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老师的诗歌

有关老师的诗歌

时间:2023-05-29 17:3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老师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老师的诗歌

第1篇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

教化作用,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孔子曾说:"尔何不学夫诗,远之事君,迩之事父";

《汉书·艺文志》也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即便在今天,优美的诗歌对儿童身心的

熏陶,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许,正是由于认识到诗歌的

这种无法估量的效果,近年的小学课本,诗歌的比重,不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但需要注意的就是,诗歌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大都停

留在背诵的层面上,这远远是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

歌教育。

一、 重视学生对诗歌的形象理解

无疑,选入小学课本中的诗歌,古诗也好,现代诗也罢,都是诗歌里面的上乘之作,最起码,也是童叟能

解,郎朗上口的佳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学者对诗歌的教学,多依从语文教学大纲里面

的阐释。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我持保留态度的一点就是,大纲里面的解释,或从字面上解释,或以

理性思维阐释,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都显得抽象。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虽然学生对学过的诗歌能背诵

,也能解释,但大都显得比较机械,不灵活。如此长期以往,难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诗歌的兴趣,甚至对

语文的学习,也感到乏味;那么,进而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是在所难免的。

笔者认为,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诗歌的教学,也应尽量采用形象语言阐释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这样的好

处就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又不易忘掉。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中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采用形象教学,学生仿佛看见一幅这样的图画:灯下,行李已经准备好了,一位母亲还在为自己即将远

行的儿子补着衣服。

我认为,形象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不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身心受到熏陶,不易忘记;也

增加了他们学习诗歌,甚至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采取启发式诗歌教学

在语文教学的诗歌教学中,不要采用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方式,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诗歌之前,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前进行阅读,搜索相关的知识,背景等,这样会使学生在正式上

课之前,已经对诗歌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上课之时,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也会有了很大的积极性。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他们的知识储备而言,做个课前预习,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小资料

,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不然的话,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而一些学生还没进入课文内容,从

而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说,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坏毛病,对诗歌,以至

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比较消极。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长期以往,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脑,踊跃发言的

好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人们常说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岂不是终身受用吗?

当然,启发式教学,也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且是有目的的引导,否则,组织不好的话,整个课堂就会

显得松散,也会使一些态度消极的学生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三、 重视诗歌的课外阅读

单从诗歌教学的这一块来说,小学生语文课本里面的诗歌数量还毕竟有点少,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加大诗

歌的课外阅读量。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古到今的诗歌浩如烟海,而且能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好诗,但

是,有些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我认为还不

太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从教学的质量出发,应该选择那些篇幅短小,语言形象,内容相对比较浅显的

五言、七言,甚至是四言让学生学习。老师把课本之外的诗歌,选一些好的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朗

诵学习。这样,可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好的诗歌作品,增加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扩大知识面。再者

,读的东西多了,也会使学生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采用激励的方式,奖勤罚懒,绝不姑息,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地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用扬鞭自奋蹄"了。

自然,我在这里列举的虽然是古代诗歌,但我所说的,同样包括古今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歌。笔者的意愿也

仅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让好的诗歌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只

懂之乎者也的"小学究"。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育,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和它的整体教学目标割裂

第2篇

诗歌朗诵

星期四,汪老师说:“希望大家回去查找有关歌颂教师节诗歌的资料。”于是,我把资料查到了,抓紧一切时间练习。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可以一字不错地把诗读完全了,发音也准确了,感情也充沛而真挚了。

这天下午一上课,汪老师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教室,宣布,班会主题是“诗歌朗诵”比赛,并且要选出“金,银,铜”奖。

在同学的阵阵掌声中,第一位女生周辰铭朗诵的绘声绘色,神采飞扬。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上场朗诵。他们落落大方,读得流利也很有感情。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我赶紧举手,这时,我突然听到熟悉的诗歌“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我曾记得……”原来是扬诗溢同学的诗歌和我一样,于是把举起的手又放了下来,在欣赏这此起彼伏,豪情满怀地诗歌朗诵。最后一位出场是郑灵煜同学,只见他朗诵的娓娓动听,有声有色,像河流,流进我的心田,这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结束了,当评出金奖是郑灵煜同学时,同学们顿时沸腾起来。但其情其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老师啊,您是真正的园丁。您的生命——因耕耘而芬芳,因开拓而闪亮,因奉献而充实,您对我们的情和爱深似大海,高如蓝天,敬爱的老师,我爱您!

