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3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既是油田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油田工会工作保持活力和生机的源泉。当前,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正在大庆油田蓬勃开展,但在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过程中,也暴露出发展不平衡、参与不广泛、成效不明显的问题。
关键词 群众性经济技术 创新活动 思考
一、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是油田发展的需要
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意义。从政治上讲,是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的具体体现;从经济上讲,是增强油田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百年油田创建的有效手段。
一是有利于提高员工技术素质。石油企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创建百年油田、实现企业持续高效发展,就要不断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把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员工学习业务知识、钻研技术本领的热情,并在全体员工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科学、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氛围,从而提高员工队伍整体技术素质,使广大员工适应油田发展的需要。
二是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大庆油田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要实现创建百年油田的宏伟蓝图,就必须保持浓厚的创新意识。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就是要鼓励员工创新,从而推动油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大庆油田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
三是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如何使员工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直接影响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深入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就是要激发广大员工的创新精神,引导员工参与到企业民主管理中来,增强员工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有效地将油田生产管理与民主管理结合起来,形成民主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大庆油田蓬勃开展,这对于激发员工的首创精神,提高行业创新意识,推动油田经济技术进步,增强油田竞争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有些油田企业,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一是员工参与不广泛。经济技术创新的本质应是一项群众性的活动,全员参与是经济技术创新的活力所在。但在实践中,往往把经济技术创新看成“精英”活动,而不是“群众”活动,只是少数单位、少数人员参加。开展的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等,除少数基层技术人员和部分部门的管理人员参加外,普通员工参与的人数较少。正是由于全员参与不够,致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缺少广度和深度。
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首先,对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奖励偏低。一个获奖合理化建议无论成效大小,一般也只有几百元奖励;员工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比赛夺冠者的奖励仅两、三千元,员工创造发明的价值与奖励价值相差甚远。其次,分配机制不灵活。一个创新成果获奖,在奖励分配时却出现“数人分享”的怪现象,难以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第三,缺少成果推广机制。往往成果出来后,发一个表彰通报,就结束了,而成果的推广应用环节却无人过问,以至创新成果的价值不能得到真正体现,挫伤了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三是活动开展不经常。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本应是一种经常性、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有的单位实施起来却是时断时续,难以持之以恒。甚至一些单位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平时不组织、不发动、不布置,上级来工作检查和考核时才突击设计一个所谓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只见“活动”,不管成效,没有制度保证,没有健全机制。
四是成果评价不规范。目前,对员工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技术革新等成果的评价,没有建立客观的、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对成果评价人为的“主观”因素较多,往往使参与者觉得评价有失“公正”。如合理化建议评比,多是由各方面专业人员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共同为所有合理化建议打分,由于评价小组成员专业不一,对不属本专业内的合理化建议只能凭印象打分,造成评价不准确,从而挫伤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三、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的建议
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应立足于“创”,着眼于“新”。工会组织要紧紧抓住油田生产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推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目的,掀起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热潮,增强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宣传,增强员工技术创新意识。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宣传。要以当前开展的“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为契机,以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增强广大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适应新形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二是立足岗位,选准创新活动切入点。要把油田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作为群众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切入点,使群众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弥补薄弱点上发挥作用。在重点上保证,要抓住关系油田效益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按照确定的目标要求,发动和组织员工确保实现。在难点上突破,要针对油田在生产、经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难题,组织员工开展以降本增效、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为内容的劳动竞赛,为油田排忧解难。在薄弱点上弥补,要发动员工结合岗位工作实际,查漏洞、找不足,针对存在的薄弱方面,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完善油田生产管理。
三是运用载体,搭建技术创新活动平台。运用有效载体,搭建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多层面、全方位的创新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全员创新格局。在基础管理上,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活动,打造以劳动竞赛为载体的班组建设平台。在安全生产上,要开展行之有效的安全活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在员工队伍建设上,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和员工读书自学、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岗位成才等活动,把蕴藏在广大员工中的巨大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推动油田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一、强化提升,加强三个体系建设
(一)加强职工创新的制度体系建设
为了进一步促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自2012年10月起,公司工会由生产技协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对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制度进行调研和论证,通过到车间、处室进行调研走访座谈,向集团公司兄弟单位学习交流,向基层工会和广大职工广泛听取、征求意见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信息、意见和建议,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和职工创新实际,起草了《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试行办法》、《公司工会立项攻关活动试行办法》、《“职工先进操作法”征集评审试行办法》三个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管理办法。这三个管理办法分别对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立项攻关活动、“职工先进操作法”征集评审活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三个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对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也为管理提升活动提供了有利武器。公司工会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研究职工创新活动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并将创新活动中的项目成果评估、专利申请保护、奖励激励细则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努力方向。
(二)加强职工创新的活动体系建设
1、支持和鼓励岗位创新,激活企业创新的最小细胞。职工是创新的主体,岗位是创新的土壤,班组是创新的最小细胞。公司工会充分利用星级班组创建活动,结合创先争优工程,以职工和班组为基本考评单元,以合理化建议、立项攻关活动为基本载体,最大化地激发了职工创新创造的活力。近年来,公司开展的合理化建议、立项攻关活动,依靠班组和职工自主立项就达上千项,其中技术水平高、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优秀合理化建议项目、立项攻关达到400余项,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经济效益,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2、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领军人物的示范带头作用,让职工创新活动在更高的层次和平台上进行。首先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每个劳模创新工作室都吸引了所在车间技师、高级技师和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一批生产和技术骨干,团队创新的实力大大增强。其次劳模创新工作室是攻克技术难关、破解生产难题的排头兵。再次,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创新人才孵化器,发挥吸引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锻炼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3、开展全公司范围的职工创新交流评比活动。目前,全公司范围的职工创新交流评比活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每年一次的职工合理化建议评比活动;二是每年一次立项攻关评比活动;三是每两年一次的职工先进操作法命名表彰活动,四是加强厂际之间的交流。
(三)加强职工创新的评估激励体系建设
