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

时间:2023-05-29 17:39: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发展战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发展战略

第1篇

资源与环境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还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而随着近年来地球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环境形势的日趋严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认识到该模式是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根源。所以,要想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战略实现,那么就需要将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将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来,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切合的一种经济增长新模式,能够从机制上解决及消除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矛盾,真正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旅游业是对资源保护、环境有着相当严格要求的行业,在旅游业中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的展现了旅游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原则,对社会及经济的长远发展均具备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旅游循环经济及其战略体系

一方面,循环经济明确的要求人们要采用友好的方式将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利用起来,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依托为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如何有效的保护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如何真正的实现在旅游业中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不断循环,是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及关键;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有着较强关联性与综合性的一个产业,旅游业的运行主要包括六大要素,也就是“住、行、食、娱、购、游”,并且还涉及到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及行业,有助于在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以及旅游要素之间及其内部形成循环网、循环链。另外,在旅游业中,当前已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予以实施,基本上其思想保持一致与相关的循环经济理论,旅游业是最理想的循环经济发展载体。

从总体上来看,旅游循环经济是广泛的涵盖旅游活动六大要素、旅游开发活动以及旅游区农业、工业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并且对各类新型技术的应用为支撑,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以此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再修复、再利用、再思考五原则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富有时代气息的旅游循环经济明确的要求要严格的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进行开展及开发,借助于资源持续循环利用、生态旅游、清洁生产、发展循环超市、绿色认证、绿色消费等方式,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旅游资源,无害化处理废弃物,以实现“最低污染、高效利用、合理开采”的目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推行及建立,既能够大幅度的提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充分的保护生态环境,极大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切实的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赢,同时还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纳入消费与生产,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不断恶化循环、过度消耗资源的旅游方式,促使旅游业始终健康、有序及科学的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具备着相对较强的综合性,其广泛的涉及到了旅游活动六大要素、旅游开发活动以及旅游区农业、工业等社会活动,因而旅游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就需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并且由动力系统、理论系统、目标系统、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和参与层面系统等部分构成及运行,以此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实现。

二、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建立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及循环利用旅游资源,并且深刻的意识到资源及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促使整个社会均认识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应用循环经济模式的迫切性及重要性。另外,要强化循环经济理论的培训学习,提高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游客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最大限度的利用各项资源,在利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以便于促进资源配置率的提高。

(二)积极提倡“绿色旅游”

“绿色旅游”明确的要求旅游目的地均尽可能减少破坏,控制污染,提供安全、卫生以及清洁的旅游环境;旅游经营者应当对不危害游客身体健康的产品予以提供,进行正当、公平的竞争,自觉坚持诚信为本,与此同时,行业协会应当将行业自律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游客在旅游中要负责自身的行为,为东道主及自身的共同利益进行有益坚强的度假旅游,大力的倡导“公平旅游”以及“绿色旅游”。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律,规范可持续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业普遍存在轻管理而重经营、轻保护而重开发的不良状况,资源保护措施和旅游环境保护措施滞后,不但缺乏有力的立法来保障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并且环境资源保护的地方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中也有着相当多问题存在。因此,在对旅游资源保护进行立法的过程中,应当切实的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对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管理,使旅游服务产业走向法制化且生态化的进程,实现旅游全过程对环境的无威胁、无污染。在设置立法条件和立法思想时,要充分尊重生态规律,贯彻落实3R的循环经济原则,多维度的保护与节约资源环境,从而减少或者消除游客和旅游企业对环境所带来的间接亦或是直接的负面性影响。

三、结束语

第2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4-0027-02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创新特点。这些国家已经完成了科学技术领域的改革,发展科学技术是为了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而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科技成果的利用。

对俄罗斯而言,走上创新发展之路是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在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大多数俄罗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乏力。世界经济需要的仅仅是俄罗斯提供的自然资源,并且还须有某些其他条件,如地缘条件。因此,俄罗斯就是为各大洲提供资源的巨大仓库和桥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大提高俄罗斯产品成本中智力劳动的比重,以此来弱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西伯利亚在俄罗斯的地位恰如俄罗斯在全世界的地位。与整个俄罗斯相比,西伯利亚走创新发展之路更为迫切。

尽管目前国际市场对俄罗斯特别是西伯利亚高新技术成果的需求还非常有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俄罗斯正在加快变成世界创新体系的智力供应地,向许多国家提供“创新原材料”。

50年以前,西伯利亚就开始积极发展科学事业。今天,在西伯利亚地区科技领域的从业人员达6万,其中新西伯利亚州占40%,鄂木斯克州占15%,托木斯克州占11%,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占12%。目前,该地区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和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下属的西伯利亚分院的研究所,以及国立病毒学和生物工程学研究中心,它们从事物理数学、技术学、化学、生命和地球学、人文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

西伯利亚地区拥有一些颇具潜力的分类科技中心,它们依托不同规模的创新项目而生存和发展,例如超大项目(俄罗斯突破性技术)、国家项目、西伯利亚跨地区大型创新项目、战略性创新类项目、西伯利亚社会领域项目、燃料能源系统项目、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工业项目、高新技术部门项目、人口和卫生项目、西伯利亚天然气化学工业项目(鄂木斯克、克麦罗沃、新西伯利亚),西伯利亚硅业项目、动力电子工业项目、教育项目、西伯利亚的石油加工和石化工业项目(鄂木斯克、阿钦斯克、苏尔古特、新西伯利亚),铁路运输自动化诊断系统项目、俄罗斯利用硅技术的太阳能工业项目、仪表制造业项目、利用煤炭生产的最佳燃料项目(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阿钦斯克、新西伯利亚),俄罗斯自动化热电工业项目、生物工程学项目、电力灰渣利用项目(新西伯利亚),安全更换和铺设地下工程管线的新技术和设备项目、光学电子反恐系统项目、集成工艺项目、住房和公用事业项目、节能环保新工艺项目(新西伯利亚),地质勘探新工艺项目(新西伯利亚),大气和水域光学通讯项目、航行和干扰精准武器系统项目、新材料项目、农工系统项目、氦利用工艺项目(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等。西伯利亚地区的战略目标是,构建一个创新型、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它的发展指标应该与我国欧洲部分的中央地区持平,个别指标应超过后者。例如,居民生活水平指标应高出25%~30%;在不久的将来,地区生产值年均增速应高出全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0.2~0.5个百分点;从21世纪后半叶起,西伯利亚人口年均增量当不少于5万~15万。

为实现上述目标,近期应完成以下一系列任务:

1 进行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大规模技术改造,确保生产俄罗斯的全新产品和开发服务项目(其中包括教育和医疗卫生),还要把俄罗斯生产中劳动、材料和资本耗量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减少到30%~80%。

2 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进行根本性改革,以满足经济社会领域对高素质管理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需求,这些人员的专业技能应符合当代创新社会持续而有效发展的要求。

3 改变西伯利亚地区落后于我国欧洲地区的状况,实现交通运输业、能源业、建筑业和社会基础设施各部门的超前发展。

4 利用国家与私人企业的合作关系,实施大型投资项目,发展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业。