上饶市第六小学四年级四班

甘鑫荣

第3篇

感 受

学会一门技能,掌握一门才艺,要有真实深刻的感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写出的诗作能打动人心,首先诗作者要有感受。为此,我充分利用好第一单元所选的诗歌《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教授这些课文时,我不作简单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品味,反复体验,在诵读中、在品味中、在体验中感知诗歌的形式美、内容美、情感美。在感受中,学生明确了新诗的有关形式,新诗在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要求不是很严格,比较活泼,不拘格式,自由轻灵,但在整个外在形式上必须像首诗。教材提供的四首诗词就非常典范,学生可模仿这种形式进行创作。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学生对诗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加上教师的讲解与分析,诗作的内容、情感、技巧都有了较为深刻的感受。

积 累

要学会写诗,积累是至关重要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丰富的情感,再强烈的创作欲望,如果缺乏积淀,就很难写出好的诗作来。为此,要求学生除学好课文上的诗作外,我还给学生补充了不少课外的诗作,让学生积淀起诗歌写作的素材库。学习了《沁园春・长沙》,我把这时期有关的诗作提供给学生,如《采桑子・重阳》《七律・》等;学习了《雨巷》,我把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印发给学生;学习了《再别康桥》,我让学生去搜集徐志摩的其他诗作。用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头脑中有着诗歌的影子,有着诗歌的形式,有着诗歌的体验,那么写作起来,就不会那么难于下笔。平时,我要求学生多读诗,多读一些现当代的中外著名诗人的诗作,如冰心、舒婷、莎士比亚等,在读中积累,在积累中感悟,为学生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想 象

诗歌是最丰富的文学作品,想象是创作诗歌的重要途径,可以这么说,优秀的诗作都离不开作者丰富的想象。作为学生。要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诗歌的国度里,感受到诗歌的美,在如诗如画中抒发内心深处最真最美的情愫。如《再别康桥》这首诗,诗人徐志摩在描绘母校迷人风光时,用了三幅画来加以展现:金柳图、青荇图、清潭图。诗人在创作这三幅画的时候,就很好地运用了想象,而我们在理解时,也要展开想象,自己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提供的画面中,从而体验到诗歌的意境美。诗人还运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带有色彩的意象来传达出诗人那种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想象让诗歌可以超越时空,成为诗歌史上永恒、美丽的作品。

创 作

有了真切的感受,有了深厚的积累,有了丰富的想象,学生就可以开始尝试诗歌的写作了。写作时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去着手。形式上要像一首诗,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形式,一首诗写几节。每一节几句,一句几个字,这都是要考虑的。内容上应做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传达给读者一种美好的情感。给读者以思索与启迪,彰显出青年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当然也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个人情感,但这种情感应当能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奋发。在抒感时,应结合诗句选取最能表达诗歌情感的意象,要特别注意意象的典型、新颖。同时,把诗歌的语言尽量做得精练、形象而富有哲理。当然也要注意技巧的运用,恰当的技巧对表现诗歌的情感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细节描写的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采用,表达了诗人艾青对大堰河的讴歌之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下面提供我班学生所创作的几首小诗,望能带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使青年学生都能喜欢新诗,创作新诗,用新诗来赞美生活、赞美祖国、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不努力路何处寻

湘南中学秦亚帅月光泻在桌角,夜风吹着帘帷,汗水浸湿衣彩,不努力,路何处寻?月光铺洒神舟,云彩缀着天空,步伐飞快行走,不努力,路何处寻?鸿雁翱翔于空,骆驼行走沙漠,行程永不停止,不努力,路何处寻?

点评:诗作格律鲜明,节奏明快,善于炼字,竞相选取典型而具有意味,传达出了一种昂扬的生活态度。(指导教师:付勇)

金色的梦

湘南中学王智志金色的秋,空中翻飞的失魂落叶。不知哪片是我。无声入水,浸湿了空灵的心!丰硕的秋。田园伫立的空心稻草人,不知哪个是我。默默守候,期待着金色的梦!

点评:秋,给人以无限遐思,小作者由纷纷而下的落叶,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迷惘中坚强,在坚强中守望,给人以昂扬的力量。小诗用语讲究,意境优美,体现了小作者良好的语文素养。(指导老师:付勇)

秋之韵

湘南中学秦亚帅秋天的脚步,在秋叶的凋零中,缓缓响起,把岁末的蛩音,浸渍在生命的轮回里。树木和年轮,雕塑着世间的变幻。重复旋转,就似我们的聚散。秋之韵,韵下完美的冬与春。

第4篇

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诗歌普遍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从目前通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已占课文很大比例。教材中收录的有古诗词、现代诗歌、儿歌、童谣等。诗歌进入教材后,教师要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改革,特别需要提高儿童文学修养。但现状是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重视不够,儿童文学素养不高。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能提供给学生阅读的儿童诗集很少。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爱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教学中通过搜集整理、赏诗诵诗写诗等途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童年充满诗意。

正基于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赏诗诵诗、尝试写诗、编辑诗集等活动,对儿童欣赏诗歌、自创诗歌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诗性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教师的诗性智慧和业务素养的提高,拓展素质教育的语文新天地,实现教学由文学、到美学的升华。

一、引导学生与诗同行,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1.搜集诗歌。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采访记录等信息渠道,搜集创作的诗歌或记录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也可以搜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此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

指导学生阅读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再阅读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让学生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歌,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情感。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2.整理资料。通过阅读诗歌,让学生学会给诗歌分类,从不同角度搜集诗歌,整理诗歌。如:按题材分,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按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等;按体裁分有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等;还可以按国家和作者分。搜集诗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局限于创作的诗歌,还要记录当地的民歌和童谣。个人和小组将搜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交流,为下一步开展诗歌欣赏打下基础。

3.欣赏诗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工具书了解大意,体会情感。在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在欣赏诗歌时,可以在小组内阅读,看作家是怎样欣赏诗歌的,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4.动手写诗。在学生赏诗诵诗后有了一定的积累,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推荐优秀儿童诗,想想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再试着写一写诗,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写的诗。