公司工会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建立了相关的评估激励体系。《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试行办法》、《公司工会立项攻关活动试行办法》、《“职工先进操作法”征集评审试行办法》三个职工经济技术创新管理办法都规定了相应的评比表彰办法,公司工会每年举行一次合理化建议、立项攻关评比活动,每两年一次的职工先进操作法命名表彰活动。公司还以职工名字命名先进操作法,特别是以劳模职工名字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些激励体系建设体现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理念与原则,有效地激发了职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随着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实践需要,公司工会正在探索研究职工创新活动中所形成的专利申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问题。
二、抓住关键,推进三个活动结合
(一)把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与开展劳动竞赛相结合。群众性立功竞赛是推动经济技术创新的有效手段。2012公司工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及时开展了“齐抓共管,全员奋斗,打赢230台3C机车生产攻坚战”劳动竞赛。今年下半年,公司工会又开展了“双百”攻坚战劳动竞赛。在劳动竞赛中,突出强调技术创新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广泛开展一项发明、一项革新、一项改进、一项核算、一项节约、一个经验的“六个一”活动,激发职工参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的热情。机车车间职工付明祥针对HXD3C型电力机车主断路器无法闭合,影响机车总组装后期调试顺利进行的问题,在攻坚中总结出了先进操作法,大大缩短了故障排除的时间,为打赢生产攻坚战做出了贡献。
(二)把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与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相结合。一是抓技术技能培训。公司工会每年都组织高级技师、技师计算机CAD、PROE培训班,5年来累计培训477人次。柴油机总装车间针对近年来新入厂青年职工多的具体情况,组织30岁以下的职工分批进行岗位培训,坚持常抓不懈,取得明显成效。二是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2012年车体车间工会(现钢结构分公司)举办电焊工技能比武暨大连市第八届职工技能大赛电焊工选拔赛,车间职工参赛踊跃,赛出了经验、技能、意志与水平,最终公司女职工于静获大连市电焊工比赛冠军。柴油机公司举办钳工技能大赛,共进行了柴油机钳工、机修钳工、划线钳工的理论、实作和答辩共8场比赛,大赛激发了职工学技比武,创新创效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把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与“质量零缺陷工程”相结合。
2013年,公司工会组织广大职工大力开展“质量零缺陷”立项攻关合理化建议专项活动。一是以“质量零缺陷”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会议、培训、岗位比武、专项竞赛等为途径,广泛开展按操作规程作业、我的产品零缺陷、我的产品我负责的主题教育活动。二是依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找出困扰产品质量的瓶颈问题,组织广大职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化建议立项攻关活动。三是统筹确立全公司范围内的质量攻关项目,集中组织劳模、技师开展影响公司重大产品质量和关键环节的攻关活动。
三、注重实效,着力促进三个提高
(一)激励岗位创新,促进质量工效提高。公司工会积极为职工创新营造环境、提供条件、搭建平台,突出职工创新的群众性特点,坚持把工作重心放在车间班组,因势利导,组织职工立足本工序本岗位的实际问题,认真研究,潜心思考,创新攻关。万传广根据岗位实践总结了240铸造机体缸头螺栓孔加工操作法,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像这样促进质量工效的职工创新项目在公司生产经营中不胜枚举。
(二)着眼工艺改进,促进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许多革新改造和发明创造富于想象、新颖独到,实现了节省人力、降低成本、批量推广的目标,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公司工会开展先进操作法活动以来,在征集、总结、整理、推广各个环节,都注重其与工艺流程的密切结合。先进操作法被工艺技术部门采纳后,提升为标准工艺规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自公司开展合理化建议、立项攻关和先进操作法等职工创新活动以来,直接或间接创经济效益达上千万元。
一、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活动时间
自活动方案下发之日起至2007年12月31日止。
三、活动范围
工区全体职工
四、活动内容
1、开展建功立业劳动竞赛活动。
1)工区定于6月26日召开“庆七一、讲安全”系列趣味活动。本次活动,将分为知识问答和技能比赛两大部分。
2)开展220KV抢修塔组立技能竞赛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工区将针对汛期和雷雨季节的特点,加强对抢修塔等抢修物资的管理和应用。提高一线职工的抢修经验,为竞赛活动做好各项准备。
2、紧密围绕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开展以下子活动:
1)开展双增双节合理化建议活动。
2)组织开展无违章班组竞赛活动;
3)组织开展向农民工合同工送安全文化活动;
4)组织职工代表开展安全生产巡视检查活动;
5)举办一期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培训班。
3、组织开展安全示范岗活动。本活动以工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班组为单位进行,通过悬挂示范岗标志牌、制定示范岗活动方案等为内容,大力开展安全示范岗活动;
4、当好贤内助、吹好枕边风活动。
(1)开展致职工家属一封信活动。工区工会将开展致职工家属一封家书活动。以建设和谐家庭,共建平安工区为主题,不断深化职工家属的安全意识,做好职工的坚强后盾,为工区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完成共同努力;
(2)建立工会主席信箱。工区工会将建立工会主席信箱(通过设立网络邮箱的方式进行)及时了解职工家属在思想上、生活上等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和答复。
5、积极开展个人无违纪、班组无违章、单位无轻伤竞赛活动;依照公司工会要求,严格按照《工区安全生产绩率考核办法》和标准化作业等相关要求,在全工区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评比活动,将本活动考核到个人,每季度公布个人安全生产综合评分情况,并将班组成员的总分作为班组的安全生产综合评比分数,进行全工区排名。年末将所优秀班组进行适当的表彰和奖励。
6、开展公司十佳班组评比活动。工区在《开展个人无违纪、班组无违章、单位无轻伤竞赛活动》的同时,将对排名首位的班组上报公司公司,参加十佳班组评比活动。
7、积极参加百条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以班组为单位,积极开展QC活动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工区工会将印制合理化建议征求卡,及时下发班组,由班长负责收集,并经本活动领导小组进行审核。
8、安全月相关活动。
1、召开《送电工区“安全生产月”暨“庆七一、讲安全趣味活动》。工区将在此次活动期间,通过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趣味项目的方式,将安全技能知识与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娱乐的形式,不断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工会组织采取的措施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深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工会切实贯彻落实党的“依靠”方针,唱响新形势下“劳动光荣、工人伟大”主旋律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工会组织落实责任和担当,营造崇尚劳动、崇尚创造,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工会组织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改进、创新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式、方法,本着“勤学苦练做一流人才提升技能创一流业绩”的活动原则,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任务,开展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五小”创新等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职工队伍素质,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生产技能高超的职工队伍,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不可否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对职工的培训形式单一、力度不够、机制不活,企业的职工培训和岗位技能真正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原因分析:企业的培训针对性不强,有些培训走过场,比如有些职工参加过培训,考试成绩也不错,但在独立顶岗操作时,遇到突况却不能迅速判断、果断处理,实际操作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技能大赛参赛工种较少,部分基层职工参与技术比武的热情不高。原因分析:以集团技能大赛为例,由于行业不同,化工企业的岗位操作人员少,通用操作性不强,因此,参加集团技能大赛的工种往往定为通用工种。但是,化工操作岗位是化工企业的“核心”部位,需要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职工才能胜任。这些职工有抱负、有追求,但却没机会参加集团的技能大赛,没有很好展示才能的舞台。还有部分一线职工认为化工企业操作工工作枯燥、收入低、没前途,想方设法跳离一线岗位,造成一线职工流动性大,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形成潜在的危害。
三是职工申报高级工、技师等技术职称的积极性不高。原因分析:虽然很多基层单位实行了工人技师评聘制度,但大部分职工认为评聘难度大,比例少,评聘论资排辈,大部分职工还是得不到实惠,激发不起广大职工学习岗位技能的热情。
四是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方式方法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原因分析:技能培训、技能大赛、“五小”创新等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年年搞,部分基层单位、基层干部思想已经疲沓,不愿意多费心思,墨守成规、用老套套开展工作,把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程序化,形式化,缺乏创新与突破,对职工的吸引力减弱。
二、针对现况促进发展工会的方法
那么,如何与时俱进的探索多种形式,深化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工会组织如何坚持已结出的累累硕果,让职工主动参与?如何把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打造成“企业所需、工会所能、职工所盼”的最佳载体?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谈一谈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并就教于各位领导和同仁。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营造成才氛围。(1)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在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变的过程中,职工的技能是关键的一个环节。企业首先要在职工中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通过多种舆论宣传形式、建立有效机制和有关制度,让职工看到:人才不仅仅代表的是高文凭、高学历的管理人才,岗位上的行家里手也是人才。因此,工会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这个平台,不断增强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努力使安心在一线工作的优秀职工经济上得到实惠,政治上有地位,发展上也有空间。(2)立足岗位、营造氛围。岗位是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舞台,工会组织要以高度地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和引导广大职工主动参与,将岗位作为职工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重要阵地,大力倡导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氛围。带领职工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学习型职工”活动,引导职工立足岗位需求,努力学习新知识、专研新技术、创新新工艺、掌握新本领,积极开展“五小”等活动,充分激发职工的创造潜能和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积极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利用职工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大赛、导师带徒等活动,大力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让每位职工有能力、有机会、主动性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企业上下形成劳动处处得到尊重、创新处处得到支持、成果处处得到承认的良好氛围。