5 提高自然资源的深加工能力,争取使其占工业生产的比重相当于我国欧洲地区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未加工资源的外运和出口。

6 建立一个高效的创新系统,保障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和产品。该系统应包括依托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和俄罗斯医学科学院下属的西伯利亚分院科研机构成立的两三个中心,其技术工艺和创新水平应达到世界级水平。该系统应满足俄罗斯对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需求。

7 改造和大大提高“东部一西部”和“南部一北部”交通物流通道的通过能力,使东南亚、西欧和北美地区经西伯利亚的过境物流和客流提高5%~10%。

8 利用环保技术工艺实现经济增长,在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保持最佳的生态环境。

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旨在扶植西伯利亚发展的重要文件中,都明确规定了要完成上述任务。其中最主要的文件有:西伯利亚2025年前联邦专项纲要、西伯利亚2020年前发展战略、西伯利亚战略(政府与企业相互合作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和西伯利亚2020(2030)年前经济发展战略(关于修改2020年前战略的一系列建议)。

第3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 发展战略; 对策建议: 湖南经济

目前,湖南正着力于推进“中部崛起”、“和谐湖南”,其中生态湖南是建设“和谐湖南”的基础和重要标志。用生态经济观念构建“和谐湖南”是湖南省对当今世界现代文明进步主流和国内外环保大势所趋的积极回应,也是吸取国内外生态教训与忧患之后,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明智选择。在中国环境保护依然存在严重危机的现实面前,湖南不能不选择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富有时代新意的“生态湖南”,已不仅仅只是环境保护的层面,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具有现实可行性和战略必要性。湖南21世纪发展战略将是一个生态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战略。

一、湖南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的优势分析

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若纵向比较则成就巨大,人均收入在中部地区率先由总体小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湖南人的生活多有奢侈之风,其高消费意识直逼沿海发达地区;湖南良好的自然生态在国内外皆有好评。应该说从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有诸多有利条件。

1、湖南具有较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且三面环山,山清水秀,湖泊遍布,水源充足。其自然地理环境区位优势显著,尽管近年来也有旱涝灾情发生,但由于生态以及旅游经济的发展,湖南保留了许多原生态的地貌特征。湖南的水系更为发达,湘、资、沅、澧等九条江河经洞庭流入长江,全国七分之一的水在此汇聚。另外湖南地域上不沿海沿边,少有赤潮、台风等海洋性突然袭击的灾难影响,也很难产生沙尘暴、特大干旱、沙漠化等北方经常性的自然灾害。

2、湖南森林覆盖率、生态和物种多样性良好

湖南1993年率先实现“消灭荒山”目标,1997年实现全面绿化,林业生态综合发展。2004年完成造林面积33.37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16.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4.32%,居全国第三位。自然生态系统以植被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为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灌木丛生系统和草地、湿地系统群落多样,物种丰富。全省野生植物物种已记录的种子植物4324种,分属248科1245属,其中不少是湖南特有种。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有79种。全省已知的各类脊椎动物826种,列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有113种,其中一级重点保护动物22种,二级保护动物91种。至2004年底,已建立了不同级别、层次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84个,共计104.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9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市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42个。

3、湖南旅游业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湖南旅游在中部地区有领先优势,在全国和世界也具比较优势。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张家界,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7处,有国家级4A级旅游景点13个,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座,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5座,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近年来,湖南旅游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占GDP的份额年年增长。2004年旅游总收入达370.3亿元,其中全年入境旅游者55万人次,创汇3.1亿美元,入境游已居中南六省第一位,标志着湖南正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迈进。

4、湖南具有发展生态经济雄厚的人才储备和科技力量

湖南每年培养上万名农业、林业、旅游本科毕业生、硕士和博士。拥有像袁隆平院士、官春云院士等一大批从事农业、林业、旅游生产科技研究的专家学者,加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研究所、湖南林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多年来在农林产业领域、环保科技领域探索的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具有强大的生态科技优势。

5、湖南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化呈现良好趋势

湖南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上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污染,“三废”和大气污染得到较好控制。近年来以水资源优化为重点,并确立了上游城市对出境水质负责的行政首长问责制度。在资源供求紧张,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下,没有再走粗放增长的传统老路,而是努力探索内涵增长之路。2005年,湖南长沙被评为中国城市规划能力前三甲城市就足以说明这点。体现出湖南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的走势日益强劲。

二、湖南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的劣势分析

湖南和其他各省一样,发展受到这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这也是湖南经济要实现生态经济的转型所面临的最为困难的问题。

1、湖南是人口大省,人口众多,社会压力巨大

截止到2004年,全省总人口6697万,计划外生育仍然存在。全省每年出生3万名弱残疾婴儿,男女性别失衡逐年增加,人口的数量和素质问题不少。2010年前后,湖南适龄劳动人口处于高增长期,就业矛盾突出。全省乡村人口4430多万占总人口的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43个百分点,农村人口的转移任务艰巨。

2、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关键资源严重不足

全省耕地面积为392.2万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人均耕地0.9亩,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6%,有56个县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1.2亩警戒线。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少数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但总体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少。全省不能满足需求和自给的矿藏达23种,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5宗支柱性资源大多短缺。

3、生态环境明显恶化

建国以来,全省平均每年水土流失发展速度为1.59%,治理速度只有O.54%,近年全省水旱灾害频发。城市生态环境表现在水污染呈发展趋势,威胁到饮水水源。另外湖南明显形成湘江流域和沅水流域两条酸雨带,特别以长沙为中心,北起岳阳、南到

永州的流域性酸雨带,已成为全国最严重的酸雨区之一。

4、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非常不足

由于湖南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各地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有的急功近利、顾此失彼,违背自然规律,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过度开发,有的忽视污染防治措施,规避环境监督管理违规生产,有的为了政绩大抓形象样板工程,却对环保设施匮乏和环境污染熟视无睹,造成问题积重难返。

三、湖南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民经济转轨、波动中快速增长、整顿治理经济环境、经济全面高涨四个历史时期中,从一个处于跨区域的过渡性省市地位发展到在中国中部地区具有较重要的地位,正力求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极。和谐湖南的提出是以生态湖南为发展基础的,其意义在于用生态经济观念决策社会发展。制定湖南新时期与国际环境和国情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战略。

1、制订生态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科学布局经济建设

湖南应该把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重要的战略。把发展生态经济内容列入湖南“十一五”计划,并做好2010年以后中长远总体规划,使之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重要的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具体制定湖南不同区域、城乡体系、生态园区等不同层次的生态经济发展计划。制订绿色GDP经济核算体系和发展评估标准,使不同经济水准的区域、不同自然基础的地区都可以找到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挑战机遇并存的形势下,湖南争取东部科技和项目资金投入,利用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市场,需要率先打出生态牌,以生态经济战略提升湖南经济质量和区域竞争力,确保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2、发展以长沙为核心的长株潭生态经济带,形成湖南生态经济腾飞的增长极