5.诗歌朗诵。可以朗诵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朗诵自己写的诗,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

6.知识竞赛。将搜集到的诗歌知识编成题目,用比赛的方式看看哪些同学的诗歌知识最丰富。

7.编辑诗集。小诗集里可以编入收集到的诗和同学自己写的诗,也可以编入诗人的故事或诗歌的相关资料或给诗配上插图。给诗集取个好听的名字,装订后在班上展示。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编订出一本小学生诗集,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8.办手抄报。举办“我爱诗歌”手抄报评比,通过“我爱读”“我会赏”“我会写”及诗歌知识答题等板块,使学生爱上诗歌。

二、引导学生在诗里发现美,提高诗性文学素养

1.激发学习诗歌兴趣,提高诵诗赏诗水平。教学中与诗同行,通过诵读所传达作品的情,所阐述的理。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新奇丰富,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诗歌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走进校园,常能听到朗朗诵诗声;看到孩子们在比着谁诵的诗多;时常能听到学生在游戏中,在与人交流中不经意地吟咏出几句蕴含诗意的话;孩子们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富有鲜明个性。学生在一次次的美读指导中,渐渐掌握了诵读方法和技巧,激发了学习诗歌的兴趣,诗歌诵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诗歌更加喜爱,渐渐体悟到了诗歌的美,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素养。

2.加强学生诗歌创作指导,提升诗歌写作水平。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模仿、创作和评价,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学会了欣赏、写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读诗、写诗兴趣盎然,他们以此为乐,互相传阅,互相品赏,积极进行诗歌创作。2011年出版了一本儿童诗集《花瓣飘香》,刊号为:ISBN978-7-204-10902-92011,诗集的正式发行,突破了目前国内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的现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反应。同年我校成立花瓣飘香文学社,至今出版六期《花瓣飘香》校报。2012届毕业班优秀作文选《五彩斑斓》出版发行。2013年毕业班又编印了第二辑《花瓣飘香》诗集,共选入213首儿童诗歌。

3.构筑诗意校园,促进了师生和谐发展。有诗的人生一定会多一点精彩。我们通过渗透、熏染、陶冶、美化等形式,达育人、美育的效果。事实证明,受诗熏陶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情感更细腻,更懂得关心人、体贴人,能更多地为别人着想。校园蓬勃生机,充满诗意。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乐观,涌现了一批校园小作家、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发表与获奖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他们写出了更多、更好的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悄无声息中丰富并提高了学生诗性文学素养,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诗同行教学相长

1.探讨了有效的诗歌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经过实践,总结了搜集整理―诵读赏析―仿写创作―成果展示的诗歌教学模式。

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经典诗歌或感兴趣的现代诗歌、民歌、童谣。小组搜集到的资料,按一定的类别把诗歌分类。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优秀诗作,指导学生把握优秀诗作的字音、节奏、轻重、缓急,读出诗歌蕴含的感情,美读成诵,促进学生理解诗作。对经典诗作诵读、感悟、内化,真正理解和领会诗作的思想情感后,指导学生模仿写出同类和类似的诗作。与此同时,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社会中体验生活,取舍素材,进行诗歌创作。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进行诗歌知识竞赛,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汇编学生创作诗歌,出版了一二辑儿童诗集《花瓣飘香》,优秀诗歌选《五彩斑斓》,内容富有生活情趣,编排更系统更科学,为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学生尝到了写作诗歌的甜头,提高了阅读和写作能力。

第5篇

王文婧: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吟咏马的诗句。如:《齐风・载驱》中有“四骊济济”的诗句,写四匹黑马很强壮;《小雅・四牡》有“四牡”的诗句,写四匹马“马不停蹄”;而《小雅・白驹》共四段,每段以“皎皎白驹”(洁白的马)起兴。此后,有关马的诗文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张晗瑾:战国后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名篇《离骚》中就有表示诗人愿乘骏马奔驰来为楚王充当开路先锋的诗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左甜:汉武帝刘彻的《天马歌》是一首专门咏马的诗篇:

太一贡兮天马下,

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此诗咏天马,形神兼备,堪称中国诗歌史上较早的一首通篇咏马的佳作。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马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中咏马的诗句和诗篇数量多,质量也高。大诗人李白的诗中就有一首《紫骝马》: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苏志丛:唐诗中咏马的作品质量高,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可窥见一斑。全诗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马抒怀之作。前四句是实写,写马的来历;后四句由实写转为虚写,写马的气概、马的品格,并以马比喻房兵曹这一人物,希望房兵曹能为国建功立业,将咏马与咏人有机结合起来,也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这首咏马诗篇,堪称中国马文化的代表作。

韦韬:还有著名诗人李贺,他以《马诗》为题的就有23首。如: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显然,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其他著名诗人如王维、王昌龄、岑参、杜牧、李商隐等,也都有咏马的诗篇或诗句。

袁朝霞:有关马的文章也相当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唐宋家”之首韩愈的名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发人深省,读之,令人赞赏不已。

李家兴:有关马的笔记小说也有不少,内容也很丰富。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之《女化蚕》篇,记载了一则与马有关的传说。