2.创新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内容与方式,突出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目的就是通过职工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五小”创新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为职工构筑学习平台,吸引职工广泛参与,激发、调动职工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在开展活动中必须坚持几个原则:(1)坚持赛前培训为重点的原则。加大职工培训力度,按照人才培训规划和企业发展需要,建立“立足大局,服务生产,着眼未来,实用有效”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要以普遍提高一线操作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培训率要达到95%以上。同时要结合单位实际,制定详细的培训考核方案,确保培训切实有效。(2)群众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工会组织要积极搭建学习平台、强化教育职能,在职工中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学习型职工”活动,充分利用好职工书屋、流动书屋、读书协会等载体,为广大职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搭建平台,建立渠道。各基层单位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吸引力、针对性强的岗位练兵、技能培训、读书学习等活动,为职工创造“读书求知、爱岗敬业、自学成才”的良好氛围。比如:针对化工企业年轻职工多、熟练工少、集中培训时间不好安排等情况,可以在职工中大力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倡导“在岗位上练,在工作中学”。鼓励工作经验丰富的老职工和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职工结对子,对带徒的师傅每月给予一定补助,并制定出具体的考核管理办法,使师傅自愿承担一份责任。对徒弟,能否出台一些破格转正、提前定级的政策措施,调动徒弟立足岗位学技能的热情,使徒弟对从事本岗位所应掌握的技能在最短时间内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提高。(3)细化技能竞赛考核机制的原则。首先要成立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组委会,具体抓好技术比武竞赛活动的组织、协调、落实等工作。制定切实的工作目标和规划,并做好组织落实。同时,基层单位技能大赛应该本着“全员参与、普遍提高”的宗旨,确立技能大赛的参赛工种。同时注意完善考核细则,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一环扣一环,并要求在竞赛中始终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确保比武活动高质量进行,通过经济技术创新“打擂比武”的这个平台,切实促进广大职工技能水平的普遍提高。
1.对县域企业技术创新特殊属性认识不足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居多,技术创新项目无论是从市场需求还是供给方面,均无法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相匹配。县域经济的技术创新具有特殊属性,即包容性创新。但是,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中,人们对县域技术创新的这一属性认识不足,县级政府盲目招商引资,追求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忽视了技术创新,从而引致县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2.政府财政对县域经济技术投入不足自2002年以来,辽宁44个县市财政对县域经济技术投入也快速增长,从2002年的1649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4.06亿元,十年来增长了85.2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49.8%。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在2013年,44个县市财政技术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112%,这一指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0.439%,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865%,财政技术投入难以满足现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政府财政对县域经济技术投入地区不平衡政府财政对县域经济技术的投入地区间极不平衡。在2013年,县域财政对技术投入最多的盖州市(53700万元)是投入最少的阜新县(305万元)的176.1倍。另外,从县域财政对技术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最大的绥中县(0.487%)是最小的法库县(0.010%)的48.7倍,差距非常巨大。这种技术投入的不平衡性显然不利于辽宁县域经济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4.县域经济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一是县域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较少。在辽宁省县域经济中企业的R&D投入强度仍远远不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这也是制约辽宁县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二是企业激励机制不完善。一方面,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缺乏竞争力,低于发达省份,难以吸引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也不注重对人才的长远发展和后续培养。三是县域企业高素质技术人才短缺。辽宁县域企业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吸引人才的薪酬机制、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没有为良好的可供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5.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的合作有待加强一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很难满足县域经济所需。目前,辽宁共有高等院校112所、科研院所149个,从事技术人员14万多人。这些技术人员每年都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中很多都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技术成果供求的结构性失衡。二是高校与县域经济没能很好地深度融合。目前辽宁高校技术服务县域经济工作主要是“点对点”(即一个高校仅仅对接一两个县市,一个县市仅仅对接一个高校)的帮扶对接,而一个现实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技术支撑,很多时候紧靠一所院校或科研院所难以支撑,使得这一技术创新模式的作用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6.县域技术中介服务体系仍需完善目前,辽宁的县域技术中介服务体系的活力还远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信息咨询、专利、技术评估、融资服务等技术创新服务领域的发展远未形成规模与效益,政府对中介服务机构的引导协调工作措施不到位,在支撑服务创新能力与体系建设等方面作用不突出。我省县域技术管理过程中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相对缓慢,缺乏活力,致使创新活动缺乏技术支撑。各县市的技术工作虽有不同特色,但仍有不少县市还没建立综合技术创新平台,还缺乏为本地优势产业提供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得县域政府所属的技术资源相对分散,服务机构规模小而分散,服务人员缺乏资质,这些都是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优化辽宁县域经济技术创新模式的途径
1.明确县域经济的包容性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为了更好的发挥创新潜力,县域政府应该建立一种三维发展战略,改善创新环境、提高劳动技能、实现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的全覆盖并降低使用费用,政府与企业合作,低成本建立基层集信息流、物流和商流服务平台,增加对公共部门和中小企业的投资。为了激励包容性创新在县域经济体中的健康发展,县级政府首先应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为包容性创新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
2.明晰政府对县域经济技术创新的指导方向一是加大政府对县域经济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辽宁对的县域经济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相对偏少,财政技术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10%,这一指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0.407%,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862%,财政技术投入难以满足现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应增加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二是要调节地区技术创新投入差距。辽宁各县市对县域经济技术的投入水平差距显著,强县与弱县对技术投入相差数十倍。为了避免县域间经济与技术水平差距越拉越大,辽宁应通过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县市进行有差别转移支付,即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这些县市技术创新。三是要通过政策与资金引导技术创新发展方向。政府应通过对不同产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不同来引导未来县域经济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技术资源的配置力度。
3.逐步强化县域经济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一是扶持和鼓励县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政府应扶持和鼓励企业通过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增强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二是企业应设置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企业应构建促进自主创新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促使企业员工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创新利润,从而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开展。三是企业应培育和引进更多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企业应加大引进和留住人才的力度,还应构建吸引和培育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4.优化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的合作方式一是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良好沟通的渠道。政府要搭建一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技术交流平台。使得他们之间很容易进行交流,进行产学研合作。二是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县域经济进行深度融合。应该强化政府、高校、县域经济之间构建技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优化“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县域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进十强”和推进区域化特大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
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是职工技协发挥优势、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市职工技协以职工创新成果奖评选为契机,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不断夯实基层职工技协组织基础、扩
大组织规模、整合组织资源,充分发挥党员职工骨干在经济技术创新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及职工技协组织优势,引领广大职工积极开展职工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提升职工技能素质及创新能力。
一是以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积极引导基层职工技协组织开展技能大赛、技术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职工乐意、企业欢迎的技能竞赛活动。