在前不久的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的排名中,长沙的城市规划能力居全国第七,长沙综合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9位。这无疑是长沙近几年城市建设一直致力于生态建设这个主题的良好注解。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政治、文化影响力,长沙都当仁不让是湖南最重要的城市。因此,发展以长沙为核心的长株潭生态经济带,形成湖南生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形成集聚和辐射功能较强的城市大生态经济圈,以此带动全省生态经济的全面腾飞。

3、优化经济结构,用生态经济催生新兴产业

生态经济是一个高度综合复杂的系统,它涉及的核心问题始终与经济运行相伴相生。不仅事关经济决策,更重要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湖南具有生态资源和发展优势,但这种优势的转换在于生态资源经济化和市场化。只有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中才能达到发展生态经济目的。但处于欠发达地区的湖南,生态经济建设的每一个具体的实践,都必然要求触动现存生产和经济结构。未来生态经济将逐步淘汰一批老行业,改造一批现有的行业,创立一批新型的行业。因此,发展生态经济可以把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环保产业、生态旅游、绿色贸易等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并横跨三产业实质连锁起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组成新的经济结构,抢占市场经济新高地。

4、优化工业产业整体素质,走生态工业化道路

对湖南而言,首先必须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绿色加工业,尤其是提高纺织、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产品的生态技术含量,改变向东部地区输出粗加工产品的状况。其次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优先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第三是利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四是促进有限资源向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集中,支持支柱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

5、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

湖南农业发达,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基地,也是农业大省。但却不是农业强省,虽然拥有一大批像袁隆平、官春云院士那样的农业专家,但湖南在传统农业改造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像广东、浙江、江苏、山东、辽宁等省份。因此,湖南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中心,走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之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向发展。利用生态优势,积极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生产和精深加工。

6、加强对外合作,推进湖南生态经济一体化

湖南要发展,必须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应在巩固提高传统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开拓新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扶持一批具有规模、品牌和市场优势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到境外投资,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吸引投资的同时,重视技术尤其是高、精、尖技术的引进,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切实做好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工作,使技术引进成为湖南加快工业化的助推器。湖南资源丰富多彩,民俗风情别具特色,比沿海发达地区有优势,张家界、武陵源、南岳衡山、炎帝陵、舜帝陵、岳阳楼、洞庭湖等都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国际品牌。要保护好世界遗产和各类自然风景区,使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互相促进。另外,通过建立各种形式的生态开发区和生态示范区,是提高生态环境效益,促进自然生态与经济建设发展的有效形式,能够促进世界高新技术与湖南生态资源的良好结合。

第4篇

 

1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1对于农业投入不够

 

由于我国政府对于农业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投人规划,导致许多地方的农业投人不够,基础设施短缺。纵观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许多地区的农业设施还是1960年左右建设并投入使用的,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大部分的农业设施已经无法承载巨大的工作量,在发生自然灾害时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抵挡。这大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土地政策不完善

 

现如今,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土地政策也并不完善。我国的土地政策不完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现如今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导致土地向外转包十分困难,造成大量的耕地浪费;其次,有许多地方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导致没有一个固定的承包关系作为农业发展的依托;最后,长期的承包关系难以实现,而短期的村承包关系又会对土地造成伤害,影响农业发展。

 

1.3农业结构不合理

 

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也有着越来越复杂的需求。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结构都不十分科学,许多农民仍然沿用老一套的思想,只种植单一的农作物,不愿意种植更多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作物,导致土地附加值不高,无法获得理想的收益。而许多地区更是出现农业生产分散的问题,没有将农业生产形成一定规模,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

 

1.4劳动力素质差

 

长期持续的贫困,使农民速度亟待提高,根据调查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真正能够完成高中学业的人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小学或者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偏低,因此,九年义务制教育在农村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使农村劳动路的素质表现出比其他地方更差的状况。虽然现如今农业生产中存在严重的劳动力过剰的现象,但是,髙素质的技术性农业人才仍然少之又少,一些素质较强的年轻人在城市化的大流中逐渐的走向城市,而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往往都是一些知识文化水平不够的、对于农业生产相关技术一无所知的老弱妇幼。这些人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对于新型的思想观念接受起来十分困难,对于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强。不仅如此,许多农村的基层干部不具备带领农民进行与时俱进的农业生产工作的能力,要么这些基层干部本身就不具备前瞻意识,没有足够的能力带领农民进行更有效率的生产;要么就是不重视农业生产,仅仅将目光放在日常工作的处理上,这样一来,农业发展自然停滞不前。

 

1.5科技设施不完善

 

与其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农业科技的开发与应用上。首先,由于对于农业科学的投人不足,导致相关的研发工作受到阻碍,农业科学的成果不多。其次,许多农业科技产品没有被广大的农民所认识和接受,在实际的使用率上十分不理想。即使进行了农业科技产品的推广,也因为推广手段存在许多问题,不能被农民所接受。最后,我国的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大多只停留在理论上,在实际使用上还有一定的距离。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2.1加大经济投入

 

要想从根本上加强我国的农业经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加强经济投入的力度,通过加强经济投入,将老旧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整修和替换,这样能够更好抵御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有更大帮助的设施投入使用。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要重视基础设施的后续保养和管理工作,定期进行保养,让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2.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依托,必须真正将土地增值,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才能从根本上将农业生产的效率提升上来,要积极的寻找既能够让农民收入增加,又让土地增值的方式。首先,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条例,在进行土地流转时,要严格按照管理条例进行手续的办理。其次,要通过鼓励农民进行转移的方式,将小城镇的土地进行利用,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2.3丰富农业结构

 

要改变农民的传统思想,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农民认识到当前的社会情况,主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将农产品的种植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从而扩大市场,扩大规模。不仅要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集聚区,通过产业化的农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还要积极探索更多的方式提升竞争力,如建立工厂,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等方式。

 

2.4提高劳动力素质

 

首先,要将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升上来。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农村农业生产工作中的领导角色,对于农民来说是一个引导者一般的存在,基层干部的素质提升上去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率自然也会随之提升。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基本干部的素质,就要对基层干部进行培训。除定期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外,基层干部本身也要树立起学习的意识,不断进行关于管理和农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公能力,带领农民群众更好地发财致富,发展农业经济。

 

其次,要积极的培养农业生产人才,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水平提升一个档次。首先,可以将留守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系统的教育,鼓励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到农业发展水平更高的地方进行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接收更多、更新颖的农业文化,提升市场意识。同时,通过学习,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也会掌握更多有用的技巧,这些技巧将会在实际的使用中大大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其次,农村基层政府也可以将一些农业专业的大学生及具备相当农业技能的人才引进来,让这些人才将自己的所学教授给在农民,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总的来说,一方面,鼓励农村的人去到更发达的地区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鼓励这些学有所成的人回到农村,用自己的所学为农业生产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鼓励这些人走回农村,政府要给这些人一定的鼓励,通过对他们进行投资和承包土地等方式,吸引这些人回到农村,解决现如今农业生产中的诸多问题。

 