远古时,有一个女子,父亲远征,家中仅有她一人,养了一匹马。有一天,她因思念父亲,就对这匹马戏言道:“你能为我迎得父亲归来,我就嫁给你。”马听此言后,就脱缰而去,一直跑到这女子的父亲处。其父看到马很惊喜,便骑马回到家中,从此,对马“厚加刍养”。但马不肯食,见其女出入,动辄“喜怒奋击”。这女子就将其中的缘故告诉了父亲,父亲则“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一日,这女子拿着马皮跟邻女玩,对马皮说:“你是畜生,怎么想娶人为妻呢?招来屠杀剥皮,又何苦呢?”话未说完,马皮就将此女卷走。过了数天,在大树枝间,人们发现,该女与马皮皆化为蚕,“而绩于树上”。邻女“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而将其树命名为“桑”。桑,即丧。后来,人们祭拜“蚕神”,希冀养蚕丰收。

此马对女子的爱是那么执著,以至死后马皮卷走女子双双化为蚕神,这是多么神奇的传说呀!

李广:近现代也有许多写马的诗文,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

凤霞:还有周涛的《巩乃斯的马》,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多么形象生动啊!

…………

第6篇

诗歌鉴赏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较快地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许多人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大多数的探讨者多着眼于技术层面,所以,总是在研究思想感情的若干类,诗歌意象的若干种,努力让学生掌握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的区别等等。这些确实很重要。但是这些知识也是需要积累、内化、融会贯通的,也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积累的。在高三紧张而有限的时间里,在如山的知识中,再给学生增加这些困难,实在是雪上加霜。因此,我觉得及早下手,从根本抓起,打好基础,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当然掌握鉴赏方法、鉴赏技巧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且还是能够直接给予学生帮助的方面。因此本文就诗歌鉴赏中我自认为最有用的几点归纳出来以飨读者。

1.诗歌鉴赏一定要有足够量的诗歌积累

感性认识积累的是经验,常常是理性认识产生的基础。凭空给学生讲解题技巧、鉴赏技巧,那是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学生即使听得天花乱坠,结果也是无处下手、毫无用处。好在中国以“诗国”著称于世,丰厚的国民诗歌基础,良好的诗歌幼学积累,使我们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诗词的基础。当然这个基础是越丰厚越好。所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背诵记忆尽量多的富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古代诗词,把这个基础打得尽量扎实一点,让学生这方面的积累尽量丰厚一点。

2.诗歌鉴赏一定要让学生形成定势思维。

古典诗歌鉴赏是鉴赏中国古代的诗歌作品。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日益积累、日益丰富的诗歌创作自然的地形成了一种定势思维,这突出地表现在古典诗歌作品中众多的固定意象上。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尽管一些有创新意识的诗人力求超越这些固定模式,但是结果确实共性大于个性,固定意象远远多于创新思维。因此,牢记这些固定意象,并有一定量的积累,有助于学生借助它们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

3.诗歌鉴赏一定要明确辨析相关的概念

语文是人文学科,也是工具学科。虽然我们现阶段正在努力宣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以努力纠正先前的历史阶段极力主张语文是工具学科的偏颇,但是我们决不可顾此失彼。语文确有工具学科的性质,这是无庸置疑的。而工具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一整套的概念、定义等,明确的掌握相关的概念是我们培养能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遗憾的是我们众多的语文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或者是虽然有意识,但是自认为学生早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比较清楚地掌握了,因而不加以重视。与诗歌鉴赏有关的概念主要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其中又包括表达方式(例如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比拟、双关、夸张、对比等)、写作技法(例如烘托、悬念、象征、虚实、过渡等)等等。再往下去说,还应当细化到上述概念中的一些小类,例如描写的几种类型,抒情的两大类若干小类,比拟中的拟人与拟物,烘托的几个小类等等,只有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这些概念,才能约束学生的思维,使之向着诗歌鉴赏的道路正确前进。

4.诗歌鉴赏一定要教给学生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般说来,诗歌鉴赏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这就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同类型的诗歌,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也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最好是由点到面,由共性到个性,先掌握一类的,同一性质的,再去掌握一首的,学生便更能有章可循。就高考而言,主要是考察写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其思想内容的概括一般类似于记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则从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达技巧等方面一一分析、寻找,便能够接近了。当然,用这种基本方法训练一段时间以后,随着鉴赏能力的逐步提高,我们就能一眼发觉这首诗最突出最明显的特色了。另外,试题的编制者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通过题目要求进行的提示和一些潜在的要求,虽与诗歌鉴赏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却是答题技巧的问题了。

诗歌鉴赏是看似容易、轻松,实际操作起来却又是无从下手的,只有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技巧,才能有章可循、化难为易,尽快地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

周多权,教师,现居甘肃高台。

第7篇

诗,是内心深处流淌的歌,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而我们的诗歌教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会背会默而已。真正的诗歌教学除了读背,还要让学生懂得有关诗歌的常识,理解作者的情怀,更要让学生听听自己内心发出的真实的声音,因为仅仅懂得别人的诗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该在学诗中构建自己的诗意人生,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培养诗意情怀,唤醒生命意识。