二是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为目标,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技术创新活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力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实现“新跨越、进
十强”中发挥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市全市共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协作3962项;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515项;技术开发63项;技术转让36项;技术咨询879项;技术服务1657项。
三是积极配合市总经济技术部组织实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评选表彰工作。自2010年以来,先后组织了两届职工创新奖评选表彰工作。共有672项职工创新成果参加评选,先后有160项成果获得市政府表彰
。其中,波林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两个职工创新成果还荣获了第六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充分彰显了职工一流的创新能力。
四是注重“三个结合”(把普遍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与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相结合、把集中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把职工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以提升职工科技创新能力和学习新知识、新技
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通过“名师带高徒”、“比学赶帮超”等创先争优等活动,努力培养一批适应技术进步要求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2011年,全市各级职工技协组织共
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91期,培训职工4882人次,153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技能证书。
关键词:创新企业经济管理
一、前言
企业创新力是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他竞争企业的差异性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运用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探索全新的管理方法,促进企业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作思路性分析。
二、创新企业人才管理战略,充分激发人才潜能
知识经济的竞争最终将是人才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现代企业应当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即从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走向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有效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首先,重视伦理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主动构建伦理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淡化员工与领导的距离,采用以支持和协调为主的领导方式。使员工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具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锐意进取的雄心,使管理方式更为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另一方面,企业要著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使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执行者增强伦理责任意识,将伦理管理的内容自觉地有效地执行下去。
其次,建立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落实各类人员在项目开发中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分工,同时体现责任大、贡献大、回报大的经济报酬原则。对于经济科技情报部门工作人员,应按专业与非专业、工作能力大与小建立竞争机制,进行分工定岗,以责定岗,以岗定人,按岗考核定级取酬,不可“只以职称论英雄”。
最后,加强人才组织结构创新。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一方面,企业应按照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分离服务部门等非生产主体,使企业精干起来。另一方面,强化经营过程中的市场研究,经营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等经营职能,使企业人才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
三、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战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正确经营管理战略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及市场范围,使企业赢得持续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创新,就要制定新的经营内容、新的经营手段、新的人事框架、新的管理体制、新的经营策略等。
一是准确把握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时效性。在当今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只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的创新,才能更为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切实认识到经济管理创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导向,树立科学管理的思想,更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战略布置,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时效性。
二是实施持续技术创新战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参与全球化科技竞争的重要优势。因此,企业要健全企业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经营管理体制,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加大经济技术创新的投入。同时,把提高中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从战略角度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职工技能,加强企业经济技术创新服务人才队伍的培养。再次企业要将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为企业经济技术的创新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是实施持续营销策略 ,保证企业经济协调发展。我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针对具体的环境变化,制定新的持续营销策略。①开发新产品,抢占国际市场,拓展产品利润空间。②努力减少存货,降低库存,盘活存量资产,加快资金周转。③压缩可控费用,节支增效,实现管理创新出效益。④对企业内部的制度进行创新科,学优化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并建立起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内部组织基本框架,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推动力。
四、创新经济增长管理战略,扩展企业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使企业的竞争面更大,竞争者更多,对企业的竞争方法和竞争理念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只有通过改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施展天地。
一是企业要将现有的研发中心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负责新产品的信息收集、开发、市场推广等职能。并建立类似于产品销售的责任机制,使企业技术创新得到更稳定的推动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二是企业要以行业先进水平为标杆,结合自己所在的行业特点,制定经济增长创新体系综合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加强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并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引领企业走创新型增长道路。
三是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短缺经济形势并存的环境下,经济增长方式也应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节能降耗、提高附加值和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三位一体;创新人才;路径;
中图分类号:G729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企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强调能力和素质培养并重,突出创新和实践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成为必然的趋势。企业创新人才主要存在于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操作工人层。探索政校企如何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企业职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充分利用政府、高校、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出更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三位一体继续教育实践的困难
“三位一体”培养对象是企业里的职工。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不仅需要外部人才的引入,也需要从企业自身的人才资源着手,培养企业职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培养创新型职工时,部分企业出于考虑培养人才的成本和收益,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多企业不愿意自己培养,而倾向于从外面引进,企业缺乏自己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同时企业里的职工区别于全日制在校生,大部分职工要处理好工作、家庭和学习的关系有不少难题。如何帮助职工协调处理这些问题,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同时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对职工进行再教育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而高校与企业之间又互相缺乏了解,沟通联系不够紧密,在人才培养上合作深度不够,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职工不能满足企业提升技术、转型升级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企业职工的再教育起步较晚,现代企业应用型创新职工的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现在虽有部分高职院校为企业定向或订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但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或社会培训机构直接培养企业职工成为创新人才的教育与人才需求旺盛的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与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相比,普通高校拥有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三位一体”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使得各方面的优势资源得以整合,培养出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之在国际和国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二、政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路径分析
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这类人才培养不是靠政府、企业或高校某一方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而需要三方配合,共同承担。政府、企业、高校在社会系统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这项系统工程中,一方面要根据三方不同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另一方面要使三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彼此协调,达到人才培养的良好效果。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培养体制