2.5发展农业科技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研究的投人,鼓励农业企业积极进行创新和研究,通过对科研人员待遇的提升和相关福利政策的制定等手段,加大科研力度。其次,加强对于农业科技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经济投人,将更多具有更强技术能力和水平的研究人员引进来,鼓励他们更好地进行农业研究。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县区; 经济发展; 战略思考

壮大县域经济,说到底是个战略问题,也就是一个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性的、根本性的、长期性的问题。针对阜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环境现状,借鉴九年来的转型经验,要实现县区经济快速发展,应采取以下战略。

一、大户强村战略

实施大户强村战略,促进农户和集体两个层面共同发展,有利于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完善以土地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以大户强村为主体,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户支撑强村,强村带动大户,有利于农村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有利于政府和涉农部门转变职能,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示范、引导和服务。

二、工业强县战略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一要以“工业年”活动为契机,立足产业发展,加快整合工业,打造产业集群。二要立足市场培养,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发展高新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三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县区工业新突破。四要重振乡镇工业雄风,壮大县区工业基础。

三、民营主导战略

我市在经济转型中坚持“民营为主”的基本方针,注重启动民间资本,制定了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及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民营经济营业收入、增加值、税金均增长20%以上,民营经济比重占60%以上。这是实施民营主导战略的基础,也就是说,发展民营经济还有很大的空间。

实施民营主导战略,首先,要牢固地树立县区经济以民营为主的观念,坚持民营为主不动摇。其次,通过租赁、联合、兼并、出租、股份制改造、拍卖等形式,改造和重组国有集体企业,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改造,大力引进民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三,积极培育、扶持、引进民营企业,特别是引进知名度高、带动大、行业领先的民营大企业、大集团,支持有品牌、有市场、有发展潜力的大企业,扩张规模,提升档次。第四,要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合理引导民营经济的产业投资,放宽民间创业的准入限制,对民间投资给予优惠政策。第五,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民营企业家和优秀管理者,使县区企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科技创新战略

目前,我市县区科技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科技意识淡薄,劳动力素质低下;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科技推广应用面不大;科技人才缺乏;缺乏足够的投入等等。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一是要增强科技意识,创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二是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入体系。三是积极推进科技合作。四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线。五是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六是突出科技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七是突出技术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八是鼓励各类人才向县及县以下流动。

五、产业化牵动战略

产业化牵动,就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产品、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条龙型经济实体,以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目标,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抵御市场风险、承载农业劳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路子,从而建立起农业新型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施产业化牵动战略,一要有特色。特色经营就是通过培育和强化区域的经济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县区经济竞争力。就是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如我市的生猪、奶牛、肉羊、肉驴、白鹅、杂粮、南瓜、食用菌、林产品等产业,各具特色。二要建设好龙头企业。这是关键条件。要培育和发展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如双汇、伊利、美中鹅业、田园、新金隆木业等,使其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加快龙头企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和引进科技型、流通型、加工型龙头企业,并在项目申报、审批及土地征用、税费征缴等方面予以优惠。同时还要建设好主导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组织,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运行机制、政策措施等。

六、项目带动战略

项目是联结生产要素的纽带,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的有效载体。实现县区经济率先突破,重点在工业,核心在项目,尤其要有一批投资项目拉动。有了项目,发展就有了载体,突破就有了支撑,工作就有了抓手。项目带动战略就是通过大上、快上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来支撑县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

目前,我市围绕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全力组织项目攻坚战,一批具有牵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有竣工投产的、在建的、储备的、洽谈的项目等。这些项目对县区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一是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围绕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社会事业类项目,做深入细致地可研论证,建立和充实项目库,保持项目建设的连续性。二是做好重点项目的包装策划、谋划、宣传推介和争取工作。以项目拉动投资,以项目支撑产业,促进县区经济快速增长。三是建立健全抓项目机制和项目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完善项目工作考核激励办法,对在项目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真正把项目责任落到实处。四是要优势产业上下延伸、上下游产品互为依存、要以工业园区为切入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循环发展。

除此之外,实施扩大开放战略,必须跳出县区经济就是县内经济的思维定势,开拓视野,树立大开放、大市场、大资源、大发展的意识,走出一条以大开放实现大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自然条件优越

董家口港区坐落于胶南泊里镇南部,近海自然水深平均-15米,距岸1000米水深可达-20米,常年不冻不淤,其优越的建港自然条件在目前国内稀缺深水良港的现状面前显得越发珍贵。

(二)区位优势

根据规划,胶州湾内煤炭、矿石等干散货码头及液体化工码头功能逐步向董家口港区转移,前湾港区将发展成以集装箱为主的专业港区,董家口港区将发展成为以干散货、液体化工为主的国家重要能源储备运输中转基地和交易市场,青岛港口货种类型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三)面临机遇

近年来,青岛胶州湾内各港区货物吞吐量增长迅猛,其中前湾港区已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现港区规模将无法满足需要,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面前,特别是在积极推进港口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科学拓展新的大型港口作业区。

(四)带动效应

董家口港完全建成后总吞吐量将达到3.7亿吨,这将创造30万以上的就业岗位。同时,董家口港区的建设和开发,也将带动其周边临港工业和相关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吸纳更多的外来人口来胶南投资兴业,这就为胶南城市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胶南董家口港及临港经济发展战略

(一)积极宣传、争取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建设亿吨大港,需要很多条件,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是前提条件、同时资金是个大问题,港口投资者要看这里有没有大的项目给港口提供稳定的运能需要,有没有廉价的铁路以供输港,大项目投资者和铁道部门又在观望港口到底能不能建起来,迟迟不敢投资,这就形成了一个互相观望的怪圈、信心的怪圈,这是胶南甚或青岛都无法解决的。对此,我们只有作省和国家层面的宣传、游说工作,向他们宣传董家口的优越条件和前景,争取他们的政策支持,只有省或国家的力量才能为投资者提供信用信号,使他们大胆的投资,这个怪圈就解开了。从河北曹妃甸和天津的滨海新区发展的经验看,只有在国家的强力支持或国家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即在国家信用的强力支撑下,各种基础设施及铁路、公路才会有投资,才能构筑完善畅通的集疏运网络系统,才能发展多式联运和沿海支线运输来拓展港口对内、对外腹地范围,利用多种运输方式为港口发展吸引更多的货源。

(二)要重视规模化临港经济的发展,要招大引强,走高端之路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从三湾一海地区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看出:临港经济的高效益、规模化发展战略形成了大进大出的全球化大生产格局,提高了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发展。而董家口港和临港工业区还有一个不利条件,即周边缺乏丘陵和山地,港区浅滩和虾池比较多,回填土方并加固及对虾池的补偿等费用很昂贵,如此一来,港口和临港工业区的土地将很昂贵,我们只能招大引强,走高端之路,只有大企业、高科技企业才能用得起这昂贵的地。因此,董家口港的临港经济建设更应该重视高效益、规模化,要增强产品竞争力,塑造高端产业,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深化港口群产业链协作,培植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经济中心