首先,让学生养成朗读的好习惯。从读准字音、字形,读准句读,读懂意思,到读出情感,读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默读,小声读,放生朗读,声情并茂地读,带有表演性质的读……多种形式的读,读着,感悟着,触动着,一路走来,便走入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走到了一个诗意的国度,走进了自己的诗意情怀。

其次,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要擅长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并能展开想象,从而诞生诗意情怀。失意时因联想到沧海方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亲人友人离别时因遥想明月朗照天涯共此时,方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因为有丰富的联想想象才会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豪迈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

第三、要有生命的平等意识。在诗人的眼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皆有生命,于是便生出情趣和理趣,从而诞生诗意。因为有了生命的平等意识,所以看到花开会想到满满的笑意,看到叶落而感知生命的凋零,微风拂面而觉如母亲的手抚摸,秋雨潇潇而感云梦深深;因为有了生命的平等意识而常感风含情、水含笑,而觉明月千里寄相思,而知鱼、鸟皆有灵性---早莺争暖,新燕啄泥……“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有生命的平等意识才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才会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美丽情怀;因为有了生命的平等意识,才会在受到他人冒犯时虽感理不可恕却能推己及人觉得情有可原,才会在国家受到侵犯时为天下苍生愤然而起,才会因人与万物平等生生灭灭而催生生命意识,才会在家人友人的关爱中心生感激而感慨离别遥生怀想……有了生命的平等意识,才能种下诗意情怀的种子,这颗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开花,最终结出灿烂的诗意人生之果。

第四,常常提醒学生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如果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他永远活在考试的世界里,而忽视了生活,丢了自己。就像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姚明所说,自从他们号召人类不吃鱼翅,呼吁“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以后,人类对鲸鱼的猎杀减少了一半。姚明说人类不是没有良心,只是有时需要一个声音去提醒而已。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提醒学生把所学的诗歌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比如学习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提醒学生刮风下雨时会不会想到其他同学有没有伞,或者坐在舒服的沙发里为那些没有雨伞的路人担心甚至祈祷他们平安到家,培养学生的推已及人的意识;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提醒学生在忙忙碌碌的学习中有没有去领悟四季之美,甚至有没有在妈妈做的青菜里吃到阳光的味道;培养学生拥抱自然的情怀;学习了杜甫的《望岳》,想想自己在学习时是且行且应付,还是有壮志凌云的宏伟抱负……常在学生耳边提醒,将所学的诗人的情怀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的习惯。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人类作为宇宙万物之一员,从来就不乏诗意的情怀,只是在行走时往往走着走着就把自己走丢了,作为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提醒、唤醒。提醒学生停下来听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诗意的情怀关乎学生一生的幸福,作为语文老师,培养诗意情怀、唤醒生命意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愿每位语文老师除了交给孩子们如何应对考试,更能唤醒孩子的生命意识,给孩子一个诗意的人生!

宋国侠,杨志勇,教师,现居安徽合肥。

第8篇

1.认读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 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

1. 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 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语言》,去聆听,去发现吧。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1用喜欢的方式初读诗歌。

读书要求:把每节诗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2抽生接读课文,集体评议:是否正确流利,是否有节奏。

2.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2.4指名回答。

2.5观察板书,问:同学们发现了吗,大自然的这些语言都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归类)

2.6师叙述:瞧!大自然的语言上到天文,下至地理,涉及到方方面面。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释词。)

3.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3.1师叙述:大自然这些特有的语言,到底“妙”在哪里呢?大家自己研究一下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类大自然的语言学习,要求:

①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

②读一读:怎样读,才能让听的人体会到“妙”。

3.2检查:抽生回答,朗读。(利用句式引导朗读)

3.3出示句式,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自由读文,体会。

3.4大自然用这些语言和我们说话,它真的说了吗?(生答)但是,我们一看到这些东西,就知道它向我们表达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 —— 妙不可言。

3.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发现、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语言呢?

(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分男女读①⑨小节。

4.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4.1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平时是不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生自由汇报)

4.2师补充(课件出示)

4.3能仿照诗歌再编一节吗?组成四人小组,编一编。

4.4师小结:只要你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会发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

5.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5.1收集文中好词。

5.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3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编一节诗句写下来,读给家人听。

(二)第二课时

1.展示作业,复习导入。

1.1同桌合作,读一读你收集的文中好词。

1.2交流创编的诗,收集成册,展贴于“学习园地”。

2.指导背诵。

2.1师生接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如:

师:别以为人才说话,

生:大自然也有语言。

2.2自由练习,背诵诗歌。

2.3个别展示,背诵诗歌

2.4全班一齐背诵诗歌(不会背诵的同学可以看书)。

3.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3.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3.2指导书写。

(1)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逗、编、脉”。

搬:左中右结构(不要把“般”写成“船”。)

雁:半包围结构,里边是“隹”,不写成“住”

砍: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是捺。

圈:全包围结构。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

3.3扩词积累。

4.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4.1书写生字。

第9篇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这次,我与同学共同叩响诗歌的大门,让我们一起遨游诗的海洋,寻找无数珍宝吧……

