美教育=智力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

审美体验包括审美的直觉、联想和想象,而这些情感中又和审美评价互相联系、互相参透。联想有一种事物而想起类似的记忆,主要与情感记忆相联合。而在审美过程里经常回发生这样的联想,也就使审美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而想象就是以审美直觉和联想为基础,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形象,这个全新的形象在客观上是并不存在的,他是虚拟的,他出现的动力就是人的情感。这个过程是时艺术创造的过程,而个人的审美意识和体验就在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而美术教育也应不断更新、不断创新,并对新的学术研究进行不断的探索,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收集新的一些学术思想。把当代审美观念,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提升欣赏水平,使他们成为有审美观念的人,从而达到个体、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

作者:胡蓓蓓单位:盱眙县穆店中心小学

第8篇

一、中小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意义

第一,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更能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以及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中小学教育者精确把握审美教学内容是做好审美教学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最大化的展示其艺术内涵;更需要对所教内容做更为深入的挖掘,使教授内容真真切切的成为学习的审美对象,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美的熏陶,最终到达塑造其审美欣赏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过程是塑造审美精神最为直接,最为生动的具体体现,这一过程是动态美的展现。它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形象、生动地呈现于课堂之上,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了审美的熏陶,最为有效的增强了其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修养。因此,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是音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二、实行审美教育的具体途径

就目前来说尽管许多大城市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很好地贯彻,但基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依旧有待加强与提高。如何有效的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础音乐教育依旧是个严峻的课题。那么如何作为工作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老师们该如何做出积极反应;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呢?对此,我认为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需要首先明确以下几点,从而方能真正的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落到实处。

(一)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其最为直接的感受便是通过倾听获得没得享受。因此通过对音乐语言全面而精细的解读,是每一位音乐教育者都因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审美感知力的培养的教学观念需要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作为教师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之中不仅仅要牢牢把握歌唱声音所呈现的魅力,更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达要素的各个方面进行的理解,这其中包括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节拍以及相关的表情记号等等,当然也包含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歌词等,从而更好的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的学习音乐。这也能积极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其在听到看到的同时有所感、所思、所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首先在形式上要给予学生以吸引力,因此将现代化教学设施运用于教学之中,如,学生乐于接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在教课过程中老师通过熟练的课前准备,使音乐语言与音乐展开可以有效的同步进展。始终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此一来学生在欣赏动听的音乐的同时,既能够看着大的草原画面,又可以感受到大草原的辽阔。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专注的享受这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在不知不觉之中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通过长期的精心教学便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因此在正确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更应给予其无限的想象空间。除音乐音响带来的享受之外,还应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产生美好的联想,进而领悟到所听音乐的意境美。此刻教师需给予学生以相应的提示和引导,如旋律与歌词、音乐创作背景、图片等,让学生展开聯想,进入音乐想要展现的内涵,从而理解与感受到音乐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在审美想象力的过程中使既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又极大地增强了其审美的想象力。

(三)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作为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门类,主要是通过声音的传递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那么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审美创作力的培养呢?在我看来有一下几点:①审美演进,将学生已具备的各种审美能力演进到不同的行为习惯之中,如,《美丽的草原》一课体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同时可以想象到辽阔的草原如同一位胸怀博大的长者。在这一审美感知的前提下,使得学生对于长者更加的敬爱,这正是一种审美创造力的体现。②审美类比,将学生已具备的各种审美能力转移到相同或相似场景之中。同样是《美丽的草原》一课表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当学生在看到相似的场景中便会想起这部作品。这同样是一种小小的审美创造力的体现。

(四)培养学生审美评价力

首先审美评价取决于评价主体的个人审美能力。而音乐的审美评价能力则是受到了学生个人的音乐素养所限制。然而,就中小学的学生来说,其思想上以及音乐素养都还未得到完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持续提高学生的审美评判能力。对于音乐审美的判断力,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审美判断。这正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没类,其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音乐教师正是这一审美艺术传播的纽带和中枢。因此,我们应以最为严谨的态度及责任意识去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从而塑造出真、善、美的学生,使其热爱音乐,享受音乐,树立对美的正确观念。

三、小结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也不是教会学生识谱,而是为了使得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并喜爱音乐,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素养及审美能力。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增加孩子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其懂得欣赏音乐甚至是表现音乐。从而构建起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这也正是新时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与宗旨。

参考文献:

[1]陆莺燕.刍议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2]丁文.浅析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J].音乐大观,2012(11)