渤海湾及山东半岛海岸线长,沿海多海岛、港湾,为港口建设提供了较便利的建港环境条件。借鉴三湾一海地区的经验,我们要跳出董家口港来看董家口港,青岛前湾港、烟台港、威海港、日照港要高起点制定专门发展规划,抱团发展,要整合资源,科学分工,对各个港口进行功能定位,确定航运中心、支线港和喂给港的不同功能,建立各类港口的合作关系,不能搞恶性竞争,大家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同时,加快建立统一的全国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口岸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口岸物流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促使我国沿海主要港口成为具有国际中转、物流分拨、仓储加工、商品展示、临港服务等全方位增殖功能的现代港口。要根据各港口的特点进行临港工业产业链设计,建设高效益、规模化的临港经济。此外,要利用优良海港和海湾,在积极发展现代化造船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海运物流,选择适合的骨干产业进行重点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出口创汇能力,如我们目前已引进的中石化LNG项目、中铝项目、青钢搬迁项目等就是看好董家口港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港口大进大出的特点;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临港经济中心。

(四)顺应港口建设,大力发展我市物流业

由于没有铁路,加之离青岛主城区较远且缺乏大型批发市场和物资集散地,胶南的物流业一直不发达。随着青岛经济重心西移,董家口港以及青连铁路的建设,港口物流经济成为胶南新的经济增长点。胶南市区位优越,工业基础雄厚,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达到近600多家,2010年及2011年,跨海大桥和隧道将相继通车,胶南物流业将迎来革命性的发展。对此,一是加强规划引导。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聘请国际知名设计公司规划设计,重点抓好王台纺机石化物流基地、临港经济开发区物流园、董家口海上物流区三处物流基地的规划开发,明确定位,集中力量,加快发展。二是依托靠近青岛前湾港的区位优势,加强宣传推介,有针对性地引进从事国际采购、国际分拨、国际中转业务的企业,并尽可能与现有大型企业建立物流合作关系,整合全市物流企业资源,促进其合作、竞争和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业。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我市投资,鼓励运输企业、货运、仓储、国际贸易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吸引国外知名的大物流公司设立分公司。四是加强物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市物流人才严重缺乏,物流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实际上在决定着物流行业的走势。要通过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素质高、懂业务的物流业专门队伍。

(五)在适当时候加快实施港区一体化进程

利用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对保税区规范和转型的时机,在董家口港建设到一定程度,具备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对港口进行港区一体化工作建设,把港口和临港区在区域上结合起来,实现二者间的物流、信息、政策、技术创新和建设规划的密切结合,使港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协调,这方面,天津滨海新区对我们有非常好的启示。我们要制定好的鼓励政策,要做好前期规划,要争取像新加坡、鹿特丹和天津滨海新区一样,实现港口与国际贸易高度开放,以促进港口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六)临港经济发展要综合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三湾一海地区临港经济的发展不仅有成功的经验,也有环境问题的教训。如濑户内海,在开发建设前曾是日本综合环境最优美的地带之一。但随着工业区的开发建设,濑户内海一度变成一片死海,海洋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又反过来威胁沿岸的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二次投巨资进行治理。董家口港在建设临港重化工工业时,必须战略性地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做好临港经济区的综合规划,协调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七)发展高端经济,提高营商环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宜商、宜居的现代化魅力新港城

前面已经提到,港口经济并不是世界上最发达、最成功的经济类型或模式,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也不一定是港口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经济也不一定是沿海港口最发达的地区。“大进大出”的沿海港口工业已经让位于技术创新能力更强的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港口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腹地的,所以,我们要发展港口经济,必须认识其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性,不能只依赖港口的便捷低水平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发展知识经济、循环经济、服务经济等高端经济形态。

第7篇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 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第8篇

海岸带是指以海岸线为分界分别向陆地和海洋延伸15公里的狭长地带。由于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海岸带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最繁华、人口最稠密和科技最发达的区块。据不完全统计,全球60%的人口分布于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陆地上,70%以上的百万人口城市坐落于海岸带之上,并且全球人口不断向海岸带集聚的趋势有增无减,预计到2020年超过75%的人口将集中于各国和地区的海岸带。在我国,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大中城市分布于海岸带地区,海岸带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陆海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国内对海岸带的研究仅散见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部分交叉领域,对海岸带经济及其发展战略的研究则更为稀少和滞后。值得庆幸的是,本书对填补海岸带经济研究空白进行了有益尝试,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从结构安排看,本书共八个章节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

前半部分集中研究了海岸带产业成长的内生机理和增长机制问题。主要是探讨了海岸带产业成长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要素空间集聚、区域市场一体化、知识资本的积累以及产业政策的激励等。作者指出,流通效率在海岸带要素集聚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海岸带吸引要素流入的最重要优势是它能够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空间效率。海岸带产业成长的必要前提是区域统一市场的建立,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要素和产品市场,海岸带狭小地区限制的劣势将充分暴露,其依据自身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创造的内生增长态势将难以为继。此外,海岸带产业的空间演进路径和治理结构也是其成长内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作者创造性地将海岸带产业空间演进路径归纳为两大方向:内部深化和外部延伸。其中,内部深化是指海岸带内部空间结构的自我优化和提升,其根本途径是实现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协调增进;外部延伸是指海岸带在内部容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向海洋和陆地扩张,这种陆海一体化模式的海岸带产业空间演进路径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后半部分着重研究了海岸带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主要包括海岸带经济发展的总体路径及其战略安排、海岸带区域协调发展、海岸带城市嵌入全球城市网络、海洋产业发展及海岸带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等问题。就总体路径而言,作者认为海岸带地区首先要认清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以此为前提明确可选择的主导产业,并设计出符合实际的主导产业发展道路。作者提出的海岸带经济发展的“四高”战略,即以高附加值的临港工业发展出口贸易、以高产业关联的综合服务业连接陆海经济、以高密度经济的产业功能区带动城镇化经济和以高知识含量的创新载体推动高度化的区域经济,这对海岸带地区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但具体问题显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找出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当前,全球生产和贸易体系是以全球化的城市网络为空间载体的,嵌入全球城市网络是一个海岸带城市融入全球生产和贸易体系的前提条件。基于此本书作者突出强调海岸带城市嵌入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性,而且认为不仅要使海岸带城市嵌入全球城市网络,还要努力将其打造成全球城市网络的枢纽和关键节点。

纵观全书,作者理论概况和实证验证了海岸带产业成长的内在机理,充分运用新经济地理、内生增长理论等主流分析工具,深入挖掘了海岸带产业成长构成要素的运动规律,总结出海岸带产业必须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必须同时强调内部深化和外部延伸的“两效并进、双向互动”的发展机制。本书关于海岸带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内容,展示了作者对海岸带发展战略突出的认识高度,特别是作者提出的海岸带城市嵌入全球城市网络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本书作者还考虑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问题,强调产权配置的关键作用,这无疑丰富了海岸带资源管理有关理论。当然,本书对海岸带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缺少海岸带产业成长和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追踪,难免略有缺憾。