人才培养的国家性质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国家政府机关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起宏观方向的主导作用,建立起政府主导的培养体制,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并实施创新人才发展规划,给予人才培养工作的政策指导和激励措施,提供信息支持,做好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预测工作。积极搭建相关平台,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学校的优势、特色,积极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形成“政、校、企”联动模式。
(二)建立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助于企业职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获得职业技能,并在生产过程中为企业解决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出更大效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和职工的共赢性,决定了企业必须参与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三位一体的继续教育实践培养出来的人才或者是已经在企业中工作的,或者是要去企业工作的,因此企业在培养过程中,要有长远的、战略性的眼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参与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的制订中,并给予高校资金、技术、设备等支持,为本企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建立高校主体的培养体制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为职工提供接受再教育的机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政府提供服务。学校要充分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中坚作用,为政府、高校、企业搭建合作培养人才的平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为企业培养急需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实现校企互赢。
三、政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例分析
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继续教育实践为实例进行分析。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列。近年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成为一个高科技园区,现已聚集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作为最早一批在开发区投资设立项目的机械制造、电子通信的一些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各类技术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出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同时对人才队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企业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基础的创新型人才就成为解决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研究的问题。
在此契机下,结合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有企业和职工为对象,区政府、浙江理工大学、企业三方合作,重点推进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继续教育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校主体的继续教育网络体系,不断探索与完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与服务作用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在全区大力倡导技术创新的氛围,鼓励企业培养创新人才,调动职工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
第一,设立负责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的部门,开展各项有利于鼓励高校对企业职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工作,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发区总工会具体负责牵头做好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管理工作,在全区大力推行“蓝领成才”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为职工提供素质教育工程项目;制定年度考核办法,每年进行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推进工作的检查、评比,对工作突出的企业和职工均进行表彰,并具体落实对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制订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进行奖励,鼓励企业培养创新人才,进行创新研发。如设立促进科技发展的专项奖励资金,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对拨付给企业的科技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以提高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和管理水平,督促企业把资金用在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创新工作中。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区认定了一批专利试点企业,并给予通过认定的企业一定资助,用于创新人才培育和专利申报。同时,开发区总工会自2009年开始每年评选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先进单位进行表彰,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各项经济技术创新工作。
第三,各部门协调配合出台政策措施,保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发展局、总工会与投资企业协会联合成立开发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委员会,协调企业、职工因为继续教育所产生的薪酬问题。
第四,在全区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营造创新氛围。开发区每年举办的各类技术创新大赛,如区政府举办的工人先锋号、先进操作法、绝技绝活“三个一百”评选活动,在全区开展的职工经济技术创新主题实践活动等,鼓励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水平,在工作中创新。
(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深企业对“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了解,按照互利互赢的原则,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参与到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等环节中,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第一,校企密切结合,联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和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各行业实际,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目标定位于应用与创新这一方向,通过抓人才培训,以能力培养统领整个培训过程,使职工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或调整课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课程体系,注重职工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习。
第二,在日常教学中,建立一支由校内专家、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工程师等构成的学科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同时还聘请企业里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负责指导部分实践训练,定期为职工开展专题讲座,为培养企业职工的创新能力配备最优质的指导力量。
第三,针对部分职工接受再教育面临的经费困难,为激励职工求学热情,企业采取各种方式资助职工。如部分企业鼓励职工参加培训,对职工培训费用予以全额报销,或者每学年根据职工学习情况,按照职工成绩排名决定费用报销额度。
第四,构建“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实训体系,高校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为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校内实训基地放在浙江理工大学的国家级、省级实验中心,如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在学校的省级示范实验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实施,服装设计与制作培训班在学校国家级的服装工艺实验室进行。重点抓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学校办到企业里去,在各企业设立实训基地,让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是企业进行生产的场所,也成为职工接受继续教育的场所。通过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两者在功能上实现对接和互补,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三)高校发挥桥梁作用
浙江理工大学通过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着力加强企业职工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第一,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建立起稳定的对话机制,寻找合适的共建模式。定期就企业需求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与企业就开设订单专业、定向培训、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提出切实可行且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各项措施,为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思路。
第二,与多个企业达成合作办学协议,专为企业培养某一类型的创新人才。如2009年,根据富士康钱塘科技工业园需要建立一支熟悉生产流程的创新型管理队伍的实际,专为其开设企业班,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去任教,该班级全部职工均为同一公司的员工,已连续开办了3年。这一类型的班级有单独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这对于提高职工素质,创造性地解决工作问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三,结合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开设各类培训班,促进职工专业发展。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聚集了一大批机械制造类的企业,且大部分都面临着转型升级,在分析机械设计制造类岗位的职业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实施了数控工艺员培训项目,培养职工作为企业改革创新的后备骨干力量。该项目以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开发了一系列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注重实践技能的学习。2011年,与圣山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专门培养纺织类的企业技术研发骨干。针对开发区大批的杭州女装的生产企业,专为开发区服装企业的职工开设了服装设计与制作培训班,授课教师全部是学校教学水平一流的专业教师,在设计、制作等理念上都给职工带来全新的感受。
第四,教学模式具有特殊性。在授课时间安排上,通过对职工进行调研,将课程时间尽可能安排在职工业余时间。同时,在培养计划中实行导师制、模块式、弹性学制、学分制等多种方式实施培养,职工可采取工学结合、分阶段接受培训,以有效地解决职工工学矛盾。