第9篇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

在改造社会和自然的过程中,对美的追求不断的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艺术的世界中对美得追求不仅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艺术本身的价值所在。所以审美教育成为了现代艺术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声乐技能的掌握和培养,也要重视对声乐教学所具备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充分的认识审美教育在声乐教学中的价值,利用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感知力。首先,审美是艺术长存的基础。在创作音乐作品的时候,审美观念的培养可以让人们能够借助歌词的内容更加明确歌曲的内涵和音乐的内容,弥补高校在校生在声乐表演中知识积累局限于教材,生活阅历相对少的缺点。让学生从整体上学会把握美感的所在,抓住艺术的真正魅力,从而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质量。审美观念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教师必须在学生进校时就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教育和培养,树立学生自己的声音形象,加深学生对审美的印象,逐渐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审美观念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

审美教育可以使声乐表演者产生愉悦的心理,切身感知自己所创作的音乐的美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能够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感知现实社会之外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激发他们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丰富学生的艺术情感,净化和熏陶学生的身心,让学生学会自主的追寻美好的事物。再次,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艺术离不开审美,独特的审美可以使学生彰显个性,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眼睛发现美、发现艺术。让学生带着美得和善良的眼光看待世界,提高学生的美育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声乐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沉浸在音乐的美感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欲望。同时也可以改变只教授技巧的枯燥和单调的声乐课程,以学生的感受为中心,改变教育的观念。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不能缺少审美教育,尤其是对音乐艺术的教育,融入审美教育,不仅可以熏陶学生的对音乐的感知力、增强艺术的感染力,还可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二、如何把审美教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审美教育有很大的价值,我们可以把审美教育融入到高校声乐教学中,从发音练习、音乐词曲和舞台表演艺术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同时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推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首先,在发音练习中融入审美教育。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只是介绍简单的发音技巧是不够的,单单的拥有好的嗓音也是不够的,在系统科学的发声练习中要教会学生让自己的声音具有艺术魅力。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靠老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己的体会,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自己的每一个发音当中都要融入自己的感情,让美好和善良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想象自己正在呼吸着天地间的精华,吐气如兰,发出的声音犹如精灵般在美丽的天空中跳跃。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让自己感到身心愉悦,同时也能让声音具有艺术魅力,感染更多的人。

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思维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其次,在音乐词曲的欣赏中融入审美教育。在音乐词曲的欣赏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词汇的运用,另一个方面是意境的表达。词曲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要教会学生欣赏词曲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举例子,如周杰伦的《烟花易冷》中的歌词写到:“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石板上回荡的是在等……”这段音乐曲和词都充满了凄凉的美感,简单的词汇塑造出来了一个古人痴情等待爱人的凄凉场景,意境优美,催人泪下,给人无限的想象力。在这些例子中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去体会词曲中的优美意境。再次,在舞台表演技巧中融入审美教育。声乐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除了要求声音优美、词曲意境优美、还要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舞台表演技巧。教师应该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给学生进行一些形体的和穿衣打扮的训练,避免学生在舞台上出现弯腰、皱眉等不美观的现象,这也是审美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提高艺术的美感。最后、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并且根据学生的个性寻找不同的培养途径。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教师对美的感知程度可以感染到学生,教师首先得有发现美得眼睛。同时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对美得感知力不同,不同的学生能发现不同的艺术之美,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与其不同的训练方式,使艺术和学生的天然特征完美结合。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人的审美观点也在不断的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观点,所以我们应该不断的探索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和声乐教学完美的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艺术兴趣,不断的在艺术的道路上追求完美。

作者:高茵 单位:邯郸学院

第10篇

那么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学会审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一、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堂课要上好,老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分析教材中图片和文字的含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有的审美水平制定教学目标。通过钻研,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了主观方向,但还不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因此,钻研教材不能停留于课本之中,还应把眼光扩展到大学教材、专业杂志,看一看同行是如何上这些内容的;甚至眼光要放到国外教材,通过比较,积累资料,丰富素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全面有效地完成。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多方位开发资源,进行大胆灵活的审美预设,精心设计好欣赏环节,提高学生的审美活动。

二、激发兴趣,提高审美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好动,如果一味地用传统欣赏课的方式循规蹈矩地讲解,太枯燥,教师应该用直观的教具或是内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上三年级的《点彩游戏》,这是一节绘画课,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能走进大师感受印象派画家用点彩绘画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上课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在一幅大作品上分组完成一小块点彩画面,这样一块一块的点彩拼凑到一起后学生惊奇地发现这竟然是一幅大师的作品。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到最高,教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这幅画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大胆进行审美想象,结果学生个个踊跃发言,妙语连珠。所以这节课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点彩的技巧,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大师作品的艺术魅力,给学生进行了一节很好的审美教育。

三、端正思想,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符合时代的审美意识,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崇高的审美理想,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只有树立了健康的审美观,才能用审美目标去鉴别美丑善恶是非,才能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树立崇高的理想。人才素质的要求应重视发展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在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在审美目标的规范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审美观。在不断的审美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完善了学生的思想心灵,对于培养新一代有重要意义。