上周五,我们班举行了一场大型的诗歌知识竞赛。竞赛规矩是各组向其他同学发问有关诗歌的问题,同学答对了就为自己的小组加10分,错则相反,扣10分。首先由徐老师发问:“在期末写评语的时候老师会祝你来年什么?猜一诗句。”正当我思考的时候,小吴已经站了起来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回答:“更上一层楼。”“对。”同学们纷纷向小吴投来赞叹的目光。老师接着出题:“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我飞快地翻阅着脑页,生怕这十分被人夺去。这时,小吴又站了起来:“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恍然大悟。接下来的几题,都差不多被小吴抢答了,同学们都羡慕极了,真不愧是“抢答王”!这个环节,小吴的小组分数一马当先。

接着,第二个环节是各个小组派代表向同学发问。首先,是第四小组发问,代表欧阳和小文很有心思,把诗歌问题做成了幻灯片,同学们的目光马上被吸引了过去。第四小组出的题目都十分有深度,同学们都一时回答不上来。直到第五题,欧阳问:“《水调歌头》的第七句是什么?”这时坐在我后面的小陈似乎想到了什么,然后迫不及待地翻动着资料,突然她两眼放光:“找到了,找到了!”小陈立马站起来:“答案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欧阳愣了一下,嘴里才冒出“对”一字。小组马上欢呼起来,还传来一阵阵“好样的”的声音。接下来的几题都因难度太大,都无人津问。

到我的小组发问了,我和小陈因作为代表,便向同学问起问题来。首先,由我开始,我从容不迫的问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话音刚落,就有同学站起来回答了:“作者富于生活情趣,熟悉农村生活。”“错。”我有点沾沾自喜了,接下来的几个回答也错了,我揭开了谜底:“是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的情怀。”这时,气氛达到了,同学们都紧张极了。到小陈出题了:“请问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白帝城在哪里?”同学们个个都摇头晃脑,都说不出答案。最后,揭开了答案:“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噢!”同学们茅塞顿开……

竞赛结束前,第四小组因策划好,加50分;而我的小组出题意鲜明,加30分;第一小组则加10分。我的小组以195分的优异成绩赢得了这次竞赛。在这次竞赛中,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诗歌。让我们尽情地在诗歌的天空里自由飞翔吧!

南阳里小学六年级:欧霆

第10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选修教材 审美价值 实用价值

提起诗歌,对学生来说,可谓“爱你不容易”,高二的学生接触的诗歌并不多,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许多学生反映,一首诗读完了仍一片茫然,不知所云,提笔做题,更是无处入手,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对照,相去甚远,他们学诗歌的信心大受打击,有些学生甚至体会不到诗歌的美,认为诗歌没有实用价值,不愿花时间去学。针对这种现状,利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这本选修教材,从审美的角度熏陶学生,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从知识和方法上去引导他们培养实用技能,与高考能力衔接,与生活乐趣衔接,才能真正发挥这本选修教材的作用。

一、从审美的角度熏陶学生情感

把充满生命美感与体悟的诗词,上成单纯的知识讲解、做题训练课,必然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因此,选择一些可实际应用、可鉴赏陶冶、可探索研究的篇目,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上教师设计好激趣的环节尤其重要。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美,就要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1.读出诗味。根据诗歌的情调特点,教师进行配乐朗诵示范,学生个别朗读,分组朗读,全班朗读,读出情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之美,有感情地朗诵,让学生进入一个曼妙的境界,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

2.品出画美。让学生在理解了整首诗的情调后,创造性地再造画面,以散文的语言描绘生动的画面,并以画相配,让学生在谐趣的氛围中领略诗画之妙。如学了《早雁》一诗,可让学生根据前四句的内容,用散文化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再现画面。

3.悟出情美。注重学生的个性解读,抓住诗中的字词、色调,整体把握形象,体悟诗人的情之美。诗无达诂,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学生合理的个性解读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恰当地设计一些探究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在设疑、质疑、解疑中提高对诗歌情感的认识能力。如学《小松》,可设问:“从诗中你悟出什么?”

二、从做题的角度提高答题技能

每学完一类诗,让学生归纳这位诗人的诗歌特点、这类诗的特点,老师展示各种题常考的问题及答题模式,如归纳咏史诗鉴赏步骤:首先,知史实,了解何地(古迹)、何时、何人、何事。其次,明观点(对史实有何看法)、析目的(联系生平背景际遇,明感情,悟意图)。掌握两种目的:述己志(感慨个人遭际)、忧天下(思考历史、借古讽今)。熟记常见情感:(1)叹朝代兴亡变化;(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3)讽刺当政者荒;(4)借古伤怀。再次,赏技巧:借古抒怀、直接议论、以景衬情、对比。

在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础上升华到如何具体去表达对作品的定向理解,学生会欣然地接受,这一举措,为高三诗歌总复习作铺垫。

三、从写作的角度积累素材,掌握技法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学会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从美词佳句中体会其意境特点,适用写作方向,感悟哲理哲思,为议论文提供论据素材,为记叙文提供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素材。疏理归纳有关亲情友情的诗句、读书学习的诗句、立志自励的诗句、战争节日情景感受的诗句等,为高考作文作好充分的准备。诗歌中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都可为学生写散文及记叙文提供参考,在学诗时注意引导。写元宵节可引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通过咏物诗《葡萄》《小松》学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可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手法写咏物散文;学了《蜀相》,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体会以景衬情的手法,学会在记叙文和抒情散文中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感情;学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懂得如何在写作中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通过学习《题乌江亭》,比较写项羽的三首诗,学会从不同角度辩证地分析评论历史人物。