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政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继续教育实践在充分利用挖掘三方已有教育教学资源,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形成政、校、企三方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局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吕育康.非主流教育新视野一人才供给非稀缺阶段的中国教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随着国家及建筑企业对建筑技术经济工作的不断重视,建筑技术经济工作越来越成为各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然而,在实际的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工程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问题导致成本投入加大。例如,在某工程中,工程要求建筑地下室的地板用聚氨酯防水材料进行防水施工,然而聚氨酯防水材料对于环境湿度要求极高,倘若地面不干燥会直接影响聚氨酯防水材料的使用。当时施工时正是雨天,空气很潮湿,地板有水渍,常规来说不宜于施工操作,但由于工程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使得施工地下室重新返工和翻修,大大延误了施工进程,也对施工的成本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2.为节约工程成本,盲目缩减工期,造成工程质量问题。例如,在某屋面防水工程中,施工人员为了满足业主的时间需要,缩短施工工期,擅自调整屋面的施工工序,将屋面防水的施工提前。由于施工工序的混乱安排,导致后续的施工对屋面防水材料的损坏严重,延误了工程施工的工期,增加了大量的返工费用和维修费用。这一案例,也从根本上显示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强问题。
3.建筑技术经济的相关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首先是建筑项目的结算管理和统计管理。在施工中普遍存在工程各阶段资金流向数据统计不及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相关账目登记不及时的现象,这就造成项目结算依据不足,项目款项回收不及时的问题;其次是成本管理和资金管理力度欠缺。
二、解决建筑技术经济工作问题以及更好实现经济为技术服务的对策
1.明确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关系,加强相关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认真制定好建筑经济相关工作的内容,才能不断加快建筑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在建筑建造过程中,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公司技术人员自主研发还是从外公司引进,都要收取一定的经济回报,这就是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第一种关系;再者建筑技术使用之后能对技术引进公司以及技术享用客户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这是建筑经济与建筑技术的第二种关系。在建筑实际施工中,针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强的问题,各建筑公司应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增强各技术人员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量,减少甚至杜绝施工中错误施工方法的出现,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由于技术人员技术错误导致的施工成本的浪费问题,从源头上缩减建筑施工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2.应加强财务监控的力度。为了更好的实现建筑经济为建筑技术服务的目标,国家及各建筑企业应不断加强并完善对财务监控的力度。建筑企业财务人员应充分了解工程施工各阶段的资金流向,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对标价、施工周期以及建筑质量等进行综合的比较,在比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应逐步完善施工各款项的审批制度,深入建筑施工现场,掌握施工现场的基本情况,减少施工进度款的盲目支出,有效合理的控制施工资金的使用,降低建筑建造成本,更好地实现建筑资金向建筑技术创新方面的转化。
3.建立合理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为了更好的满足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各种需求,必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让建筑技术在满足必要的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劳动消耗,并在经济技术相关原理的指导下,对建筑工程各项目涉及情况进行各相关性分析。当技术满足社会的需求程度一定时,其社会必要劳动消耗量越少,企业经济效益越大,这就显示出制定完善经济技术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的建筑经济活动中,要不断地制定和完善经济技术的分析方法,为更好的实现经济、技术的协调发展奠定一定的制度保障。
4.积极寻求建筑技术的技术创新。建筑经济工作主要是围绕降低建造成本、增加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来不断展开的,相关技术管理人员不仅要做到及时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更要制定方案破解项目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使建筑经济和建筑技术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不断对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技术要求,使越来越多的创新性技术能够运用到实际的项目研发、建造过程中,以便能更好的完成建筑经济为建筑技术服务的目标。
三、结语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林业品种生命强度低、繁衍期长、抗病害能力低下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只有通过林业技术创新,才能促进旧产品更新换代,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林业发展中,病虫害严重、成活率低、花期受损、光合作用不足等均是林业治理的难题,传统过于粗放的林业管理模式下,作物的水分、温度、养料、日照等均无法保证控制的精确性。通过技术创新可提高林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程度,实现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林业企业的特殊性
与普通企业相比,林业企业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经营目的的基本性质不变,但是林业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森林资源来开展的,而林木资源又体现出较为突出的特殊性,因此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体现出以下特点。
(1)多产性:森林资源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土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地下资源、景观资源,甚至各种微生物等,林业企业的经营对象主要是森林资源,故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开发,相应的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多产性的特征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
(2)多目标并存性:森林资源所提供的各类林产品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因此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也要将林业产品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性效益发挥出来,故体现出多目标并存性的特点。
(3)资源约束性:尽管任何企业的经营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问题的制约,但是林业企业的资源约束性更为突出,其包括垂直约束与水平约束两个方面,其中垂直约束是指森林资源主体生产量锐减,影响到林业企业的后续产业;所谓水平约束则是指企业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投入不足。因此要针对资源约束问题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力度,通过技术创新进行替代生产,开展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林业经济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各种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的影响,湖北地区林业经济技术创新还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技术创新模式单一
湖北大多数企业主要采用模仿的方法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引进技术与设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基本上属于对引进资源的照搬照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技术输出国,这种创新模式体现出较强的被动性,仅为先进技术的跟进者,所以技术积累方面无法做到长远规划,且技术壁垒、进入壁垒的制约也会对模仿创新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林业企业实施模仿创新模式受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组织障碍、技术障碍、经营障碍等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对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比如市场环境,尤其是资金与技术市场供给不畅,相关政府调节幅度小等。因此,林业企业模仿创新缺乏外在的激励条件,企业不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制约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3.2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于林业企业而言,资金更是其生存发展的“催生剂”,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现阶段湖北林业企业、乃至全国的林业企业缺乏资金支持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受现有投资体制的影响,林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资金瓶颈主要包括两个,即市场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体制发育还未成熟,不仅风投企业数量严重不足,且资本市场也缺乏一个风险资本市场化退出机制,未形成一个完善、有效的市场化投资融资渠道,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并且政府方面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也明显不足,以湖北省为例,70.2%的政府资助及直接支持的发展计划项目、基金计划无法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主要资金来源还必须依靠自身的积累,我国大部分林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均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积累,但是多数企业无法在科技成果吸收与创新中投入充足的资金,尤其是利润水平较低的林业企业,更是对技术创新产生严重阻碍,与普通企业相比,林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自然条件影响大等非经营性负担。一方面,林产工业、林化企业等加工企业布局较为分散,所筹技术创新资金十分有限,林业项目投资风险较大,银行投入时较为慎重;另一方面,我国风险担保机制有待完善,企业贷款回归率较低,故金融机构对林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支持投入较小,由表1可知,2013年湖北银行资金仅占其科技活动经费的4.35%。
3.3人才资源不足
技术创新的开展与实现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完成,技术与人才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多数林业企业均缺乏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再加之国内外人才的竞争挑战,导致林业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对于湖北地区的林业企业而言,其人力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高质量、创新型技术性人才。很多林业企业职工缺乏创新意识与足够的经验水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企业人才创新资源的匮乏已然成为阻碍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分析林业企业人力资源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且传统观念过于侧重市场,忽略了科学研究,此外,林业企业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对高科技人才的流入有一定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缺少具有创新意识及风险意识的管理人才。技术创新并非单纯性的技术发展过程,其需要集技术、管理、营销专业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对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进行组织、决策,并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风险意识。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管理者通常具备较为突出的行政管理能力,却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及意识,管理方面缺少吸引技术性人才的能力,导致企业内部人才短缺。