四、教师引领,促进学生成长

在小学审美教育中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是以艺术欣赏为途径来教学艺术知识技能,不是让学生通晓艺术作品的背景,不是要学生熟记欣赏的艺术作品,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对艺术能有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并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审美、具备鉴赏美的能力,教师可以从经典着手,因为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经过历史的考验后愈发显示出它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要把生活与经典有机结合,努力做到宽泛与精到、大众与经典相统一,切实体现审美教育的多元性和时代性,从而多层次、多方位地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

五、遵循规律,逐步提高

人的智力发育对教育的需求不是从同一个圆心出发逐级向外扩展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相应的审美能力也有所不同。审美心理学认为,审美心理的成长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就小学生审美本身而言,文化形态的审美尚处于被动向主动转化时期,因此欣赏的内容也应从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形式和内容入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过渡。从低年级学生的审美发展来看,适合欣赏与儿童生活最贴近的少儿美术作品,它有别于名家名作,不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技巧要求很高。儿童创作的作品充满了童趣,亲切自然,易于被学生们领悟,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关注美术作品所使用的材料,认识材料的形状、色彩、质地、性能和作用,并适当学习国内外美术史的知识,对中西艺术进行感悟和对比分析,学会写一些短小的赏评文章,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个性化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俗语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还有很多,只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使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多欣赏、多评论,就能让学生在美术欣赏中潜移默化地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教育性,审美性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这是由于音乐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2](P65) 但是,音乐教育除了应该实现其审美价值、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之外,是否还应该背负其它的什么责任呢?在此,我想说,在音乐教育中,不应只注重音乐,还应注重教育,它是音乐和教育的统一体,既背负着实现音乐本身价值的使命,又承担着实现其教育性的责任。音乐教育从内涵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通过教育学音乐,这是音乐教育的直接目标;2) 通过音乐教育人,这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这相辅相成,不可分割。[3]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在目前的音乐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忽视和轻视教育性的现象,有的认为:要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就必须舍弃其教育性,认为凡是与德育、智育有关的内容都应回避,绝口不提与此有关的话题,人为之要与德育、智育沾点边就会让音乐变得不纯粹,不够审美。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音乐为本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活动必须围绕音乐本身来开展,必须

­­­­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陈伟(1976 - ),男,福建古田人,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音乐教育。

在思想音乐本体价值的基础上再去追求其他方面的价值,于是一些人就认为音乐教育只要以音乐为本,一些教师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的这一理念,甚至是误解了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他们把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和教育性看成了两个对立面,因此无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的确,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根本,但是,音乐教育强调其审美本质并不是要将其与英语的教育性分离,哈克博士曾说:“一个仅仅为自身而存在,仅仅为自身而有用的学科,例如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教育,无论从可能性还是从逻辑上将,是不可能被视为学校的基础学科的。”所以我们应不仅仅让音乐教育在满足学生和整个社会的需求所具备的所有合理的潜在好处充分的展示出来,而只一味强调以音乐为本而忽视和轻视音乐教育性的做法,无疑是将音乐教育推到了一个极端,从而使其与整个教育相脱离。

所以,音乐教育应是审美性与教育性相统一,这才是此次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那么我们在真正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呢?又有什么影响了审美性与教育性的有效结合呢?

一、教师自身素质

二十一世纪是普及和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时代,更是强化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的时期,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合格所包含的内容已不再只是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形式及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4](P92)

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可以说师德素质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教师的师德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品德,继而影响到学生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学生成长道路的正常发展。现在有些音乐教师就存在这种现象,认为音乐课无非就是听听歌、唱唱歌,没什么事,在意识上并不重视音乐课,也导致了对学生的忽视,忽视自己言谈举止的规范。比如上课随随便便应付了事,对学生上课的情绪感受不闻不问,另外有些教师还会嘲笑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说些尖酸刻薄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这你都不知道”等。殊不知这样的话语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让他们从此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如果是这样的音乐教师上课,可以说根本没有审美性可言,更谈不上教育性,所以,在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尤为重要。当然,教师的其他素质培养也同样重要,如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学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外音乐活动组织能力的培养等。

二、教学理念的单一

现在的音乐教育不再是只唱几首歌曲、听听音乐而已,而是有其更深层的内涵。我们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热情的人,一个公正的人。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有不少的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唱与听,也就是单一的注重音乐的审美性,这样往往导致了学生在上音乐课过程中另一个同样重要环节的缺失,那就是对学生情感、情操、人格教育的缺失,音乐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唱与听的技巧,而且要在音乐艺术非为的熏陶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5](P92)