四、从实用角度指导人生

第11篇

1989年的春天延续至今,这具二十五年的瘦小身躯,在人们的传诵中一次次自铁轨回身,回到查湾,一寸寸俯瞰他年轻短暂的时光。太多的名号赋予他,“浪漫主义诗人”,“乡村诗人”,“青春诗人”;有人书写他,有人朗诵他,有人闲聊般地谈论他,有人惋惜,有人默然,在他决然离去的十余年后,仍有轻曼而武断的声音说他“以死求名”。他生前没有一册诗集得以出版,留下的都是油印本,他死后二十多年,有关他的生平和诗歌研究的作品有六七本,纪念文章多篇,出版诗集、全集、选集多个版本。2009年3月,安庆诗人金肽频主编的《海子纪念文集》四卷本出版,收录了海子作品和相关文字评论共90万字,借以纪念海子辞世20周年。这是迄今为止收录海子相关文章最为完整的系列丛书。在如此众多的有关海子的作品中,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的《麦田上的光芒――海子诗传》,是非常特别的一本,浙江诗人边建松,“以诗证人、以人解诗”(本书序),向热爱海子的人,完整地展开了海子一生的生活、创作、情感、思想,用客观、准确的语言和观点,以海子的诗歌、藏书、书信、朋友们的回忆为载体,以一个诗人敏感的内心、敏锐的直觉和纯粹的情感,进入到海子心灵的最深处,剖析了海子创作的思想来源和嬗变过程,揭开了海子的精神信仰和世界,为阅读这本书的人,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海子,一个作为孩子、恋人、朋友、老师、诗人的海子。

以诗为传,是《麦田上的光芒》最特别也最具说服力的阐述方式,也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海子评传中,对海子的生平、创作、思想等最为详细、深入、完整的分析。海子的一生,是普通人出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一生,也是一个诗人“以文字形式展现出的自身生命的璀璨和幽暗”(本书序),海子的文字所触及的思想、灵魂,大大超出了他本身的生活体验范畴,超越了他来自感官的感觉,但同时,又来源于他最原始的生命体验,来源于生养他的大地、河流和阳光,来源于他心灵深处源源不断的对美好的追求。以诗证人,对海子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对深爱海子的边建松来说,是又一次驶入海子心灵的航程,而对我这样不是诗人的普通读者来说,则是一次对诗歌的朝圣,对生命的感受、思考和启发。于是,当我在《麦田上的光芒――海子诗传》里读到“海子诗里有一百五十五次提到‘麦’字,出现‘稻’字只有三十五次”时,我涌上的不是感动,而是敬重。这本251页的书中,到处是这样执著而虔诚的求证――大到海子思想嬗变的蛛丝马迹,小到海子出生的确切日期,这一切,只为作者在序里一直强调的“还原”,强调的海子是一个人,是一个生命现象自然而强烈地“在发生、在发展”。

这本书另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写作者给我们提供了海子二十五年进程中的许多细节,比如我第一次知道海子在大学里所读的那些课程,海子撰写的论文,海子的学生对他的描述;他从海子的藏书中分析海子接受的哲学思想、不同文化,进而提出海子写作、思想变化的根据,是令人信服且准确的。譬如对海子在诗歌中大量运用“麦地”这个意象的发生、原因,譬如“海子用写抒情诗的方式写长诗,不是对长诗的误解,而是个性使然”。这些观点,跟其他人提到海子创作原因是不一样的,新颖而有说服力。在这些细节后面,是诗人边建松自我感知、理解的介入,他热爱海子,他说,从1991年开始,“如果没有海子的诗歌,如果我不知道海子这个人,我的青春几乎是一片空白”。漫长的阅读、研究海子的体验,使他在写作这本《麦田上的光芒――海子诗传》时,始终保持着警惕,保持着严肃。他警惕悲情,警惕泛滥,他要书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海子,他要进入的是海子内心最柔软的核心。他清晰地告诉我们,经验,回忆,个性,这些组成海子诗歌的元素,是海子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是海子内心真实的情感所在。在海子深沉的情感中,经历和体验,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麦田上的光芒》里,我读到了这样真实淳朴的句子:“海子不仅仅是浪漫主义,而是生命形态上的接近”,“海子的‘太阳’,是自身生命的一种直接照耀”,“人与神,诗歌与生存,青春的火焰与永恒的真理,永远是牵缠海子的两件不可分析的事情”,“我宁可认为这是海子对个人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对时代的识见”。这些闪耀着作者自我感知的见解,抛开了自海子辞世后一些评论的虚浮、不负责任,把海子和海子诗歌落在最根本的“人的生存意义”上,这样的见解,是忠实的、有力的,也是尊重海子个人发展和内在本质的。