第9篇

我们临淄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鼎力实施“科技兴农”计谋,加年夜投入,积极改善农业装备前提,按照市场需求,不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速农业现代化培植轨范,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成长。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18.24亿元,较上年增添4.2%;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3亿元,增添8.2%;农人人均纯收入达3951元,增添7.5%。农业科技进献率也由上年的62%提高到65%。现将有关情形陈述请示如下:

一、以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培植为先导,为农业现代化供给科技支撑

培植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年夜抉择妄想,是我区农业成长的新机缘。自去年8月份,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启动培植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正视,抽调精壮人员,组成了管委会。礼聘中国农业科学院搞好了开发区总体规划,规划面积1.5万亩,重点培植高新手艺试验示范园、高效种植园、现代化畜牧养殖园、农副产物加工园四个功能园区,各个园区协调配套,有机统一,顺应了农业现代化成长的要求。在工作上,一是注重抓了政策拟定和宣传。按照上级有关政策,区委、区政府拟定出台了《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手艺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合适国家方针政策的前提下,从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为投资者供给最佳优惠前提,并经由过程加年夜宣传力度,在市内外引起了较年夜反映,今朝已有千余人次参不美观考查开发区,咨询投资政策,洽谈合作项目。二是增强了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年夜专院校的连系与协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年夜学、莱阳农学院、山东理工年夜学等科研教学单元成立了科技协作关系,现已进入本色性研究项目两项,还有几个科研项目正在参议之中,为我区农业成长供给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加速了基本行动措施培植。区内主干道路、供电行动措施、办公及科技培训中心等已完陋习划设计,正在招标培植中,为进区项目缔造了较好的情形。今朝,15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兔巴哥”系列膨化食物、乳制品等5个项目已开工培植,总投资4400多万元;高科技低温脱水食物、授粉熊蜂周年繁育等8个项目正式签约并筹备动工,总投资1.7亿元。此外,波尔山羊养殖、生物肥加工、啤酒添加剂等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之中。

二、依靠科技,不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环绕成长高效农业,我区始终坚持“市场为先、科技为要、效益为本”的原则,实施科技带动,不竭调整优化农业财富结构,加速全区农业支柱财富的优化进级,提高主导产物的品质及加工增值能力。在积极指导东部乡镇蔬菜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同时,对西部乡镇安身高起点、年夜规模、快速度,鼎力实施“瓜菜西移”计谋,并不竭拟定和完美扶持政策,搞好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培植,收到了以点带面、敦促蔬菜持续成长的下场。2001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其中呵护栽培面积占80%以上,年蔬菜总产量达16亿公斤,实现收入15亿元。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坚持把成长畜牧业作为重点,凸起抓了畜牧小区培植,促进了畜牧业的规模化成长。全区已建成畜牧小区50多处,生猪存栏9.5万头,年出栏肥猪13万头,家禽存养490万只,尤其奶牛获得较快成长,存栏量打破4000头,比去年增添一倍,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添到30%以上。在科技的敦促和市场的拉动下,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正执政着结构合理、产出高效、可持续成长的标的目的迈进。

三、用科技打造名牌,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跟着人们糊口水平的提高,出格是WTO的插手,名牌已是产物通顺的“通行证”,是“命牌”。对此,我区把创名牌、树名牌算作成长无公害农产物和创汇农业的一项关头性法子来抓。一是凸起抓了“良种工程”,在不竭刷新传统农业品种,培育传统特产的同时,积极开发、引进、推广粮食、蔬菜、果品、畜禽、花卉等名、优、稀、特、新品种,出格是以淄博维生种苗公司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充实阐扬其科技优势,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58个,改善了农产物品质,慢慢培育创出了“绿帝”、“绿彩王”、“紫姑娘”等蔬菜名牌,畅销国内外。二是狠抓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培植。按照市场成长的要求,注重把蔬菜尺度化出产作为主攻标的目的,并在皇城设立了无公害蔬菜出产试验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下场。我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国家级蔬菜尺度化示范区”、“中国优质蔬菜出产出口基地”。三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我们操作信息收集,狠抓了国内国际蔬菜市场各类信息的汇集、清算和剖析,先后插手了“农业部信息网”和“中俄商贸网”,进入国际互联收集,并成立了临淄蔬菜信息网站,实时体味国内外蔬菜市场行情信息,在上海、呼和浩特、牡丹江等城市设立了蔬菜直销市场和发卖处事处,随时体味外埠蔬菜市场需求品种、数目、价钱和商检尺度,为产销两地牵线搭桥,传递信息,搞益处事。去年,全区90%的蔬菜实现外销,外销全国60多个年夜中城市,并经由过程满洲里等边贸口岸向俄罗斯、韩国、日本、喷香港等国家和地域出口蔬菜1200万公斤,创汇180万美元,分袂比上年增添45%和42%.

四、加年夜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多年来,我区始终把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作为整个农业投入的重中之重,并把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放在了农业新手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上来。同时,拟定了具体的投入政策。每搞一亩年夜棚滴灌,区财政无偿奖励200元;对成长高尺度行动措施农业园区,规模达到200亩以上的,给以投资总额一年的贷款贴息或响应数额的奖励;对从事畜牧良种繁育,年供给优质奶牛胚胎1500枚以上,年繁育“三元”杂交仔猪1万头以上的,给以投资总额三年的贷款贴息或响应数额的奖励;对济青高速路两侧各500米内成长高效经济林带,每亩无偿奖励300元。2001年区农发资金用于农业的科技方面投入达480万元,比上年增添200万元摆布,其中仅淄博维生种苗有限公司年内向社会培育优质蔬菜秧苗1300万株,区政府无偿扶持180万元。因为加年夜了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有用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园区培植和开发性出产。全区已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10处,其中蔬菜27处,畜牧50处,林果33处。同时,全区从事农业开发性经营的农业企业已达56处,固定资产均在100万元以上,经营规模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物加工运销业等,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安然安祥效益的提高。