三、适合于学生作品的匮乏

校园歌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2](P65) 然而,现如今适合于学生的校园歌曲实在太少,更多的是时下的流行歌曲充斥校园,虽然在这些歌曲中有好的作品,但也不乏低俗的音乐,而有些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就将一些低俗的音乐不加选择地搬入音乐课堂,这样不仅不能在这样的课堂上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音乐教育,反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价值取向产生负面影响。当然造成这一现象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流行歌曲充斥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而青少年中也普遍存在追星热和明星梦,但更重要的原因应是缺少好的校园歌曲,因为没有好的校园歌曲,就没有办法吸引学生的兴趣,那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和教育性也就无法实现,而现有的流行歌曲又不一定都具有教育性,有些甚至有负面影响,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有一支好的、专业的青少年儿童歌曲创作队伍。

四、教学形式的单一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能够在一堂课中完全的集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学形式单一,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并对音乐课失去兴趣,这样学生也就感觉不到音乐的美,也就更没办法将音乐教育的审美性继续延伸,从而达到其教育性了。如果教学过程过于花俏,这样的课看起来好像学生学得很有兴趣,但又往往忽略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我经常在听课的时候看到,很多教师在上课时,整节课都教学生做这个游戏,音乐还没听半段又要学生做另一个游戏,一节好好的音乐课上到最后让大家觉得是在上表演课,学生是上得很开心,但是对于音乐的理解很难说能谈得上,也就很难能谈得上其教育性,在这点上,我觉得一些教师应该把新课改理论好好理解一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别忘了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课堂的核心和根本不能丢。

所以一切的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各种教学形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偏离了所要教授的内容的话,就会是音乐可变得面目全非。[6](P7)

课改已全面开展,但是还是会有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会不断显现,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明确应该做什么和不断获取解决的办法,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不仅能体验到音乐的审美性,还能在音乐课堂上得到良好的教育,让我们的音乐教育真正做到其审美性与教育性完美结合,把我们的音乐教育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曾蓉萍. 音乐教育与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J]. 江西教育科研,2007,(2):17-18.

[2] 郭声健,殷瑛. 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对目前音乐教育中忽视和轻视教育性现象的批判 [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65-68.

[3]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 [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4] 刘冬梅. 深入理解新教育理念,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 [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93.

[5] 耿国栋,耿国梁. 艺术教育的综合化 [J]. 山东教育,2007,(1):92.

第12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早已上了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也是这么做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审美素养像他们的道德情操一样,不便考查,也难以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硬指标,所以,它只是教学的软任务。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这个任务往往成了一种“摆设”。

其实,审美不应该仅仅是一项教学任务,它应该成为一种教学境界,一种师生共同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它既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更遵循教学规律。它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等因素和谐地相互作用。一堂理想的语文课,教师会感到游刃有余,学生会觉得如沐春风。

语文课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加强诵读和联想,在阅读范文中充分感受美

荀子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熹也说:“大抵观书先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因而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通过熟读精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作者的感情、语言化作学生的感情、语言。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体验创设一种情景,做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此外,教师还应分外珍惜、精心呵护学生可贵的美的意识,在阅读范文上下工夫、花力气。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那种特定的意境,学生就会主动积极的去发现美、感受美。如《,你在那里?》一诗,热情讴歌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深情表达了亿万人民怀念的真挚情感。教学中,引导学生口诵饱含深情的字字句句,心想人民的好总理的桩桩事件,作品奔腾的感情潮水,是一定能涌进学生的心田的。学生一定能和诗人的满腔热血融为一体,引起强烈的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在课文分析中讲出美,引导学生正确鉴赏美

现行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字、词、句、篇表现出来的。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人情。”教师通过对这些字、词、句和相关内容的讲析,达到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使学生受到理想情操的教育,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目的。在课文分析中主要抓住课文中本身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进行挖掘讲解。如《藤野先生》中说樱花“像绯红的轻云”,辫子“宛如小姑娘的发髻”是比喻,是真实的美,说“实在标致极了”,是讽刺,而“头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油光可见”,则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和讽刺,这样的描写,将那些借出国镀金捞取名利的浪荡子弟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对他们油然而生厌恶之情。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荷塘月色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中。由此看出语言的中介使学生感觉出景物中所寄予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这就是美的语言所产生的奇妙的效果。再如杨朔的《荔枝蜜》的意境,是通过作者感情的变化发展表现出来的,创造者是讨厌蜜蜂,后来喜欢蜜蜂,继而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作者正是这样以自己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有层次的展示了深远的意境,热情的讴歌了劳动人民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只要注意引导学生细细体味,就可以感染学生,让他们懂得勤劳奉献才是真正的美德,引导他们正确鉴赏这种美。

三、注重说写训练,培养学生创造美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创造美的能力,仅靠范读和讲解赏析课文是不够的,还应加强说写训练,让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让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审美能力才能得到深化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