龙应台说:“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边建松做到了。在这本书里,你能读到一个诗人严谨的研究态度,他将观察视角延伸到海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感知着海子的内心,他看到一个农家子弟淳朴而内向的羞涩,看到夜半三更的海子沉溺在文字的感召中无法自拔,看到海子坐在苍凉的大地上,目睹黑暗从地上升起,笼罩住他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这个时候你不会想到自己仅仅是个阅读者,什么是海子的诗歌,什么是海子诗歌要表达的,你觉得你的情感自然地渗入到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情感里,在那里,情感就是诗歌,内心就是诗歌。这就是边建松在这本书里的另一个特别之处:“以人解诗”。他无意引导我们去裁判诗歌,理解海子,他只想让阅读海子的人看见生命本质的意义,看见命运荒谬的结构,看见海子真实的悲情、愤怒和热爱。裁判,每一个热爱海子的人,都有自己的“海子”。读懂了海子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在他的生命历程里看见他的悲伤和痛苦,一个真实的朴素的海子就呈现在他的诗歌和我们的面前。

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和海子有着某种契合。那些诗歌里的隐痛,悲情,沉溺,朴素,我深知它们的力量。他写下的词语,如黑暗中划过我心灵的星辰。这一切,诗人边建松用的是“击中”。对热爱海子的人来说,一切都有某种契合。仿佛海子遭遇改变他轨迹的力,外在的,内在的。我喜欢这本书,喜欢边建松文字的内敛、深沉、严肃,有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内在情感,喜欢他尽力而完整地再现了这个叫做海子的人,不想象,不虚构,务真求实,他用他的情感,以一个诗人的真挚,收集、整理、采访、分析了大量详实而真实的资料,给热爱海子的人带来新的气息、思维和表达方式。我还注意到,这本书的目录,62个小标题,高低不一,呈现的是一种波浪形曲线,仿佛暗合了海子的人生,也暗合着海子向往的大海。他是愿意被大海、大地、太阳永恒包含的人。合上书本,我觉得自己坐在麦地,参加了一场契合心灵的对话。有谁愿意缺席这样的对话呢?

全世界的兄弟们

要在麦地里拥抱

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

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

第12篇

1.背景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不少诗词,古代诗词、现代诗词无一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让学生学好诗词,自主、创造性地鉴赏诗词,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存在以下问题:(1)自主鉴赏的意识差;(2)自主鉴赏的能力弱;(3)自主鉴赏的方法乏。

2.意义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涵养。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都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式的诗歌鉴赏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成为可能。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陶冶文化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实现自身成长。

二、研究的目标和创新点

1.研究目标

(1)丰富诗词积累。自主式的诗歌鉴赏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积淀。学生要上讲台组织同学们赏析一首诗词,他必须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进行精挑细选,这样他对诗词的接触量就不是简单的数据所能概括得了的。

(2)掌握鉴赏技巧。要提炼并总结鉴赏的方法,高屋建瓴地看待诗词鉴赏,从被动欣赏到主动探索再到学生命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成功学习的能力和信心。

(3)培养鉴赏能力。从学生挑选合适的诗词,到学生备课,再到学生上讲台来讲课,组织课堂教学,要多方面地培养学生能力,如获取信息的能力、删选内容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4)实现思想熏陶。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在鉴赏中实现思想的升华。

2.创新点

在中学语文教学体系中,诗歌鉴赏教学属于“探索性阅读能力”培养范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有关诗歌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而传统的教师的讲解、提问固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但常常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过程只能按教师既定的程序和教师对学习活动的评价来展开,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激发全体同学参与的积极性、鉴赏的积极性。请学生来组织鉴赏课,是把课堂完全让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地欣赏、研究、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诗词,以此来达到预期的目的;请学生来组织鉴赏课,可以实现真正的互动交流、平等交流,在愉悦的气氛中赏析诗词、提高能力、陶冶情操。

三、措施及步骤

1.诵读是起点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古典诗词的吟诵,展示其内在的韵律,显示出它的音乐性,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学生心灵深处。对古典诗歌的理解感悟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到其中,才更能体会诗的美感。

2.感悟是介质

我国的古典诗歌是复杂的,甚至是神秘的,其选语之简练、精深,用象之飘逸、深远,意旨之精辟、细微,非一般文学作品所能及。作家的创作过程是由意象进入,终结于言语形式:而我们的解读过程刚好相反,我们是先从言语形式入手,终结于意象。诗词的鉴赏应该是一个由表层到深层的过程,是一个由理解到评价的过程,有步骤地提高所显示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3.引导是重点

教材具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掌握分析问题的程序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能力的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按照他们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来处理好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以利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4.鉴赏是灵魂

要对诗词进行欣赏,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一首诗词我们可以欣赏哪些东西。诗词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小到一个字,大到整个篇幅,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的美。从诗歌特点和诗词的各层次结构来看,诗词的鉴赏点有诗歌音律美、关键字词、艺术手法、思想情感、意象、意境、风格等,但在这些鉴赏点中诗歌意境是诗词的重点所在。

5.积累是关键

诗歌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能力层次较高的创造性活动,只要重视积累一些分析的角度和分析的术语等鉴赏古诗词的相关经验,就不难做到“一矢中的”。加强鉴赏训练,就能提高鉴赏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