总之,我区经由过程实施科技兴农计谋,使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着成效,但离上级要乞降兄弟区县还有很年夜差距。新的一年,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率领下,当真贯彻落实中心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主线,在农业企业化、财富化、国际化上做文章,在农业项目带动、龙头企业拉动上下功夫,实施“科技、市场、名牌”三年夜计谋,鼎力成长创汇、创税农业,加速开发区培植轨范,尽快使其成为示范区和辐射源,敦促我区农业现代化历程,全力使我区农业慢慢形成结构合理、产出高效、可持续成长的新名目。力争农业总产值达到18.5亿元,增添4%,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2亿元,增添8.2%,农人人均纯收入达到4250元,增添7.5%。工作中,一是抓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优质高效创汇、创税农业为主攻标的目的,鼎力调整农业结构,尽快形成临淄的农业财富优势和特色。种植业推广适销对路的特色品种,不竭提高质量、档次。畜牧业上,重点成长奶牛和肉食牛,把畜牧业算作一个年夜财富来抓,经由过程几年的全力使这个财富成为我区继蔬菜之后的第二年夜支柱财富。二是抓科技。凸起抓好“良种工程”,在不竭刷新传统农业品种的同时,积极开发、引进、推广粮食、蔬菜、果品、畜禽、花卉等名、优、稀、特、新品种,并积极试验示范和引进推泛博棚菜微滴灌、高效养殖、配方施肥和农产物加工、储存、保鲜等前进前辈合用新手艺,提高科技功效的转化操作率。三是抓龙头项目。重点在蔬菜、畜牧、林果、食用菌等财富和产物的出产、加工、贮藏和运销上作文章,下鼎实力培植蔬菜生果脱水和畜产物加工龙头项目,拉动我区农业的进级和换代,促使农业向高效型、创汇创税型和国际化迈进。四是抓市场。在巩固原本直销市场的基本上,拓展新的优势互补的直销市场,成立起具有临淄特色的市场收集,确保农产物产得出,实时销,效益好。同时采纳“挂、靠、联”等体例依托区内外年夜型农业龙头企业,开拓国外蔬菜及畜产物发卖市场,全力提高我区创汇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五是抓名牌。重点在蔬菜无公害出产上下功夫,拟定严酷的质量尺度和手艺规程,指导农人付诸实施。并引进和推广生物肥和生物防治手艺,尽快成立起质量保证系统,增设需要的检测设备,慢慢实施产物“准出证”,不竭提高我区农产物市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第10篇

一、黑龙江省房地产企业应适时创新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保持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企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是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动的发展模式。任何企业发展战略都是针对一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制定的。当外部环境或内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毫无疑问就应该与时俱进、调整或重新制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源于企业领导的动力、魄力和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是企业再造工程,是一项具有很大风险、困难和阻力的系统工程。企业领导如果没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没有排除各种困难和阻力的魄力,没有坚韧不跋的毅力,就很难下定这种决心。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情况有几个阶段:1980―198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垄断性市场;1989―1991年少数开放地区初步市场化;1992―1997年以住房分配为主的半市场化;1998―2001年货币化和住房个贷支持的市场化;2002至今土地垄断供给的市场化。相应地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过渡阶段:1980―1988年拥有土地、简单的生产;1989―1991年清理整顿、维持生产;1992―1997年注重成本控制和规模化;1998―2001年强调产品升级、品牌与技术;2002至今资本与金融的结合。我们现行的环境背景是:1.国家垄断的土地一级市场;2.逐步完善的法律体系;3.越发严格的金融管制;4.逐步建立健全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5.信誉市场中的资本融资。

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曾经发出这样的呼吁:“房地产行业在价值观、产品、生活形态、发展策略上要进一步提升,让房地产行业告别野蛮生长、山寨地产,而进入一个文明、健康、更加理性的发展时期。”我省房地产企业应适时创新发展战略,以期与时俱进。

二、黑龙江省房地产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房地产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有许多层次,如总体战略、发展战略、文化战略、营销战略、人力战略等,而发展战略是有形价值实现的具体方向指导,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于选择建立强壮的竞争位置、取得安全利润。

(一)差异性战略

差异性战略是指企业提供的地产产品或服务具有差异性,树立起行业链范围中独特性的东西。行业竞争内容之一就是创造差异性。即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也就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差异性的表现有:防御定位不同、种类定位不同、需求定位不同、营销渠道定位不同、价格定位不同。差异性必须优先考虑防御定位(风险控制红线)。该项战略尤其适合我省中小型房地产企业。

1.经营差异化:市场细分原则下的“缝隙经营”策略。我省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确定经营方向时,要努力避开行业内大企业、大公司所关注的热点项目,选择他们易于忽视而又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小型“缝隙”产品,充分发挥自己灵活性好和适应性强的优势,拾遗补缺,填补市场需求的不足。

2.产品差异化:精品战略之路。我省的房地产市场在经过政策的洗礼后,房地产开发的各项成本,尤其是土地成本开始飙升。因此,我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要通过走精品战略之路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市场竞争白热化阶段,设计理念创新、生活方式引领、服务内涵挖掘,将使得产品更富有个性化色彩,成为市场瞩目的精品。

3.项目开发差异策略:确定适合自己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我省房地产企业应注重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研究,通过对市场进行细分,选择出产品将来可能面向的消费对象,从而确保自己开发的房产能够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我省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域或某一地区市场,力求低成本、差异化开发。

4.区域差异策略:定位上以进入次级城市为主。在现阶段,在我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哈尔滨、大庆等一级区域,云集了许多大型房地产企业,且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可以选择转中小城市,这样做的好处有:(1)避开与大型房地产企业同城竞争,寻求新的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通过空间的转换来取得竞争优势。(2)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由于其地价、房价总体较低,存在相当的上升空间,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3)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相比,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开发企业在企业文化、技术水平及资金实力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4)充分利用欠发达城市或地区对于引资等优惠的政策,解决资金和批土地的难题。

(二)专一化战略

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消费者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但专一化战略常常意味着要放弃一部分市场,包含着利润率与销售额之间互以对方为代价的关系。

(三)成本低控战略

成本低控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优化流程,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取得高效的运营效益。成本低控战略的体现是运营效益。企业成本低控,实际就是指企业善于管理经营。企业和竞争者做同样的事情,谁的效益最大化,谁就是赢家。

(四)联盟战略

所谓房地产企业联盟战略是指两个以上的房地产企业出于对市场的预期目标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采取一种长期性联合与合作的经营行为方式。房地产企业联盟,不仅局限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应该涵盖开发企业与设计单位、监理公司、建筑商、商、广告公司、物业公司等上下游企业,乃至家电等房地产相关部门生产行业、学校等科研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第11篇

【关键词】县域农业;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要想推动县域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就要认清发展战略中的有关问题。对此,本文对于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几个突出的问题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农业产业化问题

1、大力帮助和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龙头企业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它带动着农业向产业化的发展。对此,针对于龙头企业来讲,要对其制定一个可行性的实施措施,对于龙头企业的各项申请都要给与优惠,大力的引进一些龙头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重点对农产品的加工业进行培养和扩大,同时为了达到符合市场的要求,还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为了符合市场的需求,要帮助一些龙头企业和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发展导向,农民经纪人是农产品走向市场、销售流通的重要途径。为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要制定一个可行性的管理规章制度,要大力的培养和帮助农村经纪人,对农村经济人不仅在经济上进行给与鼓励,同时还要在政治上给与地位,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的给与帮助并解决困难,使农村经纪人的队伍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当地有文化水平高的农民,可以对他们进行培训然后将其纳入县级统一管理。

3、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耕地资源减少的情况下,调整好农村耕地区域面积结构,合理利用农业资;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同时还要加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及其安全生产的水平,努力做到将农产品的生产质量符合质量标准;调整就业结构,要将农村的劳动力尽量的转移,将种植业的劳动力逐渐的转向农业的加工服务业或是非农产业分流,同时这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要积极的引导农民合伙经营,推广联合种植的生产模式。

二、小城镇建设问题

1、坚持走小城镇在建设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以及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共同抓。将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融合到一起,在从中找出二者的结合点,不仅要寻找小康城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自身的特点,同时也要发现乡镇企业本身的优势,在建设小康城镇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