4提高林业企业创新能力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4.1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长久以来,我国林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森林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及企业经济效益偏低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林业企业也未彻底摆脱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林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缺少高技术含量的林业产品,这些因素均会降低我国林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甚至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符。因此要不断完善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通过林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提高林业的生产水平。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明确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将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科技活动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林业产业中来。对林业科技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从整体与局部的着眼点推动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宏观上,加强中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微观上,在区域内建立专业的科学技术学院,促进林业科技的不断发展。
4.2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林业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远远不够,要进一步拓宽企业的投资渠道,将银行贷款、直接融资、风险投资等集中到林业技术创新体系中来,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的瓶颈问题。企业除了要增加自身的积累外,可选择恰当的时机成立股份公司,也可进行股票上市筹资或发行企业债券等。相比其它企业,林业产业体现出较强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林业企业要抓住这一特点,向政府部门争取更多的减免税政策,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及创新成果补偿机制,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创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与发明活动,将林业技术创新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提高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林业企业还要注重引进外资,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进行设备的改建、扩建,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活动,在政府的引导下,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这样不仅可以引进大量资金,而且可以向林业发达国家学习更为先进的管理经营与技术。
4.3注重人才的培养
技术创新活动融合了管理、技术、研发、营销等各个专业理论,体现出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较高,现阶段林业企业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因此要加强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使其成长为既懂专业技术知识、又懂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来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企业在与外资交流、合作时,要有意识地派遣潜力大、观念新、能力强的人才参与其中,通过项目培训丰富其管理理论知识与经验,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提高与升华。其次,企业自身要不断充实技术研发力量,大中型企业综合条件较好,可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每年从销售额中拨出一定比例的款项用于技术创新;如中小企业不具备建立科研机构的条件,可通过聘请顾问、客座研究人员、合作共建、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联系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最后,要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保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5结语
【关键词】自主创新 对外技术依存度 R&D经费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并按照新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2004年我国共有中型企业25557户,大型企业2135户,大中型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单位数的2%。同时经过普查得到:我国58.1%的大型工业企业和20.8%的中型工业企业开展了自主创新活动,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比重低,研究开发费用投入不足的现状。
一、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目前我国还只是“世界加工厂”,多数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只是进行模仿创新,缺乏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方面,大中型工业企业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导者。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R&D经费的大小。大中型工业企业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导者这可以从大中型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部企业R&D经费支出的比重看出,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01年起至2005年大中型企业R&D经费占全部企业R&D经费的比重都高于70%。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我国企业中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生产的主要产品其核心技术或关键部件大多依赖于国外进口,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与开发成果。研究开发费用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总体上还是比较低。
二、对外技术依存度
对外技术依存度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技术对外依赖程度的指标,一般用下式表示,即:
对外技术依存度(%)=技术引进经费/(R&D经费+技术引进经费)
这里我们用对外技术依存度来测定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外技术依存程度。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长期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没有下降的趋势,则会对其经济科技的发展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因为重要生产领域的关键的、核心的技术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亦是如此,如果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说明这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欠缺很严重。
经过查阅历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我们收集了连续四年的有关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经费支出和每年的技术引进经费。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对外依赖程度的计算指标得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对外经济技术依存度。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从2001年的42.16%逐渐下降到2004年的34.1%,在四年的时间内下降了8.06%,这充分说明了目前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约有25%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设有科技机构,机构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企业科技机构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2003年,在全国2227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24.9%的企业设有科技机构,科技机构总数为6841个,分别比上年减少5.1%和4.9%。但是,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达到653亿元,平均每个科技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为95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31.4%。这充分说明企业科技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成为企业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
2、企业科技人员素质稳步提升,企业科技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
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较为注重加强自主研发力量,200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R&D活动的人员是60万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43.9%,比2001年提高3.1个百分点。R&D活动人员按折合当时人员全量计算为42.4万人/年,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为30.5万人/年,占我国全部R&D人员的比重分别在41%和38%。2003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41万人,比2002年增长了3.2%。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也有较明显的增加,2003年已达87万人,比上年增加6万人,科学家工程师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到61.9%,比上年增长2.4个百分点。
3、R&D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企业R&D活动的强度是其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标志。近年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表现在R&D经费投入自2001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02年R&D经费投入560.2亿元,相对2001年的增长了26.7%,其后几年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2004年增长速度最快,达到了32.38%,年增长额度为233.43亿元人民币,这充分说明大中型工业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而不再仅仅依靠引进。
三、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淡薄