2、强化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要把重点放在把握建设上,尽量避免平均用力,要采取科学性、现实性对小康城镇进行可行性的规划,正确看待小城镇规模小、水平低的现象,将这一现象尽量的在最短的时间内扭转过来,从而提高小城镇规划质量工作。

3、创设多元化投资体系。由于政府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市场经营模式,在经营城镇的过程中增加的投入,不要限制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合理的把投入的资金用好,加强招商引资。

4、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步伐。

第一,强化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落实工作,对于长时间、稳定的居住在小城镇的住户,要为他们办理城镇常住户口手续。第二,强化的使用制度,在小城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实行统一制的管理和经营。第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生产力与科技水平比较低的问题

1、重点突出农业科技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技术产业。

第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全面对外经济的技术合作,在与合作的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改善环境,从而吸引投资商。第二,重点开发有实力的技术企业,让这些有实力的技术企业成为真正的龙头企业。第三、为一些中、小性的技术企业创作有利的发展条件,培养他们着装的成长。

2、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突出技术的创新,对传统的工业进行改造和提高。

第一,采取使用新技术的措施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同时还要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质量。第二,大力发展并引进一些高新技术,将促进技术和农业资源的优势互相融合到一起,同时政府要给与一定的帮助和支持。第三,尽快的研发出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第四,大力促进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民创造发明的兴趣和热情。

3、将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重要的位置还要高度重视并突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包括农作物良种化、高效养殖科技、农产品加工技术、避灾农业科技、农村科技引导与培训。

4、提高科技意识观念,为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强化科学研发建设发展的力度,并创建完善的专家顾问体系机制,与此同时,大力提倡科技人员的参与和做好技术服务的分配,尽量的发挥科技人员的潜能。另外,还要建立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第12篇

内容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暖,实现各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途径。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对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文章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这既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也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对将出现的一些不利条件应该迎难而上,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技术体系、消费模式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高碳”向“低碳”社会的转变跨越。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产业结构 路径选择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2003年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之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当前低碳经济发展成为了全球的共识。20世纪末至今,各国为加速本国经济发展,不少国家采用粗狂式的发展模式用以推动本国经济增长,这使得全球整体碳排放量骤增(见表1)。气候变暖问题也就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低碳经济。

现今所倡导的低碳经济主要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庄贵阳给予了低碳经济一个合适的解释,他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将会毋庸置疑的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的新的世界革命浪潮。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之路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结构

我国能源结构具有以煤炭为主且生产和消费比重较大,石油产量低、消费高,新能源利用率低的特点(见表2)。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能源有着更大的需求,但是我国能源现状不容乐观:煤炭石油产量已经接近极限,对它们的过度依赖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有效地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缺陷问题,更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低碳经济之路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目前整体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以2007年为例,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11.7%、49.2%、39.1%,而同期在发达国家第一产业比重不超过5%,第二产业不超过30%,第三产业不超过65%,这种不合理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期我国特别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的经济发展方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工业支柱结构,优化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结构。

(三)低碳经济之路有利于环境保护

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都是采用粗狂型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增长模式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使得污染排放物量高、资源能源消耗大,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效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减少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和破坏。这是实现我国“十一五”目标的重要措施。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一)能源使用效率低

我国的资源现状是“富煤、少气、缺油”,因此也就决定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且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据统计,我国从2000年到2007年间,能源消费量按照年均1.8亿吨的速度增加,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将会达到50亿吨。但是面对如此巨大能源消耗,我国的能源利用率很低,有资料显示,每吨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相当于欧洲的16.8%、日本的10.5%。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仅为35%,比国际效率水平低10%。而且我国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2倍。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使我国GDP约增长10倍,但是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增长40多倍。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国家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来划分经济部门,农业为第一产业,工业是第二产业,服务业为第三产业。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是重工业快速发展阶段,也是能耗最多、排放最多的时期。也就是说我国现期经济的快速增长过于依赖工业,尤其是高耗能的重化工行业,而且能源低消耗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所占比重较低(见表3)。虽然自2000年后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大成果,但都是依靠能源消耗来提高的。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

(三)低碳技术水平低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下,行业整体科技水平比较落后,政府企业仅看重眼前利益,对技术的重视不够,鲜有资金投入低碳领域,使得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和消化吸纳能力有限。同时这又涉及成本和市场方面,采用低碳技术减排温室气体的过程中将会付出额外成本,该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将下降。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动向及经验

从世界角度观察,各发达国家都在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准备向低碳经济转型。

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于2006年10月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报告认为,气候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代价可堪比一场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若世界各国现在以每年 GDP 1%的投入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则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报告还认为要做到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为:提高能源效率;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2007年7月11日,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之后奥巴马提出了新能源政策,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预计到2030年,所有新建房屋都实现“碳中和”或“零碳排放”。

2008年6月,日本原首相福田康夫提出“福田蓝图”,它包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 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

2009年7月15日,英国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文件指出,到2020 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其中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领域,主要是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

从世界各发达国家对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总结:以实现“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经济增长同能源消费、碳排放脱钩;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开发新的新型的清洁能源;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进、约束。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产业结构调整

做好产业模式调整,首先应该在依据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在工业内部加快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低耗能产业的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行业内部结构,在保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我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并努力占有一定的产业比重。其次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钢铁、化工、轻工等行业的准入制度。同时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政策法规支持

一国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和实施,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因此政府应该率先规划并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相关政策法律的制定,建立起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推动社会经济朝低碳方向转型。现阶段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少,也缺少针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相关法规。为了更好的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尽快建立相关的立法和政策支持。具体在政策措施中可以采用开征碳税和推行碳排放交易等手段。碳税的征收使得清洁能源更有成本上的竞争力。碳交易的推行对于促进我国各地区、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均衡,提高减排效率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增长模式调整

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粗犷型发展模式,它采用:资源―生产―产品的单线流向(见图1),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生产终端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现在国际上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模式,是采用循环的生产机制,即资源―生产―产品―资源的闭合生产模式(见图2),这样较之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将会更好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也就无形中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使得经济增长方式由粗犷型向集约型逐渐过渡。

(四)相关技术支撑

经过数年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拥有了较成熟的低碳技术,我国应该通过国际间协商与合作机制,加强发达国家与我国的技术转让力度,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以及技术创新。这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尤其要依照我国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国内资源基础和形势严峻的环境污染现状,放眼中长期国家能源环境战略的发展。同时我国还应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通过各种激励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并为低碳产品的出口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此外还应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大力推动相关技术创新,并积极研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的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消费观念转变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作为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消费了全球能源的75%,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 80%。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对低碳社会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宣传等手段,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活动,倡导低碳、节约、环保的社会生产消费方式,提高消费者节能意识,使全社会各个阶层人群都能够了解认可低碳经济,在平时生活中选择低碳环保产品。

综上,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将会面对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困难,但是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积极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消费者低碳经济消费观念,鼓励企业开发应用低碳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瑞钢,李由.低碳经济: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学术界,2010.3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