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司长马京奎在首届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信息会上指出,我国R&D投入强度依然不足,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任务还很艰巨。2005年,开展R&D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不到25%,表明自主创新还没有成为企业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行为;设立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不足三成,不能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的研发项目数仅占14.9%,全社会科技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2、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严重不足
OECD的《2002年科学技术与工业概览》在分析中国的技术引进时指出,引进技术看来一直是主要用于替代国内技术,而不是作为增强国内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两项费用之比为1008.7,2003年降至1006.7,该比例还不足发达国家2.5%。
3、重视引进机器设备忽视引进软件技术(主要是指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
重“硬件”轻“软件”,集中表现为我们在技术引进时,主要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以软件技术和其他方式为辅。但从总体来说,以设备为主合同金额所占比重高达80%,而以技术为主合同金额所占比重只有20%。日本在技术引进的初期,也是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如1951-1955年钢铁工业第一次技术引进时期,其轧钢设备70%是进口的。日本在1955年以后就基本上不再引进成套设备,而我国则是一轮又一轮地大规模地引进成套设备。
四、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
1、政府方面要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规划,建立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制止盲目引进、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
首先,要明确技术引进的指导思想、直接目的和方式。从指导思想来说,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由国家组织推动技术引进向高层次发展并坚持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战略,是一条成功的道路。我国也应走这一道路,并明确这一指导思想。从技术引进的目的和方式来说,也要做出重大调整和转变。在引进方式上,要从单纯引进生产线、成套设备向主要引进软件技术(即主要引进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和必要的关键设备转变,大幅度提高引进软件技术的金额比重;在引进对象上,要从产品主导逐步侧重于产业基础技术、主导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引进的目的上,要从生产使用与替代进口转向主要是消化创新、参与国际合作。
其次,要制定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创新的行业技术振兴中长期计划,特别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或战略性行业,要把一些重大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创新项目纳入到诸如科技攻关等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之中。与此相对应,要制定一整套法规和政策体系,如技术引进的产业政策,技术引进的技术政策,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与创新等专项政策、国产化政策,技术引进的资金支持政策及其鼓励、限制、禁止、保护等相关配套政策等。以规范各方面的技术引进行为,体现对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的政策倾斜。
再次,建立行业技术引进与创新协会,加强对国外技术研究与追踪及对国内条件的分析,负责对该行业技术引进与创新的指导与协调工作,以免或最大程度地减少技术引进的盲目性、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可由该协会建立一个完备的技术引进信息共享系统和为引进企业服务的技术市场信息网络,企业可随时上网查询,以解决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最后,成立权威性的技术引进与创新管理机构。在技术引进管理上,要强化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强协调统一,加强对技术引进的宏观导向和重大引进项目的审批,打破地方分割或条块分割,克服因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和为追求“政绩”而产生的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和低水平引进的现象。
2、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资,拓宽科技投入渠道,解除创新发展资金障碍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的R&D投入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相对较少,这是企业长期受科技投资“瓶颈”制约所致,这种由于长期科技投资的严重不足而在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方面缺乏选择能力和选择的自由度,不但影响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严重影响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智力的生产及再生产。从而陷入“R&D投资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效益差”恶性循环怪圈。因此,要想方设法拓宽科技投入渠道,解除创新发展的资金障碍。可以学习一些先进区域的做法,建立以一些单位投入为主体、以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为补充的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加强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
3、认识到技术创新观念和意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
技术创新观念和意识创新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所采取的新思路、新谋略、新观念,是企业创新的灵魂,是一切创新的先导,相对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意识创新是一个否定自我重新定位、具有自省性的自我超越的过程。从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对企业家能力越来越重视,成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认识到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角,企业家既不是职称,也不是职务,而是靠自己的经营业绩得到社会认可的具有优秀经营素质的企业经营者,这样的企业家必须具有不断创新意识、成就意识、机会意识和善于用人。同时也要注重企业对市场的开拓能力,注重技术创新的产品化和商业化,只有通过提高产品的商业化成功率,才是企业创新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晓力:对外技术依存度与自主创新[J].科技杂谈,2005(3).
[2] 2001-200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一、竞赛活动的组织领导
团结动员全省广大职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竞赛活动,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贡献,是今年全省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级地方、产业工会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研究部署,要结合本地区、产业特点和重点精心组织实施,努力把竞赛活动推向深入、抓出成效。为加强对全省劳动竞赛活动的领导,省总工会由分管经济技术工作的领导负责该项竞赛活动的组织和督查;由省总经济技术部负责对全省竞赛活动的布置、指导及活动信息的收集、经验交流及统计、考评工作。各市州地工会和省产业工会及企事业单位都要(来源:文秘站 )建立劳动竞赛组织机构,由主要领导及专人负责活动的组织开展。
二、竞赛活动的范围
竞赛活动要求在全省各行各业广泛组织开展,同时突出重点工程、重点行业、重要项目的劳动竞赛。要在去年“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竞赛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竞赛领域,加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劳动竞赛的力度。竞赛活动要从制造业、建筑业向服务行业延深,使金融、物流、旅游等各行业都广泛开展劳动竞赛。要使劳动竞赛从生产环节向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拓展,形成全省普遍开展劳动竞赛,职工群众积极参加劳动竞赛的良好局面,以求真务实、积极有效的劳动竞赛推动和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竞赛活动的内容形式
“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竞赛活动,要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与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目标任务,为加快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争作贡献这个目标来开展。要使劳动竞赛活动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职工技术创新活动,“质量创优、服务创新”,“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以及重点产业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要围绕铁路、公路、水利、国防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广泛开展保安全、保质量、保工期、增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使中央和省委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尽快见成效。
开展劳动竞赛,要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为主题,以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为载体,围绕企业生产的重点、难点,以优质、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以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为主要形式,大力开展“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我为企业发展献一计”等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活动,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在竞赛中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的作用,努力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干,为促进结构调整,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竞赛活动的指导和宣传
组织开展“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竞赛活动,是落实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主力军作用的重要举措,是“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主题竞赛活动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求各级工会在竞赛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广大职工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经济发展部署上来,团结职工与企业共克时艰共谋发展,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竞赛活动。各级工会都要重视和加强对竞赛活动的宣传和典型事迹材料的收集推广工作,充分利用工会的宣传阵地和社会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竞赛活动,要突出宣传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和劳动热情,宣传在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职工的模范事迹,宣传 竞赛活动取得的突出成果,大力选树和表彰在竞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努力营造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良好氛围,激励职工立足本职、踏实工作、求真务实、多做贡献,使“创先争优建功立业”竞赛活动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各地区、产业工会要多深入基层,及时了解、掌握活动动态和信息沟通,及时将好的做法总结推广,做好宣传报道。